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任我行扫街版破解安卓微信雷达能扫近人吗

【AutoBot商品众测】AutoBot商品好不好_AutoBot口碑_什么值得买
当前位置:
用户名/邮箱
两周内免登录忘记密码?新品扫描-仪表展览网
您好,欢迎来到仪表展览网!
微信扫一扫收获行业前沿信息
以下是978天前的记录
日&&星期四&&
日&&星期四&&
日&&星期四&&
日&&星期四&&
日&&星期四&&
日&&星期四&&22.2Mv7.3.5.16.7Mv4.1.814.8Mv5.3.27.1Mv2.17.2.1021.3Mv5.16.24.4Mv4.5.012.8Mv3.01.1610215.0Mv3.3.3.0118
软件介绍软件截图相关下载网友评论下载地址
天下任我行软件截图
天下任我行相关版本
天下任我行多平台下载
天下任我行 v1.3.4
天下任我行app V1.2.70(Store)
版本:v1.3.8大小:13.4M分类:生活服务版本:v1.0.1大小:44.3M分类:社交聊天版本:v1.0.6大小:13.7M分类:旅游出行
天下任我行相关文章
6.8Mv5.2.606.7Mv4.1.8117.0Mv7.4.127.8Mv7.0.02.6Mv2.014.7Mv5.0.421.2Mv8.86.4Mv7.7.0
天下任我行 v1.3.4您所在的位置:&&&&&&游戏标签&&&微信多开宝
该标签暂无游戏
扫一扫二维码进入好特网手机版本!发现信息价值
untilyoudie
关于非神即鬼的林彪
untilyoudie
09:29 发表在
关于非神即鬼的林彪梁由之
若夫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摇风忽起,白日西匿,陇雁少飞,代云寡色。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
但凄凉顾影,频悲往事,殷勤对佛,欲问前因...... 辛弃疾:>
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陈维崧>
------题记
一.一个非神即鬼的人
开篇就抄书:
这是一个曾被尊为中国的第二号神,后来又被列为第一号鬼,非神即鬼,好象从来都不是人,最终还是被一个“鬼”字覆盖了的人。
这是一个24岁就当军团长,从连长、营长、团长、师长,当到野战军司令员、国防部长,而且经常身兼数职(比如抗日军政大学校长兼政委,东北局书记、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东北野战军司令员),除了“副统帅”从未当过副职的人。
这是一个党史军史少了他,有的史实就会讲不明白,就会出现空白,就会留下问号,进而愈发挑逗起人们好奇、探究心理的人。
这是一个不时要面对,又不敢面对,竭力要回避,又很难回避,轻不得,重不得,深不得,浅不得,稍不谨慎就要引起麻烦,已经死去快20年了,依然异常敏感的人。
这是一个人们私下里有不少议论,据说世界上也有不少传闻,而今逐渐开始比较客观公正地放到历史天平上的人。
谁都知道,这个人的名字叫“林彪”。
上文摘自>。作者张正隆中校。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8月初版初印,印数93000本。
二.二种眼泪
古话说:英雄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事件稍后的一天,在人民大会堂,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得到了中国民航256号三叉戟专机在蒙古温都尔汗坠毁、机上9人包括林彪在内全部身亡的确切消息。当时在场的还有中央政治局委员纪登奎。纪没想到的是,一向沉稳潇洒、气度雍容的周总理,居然当即号啕大哭起来,足顿胸捶,涕泗横飞,悲不自禁。足足过了二十多分钟,才逐渐平静下来,恢复常态。这在周恩来的一生中,几乎是仅见的。纪登奎莫明其妙,不知所措,印象也就特别深刻。
无独有偶。
李子弋教授说蒋介石最大的遗憾之一是未能利用林彪──蒋对此曾向陶希圣多次提及。
1993年10月在美国发行的中文报纸《世界日报》(the World Journal)登载了一篇有趣的文章,做蒋介石的私人医生达四十年之久的熊丸(Hsiung Wan)在文章中说:“我唯一一次见到蒋总统流泪是在他听到林彪死的消息时。”曾在蒋身边长期扮演类似陈布雷一样角色的党国大员陶希圣证实了这一说法的可靠性。
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一个中华民国总统,这对政坛上的生死冤家,居然冒天下之大不韪,不避嫌疑,不约而同地为一位非正常死亡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抛洒下英雄之泪。这实在太不同寻常、太耐人寻味了。
我们知道,蒋介石是黄埔军校校长,周恩来曾任军校政治部主任,林彪则是黄埔四期学生。蒋、周二人与林有师生之谊。
这当然不是蒋周二公异口同声为林哭泣的因由。起码不是主要原因。
那么,林彪是谁?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遭遇了什么样的命运呢?
三.十大元帅之三
林彪,原名育容,湖北黄冈人。日出生。父林明清,曾在村里的杂货铺子当店员,又在往返于浠水、鄂城、大冶一带的小火轮上做帐房先生。有些积蓄后回乡经营手工织布,当了一个小业主。母陈氏。
黄冈县城距林彪的老家林家大湾约30公里,是著名的东坡赤壁所在地。苏东坡在这里写出了他一生中最重要、最杰出的作品。现在有所黄冈中学,也是名震江湖,桃李满天下。据说,毕业于黄冈中学的天涯网友,就为数不少。
林彪早年在家乡读书。后来到武昌上中学。1925年毕业。同年秋天,南下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入伍生总队,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四期同学中,胡琏、张灵甫、李弥、刘玉章、罗列,刘志丹、曾中生、袁国平、段德昌......等人,后来都成为国共双方的名将。
他的两个堂兄:林育南和林育英(即张浩。1935年,他以共产国际代表的身份从苏联回国,与毛泽东配合默契,假传圣旨,对毛最终战胜张国焘、确立中共领导核*心地位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抗战初期,担任八路军129师政委,不久因病去世,毛泽东亲为抬棺。他的后任,就是邓小平),都是早期知名的共产党人,对青年林彪走上革命道路无疑起了领路人作用。
1926年10月,林彪从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被分配到著名的第四军叶挺独立团任见习排长,参加北伐。不久升任连长。
1927年8月,参加周恩来等领导的南昌起义。后随朱德、陈毅率领的起义军余部转战至湘南,因功升任营长。
1928年4月,朱、毛在井冈山会师,编组成红四军。毛、林风云际会,惺惺相惜,互相借重。此后,林彪历任红二十八团(四军主力团)团长、红四军军长、红一军团军团长。指挥得力,战功卓著,与彭德怀、黄公略一起成为中央红军朱毛麾下最出色的将领。尤其是第四次反围剿的草台冈一役,一举歼灭了国军王牌、陈诚的起家部队第十一师,更是声威大振。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林彪、聂荣臻率红一军团(总兵力1.9万余人)担任前卫。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冲破重重包围,杀开一条血路。在付出沉重代价后,终于保存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1936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
抗战军兴,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加入国民革命军序列。林彪出任主力师115师师长。1937年9月,率部歼灭日军精锐部队板垣师团第二十一旅一千余人,取得平型关大捷。这是七七事变后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仗,极大地鼓舞了军心民气,也使林彪成为遐迩闻名的抗日名将。
可惜乐极生悲。1938年3月,林彪被友军阎锡山部误伤。后去苏联医治。直到1942年3月才回到延安,参加整风运动。这次意外事故,不惟使林彪无从在抗战中再展身手,有更佳表现;更为他后来的身心与命运埋下了悲剧性的种子。
毛认为林具备多方面的才干,而不仅仅是军事天才。他曾让林作为周的助手去重庆参加与国民党的谈判,一呆就是几个月。军统巨头唐纵等对林印象极为深刻。
林彪回延安,毛泽东非常兴奋,亲自前往迎接。毛拉着林的手,满面笑容,边走边说。令跟在一旁的秘书师哲深感诧异:朱老总从前线、周副主席从重庆回延安,也从未得到主席这般礼遇。青年林彪不就是一个师长吗?
那么,在现在颇为人所垢病的延安“整风运动”中,林彪表现如何呢?
南京大学高华教授写道:“林彪于1943年7月与周恩来等一行从重庆返回延安,受到毛泽东的特别关照,毛嘱林彪休息,林彪只是挂名担任中央党校副校长,并不具体过问党校的具体工作(此时延安除整风、审干外,没有任何紧急工作)。林彪在延安对康生一直保持距离,对审干、抢救持沉默态度,完全置身于运动之外。”
这其实是林的一贯作风。
八年抗战,终获苦胜。美国试图扶中制日。本来是千载难逢的“霖雨苍生新建国”的绝佳时机。可惜国共两党各争雄长,互不相让,内战一触即发。中共中央盯住了东北大地。不惜血本,在苏军的默许和支持下,从各个根据地抽调精兵强将和大批干部,投进黑土地,志在必得。当时提出的口号是“独霸东北”。中央原拟派林彪去山东,后来根据毛泽东的建议,改派他去东北负责军事指挥。统揽全局的,则是刘少奇最重要的亲信、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东北局书记、东北我军(曾几度易名,当时叫东北民主自治军)第一政委彭真。
开始很不顺利。林、彭意见不一。蒋介石也不是吃素的,他派到东北负责的军政大员熊式辉、杜聿明也算一时豪杰,并不容易对付。“独霸东北”很快被证明只是一厢情愿。共军占据的城市不断失守。尤其是继四平之战失利后,日,廖耀湘率国军精锐新6军攻占长春。共军进退失据,极为被动。
关键时刻,毛泽东显示出超人的胆识,采取了断然措施。
据>关于日的文字记载: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东北局干部分工问题给东北局的指示。指出:目前东北形势严重,为了统一领导,决定以林彪为东北局书记、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以彭真、罗荣桓、高岗、陈云四同志为东北局副书记兼副政委,并以林、彭、罗、高、陈组织东北局常委。中央认为这种分工在目前情况下,不但有必要而且有可能,中央相信诸同志必能和衷共济,在重新分工下团结一致,为克服困难争取胜利而奋斗。”
当时,林只是中央委员;而彭、高、陈三人却都是中央政治局委员。这在十分强调“党指挥枪”原则的中共,实在是一个不同寻常的重大组织措施。
毛泽东孤注一掷,将中共在东北的前途和命运托付给了林彪。
范文澜先生说:一个领袖,得以成功最重要的两点品质,是纳谏和用人。在当时,毛泽东这两点都比蒋介石要做得好。他的成功,实非幸致。
林彪没有辜负毛泽东的信任。短短不到两年半时间,就完全逆转了形势,实现了原本接近破灭的“独霸东北”的梦想。历时52天的辽沈战役,更是一举歼灭了东北国军47万余人,东北全境解放。东北野战军的百万雄师成为一支最强大的战略机动力量,东北地区雄厚的工农业基础成为全国解放战争的强大后方,毛泽东已经真正具备了最后打败蒋介石的军事资本和经济实力。
甚至连中共领袖们,也未免觉得胜利来得太快了。毛泽东乐不可支地对大家说:现在,林彪可是壮得很哟。随即大大加快了解放战争的进程表。
日,东野主力84万人分三路入关。
接着是平津战役。(四野)渡江战役。衡宝战役(歼灭李宗仁白崇禧桂系主力)。海南战役。......万里远征,所向披靡,把红旗从白山黑水一直插到了天涯海角。星星之火,终于燎原。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日,毛泽东在中南海怀仁堂授予中共十位统帅级军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他们依次是:
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
林彪位列十大元帅之三。朱、彭总副司令的地位在红军、八路军时代已经奠定,无人能够撼动。林彪的资历,仅比罗帅稍老一点,远逊于其它九帅。另外六帅,陈、徐、聂、叶也都出身黄埔军校,是林的师辈或学兄。贺、刘二帅更是南昌起义的总指挥和参谋长。十大元帅的人选和排名,中央是反复权衡、大费周章的。基本做到了公平、公正、公开。上上下下方方面面大体都是服气的。
令人瞩目的是:如此旷世盛典,军人荣誉的颠峰时刻,林彪元帅居然缺席。他在青岛疗养。避开尘嚣,静听海浪天风。
林彪何以能够后来居上,脱颖而出?原因只有两个字:战功。这实在是实至名归。
林彪的军政才能,在东北三年解放战争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下面一节,在下将尝试对此作一些分析。
作为战功最大、年龄最小的元帅,林彪被国内外公认为是中共最优秀的军事指挥员。土地革命时期,他就已经崭露头角。抗战阶段,也曾名震一时。抗美援朝,彭总大出风头。不过一直有不少人说,彭总的战术修养远不如林总;若是林总入朝指挥志愿军,战果肯定会更大,损失则会小一些。听起来似乎也有道理。但这毕竟只是一种假设。
网上也常见林粟之争。元帅之三与大将之首都有一帮坚定的支持者,各持己见,经常争得面红耳赤,不欢而散。结果仍然是谁也不能说服谁。
其实这是大可不必的。
跟二徐一样,粟司令是标准的一流职业军人,素来为梁某所敬服。纯粹论战功,他甚至更是为大多数元帅所不及。
不过,即便是粟裕,也尚非林总之匹。其它且不说,日之后,林彪成为东北地区党、政、军一把手;一句话:“东北王”。而这正是东北战场国共易势的转折点。斯大林说:干部决定一切。粟裕则只是在华东地区负责军事指挥,头上压着饶漱石、陈毅、张云逸、黎玉等巨头,对下面的指挥也并不是很得心应手(尤其是原属八路军的部队和将领)。平起平坐的谭震林对他更是啧有烦言。直到毛泽东让陈毅去了中野,粟裕“双代”后,他才算是基本放开了手脚----虽然依旧小心翼翼。
我注意到,深居简出、不喜交际、清高淡泊如林总,对待罗荣桓、彭德怀、高岗、周恩来、黄克诚、粟裕、柯庆施、陶铸......等少数几位个性鲜明的军政要员,是青眼有加的。建国后,粟遭到彭、陈、聂三位元帅的联手打压,长期郁郁不得志。但从没听说他与林总有若何过节。扯远了,打住。
无论如何,三年东北解放战争,为林彪提供了可以充分施展军政才智的舞台,并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国共两党的兴衰成败。
可说的很多。说来话长。为了控制篇幅,这里单挑两件事:两个“根本意见”和一次撤退,稍加分说。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先说两个“根本意见”:
事变后,日本占领中国东北三省。后来,为了遮人耳目,应付国际舆论,又扶植末代皇帝溥仪,成立伪“满州国”。陈寅恪先生诗中所谓“欲夸朔漠作神京”,即指此事。
日、9日,美国先后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9日,苏联对日宣战。随后,苏联红军以雷霆万钧、摧枯拉朽之势,进入中国东北,强弩之末的日本关东军不堪一击。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宣布无条件投降。
日本突然投降,国共双方都出乎意外,有点措手不及。随即加紧布置,调兵遣将,力争使本方势力处于有利态势。其中,双方力量近乎真空状态的东北地区成为热中之热,重中之重。
中共中央审时度势,及时作出了正确决策,全力向东北扩张。在苏军的支持配合下,一度抢得先机。
国民党则束手束脚,摇摆不定。曾寄厚望于>的签订,试图和平接受东北。结果被斯大林玩弄。党国要员、经济学家张公权在日记中写道:“王(世杰)外长始终不明了苏方对于东北,有其局部之策略。任何国际局势之变动,不能动摇其既定之局部策略”。但张的独到之见当时不被重视。
毛泽东信心膨胀。日,他致电林彭真、林彪,要求坚守山海关、绥中线,节节抗击,消耗、疲惫敌人,同时让黄(克诚)、梁(兴初)两部开至锦州、锦西、兴城三角地区,准备战场,等敌人进至绥中、兴城地区时,举行反攻,分作几次战斗,一次消灭敌人两三个师,歼灭敌军三个军,以从战略上解决问题。19日,中央又来电提出:“要竭尽全力,霸占全东北”。
军令如山。中央期望如此殷切。
其实呢,事情并不那么美妙。按黄克诚11月26日致毛泽东电报的说法,就是“七无”:无党、无群众、无政权、无粮食、无经费、无药、无衣服鞋袜。其实,有些部队,尤其是主力部队,还缺少枪支弹药:原以为东北什么都有,出发时按上级要求,枪弹尽量留在老根据地了。先来的冀东部队,倒是弄到不少武器,拿去装备了一些并不巩固的新扩大的部队。但后到的老八路,却所获甚少。
相反,蒋介石在确信和平接受无望后,已下决心武力解决问题。东北九省保安司令杜聿明(黄埔一期学生)率国军精锐、百战沙场、全副美式装备、曾远征印缅的石觉第13军(汤恩伯基本部队)和赵公武第52军(关麟征基本部队),浩荡出关,兵锋直指锦州、沈阳。其余几个军陆续跟进。我军初战不利。
另一方面,在美国的压力下,11月19日,苏军通知中共东北局,按照中苏条约,苏军将把中长路沿线各大城市移交给国民政府。
这是一个决定性的时刻。
经过深思熟虑,11月22日,林彪致电中央军委和彭真、罗荣桓,强调指出:“我有一个根本意见,即:目前我军应避免被敌各个击破,应避免仓促应战,应准备放弃锦州以北二三百里让敌拉长分散后,再选弱点突击......”
林彪的“根本意见”完全否定了毛泽东15日电报中要求在锦州一线决战歼敌的设想。但得到东北前线军政要员黄克诚、高岗、陈云、罗荣桓的坚决支持。上升时期的毛泽东,恢弘大度,从谏如流,立即采纳了林彪这个随机应变而得出的切合实际的重要建议。不再急切求胜,而是改变既定方针,撤离中心城市,稳扎稳打,工作重点转向“建立巩固的军事政治的根据地”,主要是“距离国民党占领中心较远的城市和广大农村”。这才有了以后的翻盘和反败为胜。
1945年尾至1946年中,国内气氛微妙,战和不定。美国总统杜鲁门特派马歇尔将军强力介入,进行调停,意欲在中国推行美国式的两党制。一时间似乎和平建国大有希望,中共中央一度也作了进入“和平民主新阶段”的思想准备。
这时,林彪致电毛泽东:
“敌人和谈是个阴谋。蒋介石企图利用和谈,在关内停战,调集精锐到关外大打,先解决东北,再象磨盘那样南北夹击我们。恐怕还得立足于打,立足于消灭敌人有生力量。这是我对和战的根本性意见,请主席头脑清醒考虑之......”
被人公开指为头脑不清醒,这在毛泽东平生大概也是惟一的一次。但他认了,听进去了。
后来情势的发展,尽人皆知。东野入关前,聂荣臻在华北始终被傅作义压着打,很大程度上就是吃了真的相信会进入“和平民主新阶段”、裁军过猛的亏。无怪乎毛后来说聂是“老实人”。
再说一次撤退:
克劳塞维茨说:战争是政治的继续。
所以,军事目标,应该服从、服务于政治目标。
日到5月18日,四平保卫战刚好打了整整一个月。结果,我军伤亡8000余人后主动撤退,四平为国军精锐孙立人新1军、陈明仁第71军等部占领。
这不是林彪想打的仗。
4月11日深夜,林彪致电中央及东北局:
“......在蒋介石继续增兵东北的情况下,我固守四平和夺取长春的可能性和东北和平迅速实现的可能性均不大,因此我军方针似应以消灭敌人为主,而不以保卫城市,以免被迫作战。其结果既不能保卫城市又损失了力量,而造成以后虽遇有利条件亦不能歼灭敌人。故我意目前方针似应脱离被迫作战,采取主动进攻。对于难夺取与巩固之城市,则不必过分勉强去争取,以免束缚军队行动。”
这次毛泽东没有听他的。为了配合周恩来在重庆的谈判,毛多次严令林彪,务必死守,“化四平街为马德里。”
越打越被动。黄克诚是我党最有眼光和胆识、最敢说话的优秀高级将领之一。他直接致电毛泽东,又致电林彪,建议及时撤退,保存实力。但毛、林都没有回电。
毛不回电,是因为他不同意黄的意见。
林不回电,是因为他要维护毛的权威。
这事令黄老纳闷多年。林总这次是怎么了,打这样的呆仗,不是他的风格呀?
解开这个谜是在十余年后的庐山会议。黄克诚大将时任中央军委秘书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但因同情、支持写万言书直陈现实而触犯龙麟的彭总,即将翻船。
一次小会,不知怎么又扯到当年的四平保卫战。黄老说不及时撤退是错误的。毛说:这是我的决定!黄老真是了得,当即回应:“你决定的,错的也还是错的!”他这才明白了林总维护领袖威信的苦心。
加之这次会议上,墙倒众人推,破鼓滥人捶,对彭总新帐旧帐一起算。当年长征路上林彪写信要求毛泽东将前敌指挥权交给彭德怀自然是一大罪名,毛牢记在心,非常在意,提起多次。奇怪的事是,他并不在意写信的是林,而是一直认为是彭背后怂恿林写这封信的,帐该跟彭算。林总本来没有参加这次会议。会议中途,作为“救兵”,与邓小平等临时被急招上山。当作毛、彭等人的面,林总说明写那封信完全是他的个人行为,与彭总毫无关系。毛不知作如何想。彭总则十分感激。黄老也对林总实事求是、宁可让毛失望也不对彭落井下石非常敬仰。黄老晚年能顶住压力出面为林总说话,实非偶然。
这其实也是林总的一贯风格。
四平保卫战期间的电报很有意思,极具林彪色彩。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读读。
林彪一边指挥保卫战,一边留好退路。“战至最后一兵一卒”的傻事他可不会干,添兵的乱命更不会听从。18日,敌军即将攻克四平,守军有被合围之虞。林一面致电中央及东北局请示撤退,一面边奏边斩,全师而退。
这两个“根本意见”和一次撤退可不容小觑。
1947年5月,陈云致信高岗,曾把锦州避战和四平撤退,作为本党进入东北前七个月当中的两件大事。陈云说:如果这两件事当时有错误的话,就很难有东北以后的好形势。
老毛奇说:“一个在展开的最初阶段中所犯的错误,是永远无法矫正的。”
历史是最深的冰山。即如东北解放战争,考究起来,问题多着呢,岂止“战锦”而已!
红领巾时代,老师和家长就教导我们:“没有毛主席就没有共产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现在,我突然想:假如没有林彪,或者林彪为蒋委员长所用,又将如何?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历史上,韩信弃楚投汉,结果是楚灭汉兴。
写林彪,常想起一句流行的广告词:给我一次机会,还你一个梦想!林之于毛,不正是如此吗?
1949年3月,林总一手带出的东北野战军百万雄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
四野既然横空出世,耀武幽燕;那么,河山姓共、金陵王气黯然收,就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了。
有朋友喜欢算命。我一直不以为然。
如果所谓命本没有,自然没必要去算。
如果有,你就将别无选择,又有什么算的必要呢?
我不知道,林总挥师南下、风卷残云时,是否曾经梦想得到:二十余年后,居然有一个“五七一工程纪要”,会与他攀扯上关系。
以上是被认作“林彪反革命集团政变纲领”的“571工程纪要”全文。由林立果、周宇驰、于新野(执笔)共同炮制。“571”是“武装起义”的谐音简称。
暂不涉及对这份文件的分析和评判。对文件本身,国防大学王年一教授的看法是:
“>是个草稿。定稿没有。送给林彪、叶群看过没有,都不得而知。林立果对于新野等人说,这个计划是林彪叫搞的。林立果说的是不是真话,也无从得知。靳大鹰在〈‘913’事件始末记〉里说:‘里面有些话只有老谋深算的人才能说得出来,有的话则明显的幼稚肤浅。’这是确实的。假设林彪看过>,他会不会同意,这是不难推断出来的。”
真难为了这位值得尊敬的将军教授。在当时的语境下,他好象什么都没说。又好象什么都已说穿。
根据现有材料,我认为:这不过是林立果拉大旗作虎皮、假传圣旨罢了。林总是什么人?中国历史上都数得上的名将之星!策划政变是何等关乎身家性命的大事,他会弄出这等花里胡哨不三不四的东东?这是林彪的作风吗?
不由想起林总在东北战场总结出的“六个战术原则”。话头又回到当年。
六.六个战术原则
作为中共领袖兼首屈一指的战略家,毛泽东有广为人知的“十大军事原则”。
作为我军最杰出的将领兼战术家,林彪则创立了影响深远的“六个战术原则”。
六个战术原则是:
1.一点两面。
即集中兵力于主要攻击点突击敌人,同时以部分兵力从另一面或多面钳制并协同歼灭敌人,对敌人形成包围,不让敌人跑掉,打成击溃战。在主攻点上要“采取狭窄的战斗正面和纵深的战斗配备”,使主攻点的部队象尖刀和钻头一样,突破敌人的防线并向纵深发展。这是强调要打歼灭战,并将战术具体化。
2.三三制。
是指一种疏散形的进攻战术。我军每连3排,每排3班。林总指出:战斗时每个步兵班还可以再分为3个战斗小组,每组3、4个战士,在村长的指导下,以疏散机动、小群的战斗队形进行战斗,以减少伤亡,扩大战果。
3.四快一慢。
四快指向敌前进要快,抓住敌人后进行准备工作要快,突破后扩张战果要快,敌人开始溃退后追击时要快。一慢指总攻发动时机要慢。慢的时间要用以侦察地形敌情、布置兵力及火力,政治鼓动工作及休息。林总特别强调一慢的重要性,认为这是中外兵家未曾注意过的一个盲点。
4.四组一队。
四组是火力组、突击组、爆破组、支援组;一队指突击队。同“三三制”一样,这也是说的进攻时的队形问题。林彪提出“四队一组”是为了解决攻城巷战中的战斗队形,并说明这种分组方法不受四个组的限制,不必拘束于教条,可以灵活运用。
5.三猛战术。指猛打、猛冲、猛追。
对于所选定的主攻点上,应将各种机关枪各种炮秘密地尽量接近敌人,适当的配备起来,以便统一向主攻目标射击,并于同时猛然开火。是谓猛打。这种火力用法,是反对零敲碎打,把火力到处分散使用的。
在主攻点上,火力猛然开始射击后,我军突出部队应乘此际敌人一时发呆发慌拿不出主意来不及调整时猛烈冲锋,跃然奋进,以刺刀、手榴弹向前冲击,必须建立刺刀血战的威风和随手榴弹的飞出爆炸而猛进的勇气,迅速打垮敌人的战斗意志。是谓猛冲。
对于已经被我军冲动、开始溃乱的敌人,应实行猛烈追击,要一直压下去,尽量消灭敌人,求取最大战果。是谓猛追。
6.三种情况下三种不同的攻击法。
一种是敌人守,一种是敌人要退不退,一种是敌人退。为了有针对性地最有效地打击敌人,提出三种相应的攻击战法。
如果敌人守,就要经过正式的准备,完成一切准备工作后再攻击。如果敌人要退不退,我们准备好了再打,敌人会跑掉;不准备就打,又会被碰下来;这时应先将敌人围起来,围而不攻,或围而小攻,用一部分和他们打,抓住他,使他走不脱,然后准备好再大打出手。如果敌人退,就要猛追,这时不要等命令,不准备就是合乎战术,准备了反而不合乎战术,不要怕部队少!也不要怕情况不清楚。抓着打就是。当然,战役指挥员应该组织有计划的追击
这是一个深思熟虑、沉默寡言、身带5处枪伤的方面大帅熔铸古今中外兵家思想精华并结合战场实际提炼出的实用性非常强的六个非同一般的战术原则,是毛泽东军事思想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的更是出于他的独创,比如一慢。
我不由再次想到:设若此人为党国所用,如何得了?我党我军,谁能是他的对手?!
“571工程纪要”呢?思想且不论。作为政变纲要,有一点可章法和可行性吗?林立果只是在乃父那里揎拾了一点思想的皮毛,自己肆意发挥、狐假虎威罢了。
我还注意到:这6个原则,全部着眼于进攻,无一例外。这使人想起沙漠之狐隆美尔元帅的名言:攻击,攻击,再攻击!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英雄所见略同。
研究一下林总的六个战术原则,再比照一下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的态势、打法、进展与战果,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豁然开朗。东野伤亡越来越小,战果则越来越大。成功只属于作好了充分准备的人。一切都不是偶然的。
亲爱的朋友,读到这里,你对林总1955年国庆节前超迈群雄,后来居上,位列十大元帅之三,还有什么疑问吗?
1958年5月,在八届五中全会上,林总更被补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共中央副主席,成为当时中共七大领袖“毛刘周朱陈林邓”之一。
七.中共七大领袖简评
1956年9月,中共召开八大。1958年5月,举行了八届二中全会。毛刘周朱陈林邓,实至名归,成为中共七大领袖。众望所归的新领导核心得以形成。这个领导集体直到1966年文革爆发后才告瓦解,分崩离析。
下面,梁某不揣冒昧,对上列中共七大领袖略予点评:
1.毛泽东(),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中国革命无可争辩的最高领袖,极大影响中国现代历史航向的巨人。大政治家、军事战略家兼浪漫主义诗人。一句老话说: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这是确切的。如果还是农业社会,毛的造诣和历史地位,起码不在刘彻、朱元璋之下。
依我看,一方面,毛对中国社会和国民性认识的深刻程度,仅次于鲁迅。他对我们这个国家、对广大劳苦大众,感情很深。另一方面,因为各种主客观原因,对知识分子则存在严重偏见,制造了一系列骇人听闻乃至史无前例的罪恶,对国家、民族、国际共运和我党的事业都造成十分严重的危害。
张毕来认为毛:“挥手能教天地改,著书善诱议论归。”
不予平反的5名大右派当中的两位则有不同见解。章伯钧说:“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流氓。”罗隆基说:“毛主席这个人很厉害狡猾,比历代统治人物都凶。”
我认为,他们都没有说错。雅努斯有两副面孔。合起来看,就比较完整了。
毛对统治权术的研究之深、运用之妙,已臻炉火纯青的化境,沛莫能御。在中国高层,他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优越感和幽深难言的孤独感。罗荣桓、柯庆施先后去世令他非常伤感,是有深刻的心理原因的。
晚年毛泽东最大的问题是将自己置于党和政府之上,予智予雄,为所欲为,比任何一个封建君主都更为恣肆霸道,不受任何约束。对党的各级干部也殊少爱心。
我对他的评价,是六*四开或倒三七开。
这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大人物。值得千秋万世解剖研究,从中汲取经验与教训。
千秋功罪,谁人能予评说?
2.刘少奇。一个教条主义者。长着一张作报告的脸。才识资历均不足与其坐二望一的崇高地位相匹配而不自知。
袁寒云诗曰:绝怜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最上层。
如果不是因缘时会,进入了领导核心,而只是干一些具体党务工作的话,少奇同志会干得很出色。
3.周恩来(1898----1976),字翔宇,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
聪明绝顶。英才盖世。
中国革命又一个决定性的人物。一个忠诚、智慧、光芒四射、顾全大局的最杰出的中国共产党人。党的瑰宝和骄傲。如果他为蒋介石所用,老蒋就不会去当“扶余海外王”,周在历史上就有望比诸葛武侯更为出彩。可惜他遭逢的是毛泽东。晚年泥足深陷,苦不堪言。
我对周的看法、感情,十分复杂,几经变化。现在看来,我们还是应该设身处地,对总理的苦衷应取“理解之同情”,无须深责。
4.朱德。中国革命和军队的教父级象征性人物。德高望重。基本没有实权,备位而已。毛泽东一生有负于许多人(尤其是杨开慧、林彪),但他完全对得起朱总司令(还有陈毅等人)。
5.陈云。一个不显山不露水,带有几分神秘色彩的高层重要领导人。
这是一个类似1994年美国世界杯最终捧杯的巴西队队长邓加式的人物:工兵型,干的都是卖力气的实活,不怎么出彩,但不可或缺。
“夕阳红”阶段且不论。在陈老漫长的革命生涯中,我仅对其在高饶事件中所起的作用有些疑义。
顺便说一句:陈云姓廖。
6.林彪。此处从略。
7.邓小平。短小精悍,精明强干。政治思想强,作风泼辣,外圆内方,人材难得,举重若轻,不专权。又一个少见的军政双全的出色领导人。
但学问、见识都有所欠缺,不是适宜的统揽全局的帅才。我注意到:小平成为大王,是在山中无老虎之后。
姑妄言之。不值方家一嗤。
成为七大领袖之一,1949年后一直休养恬退的林总的生活发生了一些未必出于本愿的变化。但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八大前后,发生了不少事。
于日凌晨,时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杰出的军人林彪元帅非正常死亡34周年忌日。)
有启发就赞赏一下
文章很赞,分享给好友
文章很赞,分享给好友
加载下一页跟帖
untilyoudie
大家都在看
untilyoudie的其他帖文
更多好看内容
不过瘾?!打开凯迪看更多精彩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任我行扫街版下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