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论大谬,明朝状元赵秉忠状元卷大图的殿试状元卷上就提到了“雍熙之治”,此作

揭秘:流落民间的明朝状元卷-郑州晚报数字报-中原网-省会首家数字报
第C07版:密码
揭秘:流落民间的明朝状元卷
状元卷正文是工整的小楷
赵焕彬的家
青州市文物管理所副所长魏振圣在郑母村听说这里有一个叫赵焕彬的人藏有400年前的文物状元卷,于是他24次登门拜访赵焕彬,希望能收购状元卷,最后赵焕彬被魏振圣的真诚所打动,捐出了传家宝——明万历年间状元赵秉忠的殿试状元卷,而赵焕彬正是赵秉忠的第13代孙。状元卷属于宫廷机要档案,为何会流落民间?这其中,又发生了哪些故事呢? 山东省青州市东面20公里有一个小村庄,名字叫郑母村。1983年4月,一个身材微胖的中年男子来到这里。他叫魏振圣,是青州市文物管理所副所长。 郑母村实在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但从这个小小的村庄里却走出了一个丞相、一个状元、一个尚书和一个侍郎,真可谓卧虎藏龙。所以魏振圣常来这里转悠,希望能收到有价值的文物。 这天,魏振圣在村里和一个晒太阳的老汉聊天。这个老汉神秘地对他说:“你不是收古董吗?赵焕彬手里就有一件,据说很值钱。”魏振圣问道:“那是什么东西?”老汉告诉他这个东西叫状元卷。 老汉无意中的话让魏振圣非常兴奋。青州的确出过一个状元,叫赵秉忠,而且就出在郑母村。他是明朝万历年间的殿试第一名。 难道这位老汉说的状元卷,就是郑母村赵状元的殿试试卷吗?那么赵焕彬又是谁呢?他为什么会藏有状元试卷?魏振圣决定走访赵焕彬,他一路打听找到了赵家。细细问起才知道,原来,赵焕彬是赵状元的第13代孙,一个温和的农村老汉。魏振圣寒暄了几句,就说明了来意,希望收购状元卷。但赵焕彬的回答却让魏振圣很失望,他说他们祖上确实出过状元,可卷子是朝廷的紧要物件,哪能随便往家里弄哩? 就是真的弄来,十几老辈了,兵荒马乱的,早就没了。 赵焕彬说的是真的吗?论理,状元卷历来藏在深宫大内,是根本没办法拿出来的。但无风不起浪,为什么好端端会有人说到它呢? 第二天,魏振圣一头扎进了故纸堆,他找来了《益都县图志》,希望能找到一些线索。他发现,不但赵秉忠做过状元,赵秉忠的父亲赵僖也曾在京城做过礼部侍郎。这对高官父子有没有可能把状元卷带回青州呢?更重要的是,赵家15代香火未断,一直人口繁盛,客观上也有保存状元卷的可能。 传家之宝竟然丢了? 几天后,魏振圣再次来到赵焕彬家,但赵焕彬仍一口否认手上藏有状元卷。他说,本来赵家的确有这个传家宝的,但后来不知怎么给弄丢了。魏振圣没有再追问下去,只是和赵焕彬拉拉家常,就离开了赵家。 回青州的路上,魏振圣想,既然是传家宝,怎么能弄丢了呢?或者根本就没有这张所谓的状元卷?为弄清真相,魏振圣决定再访郑母村。 这次魏振圣没有直接去找赵焕彬,而是走访了其他赵家人。让魏振圣吃惊的是,居然很多人声称见过状元卷!但他们好像都不怎么把这张试卷当回事。一位赵家的老人对魏振圣说:“这是什么要紧的东西嘛,不就是个折子,上面写着字,不过是字写得好一些罢了,以前就和乱书放在一起。”据说,赵家有几个上学的孩子还曾拿这张状元卷当成临摹字帖,学写毛笔字。 听到这些话,魏振圣吃惊之余又很兴奋。因为这说明状元卷的确存在过。状元卷现在在哪里呢?对此,赵家人都说不知道。于是,魏振圣再次来到赵家。魏振圣对赵焕彬说:“状元卷是你们的传家宝,既然是传家宝怎么会弄丢呢?如果真的丢了,是谁丢的呢?” 赵焕彬这时又改口说:“不是弄丢了,是‘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时给烧掉了。”魏振圣再次无功而返,但他隐隐感到状元卷还在,而且就在赵焕彬手上。魏振圣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是二等残疾军人。在这之后的两个月里,魏振圣拖着病腿,坐拖拉机、骑自行车、步行,21次探访赵焕彬,虽然都不了了之,但魏振圣一次比一次肯定,状元卷就在赵焕彬手上。 日,魏振圣第24次来到赵焕彬家。这次,魏振圣开门见山:“第一,状元卷肯定还在你老大哥手中。第二,你老大哥肯定会顾大局、识大体,最终把状元卷献给国家。” 赵焕彬老人看着魏振圣说:“老魏啊,看来你是真心的,状元卷的确在我手上。”说着赵焕彬转身进了里屋,取出一个米袋,从里面抽出一个折子,魏振圣打开一看,正是赵秉忠的殿试状元卷! 这份状元卷的正文是极其工整的小楷,共2460个字。第一页上有万历皇帝朱批“第一甲第一名”六个大字,卷末有少保兼太子太保张位等9位阅卷官的官职和姓名。 魏振圣完全被这份难得的国宝吸引住了。 状元卷是真是假? 状元卷不过是一张试卷,究竟有什么珍贵的价值呢?为什么这张试卷会吸引着魏振圣24次探访郑母村呢?要解开这个疑问,我们就必须了解中国的科举制度。 中国的科举制度从唐代开始全面实行,是普通知识分子进入仕途的唯一途径。一个读书人需要通过县令和知府主持的考试,才能称为童生。童生参加院试,通过的被称为秀才。秀才参加3年一次的乡试,通过的成为举人。举人参加乡试次年的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士。贡士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殿试通过的被称为进士。进士中的第三名称为探花,第二名称为榜眼,第一名就叫状元。可以说,从一个普通的读书人,一直考到状元,实在是沙里淘金、金里再淘金。 状元卷就是状元的殿试试卷,是极其罕见的文物。赵秉忠的状元卷被发现前,还从来没人见过明朝的状元卷。即便是清朝的状元卷,也只是台湾故宫博物院收藏了寥寥几份。而这份明朝的状元卷是绝无仅有的唯一一份。 日,在山东省博物院专家的建议下,魏振圣立刻从济南出发,连夜奔赴北京故宫博物院鉴定状元卷真伪。随后,故宫博物院的王以坤、冯华等几位专家对状元卷进行了仔细鉴定,确认为一级文物! 真伪水落石出,那么,这份状元卷为什么会被专家认为是无价之宝?中国科举制度存在了1300多年,为什么存世的状元卷如此罕见? 原来,科举制度始于隋唐,盛于明清,废止于清光绪年间。中国状元共有700多人,赵秉忠是明代万历26年,也就是公元1598年中的状元。既然中国曾出现过700多名状元,那么状元卷也该有700多份,除了赵秉忠的这一份,其他700多份状元卷在哪里呢? 原来,通常状元卷在封建王朝都被视为国家机要档案,被封存在深宫大内,除了皇帝和极少数高级官员,其他人根本无法看到,其保存状况应该是很好的。但在连年的战乱中,这些国家机要档案却遭遇了灭顶之灾。 明朝时,李自成进北京烧了很多东西,这些档案被烧得更多,所以状元卷也可能在那次被毁。清朝时,由于八国联军到北京,宫廷档案也被毁了不少。可以说,正是由于战乱,才导致历代中国状元试卷无迹可寻,也正是这个原因,才使得赵秉忠的这份孤本状元卷弥足珍贵。 既然状元卷在战争中毁于战火,那么为何赵秉忠的这张状元卷能逃过劫难呢?本当藏在深宫大内的状元卷为何流落民间?赵家又是如何把赵秉忠的状元卷从宫廷带到青州的? 对这个问题,有人推测与赵秉忠和他的父亲赵僖有关,因为赵僖、赵秉忠父子都曾在礼部任职,而科举考试这摊子事就是归礼部分管的。“近水楼台先得月”,赵家父子利用职务之便,带回状元卷光宗耀祖,倒也顺理成章。 但这个说法受到了赵家后人质疑。赵家后人说:“我们家族当时已经很辉煌了,用不着一个状元卷来证明。” 状元卷是国家机要档案,赵家父子冒着杀头的危险私自从宫廷中拿出,仅仅是为了收藏和光宗耀祖,这的确有点匪夷所思。 之后,又有专家提出,时任礼部尚书的赵秉忠为了避免魏忠贤的陷害,才从大内偷出了自己的状元卷。魏忠贤为什么要陷害赵秉忠?赵秉忠的状元卷和魏忠贤又有什么关系? 魏忠贤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宦官之一,是当时炙手可热的权贵。而赵秉忠性格历来耿直倔强,状元的身份也让他对魏忠贤这个宦官不屑一顾,为此,二人渐生怨恨。天启4年,朝廷发生了一件大事,让他们的关系势同水火。 天启年间,以杨涟为首的官员上书揭发魏忠贤的二十四大罪状,由于这个事的牵连,当时的左光斗、袁化中、魏大中等人被陷害下狱,最后致死。当时为杨涟起草揭发魏忠贤罪状的尚书就是赵秉忠的学生,叫缪昌期。因为赵秉忠和缪昌期的关系,所以魏忠贤对赵秉忠恨之入骨,多次在皇帝面前讲赵秉忠的坏话。 后来由于皇帝庇护,赵秉忠逃过了一劫,但魏忠贤权倾朝野,赵秉忠不得不有所忌惮。 所以有人认为,此时,状元卷成了赵秉忠的一块心病,因为这份状元卷虽然主要阐述了安邦治国的道理,但同时也有很多抨击当朝时政的内容。赵秉忠担心魏忠贤利用状元卷中抨击时政的内容来陷害他。于是,他利用礼部尚书的职务之便,打通关节,将状元卷从大内取出。然后向万历皇帝告老还乡,回到青州。 但这一说法依然受到质疑。 专家说,当时要动宫廷档案,那是祸株九族的罪名,如果把状元卷拿出来避免魏忠贤陷害,无疑是饮鸩止渴,是绝对不可能的。再说,赵秉忠为人非常正直,这样的事他绝对不会做。 不但以上两种说法都难自圆其说,就连风信子,这位赵状元的第12代孙自己都说不清这件事情。究竟赵家是如何把状元卷从宫廷带回青州的,恐怕将是一个永远的谜了。 无论赵家出于何种动机把状元卷带回青州,有两点可以肯定,第一,赵家正是利用了赵僖、赵秉忠父子在礼部任要职的关系,才有可能把状元卷带回青州;第二,正是赵家的这一举动,才使这份国家机要免于毁坏,也让我们今天有幸看到400年前的状元试卷。 明万历年间的状元卷流落民间,居然能历经400年而完好保存至今,这实在是一个奇迹。 《探索·发现》将于12月11日播出本故事下集——《追踪千古一卷》,讲述状元卷被盗的惊天大案。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届时收看。青州才子赵秉忠千古流传状元卷
我的图书馆
青州才子赵秉忠千古流传状元卷
青州才子赵秉忠千古流传状元卷&&
09:59:18|&&分类:
本文转载自趣味人生
发表评论:
馆藏&118257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赵秉忠状元卷]明朝赵秉忠殿试状元卷(复制品)——偶得心喜
· · · ·
您当前的位置: → [赵秉忠状元卷]明朝赵秉忠殿试状元卷(复制品)——偶得心喜
[赵秉忠状元卷]明朝赵秉忠殿试状元卷(复制品)——偶得心喜
篇一 : 明朝赵秉忠殿试状元卷(复制品)——偶得心喜明朝赵秉忠殿试状元  今天,一位老友给我打电话,告知有一卷明朝山东赵秉忠殿试的状元卷准备相赠,心情特别激动.下午急匆匆赶到渔阳宾馆,仅希望能早睹尊容.对于这幅状元卷,我是早有耳闻,今天能够得之,心情可以想象.  它的原件是国家一级文物,中国现存最早的状元卷《明朝赵秉忠殿试状元卷》。在长达22折的册页上,以小楷字工整的书就了一份殿试的“论文”,全文以朱笔断读,在全文后还有九位阅卷官的官职姓名,并有“礼部之印”、“弥封关防”印记。册卷的封面和封底都是全绫装裱。赵秉忠(),字季卿,号烘阳,明青州府益都县(今山东青州市)人。他自幼勤奋好学,15岁补府学生,24岁中举人,25岁中状元,30岁任会试同考官,39岁升庶子,典试江南,选用了张玮、姚希孟等一代名臣。后任侍读学士、礼部侍郎,并晋礼部尚书。因触犯魏忠贤被削职还乡,于天启六年(1626)愤懑而死。崇祯初年朝廷为他平反,复原官,加太子太保!一份殿试状元卷,本属宫廷的重要档案,却散佚出宫,幸而得以保存。这份状元卷系赵秉忠万历二十六年(1598)考中状元的殿试卷。册页式,共19折。正文之前有顶天朱批“第一甲第一名”六个大字。正文为官阁体小楷书写,共2460字,朱笔断读,典型的八股文。正文后有9位读卷官职务、姓名,并有“礼部之印”、“弥封关防”印记。状元卷于1983年由赵秉忠第十三代孙赵焕彬捐献,属国家一级文物。我国的科举制度正式形成于隋代,历经唐、宋、元、明、清一千三百余年的历史,共出状元近八百名,但由于改朝换代,战火连绵以及外国侵掠,存于宫中的状元卷都已佚失。状元卷属宫迁机要档案,携出宫迁要灭门九族,而这份状元卷是如何历尽沧桑四百余载流传至赵的后人,成为世间之迷。赵秉忠当年以“天民说”和“实民说”为论点,在殿试的过程中破题立论,为统治者提出了“以民为天,惠民以实”的治国策略。赵秉忠所答的卷纸全卷无一处删改、错误,卷面保存极好,因此得到万历皇帝的赏识。这件“国宝”的珍贵之处还在于它万历皇帝钦定第一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位状元的诞生有多不容易。从卷纸的落款来看,它先后经过两位大学士和吏部、礼部、户部多位尚书、侍郎的审阅,最终由万历皇帝在卷首钦题“第一甲第一名”!附注:中国历代状元之最中国古代第一位状元:唐武德五年(622年)壬午科状元孙伏伽。中国古代最后一位状元: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状元刘春霖。最为后世钦敬的状元:民族英雄,南宋宝四年(1256年)丙辰科状元文天祥。书法成就最高的状元:唐元和三年(808年)戊子科状元柳公权。诗、画成就最高的状元:唐开元十九年(731年)辛未科状元王维。惟一由状元而成为皇帝的状元:西夏天庆十年(1203年)癸亥科状元李遵顼,于皇建二年(1211年)发动宫廷政变,废夏襄宗自立,是为夏神宗。惟一由武状元而位至宰相的状元:唐代开元初年武举高等(状元)郭子仪。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状元:太平天国(清咸丰三年癸丑,1853年)状元傅善祥。来源:华商晨报附、赵秉忠状元卷全文篇二 : 赵秉忠状元卷全文 赵秉忠()字季卿,明青州府益都县(今青州市)人,出身官宦之家,父亲赵僖官至礼部右侍郎。明万历二十六(1598)年赵秉忠25岁时高中状元,官至礼部尚书。 这张状元卷是赵秉忠1598年根据万历皇帝出的殿试题目《问帝王之政与帝王之心》用一天时间答写的。明代万历年间状元赵秉忠的殿试卷是中国现存的惟一一份状元卷,于1983年在山东青州市发现。这份状元卷是宣纸,长3.3米,宽38厘米。全卷分为3部分,第一部分约长70厘米,是填写考生姓名、机关、年龄等,上溯三代的基本情况;中间部分2米多长是正卷,为馆阁体小楷书写,朱笔断读,句末画有红圈,是典型的八股文。正文之前有万历皇帝的顶天朱批6个大字:“第一甲第一名”。最后面的一部分约长55厘米,列有9位读卷官的职务、姓名。9位读卷官中有3位是吏部、户部、刑部尚书,均从六部九卿中选派出来。状元卷2460个字,写得极其端正漂亮。在1983年春,青州市郑母村的赵焕彬,向青州市博物馆献出了他家珍藏400多年、其祖先——明代万历年间的状元赵秉忠的殿试卷,俗称状元卷。后经专家鉴定,确认为海内外孤本,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全文内容如下:
臣闻帝王之临驭宇内也,必有经理之实政,而后可以约束人群,错综万机,有以致雍熙之治;必有倡率之实心,而后可以淬励百工,振刷庶务,有以臻郅隆之理。
立纪纲,饬法度,悬诸象魏之表,着乎令甲之中,首于岩廊朝宁,散于诸司百府,暨及于郡国海隅,经之纬之,鸿巨纤悉,莫不备具,充周严密,毫无渗漏者是也。何谓实心?振怠惰,励精明,发乎渊微之内,起于宥密之间,始于宫闱穆清,风于辇毂邦畿,灌注 于边疆遐陬,沦之洽之,精神意虑,无不畅达,肌肤形骸,毫无壅阏者是也。
实政陈,则臣下有所禀受,黎氓有所法程,耳目以一,视听不乱,无散漫飘离之忧,而治具彰;实心立,则职司有所默契,苍赤有所潜孚,意气以承,轨度不逾,无丛脞惰窳之患,而治本固。有此治具,则不徒驭天下以势,而且示天下以守,相维相制,而雍熙以渐而臻。有 此治本,则不徒操天下以文,而且喻天下以神,相率相勖,而郅隆不劳而至。自古帝王,所为不下堂阶而化行于风驰,不出庙廊而令应于桴答,用此道耳。厥后,崇清净者深居而九官效职,固以实心行实政也。
后世语精明者,首推汉宣,彼其吏称民安,可为效矣!而专意于检察,则检察之所不及者,必遗漏焉,故伪增受赏所从来也;语玄默者,首推汉文,彼其简节疏目,可谓阔矣!而注精于修持,则修持之所默化者,必洋溢焉,故四海平安所由然也。
盖治具虽设而实心不流,则我欲责之臣,臣已窥我之怠而仿效之;我欲求之民,民已窥我之疏而私议之。即纪纲法度灿然明备,而上以文,下以名,上下相蒙,得聪察之利,亦得聪察之害。实心常流而治具少疏,则意动而速于令,臣且孚我之志而靖共焉;神驰而慑于威,民 且囿吾之天而顺从焉。凡注厝、规画悬焉不设,而上以神,下以实,上下交儆,无综核之名,而有廉察之利。彼汉宣不如汉文者,正谓此耳。
洪惟我太祖高皇帝,睿智原于天授,刚毅本于性生。草昧之初,即创制设谋,定万世之至计;底定之后,益立纲陈纪,贻百代之宏章。考盘之高蹈,颍川之治理,必旌奖之,以风有位;浚民之鹰鹤,虐众之枭虎,必摧折之,以惕庶僚。用能复帝王所自立之,称联之理政务尚 综核者,欺蒙虚冒,总事空文。人日以伪,治日以敝,亦何以继帝王之上理,后隆古之休风,而称统理民物、仰承天地之责哉?
恭惟皇帝陛下,毓聪明睿智之资,备文武圣神之德,握于穆之玄符,承国家之鸿业,八柄以驭臣民而百僚整肃,三重以定谟猷而九围式命,盖已操太阿于掌上,鼓大冶于域中,固可以六五帝、四三王、陋汉以下矣!乃犹进臣等于廷,图循名责实之术,欲以绍唐虞雍熙之化, 甚盛心也!臣草茅贱士,何敢妄言?然亦目击世变矣。顾身托江湖,有闻焉而不可言,言焉而不得尽者。今幸处咫尺之地,得以对扬而无忌,敢不披沥以献!
人君一天也,天有覆育之恩,而不能自理天下,故所寄其责者,付之人君。君有统理之权,而实有所承受。故所经其事者,法之吴天。用是所居之位,则日天位;所司之职,则日天职;所治之民,则日天民;所都之邑,则日天邑。故兴理致治,要必求端于天。今夫天 ,幽深玄远,穆然不可测也;渺茫轻清,聩然莫可窥也。而四时五行,各效其官;山岳河海,共宣其职。人人沾浩荡普济之泽,在在蒙含弘广大之休。无欠缺以亏其化;无阻滞以塞其功者,盖不贰之真默,酝酿于大虚,不已之精潜,流衍于无极,故实有是化工耳。
然则人君法天之治,宁可专于无为,托以深密静摄哉! 是必有六府三事之职司为实政者;人君宪天之心,宁可专于外务,强以法令把持哉?是必有不贰不已之真精为实心者。
粤稽唐虞之世,君也垂裳而治,贻协和风动之休;民也画象而理,成《击壤》从欲之俗。君臣相浃,两无猜嫌,明良相信,两无顾忌,万古称无为之治尚矣!而询事考言,敷奏明试,三载九载,屡省乃成,法制又详备无遗焉。盖其浚哲温恭,日以精神流注于堂皇;钦明兢业 ,日以志虑摄持于方寸。故不必综核,而庶府修明,无事约束。底成古今所未有之功,乾坤开而再辟,日月涤而重朗。盖以实心行实政,因此实政致弘勋。
其载在《祖训》有曰,诸臣民所言有理者,即付所司施行,各衙门勿得沮滞(),而敬勤屡致意焉。列圣相承,守其成法,接其意绪,固有加无坠者。至世宗肃皇帝,返委靡者,振之以英断;察废弃者,作之以精明。制礼作乐,议法考文。德之所被,与河海而同深;威之所及, 与雷霆共迅,一时吏治修明,庶绩咸理,赫然中兴,诚有以远绍先烈,垂范后世也。
今我皇上,任人图治,日以实政,望臣工矣!而诞谩成习,诚有如睿虑所及者。故张官置吏,各有司存。而越职以逞者,贻代庖之讥。有所越于职之外,必不精于职之内矣!则按职而责之事,随事而稽之功,使春官不得参冬署,兵司不得分刑曹,此今日所当亟图者也。
耻言过行,古昔有训,而竞靡以炫者,招利口之羞。有所逞于外之靡,必不深于中之抱矣,则因言而核之实,考实而责之效,使捷巧不得与浑朴齐声,悃幅不至与轻浮共誉,又今日所当速返者也。
巡行者寄朝廷之耳目,以激浊扬清也。而吏习尚偷,既使者分遣,无以尽易其习。为今之计,惟是广咨诹、严殿最,必如张咏之在益州、黄霸之在颍川。斯上荐剡焉,而吏可劝矣。教化者,齐士民之心术,以维风振俗也。而士风尚诡,即申令宣化,无以尽变其风。为今之计 ,惟是广厉学官,独重经术,必如阳城之在国学、胡瑗之在乡学,斯畀重寄焉,而士可风矣。
四海之穷民,十室九空,非不颁赈恤也,而颠连无告者,则德意未宣;而侵牟者有以壅之,幽隐未达;而渔猎者有以阻之,上费其十,下未得其一。何不重私侵之罚,清出支之籍乎?四夷之内讧,西支东吾,非不诘戎兵也。而挞伐未张者,则守圭纨绔之胄子,无折冲御侮之 略;召募挽强之粗才,暗驰张奇正之机。兵费其养,国不得其用,何不严遴选之条,广任用之途乎?民氓之积冤,有以干天地之和,而抑郁不伸,何以召祥?则刑罚不可不重也。故起死人、肉白骨、谳问详明者,待以不次之赏;而刻如秋荼者,置不原焉,而冤无所积矣。天 地之生财,本以供国家之用,而虚冒不经,何以恒足?则妄费不可不禁也。故藏竹头、惜木屑、收支有节者,旌以裕国之忠;而犹然冒费者,罪无赦焉,而财无所乏矣。
盖无稽者黜则百工惕,有功者赏则庶职劝,劝惩既明则政治咸理,又何唐虞之不可并轨哉!而实心为之本矣!实心以任人,而人不敢苟且以应我;实心以图政,而政不至惰窳而弗举。不然,精神不贯,法制虽详,无益也。
而臣更有献焉:盖难成而易毁者,此实政也;难操而易舍者,此实心也。是必慎于几微,戒于宥密。不必明堂听政也,而定其志虑,俨如上帝之对;不必宣室致斋也,而约其心神,凛如师保之临。使本原澄彻,如明镜止水,照之而无不见;使方寸轩豁,如空谷虚室,约之而 无不容。一念萌,知其出于天理,而充之以期于行;一意动,知其出于人欲,而绝之必期于尽。
爱憎也,则察所爱而欲近之与所憎而欲远之者,何人?喜惧也,则察所喜而欲为与所惧而不欲为者,何事?勿曰屋漏人不得知,而天下之视听注焉;勿曰非违人不得禁,而神明之降监存焉。
一法之置立,曰吾为天守制,而不私议兴革;一钱之出纳,日吾为天守财,而不私为盈缩。一官之设,曰吾为天命有德;一奸之锄,日吾为天讨有罪。盖实心先立,实政继举,雍熙之化不难致矣,何言汉宣哉!臣不识忌讳,干冒宸严,不胜战栗陨越之至。
臣谨对。篇三 : 青州才子赵秉忠千古流传状元卷 09:59:18|分类: 国学经典 |字号订阅本文转载自趣味人生《青州才子赵秉忠千古流传状元卷》状元,是科举制度的产物。在古代社会,中状元是众多读书人的梦想。一举成名天下知,那是何等的自豪和荣耀!中国的科举制度从隋朝中期创立,到清朝末年废除,有着1300年的历史,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有案可查者620余名,包括唐朝的贺知章、王维、柳公权,宋代的文天祥,明代的杨慎,清代的翁同龢等,但由于种种原因,流传至今的状元墨迹试卷,在全国却只有一份,那就是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珍藏的镇馆之宝、国家一级文物——明朝赵秉忠殿试状元卷。在本报参与协办的山东省文物精品大展上,这张珍贵的状元卷首次展现在泉城观众面前。青州才子 秉性刚直青州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杰地灵、才俊辈出的地方,前后共出过六位状元,其中就包括状元卷的作者赵秉忠。赵秉忠(公元1573年-1626年),字季卿,号其阳,出生在青州郑母村的一个官宦之家,因受家庭影响,自幼勤奋好学,熟读儒家经典四书五经,才华横溢,在乡试、府试、院试中脱颖而出。15岁补府学生,24岁中举人,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89年),他25岁参加殿试,一举考取第一甲第一名,中了状元,30岁任会试同考官,39岁升庶子,典试江南,为国家选拔了不少栋梁之材,后升礼部尚书。赵秉忠秉性十分刚直,不畏权威。据说当时有一位督学佥刘毅性情严厉,由于在昌乐县主持考试时,有个考生为作弊把小抄夹在鞋子里,受到重罚,从此规定考生都赤脚立雪中等候入场。赵秉忠15岁参加考试时,对此规定气愤不过,毅然走上台阶质问刘毅:“为什么因一人行为不端就连累所有人呢?难道这就是贤者考选人才的入门规矩吗?”刘毅听后,便废除这一规定。但赵秉忠高中状元、步入仕途后,其刚正的个性却为专擅朝政、陷害异己的宦官魏忠贤所不容。1624年(天启四年)大臣杨涟上书弹劾,列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状,草疏者即赵秉忠门生缪昌期。次年,缪昌期受魏忠贤陷害,下狱论死。魏忠贤责问赵秉忠,赵秉忠不予理睬。魏忠贤恨之入骨,屡次在熹宗面前说他的坏话。熹宗说:“你说的不就是那个穿短袍讲经的人吗?我看那人忠心耿耿,正准备重用他呢!”后来赵秉忠看到朝政日非,魏忠贤又不断迫害,于是多次上书请求告退,得到熹宗同意。但回乡不久,就被朝廷以莫须有的罪名削官。其后魏党越来越嚣张,朝政更加不可收拾。1626年赵秉忠愤懑而死。崇祯初年,朝廷为他平反,恢复原官,加太子太保,按大臣礼节重葬。朝堂密档 流传民间据专家鉴定,赵秉忠殿试状元卷的纸张、绫子、文字、图章等都是明代原物。在此之前,我国明代殿试卷尚未发现过,因此,赵秉忠考中状元的这份殿试卷便成了海内外孤本,弥足珍贵。殿试卷的发现,填补了中国明代宫廷档案的空白,为研究中国的科举制度提供了真实可靠的资料。中国古代的殿试状元卷,一般都作为重要档案收藏于宫廷之中,任何人私自携带出宫廷都要灭门九族。但由于改朝换代、战火连绵以及外国侵略,历代存于宫廷中的状元卷都已佚失。赵秉忠的状元卷,在青州博物馆征得之前,收藏在其后人手中,并一直被视为传家之宝,悉心珍藏,从来秘不示人。从明代万历年间到现在,历经400多年的风雨沧桑,状元卷依然保存完好。那么,赵秉忠殿试状元卷是如何流出宫廷的?这一问题,后人只能推测了。最重要的原因应该是,赵秉忠因怕魏忠贤以状元卷上的争论为把柄对自己加以陷害,所以告老还乡之前将自己的殿试卷子偷偷拿出带回,于是,状元卷就一代代流传下来。最后,状元卷于1983年由赵秉忠第13代孙赵焕彬捐献给青州博物馆,成为其镇馆之宝。据赵焕彬老人说,这状元卷是他们家的传家宝,一辈辈人把它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特别是在文革时期,状元的很多遗物都被毁了,是赵焕彬老人多了一个心眼,将状元卷藏在了枕头中,天天枕在头下,才幸免于难。清雅绝伦 气息高古这份状元卷为十九折册页,通高47.6厘米,每折宽14.1厘米,三层宣纸装裱,封面、封底全绫装裱,以不同书体昭示着内容迥异的上下两阕。上阕的宋体,方正圆润,舒展苍劲,下阕的小楷,清雅绝伦,虚和婉丽,是一篇2460字的八股文,行文流畅工整,字体隽永,全文无一处涂改,无一处错字别字,一气呵成。美文的篇末,依次署着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张位等九名阅卷官的官职和姓名。册页之首的下方,赫然盖着竖长硕大的“弥封关防”;上方,则是朱笔顶天的浑然御批——“第一甲第一名”。从书法、文风、布局、神韵、才情来看,这份状元卷都堪称经典!赵秉忠在字里行间的书写功夫让人惊叹,从开始到结束,如行云流水,恣意纵横,没有刻意准备,这是在考场上限制时间内的命题之作,能到如此程度,实属不易。而评卷官所写之批记的功夫也毫不逊色,从其书法功夫上足可见古人对文化素养、修养的重视。深入浅出 雄才大略赵秉忠这位力压群芳的头名状元,他在卷子上到底写了些什么内容?殿试时,皇上钦定的题目是《问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这个题目非常明确,就是要求答卷人站在帝王的立场上,回答如何执政和用什么样的思想指导执政的问题。赵秉忠在答卷中紧扣题目,开门见山地回答,帝王执掌国家政权,要把国家治理得和谐兴旺,就必须有实政和实心,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必须有切实可行的治国办法和切实可行的治国思想。接着,他对这种治国办法和治国思想作了解释,认真总结历代帝王治国的经验教训,并针砭时弊,提出了治国安邦的十条建议。有理有据,言辞恳切,从总结历史和当时的社会现实出发,不怕冒犯皇上的威严,反映了他的雄才大略。这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他用实政和实心的论述回答了皇帝的策问,使皇帝龙颜大悦,朱笔钦定“第一甲第一名”,即状元,一举成为明朝第47位状元。华夏瑰宝 完璧归赵状元卷于1983年收藏在青州博物馆后,该馆名声大振,国内外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但谁也没有想到,1991年8月初,被称为该馆镇馆之宝的这件国家一级文物不翼而飞。能准确地潜入一级文物库房,说明盗贼对库房及文物非常熟悉。警方分析这肯定是一起监守自盗或内外勾结的案件。经排查和询问,发现了一个重点嫌疑人——当时青州博物馆的保卫干事林春涛,就在警方实施监控时,林春涛谎称上厕所,趁夜色逃跑了。后来,在文物尚未出手之时,公安人员奋战8天9夜,奔波万里,终于追回了状元卷,完璧归赵,盗窃者被判死刑。状元卷失而复得已经16年了,它不仅是研究赵秉忠这位历史人物必不可少的文献依据,也是研究明代的政治制度、科举制度的宝贵资料,更是一件珍贵的艺术珍宝。人们可到山东省博物馆亲眼目睹这件状元卷的风采。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本文标题:[赵秉忠状元卷]明朝赵秉忠殿试状元卷(复制品)——偶得心喜&版权说明
文章标题: 文章地址:
1、《[赵秉忠状元卷]明朝赵秉忠殿试状元卷(复制品)——偶得心喜》一文由262阅读网()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必须是以新闻性或资料性公共免费信息为使用目的的合理、善意引用,不得对本网内容原意进行曲解、修改,同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赵秉忠状元卷高清大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