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京申冬奥成功功了。天津有大道馆吗?我是天津速度滑冰爱好者

申冬奥成功国人咋不兴奋?
北京打破&一大洲不能连续举办两届奥运会&的惯例,赢得2022冬奥会举办权,无疑是中国人的荣幸。但和14年前萨马兰奇主席宣布中国申奥成功的可歌可泣、举国欢腾相比,前两天巴赫主席宣布北京携手张家口获得2020冬奥会举办权,则不免有些官热民冷。获胜新闻在各大网站只挂了一天,很快被国家政要活动、打&老虎&事件、形形色色惊爆案件和少林寺方丈私生活覆盖了。
网络论坛、微博微信的北京冬奥话题,不温不火。大众对释永信和他的情妇的兴趣,猜想下一个&老虎&是谁的兴趣,比期待北京冬奥会都更浓些。网友们调侃:北京奥运会开幕,陈希同进去了;上海世博会开幕,陈良宇进去了;深圳大运会开幕,许宗衡进去了;南京青奥会开幕,季建业到中纪委报到了。2022北京冬奥会,还有&大老虎&吗?
2022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是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一个分水岭。巴赫主席在申办城市投票前说:&无论选择哪座城市,国际奥委会的决定都将是奥林匹克历史上的首次。&北京将成为第一个既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又举办冬季奥运会的城市,阿拉木图将成为该地区第一个举办奥运会的城市。北京和阿拉木图将成为国际奥委会通过《奥林匹克2020议程》之前,最后开启申办进程的城市。奥运会即将进入一个&邀请&代替申办、跨地区合办的新时代。
北京再度折桂奥运举办城市,是我们国家实力、外交统战、创新理念、2008奥运会遗产、中国&3亿人冰雪运动&美好展望的综合因素取胜。中国申奥团队水平发挥极佳,宣传片拍得很美,中国风和冰雪运动的浪漫邂逅,时尚动感,如诗如画,打动人心。申奥LOGO堪称经典,巧妙将抽象的冰雪运动形态与中文&冬&书法结合,人书一体,天人合一,把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国文化融合得天衣无缝。
一件人类体育盛事,为何得不到全民热捧?世界瞩目的冬奥会,为何在中国官热民冷?
其一,中国冰雪运动不普及不发达。中国国土纵贯高低纬度,但低纬度城市更多,大部分国土面积和人口素来与冰雪运动无缘,95%中国人缺失冰雪运动场地或习惯。千里冰封的雪景,在东北三省,在京津冀,在内蒙。江南的雪,虽然滋润美艳,时令却很短暂,不到一月。在地球温室效应下,长江中下游城市下雪变得稀罕,有些城市多年看不见&飘飘洒洒&的雪姑娘。华南、西南、海南,更与冰雪运动几乎绝缘。目前中国爱好冰雪运动人数,铆劲算,不到300万,加上旅游时偶尔体验冰雪的游客,总数不到千万。
北京冬奥宣传片展望&3亿中国人冰雪运动&,300万与3亿,现实离愿景相差一百倍。最常规的滑冰、滑雪运动,也需要专业场地,不是在街道、田野雪地里,就可搞冰雪运动。我们更多人熟悉并擅长的塑雪人、打雪仗,那是冰雪娱乐,不登奥林匹克大堂。偶尔旅游体验冰雪运动,不算真正意义的冰雪运动者。就像我们去海南旅游一趟,体验一把海洋潜水,算不上潜水运动员。冰雪运动在七年完成一百倍的人数增速,不是一般亚历山大。西方国家统统做不到,我们国家也可能要拿出当年&大办钢铁&那股劲,才行。
我国属于冰雪运动第二梯队排名靠前的国家,五年前的温哥华冬奥会第8名,去年的索契冬奥会第11名。较强竞争力项目量少面窄,一直&冰强雪弱&。除了短道速滑,自由式滑雪、花样滑冰和速度滑冰都只有一两个小项有争金夺牌实力,冬奥会一半左右雪上项目没开展,雪橇、雪车项目连赛道都没有,高山滑雪、跳台滑雪水平跟世界一流选手相距好几个量级。
冬奥会在西方国家,和夏季奥运会一样影响巨大。欧洲德国、挪威、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日韩等冰雪运动强国,都是高纬度国家,雪季时间更长,从小就滑冰滑雪,冰雪运动蔚然成风,成为全民运动。索契冬奥会有3/4美国人收看赛事转播,加拿大高达90%,欧洲、日韩2/3,中国不到10%,平均收看不到15分钟,还不如&手撕鬼子&的抗日剧,更不如《中国好声音》。
其二,国家意志与国民诉求不同步。这是一个爱国主义被稀释,而公民社会依然匍匐的时代。大众流行着各种焦虑情绪、彷徨纠结、及时行乐、哄客心态和莫名其妙的愤怒。官媒与自媒体各说各话,纷呈两个世界,流行两个语境。对社会个体而言,工作薪资、医疗保障、房贷还款、空气清新、受人尊重、不受欺凌、公平合理、有安全感,这些实实在在的生活体验,比国家脸面更重要。
2008年奥运会可歌可泣,那是东方大国扬眉吐气的一个傲立姿态,是中国人自尊心的一次有力释放。百年中国历史充满屈辱,2008奥运会承载着体育之外太多的东西。在东西方博弈、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重建的宏大叙事背景下,崛起中国需要发出自己的声音,中国人需要彰显自己的民族尊严。时隔十四年,2022北京冬奥会,执政当局依然期待一次美轮美奂的国家主义秀,搭建一个彰显伟光正形象的世界舞台。但在更多民众看来,中国已经崛起,民生与人权才是这个国家最需要、最动人的风景。
即便是本着&节俭&精神大幅缩水、依然庞大的奥运承办经费,民众也开始有优先解困更迫切民生领域的人本考量。
其三,哈尔滨比北京张家口更适合。若论冰雪运动的天然条件,东北三省比京津冀更佳。为什么冬奥会由北京张家口承办,而不选择哈尔滨、长春、沈阳?京津冀冰雪运动的群众基础,肯定比不上哈尔滨,比不上东北。哈尔滨才是冰雪之乡,那里的人们才是冰雪运动真正的爱好者。
此次申奥陈述者杨杨是黑龙江姑娘,申雪赵宏博是哈尔滨人,李妮娜是辽宁人,中国冰雪运动名将都是东北人。韩国是平昌,日本是长野,俄罗斯是索契。为什么不给哈尔滨、不给东北一个拥抱世界、走向世界的机会呢?何况东北经济危局如履薄冰,亟待破解之道,冬奥会可解救东北经济于倒悬。许多民众感到有些纳闷不解。
事实上,最先选择的冬奥举办城市,就是中国纬度最高,冬季运动项目开展最为发达的哈尔滨。但三次申办,均出师不利。十三年前,中国奥委会正式推荐哈尔滨市作为申办2010年冬奥会的申办城市。由于哈尔滨在世界上名不经传、各方面略显&稚嫩&,第二轮就被刷下。2008年,哈尔滨申办青年冬奥会,铩羽而归。2009年,哈尔滨成功承办第二十四届大冬会后,和长春联手再次提出申办2018年冬奥会。中国奥委会初步评估后,长春放弃了申办。哈尔滨虽提交申办报告,但中国奥委会以竞争对手太强、哈尔滨运动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等为由回绝申办。哈尔滨遗憾地与冬奥会失之交臂了。出于胜算考虑,中国奥委会放弃了哈尔滨,而由北京挂帅、张家口联手申办2022冬奥会。此次申办成功,证明了中国奥委会决策的正确。
不管有人怎样抨击2022北京冬奥会劳民伤财,是政治胭脂,毋庸置疑,冬奥会给北京、给京津冀一体化、给中国冰雪运动、给体育产业经济、给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正能量,是显著和深远的。冰雪产业链很长,从器材、场地、赛事、培训,到相关上下游产业,如旅游、地产、娱乐等,玩法多,涉及面广,发展空间巨大。冰雪运动无疑会成为下一个包涵体育、旅游、文化产业的投资&风口&,成为中国北方全民体育运动新热潮,并辐射到更多南方城市。
再过七年,在中国味最浓的春节期间,在万里长城脚下,用&纯洁冰雪&,与全世界朋友们共赴一场&激情约会&。2022北京冬奥会,将是&春晚&之外一道体育文化大餐,希望不是金牌至上,而是让更多人感受&冰雪之魅&,收获更多文明进步与和平友谊,让世界看到更美好的中国。
姚明期待:&中国的冰雪运动需要一颗火星去点燃。&这颗火星,不仅是冬奥会申办成功喜讯,更有关乎公民人权的执政功课。国际奥委会《2020议程》额外强调人权,重申《奥林匹克章程》和《主办城市合同》原则,这些原则包括非歧视、互联网使用权、媒体自由、劳动权以及游行示威的权利。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国际奥委会申办视频讲话,提出&将全面兑现每一项承诺&,表明将比2008年奥运会更为开放。2022北京冬奥会环境改善一定没问题,北京是能创造&APEC蓝&的了不起城市。而保障人权的承诺,无疑是让人最心热的梦。
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欢迎关注独家网(www.dooo.cc)
(C) 独家网 dooo.cc 版权所有 独家粉丝群: 投稿邮箱:editor#dooo.cc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nbsp 很不错的滑冰馆
给北京地区的朋友们提供了一个四季都能够滑冰的运动场所,旁边的光滑处是整冰车刚刚开过的地方(远处背景那个大家伙就是文章中介绍的现代化整冰车),滑在上面好象脚下有油的感觉,特舒服!在这里训练进步很快的。这里有专门的教练,有饮料,小吃,(反正有吃有喝的,哈哈)。每周三、六晚5点后是瑞野俱乐部活动的时间,北京地区很多滑冰高手(各个俱乐部)都来此训练,相互切磋,团结友爱,..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北京地区唯一可以滑大道的室内速度滑冰馆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只知道瓷房子?万万没想到,天津还有这么多“牛气冲天”的私人博物馆!
我的图书馆
只知道瓷房子?万万没想到,天津还有这么多“牛气冲天”的私人博物馆!
游历天津五大道,那座造型奇诡、用料考究的“瓷房子”,绝对算得上天津标志性的建筑景观。相较藏品林立、种类繁多的国立大型博物馆,这些隐匿于民间的私人博物馆,往往以“精”“奇”“异”占得一席之地。新报小编细心搜罗,发现就在咱天津,像瓷房子这样个性十足、主题专一的私人博物馆还真有不少!
热衷搞收藏,无外乎兴趣使然。很多但看不起眼的物件,随着时光流逝、数量品种的累积,也会发酵出别样的情怀。
“名车苑”汽车文化博物馆
在河东区中山门西里一户普通单元房里,四面墙全是用透明胶精心封住的玻璃展柜,两间展室里分门别类地摆满了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汽车模型,古代战车、经典老爷车、国产解放、红旗、消防车系列、跑车等,足有数百辆,这就是51岁的车模爱好者杨国发自己布置的“名车苑汽车文化博物馆”。
杨国发已有30多年的汽车模型收藏历史,他所收藏的汽车模型有3000多件,同时包括明信片、牌照、钥匙链等汽车文化周边产品1000多种。
地址:天津市河东区中山门西里
藏品:汽车模型3000多件
电影道具博物馆
苇帘吊顶装饰在屋顶上,原本的铝塑窗改为了木格造型,柔软的床榻变成了土炕;角落的电报机仍能敲出滴答的声响,老旧的煤油灯勾起人们的往昔回忆,还有各式军大衣、一把把仿真道具枪……
作为这家私人电影道具博物馆的主人,老特型演员倪国英将自己的家改造成老电影中的各个场景,将各式电影道具藏品“植入”其中,享受着和电影为伴的收藏生活。虽然藏品物质价值并不高,购买时的价格无非在几毛钱至几千元之间,但藏品们所带来的精神享受却是任何物质无法给予的。
地址:河东区丰盛园小区
机床博物馆
除去往日喧嚣的机器轰鸣,在王福喜的机床博物馆里,你只能静静感受到流光刻在铸铁上的沧桑感。海鸥手表厂第一台铣床、近“200岁”的制鞋缝纫机、世界最早的印刷机……瑞士、德国、美国、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制造的大小各异的机床百余台,还有老缝纫机、老电话等民用机械500余件。藏品“年龄”从几十岁到上百岁不等。
这家耗资两千余万元建起的博物馆,是馆主心中的工业记忆。虽然历时久远,但绝大多数机器保存完好,大到机床台面小到螺丝钉,都用机油定期保养。虽只是效率不高,但所有机器都还能使用。
地址:东丽区航空商务区
泉香阁钱币博物馆
作为天津首家创立的家庭个人收藏博物馆——泉香阁钱币博物馆,其展出的古钱币,从小若指甲的西汉五铢、专铸的慈禧大寿、仅此一枚的孔府铸钱到存满整柜的厌胜古钱。馆主王定祥算得上是“见钱眼开、爱钱如命”的人了。
至今,他馆藏的3000余种近万枚各个时期的钱币及其相关文物,包括殷商时期和战国时期的贝币、刀币,以及我国各个时期发行的纸币,,按出现年代由早至晚品种齐全,是难得的民间珍贵收藏。其中几枚珍品甚至被选入《中国民间钱币珍藏》一书。
地址:河东区卫国道163号一品家园1-3-902
参观需要预约
五大道历史博物馆
从2009年3月确定地点开始装修到完成布展,53岁的女收藏家刘春芬建立五大道博物馆只用了一个月。民园大楼的地下一层被分隔成8个大小不一的空间,刘春芬把自己的近千件西洋古董藏品全部搬了过来。
美国出产的哥伦比亚手摇唱机,曾是上流社会的摩登标志,至今仍能放出完美音色;法国制造的有3个灯捻的鎏金吊灯、台面可拉伸至两米多的德国餐桌和一套鎏金咖啡具复原了租界家庭饭厅的场景;保存完整的英式壁炉、造型各异的台灯、电风扇、钟表、电话、门窗、家具、钢琴,仿若带人进入百年前的城市人家。
地址:重庆道、长沙道、湖南路交汇处的民园大楼地下一层
除了兴趣使然,想要撑起一座私人博物馆,专项收藏里的门道和讲究,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成的。而下面这些特色私人博物馆,就在主流收藏之外,满足了广大市民提供更多更精美的文化诉求。
瓷壶的海洋——万壶堂
走进马冀良、马冀武兄弟二人的“万壶堂”,似乎进入了瓷壶的海洋。因收藏数千种瓷壶万余个,故名“万壶堂”。1988年马氏兄弟到景德镇深入了解中国陶瓷,并亲自建立自己的制瓷作坊。
除此以外,他们遍访大江南北的古代窑址,搜集各个时期的陶瓷制品。经过十几年的努力,2003年万壶堂陶瓷博物馆终于建成并免费向公众参观。如今,马氏兄弟的“万壶堂”已是一座集展示、研究、普及作用于一体的私人博物馆。
地址:天津市河北区日纬路13号
三品堂彩陶博物馆
“品茶、品物、品友”之意,故名“三品堂”,牌匾还是贾平凹的题字。这里不但有翡翠艺术品、彩陶文物,还设置许多雅座,一楼陈列的是缅甸翡翠艺术品。从5200年前的马家窑彩陶到唐代的人像彩陶,从彩陶装饰图案的飞鸟潜鱼到日月星辰,彩陶中深藏着的历史秘密绝对值得细细品味。
地址:天津市和平区台儿庄路6号意产业园E座1楼(近海关)
格格府典藏博物馆
这里是天津市古玩城闹市中的一片净地,因是清光绪年间和硕格格的居所故而得名,亦是老城厢保存最为完好的两进四合院。
时过境迁到了2009年,格格府迎来新主人——出生于天津的香港富商臧秀云。她投巨资修缮了格格府,设立天津格格府典藏博物馆,其文物上迄商周,下到近代林林总总,令人称绝。
位置:天津市南开区鼓楼南街30号
天津亚崑博物馆
这间博物馆位于西关北里的居民楼群中,原是吴亚昆的公司办公所在地。2009年,吴亚昆将公司规模缩小,空出了这间二层小楼,开始筹划博物馆。
这间博物馆共800平方米,藏品以瓷器、字画和石雕为主,数量有上千件,绝大部分是清朝时期的藏品,都是他30年来收藏的得意之作。
地址:天津市红桥区西关北里
贺新虎私人博物馆
在杨柳青镇青远路附近,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古玩城,青石长街两侧全是青砖黛瓦的店铺,贺新虎的私人博物馆就坐落于此。与其他古玩店不同,它不是简单的门脸,而是一座四合院。
2013年9月,贺新虎耗资千万打造了这家私人博物馆开馆,馆藏的都是他十几年在海内外竞拍、搜罗来的珍品。
地址:天津市北辰区杨柳青青远路古玩城
在天津提及私人博物馆,“粤唯鲜”绝对是不能不提的招牌。
其旗下的华蕴博物馆、隽祯博物馆、古雅博物馆,号称天津“能吃的博物馆”。这三家饮食博物馆共收藏文物两万余件,据文物部门测算,仅粤唯鲜内收藏的文物目前已价值3亿余元人民币。
华蕴博物馆
因砌墙所用砖的外形形如疙瘩,故称疙瘩楼,是展示中国古代石刻、木雕及瓷器等文化艺术的综合型博物馆。馆内以陈列西周至清朝各个历史时期最典型的青铜器,北魏、北齐、西晋、南北朝等诸多的高古石佛造像,历代的木雕、石雕等而著称。
馆内拥有现存量清道光年间的“圣旨”,各种石刻、古代兵器;与云岗石窟同时期的北 魏、北齐、及隋唐的佛教造像100余尊,其中多数都是孤品。
地址:睦南道与河北路交口
隽祯博物馆
隽祯博物馆收藏的家具文物主要有牌匾类、实用类、装饰类等几大类。牌匾类主要记载家族考取功名子弟的事迹或是祖传的家训,如“耕读传家”匾、“明经进士”匾等。
实用类的家具文物有衣架、书案、冰箱等。艺术类的家具文物主要是起装饰作用的花瓶、挂件、八仙柱等。天冷的时候,在隽祯博物馆可以边吃火锅,边听服务员讲解这些家具文物的知识,
地址:体院北道8号
当然其中知名度最高的当属“瓷房子”。这座博物馆是由粤唯鲜集团总裁张连志建立,并于2006年10月份对外开放的悦宝楼。
作为价值连城的“中国古瓷博物馆”,“瓷房子”是天津市赤峰道一座用多件古董装修而成的法式洋楼,由瓷房主人张连志亲自设计。
他把收藏多年的唐三彩、宋元官窑、明清珍品全拿了出来,外观全部用汝、哥、钧、定、官窑瓷等珍贵古瓷片、共七亿多片,1.3万只古瓷瓶和瓷盘,300多尊历代石像,300多尊历代石狮子及数十吨天然水晶、玛瑙等名贵宝石装饰而成。
日,美国《赫芬顿邮报》评选出全球十五大设计独特博物馆,巴黎卢浮宫,美国丹佛美术馆,蓬皮杜艺术中心等悉数上榜,其中,瓷房子成为中国唯一上榜的博物馆。
地址:天津市和平区赤峰道72号
沉香艺术博物馆
香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有“众香之王”美誉的沉香,自古就受到极为尊贵的待遇。它是文人雅士营造高雅生活的重要标志,也是艺术赏玩的自然珍物。作为古代特供级别的稀缺品,为避免材料浪费,导致沉香在艺术雕刻中,极具功力的匠师只能借鉴竹木牙角等其他雕刻经验来创作完成。
天津沉香艺术博物馆就馆藏了包括各类沉香香品、沉香艺术品、历代香具、中国香文化相关器物。博物馆以研究、传播中国传统香文化及推动香文化发展为使命。除了常规展览,博物馆不定期举办各种沉香特展和香文化主题讲座等专业活动。
地址:和平区常德道37号
周一闭馆,周二至周日10:00—17:00
新报小编也从天津市文广局博物馆处获悉,目前在文物部门和民政部门注册的民办博物馆共有17家,还有部分民办博物馆在区县相关部门注册,总体数字仍在统计中。另一份由天津社会科学院一项民办博物馆的社科研究项目显示,天津市共拥有民办博物馆33家。
有了这些个性十足的私人博物馆,您再也不用只关注为数不多的几家大型博物馆啦!这些私人博物馆全部由私人出资,在大藏馆藏的主流收藏之外,为天津增添了多样的色彩,更让藏品无限地贴近了普通人的生活!
每日新报新媒体编辑 高若瀛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记天津正在悄然逝去的回忆
我的图书馆
记天津正在悄然逝去的回忆
(1)鬼市 在一般人的眼中,收破烂的会衣衫褴褛.但是我就不一样了.记得天津卫有两个大的旧物市场.'鬼市'和'沈阳道'.这两个地方我倾注的不止是金钱,还有感情. 记得第一次去鬼市,还觉得那里很脏很破旧.但是在那条看似乱糟糟的街上,却有很多我小时侯的记忆.都是老玩具有好多还是我小的时候买不起,在柜台边徘徊的玩具.但是现在它们是这样的破落,这样的被人遗忘在那条怀旧人的街上. 曾经,我爷爷和我说,鬼市在老年间,销赃的地方.那里不光有破烂,还有的时候有好多的好东西. 但是,现在的鬼市,好象好东西再也很难寻觅了.剩下的就是怀旧了.我在那天买了一辆消防车的玩具.记得那辆消防车玩具是我小时侯很想要的,但是爸妈没有给我买,他们只给我买书,所以我习惯了. 一个孩子也至今没有什么象样的玩具来留做纪念. 买下了消防车,找了个懂行的同事帮忙把它修好了,警笛还能响.看到它在地上一圈圈的转心里很不是滋味. 现在我把它放在了书柜的底下,封存了一段回忆,一段孩提时代的童真. 感谢鬼市(2)沈阳道时光如穿梭,转眼间我就长大了.但是,不管风吹日晒,还是刮风下雨.我都喜欢到天津的大街上去转转. 好象,好多的年轻人到和平路都是消费,我也是.只不过我喜欢每星期四去那里,还是一条不知名的小街,叫沈阳道.那条街上好象有好多的东西.和鬼市一样,都是旧的. 记得,那条街上有好多的买瓷器的.我喜欢瓷器.所以就每个店都进去看看.走在小街上,我看到好多的人都在看我,也许,这条街上很就没有年轻人来过了吧. 进了瓷器店一眼我看上了一件粉彩小碗要价3000.说起来不贵.只是有点毛口(收藏术语,意思是物件的边口有毛刺)这下我心里有跟了,这样的毛口可以打一半的价格! 这时,来了一位老者进来,也看了看.摇着头出去了.我也追了出去,问到:'您认为那小碗怎么样?'老人还是摇头,几经追问,老者开口了. '小伙子,你在外面见过黄地(黄地就是讲这件物件的底色是黄色的)的彩碗?'说完大笑而去. '没错,这东西只有宫里才有啊!'差一点就打眼了!! 所以,那里是我们民族文化积淀最深的地方,一般人要小心.(3)三宫下夜班,回到家。每每喜欢倒上一杯饮料,再打开电视收看中央10套节目。如果心血来潮就有可能去三宫(天津市第三工人文化宫)三宫地处南开,毗邻电脑一条街(鞍山西道)。三宫是个旧书市场,每到星期六日就很热闹。那里原先叫做“李纯祠堂”听说那个叫李纯的是民国天津有名的“房虫子”。能淘换来这么古色古香的大宅院,也算他没白活。这里明眼人一看石狮就知道,这里是明朝建筑,每错,这里原先就是“九千岁”刘瑾在天津的别墅。听说这李纯就不明不白的死在这大宅院(别吓着你们)。从那以后,就无人问津了。可是现在确实人声鼎沸,买旧书的把后院围的水泄不通。过了朱漆大门,好像走进了过去的时光。买的卖的好不热闹。既有旧书信,也有古善本,还有好多过去的图书,有解放前的,有解放后的,还有×××的!说起三宫我还有很特殊的经历了,曾记得以前上小学,我喜欢收集烟包装,那时的包装都是软纸的很粗糙。什么香山,大重九,前门,郁金香......好多。后来随着一大包报纸买了。自己因为这件事着急上火好一阵子。就在几个月前,我去逛三宫,从来不翻旧书信的我也蹲下去看看。不一会一本记事本熟悉的跳进了我的眼,几个歪歪的字,是我的名字!!翻开看,发现那些烟包装完好的躺在里面。我兴奋到了极点,挥手问“老板”多少钱。“老板”说20元,知道老板狮子大开口的我没有划价,仍下钱就跑回了家。到后来,我的朋友觉得很不可思议,从概率上讲,我得到这本烟包装的概率是几百万分之一。弥足珍贵!现在因为三宫装修,把那些买旧书的打散在天津好多角落,鼓楼,古文化街,沈阳道都有他们的身影。我的旧书有5分之4都是三宫的。每一本旧书也都打上了三宫的烙印。(4)大丰桥大丰桥坐落在红桥区西站那里,喧闹的街头里巷中人头攒动。我下午放学时也经常会被堵在路上,路边的买家卖家络绎不绝。最有意思的就是那些买鸟,和叫虫的。在天津鸟和叫虫的把玩都是很有讲究的。鸟不光看“长相”还要看它的家(笼子)高级不高级。一般的笼子没有什么特点,但是有一种叫做“十三太保”的笼子就不一般了,那样的笼子简直成了小鸟的高级别墅我见过,很好看,笼子的边上还有砗磲(一种海贝)拼成的各式花朵。叫虫一般在葫芦里,最有名的莫过“三河刘”。葫芦镶口一般有红木,象牙等材料,十分的奢华。不光这些还有鸽子,宠物。等等。但是,现在因为拓宽马路,大丰桥的自发市场没有了。在过去,城管的一来就有很壮观的“逃亡场面”。不次于看电影里的德国兵追犹太人的镜头。呵呵。我不禁的发问?历史悠久的民间玩意,怎么到了现在竟然走上了末路?是现代与传统的格格不入吗?好怀念那里,和正在逝去的,已经逝去的时光 (5) 过往-记天津正在消失的街巷那天,我从鼓楼经过。忽然的想起了“耳朵眼胡同”。现在那个胡同早已面目全非。留下记忆的,只剩下和胡同同名的天津名吃“耳朵眼炸糕”了。这些年,天津的建设加快。平房里巷已经淡出我们的视野。但是,回过头来想一想,天津的胡同文化哪里去了?已经浪淘沙似的消失在我们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了。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和那样的回忆吧?在一条胡同里,大家其乐融融的像一家人,院里还有一棵大树,每家每户都在点着炉子做菜做饭。炊烟随风会飘向胡同的每个角落......孩子们,放学回家在每个胡同里来回的跑啊,跳啊,胡同虽然狭窄,但是在孩子的眼里,却是那样的宽阔。时不时,从胡同传来的叫卖声此起彼伏,“大个的豆糕你快呀出来买。”“磨剪子嘞!镪菜刀”。“去了核滴大糖堆”......这些叫卖是孩子们最喜欢听到的吧。记得当年在夏天,当时没有空调,就连电扇也是奢侈品。老人们都喜欢在院子里乘凉,坐在摇椅上,轻轻的摇着蒲扇,旁边的茶壶里放着清茶,听着半导体里面的京剧,手上打着拍子,好不惬意。可能那样的生活现在一去不复返了,那些坚固青石板路和发黄的砖墙,都在挖掘机的铲斗下变得不堪一击。就是那样的家,我们天津人却都住了几辈人!!而原先的家现在却变成了一条条的大路,花园。还有那些没拆完的废墟......昨天翻看冯骥才先生的《老城印象》画集,觉得里面的好多影像都是那么的清晰,亲切......(6)估衣街可能,这里才是真正的收破烂的好地方!估衣街,天津当年的最繁华的商业街之一,据考证,它的繁华和海河漕运的商贸是不开的!当年的南运河漕运非常发达,不像现在飞机轮船的......当年的估衣街,可以堪比北京的大栅栏,济南的芙蓉街!后来八大祥之一的“瑞蚨祥”也到估衣街开了绸缎庄,使得当年繁华似锦!!现在,经过了整修的估衣街,你却看不出一点过去的痕迹,只是一些混凝土建构起来的“垃圾”,如果当年没有冯骥才的奔走呐喊,那么估衣街后街也要惨遭整修,那样,我们就看不到原貌了!!在高楼大厦林立的东北角,现在的估衣街好像不在起眼。那些至今还保留在相声里买布头的吆喝声,也随之远去。“谦祥益”茶庄每天还能听到传统的声音,但是传统似乎走的更远了......(7)古文化街记得,1986年的元旦,我5岁。那一年,古文化街建成并开放参观。喝过了人生中第一碗茶汤后,我的父母带我到娘娘宫里去看看。刚刚走到“四大金刚”泥塑前,我就吓哭了。今年,我又去了古文化街,还是到娘娘宫里,看到“四大金刚”,这次,我没有吓哭。只是觉得站在那些历经多年的“四大金刚”下面,多了几番对童年的记忆,它们满身灰尘,但是不失威武的神态。小的时候,记得来古文化街,就是喜欢一些“小玩意”,崩愣鼓(天津读音),泥哨,灯笼......现在,这些你只能在那里看到了!!快板,翁葫芦,折扇,剔漆盘,篆刻,各种天津风味小吃......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传统精华。记得那年,古文化街也整修了,每个卖场都打折促销,我闻讯赶去,买了一套中档的“狼毫笔”。过去,在街边曾有一个叫“大狮子胡同”的地方,那里就是严复故居。严复(年),福建侯官(今闽侯)人,曾改名为宋光,字又陵,又字几道,晚年号为:瘉壄(音:yu ye愉野)老人。以译述赫胥黎的《天演论》而在中国近代思想界名声显赫。严复是“革新派”好像不怎么喜欢传统,但是历史就是有巧合的因素。革新和传统虽然有时格格不入,但是没有传统哪里来的革新?传统才是历史的基石。(8)大红桥大红桥,天津市红桥区的标志性建筑。已经屹立在子牙河畔很多年了,听上岁数的人说过,原先在这条河上曾经有一座桥,在上世纪20年代被大水冲毁,后来就在这座桥的西面建了这座铁桥。如今,大红桥还是连接“红桥北大街”和“旱桥”的重要交通枢纽。每天,我下了夜班,总能路过大红桥,上面车水马龙,而且有时桥上塞车塞得满满的。因为人多,好多的小贩也在桥上摆摊,叫卖声不绝于耳。好想回到过去“老天津”的感觉。桥上的钢梁也经过处理,但是近几年好像大家把“大红桥”遗忘了。上面的法式装饰,连接钢梁的大铆钉也逐渐的脱落,把这座近80年的老桥弄得满目疮痍,在2006年“大红桥片”拆迁的时候,还曾经爆出要拆除大红桥的声音,当时,我很痛心。这座桥应该保护!为什么拆啊!难道红桥区的象征也不要了吗? 记得,我小的时候,经常让爷爷骑着三轮带我到外面玩,而每每也会路过次桥,因为站在桥上看下面子牙河的水流,就好像我在坐船前行一样。我好奇的问爷爷:“为什么,每一次我们都要走这座桥?”爷爷告诉我:“我年轻时就经常走这座桥,因为红桥才使得子牙河两岸更近了。”说完,爷爷轻轻的拍了拍桥上的钢梁。现在,我也在走这座桥,可能和当年爷爷走过是一样的,当几代人的不经意的走过时,这座老桥还默默的在服务着我们。而我上桥,却想起了去世多年的爷爷......保护老桥!!(9)劝业场“劝吾胞与,业精于勤,商务发达,场益增新” 这四句话,是当时劝业场开业时高高悬挂的四言悬联,从四言中各取一字就是“劝业商场”。劝业场也由此得名。因为是建在法租界,所以建筑风格也趋向法式。当我们进入劝业场的正门厅,会发现上面悬挂着一块匾额,是天津当时的书法四大家之一,华世奎书写的“天津劝业场”五个大字,字体遒劲有力。据说,当时华世奎收了银元,一个字50块现大洋。因为华世奎当时吸食鸦片,每写一个字都要抽几口鸦片,就这样华世奎给我们后代留下了珍贵的墨宝。在过去的社会,开商场也很不容易。你不光和政府租界打交道,还要时不时地给“黑道”上贡。因为劝业场越干越红火,还引来了天津最大的青帮头子袁文会的关注。他没事就到商场寻衅滋事。最后,劝业场的经理使了个小计谋。没想到,让法国巡警吓得袁文会从此就再也不敢踏进法租界。站在劝业场楼下,我们看到好高的楼。但是大家知道吗?1930年左右天津闹大水,洪水都淹到了劝业场的尖顶。而劝业场没有因此消沉。如果,大家有机会再去转转。我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新的感受。(10)三条石三条石坐落在红桥区南北运河,和河北大街的三岔河口一带。从清代开始就有好多船家,之后铁匠也在此营生。因为当时路面是由好多的大石板铺成,所以叫“三条石”。在三条石没有拆迁时,我们路过那里时,总会看到黑白铁匠忙碌的身影,有老人有中年人。他们的手艺精湛,做得日用品非常精致。有时,黑白铁的原料是卷的,所以匠人们一般都会把原料铺在马路上,让来回的车辆碾压,让原料板平。这些小小的智慧会省去很多力气。在一个很不起眼聂公祠前街胡同里,坐落着一座博物馆叫三条石历史纪念馆。馆名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题写的。记叙了三条石地区铸铁和机器业兴衰的历史过程。我曾经参观过这座纪念馆......以下内容是我在纪念馆里抄写的资料:1860年以后,第一家手工作坊——秦记铁铺在此“定居”,是当时最早的铸铁手工作坊。1900年,天津开埠后,三条石地区铁业出现了为国外租界的建筑设施服务的铁工制造。年,三条石地区发展到了兴盛时期,由最初的加工配套生产逐渐明显的分为两业——铸铁业和机器业。到1937年前,在这块狭小的地方,集中了300多家小工厂。从“七.七事变”后,三条石地区“两业”的自身发展受到破坏,铸铁、机器业极度衰退,奄奄一息。 新中国诞生后,三条石地区工业才得以恢复和发展,成为天津市乃至华北地区机器工业的有生力量。其实天津市之所以能成为工业老城市,是和三条石铁匠分不开的,在打铁的声音背后,又有多少血泪和汗水啊!!三条石现在已经拆迁......(11)北运河对于北运河我很有感情,因为它就流经我家。过去,听说书人说,隋炀帝修造“大运河”为的是到北方游玩。北运河也是隋代大运河的最北段。有时我站在阳台上,看着奔流的大河,也不由得感叹“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至今千里赖通波”,只仅仅几字就把大运河繁荣南北经济给勾勒出来了。现在北运河也修建了很多的景观,最有名莫过“桃花园”了。每年春天桃花盛开,让千年古河焕发着青春。听我父辈人说,过去每年都会在天津大小河道挖河泥,为的是不让河泥於阻河道。但是,这几年很少有挖河泥的了,在前些年,还挖了一些。可能是河道在现在的运输中起不到作用了。过去,在北运河里有好多的鱼,水也十分的清澈。现在却是水草丛生,钓鱼人也抱怨没有鱼可钓。前些天,到北运河边,刺鼻的味道让我望而却步。水污染是现在不可回避的问题,就连古河难逃魔掌。希望,治理污染,拯救古河......因为,这是我们共同的,遗产!(12)天津话天津话,可以算是我们天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说起,天津话的起源可能是起源于蚌埠,淮安,宿州这三种说法。周恩来是安徽淮安人,他虽然在天津工作学习生活过,但他后来为人熟知的口音并不是那时候形成的,而是他的家乡话。这样,他的口音为什么听起来很像天津话就不难理解了。天津话最为纯正的莫过南市一带。那里的天津话,即使你是天津人有时听起来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很多的口头语,虚目字。天津话其实并不费解,比如,鸡蛋天津话叫“鸡子儿”,晚上叫“黑霎儿”,昨天叫“昨儿个”,前天叫“夜了个”,有意思叫“哏儿”,特别好叫“倍儿好。”等等不一一例举了。还有,天津人问候都是:“您吃了吗?”“吃了,您呢?” “呦!介不似侯三爷吗!!” 侯三爷:“爷~爷~爷~爷”。(人家喊我一声“爷”,还人家四个“爷”) 所以,天津人说话很客气。尤其天津卫的老大爷,不信你听听,一口一个“您了”,不管你是谁年轻也好年老也好,都这么客气。现在我还是一口的天津话,但是老人说我不算,因为没有“味儿”。天津现在正在加快步伐的建设,使得一些天津话根源地区都不复存在了。还有,天津话受外来的方言影响也不纯正了。就像老人说的,再过些年,天津话就真的没有“味儿”了......(13)官银号官银号 指今天津东北角一带。小的时候我经常到东北角找寻她,却始终没有找到。在我的脑海中有了一种对官银号的遐想。因为,天津老人一说“官银号”就会说成“观音浩”(天津话读音),幼稚的我一直认为那里是个观音庙似的建筑。哈哈。顾名思义,官银号是清政府官方设立的金融机构。书上说: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天津,各国纷纷在天津设立银行,使天津物资损耗,金融紊乱。国内原有的钱庄银号逐渐萎缩。为了恢复国内金融的元气,清政府于1902年在天津成立了直隶官银号,位置就在东北角。该银号一面发行银元钞票,十足兑现,一面经营本省金库,融通行政经费。到了1913年,北洋政府就其遗址照银行条例组织成立了直隶省银行,成为筹集军费的机构。官银号历经百年的风雨,见证了天津的百年经济大变迁。前些年,好久没有去东北角了,有一次,天上下起了小雪,我坐在公交车上擦去了车窗的水气,忽然,一个建筑跳到我的眼睛里,上面的匾额写着“官银号”。是后来建的新建筑。我提前下了车,三步并作两步跑到那个建筑下面,原来这就是我小时候苦苦找寻的她,如今时隔20年,心情却不以言表......(14)文庙大家现在去新安购物商厦,会看见两个古色古香的大牌坊。一个写“德配天地”,另一个写“道冠古今”。没错,我们到文庙了。文庙里供奉的自然是我们的伟大的孔子。咱们天津文庙建于1436年,年代很早。进门看到的是两座汉白玉的拱桥,站在拱桥前面的广场可以看到文庙错落有致,古柏森森。在文庙的广场上,还有天津的市民自发的老物市场,我最喜欢进门那家的紫砂壶,样子多种多样,价格很便宜,上学时我经常光顾那家露天小店。到后来这个市场也几近凋零......过了玉带桥,就看到两座“酃星门”。那两座门在当时可是状元及第的角色才能过的,而今我也可以来回的往来“酃星门”,找寻秀才的感觉。再向前,就到了供奉孔子的大殿了,金身的孔子和两边的72贤人,面容和善。也许,孔老夫子自己也没想到,他的文化会影响中国这么多年,这么深刻。孔子是伟大的。但是天津文庙同样伟大。文庙,现在正在修缮。是建国来最大的维修工程。前些天。我看到文庙琉璃顶上面的彩绘十分显眼。但是,多年形成的“文庙老物市场”却被请出了文庙。本人觉得,文庙之所以被世人知晓,和老物市场是分不开的。在逛老物时,也会不由而同的会想起我们中国的文化精髓......(15)三宗宝之鼓楼天津卫三宗宝,鼓楼,炮台,铃铛阁。我们说说鼓楼。明朝永乐二年(公元一四零四年),天津设卫筑城,当时,这座"卫城"只不过是土围子。经历了大约九十年,到弘治六、七年(一四九三---一四九四),才砌成砖城。修建了东、西、南、北四个城门的城楼和四处城角的角楼。位于城中心的鼓楼,也是在这个时候修建起来。即距今四八八---四八九年之间。名为鼓楼。实际是座钟楼。天津有个诗人,曾经写过。鼓楼上面有一个敲钟的老人,是个罗锅子,这一段描写,使我忽然想起了“巴黎圣母院”的“卡西莫多”。鼓楼原来是中国版的“巴黎圣母院”啊。听说这个罗锅敲钟很有准头!! 光绪庚子年,八国联军侵入天津,城墙被拆除,独独留下了鼓楼幸存。不久,楼为消防队占用,作为了望台。民国十年,又重修了鼓楼 。重建后,把鼓楼四个城门的名称"镇东","定南","安西","拱北",请名书法家华世奎书写,并重书了梅小树的对联。这座鼓楼,碧瓦丹楹,焕然一新重新成为津门一景。在过去,去鼓楼的时候,要经过很多不宽的小路。旁边都是平房。大家在鼓楼周边居住了几辈子。人气兴旺。现在鼓楼改造了,鼓楼的中街变成了好多商铺。平房都拆了,好像鼓楼的人气突然失去了好多。每每看到一些旅行团的人,三五成群的东逛西瞧,而我们老天津卫的人,除了过路,没有几个人在过去了走走了......只剩下仓门口教堂看着鼓楼的百年沧桑。(16)三宗宝之炮台天津地处险要,是首都的咽喉。所以从明代开始就有重兵把守天津海防。按天津县志记载,清代在津城周围要地曾建有炮台七处,分布于海光寺西、马家口、三叉河北、邵公庄东和城西双忠庙等地。大沽炮台兴建于道光二十年(公元一八四零年),有炮台四座,安设大炮三十尊,驻军八、九千人。一八五八年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法、美俄四国公使率领联合舰队二十余艘,向大沽口炮台进攻,守炮台的士兵奋勇反击,打沉了联军军舰四艘。但由于总督谭建襄畏敌先逃,炮台被攻陷,联军长驱直入,迫使无能的清廷签订了《天津条约》。其实有的时候,我们的历史总会说清廷的无能。但是我们的民族是不可打败的!不是总督的逃跑,怎么能把我们固若金汤的炮台打垮!! 战后,清廷又重新修建大沽口炮台,又在海河口南岸东沽村修建炮台三座,在北岸宁河县于家堡设炮台两座,在后墙营门设小炮台二十五座,共拥有大炮六十四尊,固若金汤的天津炮台防御体系又一次复活!!等1900年,面对八国联军的炮火,炮台又一次倒下了,守军伤亡殆尽。辛丑条约后,八国联军先拆城墙后拆炮台,从此大沽炮台只剩下土基垒垒和一些岁月侵蚀的痕了......站在炮台的遗迹上,向渤海望去,一阵辛酸涌上心头。为把守国门保护天津卫的勇士们致敬。捧上一把黄土,撒向大海,飘然而去......(17)三宗宝之铃铛阁铃铛阁,在天津的读音叫“铃铛搞”。旧址在天津红桥区南部。现址是铃铛阁中学。 铃铛阁始建于明万历七年(1579),是稽古寺的藏经阁。主体建筑两层,砖木结构,雕梁画栋,庄严古朴。阁楼顶部屋脊房椽顶端系挂铜铃百余个,清风吹拂,铃声悦耳,距离阁楼二三里的人们都可聆听。 在天津说起铃铛阁大名鼎鼎,但是说起藏经阁就没什么人知道了。清光绪十三年(1887),天津知府在稽古寺内设立稽古书院。光绪二十年,附近木料场失火,殃及铃铛阁,建筑及藏书遭焚毁。光绪二十七年,在铃铛阁旧址创建了天津最早的官立中学———普通中学堂,其沿革为今天津三中,现址为铃铛阁中学。 听老人说,铃铛阁是毁于100多年前的一场大火,因为是木质结构,没有避雷针。遭遇了雷火。藏经阁的经书古籍也不复存在。 后来,铃铛阁大街在95年修建道路时也被拆除。。。 所以,在天津流传一个顺口溜:天津卫三宗宝,鼓楼,炮台,铃铛阁。记得后面还有一句叫:鼓楼拆,炮台倒,一把大火烧了铃铛阁,至此天津没了这三宝。 三宝是天津的见证,也是这座城市不可磨灭的光辉。更是所有天津人最温馨的记忆。。。。。。 (18)四面钟四面钟现在在天津和平区,可能现在的人已经不知道四面中的由来了。这里原先是一座钟楼,始建于1902年,是当时八国联军侵华时的日本租界建筑,铜钟为日式制。1976年因地震钟楼受损严重,被原产权单位和平区蔬菜副食品公司拆除,铜钟随之消失。 改造和平路时,四面钟钟楼将恢复原貌,一位曾参加当时拆除钟楼的退休老工人说:四面钟铜钟存放在原单位的一个仓库中,保存完好,但配件已不知去向。经过各方的努力,存放单位拿出铜钟,安置在四面钟钟楼一层的钟情西餐厅(在和平路上可以看到这家餐厅)内,并配制了用拆下来的四面钟将近一百年房檩精心设计制作的钟架。有机会大家可以看看。 其实,作为地名的四面钟还有历史见证的价值。可能这座钟楼看到的是旧中国之腐朽,列强凌驾在中国人民的头上,和封建统治的无能。 后来日本侵华,有好多的日本人都到这里聚会,四面钟也成了国人屈辱之地。愿四面钟警钟长鸣,教化世人,落后就要挨打!! (19)海光寺天津卫有好多的地名,都是只有“名”没有“地”。海光寺也是一样。过去这座寺庙是多么的宏伟瑰丽,现在我们只能在天津血液病医院(海光寺旧址)里面,看到唯一一座八角亭,这就是海光寺唯一留下的建筑。。。 清初天津城南门之外的官道两旁,河网纵横,坑塘密布,颇具泽国水乡的江南风貌。明代的天津八景之一,便是“定南禾风”。海光寺的故事还要从这说起: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一位法名叫成衡的高僧,见这一带风水绝佳,遂于距南门三里的官道东侧修建起一座宝刹,名普陀寺。因为周围地势宏阔,普陀寺显得格外轩昂,以致这里香火极盛,名噪一时。 1719年康熙帝南巡,驻跸天津,工于诗画的寺僧成衡迎于西淀。康熙兴会所至,遂赐普陀寺名海光寺。不但赐写了匾额,而且赐给了海光寺两副对联,一副是“香塔鱼山下,禅堂雁水滨”;另一副是“水月应从空法相,天花散落映星龛”。 皇帝喜欢海光寺,着实为海光寺带来了好运,官商纷纷捐金,对海光寺进行大规模修缮和扩建。扩建后的海光寺不但殿宇弘敞,而且于环寺半里处凿渠两道,这就是海光寺的内河与外河。内河宽五至八丈,深六尺;外河宽二丈四尺,深五尺,周边植柳万株,海光寺的环境由此大为改观。两渠北通城濠,东南通贺家口,南有闸以引海河潮水,旱则汲引,涝则泄放。寺北建有西平桥,当时的“津门十景”中,有所谓“平桥积雪”者,即在此处。寺南建有南平桥,以通周围百余村镇。寺西北角桥下通官道,桥头有草屋数椽,桥南绿杨夹岸,掩映红莲,春夏游人,少长成集,所以这座桥被称为欢喜桥,也是远近闻名的风景小区。除此而外,环渠之上还有一座无碍桥,也是尽人皆知。传说,当时海光寺周围还遍植葡萄,所以也称海光寺为葡萄寺(疑为普陀寺之音讹)。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户部议准彼时的天津总兵官、福建人蓝理在天津沿海开垦水田,但蓝理却就近选址于海光寺南,开围田200余顷,圩岸周长数十里,引天津城西南角城濠之水,东至贺家口泄人海河,排灌两用,时称华家圈引河。围田分东、西两个大圈,招闽浙农人数十家,分课耕种,限年趋科,人籍力田,并以领垦之人的姓氏为圈名,如华家圈、徐家圈(一日徐胡圈,日久讹音为西湖村)等。每田一顷,设水车四部:另建东棚、西棚,以畜推水车之马匹。“旱则一日两灌而不加溢,涝则终日戽而不加浅”。“插莳之候,沾涂遍野,车戽之声相闻。亩收三、四石不等。雨后新凉,水田漠漠,人号为小江南”,亦称蓝田。当时蓝理曾请僧湘南主持海光寺及寺外的垦田诸事,湘南亦缘此写有《海光寺志》,惜今已不传。 高宗弘历继位后,亦步其祖父之后尘,屡屡南巡,乾隆元年(1736年)时路过天津,为海光寺御书“瀛蠕慈荫”匾额。这位偏爱舞文弄墨的皇帝,此后又陆续为海光寺亲笔写下了大殿额“普门慧镜”,大殿联“觉岸正光明如水如月,法流大自在非色非空”;御书楼联“春物薰馨含慧业,名禽宛转人闻思”;大士楼联“不生波处心恒定,大寂光天相总融”;后楼额“镜澜普照”,后楼联“欢喜白毫光妙明合印,庄严香水海安隐同参”。海光寺因此声名更隆,时有高僧驻锡其间。   1767年乾隆帝曾在海光寺前阅兵,有《题海光寺》及《阅武》诗。时值协办大学士、陕甘总督福康安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成功,乾隆令将义军领袖林爽文,何有志、陈岑、林岑等槛送天津,并于行宫门外亲自审讯,最后用大刑磔(分裂肢体)何有志,枭首示众;次日又于蒲口磔陈岑,枭首示众,林爽文则被害于北京菜市口。由此,乾隆帝对清王朝的统治忧心忡忡,所以他在《阅武》诗中,竞有“敢日瀛氛靖,戒安意正殷”的句子。1770年乾隆帝作《海光寺》诗。1788年拈香海光寺,又写下了《海光寺》诗,这几首诗当年均泐石于海光寺中,用资纪念。   为这处风景绝佳的佛门胜地带来屈辱、破坏,乃至万劫不复之厄运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的侵华。   咸丰六年(1856年)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进攻广州。翌年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与英国组成侵华联军,并以额尔金和葛罗为英、法全权代表,各率海陆军集中香港。这时,美、俄两国亦声明支持英、法侵华。不久广州为英法联军攻陷,四国公使遂联袂北上,于咸丰八年(1858年)4月抵达大沽口外。5月20日英法联军攻占大沽炮台,清军溃败,联军兵舰沿海河上驶,于26日到达东浮桥,并盘踞于三岔河口一带,清军于海光寺外扎营。咸丰帝见状大惊,深惧天津重蹈鸦片战争的覆辙,认为英、法若“以大沽为香港,而以天津为广州,将来何能驱之使去?”因此急忙派出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驰往天津查办。   桂良和花沙纳到达天津后,见海光寺建筑华美,陈设精良,且周围有清兵驻扎,乃选定于6月5日在海光寺后楼下筵宴英国公使,“以北为上,设联桌三,东西联桌各二,地铺红毡,围靠新鲜,酒肴齐整。”6月7日在海光寺分别筵宴法、俄公使,6月8日又在海光寺筵宴美国公使。当时,俄、美两国因急于得到好处,条约很快议定,而英、法两国自恃大军压境,逞强要挟,态度极为蛮横,甚至在谈判之外,径至桂良、花沙纳的行寓,拿出自定条约56款。逼令二人应允。“骄狠之情,有目共见。非特无可商量,即一字亦不令更易”。   经过近一个月的海光寺谈判,英使额尔金寸步不让,而且“逼索议准照会,神色俱厉”,额尔金甚至扬言,“若再无定说,惟有带兵北窜”。桂良、花沙纳果然被英、法的恫吓所慑服,自称“精疲力竭”,并提出“五不可战”,要求咸丰帝“于两弊相形之中,聊为避重就轻之法”,对四国的侵略要求“从权允准”。   6月26日中英《天津条约》在海光寺签字,英使额尔金踌躇满志,来海光寺时,竞“用轿30乘,带兵五六百名,各持枪刀,铠甲一色。夷官亦数十人,鼓乐同来,竟将寺内占满。”第二天,中法《天津条约》签字,法使葛罗“带兵200余名,并跟随夷官数十人,鼓乐同来。”“是日回馆甚晚,沿路执火把百余,照耀而行。”中俄《天津条约》和中美《天津条约》已分别于6月13日和18日签字,两国虽然仪从简单,但也盛气凌人。应当说,从这时起,海光寺便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国家备受欺凌,民族历经屈辱的见证,海光寺也因此得了一个浑名—签约寺。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再次攻陷大沽,并将天津城占领,联军在河北望海寺设北营,在城南海光寺设南营,并一度将天津知府石赞清扣押在海光寺内。这是海光寺第一次被外国侵略军占领。到了咸丰十一年(1861年),联军才因《北京条约》(《续增条约》,即《天津条约》的接续和增补)的签订,和天津的开埠,悉数从海光寺撤出。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始重视国防的近代化和加强近畿的防务,决定购置外洋军火机器,在天津设局制造。同治六年(1867年)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在天津城东18里的贾家沽道设立军火机器局,并把由外国购办的制造火药与铜帽(雷管)的机器安放在这里,这就是东局;然后把从上海等处购办来的蒸汽机、化铁炉和旋床等设备安置于海光寺周围新建的厂房里,作为分局,亦称西局。西局专门制造枪炮,并为东局机器做修配工作。据津海关税务司迪妥玛《1867年天津贸易报告》说,“三口通商大臣已在海光寺建立了一个机器厂和炼铁厂,由外国工程师监督,在那样的地方能够建立起高耸的烟囱,可见风水之说还是不难克服的。”由于寺外的隙地全为机器局所占,清旷之地遂变为尘嚣之所。   同治七年(1868年)海光寺西局率先开工,首先制出了可发射12磅炮弹的铜制炸炮12门,每门重45O磅。此外还制造出炮架及前车。据目击者说:“炮具的生产,颇为有效,很可称道。”因东局以生产弹药为主,所以称“机器造药局”;海光寺分局以生产枪炮为主,又称“机器铸炮局”。   同治九年(187O年)李鸿章督直,调任原上海机器局督办沈保靖来津主持局务。当时因购得制造林明敦兵马枪设备及中针枪子机器,遂将海光寺分局之名撤销,但生产规模却得到扩大,这里分设铸铁厂、锤铁厂、锯木厂,将原来机器房的一半改为洋枪厂,添设卷枪炉房;铜帽房的一半改为枪子厂,添设烤铜装药房,并试制出镪水、水雷、雷管等。新设的机器厂,可以自行制造车、刨、钻等机床。工匠也由原来的5O人发展到六七百人。日常除制造新式枪炮等军械外,兼制民用设备以及各种军用船只。全厂“每日卯正上工,酉初停息,由气机管放气为号,响声遥闻数里。”   经过改组和扩建,海光寺局的成效颇为可观。例如,光绪初年曾制成直隶号挖河船。据载,该船以铁制,其状如舟,大亦如之。上为机架,形如人臂,能挖起河底之泥,重载万斤,置之岸上,旋转极灵,较人工费省而工速。后用于疏浚大清河,由城北西沽起,很快便开浚至独流镇后河,计百余里。   光绪六年(1880年)又制造出类似潜艇的水底机船,据当时的报纸《益闻录》报道,该船“式如橄榄,入水半浮水面。上有水标及吸气机,可于水底暗送水雷,置于敌船之下。其水标缩入船一尺,船即入水一尺。中秋节下水试行,颇为合用”。据海军史专家称,当时世界上潜艇研制刚刚成功,海光寺局即能成功仿造,实属非常之举。翌年又制造出能载四、五十人的小汽船,以及“一百三十匹实马力,七丈螺轮船二只,以备海口布置水雷,并作小战船之用”。所造之“行军桥船一百三十余只,百丈之河,顷刻布成平地”。当年慈禧太后整修颐和园,疏浚昆明湖,李鸿章特意进献了两支小轮船“捧日”、“恒春”。光绪二十年(1884年)慈禧又点名要李鸿章照二船样式再制造小轮船一只,随洋划四只,以备倚虹堂至万寿寺乘用。这些小轮船也都是海光寺局制造的。彼时,淮军学习西洋操法,已经有了洋乐队,所用洋鼓洋号海光寺局亦能仿制。   光绪十二年四月(1886年5月),主持海军衙门的醇亲王奕环奉慈禧太后懿旨,巡视天津、大沽及旅顺、烟台等处的北洋海防,设于海光寺周围的西局,为其参观重点处所之一。据《醇亲王巡阅北洋海防日记》载,李鸿章等人为奕环“择南城外海光寺以为行辕,榱桷黯淡,略加垩饰”,但其住房之陈设用具,却备极豪华。随行200余人,分住在海光寺周围的机器局内。因不敷应用,又“添建瓦房、灰房五十二间,屋内床几灯盏毕具。寺前扯布帐为文武官厅,环寺置巡更兵栅十六座,并起席棚以停车马。”   醇亲王一行乘船自北运河到达天津后,由李鸿章亲自迎接,至红桥码头,再乘黄绊绿呢肩舆,进北门,出南门,至海光寺行辕。醇亲王的肩舆由海光寺左门入,到佛殿左旁降舆。先期到达的天津司、道、府、县各官,在寺内各持履历、手本请安。醇亲王先到大殿拈香,然后至御书楼宝座前行礼。由此可见,当时的西局各厂均建于海光寺外,并未对海光寺的主体建筑造成破坏。全寺只是因年久失修,椽梁油漆脱落,所以殿内略加粉刷,院落施以隔板,便可权充行辕。日记的另一处记载,也证明了这一点:“局有八厂,共屋百余间,环于海光寺外。”   第二天,醇亲王在海光寺御书楼接见法、俄、美、英、德、日各国领事,由津海关道兼北洋行营翼长周馥,及道员伍廷芳、罗丰禄分次引入。领事曾任武职者着戎服挂刀,任文职者衣缺襟短褂。“王中立,爵相(李鸿章)、善都统(善庆)左右立,王府护卫侍立殿上,神机营、海军衙门随员立阶上,司道各官立阶下,领事登阶免冠人殿门,鞠躬北向立。”醇亲王“一一慰问,领事或对近事,或陈颂词”。谒见毕,再由周馥等引出,在御书楼下小坐,用茶、烟后辞退。醇亲王最后又接见了时任天津海关税务司的德璀琳。   醇亲王等仅在海光寺住了一夜,便由大沽赴旅顺等处阅操,八天后才回到法租界码头,这时,消息已传遍天津,所以由码头乘轿返回海光寺行辕时,路上拦舆“条陈献才技者,求差使者,久讼不得申”而控诉者比比皆是。醇亲王见状只好告诉周馥:“亲藩例不理词讼,可告谕县令出示谕之。条陈技艺者多迂谬无当,王不纳,转交爵相察核。”及至到达海光寺行辕,再次受到天津文武各官的迎接。   醇亲王此次返回海光寺,时间已相对充裕。李鸿章为使醇亲王能见到西洋新式织布机和电灯,特地命盛宣怀进行准备。据天津历史博物馆林开明先生提供的资料说,由“上海叫来四个能织妇女,在局用机器做三天。又在外洋花一万银买一套汽灯机器,其汽灯尚属可观,灯光色淡,明如白昼,一灯之光可照一里之抽遥。局内、海光寺内共计汽灯十个,以铁丝系在灯上,后通后厂机器,机器一动,火从机器过来,各灯自有火光。灯内亦无灯芯,并无油物,殊属千古之奇。”海光寺安装电灯,是天津使用电灯的最早记载。   醇亲王又在海光寺行辕住了三天。行前,先到直隶总督衙门,由李鸿章设宴饯别,然后乘船返回北京。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的侵华,使海光寺遭到彻底破坏,因这里地当通往南门的要冲。这一年7月9日,日军步兵1000人在炮兵和骑兵的支援下,加上俄、英、美军的配合,将海光寺局占领,庙宇尽毁。从此海光寺鞠为茂草,扫地无存,仅余一条被外国人命名的海光寺大道(今西康路),以及一口富有传奇色彩的大钟。   海光寺大钟为光绪四年(1878年)时德国铸造,重13000斤,三年后做为德国送给清王朝的礼物运抵天津,清廷遂令李鸿章择地安放,(一说为克虏伯兵工厂为李鸿章祝寿而赠给他的)。李鸿章认为海光寺是康熙和乾隆皇帝驾临的地方,遂把此钟悬于海光寺,并派机器局的七名技师在钟上刻了全部《金钢经》的经文。但这七名技师在刻完经文后不到100天便相继死去。日军占领海光寺后,把这口钟转送给英租界工部局,作为消防警钟悬于维多利亚花园。南天大学八里台新址落成后,由英租界当局(一说由海光寺索回,一说由天津市政府索回)送到南开大学,从此成为南开大学的校钟。钟亭建于校园大道左侧路口的思源堂西南,濒临河畔,是校园中的一个独持景点。每逢学校盛典或毕业典礼颁发毕业证书时,便呜钟纪念,声传数里,八里台钟声成为这里的一景。日天津被日军占领,3O日,作为海光寺唯一遗存的大钟随着一批图书和仪器设备被日军从南开园中掠走,从此下落不明。日为纪念南开大学被日军轰炸6O周年,学校当局又重铸了一口校钟,并举行了隆重的揭幕仪式。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八个帝国主义国家强迫衰朽不堪的清王朝签订了空前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各国除了得到巨额的赔款外,还取得了在中国驻军的特权。比如日本除在北京有使馆卫队外,还在山海关、秦皇岛、滦州、昌黎和天津驻有军队,称日本清国驻屯军,总数达1650人,其中天津因有日租界,驻军最多,司令部就设在距日租界极近、并一直被日军占领的海光寺。从此海光寺又成为日本武装侵略和吞并中国的军事大本营。   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日本原拟借机出兵中国,扼杀中华民国,后因帝国主义间矛盾重重,不得不放弃武装干涉的计划,但却乘机增加了驻屯军的人数。嗣后因中国国体变更,日本乃改清国驻屯军为中国驻屯军(后又称天津驻屯军),司令部依然设在海光寺,司令官为少将级。当时日本宪兵队也一度设在海光寺,后来才迁到日租界中原公司后身。   海光寺日本驻屯军机构庞大,部门齐全,其中心任务就是如何用武力灭亡中国。日本在海光寺制造的侵华罪行,可说是罄竹难书。   1928年春,蒋介石发动反奉战争,日本借口保护侨民派兵侵占济南,屠杀中国军民数千人。国民党政府山东特派员蔡公时被割去耳、鼻,最后与其他17名外交官同遭日军杀害,成为震惊一时的济南惨案。这批野兽般的日军中,就包括有从海光寺驻屯军派出的、由小泉恭次中佐率领的三个步兵中队。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又制造了“天津事变”,即便衣队事件。当时,日本大特务土肥原贤二亲至海光寺与驻屯军勾结,收买了一批汉奸,土匪等民族败类,先后两次在日军炮火掩护下,从海光寺出发袭击天津的行政机关和警察机构,制造暴乱,并乘机挟持清废帝溥仪去东北,天津人民的生命财产因此遭到巨大损失。暴乱的主要策划人之一便是驻屯军司令香椎浩平。此后海光寺驻屯军积极配合关东军,不断扩大对华北的侵略。   1932年11月海光寺驻屯军司令中村孝太郎策划诱降中国驻山海关的军队,遭到失败。翌年初便与关东军联合,制造了山海关事件,乘机占领热河,并逼进长城一线,最终压迫国民党政府签订了《塘沽协定》,从此华北门户洞开。日本驻屯军还不断利用换防之机增加兵员,天津一处,日军即增加到2000人,因此又购买了张园(辛亥革命前湖北新军统制张彪宅)作为司令部的官邸。不久,关东军制造了张北事件,强迫国民党政府签订《秦土协定》。海光寺驻屯军则配合关东军制造了河北事件,最后压迫北平军分会委员长何应钦,与海光寺驻屯军司令梅津美治郎签订了《何梅协定》。这时日本认为,对中国发动全面武装侵略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把海光寺的日本驻屯军作为正规军编人作战系列,定为占领平津的主力部队。   海光寺驻屯军的另一项任务便是利用亲日分子,组织汉奸队伍。如驻屯军参谋部操纵的三同会,就是由三个亲日团体——日本士官学校同窗会,留日学生同学会及中日同道会组成的,一切活动无不听命于驻屯军参谋部,其成员后来大半沦为汉奸。后来,驻屯军的高级参谋石井嘉穗又以佛教组织名义,成立了“中日密教研究会”,用以策划建立华北伪政权。海光寺驻屯军参谋部还多次与山东军阀韩复榘秘密接触,策动山东“独立”。此外参谋部的不少高级军官,还分别以“公馆”的名义,建立特务机关近20个,如驻屯军参谋长永见俊德的松井公馆,高级参谋和知鹰二的和知公馆,参谋三友野吉的三野公馆等皆是。   1936年4月,日本见全面发动侵华战争的时机已经成熟,决定增兵华北,抽调各个军种编人海光寺的中国驻屯军。这时的驻屯军除司令部外,尚有步兵旅团司令部,两个步兵联队(华北驻屯步兵第一联队和第二联队),驻屯军战车队、骑兵队、炮兵队、工兵队,以及受驻屯军节制的驻华北航空大队,各地守备队等,总数不下二万人,成为一支兵种齐全,具有攻战能力的正规军队和野战兵团,可以压制六个师的中国军队。与此同时正式使用了华北驻屯军名称,司令官也由少将级提升为中将级,并由原来的军部任命改为由天皇亲授。“驻屯军勤务令”中明确规定:“驻屯军司令官隶属于天皇,”“作战、配备和行动方面接受参谋总长指挥调遣,在有关军政、人事方面接受陆军大臣的统辖”。这样便使海光寺的华北驻屯军成为了日本全面侵华的急先锋。   为掌握华北地区的制空权,海光寺驻屯军还强迫宋哲元签订了《中日通航协定》,以中日合组的惠通公司名义,开辟了天津至大连、承德、锦州、张家口和北平至沈阳等五条以天津为中心的航线。驻屯军还在天津东部李明庄修建了一座占地2000亩的机场,附设有可容纳10架飞机的机库(即今天津滨海国际机场的前身)。   为全面控制和掠夺华北经济,海光寺驻屯军曾对华北的煤、铁、棉花、交通、港口做了全面的调查,制定出《华北产业开发指导钢领》,而驻屯军调查部就是施行这一纲领的指导机构。驻屯军司令官田代皖一郎还与宋哲元多次会谈中日经济“提携”问题,最后达成协议,这样就为日本公开掠夺华北资源打开了方便之门。为破坏华北地区经济秩序,驻屯军还支持冀东地区日本人大规模的武装走私,结果使白银大量流人日本。七七事变后,驻屯军更强迫中国海关把天津、秦皇岛两海关税款悉数存入天津的正金银行,作为侵华日军的后备财力。   七七事变爆发后,海光寺日本驻屯军的使命基本完成,参谋本部决定成立华北方面军司令部,设于北平,海光寺的华北驻屯军遂成为其直辖部队。海光寺驻屯军司令部虽然不存在了,但海光寺仍为日军所霸占,一直是日本兵营。   抗日战争胜利后,海光寺日本兵营成为集中华北地区日本降军的地方,不久这些降军被遣送回国,海光寺兵营遂为国民党军队所接收。解放后,这里先后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259医院,以及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研究所,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血液病医院。附近的海光新村高层住宅楼等楼群里巷,以及原来的天津钟表厂、天津制冰厂、制药厂、天津中医医院等,当年均属海光寺的范围。至今,在血研所大院里,还保存有昔时日本兵营遗留下来的营房、马厩及带有无线电屏蔽装备的作战指挥中心等设施。(以上海光寺部分资料来源:天津图书馆,天津县志,天津建卫600周年纪念册等) 翻阅好多史书典籍,发现海光寺太著名了。难怪《清十二帝疑案》作者阎崇年还曾经提及海光寺,还说了康熙给海光寺题写的对联。 现在,因这座寺庙毁于战火,只有在地名中去揣摩它的模样了。读了史书资料才发现,海光寺承载了一段繁华和屈辱,有如金陵一梦。尘封的历史被我掀起,看到的却是一缕缕的金色光芒!(21)天津的妈妈令儿妈妈令儿,就是天津的民俗。这些令儿都和封建迷信会扯上关系。现在也就是一笑而过的“民俗讲究”了。 比如,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有这回事吗?没有!这个和明朝没忘有关系。当年明亡清兴,满族的军队进到天津四六城。清军来了就让老百姓剃头 ,留满族发式,不许留汉族发式。叫什么“留发不留头”。后来大家纷纷剃头,在街上看到没剃头的都会小声问:“你不剃头还思旧(”死舅“的谐音)吗?”这个思旧其实是思念明朝之意。后来就以讹传讹了。 还有一句叫:窗户门对窗户门,不打官司就死人 。看上去好像是诅咒什么其实这只是迷信的建筑规程罢了。门窗对门窗不便于居住生活。谁家都有隐私,至少都有不愿意别人看见的起居生活,都有不愿公开的行为。只不过说的很“激进”。 到了过年还热闹,令儿更多。比如,为外甥祈福,舅舅送灯 。讲究送'鸭子’形的灯,取其谐音'押子’之意,为外甥祈福。也有预祝外甥长命百岁之意。” 正月十六,这一天是走百病的日子,必须当日返回,不许隔夜。天津人认为做可以消除百病,还要过三条河三座桥。 和面蒸制“刺猬、老鼠”。刺猬、老鼠的脊背上堆着面做的元宝,为的是祭祖祭灶。 如果结婚,妈妈令儿更是多如牛毛,但是现在随着人们的精神文化和教育水平,这些传承下来的“妈妈令儿”文化,却已经要走上末路了。也许,到我们老的时候,躺在摇椅上,回想小的时候自己的奶奶,妈妈,姥姥,曾经说起的“令儿”,也会令我们微微笑。 写一篇作纪念。 (22)掩骨会提到掩骨会,就不能不提到“西广开”。一段天津辛酸的回忆。 当时,那片开洼地很大,据老人回忆,旧时城外西南一带是荒郊野地 , 没有坟地的穷人 ,很多葬亡人在此。因无人管理 , 随意埋葬 , 天津人俗称“乱葬岗子”。有人用草席卷埋者;有人用“薄皮材”土葬者 , 俗称“狗碰头”。掩埋不深 , 引来野狗扒席撞材 , 争食尸骨 , 枯骨遍地。 天津一位有钱人,上书衙门,经批准在此建立“掩骨会”,原名曾叫“掩骼会”。 该会建于清乾隆三十六年 (1771), 直至乾隆四十年 (1775)。嘉庆年间 , 水灾为患 , 无人收验的尸体 , 皆由掩骨会葬埋。道光二十四年 (1844) 仍有 60 余人每日捐钱四文 , 以助会用 , 埋葬倒毙街头巷尾的无主尸体。直到1920年后,掩骨会退出了历史。 掩骨会,后来作为地名一直沿袭至今。走在掩骨会的一条条的小巷。深深的感到一丝震撼。当年的百姓生活竟然如此疾苦。 作为天津的慈善会,掩骨会走过了150多个春秋。在小巷的深处,还有一个名叫“白骨塔”的地方,听到这个地名,就知道当年广开的样子了。 现在掩骨会地区已经拆迁,记得拆迁时好多的小平房才7,8平米,里面却老少三代共同居住。那里的百姓生活的还是很拮据。拆迁后,掩骨会建起了林立的高楼大厦,商业写字楼笔笔皆是。那些拮据的百姓到哪里去了呢?住房是否改善了呢? 其实,应该在掩骨会原址,盖一个纪念馆,一来纪念这百年的慈善事业。二来,给政府敲响贫穷的警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掩骨会,再见吧。。。
& (89) 大龙邮票说起大龙邮票,不能不提到天津。187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天津、上海、烟台和牛庄(营口)等五处设立邮政机构,附属于海关内。这是中国发行的第一套邮票,集邮界习惯称其为“海关大龙”,简称“大龙邮票”。邮票上“大清邮政局”5个字十分醒目,图案中的“大龙”两目圆睁,腾云驾雾,呼之欲出。上方标有“CHINA(中国)”,下方标有“CANDARIN(S)(海关关平银 分银)”字样。中国的第一枚正式发行的邮票是大龙票。在发行之前,清海关设计了三款邮票草图,即云龙、宝塔和万年有象图,其中“万年有象”最为珍贵,价值连城。大龙邮票有薄纸大龙、阔边大龙和厚纸大龙。发行量只有约100万。 按理说,邮票要和邮政有关,为什么大龙邮票却和海关有渊源呢?这因为1840年鸦片战争后,侵华列强疯狂在中国攫取权利,海关更是被外国人所把持。当时担任清政府海关总税务司的是英国人赫德。赫德是个中国通,他对中国邮政大权觊觎已久。赫德与李鸿章关系密切,便想方设法让清政府同意由海关来试办邮政。中国海关试办邮政是首先从天津海关办起的。1878年总税务司赫德就指派天津海关的德璀琳来筹办中国海关的邮务,他就以天津海关为中心在北京、营口、烟台和上海五个海关来试办海关的邮政。书信馆开办起来以后,为了便利邮件的收送同时也为了规范海关对邮政的管理,德璀琳又筹办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套海关邮票——就是大龙邮票。 “大龙”邮票为铜质版模,雕刻家用手工逐枚刻制,由上海海关造册处印制。全套共有3种面值,币制为关平银,1分银为绿色,3分银为红色,5分银为黄色,刷色有深浅暗亮等差异,采用凸版印刷,有背胶,齿孔12.5度。先后分三期印制、发行(后由于铜模损坏,没有再印大龙邮票)。根据票幅和纸张等特征分为:   (1)薄纸大龙:年印制,为第一期。纸质韧薄,略呈透明,图框间距约2.5mm,后期全张为25(5*5)枚,但3分银全张为20(5*4)枚。此期印量最多。   (2)阔边大龙:1882年印制,为第二期。图框间距约4.5--5.0mm,纸张比较复杂,有的脆薄而易裂损。因纸张尺寸关系,3分银全张改为15(5*3)枚,除3分银外,另外两种印量较少。5分银新票存世尤少,为名贵品,俗称黄5分,全张新票为孤品,原由美国集邮家施塔收藏,曾被中华邮票会誉为“西半球最罕贵之华邮”,1991年由香港林文琰购藏。   (3)厚纸大龙:年印制,为第三期。纸质厚而不透明,图框间距2.5--3.25mm,因子模磨损和纸张尺寸关系,全张都改为20(4*5或5*4)枚。因打孔机的缘故,打出来的齿孔有光齿和毛齿两种,光齿的又称“厚纸光齿大龙”,邮票齿孔周边带有纤维毛的称“厚纸毛齿大龙”。 对于,大龙邮票的设计者现在众说纷纭,成了历史遗留的悬案。就连大龙邮票何时在天津发行都有些扑朔迷离。直到上海海关的老专家杜圣余先生的出现。杜圣余用了近两年的时间在海关档案中查找到了天津海关邮局于7月24日收到首批大龙邮票的记载,也就是德璀琳的签收单。1940年,老集邮家黎震寰在与天津邮局邮票发行总经办人徐家麟聊天的时候,得知徐的岳父——一名老邮政,在大龙邮票日到达柜上的当天,便随即发售,徐的岳父也买了一枚。之所以记得清清楚楚,是因为这一天是徐家麟岳父的农历生日。 这些邮票现在的价值已经超过了自己,珍贵就珍贵在了它见证了中国历史上一座丰碑。大龙邮票,和天津的一段不解之缘,也在杜先生的发现下显得弥足珍贵。 曾在国家博物馆看到三种大龙邮票,他们静静的睡在站台里面。然而我的激动却不能言表。邮票的画面时常在我的脑海中感染着我。 没错,这才是回忆的真谛! (90) 怀念阎怀礼说起阎怀礼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他是谁,但是提起大名鼎鼎的老版电视剧《西游记》那真是无人不知。但是这位老人就是沙僧的扮演者。在09年4月的一个上午老人因肺部感染去世,享年73岁。 记得每年的寒暑假,电视台都会播放这部电视剧,西游记的深入人心不止在原著的精彩,也在四位演员的精彩演技。师徒四人各有各的性格。沙僧是属于稳重的性格,不像猴子这样泼皮,也不像老猪总是打起退堂鼓。 当时,每到西游记播出的时候。我都会拿着小板凳老老实实的坐在电视机旁。看着这师徒四人历尽艰险的取经路,不由得自己学起了孙悟空打妖怪,一般电视演完了,屋里也被我搞得天翻地覆。 中学了,电视台依旧会在寒暑假播放这部经典的电视剧。我还是依旧喜欢,这时的我看过了西游记的原著,总是想要了解电视剧里面和原著有哪些不一样的。好像,有一个通天河还有狮驼岭在电视剧里面没有。自己很不理解,这么精彩的段落电视剧为什么不拍摄? 等到我工作后,每天忙得不可开交时,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时。打开电视,反复的按着遥控器,一百多个频道被我来回的折腾好多轮,也没有定格在一个频道上。因为现在的电视剧精品实在是太少了。偶尔,还会有电视台播出《西游记》我还会去看,看得我有一些感动,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自己长大了。那师徒四人不畏艰辛的形象一直感染着我,在人生路上一直是我的动力,也是我对过去珍贵的回忆。 阎怀礼老师离开了我们,但是他却活在你我的心间。因为您和《西游记》承载了太多人的记忆和眷恋。 愿您一路走好。怀念您。。。。。。 (91) 收银台和飞过头顶的票据夹80年代的天津,比较大的商场都云集在和平路上。百货大楼,劝业场,里面人头攒动。小的时候喜欢和妈妈去购物。当时,从家里出来,坐公交汽车。说是汽车不如说是电车。车顶上面有一到两颗辫子,从电线上用电力驱动汽车。车里面人很多,当时大凡人们看见带小孩的都会让座,我的妈妈也不例外,一位知识青年起身,让我们母子坐下了。听妈妈后来跟我说,那天我在车里很兴奋,跟这个人聊天和那个人说话的,整个车里都微笑的看着我。可能是平生第一次坐车,也可能是上幼儿园的喜悦,可惜这些我都不记得了,只记得电车。 母亲抱着我到了百货大楼,里面的人依旧很多。我左顾右盼,新奇的看着,母亲带我去了童装专柜,给我试穿了当时很流行的少帅服,记得,当时一面镜子里的我英姿飒爽。母亲手非常的巧,看了衣服的大致的款式可以回家给我制作一身。 走到玩具专柜,忽然我看到了一个好玩的玩具,跟母亲说:“妈妈,我看看那辆车行吗。”然后我就蹲在柜台前面看着,忽然“滋的”一声从我的头顶上面响过。我抬头看,奇怪!商场的上方怎么有很多的钢丝,一个个的票据夹“滋滋”的从上面滑过来划过去。 我问妈妈这是什么,母亲告诉我,这是收钱用的。我起身拽着妈妈要找那个票据夹飘到哪里,走了好半天看到一个好高的收银台(可能我太小)这就是收银台啊。。。。 直到现在,4岁的记忆已经都是没有完整的了,只有这件事我记得非常清楚。现在的收银台都是用电脑来进行管理了,没了高大的收银台,没了头顶上星罗棋布的钢丝绳,更没了那些“滋滋”的票据夹了。 (92) 水上公园和动物园水上公园原称“青龙潭”,其历史可追溯至上世纪初。由于这里“芦苇茂盛、水禽栖息、自然天成、野趣横生”,每逢夏秋,总是有船户载客沿卫津河至青龙潭附近游弋纳凉。 随着国立北洋大学、南开大学在八里台的落成,这里又成为师生们游泳消暑之所,后来青龙潭改造为水上公园,于日正式对游客开放,因其以水见长,且日臻完美,曾被誉为北方的小西子。 每年的暑假,我都会和小伙伴去水上公园划船,当时都是桨船也非常需要体力,每划下来都会出很多的汗,因为水上公园的湖真是太大,每一次去划船都不能划遍湖的每一个角落。后来,直到水上公园有了电瓶船,才把这个愿望实现,愿望实现了,感觉却不好。因为毕竟不是靠自己的力量完成的。划船后,我们还要到远眺亭去看天津的全景。好不热闹。 记得听父辈们说,天津的动物园虽然毗邻在水上公园,但是建成的时间远远比水上要晚,动物园始建于1975年,1980元旦年才真正的开放。而且,天津动物园里面还有一头非常有名的大象。这头象,是当时的斯里兰卡总理班达拉奈克夫人送给中国小朋友的礼物。当时赠送给北京动物园,后小象被送往天津动物园饲养。想一想这头象应该也要有四五十岁的年纪了。印象最深的,莫过狮虎山,狮子老虎隔着笼子,游人在大厅里可以随便的游览。还有几个胆大的小伙子,翻越隔离栏去逗老虎,工作人员叫他们出来并告诉他们这样做很危险,这些工作人员真是不松心啊。那些老虎狮子,总是懒懒散散的,偶尔会在笼子里面大声的叫一声。这一声吼,能响彻整个狮虎山的大厅。我们班里有一个男生不喜欢里面的气味,毕竟是生肉的味道,待时间长了谁都会觉得不舒服。逗黑熊,看猴子,有事一天也遛不过来。 那天看报纸,刊登了水上公园改造的事情,想一想公园快有15年没有去了。这个公园离我只有咫尺距离,但是真的无法抽时间去一次,以至于后来逐渐的在我脑海中淡漠。其实回忆很简单。 (93) 磨刀喇叭吹一声,大声吆喝着:“磨剪子,镪菜刀。” 没错,在过去经常在楼宇间听到的熟悉的声音,现在也基本听不到了。记得最近一年听到还是几年前。一般围在磨刀人旁边的都是一些上岁数的老人。他们拿着一把甚至几把已经钝边的菜刀,然后都会泡在磨刀人旁边的水盆里面。因为这样磨刀会省力省事,有的磨刀人用的泡刀水还有秘诀,几下就把锈蚀的刀面磨得光鉴照人。磨刀人把刀放在油石上,用力均匀的一下一下,刀刃在每一次与油石的接触下都变的锋利起来。不断地淋水,不断地磨。直到用拇指轻轻的拂过刀刃,去试那刀刃的锋利程度。磨好的刀都能把纸轻易地划断。 现在,市面上的道具越来越种类繁多,各种钢材质的刀全都有。而且现在的刀具,用上几年都不会有锈斑。是淬火技术的精湛,使得刀刃不再像过去那样禁不住使用。好多的新型刀刃也是那些磨刀人闻所未闻。 年轻的人,基本也不会去使用那些笨重的刀具了。偶然你也会在某个饭馆门前,看到磨刀人辛苦的劳作。他们的生意越来越少了,和磨刀人攀谈的时候,他们有事甚至不想再干磨刀这行了。所以,这门手艺老人居多。 一块油石,一条木凳,还有一盆乌乌的磨刀水。磨刀人把手擦干净,系了系围裙,回头看看我露出了微笑。他脸上满是岁月的痕迹。 “小伙子,回见了。”说罢,他吹了一声喇叭,大声的喊着:“磨剪子嘞~镪菜刀。。。。。” (94) 天津的第一个工业区五十年代的祖国,各行各业都在百废待兴。工业也不例外,在天津这个全国工业的老基地,我们天津人也在那个时侯建立了第一个工业区。就是河北区的白庙工业区。 当时,白庙工业区的占地面积非常可观。都是生产以玻璃行业为主的企业,玻璃器皿,石英粉,玻璃模具等企业如雨后春笋一样拔地而起,在南口路上,搪瓷厂也是比较大的。古北道上的制药厂,京津公路上的自行车厂。明眼人不难发现,这些企业都是老百姓的生活必需品,在那个基础物资缺乏的年代,这些国有企业成了天津经济发展的台柱子。 那个时侯,每个企业每个员工都是生龙活虎。加班加点不计报酬,每天上班下班都要在工会的组织下学习。大家可以凭着饭票在食堂买到各种可口的饭菜。那种安定有序的生产生活,使得很多老工人记忆犹新。 这样的生活,在80年代末期被彻底的击碎。很多的企业没能从过去走出来而被社会所淘汰。很多的职工不明白为什么我们的企业会亏损,但是为什么我们的国企不能走出去拓展更大的空间,而只是张开手等着国家的救济? 一条铁路从白庙工业区横穿到普济河道的国家粮库,这条铁路曾是很多企业的动脉,也是天津的产品远播全国的重要途径,但是现在这一条铁路荒废很久,铁轨上面斑斑的锈迹表明,很长时间没有火车经过了。留下的一些企业不是破产就是合资,还有一些已经被开发商盖了住宅。南口路,古北道,榆关道,这些过去白庙工业区的道路没有了往日的情怀,剩下了铁路边铁路安检的小屋子,在风雨中叹息。。。。。。 (95) 聂士成聂士成,字功亭,安徽合肥北乡人。早年丧父家境贫寒,与母亲相依为命。他自小好行侠仗义,曾有一商贩被匪徒追杀,聂母设法将其藏匿,幸免于难。聂归家后热情相待,结为好友。不久,夏弃商从军,入湘军袁甲三部当兵。咸丰九年(1859年)升任哨官驻临淮关,写信邀聂一同从军,从此,聂士成投身军旅,开始了四十年戎马生涯。 聂士成从军后正值清廷镇压捻军起义,因作战英勇被补为把总。李鸿章创建淮军时,因籍贯关系聂士成被拨入淮系,隶属于淮军宿将刘铭传,后因在镇压东西捻军时屡建战功,累迁至总兵、提督,并被授予力勇巴图鲁勇名,与王孝祺、章高元并称淮军后起三名将。光绪十年(1884年)法军入侵台湾,聂士成奉命率部渡海援台,数度战胜法军。法军溃败出台湾后,聂士成被调往北洋,率庆军驻守旅顺,1891年北洋水师大阅后被调往芦台统领淮、练诸军,在任内因成功镇压热河“教匪”起义,擒斩“匪首”杨悦春,被赏穿黄马褂,易勇名为巴图隆阿。后改任山西太原镇总兵,仍留芦台治军。聂士成常率轻骑,巡阅东三省边境,考察地形,并将中俄、中朝边境上的山川险要,邻国的要塞驻军分布绘制成地图,以便知己知彼。 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日本大规模向朝鲜派兵后,北洋大臣李鸿章令聂士成率部随提督叶志超奔赴朝鲜,因聂士成平时治军严谨,管带有方,而其本人又身先士卒奋勇杀敌,聂部在甲午战争中有别于一般的清陆军部队,聂军作战顽强,杀敌勇猛(可参看本站北洋文库中的东征日记),聂士成因功被授直隶提督(原直隶提督叶志超在甲午战中贪生怕死,被清廷下旨斩首)。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改革陆军军制训练新军,直隶北洋陆军改为武卫军,聂士成所部马步军三十营按德国军法操练,编为武毅军,作为武卫前军驻芦台,与宋庆、董福祥、袁世凯所部并称武卫四军。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后,聂士成率部镇守天津,7月5日聂军与义和团合力围攻紫竹林租界,与敌激战八昼夜。7、8日间美、法等国援军赶到租界内,9日凌晨八国联军6000人开始向驻守八里台的聂军反扑,由于兵力悬殊,聂军陷入联军重重包围之中,聂士成沉着指挥,与联军激战2个多小时,后因弹药匮乏,聂士成率部突围至八里台附近,此时聂士成双腿均已负伤,营官宋占标劝他退下,聂士成奋然横刀跃马挺立桥头督战,并向左右说道“此吾致命之所也,逾此一步非丈夫矣!”话音未落,一发炮弹在附近爆炸,聂士成腹部被弹片击中,肠子流出体外数寸,聂士成依旧岿然不动,这时又被子弹洞穿头部、胸部,聂军门血流遍体,壮烈殉国。 聂士成英勇作战,威武不屈,为清军所称颂,为联军所畏服,据外人记载:“华军虽重,皆不足虑,所可畏者,聂军门所部耳;盖聂军有进无退,每为各军之先;虽受枪炮,前者毙,后者又进,其猛处诚有非他军所可比拟者。” 看了上面这些关于聂公的文章,我不由得对这位将领感到肃然起敬。他身经百战,在镇守天津的战役里殉国。想一想当年的情景不难发现,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我们抵御外敌侵略的斗志是坚定的。但是落后就要挨打,泱泱大国在当时居然被列强笑称为“弱国”。这是所有国人最为愤慨的! 聂公和天津有着很深厚的渊源,1905年清政府在聂公殉难的地方立碑纪念,碑正面刻“聂忠节公殉难处”,两侧立柱上刻“勇烈贯长虹,想当年马革裹尸,一片丹心忍作怒涛飞海上;精诚留碧血,看今日虫沙历劫,三军白骨悲歌乐府战城南”,横额为“生气凛然”。等到1984年天津市政府重新给聂公立碑的时候,碑文上仅仅留下“聂忠节公殉难处”这几个字了。 公元2000年是著名爱国将领聂士成为国捐躯100周年,为纪念这位民族英雄,天津市政府在原聂公碑所在地建了一个高4.18米的聂士成铜像。他策马挥刀,威武的矗立在紫金山路,那一条曾经付出宝贵生命的地方。 (96) 住在平房的生活点滴前几天,我和我的师傅一起谈论。说道他现在住的平房即将拆迁,心中一种酸溜溜的喜悦。 他住在南开区的掩骨会一带,一期拆迁已经拆掉很多的平房,现在二期的拆迁将至。走过胡同里每一条道路,一个个大大的“拆”字,让我的师傅十分眷恋过去的生活。 过去,他们家住在胡同的最深处,每天师娘都会早起生炉子,因为炉子在那时是住在平房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品,做开水,做饭,几乎都会用上,青烟阵阵在平房的上空飘扬。一个院落都会有好几家人一起生活,大家在一起生活时间长了,都结交了深厚的友情。不管谁有困难,街坊都会伸出援助之手。俗话叫:远亲不如近邻。 高英培说的钓鱼那段相声里面,有一段对平房生活真实的描写,二他爸爸从市场买到鱼,一进胡同就大声的喊道:“二他妈妈快拿大木盆来啊!”这段生动的描写出住在大杂院的生活,那时候不管是谁家单位发带鱼,或者谁家得了个大胖小子,或者谁家的孩子考上大学,那一嗓子,都会让整个院落听的真真的,大家也会纷纷出来看个究竟。因为同在一个大院,独自喜悦不如让大家分享,当然也有人会像二他爸爸那样,这些人是多么的淳朴和可爱啊。 下午小睡过后,临屋的老爷子会悠长的拉上一段胡琴,一声声琴声,穿过葡萄架,悠扬的在院子里每一个角落,窗外一声声的吆喝声,总会打断孩子睡觉的欲望,磨着奶奶去给他们买好吃的。“棉花糖。。。。绿豆糕。。。。” 蓝蓝的天空下,鸽子飞来飞去,风笛声不时的“呜呜”从我的头顶上响过。我和我的师傅站在胡同口,看着醒目的拆字,心中也是一阵阵的酸楚。这条小街还会保留多少天呢? 记住那砖,那瓦,那人。 (97) 麻花说起麻花,咱们天津的麻花可是全国闻名。范贵才、范贵林兄弟,他们曾在天津大沽南路的十八街各开了桂发祥和桂发成麻花店,因店铺坐落于十八街,人们又习惯称其为十八街麻花。 在白条和麻条中间夹一条含有桂花、闵姜、桃仁、瓜条等多种小料的酥馅,使得炸后的麻花十分酥脆可口。曾记得,小时候曾看着师傅手中的几条面拧一下就成了麻花的坯子,还真是十分的好奇。天真的问那个麻花师傅是怎么拧出来的?师傅告诉我:“小朋友,麻花可是有戏法的!” 后来读了有关饮食的史料才知道,桂发祥麻花的创始人范桂林,直隶(今河北省)大城县人,9岁逃荒来到天津。13岁开始入东楼十八街的一个麻花铺当伙计,1936年在十八街自办桂发祥麻花铺。由于他勤奋好学,生意上敢于出新,炸出的麻花酥脆香甜,味美适口,深受欢迎。 有人曾说过,一个厨师最大的资本就是创新。这句话对于范氏兄弟来说是最恰当不过的了。麻花成了具有天津地方特色的食品了,曾经获得很多的大奖。在我小的时候,最喜欢吃的就是麻花和各式样的点心。随着我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我的饮食口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西点的推陈出新,鲜奶奶油,饼干,几乎占据了我饮食的空间。总是想起买麻花,老味点心尝尝,却总是因为这样和那样的事情耽搁了下来。 又是一年,我去外地。在火车上,人多的很,自己没有带上足够的食物,只能依着车窗看着火车外面的景色}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京申冬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