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健身平台+健身 准备好了吗

- 或用以下帐号直接登录 -
新闻关键词
为进一步推动广东省大学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广东省委宣传部、南方网决定在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中开展"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知识竞赛"活动。
互联网+健身 一群80后的创业故事
&&&&第一批健身舱安放在深圳龙岗天安数码城内,市民可以方便地在楼下进行自助健身。
&&&&每天凌晨,工作人员会去健身舱检查设备和清洁卫生。
&&&&袁浩良的办公桌上横七竖八地堆满各种线路。他在不断试验新系统。
&&&&创业团队在模拟与客户见面时如何推荐自助健身舱项目。
&&&&客户在健身舱里锻炼。
&&&&团队办公条件比较简单,但是他们干起活来却非常投入。
&&&&创始人“七大金刚”合影,目前团队成员已经增加到16位。
&&&&■编者接&&&&今年全国人大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到了“互联网+”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早已融入到人们生活中,无论是百度、淘宝、京东,还是支付宝、微信等,都融合到各个传统行业,衍生出新的价值。“互联网+”模式,开始全面应用到第三产业,形成了诸如互联网金融、互联网交通、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等新业态……&&&&奔涌的创业热潮激发了无数人的激情与梦想,创新创造的热情激荡在越来越多的人的胸怀。一个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崭新时代正在开启!&&&&本期视界把镜头对准了一群运用“互联网+”创业的年轻团队……&&&&3月15日,刘舒婷穿着孕妇服坚持回公司上班,仅仅一个上午,她向客户发送了超过200条微信语音信息,制作了2张海报,通过互联网与全国各地的“粉丝”进行沟通。“你的预产期还有6天,别太辛苦了。”丈夫马跃总会不自觉地关心着刘舒婷。&&&&刘舒婷和马跃是一对“80后”夫妻。刘舒婷酷爱马拉松,有10年的健身经验,马跃受妻子的影响喜欢上健身。他们在长年的健身过程中发现了健身行业里的许多弊端。去年初,几次深夜“头脑风暴”后,两人萌发“互联网+健身”的创业念头,筹建“超级猩猩”健身管理公司。经过夫妻俩一段时间的论证后,他们最终决定双双辞职。随后他们又“挖来”5个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一起创业。创业团队在深圳龙华租下两套复式的房子,楼上宿舍楼下办公,“家庭公司”就此诞生。&&&&决定创业后,刘舒婷和马跃首先拿出了所有的积蓄用于日常开支。他们开始寻找合适的集装箱,从设计、装修、选址,一系列繁琐的流程,刘舒婷和马跃全部都亲力亲为。他们前后用了半年的时间,将一个长15米、宽3.5米、高3米,重达8吨的巨型集装箱反复改装,最后集装箱摇身一变成为“高大上”的健身舱。里面不但有智能跑步机等运动器材,还可预约教练进行一对一教学或“拼课”,既能满足都市人跑步、力量训练、健身操、瑜伽等健身需求,还提供冲凉等配套服务。&&&&“这是我和马跃用了两个多月研发出来的SREAM系统,主要用于远程操控健身舱,现在正在申请专利。”创始人之一的袁浩良每天醒来想的都是完善SREAM系统。这套用网络控制的系统,就是他们最重要“神器”之一。客户预约好锻炼的时间,系统自动发送代码到指定的健身舱,客户就可以自助进舱运动。时间到了,系统自动进入结束程序。“还有一些功能不完善,我们正在日夜加班研发第二代系统。”袁浩良说,“从预约到健身离开,完全自助不需要工作人员。我们通过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相结合,完成了一系列服务,换个高大上的说法,就是‘互联网+’模式”。&&&&“创业公司没有打卡,没有绩效考核,上下班自由,每个人只需要完成手头上的事即可。”刘舒婷说,现在创业初期十分艰难,但是团队所有人都在奋力往前赶,大家都是真心投入到创业当中。&&&&目前,首批健身舱安放在深圳龙岗天安数码城内,每天都有市民在这里进行自助健身。刘舒婷和马跃的最终梦想是“把健身舱变成自动贩售机”,他们希望专业健身就像去便利店一样简单,“出门右拐”就能办到。&&&&3月20日,宝宝如期出生为刘舒婷和马跃带来欢笑和希望。他们的另一个“孩子”——“超级猩猩”健身舱项目也正在一步一步地成长。&&&&图/文:南方日报记者&朱洪波
请文明发言,还可以输入140字
您的评论已经发表成功,请等候审核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互联网+”时代,我们准备好了吗?
“互联网+”时代,我们准备好了吗?
——多方建言推进“互联网+”
新华网北京7月7日电(记者 李斌、杨步月、李峥巍、叶健)传统产业如何拥抱“互联网+”?政府部门如何“不越位”又“不缺位”?融合创新如何积极推进又避免泡沫?网络基础如何在巩固中提升?如何正确认识“互联网+”的“双刃剑效应”……围绕这些问题,新华社记者深入相关部门和单位,听政府官员、企业负责人和权威专家谈推进“互联网+”。
  传统企业:以“融合”视角大胆试水
  《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18年,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发展进一步深化,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互联网支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互联网成为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手段,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协同互助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时间紧,任务重。然而,不少传统企业面对“互联网+”,心中充满迷茫。
  在5月底召开的一次工业拥抱互联网论坛上,工信部副部长怀进鹏说:“一些企业不是不知道‘互联网+’有多重要,可他们真的不知道怎么‘+’。”
  《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蓝皮书2015》指出,工业界和互联网企业在融合路径上各有侧重:工业界现阶段的重心在于工业生产的价值挖潜;互联网企业更多从贴近消费端的营销等环节切入。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辛勇飞认为,不同于互联网企业的轻资产配置,工业企业是重资产结构,其转型会有很多顾虑。融合创新的路径是多元、灵活的,关键在于各个行业要有融合创新的视野和眼光。
  在中国经济结构中,国有工业企业占据了很大比重,这些企业的互联网化转型应该秉承“审慎创新”的原则。“需要对先行先试者进行鼓励。”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邬贺铨说,初期个别企业在风险共担机制等方面的探索,如果能够得到更多的支持与鼓励,将有助于加速传统产业的互联网化转型。
  充分调动体量庞大的国有工业企业积极参与,“互联网+”行动的目的就有可能事半功倍,但这些企业“触网”往往首先考虑能否立竿见影。为此,中科院研究生院教授、信息化领域专家吕本富建议调整国企考核机制,推动工业企业加速“触网”。
[责任编辑:  很多人说互联网要颠覆传统行业,有些人说互联网要颠覆健身行。但是说这个话的,往往是互联网的人,而不是传统行业的人,那些说互联网要颠覆健身行业的人,往往也不了解健身行业。  这半年多,有二十几个健身互联网创业团队找过我,或是要和我合作,或是要拉我进入团队进行创业。我总会听到这么一句话“我们的开发都准备好了,只剩一个懂健身的了”。这个话与那句“我有一个可以改变世界的点子,就差一个程序员了”,何其相似。  一 、颠覆  试图颠覆健身行业的人,却不懂健身,这是一件奇怪的事情。  对于某种健身互联网化的产品构想,我通常思考的是以下几个问题:  健身者的刚需是什么?  你能够给健身者提供什么?  传统健身行业的人,和你相比,他们的优势在哪里?  你比起传统健身行业的人,优势在哪里?  你与其他健身创业的竞争者相比,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你的市场定位和盈利方向是什么?  你的盈利模式如何?  实际上,回答了第一个和第二个问题,后面的五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但是很多人连前两个问题都还没有弄明白就开始说要颠覆健身行业,我觉得这并不靠谱。  二、刚需  健身者的刚需是什么?  健身者的刚需无非就是三点:练、吃、穿。  具体来说,练方面,是要有训练的场地和训练的指导。吃方面,是要有吃的指导、健康的饮食和合适的补剂。穿方面,是要有运动装备和运动服饰。  上一部分提到的七个问题,可以说是健身者最为迫切的需求,也是健身行业的盈利方向。  在我看来,这七样健身者的需求,就是源于健身者想把自己练好。这些需求往往表现为购买各式补剂,各种先进的运动装备,过度训练和在网络上盲目求医问药。其实一个好的老师(也就是教练)就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有人问什么是高水平的教练,我的看法是:1.他的训练经验够丰富,能帮你规避错误。2.他的理论水平够高,能教你科学原理。3.他的教学水平够高,能把前两者教给你,并且带你高效训练。现在优秀的教练就是卖方市场,大多数时候,你有钱也很难请到优秀的教练。一线城市以外的地方,挑选教练完全是靠运气。  健身互联网在半年前还是蓝海,很快,在不久的未来就会变成红海,健身创业公司的市场细分和定位也逐渐显现出来。但目前大部分的健身互联网创业公司所做的,都是从“教练”这一点出发,来取代或是整合传统的健身行业。  三、健身互联网的方向  在我看来,健身互联网目前已经可以大致看出几种的运营方向,有些发展得不错的产品能兼顾几种运营方向:  模式1:健身社区  我最不看好的,就是只做健身社区或者健身交友的创业者。因为这不是健身者的刚需。如果一个健身平台既不能提供优质的内容,又不能满足健身者的训练需求,我不知道健身者凭什么留在这个平台上。它没有核心的竞争力。如果仅仅是健身交友,那么其他的论坛、网站、平台、QQ群也都能够做到这一点。  那些提供寻找教练和健身指导的健身创业公司,能把健身的社区做得更大、做的更好。对他们来说,做社区或者健身平台,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而不是刻意为之的事情。因为他们掌握了健身用户的需求。睿健时代、人鱼线VS马甲线、KEEP等平台都是如此。  模式2:网络健身指导  我认为健身的指导分层可以分为三种:我带你健身,我教你健身,我教你自学健身。  目前网络APP健身指导的形式还很大程度上停留在“操课”的形式,属于“我带你健身”。我预计很长时间内,网络APP健身指导都会以这种形式为主,典型的就是“NTC(Nike Training Club)”“keep”、“fittime”、“火辣健身”这样的APP。它们都是通过制定一系列的网络健身视频课程,带没有基础的人进行健身锻炼。本质上是动作指导,而非理论教学。  这种网络健身指导形式,与“郑多燕减肥操”、“腹肌撕裂者”、“腹肌锻炼家庭版”相比,互动性更强,用户在训练后能够给APP反馈,也能够和其他的用户比较,APP的运营者也能够很迅速根据用户反馈,优化自己的训练课程。但是我认为,这些APP课程和网络免费的健身操视频在本质上区别不大,它们面对的都是未入门的健身者,其实就是代替了健身房“团体操课”的功能。  入门的健身者,一般不会考虑使用这种APP健身课程进行锻炼。入门的健身者可以自己给自己制定健身计划,因为他们已经接受过教学,有了一个初步的健身体系。是否能够制定健身计划,这是入门的健身者和未入门的健身者最大的区别。一旦健身者能够自己制定健身计划了,他们有很大的可能会放弃使用APP给定的健身计划。如果没有进一步的教学,这时候用户的“粘性”就会从健身指导,往社区方向转移。  从这个层面来说,这种“我带你练”的网络健身指导,是在帮助做大健身市场,吸收不健身人群让他们转化为健身人群,但恐怕难以找到合适的盈利点。我很期待,这些APP能够推出“我教你健身”形式的网络健身指导课程。  私以为,“我教你健身”才是健身互联网真正的落脚点。  事实上也有不少的创业团队在线上开设了“减脂训练营”或者“腹肌训练营”,但多数是以QQ群和微信群的形式展开,因为没有接触,所以我不了解这些线上训练营的具体运营情况和学员的训练效果。  对于这种形式,我思考更多的是:线上的健身指导如何在大规模教学中保证每个学员动作的规范?在非面对面的情况下,如何避免学员的过度训练和运动损伤?如何有效地教学以及如何及时接受学习者的反馈?线上的健身指导如何能够产生更好的用户体验?这些教学过程中是否有能够产品化的环节?  如果以上的问题都具有合理的解决方案,我觉得线上健身指导才具有规模化的潜质。  模式3:帮你找健身房和团体课  以前北京还是上海似乎有想将整个城市健身房进行资源整合,只要你购买某个公司的卡,就可以在一个月内去这座城市所有的健身房训练。但是后来这个模式做不下去了。不知道原因是什么。  最近有不少APP重新开启了这种商业模式。有的APP称只需要一个月99元就能够在北京、上海和深圳等一二线城市的多家健身房或者工作室任意选择课程进行训练。目前仅限于瑜伽这类团体课程,费用中不包含健身房器械区的使用权。  许多在健身房锻炼的女性主要的健身都是在操房进行的,她们办健身房年卡的目的就是为了每日的团体课程。这种模式抓住了这部分用户的痛点,她们能够花更少的钱,从更多的课程中挑选自己喜欢的进行预订。健身房也能够从APP获得更多的客流量,从而引导她们进行二次消费、三次消费。  这种模式对创业团队所掌握的资源、资金和执行力都有很高的要求,因为需要大规模地与商业健身房、健身工作室开展合作。  模式4:找教练  “约教练”“叫练”“找练”“跟谁学”这些APP或者平台从名字上就已经说明了它的运营模式:帮助会员找教练,帮助教练找会员。教练可以在平台上发布擅长领域和收费标准,并公布自己的私人电话,而消费者则可以在平台上找到自己满意的教练。课程结束后,消费者可以给教练评价和评分。  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商业健身房教练必须依附于健身房才能贩售私教课程的形式,让教练可以直接通过网络平台推销自己。但恐怕健身房的经营者并不一定乐意看到教练能够跨过健身房直接推销自己,因为这很可能让教练脱离于健身房的掌控,健身房不会同意消费者直接把费用支付给教练。(我妄自推测:大部分健身房的经营者对于互联网化的健身产品并不敏感,所以未来O2O的教练平台会在大多数健身房经营者还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就成长起来,并掌控部分原本属于健身房的教练资源。还有一种情况是,这种O2O的教练平台直接与健身房合作,而不是跨过健身房掌控教练资源。这符合于当前的行业背景,但恐怕日后的发展会依赖并受限于商业健身房。)  当前的环境下,教练个人品牌的推广受限于所在健身房的辐射面积,个人品牌的传播只能依赖付费的会员。但一旦有了成熟的网络教练预约平台,网络的推广代替了原先的口碑传播和销售工作,教练能够突破摆脱健身房平台的限制,也可以专注于提高自己的运动学知识和健身技术,那么有能力的独立教练和有特色的健身工作室会越来越多。商业健身房恐怕要逐渐沦为像我在《健身工作室是否能取代健身房?》一文所说的“单纯的场地提供商”。  这种模式同样给消费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性,它能够给消费者更多的客观信息,打破了原本私教课程服务和收费都不透明的状态,同时让消费者有自主选择的权力,而不是只局限于接触自己所在健身房的教练。但这样的模式对创业者在健身教练方面的资源有比较高的要求,如果平台上并没足够多的收费低廉或者技术优秀的教练,那么恐怕很难吸引到大批量的消费者。  在我看来,这种商业模式颇有前景,但是想要做成一个成熟的网络平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它与前述的“寻找团体课程”的模式类似,都对创业者所掌握的资源、资金和执行力有很高的要求。它真正的难点在于,如何与健身房合作开展私教教学,或者如何跨过健身房直接掌控教练资源。  目前行业背景下,商业健身房是这种模式的发展关键。  模式5:健身行业的大众点评  我去过福州80%的健身房,作为一个有经验的训练者,我进入健身房几分钟,就能够预判出这个健身房的整体氛围和水平如何。有很多人问我,福州哪家健身房好,福州有没有好的健身教练。甚至有不少外省和外地的朋友向我咨询他所在的城市是否有靠谱的健身教练或者健身工作室。我觉得,健身行业,很缺乏一个对健身房和教练进行客观点评的平台。所有的健身者都需要像盲人摸象一样,一家家尝试和比较,才能够得出什么是“好的健身房”的结论。  假如有一个平台能够让客户对健身房进行评价,不仅能够让普通人对健身房有所了解,让训练者对健身房更客观地进行选择,也能够对整个行业的规范和发展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这就是健身行业的大众点评。  有了能够预约教练的平台,有了能够预约团体课程的平台,那么做出一个健身行业的“大众点评”和做健身社区一样,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只看谁能够预先积累足够多的用户,并制定合适的评价标准。  模式6:线上约人到线下活动  “约运动”“去运动”“动起来”“动力场”,这些APP同样也从名字上就反映出了他们的模式:线上约人到线下一起运动,线上预约场地到线下活动。  运动者是否必须通过这类APP才能够约到有相同兴趣的人一起运动呢?运动者是否必须通过这类APP才能够预约健身场所呢?运动者使用这类APP的过程中是否足够方便和快捷呢?这类的APP是否真的能够满足运动人群的需求呢?从目前我使用这类APP的结果来看,我并不抱乐观的态度。  模式7:健身周边产品  说到智能硬件,大家想到的就是智能手环。说到智能手环,大家想到的就是心率、卡路里和每日步数。智能硬件是否能够为健身者和健身行业从业者提供更多的东西呢?  一定是能够的。  但是智能硬件的产品迭代需要时间。  我和虎柔认为,不是出现新的智能硬件去取代已有的健身工具,而是健身的工具被逐渐地智能化。越来越多能够帮助训练者分析训练过程、训练结果的健身周边产品出现,帮助进一步提高健身的效率。智能硬件可以替代一部分原本属于教练的工作。  智能手环、智能称、智能跑步机、智能划船机,甚至智能毛巾、智能杠铃……这些智能硬件最终会形成一个闭环,一个为人体健康服务的智能生态系统。  模式8:线上饮食指导和饮食计划  真不好意思我漏了这个模式……  (过七个小时要飞去西安,所以实在没时间更新。待填坑,或者可以大家留言补充。)  四、总结  写完后回顾这篇文章,我发现这篇文章中带有太多我个人的立场。  我一直倾向于把大众健身行业看成是教育业而不是体育行业。因为在中国,绝大多数人都是属于还没有入门健身的阶段,而入门阶段的那部分训练者又一直处于学习和积累训练经验的阶段。如何更好地向健身者传授知识,而不是仅仅告诉他们怎么训练,恐怕才是目前大众行业所最为需要的东西。  我并不推荐(但也不反对)下载以上的APP,因为我认为目前它们都不够完善,离优秀都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本篇文章与前四篇文章不同,我不能保证本篇文章的客观性,因为所有的评价都带有我个人的立场。本篇文章是我基于目前行业背景做的对未来的简单预测,未来的实际情况一定会与我所预测的有不小的出入。本文仅提供思路参考,请在阅读后独立思考。  转载要求:1.本文仅允许在正文前注明作者和作者公众号陈柏龄的酱油台(soychen01)的情况下,进行非商业性转载。2.转载时本文正文时不可减少内容、修改内容或者增加内容(包括图片)。3.转载请附上版权声明和转载要求。4.转载请邮件通知。  作者:陈柏龄来源虎嗅网)互联网+健身 准备好了吗?--百度百家
互联网+健身 准备好了吗?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看看用户,创业者,投资人眼里的互联网+健身应该怎么玩?
生活服务行业已经得到了互联网的改变以后,各类消费升级产业也开始受到互联网的“侵袭”,最近半年内,全民健身潮开始席卷传统健身行业,截至目前全国已经有20多个健身项目跃入用户的视野。上一篇,熊熊介绍了几种健身行业的应用玩法。这一篇,熊熊近距离接触了创业者、投资人以及用户(也就是我自己),看看他们眼里健身行业+互联网应该怎么玩。
熊熊体验:“成熟”的产品还没出现
熊熊是一个典型对健身有需求,却又没有太强自制力的人。我对健身的需求是:一个专业且用户体验好,离我家距离不超过3公里的健身场馆,一个专业适合我的健身教练,个性强度多样的小班课程,上课时间选择多。
几年前我办了小区里浩沙健身的双年卡,可之后随着这家馆办卡价格越来越低,人数越来越多,体验越来越糟糕,操课后洗澡永远排队1个小时,器械上总是脏兮兮的……最后两年时间里,我真正去的次数加起来还不到2个月。去年,我又在家附近办了一张瑜伽馆的年卡,尽管一年以来我强迫自己有空就去,但核算下来单次上课的成本依然超过100元/次。当互联网来介入对传统健身行业的改造,对于我这类用户来说兴奋不已。
持续一个月的时间里,熊熊下载了15款与健身相关的应用(包括keep、河狸家、开练、全城热炼、燃、薄荷、练练、火辣健身、小熊快跑、fittime、跟谁学、运动+、快约、初炼、叫炼。其实本来没想下载那么多个,只是大家的名字都太像了,功能也很相似),开始一一体验。
可能由于上线时间都不长,从注册这关开始就淘汰掉好多软件。有一个软件死活收不到注册短信确认码无法看到界面,淘汰!有一个软件必须先让用户充值,然后再兑换成软件的钱币购买课程,换算的过程又不透明,第一次上课和第二次上课的价格差很远,淘汰!还有一个99元健身包月的软件,在熊熊家附近3公里内竟然只提供数量非常有限的课程,且上课时间也很受限制(基本是早上7点到9点之间),再次淘汰!之后又对比了一下各类功能,界面,内容丰富度等,又淘汰了一批。最后留下了keep,河狸家、燃、跟谁学和小熊快跑。
Keep对练习者的自控能力要求非常高,每天都会提醒你练习,虽然视频做的很好,但熊熊腰和肩膀都有伤,且核心力量非常差,所以即使零基础训练,对我的强度也过大,惭愧的是熊熊没坚持几天就放弃了。
接着,熊熊又通过河狸家预约了一位明星私教的瑜伽课程,希望他能一对一指导和纠正我。预约时间以后,上课地点又成了难题,熊熊并不希望健身教练(男教练,帅哥)到家里来,但河狸家目前还不能提供上课地点,最后经过协商这堂课的授课地点是在熊熊半年卡的瑜伽馆。整个上课的过程体验非常好,老师授课的专业程度和针对性都比瑜伽大课要好,教练还针对我的身体情况和需求定制适合的动作。但如果需要长期选择他做我的私教,上课的地点成了难题。不管是去瑜伽馆还是健身房,都还需要我提供额外的场馆使用费用,这无疑成为一个门槛。燃和小熊快跑则是采用两种不同的模式,一种是卖单次课程,还有一种是买99元月卡,然后预约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去上。但这两种模式都要求软件的线下开拓能力特别强,而对于我这类用户来说,其实能够选择的课程还是很有限。还是以我家(东四环附近)三公里范围来选,燃提供单次购买的课程只有游泳和自由器械。小熊快跑能够提供的课程相对会更丰富一些,但我感兴趣课程的时间又有一些限制,比如瑜伽课在早上9:00或者下午15:00,而且一些热门的课程临时预约不上,必须提前。
熊熊曾经和我办卡的瑜伽馆老板聊过,老板的意愿是发展更多年卡会员,但对于售卖包月卡是比较抵触的,她觉得这种月卡不论售价多少钱,都会影响到她店内年卡会员和100次卡会员的数量。所以,她愿意给新用户单次或者单周、单月的优惠体验,但仅限一次机会。
一圈体验下来,我觉得虽然互联网已经开始改造传统的健身房,各个产品都涌现出来,但还处于非常初期的阶段,没有一款软件能够解决我的健身需求。向下延伸与健身相关更多的链条,我还希望能够得到专业的健身指导,包括饮食和数据服务等等,目前这些领域的创业公司还没有联动起来。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事情,熊熊在采访中发现很多健身项目的创始人自己本身就是健身达人或者是成功瘦身的胖子,然后发现这个行业的痛点以后才决定做这个行业的创业项目,所以他们所选的模式基本是从他们自身的痛点入手来切入的。但真正要打破健身行业的现状,解决健身用户的痛点,重新整合线下场馆资源并且找到利益契合点,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燃创始人大熊(王浩):健身不应该是一个苦逼的事情
从6月份发布到7月25日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燃app的订单已经超过每日1000单。燃最突出的差异化做法是,提供格式化的商品信息、按次付费、以及社交健身。
我们并不认为自己只是一家O2O公司,我们定位是一个健身行业的交易平台,连接商户与用户。
为什么选择按次付费的模式?这种方式打破了传统场馆年卡的捆绑模式,采用按次付费的方式,提高了场馆、时间、健身类型选择的自由度,用户可以就近选择健身场馆。
我们不希望健身成为一个很苦逼的事情,所以我们平台售卖的课程会更偏娱乐。比如我们在上海比较火的课程之一是泰拳,且大多数用户都是女性,都来调查以后才发现,女性用户去练泰拳主要是为了发泄情绪压力。所以在我们平台上,产后恢复、瘦小腿瘦小腹或者是瑜伽、舞蹈等个性类的课程,比自由器械会更受欢迎,我们的用户更喜欢有教练授课的课程。
做平台的话,就需要有很强的平台运营能力,这包括运营思路和强大的地推团队。我们采用的是地面推广的方式,由地推人员在各地逐个场馆走访、录入系统,目前,已覆盖了北京、上海两地,接近2000余家场馆。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模式很难被他人复制,有利于考核场馆设施、环境,以及教练资质,为其产品质量提供了很好的保障。
小熊快跑产品总监陈松:找到平台与场馆合作的契合点
小熊快跑实际上是一个信息服务整合平台,用户购买99元月卡以后,可以在我们平台上预约所有的健身项目,服务又场馆方来提供。从4月初上线开始,我们的用户每个月都会比上个月增长3-5倍。
我们的目标用户群和健身场馆的用户群其实不太一样。线下场馆的目标是持续和专业的健身用户,而小熊快跑的用户群体是对健身感兴趣,却觉得门槛高的用户群,这个群体数量非常庞大。同时,我们又对用户去每个月去每个场馆的次数做了3次的限制,也是希望能够平衡和场馆的关系。
当我们把平台的用户导入到场馆时,会出现场馆二次推销的可能性,我们并不反对这种行为,因为办卡能够满足他更高的健身需求。
但实际上我们在摸索场馆想要的东西,希望能够找到更好的结合点。
场馆想要什么?一方面场馆希望能够有更多收入,二方面场馆希望能够发展更多自己的会员,三方面就是私教服务的推出。
所以接下来,我们还会与各个场馆有更深入的服务,比如提供单次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私教授课。这种模式会与场馆自有的会员和收费体系区分开。
从盈利模式上来说,其实现在99元/月,我们就能够有盈利的空间。未来在与场馆私教定制合作以及一些体育运动类电商的合作,都是我们可能会做的方向。
在我们看来,健身是一个重度垂直的行业,有非常多的潜力用户,但是中国的整体健身行业比较滞后,只要我们能够抓住庞大健身用户群体的10%,风口很快就会到来。
IDG资本副总裁楼军:健身最终还是要回归线下
最近半年的时间里,在全国的不同城市大概上线了20多个与健身有关的创业项目。目前来看,大概主要有四种模式。
第一类是从线上社区和健身内容作为切入点的(代表企业:keep,fittime);第二类是美国classpass的模仿者,将线下场馆闲置资源连接起来,用比较便宜的价格来出售,但是在使用上有很多限制,比如时间段和次数(代表企业:小熊快跑、全城热炼);第三类是从线下开场馆作为切入点的,然后用互联网思维打造健身馆,回归线上运营(代表企业:超级猩,IDG在杭州也投资了一家这种模式的企业,不过还不方便透露名字);第四类是上门类的服务,比如约教练上门或者去公司(叫炼,跟谁学,河狸家)。
再来说说我最不看好和最看好的模式。我个人并不看好classpass模式在中国的发展,因为国情不一样,美国的健身房和健身用户都比较专业,且行业成熟度高。而目前,中国传统线下健身房的体验非常糟糕,健身用户专业度也不够。
首先,传统健身房不会把互联网平台当成合作的角色,因为不符合它们的利益。目前很多大型连锁年卡价格在5000元以上的,会员办了卡却很少去,健身房会拼命的推销自己的私教课程来获利,这种结构的健身房,怎么可能用99元来和你合作?最多会把平台当成给他们导流的角色。
第二,传统健身房用年卡捆住会员的核心就是害怕会员流失到别的平台。在这种趋利模式下,健身房只希望你帮它增加新用户,而不愿意你把它的用户拉到别的平台上,它们很反感通卡模式。
第三,中国目前很多线下健身房水平参次不齐,服务水平很难保证,而互联网用户对服务的要求相对比较高。
我比较看好第三种模式,即从线下起步,再回归线上。首先健身其实是一件反人性的事情,需要自控能力比较强才能够有动力督促自己去坚持。第二,健身的体验多在线下,一个群体在一起玩比一个人效果更好且容易坚持。目前IDG也投资了一家杭州的企业,就是先从线下门店开始的,从一开始就打造一家适合互联网运营的健身馆业态,然后通过线上聚集人群,再线下形成规模互动。
很多人会问我,健身O2O行业是否已经站到了风口上,其实我觉得很难描述。因为健身实际上是一个线下的动作,即使从线上开始,最终也要回归到线下,最终哪种模式会胜出,比拼的还是团队的整体能力以及格局观等。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账号“熊出墨请注意”。我的邮箱,欢迎分享有趣的案例和线索给我。
阅读:2660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还可以输入250个字
推荐文章RECOMMEND
阅读:3531
热门文章HOT NEWS
尽管很多人眼里的金融男有诸多缺点,但在婚恋市场上,金融男还是比...
万能的大熊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扫描二维码下载
订阅 "百家" 频道
观看更多百家精彩新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互联网健身行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