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山道家传统武术馆,怎样科学训练才能有真正的整劲

太极拳教程 怎样练拳才能拥有太极真功夫
太极拳虽然被人们当做养生拳练习,但是太极拳的本质是功夫,怎样拥有真正的太极功夫呢?小编为您细细道来,太极拳的特点是阴阳变化,太极拳的好处是强身健体,下面我们先学习一下太极拳教程。
怎样练拳才能拥有太极真功夫
太极拳的创编结合了古代阴阳学说,因此,阴阳成了太极拳的练习要领,贯彻整套拳法练习。
阴阳互为依存,是个整体
太极图形象、直观地表明,阴阳共处于一个圆中,合则为太极,分则为阴阳,它们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台湾有位学者认为&阴阳即太极&。
运用到修炼太极拳上,就要懂得动作的整体性,&周身一家,一动无有不动。&周身有16个部位,包括眼神、手型、手法、手臂、步型,步法,腿的变化、胸背开合。
太极拳运动特点是一动无不动,是一项整体运动,所以想要练到太极的真功夫,就要先将下身稳固。
左右臀的翻沉、腰腹(丹田)的变化,呼吸、耳听的方位等等,打拳时都应相互配合、相互协调,比如,陈氏拳的&懒扎衣&接&六封四闭&,右手的旋转动作必须靠全身的整劲配合。
力点从左脚跟蹬地,经大腿,腰的旋转,力达脊背,再由肩、肘,小臂,手传到掌,指发力。这个过程就像蚕蛹或毛毛虫的蠕动,节节贯穿,&一节动,节节动&,内外相合。明白这个道理,打拳时就不会顾此失披.不散不懈,时时处处注意一个整劲。
阴阳对称,以求平衡
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太极图中的&阴阳鱼&是对称的。画太极图时也是在外圆内先画两个内圆作为&鱼头&,其余部分又是两个等分的&鱼身&和&鱼尾&。
太极拳是我国传统武术的瑰宝,是现代人养生人养生的最佳运动,练习太极拳能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及思想境界。
&鱼头&和&鱼头&对称,&鱼身&和&鱼尾&也是两两相对称。人体力学也讲&力的产生是成对的&,其中包括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这种对称之力,可以使运动趋于平衡。
这个理念用在打拳上,就要做到上下相应,开合相应,虚实相应,&逢上必下&,&欲左先右&,&有刚有柔&,比如&金鸡独立&,左手向前上方托举时,右掌要下按;提左膝时,右胯就要松沉。
它是个对应的拉劲,其好处是身体平衡,拳脚稳定,不会别人还没推你,自己就晃悠起来。与人交手时就知道有虚有实,有化有打.有虚无实会浮,有实无虚会僵;有化无打会丢,有打无化会顶。
阴阳消长,圆活应变
我们还是从太极图直观地来谈这个问题。太极图中阴鱼&鱼头&放大的部位,阳鱼恰处于&鱼尾&状,从空间来看,阳鱼在这一方位被&挤&小了。
同样的道理,在另一端,阳鱼的&鱼头&放大,而阴鱼在缩小,被&挤&成了&鱼尾&.这是《易经》揭示的另一重要的运动现象,即阴阳共处于一个&圆&时,其运动规律是此消彼长,阴进阳退。阳进阴退。易者,变也,这个变化有章可循。
认清此理,打拳时就可进退自如,顾盼有序。比如推手,就能&因敌而变&,&能吞能吐&;你进我化,边引边进,上引下进,左引右进。正如拳论所言:&左重则左虚,而右已去;右重则右杳,而左已去。&双方交手虽沾连粘随,却不丢不顶,从容应对。
练陈式太极拳的&金刚捣碓&,右拳右膝上提时,左手、左腿则要下沉;同一只手臂,手腕上升时,手指、(臂、肘关节则要下沉。这样可以稳定重心,临危不乱。
练习太极拳的三个阶段
一、易骨、易筋、洗髓阶段
这个阶段是习练太极拳的基础阶段。太极拳是一项身手放长的运动,太极拳总论中明确要求,要在行功走架中做到:&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松腰圆裆,开胯曲膝;神聚气敛,身手放长&。
各种特点及要领,在于大家平日里多加练习和揣摩,太极拳重在思考和领悟。
按此要求,日积月累练习,能逐步使身体各个关节和筋脉舒展柔开,进而达到身肢放长和洗髓之目的,以提高肌肉的弹性和增强八面支撑的拥劲。
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节节松、节节通,敛气入骨,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柔曲百折若无骨;才能在发劲时松活弹抖、惊炸点刚、柔韧有余,为下步练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 神还虚阶段
太极拳对内是意气运动,对外 是神气鼓荡,其理是精满则气足,气足则神清,神清则虚空灵动。拳谚云&心一虚,全体则虚,为虚则灵,灵足以应敌&,而这一切都要通过套路的运动来实现。
套路行功走架时,在意念的导引下,虚实、开合、起落、旋转,腰胸折叠,配以绞来绞去的多种动作。
使丹田之气得以培元,周流全身,又能在意念中达于梢节,此时习者大有虚空、灵动梦游般步入仙境之感,而这种感觉正是第二阶段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的具体体现。
因此说,打拳不在样式,而在气势,练内家拳必须以练内气为主,一定要注意火候,火候不到,就不可能产生质的变化。
三、明劲、暗劲、化劲阶段
习练武术,必须研练各种武术的劲法,只有这样才能克敌制胜,成为强者。那么,什么是武术的明劲、暗劲、化劲呢?
所谓明劲,是指&心一动,通过肌肉和筋脉在瞬间一松一紧中所形成的劲&。
暗劲,是指&以意领气,以气催力,心、意、气、神、形外相合所形成的混元之劲&,暗劲既可外显,又能内敛。
化劲是指&在积柔成刚或积刚生柔和刚柔相济中所形成的一种既沉重,又轻灵敏捷,能沾、粘、连、随应变万端之劲&,化劲是武术劲法中的最高境界。
在现实中有很多练武之人,没有练好各种劲法,功夫尚未真正上身,只会打定步拳,打不好活步拳;只会打套路拳,而打不好随机应变的应用拳,墨守成规,练用严重脱节。
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练出周身的整劲及混元劲,所以很多人对传统武术的实战性和应手即仆的说法产生了种种质疑,这不足为奇。
我想,在这个问题上,央视五套正在热播的《武林大会》的王占军和陈自强的尚佳表现是最好的回答。
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周身轻灵空接手,发放全在点中求,里里外外都是点,星星点点都是拳&的含义,对于习练武术,不怕你想不到,就怕你练不到。
你要真的做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妙,达到了四如境界,即体整如铸、肌肉如一、体如铅灌、毛发如戟、周身一家的话,你从心理上,就不惧怕同任何人动手。你不一定是最能打的,但你已达到了武术的高深境界。
太极拳的身法要领
头要上顶,但不可用力。下颏自然收敛,头项正直,精神贯注。全身松开,顶、蹬、伸、缩皆用意,而不用拙力,心自虚灵。即所谓虚灵顶劲。
口要虚合,舌顶上腭,用鼻呼吸。
胸要含蓄,不可挺出。胸含则气沉丹田。胸挺则气涌胸际,上重下轻,脚跟漂浮,为拳家所忌。胸含则气贴于背,力由脊发是为真力。以上即所谓含胸拔背。
两肩务要松开,下垂。切忌耸肩,否则气涌于上。
两肘要向下松垂,两臂自然弯曲。即所谓曲中求直,蓄而后发之意。
五指张开,塌腕,虎口略圆,手心略内含,如抓抱一圆球之状。
腰必须塌住。因腰是全身动作之枢,力量之源。人之旋转、进退、虚实变化全靠腰劲贯串。
两腿弯曲,务必分清虚实,即身体重心要放在一腿上。如身体重心移于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
反之,左腿为实,右腿为虚。分清虚实为太极拳之要义,运动起来转动轻灵。否则迈步重滞,易为人所牵动。
结语:看了上文的介绍,相信大家对太极拳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太极拳是一门武术,习太极拳具有健身、防身的作用,女子练习太极拳不仅能保护自己,而且还能补气养血,达到美容养颜的功效。
延伸阅读:太极拳教程 太极拳运动调节呼吸陶冶情操太极拳教程 太极拳结合中医原理预防百病太极拳教程 初学太极拳的三大调息方法太极拳教程 太极拳的技术原理及习拳要领太极拳教程 90%男女靠做这运动让婚姻幸福太极拳教程 女人做这运动越多生育能力越强声明:该文章系网友上传分享,此内容仅代表网友个人经验或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和观点;若未进行原创声明,则表明该文章系转载自互联网;若该文章内容涉嫌侵权,请及时向网站投诉>>武林纠错——谁才是真正的整劲&/&周向前
我国传统武术中太极、心意、形意、八卦、大成等所谓的内家拳和某些外家拳中有一种叫“整劲”的武技,有的门派又称“浑圆力”、“整体力”等,各门派的练法和用法不尽相同,但都是一个东西。“整劲”是“内家拳”的基础根本,也是历代众多拳家所熟练掌握的一项武技,也是区别别的民族格斗术的特色武技。即算是到了现代,整劲仍是很多拳师能拿得出手的一项看家本领。并吸引很多爱好者趋之若鹜地去学习追求,并对此着迷。
这种流传于世的整劲在武术界广为传播运用,其训练方法是公开的,甚至有熟练掌握此技的拳师,可以研发创造新的方法锻炼“整劲”。爱好者都可以找“明师”去学习。各门派的练法大同小异,都是通过站桩、套路等方法训练出来。当前学术界对此整劲还没有做出权威的科学解释。当然,拥有这些传统技艺的拳师也在逃避科学的检验,尽力神秘化。这整劲的练法是在站桩、套路等训练时,各大关节做一些动作要领,如:松肩、坠肘、含胸、紧背、虚灵顶劲、上体正直、松腰、松胯、裹裆、扣膝、用意不用力等。在这些动作要领上放松、放松、再放松,然后体会沉,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全身能够很好地放松了,身体会有沉重感。在一些姿势范围内,全身就会慢慢产生一种整体感,并能传导重量。武术界的人称这是练到“周身一家”、“节节贯穿”、“浑圆一体”。这只是一种感觉。据我的分析,其原理大概是由于肌肉、关节放松,躯干为了维持姿势平衡而产生牵拉,是肌腱牵拉骨头,而有了骨头被拉起有沉的感觉。然后,结合一些牵拉肌腱的动作,再通过腰胯连接上下肢,而有了整体感。在此基础上,还可以练出一些花俏的发力。武术界称这种技术是“整劲”、“浑圆力”、“整体力”等。虽说我的分析不全面也不细致,但可以肯定这种整劲是可以认识的、是科学的,而很多拳师故意将这项技术弄得十分神秘、玄妙那就不是武德了。
我在我的很多文章中都引用了“整劲”、“浑圆力”、“整体弹力”这些概念,但我以前写文章大都是从现代搏击的科学思路出发,对其“整”并没有做过多解释。以致很多读者认为我说的“整劲”与传统武术中流传于世的“整劲”大不相同。还有人在暗中欢笑,这人根本就不懂什么是“整劲”,对自己的“整劲”没什么竞争威胁。其实,根据我所研究挖掘的站桩练出的“整劲”才是真正的整、高级的整。才是名家的不传之秘,才是传统武术隐藏得最深的武技。
通过我研究挖掘出的站桩练出的“内劲”会有两种感觉,一是在特定姿势,全身大关节用微小动作触发弹力反射后,全身各大肌肉内部感觉到蓄积弹性势能,有弹力。二是有全身各大关节连在一起,而有连成整体的感觉。第一种感觉本文就不论述了。而第二种感觉,全身连成一体,很整。相比流传于世的普通的整劲,其整体感要明显得多。弹力条件反射产生的整体感的原理是:引出弹力反射后的肌肉,会蓄积弹性势能,拉紧肌腱、肌肉。肌肉、肌腱因为弹力而绷紧,就像一根拉长的弹簧(主要表现在伸肌)。解剖学理论指出,每一块肌肉都至少跨越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关节。而肌肉的跨越关节的特性,使蓄满弹性势能而绷紧的肌肉的肌腱跨关节牵拉骨骼,而拉起两个相邻的关节。那么,这两个关节就有连在一起的感觉。比如,双上肢肘关节呈100°、肘关节向下,做沉肩坠肘微小动作引出大小臂、肩肌的弹力反射,就有肩关节、肘关节、上肢连成一整体的感觉;再接着将躯干微前倾、用力旋向一边、含胸紧背,引出躯干肌的弹力反射,此时就会有躯干、上肢连成整体的感觉;再在以上基础上,臀部后翘,膝关节微屈、外旋,脚跟抬起,用拧膝合胯的微小动作引出下肢肌肉的弹力反射,此时双下肢、躯干、双上肢有连成一个整体的感觉。而关节停止微小动作的牵拉刺激,弹性势能随即消失,整体感也随即消失。这种整体感就是通过蓄满弹性势能的肌肉,绷紧关节,而将膝、髋、臀、躯干、肩、肘一个关节、一个关节串联在一起,这就有了全身好像一个整体一样的感觉。这才是高级的“周身一家”、“浑圆一体”、“节节贯穿”、“五弓合一”,这才是高级的“整劲”。当然,我为了区别流传广远的“整劲”,不让读者混淆,我在我的文章大多采用的是“内劲”来形容这些概念,其实我说的“内劲”是高级的秘传“整劲”。这高级“整劲”是陈王廷、武禹襄、杨露禅、郭云深、孙禄堂、王芗斋、李小龙等名家的不传之秘。
流传于世的“整劲”与秘传“整劲”相比:首先练法不一样,前者讲究松、柔、沉,后者要求肌肉适度放松,关节要用一点力并做动作。前者练习时间长、训练效率低,要训练二、三年的时间才能初见成效,而且难练,稍有差错就练不出整劲而数年努力付之于东流,训练数年、数十年一无所获者比比皆是;后者训练时间短,训练效率高,只需训练80个小时左右就可以把全身主要肌肉训练出弹力反射,而有周身一家的感觉。从应用价值的角度相比,流传于世的“整劲”只能在静止状态、推手游戏、发人放人等一些理想化状态下才可发出力来。即算是经过系列的配套训练后,在电光火石般的激烈打斗中,还是发挥不出来的。而且,其不能应用于现代散打中的拳法、腿法,而不能应用于现代的搏击中的擂台比赛等,故不能吸收进入现代搏击。很少有人知道,国家体委刚创建散打之初,那些运动员也是站桩训练整劲的,但经一段时间的实验后,训练效率太低,实用性太差,果断取消了这个“功法”。而“秘传整劲”,其产生的弹性势能可加大前手拳和前腿的力量和速度,除了可以用于推手发人外,更重要的价值是在电光火石般的激烈打斗中随时、随势都可以用于前手拳和腿的发力,并且打击力巨大,故可以应用于现代搏击。孰优孰劣、孰真孰假,读者一看便知。
没有哪一个民族的格斗术像中国武术这样注重发力,却不重视实战的。武术有很多发力,声称这个劲、那个劲,像太极拳就有几十种劲,但大都是只有在理想化状态下才能发出力来,没有哪一个发力可以用于电光火石般的擂台搏击实战。有过实战或搏击比赛的经验的人都知道,即算实战经验丰富的人在打斗时,要想有效的重击对手是很难的。所以,一个简单的道理,在实战中,对方不是木板,是不会站着让你打,也不会配合你摆成一个什么姿势让你打。只有在瞬息万变的实战中,能发出力来,那才有实战价值。
武术界的善男信女愿意花长时间去“修炼”那种神秘的、不规范而又模糊的、没有多少实战价值的“整劲”,并相信这种技术是区别现代搏击的绝技。对此技着迷上当,自我催眠,飞蛾扑火般扑向无实战价值的整劲。殊不知,这种“整劲”只是一个“假传”,并不是历代“名家”的真传绝技,并不是中华武术的核心武技。而这只是一种低级、低效的“整劲”。会这种整劲的拳师随处可见。他们因为拥有此技术而妄自尊大,以此自娱自乐,看不起现代散打、搏击。把整劲等武技当宝贝一样,还不轻易传授别人。历代,有的拳师仅熟练掌握了这整劲后就以武术通家自诩,标新立异,创立一个什么、什么式的拳。我有的是机会学习普通的整劲,但我不会去学。原因很简单,流传于世的“整劲”训练效率太低、太费时,练出来也无实战价值。“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练出高级的整劲,对其的低级、低效、无实用性的普通整劲根本就不屑一顾。我相信任何想练技击的人,练出了我发现的“整劲”,就会恍然大悟,不再对低效、低级的“整劲”感兴趣。
武术界每一代,精通这两种“整劲”的拳师只寥寥几人,他们因为保守而不愿意将具有实战性的“整劲”公开传授,这个保守已成为武林的一个传统。他们只传授那种低效、实战性差的“整劲”。武林中一直错误认为流传于世的“整劲”是最好的“整劲”,是中华武术的绝技,并以此衍生了很多无实战性的技术,这是畸形的。在这只会盲从、创造力低下的武术界,没有人会怀疑这种“整劲”只能算是一个假传,没有人会怀疑这“整劲”后面还躲着一个更加高级的“整劲”,没有人会怀疑“站桩”居然可以训练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整劲”。所幸的是,我通过数年铢积寸累的艰辛研究发现了这“公开整劲”背后的“秘传整劲”,而破解了武林这一千古不传之秘。我研究发现的“整劲”用于现代搏击中的拳法、腿法发力,其攻击力强大,这才是中国武术的精华根本,才是真正的“整劲”。进入搏击发达的时代,那种流传广远的“整劲”其训练效率低、无实战性、局限性大的缺点更加凸显。遭至越来越多人的唾弃,练现代搏击的运动员没有哪一个会愿意花时间去学那种“整劲”。希望这真正的“整劲”的推广,能为武术正本清源,提升武术的技击性,而让广大习武者受益。
当然,如果有谁可以证明练出普通的“整劲”,再练出秘传高级的“整劲”——弹力条件反射,前者有助后者在出拳和出腿时发出更大、更整的力量,或者在推手、发人放人时,力量倍增。那么普通整劲还蕴含着价值,那么我会重新审视这普通整劲的价值,转而拥护和推荐这我一直不屑一顾的“整劲”。所以,那些将普通整劲练得十分熟练的拳师,不妨练练秘传整劲,两者结合,看可以整合出怎样的非凡效果。如果两者真能有机融合,可整合出非凡效果,那将是中国文化、中国武术之大幸。而这流传于世的、一直不被现代散打认可的“整劲”可立即变废为宝,全国练现代搏击的运动员乃至世界搏击运动员,会争相向你们学习“整劲”。历史上,郭云深、孙禄堂、王芗斋等通家都精通此两技,只是他们都隐瞒了高级的“整劲”,他们与众不同的功力与两种“整劲”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咯?很有可能两者可以兼容相通。在现代搏击如此发达传统武术却衰微的时代,只有挖掘传统武术中有价值的成分,提升武术的实战性,才能重振武术,让武术重生。
已投稿到:传统武术之感悟——马文国_雪松习武堂_新浪博客
传统武术之感悟——马文国
套路一直是中国武术的一个重要特色,也是中国武术区别于国外武技的一个显要因素。德国的罗琳娜博士在欧洲考察中国武术的时候,通过大量的考证和访谈得出一个结论:中国独有的文化和思维模式造就了中国武术中丰富多彩的套路形式,而欧洲的文化没有使欧洲的武技出现斑斓多姿的套路,大多是以对抗的形式出现。我同意这样的观点。在本文的题目中采用“武艺”一词而没有用“武术”,是因为我坚信“武艺”的内涵比“武术”要丰富得多。“武艺”更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武术的熏染,反映出中国武术家的文化审美情趣。大凡中国的武术家,都有一种或多或少的“套路”情结,因为传统武术的传承一直是以套路为主要内容和形式的。在传统武术中,有针对不同素质训练的套路,这样训练出来的劲力是一种“整劲”,也别有韵味,而不是现代武术和现代西方体育所推崇的杠铃训练。中国传统武术有一套完整而科学的训练体系,包括入门站桩、基本功力、劲力训练、单式训练、套路组合训练、喂招抗击打训练再到最后的散手训练,而套路是练功的一种主要方式,也是表现武艺的一种媒介。可以说,古人在很大程度上把武艺的表演和实战体现到一个我们今天无法想象和模仿的境界,不是古人的领悟能力和身体素质超过了今人,而是古人处于一个适合于传统武术萌生和演进的社会氛围之中,而且习武的群体构成也比较复杂,促使了传统武术在那个时代的繁荣。张克俭先生对我讲到他的棍术老师罗文源先生演练棍法时的精妙身法和沉雄劲力,他说:“罗爷古典武艺的演练水平达到了一个今天的人无法超越的巅峰。”他认为罗爷的演练体现了中国古典武艺的一种意境,于轻悄变化中体现出杀机充盈。张群炎先生也多次讲到他的恩师郭长生演练劈挂拳,那种吞吐收放、起落拧转让人目不暇接,而灵巧多变的步法,和倏忽穿行的纵跃更是让人叹服他不愧为“郭燕子”。他常常说:“郭爷练的那才叫玩意啊,今天的人没有见过啊!”群炎先生本人对苗刀技法的理解和阐述可谓镕古铸今,阐幽发微,并结合日本剑道和菲律宾短棍格斗术进行比较,示范动作劲力松沉多变,惊险激荡。陕西的拳家们谈起某人的拳技时,常常会用一个充满了关中文化气息的词——“俏皮”,其中包容的温情与称颂俨然映射出其技法的绝妙。我们没有必要厚古薄今,但事实上,今天的习武者虽然也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却似乎少了古人的那份执着与单纯,还有“焚膏继昝”的那种甘于清贫和耐得住寂寞的虔诚。​
唐宋以后,中国的武术主要以套路形式出现,保存了中国古典武艺的一些技法和格斗要诀。特别是到了明代,这种套路武艺的演练达到了极致,过度地注重“花法”而忽视实战,使得本源于战场格杀的传统武艺成了“满片花草”“人前饰观”,这种江湖武艺的“花拳绣腿”也大肆进入军旅,受到了军旅武艺家如戚继光等的批评与抵制,肃然指出:“花拳入门,误了一生。”强调武艺是关乎身家性命的勾当,“丛枪戳来,丛枪戳去,乱杀还他,只是一齐拥进,转手皆难,焉能容得左右动跳”?当然戚继光主要讲的是“阵战武艺”,和民间江湖打斗的方式场景有所不同。因为在民间武艺的格斗中,十分强调灵活多变,多是“场中较艺,擒捕小贼”的对搏术,要有足够的胆气,所谓“一打胆,二打眼,三打身法四打闪”,也讲究“闪展腾挪”“惊上取下”的机巧和“打人好似火烧衣”的迅捷冷弹。戚继光和程冲斗等军旅武艺家也没有完全否定套路在训练士卒和传授技艺方面的优势。戚氏在他的著作中则选取十六家拳法之精华,编成“势势相承,遇敌制胜,变化无穷的”的“三十二势”;程氏则把从日本回流中国的“倭刀”根据中国武艺的特点进行了改编,“依其势,撰其名”,成为今天苗刀武艺的滥觞。
武艺的演进和充实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其中我们不能否认一批天才式的武术家的巨大贡献,因为他们的聪明才智和非凡毅力以及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使得传统武术中的一些技术摆脱了旧有的风貌,焕然一新,武学品位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杨露禅应该说是一位勇于创新的武术家,他在河南陈家沟学的是陈式太极拳,后来到了京城,却没有靠陈式太极拳来扬名立万,而是审时度势,参照太极拳的古有理论,独创出了传扬后世的杨式太极拳。意拳的创始人王芗斋先生也是一位开拓型的大家,他立足形意拳,游走四方,善于体悟,融会贯通,终于创出独具一格的意拳,发力松活抖弹,气势如怒虎搜山,吞吐若神龟出水。其实我们不是奢望这种技术具有多么厉害的实战价值,而是在这种气韵生动的演示中得到了一种绝好的享受,让人体会到沧海龙吟般的酣畅与真切,这才是传统武术给予人的视觉和情感冲击。今天的武术之所以没有观众,我想最重要的原因是武术的演练中丢掉了这些能够冲击人情感的东西,从而使武术远离了观众。通备武学宗师马凤图先生是近代一位文武兼备的武术大家,他用“通备”的理念为传统武艺的演练和格斗提供了一个最佳“理想境界”,称之为“通神达化”,而他本人对古典武艺的精心整合也取得了令人瞩目和敬仰的成就。我们看到,流传于西北的翻子拳在风貌和劲力上已经与东北完全不同,里面有翻子的短小精悍、冷弹脆快,更有了劈挂的吞吐开合、长刁冷抽和急绞连环,也不乏戳脚的飘点拧转,翻拳密集多变的拳法和劈挂的风雷绞炮结合得浑然天成。翻拳套路中也融摄了螳螂拳名家程东阁先生的“螳螂九手”,使得翻拳的一手多变和螳螂拳的双手打一手融为一体。西北棍法和鞭杆之中融入了劈挂的劲道显得与昔日大相径庭,其长短变幻和进退做作在起伏走转中渗透了武艺的一种古意,让这种源于兵家的器械多了与军旅武艺的交融与回归。对于马凤图先生在武术上的功绩,周伟良博士曾给予很高的评价:“马风图先生对明清的武学典籍有很深的修养,恪守明清以来的武术技术理论,对古典武艺在通备武学中进行了保留和整合,作为一代大家是当之无愧的。”
&&&&&&&历代武术大家对武艺套路内容的撷取是颇费心机的,往往是吸取别家的长处,参照自身技术风格来进行演化,不断丰富套路的结构,而在承接上则更尽能事体现出本门派的特色或者融进个人的高雅妙趣。陕西红拳中有一个套路叫“四究拳”,据说是当年四位红拳大师从诸多的红拳技法中提取了一些实战性很强的内容组合成这个套路,有“鹞子”高三之灵巧、“黑虎”邢三之神威、“饿虎”苏三之暴烈、“通臂”李四之精妙,可谓是匠心独运,成了红拳体系中的经典套路之一。
传统武术套路的魅力在于动作的朴实和劲力的独到,而对于劲力的追求往往会贯穿一个习武者的一生,因为劲力是传统武术的生命线,没有了劲力,传统武术便会黯然无光。劲力是武术永恒的灵魂,它会随动作一起给人以震撼,让人无法察觉丝毫的乏味与倦怠,在“心旷神怡”中体会“惊心动魄”。对于劲力的熔铸和彰显,不同的拳种有不同的要求,但“整劲”几乎是所有流派的一个共识,即聚集全身的力量能够发于一点,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多点打一点”,这样发出的力量便有了排山倒海的气势。整劲是通过经年累月的桩功训练求得,它能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愈显精妙,和杠铃训练所得的力量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我所见到的一些武术名家,到了晚年,依然能发出令人震撼的力量,我们不能希望这种劲力达到如何的格斗效果,但却体现了传统武艺的一种魅力。杠铃训练的力量是短暂的,如同一些武术家所讲的“来的快,去的也快”。经过桩功训练求得的劲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不断地体悟站姿的正误和劲力的运化以及气息的运行,达到瞬间的松紧转换和任意的蓄发。有些拳种以刚猛暴烈见长,例如八极拳和翻子拳,也有的拳种以柔化劲道独具一格,如陕西红拳,既有看起来如同“老婆拐线”的“软拳”,也有如猛虎下山、斧头破柴的“炮捶”。
劲力是传统武艺的灵魂,抛却了劲力,传统武艺在表演效果上是难以与舒展道劲、窜蹦跳跃的竞技武术相媲美的。劲力的训练和感悟是贯穿于传统武术家一生的,他们追求“意、气、劲、形”的高度统一,从而达到发劲时的任意收放。劲力有许多种,不同的拳种有不同的练法和表现形式,我所熟知的劈挂拳就有“辘轳劲”“翻扯劲”“开合劲”“吞吐劲”等。马贤达先生讲过,通备劲力在起初训练的时候,一定要作到周正而严谨,如同书法的“永字八法”,点横竖撇,一招一式循规蹈矩,苦心砥砺,不可任意更改。到了一定的时候,就可以收敛舒险,随心所欲了,瞬间突发,“大巧若拙,大象无形”。通备拳学的劲力是如此要求,我想传统武艺的劲力训练大都遵循着这一步骤,只有得到老师的口传心授并通过按部就班的严整训练才可以达到一个自由的天地,做到“形神兼备”,把武艺的劲力通过顿挫抑扬在若有若无、无可方物之中体现的了无痕迹。
顺带一笔,书法和传统武艺在劲力、神韵上有许多相通之处,耐人寻味。武者好书,似乎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在武技之外诠释着武者对人生和武艺的理解、感悟。我所见过的武家之中,有马贤达先生的古朴凝重,苍劲浑厚;蔡龙云先生的筋骨道劲,外圆内方;马明达先生的舒展开阔,气度儒雅;导师邱丕相先生的恣意挥洒,枯润兼备;王常凯先生的飘逸俊美,行走无迹;西安临潼高玉峰先生的起落如风、气势磅礴。凡此种种,从武家的书作之中可以感受到传统武艺劲力的不同表现形式,虽轻重、缓急、刚柔各异,但都是在“中正”的基础上寻求变化,或疏或密,或浓或淡,或展或收,而对腕力的把握尤为精深独到,在提按顿挫中熔铸了武家对书艺的熟稔乃至驾驭。
张克俭先生在谈论剑技和剑法时讲,劲力是为提高攻防技术而经磨练之力,即练武者将先天自生之力经过后天反复揉练,并与武术技法相融合的肌肉力量称之为“劲”,这种劲力善于变向,擅聚全身之劲力发于一点,并能与剑术技法紧密结合。我曾问先生翻拳之道,他说翻拳之劲力在于硬、快二字,要有“三威”,以压倒对手的胆气表现“心威”,以令人生畏的眼神表现“眼威”,以势如破竹、密不透风的拳法表现“手威”。这是克俭老师一生在武学上的深刻体会,从他演练翻拳和棍法时的浑厚稳健、突兀多变、拧转折叠的劲道中品到传统武艺的底蕴。
勿庸置疑,在“长拳翻子”“长拳劈挂”“长拳八极”大行其道的今天,古朴的传统武艺套路被“舒展大方”“造型优美”的长拳大肆改造,其内涵和劲力,特别是格斗技法和意境被涂抹得光怪陆离。传统武艺套路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落(马明达先生称其为“衰变”),以至逐渐走向了凋零,让许多钟情传统武艺的人痛心之余而又无可奈何。像古琴、昆曲、皮影一样,传统武艺在时代的音符中,显得苍老而又不合时宜,甚至要被放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襁褓中得到保护,这是一种令人悲哀的选择。传统武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浓缩,应该由人来传承,需要热情、责任和勇气,更需要矢志不渝的虔诚。传统就是这样,往往随着一个人的逝去,他所负载的一切也随之不再。几天前,和一个朋友在茶馆小聚,喝的是时下流行的普洱茶,我忽然有了一些感悟:原来传统武艺正如这普洱一样,经过发酵存放才有了浓郁的风味,越陈越香,让喜欢它的人如痴如醉,终生难以割舍。这是茶的魅力,传统武艺的魅力何尝不是如此呢?
雪松习武堂
博客等级:
博客积分:0
博客访问:294,387
关注人气:0
荣誉徽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儿童武术训练基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