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正电荷由负极搬到阴极阳极 正极负极,可电池内部不也有电场么

认清事实,锂电池并不危险_专题_电脑爱好者
认清事实,锂电池并不危险
《电脑爱好者》2016年第14期
条评论 标签:
手机爆炸、笔记本自燃,一切灾祸的根源似乎都与锂电池有关,加上少数媒体有些夸张的报道更增添了某种恐怖的气息。一时间人们不再信任锂电池了,胆小的家长甚至担心孩子使用手机遇到危险,通电话时常叮嘱快挂断免得被手机炸伤。锂电池真的如此危险吗?当然不是,虽然我们前面提到锂电池并非是绝对安全的 ,但也绝不能算作是一种危险的物品,它必须具备相当高的可靠性与实用性才有可能像今天这样被广泛地使用。锂电池,特别是现在手机中使用的锂离子电池相对镍氢电池具有更高的能量重量比,单节电压达到3.6V,等同于3只镍氢电池的串联电压,它没有记忆效应,具备充电速度快、使用寿命长、自放电小、绿色环保等优点,相对于其他类型电池的优势明显。
● 锂电池原理简介
我们无需杞人忧天,但也不能忽视锂电池存在的安全隐患,你需要明白锂电池为什么会爆炸,这就要从了解锂电池内部结构开始说起了。锂电池内部同样有正极、负极,以及之间的隔膜和电解液,早期锂电池的负极材料是单质锂,但金属锂十分活泼,遇水、氮、酸或氧化剂有起火和爆炸危险,尤其到了可充电的二次锂电池时期,反复的充放电使得粉状锂单质越积越多,充电过程中可能形成的锂晶体结成枝状,引起电池内部短路,最终导致起火或爆炸。
放弃锂元素不可能,因为它有着最小的密度和最大的电负性,具有极高的比能量,是目前制作电池的上佳之选。要解决锂的不稳定性,今天我们使用的锂电池中采用了最有效的解决办法&&放弃使用锂单质,核心部分采用更稳定的锂离子以及锂嵌合物。如今的锂电池中,正极可以是不同类型的锂化合物,负极主要是层状结构的石墨类物质,用于嵌入带正电的锂离子。在充电时,正极部分的锂离子离开含锂化合物,最终嵌入负极的层状结构里;在放电时,锂离子离开负极,通并结合在正极的化合物中。正负极间的隔膜即可防止短路,而且在特殊情况下可以关闭离子通道,加上没有锂单质的参与,充放电过程都变得安全多了。在以下的说明中,我们所指的锂电池均为锂离子电池(加粗)。
在智能手机等小型数码产品中,厂家还会使用更先进的锂聚合物电池(图02)。这种锂电池使用高分子材料,目前主要应用在电解质和正极上,由于电解质为固体或胶状,无需使用隔膜,避免了因其失效导致的寿命或安全问题。锂聚合物电池即使出现故障,通常也仅是电池鼓胀、失效,严重时会起火燃烧并放出大量烟雾,但一般不会爆炸。锂聚合物电池还有良好的可塑性,可根据要求制作成各种形状,理论上的最小厚度仅为0.5mm。
图03,04:锂离子电池(钴酸锂电池)充电(左)和放电(右)结构示意图
● 设计上的安全措施
只在材料上做出改进不能完全避免危险,譬如电池充电电压高于4.2V后仍坚持继续加压,电池就会被过度充电,此时负极的层状结构无法存储更多锂离子,后续锂离子会堆积在负极材料表面,获得电子后,向正极方形成树枝状结晶,它们会刺透隔膜,使正负极短路,同时电解液因高温而被电解,产生气体,电芯内部压力升高,最终导致起火燃烧甚至爆炸。同样如果过度放电,也会对负极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影响电池充电量与寿命。除了电压之外,充电电流过大也会令锂离子来不及进入负极层状结构,与过度充电类似,锂离子会大量堆积在负极材料表面,有可能导致短路, 电池外壳破裂甚至会爆炸。
总结下来,导致锂电池爆炸的直接原因是短路,短路一般又是由于过度充电或电流过大引起的,而且为了保证电池寿命,设计上也必须严防过度放电。于是电池厂家在设计产品时都加入了一些防护措施,包括防止过充过放的保护线路板(图5),它会检测电池电压,当到达临界值时自动关闭充电或放电过程;电池中还有热敏保险、可恢复保险丝等部件,它们是保护线路板失效后的第二道屏障,会根据温度情况自动断开,阻止化学反应的进行;此外,还有用来阻燃的电芯保护壳,电池内部压力上升到一定数值时自动开启的安全阀(图6);一些公司的电池还会在电解液中加入高分子材料,就算电芯被外力破坏,它也会阻止化学反应的进行,阻隔锂离子流动,避免电池过热爆炸。这些屏障理论上可以保证电池的安全性,就算出现故障也不会伤及使用者。
图05:电池中的保护线路板上装有类似图中的控制芯片,会监控电池的状态,遇危险时自动断电。笔记本电池组中的控制芯片更为重要,它必须监控电池组中每个电芯的状态,即使只有一个出现问题也会危及整个电池组的安全
图06:柱形锂电池使用的安全阀
制造锂电池时,合格厂家都有严格的工序控制。以锂离子电池为例,&制浆&是用专门溶剂与粘合剂与粉末状的正负极活性物混合,经高速搅拌均匀后制作成浆状的正负极材料;&涂膜&步骤将浆状材料均匀地涂在金属箔表面,烘干后分别制成正负极极片;&装配&过程中将按&正极片、隔膜、负极片、隔膜&的顺序放好,经过卷绕后制作成电芯,最后经过注入电解液等工序,完成电池的装配。听起来简单,但要保证产品的质量,以上所有过程中有会涉及成百上千个需要注意的细节,厂家必须使用优质的原料,拥有可靠的设备和工作环境,并依靠工人细致的操作,最终才能让电池具有出色的品质。而任何一步出现问题,产出的电池都将成为废品。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厂家必须有严格的产品检测工序,电池必须通过挤压、冲击、震动、电击、跌落、加热等一系列测试,确定不会出现燃烧、爆炸、漏液等情况方允许出厂。
● 哪些原因导致防护措施失效
即使有保护措施的存在,每年依然有一些人被锂电池所伤,移动设备出现电池故障,起火乃至爆炸更是屡见不鲜。对我们普通用户而言,买来一款数码产品,只要老老实实按说明书使用,就不应该出现任何可能伤害性命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保护措施失灵呢?我们再次回忆一下电池起火爆炸的元凶&&短路。电池有可能发生短路,更有可能由此引发剧烈的化学反应导致燃烧爆炸,但所有这些问题,不是本该在电池出厂由厂家排除掉了的吗?所以我们正常使用数码产品,出现任何电池引起的故障都应向厂商问责!
深入挖掘那些因电池燃烧、爆炸造成损失的事件,你一定会发现其中大部分都是由于使用了不合格的电池所致。这些电池多由小作坊企业生产,外观假冒品牌电池(图7),经过特殊渠道流入市场。部分人为了追求利益,完全不顾及法律的制裁,明目张胆地在网上销售,导致许多用户遭殃。我们已经知道,制造锂电池并非看起来那么容易,那是一个需要小心谨慎、仔仔细细完成的工作,从选料、装配到质检,任何一步的马虎都有可能酿成灾难。
图07:假货电池外观仿真度极高(左侧为仿冒品,右侧为真品),虽然在印刷工艺、外壳材质上与真品是区别的,但普通消费者常常难以分辨
假冒电池用料差,但最可怕的并非材料上的差异,而是他们对于产品的态度非常不严谨。由于几乎无需为自己的品牌口碑负责,他们的装配过程马马虎虎,甚至有的偷工减料,省去保护电路。部分下游经销商为了追求利润,会使用假冒电池偷偷更换原装电池,等于给用户埋下了一颗炸弹。当然,还有一种情况是许多微型企业技术不过关,缺少经验丰富的工人,产品质量控制不够严格,产品故障率居高不下。
假如工人装入电解液不够,就会导致电池容量降低,而虚焊、电解液锂盐含量低又会导致内阻升高,其他如电压不足、超厚等问题,也都是由于原料或装配上出了毛病,对于我们最关心的短路与爆炸,也有可能是焊缝漏气、隔膜有漏洞,正负极材料没有处理好等许多原因造成。另外,我们知道高活性锂化合物对水相当敏感,接触即会发生激烈的化学反应。为避免空气中的湿度影响产品质量,正规工厂会采用除湿设备,在非常干燥的条件下真空注入电解液,大大降低了电解液和极板的吸水几率,但不合格锂电池厂家对此类问题不太重视。
总而言之,防护措施就摆在那里,但厂商是否遵循,以及执行力度上的差异就各有不同了,我们应尽量购买正规厂商的产品,不要贪图便宜购买一些打着&水货、尾货&旗号的假冒产品。在购买数码产品时,最好在正规经销商处购买,常常网购的朋友就更要留个心眼,必须要求卖家配备原装电池,而且我们自己也要学会鉴定假冒电池的小技巧。正确使用品质优秀的锂电池,在重重防护措施的保障下,出现燃烧爆炸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概率低于亿分之一,我们被电池炸伤的可能性,其实比彩票中大奖还要低一些。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合字B2-
Copyright(C) .cn,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顾问:周涛律师&&
&&新出网证(京)字038号让锂电池不爆炸的终极解决方案究竟是什么?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面对一群丧尸,与其拳打脚踢,不如扔个Note 7。噢,还有iPhone 7。  为什么这些手机的锂电池这么不安全?有没有什么解决方案?让锂电池不爆炸的终极解决方案——固态电池是什么?这种电池离我们还有多远?  除此之外,深蓝还梳理了固态电池的产业现状,盘点了四家固态电池公司。固态电池终将成为主流电池,这些公司正在路上。全文3915字,阅读时间预计6分钟。  撰稿:Judy,编辑:季星,制图:房宫一  三星不哭,苹果也爆炸了。  美国科技博客BoyGeniusReport的一篇文章今天凌晨晒出,一部苹果新iPhone7似乎也发生了爆炸。昵称为 @kroopthesnoop的网友在Reddit论坛贴出的一张照片,他的黑色iPhone7破损严重,屏幕开裂,边框有明显烧焦的痕迹。  苹果的股价周四开盘应声下跌。  此前, 三星Note 7手机在全球已造成近40起爆炸事故。就在9月26日下午, 又一部国行的Note 7发生爆炸,这是在中国Note 7的第四起爆炸事故了。    美国佛罗里达州用户那桑·多纳切(Nathan Dornacher)使用的三星Note 7爆炸,他之前在车内给Note7充电。车的方向盘、仪表盘等已经面目全非。  日下午,三星电子在韩国召开新闻发布会,移动部门总裁高东真对三星Note 7电池爆炸事件进行了公开道歉,宣布因 电池缺陷问题,三星将停售Note 7手机,并召回 250万部Note 7。  三星公司可能就此 “连续爆炸门” 损失近50亿美金——作为贡献韩国GDP超过五分之一的三星, 这一次可真是惊动了国本。  六天之后,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 (FAA)发表声明,强烈建议乘客 “在飞机内关闭Note7电源,不要使用或进行充电”。接着,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 (CPSC)又正式呼吁 “请消费者停止使用Note 7并关闭电源”。多米诺骨牌效应开始,多国航空部门连续发出警示,提醒乘客停止使用Note 7,这里面也包括中国民航。    网民把Note 7装扮成 “恐怖分子”,说Note7才是 “真正的炸弹”。  据三星自己说, Note 7是手机锂离子电池的电池芯出了问题。因为制造工艺失误,电池的阴极和阳极相接触,导致电池芯过热从而引发爆炸。  爆炸一次不可怕,连续爆炸才可怕。这不由得让人想起同样由于电池、连续起火的特斯拉。  2015年年末,特斯拉还忙着统计去年全球交付总量达到50,580辆的傲人成绩的时候, 1月1日挪威一辆Model S充电时突然起火——所幸车内无人。  由于特斯拉使用的动力电池是三元锂电池,而三元锂电池燃烧时不能直接用水或者二氧化碳扑灭,专用的铜粉水造价太高又不常见,所以当时的挪威消防队员只能用泡沫控制周边火势,直到这辆Model S完全烧毁。    Model S被烧毁画面。  传统锂电池的安全性始终是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人们的心头。  为什么锂电池容易爆炸?    我们先看一下锂电池的解剖图:    普通的锂离子电池由正极、负极、电解质、隔膜组成。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来回“奔跑”,完成充放电的过程。有了电解质,锂离子才能 “奔跑”。正负极之间用陶瓷或者其他聚合物制成的隔膜隔开,电池的正负极因此避免了直接接触。  安全隐患就在这个隔膜上。一旦高压、过热,隔膜很容易被穿破,导致正负极接触,造成内部短路。 据《科技日报》报道,三星为了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延长续航能力,采用了更薄的隔膜材料,所以才会事故频出。  想想看, 一辆特斯拉需要使用7000多节18650型号锂电池,只要其中一节出了问题&&    7000多节锂电池节电池在特斯拉底盘紧密排布。  只有一个改变才可以彻底解决问题——把液体的电解质换成固体的    固态电解质能让电池正负极永不接触。即使发生过热情况,固态电解质只是熔化成绝缘体,温度下降后又能恢复成固体,不会分解出气体和多余的热量。  如果一个锂电池,换成固态电解质,它就叫做 “固态电池”。    人类在固态电池上探索的道路至今已经有六十多年。最先生产出来的固态电池,不是那种厚厚的、或者圆圆的,而是像一层薄膜一样。  第一个报道产出固态电池的是日本人。1982年,日本Hitachi公司首先声明自己产出了厚度小于10 m的固态电池,是一层薄膜。但这块电池的功率太低,无法驱动任何电子设备。  薄膜电池现在有更成熟的产品了。2008年,美国的Infinite Power Solutions (IPS)公司推出了一种全固态薄膜电池。它只有一个指甲盖大小、两张纸厚,15分钟就能充到90% 的电量,可充放电10万次,使用至少15年。由于是全固态,这种薄膜电池可以随意弯折,在 -40到85温度范围、甚至水下一千多米都能安全使用。  2015年, Infinite Power Solutions公司被苹果收购,开始研究用于可穿戴设备上的固态电池。可以想象, 如果苹果手表用上固态电池,就能解决续航时间以及体积问题了。  这种薄膜形状的固态电池,在微型电子器件市场上应用广泛。世界范围内,有十几家公司拥有薄膜电池的专利,除了上面提到的两家,还有法国Bellcore、美国Cymbet、台湾辉能科技、俄罗斯的GS Nanotech等。    俄罗斯公司GS Nanotech生产的柔性薄膜锂离子电池。  但薄膜电池生产成本实在太高。它需要利用一种叫做气相沉积的技术,所用设备动辄上百万。 如果将薄膜电池用到手机上,一台苹果能卖到100多万。  另外,因为电极是薄膜, 薄膜电池能储存的能量很少,别说电动车了,手机需要的电力都供不上。  更多人把目光投向了 大容量的非薄膜型固态电池。但非薄膜型的电池,目前技术还不是很靠谱。  瓶颈主要有两个:一是固态电解质离子电导率太低,也就是锂离子在固态中“奔跑”得慢,而电池是靠锂离子在正负极间奔跑来实现充放电的,所以这意味着电池充放电慢。二是固电解质和电极接触得没有液态和电极接触好,导致界面电阻太高,这会显著降低电池性能。  在非薄膜型的电池里面,有三种材料可作为电解质:聚合物、硫化物、氧化物。 有不少公司说自己在做以聚合物为电解质的电池,但他们做的其实不是聚合物固态电池,而是凝胶电解质,如Sony和三星。 凝胶的状态介于固态和液态之间,其实根本没有解决安全性的问题,凝胶电池的能量密度也难以提高。所以三星后来索性放弃了凝胶电解质。  其它绝大部分厂商,包括中国新能源科技 (ATL),只是在隔膜上涂一层聚合物将隔膜与正负极粘接在一起。话说,ATL是全球最大的聚合物电池供应商,为三星、苹果、华为、OPPO等企业供货。  什么时候固态电池才能够进入大规模产业化?  大部分业界的人乐观的。《日经技术》认为,“ 预计3年内能出现性能为现有锂离子电池2倍多的产品”。2013年,美国能源存储联合研究中心 (JCESR)则说,“ 5年内 (2018年)开发出 (相比普通锂电池)能量密度达到5倍、价格降至1/5的蓄电池”。  但科研领域的学者们都偏保守——他们认为 “毕竟研究出产品跟能形成产业是两码事”。2016年上半年,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泓博士说:至少要到2020年,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出产的固态电池 “可能试水到商业化的程度”,而 “真正的全固态可能需要更长时间”。  虽然工业上不可能实现液态到固态的飞越,但这不代表产业界在固态电池领域无计可施。峰瑞资本投资人朱祎舟对 深蓝Deeper Blue说,“我们可以寻找 液态到固态的过渡方案。” 例如,从麻省理工孵化出来的锂电池公司Solid Energy Systems的电解质,就是既有固态又有液态:先在金属锂电极上覆盖一层固态电解质薄膜,然后加入一种准离子态阻燃液体。制成的电池跟传统电池比体积缩小一半,还能提供更多能量。  “固态电池性能好,成本高,就先瞄准对安全性、稳定性需求高,又不计成本的行业。固态电池的制造过程跟传统电池的不一样,就要充分利用传统电池的生产设备,避免重建整条生产线,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朱祎舟说。  在大容量固态电池做产业化的这条路上,日本远远走在全世界前列。丰田、日立造船都是固态电池界的领军企业。2009年,日本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 (NEDO)启动了210亿日元计划,举国之力研究电池,希望能在2030年前开发出能量密度为现有水平5倍以上的可充电电池。从现在看来,这个时间可能被大大提前。  韩国也不落后,三星在日本也有个固态电池研究所——早点研发出来三星就能换上固态电池了。  日韩之后,依次是欧洲、美国、中国。  法国已经有电动车投入使用固态电池, 但他们用的固态电池中间还是有隔膜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固态,而且目前尚无大规模应用。美国人则只有技术,没有可以量产的产品,这里有创业公司一大把,比如:Seeo、Solid Energy System、Solid Power、Quantume Scape等等。  中国人还处于研究阶段,相关标的有清陶能源、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 (CATL)、比亚迪、微宏动力等,研发进度有快有慢。其中,清陶能源位于江苏盱眙,由南策文院士团队组建。同时,南院士拥有中国第一个与全固态有关的专利。    深蓝Deeper Blue盘点了四家开发固态电池的公司,其中法国的BatScap虽然有投入使用的产品,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固态电池;其他公司目前还只有技术。  BatScap  BatScap是法国博罗雷 (Bollore)的子公司,开发了可以在电动车上使用的固态电池。开发固态电池的BatScap是博罗雷在能源领域布局的一个关键。  BatScap做的是需要加热的聚合物固态电池。因为在常温下聚合物的离子电导率太低,意味着锂离子在电极间奔跑得慢,充放电也就慢。加热后,聚合物的离子电导率才能提高。  2011年底开始,博罗雷利用自主开发的EV “Bluecar”,在法国巴黎及郊外提供汽车共享服务 “Autolib”,即抵达目的地后交换车辆。这种汽车用的就是BatScap的固态电池, 规格是30 kWh。目前这种Bluecar已有近4000辆,有约900座服务站和4500台充电器,每天利用次数1.8万次。    法国的固态电池电动车正在充电。  然而, 电池需要加热才能使用是难以大规模推广的。电动车可以利用行驶中产生的热量来维持60~80的使用温度。但停车时,必须要利用电池组内部的加热器来维持温度,每秒会消耗约200 W的电力,跟一个电冰箱差不多。 在停车过程中需要一直连接充电器。有人做过估算,平均一年下来, 停车时加热器消耗的电力比行驶时所需的电力还多。  不过,据一名固态电池的技术人员透露,BatScap的聚合物固态电池 其实中间也有一层隔膜,根本不是我们所说的全固态。  Solid Power  美国Solid Power成立于2012年,位于美国肯塔基州的路易斯维尔市,在科罗拉多科技中心拥有650多平方米的工厂。创始团队有不少来自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 (UCB)的教授与副教授。这些教授背景都十分强,比如 仅Sehee Lee教授一人就有18项相关专利。  Solid Power拿政府的钱比较多,2013年获美国能源部资助的346万美元,科罗拉多州的经济发展与国际贸易部门 (COEDIT)资助的25万美元。2014年底又获美国空军资助290万美元。  Solid Power固态电池的电池能量密度达到了600 Wh/kg, 是市面上电池容量的两倍多。  Sakti3  Sakti3是一位来自美国密歇根大学的教授在2007年设立的风险创业公司。Sakti在梵文中是 “力量” 的意思,3是锂的原子序数,连起来就是 “锂的力量”。 这家公司是用蒸镀的方法制备无机固态电解质,并且宣称已能实现高效率量产。    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安·玛莉·赛斯特里(Ann Marie Sastry)是公司的CEO。  值得一提的是,Sakti3 2015年获得家电巨擘戴森公司1500万美元融资,年底被戴森以9000万美元收购。2016年9月,戴森宣布投资14亿建立电池厂。  Sakti3宣布已制造出能量密度达550 Wh/kg的电池, 这一能量密度要比普通锂离子电池的高大约50%,电池蓄电量是特斯拉现在使用的锂电池的两倍。Sakti3 对媒体说,他们在其位于密歇根的小型试验场已制造出这种固态电池的原型, 预计在两三年内实现商业化。  然而,业内针对Sakti3 的声音真不少。不少科研人士都认为: “Sakti3 没有产品,只是在炒作固态电池概念”。  丰田  2013 年时,丰田宣布,计划在2020 年全面实现全固态电池商业化, 其能量将是锂电池的三到四倍,并在接下来几年使用锂空气电池。  许多日企都非常重视离子导电率。离子导电率高,意味着锂离子在正负极间 “奔跑” 得快,充放电的速度就快。而 硫化物电解质在常温下的离子导电率与液态电解质相近,所以有许多日本公司在研究硫化物。丰田就是个代表。  根据丰田2014 年发布的专利,他们研发的全固态电池,改善固态电解质和电极接触差的问题,用湿涂工艺来制备中间的电解质,让电解质变得很薄,从而减小电池体积。同时丰田放大了电芯尺寸,将电池面积扩大了50 倍, 容量提升了一千倍。    丰田在实验中将固态电池用在电动小车上。  据苹果一名技术人员向深蓝Deeper Blue透露,丰田固态电池产业化很可能不会使用上面说的材料,他们公布这项专利也许 只是为了误导产业界。  参考文章:  Solid Power官网:/en/home/  Sakti3 官网: /  《日经技术》:《超越锂电 · 全固体电池一跃十年》  Xu, Xiaoxiong. All-solid-state lithium-ion batteries:State-of-the-art development and perspective[J]. Energy Storag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331-341  如需转载授权,请联系微信号:miniDeeperBlue  内容转载自公众号    深蓝DeeperBlue了解更多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 平台。
阅读下一篇
网易通行证/邮箱用户可以直接登录:您现在的位置:
&&&资讯详情
摘要: 在正式进入文章内容之前,我们首先需要说明一下什么是辐射,它又会产生什么危害。其实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只要温度在绝对零度以上,都会以电磁波和粒子的形式对外产生辐射,这是一种传送能量的方式。辐射本身是中性词,一般频率范围内的辐射不会对人体产生任何影响,只有辐射强度超过一定范围,才会破坏细胞内的分子键或化学键,此时的辐射称为 ...
在正式进入文章内容之前,我们首先需要说明一下什么是辐射,它又会产生什么危害。其实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只要温度在绝对零度以上,都会以电磁波和粒子的形式对外产生辐射,这是一种传送能量的方式。辐射本身是中性词,一般频率范围内的辐射不会对人体产生任何影响,只有辐射强度超过一定范围,才会破坏细胞内的分子键或化学键,此时的辐射称为辐射污染。
WHO(世界卫生组织)从1996年起,历时10年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全面评估了电力设备电磁场对人类的影响,其得出的结论是“公众通常遇到的低频电磁辐射情况,都不会实际影响健康问题”,并且划定了100μT的磁场限值,而我国环境评价标准也将限值定为了100μT。同时WHO也已经明确,在环境中极低频场的存在形式为“电场”和“磁场”,较低频率的电磁波定义为“电磁场”;而只有非常高频率的电磁波才可称为“电磁辐射”。对于我们生活周围环境所接触到的电磁场来说,称为“电磁辐射”实际上是错误的,很容易对人造成认知上的误导,所以WHO反对错误引用“电磁辐射”概念,以免引起公众和确认有危害的核辐射相混淆。
生活中常见的电磁场
我们现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电子设备、家用电器等均有不同程度的磁场强度,强度较大的如电风扇(启动时)、电吹风、微波炉,较弱的有手机、笔记本电脑等。
比亚迪E6的磁场强度
比亚迪E6的动力系统由一台最大功率90kW的电动机,和总容量57kWh的磷酸铁锂离子电池构成,再加上车内的各种电子设备,它的磁场强度会达到什么水平呢?
通过测试我们可以看到,比亚迪E6的磁场强度仅仅比手机高出一些而已,最大数值也远低于某些生活中的大功率家电。网络上谣传的某老板因驾驶电动汽车导致不育,医生开出“远离汽车磁场”的治疗方子,这件事您也就当个段子听听吧。
比亚迪E6的核心——铁电池
能让比亚迪E6在磁场强度的表现上如此优异,其动力核心部分——磷酸铁锂离子电池绝对功不可没。比亚迪选用目前安全性最好的锂离子电池材料—磷酸铁锂作为动力电池的正极材料,其在锂电池材料中有最高的分解温度和最低的放热量,同时其在高温或其他滥用条件下不会释放氧气,没有爆炸的风险,放电稳定。同时在电化学安全和结构安全方面也有大量的设计措施来保证电池的安全,并且经过了大量单体层级、模组层级、pack层级和整车层级的测试,都表现出了优异的安全性能。目前国际通用的安全标准除部分无设备测试外比亚迪电池均可以通过测试。
截至2014年4月底,先后在深圳投入公交运营的850台e6纯电动出租车累计总行驶里程超过1.7亿公里,单车最高里程达49万公里,已超过普通私家车16年的行驶里程。这样的表现,充分说明了比亚迪铁电池技术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目前,比亚迪铁电池现有产能1.6GWh,由比亚迪惠州工业园生产,产能已居全国第一。未来几年内,比亚迪铁电池规划新增产能6GWh,已由2014年9月份开始逐步投产,新增产能布局在比亚迪坑梓工业园,建成后将是世界上最大的动力电池基地之一。
最近人表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红线是正极还是负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