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tlab 合并请求HTTP 请求是否真的有意义

网站前端性能优化减少HTTP请求数-经典案例-Css教程-壹聚教程网网站前端性能优化减少HTTP请求数
HTTP请求数对于中小型网站来讲没什么要求了,因为你浏览就这么多了,如果像百度,新浪这类网站你会发现他们在css都会使用sprite来操作,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减少HTTP请求数对网站优化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过多的HTTP请求不仅会让用户等待时间变长,而且还会加重服务器的负担。减少HTTP请求主要有以下技术手段。
&&& ①图片映射,利用HTML的Map标签将一张图片对应不同链接。
&&& ②CSS sprite,国内又叫CSS精灵,或者融图。是将若干个图片融到一张大图中,以减少HTTP请求。
&&& ③静态资源合并,将css和等静态资源合并到一个文件并进行压缩。
&&& ④静态资源缓存,用户访问一次后不再请求静态资源
1.图片映射
&&& 图片映射,就是HTML的热图,指带有可点击区域的一张图片。如下所示代码(来自w3school),将一幅图分割成三个不同的点击区域。
&img src=&planets.jpg& border=&0& usemap=&#planetmap& alt=&Planets& /&
&map name=&planetmap& id=&planetmap&&
& &area shape=&circle& coords=&180,139,14& href =&venus.html& alt=&Venus& /&
& &area shape=&circle& coords=&129,161,10& href =&mercur.html& alt=&Mercury& /&
& &area shape=&rect& coords=&0,0,110,260& href =&sun.html& alt=&Sun& /&
&&& 图片映射的好处显而易见,如果不适用图片映射的话,你至少得切割成三张图,浏览器分三次请求。
2.CSS sprite
&&& CSS sprite又叫css精灵,是将多张小图融合到一张大图,从而减少HTTP请求数量的方式,比如最常见的各种分享按钮(新浪微博、QQ空间、腾讯微博、人人网等),如果每个按钮都是一张单独的图片,那十几个SNS网站就得十几个小图标,而如果采用CSS sprite,则可以将这十几个图标融为一张图,仅需一次网络请求。这是CSS sprite最明显的好处。
&&& CSS sprite的原理是利用CSS的background-image、background-repeat、background-position这几个属性的组合进行背景定位,background-position可以用x、y值精确的定位出背景图片的位置。
3.静态资源合并压缩
&&& 通常情况下我们会写很多css和js代码,而为了便于维护我们可能会将不同的功能模块写入不同的css/js文件,在发布之前我们可以将这些文件合并成一个css或js文件,并对这个文件压缩,这样浏览器请求只需要一次即可加载完所有的css/js文件。当然如果这些文件应用场景差异很大,你也就没必要将他们合并到一个文件。
&&& 合并压缩你可以使用Yahoo的YUI compressor或者的Closure Compiler。
4.对静态资源文件进行缓存
&&& 这个好处显而易见,就不用多说了,最好对静态资源采用不同的域名和HTTP服务器,并且对静态资源设置浏览器缓存为永久(足够长时间,比如淘宝图片CDN就是10年过期),设置方法为给HTTP头设置过期时间,比如服务器可以这样设置:
location ~* .(ico|gif|bmp|jpg|jpeg|png|swf|js|css|mp3) {&&&&&&&&&&&&
root&&& /data/www/&&&&&&&&&&&&
&&& 当然,设置静态资源过期也要根据自身的情况,我一般的做法是全部设置为永久缓存。然后每次更新图片或动画都不会用原路径,而是重新生成新的路径。每次css和js更新后加入时间戳,比如/xx/xx/xx.js?t=
先看百度实例,打开百度我们查看源码 大家会发现所有的css,js都写在了一个页面,如果我们使用站长工具查会发现百度图片,js缓存是永久的了,这个大家会明白为什么吗,还有我们发现在图片中百度这样定了
js代码如下全写在一起了
&script&setTimeout(function(){var s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s.charset=&utf-8&;s.src=&/r/www/cache/static/global/js/popup_a3186328.js&;document.body.appendChild(s);},0);&/script&&/html&&script&(function(){var C=G(&lm&).getElementsByTagName(&A&);for(var B=0,A=C.B&A;B++){var D=C[B];addEV(D,&mousedown&,(function(E,F){return .....(window);&/script&
在css中也发现全写在了页面中了并且重点是图片直接如下
background-image:url(data:image/base64,iVBORw0KGgoAAAANSUhEUgAAAAEAAAACCAMAAACuX0YVAAAABlBMVEVnpv85i/9PO5r4AAAAD0lEQVR42gEEAPv/AAAAAQAFAAIros7PAAAAAElFTkSuQmCC);
这个我们放在html会发现是一张图片了,这也是一种办法了。
上一页: &&&&&下一页:相关内容作者:吕洪波
发布时间: 13:44:20
& &今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又一次遭拒,而且连上会的机会都没有获得,原因与去年一样:有一位评委给出很差的评价。 & &在以构造地质学和沉积学为主的领域内如何避开很差的评价?我已无能为力!去年有一个不负责任的评审,我今年要求回避,可没想到今年的一位评委更是变本加厉,恨不能将我们一棍子打死!为了用这个事例改进基金评审的某些环节,减少无良评审,尽量做到公平公正,本人愿意将评审意见以及我的申请书公布于众,供全国同行评价、监督。 & &同时也借科学网平台向那位无良的评审人公开挑战:你敢于公开你的信息或者直接与我论战吗?或者找几位国内外构造地质学、沉积学的同行见证,咱们到灵山岛现场观察,如果你能论证我的发现是假的或者主要认识是错误的(以本申请书和相关发表的论文为依据);或者你撰文对我在灵山岛的发现进行质疑,如果我找不到证据回复你,我就在科学网登文向全球华人学者道歉,承担由此鉴定所产生的一切费用。倘若事实证明你的评审是错的,你承担什么责任?我相信你可能是构造或沉积领域的大牛,有着上千万的经费支撑,甚至“著作等身”,但你敢将你的主要工作亮出来,咱们找同行到野外现场检查,让我这个没什么经费支撑的地质人核实一下你的工作吗? & &一句话:是骡子是马,请拉出来遛遛。 & &我不明白的是:为何一个评审人有那么大的权利?为何他就敢于不顾申请人所陈述的事实而随意胡说?函评的方式是否值得改进?为何这么重要的野外发现连续两年无法获得资助? & &请全国地学同行评价一下:灵山岛复理石及滑塌沉积相关发现对中国东部大地构造演化研究是否有重要的意义? & &感谢基金委工作人员及时地将意见反馈给申请人。还是看看几位评审人明显不同的评语吧:& &
为了使科学基金评审工作更加客观、公正、透明,加强同行之间的交流,我们把同行评议意见全文反馈,该意见仅供您参考。关于你的项目的同行评议意见如下:&1&可资助理由: & 本申请基于前期对灵山岛晚中生代滑塌沉积的发现和初步观测,深入调研了其同沉积变形构造及其他沉积特征的环境意义和大地构造含义,指出这一沉积记录的深入研究及相关沉积-构造环境厘定,将对完善或修正苏鲁造山带及其相邻区域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立论总体有理、有深度,科学问题明确。 &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配套,重点明确,具有可行性。此外,研究群体层次、专业配套,具备高质量完成预期项目任务的研究前景。存在问题及建议:1、有理由相信,灵山岛这套晚中生代沉积是较深水沉积的产物,但是否深海相、残余洋盆性质的推测,基本没有证据,因此相关研究内容,特别是构造解释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应慎重处置,不要先入为主。2、研究内容应该补充完善海陆沉积环境的综合判别内容,其中微体古生物(尽管技术路线有提及)的研究尤为重要。此外,研究对象所属构造单元与相邻构造单元是否存在“原地”关系,也应安排适当研究内容(含地质-综合地球物理),因为这种关系的不明确将直接消弱本项目立项的依据。(注:这位评审人给出的建议也正是我们在研究中着力解决的问题。感谢!)&2&1. 选题新颖,立项依据较充分,选题和研究内容具创新性;2. 国内外研究现状了解较充分,科学问题分析准确,研究思路清晰,研究目标明确;3. 研究内容设置恰当,重点较突出;4. 研究方案合理,可操作性较强,研究工作计划详细具体;5. 研究队伍结构合理,研究基础扎实,预期研究成果具较重要的理论意义。含大量滑塌变形体的沉积序列是否为远洋浊流沉积请申请者注意。(注:这位评审人的中肯建议进一步提醒我们,在研究中一定说清楚:哪里是远源的,哪里是相对近源的。谢谢!)&3&
& 所申请项目认为黄海灵山岛存在着早白垩世的深海沉积岩,出现了多种软沉积物变形现象。认为它们代表了早白垩世残余洋盆,从而苏鲁造山带东端在早白垩世洋盆还没有关闭,总体上为自西向东的剪刀式关闭。项目将进行地层年代学、沉积环境与构造背景研究,认为可以为苏鲁造山带的闭合历史提供新的证据。项目申请者进行过预研究,有过较多的野外观察,在国内已发表了相关认识,也有相应的争议。该申请书主要存在问题如下:1 项目的立项依据不充分。该项目的关键是灵山岛上存在早白垩世的海相沉积与洋盆。然而,无论是地层时代上,还是这套沉积是否为海相上目前皆没有证据,仅为推测,因而立项依据不够。若在这两方面申请者皆能获得可信的证据,将是有意义的研究内容。(反驳:请问评审人&3&,地层时代和海相沉积都已经有文章发表了,为何说“皆没有证据,仅为推测”?你读申请书了吗?你看过本人发表的文章吗?你到过灵山岛现场观察了吗?你认识复理石吗?你若能发文否定本人的发现,我要谢谢你!)(请看申请书中的原话:“最新的孢粉分析结合碎屑锆石年龄大致可将该套地层限定为早白垩世,但不排除其下部含有晚侏罗世沉积的可能(Wang Jun et al., 2012;张海春等,2013)”,在介绍了依据后,还给出了参考文献,你竟然说“皆没有证据,仅为推测”,你是没读申请书呢?还是不懂?)2 灵山岛所出露地层若是海相的话也只能是陆表海沉积,并不能指示早白垩世洋盆的存在,申请者可能混淆了陆表海与洋盆的概念。因而,这套地层若证实为海相的话也不会像申请者所认为的改变了目前对苏鲁造山带闭合时间的认识。研究区周边已有的大量研究,包括黄海盆地的研究,都指示早白垩世为陆相,由此推断灵山岛早白垩世地层若为海相的话就不合理了。(反驳:你凭什么说灵山岛出露的地层只能是陆表海?你的证据呢?你能说清陆表海和深海的定义吗?你根据什么说灵山岛早白垩世地层若为海相就“不合理”了?是我发现的事实有假还是你心里那“合理”的模型出了问题?难道为了你的“合理”模型就得修改野外地质事实吗?我怀疑你是否是地学同行!你读过国内外复理石和滑塌沉积的文章吗?请你给出国际上的文献实例,证明复理石和滑塌沉积是陆表海沉积的!你到底是水平不够,还是人品出了问题?有人说你评审认真,你认真在哪里?)3 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的碰撞时间上已有大量的证据限定其时间,古地磁指示可能为自东向西的剪刀式闭合,而不是申请书中推断的自西向东的闭合。申请者在这方面了解不够,对目前的相关研究进展与认识没有认真调研,显示对研究前沿认识不清。(请问:前人的认识在新的事实面前就不能改变吗?如果新的发现与你的认识不一样或者挑战了你的权威就不许研究,那你不就是一个学霸吗?按照你的逻辑,地学领域还如何发现?还如何创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 & &地球二处联系电子邮件地址:geology@mail.&&&附申请书正文:&&灵山岛晚中生代滑塌沉积与苏鲁造山带构造演化新证据吕洪波(中国石油大学地学院,山东青岛,266580)&(字):.项目的立项依据(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需结合科学研究发展趋势来论述科学意义;或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来论述其应用前景。附主要参考文献目录);&&灵山岛位于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南边的黄海近岸海域中,距大珠山约10km。海岛面积不足8km2,但最高点却达513.6m,号称中国北方第一高岛(栾光忠等,2010)。从南北黄海之间经山东半岛东南边缘向西南延伸到苏北地区是著名的苏鲁造山带(蔡乾忠,2005;张岳桥等,2007),而灵山岛恰恰位于这条重要的造山带中。已有的地质图显示有两套地层:上部为青山群八亩地组(K1b)火山岩,下部为莱阳群法家茔组(K1f)碎屑岩(山东省第四地质矿产勘查院,2003),但未见详细描述。申请人等初步考察发现:岛屿上部以中基性火山熔岩为主,其下盖着河流相磨拉石,磨拉石之下是一层最厚可达20米的灰白色单层流纹岩,而流纹岩不整合覆盖在岛屿下部出露的晚中生代复理石之上。以浊积岩为主的复理石在岛上出露有几百米厚,主体应该位于海面之下,厚度未知。最近本研究小组将该套地层命名为灵山岛组,时代属于早白垩世(张海春等,2013)。与胶莱盆地和南北黄海的中生代地层差异显著,且广泛分布着滑塌沉积,初步判断为海相远源浊积岩(吕洪波等,2011a,2012,2013)。这也是在苏鲁造山带中首次发现晚中生代海相地层,因此引起地学同行的极大兴趣。2012年秋季全国岩相古地理会议作为重要的野外考察路线,其独特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让现场参观的60多位地学同仁们惊叹不已。国内地学界已经有多人联系申请人,希望亲自到灵山岛进行实地考察,进行沉积学与构造地质学研究。申请人等拟在灵山岛进行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和大地构造学研究,其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下述两个方面:&一、沉积学与构造地质学意义:灵山岛复理石最大的特点是:发育多种同沉积变形构造,包括厚层或巨厚层滑塌沉积,很多出露于海蚀崖处,露头新鲜,便于观察(图1)。&&&软沉积物变形属于次生沉积构造(Selley, 2000, p.160;吕洪波等,2003),形态种类繁多,这里很多构造前人很少描述。举例如下:同沉积布丁构造(synsedimentary boudinage):其形成机理同变质岩中的布丁构造(Davis and Reynolds, 1996)一样,只不过发育于软沉积物滑塌体中(图2)。申请人在内蒙古古生代灰岩滑塌体中首先识别并命名了该构造(吕洪波等,2006; Lu et al., 2006),可以利用其判别滑塌体的动向(吕洪波等,2011a; 2011b)。同沉积拉伸线理(synsedimentary stretching lineation):为申请人首次命名(吕洪波等,2011a),其受力方向与韧性剪切带中矿物沿着应变椭球之轴拉伸生长(Passchier and Trouw, 2005)是一致的,但却是滑塌体在重力的影响下水平逃逸的结果(图3)。构造变形中早期的线理会被晚期变形所掩盖(Duebendorfer, 2003),而且布丁构造和拉伸线理都可以平行或垂直于褶皱的枢纽(David, 1974)。同沉积布丁构造和同沉积拉伸线理也需要进行详细甄别,以便用于准确恢复滑塌体动向。同沉积双重构造(Synsedimentary duplex):构造变形中挤压双重构造最常见于坡坪组合的叠瓦状逆冲带中,根据其产状可以判断顶底板的相对动向(Davis and Reynolds, 1996, p.326—329)。灵山岛中生代滑塌层中也发现了类似构造,申请人命名为同沉积双重构造(图4),其叠瓦状排列的小型透镜体指示滑塌体来自于SE方向(吕洪波等,2011a),也有的来自西南方向。滑塌沉积最容易发生于大陆坡下部到大陆隆等深海区,而古代深海沉积岩主要为灰黑色到黑色的细粒砂页岩,如典型的复理石或浊积岩类(Boggs, 2001, p.405—415)。滑塌体前方以同沉积褶皱为主,而后方则以断裂为主(Tisljar et al., 1998),而且规模巨大(Kangi et al., 2010)。很多研究都显示:这类软沉积物变形往往是地震触发的(Knaust,2002;Vliet-Lanoe et al., 2009; Hoffmann andReicherter, 2011),而且往往是强震才能保留软沉积物变形记录(Monecke et al., 2007 )。因此可以初步判断,灵山岛滑塌沉积发生于地震频发的深海底,考虑到其位于扬子与华北板块之间,大地构造背景应该属于当时的板块汇聚边界。上述软沉积物变形构造仅为少数代表,更多的构造需要进一步探讨。这些构造连同复理石特有的沟模、槽模等常见的沉积构造一起,可以很好地判别出浊流等重力流沉积的物源方向,为重建盆地古地理提供重要的信息。此外,申请人等还在该套浊积岩中发现典型的平面X型共轭剪节理,揭示出该套地层褶皱之前遭受了SE—NW方向的水平挤压(图5中圆珠笔所示方向)(吕洪波等,2011a)。这些同沉积变形构造和后期构造变形一起,为沉积学和构造地质学研究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新材料,本项目将为此奠定重要的研究基础。钟建华根据滑塌体中纹层厚不足1mm的粉砂质泥岩夹层等推测:灵山岛复理石形成于陆内三角洲浅水高能环境(钟建华,2012)。申请人等讨论了他的沉积环境误解(吕洪波等,2013),但这个误解也是一种提醒:灵山岛复理石若为陆相沉积,其大地构造意义就完全不同了。&二、大地构造学意义前人研究认为:频繁发生的滑塌沉积某种程度上也是盆地基底大地构造活动的反映(Fodor et al., 1992; Chakraborty, 2011;Zouaghi et al., 2011),其根本原因是板块的运动。Einsele归纳了残余盆地的重要特征:盆地为两个已经开始碰撞的大陆块体之间残留的狭长洋盆,一侧为再旋回造山带,而另一侧则为被动的大陆边缘,沉积物以复理石为主(Einsele, 2000, p.606—621)。申请人前期研究揭示:灵山岛富含滑塌沉积层的复理石应形成于地震频发的深海斜坡底部,沉积物则来源于南东方的扬子板块和北西侧华北板块边缘的俯冲造山带,而当时的盆地应为残余洋盆(吕洪波等,2011a,2012)。灵山岛这套沉积地层以前被划为莱阳群(山东省第四地质矿产勘查院,2003),但二者明显有别:莱阳群含有丰富的陆相淡水生物化石,而灵山岛复理石化石却非常稀少,据找到的少量花粉判断其时代可能为晚侏罗世(吕洪波等,2011a)。最新的孢粉分析结合碎屑锆石年龄大致可将该套地层限定为早白垩世,但不排除其下部含有晚侏罗世沉积的可能(Wang Jun et al., 2012;张海春等,2013);沟鞭藻和膜状藻类的发现则进一步肯定了这套地层为海相沉积(张海春等,2013)。莱阳群含有著名的热河生物群,与辽西的义县组(张俊峰,1992)或九佛堂组(谭晶晶, 任东,2009)相当,而义县组和九佛堂组的时代为早白垩世中晚期(张海春等,2010)。据此判断:灵山岛这套地层与其北边邻近的胶莱盆地的莱阳群时代相同,但却为深海沉积。这就表明: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期间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至少在灵山岛附近尚未碰撞,可能被一个残余洋盆和其北西侧的俯冲造山带相隔开。也就是说,苏鲁造山带的形成时间在这里并非前人所说的三叠纪,而要至少推迟到早白垩世。邱检生等测定了胶莱盆地南缘青山群火山岩的形成年龄为109.9±0.6Ma和108.2±0.6Ma,属早白垩世晚期(邱检生等,2001)。灵山岛老虎嘴剖面浊积岩之上不整合覆盖着一层巨厚的浅灰白色流纹岩(图6),意味着苏鲁造山带在灵山岛附近此时已经形成,下部的复理石褶皱隆起并遭受剥蚀。这套流纹岩是否属于青山期?其时代限定了造山带隆起的上限。扬子与华北板块边界曾经存在认识差异。胶莱盆地南缘莱阳群底砾岩中含有扬子板块的鲕粒灰岩砾石(郭振一,孙秀珠,1985)和有孔虫化石的石灰岩砾石(蔡乾忠,刘守全,2001)等,曾被看作扬子板块的一部分(蔡乾忠,1995)。后来因发现来自华北地块的砾石而认为南北界限位于诸城皇华店之南(龚建明等,2004),而重、磁资料(郝天珧等1996)也支持这种观点。有人认为:苏鲁造山带与华南地块相似且缺少中生代大洋组分,故南北陆块之界应该更北(Faure et al., 2001)。地震勘探揭示扬子板块在苏鲁造山带深部向华北板块俯冲(刘因等,2009),但也有人认苏鲁造山带是由扬子板块和华北板块相互对冲形成(吴冲龙等,2006)。李正祥提出鳄鱼嘴模式:扬子板块上地壳在“苏鲁造山带”仰冲于华北板块之上,而岩石圈的深部却在南京以东一线向华北地块俯冲(Li, 1994)。但多数学者都认为扬子板块在苏鲁造山带南向北俯冲(如:索书田等,2000;Zheng et al., 2005)。灵山岛复理石的发现(吕洪波等,2011a,2011b)宣告了晚中生代海相地层的存在,也为解决南北两大陆块的边界厘定提供了直接的证据。苏鲁造山带垂向上明显不均匀,李曙光等认为造山带深部存在着壳幔岩石圈拆离现象(李曙光,杨蔚,2002),解释为造山带深部解耦(刘贻灿,李曙光,2008)。地震测量反映苏鲁造山带深部密度也不均匀(姜枚等,2007)。灵山岛复理石的发现说明苏鲁造山带在纵向和横向上都不均匀。前人研究大都认为苏鲁造山带与秦岭—大别造山带一样,均形成于三叠纪。根据残存的超高压变质岩研究,在三叠纪(240—210Ma)扬子板块向华北板块深部斜向俯冲(索书田等,2000),晚三叠世碰撞已经存在(郑永飞,2008)或已完成(郭玉贵,王红霞,1994)。三叠纪时扬子板块向华北板块俯冲,形成增生楔(Zheng et al., 2005),大陆板块俯冲后折返形成各种变质岩或岩浆岩(郑永飞等,)。据中上三叠统黄马青群沉积研究,南北块体在中晚三叠世已拼接(夏邦栋、李培军,1996)。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大量相关测年研究结果显示苏鲁造山带西南端碰撞折返发生于三叠纪(许志琴等,2009;杨经绥等,2009;Xu et al., 2009; Zhang et al., )。然而,吴根耀等认为苏鲁造山带不同于秦岭—大别造山带,根据其燕山期花岗岩的分布与区域地质资料对比推断:碰撞时间应为早白垩世(吴根耀等,2008)。灵山岛晚中生代复理石及滑塌层的发现恰恰为这种认识提供了直接的证据。这就意味着苏鲁造山带在不同段落形成时间是不一样的,这才更符合板块碰撞的规律。今天的喜马拉雅山脉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南北大陆先在中间碰撞,然后向两端呈剪刀式闭合。石耀霖等认为,大别山先形成大陆碰撞带后其西边还有残余洋盆的扬子板块继续向北俯冲(石耀霖,范桃园,2002)。吴根耀提出苏鲁洋(Su-Lu Ocean)的概念,认为其形成于中元古代(吴根耀等,2003),印支期经历消减但直到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才闭合且引发了左行斜向陆内走滑(吴根耀等,2007)。灵山岛晚中生代海相滑塌沉积的进一步研究将为上述推断提供一系列直接的基础地质材料。苏鲁造山带位于五莲—青岛断裂与嘉山—响水断裂带之间,向黄海中延伸经过千里岩隆起(蔡乾忠,2005),其边界和东延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确认。早期研究认为苏鲁造山带延伸到朝鲜半岛的临津江造山带(Ree et al., 1996)。后来很多学者提出异议。侯泉林等认为:沃川与临津江带合并成一个较宽的造山带与苏鲁造山带相对应(侯泉林等,2008)。有人认为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与韩国洪城(Hongseong)的榴辉岩带可以对比(杨经绥等,2009)。乔秀夫等认为苏鲁造山带对位于朝鲜半岛的南部,在半岛西部存在着一个巨大的NNW向右旋黄海转换断层(YSTF)(乔秀夫,张安棣,2002),后来的研究也支持右旋“转换”断层说(葛肖虹,马文璞,2007;葛肖虹等,2009)。古地磁研究显示:早白垩世辽东与朝鲜半岛相对于华北、华南块体顺时针旋转了11o(裴军令等,2009)。重力测量揭示黄海地区存在着NE、NW两组共轭断裂,可能是扬子板块嵌入中朝板块造成的(郝天珧等,2003)。灵山岛早白垩世复理石研究将为上述讨论提供区域对比材料。苏鲁造山带内目前已知的晚中生代海相地层露头有两处:一处是灵山岛,另一处是崂山东端八仙墩。八仙墩的复理石最近被看作扬子板块的奥陶系(付永涛,虞子冶,2011),申请人初步研究认为:那套碎屑岩也为深海远源复理石,时代与灵山岛浊积岩相同或相近,必将为苏鲁造山带和南北黄海盆地演化研究提供重要的信息。南黄海基底为三叠纪海相碳酸盐地层,白垩纪才接受陆相沉积(蔡峰,孙萍,2006;蔡峰,熊斌辉,2007);北黄海盆地晚侏罗世开始发育,形成河流、湖泊与三角洲相沉积(王立飞等,2010)。那么,晚中生代分隔南北黄海的构造单元是已经隆起的苏鲁造山带还是苏鲁残余洋盆?郯庐断裂主要的左旋走滑活动时间有两种认识:一种认为在三叠纪(万天丰,1996;万天丰,朱鸿,1996;许志琴等,2009)。另一种认为在侏罗纪、白垩纪(徐嘉炜,朱光,1995;窦立荣等,1996;Wang and Dou, 1997;周建波等,;周建波等,2005;葛肖虹等,2006;刘国生等,2006;Vergely et al., 2007)。实际上大规模左行走滑可能有两期:三叠纪和白垩纪(朱光等,;王勇生等,2005;Zhu et al., 2009)。灵山岛早白垩世残余洋盆收缩与郯庐断裂早白垩世大规模左行走滑可能是耦合的。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由于苏鲁造山带在陆地上分隔着苏北块体和胶东块体,在黄海海域分隔着南北黄海,在西端被郯庐断裂所截,在东端又可能登陆朝鲜半岛,因此灵山岛晚中生代构造演化研究必将为苏鲁造山带以及相邻区域的构造演化研究提供非常重要的新证据。此外,灵山岛海蚀崖出露有晚中生代复理石和滑塌沉积层,露头良好,现象独特,不仅是地学研究的重要素材,也是地学科普教育的绝佳场所,而本项目的开展将为上述目标奠定良好的研究基础。参考文献蔡峰,孙萍.2006.黄海海域的中朝造山带与沉积盆地。海洋科学,30(7):69—75.蔡峰,熊斌辉.2007.南黄海海域与下扬子地区海相中—古生界地层对比及烃源岩评价。海洋地质动态,23(6):1—6.蔡乾忠. 1995. 中国东部与朝鲜大地构造单元对应划分。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5(1):7—23.蔡乾忠,刘守全. 2001. 渤海湾盆地成盆前后重大地质事件与浅层油气富集。中国海上油气(地质),(1):蔡乾忠. 2005. 横贯黄海的中朝造山带与北、南黄海成盆成烃关系。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6(2):185—196.窦立荣,宋建国,王瑜.1996.郯庐断裂带北段形成的年代学及其意义。地质论评,42(6):508—512.付永涛,虞子冶.2010.青岛垭口—八仙墩变质海相碎屑岩的属性和构造意义。地质科学,45(1):207—227.葛肖虹,任收麦,刘永江,袁四化. 2006. 中国大型走滑断裂的复位研究与油气资源战略选区预测。地质通报,25(9—10):.葛肖虹,马文璞.2007.东北亚南区中—新生代大地构造轮廓.中国地质, 34(2):212—228.葛肖虹,马文璞,刘俊来,任收麦,刘永江,袁四化,王敏沛. 2009. 对中国大陆构造格架的讨论。中国地质,36(5):945—965.龚建明,张巍巍,郭新,李刚.2004.胶东—朝鲜半岛中朝扬子碰撞带初析。海洋地质动态,20(2):11—13.郭玉贵,王红霞.1994.试论秦岭—大别山—胶南隆起—临津江褶皱带及其周缘地区的大地构造属性。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5(2):49—59.郭振一,孙秀珠.1985.胶莱坳陷南缘晚侏罗世鲕状灰岩砾石中有孔虫、{虫筳}化石的发现及其大地构造意义。地质评论,31(2):179—182.郝天珧,刘伊克,段昶.1996.根据重、磁资料探讨中国东部及其邻域断裂体系。地球物理学报,39(增刊):141—149.郝天珧,Sun Magcheol,阎晓蔚,江为为,宋海斌,胥颐,刘振峰.2003.黄海中央断裂带的地球物理证据及其与边缘海演化的关系。地球物理学报,46(2):179—184.侯泉林,武昱东,吴福元,翟明国,郭敬辉,李忠.2008.大别—苏鲁造山带在朝鲜半岛可能的构造表现.地质通报,27(10):.姜枚,王亚军,刘因,钱辉,李庆庆.2007.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深部构造特征—宽频地震层析结果。岩石学报,23(12):.李曙光,杨蔚.2002.大别造山带深部地缝合线与地表缝合线的解耦及大陆碰撞岩石圈楔入模型:中生代幔源岩浆岩Sr-Nd-Pb同位素证据。科学通报,47(24):.刘国生,朱光,牛漫兰,宋传中,王道轩.2006.合肥盆地东部中—新生代的演化及其对郯庐断裂带活动的响应。地质科学,41(2):256—269.刘贻灿,李曙光.2008.俯冲陆壳内部拆离和超高压岩石的多板片差异折返:以大别—苏鲁造山带为例。科学通报,53(18):.刘因,汪青,姜枚,王亚军.2009.苏鲁造山带深部构造的接收函图像。岩石学报,25(7):.栾光忠,李安龙,王建,李甘,谢汝吉,2010. 青岛主要海岛成因分类及其地质环境分析。中国海洋大学学报,40(8):111—116.吕洪波,王俊,张海春,2011a,山东灵山岛晚中生代滑塌沉积层的发现及区域构造意义初探。地质学报,85(6):938—946.吕洪波,王俊,张海春,2011b. 苏鲁造山带灵山岛段晚中生代海相滑塌沉积与大地构造意义。见:第四届构造地质与地球动力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专题6—中央造山带与大陆深俯冲):253—254.(2011年4月11—13日,南京大学)吕洪波,张海春,王俊,张素菁,董晓朋,张星,2012. 灵山岛晚中生代浊积岩中发现巨大滑积岩块。地质论评,58(1):80—81.吕洪波,张海春,王俊,张素菁,董晓朋,张星.2013.灵山岛早白垩世复理石不是陆内三角洲沉积—答钟建华教授。地质论评,59(1):吕洪波,章雨旭,夏邦栋,方中,周伟明,彭阳,吴智平,李伟,2003. 南盘江盆地中三叠统复理石中的同沉积挤压构造----一类新的沉积构造的归类、命名和构造意义探讨。地质论评。49(5): 449-456.吕洪波,章雨旭,张绮玲,肖国望,2006,内蒙古白云鄂博东南黑脑包腮林忽洞群发现地震滑塌岩块。地质论评52(2):163-169。裴军令,杨振宇,赵越,孙知明,王喜生,刘静.2009.中国东北及邻区白垩纪古地磁分析与块体旋转运动动力学背景。地质学报,83(5):617—627.乔秀夫,张安棣.2002.华北块体、胶辽朝块体与郯庐断裂。中国地质,29(4):337—345.邱检生,王德滋,罗清华,刘洪.2001.鲁东胶莱盆地青山组火山岩的定年—以五莲分岭山火山机构为例。高校地质学报,7(3):351—355.山东省第四地质矿产勘查院,2003.山东省区域地质。济南,山东省地图出版社:1—970页。石耀霖,范桃园.2002.大洋板块拖曳窄条陆壳俯冲。地质学报,76(1):77—82.索书田,钟增球,游振东,周汉文.2000.大别—苏鲁区残余超高压构造及其动力学意义。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5(6):谭晶晶, 任东中国中生代原鞘亚目甲虫化石.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347。.1996.郯庐断裂带的延伸与切割深度。现代地质,10(4):518—525.万天丰,朱鸿.1996.郯庐断裂带的最大左行走滑断距及其形成时期。高校地质学报,2(1):14—27.王立飞,王衍棠,胡小强. 2010. 北黄海盆地西部坳陷地层与沉积特征。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30(3):97—104.王勇生,朱光,陈文,宋传中,刘国生.2005.郯庐断裂带热年代学信息及其与大别造山带折返的关系。地球化学,34(3):193—214.吴冲龙,张善文,毛小平,柳忠泉,宋立军,佟彦明.2006.苏鲁造山带北侧构造演化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31(6):817—829.吴根耀,马力,陈焕疆,徐克定.2003.苏皖地块构造演化、苏鲁造山带形成及其耦合的盆地发育。大地构造与成矿,27(4):337—353.吴根耀,梁兴,陈焕疆.2007.试论郯城—庐江断裂带的形成、演化及其性质。地质科学,42(1):160—175.吴根耀,马力,梁兴,陈均亮.2008.从郯庐断裂带两侧的“盆”“山”耦合演化看前白垩纪“郯庐断裂带”的性质。地质通报,27(3):308—325.夏邦栋,李培军.1996.中国东部扬子板块同华北板块在中—晚三叠世拼接的沉积学证据.沉积学报,14(1):12—21.徐嘉炜,朱光.1995.中国东部郯庐断裂带构造模式讨论。华北地质矿产杂志,10(2):121—134.许志琴,梁凤华,杨经绥,张泽明,唐哲民.2009.再论“大陆深俯冲和折返动力学”:来自中国大陆科学群钻及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制约。岩石学报,25(7):.杨经绥,许志琴,张建新,张泽明,刘福来,吴才来. 2009.中国主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大地构造背景及俯冲/折返机制的探讨。25(7):.张海春, 王博, 方艳. 2010. 热河生物群昆虫多样性的演变. 中国科学D辑张海春,吕洪波,李建国,王俊,张素菁,董晓朋,张星,黄振才,舒云超,任星民. 2013. 山东青岛早白垩世新地层单位—灵山岛组。地层学杂志,37(2):出版中。山东莱阳中生代晚期昆虫群及其古生态特征. 科学通报, 37: 431—434 张岳桥,董树文,赵越,张田,2007. 华北侏罗纪大地构造:综评与新认识。地质学报,81(11):。郑永飞.2008.超高压变质与大陆碰撞研究进展:以大别—苏鲁造山带为例。科学通报,53(18):郑永飞,叶凯,张立飞.2009.发展板块构造:从洋壳俯冲到大陆碰撞.科学通报,54(13):.钟建华,2012. 灵山岛中生代沉积岩是深水远源浊积岩、还是陆内三角洲沉积?与吕洪波教授商榷. 地质论评,58(6):周建波,胡克,申宁华,赵达.1998.沂沭断裂中段莱阳群浊积地层的特征及意义。中国区域地质,17(4):353—359.周建波,胡克,申宁华,赵达,宫田隆夫.1999.郯庐断裂中段石场—中楼拉分盆地的确定。地质科学,34(1):18—28.周建波,程日辉,刘建辉.2005.郯庐断裂中段管帅拉分盆地的确定机器构造意义。地质科学,40(4):486—498.朱光,宋传中,王道轩,刘国生,徐嘉炜.2001.郯庐断裂带走滑时代的年代学研究及其构造意义。中国科学(D辑),31(3):朱光,牛漫兰,刘国生,王勇生,谢成龙,李长城.2005.郯庐断裂带肥东段走滑运动的法定年。地质学报,79(3):Boggs S Jr. 2001. Principles ofSedimentology and Stratigraphy (3rd Edition).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726pp.Chakraborty P P. 2011. Slides,soft-sediment deformations, and mass flows from Proterozoic Lakheri LimestoneFormation, Vindhyan Supergroup, central India, and their implications towardsbasin tectonics. Facies, 57 (2):331—349. doi: 10.-010-0241-1David S J. 1974. Patterns ofboudinage and apparent stretching lineation developed in folded rocks. Journal of Geology, 82: 651~661.doi:10.Davis, G H. and Reyholds S J.1996. Structural Geology of Rocks and Regions (Second Edition). New York: JohnWiley and Sons Inc., 776pp.DuebendorferE M. 2003. The interpretation ofstretching lineations in multiply deformed terranes: an example from theHualapai Mountains, Arizona, USA. Journalof Structural Geology, 25 (9): . Einsele G.2000. Sedimentary Basins—Evolution, Facies and Sediment Budget (2ndEdition). Heidelberg: Springer, 792pp.Faure M., Lin W, LeBreton N. 2001.Where is the North China—South China block boundary in eastern China? Geology, 29 (2): 119~122.Hoffmann G, Reicherter K. 2011.Soft-sediment deformation of Late Pleistocene sediments alonog the southwesterncoast of the baltic Sea (NE Germany).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Geologische Rundsch), in press, DOI10.-010-0633-zKangi A, Aryaei A A, Maasoomi A.2010. Synsedimentary deformations in member 2 of Mila Formation in the CentralAlborz Mountains, Northern Iran. Arabian Journal of Geosciences, 3 (1): 33~39.Knaust D. 2002. Pinch-and-swellstructures at the Middle/Upper Muschelkalk boundary (Triassic): evidence ofearthquake effects (seismites) in the Germanic Bas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91 (2): 291~303. DOI:10.100225Li, Z.X. 1994. Collision betweenthe North and South China Blocks: a crustal detachment model for suturing inthe region east of the Tanlu fault. Geology,22, pp. 739~742.–Pb ages of ultrahigh-pressure and retrograde metamorphism of gneisses,south-western Sulu terrain, eastern China. Journal of Metamorphic Geology, 22:315–326.Zircon as the bestmineral for P–T–time history of UHP metamorphism: A review on mineralinclusions and U–Pb SHRIMP ages of zircons from the Dabie–Sulu UHP rocks.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40: 1—39.LU H.B, ZHANG Y.X, ZHANG Q.L., XIAO J.F. 2006. Earthquake-related tectonic deformation of soft-sediments and their constraints on the basins’ tectonic evolution. ActaGeologica Sinica (English Edition), 80 (5): 724~732.Monecke K, Anselmetti F S, BeckerA, Schnellmann M, Sturm M, Giardini D. 2007. Earthquake-induced deformationstructures in lake deposits: A Late Pleistocene to Holocene paleoseismic recordfor Central Switzerland. EclogaeGeologicae Helvetiae, 99 (3): 343~362. DOI: 10.-006-1193-x Edition). Berlin: Springer-Verlag Heidelberg, 366pp.Ree,J. H., Cho, M., Kwon, S. T., and Nakamura, E., 1996. Possible eastwardextension of Chinese collision belt in South Korea: the Imjingang belt.Geology, 24 (12): .Selley R C. 2000.Applied sedimentology.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523pp.Tisljar J, Vlahovic I, Velic I,Maticec D, Robson J. 1998. Carbonate facies evolution from the late Albian toMiddle Cenomanian in Southern Istria (Croatia): influence of synsedimentarytectonics and extensive organic carbonate production. Facies, 38 (1): 137~151. DOI: 10.1007/BFVergely P, Hou M J, Wang Y M,Mercier J. 2007. The kinematics of the Tan-Lu Fault zone during theMesozoic-Palaeocene and its relations with the North China – South China blockcollision (Anhui Province, China). Bulletinde la Societe Geologique de France, 178 (5): 353~365.Vliet-Lanoe B V, Hibsch C, CsontosL, Jegouzo S, Hallegouet B, Laurent M, Maygari A, Mercier D, Voinchet P. 2009.Seismically induced shale diapirism: the Mine d’Or section, Vilaine estuary,Southern Brittany. International Journalof Earth Sciences, 98 (5): 969~984.WangYu, and Dou Lirong, 1997. Formation time and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northern part of the Tanlu Fault zone in east China. Seismology and Geology,19(2): 186—192.Xu,Z.Q., Yang, W.C., Ji, S.C., Zhang, Z.M., Yang, J.S., Wang, Q., and Tang, Z.M.,2009. Deep root of a continent-continent collision belt: Evidence from theChinese Continental Scientific Drilling (CCSD) deep borehole in the Suluultrahigh-pressure (HP-UHP) metamorphic terrane, China. Tectonophysics, 475:204—219.–3115.Zhang,Z.M., Shen, K., Wang, J.L., and Dong, H.L., 2009. Petrological andgeochronological constraints on the formation, subduction and exhumation of thecontinental crust in the southern Sulu orogen, eastern-central China.Tectonophysics, 475: 291—307.Zheng, Y.F., Zhou, J.B., Wu, Y.B.,and Xie, Z., 2005. Low-grade metamorphic rocks in the Dabie-Sulu orogenic belt:a passive-margin accretionary wedge deformed during continent subduction.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 47 (8): 851—871.Zhu G, Liu G S, Niu M L, Xie C L,Wang Y S, Xiang B. 2009. Syn-collisional transform faulting of the Tan-Lu faultzone, East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of Earth Sciences (Geol. Rundsch), 98 (1): 135~155.Zouaghi T, Bedir M, Melki F,Gabtni H, Gharsalli R, Bessioud A, Zargouni F. 2011. Neogene sedimentdeformations and tectonic features of northeastern Tunisia: evidence forpaleoseismicity. Arabian Journal ofGeosciences, in press. DOI: 10.-010-0225-z..项目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以及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此部分为重点阐述内容);2.1研究内容:研究对象主要为灵山岛下半部出露的复理石、不整合面上的巨厚层流纹岩以及其上的“上部碎屑岩段”(实际为近源陆相磨拉石建造),兼顾灵山岛上部的局部火山岩。拟开展下述几个方面的研究:1)灵山岛复理石的地层时代,进一步弄清这套地层属于晚侏罗世还是早白垩世,同时兼顾火山岩与至少两套碎屑岩的先后次序与时代。虽然初步的孢粉分析和碎屑锆石测试结果倾向于早白垩世,但不排除海面之下埋藏着的复理石主体有晚侏罗世的部分。2)灵山岛复理石的沉积环境:重点研究各种常见原生沉积构造和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及其形成机理,注意滑塌变形构造组合序列的成因机制研究,进而判别浊积岩物源区方位、滑塌体运移机制,最终恢复盆地古地理。3)灵山岛复理石的物质组成:包括砂岩的矿物组成、全岩化学成分、微量元素、稀土配分,用以判别物源区性质和大地构造背景。砂岩碎屑锆石研究则用于定年和物源区对比等。4)灵山岛复理石的构造变形:包括平面X型剪节理、褶皱与断裂等,以便恢复后期构造变形历史。5)不整合覆盖在浊积岩之上的流纹岩的形成时代和岩石学性质等。6)青岛崂山东段八仙墩复理石沉积环境与地质年代对比研究。&2.2研究目标:1)灵山岛下半部出露有晚中生代海相浊积岩,内部保留丰富的滑塌褶皱层等,层内发育各种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已经鉴别出来的有:同沉积布丁构造、同沉积拉伸线理、同沉积双重构造等(吕洪波等,2011a,2011b)。在上述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发现新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并对已经识别出的构造进行详细划分和机理探讨,特别关注滑塌变形构造组合序列中个体与总体机制的相容性,从理论上提高软沉积物变形研究水平。2)进一步研究核实该沉积盆地是否为残余盆地;若非残余洋盆,到底是什么性质的海相盆地?有否陆相组分?并弄清盆地发育的时代和演化规律。灵山岛复理石初步判别以远源浊积岩为主,是否还有其他类型的重力流沉积?是否有近源组分?物源区性质如何?这些对恢复沉积环境和盆地大地构造背景都是非常重要的。)根据薄层砂岩中的平面剪节理方向判断:该套地层在褶皱前受到了向的动态挤压,可能为扬子板块自南东向华北板块俯冲的结果(吕洪波等,2011a)。对其他后期变形构造进行系统的测量(包括大型褶皱和重要断裂的识别与产状测量),以便对灵山岛地区晚中生代构造演化提出理论模式,进而为苏鲁造山带在黄海的演化研究提供关键证据。)在灵山岛南坡老虎嘴下方发现巨型滑积岩块(吕洪波等,),说明当时至少在盆地的一侧已经存在着造山带,而且已经有变质基底被剥蚀到地表。进一步研究要明确当时哪一侧为造山带,是否是俯冲造山带,而西南端是否已经存在着局部已经碰撞造山带,进而为苏鲁造山带构造演化提供可靠依据。)灵山岛复理石之上不整合覆盖着巨厚层流纹岩(吕洪波等,),进一步研究要测出其同位素年代,以便为浊积岩沉积后遭受挤压隆起提供时代限定,为苏鲁造山带在黄海近岸地区隆起提供时代上的约束。无论如何,对灵山岛晚中生代复理石及滑塌沉积的详细研究必将为揭示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在郯庐断裂以东俯冲、碰撞缝合的演化历史提供非常关键的证据。2.3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灵山岛晚中生代滑塌沉积中各种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形成机制及其对沉积环境与古地理恢复的作用。2)灵山岛复理石及上覆火山岩和碎屑岩的时代、性质和物质来源。3)灵山岛复理石(含滑塌层)是否形成于扬子板块和华北板块之间的残余盆地之中,该盆地与苏鲁造山带的构造演化时空关系如何。.拟采取的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包括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手段、关键技术等说明);本项目的研究重点是野外现场考察与详细观测,配以采集样品并进行实验室研究。1)对灵山岛浊积岩地层最典型的露头进行剖面实测,尽可能地测量其出露厚度(利用最大潮期海滩暴露最宽的条件),把握其在岛屿出露的整体情况。2)对上覆火山岩的分布进行追踪,深入了解二者之间的空间接触关系。采集岩石样品以便进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进一步确定岩石性质以判别岩浆成因,同时测定火山喷发的时代(同位素精细定年)。根据厚度变化和流动构造等判别熔岩流的动向,以便确定其古火山口方位。3)选择典型露头对复理石进行各种沉积构造观测,包括原生沉积构造和大量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测定地层及各种构造的规模与方位。为恢复古流向、滑塌体搬运方向、物源区方位等提供依据。探讨各种软沉积物变形的形成机理和应力状态。4)采集不同层位的泥岩样品以便进行孢粉等微体古生物分析,以便确定地层时代和沉积环境。5)采集砂岩、泥岩样品以便磨制岩石薄片、进行地球化学分析。岩石薄片便于进一步观察岩性特征和矿物学分析,以利于判别物源区性质和大地构造背景。地球化学分析(包括全岩化学组成、微量元素、稀土配分)也利于沉积环境和大地构造背景研究。砂岩样品碎屑锆石同位素测定不仅解决碎屑物来源对比,也能确定碎屑物年龄范围。6)对崂山东端八仙墩剖面进行详细的野外观测(拉剖面),并采集岩石样品,进行岩石薄片观察、测年、地球化学、微体化石等综合研究,以便对灵山岛相关材料作为有效的补充与对比。7)在时间与经费允许的情况下,选择胶莱盆地、郯庐断裂带典型剖面露头进行野外观测对比,必要时邀请国内相关专家一起到野外露头进行现场讨论。这样的研究与切磋有利于对郯庐断裂以东地区大地构造演化进行综合分析。本项目的主要研究方法都是申请人和参加人已经掌握的常规方法,完全切实可行。关于精细测年和碎屑锆石研究补充说明如下:鉴于灵山岛地层至少可以分为两大套:下伏海相碎屑岩和上覆火山岩(火山岩内至少还夹着一层粗碎屑岩,厚度米左右),本次研究计划对这两套地层进行地质年代学研究。对上覆火山岩拟采用Ar/39Ar高精度测年以获得精度较高的绝对年龄值并分析其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含量值,而对碎屑岩进行碎屑锆石测年以获得其沉积年龄上限值。Ar/39Ar测年方法自其提出()后在高精度地质年代学领域中取得了可信的地位(),本课题组成员在辽西中生代热河生物群研究中利用该测年方法也获得了满意的结果(,)。而对碎屑锆石利用获得其年龄和同位素信息的报道()对分析沉积物物源提供了一种更有效和便捷的地球化学方法并得到了广泛运用()。测年相关参考文献:Chang, S.C., Zhang, H.C., Renne, P.R., and Fang, Y., 2009.High-precision 40Ar/39Ar age for the Jehol Biota. Earth Planetary Sciences Letters, 280(1—2): 94-104., U., , J., , M.J., , M., ,, A., 2007. U-Pbgeochronologic evidence for the evolution of the Gondwanan margin of thenorth-central Andes. Geological Societyof America Bulletin, 119, 697-711.Ardating in paleoanthropology and archaeology. Evolutionary Anthropology 6,63-75.Iizuka, T., Hirata, T., Komiya, T., Rino, S., Katayama, I., Motoki, A.,and Maruyama, S., 2005. U-Pb and Lu-Hf isotope systematics of zircons from theMississippi River sand: Implications for reworking and growth of continentalcrust. Geology, 33 (6): 485-488.Jourdan, F., Renne, P., and Reimold, W., High-precision 40Ar/39Arage of the Janisjarvi impact structure (Russia).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Letters, 265, 434-449.Kuiper, K., Deino, A., Hilgen, F., Krijgsman, W., Renne, P., andWijbrans, J., 2008. Synchronizing rock clocks of Earth history. Science, 320,500-504. C.Q., Wu, F.Y., Yang, J.H., 2011. U-Pb and Hf isotopic study ofdetrital zircons from the Hutuo group in the Trans-North China Orogen andtectonic implications. Gondwana Research,20, 106-121.Long, X.P., Yuan, C., Sun, M., Xiao, W.J., Zhao, G.C., Wang, Y.J., Cai,K.D., Xia, X.P., Xie, L.W., 2010. Detrital zircon ages and Hf isotopes of theearly Paleozoic flysch sequence in the Chinese Altai, NW China: New constrainson depositional age, provenance and tectonic evolution. Tectonophysics, 480 (1—4): 213-231.Merrihue, C., and Turner, G., 1966. Potassium-argon dating byactivation with fast neutrons. J. Geophys. Res., 71, .Moecher D.P., and Samson, S.D., 2006. Differential zircon fertility ofsource terranes and natural bias in the detrital zircon record: Implication forsedimentary provenance analysis. Earth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47, 252-266., J., , T., and , R., 2004. U–Pb(LA–ICP-MS) dating of detrital zircons from Cambrian clastic rocks in Avalonia:erosion of a Neoproterozoic arc along the northern Gondwanan margin. Journal ofthe Geological Society, 161: 243-254..本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本项目特色在于申请人对软沉积物变形研究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野外实践经验,主要参加人在地层古生物、同位素测年等方面具有专长。申请人和参加人已经对灵山岛滑塌沉积层的地层时代和变形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初步认定以晚中生代深海远源浊积岩为主。本项目的执行将进一步丰富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种类,从理论上促进其形成机理的解释。项目参加人重点解决灵山岛复理石碎屑锆石测年和其上流纹岩精确定年,能为苏鲁造山带的构造演化研究提供关键的时空证据,同时还可为胶莱盆地、南北黄海、郯庐断裂带等的中新生代构造演化提供时空对比资料。.年度研究计划及预期研究结果(包括拟组织的重要学术交流活动、国际合作与交流计划等)。2014年01月—04月:整理前期所或资料,为野外考察做准备。2014年05月—10月:在灵山岛进行野外考察,包括地层剖面测量、系统的地层学微体化石样品采集、岩石标本采集,以便进生物地层学、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研究和同位素测年(含碎屑锆石分析)等。2014年11月—2014年04月:室内样品整理、准备和相关测试送样。2015年05月—10月:根据前期工作对灵山岛进行野外补充调查,对崂山东端八仙墩进行相关的野外考察,并采集相关岩石标本。2015年11月—2016年04月:室内整理第二批标本并送样。整理前期资料撰写第一批学术论文。论文撰写分为地层部分(张海春负责)、同位素测年部分(张素菁和王俊负责)、地球化学部分(王俊、张素菁负责)、沉积学和构造地质学以及综合研究部分(吕洪波、董晓朋、张星负责)。2016年05月—10月:进一步进行野外补充考察(必要时选择胶莱盆地和郯庐断裂带典型剖面或露头点进行野外考察和区域对比,最好邀请有关专家现场讨论),个别标本补充。加紧完成实验室测试工作。2016年11月—2017年12月:对所有资料进行全面总结,争取发表多篇具有影响的学术论文。如果时间允许,争取完成一幅灵山岛简易地质图,并编辑出版。预期成果:在沉积学和构造地质学两个方面回答下述问题:1) & & 灵山岛复理石的地层时代(是否为早白垩世?)。2) & & 复理石的沉积环境(是否是深海相?滑塌体的原始沉积环境,是否存在着除浊积岩之外的其他重力流沉积?)。3) & & 各种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类型特征及其形成机理,它们与滑塌沉积体搬运机制与动向之间的关系。4) & & 灵山岛晚中生代沉积盆地的大地构造背景(是苏鲁洋残余盆地?还是其他类型的盆地?)5) & & 灵山岛附近晚中生代沉积盆地的构造演化与扬子板块、华北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苏鲁造山带构造演化的时空耦合规律。此外,该区域晚中生代构造演化与胶莱盆地、南北黄海盆地以及郯庐断裂带演化之间的相互制约与对比关系。成果形式: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代表性论文5—7篇,争取编制一幅灵山岛简易地质图并配以简单说明书(比例尺1:5万)。项目组成员往来于香港、台湾“中研院”及大陆之间,除了野外考察和做实验外,还有一些相互学术交流活动。此外,除了国内相关学术会议外,还争取参加诸如WPGM和AGU等国际会议。(二)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工作基础(与本项目相关的研究工作积累和已取得的研究工作成绩);本项目组主要成员多年来一直相互合作,特长互补,关系融洽。申请人吕洪波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一直从事沉积学与大地构造学、构造地质学研究,1997年曾经作为技术负责率领南京大学代表队完成石油与天然气总公司委托的羌塘无人区两幅石油地质填图任务并发现含油层,擅长野外地质填图和区域构造演化综合研究。特别是最近十年来一直从事软沉积物变形研究,在沉积学与构造地质学交叉领域取得一批代表性成果。参加人张海春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国中生代古生物地层研究工作,擅长华北东部中生代地层识别(是1997年申请人负责的青藏高原填图队特邀成员之一)。参加人张素菁擅长火成岩同位素精细定年,与台湾“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学研究院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以及澳洲科廷科技大学等院校的高精度同位素测年实验室保持良好的关系。参加人王俊本科与硕士阶段就一直跟随申请人从事构造地质方面的研究,现在跟随张素菁助理教授在香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从事构造地球化学研究,主攻锆石测年,博士论文研究对象为包括灵山岛在内的鲁东地区中生代沉积与构造演化。研究生董晓朋在申请人的指导下将以灵山岛浊积岩为对象完成硕士论文。研究生张星等也多次参与了灵山岛的野外考察,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申请人2010年夏天率先发现灵山岛复理石及其内部的滑塌褶皱层,立即意识到其对苏鲁造山带研究的重要性,先后带领本项目主要研究人员多次对灵山岛的重要露头进行了野外考察与观测。在缺少经费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工作,已发表论文及会议报道6篇(吕洪波等,b,;张海春等,2013;Wanget al, 2012),有一批样品正在实验室进行分析,少量已出结果。项目参加人之一王俊参加了2012年8月在新加坡举行的WPGM并报道了灵山岛部分样品的碎屑锆石测年和相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Wanget al, 2012)。这些论文的发表已经引起国内同行的极大兴趣,申请人被邀请到香港大学作报告,为学术会议野外考察带队主讲,这些都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积累了丰富的野外经验。.工作条件(包括已具备的实验条件,尚缺少的实验条件和拟解决的途径,包括利用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部门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基地的计划与落实情况);本项目依托单位为中国石油大学,合作单位为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和香港大学。中国石油大学是距离灵山岛最近的地学研究与教学机构,这为野外现场观测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也为与国内同行现场交流奠定了基础。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微体古生物样品处理与鉴定提供极大的方便,保证本项目地层对比的准确性与权威性。香港大学和台湾“中研院”有关实验室为本项目地球化学和测年提供方便(参加人张素菁博士、博士生王俊目前正利用这些实验室做实验):香港大学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实验室(ICP-MS with Laser Ablation System Lab)。台湾“中研院”地球科学研究所可以利用的实验室:质谱仪实验室(Mass Spectrometer Lab)、电子微探分析仪实验室(EMPA Lab)。常规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分析等可以在中国地质科学院等国内相关地质实验室完成测试。(其他部分略...)&&&&
吴国清, 彭渤, 吕鹏辉, 张鹏举, 闫小勇, 毛宏, 刘立, 周永胜, 孙东科, 刘本源, 陈万浩, 李世春, 喻海良, 刘士勇, 杨成鹏, 郭保华, 杨秀峰, 李东风, 王明明, 翟自洋, 李春发, 杨正瓴, 晏祥辉, 刘亮明, 李伟钢, 刘建彬, 罗春元, 李志刚, 徐耀, 韩枫, 陈安, 朱志敏, 蔡小宁, 刘全慧, 杨海涛, 苏德辰, 长龙, 赵一鸣, 马春旺, 翟远征, 姚凤銮, 杜立智, 赵凤光, 朱建裕, 王光增, 余志伟, 刘焕军, 孙立杰, 李毅伟, 徐明昆, 冯小平, 李土荣, 龙良鲲, 李治, 王国强, 朱晓青, 张星, 陈清, 陈智文, 桂耀荣, 黄洪林, 陈勤, 赵明辉, 赵立平, 戴朝华, 刘光银, 毛培宏, 吕宝亮, 黄彬彬, 宁利中, 鲍海飞, 杨宁, 陆泽橼, 胡明生, 许冲, 臧玉峰, 罗浩, 赵小汎, 曾新林, 李志成, 贾利军, 刘文婷, 孔维文, 聂光军, 陈晓伟, 陈楷翰, 刘继顺, 刘松华, 程南飞, 文杨, 张中欣, 高山, shgrs, biofans, JBWang88, jocelyn, dchlin, davos, greenmoon12, lianghongze, polyine, gufan01, chenyishan, sailboat08, qiudy, houniao, gengxiaoda, Majorite, Stone小平, paudy, junsonlee, lenovolsw, ddsers, lan6603, chaijf, shenyf, antonick, cqhj3, bridgeneer, wanjintao
京ICP备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jmeter jdbc请求意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