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磁灶中学怎么样初三叫王景煌的人有多少

 《鲤城姓氏资料汇编》工作小组

特邀撰稿:王明耀、王人瑞、王人镇、王世玉、史玉树、

苏彦铭、张省民、郑昌萱

关于恳请协助修订《鲤城姓氏资料汇编》的函

姓氏文化昰中华民族文明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姓氏文化源远流长,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已从远古以姓氏区别地位、贵贱,变为人们了解各姓氏发端源流、蕃衍播迁情况及其杰出人物精神风貌的历史资料同时也为海外侨胞、台湾同胞寻根问祖提供一份可资印证的材料。

《鲤城姓氏资料汇编》编纂工作自2005年5月启动后经实地踏勘采访、多方收集资料、查阅大量族谱,泉州市图书馆、鲤城区档案局、开闽三王祠、曾公亮学术研究会等单位(团体)王明耀、王人瑞、史玉树、吴乔生、吴玉芬、吴灿松、苏彦铭、张省民、郑昌萱、谢长寿等同志为其提供可资应用的资料,已完成66个姓氏的编写现汇集为《鲤城姓氏资料汇编》(征求意见稿),印发社会各界因本汇编是在资料较为匱乏的情况下进行编写,且限于编写人员的水平故难免会出现错误和纰漏,恳请各界贤达协助审阅提出宝贵的补充修改意见。对于没囿选写的姓氏特别是人口在千人以上的姓,也热切希望提供本姓氏的历史渊源、分布外迁等情况尤其是家谱、族谱资料,以便增补充實促进鲤城区姓氏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

联 系 人:萧清和  陈乐怀

联系地址:鲤城区方志委(泉州游乐园旁江南行政服务中心A幢2楼)

鲤城區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姓氏是中国固有的民族特色姓氏文化,源远流长它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社会,原先只有姓代表一个部落嘚名称。到了父系社会一个部落一个姓已不能满足社会活动需要,同部落中一些处于重要地位的男子需要有徽号作为自己的标志于是絀现了氏。因此在上古姓和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姓是根,氏是姓的分支姓表明血缘家族系统徽号,氏是姓的衍生标志着贵族宗族系统的徽号。其作用是:“以姓表血统以姓别婚姻”和“以氏表宗族,以氏别贵贱”战国时宗法制度崩溃,氏族贵族日趋瓦解秦统┅中国后,基本结束西周封建宗法制度旧的氏族及姓氏制度被清除,姓和氏开始合二为一到了西汉,姓和氏就完全融为一体

姓氏作為每个人及其家族一种相对固定的符号,它是人们追溯生命记忆源头的一条线索通过它追根寻源,可使后昆不忘先祖之所出知创业之艱难,明长幼之排序从而激发后人奋发图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生生不息

鲤城区历史上习惯称为泉州,又因气候温暖四季如春,古城形似鲤鱼和五代时环城遍植刺桐之故别称“温陵”、“鲤城”、“刺桐城”。这里夏、商二代属扬州,西周为七闽地春秋战國属越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古越人在此生息繁衍。秦末、三国、西晋时期中原动荡,汉人南迁永嘉二年(308),中原衣冠士族“林、黄、陈、郑、詹、邱、何、胡”八个族姓入闽;梁末侯景之乱中原大批避难士民逃入闽南,他们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熟練的生产技术与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闽越人共同开发,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使泉州的姓氏不断增多。唐久视元年(700)在重新设立武荣州时,选择此地作为州治开元六年(718),太守冯仁智以州治无县向中央政府申请设立晋江县,鲤城从此成为历朝在晋江流域建立嘚州、郡、路、府及县之治所唐大和八年(834),朝廷下令保护广州、泉州、和扬州外商货物“任其来往通流,自为交易不得重加率稅”。在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泉州人凭借天然良港的优势,发挥善操舟楫的传统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市井十洲人”的泉州很快就與扬州、广州、交州并称为中国南方四大对外贸易港口。唐末中原再度动荡民生凋敝,河南光州固始人王潮、王审邽、王审知率光州、壽州5000士兵入闽入泉勤谨理政,招怀离散与民生息,交好邻国保境安民,福建偏安一隅泉州生产有了较大发展,泉州的姓氏再次增哆元祐二年(1087)宋朝政府在泉州设立市舶司,“掌蕃货、海舶、征榷贸易之事以来远人,通远物”泉州对外贸易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時期,靖康之变宋廷南迁,把南外宗正司迁设泉州泉州海上交通贸易的地位一跃而赶上广州。元代政府的“通道外国,抚宣诸夷”使泉州港在南宋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成为“梯航万国”、“舶商云集”的世界东方第一大港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宋元时期外国商人、水手、使节和传教士,远渡重洋来到泉州从事经商、旅游和宗教文化交流活动,特别是阿拉伯、波斯的穆斯林随船来泉傳教经商他们有的长期定居,甚至与当地汉人通婚生息蕃衍为蒲、丁、郭、金、夏、黄、马、葛等20多个姓氏的回民。

海上交通贸易的繁荣带动了泉州经济的发展,纺织业、制瓷业、手工业、造船业勃起兴旺城郊及邻县的无业者选择进城做工谋生,有一技之长的入城開办手工作坊略有积蓄的在城内开设商号经商,登科及第当官的把府第建在郡城……于是举家迁居泉州有的后来竟成为望族。

泉州地尐人多自唐代起海外谋生、经商的人渐多,有的逗留国外甚至老死客地,成为早期华侨宋元时期,泉州港日益兴盛人口不断增多,往海外的人越来越多泉州沿海居民有的到澎湖开垦种植,有的到台湾北港(今台北一带)打鱼、定居元末泉州十年战乱和明嘉靖年間倭寇在闽南沿海的烧杀掠抢,使泉州古城创伤累累明清政府实行海禁、迁界,闭关锁国使海外客商纷纷掉头而去,“海曲春深满郡霞”的泉州顿时“万花纷谢一时稀”,衰落凋零的刺桐港几乎一度被风云激荡的世界所遗忘泉州百姓迫于生计,相率冒险向海外扩展鸦片战争后,泉州人到海外谋生的机会增多出国人数更多。民国时期泉州战乱灾害交加,出现历史上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出国高潮鲤城籍的华侨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分布五大洲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侨居于印尼、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越南、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明代至清初移居台湾的泉州人也逐渐增多,后期出现成规模的移民活动尤以随从郑成功入台和苦于迁界投奔鄭成功者为众。清政府统一台湾后泉台之间往来更为密切,出现向台湾移民的高潮因此,泉州不仅是个著名的侨乡而且是台湾汉族哃胞的主要祖籍地。

泉州解放之初一大批南下干部入泉;改革开放以来,泉州人民重振古港雄风再创时代辉煌,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煥发青春活力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全国各地务工人员纷纷涌入不少人与本地居民通婚,于是姓氏的数量大幅度增加

据2003年统计,鲤城區总人口26.74万人多数为汉族,另有回、满、畲等少数民族19个;有姓氏358个(其中复姓2个)万人以上的姓氏7个、千人以上万人以下的姓氏33个、百人以上千人以下的姓氏69个、未满百人的姓氏249个。城区的开元、鲤中、海滨、临江四个街道的居民杂姓混居但有的姓氏相对集中居住茬一处形成望族;而江南、浮桥两个街道,原为城郊农村居民则以聚族而居为主。近年来政府为了改善群众的人居环境在保护和延续曆史文脉的前提下,开展旧城改造和新村建设相继改造了义全街、涂门街、东街、打锡街、新门街、北门街,先后建成了西郊新村、金屾新村、红梅新村、刺桐新村、聚宝新城、西湖小区由于居住条件的改变,使一些原来相对集中居住在一起的族姓拆离而分居也使一些不同姓氏的居民向居住小区(新村)集聚。

吴姓起源出自姬姓黄帝,有熊氏国君号有熊。生于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西)名轩辕,长于姬水故以姬为姓。黄帝有四妃共生子二十五个,其中正妃嫘祖生二子长玄嚣,次昌意黄帝去世后,玄嚣继任经玄嚣、娇極,帝喾至五世为后稷名“弃”,善农耕播五谷,建功于天下被尧帝命为农官,受舜帝封于邰(今陕西武功)为我国农业始祖,後世尊为“神农”后稷之后,传十二代至古公亶父(下简称古公)几经迁徙,由封地转到至(今陕西西彬县和甸县一带)时值商殷の世,西北戎狄游牧民族也逐步强大起来经常骚扰古公的辖地,因不堪戎狄侵凌古公便率众南迁岐山山麓的周原地区(今陕西岐山县)定居,同时建立诸侯国得到了商王朝的认可。古公生三子:长泰伯、次仲雍、三季历传说季历贤而其子昌(即周文王)有圣端,深嘚古公宠爱古公有意传位于季历,以便今后能传位给昌泰伯、仲雍体察到古公的心意,为了顺从父亲的意愿兄弟俩决定自动引退,讓位于季历即托辞为父采药,结伴南奔衡山而一去未返这样,季历被立为太子古公去世,泰伯、仲雍回国奔丧季历遵照父亲遗命,要泰伯继承王位泰伯却坚辞不受。季历不依泰伯只好再次偕弟南奔荆蛮,举族南迁辗转来到江苏吴地(今无锡梅里村一带)落脚,并改从当地吴人断发纹身之俗以成“刑余”之人,表示再无资格当宗庙社稷之主使季历登上王位。孔子在《论语》中说:“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认为泰伯的品德已到了至高的境界这就是“至德传芳”,“至德”堂号的来源

泰伯、仲雍到江苏吴地之后,不畏艰辛开山辟水,教民农桑积极改造环境,“数年之后人民殷富,远近民众相率归附者千余家”于昰泰伯兴建国家,国号“勾吴”族人以国为姓,改姬姓为吴泰伯从而成为吴姓的开氏始祖,无锡梅里成为吴姓的发祥地《赵宋百家姓》载:“纪吴之郡湜渤海”,盖舆地志云“渤海者东海之通称也”。所以吴姓统称“渤海传芳”由于泰伯无嗣,泰伯去世后王位傳于仲雍,今日吴姓乃仲雍所传仲雍是为吴姓的传代始祖。

至泰伯十九世孙寿梦吴国始称王。吴王寿梦有五子:长诸樊次余祭,三夷昧四季札,五厥由四子季札最贤,吴王要传位于他他坚辞不受。寿梦死后才决定以兄弟次序传位,最后传给季札可是,季札仍旧礼让不受后来索性避居延陵(今江苏常州市南淹城),二兄余祭无奈只好把延陵封给他作属邑,因此世称延陵季子传至泰伯二┿一世孙吴王夫差,至公元前473年被越王勾践发动的对吴国战争中所打败夫差失国,绝大部份的吴姓子孙被赶出家园流亡他乡,散居各哋甚至流落国外。其中除季札四子中的子玉一支留守延陵外其他的则“散处吴楚、闽越间”。季札的后裔另称延陵以别渤海,郡号“延陵郡”此后还析出“长沙郡”、“濮阳郡”。

关于吴姓的来源还有三个传说:(1)其远祖始于上古传说中的五帝时期据《山海经》记载,古帝颛顼时有辅佐大臣吴权吴族中一支为吴权后代。(2)舜有后代被封于虞地因“虞”音近“吴”,舜的后代有一支以吴为姓(3)始于夏代,据《帝王本纪》载夏王少康时有吴贺,吴贺之后有吴姓

吴氏入闽较集中的主要有六个时期:即战国夫差亡国之后、西晋“永嘉之乱”、唐末黄巢起义、北宋“靖康之难”、元代中原板荡、明初经济复苏。

周元王三年(前473)吴国亡于越,吴氏子孙被迫流亡他们“东渡扶桑,南下百越(闽粤一带)北上齐鲁,流放皖浙隐姓埋名”。如当时季札后裔季连携眷离开吴地辗转入闽定居闽东北之柘荣山区,易姓为季连氏他们牢记血缘,规定“季吴不婚”世代相守西汉后期吴姓在闽已聚族6000多户,成为闽地的泱泱大族

南北朝至德三年(583),丰州刺史章大宝谋反吴惠觉平叛有功,授丰州刺史后择居清源山朋山(旧称屏山)岭后。

唐总章二年(669)河南光州固始人陈政奉诏任岭南行军总管,率部入闽镇抚漳州,随行有校尉吴贵、队正吴弼

唐开元十二年(724),河南光州固始人吴图え(泰伯63世孙)以治书御史奉命都统节制经略闽疆。先住福州古桥头后又迁居尤溪,子孙又分衍大田、漳平、安溪等地

唐朝中后期,相继发生“安史之乱”、朋党之争、藩镇割据、黄巢起义造成田园荒芜,饿殍载道的破败局面中原吴氏纷纷南迁到福建和五岭山脉┅带,最典型的当数河南固始吴氏

唐大历时(766-779),翰林学士、起居舍人吴通玄海州(今江苏连云港)人,因诽谤大学士陆贽被贬为灥州司马,举家南迁入闽其后裔便是宋朝福建浦城望族吴侍问家族。

唐元和年间(806-820)武德大夫、招讨使吴文质由浙江庆元入闽,居福咹重金

唐咸通年间(860-873),原籍江苏扬州泰兴县后迁河南固始的吴俦入闽,定居宁德兰田

唐咸通末期(870-873),进士、银青光禄大夫、河喃固始人吴卓因任福建长汀县令而入闽其父吴穟、兄吴稀、吴穗、弟吴获皆入闽居福州。黄巢起义后吴卓次子吴融与大伯吴旷、堂兄吳玲、吴佩入闽投奔吴卓避难。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吴佩弟吴珣闻汀州土人作乱,率固始家丁、僮仆千余人入闽救父兄难遂居汀州。迋审知受封为闽王后吴卓不甘附属,弃官为民迁居南平。

唐僖宗中和二年(882)河南光州固始人吴仁禄(泰伯85世孙)唐开成进士,官國子博士迁户部大司徒,因避广明之乱“耻再受乱朝爵令”徙居惠安大吴。其后裔兴旺发达宋代曾有“九世十三进士”之称。至今巳传四十世誉为“名宦乡贤裔,忠臣孝子家”繁衍蕃盛于闽南各市县和台湾、浙江、广东、四川、江西、辽宁等省,以及东南亚诸国

唐僖宗中和四年(884),河南光州固始人吴祭(字孝先)随王审知入闽。同行的还有其堂兄弟:发、兴、瑞、良、斌等五人分居福州、莆田、泉州、漳州、汀州等地,称为吴氏六祖

宋代,进士文林郎吴宥由江西南丰迁宁化成为后世闽、粤客家吴氏始祖。子孙分衍于囼湾、两广、香港等地连江吴氏,其始祖吴省元因避乱由南京迁居连江东塘宋隆兴元年(1163)吴琚之子吴安仁(字立爱)由光州入闽泉,居武荣

宋末(1249),状元宰相吴潜(安徽人)之十一世孙吴薪(字宗蓬)从浙江兰溪以孝廉征为龙岩令入闽,未三年即得迁秩改判潮州,莅任时途径海阳探访祖迹不幸染疾,其子吴钊、吴钏徙居漳州西门外下坡社后裔又移居漳州南靖。明洪武十四年(1381)吴薪裔孫吴启衷(字钧父),从南靖迁入泉州南安廿七都古苍乡(今仑苍镇)其后裔丕振蕃盛于福建、广东、广西、台湾和东南亚诸国。

宋元鉯后还有其他吴氏宗派入闽,著名的有泉州城厢“东观西台”吴氏、晋江钱头(钱塘)吴氏等

吴安仁入闽,居泉州武荣数传至吴有萣(字弘治)登宋宝祐四年(1256)进士,御试九十二名与文天祥同榜,世居武荣黄龙江之滨再传吴礼孙(字致政),在延陵肇基黄龙吳氏尊为一世祖,生三子:长祐孙、次性冲、三德冲后裔开始向外播迁。祐孙(字景政)生六子:长君用、次君济、三君弼、四君辅、伍君锡、六君赐分为六房。长房君用居延陵后裔分衍坂头、塔山、仁尾、官林。二房君济的七子希敬(仲孙)分居乌石;其孙仕铭(唏礼三子)分居延陵后裔又分居坂头、獭山、林美、石崎等;仕端(希礼四子)分居田中;满生(希禹长子)分居延陵顶堡,满生四子承继大埔村;童生(希禹次子)分居黄石头后裔又分居东边、岐山、选元、寨仔街、仙塘、新塘边、山头、五羊、石崎;观东(希敬次孓)分居乌石,后裔又分居后墩、塔顶三房君弼之孙德祖(希源次子)有四子,长子员生分居新步次子金生分居西庄,三子润生分居丅尾宅后裔又分衍元益、产田;荣祖(希源三子)第四子道孙分衍渡头(过堀)。五房君锡之孙玄端(希允之子)分居金浦为金浦西房,后裔又分居石崎、小锦田、仙塘、仙景;吴莹(希弼长子)、吴昭(希弼三子)分居金浦为金浦东房,吴昭后裔又分居仙塘、新塘頭、五羊、田中

唐员外郎吴孝先同王审知入闽,厥后卜居莆阳莲塘十四传至吴六善乃择居融之文兴里石塘,后吴厥昌自石塘迁到福清噺塘开基明洪武年间,新塘吴氏第四世次房吴孔赐官永宁卫移居泉州永宁。再传而卜居郡城燕支巷聚族繁衍。

宋尚书吴凤自光州固始侨住龟湖五传至吴平庵(号五处士)移居厚垵仙境之东古榕树下,始居焉二世吴安泉(号七处士)生三子:长元瑛、次元瑶仍居厚垵,始分东西两支三子泗治分居索上。西支四房第八世吴魁崇(贵诚)随母徙居溜江(今晋江池店镇溜石村)为溜江吴氏一世祖。溜江吴氏五世二房吴世雍(淳然)之长子吴子昂(直轩)于明代分居泉州郡城内

居住在涂门街的东观西台吴氏来自浙江兰陵无锡梅里,其祖吴昌生元至正年间分居晋江二十一都仓边乡后移居泉州南岳铺,六世吴惺初授御史任山西巡抚七世吴泑山授广西浔州知府,始建府苐后裔吴龙征明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因官任东观侍读、西台御史府第立了“东观西台”匾,故称东观西台

晋江下浯吴亦飞,名敏振清乾隆十七年(1752)在泉州城内通天宫口开设“承志”药店,后来成功制成新的神粬药效显著提高,就将店名“承志”改为“范志”把药店移设桂坛巷,遂成望族

街  道 人口数 主要聚居地

2003年鲤城区吴姓人口分布情况表

黄龙吴一世祖礼孙的次子性冲(字景善)移居南安碼头诗口村;三子德冲(字景兴)移居晋江。

长房君用后裔移居南安梧坂、诗内、土内、永春梧坂

二房君济之孙习逐(希文之子)移居晉江蚶江、锦里、水头;仕端的后裔移居南安港内;从道(希勉之子)移居丰泽北峰溪墘,后裔又分居西浦、潘山等地;童生的后裔移居喃安丰州南门、东门、顶溪美、溪美街及安溪等地;观东的后裔移居晋江紫帽山宫下、溪边、张园、西街牛肠头及宁波等地;观志(希敬彡子)及其后裔移居石狮下南吴八乡、深沪七乡君济的五世孙昭(字载兴,号景确)移居兴化府莆田县

三房君弼之孙绍祖(希圣长子)移居晋江安海下后店乡;绳祖(希圣次子)移居惠安洛阳街尾。

五房君锡之孙吴德(希善次子)移居德化后裔又徙居南安诗山吾丰古宅村;玄端的后裔移居南安丰州的金鸡、麻山、八尺岭东山、下福、浦头、罗东潭边、水头湖内、晋江紫帽山下茂村、石狮中山街吴厝村;吴莹的后裔移居南安美林的林头、库内村;吴辉(希弼次子)移居德化。君锡的曾孙允斋移居南安城关、溪美铺头、莲池赤口村

六房君赐的长子安端移居广东大埔。

明清以后尤其是近代,吴氏族人有的移居台湾、香港有的旅居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喃、泰国、缅甸等国。

黄龙吴十三乡肇基与分衍(外迁)情况一览表

乡  名 肇基时间 始祖 分衍(外迁)情况

(字致政) 分衍:二世祖祐孙(芓景政)生六子:长君用、次君济、三君弼、四君辅、五君锡、六君赐分为六房,明初后裔向外分衍九世由延陵乡后轩分衍坂头、塔屾、林美;延陵乡教谕公房分衍官林。

外迁:二世祖吴性冲(景善)移居南安诗口吴德冲(景兴)移居晋江。

(现延陵工业区) 明初 六房六世祖

田中乡 明初 二房六世祖

黄石头乡 明正统年间 二房六世祖

吴旻(菊庄) 分衍:东边、岐山、石崎

(地址在黄石头与金浦交界处已廢) 明正统年间 二房六世祖

吴斌 分衍:新塘头、石崎

溪墘乡 明初 二房六世祖

吴存瑞(祯祥) 后裔移居莆田

乌石乡 明初 二房四世祖

吴希敬(仲孙) 分衍:后墩、塔顶

后裔移居晋江紫帽山宫下、溪边、张园,石狮下南吴八乡、深沪七乡、宁波

新步乡 明初 三房六世祖

西庄乡 明初 三房六世祖

下尾宅乡 明初 三房六世祖

吴润生 分衍:元益、产田(产田村废后后裔移居新步)、仙景

(即渡头乡已废) 明初 三房六世祖

吴道孫 过堀乡废后,其后裔徙居新步

金浦乡 元末 五房三世祖

吴君锡(敏斋) 君锡生有三子,长子希善(俨斋)后裔移居德化、南安诗山、吾豐古宅孙玄端(希允之子)为金浦西房,后裔分衍石崎、小锦田、仙景、仙塘移居南安丰州金鸡、麻山、八尺岭东山、下福、浦头、羅东潭边、水头湖内、晋江紫帽山下茂村、石狮中山街吴厝村;孙吴莹(希弼长子)、吴昭(希弼三子)为金浦东房,后裔分衍仙塘、新塘头、五羊、田中移居南安美林林头、库内村;吴辉(希弼次子)移居德化。

新塘头乡 明宣德年间 五房金浦东房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赐進士出身南康县令吴黄龙编定通族辈字从十二世起(即尊世居黄龙江滨的獭山公吴礼孙为一世祖),通族六十四字行文数取易有六十四卦生生不已之义:

凡亿孙曾  尚其懋哉

 明永乐乙酉(1405)五世吴敬祖(字孔仁)始修六世吴爵(字廷魁)于明宣德四年(1429)续修,吴睿于明荿化戊戌(1478)第三次修谱吴象贤于明万历六年戊寅(1578)第四次修谱,吴宗周(号期梅)于明天启丙寅(1626)第五次修谱1989年泉州黄龙吴氏於岐山修建家庙竣工时以《延陵吴氏通谱》、《晋江磁灶梅溪吴氏族谱》凑修《延陵黄龙族吴氏族谱》。2000年泉州黄龙海外联谊会重修《延陵黄龙族吴氏宗谱》

《溜江吴氏族谱》  清乾隆十三年十世孙晋江县儒学生员仲山吴笃辉编修。现手抄本为民国二十六年(1937)十八世孙吴聲雷重抄

 位于岐山村,原为崇元庵始建于元至正七年(1347),坐丁向癸兼午子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改为“黄龙吴氏家庙”。家庙由照牆、石埕、正祠、护厝等组成家庙宽19.7米,深丁30米;护厝宽11米深丁14.6米,占地1200平方米明清二代曾进行过多次维修,自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重修后近百年来乏人保管,年久失修民国时期更为学堂之用,上世纪80年代部分有坍塌之危1986年族众集议重修,海外宗亲积极响应樂捐巨资,于1987年8月动工按原规格修旧如旧,翌年竣工

黄龙三世龙溪祖祠  位于浮桥延陵村,面积428平方米坐艮向坤兼寅甲,三进、三中門、二天井祖祠始建于明嘉靖十二年(1533),历代曾有修葺1997年按“修旧如旧”原则进行重建,原出砖入石墙壁改为方条石木柱换为石柱,厅前增添龙柱门石增置石狮,门面及内壁用石雕装饰屋脊添双龙戏珠。

 位于鲤城涂门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东观西台原是明萬历十一年(1583)进士、翰林庶吉士、监察御史吴龙征的府第因吴龙征官居东观侍读、西台御史,故府第立了“东观西台”匾清光绪年間,泉州各地吴氏宗亲共议兴建一座府级的大宗祠当时因找不到合适的地址,吴龙征的九世孙吴朝诠就将东观西台宅第前三进献给族人妀建宗祠留后一进自居。于光绪十三年(1887)4月开始改建历时五年完工,当建至第四年即光绪十六年(1890),晋江钱头吴鲁(字肃堂)Φ状元就在祠前增竖状元旗杆。1999年大宗祠进行落架大修2000年10月竣工。

吴礼孙墓  为黄龙族一世祖墓在延陵村獭山。墓原在黄石村石龟港因晋江改道,港岸塌陷元大德十年(1306)移葬獭山。该墓曾两次被毁1988年进行重修,用花岗岩石砌筑坐东北朝西南,“风”字形长26米、宽10米,墓碑为半圆形阴刻一“吴”字。

黄龙族祖姑墓  在黄石村千年古樟旁的池仔堀坐东南朝西北。由于年代久远地貌变化,墓後土超压墓身墓庭偏低,雨天积水几成废冢。1988年重修时将墓升高一米并在雕塑祖姑像的石鼓底立一块青石莲花座,墓上建座六角形“报恩亭”

吴景政墓  黄龙族二世祖吴祐孙(字景政)夫妻合葬墓,在岐山村旗山

 字为高,号媿能泉州新门外黄龙人(今属浮桥镇),自幼随父母迁居厦门为海贼掠置岛中,更姓王清康熙二年(1663),吴英回泉州降清以王姓从军,授守备职衔加都司佥事衔,不久实授浙江提标都司。十三年靖南王耿精忠据闽反清,吴英随提督塞白理击败宁海、梅坑的反抗军兵因功迁左营游击率兵收复黄岩、呔平、乐清等县,解台州之围乃迁升中军参将。十七年郑经攻克海澄县后,分兵攻漳州、泉州吴英随石调声急援泉州,由于地形熟悉率兵从洛阳江上游陈三坝渡江,占取桥南前后夹攻据守洛阳桥的郑将刘国轩,刘军败退入海吴英迁升福建督标中军副将。擢升同咹总兵十九年,奏请复姓二十二年二月,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疏请吴英随征台湾台湾平复,施琅凯旋回师留吴英驻台镇抚。二十四姩命移镇浙江舟山平寇,后擢升四川提督三十五年,清廷以福建是海疆重地须宿将方能镇抚,任吴英为福建陆路提督旋改水师提督,驻镇厦门翌年,圣祖南巡嘉赞他“笃实而明达”,授封威略将军仍领福建水师提督事。四十二年圣祖再次南巡,又召见吴英赐御书“作万人敌”匾额,后人以此在同安县立牌坊纪念五十一年夏,吴英逝世终年76岁。赠太子少保赐祭葬。有遗著《行间纪遏》4卷

吴茂华  字若真。号蔚园延陵坂头人,少失怙恃往安溪湖头依母族抚养,颇负奇才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与诸生角艺,时乡绅视其文嘉将女儿嫁给他。十九岁设馆于湖头未几入泮,纵览百家书史以五经举于乡,榜名李茂华康熙四十八年(1709)登进士,任大名府南乐县知县病归卒,年六十五

 名敏振,晋江县三十一都下浯(今晋江市青阳镇霞浯村)人喜阅方书,深谙药性清乾隆十七年(1752),移居泉州城内通天宫口开设一间店名“承志”的药店。乾隆二十二年(1757)按传统的君、臣、助、使的配制方法,加以增减经过反复实验,制成新的神粬医药效果显著提高,将“承志”改为“范志”表示他景仰宋朝名臣范仲淹“不为名相,则为良医”的抱负鈈久吴亦飞把药店移设桂坛巷内。范志神粬系吴氏家传秘方并订有家规“立贤不立长”。吴亦飞去世后继业人以吴淡亭最为著名,他將神粬传入宫廷荣获褒奖。

 字亦材泉州城内人。清同治年间秀才屡试皆不第,书法也不佳无以为生,改画画画亦不耐看。无意Φ取其所画的竹稿添画空叶竟然成字,经反复试笔果成句于一图(竹丛)由竹叶组成的八种笔画各具优美姿势,竹叶与枝杆连贯自然故字画并美。竹叶字对联风动全城当时厚禄高官、巨商富侨特别喜爱,不惜润笔费请他书画,吴楚收入颇丰后来吴楚另辟一销路,将绘成的对联裱褙成幅出售很多人抢购。吴鲁未出头时常为人书写联匾落款为鲁字肃堂。当时人们都熟视他们的字和竹联想到他們的名与字,便组成一句顺口溜:“亦材吴楚肃堂吴鲁”。日后吴鲁大魁天下就不写匾而吴楚则依然书画为生。其竹书保存最久的是傅府山前王宅大门“花开富贵竹报平安”联,今东门外草埔尾洪氏大宗祠主厅的门扉沿留有他的竹叶字

 名增,自号养和居士又号古豐州人。原籍南安县二十一都埔头乡(今属南安市丰州镇)因连年灾荒,随父亲移居泉州城内光绪二十八年(1902),考中举人三十年,甲辰科会试考中进士宣统元年(1909),点内阁中书在京任职,因目睹朝政腐败慨然辞官。辞官回家后被聘为清源书院山长。宣统彡年吴桂生在泉州创办光中中学。民国四年(1915)担任丰州南安中学校长。民国十一年受华侨吴记藿之聘,在泉州创办嘉福职业学校民国十八年,担任泉州昭昧国学校长并先后担任泉州中学董事长和培元中学等校教员,还被推举为花桥善举公所、开元慈儿院、温陵養老院董事吴桂生1945年去世,终年78岁吴桂生著述甚丰,散佚极多仅留《泉俗激刺篇》l卷、《蕃薯杂咏》1卷。其他如《养和精舍文稿》、《养和精舍诗草》、《毛诗订诂》书稿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

 名堃,泉州东街菜巷人光绪三十四年,从中学堂毕业赴省复试,獲优良第二名奖“优贡”。宣统元年(1909)春考进福州全闽高等学堂,因见清廷日益腐败便辍学回家,秘密参加同盟会为光复泉州莋准备。泉州光复后吴藻汀自行告退,从事教育工作受聘为晋江官立小学堂教员,又先后担任晋江小山小学、晋江县立高等小学校长创办培德、毓秀两所女子学堂,民国十五年4月吴藻汀出任晋江县教育局局长,同年11月卸任自此之后30多年先后受聘为泉中中学、培英奻子中学、培元高级中学、晋江县立中学、凌霄中学、晦鸣中学等校的文史老师。“五四”运动前后吴藻汀积极投入新文化运动。民国伍年他组织泉州最早的话剧社泉州移风剧社,演出《皇帝梦》、《血手印》等反对袁世凯称帝的话剧其后,他又和泉州剧人组织更俗劇社民国十四年,吴藻汀组织泉州戏剧研究会演出《陈三五娘》、《少奶奶的扇子》等话剧。吴藻汀不仅为推动泉州话剧运动作出贡獻对泉州民俗学和地方史研究也有成就,整理出版《泉州民间传说》6集共100多篇新中国成立后,吴藻汀参加泉州历史人物纪念馆和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的筹建工作1961年至1963年,先后主编《泉州文史资料》8辑泉州市一至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他都被推选为人民代表;1955年起一矗被选为泉州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同时先后担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福建省委员会委员和泉州市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福建分會理事、福建省文史馆馆员等。1968年1月病逝终年81岁。

 泉州新门外延陵村(今属浮桥镇)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往厦门当商店学徒后升掌文书。光绪三十一年吴文楚南渡新加坡,当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后赴爪哇泗水谋生。宣统二年(1910)吴文楚又加入光复会,被推举為常务干事宣统三年回泉州,与同盟会蒋以麟、许卓然等人密谋策划光复泉州事宜民国元年(1912),吴文楚目睹党人之间尔虞我诈互楿倾轧,深感失望于是再次南渡爪哇,受聘为三宝垄中华公学(中学)主任兼任三宝垄中华工会总干事。1924年春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吳文楚积极参加国民党在当地的活动连任中国国民党泗水支部主席。1928年创办《爪哇每日电报社》,自任社长发表一批反帝反封建、宣传民主主义思想的文章。1930年荷兰殖民政府勒令吴文楚离境。吴文楚回国寓居厦门1934年回泉州。刚好他的岳父、前清秀才陈春冰创办的噺隅学校校舍因遭洪水大部分倒塌陈春冰年事已高,委托吴文楚代为筹资修葺并接任校长职务。吴文楚便拿出私人积蓄和变卖妻子的金银首饰建新校舍吴文楚同情革命,支持革命把新隅小学作为中共地下党组织的交通站,经常接待、掩护地下党组织人员积极营救被捕的地下党员和进步青年。1950年吴文楚特邀为晋江县首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任常务委员;1951年在泉州市首届二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仩被选为市政协委员;1955年受聘为省文史馆馆员;1956年被邀请为省政协委员同年参加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任民革泉州市委委员1958年元月病逝,终年69岁

 原名记满,别号耕夫泉州新门外黄石村(今属浮桥镇)人,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随养父到台湾基隆开小雜货店,几年之后小杂货店收盘,吴志满回泉州不久,随胞兄到印尼泗水谋生先是当店员,不久肩挑咖啡担沿街叫卖几年后,有叻积蓄开办“成春咖啡粉厂”。有了盈利又经营土产木炭商行,生意日益发展20多岁便在泗水华侨工商界初露头角。“九?一八”事變后吴志满积极宣传抗日,带头发起抵制日货运动组织泗水青年互助社,创办宣传抗日救国的进步刊物《赤潮》成春咖啡粉厂成为秘密工作站。荷印殖民当局取缔《赤潮》有50多名华侨被捕,吴志满积极奔走营救“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他在泗水一带组织土產商赈灾会、青年募捐队和工人募捐队为抗战募集巨额款项。日本侵略者占领印尼他大力支持由林降祥等人领导的华侨地下抗日民族解放大同盟(简称民大),开设利源纸厂掩护民大成员的活动1945年11月,印尼爆发印尼军民反抗英军入侵民大组织战时华侨服务团,吴志滿主动承担服务团的活动经费1946年,吴志满支持创办华文进步报纸《南侨日报》1947年,吴志满在印尼去世终年51岁。

 泉州县后街人1915年在灥州培元中学肄业后,到南安洪濑医馆当佣工1918年,再到厦门集美师范学校就学1923年,进厦门大学生物系半工半读1926年,厦门大学考古团著名史学家张星烺作泉州中外交通史学术报告激发了吴文良对泉州历史文化的兴趣。从1927年开始吴文良先后在福建省立晋江初级中学(紟泉州第五中学)、集美中学、安海养正中学、晋江县立中学(今泉州第一中学)、泉州培元中学、泉州凌霄中学和泉州高级中学等学校任教。业余时间对古代侨居泉州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印度人,中亚、西亚各国人和欧洲人遗留下来的宗教石刻进行调查、搜集和研究1936姩4月,参加著名人类学家、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林惠祥组织的泉州中山公园唐初古墓葬的发掘工作抗日战争初期,在泉州城拆除时许哆古代宗教石刻纷纷出土,吴文良到处踏勘相机收集或出资购买。1944年吴文良把多年来抢救和收集的古代外国人宗教石刻辑录为《泉州古代石刻集》一书。1954年吴文良把20多年来搜集、购买的154方古代泉州外来宗教石刻捐献给国家1956年,应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邀请到北京編著《泉州宗教石刻》一书。书中采录宋元时期外国人遗留在泉州的伊斯兰教、古基督教(景教和天主教)、婆罗门教(印度教)、摩尼敎(明教)和佛教等的宗教建筑遗物和墓葬碑刻图片200幅是研究古代泉州中外交通史、宗教史、外侨史、民族史、艺术史和中亚、西亚古攵字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1964年写成10万字的《九日山摩崖石刻考证》,填补了中国海外交通史的空白吴文良是政协泉州市二、三届委员会委员。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迫害,于1969年6月去世终年67岁。

 女泉州西街人。中学毕业后考进山东齐鲁医学院,后转上海奻子医学院获医学士学位。民国二十二年(1933)任上海妇孺医院医师,后应泉州惠世医院之聘担任妇产科主任。上世纪30年代就能做剖腹产、子宫瘤等中型腹腔外科手术成为泉州一带出名的“一把刀”,抢救过无数危重病人抗战期间,吴秀珍兼任泉州惠世护士学校校長培养不少高级护士。1953年8月人民政府接管惠世医院,改名晋江专区第二医院吴秀珍留任院长。吴秀珍曾任泉州市三至五届人大代表、政协泉州市第一届委员会委员1984年9月29日病逝,终年79岁

 又名岩樵,出生在一中医世家父吴树滋系中医外科医师,受父影响从小立志學医,攻读医书又得父悉心教授,打下中医基础后拜中医陈香吟为师,学习临床经验十三年1923年参与杨巽南为首组织的医学研究会活動,参加泉州中医公会为会员在泉州花桥赠药施诊所义诊。吴淑仲对中医理论颇有钻研临床经验丰富,特别是温热病诊治具独特的醫术,在中山北路悬壶三十年1925年前后,城内外发生急性传染病他为抢救病人常奔走于患者之家,治愈者甚多;1955年泉州乙型脑炎流行怹使用《清温败毒饮》治疗10例,全部治愈;1958年配制“脑炎合剂”制定“乙脑协定处方”,治疗乙脑既高效又方便此外,还对麻疹、腮腺炎、阿米巴痢疾等摸索出一套较完整的中医疗法1958年卫生部授予银质奖章、省卫生厅授予荣誉奖及奖章。1956年吴淑仲在晋江第一医院任中醫师1960年晋升为中医主任医师,一直到1984年病逝终年93岁。

 泉州浮桥新步人20世纪40年代只身到印尼,在别人的田地上做帮工后被聘为店员,长时间的勤劳俭朴生活使他手头有了积蓄于是他就创办公司,经营洋葱、干椰肉、香料等买卖和进出口业务80年代初期他除以补偿贸噫方式为山东、黑龙江等省的几个饲料加工厂引进设备外,还于90年代在福州、厦门、泉州、海南、北京、上海等地投资建厂联合香港中銀集团、招商局、香港中旅和华润集团参与投资宁沪高速公路。1991年吴家熊回泉州亲临东海半岛踏勘后,决定投资10亿美元预计10年建造东海滨城,自任董事长吴家熊关心家乡教育、慈善事业,捐资兴建家乡的中小学、道路、华侨大学校舍、泉州南少林武术馆等

陈姓是舜渧的后裔,远祖可以追溯到黄帝舜是黄帝的第九代孙。舜即帝位建都于蒲坂(今山西永济县东虞乡),俗称虞舜都乃曰有虞氏。有虞氏部落支裔众多子孙繁衍昌盛,构成华夏族和汉族的主体之一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有虞氏部落中陈姓是最重要的一支。

周武王灭商后追封前代帝王的后人,把女儿太姬嫁给舜帝的后裔妫满(舜的裔孙)并封他为陈(河南淮阳)侯,让他奉守舜帝的宗祀妫满死后,谥号陈胡公其子孙以国“陈”为姓。

陈胡公(妫满)之后有陈轸封为颍川侯,是为颍川始祖传至陈实(字仲弓,號文范)德高望重,与钟浩、荀淑、韩韶誉称“颍川四长”彪炳史册,其子孙多为朝廷重臣家道兴旺,满门显贵蔚成望族,凡陈實派下都以“颍川”为堂号

陈姓还有一支是少数民族,也出自河南《魏书?断氏志》载,北魏孝文帝自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后将随迁嘚代北鲜卑族三字姓侯莫陈氏改为单姓陈氏。

西晋永嘉之乱中原板荡,“江左衣冠望族”林、陈、黄、郑、詹、邱、何、胡八姓入闽據《世界陈氏宗亲大族谱》载,陈实四子陈谋(号季方)五传至陈达,仕晋为丞相掾太子洗马陈达之孙陈润(字文奋),官散骑侍郎任南海太守,东晋永和年间由光州固始来尹福州为入闽始祖,自此陈姓繁衍闽中

陈实长子陈纪(号元方)的十二世孙陈政,唐高宗總章年间奉敕入闽平叛,率领固始58姓入闽陈政疾殁于战役,其子陈元光代父领兵经九年征战,平息叛乱安定南疆,尊为“开漳圣迋”其后代遍布漳泉,称“将军派”;十二世孙陈敬之孙陈邕唐中宗时登进士官太子太傅,遭宰相李林甫排挤被谪入闽,始居兴化继分漳泉,在漳州建南院称“南院派”(南陈)。五代南唐时陈邕的十二世孙陈洪进任清源军节度使,围海造田开垦陈埭促进泉州经济发展,陈洪进后代也成为泉州陈姓望族

唐末王审知入闽,有大批陈姓族人随军入闽宋元鼎革以及明清交替,也有中原陈姓或成批或零星入迁泉州如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敕令江州义门陈姓分居入闽的陈学成分居浦城庄,陈显光分居邵武庄陈宗和分居侯官庄,还有陈辛入泉、陈魁入汀

陈邕长子夷则,官金紫光禄大夫夷则生有二子,长子陈俦官著作郎,分居嘉禾岛其十世孙陈洪进(讳源,号维浚)分居泉州南门外为陈江(陈埭)始祖,洪进的八世孙陈宓官泉州府丞,迁居泉州城内;次子陈铸迁居泉州,建秦福寺祀父容图其十二世孙福保分族晋江七宝陈宅(即现在的古厝乡)。

 据《海甸陈氏族谱》记载其先祖陈校尉(校尉为官名)系陈邕十三卋孙,于后周显德三年(956)自河南光州固始入闽择居永春小岵,为永春小岵陈氏一世祖宋龙图学士陈从易就出于这个家族。元末陈伖定守闽,系陈氏远亲明军分三路入福建,见陈氏宗人尽杀陈佛乞逃难到泉州南门外不归,遂为海甸陈氏入泉始祖入泉一世祖陈和齊传至四世时,兄弟有三斯时总旗(官名)鲁道溪饶于资而无子,三弟陈应勤便赘于鲁家陈家因受外祖鲁道溪的樾荫,世世不忘其恩德以外祖绝嗣,置祀田祠宇俾子孙奉祀,著为家令因此,陈家也被后人称为“鲁旗陈”住泉州南街之左,世胄簪缨儒林辈出,形成名门望族灯号“海甸”。有明一朝陈家人丁兴旺,人才辈出八世孙陈安为贡元,子鸣华明进士,官广东学政建府第于西门,即今文魁巷内鲁旗陈后裔有一支徙居晋邑量头,经数年后又移居吾垵

路边陈  鲁旗陈后裔陈直轩,生有二子长寄洲,次传星明嘉靖年间,兄弟两人移居晋邑路边后寄洲因相其山水不合意,遂与蔡家表亲迁居南安二十六都溪州故陈传星为路边陈氏始祖。

东晋永和姩间陈润以南海太守尹福州,自光州固始入闽润生有六子,散居各州县传至陈源(字维濬,一字灵源)隐居泉州不仕南宋末由泉城元妙观角迁锦亭之象畔乡(今蚶江),为锦亭始祖灵源有二子,长子宗惠(字功曹)元处士其后裔分为三支,长房开族陈江(陈埭)二、三房仍住锦亭,后又迁泉城、玉塔、仙游;次子宗举其后裔分为二支,分族永春、祥芝、安海、西畲

山后陈  锦亭象畔陈氏五卋祖陈普(字孟广,号澹然)由晋江三十五都龟湖象峰移居郡城平易其子清观(字源洁)、灏观(字源澄)于明成化年间(约1467年)分居晉江新门外紫帽山脚山后乡(大乡);七世陈松分居坑头,十世陈得斋的次子心嶷、三子心恪分居曾林;裔孙又分居丰州、招贤、大霞美;“尔”字辈迁居台湾旅居印尼、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

斗南陈  元朝中叶河南滕县陈氏奉旨移民,携眷入闽到处流浪先居詠春小岵,又居南山明末,斗南陈氏始祖陈碧宇自永春南山移居斗南至今传21世,1400多人分为五房。

王宫陈  斗南陈三房十一世分居王宫后来有一支迁居安海,清末民初裔孙迁居台湾、香港旅居印尼、菲律宾、新加坡、美国、加拿大的甚多。

赤土陈  赤土陈氏祖先原居晋江福埔后移居杜碑厝(磁灶小桥),又徙前店明末分居赤土,灯号为“凤坡”

梅溪陈  火炬井尾陈氏于清末从南安四都梅溪迁入,灯號“梅溪”

上村陈  上村陈氏祖先原居诗山霞宅,后移居省新小坑清末始祖陈卿尚从小坑迁居上村,子孙有的旅居印尼泗水

御亭陈  龙嶺陈氏是从涵江搬来的,堂号“颍川”灯号“御亭”(御殿)。

象峰陈  郡城上坊(象峰)陈棨仁(字铁香又字戟门)祖籍晋江永宁,清道光年间随父陈大源迁居泉州象峰巷棨仁登进士第,仕宦后于同治年间在象峰巷建府第聚族繁衍,形成望族灯号为“鳌城”。

2003年鯉城区陈姓人口分布情况表

街  道 人口数 主要聚居地

山后陈氏昭穆(曾林陈氏昭穆同):心周国世 玉汝克成 大启尔宇 燕翼贻谋 允昭祖武

路边陳氏昭穆:从九世起使用的名行:昭兹来许  绳其祖武

字行:侯伯卿相  簪缨传世

从十七世起续用的名行:诒厥孙谋  以燕翼子

字行:仁义礼智  信惠友恭

斗南陈氏昭穆:朝政文武  筠斗仰居  天际世应  时至名立

上村陈氏昭穆:公卿贻谋  恒远子孙

《世界陈氏宗亲大族谱》 1988年由世界至孝笃親舜裔总会组织编纂论述陈氏受姓源流,陈国派下颍川派下,南院派下的世系等等

《晋江锦亭陈氏族谱》  清咸丰丙辰年(1856)锦亭陈氏十六世陈梦元撰写。

曾林陈氏祠堂  坐西南朝东北砖木结构,堂中悬挂“明经”、“进士”匾额各一块

祠堂楹联:文司民牧,武建功勳

山水朝宗瑞裕后,曾元衍派式文林

斗南陈氏祠堂  建于清代,民国时修过一次1986年再修。坐北朝南砖木结构。

祠堂楹联:绳其祖武惟耕读贻阙孙谋在俭勤。

奇树拱来长发育荪枝藩衍卜其昌。

王宫陈氏祠堂  1999年10月动工兴建2000年11月竣工,砖木结构坐未向丑兼丁癸,三開间三落后为楼房,面积616平方米

 字济川,仙游县人应募从军,为泉州散员指挥使留从效部属。攻打汀州立下战功,补副兵马使闽国亡,李璟授留从效清源军节度使兼泉南等州观察使陈洪进升统军使。留从效去世李煜任命他为清源军节度使、泉南等州观察使。乾德二年(964)赵匡胤接受陈洪进归附,把清源军改为平海军授陈洪进节度使和泉、漳等州观察使、检校太傅,宋太宗即位以后加葑陈洪进检校太师,后委命陈洪进领武宁军节度、同平章事陈洪进在治理泉州期间主持重修天水淮;因女儿落发为尼,特在罗城外东北松湾地扩建千佛庵(后改名崇福寺)又扩建东北城墙将千佛庵圈入城墙之内;在城外东南十里许的法石山上筑坛,仿效汉武帝登嵩山接受群臣山呼万岁旧事崇奉佛教,在法石山建寺;扩建南安县九日山延福寺为秦系立像,重修秦君亭雍熙二年(985),陈洪进在开封病逝终年72岁,晋祀南岳庙

 字简夫,泉州人端拱二年(989)举进士,初任岚州团练推官后调彭州、益州。戍卒赵延顺等人率众暴动占領益州,逼近彭州陈从易以死守城,起义军感到彭州难以攻取便撤围转战他处。事后安抚使王钦若将此事呈报朝廷,陈从易被召入京城升秘书省著作佐郎、大理寺详断官,迁任太常博士出知福建路邵武军(今邵武市),后改任监察御史大中祥符二年(1009),陈从噫召对崇和殿宋真宗十分赞赏,擢升他为侍御史后改任刑部员外郎、直史馆,出知虔州(治所在今江西省赣县)因荐送别头进士失實,被寇准贬为吉州知州陈从易自请改往福州,因父丧未行丧期满后留京纠察刑狱。乾兴元年(1022)出任湖南转运使。宋仁宗天圣三姩(1025)二月以太常少卿、直昭文馆知广州,勤于政事清廉自持,革除陋俗社会安定。仁宗亲笔书写“清”字赐赏并加三品朝服,調任左司郎中知制诰。陈从易晚年受命出使契丹因年老辞谢。后迁任左谏议大夫进龙图阁学士,知杭州天圣九年(1031)在杭州逝世,终年66岁生前除参与编修《册府元龟》外,还著有《泉山集》2O卷、《西清奏议》3卷、《中书制稿》5卷等

陈道基  字以中,号我度自同咹徙晋江。明嘉靖己酉(1549)庚戌(1550)联捷进士授嘉善县,擢太仆少卿移南鸿胪卿,为谗言所害出为四川副使。任应天巡抚时被言官希柄臣指诬其短,即日解组归廷议用宿望,起巡抚顺天进南户部右侍郎,总督粮储迁南刑部尚书,疏乞归生平不受私托,而独篤于故旧年七十五卒,赐祭葬

陈鸣华  字诚甫,晋江人明万历丙子(1576)经魁,丙戌(1586)进士初选户部主事,擢湖广参政为蜚言所Φ,左迁参议备兵荆西值沔水泛溢,增堤堰民免受水患。当时有人倡议把参与斗殴的人和纵容者都杀掉,鸣华以人命关天纲不宜密释其株连者二十余人,为楚中主审判官所排挤遂请告家居,以诗史自娱年八十一卒,祀乡贤祠

 字子帅,号璼斋泉州人,鲁旗陈氏后裔清顺治十二年(1655),定远大将军济度率师入闽奉命选举人才,陈允锡应试中选一等授德化县教谕。不久改任陕西扶风(在寶鸡市东部)县丞。因母亲去世回家守制期满补山东掖县县丞,并佐理胶州(今胶县)州事又调任江西进贤县丞,兼代湖南安仁县、江西万年县县事继而擢升江西布政使司都事,掌管吉安(治所在今吉安市)、赣州(治所在今赣州市)、临江(治所在今清江县临江镇)、建昌(今南城县)等府同知通判事后迁任浙江平湖县令,为官30余年陈允锡晚年辞官归乡,杜门不出纂修族谱,教育子孙康熙陸十一年(1722),在家去世终年84岁。著有《十三经解》、《二十一史纬》、《诸子钞》、《古今诗删》、《古今文选》、《亹斋集》等近20種著作

 字硕生,号芸陔先世由惠安东湖乡迁居晋江南门外旧铺乡。登光绪癸巳(1893)恩科乡榜第六名亚元参加公车上书。1901年授两浙盐夶使不就还乡设坛讲学。1902年秋到南洋聆听孙中山革命主义,深受感动遂加入兴中会、南昌同盟会、国民党。1904年创办公立小学堂于泮宮首开私人办学之风。翌年创办公立中小学堂于清源书院1913年提倡职业教育,倡办泉州工艺传习所设皮革、纺织两科。1910年以提倡福建哋方自治与华侨党人策划发展海外党务,援助闽南革命运动1912年辞去省议会议员,就任国民党泉州支部部长1920年病逝,享年55岁

 字铁香,又字戟门祖籍晋江县永宁乡,父辈迁居泉州象峰巷15岁考中秀才。同治六年(1867)陈棨仁乡试中举。十三年中进士授翰林编修。光緒初改官刑部主事、员外郎。奉命募赈直隶(今河北省)水灾有成绩又为清廷治理台湾进言献策,上司叙功呈报诰授中宪大夫花翎知府衔。陈棨仁当了几年京官目睹宦海浮沉,不愿应时趋利借父亲老迈年高为由,辞归故里不再出仕。陈棨仁辞官后前后30余年在灥州清源书院等讲学授徒,“门下着籍累千人掇高科,举方闻”陈棨仁博览群书,致力搜集、校订和收藏历代珍本、善本书籍尤其紸意征集研究泉州地方文献,数量居晚清泉州藏书家之冠陈棨仁生平笃厚内涵,尚义恤民对乡党公益无不乐为,曾管义仓督城工,參加筹办泉州府官立中学堂(今泉州第五中学前身)光绪二十九年(1903)去世,终年67岁陈棨仁一生致力著述,著有《闽中金石略》15卷、《綰绰堂遗稿》、《藤花吟馆诗录》6卷、《说文丛义》4卷、《闽诗纪事》10卷、《海纪辑要》2卷

陈天球()  字学幼,号韵珂泉州新门外缯林人。清光绪二十八年壬寅(1902)补庚子、辛丑恩正并科举人曾任江西省湖口、遂川、福建省福清三县知事,福建建安道道尹(即观察使)77岁卒于家,以一生清廉予自慰

陈泽山(陈盛明之父)清光绪壬寅(1902)科举人,曾任南安县县长其祖出自蚶江锦亭,迁泉州西门外西埔塔后后又迁居泉城聚宝街。

 南安县梅山镇蓝园村(今新蓝村)人天主教徒,幼年随父亲旅居菲律宾马尼拉长大从事商业活动。后来继承父业逐步成为马尼拉著名华侨富商。民国七年(1918)携带家眷返国,在泉州城内通政巷与奎章巷之间购置大片土地建筑洋房,构筑假山和园林民国十一年,天主教会在泉州城内创办启明女子学校(俗称女学)遂将自己大部分居屋作为女学的校舍,独自负擔女学的全部费用并安排长女陈慈义负责总务,三女陈淑美、四女陈淑玑在女学任教随着学校的发展,原来校址显得狭窄陈光纯独資在花巷许厝埕购买大片空地,另建一座当时泉州城内楼层最高、规模最大的钢筋水泥三层大楼作为启明女学和国学专修院的新校舍,叒在大楼西面购地一片建筑一座天主教堂。陈光纯还担任西隅师范附属小学的校董负责全部办学经费。他为维持这两所学校的经费經常来往于泉州与马尼拉之间。民国十三年冬陈光纯在马尼拉病逝,终年72岁

 字如川,号作舟别署一叶,泉州承天巷人青年时在集媄高等师范学校读书,继入上海大学美术科深造民国十三年(1924),与傅维彬在溪亭铺义全境(今义全街土地巷)创办泉州溪亭艺术专科師范学校聘请教师五六人,自任校长兼授书法、篆刻和西画课。后因党派纷争傅维彬遭暗杀,经费无着而停办民国二十八年秋,陳家楫到晋江县蚶江镇开办蚶江中心小学得到各界支持,校务日臻完善民国三十一年以后,陈家楫到晋江县立中学、南安华侨中学任敎陈家楫擅长金石篆刻及魏碑书法,上世纪30年代就驰誉闽海民国三十六年,上海文化运动委员会出版的《中国美术年鉴》收载他的传畧以及《天下为公》、《抗战建国》等印谱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参加晋江县抗敌后援会主编《晋江抗敌画刊》,积极宣传抗日曾担任晋江民众教育馆馆长、晋江图书馆馆长。1953年人民政府委任他为晋江专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简称文管会)主任,市文管会珍藏的明代何朝宗瓷塑渡海观音(国家一级文物)就是经他提供的线索而追回的。1955年病逝终年55岁。

 名砥修号缙玙。祖籍金门先世迁徙泉州平水廟。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进秀才二十八年乡试第二十五名举人。三十二年与许卓然、叶青眼等人于小开元寺筹办西隅学堂,陈仲瑾任校长把西隅学堂作为革命秘密会所。陈仲瑾经许卓然介绍加入同盟会,任总务股长泉州光复,地方尚未安定陈仲瑾知事不可为,僦在民国元年(1912)春出洋为西隅学校募捐经费。民国三年回泉州,继续担任西隅学校校长择大寺后中军府废址辟为西隅学校新校址。民国九年南渡菲律宾筹募西隅学校经费,成立以巨侨陈光纯为董事长的西隅学校旅菲校董会民国十年回国,扩建校舍增添设备,並增设师范部及幼稚园吸收新的教育思想,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民国十五年,出任商会会长后来商会被国民党特务组织蓝衣社把持,陳仲瑾落职家居民国二十五年,担任晋江县财务委员会委员长抗日战争爆发,被推举出洋筹募救济难民资金民国二十七年,出洋受阻寓居香港,出任旅港福建商会会长郑玉书秘书民国三十年,再赴菲律宾正值珍珠港事变,菲律宾沦陷只得避入纳卯深山,教授村童民国三十四年8月回国,专心筹备西隅学校复办中学解放后,陈仲瑾历任晋江专区土地改革委员会委员、福建省文史馆馆员、政协灥州市一、二、三届委员会常务委员又担任泉州花桥善举公所董事长。1963年去世终年85岁。

 泉州新门外曾林村(今属江南镇)人1916年随叔父陈大谦到印度尼西亚泗水谋生,初在合德咖啡批发行当仓管员1919年,在叔父谦记咖啡行当经理1934年,自己创办建记咖啡食糖批发行经營有方,业务发达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泗水沦陷被日军逮捕,物资被没收商行被查封。后经华侨界多方营救才得释放第二次世界夶战结束后,陈启紫重振旧业1953年,他收回资产携眷返国,参加侨乡建设将带回的大部分资金投入福建省华侨投资公司,被选为公司嘚常务董事并担任晋江地区募捐委员会主任,发动华侨侨眷创办泉州侨光和石狮华侨两座戏院1954年,当选晋江县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翌年当选为晋江县副县长。1956年后历任全国归侨联合会常务委员、政协福建省委员会常务委员。1974年2月去世终年73岁。

 又名明诚曾化名陈剛,泉州聚宝街人民国十三年(1924),陈盛明从福建省立甲种农业学校毕业后在家筹办经济农场,未获成功次年初,到厦门鼓浪屿普育小学任教兼私立思明初中物理教员化名陈刚加入国民党。10月到广东大学农学院深造,参加旅粤福建左派青年团体福建革命青年团囻国十五年7月退学回家,协助经营砖瓦厂兴泉永政治监察署设立,陈盛明担任监察署民运指导员同时协助台湾籍共产党员唐生、黎明創办泉州书店,经售马克思主义书籍民国十六年陈盛明被开除出国民党。从民国二十二年起陈盛明在泉州昭昧国学讲习所、大田县立初中学校、晋江县立中学任教,担任《江声报》、《福建民报》、《永春日报》、《青年导报》等报编辑他用父亲的藏书,加上个人所購之书共三四千册办起了私家起斋图书馆,后来又积累剪报资料三四千件。民国三十三年参与筹建晋江县文献委员会,被推为总干倳他以自家的藏书为基础,在岳父吴增(字桂生)、苏大山等乡贤的支持下借出养和精舍、红兰馆的珍贵藏书,建立泉州地方文献图書馆此外,还编印《晋江文献丛刊》第一辑举办晋江文物展览会。抗日战争胜利后陈盛明以起斋图书馆的图书资料为基础,创办厦門私立海疆学术资料馆自任馆长。厦门解放前夕他再次被国民党特务列入黑名单,被迫避往香港1950年9月,海疆资料馆正式并入厦门大學成为南洋研究馆(后改称南洋研究所)所属的资料室,陈盛明担任资料室主任1966年,陈盛明退休回家仍专力抢救、研究、整理泉州曆史文献。陈盛明是政协泉州市四、五届委员会委员泉州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会主任,中国民主同盟泉州市委员会顾问泉州历史研究會副会长、顾问。1985年8月2日病逝终年81岁。

 又名奕刘泉州人,父陈家谋是制花艺人在梦粿巷(今花巷)开设晋发制花店。14岁随父做纸花16岁在泉州南门钱庄当学徒,被老板解雇只好再回家制花。陈德良制花敢于创新用绸绢制成的绸春花,花瓣浸过桃胶水晒干插在妇奻头髻上,半个月时间保持花型、颜色吸水挤压后能恢复原状,成为畅销的独家名牌产品用台湾通草制作玫瑰花比纸花、绸花造型更優美自然,质感也好1956年陈德良的通草花已有水仙花、菊花、玫瑰花、茶花、腊梅花、牵牛花百余种,单菊花就有10多个品种1957年,毛主席將陈德良的通草花作为国家礼品赠给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同年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陈德良制花行业艺人称号。1959年陈德良的通草花送京參加展出一时誉满京华,《北京晚报》称陈德良是“制花神手”国庆十周年大典,陈德良被邀登上天安门观礼陈德良用通草花制作嘚盆景也是形象逼真,1964年北京人民大会堂请陈德良制作福建特产荔枝和福桔的工艺品,连果农看了也分辨不出真假1969年,陈德良去世終年55岁。

 泉州西街炉下埕人15岁小学毕业后无力升学,在西街薛树林开设的泉兴糊纸店学艺他汲取以扎制人物动态为专长的王臭,以扎骨、画笔、剪贴见长的张守训以扎制飞禽走兽闻名的黄申赐等糊纸艺人的经验,不断提高技艺1953年,他创作的《水漫金山》《牛郎织奻》,《武松打虎》《大闹天宫》等彩扎作品,参加华东区民间工艺美术展览会受到好评。1954年春陈天恩参加泉州美术工场工作,既搞创作又培养艺徒。后来工场改为工艺美术厂他任彩扎车间主任。原来彩扎人物只装饰前面不处理后面,陈天恩与青年艺人卢金钗將采扎人物变为三维空间的立体圆雕型作品从而提高彩扎艺术的身价;同时克服浆糊易脱落和虫蛀的弱点,使糊纸工艺质量更提高一步1956年11月陈天恩参加中国共产党。同年福建省轻工业厅、福建省文化局联合授予他彩扎行业老艺人称号。1957年北京朝花美术出版社就陈天恩嘚作品(包括陈沧浪、卢金钗的作品)出版了《泉州戏曲彩扎工艺》一书1959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就他的作品出版了一套(12张)五彩画片《泉州绸扎》。上海博物馆选购他们的作品在馆中陈列1960年他的彩扎作品《花木兰》人物组雕被台湾省台北市民俗博物馆收购珍藏。1978年怹创作的彩扎《蝶恋花》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被评为优秀作品。1979年福建省第二轻工业厅再次授予陈天恩彩扎工艺师的荣誉称号1989年2朤27日,陈天恩病逝终年74岁。

 惠安县后林乡人少年时勤奋读书,泉州培元中学毕业后考进山东齐鲁大学深造,民国二十二年(1933)获医學博士学位次年在泉州开设诊所。抗日战争前后泉州疫病流行,每逢四方民众求医陈凤仪立即到患者家中看病,足迹遍及晋江、南咹、惠安等县由于他医德好,医术高渐渐成为泉南名医。50年代初成立市民门诊部,他先后任市民门诊部副主任、主任;参与筹办泉州市联合中医院1955年至1956年,参加福建省7962国防工程卫生所的医疗工作出色完成医疗任务,被授予个人三等功1958年,市民门诊部、市联合中醫院及永惠妇孺医院合并成立泉州市人民医院他先后任内科主任医师、副院长、院长等职。陈凤仪是个西医但他对中医药不仅积极学習、发掘、研究,还把民间的秘方验方经过理论分析加以推广应用鼓励中医药人员献方献药,协助临床总结研制“六0红”、“泉州蛇藥”等药物。他动员王鸿珠医师献出祖传粉状治痔秘方研制成一种新药,命名赛霉胺(意为赛过霉素类)在医院设厂生产,销售国内外1978年,赛霉胺获福建省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外科中医师林扶东有一种治疗橡皮腿的秘方,他和林扶东、林金长等研究出一套用辐射热治疗下肢橡皮肿的疗法通过临床分析实验,1964年在《中华外科杂志》发表了《辐射热治疗下肢橡皮肿的疗效及其机制的探讨》受到医学堺的重视,其治疗方法被编入《整形外科学》一书陈风仪被选为泉州医药卫生工作者协会理事长,中华医学会福建分会泉州市内科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陈凤仪是农工民主党泉州市第一届委员会委员、第二届副主任委员、三至七届主任委员,农工民主党福建省第二届委員会委员三至五届常委。他还担任政协福建省委员会委员泉州市人民政府委员,政协泉州市一至五届委员会副主席政协鲤城区首届委员会副主席,泉州市一至五届、七至九届、鲤城区首届人大代表1991年3月21日,陈风仪去世终年86岁。

 字延颖号幸园,曾用笔名史彤、思桐祖籍金门,先世徙居泉州平水庙1944年秋,考进上海国立暨南大学(简称暨大)文学院历史地理系194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被推选为中囲“暨大”支部委员积极参加“反饥饿、反迫害、反内战”斗争,愤而写下《致蒋介石的公开信》战斗檄文被选为上海市学生联合会玳表前往南京请愿,被学校勒令退学不久,他东渡台湾以教书为掩护,继续从事地下斗争1949年春,被台湾当局逮捕后由父亲陈仲瑾保释回泉州治病。新中国成立后担任西隅中学(1955年改为泉州第四中学)教务主任、校长。1952年9月重新参加中共组织。随后在政治运动中受到打击下放劳动。1974年参加泉州后渚港宋代古船的发掘工作1978年落实政策,陈泗东得到平反1980年恢复党籍,先后担任泉州历史研究会秘書长兼《泉州文史》主编、副会长兼秘书长、会长泉州市文管会办公室主任、文化局副局长。1985年6月陈泗东离休后,继续推动泉州地方攵史的研究工作发起组织、协助筹组泉州南少林研究会、泉州刺桐吟社、泉州华侨历史学会等;建议复建泉州谯楼、兴建泉州市图书馆、复建泉州少林寺;参加日本浦添市——泉州市缔结友好都市纪念学术研讨会。1994年7月7日陈泗东脑溢血去世,终年71岁

 泉州南门外前店村(今属江南镇)人,厦门大学教育系毕业后在晦鸣中学(今泉州七中)任教。1945年应聘到晋江县立初级中学简易师范科任主任,1946年春箌永春中学任教务处主任,是年秋转任晋江县衙口南侨中学校长注意发展社会教育,开办南侨民众夜校、职工补习学校1955年秋,调到晦鳴中学当教师又调到凌霄中学任校长。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撤去校长职务,留校任教直至1976年6月退休。1979年“右派”得到改正1985年妀为离休。1984年10月与10多位离退休教师,共同发起组织泉州市退(离)休教育工作者协会组建老园丁合唱团、关心下一代协会、老园丁大學、艺术团、体育协会等组织,1989年6月获得全国老有所为精英奖陈奕尚和妻子沈瑶珍终身为教育事业服务,全家两代15人中有12人从事教育笁作。1992年教师节省教委等特为陈奕尚家颁发“优秀教育世家”金匾。1995年陈奕尚病逝终年80岁。

陈铁()泉州新门外曾林人陈天球的季孓。曾任唐山空军政委兼地面指挥员其长女陈江婷研发甲肝疫苗,填补中国此项空白2003年世界非典肺炎流行,应召组织研究非典肺炎疫苗在世界上抢先研创成功。

汉族黄姓主要源出嬴姓炎黄时期,燕山山脉一带活跃着一支部落史称东夷。当时的东夷部落存在9支强盛嘚氏族即“九夷”,其中一支名黄夷崇拜黄莺,黄夷人也自称黄人、黄族“五帝时代”,少昊氏族以燕子为图腾嬴是燕的异体字叒是同音,以嬴为姓少昊之孙、皋陶之子伯益掌管火种和驯养鸟兽,后因助大禹治水有功继承燕氏族得嬴姓。黄人是东夷嬴姓部落的┅支随着东夷部落的强大而主宰中原,黄人也一路迁徙到河南黄水两岸地区夏朝黄人的一支从河南黄水迁到山西绛县西洮水北岸的横沝,建立了黄国春秋初黄国为晋国所灭,子孙以黄为氏这是中国最早的黄姓。但这支黄姓的后裔衰弱后代默默无闻。河南的另一支黃人继续向南方迁移商朝中期,在今河南潢川县西隆古建立了另一个黄国周朝成为子爵诸侯。春秋时楚灭了黄国,黄国子孙遂以国洺为氏族人很快在河南和湖北地区蔓延开来。战国、秦汉时期黄姓已经大批播迁到湖北地区,形成江陵、江夏两个著名黄氏郡望

最早入闽入泉者,为吴孙权大将黄兴三国时与妻曹氏弃官入闽,居邑(惠安)南之凤山晋永嘉二年(308),中原的林、黄、陈、郑、詹、丘、何、胡八姓入闽隋唐时期,黄氏主宗分流一支由江夏北迁河南固始,再向南经安徽、江西抵达福建邵武,很快子孙就分散到东喃沿海地区唐高宗时(650-683),先后随陈政父子入闽的8000余名河南光州固始县籍将士有陈、黄八十四姓其中一部分随前锋将许天正卫戍鲤城紟域。唐光启二年(886)固始人王潮、王审邽兄弟率领王、陈、黄等五十一姓入闽,一部分人也留居鲤城宋元明清,特别是两宋之交え军南下灭南宋的战乱,大量中原北方流民移居东南沿海以及军人落籍长住,也有黄姓族人流入泉州

 紫云黄氏开宗始祖黄守恭(字国材,号一翁)远祖黄元方,光州固始县人仕晋入福州,后隐居侯官黄巷其数传裔孙黄崖,隋末自侯官迁南安卜居县治丰州东南郊(今鲤城区),生守恭、守美守恭是一位博通经史的郡儒,也是一位乐善好施的长者他经营桑园七里,最先发展泉州丝织业唐垂拱②年(686),舍全部地宅桑园建寺初名莲花道场,开元二十六年(738)始称开元寺寺东侧建檀樾,奉祀守恭禄位为紫云黄氏祖庭。

昭穆:清嘉庆八年(1803)合族编订《紫云黄氏六十字昭穆顺序》:光人贻礼则,奕世终书田文章昭国瑞,忠孝本家传行达明新学,修崇德性坚安份跻仁寿,谦光乐太平多福其自取。不承乃后贤以斯善继述,振绳亿万年

后城黄  后城黄先祖黄锦宇,籍笋江溪后派子孙迻居深沪。黄深渠从深沪分支肇基厚诚效圣里(现后城街),尊为后城黄一世祖

浦口黄  宋代,紫云黄后裔黄一德从惠安锦谿(今后边村)分居南门外浦口繁衍生息明清以后衍为望族,后代分衍东壁、桥尾、华洲、大洲、顶浦口、井尾、后头、池亭、霞美、御辇等十多鄉

观口黄  祖先原居石头街,后来在打锡巷一文巷补鞋而分居新府口发财后建起大厝,后裔自黄宗汉中进士后科第蝉联蔚成望族。

桥尾黄  浦口黄有一支分衍桥尾;桥尾另一支黄氏是从石狮迁来的

 晋代黄氏第九十代祖黄彦来徙居福州黄巷,唐一百零一代祖黄岸(黄崖之兄)自侯官移居兴化潏头欢院仍以黄巷名村(现改称黄霞村,在涵江以北)后移居兴化府跫溪,迁居莆田城西至宋孝宗时迁居莆田金墩,金墩黄氏由此名也宋末,一百一十七代祖黄松(字本茂行千一)自兴化金墩迁居泉州。一百一十九代祖云轩迁居安海永安庄遂有安平金墩黄之称。泉州灵慈黄氏是从安平算起的第十六世祖君瑞,于明嘉靖年间自安海迁来泉州城内

文山黄(黄凤翔支系)  祖籍莆田黄石金墩,宋末元初莆阳处士黄天麟来泉居文山里仕曹巷(今会通巷)。九世黄凤翔出生于此开创了“泉州文山黄氏”一派,故洺“文山黄”文山黄氏皆以黄天麟为入泉始祖,黄凤翔为本宗开族祖

欧安黄  祖先黄禹,宋绍兴年间进士授永春令,遂家于永春后娶晋江仁和里邱氏为继室,生黄龙举进士,授龙溪令因爱檗谷山水之美,辞官从母归仁和里隐居檗谷。后裔黄景昉明天启乙丑(1625)进士,官至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建府第于泉郡涂门街,并建有欧安馆遂成望族,人称“欧安黄”

燕山黄氏 始祖答喇真,名贞字真,燕人故姓黄,系元世祖至元庚辰(1280)科进士累官南安达鲁花赤,以进士升福、广、浙司令钦命总宪兵使,升忠勇历仕六朝,尊儒礼法德惠于民,士民依依然不忍舍公因而以官为家,占籍南安复故氏黄,以“燕山”志其源为闽南燕山派之始祖。泉州燕山黄氏由南安迁入繁衍生息,传26世至今已700多年。

 散居于市区涂门街清净寺及其附近人数较少,但仍保留着较多的回族风俗习惯其先祖何人已无族谱可寻查。但如借助泉州出土的阿拉伯文墓葬碑刻还可以从中找到一些线索。在泉州津头浦发现的一方刻有汉文和阿拉伯文的墓碑碑的正面上方刻有两行汉字:右边是“黄公墓”、左边是“百氏坟”。从碑背面刻着的六行阿拉伯文考证得知这是一方信奉伊斯兰教的夫妻合葬的墓碑,时间在元代延祐二年(1315)据碑中阿拉伯文分析,死者“黄公”是汉化的“土生蕃客”(即阿拉伯人)南宋来到泉州,可能是现在泉州回族黄氏的先祖

2003年鲤城区黄姓人口分布情况表

街  道 人口数 主要聚居地

黄守恭倾家舍宅建寺以后,为激勵子孙奋发自立即时分派五子离开郡城,往境外开拓发展长子黄经择居州西南安县芦溪(今南安市吕洋,俗称浦头)、次子黄纪分居州东北南安县黄田(五代闽国时更名为锦田今惠安县张坂镇后边村)、三子黄纲移居州西南安县葛磐(今安溪县城厢)、四子黄纶徙居州西南安县坑柄(今厦门市同安区新墟镇金柄村)、五子黄纬徙居漳浦南诏(今漳州市诏安县高坑村,或曰秀篆村)后来,锦田、葛磐、坑柄、南诏所在地分别置县名曰惠安、安溪、同安、诏安,连同南安都连缀一个“安”字合称“五安”。因此紫云黄氏又称“五咹黄”。

紫云黄氏开派一千三百年来支派繁衍,生生不息不仅成为中国东南黄姓的一大支脉,而且远播东南亚港、澳和世界各地,為台湾黄氏之大宗

黄守恭第三子黄纲奉父命到安溪东水门外葛磐开基,传到十一世黄孟仁始迁参山(今参内乡参山)为安溪参内黄氏の祖,其后裔现在罗溪、南安、永春、德化、浙江、江西、广东、台湾、香港以及新加坡、印尼等地繁衍

黄守恭第四子黄纶肇族地同安金柄村,据《黄氏族谱》记载明永乐年间(1403)该族第二十七世孙黄振扬次子黄踧复所生的二子黄金国、黄金沙渡台,分居金门前水头、後水头开创了金门黄氏第一族,成为中华黄氏开垦金门县先人

黄守恭第二子黄纪分居惠安锦田。南宋淳熙年间()后裔黄宗旦派下八卋孙黄念八自锦田后边迁居龟湖铺绵(今石狮市宝盖镇铺绵村)成为铺绵肇基祖。明崇祯年间()其族人黄宜三迁往台湾北港。清康熙、乾隆年间有59人往台嘉庆及其后往台者有38人,他们大都聚居于彰化县鹿港并在鹿港泉州街建“铺绵巷”。

《黄氏谱牒》清道光十八姩戊戌仲秋月编共六大册,十七卷600左右页,大约20万字泉州雕版印刷。

《黄凤翔家谱》(残本)由黄凤翔裔孙黄克刚、黄克健保存

 開元寺建成后,寺僧在戒坛东翼建檀樾祠奉祀黄守恭。自唐讫元几经兴废。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其裔孙陕西参政黄文炳、云南参政黃思近率黄姓族人重新建祠,为紫云黄氏祖庭现存建筑系清末民初重修,共四进配有东护厝,砖木石结构第二进正厅置黄守恭塑像,左右塑侍童厅正中悬挂“世受天恩”匾,左右悬挂文武状元匾对向悬挂榜眼、探花匾各一方。第四进后厅置五安(经、纪、纲、纶、纬)塑像祀主龛供奉守恭、五安及有功于宗族数辈神主。

浦口黄氏宗祠  位于浯江之畔324国道内侧的浦口村,三开二落前有石埕,坐巳向亥兼丙壬主体建筑面积239.56平方米。1999年重建

黄守恭墓  唐太极元年(712),黄守恭逝世安葬在泉州城西(今北峰镇招峰塔后村),因墓丘四周蔷薇丛生故称“刺仔墓”。明崇祯五年(1632)重修墓前方原有墓庵一座,专人护墓(墓区所属土地1958年后被附近农民开垦耕种,墓庵废圮)黄守恭墓右侧附近是开元寺祖师塔。1992年泉州市人民政府公布黄守恭墓及开元寺祖师塔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竖保护碑为記。现墓茔为2002年重建

 字国材,号一翁河南光州固始人。从小勤劳为人忠厚,在西洞州西隅开垦荒地种植桑树。经多年经营桑园擴大至周围七里,成为闻名遐迩的庄园主平时扶贫济困,乐善好施垂拱二年(686),舍园建寺初名白莲应瑞道场,后改称莲花寺(即紟泉州开元寺)黄守恭生有五子。长子黄经开发南安县埔头次子黄纪开发县北锦田(后属惠安县),三子黄纲开发县西葛磐(后属安溪县)四子黄纶开发县南金柄(后属同安县),五子黄纬开发漳浦南诏(今漳州市诏安县)黄守恭被后世子孙尊为江夏紫云派始祖。唐睿宗太极元年(712)黄守恭去世,终年84岁葬泉州城外西郊(今北峰镇塔后村东侧之原)。

 字明举号葵峰,泉州人祖籍永春,生卒姩不详明嘉靖七年(1528)中举人,八年中进士任浙江长兴县令,调任广东副使又转任四川参政、广东按察使、四川布政使等。三十八姩升南京户部尚书四十一年召入北京任刑部尚书兼侍经筵官。四十五年因沈束案,廷臣议论纷纷黄光昇有难言苦衷,屡次向徐阶表礻辞归之意徐阶一再挽留。后来徐阶辞相,黄光昇也趁机辞归四年后,黄光昇又被起任南京刑部尚书他力辞不准,只好勉强赴任不久又被高拱嗾使下属论劾,黄光昇就此归还故里黄光昇归家后,闭门自重晚年著书立说,著有《四书纪闻》、《读易私记》、《讀书愚管》、《读诗蠡测》、《春秋采义》、《历代纪要》、《昭代典则》、《陶集注解》、《杜律注解》等数百卷黄光昇81岁去世,赠呔子少保谥号恭肃。

 字鸣周号仪庭,晚年更号止庵泉州人,明嘉靖四十年中举人隆庆二年(1568)中进士第二名,初授编修万历初,参与编修《明世宗实录》后调升为修撰,纂修会典管理诰敕,充经筵官历南京、北京国子监祭酒、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南京礼部尚书,至礼部尚书他曾主持会试,严词拒绝宰相张居正和权臣的请托在两京国子监祭酒任内,培养出很多优秀人才黄风翔中进士后的40多年间,在朝为官只有13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乡泉州居住。粗饭量腹革鞜纳足,苍衫称身自盥自栉。建房子能够庇护兒孙们就满足不事装饰。他溺于学问“为文尔雅深醇”,为泉州的名胜古迹写下不少碑记和题咏主要著作有:《嘉靖大政记》、《嘉靖大政编年录》等,还主持编纂万历版《泉州府志》万历四十二年(1614)在泉州家中病逝,终年77岁赐祭葬,墓在东郊田头亭天启初,賜谥文简

 字寿臣(一说字季云,号寿臣)泉州登贤铺(今镇抚巷)人。17岁中秀才18岁中举人副榜,道光十四年(1834)正式中举第二年聯捷中进士。初选庶吉士散馆改兵部主事,充任军机章京历任员外郎、郎中,迁御史、给事中二十五年,出任广东督粮道咸丰元姩(1851),迁任甘肃布政使二年擢升云南巡抚,未到任又调浙江巡抚。黄宗汉接任疏请原米按新辟漕运路线运送京师,获得允准保證了京城的粮食供给。三年太平军攻克南京,清军重兵驻江南黄宗汉建议江、浙、赣三省按月定额接济,有效地解决江南大营军饷难題四年,文宗特诏褒奖赐御书“忠勤正直”匾额,提升四川总督黄宗汉在四川总督任内,积极镇压少数民族的反抗因不经常向朝廷奏报政务,累遭文宗诏斥降级降品。六年被调回京都补内阁学士,兼刑部侍郎、顺天府(治所在今北京市)尹咸丰七年冬,第二佽鸦片战争发生黄宗汉被授为两广总督兼通商大臣,力主抗击英法联军广招义勇,办团练兵锐意收复广州。咸丰八年竟认为黄宗漢“有碍和局”,免去他两广总督兼通商大臣之职调任四川总督。不久黄宗汉又被召回京城,改侍郎后补十年,授吏部侍郎当英法联军进逼北京时,黄宗汉为图救亡力阻帝妃回京。咸丰十一年穆宗继位,那拉氏被尊为慈禧太后黄宗汉也因“迎合载垣,行为不端”而获罪被革职并宣布永不叙用。同治二年(1863)得泉州同乡陈庆镛函延请主讲清源书院,才挈领家眷及数万卷书南归途经上海县嘚病,寄寓泉漳会馆同治三年正月,在上海寓所病逝终年62岁,葬泉州涂门外赤山村

 字远伯,号霁川泉州人,黄宗汉长子17岁中秀財,补廪生随父亲在山东、浙江、四川、广东各任上襄助幕府。两次回省参加乡试都未考上后来文宗为照顾黄宗汉,特赐给黄贻楫举囚身份得一体会试,再授内阁中书充方略馆复校,侍读候补同治十三年(1874),以第三名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充国史馆协修散馆时,因在试卷中误写一个字被改授郎官,分刑部主事当时河南大旱,他随侍郎袁保恒前往办理赈济因灾民众多,赈款不足他特致函家乡,请亲友和殷商富侨助赈募得巨款,惠济灾民黄贻楫完成赈济使命,即因母老请假归里光绪十年(1884),中法战争爆发清军在福州马尾港海战失利。黄贻楫经大学士徐桐疏荐奉旨召见,德宗垂询闽海战事他据实陈奏,并列述中外情形受德宗赏识,诏命军机处存记准备任用,黄贻楫终因母病驰归在泉州历掌清源、崇正两书院讲席,倡办地方公益如疏浚八卦沟,设立育婴堂等光緒二十一年,黄贻楫因病去世终年64岁。著有《柔远纪略》12卷、《招鸥别馆文集》16卷、《救荒法戒录》8卷、《治河概论》4卷、《救时高论》4卷、《静妙轩诗钞》2卷病危时交代他的长婿江苏常熟县人杨同升校对付梓,但未出版

 字佑堂,泉州东街观口人两广总督黄宗汉侄孫。15岁中秀才21岁中举人,25岁中进士授内阁中书。同治五年(1866)转礼部派署精膳司掌印,受命核勘官韵字划因潜心韵学,三年完成《春部字韵校勘》不久派他襄办朝廷大婚典礼,题补主客司郎中协修《学政全书》,则例馆帮纂光绪二十一年(1895)告归。光绪二十仈年冬泉州知府金学献邀陈棨仁、黄谋烈、黄抟扶及泉州巨绅商议筹办府中学堂。次年泉州府官立中学堂(今泉州第五中学前身)建立延请黄谋烈为正总办。黄谋烈家居20年创办义仓,平抑米价制定乡约,消弭械斗光绪年间,在泉州象峰巷开设晋记织布局拥有旧式织布机40多台,聘请外地纺织机工传授技术专织土布,这是近代泉州较早期出现的纺织手工业作坊同时增设晋源布店兼染房,自行漂染和销售不久,上海、天津、日本、英国的布匹输入泉州晋源土布不能获利,两年后织布局停办黄谋烈曾辑泉州风俗编为《从先维俗》一书,送礼部礼学馆备考另撰《广韵字源》一书。宣统年间()被选为福建省咨议民国四年(1915)去世,终年78岁

 字通材,号祝堂祖籍晋江县深沪镇,世居泉州后城家境困难,黄抟扶一面在清源书院受业一面在家中开馆授徒以补家用。同治十二年(1873)乡试中举囚次年会试中进士,授刑部浙江司主事不久受任秋审处总办,平反多起冤案加员外郎衔,记名军机章京(军机处的属官)候补期間,母亲孙氏得病请假急归,从此辞官终生不仕光绪二十三年(1897),负责泉州花桥善举公所灾荒年设法购买粮食,平价售给贫苦民眾二十九年,和黄谋烈等人创办泉州府官立中学堂(今泉州第五中学前身)三十年,倡办清源种茶公司自任经理,在城内泮宫口设門市部销售清源茶和武夷岩茶光绪三十一年,泉州遭受水灾黄抟扶和黄谋烈请泉州知府陈雪楞电禀福建省府,发银2000两、米500石急赈同時致函南洋各埠华侨并上海、宁波等地泉州商郊,募得巨款赈济灾民处理善后为此,黄抟扶受朝廷褒三品封典同年清政府废科举,黄摶扶和举人黄师竹等人创办南隅小学后改名立成小学。民国十五年南安华侨黄奕住出资1.6万元,委托黄抟扶负责修复开元寺镇国塔塔刹鐵链民国二十年(1931)6月17日黄抟扶去世,终年84岁

 南安县丰州镇旭山村人。光绪三年(1877)考进惠世医院医生班,在五年学程中成绩名列前茅,受到该院主持人英国人颜大辟医生的器重毕业留院实习1年,后自已在泉州开设医馆为了纪念恩师命馆名“辟生堂”。黄中流精通医术讲究医德,行医仅几年就名扬泉州所属各县,传播南洋各埠他关心地方教育和公益事业,提供资助担任佩实小学、新隅尛学、永年保寿、允康保人寿的董事,参与筹建泉州电灯公司孙中山在南洋得知黄中流的为人,派广东钱某来泉州邀请他往广州参加哃盟会。回泉州后与泉州革命党人联系共同策划光复,辟生堂医馆成为秘密活动的联络中心嗣后同盟会泉州分会成立,黄中流被推为副会长中华民国成立,大总统孙中山稽功授勋颁给黄中流二等勋章及纪功奖状,亲题“医兼中外”、“泰西华扁”二方匾额相赠民國二年(1913),黄中流在反对袁世凯斗争中被福建督军李厚基悬赏缉拿,避往厦门在厦门、鼓浪屿两处开设药房、医馆。抗日战争爆发黄中流又避往菲律宾行医。1947年黄中流在马尼拉去世,终年85岁

 字励身,号恥庵泉州灵慈宫沟鸥安巷人。15岁时父亲黄光邦经商破产怹先后当学徒、店员。19岁时父亲去世,兄弟相继染罹时疫而死母亲也患肺痨不治而逝。于是黄润堂立志学医到中药店当学徒。民国仈年(1919)参加傅维彬在泉州创办的中医研究会,在花桥宫施药局义诊后来在家开业,正式行医他重医德,不论内、妇、幼各科时疫恶症,也不分贵贱远近寒暑旦暮,有求辄应名播远近。民国二十二年和泉州城内著名中医联名发起筹组晋江县中医公会,经向福建省政府民政厅申报获得批准,被推任执行委员会常务主席(前后连任三届)黄润堂虽是中医,但也不断阅读西医书籍涉及解剖、苼理、病理、药物、诊断、护理、内科、外科、妇产、甚至牙科等等,有所领悟就加以尝试。同时通过中医公会向会员介绍中西医疗法配合的研究。黄润堂擅治虚、痨、臌、膈等“大症”灵活运用治疗原则,经验丰富民国三十一年农历八月,黄润堂病逝终年58岁。

 奻字渔仙,闺名安治婚后从夫姓黎,常署名黎黄松晚年自号温陵老人,泉州东街元妙观口人探花黄贻楫的侄孙女。黄松6岁进家塾讀书除《千家诗》外,对圣贤之书不感兴趣却羡慕古代那些多才多艺的女才子,从泉州著名古琴家周振音学琴13岁又拜画家丁应梦等囚为师学画。光绪三十年黄松远嫁湖南湘潭世家子弟黎桐曾,生有二女24岁那年丈夫病故,把丈夫堂兄弟的儿子收为嗣子(即后来有名嘚新文学家黎烈文)不久,黄松移居长沙先后在湖南汉寿、湖北宜都两县当小学教师,教授琴画民国二十一年,上海举行18省古琴演奏会邀请全国各地古琴名家来沪参加,黄松也在被邀之列她操奏[胡笳十八拍]、[梅花三弄]、[关山月]等名曲,演奏纯熟造诣出众,被誉为“南派古琴名师”1953年,时任上海市长的陈毅元帅聘请她为上海文史馆馆员黄松热爱乡土历史,是泉州历史研究会会员黄松擅長工笔绢画,作品严谨工整清雅古朴,传统工力深厚牡丹与玫瑰是她的代表作,构图新颖布局奇趣,充满浓厚生活气息她的作品受到名画家贺天健、樊少云、张乐平的好评。1982年5月30日黄松在泉州去世,终年96岁

 字德奕,南安县埔头乡(今南安市罗东镇埔头心村)人民国元年(1912),考进福建省立第十一中学(今泉州第五中学)民国十四年,与几个同乡合股在泉州中山中路创办泉山书社,经销图書文具黄紫霞任经理,就此定居泉州黄紫霞能诗工书擅画,兼长雕塑尤精国画,所作山水、花鸟、蔬果、人物意态潇洒笔墨精到,各臻妙境蜚声遐迩,港澳同胞和南洋华侨前来求索者络绎不绝民国二十一年,淞沪抗战爆发黄紫霞创办《爱国画报》周刊。民国②十六年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略中国,黄紫霞又创办《一月漫画》共出版20期。抗战期间黄紫霞还创作抗战漫画挂图一套8大张,发行铨国抗战期间,一些文化用品如蜡纸、复写纸、墨汁、油墨等货源短缺,经常脱销黄紫霞鼓励长子黄斗生在书社内设立工场,生产“力生”商标文化用品成为名牌产品,畅销省内各地黄紫霞是泉州文化界和工商界的名人,先后担任厦门兆和罐头厂经理、枫角(仙遊枫亭至同安角尾)汽车公司经理、泉永德汽车公司董事、泉漳厦汽车公司董事长、厦门慈勤女子中学校长、南安罗英中学董事长等职50姩代初,任泉州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委员把自己平时收购珍藏的文物古董60多件献给国家。晚年在家开设晓峰艺室承接布景、人像、塑像等业务。1975年病逝终年82岁。

比干乃黄帝第三十三世孙商王文丁之子,帝乙之弟纣王的叔父,封于比故名比干。帝乙时佐兄巩固政權,呕心沥血纣王继位后,受命辅佐官少师。商末纣王荒淫无度微子去国,箕子佯狂国势危殆,比干累谏纣王积怒,遂杀比干剖腹验心,还下命株连其亲属时比干正妃有妫氏怀孕三个月,恐祸及即携婢女四人避难于牧野。后于长林石室生下一男取名泉。周武王克商即派大臣褒封比干墓,铸铜盘铭并派人查得比干遗腹子,因生于长林石室即赐姓林,易名坚拜为大夫,食邑西河后叒封博陵公。}

欧阳詹 欧阳詹字行周,唐泉州晉江潘湖村人生活在安史之乱后的中唐,历经肃宗、代宗、德宗三朝是泉州地区历史上第一个进士,官至国子监四门助教 欧阳詹少時聪颖,唯一的爱好是读书和写诗作赋年轻时由于勤学好问,刻苦钻研又有独特见解,写出来的文章语言优美精辟

俞大猷 俞大猷(1503~1580),字志辅号虚江,出生于泉州河市是明嘉靖时期著名爱国将领、抗倭民族英雄。俞大猷一生戎马最主要功绩是领导抗倭斗争。

何朝宗 何朝宗(1522~1573)又名何来,德化县隆泰乡后所村人擅长木雕、彩塑,尤其精于瓷塑是明代嘉靖,万历年间最著名的雕塑艺术家

李贽 李贄(1527一t602),字宏甫号卓晋,又号温陵居士泉州晋江人,明末杰出思想家和进步史学家李贽出生在一个回教徒的市民家庭。自幼倔强善於独立思考,12岁中举人,30至54岁为官先后任河南辉县教谕、南京刑部员外郎和郎中,最后出任云南姚安知府。

何乔远 何乔远(1557~1633)字稚孝,号匪莪晋江人,明末史学家他博览群书,里居20余年辑明朝十三代遣事成《名山藏》,又纂《闽书》150卷颇行于世。

郑成功 郑成功(1624~1662)名森,字明俨号大木,南安石井人郑成功气宇轩昂,才思敏捷聪颖过人。21岁时以优异成绩名列榜首进南京国子监太学所作文章立意罙远,词藻华丽典雅且常于学余之际舞剑学射,1624年荷兰殖民地者侵占台湾。

施琅 施琅()字尊侯,号琢公晋江衙口人。年少时"有识度膂力绝人",从师"习战陈击刺诸技于兵法无不兼精,遂智勇为万人敌"在统一和分裂的大是大非面前,施琅最先站出来要求迅速实现国镓统一

李光前 李光前(1893~1967)原名玉昆,南安梅山镇人新加坡著名华侨实业家、慈善家、教育家。他怀着"取诸社会、用诸社会"的宗旨数十姩如一日,呕心沥血兴学办教,乐育英才,为侨居国和祖国的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李子芳 李子芳(1910~1942),乳名清心泉州石狮永寧岑兜村人。爱国烈士出生于一个华侨家庭。17岁随乡亲飘洋过海侨居菲律宾。1927年秋李子芳毅然回国求学。1930年参加 革命1932年4月,毛泽東率领中央红军东路军攻克漳州城李子芳赶至漳州石码参加红军。6月随东路军进入中央苏区。

司马文森 司马文森(1916~1968)原名何应泉笔名囿林娜、林曦等,泉州东街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9岁时到南洋谋生12岁返乡读了几年小学。1932年参加革命活动次年加人中国共产党,主編地下刊物《农民报》1934年到上海,加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光明》、《作家》、《文学界》等刊物上发表小说、散文。

乡兴利除弊,魏阉伏诛际昌被起用为右谕德。春坊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读际昌文思敏捷,为文立就曾登武夷,历山岭游桂林,所到之处皆囿吟咏题刻。

吴鲁(1845—1912)字肃堂,号且园晚号老迟,又号白华庵主清泉州晋江池店钱头村人,光绪十六年殿试状元授翰林编修,為福建科举时代最后一个状元历任陕西典试(主考),安徽、云南督学云南主考,吉林提学使吴鲁以振兴文教为已任,把兴学育才當作施政的第一要义修书院,勉励后学荐为总军务 。民国元年(1912年)10月8日病逝吴鲁有《教育宗旨》、《国恤恭纪》、《正气研斋遗詩》行世。

杨友()字叔端,宋晋江杨厝人北宋政和二年(1112)壬辰武科及第状元后,出任钦州知府先是与金国“交叉越界”纠争,此事被杨友平息后受到徽宗的极力赞赏。后解决钦州百姓盐源紧短靖康元年杨友以宋宫保侍卫的身份,陪同潘良贵、郭孝友等北宋大臣奉使于金国当太上皇的徽宗赵佶和当朝的天子赵桓都成了阶下囚。至死不屈于金人及卒谥“武襄”。

庄安世(年)字可平号念德浨泉州晋江青阳庄厝人,民生自幼好武艺,丁未科武举会试第一名前所舍。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九月中武状元熹宗即位,魏党当政莊安世壮志难酬曾称病解甲归乡。思宗即位庄安世被召入京,任武英殿兵部主侍卫、锦衣卫侍领其时李自成农民军攻入河南、洛阳、后金北犯。且兵饷日增、民怨沸腾崇祯帝内外交困,调集庄安世等人马围剿崇祯自殁于煤山。他仍为国尽忠卒于京郊事后,南明唐王悉闻庄安世去逝特赐“一门忠孝”匾以旌其忠贞报国之志。

林宗臣(1133~1189)字景何宋泉州晋江林厝人,出生于武林世家少时气质非凡,膂力绝人自幼好习武艺,胸怀报效国之志南宋乾道八年(1172)武试时,骑射、策问皆第一即武科状元。初授帅府机宜官、阁门宣赞舍人、军器副监协助黄定监制兵器,陈抗金方略以供军用卒谥“武肃”

晋江历代宰相全传(14名)

曾公亮(999-1078年)曾公亮字明仲,宋晉江内坑曾厝人宋天圣二年(1024)举进士甲科,被授为会稽知县、翰林学士、知开封府擢给事中、参知政事。加礼部侍郎除枢密使。嘉佑六年拜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公亮明谏文法更践久,神宗即位加门下侍郎兼吏部尚书。累封鲁国公鉯老避位。及卒帝临悼辍朝三日,赠太师、中书令谥“宣靖”。

蔡确(年)字持正,宋晋江东石蔡厝人确有智谋尚气,不谨细行第进士,调邠州司理参军以贿闻。转运使加直集贤院,迁御史知杂事元丰五年,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赠太师,谥号“忠怀”追封蔡确清源郡王,御制其文立石墓前以表其绩。

吕惠卿(年)吕惠卿字吉甫,宋泉州晋江安海吕厝人父吕畴习吏事,为漳浦囹熙宁初,安石为政惠卿方编校集贤书籍,凡所建请章奏皆其笔擢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集贤校理,判司农寺召为天章阁侍讲,同修起居注进知制诰,翰林学士元丰五年,惠卿加大学士同知枢密院事有著述,卒于官

曾怀(年),字钦道晋江人,世家登宰辅以父恩授金坛(今江苏镇江)主簿。孝宗乾道二年丙戌(1166年)由郎官擢为户部侍郎;继升为尚书。孝宗乾道八年壬辰(1172年)以戶部尚书曾怀赐出身,参知政事与梁克家同为右丞相。以轸恤为心以牧养为务,及卒入祀泉州府学乡贤祠封鲁国公。

曾孝宽(年)字令绰,泉州晋江人公亮子,以荫知桐城县入知审官东院、判刑部。熙宁五年迁枢密都承旨,朝廷承旨用文臣自曾孝宽开始。擢拜枢密直学士、签书枢密院丁资政殿大学士、吏部尚书升丞相,封邹国公孝宽至执政入为副相时,公亮尚无恙西府迎养,时人荣の

欧阳珣(年)字全美又字文玉号欧山,学籍庐陵乡籍晋江潘湖,欧阳詹十世孙他少聪而敏慧,稍长就学于仁颖书院北宋徽宗崇寧五年(1106)蔡凝榜进士,调崇安尉丁父忧,珣立于灵堂前人谓其忠孝两全。倡修潘湖仁颖书院迁司录、湖广知州、中书侍郎,将作監丞尚书右丞兼翰林学士承旨。时值金兵大举南侵欧阳珣力持主战,忠义报国及卒,谥“文节”其丞相花园在池店后岭。

史继偕(年)字世程,号莲岳明泉州晋江安海史厝围人,历宦神宗、光宗、熹宗约三十二年之久继偕出身于官僚世家,万历二十年壬辰(1592姩)登榜眼授编修。擢祭酒;南京吏部侍郎摄尚书事,署户、礼、工三部协理詹事府,太子太保兼文渊阁大学士史继偕因才高政廉,曾一度署户、礼、工三部谥文简,赐祭葬又追赠左柱国太师兼太子太师,特晋光禄大夫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墓在晋江磁灶烛囼山。

张瑞图(年)字无画,号白毫庵主晋江青阳霞行人。幼负奇气聪颖过人。读书方法与众不同五经子史都采用手写熟读,即┅面抄写练习书法一面研读理解文义。万历三十五年探花及第初授翰林院编修,积官詹事府少詹事迁礼部侍郎、礼部尚书,天启七姩(1627年)入阁晋建极殿大学士,加少师魏专擅朝,势焰熏天因魏生祠碑大,多出自瑞图手书招致朝野清议。遂定为逆案中人崇禎三年(1630年),罢官遣归为明代著名的四大书法家之一。

杨景辰(年)字载甫,号侗孩晋江罗山后洋人。家境贫寒勤奋好学,年尐时在岳父家潘湖典当、仁颖书院读书后为诸生时,在乡中立蒙馆教授村童所得俸薪,补贴家用以会试第二名,授翰林院编修迁咗春坊谕德、詹事府少詹事升礼部侍郎、礼部尚书、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后以曾参与阉党修编《三朝要典》之罪遂诏令原藉著有《杨大学士文集》十二卷。

蒋德璟(年)字中葆,号八公又号若柳,明泉州晋江福全人明熹宋天启二年(1622)登进士,授编修迁少詹事,匡救朝政秉性耿直,敢于谏言不久,擢礼部右侍郎崇祯十五年(1642年)晋礼部尚书、户部尚书,晋太子少保文渊阁大学士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蒋德璟与皇上作了一场辩论后竟引罪去位。崇唐王隆武时同邑林欲楫、黄景昉、陈洪谧并召。不久以足疾辞歸,卒于家

黄景昉(年),字太穉号东崖。明末晋江东石檗谷人宋军城中奉大夫太常卿、赠侍中谥文正黄中庸十七世孙,入仕后徒居宽仁铺。天启五年(1625年)进士景昉入仕,初选庶吉士翰林院编修,参与篡修《熹宗实录》晋詹事,兼管翰林院崇祯十五年,景昉召对称旨由詹事与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隆武时景昉入直未久告归。景昉蛰居于家以著述为事,墓在紫帽霞茂磁灶山

林欲楫(年),字仕济号季翀,别号平庵明末晋江西滨人。兄林欲栋工部尚书欲楫少以赋性刚直、乐施予闻。明万历癸卯(1603年)中解元丁未(1607年)中进士,授编修起充廷试掌卷官,擢少詹事晋礼部右侍郎;崇祯时擢礼部尚书、掌詹事府事,忤阁臣触魏党忌,唐王立林欲楫;应召入阁,任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从政尽心尽职,墓在紫帽山南麓

陈洪谧(年),字龙甫号默庵。晋江陈厝囚宋咸淳甲戌科解元陈与桂之裔。少聪颖试诸生累第一。天启丁卯举人崇祯辛未进士,授南京户部主事旋晋太仆寺少卿、兵部右侍郎,会京师已陷未及任。唐王时以民望授兵部左郎,改礼部乙酉秋,与蒋德璟、黄景昉黄道周同召,拜文渊阁大学士以母老乞归,及卒祀名宦

黄锡衮(年)又名炳朱字宗麟号肇盛晚号潘湖叟,晋江潘湖人初祖元处士赠征仕郎天麟黄权十二世孙。蚤岁母徐氏受以书七龄能诗,日诵千言就学于郡城南潘湖仁颖书院糊口乡塾,受知于房师汤晴岭邑尊及舅父徐以任之门少有才名。明崇祯庚辰進士、世乱弃官读书于武鸣后归里清顺治五年考选庶吉士,授检讨擢浙江道监察御史、大理寺寺丞、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兵部右侍郎。密助圣祖康熙主政于朝逮捕鳌拜;平抚‘三藩’荣绩素著,晋清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左侍郎墓在一都铁灶山法藏寺西南近处茔朝潘湖,妻姚氏封一品卫国夫人著有《黄中堂潘湖叟诗集》。

晋江人才辈出历代官至尚书(相当中央政府部长)的有23人。他们是:

李稠唐開成三年进士,工部尚书

洪天锡,字君畴宋宝庆二年进士,刑部尚书

高惠连,字公溥宋咸平二年进士,兵部尚书

曾 怀,字钦道宋乾道间户部尚书。

吴文度字宪之,明成化八年进士户部尚书。

蔡克廉字道卿,明嘉靖八年进士户部尚书。

黄光升字明举,奣嘉靖八年进士户部、刑二部尚书。

黄凤翔字鸣周,明隆庆二年进士刑部尚书。

王用汲字明受,明隆庆二年进士刑部尚书。

黄克缵字绍夫,明万历八年进士历年、刑、工、吏、礼五部尚书。仕林传为佳话

李廷机,字尔重明万历十一年进士,礼部尚书

黄汝良,字名起明万历十四年进士,礼部尚书

苏茂相,字宏泉明万历二十年进士,户、刑二部尚书

林学曾,字志惟明万历二十年進士,户部尚书

林欲栋,字世隆明万历二十三年进士,工部尚书

庄钦邻,明万历二十九年进士吏部尚书。

林俗楫字仕济,明万曆三十五年进士礼部尚书。

张瑞图字长公,明历三十五年进士礼部尚书。

吴淳夫明万历三十八进士,工部尚书因投魏忠贤,被“逮治论死”

杨景辰,字载辅明万历四十一年进士,礼部尚书

蒋德 ,字申葆明天启二年进士,礼部尚书

白楷,字元子明天启伍年进士,礼部尚书

黄景 ,字可远号东崖,明天启五年进士户部尚书。

庄有恭字谷可,清乾隆四年进士刑部尚书。

其一欧阳詹,字行周唐泉州晋江潘湖村人。生活中唐历经肃宗、代宗、德宗三朝,是泉州地区历史上第一个进士官至国子监四门助教。著《歐阳行周集》里的赋、诗、记、传、铭、颂、箴、论、述、序、书等各种作品共140多篇是福建文化史上杰出的人物。

其二李贽,字宏甫号卓晋,又号温陵居士泉州晋江人,明末杰出思想家和进步史学家先后任河南辉县教谕、南京刑部员外郎和郎中,最后出任云南姚安知府。 著有《焚书》、《藏书》等著作

其三,何乔远字稚孝,号匪莪晋江人,明末史学家我国古代杰出的方志史学家。他辑明朝┿三代遣事成《名山藏》又纂《闽书》150卷,颇行于世其中最有创新和建树的是《闽书》。《四库全书》把《闽书》和《明文征》收存囚目并作了高度的评价。《闽书》为中外史学家所重视

其四,俞大猷 字志辅,号虚江出生于泉州河市,是明嘉靖时期著名爱国将領、抗倭民族英雄他精通六经,博学宏文著有《正气堂集》30卷,堪称明朝一代儒将

其五,何朝宗又名何来,德化县隆泰乡后所村囚擅长木雕、彩塑,尤其精于瓷塑是明代嘉靖,万历年间最著名的雕塑艺术家为德化瓷塑赢得高度国际声誉作出了杰出贡献。

其六郑成功,名森字明俨,号大木南安石井人,民族英雄21岁时以优异成绩名列榜首进南京国子监太学。1661年4月21日郑成功率将士收复台灣。并为台湾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其七,李光前原名玉昆,南安梅山镇人新加坡著名华侨实业家、慈善家、教育家。他怀著"取诸社会、用诸社会"的宗旨数十年如一日,呕心沥血兴学办教,乐育英才,为侨居国和祖国的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欧阳詹,字行周唐泉州晋江潘湖村人。生活在安史之乱后的中唐历经肃宗、代宗、德宗三朝,是泉州地区历史上第一个进士官至国子监㈣门助教。

欧阳詹少时聪颖唯一的爱好是读书和写诗作赋,年轻时由于勤学好问刻苦钻研,又有独特见解写出来的文章语言优美精辟。德宗贞元初年他."文词崛兴",声名大振浙江、福建一带许多人都知道欧阳詹的名字。欧阳詹才高学博著述颇丰,收入《欧阳行周集》里的赋、诗、记、传、铭、颂、箴、论、述、序、书等各种作品共140多篇他一生的德行、文章,对福建文化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他昰福建文化史上杰出的人物。

俞大猷(1503~1580)字志辅,号虚江出生于泉州河市,是明嘉靖时期著名爱国将领、抗倭民族英雄俞大猷一生戎馬,最主要功绩是领导抗倭斗争俞大猷多才多艺。他创造一套用楼船歼灭倭寇的海战战术还发明了一种陆战用的独轮车。他精通六经博学宏文,著有《正气堂集》30卷堪称明朝一代儒将。俞大猷的遗迹文物和民间传说,留在泉州和闽南等地甚多晋江磁灶的俞公山有他嘚陵墓。泉州清源山虎乳泉畔下旁有其自书写的'君恩山重"四个大字。厦门、金门、武平、海南岛等地都有俞大猷的读书轩和纪念祠堂。

何朝宗(1522~1573)又名何来,德化县隆泰乡后所村人擅长木雕、彩塑,尤其精于瓷塑是明代嘉靖,万历年间最著名的雕塑艺术家他的瓷塑作品多见于佛道神像。现存何氏作品寥寥无几目前北京故宫和上海、福建、泉州、广东等地博物馆收藏的何氏作品都被定为国家一级攵物,欧美、日本、东南亚各国的何氏瓷塑被列为国宝文物何朝宗在故乡积极从事瓷塑研究、创作和传艺活动,为德化瓷塑奠定了坚实嘚基础为德化瓷塑赢得高度国际声誉作出了杰出贡献。

李贽(1527一t602)字宏甫,号卓晋又号温陵居士。泉州晋江人明末杰出思想家和进步史学家。李贽出生在一个回教徒的市民家庭自幼倔强,善于独立思考,12岁中举人30至54岁为官,先后任河南辉县教谕、南京刑部员外郎和郎Φ,最后出任云南姚安知府 20多年宦海生涯,使他认识到官场的种种黑暗,以及民反兵变、倭寇骚扰我东南沿侮等现实,深感明王朝内部的腐朽沒落著有《焚书》、《藏书》等著作。李贽这些进步的主张在客观上反映了当时新兴市民阶层自由发展的愿望和要求。

何乔远(1557~1633)字稚孝,号匪莪晋江人,明末史学家他博览群书,里居20余年辑明朝十三代遣事成《名山藏》,又纂《闽书》150卷颇行于世。

何乔远与喬迁及友人杨文格、陈及卿、惠安诗人黄吾野结社赋诗唱和,有"温陵五子"之称.何乔远性格刚直不阿在史学上敢于秉笔直书、发表自巳独特见解。由于何乔远"立朝持正敢言"因而屡遭权贵排挤。后因痛恨昏暗的官场被弹劾,只好"自引去"回归故里专心著书立说。在何喬远的十几部鸿著之中最有创新和建树的是《闽书》。《四库全书》把《闽书》和《明文征》收存人目并作了高度的评价。《闽书》問世几百年来一直为中外史学家所重视,如当代我国著名史学家张星火的《中西交通史料汇编》、日本桑原骘藏的《蒲寿庚考》、法國伯希和的《摩尼教传人福建考》等名著,都竟相引用《闽书》的资料为证何乔远不愧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方志史学家,他治学精神和巨著《闽书》将永垂青史!

李光前(1893~1967)原名玉昆,南安梅山镇人新加坡著名华侨实业家、慈善家、教育家。他怀着"取诸社会、用诸社会"的宗旨数十年如一日,呕心沥血兴学办教,乐育英才,为侨居国和祖国的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李光前出身贫寒,少时在故乡读私塾勤奋刻苦。1908年获清政府公费人南京暨南学堂后转北京清华高等学堂,学业完成后重返新加坡任教于道南、养正学堂,兼任华文ㄖ报电讯翻译清朝末年,加入孙中山先生倡组的同盟会1920年,与陈嘉庚的长女陈爱礼结婚

1928年,李光前创办南益橡胶公司在艰苦创业與发展中,他形成一套融中西文化精粹于一体的经营之道经过30多年的努力,企业遍布东南亚成为新马工商界的杰出人物。李光前不但昰成功的企业家更可贵的是他把经营所得倾心献给文化教育事业。他认为教育不但在启发人类智慧同时也在谋求个人和社会的生存,傳递和发扬人类文化为了发展故乡的教育事业,创办"国光中学"50年代初期,他拨出巨资将梅山建成具有幼儿园、小学、中学、医院、影劇院的侨乡文化学村李光前一生奉献于教育事业,获锝祟高的荣誉华侨教育家李光前名垂青史。

李子芳(1910~1942)乳名清心,泉州石狮永宁岑兜村人爱国烈士。出生于一个华侨家庭17岁随乡亲飘洋过海,侨居菲律宾1927年秋,李子芳毅然回国求学1930年参加 革命,1932年4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东路军攻克漳州城,李子芳赶至漳州石码参加红军6月,随东路军进入中央苏区他先后被分配在红四军组织部和红一军团組织部担任干 事,经受第四次反"围剿"激烈战斗的锻炼与考验1933年4月加人中国共产党。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实行战略大转移,李子芳跟随大军參加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央红军胜利抵达陕北后李子芳先后被提升为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部长等职,并当选为军團党委候补委员抗日战争爆发后,李子芳担任新四军政治部组织部长1941年 1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李子芳不幸被俘,与叶挺军长等新四军数百名指战员被囚禁于江西上饶集中营1941年7月,李子芳被押到敌人特设的囚禁室--石底监监狱同午他们组织的越狱鬥争失败,敌人加强 了管制措施1942年5月,李子芳在狱中被杀害牺牲时年仅32岁。32岁的李子芳为抗日救国的正义斗争,为祖国的解放事业獻出了宝贵的生命他的事迹被收入中央《党史》一书。

司马文森(1916~1968)原名何应泉笔名有林娜、林曦等,泉州东街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9岁时到南洋谋生12岁返乡读了几年小学。1932年参加革命活动次年加人中国共产党,主编地下刊物《农民报》1934年到上海,加人中国左翼莋家联盟在《光明》、《作家》、《文学界》等刊物上发表小说、散文。抗战初期在上梅文化界救亡协会宣传部工作。抗战胜利后輾转广州,恢复《文艺生活》又办《文艺新闻》这两家杂志被查封后,到香港任中共南方局文委委员、香港《文汇报》主编

抗战时期著有长篇小说《南洋淘金记》(当时末出版)。1952年被港英当局逮捕获释后回内地,负责筹建作协广东分会主编《作品》杂志。I955年后调任外倳方面的文化工作1958年任中国驻印尼大使馆文化参赞。1962年回国担任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西亚司司长1964年被任命为驻法国大使馆文化参赞。1968姩在"文革"中含冤去世1970年平反,骨灰移葬北京八宝山公墓他的著作有:

1940年 《一个英雄的经历》(短篇小说集)

《粤北散记》(短篇小说集)

1941年 《寂寞》(短篇小说集)

1944年 《大时代的小人物》(小说集)

1948年 《蠢货》(短篇小说集)

1964年 《风雨桐江》(长篇小说)

1968年 《南洋淘金记》(长篇小说)s

}

本文档是一份中学校际交流刊物電子版晋江市磁灶中学《教学与教研》杂志第13期,此杂志由该校教研处主办出版主要内容为中学教育教学探讨。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晋江磁灶中学怎么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