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工人开哪个微店比较好卖什么比较好

媒体正在沦为今日头条们的“内容工人”吗?
时移世易,昔日傲娇且独立的传统媒体,如今都在自我颠覆与被颠覆之间徘徊。英国伦敦的《独立报》在日发行最后一份纸质版,此后全面转型为数字化产品,京华时报的黯然告别,都昭示着传统纸媒的没落。即便南方周末,新年献词也是每况日下。「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式的经典,已不在。如今,今日头条的崛起,算法分发的大行其道对媒体生态的影响已经显现。而媒体在新一轮的冲击中,又会有怎样的命运?因为创始人张一鸣再次在采访中重申“不设总编辑”与“算法没有价值观”,关于今日头条的算法推荐的优劣之争喧哗再起,连《人民日报》都跳出来呼吁《算法盛行更需“总编辑”》;而刚从豌豆荚出走,新头衔为“轻芒杂志联合创始人”的王俊煜也在知乎上发声,针锋相对地指出“技术是有价值观的,取决于你想用来做什么”。关于今日头条的算法机制的讨论已经有很多,“算法是否中立”?这其实是一个不容易争得出对错的价值观问题。这篇文章不讨论“算法黑箱”的运作原理,也不对算法做价值判断,而是聚焦在今日头条的崛起、算法分发的大行其道对媒体生态的影响。内容生产者们,在此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角色转变?在这篇文章中,我不对自媒体与传统媒体作区分,统称之为媒体,因为在算法和在读者眼中,他们并无区别,都是内容生产者(唯一的区别可能在于,张一鸣曾在采访中提到的居高不下的“版权采购成本”更多是给了纸媒吧)。算法分发正在瓦解媒体的价值虽然今日头条也有“头条号”的订阅机制,但自主订阅只是影响算法的一个纬度,平台并不会将“头条号”里媒体的每一篇文章都自动推送给订阅者——从每篇文章悬殊的阅读量就能看出来此订阅非彼订阅(微信公众号)。每篇文章通过算法“黑箱”的分发,彻底瓦解了媒体品牌、媒体受众、媒体curation的概念,因为媒体不再有稳定的受众,不再有稳定的读者预期,不再能通过持续的议题设置、内容输出打造媒体品牌,而是只能通过标题党、低俗化议题来让每篇文章找到受众。由于不可能有自己稳定的受众与粉丝,所以粉丝运营、转化、电商导流都无从谈起。媒体变成了今日头条内容工厂的一名“工人”,流量生杀大权、广告收入都握在了今日头条手中。这也就是今日头条为什么要给自媒体发工资的原因(让至少1000个头条号作者,每月有至少1万元的收入)。这跟滴滴从撮合平台变身出行服务提供商的过程很像。滴滴一开始扮演的角色是司机与乘客之间的匹配平台,平台算法根据供需状况自动调节定价,司机与乘客之间直接完成交易。后来,随着滴滴的司乘计价分离,它已经彻底从一个车辆与乘客撮合平台,变成了一家出行服务公司。司机的收入分配直接掌握在了滴滴手里,变成了为滴滴工作的打工者,而不再是一名自由职业者。去年,我在钛媒体文章《错过了微信公号,不能再错过头条号》中曾经说过(关注钛媒体,回复“错过微信公号”,即可查看详文),今日头条的算法使得媒体人不用熬过漫长的粉丝培育期,只要内容出色,初试啼声就可以大范围传播。相对于已经固化的微信媒体生态,头条号对于新人是一个更好的选择。然而,放弃了粉丝培育就等于放弃了媒体品牌的打造,放弃了跟固定粉丝群持续的交流,互动,以单篇文章为单位来思考,而不是以媒体的角度来思考。然而这个锅不应该由今日头条来背,而是媒体泛滥时代内容平台的大势所趋。微信、微博上的媒体正在与粉丝“失联”虽然微信公号的传播机制是“订阅制+社交传播”,然而随着人们订阅的公号越来越多,未读小红点引发的信息焦虑日甚一日,微信公号正在渐渐与订阅者“失联”,订阅者的打开率一再降低。公号的阅读量越来越多地要依靠订阅者之外的社交传播,我此前在钛媒体发表《谁在炮制标题党》这篇文章中已经分析过,这种“单篇传播”必定会带来“标题党”的严重泛滥。虽然朋友圈与今日头条,一个是社交传播,一个是算法分发,然而由于今日头条算法有小范围测试的机制,所以其实文章的传播度都基于对“基本人性”的把握,对“一般人”的吸引——所以两种机制的殊途同归是可想而知的。而媒体与粉丝渐渐“失联”的问题,也已经在其他的社交媒体平台上演。无算法干涉的微信公号只会把“信息管理负担”留在用户的肩上,他们的选择就是打开率的不断降低,面对未读消息也不再焦虑灼心(最新版本的微信已经把“体贴地”把未读数字改为了小红点)。而Facebook、微博则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用算法、机器学习来成为用户的信息管家,换言之他们都在“今日头条化”。而算法的介入也意味着,媒体不再“直达”订阅者,中间开始横亘着一个“流量分配者”,也意味着媒体与受众的“失联”。今年6月, Facebook开始对新闻媒体“开刀”,宣布将更多地推送家人、朋友发布的内容,降低News Feed的优先级,Facebook导流到新闻媒体的流量出现了两位数的下降,依附于Facebook的媒体机构一片哀鸿遍野,然而扎克伯格并不在乎,读者也不会在意。微博在“今日头条化”的路上走得更远。根据产品分析师纯银对于微博 feed流算法的分析,对于百万级蓝V发布的内容,微博会首先只分发给5%的粉丝,进行灰度测试。如果互动率高,进一步分发给最多15%的粉丝(具体的数字不断调整,并不严格遵照5-15的标准)。流量被“管理”不只有蓝V营销大号,即使你是普通用户,长图微博、转发、含有敏感字的内容都会被降权,这些内容不会被粉丝看到,而是被打入冷宫——未读池。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博主反映自己发布的微博粉丝并不一定能看到,就像今日头条的“算法黑箱”一样,对于微博的算法逻辑,博主也只能揣测而无法确知。虽然很多用户呼吁微博应该把信息流管理权还给用户,但绝大部分用户并不会在意。而且就像今日头条的用户时长、黏性远超新闻客户端一样,微博CEO称这套算法提升了30%的阅读量,让用户每一次刷新总有新东西(不一定的最新的微博)。媒体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内容“工人”的钛媒体《谁在炮制标题党》中已经分析了从纸媒、门户、朋友圈,媒体的权力是如何一步步瓦解的。现在,或许需要再补上“算法”这一刀。纸媒提供的是一个稳定可信赖的信息筛选器,一份打包的信息package,一种稳定输出的价值观。然而,到了门户时代,媒体就开始被肢解了,“新闻被从来源中抽离了出来,《南方周末》的新闻可能和死对头《环球时报》左右并列,然后像罐头中的沙丁鱼一样被标准化处理,再打上门户自己的烙印。”体现媒体自己意志的版面被拆分成一条条独立的新闻,变成了门户小编随意“标题党”,随意排列组合的素材,变成了门户标榜自己“有态度”的工具。门户时代的到来就注定了纸媒品牌的风流云散。而今日头条的崛起,只不过是用算法把权力从门户、客户端小编的手里夺了过来,媒体人变成了为算法工作的内容工厂的工人。而奉行“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的微信公号打破了PC互联网时代的流量逻辑,作为事实上的“局域网”与移动互联入口,作为聚集了数亿用户的社交帝国,公众号给了每一个媒体人“圈粉”的平台。用户就像管理自己的好友关系一样,管理自己的信息源,微信完全不做人工或算法的干涉。而公众号完全依靠社交圈层渗透传播,不同职业、文化、阶级圈层的人关注着截然不同的信息源,由于微信关系的复杂化——同事、同学、同乡、同好、家人都出现在朋友圈里,导致不同圈层的信息源又会通过朋友圈“交叉传播”。在朋友圈看到一篇好文进而关注公号,由单篇阅读而引发的订阅机制本身就有矛盾之处——因为通过单篇文章并不能了解到公号持续输出的质量,article不等于package。而无成本、随手一点的订阅行为导致每个人都关注了太多的媒体,多到不可能雨露均沾地都“宠幸”一遍——这在传统媒体时代是不可能发生的。更何况,朋友圈还在和被折叠的订阅号争夺着注意力,只有在朋友圈刷不出新东西时才会想起来打开订阅抽屉看一看。久而久之,微信公号的订阅制慢慢“失效”,错过了红利期的后来者再难吸粉,而朋友圈成了公众号主要的传播途径与流量来源。微信虽然没有像微博那样对转发降权,没有像今日头条那样用算法干涉。然而“100000+生产者”们都在揣摩朋友圈的社交传播逻辑,不然为何100000+的文章标题都是一种风格?不然为什么咪蒙成了一种宗教?放弃粉丝数“幻觉”,媒体只剩下两条出路“我见过好多三五线小镇青年在那里(头条)写各种硬件评测。”一位公关朋友告诉我。不像那些已经在微信、微博成名的品牌媒体,这些草根媒体跟有“内容工人”的自觉,他们的目标不是成为有公信力的媒体,而是10篇文章中能有4篇阅读量过20万。就像人们在火车站报摊买娱乐八卦、绯色新闻、野史军事小报不会在意媒体品牌一样,人们被今日头条不断“投喂”的时候也不会在乎信息来源。而主打话题订阅的一点资讯虽然满足了用户主动追踪兴趣点的需求,然而也是在将媒体内容拆散之后,然后按照话题点“重组”,同样意味着媒体的消解。人们订阅的是“算法”这个话题,而不是某个专注于算法的媒体。而MONO、轻芒等移动杂志的流行,也不过是用各家媒体的食材做出自己的菜系,用其他媒体的素材来打造自己的媒体品牌,你可以把它们看作一个lifestyle的细分门户。媒体是一种人工筛选的话题集合,一个需要持续关注的内容序列,然而在人们的兴趣、时间、注意力的碎片化,媒体数量爆炸化的时代,媒体所需要的持续性关注正在越来越难得到。媒体的“通货膨胀”正在迫使他们在下面两条路中二选一:要么放弃虚幻的名义粉丝的“数字幻觉”,只抓住可触达的10%左右铁粉,加强他们的黏性,为他们量身定制收费内容、产品,“迫使”读者持续关注,脱离被折叠的“订阅文件夹”;要么就走一条、十点读书这样的大众媒体之路,靠标题党、不断走low的内容吸引最广泛的人群。而这两条路对于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等内容平台上的内容生产者都不存在。他们只能沦为内容工人,为算法推荐、话题订阅提供源源不断的抓取素材。就像滴滴平台上的司机一样,作为”无差别“的资讯提供者,谁最能“猜透”算法的规则就能获得更好的“奖励”。然而,读者不会把功劳记在他们头上,只会感叹“算法越来越懂我了”。这就是“全民媒体”时代的最终结局。你想要吗?来源:B座12 楼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最新图文推荐
最新专栏文章
大家感兴趣的内容
网友热评的文章北京时间9月16日凌晨2点45(当地时间15日晚间20点45),2015-16赛季欧冠小组赛A组一场焦点战,西甲豪门皇马坐镇伯纳乌主场迎战乌超劲旅顿涅茨克矿工。视频直播CCTV5+
乐视交锋历史欧洲三大杯历史上,皇马和顿涅茨克矿工从未有过交锋纪录。皇马有过6次对阵乌克兰球队的历史,成绩是4胜2平保持不败;顿涅茨克矿工欧战历史上9次对阵西班牙球队,成绩是2胜3平4负。C罗欧冠进球数能否甩开梅西欧冠历史上(不含资格赛),进球最多的球员是绝代双骄梅西和C罗。两大巨星目前都是77个欧冠进球,将劳尔71球的纪录甩在身后。2015-16赛季欧冠,C罗率先出战。上周末联赛皇马6-0大胜西班牙人,C罗独中五元,状态奇佳,欧冠赛场上,C罗能否再次大开杀戒?矿工巴西帮考验皇马顿涅茨克矿工阵中,拥有不少能力出色的巴西球员。小弗雷德、伯纳德、邓蒂尼奥、马洛斯、威灵顿-内姆、特谢拉、塔伊森、伊斯梅利、阿泽维多9名巴西人。前阿森纳中锋爱德华多,其实也是巴西人,之后选择克罗地亚国籍。特谢拉目前是乌超射手榜排第1的得分手。《阿斯报》提醒皇马:要小心矿工的巴西帮,这群妖人实力超群。贝尼特斯皇马欧冠首秀今年夏天入主皇马之后,贝尼特斯率队征战3场西甲,成绩是2胜1平,打进11球0失球,表现还算让人满意。随着欧冠的开打,贝尼特斯也将迎来在皇马的欧冠首秀。贝大师的欧冠经验极为丰富,2002-03赛季带领瓦伦西亚征战欧冠,在利物浦的6年踢了76场欧冠,随后又在国米、切尔西、那不勒斯继续自己的欧冠之旅。贝大师是欧冠历史上第6位执教100+的主帅,而矿工的70岁老帅卢切斯库,同样有着超过100场的欧冠经验。预计首发皇马(4231):纳瓦斯/卡瓦哈尔、拉莫斯、瓦拉内、马塞洛/克罗斯、莫德里奇/伊斯科、贝尔、C罗/本泽马顿涅茨克矿工(442):皮亚托夫/科宾、库切尔、拉基茨基、阿泽维多/斯捷潘年科、弗雷德、塔伊森、特谢拉/马洛斯、爱德华多订阅方式:1、直接扫描下方二维码2、搜索&星动皇马&或微信号&StarlitRM&关注星动皇马(StarlitRM)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大不六文章网立场
StarlitRM汇聚最强人气的皇马球迷大家庭,一起为伯纳乌欢呼,为皇马打气!Hala Madrid!热门文章最新文章StarlitRM汇聚最强人气的皇马球迷大家庭,一起为伯纳乌欢呼,为皇马打气!Hala Madrid!&&&&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3-
举报邮箱:Copyright(C)2017 大不六文章网建筑工人、食堂服务员、精神病患,竟是狂热的“素人艺术家”
无题,丙烯综合材料,李忠东
无题,丙烯综合材料,李忠东
在北京798三个画廊机构联合举办的第二届&素人与漫画艺术节&开幕当日,李忠东站在自己的作品展区前对记者说,有这么多人来看,很荣幸。
他看起来跟任何一个出没在建筑工地、餐厅后街的人没有什么区别,大一码的POLO衫下摆被塞在同样宽松的裤子里,上衣口袋鼓鼓囊囊,斜挎着的旅行包也松松垮垮地坠在大腿前。在讲解作品的时候也不会使用任何书面字眼,介绍完就紧接着介绍下一个,仿佛迫切希望把自己过去多年来的创作灵感全都倾吐出来。
&这上面是火车,旁边是住在附近的人。火车虽然带来了新生活,但影响人的睡眠,这是好是坏呢?&或者&一头牛从家里跑出来吃稻子,稻田主人生气了拿叉子插在牛屁股上,结果牛把她给顶死了。&他的创作主题多半都是关于乡村城镇的生活,还有许多类似童话故事般的奇幻情节。
其中一件作品的画面正中央,是一条儿童简笔画般的鱼,旁边拼贴着大小不一的紫色或绿色木条,两侧画着小人,皮影戏般僵硬地举着双手朝向中间那只鱼,而手部贴着两把长长的旧木尺。李忠东站在旁边开始不带任何抑扬顿挫地讲故事,从前有个渔夫想要打到大鱼,但他一辈子都没有实现,后来他的子孙终于实现了这个愿望,画面表现的正是子孙后代拿尺子去丈量大鱼的长度。
他的作品类似拼贴画,用丙烯颜料画在各种各样的木板、铁皮上,然后再小块小块地拼凑完整&&于是反而造就了丰富的画面效果。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装置作品,塑料管、烧烤铁丝架、毛衣领、电源插座、光盘、纽扣、易拉罐啤酒商标、旧门窗、各类木头构件、报纸杂志上剪下来的字母或图像,都被他加以利用。
李忠东从来没学过艺术,之所以创作出这些作品,纯粹是出于内心的冲动。
&去年在筹备第一届素人艺术展的时候,我们从他的艺术家朋友那里看到了这些作品,觉得很好,但当时他在韩国当建筑工人、与家人失联了很久,大家都以为他早已不在人世。&素人艺术展创始人刘亦嫄在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说,&他创作艺术超过15年,曾经把画在宣纸上的作品叠成豆腐块大小塞满衣兜裤兜,一家家地拜访画廊,但走遍北京艺术区却没有敲开一家大门。但他从未怀疑过自己,也从未想过放弃。&
来自黑龙江双鸭山的李忠东,在北京务工多年,做过油漆工、卡车司机、餐厅服务员,小学三年级便辍学的他对艺术却有着超乎寻常的热情。在所有工休的空档他都会去书店翻艺术家图册,从中找到表达自己的方式。
与他类似的其他四十多位素人艺术家,也参加了这一次的展览。他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学院教育、没有艺术师承,甚至没有得到过任何物质回报&&即便如此,他们仍然坚持创作。
&这是他们最特别的魅力所在。创作初衷和职业艺术家不太一样,做所有事情的出发点就是因为想要创作,很纯粹也很珍贵。&刘亦嫄说,&作品能不能卖、艺术能不能养活自己,这些困扰大部分艺术家的问题对于这些人来说都不存在,他们没有哪天不想做。&
而这类非常特殊的艺术创作者被统称为&素人艺术家&,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开始在西方艺术界里受到关注,直到现在,发展成一个较为独特的艺术体系。而中国的素人艺术还停留在蒙昧阶段。
水墨涂鸦,&九龙皇帝&曾灶才
针管笔、纸上绘画,汪化
针管笔、纸上绘画,汪化
刘亦嫄从事艺术媒体工作多年,从书本理论到实践所接触到的艺术界,让觉得参差不齐,而也有点职业疲倦。辞职休息时,翻看从前读书时所关注到的&局外人艺术&,发现这当中有很多空白。
于是,她开始利用手头资源四处寻找身边的素人艺术家。&我曾经看了大量西方相关书籍,希望可以避免他们的弯路。这些素人艺术开始就是从艺术圈内部发生的东西,所以如果要精准地找,就要从艺术圈子开始。&很多职业艺术家主动关注、甚至收藏作品的平凡人物,这些&艺术家&多半打着一份体力劳动的工,利用业余时间创作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最早类似的概念是由法国艺术家让杜布菲在1945年提出,原生艺术(Art Brut),指的是那些精神病患者、通灵者创作的艺术作品,他认为这类艺术&产生于孤独和纯粹的创作冲动,没有任何关于竞争、承认和社会推广的焦虑。&而到了1972年,英国学者罗杰&卡迪纳重新将其定义为英文概念的局外人艺术(Outsider Art),涵盖的范畴更为广泛。之后,许多学者将完全自学、没有受过艺术教育的普通人的创作或者民间艺术等非主流艺术形式纳入进来。
尽管如此,素人艺术&在西方还是小众,与当代艺术属于平行关系,交叉点并不多。而因为2014年威尼斯双年展,素人艺术才渐渐开始主流化,很多美术馆开始做这方面的展览,也有收藏。&刘亦嫄说。
而在中国艺术领域,近几年来也陆续出现过类似案例。比如1997年在香港艺术中心歌德学院展出的&曾灶才个人书法展&,五年之后策展人侯涵如把他的作品带到威尼斯双年展。于是,这位只受过两年教育、在九龙街头反复书写自己家族史的&九龙皇帝&进入大画廊、藏家甚至美术馆的主流艺术体系。
2002年,长征空间画廊主卢杰在某次民间展览中注意到郭凤仪的作品、并着手推广,这位来自西安农村的女性,为了练气功健身开始绘画,自此而成为中国大陆地区被挖掘的第一个先锋范例。2013年,她的作品出现在当年的威尼斯双年展上。
除了两次威尼斯双年展引入了平民艺术家,真正掀起主流关注的也并不多。今年四月在社交网络不断发酵而引发讨论的&画作PK著名画家周春芽&的农妇,最终也不过是热热闹闹炒作出来的噱头。
事实上,素人艺术这个话题比想象中还要复杂。
素人的困境
刘亦嫄决定要做素人艺术的时候,首先面临的是定义范围问题,需要判断哪些人不算、哪些人算。她告诉记者,确定排除在外的有两类,文人画和农民画。前者指的是自古以来文化人所继承的风雅传统,即在业余舞文弄墨;后者指的是传统乡村里具有明确审美模式的民间艺术,比如剪纸、年画。
她所关注的主要是完全自学创作、没有任何审美标准样式可循的作品,而这类艺术家群体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有过精神病史或者心理障碍的人。
这个领域的专家是艺术家郭海平,他从2010年开始在南京着手为精神障碍患者及康复者提供艺术创作机会,2014年成立南京天成艺术中心,如今甚至得到了当地政府部门的认可与支持。参与素人艺术展的很多艺术家都来自这里。
作为一种心理辅导工具,艺术创作确实有着与生俱来的积极作用。但反之想要从治疗手段里试图找寻艺术价值,似乎问题就变得非常微妙。
比如,素人艺术作品的价值到底来自于艺术品本身还是创作者的特殊身份?倘若是前者自然很好,但倘若是后者,则有&消费弱势群体&之嫌。对此刘亦嫄也在思索要如何处理。她在2015年第一次做展览的时候刻意避免了创作者的背景介绍,让观众们直接面对画作,而作者信息被罗列在最后的索引之中。但后来发,现大家对那么小的一段简介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于是这次干脆找了编辑团队去跟创作者们详细采访、成文。
然而现实中两者的关系可能就是这样纠缠不清。就好比现在人人知道印象派画家梵高那只被割掉的耳朵和他穷困潦倒的一生,假如没有这些奇闻异事,很难说他在艺术史上的地位还会像今天这般特殊。
另外还比如,让素人艺术家们摆脱素人的身份到底是好是坏?李忠东的作品在刘亦嫄自己的画廊机构微店里销售,售价每件3000元到6000元不等,这基本上是被画廊代理新人艺术家的起步价位。对于靠体力劳动来生活的创作者而言,这意味着他可以靠卖作品而过上更好的生活;但同时也意味着他可能转变为一名真正的职业艺术家,每天在工作室里冥思苦想新的创作。
参加展览的艺术家中,35岁来自福建的汪化属于比较成功的案例。她自16岁起便北上打工,两年前在中央美术学院食堂工作,每天给艺术专业的学生老师们打饭。工作结束之后,回到地下室住所狭小的书桌前,铺开纸用针管水笔开始画细密的曲线&&常常能画到深夜。画中旺盛的生命力与局促阴冷的创作环境之间有所关联又相互对比,最终引起了周围人们的注意。
在接受了媒体采访报道之后,甚至有书店机构邀请她去驻地创作,汪化从此辞掉食堂的工作、专心画画,近期也举办了个人的展览。
&首先,我不强迫艺术家出售,很多人家境不错,所以自己的画会舍不得卖掉。有的艺术家家境不好,那就也乐于见到他们用画作换取更好的生活条件,也不该排斥。&刘亦嫄说,&至于推出艺术家之后要怎么办,买卖作品、做宣传是否真的对他们好。这个问题我一直在想,也没有想清楚。&
相关资讯Related
伦敦时间日晚,“中国风——中英文化交流:时尚与艺术对话沙龙”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Royal College of Art)的报告厅顺利举办。
刘山从80年代起介入艺术收藏,90年代开始关注当代艺术。他的藏品清单可谓十分精彩,从陈丹青早期唯一一副自画像、季大纯的《塔》、到米勒的素描。
大型原创音乐剧《犹太人在上海》,继在上海首演获得巨大轰动之后于北京再次登台上演。
日下午,“韩北石艺术@中国贝娃十周年特展”在上海知美居画廊CharmyArt Gallery举办。
近日保加利亚艺术家克里斯托在意大利伊塞奥湖上打造了一个“漂浮的码头”。这件大型艺术作品由超过20万根高密度聚乙烯管道组成,上面覆盖了近10万平方米的黄色织物。
喜欢名画却没有机会亲临现场观看?那就自己画吧!如果还不过瘾,现在中国的朋友也有机会亲身体验大师画作的魅力了。北京的&邂逅梵高“体验馆即日起到9月16日向公众开放,还不快来一饱眼福!
近年来一些精品老印章拍卖屡创天价,激起了人们对印章收藏前景的关注。然而,篆刻艺术欣赏难度较大、艺术价值又未能受到重视,因此印章收藏的未来任重道远。
繁茂的树林、草地、阳光洒下的斑驳树影,一簇簇的竹林……这处世外桃源般的场所并非什么公园秘境,而是一家位于印尼首都雅加达的建筑工作室——Studio TonTon
最早出现过亿元拍卖品是在2009年。从2009年的春天开始,国内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明显出现了反弹,拍卖市场迅速升温,成交急剧放大,资金入场明显。
欧洲最重要的艺术展之一——第47届巴塞尔艺术展于6月16日至19日在瑞士小城巴塞尔举行。巴塞尔艺术展被视为高端艺术市场的晴雨表。
作为中国录像之父,张培力是一位当代艺术史上的开拓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比较好的微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