如何学习心理学

如何学点心理学:关于非专业人士学心理学的一点建议 - 壹心理
如何学点心理学:关于非专业人士学心理学的一点建议
发表于 07:34:53
一、为何学不好心理学
学习心理学正当季。按照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当物质生活满足之后,精神生活的需要自然会提到议事日程,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需要会日益迫切。而心理学这门学科,所关注的正是人类自身的心灵现象及其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步入小康社会的中国人,自然会从这一学科的学习和思考中受益良多。这是一个学习心理学的季节。
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和价值似乎不用多言,众多关注心灵的现代人也试图去通过学习心理学来了解自我、认知他人、提升生活质量,然而,许多人的问题是:不是不想学,不是不去学,而是不知道怎样才能学好,不知道如何去学心理学。
当前心理学的学习热潮中,常常存在如下误区:
1.不了解学科特点奢望,所托非人
每一个以心理学为专业的人,在和陌生人的首次交流中,一般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嗨,学心理学的,你能猜出我在想什么吗?”每到此时,一些狡猾的专业人士会以各种借口搪塞过去,而对于一些比较老实的专业人士,他们往往会略带惭愧地解释说:“心理学不是算命,我们不以研究别人想什么为研究对象的。”
当然,也有腹黑的心理学人这样回答:“你是学心理的?”“嗯 ”“我挺好奇的,想问问…”“首先,我并不知道也不感兴趣你在想什么,我和我的同学都心理正常,心理学是理科光背背书是不行的,你心理是否正常请到高校或医院的专业咨询中心诊断,毕业了不是都做心理咨询师,能否找到男女朋友跟学什么没关系关键是脸…想问什么?”“没了。”
这是一个笑话了,同时也表明许多人对心理学的失望来源于对学习结果的不切实际,以为通过学习心理学就可以看透人心、直指人性了,能达到《沉默羔羊》、至少也是《Lie to me》的水准了,其实那只是某些影视中的心理学人,只是学科局部神话的片段,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学心理学后达不到那个水平。
那么,心理学这门学科究竟研究什么呢?按标准的说法,它以心理现象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换句话说,相对于心理内容,心理学更以研究心理过程和心理规律为己任。例如,心理学专业者可能不以你此时此刻想什么为研究内容,他们对你在什么情境和条件下会想这些内容更感兴趣。大体上,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包括人的思维过程、情意过程、个性特征,以及人与人之间心灵互动的规律等内容。
所以,那种以为学习了心理学就会猜到别人想什么,可能要失望了。虽然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学,但心理学绝对不是万能的。
这里需要说明的一个问题是,心理学不能等于心理咨询,虽然大众对此可能更感兴趣。不错,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但心理学绝不仅仅研究这些内容。比如,我本人就对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社会层面的心理内容感兴趣,这部分,并不涉及心理是否异常的问题,考虑的更多的是心态正常的人们之间彼此如何互相影响的问题。
2.以自疗为目的来自学,误入歧途
就学科特性来说,心理学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交汇的学科,自身包含内容比较多,既有非常理科的统计实验、生理脑科学之类,又有人文色彩很弄的人本主义、精神分析之类,既有冯特的科学传统,又有弗洛伊德的临床传统,就一个人而言,对于心理学的自然爱好,很难包含这些方方面面,自学阅读的话,很容易只阅读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对于心理学知识的掌握难免偏颇,偏听偏信某一领域的心理知识。
然而,如果你学心理学只是为了解决自身的问题、自我治疗,问题不大还好,就像感冒随便看点医术也无所谓;但如果你自己的问题比较严重,到了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状态,在自学中,如果恰好觉得某一理论可以解释你的问题,这种“觉得”其实也往往是一种对号入座,你会觉得说的真好啊,心理学真神啊,心理学大师真牛啊,搞不好,由了解变成了相信、由相信变成了膜拜,心理学的某种理论,成了你的宗教信仰,这就危险了。
这就好比你现在不是感冒,而是得了肺炎,你看到的理论却是锻炼身体有益身体健康抗百病,然后不去吃药去跑步,结果只能是延误治疗时机。
联系自身学习心理学一定要注意:心理学派别林立,某种理论,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为了更深入的理解人性的某些方面,往往带有深刻而又片面的特点;而正是许多弗洛伊德一样的,持有片面而又深刻的观念的心理学家组成了心理学的整体,你如果心理学各方面的知识理论都能掌握一些还好,知道弗洛伊德的观点只是众多观念的一种,并不是心理学的全部,不会偏听偏信,但是,心理学你如果只看了弗洛伊德,用弗洛伊德去解释一切,当成宗教信仰,就容易走火入魔了。
另外,现在市场上心理学比较火,其实不是科学心理学多火,而是心理学这个概念很火,许多人借心理学之名,行谋财获利之实。许多并不科学的理论,也包装成心理科学的内容,在市场上大行其道,如果你没有对心理学科基本的了解,贸然进入这一学科,又因为自身的心理问题病急乱投医,那么走上邪路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所以说,对于那些为自身心灵问题寻找出路的人而言,心理学可能并不适合自学。
3.按心理学发现去生活,东施效颦
心理学有许多精彩的发现,利用它会不会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答案是肯定的,但是有条件的。曾有的年轻人学习了行为主义的强化学说,觉得很好,便利用来谈恋爱,追女朋友,结果怎么样呢?想想大家也知道了。那么,如何看待心理学那些发现和理论,才能不至于误用害人害己呢?
相对于一些社会科学,心理学对于方法的强调会更为严格一些,相对于理论,它更强调实验,注重用数据来说话。举例说明:现象学的研究更注重个体的体验和经历,但科学的心理学认为例子是一个弱的证据,并不能说明你所支持的理念正确。比如,当人们问一个老寿星为什么长寿时,有的人回答是“抽烟喝酒不运动”,那么心理学不会立即得出“抽烟喝酒不运动”是长寿的原因,而是通过调查,如果达到显著多数的寿星都是这种观点,我们才会得出支持这一假设的结论。因此,如果说“心理学研究表明”,一般是指通过调查或者实验得出的结论,而不是通过个案分析得到的结果。从这一点上说,心理学的研究可信度还是蛮高的。
然而,我们必须看到,心理学的发现既然有实验数据的支持,而实验则都是有条件的,进言之,心理学规则的应用也必然有条件的限制,也就是说,某些规律,只是在某某条件之下才适用,只有在某某的情境之下,才有某某规律的存在。所以,如果偏离了适用条件而谈心理学规律,不计生活的现实背景而滥用心理学,就是耍流氓。
当前的一些流行心理学读物中,为了故作惊人之语,往往奢谈心理学发现,而有意无意忽略规律存在的前提条件,这样,一些不明真相的阅读者就会上当,从而误用心理学。不是心理学无用,济世良医也要对症下药。
4.从普心开始亦步亦趋,半途而废
很多学院派的人在建议别人学习心理学时,往往依据学科结构,按照自己当年专业的学习顺序而开列出一系列书单,供人参考。比如,推荐下面的书单:
《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生理心理学》、《教育与心理统计》……
确实,这些是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必读书目,想搞点心理学研究也必须要学好这些内容,然而,对于一个自学心理学的人是否必须呢?
我们以心理学学生中广受追捧的《心理学与生活》这本教材为例,作为一名专业学生,遇到这样的教材来学习,真是一件幸事,知识结构全面完整、而且文笔通俗易懂。然而,个人认为,从其它方面说,看这样大部头的著述,对生活的帮助有限,如果一个人以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为目的而读这本书,大多的结果会失望。注意,《心理学与生活》是本教材,学习考试的作用最大,应用的意义不大。这就好比看一本《经济学》的教材,对理财有帮助吗?看一本《化学》的教材,对做菜有帮助吗?……哦,后者好像有点帮助。
另外,心理学本身是一个舶来品,这是一门在西方个体主义社会中诞生成长的学科,传统的心理学入门课程中,是以一个正常成年人的感知、记忆、理解为重点,多为基础性的内容,离咱们中国人心目中的关注人际互动的心理学比较远。所谓远水解不了近渴,许多人为了更好地人际互动来学心理学,但学的却是基础的心理的脑机能、注意、记忆的特点之类,因此,许多人读了几本心理学书发出感慨:“我现在学的心理学,也不是我想要的心理学啊?”
赞美《心理学与生活》的,无非几类人:①被其他更枯燥的教材狂虐过,然后突然看到一本不用死记硬背还能有印象的书;②自己写教材讲课的人,原来心理学还可以这样讲,还可以举这样的例子;③指定教材不得不看,斯德哥尔摩了;④老师说好我也说好;⑤自己的专业比心理学枯燥得多;⑥个性真的很特别。
吾生而有涯而知也无涯,没有没用的知识和书籍,书有用无用全凭读者目的与情境。我们荐书之时往往容易自以为是,以为你好目的推荐看似高大上实质坑死人的书籍,类似对一位不会做饭的主妇你不推荐菜谱而是营养学。大众以好奇娱乐为目的想看点心理学,而你推荐心理学与生活就是自恋。在一些业内人士影响下,许多非专业心理学爱好者从普通心理学苦苦读起,然而,用不了几章,他们就将这些教材束之高阁了,学习心理学半途而废,他们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从此珍惜生命、远离心理学。
二、如何学好心理学
讲到这里,似乎心理学学习太难了,是不是要我们知难而退啊?当然不。
诚然,在心理学学习的热潮中由于学科特点,存在误读乱用的可能性,但是,心理学也不是高不可攀的绝代佳人,如果了解她的背景和一些脾气,还是可以俘获心理学的芳心的。不是心理学不好,不是心理学没用,而是没有用合适的方法,学到有针对性的心理学知识。
1.做好思想准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学习心理学,尤其是自学心理学,必须采用适合的策略和有针对性的方法。不同人学习心理学会有不同的目的,不同的学习目的采用的学习策略也应有所差异。考试的学生,依据教材亦步亦趋深入是正道;心理疾病的患者,去寻找靠谱的医院医生是坦途。在这里,我们所针对的,是一些身心正常的普通人,对心理学感兴趣,不以考试自疗为目的,仅仅想了解自我、认知他人,提升生活质量,这些人,如何来学点心理学?
要认清一些现实:
首先,在当前的心理学图书市场中,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却又良莠不齐。人们常说,“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学”,作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心理学涉及的内容可谓方方面面,图书市场上以心理学为名的书也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在这些图书中,既有严谨的科学研究著述,也有很多以“心理学”为名的心灵鸡汤类不靠谱出版物。如果没有相关的知识基础,去自助阅读这些所谓的“心理学图书”,自然对工作生活益处不大,不仅不能提升个体的幸福感,说不定还“走火入魔,误入歧途”。
其次,即使在正规、科学的心理学出版物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补救性的心理知识,即关注的是如何去治疗心理疾病,恢复心理健康。专业的心理学工作者,或者是心存困扰的人群,阅读一下或许不无裨益,但是,一般人阅读此类图书好处有限,你身边的正常人比有病的人多多了(当然,如果你觉得身边的人都有病,那求医的就应该是你),他们也不需要你的解救;而且,看此类心理疾病的书多了,还容易因为“自我证实倾向”的存在,把自己和身边的人普通问题归结为心理障碍。
至少笔者所见,在心理学学习这方面,还真称不上开卷有益。学习的话,必须把有限的生命运用到最具性价比的学习中,有针对性的选择合适的内容和方式,才能有所收获。
2.选择合适内容
对于大多人而言,学习心理学的目的主要不是进行心理学研究,而是让心理学的研究结论为我们的现实生活服务,通过学习心理学,提高生活工作品质。基于此,面对众多的心理学知识,有些内容就可以暂时不学或不重点学了。比如,在心理学入门的课程中,基本都有研究方法的介绍,这部分内容有些艰深晦涩,对搞研究很重要,然而跟真正的生活关系不大,就可以舍弃不看。再如,心理的生理基础,关于脑科学的探讨也是当前心理学的热点,但和现实离得比较远,亦可以暂时忽略这方面的学习。
那么,一般人读心理学要从哪里学起呢?笔者建议如下:
一是心理学史。
心理学学派林立,内容繁多,究竟哪些内容是科学心理学的范畴,哪些内容又是民间心理学的智慧,哪些靠谱,哪些扯淡?……读史使人明智,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心理学史的学习得到解决,学习心理学史,我们可以知晓心理学是怎样成为一门科学的,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每个学派在心理学史上的地位如何,你所喜欢的心理学研究和理论,在历史上,又处在什么样的地位……等等。通过心理学史的了解,你可能更清楚心理学各种理念和研究的源头,以及自己对于心理学的兴趣在哪里,学什么,会满足自己的工作需要,学什么,会提升自我的心理素养。
推荐书目:墨顿·亨特《心理学的故事》;基思·斯坦诺维奇《对伪心理学说不》;Roger R Hock:《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Lauren Slater《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
二是社会心理学。
一些人可能有疑问:社会心理学是不是要谈社会变革、不同社会中的群众心态啊?这个和我们的工作有关系吗?还真不是,在英语中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的“社会”(social),不是我们日常概念中“社会主义”那个社会,在心理学上,社会心理学其实谈的就是人和人相互动的心理现象及规律,涉及到的内容多是人怎样自我认识又怎样认识他人啊,人和人之间为什么喜欢为什么爱,偏见是如何形成的,人是如何受到别人影响的,等等,更确切一点表达似乎是“人际互动心理学”。
有位心理学家曾说过:“心理学不幸是由西方人创建的,结果,西方的心理学研究了太多的变态心理和个性行为。如果心理学是由中国人创建的,那么它一定是一门强调社会心理学的基础学科”。中国人学心理学,一般学到社会心理学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最喜欢的内容。人们要想理解自我、影响他人,社会心理学必须好好学,掌握了这其中的规律,不仅对理解自我有帮助,在应对生活中的各种人际互动中也不无裨益。
推荐书目: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罗伯特·B·西奥迪尼《影响力》
三是心理学导论。
如果心理学史和社会心理学你读得性质盎然,心理学不仅没有吓跑你,反而对心理学的兴趣越来越浓了,那说明你是真正喜欢心理科学的。所以,就要从西方人学习心理学的第一本书看起吧,可能枯燥一点,但过去这一关,你就真正步入科学心理学的世界了。该看心理学导论了。
推荐书目:《心理学与生活》、《心理学最佳入门》
这些书读完,剩下的内容不推荐了,你已经在头脑中建立了基本的心理学学科框架,现在可以根据兴趣进入自由阅读阶段了。育儿的,读《发展心理学》;当官的,读《组织行为学》;恋爱的,读《亲密关系》……
多说一句,本人的新浪微博 @迟毓凯 曾开设了一个话题:#读心理学的书#,那里面我推荐了一些心理学读物,包括每本书的特点以及适应人群,需要者可移步新浪微博搜索。
欢迎来到心理学世界!
3.采用多元形式
知道了学习心理学的内容重点,到哪里去寻觅这些内容呢?
一是图书。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心理学的自我提升离不开展卷阅读。然而,对于琳琅满目的心理学图书,非心理学专业出身的人,如何判断一本心理学书靠谱不靠谱?其实也不难,找到自己喜欢的图书,首先先看出版者。靠谱的出版社总会出靠谱的书。就心理学图书而言,几所高校出版社出的心理学书相对还是有质量保证的,如北大、北师大出版社,人民大学出版社,华东师大出版社,等等;另外,有些书系的书出的也不错,如万千心理系列,湛庐文化系列,等等。其次,再看著者。虽然有的心理学家你并不知晓,但如果是一本呕心沥血的著作,作者常常会在前言后记中把该书特性,成书艰辛之类娓娓道来;而相对另一些图书,前言后记都无,编者不详,这样的图书就要小心一些了。
二是影视。在图书之外,关于心理学的影视也越来越多,尤其是网络上各大高校公开课的存在,可以让大家做到足不出户,而游学天下。在网易、新浪等公开课的课程中,也有一些心理学的内容,而且他们大多是来源于世界名校,和他们学心理学,等于同高手过招,自然获益多多。
三是同志。三人行,必有我师,但学习心理学也必须找到同道中人。当然,身边有喜欢心理学的同行更好,可以互相促进着学习。如果身边对心理学感兴趣的人少,也不怕,现在的网络众声喧哗、资源丰富,去微博、微信、豆瓣转转,很快就会找到同道中人;而且,一些专业的科普网站也在不断更新着心理学的内容,如壹心理、果壳网,等等,浏览一下,你会找到理想的内容和合意的人。
三、学心理学会不会变态
额外的问题,学过心理学会怎样?心理学人会不会很可怕?学心理学会不会学到最后自己也变态了?
1.心理学人很可怕吗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搞心理学的人都目光深邃,心灵敏感,不管你什么样的表现,他都会分析出你行为背后的动机,是个相当利害和不可亲近的角色。公众得出这样的结论不足为怪,因为我国的心理学专业人员并不多,很多人都是从影视上得到心理专业人士的形象的,以为各个心理学家都象《沉默的羔羊》中那位吃人的心理专家那样可怕呢?
也许真的有这样的心理学从业者,但至少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我还没有见到过。其实,心理学由于研究领域的广阔性,相对于其它专业,心理学业内人士更会体现出参差百态的特点。有的人研究人的注意或者记忆,那么他们的表现更可能象个物理学家;有的人研究大脑的生理机制,可能更象个生理学家;有的人研究心理学理论流派,可能更象个历史学家;有的人研究不同文化下的心理特点,可能更象个人类学家……对于心理学的研究,可以从自然科学的角度,也可以利用社会科学的办法,这也是心理学的迷人之处,每一个学心理学的人,不管他的个性和喜好如何,都可以在心理学研究领域中找到属于他自己的位置。也许没有人能说清心理学家究竟什么样,但绝对不只是如影视所表现的心理学家那样单一的形象。
2.学心理学会不会学变态
从我个人的感受而言,在心理学研习的人群中,确实变态者可能要比一般的群体要高。但追究其原因,我并不认为其变态的原因是由于学习心理学。心理学一般有三类人在学习,一类是有专业兴趣的人,从小就对自我与他人的互动感兴趣;一类是由于某种原因误入心理学阵营,他们或是情愿或是不情愿在学习着心理学;还有一种人,是在学习心理学之间,本身就有一定的心理问题,他们之所以来学心理学,就是要为了解决其心理问题的。换句话是,他们不是学心理学学变态了,而是变态了才学心理学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的存在,给公众的感觉是学心理学的心理问题反倒更多,这里其实有个变态和学习谁先谁后的问题。
此外,需要特别说明的,心理学更多的是一种科学,一种看问题的角度;它不是宗教。但是在现实中,也有一些人在学习心理学的时候更多的时候是痴迷,把心理学某些理论(尤其是精神分析有关的)当成了一种信仰,而不是采用一种研习和客观对待的态度,这确实也容易出一些问题,尤其是当学习者有一些人格缺陷的时候。总之,为什么学习心理学的人变态的多,不是因为学习心理学之后变了态,而是因为有些变态的人在学心理学,而且采用了变态的方式。
关于迟毓凯:专业开玩笑,开专业的玩笑,大学心理学教师,偶尔也科普。——完整一点的东西会放在,听我每天碎嘴唠叨,可关注下面我的新浪微博→_→@。
新东方心理咨询机构创始人
心灵是自己的地方,它本身能够把天堂变成地狱,把地狱变成天堂。来吧,让我和你一起把地狱变成天堂。
800.00元/50分钟
Silence of Celia
纯粹对学科感兴趣,感觉要是能参与什么实验之类会很喜欢。。。想考心理学专业,但是担心以后不好就业
“当你启程前往伊萨卡岛,但愿你的道路漫长,充满奇迹,充满发现。”以精神分析为例的不少心理学流派,都认为孩子的成长和父母关系极大,并且似乎总是在质疑传统的教养方法会给孩子带来的伤害。那么,既然他们这么了解,那么如果是他们自己来养孩子,会有什么不同嘛?
如果非要说学心理学的人养孩子有什么不同,那不过就是多了一些可供参考的知识
1. 不盲从,不容易被骗,不会被任何育儿经唬住,能够更加理智、淡定地育儿,而不是火急火燎病急乱投医,把孩子当试验品。
心理学工作者在育儿方面最大的优势,可能就在于“不会被任何育儿经唬住”了。因为我们很清楚那些东西是怎么写出来的,也知道它们距离真正的科学结论还有多远。这份淡定会使我们教养孩子更自由,更轻松,不焦虑,也不会把太多的教养焦虑传递给孩子,让自己的焦虑污染了孩子的心境。
2. 了解孩子在每个成长阶段都可能会有什么特点,不急于求成。尊重孩子,顺应天性气质培养,不强迫他们成为自己理想中的样子。
在某个阶段,孩子老吃手,那是因为他这个年龄需要,孩子学脏话,那是因为他发现了语言的力量……这些在没学心理学的人看来,可能是亟需纠正的,可能会用一些粗暴的方式来阻止孩子,于是容易伤害到孩子。但学心理学的人,就会少犯很多这样的错误,会尽量避免在这些地方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让这些阴影在无形中对孩子今后的人生产生更大的影响。并且,在孩子逐渐长大以后,也会尊重孩子选择自己的人生。
3. 带着觉知育儿,会反思自己和其他育儿者的行为,知道什么通常是错的,然后尽力避免。
一个学心理学的人,教育孩子时,并非意味着不犯错误,或者不面对问题,甚至有可能犯得更多,或问题更多,但不一样的是,他们对自己的问题,往往是带着觉知的,能很快觉察到自己所做所为可能有什么问题,并从中得到成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这种意识的成长会给孩子带来好的影响。而普通妈妈,有些行为语言都是无意识的,犯了严重错误还自我感觉良好的大有人在。当然也不乏自身完整程度比较高的妈妈,会举手投足就能对孩子做到尊重、平等与宽容。但这种妈妈是极罕见的。
学了心理学之后,对他人教养小孩的态度和方式也容易看不惯。有一个学心理学的男生说,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哭闹,孩子奶奶就吓唬小孩子:“再哭,你妈妈就不要你了!”,他就很生气地说,“你这样会破坏他和妈妈的关系,以后会很粘妈妈,不要让他感到恐惧啊!”孩子奶奶就表示很疑惑,“以前我不就这么带你的嘛……”
他接着说,甚至连其他人教育孩子,他也会忍不住说两句。“吃酒席的时候一个朋友的孩子,到处乱跑乱跳,我朋友很生气的把小孩抓回来,屁股一顿揍,还连打带骂。我马上表示,你这样打他会听吗?朋友说,大部分时候还是不会听,但偶尔还是有效的。然后我就开始blablabla……”
当然了,不是每个学心理学的人都会看不惯别人养孩子的方式,这还要看每个人自己的性格。
4. 真正地为孩子的成长考虑,而不会下意识地为了自己的私欲利用孩子。
几乎所有的学心理学的人都很在意身心的谐调、身心灵的整合与统一等等。这会是看不见的标尺引导着他们对自己的孩子。孩子的行为是否得到肯定,都以孩子自己的身心成长为标准。其他的妈妈可能以:是否讨别人喜欢,是否为自己长面子,是否会让孩子不烦自己……不要否认,这确实是大多数妈妈的现状,他们对孩子行为结果的判断标准往往是这样,因为很多妈妈为别人而活着。
5. 如果孩子有心理问题,能比一般人更及时地发现。
如果具有更多关于心理问题的知识,能够及时辨识出孩子的心理问题的话,就比一般人更能及时采用正确的方法预防和纠正。比如迪堡大学的Matthew J. Hertenstein教授利用所学的心理学知识,早期发现并纠正了孩子的疑似自闭症倾向。
6. 具体方法确实有帮助。
学心理学的人,有一些情绪的安抚、觉察方法,行为的规范方法,确实既能提高孩子的自我意识,又能明确一些边界,在主观和客观之间有些很明晰的认知,说简单点:就是让孩子活得更明白,至少让孩子懂得,要清醒地活着。
7. 因为深知教养方式的重要,所以会更谦虚、更有意识地去学习。
其实,学心理学的人,因为分成很多流派,所以并不是每一个都在儿童教养的领域有深刻的钻研。只是知道一些基本的皮毛。就算是在儿童教养的领域有一些建树的专家,也没人敢断言自己已经把这一领域琢磨得很清楚了。所以,就像是苏格拉底越是了解世界越是感到自己的无知,学心理学的人一旦对这一领域有所了解,就越是谦虚,愿意主动去了解更多。
一位当心理咨询师的妈妈说:“我们每个人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但是心理学的知识就好像是个拐杖,或者是份先人旅游的推荐图,可以参考。而我能做的就是提供他我所能做到的。还有,根据我这么多年经验下来,知道怎样扣分会少一些。”
“怀孕的时候我就学习了很多,有些超级有效,包括听懂孩子的哭声等等。行为训练某些方式使用下来觉得也不是不可以。”
另一对学心理学的夫妇说:
“我们也会主动学习的育儿方面的知识。一方面,现代的知识更新的速度非常的快,所以平时肯定需要多多学习。另一方面,以前上学时候更多是给予理论上知识而非实际操作,这是两种知识体系。所以我们有价值观之后,还需要去学习最新的操作经验和知识。这个和普通的家长应该是一样的。”
一个整日和心理咨询师打交道的,非心理学专业的人也观察到:
“心理咨询师有时难免照本宣科,有些条规约束,但最重要的不是问题本身,而是对待问题的态度,并且这种态度会影响到孩子。我所接触的心理咨询师都承认自身问题很多,但他们都在尝试着接纳、直面这些问题,而这,也是他们带给孩子的态度,是孩子受益终生的礼物。”
8. 能给孩子带来心理学的熏陶,并有限制地提供一些专业指导。
一位被学心理学的父亲养大的孩子现身说法:
“家里随处可见的心理学书籍,为我开启了心理学的大门。我现在本科的专业就是心理学。但是挺重要一原因是,我希望心理学可以让我更了解自己,解除桎梏心灵的枷锁。
“虽然我爸没办法和我建立标准的咨询关系,但是在我遇到问题的时候,他能给我提供他治疗来访者的那份处方。”
但即使是学心理学的父母,养孩子也会有这样的遗憾
1. 理论的不完善不统一+理论到应用也有距离,就算是在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方面卓有建树的心理学人,也可能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操作不当。
下面是一些学心理学的人的一些看法:
“学心理学,到理解心理学,到能学以致用……差距是很大的。大学学的课程你自己现在能记住几成呢?心理学毕业的学生也一样,能记住两成就不错了。”
“就算以心理学为专业,假设你从18岁学起,许多人26-27岁就有了孩子,从某种意义上说,自己都还没有学精这个庞大的学科,那么心理学至多只能是职业,是不会带回家的一种技术。”
“学心理学,只是一种职业,一种了解,但不代表,一个人已经深刻理解了儿童心理学的要义。因为即使学过的东西全记住了,那也只是几门课,几本书,几篇文献而已,作用很微弱。没有人敢说自己看了几本书,就对教育孩子的事全懂了。更何况,我们学过的这些东西,也都还不是板上钉钉的、百试百灵的结论,有关育儿的所有心理学,还需经过长足的发展才能更加成熟。”
“即便已经能灵活运用,还要用对。比如,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有时也难免情感用事。”
2. 理论是粗的,但应用却是细的,自身的性格,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应用时的具体操作。没有标准答案,效果无法保证。
“我认为,家长的性格和之前的观念以及处理事情的惯性思维对孩子的培养影响最大。也许我描述的不那么准确,但其实就是这个家长在生孩子之前的的二十到三十几年的整体修为。
“心理学只能对其起‘引导’作用。但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许多重要的因素是心理学教材无法给你提供指标参考的,需要自己把握。比如,什么问题可以宽容,什么事情必须严厉阻止。怎样是过分溺爱了,怎样算过分严格了,教材里也会举一些例子,但是生活中那么多多样的事件,是没有说明的。
“这就得看家长自己的标准和观念了。
“有些家长观念比较僵硬,要求比较高,可能很小一件事也会数落孩子,而有些家长很宽容,那么孩子可能会在日后形成比较随和的性格。”
3. 孩子的心理问题,多半与自己有关,而医者不自医。
“家长学心理学,做心理咨询,如果孩子出了心理状况,心理问题,你与他之间是没法建立标准的咨询关系的,因为咨询师对待来访者的情感不一样,而且‘他的心题理问题多半和你有关’,只能转手他人。”
4. 如果自己心态摆正不好,容易比一般父母有更高的期待。
“父母本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实属正常的期望,可是一换成学心理学的就实在有把自己学的知识跃跃一试的心态。有意无意的把孩子当成了实验观察的对象,自然对孩子的成就期望也会更高。这是所有学心理学的父母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
5. 部分从业者从事这个行业却回避正视自己,反而会把学到的知识当做自我防御、伤害他人以及破坏关系的武器。
此时,他们掌握的任何知识和技术,都会使他们更加刻板教条。这样的父母还不如没接触心理学的父母。
所以最后,一个没学过心理学的人在养孩子时,可以向学心理学的人学什么?
家长学心理学并不能成为孩子心灵健康的硬指标,但学习一下肯定没坏处。好比说,了解孩子各年龄段的发展规律,少盲从,避免一些错误,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等等……好处还是有不少的。
但有些人不学心理学,孩子也教的很好,也没啥大问题。因为性格本身很重要。所以,如果没学过心理学,也不必过于焦虑。
不管学不学心理学,都用得到的育儿方法:如何立规矩,讲道理?
1. 什么是讲道理?
所谓的讲道理,就是对小孩讲清楚,为什么能做某件事,为什么要做某件事,为什么不能做某件事。
举个例子:
XXX,为什么要抢妹妹玩具?你已经有玩具了,为什么要拿妹妹的?妹妹的玩具好你很想要啊?那为什么不求妹妹借给你?抢别人东西是不是坏孩子?你不要做坏孩子对不对?快去跟妹妹说对不起,然后问妹妹能不能把玩具借给你玩一会儿,快去。
2. 讲什么样的道理?
很简单,大到孝敬父母、与人为善这种大道理,小到上厕所要洗手、别人给糖要说谢谢、踩了别人脚要说对不起这种小道理,任何你觉得使小孩“成为一个好孩子”需要记住并且执行的东西,都叫道理,都可以跟小孩讲。具体什么样的孩子叫“好孩子”,这个没有一定之规,每个父母自己标准不一样,自然最后教出来的孩子就不一样,性格、行为准则什么的都不一样。性格也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也没有说谦让就一定好强势就一定不好。
3. 为什么要讲道理?
建立行为规范和自控能力。
刚刚具有活动能力的小孩其实没什么章法,不懂得控制自己的行为,也不知道该按照什么规则行动。能不能打人,能不能在公众场合大声喧哗,这些都要你去教他,不断去规范他,让他渐渐成为一个遵守一般道德与纪律的人。
当然,简单的打骂也可以起到令行禁止的作用,但就好比你把一个罪犯关到监狱里,他不能作奸犯科,放出来了之后呢?他自己管不住自己,就还可能犯罪。同样的,道理的申明,有利于建立小孩自己的行为规范,增强他自己的自控能力,这样你不管着他、不盯着他的时候,他也知道该“听话”,知道先做完作业再玩。知道什么叫“省心”吗?这就是省心。
为自主能力奠基。
一个孩子有想法,会思考,有强自理能力、自主能力,以至于以后的自立,这些都离不开他自己的素质和准则,有了这些基础才能有上层建筑。基础是什么?就是小时候父母对你说的道理。遇到一件事,该怎么做,能怎么做,我要怎么做,这样的后果是什么,这些东西,最初都来自于你父母从小告诉你的“要与人为善”、“要和小朋友分享”、“错了要说对不起”、“要诚实”这些东西。
就算是美国人,在孩子小的时候也都在跟孩子讲各种道理(“Be a good boy/nice girl!”),这样的好处是,你讲道理讲到十来岁,很多事儿就不用管了,该放就可以放了。但一点道理都不讲,从小就一味的放任自流,这并不能培养小孩的独立精神,这只能让他们更放荡、更没有章法,当然,如果你管这叫独立,你随意。
4. 怎么讲道理?
既然是道理,就一定要稳定。今天你告诉小孩不能闯红灯,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然后第二天你自己带着孩子闯红灯,然后跟他说,抓紧时间该闯就闯。那小孩子会问了,是守法重要还是自己的30秒时间重要?这时候你就不好说了。因为小孩子自我判断能力其实很差,需要你帮助他建立一些简单的判断标准,如果你总是变来变去的,小孩子自己会很混乱,不知道做什么好,因此可能就会暴躁(靠,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到底什么行?)、懦弱(我到底该做什么呀……)、胆太肥(什么规则,狗屁啦!)或者胆太小(爸爸妈妈会怎么说,好怕怕啊……)。
要守信用。不能今天说考了100分给奖励,明天真考了100分又抠门什么奖励都不给。这样小孩会认为,你制定的道理和规则没有用,不信任你,渐渐就不会听你的了,以后你再怎么打、再怎么骂,这层信任没有了,就再也不管事了。
与奖惩结合。一般来说,物质刺激结合精神说服,会起到比较好的效果。如果一个孩子在做一件事的过程中得到奖励,他也会慢慢自己说服自己,这样做是对的。当然,奖励不能太多,惩罚也不能太重,这会让他们觉得,他们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奖励/逃避惩罚,而不是为了遵守规矩、“做个好人”。所以奖励要适当,惩罚也要适当。
重视交流。很多父母惩罚或禁止某些行为之后,默认孩子已经明白了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其实很多时候孩子不理解。这时候你就要主动去问:你知道妈妈/爸爸为什么这么做吗?做父母的一定要多听小孩子说,多听他们怎么想,必要的时候跟他们商量一起来确定什么是“道理”、怎样做才是对的。需要明白的是,孩子有孩子要做的事,大人也有大人要做的事,必要的时候,做父母的是需要给孩子做让步。孩子越大,越要重视交流和沟通。你是在讲道理,不是在独裁(虽然早期看起来是这样)。
(资料来源:知乎,重要观点来源:知乎网友谢一瑶、程毅南、李松蔚、蔡中元、沈勇、周涵、苏亮亮、曹梦迪、曹舟力、于嫒、九能学长)
左岸记:这正是知识储备的重要,人世没有凭空的爱,更不能让爱因为无知而变成了伤害。
爱读书,爱生活!
顶级赞助商
赞助商链接
左岸公众号}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