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人航天精神与地球科学的关系

中国一共发射几个载人航天 今年还有航天发射吗 中国航天非洲卫星发射
中国一共发射几个载人航天 今年还有航天发射吗 中国航天非洲卫星发射(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太空育种,让咱饭桌上的菜更丰富。
中国一共发射几个载人航天 今年还有航天发射吗 中国航天非洲卫星发射(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看电视,特别是看天气预报,都是卫星在帮忙。
中国一共发射几个载人航天 今年还有航天发射吗 中国航天非洲卫星发射(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依靠航天科技进行生物制药,许多病有望得到治疗。
中国一共发射几个载人航天 今年还有航天发射吗 中国航天非洲卫星发射(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外出开车不犯迷糊,全靠车载卫星导航系统。手机装导航,一样的理儿。   载人航天对百姓生活有什么意义?巨大花费是否合理?在现实问题尚未解决的情况下,“问天”之追求,是否只是一场不切实际、追逐政绩的“面子工程”?中国载人航天花费几何?所得几何?在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再获突破的关口,让我们一起算一算经济账。实践证明,航天工程既增添了国家的竞争力,又给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了深刻的变化。
  至关重要
  花多少钱也买不到高技术
  载人航天的发展,带动了诸多尖端科技的发展。   载人航天涉及的高新技术领域众多:现代力学、天文学、地球科学、航天医学、空间科学……正是在攻克一系列技术难关的过程中,带动了一大批高新技术领域的水平提高,促进了我国诸多领域科学技术的进步。   “这些领域的高新技术谁也不会卖给你,是花多少钱也买不来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高级顾问王永志说,科技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尖端科技的取得,只有依靠自身的力量获得。   发展适度
  20年花费不及美国一年投入
  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以来,载人航天工程已花费约350亿元人民币。   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的数字表明,从载人航天工程启动到2005年完成神舟六号飞船发射,即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第一步时,工程总花费约200亿元人民币;从2005年载人航天第二步开始实施到目前为止,工程花费约150亿元人民币。   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在神舟八号飞船发射前夕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中国载人航天20年的花费“不及美国一年的投入”。近年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每年的预算大概在170亿到180亿美元,俄罗斯不断加大投入,欧洲和日本也保持了平稳发展态势。   “我们这些年发展的确很快,但这是相对于过去规模小、发展慢而言的。”周建平说,目前中国经济总量居全球第二,“如果把航天看成一个工业体系,与国家经济同步发展也是正常的。”
(金融界)
  载人航天中国21年投390亿   神九航天员还将在天宫生活3至4天;未来或送外国航天员上天   &今天的手控交会对接,非常精准、非常完美。这说明我们全面掌握了空间交会对接技术。&昨日下午,天宫一号和神舟九号手控对接任务完成3个多小时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言人、办公室副主任武平在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会上,介绍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下面相关资讯:··········
········
········
7日排行30日排行PF-232.中国载人航天工程
232.(2011-1)中国载人航天工程
&&&201111171&邮资所属:北京
&&&(1-1)&1.20元&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售价1.50元)
邮票规格:7530mm&&&&&&&&&&&&版别:胶版&&&&&&&设计者:马刚
信封规格:230120mm&&&&&&&&&&印刷厂:浙江省邮电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邮资图为神舟飞船在太空中翱翔及国旗。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是我国空间科学实验的重大战略工程之一,日,中国政府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并命名为“921工程”。确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在第一艘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后,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并利用载人飞船技术改装、发射一个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建造载人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目标包括:全面突破和掌握近地空间长期载人飞行和服务技术;突破和掌握近地空间组合体的建造和运营技术;开展较大规模和较高水平的空间科学应用;为开展载人登月等未来发展奠定基础等。
为加强对工程的领导,中国政府设立了,实施大型系统工程专项管理,统筹协调工程13个系统的110多家研制单位、3000多家协作配套和保障单位的有关工作。
在“921工程”的七大系统中,核心是载人飞船,载人飞船则由为主来进行研制。
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飞船在起飞,21小时后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圆满完成“处女之行”。这次飞行成功为中国载人飞船上天打下非常坚实的基础。
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神舟”二号飞船。
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神舟”三号飞船。
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神舟”四号无人飞船。
日9时整,我国自行研制的载人飞船在发射升空。9时09分50秒,“神舟”五号准确进入预定轨道。这是中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飞行。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执行任务的航天员是38岁的。他是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太空中围绕地球飞行14圈,经过21小时23分、60万公里的安全飞行后,他于16日6时23分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返回。
日,我国进行了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发射了,第一次将我国两名航天员-费俊龙、同时送上太空,进行“多人多天”的飞行任务。
日,我国第三艘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三名航天员、、顺利升空。27日,翟志刚身着我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在身着“海鹰”舱外航天服的刘伯明的辅助下,进行了19分35秒的出舱活动。中国随之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9月28日傍晚时分,神舟七号飞船在顺利完成空间出舱活动和一系列空间科学试验任务后,成功降落在内蒙古中部阿木草原上。
日21时16分,我国第一个和-天宫一号,在发射成功,它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的第二步第二阶段。(飞行器全长10.4米,最大直径3.35米,由和舱构成)
日5时58分,承载着首次交会对接任务的神舟八号飞船在发射升空,6时07分进入轨道,开始“追赶”天宫。日凌晨1时36分,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对接;组合体运行12天后,飞船脱离。11月14日20时许神舟八号完成与天宫一号的二次交会对接。11月16日18时30分,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分离,于11月17日19时许返回地面。
日,我国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驾乘神舟九号载人飞船成功进入太空,在6月18日14时14分顺利完成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自动交会对接和6月20日手控交会对接,并进入天宫一号圆满完成一系列科学实验后,于6月29日安全返回地面。这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圆满成功,实现了我国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又一次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战略目标取得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要进展。
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我国航天员、、驾乘神舟十号载人飞船成功进入太空,在13日13时18分顺利完成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自动交会对接和6月23日10时07分手控交会对接,并进入天宫一号圆满完成一系列科学实验后,6月25日,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成功分离,于6月26日安全返回地面。
&&&&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实现了工程第一步任务目标。神舟七号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掌握了航天员空间出舱活动关键技术;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和神舟九号交会对接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突破和掌握了自动和手动控制交会对接技术;神舟十号飞行任务是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首次,是工程第二步第一阶段任务的收官之战。
  2010年9月中央批准载人空间站工程启动研制建设工作,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以空间实验室为起步和衔接,按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两个阶段实施。2016年前,研制并发射两个空间实验室,突破和掌握航天员中期驻留等空间站关键技术,开展一定规模的空间应用;2020年前后,研制并发射核心舱和实验舱,在轨组装成60吨级的载人空间站,突破和掌握近地空间站组合体的建造和运营技术、近地空间长期载人飞行技术并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应用。
载人航天的发展,带动了诸多尖端科技的发展。载人航天涉及的众多:现代力学、天文学、地球科学、航天医学、空间科学……正是在攻克一系列技术难关的过程中,带动了一大批高新技术领域的水平提高,促进了我国诸多领域科学技术的进步,科技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尖端科技的取得,只有依靠自身的力量获得。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以来,广大科研人员、部队官兵和职工艰苦奋斗、顽强拼搏,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
神舟飞船是中国自行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或优于国际第三代载人飞船技术的飞船。神舟号飞船是采用三舱一段,即由返回舱、轨道舱、推进舱和附加段构成,由13个分系统组成。神舟号飞船与国外第三代飞船相比,具有起点高、具备留轨利用能力等特点。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由专门为其研制的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升空,发射基地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回收地点在内蒙古中部的草原上。
轨道舱是一个圆柱体,总长度为2.8米,最大直径2.27米,一端与返回舱相通,另一端与空间对接机构连接。轨道舱被称为“多功能厅”,因为几名航天员除了升空和返回时要进入返回舱以外,其它时间都在轨道舱里。轨道舱集工作、吃饭、睡觉和盥洗等诸多功能于一体。作为航天员的“太空卧室”,轨道舱的环境很舒适,舱内温度一般在17至25摄氏度之间。
为了使轨道舱在独自飞行的阶段可以获得电力,轨道舱的两侧安装了太阳电池翼,每块太阳翼除去三角部分面积为2.0&3.4米,轨道舱自由飞行时,可以由它提供0.5千瓦以上的电力。轨道舱尾部有4组小的推进发动机,每组4个,为飞船提供辅助推力和轨道舱分离后继续保持轨道运动的能力;轨道舱一侧靠近返回舱部分有一个圆形的舱门,为航天员进出轨道舱提供了通道,不过,该舱门的最大直径仅65厘米,只有身体灵巧、受过专门训练的人才能进出自由。舱门的上面有轨道舱的观察窗。
轨道舱是飞船进入轨道后航天员工作、生活的场所。舱内除备有食物、饮水和大小便收集器等生活装置外,还有空间应用和科学试验用的仪器设备。
返回舱返回后,轨道舱相当于一颗对地观察卫星或太空实验室,它将继续留在轨道上工作半年左右。轨道舱留轨利用是中国飞船的一大特色,俄罗斯和美国飞船的轨道舱和返回舱分离后,一般是废弃不用的。
返回舱又称座舱,长2.00米,直径2.40米(不包括防热层)。它是航天员的“驾驶室”。是航天员往返太空时乘坐的舱段,为密闭结构,前端有舱门。
神舟飞船的返回舱呈钟形,有舱门与轨道舱相通。返回舱式飞船的指挥控制中心,内设可供3名航天员斜躺的座椅,供航天员起飞、上升和返回阶段乘坐。座椅前下方是仪表板、手控操纵手柄和光学瞄准镜等,显示飞船上各系统机器设备的状况。航天员通过这些仪表进行监视,并在必要时控制飞船上系统机器设备的工作。轨道舱和返回舱均是密闭的舱段,内有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确保舱内充满一个大气压力的氧氮混合气体,并将温度和湿度调节到人体合适的范围,确保航天员在整个飞行任务过程中的生命安全。
另外,舱内还安装了供着陆用的主、备两具降落伞。神舟号飞船的返回舱侧壁上开设了两个圆形窗口,一个用于航天员观测窗外的情景,另一个供航天员操作光学瞄准镜观测地面驾驶飞船。返回舱的底座是金属架层密封结构,上面安装了返回舱的仪器设备,该底座重量轻便,且十分坚固,在返回舱返回地面进入大气层时,保护返回舱不被炙热的大气烧毁。
推进舱又叫仪器舱或设备舱。推进舱长3.05米,直径2.50米,底部直径2.80米。安装推进系统、电源、轨道制动,并为航天员提供氧气和水。
它呈圆柱形,内部装载推进系统的发动机和推进剂,为飞船提供调整姿态和轨道以及制动减速所需要的动力,还有电源、环境控制和通信等系统的部分设备。两侧各有一对太阳翼,除去三角部分,太阳翼的面积为2.0&7.5米。与前面轨道舱的电池翼加起来,产生的电力将三倍于联盟号,平均1.5千瓦以上,差不多相当于富康AX新浪潮汽车的电源所提供功率。这几块电池翼除了所提供的电力较大之外,它还可以绕连接点转动,这样不管飞船怎样运动,它始终可以保持最佳方向获得最大电力,免去了“翘向太阳”所要进行的大量机动,这样可以在保证太阳电池阵对日定向的同时进行飞船对地的不间断观测。
设备舱的尾部是飞船的推进系统。主推进系统由4个大型主发动机组成,它们在推进舱的底部正中。在推进舱侧裙内四周又分别布置了4对纠正姿态用的小推进器,说它们小是和主推进器比,与其他辅助推进器比它们可大很多。另外推进舱侧裙外还有辅助用的小型推进器。
&& 附加段也叫过渡段,是为将来与另一艘飞船或空间站交会对接做准备用的。在载人飞行及交会对接前,他也可以安装各种仪器用于空间探测。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航天科技品牌总经理马兴瑞访谈_买购网
按模块条件查看
摘要: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马兴瑞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对面对全球频发的自然灾害,地震、台风、洪水、泥石流、森林火灾、海啸、火山爆发等航天可以做些什么进行了相关的阐述。
航天科技品牌总经理马兴瑞访谈
和平利用太空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永恒主题
记者: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曾说过,“太空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在地球上无法解决的难题,甚至它会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你认为他的描述已经成为现实了吗?
马兴瑞:和平利用太空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永恒主题。
如何应对全球频发的自然灾害?如何改善越来越恶劣的生存环境?如何满足人们对社会生活的更高追求?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必须解决的三大问题。在解决这三大问题中,航天技术、航天产品和航天服务做出了重大贡献。
自1957年以来,全球累计发射了6000多个航天器,包括载人航天器、深空探测器、各种类型的卫星。目前,正常在地球轨道运行的卫星有930余颗。从1970年以来,我国自行研制发射了118颗卫星、8艘飞船和2颗月球探测器,一个目标飞行器,目前在轨稳定运行的有60颗。
这些卫星为世界各国的国防安全、国民经济建设、环境灾害监测、广播通信保障、科学试验和社会生活等多个领域,提供着广泛而必不可少的服务。
记者:面对全球频发的自然灾害,地震、台风、洪水、泥石流、森林火灾、海啸、火山爆发……航天可以做些什么?
马兴瑞:仅从汶川抗震救灾的例子中,就可以看到航天不可替代的作用。
汶川地震发生后,多颗遥感卫星第一时间对灾区情况进行观测,并与震前对比,来确定地震造成的灾害损害程度以及形成的滑坡、堰塞湖等。
大地震对灾区的地面通信网络、电力设备、交通设施造成了毁灭性破坏,灾区失去了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在抗震救灾的紧急时刻,救援部队携带“北斗一号”定位系统终端机和海事卫星手持电话进入灾区,通过卫星系统与后方指挥部建立了通信联系,及时传送回最新灾情和救灾进展情况。
一位气象局长曾经说:“正是因为有了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我们没有漏报过任何一次台风,也没有错报任何一次台风登陆的地点和时间,拯救了千千万万人的生命,这是航天技术的巨大贡献”。
记者:为了改善越来越恶劣的生态环境,温室效应、环境污染、土地沙化……航天正在做什么?
马兴瑞:近年来,遥感卫星实时监控地球南北两极冰川面积变化情况。根据卫星数据最新研究显示,格陵兰岛冰层融化速度正在以每年20%左右上升。
随着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多,南极臭氧层出现空洞,面积正在扩大。根据卫星遥感监测图片数据,人们绘制出了地球南极臭氧层图谱。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方面,美国国家航天局(NASA)2009年发射了“轨道碳观测者”卫星,试图搜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精确数据,确认二氧化碳的来源、吸收和消散地点,但是发射未能成功。2010年,美国政府批准未来5年向NASA拨款24亿元,专门用于研制并发射该类卫星,来进一步研究全球气候变化。
近年来,我国太湖、滇池等主要湖泊环境破坏现象日趋严重,环境保护部门正在利用环境卫星的监测数据,对湖泊的富氧化现象进行动态跟踪评估,为灾害防治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记者:为满足人们对社会发展和生活质量更高的追求,航天技术可以带来什么?
马兴瑞:数字地球、智慧城市、直播电视……这些改变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新概念、新技术,都是发展航天带来的。
卫星导航技术正在深刻改变我们的出行方式。汽车拥有量的剧增、个人活动半径增大、道路情况越发复杂等,使得卫星导航服务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据国外统计,使用卫星导航后,汽车燃油效率可以提高12%,驾驶员每年可减少行驶约2500公里。在中国,如果30%车辆使用卫星导航和动态交通信息相结合的系统,行驶时间最多可缩短18%,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可减少20%。
卫星广播电视通信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高清电视直播、数字音频广播、卫星网……卫星广播电视通信业务正在为人们提供实时的、更加丰富的文化节目,满足了个性化需求。
粮食问题已日益成为备受关注的全球性问题。航天育种产业在农作物的增产上成效显著,为解决全球粮食危机提供了新的途径。我国完成了十多次农作物种子卫星搭载育种试验,搭载了2000多种农作物种子,培育了一批高产、优质的小麦、水稻和蔬菜种子,取得了比原有品种增产10%-20%的效果。
来自太空的威胁是人类必须面临的重大挑战
记者:任何事物都要一分为二。太空对人类不仅意味着资源和财富,同时也意味着风险与挑战。是这样吗?
马兴瑞:来自太空的威胁是人类必需面对的重大挑战。太空威胁主要分为三大类:来自外太空天体的威胁,空间环境带来的威胁和太空军事化的威胁。
来自外太空天体的威胁,并非杞人忧天。小行星和彗星撞击地球,是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灾难的重大威胁。2010年3月5日,美国、英国、日本等12个国家科研人员在《科学》杂志上共同发表文章指出,大约6500万年前,一颗巨大的小行星对地球进行了“破坏性撞击”,相当于100兆吨炸药爆炸,引发了全球海啸、地震和火山爆发,造成包括恐龙在内的大规模物种灭绝……
目前地球上可以通过卫星观测到的陨坑大约有150个,但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几率可能正在提高。
记者:面对这些“天外来客”,人类“束手无策”吗?
马兴瑞:航天科技工作者已经着手研究应对措施。NASA计划2016年发射OSIRIS-Rex探测器登陆预测2182年将撞击地球的巨型小行星,并取样分析,以研究制订规避的措施办法。
2005年6月12日,NASA成功发射“深度撞击”彗星探测器,并成功与彗星TEMPEL1在距地球1.32亿公里处相撞。撞击获取了大量科研成果和彗星图片。
许多航天科学家和工程师们正积极观测小行星运行规律,分析撞击地球的可能性,并着手研究应对措施。俄罗斯正考虑向太空发射一种特殊航天器,撞击小行星,使其偏离运行轨道,消除它与地球相撞的可能性。
记者:2009年,俄罗斯卫星与美国卫星在西伯利亚上空790公里的区域发生碰撞。这一事件是否进一步引发了人们对空间碎片问题的担忧?
马兴瑞:发射失败、在轨失效,导致空间碎片数量持续增加。截至2009年底,直径大于1厘米的碎片数量超过30万个;直径小于1厘米的碎片达到几百万个。
国际上11个主要航天国家已组成了专门协商如何解决空间碎片问题的国际组织——“机构间空间碎片协调委员会”,制订了《空间碎片减缓指南》。
2010年9月25日,美国发射了天基空间监视系统的首颗卫星“SBSS-探路者”用于发现、确定和跟踪卫星、空间碎片等目标;进一步升级了地基空间监视系统,观测空间碎片。
记者:太空不仅蕴含着巨大的经济利益,同时也极具军事价值。“太空战”会不会成为现实?
马兴瑞:拥有太空优势,对战争进程将起到决定性作用。世界军事强国正加快提升本国空间对抗能力。
美国正在组建一支拥有3万人左右的太空作战部队,将具备“空天优势、快速全球机动、全球攻击、精确作战、信息优势和敏捷战斗支持”6项核心作战能力。美国航天司令部承担着航天支持、航天应用和航天控制等任务。
俄罗斯实施太空军事复兴计划与美抗衡。1993年,俄罗斯就着手筹建太空作战、预警和侦察系统,1997年完成了火箭部队、军事航天部队和导弹防御部队的建设,2001年正式建立了航天部队,制订了《2006—2015俄罗斯太空发展计划》和太空军事复兴计划,提出到2030年建立“防空、反导和太空防御三位一体”的国家空天防御体系。
来自太空的快速打击能力,就是悬在我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基于太空的天基打击能力,就是埋在我们所拥有的航天器身边的“定时炸弹”。来自太空的威胁将是人类必须要面对的重大挑战,全世界航天国家都应及早应对、预测,要特别注重对太空环境的保护和警惕“太空作战”带来的威胁。
我国发展航天事业始终坚持和平利用太空,推进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原则,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还将大力推进国际航天合作,致力于和平利用太空资源,为人类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关系人类生存发展的未来
记者: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各大国展开了更为活跃的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活动。这将对人类社会产生什么影响?
马兴瑞: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让人类对太空的探索不再是梦想。通过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我们可以探寻生命的起源、获取空间的资源、寻找新的生活家园……
从世界航天发展实践来看,载人航天飞行和载人空间站,是人类向太空迈出的第一步。建立空间站,是各国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一个重要目标。以美国、俄罗斯为主导,16个国家共同参与的国际空间站建设项目,是目前全球航天发展史上规模最大、最为成功的一项空间科学探索国际合作项目。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开展了微重力、生命科学、地球科学、太阳观测为主的空间科学等一系列科学试验,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载人登月已经实现,人类登上火星将是对更加遥远的宇宙空间的挑战。
2010年4月15日,美国公布“新太空计划”,将取消重返月球的计划,而将火星作为美国载人航天计划的目的地,到2030年左右实现火星登陆。俄罗斯已经启动了“火星—500”项目,包括中国王跃在内的6名志愿者在莫斯科一个密封空间生活达520天之久,这正是载人火星探索往返于“红色星球”所需要的时间。
2009年6月,中国科学院发布了《2050年科技发展路线图》,初步设想并提出中国未来30-40年太阳系探测发展路线图,明确中国2030年左右实施首次载人登月、2050年左右实施载人登陆火星等多个战略目标。
中国的航天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已经开始研究和论证关于中国载人登月的设想和计划。
记者:除了月球和火星外,人类向着更遥远太空的探索脚步将如何迈出?
马兴瑞:深空探测,将人类的视野和求知欲延伸到更遥远的星系。
除月球和火星外,人类探测的星球还有木星、金星、土星、水星、天王星和海王星。2006年美国发射“新地平线”冥王星探测器,预计2015年到达,届时人类将完成九大行星的造访。
1977年8月20日和9月5日,美国发射了旅行者2号和1号探测器,这两个探测器沿着两条不同轨道飞行,利用巨行星的引力适时改变轨道,探测多颗行星及其卫星。目前,旅行者号已经到达了太阳系的边缘,是迄今为止最深入宇宙的人类使者。
1990年4月24日,NASA用航天飞机将哈勃太空望远镜送入太空,一直在距地球366英里的椭圆轨道运行。20年来,哈勃望远镜共拍摄了60多万幅图片,20多个国家2000多名科学家利用哈勃望远镜进行了10多万次的观测,发现了大量新的天文现象,包括首次为宇宙暗物质的存在提供了直接证据;观测到超新星的诞生和灭亡,提供了宇宙加速膨胀的证据等,这些都为人类探索宇宙的生成、演化和结构提供了重要支撑。
太空探索永无止境,寻找新的生命家园,航天事业任重道远。
您可能关心的:
文章来源:
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XXX"的知识/资讯/名人/访谈等文章,均由企业/经销商/用户自行通过本网站系统平台投稿编辑整理发布或转载自其它媒体,仅供学习与参考等非商业用途性质使用,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
提交说明:
注册登录发布:
行业精彩推荐
月关注排行榜
最新加入文章
历史关注排行
航空公司行业品牌推荐:
按商城(推荐购物网站)查看:
热卖网店: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更多公众号:sxhxinli
孙雪华,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婚姻情感师。咨询电话,QQ,个人微信号sdlysxh
咨询擅长领域:亲子关系、婚姻情感、团体心理辅导、网瘾厌学、考试焦虑、NLP、恐惧、萨提亚、职业指导等咨询业务。最新文章相关作者文章搜狗:感谢您阅读天宫二号,对中国载人航天意味着什么?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由网友投递产生,如有侵权请联系 ,会第一时间为您处理删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