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竹建筑双年展展是不是两年才举办一次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与意大利古典、现代建筑之旅
线路特点:
1、 路线以及建筑的筛选皆由朱嘉广院长历时三个月创作完成。
2、 朱嘉广院长亲自带队讲解建筑以及国内外建筑文化差异等。
3、 林铭述先生讲解建筑摄影相关技巧。
4、 11天时间从北到南将意大利古典与现代建筑代表作品一一鉴赏。
5、 参与全世界最著名的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活动,与库哈斯一起欣赏“基本法则”的建筑。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与威尼斯双年展:
作为如今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建筑展览,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是威尼斯双年展这个大的组织机构的一员。“双年展”(Biennale),在意大利语中是“两年一次”的意思,而如今国际上形形色色的双年展都是以这个词冠名,可见威尼斯双年展的祖师爷地位。
第一届威尼斯双年展开始于1895年,初试之时它是将自身定义为“服务于公共事业与公众利益的艺术机构”,并每两年举行一届的国际艺术展览;展览的地点是位于威尼斯主岛东端Castello区的城堡花园(Giardini)。随着二十世纪的到来,双年展的声望与日俱增,其关注的对象也从最初的装饰艺术逐渐转向更新传统的现代艺术。从1907年起,许多国家开始以国家馆的方式参与到双年展之中,并在接下来的近一个世纪的时间纷纷建设了国家馆建筑,其中不乏如卡洛斯卡帕,阿尔瓦阿尔托,斯维勒?费恩等建筑大师的作品。
如今,双年展是一个包含艺术、建筑、舞蹈、戏剧、音乐与电影六大部分的大型艺术机构,其中威尼斯电影节每年一届,其余的部分每两年举办一次,其中建筑展错开一年举办。而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从第一届正式的展览至今虽然只有三十余年的历史,但由于艺术双年展强大的背景支持以及其对自身先锋姿态的不断塑造,如今她俨然是世界各种同类型建筑展的模板与标杆,每次展览都会得到世界范围内专业与大众媒体的密集报道。
意大利建筑简介:
对意大利来说,或许建筑是其发展史中对世界文明最重要的贡献。
自公元8世纪古罗马崛起于意大利中部。古罗马以征服一切的气概,利用所掌握的拱劵技术,火山灰混凝土技术建造了令世人惊叹的大竞技场,万神庙等不同于古希腊的宏伟建筑类型,不仅如此,由无数洛场、神庙、输水道、剧场、府邸、宫殿构成的整齐完备的城市影响深远。其后做为拜占庭风格代表作的“圣马可教堂”,以比萨主教堂为代表的“罗马风格”建筑在基督教会建筑中独树一帜。
自13世纪以后于法国兴起的哥特式建筑风格波及意大利,出现了融合罗曼和哥特风的“意大利哥特式”的建筑形式,例如代表作品:米兰教堂和威尼斯总督宫。
自15世纪始。文艺复兴浪潮自佛罗伦萨席卷意大利以及欧洲大陆,意大利的建筑艺术和城市建设水准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留下了无数大师的杰作,佛罗伦萨主教堂,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卡比多广场,甚至帕拉迪奥的园厅别墅都成为后世的经典范例。当然,后来众多的杰出的巴洛克建筑对欧洲建筑影响广泛而深远。
自19实际后期至20世纪,再到当代众多杰出的意大利建筑师对现代建筑的宝库奉献了无数杰作。
航班参考:
出发:北京飞往米兰
意大利第二大城市伦巴第区首府
到达后华人导游机场迎接
(当天是否安排参观根据航班到达时间而定)
晚餐后入住酒店
全天参观米兰市区
一、(需提前预约)感恩的圣母玛利亚教堂(15世纪)
内有达芬奇“最后的晚餐”
布雷拉美术馆(15-16世纪)
国际展览中心(现代)
二、斯卡拉广场周边:
米兰教堂(中世纪)
埃马努埃莱二世拱廊(19世纪)
斯卡拉歌剧院(18世纪重建)
米兰—维罗纳160公里--维琴察52公里—威尼斯74公里
早餐后出发前往维罗纳参观:
一、罗密欧与朱丽叶故居
园形剧场(1世纪)
午餐后前往维琴察--世界文化遗产地,位于威尼斯以西7公里的小城,被称为帕拉第奥城
二、沿帕拉第奥大街尽为岶氏作品,如基耶里卡蒂宫等
巴西利卡(16世纪,现为教堂或法院),园厅别墅(位于南郊)
傍晚前往威尼斯
晚餐后入住威尼斯酒店
夜宿威尼斯外岛
全天参加双年展活动
下午四点后威尼斯本岛参观
凤凰剧院,美术学院、里亚尔托桥等地
半天参加双年展活动
下午威尼斯本岛参观
一、圣马可广场周边:
如圣马可教堂(9世纪),总督府(14-16世纪)、图书馆(16世纪)、钟楼(12世纪)
二、圣马可广场北侧所在的圣马可区及叹息桥
三、可自费乘贡多拉
威尼斯--佛罗伦萨258公里
早餐后出发前往文艺复兴发源地佛罗伦萨
一、米开朗基罗广场鸟瞰佛罗伦萨
二、市政厅广场周边:
包括市政厅(13-14世纪) 乌菲齐美术馆(16世纪),老桥(沿阿诺河步行)
三、教堂广场周边:
圣母玛丽亚大教堂(13-15世纪)。乔托钟楼(14世纪)
四、(可根据时间而定)学院博物馆(16世纪),内存“大卫”原作
晚餐后入住佛罗伦萨酒店
佛罗伦萨--锡耶纳86公里—罗马234公里
早餐后出发前往佛罗伦萨以南70公里的小城锡耶纳参观:
一、 坎波二世广场及周边:包括市政厅、塔楼
二、 大教堂及广场
午餐后前往意大利首都-罗马
晚餐后入住罗马酒店
罗马—那波里222公里
早餐后出发前往意大利第三大城市那波里参观:
庞贝古城遗址位于其东南25公里火山脚下
围绕市政厅广场周边为老城中心及港口
晚餐后入住那波里酒店
夜宿那波里
拿波里--罗马222公里
早餐后出发返回罗马参观:
一、园形竞技场及弟度凯旋门(公元70年)
共和时期古罗马广场(废墟)(公元前1世纪)
二、威尼斯广场,市政广场(16世纪)
三、万神殿
四、特莱维少女泉
五、西班牙广场
六、现代建筑包括:
21世纪艺术国家博物馆(扎哈作品)
罗马音乐厅(皮亚诺作品)
千禧教堂(理查德迈耶作品)
晚餐后入住罗马酒店
白天继续罗马市内参观:
一、 一、梵蒂冈城国 (16世纪),圣彼得大教堂及广场(16世纪)
二、 二、(可根据时间而定)蒂沃利的哈德良行宫(公元2世纪)罗马近郊
下午3点离开市中心前往达芬奇机场
返程:罗马飞往北京
截止报名日期:日 出发日期:日
&含6菜1汤团餐、国际连锁、市中心8公里以内酒店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您的位置:
> 鹿特丹国际建筑双年展
绿色等级:
(请点击颜色评级)
分类: > Aleax:2891129
人气:441 评论:
鹿特丹国际建筑双年展(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e Biennale Rotterdam, IABR)是世界知名的建筑双年展,每两年举行一次,是世界范围内的设计学科(建筑、城市设计、景观设计)知识和经验在鹿特丹的集中展示。鹿特丹国际建筑双年展是一个国际性的城市研究双年展,创建于2001年,是一个以&建筑是公共问题&为活动宗旨,集展览、会议、讲座和其它形式的活动为一体的,致力于建筑和城市发展主题的国际性活动。鹿特丹经过1940年五月战争的炮火洗礼后,整个城市以新的建筑风格展现了全新并有别于主流现代主义的建筑精神,因此身为建筑双年展的主办城市便具有更特殊的历史意义。
鹿特丹双年展于2003年举办第一届建筑双年展后受国际建筑界的注目,有别于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建筑部分附属于整个威尼斯艺术节体系下(包含视觉、舞蹈、音乐、电影),荷兰的鹿特丹双年展特别关注于国际城市发展,并对当今及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趋势提出各种不同的前卫观点,也成为鹿特丹的代表性节目,更确立了鹿特丹市在荷兰成为建筑首都的地位,荷兰建筑学院(NAI)更是世界著名的建筑推广与研究机构,在荷兰扮演建筑与都市发展的重要推手。
第三届鹿特丹双年展主题是:Power(力量,权力),策展单位贝拉贺建筑学院(Berlage Institute),主要活动共有两大部分,分别为建筑艺术展及建筑学术工作营(Master Class)及系列讲座,本届主题探讨当今都市形成的各种力量,从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反思都市的形成复杂性,建筑师是都市的设计者,但都市的形成更牵涉到更多的政治因素及国际影响,尤其现今都市面临全球化现象,经济的势力消长,政治的复杂关系,各种因素影响一个都市的发展,从一个建筑师或是都市设计着的眼光,我们应该对未来转变采取何种立场,才能对都市进展带来前瞻性的观点。 建筑展部分主要展场位于鹿特丹市中心建筑重镇-当代艺术中心(Kunsthal Rotterdam),三个重要主题-前瞻力(Visionary Power),新荷兰城市(New Dutch City)及新世界(A Better World-Another Power)。
第四届鹿特丹国际建筑双年展以&开放城市:设计共存性&为主题,由荷兰建筑师和城市规划专家基斯&克里斯蒂安(Kees Christiaanse)主持的第四届鹿特丹国际建筑双年展以设计师的视角提出了城市中社会凝聚力的问题,并探讨了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如何能够真正为城市环境的可持发展做出贡献。此次双年展包括了三个展览:与大众广播的特定合作,有关电影剪辑、讨论和加工的课程讲座,国际大师课程及其它活动。
电话:+ 31 10 2060033电子邮箱:info@iabr.nl。
热门网站分类标签
本类网站排行
网站名称人气
访问该网站的用户还访问了:寻找共同基础 Common Ground——2012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安邸AD家居生活网
寻找共同基础 Common Ground——2012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为我们提供了两年一次的绝佳机会,在这里,我们可以倾听全球建筑界的声音,了解当下将大家联系在一起的共同话题以及建筑界的未来趋势。本届双年展以“共同基础”为主题,参展建筑师均回应了这一议题在自己本土环境及工作中的意义所在。我们采访了十几位参展建筑师,请每个人介绍自己参展的装置作品以及有关建筑文化的思考。
编辑&|&Wendy Wang
作者&|&Linda Taalman,Tamira Lee
摄影师&|&Patricia Parinejad,方振宁(中国馆)
俄罗斯馆“i-city”展厅,用iPad获取二维码图片,即可看到俄罗斯科技新城的设计片段。威尼斯建筑双年展
  威尼斯双年展(La Biennale di Venezia)是一个拥有上百年历史的艺术节,与德国卡塞尔文献展、巴西圣保罗双年展并称为世界三大艺术展。其中,威尼斯艺术双年展(Venice Biennale of Art)逢奇数年举办,威尼斯建筑双年展(Venice Biennale of Architecture)于偶数年举办。1980年第一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举办,今年迎来了第十三届。本届展览由David Chipperfield主策展,以“Common Ground”(共同基础)为主题,在威尼斯的绿园城堡(Giardini)和军械库(Arsenale)设计国家馆展出55个国家设计师的项目,呈现一个包含58个项目,分别来自建筑师、摄影师、艺术家、评论家和学者的展览。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主要设有最佳国家馆金狮奖、最佳项目展览金狮奖、最具潜力事务所银狮奖、终身成就奖金狮奖、特殊提名奖等奖项。2006年,中国国家馆首次亮相威尼斯双年展国际建筑展,建筑师王澍以“衰变的穹顶”获得特别荣誉奖,成为首位以个人名义登上该世界第一大建筑展领奖台的中国建筑师。
时间:日至11月25日
官网:www.labiennale.org/it/architettura
  “我们营造了一种让观众与信息独立互动的氛围,观众可以选择进入装置的深度,每次都会有全新的体验。”
——俄罗斯建筑师Sergei Tchoban(左)和Sergei Kuznetsov(右)俄罗斯馆: 俄罗斯科技新城
  俄罗斯馆二层的室内看上去像一个充满了未来感的大理石宫殿,其实室内墙壁和地面全都覆盖了一层二维码。入内参观者会获得一个iPad,当你用iPad对准二维码图片,墙壁上就会显现出一座俄罗斯科技新城的设计片段。这个科技新城位于莫斯科城外,将于2017年建成,到时将容纳500家IT、生物、核物理、能源和空间技术公司。参观者还可在一层参观过去俄罗斯科技城的历史——在冷战时代,从1945年到1989年,苏联拥有60多座秘密科技城,但它们普遍不为人所知。过去的封闭与现在的开放形成鲜明的对比。该展览获得了特殊提名奖。
  “很高兴看到阿尔托馆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疲惫的我们仿佛被它再次唤醒了……”
——策展人Julia Kauste(前)与展览设计师Esa Vesmanen(后)芬兰馆: 木材的新形式
  木材在芬兰一直是颇受青睐的建筑材料,大自然与森林为这个国家的艺术和建筑提供了绵延不绝的灵感,如今木材依旧是令芬兰建筑师着迷的元素之一。在重建翻新后的芬兰建筑大师阿尔瓦·阿尔托(Alvar Aalto)馆里,年轻的芬兰建筑师们探索着传统与创新并融的木质结构、空间与光线的互动效果。他们通过现代技术及处理方法的应用,发掘出木材的创新性潜力。建筑师希望尽可能通过这个装置带给观众一种逼真的体验,故以1:1或1:2的比例模型作为重点。
  “有些人认为这个展览没有体现中国的现实,但中国的现实就是要和真正的国际性理念接轨。所谓理念,就是对最本质的问题的关注。”
——策展人方振宁(左)和“序列”建筑师邵韦平(右)
  “聚落是人们聚居、共同生活的集体形态。建筑物是呆板的,但聚落是活的。我希望人们能够通过聚落看到世界的多样性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在聚落的多样性中找到共同性,找到作为一个基本存在的人的诉求与思考。”
——“ 方庭”建筑师王昀中国馆: 原初
  “‘原初’就是原先和初始的意思。‘原’字在中国文字中的意思是水源,即水流起头的地方。”策展人方振宁表示希望引入“原初”这个概念,试图寻找记忆的起源和世界初始的思维图像。他选择的出征队伍也不是明星建筑师和流行设计风格,而是从极简主义风格出发。中国馆位于一个军械库,还弥漫着汽油味儿,空间很奇特;作品走极简道路,无任何图纸、模型、资料摆示,意念隐喻于作品中,作品融入展场中。如果不是灯光的聚焦,你甚至分不清哪些是作品,或把油罐当展品。当你身临其境,会被其氛围所感染,仔细阅读,会悟出作品的“原初”理念。
  邵韦平的装置“序列”长达22米,将一个基于莫比乌斯圈原理(把一张纸条一端扭转180°后再和另外一端粘接起来,这样形成的一个圈就叫作“莫比乌斯圈”)而做的建筑设计概念模型做线性的展开,沿着一个环形概念建造体切出96个剖面,将它拉长之后顺序展开。王昀的装置“方庭”由36 个白色和镜面方体的矩阵组合成正方形的庭院,立方体表面的孔洞组合是设计师从传统聚落的空间组成关系中抽象出来的点构成的。
  “一个建筑师的日常工作常处在令人难以置信的隔绝状态。看到大家的想法具有共通之处,关心类似的议题,即使我们相距甚远,在情感与智慧上的这些共同基础也令人深受鼓舞。”
——纽约日本籍建筑师Toshiko MoriToshiko Mori: 细节所代表的建筑语言
   来自纽约的日本籍建筑师Toshiko Mori认为,所谓“共同基础”,集中于细节所代表的建筑语言,材料和空间的结合体现了内部和外部空间的融合,它们都表现了历史和重力这两个不可回避的现 实。她试图在展览中与20世纪的几位建筑大师对话,表达建筑在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发展与变化。她首先通过让参观者感受大尺寸、高仿真模型中的抽象对话来 体会试验性的深层次感受;其次,体会由对建筑的思考引发的安详平静的内省氛围;最后,通过向参观者提供一个技术细节来阐释和支撑前两种感受。
  “在这一刻,我回想起日本遭受海啸的那段经历,我们应该重新思考什么是我们真正需要的,建筑界也应利用这个机会重新思考。”
——策展人伊东丰雄(ToyoIto)日本馆: 灾后重生
  在日本经受了去年的大地震和海啸灾难之后,国际顶尖建筑师伊东丰雄组织年轻的日本建筑师,重新思考什么才是人们真正需要的,什么样的建筑才是应该被建造的。这个项目旨在为所有在地震中失去家园的人们解决居住问题,围绕灾后正在经历重建的临时建筑而生。
  这是一片建筑模型之林,像树桩一样高低错落的木质平台竖立在庭院中,托着一系列震后家园的设计模型,模型也大多以木头为材质,有些甚至还饰有充满生气的鲜绿枝叶,背景墙上贴着许多幅灾后全景照片。日本馆获得本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最佳国家馆金狮奖。
  “定义单一的共同基础几乎不可能,世界是如此的分子化和复杂化,也许最大的忧虑也是最大的共同基础就是气候。”
——英国建筑师Farshid MoussaviF arshid MoussaviFarshid Moussavi: 分享对建筑的感受
  建筑好比这个社会的结构,女建筑师Farshid Moussavi最感兴趣的是将感知中的建筑形式变成可以共同分享和体验的过程。这个项目是一次身临其境的体验,而不是纯粹的媒体感受。建筑师通过多个投影装置来播放设计作品的大影像,丰富的虚拟影像与最简单的场馆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每位参观者都将感受到最直接的影响,从而塑造了一种亦真亦幻的新的现实。
  “我接受这个来自拥有庞大人口、向往高标准生活,却又存在生态及保护多元文化问题的全球化世界的挑战……新型城市将会是一个物理与虚拟空间结合的奇异的混 合体,这种复杂的“合纵连横”将成为新一代前沿建筑师和设计师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意大利设计师Cino ZucchiCino Zucchi:“传染”的效应
  人与人之间对话、交流的基础是相似性,而非原创性,意大利设计师Cino Zucchi觉得这是生活的最根本原则。传统文化的繁衍方式类似于“传染”,既有模仿,也有创新。Cino Zucchi将这种理念具体化,创造出一系列围绕着一个共同主题变化衍生出来的手工艺品。金属展柜组成装置,可以被看作按比例缩小的建筑立面。它们围起来,铺满六角钢制“鹅卵石”的中央空间,每个展柜的外侧都展示了一组按照“近似原则”组织的物品或者图片。该展览获得了特殊提名奖。
  “建筑的未来是寻求一种方法,以尊重并创造性地保留现有的建筑空间。更重要的是,在市区以外,我们需要保留足够的农耕空间和自然保护区,让一切处于平衡状态。”
——展馆设计师Petra Blaisse荷兰馆: 柔软的窗帘
  在市场经济社会里,不断出现一些未完成、未使用或者无人居住的建筑物,以及仅仅因为要盖新楼而被拆毁的建筑物。“重新设定”这个装置通过极富创意且极其经济的方法给一个空置的丰碑注入了新的生命。设计师Petra Blaisse通过窗帘在既定空间里简单地变化位置来创造出许多新的可能性。装置的组成部分包括织物、自行车链条、链轮、一些小电机等,还有阳光。设计师希望观众停留一小会儿,来体会这种“当下”的感觉。它反映出时间和空间,它触发了想象。它就在那里,非常柔软,不断移动。它是一支与荷兰著名设计师里特费尔德跳的舞。
  “作为建筑师,我们生活在两个平行的世界中——真实的与想象的。一个世界充满了‘可能’,另外一个充满了‘也许’。我们构建了一个由真实有形体验所组成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时间和空间都掉入了物质的陷阱中。”
——Grafton Architects 建筑事务所建筑师Yvonne Farrel(l 左)和Shelley McNamara(右)Grafton Architects: 建筑模型大百科
  爱尔兰建筑事务所Grafton Architects获得了最具潜力事务所银狮奖,他们展示了一个位于秘鲁首都的利马UTEC大学校园项目。他们的想法是要打造出一个“关于建筑模型的百科全书”——一个类似于复活节岛的从不同角度聚集起来的模型组合。其中一半的模型由普利兹克奖得主Mendes da Rocha的作品组成,另一半则旨在深入探讨他们自己的作品。设计师的想法是带领参观者体验这些模型内部及外部,模型彼此间相互关联,看起来像是在与草图和照片“共舞”。
  “如果说19世纪的建筑是‘水平的’,20世纪的建筑是‘垂直的’,那么21世纪的建筑,便是‘对角线’的。换句话说,未来建筑的表述方式,将会是跨领域并且城市化的。”
——U-TT 建筑师Alfre do Brille mbourg(左)、Hubert Klumpner(中)和展馆作品照片摄影师Iwan Baan(右)U-TT: 烂尾楼里的有机社区
  这个展览赢得了最佳项目展览金狮奖,由来自委内瑞拉的机构U-TT(Urban-Think Tank)、伦敦策展人Justin Mcguirk及荷兰著名建筑摄影师Iwan Baan共同设计策划。他们按照委内瑞拉一间名为“Gran Horizonte”的24小时营业餐厅的样子,打造了一个餐馆营业状态的模型,这里吃喝一应俱全,还伴随着轻松的音乐和舞蹈。餐馆周围的墙上悬挂着一些来自废弃的45层办公大楼“Torre David”的照片。Torre David成为烂尾楼之后,超过750个穷人家庭临时住了进去,后来这里发展为一个集教堂、餐厅、理发厅、裁缝店等设施于一体的有机社区。该项目既是对即兴创作与人情味的颂扬,也是对社会不合理现象的反思。
  “这应该是一种日常生活的体验,我们努力展现人们如何生活,并将人们的生活体验固化在我们的装置中……巴西正处在关键时刻,我们在向一直困 扰着我们的现代主义身份告别,同时尝试着适应周遭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
—— 策展人Lauro Cavalcanti(右)与展览建筑师 Marcio Kogan(左)巴西馆: 吊床里休息的人
  这是属于两代人的对话,巴西馆创造出一个现代主义大师卢西奥·科斯塔(Lucio Costa)与当代年轻建筑师马尔西奥·高根(Marcio Kogan)之间的对话。高根的装置创造出现代主义材料、住房与其住户之间的对话。馆里有一面一侧装有窥视孔的墙,通过窥视孔,观察者能够监视圣·保罗一间别墅里的居住者的一举一动,那宛如肥皂剧般的生活。在另一边有一系列可供休息的吊床,以及可弹奏的吉他。所有这一切都伴随着城市规划师卢西奥·科斯塔的一句引言:“同样在吊床里休息的人,能够在任何必要的时候,在三年时间里建造一个新的首都。”
转载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版权为《安邸AD》杂志所有,未经正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或使用。
关注官方微信账号
关注安邸AD VIP
&|&&|&&|&&|&&|& &|&&|&
Architectural Digest Website Worldwide: &|&&|&&|&&|&&|&&|&
&|&&|&&|&&|&
清除所有选项&&|&&高级搜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建筑双年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