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x100t 评测、佳能G15哪个好?

蜂鸟手机端
焦圈,为摄影而生
切换到宽屏
浏览(674)│回复(15)
蜂鸟网用户等级和积分规则改版啦!
积分换礼活动已开启,您可以用积分兑换礼品,详情请点击:
出售佳能70d,最好置换富士x100t
出售自用佳能70d单反相机套机,15年7月购入,仅使用5个月,闲置防潮箱一年,有需要的私聊价格,最好置换富士x100t。微信号
引用SlamDunk张发表于1楼的内容
引用SlamDunk张发表于2楼的内容
引用SlamDunk张发表于3楼的内容
计划多少钱出手?
引用邢炳侃发表于4楼的内容
大概多少出手呢
引用蔓藤锁发表于5楼的内容
引用SlamDunk张发表于6楼的内容
我有一个70D,5千+快门,需要的话可以看看加微信:引用:
作者: 邢炳侃计划多少钱出手?
引用白邬鸦发表于7楼的内容
我有一个70D,5千+快门,需要的话可以看看加微信:引用:
作者: 蔓藤锁大概多少出手呢
引用白邬鸦发表于8楼的内容
各位不好意思,机子已换,谢谢支持
引用SlamDunk张发表于9楼的内容
我有X100s 换不?
引用RzHemisphere发表于10楼的内容
出售佳能70d,最好置换富士x100t
焦圈,为摄影而生
您可以发表新主题
您可以回复主题
您可以上传附件
您可以编辑您的帖子
论坛启用HTML代码&&[&& 原创&&]&& 作者:
S与T大对比&两代相机看区别&&&&那么全新的富士和前代X100S究竟有着哪些不同呢?我们在这里通过对两台相机的拍摄来对比一下两代相机在设计上的不同。从整体上来看,从正面看上去两代相机除了机身右下角的LOGO的不同似乎没什么变化,相机的经典的造型得以延续。X100T的设计更为简约,显得更为纯粹总体来看相机的外观设计变化不大X100S上原有的一些复杂线条在X100T上改以过渡机身线条代替&&&&细看之下就会发现在X100T和X100S上的一些区别的,我们会发现,在X100T上,相机的很多外观设计都进行了简化处理。一些原有的细节小线条都被平滑的表面曲线所代替。这种更加求简的设计风格倒是的确非常有现代设计风格。机背的按键和布局采用了全新的设计X100T的取景器转换拨杆从单向改为双向可前后推动操控&&&&机背的按键变化也是非常明显的,按键的排布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总体的使用体验衔接还是做得不错的,虽然一些按键标识发生了变化,如测光调整标识变为放大标识,但实际按键的功能是相同的。上手速度不会受到什么影响。机顶拨轮的表面纹理也完全不同,且X100T的拨轮和机身贴合设计更完美对焦环的表面采用了完全不同的加工方式X100T的按键配色更为统一,整体的融合感更好&&&&X100S上有一些按钮的配色较为特立独行,而在X100T上实现了统一化。相机按键和旋钮与机身的贴合度在新一代的X100T上也有所提升。整体而言,的机身背面设计在不断改进后也能赶上相机的正面设计,整体感也更好。
...提示:支持键盘“← →”键翻页
产品类型 传感器尺寸
投诉欺诈商家:
天津重庆哈尔滨沈阳长春石家庄呼和浩特西安太原兰州乌鲁木齐成都昆明贵阳长沙武汉郑州济南青岛烟台合肥南京杭州东莞南宁南昌福州厦门深圳温州佛山宁波泉州惠州银川
本城市下暂无经销商
下载中关村在线Android 客户端
下载中关村在线 iPhone 客户端
下载中关村在线Windows8客户端
成为中关村在线微信好友
4¥151995¥92996¥56497¥62998¥51999¥3350010¥9999为摄影杂志做的几款产品点评汇总:G7X、RX100&Mk3、dp2Q、X100T、A7II
最近正好有杂志社的朋友和我联系,说他们已经找到了诸如张千里、王宁等几位老师,请他们谈谈不可换镜头的大底便携相机在摄影创作中的应用。而杂志社也想邀请我,从一个器材编辑+使用者的角度来谈谈自己对于这类产品的看法。
这几款相机分别是佳能G7X、索尼黑卡RX100
Mk3、适马dp2Q、富士X100T。另外,还有一家摄影杂志的朋友正好想让我谈谈索尼A7
II,所以今天就把相关内容一起汇总在这里。这几款相机我都已经用过,但有几款只是试用却没有出过什么片子。
索尼黑卡RX100
MK3是一款我说的很多却始终没有像其前辈那样用来拍过作品的机器。对于这款产品,我的意见只有三个字“买买买”——当然,这是在你依然对不可换镜头的数码相机情有独钟,且没有太多个性偏好,只是想花3、4千块买一款小巧高画质又多功能DC为前提的。佳能G7X曾经被我带去新西兰,只不过由于当时是以EOS系统为主所以G7X只能处于配角角色,而且有很大一段时间实际是我们同行的以为达人MM来使用这款产品,但我不得不承认这款机型的确是索尼黑卡的强有力挑战者。
两款相机从规格表来看各擅胜场:佳能在焦段上略微长一点且有触摸屏,索尼连拍速度更快且电池更强,至于NFC啊wifi啊这些流行元素两者都有。有网友谈到索尼机身工艺要比佳能更好一些,这一点我并不认同。这两款消费旗舰DC在设计风格上的不同并没有多少高下之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不过,在实际拍摄后我觉得两者还是有差异的:佳能的优势在于焦段更好且色彩表现更精准且宽容度不错,但索尼则在画面锐度与细节上有较明显的领先。究其原因,一方面我觉得是佳能DIGIC与索尼BIONZ
X在降噪算法上有差异,另一方面则是更大的焦段势必要在画质上做出一点妥协。当然,我说的这种画质差异本身建立在两者都已经很优秀基础上的,只是如果我必须在两者中选出一个的话,我可能还是会把票投给索尼。但请别忘记,佳能在整体性能上与索尼几无差别而它的售价却要比黑卡便宜好几百元!
黑卡样张:http://article.pchome.net/content-1730018-all.html (拍摄者:祁建翔
佳能G7X样张:如下图:
品牌:&&器材:&&镜头:Unknown
8-36mm&&时间:&&快门:1/1250&&光圈:F/4.5&&焦距:8毫米&&感光度:125&&&
品牌:&&器材:&&镜头:Unknown
8-36mm&&时间:&&快门:1/1000&&光圈:F/4.0&&焦距:11毫米&&感光度:125&&&
品牌:&&器材:&&镜头:Unknown
8-36mm&&时间:&&快门:1/250&&光圈:F/4.0&&焦距:36毫米&&感光度:125&&&
品牌:&&器材:&&镜头:Unknown
8-36mm&&时间:&&快门:1/1250&&光圈:F/4.0&&焦距:36毫米&&感光度:125&&&
品牌:&&器材:&&镜头:Unknown
8-36mm&&时间:&&快门:1/160&&光圈:F/4.0&&焦距:36毫米&&感光度:125&&&
品牌:&&器材:&&镜头:Unknown
8-36mm&&时间:&&快门:1/1250&&光圈:F/4.5&&焦距:36毫米&&感光度:125&&&
我以前对于适马dp系列用的很少,之前第一代dp和后来的M版都只是把玩过而已,没有怎么拿来拍照。但是在这次拿着dp2Q去美国出差后,自己就被这台无论是外观还是性能都相当“奇葩”的机型所毒倒以至于产生了自己也要搞一台的念头。这个机器相对于其他同类产品而言,短板不少:比如造型奇葩,单手握持不易;电池性能虽有提升但依然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无法拍摄视频,连拍和回放速度也缓慢等等...但这台机器在低ISO下画质极佳,单单这一点就足以抵消前面所说的所有不足!虽然dp2Q的直出JPEG品质也已经不错,但我更愿意让你观看那些通过spp软件从X3F(RAW)格式转换过来的JPEG文件。无论是画面炫目的色彩、超广的曝光宽容度还是从中心到边缘近乎完全一致的锐利/细腻画质,这一切都证明适马所宣扬的那句“口袋里的中画幅”并非只是单纯的广告用语;
样张:http://blog.pchome.net/article/728674.html&
富士X100T得到我的喜爱是很自然的:因为我喜欢它的前代产品X100S,也喜欢它的前前代X100。在我看来,虽然有人会对第一代富士X100发出各种抱怨,但实际那款产品已经能够满足我对于此类产品的需求:复古美观的造型、有特色的光学/电子混合取景、以色彩见长的良好画质。而之后两款产品所做的就是在继承X100这些优良传统的同时进一步提升画质和解决诸如响应速度之类的诟病。所以,当富士的这个系列进化到X100T时,我实在已经想不出更多可挑剔的地方了,而这个系列看起来也的确发展到头了。如果富士想要再推出一款此类复古风格的不可换镜头大底相机又不愿意继续出个X100F(前两款机型后缀名是取英文‘第二’、‘第三’的首字母,如有第四台后缀则应为‘F’),看起来他们只有推出一款采用更大光圈(比如F1.4)和更大画幅(全画幅X-Trans元件)的X200才能交差了。
样张:http://article.pchome.net/content-1761705-all.html(拍摄者:祁建翔
————————
另外,对于A7II:
1、从实际上来说,A7II使用的对焦模块和A6K是近似的相位+对比混合式,只不过一来这个在APS-C机身上能实现全画面覆盖的对角系统在全画幅机身上只能覆盖中间一块,同时也不具备运动物体下一个位置的预测算法,所以这款机身并不具备索尼目前主推的“4D对焦”能力。不过,尽管如此A7II在AF性能上的表现依然要比A7有较明显的提升,足以应对绝大多数用户的拍摄需求;
2、A7II最令人激动的改进在于重新加入了机身防震功能且还是目前业内最高水准的五轴防震。但这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我们(特别是玩老镜头转接的用户)会为具有更大通用性的防震性能而欢呼,一方面也会质疑自己以前在索尼那几款防震镜头上的投资是否打了水漂?索尼这几年在研发上锐气十足,很勇敢的将一些新技术新理念快速商品化,这固然与某些厂商稳妥到近乎保守的风格有很大不同,但同时也容易让自己的产品发展路线出现一定程度的摇摆甚至是走回头路。
3、由于要将五轴防震机构融入机身,A7II的机身厚度不得不做了增加且电池仓存储卡槽的样式也有一定改变。不过出人意料的是,大家对于A7II的机身加厚并不抱怨反而觉得握持手感得到了更好的提升。可见,对于A7系这样的产品虽被冠上“微单”之名,但它的目标客户们并不是特别在意产品是否真的够“微”。这些用户从传统单反的视角来衡量A7系是否易于操作,是否适宜“干活”。从这个角度来看,索尼用A7系这种类单反设计的“微单”来取代以前的单电产品系列,成效还是明显的;
4、A7II另有一个不太明显但让我特别喜爱的提升是开机速度有了明显的提升。A7在打开电源开关后到进入实际可以拍摄的状态还需要经历较长一段启动时间,这在实际使用中往往会造成错失时机而令人相当恼火。新机终于能够实现开机后马上投入拍摄,成功消除了我对该系列一个比较大的抱怨,这一点让我格外满意。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富士x70和x100t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