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城王兰亭太极拳亭从下往上看像什么

这就是予乐湾太极图?_汝城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6,960贴子:
这就是予乐湾太极图?收藏
拍这里差点把飞机放生提控回家了。
游戏特效培训,毕业年薪20w,来CGWANG吧!
飞得蛮高的,应该达到极致了
多么熟悉的地方
多么熟悉的地方,咦拍得好干净有木有
看着好舒服啊~
有卫星地图的感觉
这个地方要了好多开车的命。
本屌修高速公路的时候曾经在这挖山头,,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    D1
深圳---韶关马坝(高速320km)  照例午饭后出发,一路高速约4小时到达曲江县城,找到比较有安全感的区委招待所  
楼主发言:133次 发图: | 更多
  开房后,出街晚饭;找到一间传统吃煲仔饭的餐厅    
  马坝油粘米名声在外,理当试试,再加东江盐焗鸡更加味美    
  食饱饭,江边散步,好多美食惹人垂涎;    
  好快肚子咕咕叫,再饮个炖品,食个包再回去呼呼      
曲江县---仁化县---湖南汝城(140km
高速40km)  早餐后,从马坝上高速,40km后到了仁化;  丹霞地貌,乡村美景      
  做腊味的好时节    
  差不多中午时段,找到了名不经传的黄坑镇东庄村  进入小村林荫小道,有几棵寄生的古树      
  小村十分古朴    
  正是这条小村子,却藏着可能是广东最漂亮的门楼;  据村民说:清朝时,这条村出了一个阉不净的太监,他在皇宫与妃子有了奸情,被皇帝有所察觉,但又没有确实的证据;皇帝想出一计策,将小太监逐出皇宫,叫那个妃子去送行;如果太监回头看妃子,就证明他俩有奸情,果真太监真的回头看,皇帝就问太监还有什么可说的;太监说:我回头是看皇宫,十分怀念这里的生活;皇帝听后,不但没杀他,还准他回乡建一座带有皇宫的门楼,以缅怀宫中的日子  东庄门楼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在嘉庆、道光、咸丰年间有过维修。门楼面宽4.05米,深5米,高7.04米。东庄门楼是一座大门楼内套小门楼组成的一个独特的建筑物。大门楼和小门楼不在同一时期建造,小门楼是乾隆年间建造,大门楼是在咸丰年间增建的,这样两门相结合形成了一个完整、独特风格的建筑物;大门楼为砖木结构,重檐歇山顶,脊梁上有鰲鱼、脊刹,正面檐下有两个垂花,出两个华拱,天花为卷棚式;小门楼为红砂岩条石结构,门用红砂岩石柱,石板盖顶,前后门楣饰石雕,上置栏额,檐下设石雕斗拱,均为一斗三升。整个建筑建造独特,古色古香      
  村民还说:这条小村也曾经繁华过,原因这里有水路通外面;不过现在已经是过眼云烟了      
  离开东庄,沿G106北上,过城口进入湖南汝城要翻越大山走十多公里的盘山路;翻完山后便是盆地    
  在进入汝城县城前,在三星镇星村村囗参观了一座古桥  星村桥始建于清康熙庚子年(公元月份1720年),距今已近300年。桥长38,9米,宽5,1米 高6,7米,青石结构,三孔石拱桥,是汝城县著名的古桥之一      
  汝城县,位于湖南省东南部,与广东、江西两省接壤,有“毗连三省,水注三江(湘江、珠江、赣江)”之美称,是镶嵌在五岭山脉的一颗璀璨明珠。汝城县治历史悠久,自东晋升平二年(公元358年)始置县治,县名先后改称为卢阳、义昌、郴义、桂阳、汝桂县,1961年与桂东分县而治,复称汝城县至今  当年周敦颐(号濂溪先生)任桂阳(今汝城)县令时,吏治之暇常来此处吟咏赋诗;现在,秀美的濂溪依旧    
  濂溪书院坐落于县城西郊金凤岭麓,前临江水,后依青山,松涛拂耳,清爽幽静,为典型宋式四合院砖木回廊结构建筑。书院自创办以来,人文蔚起,声名远播,濂溪遗韵历久弥光,在此可以追寻道学宗主的风范  
  离开濂溪书院广场,沿濂溪东行1km,便到了县城南隅,九塘江与寿江的交汇处,这里有一座古塔---老城区的标志性建筑    
  这里两水相交,江流滔滔,自然有可圈可点的风景;兴建一塔,用以点缀风景,并藉以登高望远,饱览群山之秀色。再修两桥,可沟通两岸,也可立其上赏水观鱼。这样正合了“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诗句。  汝城这个人文景观十分珍贵,如果引入江水,梳通两条河道,又一个江南水乡古镇会出现      晚食宿于县城。
  汝城县城---土桥镇---热水镇(60km 高速15km)  昨晚住在县城的新区  
  汝城古祠堂群规模大,初步统计约有700多座古祠堂;这些祠堂在平面布局、构造、装饰上独具地方特色,其建造时代之早、保存之完整、形制之精美、数量之多、文化底蕴之深厚,位居湖南古祠堂之首  汝城的姓氏大多是宋“靖康之变”后,直接或间接从安徽、江西、湖北等地迁徙而来,如汝城朱氏就是从砀山迁徙卜居后繁衍成为汝城旺族。受中国“叶落归根”文化和故土难回的影响,南迁故土后的人们把思念故土的感情表现在修建一座故乡一样的祠堂,因此,一旦经济、人口繁衍发展后,南迁的姓氏大兴土木兴建了大量的祠堂  汝城古祠堂群受岭南、赣南、湘南建筑文化影响,以其特有的梭形直梁型穿斗系柱梁结构、湘东南特有的多层出45度挑檐枋组合,以及大量使用如意斗拱及插拱造技术而有别于湖南其他地区,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而著称,堪称我国南方建筑博物馆。汝城古祠堂群中的范氏家庙、叶氏家庙、李氏宗祠、周氏家庙、周氏祠堂、太保第保留有较多的明代构件,八角楼形制上保留有明代风格,使用了古老的插拱造技术,绣衣坊属典型的明代石牌坊,范氏家庙、卢氏家庙等祠堂的鸿门楼上大量使用七层如意斗栱作装饰,具有显明的地方特色。出45°的斜挑构件,往往由挑枋与驼峰组成二叠或三叠的不同形式,而且在斜挑构架上有精美的雕刻和彩绘,这是湖南省内其他地方的古祠堂中所没有的地方做法。  今天,参观几个有代表性的祠堂;早餐后,先到汝城县城郊乡津江村  
  朱氏祠堂:是一处始建于明嘉靖36(1557)年的朱氏族人为尊宗敬祖而建的祠堂建筑。祠堂坐南朝北,面阔三开间两进深一天井,建筑面积468平方米。门楼为砖木结构,高平屋饰重檐彩绘歇山顶七跳如意斗拱鸿门楼和两级彩绘墀头封火山墙;额枋题鎏金阳文“朱氏祠堂”榜书大字,木镂雕精美的双龙戏珠鸿门梁,梁柱上大量使用插栱方式饰阳雕和彩绘传统戏文驼峰木枋板;廊前卷棚,明次间5架抬梁穿斗结构;螺钿门神漆黑木大门,青石门槛饰精美青石石鼓一对。正厅为高平屋硬山顶饰滴水沟檐砖木结构建筑。祠堂装饰富丽堂皇,抬梁下饰木漏雕插栱雀替和彩绘驼峰枋板,梁柱上饰对联,横梁下悬挂内大量的名人题赠的匾额如民国十一年(1922)湖南省省长赵恒惕题赠的“敬教劝学”匾、1927年朱德题赠的“世界一家”匾。正厅前饰仿牌坊式照壁。天井中饰鲤鱼跳龙门青石石雕。祠堂前矗立一对高大的青石基石狮    
  津江村算得上大村,村内古建筑物甚多,在街巷随时看到古物    
  小祠堂也有好几处  
  小桥流水的老宅    
  古老的大宅还有老人在居住        
  老宅中,几个老人家在做红薯干,热情的她们还请我吃红薯      
  以前的大宅,一般都有门楼,主屋的木雕更是不会马虎    
  在汝城的几个地方都看到,无论在家或者在街巷中,都看到当地妇女在做一种手工编织,她们说帮广东老板做的    
  村中的多个门楼        
  参观完津江村,转到西北面的城关镇新井村上黄门街,这里是朱氏总祠所在地,可惜,朱氏总祠在装修  朱氏总祠:是一处始建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由三省十八县朱氏族众集资建成的中西合璧样式、具有哥特式建筑风格的近现代乡土建筑典型代表。祠堂坐西朝东,由大厅和两栋偏房组成,东西宽58.2米,南北长49.8米,占地面积5895平方米,建筑面积2898平方米。朱氏总祠一改汝城古祠堂仿文庙式的布局,吸收西方哥特式建筑风格,在大厅高平屋上面设计一座八角钟楼,而不是传统的鸿门楼,重檐攒尖顶覆鱼鳞瓦,上做葫芦宝顶,檐角飞翘,如飞鸟展翅。左右设计两座高耸钟鼓楼,左钟右鼓,均为单檐攒尖顶,四檐飞扬,形成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结构上把传统的石础圆柱梭型梁砖木结构改为哥特式的飞券四方形石立柱结构体系,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祠堂前后左右有走廊连接,几十条拱门富有西方特色。朱氏总祠中西合璧,气势恢宏,是汝城最为壮观的民国建筑,在汝城众多祠堂中独树一帜,是汝城古祠堂演变的一棵奇葩。朱氏总祠的石雕工艺精湛,刀法细腻,运用浅浮雕、镂雕、圆雕等技法,雕刻着许多精美图案,图案大都以中国民间传统图案,如“龙凤呈祥”等雕刻在西式柱礅上,中西合璧,形成和谐统一,充分展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实用主义思想,反映了“西学渐进”现象已经深入中国城乡,其雕刻风格和手法也与其他的地方不同,极富地方特色。解放以后,县人民政府曾将其改为人民大礼堂,成为汝城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见证了共和国的发展变化    
  朱氏总祠的东面是城郊乡益道村,这里叫汝城绣衣坊(3个点:绣衣坊、范氏家庙、中丞公祠)  绣衣坊(含范氏家庙、中丞公祠)的文化底蕴深厚。绣衣坊、中丞公祠专门为旌表监察御史范辂之德行而建。范氏家庙记载着汝城范氏宗族的迁徙演变的历史。如范氏家庙堂号为“高平堂”,因范氏汝城始祖是从山西高平迁徙而来。范氏家庙、中丞公祠内的堂号、门匾、堂匾、楹联流光溢彩,内涵深厚,寓意深远。这些楹联、牌匾皆出自名家之手。如:中丞公祠中的《范辂传记》木刻匾出自清代著名书法家范廷扬,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及观赏价值  
  绣衣坊为典型的明代石牌坊,是湖南省目前保存唯一一座专门旌表古代监察御史的明代石牌坊,雕刻精细,纹饰精美,堪称“湖南第一坊”。绣衣坊建于明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明王朝为旌表监察御史范辂之德行而建,属典型的明代石牌坊。绣衣坊是湖南省目前保存唯一一座专门旌表古代监察御史的明代石牌坊,堪称“湖南第一坊”    
  范氏家庙、中丞公祠小巧精致,外观古朴典雅,气势恢宏,布局富有自身特点。范氏家庙鸿门楼在平面布局上不带厢房,以板壁、天井等隔为三厅三进的天井院落式。范氏家庙建筑面积460多平方米,中丞公祠建筑面积310多平方米。选址、布局讲究风水,明间开门,下设高门槛,寓意“门第高”。宗祠的厅堂随地势不断升高,被寓为“连升三级”、“步步高升”。体现了古祠堂群绝妙的构思与高超的建筑艺术水平    
  中丞公祠是一处始建于明嘉靖壬午年(1522)的祠堂古建筑。祠堂面阔三开间三进深二天井,面积342平方米。中丞是御史中丞的简称,明清时用作巡抚的别称,明朝都察院副都御史职位相当于御史中丞,常用作巡抚的加衔,故有此称。门厅为砖木结构,高平屋饰三级彩绘墀头封火山墙;鸿门楼上悬挂“中丞公祠”匾额;廊前卷棚,明次间5架抬梁穿斗结构;青石门槛饰石鼓一对;正厅高平屋硬山顶饰滴水沟檐。上厅设鎏金木雕、彩绘隔扇门神龛,神龛供奉范氏列祖列宗神主牌位;横梁下悬挂内大量的名人题赠的匾额,最为出名的是中厅横梁下悬挂的著名书法家范廷扬所书的《范辂传记》木刻匾  
  看完县城附近的古建筑群,再没S324向东北走几公里到了土桥镇土桥村广安所组,这里也有二座精美的古建筑  
  八角楼:又称文武世家木牌坊,是一处建于明朝弘治2年(1489年)的牌坊建筑。牌坊坐西北朝东南,面阔三开间,面阔宽9米,进深5.3米,高7.4米,面积48平方米。重檐歇山顶覆小青瓦两楼式青石基木牌坊。明朝洪武初年,陈友谅余部峒贼钟君道,纠合四方亡命之徒,啸聚江湖,猖乱汝城,或白昼杀人,或夜行出劫,从洪武五年至十八年,十三年来,汝城境内不得安宁,道路惟闻啼哭,风鹤亦致心惊。人们纷纷逃至岩穴,保全性命,以至“瞰视四野,田畴尽皆荒芜不治,不死于寇,必死于饥”。洪武19年(1386年),明朱元璋将部将广武将军骑都尉李兴(湖北襄阳均州人)升授骠骑将军,令其率部到汝城进行剿匪。李兴不负圣望,于洪武20年平定寇乱,立下赫赫战功。朱元璋龙颜大悦,于同年赦封广安所为军营,设千户,配置兵勇1114名,由朝廷颁发关防印信,给赠铁券,令李兴“永镇兹土,子孙垄之”。于是李兴一族就在广安所扎根落户,繁衍生息,李兴遂为广安所李氏始祖,明正统2年(1437年)朝廷敕封其宗祠为“元勋第”。 明成化年间,李兴五世孙李安(字定夫,明成化癸卯科进士) “心性宽和,才识敏捷”,其“以武力开基而以文德继之”,故赠“文武世家”匾额,建此木牌坊。该牌坊形制上保留有明代风格,使用了古老的扦拱造技术,装饰富丽堂皇,除石柱础和门前的一对石鼓外,为木结构建筑。主楼如意斗拱出七跳,左右两侧间衬如意斗拱,出四跳。前后檐斗拱斜向挑出楼梁外35厘米,主楼脊两端饰陶质鳌鱼,脊中央饰葫芦宝顶      
  李氏宗祠:又称元勋第,是一处始建于明朝正统2年(1437年)的祠堂古建筑。明朝洪武初年,陈友谅余部峒贼钟君道,纠合四方亡命之徒,啸聚江湖,猖乱汝城,或白昼杀人,或夜行出劫,从洪武五年至十八年,十三年来,汝城境内不得安宁,道路惟闻啼哭,风鹤亦致心惊。人们纷纷逃至岩穴,保全性命,以至“瞰视四野,田畴尽皆荒芜不治,不死于寇,必死于饥”。洪武19年(1386年),明朱元璋将部将广武将军骑都尉李兴(湖北襄阳均州人)升授骠骑将军,令其率部到汝城进行剿匪。李兴不负圣望,于洪武20年平定寇乱,立下赫赫战功。朱元璋龙颜大悦,于同年赦封广安所为军营,设千户,配置兵勇1114名,由朝廷颁发关防印信,给赠铁券,令李兴“永镇兹土,子孙垄之”。于是李兴一族就在广安所扎根落户,繁衍生息,李兴遂为广安所李氏始祖,明正统2年(1437年)朝廷敕封为“元勋第”。建筑由两个朝门及祠堂组成。北朝门坐北朝南,硬山顶覆小青瓦砖木结构,另一朝门是“文武世家”木牌坊。祠堂坐西朝东,占地面积364平方米;由门楼、前厅、中厅、后厅和厨房等组成,面阔三开间三进两天井。祠堂建筑布局仿文庙建筑,祠堂居村落建筑中心,左右为仿“礼门、义路”的笔直巷道。门厅为砖木结构,高平屋饰重檐歇山顶落翼式屋顶和三级彩绘墀头封火山墙;额枋题鎏金阳文“李氏宗祠”榜书大字,木镂雕精美的双龙戏珠鸿门梁,门厅梁柱上大量使用插栱方式饰阳雕和彩绘传统戏文驼峰木枋板;廊前卷棚,明次间5架抬梁穿斗结构;螺钿门神漆黑木大门门板,大门的上方悬“钦赠铁券”匾,青石门槛饰精美青石石鼓一对。正厅、上厅为高平屋重檐歇山顶落翼式屋顶饰滴水沟檐的砖木结构。上厅设鎏金木雕、彩绘隔扇门神龛,神龛供奉李氏列祖列宗神主牌位,神龛上悬“奉天敕命”匾;神龛前摆设青石阳雕瑞兽腿神杠一副、清代咸丰年间的青石香炉一尊和木方神台一张,用以摆放祭祖贡品和香烛。祠堂装饰富丽堂皇,抬梁下饰木漏雕插栱雀替和彩绘驼峰枋板,梁柱上饰对联 “金堂玉马风云际会苍松翠柏雨露长新,爰日依庭祥云在户璠玘为质松柏居心”等;横梁下悬挂大量的名人题赠的匾额。祠堂前是一宽敞河卵石砌成的空坪,空坪边缘砌一道围墙。祠内现存一通明代青石阳雕“圣旨碑”,正中浮雕“圣旨”二字,两侧饰以龙纹,背面正中浮雕“恩荣”二字,两侧饰凤纹。祠堂内墙壁上镶嵌明、清时期镌刻记事和捐款鸿名的石碑十七通    
  离开土桥村,继续北上3km,便到了土桥镇金山村,这里有二座精致的家庙        
  卢氏家庙:又称叙伦堂,是一处始建于明万历33年(1605年)的祠堂古建筑。该祠堂坐西南朝东北,面阔三开间三进深二天井,面积367平方米。建筑布局仿文庙建筑,祠堂居村落建筑中心,左右为仿“礼门、义路”的笔直深邃巷道。门厅为砖木结构,高平屋饰重檐彩绘歇山顶高大宏伟的七跳如意斗拱鸿门楼和三级彩绘墀头封火山墙;额枋题鎏金阳文“南楚名家”榜书大字,因宋太宗赵光义为嘉奖卢氏先祖的丰功伟绩,曾赐诗卢氏云:“积世簪缨自范阳,煌煌事业远流芳。尚书光耀千秋史,太尉名扬五代梁。唐朝宰相威力强,卢氏英才呈忠良。楚国之南皆名家,家声远播耿朝纲”,为纪念先祖的光荣传统,让家族美名世代相传,土桥金山卢氏称其家族为“南楚世家”。樟木镂雕精美的双龙戏珠鸿门梁,门厅梁柱上大量使用插栱方式饰阳雕和彩绘传统戏文驼峰木枋板;廊前卷棚,明次间5架抬梁穿斗结构;螺钿门神漆黑木大门门板,青石门槛。正厅高平屋硬山顶饰滴水沟檐。上厅设鎏金木雕、彩绘隔扇门神龛,神龛供奉卢氏列祖列宗神主牌位;神龛前摆设青石阳雕瑞兽腿神杠、青石香炉和木方神台,用以摆放祭祖贡品和香烛。祠堂装饰富丽堂皇,抬梁下饰木漏雕插栱雀替和彩绘驼峰枋板;门楼梁柱饰对联 “君峰右列锦屏近,源水中环玉带长”;大门框饰对联 “高门迎晓日,望族重清明”。中厅梁柱饰对联为 “敬所尊爱所亲文内外贵交修,行其礼奏其乐述渊源忻勿替”;中厅上后厅饰木门联 “念祖承宗敢不聿修厥德,持身涉世惟时允报其中”;后厅神龛上悬“叙伦堂”匾,两侧梁柱饰联为“祖德高深惟报以春祀秋尝曷淇奈何弗敬,孙谋远大必斯夫行成名立应亦莫若为仁”;横梁下悬挂内大量的名人题赠的匾额。祠堂墙壁上镶嵌有内还有5通青石叙事、捐款鸿名碑。祠堂前是一宽敞的空坪,空坪前设仿文庙“泮池”的明塘一口    
  叶氏家庙:又称敦本堂,是一处始建于明弘治年间(1488年)的祠堂古建筑。由朝门和祠堂组成,朝门坐西南朝东北,建筑面积70平方米,三开间硬山顶覆小青瓦砖木结构饰滴水沟檐。朝门是汝城有名的“三条半”朝门之一,是湘南民居典型代表,由清道光年间岭南著名的堪舆大师肖三四亲自堪形而定。梁枋下悬挂“孝廉方正、翰林院、大夫第”等匾额;朝门前梁柱饰对联“世系由来根叶尹,家声自昔著崖州”,点明金山叶氏始祖来自河南叶县,本系源于崖州都督;门框饰对联“七叶重光辉翰苑,三枝毓秀耀卢阳”;朝门后梁柱饰对联“政声传东鲁,世泽著南阳”;东北面墙壁上嵌青石碑一通,特别注明“子孙后代永远不得改变朝门高度和朝向”;当地流传“叶家后来占了一个好地方”即指该朝门兴建之后叶氏家族人丁兴旺,成为当地望族      
  进朝门,过一小空坪,才是祠堂正厅。祠堂坐南朝北,建筑面积178平方米,面阔三开间两进一天井,建筑布局仿文庙建筑,祠堂居村落建筑中心,左右为仿“礼门、义路”的笔直深邃巷道。门厅为砖木结构,高平屋饰硬山顶覆小青瓦和二级彩绘墀头封火山墙;梁枋下悬挂“叶氏家庙”牌匾,三层镂雕双龙戏珠樟木鸿门梁,云水纹环绕,层层相扣,木雕技艺高超;廊前卷棚,明次间5架抬梁穿斗结构;两边门柱饰有对联;门厅下的大门为四对落地隔扇门,隔扇门雕刻精美的貔貅等传统吉祥图案,与其他地方的祠堂建筑不同,叶氏家庙的门厅特别狭仄,进深不足2米。正厅高平屋硬山顶饰滴水沟檐,中厅后梁柱正中悬挂“府参军”匾额落款“叶正馨,道光壬丑年”;左右各一匾,左匾题“太守”,右匾额题“太傅”;中厅的后壁为一全落地三开间木板墙,正中大门背面饰木板画屏,画气势磅礴的云龙腾飞图,画屏下在红色底板上正楷书16对32条“报条”,记载叶氏子孙外出做官人员姓名、官职,用以光宗耀祖和激励后人;梁柱饰对联“地分东南橘绿柚黄敢思异地忘真本,天共楚粤湖深海阔总为同天溯大源”;祠堂抬梁下饰木漏雕插栱雀替和彩绘驼峰枋板。上厅设鎏金木雕、彩绘木雕精美隔扇门神龛,神龛供奉叶氏列祖列宗神主牌位,神龛上悬挂“敦本堂”堂号木匾一块;神龛前摆设神杠、香炉和木方神台,用以摆放祭祖贡品和香烛;上厅梁柱柱上饰对联“世德作求笃宗盟以睦九族循循仁让规矩,彝伦攸叙肃家法而振三纲奕奕尹姞衣冠”;上厅左右外墙壁上分别悬挂“俗消雀角”“吏行冰上”德政牌。在叶氏家庙的墙壁上尚保留有大量的“大跃进”时期壁画,反映当时的社会生产情况,是珍贵的“社建”文物。叶氏家庙风格古朴,布局别具匠心,在众多的汝城古祠堂中有特别的地位和价值    
  看完了这二座都有精美绝伦木雕的古建筑物,慨叹当今这些传统技艺没有很好传承下去;在村中遇到了正用传统技艺雕刻的叶师傅    
  叶师傅向我介绍了整个生产过程,从接单开始 ,买樟木,画图 雕刻 上油都是他一手包办;并拿出他的作品给我欣赏;他还告诉我做他这行的还有一定数量的人,他有徒弟的        
  带着满足的心离开金山村;上高速前还看到远处的古建筑物,看来,汝城有机会我会再来的    
  从土桥镇上高速东行15km下高速,再走18km的盘山省道,太阳落山前到达热水镇    
  热水镇位于湖南、广东、江西三省交界之地,它是我国南方水温最高,流量最大,水质最好的天然温泉,水温一般为 91.5℃,最高达98℃;热水河边到处都是温泉眼,先到一个温泉池泡一下脚      
  订好房之后,趁太阳还没完全下山,开车赶去北面1km看仙人桥;  
  仙人桥桥高十五米,跨度二十二米,是湖南省跨度最大的,高度最高的古石拱桥。这里两山夹峙,自古以来就是汝城通往江西的天堑。多少年来,人们一直想在这里架设一座拱桥,使“天堑变通途”。然而,人们从外地请来一名身怀绝技的建筑师傅,组织了一支百人施工队伍,昼夜奋战,居然仅花了几天的工夫,拱桥就指日可成,速度之快让人们不可思议。一个工人通过细心观察,发现做工的有一百人,而吃饭时却总是只有99人,此时人们才明白,原来是有仙人相助。于是搭桥竣工后人们就把此桥叫仙人桥。  如果不到现场,真感受不到什么叫震撼心灵,单拱桥面到河床有五层楼那么高,从图片是感受不到的    
  与仙人桥遥相呼应的是蜗牛塔  
  上蜗牛山途中回顾仙人桥  
  蜗牛塔又称热水塔,坐落于汝城县热水镇背面一公里的热水河大水口畔,与仙人桥遥相呼应。蜗牛塔始建于元朝初年,现存为清代所建。相传,古代“蜗牛精”常到热水镇兴风作浪,毁坏禾苗,危害百姓,百姓深恶痛绝。为对付“蜗牛精”,热水有识之士多方筹资建造了该塔,才镇住了“蜗牛精”,蜗牛塔由此得名。  整座塔为六方七级楼阁式砖塔,葫芦宝顶,塔高21米,底面积18平方米。第一级用青石条砌成,高1.7米,边长2.35米,周长14.1米。二级以上为青砖结构。二、四、五、六层门楣分别阳刻有“天开文运”、“文昌阁”、“奎映灵泉”、“文光射斗”等额题,每级之间有6个真假券门,间隔分布。  蜗牛塔矗立在青山绿水之间,结构灵秀,文采焕然,加上有动人的传说,更增加了神秘的气氛。2004年,已同塔下仙人桥一起列为汝城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夜幕降临,该回镇上吃饭,泡温泉了    
汝城热水镇---三江口---广东仁化县城(80km)  早晨的汝城温泉文化园    
  桥的另一边是未开发的热水河  
  早上七点多一点,冒着零度左右的严寒走进汝城温泉文化园      
  天气虽冷,但是当地村民是不会改变他们的生活习惯的,只是,此时就没有几个游客        
  过蹬步,走向对面的桥底  
  来迟了,最血腥的场面没看到;这里每天晨早都在上演屠杀牲畜    
  原因,屠场旁边有十分热的泉眼    
  这里的温泉蛋又嫩又香,来了二个    
  早餐后,返回酒店,看到座驾的前挡风玻璃结了一层比较厚的霜,只好回房间耐心等化霜再离开      
  上午十点几,霜终于化了;昨天傍晚看的仙人桥还没看够,走之前再去瞧一瞧  
  桥下小河边结的冰箱还没散尽    
  这桥继续震撼我的心灵,太值得为它一看再看!      
  再上蜗牛山,再回首仙人桥    
  这刻,可以没遗憾地离开热水镇了      
  从热水镇到三江镇的X10的30km山路比较平缓,比较好走  
  过汝城的三江口,进入广东仁化城口镇;南行5km到达城口的上寨村  美丽的田园    
  上寨村的特色则在于古色建筑群的完整保留    
  我的最大收获是在该村找到多种款式的石花窗    
  离开上寨,沿G106南行1km便到达恩村  恩村古村座落在仁化县北部,美丽的锦江(恩溪)河畔,弯弯的锦江河水从村头流过,古村建筑依山傍水、错落有致;恩村,顾名思义即有恩之村。据明朝嘉靖三十六年敖谕胡居安首修《仁化县志》卷二山川篇记载:越王勾践灭吴王,其子孙避难此诶(现恩村石围古榕树下)失路,逢老妇导之而去(向西南走,到吴竹岭下定居,此岭下有一溪亦名吴溪),事后,吴王子孙以金帛报其恩,此溪,古名恩溪(锦江河),其村曰 “恩村”,沿用至今。  古村里现居住着一百多户人家,以蒙姓为主。据明朝嘉靖、清朝康熙、同治、民国的《仁化县志》和《蒙氏族谱》等有关史料的记载,蒙姓先祖蒙念四在宋元丰七年(1084年)开村始,历宋、元、明、清诸朝至今共九百多年,蒙氏家族子孙繁衍,世有簪缨、人才辈出,名宦鸿儒,代有精英,共考出进士26位,考上武举、岁贡、监生、痒生、太学生等三百多人。   小小的古村落里,留存二座门楼、一个家庙、七个祠堂、四个牌坊、一座城堡、一段古驿道、一个古码头、古朴典雅的民宅,这些尽诉说恩村古村和蒙氏世家的显赫地位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到恩村,首先映入眼前的是两座独立古式门楼,成为进出该村的门户。北门楼被称为“拱北里”门楼,为二层牌坊式建筑,瓦檐喙牙翘角,上层中间镶嵌匾额,镌刻“拱北里”三个大字,底层方正厚实,中间开一大半圆拱洞为门,可进出中型以下车辆。门外两边镌刻一幅对联“由是路东蒙初步;入其门安定首关”。门里面也镌刻一幅对联“氏授东蒙壮甲第;门朝北阙应天枢”  
  从北门入村,刚好碰到村民在吃杀猪饭      
  热情的村民邀请我一起吃杀猪饭,我当然老实不客气了        
  吃完午饭,好几个村民带我参观古村和他们家的古物  据记载,恩村共有七个宗祠,现在只保存下来四个宗祠,   分别是世科祠、功德房祠、长房祠、二房祠。现存的四个宗祠中,算世科祠建筑规模最大、装饰最精美、保存最好的宗祠,世科祠也经历重修,各时期的建筑风格也有留痕。祠堂为三开间二进砖木梁抬架结构,硬山顶前互檐二层楼阁式建筑,两侧外墙压瓦顶灰塑彩色照头。大门前设前廊,围木栏栅,前廊高出地面80厘米,成塾台,台基台阶用条石砌成。前檐两柱直通楼阁斗拱托檐,瓦檐喙牙翘角,高出两侧瓦面约1.3米,有大鹏展翅之势。两柱上方托精美檐饰,横梁檩条雕龙刻凤,梁上托一大匾,匾上镌刻“叔侄亚魁”四个大字。大门门档户对齐全,两门档上各放一特大鼓形抱付石。整个祠堂建筑雄伟,装饰精雕细刻,灰塑装饰,彩绘墙面,十分华丽。   世科祠是为叔蒙思齐、侄蒙正同时以前两名考取功名而兴建的。当年15岁的蒙正随叔蒙思齐一同进京赶考,结果侄得第一名,叔得第二名。皇帝赠“叔侄亚魁”匾,赞赏有加。         
  [蒙氏家庙]      
  第三个宗祠      
  第四个宗祠    
  据清朝嘉庆《仁化县志古迹志》记载:仁化功名牌坊表有十,恩村独占其五。加上清朝后期树立的两个牌坊,其实恩村历史上有七个牌坊,分别是为蒙英昴立的“进士坊”、为蒙正立的“观光坊”、为蒙禄昌立的“五马坊”、为蒙荣立的“登选坊”、为蒙温立的“登第坊”、为蒙均远立的“都台坊”和清光绪年间立的“维新坊”。   经过历史沧桑,恩村现在只剩存“观光坊”和“维新坊”二座牌坊。“观光坊”为四方门楼式青砖条石建筑,翘角峥嵘,门上方有坊匾,匾四边有回形边饰,匾书“观光坊”三个大字,“观光坊”三字据说为宋代大书法家赵孟頫所书,坊门镌刻有一幅对联“甲第休夸二宋美;文章应许三苏齐”,对联为谢枋得所书  
  “维新坊”为砖瓦建筑,结构较为简单,它的修筑说明恩村人在鸦片战争以后,踊跃参加戊戌变法和维新运动,在重大历史关头,都是身先士卒,以天下兴亡为己任    
  在恩村里,青砖山墙夹峙成的小巷,光滑铮亮的鹅卵石铺砌巷道,条石砌成排水沟,古朴典雅的民居依南北主巷延伸    
  村里存留的古宅大都是清早、中期的建筑物,青砖瓦房,呈不规则排列,有些独立院落,青云拱门相通。很多古宅建筑外墙上有装饰浮雕、彩绘壁画,屋檐喙牙翘角,翠绿琉璃瓦档,显出高贵、典雅和庄重的气质    
  热情的村民带我去看他们家的木雕 老床    
  踏着古老的鹅卵石巷道前行,到了村南边,又一座叫“图南门”的门楼矗立眼前。南门“图南门”比北门“拱北里”较小些,为四方门楼,门楼四角翘楚,宝顶峥嵘,门楼与一段残存古城墙相连。门楼内面上方镌刻有两块匾额,一块镌刻“安定世居”四个大字,一块镌刻“恩光”两个大字,门两边镌刻一幅对联“建图南关新甲弟;受氏东鲁旧家风”。门楼外面也有两块匾额,一块书“东蒙保障”四个大字,一块书“图南门”三个大字,门两边镌刻一幅对联“义路礼门东蒙规矩;入孝出弟安定风声”。从匾额和对联可见,图南门门楼的建设在拱北里门楼之后,这时恩村官宅已初具规模,尤以外门联的含意,是对进恩村的内外人士一种礼仪村规的忠告及官宦世家的宣扬,有一种清高自律、由我及人的昭示。两门楼成为恩村南北屏障和门户标志,见证着恩村悠久的历史    
  出南门左转往东便是锦江,沿江北行好快到了护城河遗址  恩村建村后,在南宋时期建筑了高大、坚实的围城墙和开挖护城河,围护着古恩村的安全。在村东面的锦江河畔,又以砖石建筑一座宽大独立的城堡,建四城门锁卫,成一座固若金汤的城堡。整个城堡占地五亩,里面巷宅纵横,设施齐全,居住生活安全方便。由于历史苍桑,城堡围墙三面被毁,现只存留东面锦江河畔一段城墙。城墙以青砖条石砌筑,高约六米,长约120米,在婆娑古榕树的映衬下,巍巍横亘于锦江河畔。在城墙的南端,建有一座城门楼,三丈见方的城楼上原建有两座炮台,如今门楼上层及炮台塌毁。城墙上建堞垛马道,气势凛然。城堡东面建有东城门,东城门由花岗岩石条砌成,上设箭楼。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在南城门城墙脚与锦江河岸边至东城门,还留存一条一百多米的古驿道,东城门外条石阶梯连接古驿道和码头。古驿道取锦江河卵石铺路面,被踩磨得光滑铮亮。码头用花岗岩石砌成,呈梯级式伸入锦江河。这是恩村古城堡的水陆门户,东城门楼居高临下,监护着当时南北水陆交通要道。当年粤湘两地官民商旅,都由此驿道、水路北通汝城湖南,南至韶州广州      一个二百多户人家的村庄竟然有如此多样性的古建筑,在广东并不多见,在富裕的珠三角也难找到,希望有关部门多关注!
  参观完恩村,去仁化县城途中参观了几座古塔后,傍晚到达县城食 宿    
  马克,不错
仁化县城---长江镇---扶溪镇---始兴县城(188km)  住的宾馆其实在县委大院内;新的办公楼即将建成,估计旧办公楼会拆除    
  早餐散步过对岸食面    
  早餐后,沿S246往东北方走,省道旁边就是锦江,风景不错      
  约40km到了扶溪镇斜周村委会黄溪水村小组,参观了仁化最长的石拱桥      
  中午时段,到达了长江镇,看了一些古迹      
  然后,沿S246往回走十公里,左转入S342到扶溪镇水口村,看到一座古塔    
  过水口村,然后再过扶溪圩镇左转沿县道行3km便到达古夏村;该村为扶溪的大村,历史悠久的古村  村中有一门楼:尚忠门
它座落于古夏村西南方向中,始建于明朝天顺年间,为古夏李氏一族之总门,凡婚丧嫁娶,皆从此门出入。外门上书“尚忠门”,取意唐朝鼻祖李晟“西平忠武王”之号,以忠处世,凭孝传家  
  村中还有当地最出名的“李氏大祠堂”2座      
  大宗祠对面有照壁:龙虎照壁
龙虎照壁位于古夏村李氏大宗祠缵诒堂前,约建于清朝康熙年间。此壁规模宏大,长12.30米,高6.90米,厚0.8米。照壁左上框内塑“龙”,右上框内塑“虎”,中间大框内竖书“甲第蝉联”四个大字,此照壁相传为皇帝御赐。惜照壁上雕塑文革时被毁,所书湮于岁月中,仅存雕塑遗迹(现已修复)  
  大宗祠后面是藏用堂:藏用堂:又名司马第,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至今有三百多年,是李氏卜居古夏后第十四世祖擎天公祠堂。时擎天公任州左堂,亦称州同或司马,授儒林郎(清朝文职散官,从六品)。藏用堂是典型的徽派建筑,雕刻精巧,具有明显的明清风格    
  最后,参观了该村具有600年历史的古桥    
  离开古夏转到附近的厚塘村,这里有一古庙:南台庙    
  南台庙,俗称龙母庙,位于扶溪镇厚塘村南面,距扶溪镇政府约一公里。据民间流传的庙志记载,南台庙创建于唐朝仪凤元年间(即676年),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唐朝皇帝李世民曾封赠三匾以彰该庙。后经民间多次捐款修建,庙宇得以完整的保留下来。庙祠占地面积有2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多平方米。整个建筑属于明清结构,分前殿、中殿、后殿三大部分,每年前来祈福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            
  在附近又看到一座与古夏那个风格相似的石拱桥    
  这时,太阳西下,我要在天黑之前走出大山进入始兴县  途中经过闻韶镇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汝城二手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