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草原上有什么都有什么

内蒙古草原上有哪些民族风情?
内蒙古草原上有哪些民族风情?
08-11-01 &
蒙古族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蒙古族自称&蒙古&。其意为&永恒之火&。别称&马背民族&。 蒙古族人见面要互致问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问好。平辈、熟人相见,一般问:&赛拜努(你好)&;若是遇见长者或初次见面的人,则要问:&他赛拜努。&(您好)。 款待行路人,是蒙古族的传统美德,蒙古族待客十分讲究礼节和规矩。例如,吃手把羊肉时,一般在将羊的琵琶骨带肉配四条长肋送给客人。如果是用牛肉待客,则以一块带肉的脊椎骨加半节肋骨和一段肥肠送给客人。 到蒙古族人家里做客必须敬重主人。进入蒙古包后,要盘腿围着炉灶坐在地毡上,但炉西面是主人的居处,主人不上坐时不得随便坐。主人敬上的奶茶,客人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有失礼貌;主人请吃奶制品,客人不要拒绝,否则会伤主人的心。如不便多吃,吃一点也行。 献哈达也是蒙古族的一项高贵礼节。献哈达时,献者躬身双手托着递给对方,受者亦应躬身双手接过或躬身让献者将哈达挂在脖子上,并表示谢意。 蒙古族人骑马、驾车接近蒙古包时忌重骑快行,以免惊动畜群;若门前有火堆或挂有红布条等记号,表示这家有病人或产妇,忌外人进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为西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动物的肉和驴肉、狗肉、白马肉;办丧事时忌红色和白色,办喜事时忌黑色和黄色;忌在火盆上烘烤脚、鞋、袜和裤子等;禁止在参观寺院经堂、供殿时吸烟、吐痰和乱摸法器、经典、佛像以及高声喧哗,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猎。 在鄂尔多斯草原上,到蒙古族牧民家里做客,客人不一定要带上许多礼物,只需准备用麦面烤成的六张圆形薄饼和几颗成双的红枣即可。进到主人的蒙古包,主人将客人让坐在客位上并向客人敬茶后,客人可以向主人要一个盘子,并将随身带来的六张薄饼象荷叶片一样摆在盘子里,再将成双的红枣放在薄饼上,双手献给主人,主人即当做草原上最神圣的礼物十分乐意地接受。 这六张看起来并不十分起眼的薄饼为什么会被当做神圣的礼物呢?据老人们说,当初鄂尔多斯为六个旗,用六张薄饼来作礼,意为礼仪至上,共同和睦相处;而红枣则表示六旗兴旺发达。 河套地区的蒙古族,招待客人什么东西都可以缺,但绝对不可以缺酒,以酒招待客人,是河套地区蒙古族最普遍,也是最起码的礼仪。用酒招待高贵的客人,有一个专门的名词,蒙古语称&德吉拉&。 给高贵的客人敬献&德吉拉&时,只给客人一个瓶口上糊有酥油的酒瓶而不给酒杯,客人接到酒瓶后,先用右手食指醮一点瓶口上的酥油往自己的额头上涂抹,如果在场的还有其他宾客,也同样依次抹上一点,然后,主人才拿出酒杯或者银碗,给客人斟酒。客人仰脖连饮三杯以后,斟上第四杯时,客人便一手端着酒杯一手高高扬起,或者向主人说上几句祝福的话,或者放开嗓门唱起祝福主人吉祥如意的赞歌。 该图文可以帮助了解蒙古族的各种风情习俗,民族特点。 蒙古族的婚恋习俗 (一)历史上的婚姻形式? 1、族外婚制。蒙古族母系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阶段的婚姻规例。氏族内部禁止通婚,男子只能娶外氏族之女为妻。如成吉思汗的十一世祖朵奔篾儿干的妻子,是豁里秃马惕部的阿兰豁阿;十世祖端察儿的妻子,是兀良哈的札儿赤兀惕部的阿当罕。由于蒙古草原辽阔,不同祖先的各氏族、部落相距较远,因此必须到远方的氏族去求婚。随着历史的发展,蒙古各部的分化,血缘关系也错综复杂起来,从而逐步发展到同宗不婚,同一家庭之内不能通婚。 2、聘婚制。蒙古族进入封建社会以后,男方娶妻,要给女方送聘礼,即“多求则贵,才求则贱”。聘婚制就成了买卖婚制,以财物作为女子的身价。蒙古族的聘礼,主要是牛、马、羊等,以九为吉数。其次也有金、银、财物等。贫穷的牧民,无力提供聘礼以致不能娶妻。? 3、入赘婚。在女方无男子继承,以入赘的女婿继承,也称招女婿。有两种形式,一是永久性入赘。一般为男子家庭贫困、兄弟较多、无力娶妻者,男子愿入赘到女方。在女方家劳动,生儿育女。入赘的男子离开亲生的父母家。另一是非永久性入赘。往往是女方家无男劳力,或男方无力付聘礼,造成入赘,在女方家三年、五年、十年不等,或在生下第一个男孩留在女方家,即可携妻回男方家。这又称为服役婚。 4、收继婚。蒙古婚姻中把妻子视作夫家的财产。早在实行氏族外婚制时,嫁入本氏族的女子,是夫家氏族的成员,在夫死以后,妻若改嫁,必须嫁给夫家氏族中的成员,这种习俗长期沿习。蒙古贵族常拥用三妻四妾,父死后,子继承爵位的同时,也继承了先父的妃、妾。平民中存在兄终弟及、娶嫂为妻的情况。元代虽以法律禁止这种婚制,但社会上仍有出现。 此外,元代时强调等级婚,门当户对。贵族与平民之间不通婚,平民不与奴婢结婚。还有为政治目的联姻制度,如清代的额驸制度,即为加强满蒙关系的联姻。 (二)婚姻仪式? 蒙古古代婚姻仪式,有相当繁复的程序,一般有相亲、求婚、许婚、送聘礼等。男方以牲畜等为聘礼,女方陪嫁物有牲畜、财物和奴仆。贵族与富户的结婚仪式非常隆重,平民家庭婚姻仪式则比较简单。? 1.提亲。女子一般在16—17岁,男子一般在18—19岁,选择配偶,主要由父母作主。一般由男方家物色好姑娘,请媒人提亲。媒人拿着哈达、酒等礼品提亲。如果女方家不同意,将礼品退回。女方家同意,即收下礼物。? 2.定亲。定亲的方式一般是男方请媒人向女方父母或长辈提出定亲,女方则提出要定亲的礼物,其中包括哈达的数目。哈达往往是定亲的信物。男方把哈达、酒、羊等送到女家。女家将这些东西赠送给亲属亲戚,表示女儿已定亲。东蒙地区定亲时要喝开口酒,或称喝姑娘喜酒,以示姑娘定亲。? 3.婚礼。蒙古的婚礼由于历史的原因,各地区各阶层,其规模的大小,繁简的程度和方式都有很多变化。婚礼仪式,牧区与农区,东部与西部也有许多区别,但都有迎亲、送亲仪式。? 4.迎亲。选定吉日,新郎身着缎子长袍,腰束金黄色宽带,脚蹬长靴,左肩挎弓,腰间系有装五支箭的箭筒、烟荷包,打扮得英俊华贵,与迎亲的主婚人和祝赞词歌手、亲友等人喝“上马酒”后骑马出发,并带有一匹骏马,作为新娘的乘骑。在农区还准备新轿车蒙红毡,以备新娘乘坐。迎亲的队伍在快到女方家时,要进行一次点燃篝火、祭天地的仪式。当迎亲队伍到达女方家时,要经过一番唱歌对答,才被允许进门。男方遂向女方亲友等施礼、问安、献哈达。? 5.送亲。女方送亲,陪新娘上路。新娘的服饰华丽,头戴帽,脚穿靴,骑马前往男方家。在送亲途中,男女催马奔驰,互相追逐,常以掠帽为嬉。到男方家后,还要举行一系列仪式,以祝新人白头到老、生活幸福。 1949年后,蒙古族普遍实行新婚姻制度,同时也保留有蒙古族的历史上的一些婚姻习俗。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蒙古族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蒙古族自称&蒙古&。其意为&永恒之火&。别称&马背民族&。 蒙古族人见面要互致问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问好。平辈、熟人相见,一般问:&赛拜努(你好)&;若是遇见长者或初次见面的人,则要问:&他赛拜努。&(您好)。 款待行路人,是蒙古族的传统美德,蒙古族待客十分讲究礼节和规矩。例如,吃手把羊肉时,一般在将羊的琵琶骨带肉配四条长肋送给客人。如果是用牛肉待客,则以一块带肉的脊椎骨加半节肋骨和一段肥肠送给客人。 到蒙古族人家里做客必须敬重主人。进入蒙古包后,要盘腿围着炉灶坐在地毡上,但炉西面是主人的居处,主人不上坐时不得随便坐。主人敬上的奶茶,客人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有失礼貌;主人请吃奶制品,客人不要拒绝,否则会伤主人的心。如不便多吃,吃一点也行。 献哈达也是蒙古族的一项高贵礼节。献哈达时,献者躬身双手托着递给对方,受者亦应躬身双手接过或躬身让献者将哈达挂在脖子上,并表示谢意。 蒙古族人骑马、驾车接近蒙古包时忌重骑快行,以免惊动畜群;若门前有火堆或挂有红布条等记号,表示这家有病人或产妇,忌外人进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为西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动物的肉和驴肉、狗肉、白马肉;办丧事时忌红色和白色,办喜事时忌黑色和黄色;忌在火盆上烘烤脚、鞋、袜和裤子等;禁止在参观寺院经堂、供殿时吸烟、吐痰和乱摸法器、经典、佛像以及高声喧哗,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猎。 在鄂尔多斯草原上,到蒙古族牧民家里做客,客人不一定要带上许多礼物,只需准备用麦面烤成的六张圆形薄饼和几颗成双的红枣即可。进到主人的蒙古包,主人将客人让坐在客位上并向客人敬茶后,客人可以向主人要一个盘子,并将随身带来的六张薄饼象荷叶片一样摆在盘子里,再将成双的红枣放在薄饼上,双手献给主人,主人即当做草原上最神圣的礼物十分乐意地接受。 这六张看起来并不十分起眼的薄饼为什么会被当做神圣的礼物呢?据老人们说,当初鄂尔多斯为六个旗,用六张薄饼来作礼,意为礼仪至上,共同和睦相处;而红枣则表示六旗兴旺发达。 河套地区的蒙古族,招待客人什么东西都可以缺,但绝对不可以缺酒,以酒招待客人,是河套地区蒙古族最普遍,也是最起码的礼仪。用酒招待高贵的客人,有一个专门的名词,蒙古语称&德吉拉&。 给高贵的客人敬献&德吉拉&时,只给客人一个瓶口上糊有酥油的酒瓶而不给酒杯,客人接到酒瓶后,先用右手食指醮一点瓶口上的酥油往自己的额头上涂抹,如果在场的还有其他宾客,也同样依次抹上一点,然后,主人才拿出酒杯或者银碗,给客人斟酒。客人仰脖连饮三杯以后,斟上第四杯时,客人便一手端着酒杯一手高高扬起,或者向主人说上几句祝福的话,或者放开嗓门唱起祝福主人吉祥如意的赞歌。 该图文可以帮助了解蒙古族的各种风情习俗,民族特点。 蒙古族的婚恋习俗 (一)历史上的婚姻形式? 1、族外婚制。蒙古族母系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阶段的婚姻规例。氏族内部禁止通婚,男子只能娶外氏族之女为妻。如成吉思汗的十一世祖朵奔篾儿干的妻子,是豁里秃马惕部的阿兰豁阿;十世祖端察儿的妻子,是兀良哈的札儿赤兀惕部的阿当罕。由于蒙古草原辽阔,不同祖先的各氏族、部落相距较远,因此必须到远方的氏族去求婚。随着历史的发展,蒙古各部的分化,血缘关系也错综复杂起来,从而逐步发展到同宗不婚,同一家庭之内不能通婚。 2、聘婚制。蒙古族进入封建社会以后,男方娶妻,要给女方送聘礼,即“多求则贵,才求则贱”。聘婚制就成了买卖婚制,以财物作为女子的身价。蒙古族的聘礼,主要是牛、马、羊等,以九为吉数。其次也有金、银、财物等。贫穷的牧民,无力提供聘礼以致不能娶妻。? 3、入赘婚。在女方无男子继承,以入赘的女婿继承,也称招女婿。有两种形式,一是永久性入赘。一般为男子家庭贫困、兄弟较多、无力娶妻者,男子愿入赘到女方。在女方家劳动,生儿育女。入赘的男子离开亲生的父母家。另一是非永久性入赘。往往是女方家无男劳力,或男方无力付聘礼,造成入赘,在女方家三年、五年、十年不等,或在生下第一个男孩留在女方家,即可携妻回男方家。这又称为服役婚。 4、收继婚。蒙古婚姻中把妻子视作夫家的财产。早在实行氏族外婚制时,嫁入本氏族的女子,是夫家氏族的成员,在夫死以后,妻若改嫁,必须嫁给夫家氏族中的成员,这种习俗长期沿习。蒙古贵族常拥用三妻四妾,父死后,子继承爵位的同时,也继承了先父的妃、妾。平民中存在兄终弟及、娶嫂为妻的情况。元代虽以法律禁止这种婚制,但社会上仍有出现。 此外,元代时强调等级婚,门当户对。贵族与平民之间不通婚,平民不与奴婢结婚。还有为政治目的联姻制度,如清代的额驸制度,即为加强满蒙关系的联姻。 (二)婚姻仪式? 蒙古古代婚姻仪式,有相当繁复的程序,一般有相亲、求婚、许婚、送聘礼等。男方以牲畜等为聘礼,女方陪嫁物有牲畜、财物和奴仆。贵族与富户的结婚仪式非常隆重,平民家庭婚姻仪式则比较简单。? 1.提亲。女子一般在16—17岁,男子一般在18—19岁,选择配偶,主要由父母作主。一般由男方家物色好姑娘,请媒人提亲。媒人拿着哈达、酒等礼品提亲。如果女方家不同意,将礼品退回。女方家同意,即收下礼物。? 2.定亲。定亲的方式一般是男方请媒人向女方父母或长辈提出定亲,女方则提出要定亲的礼物,其中包括哈达的数目。哈达往往是定亲的信物。男方把哈达、酒、羊等送到女家。女家将这些东西赠送给亲属亲戚,表示女儿已定亲。东蒙地区定亲时要喝开口酒,或称喝姑娘喜酒,以示姑娘定亲。? 3.婚礼。蒙古的婚礼由于历史的原因,各地区各阶层,其规模的大小,繁简的程度和方式都有很多变化。婚礼仪式,牧区与农区,东部与西部也有许多区别,但都有迎亲、送亲仪式。? 4.迎亲。选定吉日,新郎身着缎子长袍,腰束金黄色宽带,脚蹬长靴,左肩挎弓,腰间系有装五支箭的箭筒、烟荷包,打扮得英俊华贵,与迎亲的主婚人和祝赞词歌手、亲友等人喝“上马酒”后骑马出发,并带有一匹骏马,作为新娘的乘骑。在农区还准备新轿车蒙红毡,以备新娘乘坐。迎亲的队伍在快到女方家时,要进行一次点燃篝火、祭天地的仪式。当迎亲队伍到达女方家时,要经过一番唱歌对答,才被允许进门。男方遂向女方亲友等施礼、问安、献哈达。? 5.送亲。女方送亲,陪新娘上路。新娘的服饰华丽,头戴帽,脚穿靴,骑马前往男方家。在送亲途中,男女催马奔驰,互相追逐,常以掠帽为嬉。到男方家后,还要举行一系列仪式,以祝新人白头到老、生活幸福。 1949年后,蒙古族普遍实行新婚姻制度,同时也保留有蒙古族的历史上的一些婚姻习俗。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蒙古族人见面要互致问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问好。平辈、熟人相见,一般问:&赛拜努(你好)&;若是遇见长者或初次见面的人,则要问:&他赛拜努。&(您好)。 款待行路人,是蒙古族的传统美德,蒙古族待客十分讲究礼节和规矩。例如,吃手把羊肉时,一般在将羊的琵琶骨带肉配四条长肋送给客人。如果是用牛肉待客,则以一块带肉的脊椎骨加半节肋骨和一段肥肠送给客人。 到蒙古族人家里做客必须敬重主人。进入蒙古包后,要盘腿围着炉灶坐在地毡上,但炉西面是主人的居处,主人不上坐时不得随便坐。主人敬上的奶茶,客人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有失礼貌;主人请吃奶制品,客人不要拒绝,否则会伤主人的心。如不便多吃,吃一点也行。 献哈达也是蒙古族的一项高贵礼节。献哈达时,献者躬身双手托着递给对方,受者亦应躬身双手接过或躬身让献者将哈达挂在脖子上,并表示谢意。 蒙古族人骑马、驾车接近蒙古包时忌重骑快行,以免惊动畜群;若门前有火堆或挂有红布条等记号,表示这家有病人或产妇,忌外人进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为西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动物的肉和驴肉、狗肉、白马肉;办丧事时忌红色和白色,办喜事时忌黑色和黄色;忌在火盆上烘烤脚、鞋、袜和裤子等;禁止在参观寺院经堂、供殿时吸烟、吐痰和乱摸法器、经典、佛像以及高声喧哗,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猎。 在鄂尔多斯草原上,到蒙古族牧民家里做客,客人不一定要带上许多礼物,只需准备用麦面烤成的六张圆形薄饼和几颗成双的红枣即可。进到主人的蒙古包,主人将客人让坐在客位上并向客人敬茶后,客人可以向主人要一个盘子,并将随身带来的六张薄饼象荷叶片一样摆在盘子里,再将成双的红枣放在薄饼上,双手献给主人,主人即当做草原上最神圣的礼物十分乐意地接受。 这六张看起来并不十分起眼的薄饼为什么会被当做神圣的礼物呢?据老人们说,当初鄂尔多斯为六个旗,用六张薄饼来作礼,意为礼仪至上,共同和睦相处;而红枣则表示六旗兴旺发达。 河套地区的蒙古族,招待客人什么东西都可以缺,但绝对不可以缺酒,以酒招待客人,是河套地区蒙古族最普遍,也是最起码的礼仪。用酒招待高贵的客人,有一个专门的名词,蒙古语称&德吉拉&。 给高贵的客人敬献&德吉拉&时,只给客人一个瓶口上糊有酥油的酒瓶而不给酒杯,客人接到酒瓶后,先用右手食指醮一点瓶口上的酥油往自己的额头上涂抹,如果在场的还有其他宾客,也同样依次抹上一点,然后,主人才拿出酒杯或者银碗,给客人斟酒。客人仰脖连饮三杯以后,斟上第四杯时,客人便一手端着酒杯一手高高扬起,或者向主人说上几句祝福的话,或者放开嗓门唱起祝福主人吉祥如意的赞歌。 该图文可以帮助了解蒙古族的各种风情习俗,民族特点。 蒙古族的婚恋习俗 (一)历史上的婚姻形式? 1、族外婚制。蒙古族母系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阶段的婚姻规例。氏族内部禁止通婚,男子只能娶外氏族之女为妻。如成吉思汗的十一世祖朵奔篾儿干的妻子,是豁里秃马惕部的阿兰豁阿;十世祖端察儿的妻子,是兀良哈的札儿赤兀惕部的阿当罕。由于蒙古草原辽阔,不同祖先的各氏族、部落相距较远,因此必须到远方的氏族去求婚。随着历史的发展,蒙古各部的分化,血缘关系也错综复杂起来,从而逐步发展到同宗不婚,同一家庭之内不能通婚。 2、聘婚制。蒙古族进入封建社会以后,男方娶妻,要给女方送聘礼,即“多求则贵,才求则贱”。聘婚制就成了买卖婚制,以财物作为女子的身价。蒙古族的聘礼,主要是牛、马、羊等,以九为吉数。其次也有金、银、财物等。贫穷的牧民,无力提供聘礼以致不能娶妻。? 3、入赘婚。在女方无男子继承,以入赘的女婿继承,也称招女婿。有两种形式,一是永久性入赘。一般为男子家庭贫困、兄弟较多、无力娶妻者,男子愿入赘到女方。在女方家劳动,生儿育女。入赘的男子离开亲生的父母家。另一是非永久性入赘。往往是女方家无男劳力,或男方无力付聘礼,造成入赘,在女方家三年、五年、十年不等,或在生下第一个男孩留在女方家,即可携妻回男方家。这又称为服役婚。 4、收继婚。蒙古婚姻中把妻子视作夫家的财产。早在实行氏族外婚制时,嫁入本氏族的女子,是夫家氏族的成员,在夫死以后,妻若改嫁,必须嫁给夫家氏族中的成员,这种习俗长期沿习。蒙古贵族常拥用三妻四妾,父死后,子继承爵位的同时,也继承了先父的妃、妾。平民中存在兄终弟及、娶嫂为妻的情况。元代虽以法律禁止这种婚制,但社会上仍有出现。 此外,元代时强调等级婚,门当户对。贵族与平民之间不通婚,平民不与奴婢结婚。还有为政治目的联姻制度,如清代的额驸制度,即为加强满蒙关系的联姻。 (二)婚姻仪式? 蒙古古代婚姻仪式,有相当繁复的程序,一般有相亲、求婚、许婚、送聘礼等。男方以牲畜等为聘礼,女方陪嫁物有牲畜、财物和奴仆。贵族与富户的结婚仪式非常隆重,平民家庭婚姻仪式则比较简单。? 1.提亲。女子一般在16—17岁,男子一般在18—19岁,选择配偶,主要由父母作主。一般由男方家物色好姑娘,请媒人提亲。媒人拿着哈达、酒等礼品提亲。如果女方家不同意,将礼品退回。女方家同意,即收下礼物。? 2.定亲。定亲的方式一般是男方请媒人向女方父母或长辈提出定亲,女方则提出要定亲的礼物,其中包括哈达的数目。哈达往往是定亲的信物。男方把哈达、酒、羊等送到女家。女家将这些东西赠送给亲属亲戚,表示女儿已定亲。东蒙地区定亲时要喝开口酒,或称喝姑娘喜酒,以示姑娘定亲。? 3.婚礼。蒙古的婚礼由于历史的原因,各地区各阶层,其规模的大小,繁简的程度和方式都有很多变化。婚礼仪式,牧区与农区,东部与西部也有许多区别,但都有迎亲、送亲仪式。? 4.迎亲。选定吉日,新郎身着缎子长袍,腰束金黄色宽带,脚蹬长靴,左肩挎弓,腰间系有装五支箭的箭筒、烟荷包,打扮得英俊华贵,与迎亲的主婚人和祝赞词歌手、亲友等人喝“上马酒”后骑马出发,并带有一匹骏马,作为新娘的乘骑。在农区还准备新轿车蒙红毡,以备新娘乘坐。迎亲的队伍在快到女方家时,要进行一次点燃篝火、祭天地的仪式。当迎亲队伍到达女方家时,要经过一番唱歌对答,才被允许进门。男方遂向女方亲友等施礼、问安、献哈达。? 5.送亲。女方送亲,陪新娘上路。新娘的服饰华丽,头戴帽,脚穿靴,骑马前往男方家。在送亲途中,男女催马奔驰,互相追逐,常以掠帽为嬉。到男方家后,还要举行一系列仪式,以祝新人白头到老、生活幸福。 1949年后,蒙古族普遍实行新婚姻制度,同时也保留有蒙古族的历史上的一些婚姻习俗。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草原上的蒙古族是克什克腾旗主体民族,有着待人热情诚恳的传统美德,以粗犷豪放、胸怀担荡、诚实热情著称。居住蒙古包。服饰,男女老幼皆穿长袍腰带,穿高腰靴子。饮食以粮、乳、肉、奶茶为主。其中奶豆腐、奶茶、黄油、奶酒最具特色,全羊、手扒肉是招待贵客的宴席,独具民族特色。蒙古族的最高礼节是敬献哈达。祭敖包、草原盛会--那达幕是蒙古族的传统活动和特有的民族风情。   每年农历5月13日举行祭敖包。祭敖包是蒙古族的传统祭祀活动,同时举办那达慕,其项目主要有博克(摔跤)、赛马、射箭,还有民族歌舞表演等,充分展示灿烂的马背民族文化
 那达慕,蒙古族语意为娱乐游艺,是蒙古族传统的群众性集会。那达慕始于13世纪初,当时那达慕只举行射箭、赛马或博克的某一种比赛。如今的那达慕除了传统的男儿三艺博克、赛马、射箭比赛之外,还增添了乌兰牧骑文艺演出、放映电影、篝火晚会等等新内容,同时开展经贸活动,进行物资交流,还要表彰劳动模范,其内容和形式都 有了很大的丰富和发展,那达慕这一古老的活动正焕发出新的活力,已成为融文体、经贸、旅游于一体的草原盛会。那达慕盛会传统的项目为男儿三艺比赛,即博克(摔跤)、赛马、射箭射箭是蒙古族最古老的体育项目之一。蒙古族民族向以高超的善射技艺而著称。蒙古族的射箭比赛分骑射和静射。射手身穿窄袖紧身短袍,身背弓箭,策马到起跑线,令发后,射手起路,抽弓搭箭,瞄准射靶。静射一般皆规定距离,比赛时射手立于固定地点发射。三箭射完,以中靶箭数评定优胜,并颁奖。  博克是蒙古族最喜好的体育娱乐活动。蒙古族的博克(摔跤)起初具有很大的军事体育性质,主要用以锻炼力量、体魄和技巧。而现在的博克主要成为蒙古族男子比力量、技巧与本事的体育娱乐活动。蒙古族博克具有独特的比赛规则,胜者有优厚的奖品。根据那达慕的规格参赛选手的数量不同,旗级那达慕博克参赛先锋为512名。跤手参赛时,上穿“照德格”(镶有铜钉的皮坎肩),下着白色跤裤,腰系彩绸做成的围裙,脚蹬蒙古靴或马靴,坦胸露背,有的跤手脖子上还挂着五颜六色的布条制成的“姜嘎”(在历次比赛中获胜的象征物),象即将出征的武士。在比赛开始时,跤手们在粗犷的蒙古族乐曲中,跳着雄健的“鹰步”列队上场,一队跤手比赛完毕后,双双再跳着“鹰步”面向观众示意退场蒙古包,是草原上一种呈圆形尖顶的天穹式住屋,由木栅 撑杆 包门 顶圈 衬毡 套毡及皮绳,鬃绳等部件构成。木栅蒙语称“哈纳”,是用长约2米的细木杆相互交叉编扎而成的网片,可以伸缩,几张网片和包门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圆形的墙架,大约60根被称作“乌尼”的撑杆和顶圈插结则构成了蒙古包顶部的伞形骨架。牧民们用皮绳、鬓绳把各部分牢牢地扎在一起,然后内 外铺挂上用羊毛编织成的毡子加以封闭,一个精美观的蒙古包就建造完成了,可以说是用最简洁的手法和最省料的工艺完成的一种极富表现力的创造。  蒙古族牧民必须随着水源 牧草不断迁移,蒙古包的结构特点充分适应了这种游牧生活,各部分之间的连接精巧 方便,建告 拆卸 运输很容易,且美观实用,风雪来临时,包顶不积雪,大雨冲刷包顶不存水,圆形的结构还可以抵御风暴袭击。毡的厚度可随季节增减。底部的围毡,天热时可以卷起通风。白色的表面,还装饰着由红 蓝 黄等颜色布料做成的如意花纹。充分体现了功能要求和审美要求的统一。一个中等规模的蒙古包需用方块 木栅组成,从外形上看其体量并不大,但包内的使用面积却不小。 生活在蒙古包里的牧民,习惯将蒙古包内部平面划分为九个方位。正对顶圈的中位为火位,置有供煮食 取暖的火炉;火位前面的正前方为包门,包门左侧,是置放马鞍 奶桶的地方,右侧则放置案桌 橱柜等。火位周围的五个方位,沿着木栅整齐地摆放着绘有民族特色的花纹安析木柜木箱。箱柜前面,铺着厚厚的毡毯,这是家庭成员室内活动的中心,也是夜晚就寝的地方。 蒙古族习惯的右为贵,以上为尊,因此,蒙古包内正对火位的一方为尊位,是男性和菲 卧的铺位,也是招待宾朋的地方;尊位的右侧和左侧,分别是男性和女性成员的铺位  清真寺的建筑艺术表现了以伊斯兰文化为体,以汉文化为用的特色。中国穆斯林林清真寺为“哲玛阿提”--聚会的场所。其外形吸收了汉族建筑艺术特点变成一种宫殿式建筑,也有部分拱顶式建筑,内部装饰是阿拉伯式的,一般采取几何形图案或艺术文字。清真寺必须坐东朝西,标准的清真寺是“三堂合一”式的,即礼拜堂,经堂、澡堂集中设于寺内。教徒讲究念、礼、斋、课、朝五功。每日五次礼拜都须净身。 回族的清真寺不仅是宗教场所,也是政治、经济活动的场所。国著名的回族清真寺有福建泉州“清净寺”,广州“怀圣寺”,杭州“真教寺”,北京牛街“大清真寺”,宁夏同心县李旺“大寺”,银川“大清真寺”等。普通的清真寺遍布回族聚居区,式样因教门而异。清真寺的礼拜堂不准妇女进入。回族民居与聚居地其他民族相同,没有统一的建筑式样,也没有回族的特色民居,但回民家庭讲究清洁整齐,栽植花木,室内摆设具有浓郁的宗教风格。如果蒙古小伙子看上了哪家姑娘,在订婚前,要托媒人带着象征和谐 甜蜜 旺盛的白糖 茶叶 胶等物品,用一块白手巾包着前去撮合,若女方收下,婚事则可以进行。随后男方父母及本人要带着哈达 奶酒 糖块之类礼品求婚,一般要进行数次才能定婚。女方收下订婚礼后,男方还要向女方送三次酒,如女方将这三次酒全部收下喝掉,这件婚事便确定下来。当接近婚期,男方要给女方送一次礼,一般是煮整羊一只,还有酒 茶 哈达。女方对送礼者热情招待,双方祝酒,口颂吉祥语句,对歌庆贺。  新郎受掰羊脖考验 鄂尔多斯蒙古族新郎以及迎亲队伍到达新娘家后,总会被女方家当作上宾热情招待,大家在一起又吃又喝又唱又跳,好不热闹,这时,男方祝颂人会悄悄地离开宴席领着新郎来到新娘的房间里。待他俩在客位上坐下以后,陪娘们就会端上来一个煮熟了的羊脖子招待新郎,并请新郎把羊脖子从中间掰断,以试新郎的力气大小。为了戏弄新郎,陪娘们早就将一根红柳棍或一根铁棍子巧妙地插进羊脖骨髓道里。新郎如果事先有人指点,他就会识破其中奥妙,取出柳棍或铁棍,很容易地将羊脖子掰断。有的新郎则不识其中秘密,因而费尽力气,弄得满头大汗,像狗咬乌龟一样,又着急,又羞愧。而陪娘们则趁机用十分辛辣刻薄 但不怀恶意的语言挖苦,取笑新郎。被讥笑得满脸通红的新郎,此时恨不得脚底下突然有一个可以藏身的地洞。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大草原-简要介绍      马头琴,蒙古族拉弦乐器。蒙语称莫林胡兀尔。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地。  从唐宋时期拉弦乐器奚琴发展演变而来。成吉思汗时()已流传民间。据《马可波罗游记》载,十二世纪鞑靼人(蒙古族前身)中流行一种二弦琴,可能是其前身。明清时期用于宫廷乐队。  琴杆用梨木、红木制,大者全长124、小者全长70厘米。音箱呈正梯形或倒梯形,也有六方或八方形。框板用硬木制,两面蒙马皮、牛皮或羊皮,并绘有图案。也有背面蒙松木薄板的。两侧开有出音孔。琴杆上部左右各置一弦轴。弓用藤条作杆拴以马尾。张两条马尾弦。正反四度或五度定弦。  本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改革制成数种马头琴。一种全长100厘米。蟒皮蒙面或木板面,张尼龙弦。反四度定弦d1、a,音域a—a3。另一种全长128厘米,音箱膜板结合,面板中央挖椭圆形洞框,蒙以蟒皮。增置弧面指板,张三条金属弦。定弦A、d、a。音域A—c2。  演奏时坐姿,音箱夹于两腿中间,琴杆偏向左侧。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执马尾弓在弦外拉奏。按弦法颇为独特,食指和中指伸入弦下用指甲顶弦,无名指用指尖按弦,小指用指尖顶弦。有颤指、滑音、双音、拨弦、揉弦、泛音等技巧。右手有顿弓、击弓、碎弓、抖弓、跳弓等技巧。  传统乐曲有《朱色烈》、《阿斯尔》、《走马》、《四季》等。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若尔盖大草原   若尔盖大草原地处四川、甘肃、青海三省结合部的中国川西北大草原,是由若尔盖、阿坝、红原、壤塘四县组成,为中国五大草原之一,面积35600多平方公里,系以牧为主的藏族聚居地。   这里有四川省最大的草原,面积近3万平方公里,由草甸草原和沼泽组成。草原地势平坦,一望无际,人烟稀少。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曾多次通过这里,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和革命遗址,使草地声名远播海内外。   夏季是草原的黄金季节,这里天高气爽,能见度很高。天地之间,绿草茵茵,繁花似锦,芳香幽幽,一望无涯。草地中星落棋布地点缀着无数小湖泊,湖水碧蓝,小河如藤蔓把大大小小的湖泊串连起来,河水清澈见底,游鱼可数。草地游览内容丰富,可赏草地风光,听牧歌悠扬,可垂钓黄河鱼野炊,可骑马驰骋草原,可观梅花鹿牧场,可去黄河九曲第一弯揽胜,可住怅篷宾馆,可去森林采撷野菇,也可去寺庙参观朝拜。   草原海拔3500米至4000米左右,属典型的丘状高原。冬季严寒,夏季凉爽,春秋短,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年均气温7摄氏度、七月最热,月平均气温约10摄氏度一12.7摄氏度。   若尔盖大草原水草丰茂,原始生态环境保护良好,形成了山水秀丽、景色迷人的草原风光。著名的草原有热尔坝大草原、松潘草原和红原草原几处。   希拉穆仁草原  希拉穆仁草原是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它南迎呼和浩特的暖风,北聆百灵庙的铃声,因清王朝赐名的“普会寺”喇嘛如屹立河畔,又名召河。草原的夏秋,香花遍野,芳草依依,迷人的美景使人心旷神怡。羊、马、牛、驼,一群群,一片片,或疾驰,或漫游,象彩霞在天际飘动,也像仙女撒下的珍珠、玛瑙,落在银链般的希拉穆仁河两岸。在牧民的蒙古包里,好客的蒙古族主人将会捧出鲜洁的奶食,肥美的羊肉,爽口的炒米,醇香的奶茶待客,草原食品那特有的风味将透入您的心田。   空中草原    空中草原位于河北省涞源盆地和蔚县盆地之间,涞源县城西北26公里。分南北两块,中间由一道山梁相连,总面积29平方公里,分别隶属于蔚县、涞源县、灵丘县。   草原在一个巨大的平顶山的山顶,海拔2158米,山体四周是陡峻的山坡,山顶面积却达3.6万亩,坦荡如砥,绿草如茵,野花遍地的大草原,习习凉风吹碧海花浪,朵朵白云抚地游走,可“手摸白云天,脚踏花草地” 。  中国最美七大草原  呼伦贝尔东部草原   呼伦贝尔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地处东经115°31′—126°04′,北纬47°05′—53°20′,辖世界著名大草原——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富有森林自然宝库之称的大兴安岭于一体,北以额尔古纳河为界与俄罗斯接壤,西同蒙古国交界。总面积25万平方公里,国境线长达1723公里。如果把祖国的版图比作啼晨报晓的雄鸡,那么呼伦贝尔就是雄鸡冠上的一颗明珠。   呼伦贝尔总人口269.6998万人,是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多民族聚居区。蒙古、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汉等35个民族在这里和睦聚居,这里的许多少数民族仍继承和保留着各自的文化遗风和生活习俗。浩瀚森林覆盖着的大兴安岭由北向南,纵贯于中部,成为呼伦贝尔东西部的天然分界线。东侧是黑土平原—松嫩平原,西侧是著名草原之一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呼伦贝尔大草原广袤无垠,未受污染,被称之为“绿色净土”,也被人誉之为“北国碧玉”。以牧草为主的植物多达1300余种,形成了不同特色的植被群落景观。大兴安岭林海无边无际,风姿隽秀。地面拥有3000多条河流,500多个湖泊,栖息着400多种兽类和禽类。地下则蕴藏着40余种矿产。新世纪的呼伦贝尔,无论无垠绿土,还是碧水蓝天;无论胡马长嘶,还是雪漫河山。它都浑然天成,到这里旅游度假,您会发出“天上人间”的感叹,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   伊犁草原  无论是声名在外的那拉提,还是后起之秀的唐不拉,抑或是传统的牧场巩乃斯,伊犁草原均展现出超然绝美的气质与外表。伊犁河谷是如此的卓尔不群,逶迤千里,生机无限。   那拉提草原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源县东部,即新源县那拉提镇镜内。那拉提意为“最先见到太阳的地方”。  那拉提草原地处楚鲁特山北坡,发育于第3纪古洪积层上的中山地草场,东南接那拉提高岭,势如屏障。西北沿巩乃斯河上游谷地断落,地势大面积倾斜,山泉密布,溪流纵横。   缘山脚冲沟深切,河道交错,森林茂密。那拉提年降水量可达800毫米,有利于牧草的生长,载畜量很高。在历史上,那拉提草原就有“鹿苑”之称。这里也是巩乃斯草原的重要夏牧场。   那拉提草原系亚高山草甸植物。中生杂草与禾草构成植株高达50-60厘米,覆盖度可达75-90%。仲春时节,草高花旺,碧茵似锦,极为美丽。这里还生长着茂盛的细茎鸢尾群系山地草甸。   锡林郭勒草原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浩特市境内,面积107.86万公顷,1985年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纳为”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1997年晋升为国家级,主要保护对象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沙地疏林草原和河谷湿地生态系统。   锡林郭勒草原是我国境内最有代表性的丛生禾草枣根茎禾草(针茅、羊草)温性真草原,也是欧亚大陆草原区亚洲东部草原亚区保存比较完整的原生草原部分。保护区内生态环境类型独特,具有草原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并能全面反映内蒙古高原典型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生态过程。目前,区内已发现有种子植物74科、299属、658种,苔藓植物73种,大型真菌46种,其中药用植物426种,优良牧草116种。保护区内分布的野生动物反映了蒙古高原区系特点,哺乳动物有黄羊、狼、狐等33种,鸟类有76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有丹顶鹤、白鹳、大鸨、玉带海雕等5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有大天鹅、草原雕、黄羊等21种。本区是目前我国最大的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在草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方面占有重要的空间位置和明显的国际影响。  鄂尔多斯大草原   鄂尔多斯草原最吸引人的当属独特的自然风光,同时并存有大面积的草原和沙漠,以及上千个大小湖泊。在零星散落的蒙古包映衬下,天空纯净明亮、草地辽阔壮丽、空气清新、牛羊成群,对久居都市的人来说,这一切都是那么遥远而亲切。鄂尔多斯草原,正是镶嵌在这片广阔而神奇的土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2003年,内蒙古宏胜达建筑公司着手调研、策划、论证,准备兴建鄂尔多斯草原旅游区,经杭锦旗及锡尼镇人民政府批准,2004年3月开始正式兴建,同年8月初正式交付运营,短短两年,鄂尔多斯草原旅游区不仅已经成为响誉中外的特色旅游景区,并且给当地居民带来了无限福音。到目前为止,该景区用于牧民补贴、征地、修路、大本营建设及配套设施、广告宣传、旅游促销、员工培训等共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资金来源全部为企业自筹。鄂尔多斯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神奇的传说和一句“鄂尔多斯温暖全世界”的广告语誉满全球。鄂尔多斯草原以其宽阔的胸怀、一望无际的自然属性和蓝天。绿草、白云、羊群的优美意境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鄂尔多斯草原的真实写照。  鄂尔多斯草原旅游区地处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境内,距杭锦旗人民政府所在地锡尼镇9公里。东距世珍日旅游区70公里,北距夜鸣沙旅游区80公里,自然形成黄金旅游一条线。这里被银川市、乌海市、临河市、包头市、呼和浩特市、榆林市和鄂尔多斯市所拥抱。控制面积30平方公里,核心区由一个蒙古大营和100多个蒙古包组成的蒙古包群:设计独特,别具一格。按功能区划分为歌舞表演、餐饮娱乐区,住宿休息区、骑马射箭动动区、洽谈会务区、庙宇、敖包祭祀区、体验蒙古民族风俗休闲区等;景区日接待能力上千人,过夜留宿接待力300余人。天时的特色加上人性的管理和优质服务,使鄂尔多斯的发展象翱翔的雄鹰、腾飞的骏马!美丽的鄂尔多斯草原永远张开热情豪放的臂膀欢迎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  川西高寒草原  这里所说的川西包括了雅安及西边的甘孜藏族自治州,是一条民族迁徙的走廊,也是自古以来汉藏彝等民族交流通商的要道所在地,也是世人寻找的香格里拉核心区。笔者在2002年出版的《香格里拉之旅》中曾为康定取了一个名字叫香格里拉之门,进了康定,香格里拉就不再遥远。   自汉朝起,茶叶和马匹就是汉藏地区重要的交易商品,其路线是:成都→临邛(今邛崃) →雅安→严道(今荥经) →翻过大相岭至旄牛县(今汉源县)渡过大渡河到达磨西和木雅草原(今塔公、新都桥一带),然后从川藏南路或北路去到西藏青海或者尼泊尔,这就是世所闻名的茶马互市,其所经道路被史家和学者命名为茶马古道,为这一道路命名的是云南学者李旭先生,他曾花了5年的时间重走了茶马古道。   沿古道行进是一件颇有历史意义的旅程,除少部份路藏于山中被弃用,大部份路段便是今天公路所在。   川西高原与成都平原的分界线便是今雅安的邛崃山脉,山脉以西便是川西高原,二郎山两边虽相隔数十千米却有着大相径庭的气候,很多时候东面阴雨绵绵而二郎山以西却是丽日晴天。如果要深入体验康藏文化与风情,那最好是去到关外,所谓关外是康巴人对于自然地理的一个表述,也就是出康定往北翻过高高的折多山便是到了关外。关外是更为雄奇俊美的天地,草原辽阔,雪山高耸,牧歌悠扬,蓝天下是盛开的喜悦的心灵之花。   川西高原的主体民族除雅安有大量的汉族外,其余大部份居民是康巴藏族。藏族在形成过程中历经数百年的岁月,至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藏族人们也就是在那时成为一个有共同文字与信仰的民族。这个伟大的民族在雪域高原生生不息的繁衍,创造了灿烂的藏族文化,但由于山高路险加上当时各部族与种姓间有一些土著语言,因而在藏语发音上有很大区别,故而依据方言的不同,藏族分为拉萨方言区、安多方言区和康方言区,甘孜藏族自治州大部份便属于康方言区。康方言区的人自称康巴,巴中康方言里的意思与汉语的人大致相同。民间流传着一句著名的话:“康巴人能走路就会跳舞,能说话就会唱歌。”走进川西高原将会是一次歌舞之旅。   川西高原上群山争雄、江河奔流,长江的源头及主要支流在这里孕育古老与神秘的文明,大渡河、雅砻江和金沙江带着雪山草地的气息由北向南流淌。由青藏高原山脉的走向也大至由北向南延伸,在地理上我们一般将这一地带称作横断山区。关于横断山区我会在地理一节中会作专门讲述。地理与气候原因促成了这一方土地独特的景观和复杂的高原气候,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是真实写照。  那曲高寒草原  那曲地区位于西藏自治区北部,北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青海省交界,东邻昌都地区,南接拉萨、林芝、日喀则三地市,西与阿里地区相连。   那曲藏语意为“黑河”;整个地区在唐古拉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和冈底斯山脉怀抱之中,西边的达尔果雪山,东边的布吉雪山,形似两头猛狮,守护着这块宝地。这片总面积达4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就是人们常说的羌塘。整个地形呈西高东低倾斜,西高,中平,东低,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中西部地形辽阔平坦,多丘陵盆地,湖泊星罗棋布,河流纵横其间。东部属河谷地带,多高山峡谷,是藏北仅有的农作物产区,并有少量的森林资源和灌木草场,其海拔高度在米之间,气候好于中西部。   那曲地区属亚寒带气候区,高寒缺氧,气候干燥,多大风天气,年平均气温为-0.9℃至-3.3℃,年相对湿度为48-51%,年降水量380毫米,年日照时数为81.7小时,全年无绝对无霜期。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间,是干旱的刮风期,这期间气候干燥,温度低下,缺氧风沙大,延续时间又长,5至9月相对温暖,是草原的黄金季节,这期间气候温和,风平日丽,降雨量占全年的80%,绿色植物生长期全年约为一百天左右,全部集中在这个季节,这时的草原一片青绿,万物茂盛,人欢畜旺。   那曲行署所在地那曲镇是青藏公路的必经之路,又是西藏对外开放的旅游区之一,每年8月(藏历6月)举办的赛马节是藏北草原的盛会,届时,旅游观光的游客、四面八方的牧民、各地的商贩等云集此处。旅游者可以领略藏北草原的自然风光、节日气氛和民族风情,还可以参观游览藏北名寺孝登寺。在那曲地区境内,辽阔的羌塘草原和神秘的藏北无人区,都会给旅游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尤其是一望无际的无人区,栖息着野牦牛、藏羚、野驴等许多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给这片神奇的土地增添了更加迷人的色彩。藏北宰湖纳木错位于拉萨市的当雄与那曲地区的班戈县之间,每年都有许多前来转湖的游客和信徒。   那曲镇是被西藏列为开放的旅游区之一。每年8月是藏北的黄金季节,一年一度的赛马节在此举行,观光群众、各业商贩、嘉宾游客纷纷云集而来。夏日的那曲草原更是一幅由蓝天、白云、彩虹、牛羊和绿色织就的锦缎画,旅游者都会在这里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妙。  祁连山草原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地处甘肃、青海两省交界处,东起乌鞘岭的松山,西到当金山口,北临河西走廊,南靠柴达木盆地。祁连山是由一系列平行排列的山岭和谷地组成,一般海拔米,主峰海拔5547米。爱受高原寒冷气候的影响,祁连山在海拔42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终年积雪,形成的冰川达2859条,总面积1972.5平方公里。冰雪融化成为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水系、56条内陆河流的源头。年径流量72.6亿立方米,是河西人民赖以自下而上的命脉,是这里经济文化繁荣的基本保证。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位于武威、张掖两地区和金昌市部分地区,东西长1200多公里,南北宽120公里,总面积2653000公顷。主要保护对象是祁连山水源涵养林、草原植被。区内有高等植物1044种,水源涵养林主要树种是青海云杉、祁连圆柏,以及零星的山杨和桦木;灌木主要有金露梅、箭叶锦鸡儿、吉拉柳等。林地面积约111000公顷,森林覆盖率较低,但是在整个干旱区域内,却显得异常重要和珍贵。正是由于祁连山森林的存在,才使得冰川融水及降雨蓄存下来,缓慢地补给江河,起了调节径流、削减山洪、保证年径流量相对稳定的作用。对水源林的重要作用,古人早有清楚的认识,把它概括为&雪山千仞,松杉万本,保持水土,涵源吐流&。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的野生动物有兽类58种,鸟类140多种,两栖、爬行类13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白唇鹿、野驴、野牦牛、盘羊、雪豹、斑尾榛鸡等几十种。这里还是我国珍贵药用动植物麝的重要产地之一。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具有独特而典型的自然生境和动植物区系,有极为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草原上有什么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