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中国农村经济面临的问题稀缺性问题

环境资源的稀缺性 【范文十篇】
环境资源的稀缺性
范文一:目录
目录,,,,,,,,,,,,,,,,,,,,,,,,,,,,,,,,,,,,,,,,,,,,,,,,,,,,,,,,,,,,,,1
摘要,,,,,,,,,,,,,,,,,,,,,,,,,,,,,,,,,,,,,,,,,,,,,,,,,,,,,,,,,,,,,,,,2
关键词,,,,,,,,,,,,,,,,,,,,,,,,,,,,,,,,,,,,,,,,,,,,,,,,,,,,,,,,,,,,,,2
1对“稀缺性”的认识,,,,,,,,,,,,,,,,,,,,,,,,,,,,,,,,,,,,,,,,,,,,,,,,2
1.1稀缺的相对性,,,,,,,,,,,,,,,,,,,,,,,,,,,,,,,,,,,,,,,,,,,,,,,,,,,,2
1.2稀缺的差异性,,,,,,,,,,,,,,,,,,,,,,,,,,,,,,,,,,,,,,,,,,,,,,,,,,,,2
1.3稀缺的绝对性,,,,,,,,,,,,,,,,,,,,,,,,,,,,,,,,,,,,,,,,,,,,,,,,,,,,2
1.4稀缺的瞬变性,,,,,,,,,,,,,,,,,,,,,,,,,,,,,,,,,,,,,,,,,,,,,,,,,,,,2
2 环境资源稀缺性,,,,,,,,,,,,,,,,,,,,,,,,,,,,,,,,,,,,,,,,,,,,,,,,,,,,3
2.1传统经济学对环境资源稀缺性的认识,,,,,,,,,,,,,,,,,,,,,,,,,,,,,,,,3
2.2环境资源稀缺概念的扩展,,,,,,,,,,,,,,,,,,,,,,,,,,,,,,,,,,,,,,,,,,4
3 环境资源稀缺性的凸显,,,,,,,,,,,,,,,,,,,,,,,,,,,,,,,,,,,,,,,,,,,,,,4
3.1凸显的成因及表现,,,,,,,,,,,,,,,,,,,,,,,,,,,,,,,,,,,,,,,,,,,,,,,,4
3.2人类社会高度关注环境资源稀缺性问题,,,,,,,,,,,,,,,,,,,,,,,,,,,,,,4
4 缓解环境资源稀缺的办法,,,,,,,,,,,,,,,,,,,,,,,,,,,,,,,,,,,,,,,,,,,,5
4.1依靠技术进步,,,,,,,,,,,,,,,,,,,,,,,,,,,,,,,,,,,,,,,,,,,,,,,,,,,,5
4.2利用国际分工与比较优势,,,,,,,,,,,,,,,,,,,,,,,,,,,,,,,,,,,,,,,,,,5
4.3基础设施投资,,,,,,,,,,,,,,,,,,,,,,,,,,,,,,,,,,,,,,,,,,,,,,,,,,,,5
4.4有效的制度安排和政策体系,,,,,,,,,,,,,,,,,,,,,,,,,,,,,,,,,,,,,,,,5
5中国环境资源稀缺性分析,,,,,,,,,,,,,,,,,,,,,,,,,,,,,,,,,,,,,,,,,,,,5
5.1我国环境资源稀缺性严重,,,,,,,,,,,,,,,,,,,,,,,,,,,,,,,,,,,,,,,,,,5
5.2我国资源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6
5.3我国资源环境问题的对策与措施,,,,,,,,,,,,,,,,,,,,,,,,,,,,,,,,,,,,6
6总结,,,,,,,,,,,,,,,,,,,,,,,,,,,,,,,,,,,,,,,,,,,,,,,,,,,,,,,,,,,,,,6
参考文献,,,,,,,,,,,,,,,,,,,,,,,,,,,,,,,,,,,,,,,,,,,,,,,,,,,,,,,,,,,,6
论述环境与自然资源的稀缺性
(长沙理工大学 资环020131)
【摘要】:人类在发展社会经济过程中很多时候都以牺牲环境和过度利用资源为代价的,其造成的结果是,环境的急剧恶化,自然资源的日趋减少,人类的生产生活受到威胁。在此,有必要学习环境与自然资源的稀缺性,了解稀缺性的相对性、差异性、绝对性和瞬变性。从传统经济学对环境资源稀缺性的认识中深入了解环境资源的绝对稀缺与相对稀缺,以及技术创新和生产率提高对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靠的重要性。现在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稀缺的环境和自然资源具有提供原材料和能源等的经济功能。环境资源稀缺性的日益凸显,缓解环境资源稀缺迫在眉睫。中国也要为缓解环境资源稀缺而努力。
【关键词】:环境 自然资源 稀缺性 办法措施 中国环境资源
1 对“稀缺性”的认识
经济学意义上的稀缺,是指相对于既定时期或时点上的人类需要,资源是有限的。而资源的稀缺性,既不是指这种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或可以耗尽的,也与这种资源的绝对量大小无关,而是指在给定的时期内,与需要相比较,其供给量是相对不足的。显然,经济学意义上的稀缺与物理意义上的稀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经济学的稀缺是物理意义上的稀缺在特定经济关系中的具体体现,或者说是物理意义上的稀缺在特定时点内的具体反映。
稀缺作为一种客观事实,有其自身的特性和表现形式。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1.1稀缺的相对性
稀缺本身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就自然界来说,所提供的各种资源都是有限的,而人类的需求和欲望是无限的。
1.2稀缺的差异性
在不同地区,作为资源总体或某种资源的相对稀缺程度是不一样的。稀缺的差异性是由客观地理条件的不同而导致的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决定的。
1.3稀缺的绝对性
稀缺的绝对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首先,稀缺是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就普遍存在的客观现实,它存在于一切时代和一切社会;第二,稀缺是大自然所提供的各种资源的共同属性。
1.4稀缺的瞬变性
稀缺的瞬变性是指在供给或需求一定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或需求强度的变化而导致的各种资源相对稀缺程度的变化。它是由供给或需求强度的变化决定的。
2 环境资源稀缺性
2.1传统经济学对环境资源稀缺性的认识
(一)古典经济学对环境资源稀缺性的认识。
古典经济学所分析的对象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方面,是围绕着土地等自然资源的产出率进行研究,在方法论上是将劳动价值论作为分析的基础。自19世纪以来,人口迅猛增加与土地产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这一矛盾成为古典经济学家研究的主要问题,或者说自然资源的稀缺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成为古典经济学家研究的对象。
(1) 绝对稀缺论与相对稀缺论
绝对稀缺论的代表人物是马尔萨斯马尔萨斯在《人口原理》一书中认为,人口是以几何级数增长,而受土地资源有限性和农业对土地依赖的影响,食物供给只能以算术级数增长,如果对人口增长不加限制,就会导致灾难。抑制人口增长可以依靠战争、瘟疫、饥荒等手段。如果不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资源、经济、人口以及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人类将面临自我设置的“生存困境”。其人口理论显然过于偏激,但却引人深思!
相对稀缺论的代表人物是大卫.李嘉图。他不同于马尔萨斯的主要地方是看到了技术进步促进生产增长的积极作用。
(2) 约翰.穆勒的静态经济论与自然和谐论
穆勒对于马尔萨斯和李嘉图的资源稀缺观点全部进行了吸收,并从技术进步上加以发展和给予更合理的解释。如果人类社会的产出超过自然所允许的限度,社会就会出现失衡。
(二)新古典经济学对环境资源稀缺性的认识
20世纪60年代以前,主要以马歇尔的思想占统治地位。马歇尔否认绝对资源稀缺约束的可能性,认为经济上有用的自然资源的相对稀缺都能通过市场价格得到反映。60年代初期,巴尼特和莫尔斯提出关于环境资源稀缺性的理论,认为只有作为经济过程原材料和能源供应者这一功能的环境资源才具有稀缺性。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将环境资源对经济增长构成约束的传统资源稀缺性理论归结为两种基本观点:资源绝对稀缺性和资源相对稀缺性
(1)资源绝对稀缺
在可获取的自然资源存量的极限没有达到之前,环境质量是不变的,不存在边际成本上升和收益递减现象,环境资源的有限性构成了对经济发展的绝对约束,只有达到极限时,资源的稀缺性影响才会在上升的成本中通过价格得到反映。一旦这一情况发生,所有自然资源存量都已得到利用,边际费用增加,人类在资源替代方面无能为力,经济发展就会在没有任何调整机会的情况下突然停滞。
(2)资源相对稀缺性
资源质量是变化的,不存在环境资源的绝对稀缺,仅有资源质量下降的相对稀缺。当资源被消耗时,质量下降,稀缺性就上升,单位生产边际成本提高。不断上升的相对成本会刺激技术进步,导致经济质量更优的替代性资源出现。经济增长可能使特定资源存量出现暂时的、不断增加的相对稀缺性,但不会导致对经济增长的绝对约束。
从总体上看,传统经济学研究对环境资源稀缺性的长期影响持乐观态度。他们将环境功能分为生产性功能和服务性功能。人们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和生产率提
高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靠,不存在长期对经济增长构成约束的资源稀缺问题。
2.2环境资源稀缺概念的扩展
传统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假设前提是:环境资源是外生的、可以无限供给的、不存在稀缺性的资源,不进入经济系统分析过程,不进入生产函数和消费函数。然而,环境资源稀缺性的出现和稀缺程度的迅速提高,证明了这一传统经济学假设前提已经不能成立。
现在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稀缺的环境和自然资源具有三种重要的经济功能:
首先,提供了工业生产过程中所必须的原材料和能源,包括不可再生的和可再生的资源;
其次,可以吸收、容纳、降解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排放的废弃物和污染物,这一功能常具有公共物品的特征;
最后,向人类社会提供自然服务,包括生产过程与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直接物理交换和福利效益。
3 环境资源稀缺性的凸显
3.1凸显的成因及表现
环境资源的稀缺性约束表明,环境具有对经济活动的承载能力,它决定了在一定条件下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水平和提供自然资源的量。当人们对环境资源的利用接近或超越环境承载力的极限时,环境资源的稀缺性就迅速显现,随着人们对环境资源需求的进一步增加,环境资源的稀缺性在迅速提高。这种对环境资源需求的扩张首先来自于人口的迅速增加。人口迅速增加不仅直接增加了环境资源的消费,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对环境资源的需求强度也在迅速提高。
资源稀缺程度的急剧上升,主要表现为:一方面,人类从自然界获取的可再生资源大大超过其再生能力,人类消耗不可再生资源的速率快于人类发现替代资源的速率,导致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的稀缺程度都急剧上升。另一方面,人类排入环境的废弃物,特别是有毒有害物质迅速增加,超过了环境的自然净化能力,干扰了自然界的正常循环,导致环境容量资源稀缺程度的急剧上升。这些方面相互影响,形成复合效应,不仅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造成危害,而且还发展成为全球性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3.2人类社会高度关注环境资源稀缺性问题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在潜心研究美国使用杀虫剂所产生的种种危害后,于1962年发表了环境保护科普著作《寂静的春天》。作者通过对污染物富集、迁移、转化的描写,阐明了人类同大气、海洋、河流、土壤、动植物之间的密切联系,初步揭示了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1968年,来自世界各国的几十位科学家、教育家和经济学家聚会罗马,成立了一个非正式的国际协会——罗马俱乐部。它的工作目标是,关注、探讨与研究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西德哥尔摩召开,来自113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汇聚一堂,共同讨论环境对人类的影响问题。这是人类第一次将环境问题
纳入世界各国政府和国际政治的议程。大会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
20世纪80年代初,联合国本着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确保全球发展宗旨,于1983年3月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会议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此外各国政府代表还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国际文件及有关国际公约。
1997年12月,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协定书》。
这一切,都表明人们已经开始高度关注环境资源稀缺性和严重的环境问题并对其认识越来越深刻。
4 缓解环境资源稀缺的办法
4.1依靠技术进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技术进步了,才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耗,减少对资源的浪费,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还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小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高科技的环保节能产品或设备,在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上起着重要作用。
4.2利用国际分工与比较优势
正所谓术业有分工,往往各个国家在同一个产业上的效率是不一样的,如果你将自己的短处抛弃,专攻长处,那么就可以用更少的的资源完成更多的工作。这样不仅在技术上可以提高的更快,效率也更高,同时形成了更大的规模效应,成本由此也可以下降。
4.3基础设施投资
加大对交通运输,机场,港口,桥梁,通讯,水利及城市供排水供气,供电设施、环保节能设施和提供无形产品或服务于科教文卫等部门所需的固定资产的投资,既是物质生产的重要条件也是劳动力在生产的重要条件,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效利用。
4.4有效的制度安排和政策体系
有效的政策制度可以使环境治理、环境保护、资源节约、资源合理配置利用沿着健康的轨道前进发展,对促进可持续发展有指导性作用。
5中国环境资源稀缺性分析
5.1我国环境资源稀缺性严重
最近20多年,中国经济持续以年平均9%的增长率高速增长,但是今后的发展也面临着许多巨大的障碍,除了技术进步之外,最大障碍就是资源和环境因素。环境污染、人口压力造成的过度开发和使用农牧业用地、土地荒漠化以及现
代工业制造的污染,这样的经济发展是不可持续的。
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并将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对我国现阶段的资源环境问题予以思考和关注,研究资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求解决的对策与措施,化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促进资源环境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对于保障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质量现状:1 现阶段我国矿产资源、能源和水资源等主要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规模巨大;2我国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不高;3 污染物排放量大,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严重;4 环保投入不足,历史欠账大。
5.2我国资源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 政绩考核过分注重经济指标;
2 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和不合理的能源结构造成严重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3 资源环境管理体制和机制没有进一步理顺;
4 资源环境保护的法规、制度不够健全和完善;
5 市场化机制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5.3我国资源环境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1 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理念上,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转变领导干部对待发展的思想认识;
2 倡导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理念和合理消费模式;
3 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加强资源环境破坏与污染的源头控制;
4 完善管理体制和机制,积极、稳妥地探索管理机构的调整改革;
5 健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6 加强和完善市场化调控手段。
环境和自然资源具有稀缺性,稀缺性有相对性、差异性、绝对性和瞬变性这几方面。传统经济学对环境资源稀缺性的认识包括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对环境资源稀缺性的认识。环境资源对经济增长构成约束的传统资源稀缺性理论归结为两种基本观点:资源绝对稀缺性和资源相对稀缺性。稀缺的环境和自然资源具有提供原材料和能源,吸收、容纳、降解废弃物和污染物,向人类提供自然服务这三种重要的经济功能。人口增加、经济增长使人们对环境资源需求进一步增加,人类也高度关注着环境资源稀缺性问题,并想出一系列的解决办法以缓解环境资源稀缺。中国经济增长虽然快速,但其破坏环境和浪费资源严重,环境资源稀缺性仍然严重,需找到合理的对策与措施。
[1]马中.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第二版:50-57
[2] 中国科学院院刊. 战略与决策研究,2007年第四期
范文二:论述环境与自然资源的稀缺性
(湖北民族学院
资环0708405班 )
【摘要】:从近代人类的活动来看,人类在发展社会经济过程中很多时候都以牺牲环境和过度利用资源为代价的,其造成的结果是,环境的急剧恶化,自然资源的日趋减少,人类的生产生活受到威胁。在此,有必要学习环境与自然资源的稀缺性,了解稀缺性的相对性、差异性、绝对性和瞬变性。从传统经济学对环境资源稀缺性的认识中深入了解环境资源的绝对稀缺与相对稀缺,以及技术创新和生产率提高对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靠的重要性。现在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稀缺的环境和自然资源具有提供原材料和能源等的经济功能。环境资源稀缺性的日益凸显,缓解环境资源稀缺迫在眉睫。中国也要为缓解环境资源稀缺而努力。
【关键词】:环境 自然资源 稀缺性 办法措施 中国环境资源
1 对“稀缺性”的认识
经济学意义上的稀缺,是指相对于既定时期或时点上的人类需要,资源是有限的。而资源的稀缺性,既不是指这种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或可以耗尽的,也与这种资源的绝对量大小无关,而是指在给定的时期内,与需要相比较,其供给量是相对不足的。显然,经济学意义上的稀缺与物理意义上的稀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经济学的稀缺是物理意义上的稀缺在特定经济关系中的具体体现,或者说是物理意义上的稀缺在特定时点内的具体反映。
稀缺作为一种客观事实,有其自身的特性和表现形式。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1.1稀缺的相对性
稀缺本身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就自然界来说,所提供的各种资源都是有限的,而人类的需求和欲望是无限的。
1.2稀缺的差异性
在不同地区,作为资源总体或某种资源的相对稀缺程度是不一样的。稀缺的差异性是由客观地理条件的不同而导致的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决定的。
1.3稀缺的绝对性
稀缺的绝对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首先,稀缺是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就普遍存在的客观现实,它存在于一切时代和一切社会;第二,稀缺是大自然所提供的各种资源的共同属性。
1.4稀缺的瞬变性
稀缺的瞬变性是指在供给或需求一定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或需求强度的变化而导致的各种资源相对稀缺程度的变化。它是由供给或需求强度的变化决定的。
2 环境资源稀缺性
2.1传统经济学对环境资源稀缺性的认识
(一)古典经济学对环境资源稀缺性的认识。
古典经济学所分析的对象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方面,是围绕着土地等自然资源的产出率进行研究,在方法论上是将劳动价值论作为分析的基础。自19世纪以来,人口迅猛增加与土地产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这一矛盾成为古典经济学家研究的主要问题,或者说自然资源的稀缺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成为古典经济学家研究的对象。
(1) 绝对稀缺论与相对稀缺论
绝对稀缺论的代表人物是马尔萨斯马尔萨斯在《人口原理》一书中认为,人口是以几何级数增长,而受土地资源有限性和农业对土地依赖的影响,食物供给只能以算术级数增长,如果对人口增长不加限制,就会导致灾难。抑制人口增长可以依靠战争、瘟疫、饥荒等手段。如果不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资源、经济、人口以及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人类将面临自我设置的“生存困境”。其人口理论显然过于偏激,但却引人深思!
相对稀缺论的代表人物是大卫.李嘉图。他不同于马尔萨斯的主要地方是看到了技术进步促进生产增长的积极作用。
(2) 约翰.穆勒的静态经济论与自然和谐论
穆勒对于马尔萨斯和李嘉图的资源稀缺观点全部进行了吸收,并从技术进步上加以发展和给予更合理的解释。如果人类社会的产出超过自然所允许的限度,社会就会出现失衡。
(二)新古典经济学对环境资源稀缺性的认识
20世纪60年代以前,主要以马歇尔的思想占统治地位。马歇尔否认绝对资源稀缺约束的可能性,认为经济上有用的自然资源的相对稀缺都能通过市场价格得到反映。60年代初期,巴尼特和莫尔斯提出关于环境资源稀缺性的理论,认为只有作为经济过程原材料和能源供应者这一功能的环境资源才具有稀缺性。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将环境资源对经济增长构成约束的传统资源稀缺性理论归结为两种基本观点:资源绝对稀缺性和资源相对稀缺性
(1)资源绝对稀缺
在可获取的自然资源存量的极限没有达到之前,环境质量是不变的,不存在边际成本上升和收益递减现象,环境资源的有限性构成了对经济发展的绝对约束,只有达到极限时,资源的稀缺性影响才会在上升的成本中通过价格得到反映。一旦这一情况发生,所有自然资源存量都已得到利用,边际费用增加,人类在资源替代方面无能为力,经济发展就会在没有任何调整机会的情况下突然停滞。
(2)资源相对稀缺性
资源质量是变化的,不存在环境资源的绝对稀缺,仅有资源质量下降的相对稀缺。当资源被消耗时,质量下降,稀缺性就上升,单位生产边际成本提高。不断上升的相对成本会刺激技术进步,导致经济质量更优的替代性资源出现。经济增长可能使特定资源存量出现暂时的、不断增加的相对稀缺性,但不会导致对经济增长的绝对约束。
从总体上看,传统经济学研究对环境资源稀缺性的长期影响持乐观态度。他们将环境功能分为生产性功能和服务性功能。人们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和生产率提
高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靠,不存在长期对经济增长构成约束的资源稀缺问题。
2.2环境资源稀缺概念的扩展
传统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假设前提是:环境资源是外生的、可以无限供给的、不存在稀缺性的资源,不进入经济系统分析过程,不进入生产函数和消费函数。然而,环境资源稀缺性的出现和稀缺程度的迅速提高,证明了这一传统经济学假设前提已经不能成立。
现在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稀缺的环境和自然资源具有三种重要的经济功能:
首先,提供了工业生产过程中所必须的原材料和能源,包括不可再生的和可再生的资源;
其次,可以吸收、容纳、降解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排放的废弃物和污染物,这一功能常具有公共物品的特征;
最后,向人类社会提供自然服务,包括生产过程与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直接物理交换和福利效益。
3 环境资源稀缺性的凸显
3.1凸显的成因及表现
环境资源的稀缺性约束表明,环境具有对经济活动的承载能力,它决定了在一定条件下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水平和提供自然资源的量。当人们对环境资源的利用接近或超越环境承载力的极限时,环境资源的稀缺性就迅速显现,随着人们对环境资源需求的进一步增加,环境资源的稀缺性在迅速提高。这种对环境资源需求的扩张首先来自于人口的迅速增加。人口迅速增加不仅直接增加了环境资源的消费,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对环境资源的需求强度也在迅速提高。
资源稀缺程度的急剧上升,主要表现为:一方面,人类从自然界获取的可再生资源大大超过其再生能力,人类消耗不可再生资源的速率快于人类发现替代资源的速率,导致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的稀缺程度都急剧上升。另一方面,人类排入环境的废弃物,特别是有毒有害物质迅速增加,超过了环境的自然净化能力,干扰了自然界的正常循环,导致环境容量资源稀缺程度的急剧上升。这些方面相互影响,形成复合效应,不仅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造成危害,而且还发展成为全球性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3.2人类社会高度关注环境资源稀缺性问题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在潜心研究美国使用杀虫剂所产生的种种危害后,于1962年发表了环境保护科普著作《寂静的春天》。作者通过对污染物富集、迁移、转化的描写,阐明了人类同大气、海洋、河流、土壤、动植物之间的密切联系,初步揭示了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1968年,来自世界各国的几十位科学家、教育家和经济学家聚会罗马,成立了一个非正式的国际协会——罗马俱乐部。它的工作目标是,关注、探讨与研究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西德哥尔摩召开,来自113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汇聚一堂,共同讨论环境对人类的影响问题。这是人类第一次将环境问题纳
入世界各国政府和国际政治的议程。大会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
20世纪80年代初,联合国本着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确保全球发展宗旨,于1983年3月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会议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此外各国政府代表还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国际文件及有关国际公约。
1997年12月,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协定书》。
这一切,都表明人们已经开始高度关注环境资源稀缺性和严重的环境问题并对其认识越来越深刻。
4 缓解环境资源稀缺的办法
4.1依靠技术进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技术进步了,才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耗,减少对资源的浪费,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还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小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高科技的环保节能产品或设备,在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上起着重要作用。
4.2利用国际分工与比较优势
正所谓术业有分工,往往各个国家在同一个产业上的效率是不一样的,如果你将自己的短处抛弃,专攻长处,那么就可以用更少的的资源完成更多的工作。这样不仅在技术上可以提高的更快,效率也更高,同时形成了更大的规模效应,成本由此也可以下降。
4.3基础设施投资
加大对交通运输,机场,港口,桥梁,通讯,水利及城市供排水供气,供电设施、环保节能设施和提供无形产品或服务于科教文卫等部门所需的固定资产的投资,既是物质生产的重要条件也是劳动力在生产的重要条件,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效利用。
4.4有效的制度安排和政策体系
有效的政策制度可以使环境治理、环境保护、资源节约、资源合理配置利用沿着健康的轨道前进发展,对促进可持续发展有指导性作用。
5中国环境资源稀缺性分析
5.1我国环境资源稀缺性严重
最近20多年,中国经济持续以年平均9%的增长率高速增长,但是今后的发展也面临着许多巨大的障碍,除了技术进步之外,最大障碍就是资源和环境因素。环境污染、人口压力造成的过度开发和使用农牧业用地、土地荒漠化以及现代工
业制造的污染,这样的经济发展是不可持续的。
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并将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对我国现阶段的资源环境问题予以思考和关注,研究资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求解决的对策与措施,化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促进资源环境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对于保障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质量现状:1 现阶段我国矿产资源、能源和水资源等主要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规模巨大;2我国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不高;3 污染物排放量大,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严重;4 环保投入不足,历史欠账大。
5.2我国资源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 政绩考核过分注重经济指标;
2 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和不合理的能源结构造成严重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3 资源环境管理体制和机制没有进一步理顺;
4 资源环境保护的法规、制度不够健全和完善;
5 市场化机制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5.3我国资源环境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1 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理念上,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转变领导干部对待发展的思想认识;
2 倡导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理念和合理消费模式;
3 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加强资源环境破坏与污染的源头控制;
4 完善管理体制和机制,积极、稳妥地探索管理机构的调整改革;
5 健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6 加强和完善市场化调控手段。
环境和自然资源具有稀缺性,稀缺性有相对性、差异性、绝对性和瞬变性这几方面。传统经济学对环境资源稀缺性的认识包括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对环境资源稀缺性的认识。环境资源对经济增长构成约束的传统资源稀缺性理论归结为两种基本观点:资源绝对稀缺性和资源相对稀缺性。稀缺的环境和自然资源具有提供原材料和能源,吸收、容纳、降解废弃物和污染物,向人类提供自然服务这三种重要的经济功能。人口增加、经济增长使人们对环境资源需求进一步增加,人类也高度关注着环境资源稀缺性问题,并想出一系列的解决办法以缓解环境资源稀缺。中国经济增长虽然快速,但其破坏环境和浪费资源严重,环境资源稀缺性仍然严重,需找到合理的对策与措施。
[1]马中.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第二版:50-57
[2] 中国科学院院刊. 战略与决策研究,2007年第四期
范文三:书画是一种稀缺性资源
随着书画市场的日益繁荣,大量涌入的资金以及可观的收益率吸引了越来越多投资者的关注。投资书画作品已成为当下投资的新热点。
书画的基本价值体现在作品独特的风格、高难度的技巧以及审美高度。书画家的精力也是有限的,一年可以产出的书画作品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当他们的创作高峰期褪去时,就很难再为我们提供传世佳作。这些因素都使书画作品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稀缺性资源。
因为书画作品的数量是有限的,当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会趋于缓和,在市面上流通的作品会越来越少。到那时书画作品的稀缺性就会越发鲜明,价格也会随之不断飙升,再想投资书画作品,为此所付出的代价将会无比昂贵。 诚如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所说:“艺术品的价格并不决定于生产成本,也不决定于保存成本、沉没成本,而只决定于机会成本。”为了让手中的财富尽可能地发挥出最大的价值,书画作品的投资确实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范文四:锰资源是稀缺性资源 锰产业是战略性产业 国家的经济安全很重要,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资源贫乏大国,国家干预和国家监管是必要的。那么,矿产资源的流失,相关部委的渎职,尤其fuck gay痿的失职,是难辞其咎的!
美日扼住中国咽喉 国家管制战略矿产资源刻不容缓
一些地方金矿廉价流失让人关切
我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已经逐步完善了市场经济主导地位,尤其是逐步完善了法制化制度、体系建设,对于渎职等责任追究制度也日臻成熟,可是仍然有一些部门为了地方利益和所谓的政绩工程,不惜牺牲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甚至是变相地“出卖国家资源”,有人甚至说这些所谓的官员是“汉奸”,是外国大公司的“走狗”,这不是危言耸听,更不是无中生有。一个探明储量130吨,远景储量150吨以上的世界级特大型金矿,按当今黄金市值,最少也价值300亿元左右。可是,澳大利亚的澳华公司却几乎没花什么钱就拿到了这笔巨大的财富,这样的怪事不仅发生在贵州,在云南、辽宁营口等地的特大型金矿也接连发生类似的怪现象,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外资疯狂圈占我国金矿及其它矿山,潜在的风险和危机显而易见,“矿山资源安全”应提到“国家战略安全”高度来认识。
据有关专家透露,我国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烂泥沟金矿、辽宁营口市盖县的猫岭金矿、云南东川播卡金矿三大金矿,目前已探明储量均超过100吨,远景储量分别为150吨、300吨、400吨,被国土资源部称为“世界级金矿”。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现在这三大金矿分别被澳大利亚的澳华黄金、加拿大的曼德罗矿业公司、加拿大的西南资源公司掌控,外资控股比例分别高达85%、79%、90%。这些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怎么能够让外方如此轻松就拿走了呢?这又应该追究谁的责任?难道仅仅是工作失误吗?还有,我们给予外资的不仅仅是资源,还有诸如超国民待遇的免税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外资成百上千亿的钱赚走了,给我们留下的是遭到严重破坏的环境和甚至几十年上百年都无法根除的污染。那些国家官员和地方的封疆大吏们是否想到了呢?澳华黄金在贵州、广西、云南、山东、福建、黑龙江、吉林、甘肃、新疆、内蒙古等省份还有多个地质勘探合资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目前,像澳华黄金这样大举进入中国展开勘探的境外矿业公司已经达到70多家。
这使我们不由得想起了卓别林主演的《淘金记》,他让我们看到了,在
疯狂的黄金梦背后,演绎出的不仅仅是荒诞。更有在国际黄金价格连番上涨,屡创历史新高的时候,国外金矿大鳄们,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疯狂的“淘金”角逐,不惜代价,无所不用其极。他们做梦也想不到,在中国不费一枪一弹,甚至不必付出很多美金,就“淘”到了世界级大金矿。他们也许百思不得其解,是中国人大脑积水,还是中国人不知道黄金的价值呢?
基本上都是因为争夺资源所引发的战争,而“经济”是导致战争的直接导火索,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等都是围绕着能源展开的,而所有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都把能源、粮食、信息和矿山等基础资源列为国家安全的高度来对待。而我们有的地方政府为了片面追求政绩,把国家有限的稀缺矿山资源,以很低、甚至是零价格拱手相送外国大财团,这应该引起国家高层领导及各个主管部门的重视。
我们国家有限的金矿资源被外资企业所圈占,其危害是显而易见的。一是,无论是黄金还是其他矿产资源都是不可再生的,谁资源消耗大,谁就得求爷爷告奶奶地四处找资源。其二,如果我们有限的资源过多地被外资企业所圈占,这不仅是一种巨大的浪费和损失,而且人家还会反过头来制裁你。其三,从金融安全角度来看,金矿越来越多被外资所圈占,只能给国家的金融安全带来威胁。其四,这些圈占了不少中国金矿的外资企业还在当地享受着“免三减二” 、“超国民待遇”税收政策,即贵州省人民政府2003年发布的《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中,外资企业在西部地区可以享受前三年免交企业所得税,第四、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而有的金矿用不了五年就全部采掘完了,当地官员不无气愤地说,几乎所有的钱都被“鬼子们”拿走了。如在贵州紫金矿业的水银洞金矿,2007年他们生产黄金2.47吨,创造的利税就是2.47亿元,给当地的税收也超过了4000万元,但是在贵州锦丰外资控股矿业,2007年生产近1.5吨黄金,又减免了税费,竟然是亏损的,这可能吗?其五,这些疯狂攫取利益最大化的外资大鳄们,是根本不考虑环保及节能减排,不会严格按照“ 科学发展观”谋篇布局,钱拿走,环保灾难留下。
国家矿山资源大门洞开,可是国外发达国家却把矿山及相关技术、资源等列为国家安全高度来对待,采取了对本国资源及矿业企业采取更加严格的保护政策,不允许外国企业在其国内进行探矿、采矿。据报道,2004年至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西班牙、印度等国家都采取了诸多更为严格的限制出口及随意提高价格等措施办法,如中国五矿集团拟收购加拿大诺兰达矿业公司消息被披露后,加拿大的主要报纸之一《国家邮报》连续发表措辞严厉的文章,强烈反对把诺兰达公司卖给中国五矿。迫于舆论的压力,加拿大政府态度转向负面。
近年来,与澳大利亚、西班牙、印度等国家的公司并购、参股失败无不与其国家干预有关,这也给我们的主管领导及部门提供了可作借鉴和参考的依据。
范文五:中国水资源稀缺性分析
宁显胜;农经一班,010
分析背景:21世纪头20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阵痛期,很多经济学家预计这个阵痛期还会更长一些。引发阵痛的原因很多,其中,资源的稀缺是一个起到决定作用的因素。过去的三十多年里,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极大的依赖于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而这种依赖使得中国在未来的发展中极大的受限于这种依赖。本文将从水资源的人均分配、地域分布、以及水资源的污染浪费等方面对中国的水资源稀缺性进行简要分析。
一、我国的水资源概况
注:图表自制,数据来源水利部《中国水资源公报》
综合05年至11年的情况来看,中国水资源总量在2.8万亿立方米上下浮动。其中地表水约为2.7万亿立方米,地下水约为0.83万亿立方米,由于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换、互为补给,扣除两者重复计算量0.73万亿立方米,与河川径流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约为0.1万亿立方米。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人均水资源低于3000立方米为轻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2000立方米为中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1000立方米为重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500立方米为极度缺水。中国目前有16个省(区、市)人均水资源量(不包括过境水)低于严重缺水线,有6个省、区(宁夏、河北、山东、河南、山西、江苏)人均水资源量低于500立方米,为极度缺水地区。
我国水资源总量已不丰富,人均占有量则更低。中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人均占有量为224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的1/4,在世界银行连续统计的153个国家中居第88位。我国严峻的水资源态势决定了我国在未来的发展中必须将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置于至关重要的位子上。
二、水资源地域分布
地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不相匹配。 我国水资源稀缺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地域分布极度不均匀。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水资源分布格局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态势和水资源需求极度不相符。我国北方是传统的重工业地区,西部拥有大量的土地,水资源对这些地方的限制性作用极度明显。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国土面积只占全国的36.5%,其水资源量占全国的81%;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的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3.5%,其水资源量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9%。正是这样的分布状况才使得水资源的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显得那么的重要。
除了区域分布的不均外,年内年际分配不匀,旱涝灾害频繁也是导致我国水资源稀缺的一个关键原因。大部分地区年内连续四个月降水量占全年的70%以上,连续丰水或连续枯水较为常见。我国广大的非季风区长期饱受缺水的困扰,而季风区则常发洪涝灾害。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而言,这样的态势深刻的影响着国计民生问题。
图源:百度图片
三、中国每年的用水总量及构成
资源的稀缺性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人类对他的依存度。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我们将无以为继我们的生存。从水利部的水资源公报中我们不难看出,每年的水资源总量总是在一个范围内上下波动,人们对水资源的使用量相对于总量而言也处于一个比较稳定的程度。但是,为什么中国还总是处于一个缺水的状态呢?水资源的总量是一个概量,在这个总量中可供人类利用的水资源量却只有一部分,加之之前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不均匀,水资源的稀缺就显得更加的明显。
注:图表自制,数据来源水利部《中国水资源公报》
单从水资源的使用量这个数据来看,我们还是可以清楚的发现2005年至2011年这段时间里用水总量始终处于一个上升的态势。这样的态势绝对不单单是05至11年之间的个例而是一个长期的状态,这个状态在未来还会加剧,会一直伴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不断的变化。只是结构会不断的发生变化。通过对数据的整
注:图表自制,数据来源水利部《中国水资源公报》
理发现近些年用于生态环境补水的水量在不断的增加,虽然这个量还处于占总量2%左右,比较小,但是这个变化在对缓解中国水资源危机起到长远的作用。
注:图表自制,数据来源水利部《中国水资源公报》
四、中国的水资源污染
水资源污染的成因是复杂的,但排污是极为重要的原因之一。1997年我国的污水排放量584亿吨,05年增加到了717亿吨,相对于97年增加了22.77%;11年的排污量为807亿吨,相比97年增加了38.18%。在未来的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排污量还会不断的增加,只是增加的速度会有所减缓。但是面对这么大的基数,就如同中国的人口一样,再低的增长率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巨大的排污量也是未来加剧水资源稀缺的原因。
工业废水的排放、第三产业、城镇居民的生活污水排放是一个“硬数据”,每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国家都无法回避这个数据,经济的发展本身就离不开污水的排放,因此,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而言,如何在现有的排污水平下不断推动经济的发展显得极度的重要。
注:图表自制,数据来源水利部《中国水资源公报》
根据1997年度枯水期水质监测资料和地面水环境质量标(GB3838-88),在评价总河长65405公里中,Ⅰ、Ⅱ类水河长占32.8%,Ⅲ类水河长占23.6%,Ⅳ、Ⅴ类水河长占27.7%,超Ⅴ类水河长占15.9%。到2005年,全年期水质总体状况是Ⅰ类水河长占5.1%,Ⅱ类水河长占28.7%,Ⅲ类水河长占27.1%,Ⅳ类水河长占11.8%,Ⅴ类水河长占6.0%,劣Ⅴ类水河长占21.3%。最新数据显示的2011年的状况是全国全年Ⅰ类水河长占评价河长的4.6%,Ⅱ类水河长占35.6%,Ⅲ类水河长占24.0%,Ⅳ类水河长占12.9%,Ⅴ类水河长占5.7%,劣Ⅴ类水河长占17.2%。近些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水资源保护,对河流的治理,使得水污染有了一定程度的治理,但是这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五、水资源的浪费
水资源浪费是导致我国水资源稀缺的又一个主要原因。在此引入一个“用水消耗量”概念来论述我国的水浪费。用水消耗量指在输水、用水过程中,通过蒸腾蒸发、土壤吸收、产品吸附、居民和牲畜饮用等多种途径消耗掉,而不能回归到地表水体和地下含水层的水量。灌溉用水消耗量为毛用水量与回归地表、地下的水量之差,工业和生活用水消耗量为取水量与废污水排放量及输水的退归水量
2007年全国用水消耗总量3022亿m3,其中农业耗水占74.6%,工业耗水占11.0%,生活耗水占12.4%,生态与环境补水耗水占2.0%。全国综合耗水率(消耗量占用水量的百分比)为52%,干旱地区耗水率普遍大于湿润地区。各类用户耗水率差别较大,农田灌溉为62%,工业为24%,城镇生活为30%,农村生活为84%。2011年全国用水消耗总量3201.8亿m3,耗水率(消耗总量占用水总量的百分比)为52%。农田灌溉耗水量2078.9亿m3,占用水消耗总量的64.8%,耗水率62%;林牧渔业灌溉/补水耗水量283.8亿m3,占用水消耗总量的8.9%,耗水率74%;工业耗水量354.0亿m3,占用水消耗总量的11.1%,耗水率24%;城镇生活耗水量150.4亿m3,占用水消耗总量的4.7%,耗水率30%;农村生活耗水量245.5亿m3,占用水消耗总量的7.7%,耗水率85%;生态环境补水耗水量89.2亿m3,占用水消耗总量的2.8%,耗水率80%。水消耗是造成最大浪费的根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用水消耗量至关重要。
解决水资源的稀缺问题,是一个困难的、复杂的过程。但是这也是个不得不解决的问题。在此,我将针对我国的水资源现状提出一些相关对策。
(一)提升技术水平,优化产业结构,不断减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耗水量。
年人均用水量是一个刚性指标,查阅数据我们不难看出,这一指标各年基本没有什么变化。基本稳定在430到460之间,并且这个数据还有明显的上升趋势,所以想通过缩减该指标来减少水消耗是很难实现的。与这不同的是万元国内生产
注:图表自制,数据来源水利部《中国水资源公报》
总值的耗水量,05年我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的耗水量304m?,到2011年这一指标降到了129m?,下降了54.27%。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不断减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的耗水量是一个解决我水资源稀缺和经济高速发展、耗水巨大的矛盾的重要方法。
注:图表自制,数据来源水利部《中国水资源公报》
(二)发展高效农业,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用水消耗量。充分运用科学技术与农业生产,发展节水高效农业。在适宜地方发展喷灌、滴灌、地膜覆盖等手段,减少水资源的损耗。2010年和2011年海 口市共投入资金2701万元,建设了咸谅坡高效节水配套工程、遵谭镇大桥坡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石山镇美福坡节水灌溉工程和遵谭镇龙合坡节水灌溉工程等18 个项目,建设机井、水塔机电及管道、渠道等。这些项目建成后,可改善海口市羊山地区12990亩农业灌溉面积,增加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0290亩,推广使用的节水灌溉方式比传统的大水漫灌要节水50%以上。
(三)发展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排放。据介绍,四川石化项目选择先进可靠、能耗低、污染轻的新技术、新设备,提高了设备和管道的密封性。污水处理及中水回用全部采用法国得利满公司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污水回用率大于70%。
(四)适当兴建水利设施,认为调节水资源的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不均。但是必须注意评估其对经济环境的影响。在不对本地区生存环境造成过度影响时合理利用人的后天性改变自然为人类谋福利。
参考文献:
先进污水处理技术 超70%污水循环利用;成都晚报 有了滴管灌溉 既节水又省力;海南特区报 1997年中国水资源公报;水利部 2000年中国水资源公报;水利部 2005年中国水资源公报;水利部 2006年中国水资源公报;水利部 2007年中国水资源公报;水利部 2008年中国水资源公报;水利部 2009年中国水资源公报;水利部 2010年中国水资源公报;水利部 2011年中国水资源公报;水利部
范文六:摘要:   资源稀缺性自经济社会开始就已经存在,它在西方经济学中也一直被看做经济研究的出发点,任何需要付出代价来获得的经济物品都具有稀缺性。而传媒产业的核心是内容,这本身就是一种经济物品,自然也就具有稀缺性。以稀缺性为出发点,着重介绍了传媒资源稀缺性的表现形式及发展现状,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传媒资源的配置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对传媒资源的优化配置作出应有的贡献,促进传媒产业健康长远发展。   关键词:   稀缺性;传媒资源;出版资源;资源配置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5)   稀缺性一直被作为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任何需要付出代价来获取的资源都是稀缺的。传媒产业的核心是内容,内容是需要专业策划人员构思的,如此说来,传媒资源也具有稀缺性。尽管目前看来我国传媒产业发展情况一片大好,但在繁荣背后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面对传媒资源各种稀缺问题,如何优化配置有限的传媒资源,改善传媒业发展的现状,这关系着传媒产业的长远发展,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1稀缺性的概述   1.1什么是稀缺性   稀缺性在经济学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进行经济研究的出发点,也正是由于稀缺性的存在,经济学才得以发展。换句话说,稀缺性是经济学得以存在的前提条件。那么究竟什么是稀缺性呢?   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经济学》一书中如是说:“稀缺性是指这样一种状态,相对需求,物品总是有限的。任何现实社会都决不是那种拥有无限可能性的‘乌托邦’,而是一个到处都是充满着经济物品的稀缺的世界。”美国学者瓦尔特?J?威赛尔斯在《经济学》中指出,从经济学来讲,人们的欲望总是大于可用资源所能够满足的欲望,这是导致稀缺性的原因。我国学者顾永波指出“稀缺性总是相对于人的需求或者欲望而言,正是因为与后者的无限性和多样性的特点相比,前者是有限的,是稀缺的。”关于稀缺性的定义,虽然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说法,但从总体上来看,他们一致认同稀缺性的存在归根结底是因为人的欲望大于需求。   从萨缪尔森对稀缺性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并不是所有物品都具有稀缺性,只有经济物品才有稀缺性。经济物品是需要我们付出一定的代价才能获得的物品,因此像空气这种免费拥有的就不具有稀缺性。在我们的生活中,不管是可再生资源还是不可再生资源,如果我们要获得它们,就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比如开采的成本,亦或是开采带来的后果,这些都需要我们承担。因此,相对于人类无限的欲望来讲,不论是可再生还是不可再生资源都具有稀缺性,而且随着人类各种活动的不断进行,它们的稀缺性也在不断加强。   1.2稀缺性的表现形式   稀缺性并不是某一段特定历史时期存在的问题,也不仅仅是某个特定地区或者国家存在的问题,纵观人类整个发展史,稀缺性是普遍存在的,每段历史时期、每个地区或者国家都存在着稀缺性问题。   然而,稀缺性在不同时期又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稀缺的资源主要是资本、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然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技术成为了主要的稀缺资源。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发挥出的力量越来越强大,已经逐渐成为这个时代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稀缺因素。   此外,根据不同的经济发展方式,稀缺性又可分为资源密集型、劳动力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等等。   2传媒资源稀缺性   传媒产业主要以内容或者创意为王,这种内容或创意的获取也需要我们付出一定的代价,因而传媒资源也具有稀缺性。但由于行业本身的特殊性,使得传媒稀缺性的发展历史、表现形式以及现状不同于其他行业。   2.1传媒资源稀缺性历史   传媒产业作为不同于其他产业的一种特殊产业,当然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不同的政府规制也会有不同于其他产业的稀缺表现。这里主要以传媒业下的出版业为例,介绍了出版资源在不同时期的稀缺状况。   在计划经济时期,几乎所有的生产、资源分配以及消费都需要依赖于指令性的计划,也就是说全部资源都要由国家来统一进行配置。“计划经济体制把企业置于行政部门附属物的地位,企业既不能自主经营,又不能自负盈亏。企业的生产数量、生产品种、价格以及企业的生产要素供给与生产成果的销售都处于政府计划部门和有关行政主管机构的控制之下,企业如果想自行决定生产和经营,稍稍摆脱一下计划的安排,稍稍违背一下行政主管机构的意愿,就会受到制裁,直到把企业领导人撤职或给予其他处分。行政权力支撑着整个计划经济体制的运转。”传媒业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业,当然也不会例外。以传媒业下的出版业为例,当时出版业属于事业单位,依附于党政机关,从事出版活动所需的资源须先由政府严格控制把关,然后再对各个出版单位进行分配,这就使得每个出版单位所分配到的资源不足以支持其进行正常的出版活动。但随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当时的出版物总量显然不能够满足国民需求。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计划经济体制已越来越不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开始对计划经济产生质疑,并逐步将其摒弃,不断探寻新的适合中国的经济体制。在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改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开始发挥基础性作用。“在上世纪80年代的全面改革开放之后,全国各行各业都在适应新的形势,逐步由计划经济的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而我们出版业,却一直摆脱不了计划经济的樊篱,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10余年间,相继成立的各地专业社无不是计划经济的产物。”由于我国传媒业此前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对党政机关已形成依赖,导致传媒单位政企不分。因此,我国对传媒单位的管理也是分开的,如广播电视归广播电视行政部门管理,报刊归新闻出版行政部门管理,在经营上,不同媒体之间各自经营,彼此间的交叉很少,分割严重。再加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仅仅起到基础性作用,即使是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但大部分资源仍掌握在政府手中,他们仍很难成为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因此,这一时期的稀缺资源表现为生产要素的稀缺。以出版业的书号资源为例,每年新闻出版总署都会给出版社发放一定数量的书号,而民营出版社却没有获得书号的资格,因此,书号便成为一种稀缺资源。民营出版社若想制作出版一本书,必须通过购买出版社的书号或者和国有出版社合作获得书号的方式。
  由于传媒业一直都属于事业单位,过分依赖于政府,导致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发挥,严重阻碍了传媒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在年对传媒业进行了十年改革,即转企改制,将事业单位转为企业单位,实行现代企业制度。截止到目前,出版业中,全国出版社除人民出版社几乎已完成转企改制。传媒单位转企改制后,作为新的市场主体存在,要面临新的市场环境必然要求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规范有效的管理体系和适度的政府规制。但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企改制进行的并不彻底,企业并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产权制度不明晰,也没有建立合理的现代企业制度。此外,单位转为企业后,人才就变为一种主要资源,而把人才当做资源来管理的话,同样需要建立一套不同于以前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因此,转企改制后的传媒资源稀缺性主要表现在人才、制度的稀缺。   传媒业转企改制基本完成后,十八届三中全会又对资源配置提出了新的观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意味着要在资源配置中突出市场的作用,同时也要减弱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同时十八届三中全会还提出“建立统一的文化市场体系”,就目前看来,我国的市场体制还不完善,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特点。在传媒领域,这主要体现在一些传媒单位设置区域壁垒,导致传媒集团无法跨地区建立,这无疑说明,传媒业缺乏统一的市场体系。   2.2传媒资源稀缺的现状   由于我国传媒产业的兴起和发展长期依托的都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政策优惠和扶持,即便是政府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今天,虽然市场经济逐步健全,但大多数传媒企业仍未完全脱掉事业单位的帽子,目前仍面临体制、法律法规、人才以及市场等方面的短缺。   首先,是传媒业没有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导致传媒企业产权不清、权责利不明。长期以来,由于电视、报纸、广播、出版等传统传媒业的产权都是在人民-国家-政府-企业管理者这样层层委托的模式下进行,由此一来,就产生了所有者缺位的问题,从而使得传媒企业没有建立起权责利对等的现代企业制度。此外,由于传媒自身的特殊性,还不能称之为严格意义上的企业。比如,报社或者传媒集团,在本质上,它们还属于事业单位,只不过是采用企业化的办法进行管理,享受着事业单位应有的优惠政策,以企业的方式进行经营管理。   其次,是法律法规的缺失。一方面,我国的法律滞后。目前传媒业的相关法律还是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这与现在的经济环境不相适应,严重影响着传媒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法律体系不完善、不健全,泛泛的法律较多,而专门针对传媒的法律较少。此外,现存的法规权威性也不高。据不完全统计,在每年颁布的有关传媒管理的法规中,有60%以上是以“通知”、“紧急通知”、“意见”、“办法”、“暂行办法”等形式出现的。这些以文件形式削减了法律法规所具有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再次,是人才的缺失。传媒业本身就是个人力资源集中的行业,因此行业之间的竞争也必然会通过人才的竞争体现出来。随着传媒单位逐渐转变为企业性质,需自负盈亏,传媒企业要想获得较大的利润,就需要对自身的资本进行有效地运营,因此,就需要既懂得传媒专业知识又懂得资本运营的复合型人才,但就目前看来,这种人才及其匮乏。   最后,是市场的缺失。长期以来我国新闻传媒业以地域和部门来划分管理区域,比如每个省都有自己管辖的人民出版社、教育出版社等,各部门以及地方政府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常常会自主设置一些地区、部门壁垒,地方保护主义严重。比如湖南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要想进入湖北市场,那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除此以外,不少传媒单位如广播电视局、新闻中心等,本身就在以政府名义限制与其产生竞争的其他传媒单位的经营和发展。这种管理体制严重地限制了传媒业的发展空间,我国的传媒业亟需建立统一完善的市场。   3传媒资源配置对策   正是由于传媒资源具有稀缺性,为了有效利用有限的传媒资源,我们需要对其进行优化配置。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既需要政府从宏观上制定一系列政策、制度,也需要企业主体从微观上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从而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这是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任何改变都不会使至少有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   3.1宏观上的对策   3.1.1完善法律法规   一方面,政府要集中精力对现行法规中与我国传媒业发展不相适应的一些规定进行研究、修改,尽快建立一个不仅适应我国传媒业发展需要又符合国际惯例的法律体系。另一方面,进行适度的规划,不断健全、完善传媒相关的法律法规,包括制定专门针对于传媒业的法律政策、制度等,使其具有权威性,从而为传媒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3.1.2建立人才培养体系   传媒人力资源质与量的水平决定了传媒产业化的进程。传媒业缺少既懂专业知识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因此需要加紧开展对传媒从业人员的培养工作,如实行岗位培训制度,并对他们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同时也可以挑选优秀人员出国学习国外先进经验,或者引进国外优秀人才,提高传媒人才的综合素质,从而推进传媒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迅速增强传媒产业的综合实力。   3.1.3要建立统一、完善的市场体系   政府应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其宏观调控的作用,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对扰乱市场秩序、影响市场环境的行为进行制约,比如针对书号买卖问题,政府已出台了实名申领书号的措施,这不仅可以减少图书市场的买卖书号、一号多用的问题,也有利于减少跟风炒作和低俗之风,优化市场结构,完善市场体系。此外,针对传媒单位地方保护主义盛行的现象,政府要对传媒资源加大整合力度,推进跨地区、跨行业的传媒集团的建立,从而推进统一的文化市场的形成。   3.2微观上的对策   3.2.1积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明晰产权,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   在原来的事业单位体制下,传媒业的产权不明晰,也没有相应的制度安排,转企改制前,大多数单位都沿用这种体制,这种体制造成政企不分,企业难以成为真正的主体。因此,企业要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并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做到产权明晰,责权利明确,成为真正的企业主体,自负盈亏。   3.2.2提高资源获取能力   只有提高资源获取能力,才能在资源配置中占取先机,获得最具特色的资源。这就要求传媒企业提高自身的科技水平,利用高科技对一定范围内的传媒资源进行调查,从而先于别人找出最具特色的资源作为自身的优势资源。   3.2.3强化资源意识   传媒业已逐渐步入产业化发展的轨道,很多人已经意识到传媒资源的重要性,传媒业更应该强化资源意识,重视对传媒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且要好好保护自己所拥有的有形资产以及无形资产,必要时要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从而防止传媒资源的流失或被窃。   3.2.4资源共享   传媒资源具有稀缺性,因此需要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达到有效利用。传媒企业可以通过和国外出版业合作、交流等方式共享资源,也可以通过调整自身产业结构,提高技术,从而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4结论   传媒业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独特的作用,也为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因此我们要重视传媒业,对传媒资源配置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解决方案,以优化传媒资源配置,促进传媒业健康发展。相信在政府及传媒企业自身的努力下,传媒资源配置状况会达到最优状态,传媒产业也定将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萨缪尔森.经济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2]顾永波.传媒稀缺问题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9.   [3]厉以宁.计划经济体制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J].中国发展观察,2008,(08).   [4]李广洁.山西出版业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新闻出版交流,2000,(02).   [5]刘成高,姜淼.政府规制改革与我国传媒产业发展研究[J].新闻界,2011,(09).   [6]钱燕妮.中国传媒业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09,(03).   [7]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01).
范文七:摘 要:资源稀缺性指标对资源的使用及其价格合理性的评估都有重要意义。存量/用量比、稀缺租金、边际找矿成本、边际开采成本等指标都只能对资源的稀缺性做出部分解释,结果并不能令人满意。从价格成本比的角度计算资源的稀缺程度,可以为评价资源价格的合理性,特别是稀缺资源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稀缺性;稀有程度;稀有指数;价格成本比   一、引言   稀缺性是指欲望总和超过了能用于满足欲望的资源[1]。几十年来,世界人口持续增长。我们已经知道,即使世界人口出生率现在正在下降,但是,目前人口的年龄结构对人口的增长会产生某种惯性,即使按最乐观的估计,这种惯性都将使近期的世界人口处于不稳定状态,人口增长将使资源需求加大[2]327-328。随着人们对资源需求的日益增长,不可再生资源的稀缺性将日益凸显。因此合理的评估当前资源稀缺性的指标就显得很有必要。资源稀缺性该如何评价?那些指标比较合理?如果我们在评价资源稀缺性方面,有更为可靠的指标,则对资源稀缺性的评估也将更加合理,从而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二、评价稀缺性的相关指标及其缺点   目前比较常用的评价指标包括:存量/用量比、资源价格、稀缺租金、边际找矿成本和边际开采成本。   存量/用量比关注的是某个资源固定的存量,对于可再生资源的稀缺性则完全不能解释。资源价格及其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示未来的趋势,问题是,在某些特定市场中,它们不能直接观察或计算。稀缺租金既可以作为可再生资源稀缺性的指标,也可以作为可枯竭资源稀缺性的一个指标。边际开采成本对未来开采成本的变化没有做出任何说明,单位开采成本的另一个缺点是很难查到公开的信息并精确计算。因此,不存在任何一个指标,在所有方面都优于其他指标的情形。本文从价格和成本两个方面来构建模型,对资源的稀缺性进行说明。   三、资源稀缺性评价的成本价格比模型构建   (一)构建指标体系   1.构建理想的稀缺性指标体系的原则   原则包括前瞻性、可比较性和可计算性。前瞻性指标应具有预测性,能够预料到资源稀缺性的产生;可比较性指可以在不同资源之间进行直接比较,从而确认最严重的稀缺性问题;可计算性指,利用可靠的已公布的信息进行计算,或是这些信息可以很方便地收集到[2]332。   2.资源稀缺性价格成本比评价指标的介绍   根据岳大鹏,董美云[3]的矿产资源开采成本法,资源的开采成本包含以下几部分:   (1)资源的采掘成本   资源的采掘成本包含劳动力成本、技术设备成本、资金和利息等。资源开采要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利用人力、资金和设备进行资源开采,从而形成了矿产资源开采的直接成本。   (2)资源使用成本   资源因其自身的价值,使用时就必然会产生一定的使用费用。由于矿产资源的可耗竭性,资源税的开征也就有其必要性。   (3)资源的稀缺成本与环境成本   随着资源的消耗,不可再生资源的稀缺性逐渐增加。另外,资源开采带来的环境和生态的负的外部性问题:污染气体排放,地表及地下水污染,固体废弃物堆放等环境污染;水资源平衡破坏,水土流失,地表生态系统破坏等生态影响。这里的资源价格指资源的市场价格,主要通过市场供求自发进行调节。   (二)价格成本比评估法   价格与成本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假设价格等于成本乘以相关系数R,即:   R=P/C(1)   其中P为价格;C为成本;K为资本投入;L为劳动投入;T为技术投入;R为表示稀有指数,也表示价格成本比,可以用来表示商品稀有程度。   1.稀有指数R的变化   R?/R=P?/P-C?/C(2)   R的变化比例为价格变化比例与成本变化比例之差。   知道了价格变化和开采成本的变化,稀有程度的变化的可以根据公式(2)来进行计算。   四、按价格成本比对不同的市场类型的分析   在市场中,一般成本比较稳定,对不同的市场类型,资源的价格却会有很大不同,因此从市场的角度来对资源的稀缺性进行分析。   (一)完全竞争市场   完全竞争市场的定义包括:(1)该市场中买者与卖者的数目达到足够大,以至于单个买者的购买量或单个卖者的销售量都无法影响市场价格;(2)产品同质,厂商之间的产品完全可以相互替代;(3)进入与退出市场是充分自由;(4)信息是充分[4]141-142。实际生活中,农产品市场比较接近完全竞争市场,根据上文对完全竞争市场的分析,可以知道,其在农产品市场上稀有指数R值等于1。   (二)不完全竞争   不完全竞争市场和垄断市场存在一定程度的垄断。垄断条件下,一般资源价格会大于成本。政府管制会降低垄断利润,使R变小;而企业技术创新有利于企业获取高利润,使R变大。一般情况下,不完全竞争市场中:P>C,因此其比值R>1。需求曲线具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它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其表示商品的需求量和价格之间成反向变动的关系[5]。   五、结论与讨论   用价格成本比来估计资源的稀有程度,并通过不同资源价格成本比的比较,同时参考需求量、存量和替代可能性、成本变化等指标,对某一资源价格的合理性进行评价。这对评价一些稀缺性资源的价格是否被低估具有巨大的参考价值,比如中国的稀土资源。一段时期以来,中国稀土资源的价格没有真实反映其价值,长期低迷,资源的稀缺性没有得到合理体现,生态环境损失没有得到合理补偿[6]。对于中国稀土的价格与价值的背离,即可用价格成本比进行计算,并对其背离的程度进行评估。价格成本比指标的不足之处,在于资源成本价格的公开信息很难找到,限制了这一指标的应用。(作者单位: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   参考文献:   [1] 颜家水,黄贵新.经济学基础[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2] 汤姆.蒂滕伯格.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M].第七版.北京:人民大学出社,2011.   [3] 岳大鹏,董美云.资源开采中环境税的构成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境,).   [4] 平新乔.微观经济学十八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4.   [5]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M].第五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8.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稀土状况与政策(白皮书)》,《人民日报》2012年6月.
范文八:第一章 绪论
一、资源的稀缺性与合理配置
对于消费者和厂商等微观个体来说,其所拥有的经济资源的稀缺性要求对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从而产生微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资源配置有两种方式,微观经济学研究市场是如何配置资源,并且认为在一般情况下市场的竞争程度决定资源的配置效率。
二、经济理论或模型的实质
微观经济学是实证经济学,它的绝大多数理论和模型都是对微观活动的客观描述,或者是对现实经济观察所做的解释。由现实抽离出理论,然后再用理论对现实做出解释与分析,这就是经济理论的实质。不同的理论实际上就是对经济现象所做的不同的抽离和解释。
理论模型(model)
经济现实(reality)
理论从实际中产生
实际对理论的验证
三、经济理论模型的三个标准
任何一个经济学理论模型都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标准:
(一)要足够简化(no redundant assumption)
指假设的必要性。假设越少模型的适用面越宽。足够简化还意味着应当使用尽可能简单的方法来解释和说明实际问题,应当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不是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应当正确看待数学方法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熟练的运用三种经济学语言。
(二)内部一致性(internal consistency)
这是对理论模型的基本要求,即在一种假设下只能有一种结论。比如根据特定假设建立
的模型只能有唯一的均衡(比如供求模型);在比较静态分析中,一个变量的变化也只能产生一种结果。内在一致性保证经济学的科学性,而假设的存在决定了理论模型的局限性。经济学家有几只手?
(三)是否能解决实际问题(relevance)
经济学不是理论游戏,任何经济学模型都应当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在这方面曾经有关于经济学本土化问题的讨论。争论的核心在于经济学是建立在完善的市场经济的基础上的,而中国的市场经济是不完善的,因此能不能运用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和方法来研究和解决中的问题。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经济理论是一个参照系,可以用来对比和发现问题,因此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有自己的国情,需要对经济学进行改造或者使之本土化,甚至有人提出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体系。
四、经济分析的两大原则
(一)最大化原则(Optimality)
又称理性选择原则(principle of rational selection ),这一原则假定每个经济主体都是“经济人”,并寻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最大化原则决定着经济学的预测能力(Power of prediction)。一般说来,经济学不能解释非最大化行为。比如:利他主义、非利润最大化的投资和生产行为,在经济学看来都不符合理性选择原则。
2.均衡原则(equilibrium)
经济活动中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会达到某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没有任何压力和动机促使经济主体做出进一步调整或改变,这时各种经济变量达到一种稳定状态,经济学称这种状态为均衡。均衡是经济分析和预测的基础,如果一个经济系统不存在均衡,我们就无法对它进行分析,更无法做出准确的预测。以均衡分析为基础,我们可以进行比较静态分析、对偶分析、包络分析和动态分析等。
根据各经济变量之间互动的方式不同,可以将均衡分为两类:
(1)一般均衡(GE):以完全竞争为基础,考察所有市场同时达到均衡的条件。它是以局部均衡为基础的消费者、厂商、某一个市场的单独决策为基础。
(2)博弈论(Game):以寡头竞争为基础,是一种相互决策。具有众多均衡概念。比如优势策略均衡、纳什均衡、精炼纳什均衡、贝叶斯均衡等。
范文九:第26卷 第1期           安 徽 中 医 学 院 学 报             Vol.26 No.12007年2月             JOURNALOFANHUITCMCOLLEGE              Feb.2007 
药品资源的稀缺性分析
万 毅,余 炜,池建淮,杨松涛
(安徽中医学院,安徽合肥 230038)
摘要:药品研究开发和药品生产、营销企业如何寻找有市场前景的品种,是困扰行业发展的紧
迫问题,药品资源的稀缺性是取得市场成功的关键。药品资源稀缺性的分析主要包括产品技术性、经济性和营销学。
关键词:药品研发;药品营销;资源稀缺性中图分类号:S5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7)01-0049-03  在医药市场竞争充分化的今天,医药研究开发和医药生产、营销如何寻找到在市场上表现“好”的品种,以及判断医药品种是否优良的依据什么?这是医药行业面临的紧迫问题,也是一直令人困惑的问题。笔者认为,医药产品资源的稀缺性状况决定了产品的市场表现,那么,,一问题做一讨论,。1 药品资源稀缺性的特性
应有稀缺性、创新性、独特性、排他性、抗替代性、抗模仿性和获利性。
1.1 稀缺性 ,指,,存在着总是少。经济学。由于人类欲望的无,,形成了稀缺性矛盾和稀缺规律。西方经济学认为,稀缺规律是一切经济问题由以产生的根源,是经济学的基本出发点。医药产品市场上尽管已是供大于求,但按营销学的规则去看,需求存在着差异化。为满足需求的差异,我们必须尽可能地满足这种差异的需求,也就是产品的差异化战略,其实质是创造了结构性的供需均衡或供不应求。医药市场的产品差异化战略主要依靠的是产品创新和营销创新。成功的创新造就了资源稀缺性。1.2 创新性 创新性是所有新产品的根本特性。技术、工艺、材料、配方、剂型、给药方法等的创新,是
资源,狭义是指资财的来源
。广义是指能形
成资财的必需或可能需要的各种要素。医药产品资源,是指从市场竞争的角度,产品能被市场接受的必需或可能需要的各种要素的集合。一般把资源分为实体产品部分和非实体产品部分的资源,药品资源
作者简介:万毅(1956-),男,副教授
StudyonSupercriticalCO2ExtractionProcessof
LipophilicFractionofPanaxNotoginseng
JUJing,WANGYong2zhong,XIALun2zhu
(AnqingMunicipalHospital,AnhuiAnqing 246003,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establishtheprocessofsupercriticalCO2extraction(SFE2CO2)oflipophilicfractionfromPanaxnotoginseng.Methods:Theprocesswasstudiedbyusingeven2designedmethod.Theexperimentwastakeninthese4factors:Extractingpressure,extractingtemperature,releasingpressureandreleasingtemperature,eachfactorunderexperimentson7levelsrespectively.Results:TheoptimizedSFE2CO2extractionconditionswere30MPa,48℃,e8MPa,30℃,2.0h,35L/h,theflowrateofCO2.Conclusion:ThisstudyprovidesfoundationfortheexploitationoftheresourcesofPanaxnotoginseng.
Keywords:SupercriticalCO2PLEven2Processresearch
利用现行可以实现的科技能力完成的创新活动,主要表现形式是新药等。利用文化、习俗、流行、理念等一切可利用的非实体的资源,构成了新的市场定位、新的产品定位、新的理念、新的消费潮流等,是市场营销创新,主要表现形式是具体产品的市场营销策划。创新性在构成了新的“产品”的同时,也构成了“新”的产品稀缺性资源。1.3 独特性 创新性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产品的独特性,必须是在实体产品的原料、成分、工艺、材料、配方、剂型等方面的基础上与众不同。非实体产品的定位、理念、角度、传达方式等方面具有与其他竞争品种明显不同之处,这些不同之处构成了他的独特性,因为独特构成了“产品”的稀缺性。1.4 排他性 因为创新性、独特性构成了实体产品
很小的抗艾滋病的药物;能识别癌细胞并能示踪或
杀灭癌细胞的产品;抗致病微生物同时又能抑制耐药菌株产生的新抗生素等。因为这些既是科学技术上的难题,也是目前临床急需解决的医疗困难,科研上取得的进展、拥有创新的医药产品就获得了技术性稀缺资源。2.1.2 能解决临床急需改进的医疗困难的能力:临床急需改进的医疗困难主要是指已有的产品存在不足,构成了对目前医疗的制约。能改变已有产品的不足,促成了产品的更新换代。如能对抗致病微生物耐药酶的抗生素;能保护靶细胞、不损伤肝功能的抗糖尿病的药物等。这类产品较先前的产品有了一定的进步,具有能被认定和市场所察觉的创新。2.1.3 能解决临床将要面临的医疗困难的能力:主
的技术、工艺等方面的国家保护,一般表现为专利保
护、首研保护、新产品证书、中药保护品种等。非实体产品则表现为品牌、产品定位、细分市场的覆盖等,这些要素都具有一定的排他性,构成了产品资源稀缺的基础。1.5 抗替代性 创新性、独特性、的竞争优势。抗替代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在目标细分市场上消费者(客户)在选择产品时的偏好。1.6 抗模仿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新产品的
要是通过对疾病病理、流行等内容的深刻考察,科学
地预测在未来可能面临的医疗困难,针对未来的趋,,新。.:新的理论对医药科技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同时带动了新产品的发展,构成了特别的技术性稀缺资源。如心脏能量治疗学的产生,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殷仁富教授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心肌缺血低氧时的能量代谢代偿作用的相关途径,为临床诊断和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新方法找到了突破点,提出能量代谢治疗能有效纠正缺血低氧心肌能量代谢失衡,为病变心肌活动提供所需的能量物质三磷酸腺苷,促使心肌恢复正常功能,减少、减轻心绞痛的发作,缩小心肌梗死面积。随后发现“左旋卡尼汀”用于治疗缺血低氧性心血管疾病,成为目前指导临床治疗缺血低氧
性心血管疾病新的有效疗法。2.1.5 产品制造技术或工艺的稀缺资源:新的技术和新的工艺将造就新的产品,使得产品在市场上成为稀缺资源。如将软胶囊的制剂工艺引入六味地黄丸的生产,使得传统的六味地黄丸面临市场的挑战;超临界提取工艺引入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使得中药配方颗粒剂具有了很特别的“卖点”。2.1.6 综合利用:将已有的技术、材料、工艺进行综合利用或引入新的领域,产生了新的实用产品。如将激光打孔技术引入药物的缓释控制工艺,制成新型的控释制剂。2.2 经济性稀缺资源 这是从经济学的角度考察药品的稀缺资源。它往往构成了同质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关键技术或特性容易被别人掌握或模仿,那么投入巨大,辛勤开发的产品、市场也就容易被模仿者抢走。因此,产品必须具有技术的、法律的、营销技巧的“反跟随”战略。如技术壁垒、价格壁垒、渠道壁垒、品牌壁垒、广告强度壁垒等,是稀缺资源的重要部分。1.7 获利性 没有充分的利润空间,再好的产品,也得不到市场开发的成功。产品的重要属性就是获利性。独特的稀缺资源,才可能建立较好的价格空间、市场规模、市场启动模式、获利空间与传播方式。这也是建立产品稀缺资源的经济学意义。2 药品资源稀缺性的分析方法
对产品进行资源稀缺性的分析,实际上是对产品或项目选择所做的最基础工作,也是医药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根本。药品资源稀缺性的分析方法主要从“技术性、经济性和营销性”3个大方面考虑。2.1 技术性稀缺资源 从产品的科技创新角度考察其稀缺性。2.1.1 能解决临床急需解决的医疗困难的能力:如抗“禽流感”的药物“达菲”;有效而毒性、不良反应50
2.2.1 自然资源稀缺性:如我国的道地药材、原产
地药材、独有的原料生产的产品,天然就具有了自然资源稀缺性。由于自然资源的稀缺性,新产品具有稀缺性、唯一性、排他性以及不可复制性,因此对于资源性新产品概念的利用显得十分重要。①原料的独特或稀缺。如安徽的石斛,因为资源的耗竭,种植技术尚未解决,使得以安徽石斛为原料的产品身价百倍。②人工原料的独特性。如超细粉碎技术使一些中药原料的细胞被破碎,其有效成分提取率或吸收率有了极大的提高。2.2.2 成本的控制能力:在同质产品市场中,成本低廉的产品竞争力最强。成本的控制能力就成为企业和产品的最重要的生存能力。成本的控制能力所涉及的要素优化配置能力以及企业适度的生产规模决定了规模效益和边际效益的高低。2.2.3 投资资源的占用:企业有限的资金、设备、科技力量等必须与其产品线及产品组合相匹配,同时也构成了产品的经济性资源。如巨大的投资和资源占用,因包含了巨大的风险,争者力不能及的资源,。2.3 营销性稀缺资源 从营销学的角度考察医药产品的稀缺资源,具有隐蔽性,往往容易被科技人员忽视。新产品需要研发者不仅有娴熟的行业知识、专业判断,还需要具备丰富的营销学知识、将营销学、社会学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思考技巧。这是医药新产品研制选题和选择生产、销售医药产品品种时必须高度注意的。只有科技性资源、经济性资源和营销性资源的有机整合利用,才有可能获得市场的成功。2.3.1 首占性:市场细分的原则是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差异界定细分市场,必须满足可界定性、可到达性、可赢利性。但市场细分不可能无限分下去,也就是说资源也是有限的,能首先发现细分市场并通过产品的宣传被消费者接受后,后来者就很难与之竞争,产品定位有着首占效应(先入为主)。如抗感冒药的“起效快”、“白天服药不瞌睡、晚上服药睡的香”、“中药制剂安全”、“专为儿童的感冒药”、“嚼着吃的感冒药”等。2.3.2 独特性:清晰明确的独特功能(价值)表达,在功能竞争产品面前,有独特的功能表达,便于消费者领会该产品的“特点”,构成独特功能的稀缺性。2.3.3 传达性:表现为有无可以利用的社会性资源。在市场操作中,如能利用已有的市场概念资源,
就可以借势开发市场。能否及时识别和利用这些资
源,成为市场营销感悟力的标尺。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医药文化、医药知识文化的沉淀资源的利用,适当利用这些资源往往可以事半功倍。比如“补钙”市场的培育基本完成时,随后的几个产品只要宣传自己产品的“吸收”、“含量”、“服用方便”、“价廉”等即可迅速获利。2.3.4 顺畅性:指医药产品市场开发的信息沟通。消费者已经形成的有关知识、理念,是一种市场资源,产品所涉及的科技技术信息与医务人员已有的知识应有良好的互通性,如过于牵强或研究介绍的不够细致,使得消费者存在疑虑。2.3.5 新颖性:产品包含信息的新颖性。如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或信息的设计无新意,或研究得不够深入,使得宣传时无法吸引注意力或无多话可说,好产品也可能被看成是平庸的产品。如“贴肚脐治痔疮”2.6、科学的、细致、整个市场相协调的产品市,实际也是产品,是为特定的实体药品的市场特别制定的。优秀市场企划方案是该产品的独特资源,是产品创造经济、社会效益的必要条件。2.3.7 与众不同的营销模式:很多时候,模式决定出路。为产品设计一套新颖而实效的营销模式,是产品能否成功的关键。2.3.8 热点、焦点问题:被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往往会成为营销的资源。但这种资源有明显的时效性,谁先发现并有效地运用,就可以形成市场价值,也是一种稀缺资源。如近年应运而生的“平价药房”,新闻媒体吸引“眼球”,“眼球”被引向新开张的平价药房,实际是起到“免费”宣传的作用。但后来的平价药房就没有这种“免费的午餐”了。
综上所述,笔者在对药品资源解析的基础上,分析了药品资源稀缺性的意义,从资源稀缺性的角度,阐述了在医药市场竞争充分化的今天,药品研究开发人员和医药生产、营销企业如何评估药品的市场竞争力。
[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
[2]殷仁富,陈金明.心脏能量学[M].上海:第二军医
大学出版社,.
(收稿日期:)
可耗竭资源的稀缺性分析
摘要:本文分析了耗竭性资源的稀缺性与稀缺性成本的含义,认为耗竭性资源稀缺性成本的存在应具备物质意义上的稀缺性和多种选择或机会,反应资源稀缺性的价格由使用者成本和边际开采成本组成。
关键词:耗竭性资源;资源稀缺性;稀缺性成本
由于历史的沿袭和存在某些技术上的困难,经济学(尤其是资源经济学)一般把自然资源分成可再生资源、耗竭性资源或称不可再生资源二大类来研究。耗竭性资源是指那些没有自我繁殖能力的资源,这类资源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才能形成,相对于人类使用来说,其生成时间几乎可以视为无限的,由于不能自我繁殖,其初始禀赋数量是确定的,可能会被耗竭。传统经济学对耗竭性资源的研究主要集中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从动态的角度如何保证资源的最佳持续利用,如资源的定价,租与资源分类等问题;二是资源所有权对资源利用的影响,如资源产权。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是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空前膨胀,大量资源过度开采,使得资源趋于耗竭,稀缺程度越来越严重。因此,耗竭性资源的稀缺性问题就值得我们重视与研究。
2耗竭性资源的稀缺性与成本含义分析
2.1耗竭性资源的稀缺性含义分析
从理论上来说,稀缺性可分成经济稀缺性和物质稀缺性两类。假如自然资源的绝对数量并不少,可以满足人类相当长时期的需要,但由于获取自然资源需要投人生产成本,而且在投人某一数量的单位生产成本条件下可以获取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供不应求的,这种情况下的稀缺性就称为经济稀缺性;假如自然资源的绝对数量短缺,不足以满足人类相当长时期的需要,这种情况下的稀缺性就称为物质稀缺性[1]。
2.2耗竭性资源的稀缺性成本含义分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6年经济面临的问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