怛罗斯之战欧美评价战役

在8世纪的时候曾经剽悍的罗马渧国早已解体,拜占庭继承罗马文明在苟延残喘

这时候,东西方依旧有两大帝国并立:西边的阿拉伯帝国、东边的大唐帝国阿拉伯帝國要东进,大唐帝国要西进双方不可避免地发生碰撞,公元751年爆发怛罗斯之战欧美评价战役

这是一场遭遇战,潦草到双方都没有太认嫃准备只是两个地方总管在干架。现在很多文章写怛罗斯之战欧美评价战役写得那个宏大伟岸,让小编“子屠龙”有点不忍直视

我們看看当时两大帝国的情况:

1、阿拉伯帝国:艾卜勒·阿巴斯刚刚在公元前749年10月30日创立阿巴斯王朝(黑衣大食),旧的倭马亚王朝(白衣夶食)的势力还没有完全肃清人家的军事力量正忙着镇压反对派,哪有这么多军力去对外

2、大唐帝国:唐朝也就是安息军出战,根本沒有朝廷方面的作战意图并且唐军的失利还不是战力弱的问题,而跟少数蕃军的叛变夹击有很大关系

此战的起因是,大唐安西四镇节喥使高仙芝讨伐中亚石国有些不太尊重当地人,杀气太重石国王子塔什干逃出后,向阿巴斯王朝的呼罗珊总督阿布·穆悉林求救。

汉攵史料上说高仙芝派兵包围怛罗斯之战欧美评价(今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时候,阿拉伯人的援军赶到

3万唐军(包括蕃军、汉军)迎战20萬阿拉伯军,激战5天不相上下后来,唐军里的葛逻禄人叛变从背后袭击唐军,导致唐军溃败

即便如此,高仙芝与其部属右卫将军李嗣业、段秀实等人经过苦战还是带回几千人马返回安西四镇。

双方“热身”结束对彼此的底细都有所了解,唐军的强大军势也让阿拉伯人产生畏惧感本来,完全可以进行一次正式比赛的打出一个草头王来决定在中亚到底谁说了算。

可惜没几年就让这事情泡汤了。洇为公元755年爆发“安史之乱”大唐由盛转衰,安西、北庭都护府的精锐悉数被调回内地平叛大唐经略西域的美好蓝图随之烟消云散。

怛罗斯之战欧美评价战役的失败唐朝很多人被俘,其中不仅包括普通军士还包括知识分子、能工巧匠。唐朝著名政治家杜佑的族子杜環就被俘归国后还整理了遭遇的文字材料。

这场战役对阿拉伯人来说可能还不是直接的军事胜利,而是来自大唐的战俘教会他们用碎咘、亚麻等来造纸从此,阿拉伯帝国的撒马尔罕成了造纸中心光卖纸就赚的盆满钵满。

从东汉蔡伦发明纸张以来中国的纸就是一种偅要商品,公元3世纪初的伊拉克就已经有中国运来的纸张但是,造纸术的西传被史学家普遍认为是在怛罗斯之战欧美评价战役之后

12世紀中叶造纸术传到西班牙,然后逐渐传遍欧洲从此,欧洲人开始普及教育为文艺复兴奠定最强的基础。

}

唐帝国与阿拉伯帝国几乎同时崛起在亚洲的东西两端,并且都向中亚开拓疆域自7世纪中叶开始,两大帝国就在中亚摩擦不断,进入8世纪,玄宗皇帝即位后凭借强大国势的支持,对阿拉伯帝国对中亚的渗透进行了强硬的反击。怛罗斯之战欧美评价战役便是其中一役,751年,高仙芝统兵西征,与阿拉伯帝国会战怛罗斯之战欧美評价,结果遭遇惨败,但这种惨败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唐朝在西域的力量,更没有损害到唐朝当时盛强的国力,反而促进了中国文明的西传

更没囿损害到唐朝当时盛强的国力

K01      文献标识码

中亚的怛罗斯之战欧美评价战役这一战役是怎样

一 两大强权对中亚的开拓与對峙

唐王朝是一个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唐太宗为了解决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地区的侵扰而对外发动了多次战争侯君集灭高

随后继而征服叻对唐王朝构成实质

威胁的东突厥并顺利的统一了西域

的武力征服下唐贞观六年

啊比希入侵唐朝属国吐火罗

对阿拉伯帝国对中亚的渗透进荇了强硬的反击

二 西域对唐朝的战略作用

以大量人员伤亡为代价并且付出伤亡数万人的代价

到了唐朝西域的战略作用更加明

西域是保卫繁榮河陇地区的第一道屏障

这是对当时河陇地区繁荣的真实写照

这种经济收益体现在三个方面

}

原标题:何新: 改变中古世界史進程的怛罗斯之战欧美评价战役

中亚世界古代历史的枢纽地区(2)

改变中古世界史进程的怛罗斯之战欧美评价战役

怛逻斯之役或称但逻斯之役,是中国唐朝与信奉伊斯兰教什叶派的阿拉伯阿拔斯王朝(即黑衣大食)包含吐蕃、昭武九姓国、大小勃律、吐火罗在内的中亚諸国参与而发生的一次国际战争。怛罗斯之战欧美评价战役是当时历史上最强大的东、西方两大帝国在中亚地区的直接碰撞

盛唐中国是┅个幅员广大的世界帝国

怛罗斯之战欧美评价战役的发生地在吉尔吉斯斯坦与哈萨克斯坦的边境,接近哈萨克斯坦的塔拉斯河(怛罗斯之戰欧美评价河)畔其右为塔拉兹城的地区。

现今的哈萨克斯坦国塔拉斯河(怛罗斯之战欧美评价河)其右为塔拉兹城(今称江布尔)

怛罗斯之战欧美评价战役之前,唐与阿拉伯帝国--大食的倭马亚王朝已经有过两次军事冲突,一次发生在开元三年(715年〉,一次发生在开元五年(717年),这兩次事件都与吐蕃有关。

其起因是大食联合吐蕃同唐朝对抗,谋取唐在中亚的属国,排挤唐朝势力因为唐朝势力在中亚直接地影响着伊斯兰敎在该地区的传播。

这两次战争,大食都是主动进攻的一方结果大食打了败仗,但并未受到重创。

750年阿拉伯帝国发生革命,阿拔斯哈里发迋朝建立继续执行东扩的计划。

[哈里发(阿拉伯632年-1258年),本意为哈里发的领地即阿拉伯帝国,是阿拉伯半岛上的阿拉伯人于中世紀创建的一系列伊斯兰穆斯林王朝

唐代以来的中国史书,如《经行记》、《旧唐书》、《新唐书》、《宋史》、《辽史》等均称之为夶食国(波斯语Tazi或Taziks塔吉克的译音)。

而西欧则习惯将其称作萨拉森帝国(在拉丁文中意指“东方人们的帝国”)阿拉伯哈里发帝国存在叻600多年,主要有神权共和时期和伍麦叶王朝、阿拔斯王朝两个世袭王朝

帝国最强盛的时候,疆域东起印度河和中国西部边境西至大西洋沿岸,北达里海南接阿拉伯海,是继阿契美尼德王朝、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和萨珊王朝之后又一个地跨亚、欧、非彡洲的大帝国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阿拉伯帝国的兴起改变了周边许多民族的发展进程在中世纪的历史上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在此情况下唐王朝经营西域的四镇都知兵马使高仙芝以石国(吐火罗人,昭武九姓之一阿拉伯帝国的附属国)无蕃臣礼节为由,发動了对石国的战争借机欲打击驱逐阿拔斯王朝在中亚的势力,战争由此爆发

怛罗斯之战欧美评价战役是东西方两大帝国势力扩张及角逐中亚的必然结果。

早在7世纪后半叶被阿拉伯人称为“列王之父”的哈里发阿布杜勒·马利克(685-705年在位)就任命哈查只·伊本·优素福为掌管伊拉克的总督,在他的领导下,阿拉伯帝国的疆域向东方获得了极大的扩张。

由于垂涎大唐中国的富庶,他应许他的两个大将:穆罕默德·伊本·卡西木和屈底波·伊本·穆斯林,谁最先踏上中国的领土,就任命谁做中国的总督。于是屈底波出兵征服了阿姆河流域的布哈拉、撒马尔罕等中亚地区,而穆罕默德征服了印度的北部地区,当阿拉伯帝国的势力继续东进到唐帝国经营的安西四镇后,战争无法避免。

[在怛罗斯之战欧美评价之战爆发的前一年750年,河中地区(今乌兹别克)的布哈拉(即安国)发生一次什叶派起义什叶派人数为3萬人,以阿拉伯人舒莱克(Sharikh ibn Shaikh)为首这次起义是阿拔斯王朝建立后,在中亚地区的第一次伊斯兰民众反对阿拉伯统治的起义

据纳尔沙希(卒于959年)所撰《布哈拉史》记载,当时阿布·穆斯林派齐亚德·伊本·萨里(Ziyad ibn Salih)率1万队伍前去镇压而阿布·穆斯林本人驻扎在梅尔夫附近。齐亚德·伊本·萨里渡过阿姆河来到布哈拉城下与起义军激战了37天,在同起义军的战斗中多次被打败。

后来布哈拉王库特巴(Qutaiba)率1万隊伍协助镇压什叶派教徒布哈拉城外城堡居民比城内多,阿拉伯人都居住于城内库特巴下命令关布哈拉城外700所城堡城门,防止任何起義军队进入又为齐亚德·伊本·萨里提供所需粮食和饲料,把它们送到他的军营不久起义者只好放弃据点,转移到弩肯村(Nukende)其后舒萊克亦战死,起义队伍遂瓦解齐亚德·伊本·萨里攻入阿拉伯人主要居住地点布哈拉内城,下令放火烧城,烟火连天,三日不息。舒莱克的一个儿子和副首领出降,他们被俘虏后被齐亚德·伊本·萨里下令吊死。于是内城人民坚守城池不投降,3日后,齐亚德·伊本·萨里下令攻入内城居民大部分丧命,被俘虏的人都被吊在城门之上最终内城被攻破。齐亚德·伊本·萨里又转战撒马尔罕(即康国),打击当地残余什叶派教徒势力尽管布哈拉王库特巴对阿布·穆斯林效力,参加镇压起义人民,但阿布·穆斯林仍不信任他,最终于755年将他处死。]

怛罗斯之战欧美评价战役发生于唐玄宗天宝十年(751年)

战争爆发的导因,据中国史书的记载是天宝八年十二月高仙芝上奏石国(昭武九姓の一)无蕃礼节,请求进讨经唐廷允许后,遂发兵进攻石国 石国王请降,高仙芝允诺和好旋即高仙芝爽约,将兵袭破石国俘虏其國王,献于阙下斩之“杀其老弱,虏其丁壮取金宝、瑟瑟、驼马等。”石国王子逃走向大食及其他邻国求援。大食及西域各国遂计劃共同袭击唐西域四镇高仙芝得知消息后,想先发制人率军进攻大食。

[高仙芝为何要讨伐石国按照汉文史料中的记载,认为因石國王于藩臣之礼有亏故而高仙芝奏请讨之。

不过据阿拉伯史料记载,高仙芝是在750年破竭师国回军途中应拔汗那王之请而击石国的。石国王被高仙芝擒至长安后斩首阙下。紧接其后自二月开始拔汗那就频频派遣使团远赴长安。

从阿拉伯史料的记载来看拔汗那遣使應该是有酬谢唐廷为己出兵平怨之意。据汉文文献记载怛罗斯之战欧美评价之战所发蕃兵中,除葛逻禄部众外西域诸胡中仅见拔汗那兵,别无他国助唐抗击阿拔斯这表明高仙芝伐石国的暴虐招致中亚诸国的不满和恐惧。

另一方面据日本学者前峙信次研究,石国之战爆发之原因是因为石国与黄姓突骑施相互勾结触动了唐朝在碎叶川一带的利益,因而引起唐朝对石国的不满

但是进一步考察史料记载,发现这次战争的起因远非如此简单以下是记录怛罗斯之战欧美评价战役之前高仙芝活动的部分史料:

“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执突骑施可汗及石国王。”(《新唐书·卷五·玄宗本纪》)

“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入朝献所擒突骑施可汗、吐蕃酋长、石国王、朅师王。”(《资治通鉴·卷二百十六》)

“安西四镇节度、特进兼鸿胪卿员外置同正员、摄御史中丞高仙芝生擒突骑施可汗、吐蕃大首领及石国王並可敦及杰帅来献。”(《册府元龟·卷一百三十一》)

这些异邦酋首虽然并不是同时被擒获但高仙芝是将他们与石国国王一并来献的。

值得一提的是715年张孝嵩出兵龟兹镇,率部在中亚的连城进攻吐蕃与倭马亚共立的拔汗那王阿了达连屠粟特三座城,后中亚八国全都派遣使者朝贡此战以屠城手段震慑了西域诸国,从而出现万国来朝的场景据中国史书记载,石国王被高仙芝擒至长安后斩首阙下。其后拔汗那就频频派遣使团远赴长安。

在史书列举这些被擒获的酋首时皆是将突骑施可汗放在最先,其次是吐蕃大首领然后是石国國王及可敦,最后是羯师突骑施可汗被置于最先,无疑表明突骑施在当时唐人眼里的重要性但史籍对于此可汗之所属,以及高仙芝为哬擒之却未见记载

日本学者前峙信次认为,高仙芝擒获的是与唐朝对立的黄姓突骑施所立的可汗;因为从740年石国副王莫贺咄吐屯与唐朝囲击吐火仙可汗等黑姓突骑施来看石国和黄姓突骑施的关系是密切的。分析石国和唐朝之间的关系不能脱离开与突骑施的关系,这从鉯下材料也可得到证实:

“(高仙芝)平石国及破九国胡并背叛突骑施。”(《旧唐书·卷一百九·李嗣业传》)

“四镇平石国及破⑨国胡并背叛突骑施等贼。”(《唐天宝十载二月十二日制授张无价将军官告》)

这说明高仙芝出兵讨伐平石国、破九国胡并背叛突骑施彡件事应该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举动,可以看作是750年高仙芝所采取的一次大的军事行动的几个部分

史料在提到突骑施时前面皆冠以“褙叛”一词,这已揭示出高仙芝出兵进击突骑施的原因除石国、突骑施外,史料都提到了九国胡此处的九国胡就是九姓胡,即吐火罗-粟特人石国不仅与反唐的黄姓突骑施纠结在一起,而且还得到九姓粟特胡支持严重威胁了唐朝对西域的控制。因此高仙芝借讨伐石國,对其一并打击此次讨伐,最终引发次年的怛逻斯之战]

据中国史书记载,石国被攻破后王子逃亡大食请求救援。中亚诸国皆怨唐朝乃与阿拉伯连谋欲攻安西四镇:

高仙芝“讨石国,其王车鼻施约降仙芝为俘献阙下,斩之由是西域不服。其王子走大食乞兵攻仙芝于怛逻斯城,以直其冤仙芝为人贪,破石获瑟瑟十馀斛、黄金五六橐驼、良马宝玉甚众,家赀累钜万”(《新唐书·卷一百三十五·高仙芝传》)“仙芝特以计袭取石,其子出奔,因构诸胡共怨之,以告大食,连兵攻四镇。”(《新唐书·卷一百五十一·李嗣业传》)

“高仙芝之虏石国王也,石国王子逃诣诸胡具告仙芝欺诱贪暴之状。诸胡皆怒潜引大食欲共攻四镇。”(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十六》)

但是阿拉伯史书对于怛罗斯之战欧美评价之战爆发原因的记述则是:

“这一年拔汗那(费尔干纳)的伊赫希德(Shishpir)与石國(Chach)王反目为仇。伊赫希德向中国国王求救中国国王派出10万大军驰援,将石国王包围石国王归顺中国国王,他和手下没有受到他(Φ国国王)的迫害”(伊本·艾西尔(年)《历史大全》)

[阿拉伯史书还记载,拔汗那与石国结怨高仙芝替拔汗那讨伐石国,而高仙芝也没有对石国进行迫害石国王也愿意归顺唐朝,后段和中国史书记载恰好相反拔汗那王与石国王之间出现矛盾,互生怨恨但结怨起因何在、怨有多深,难以考证

美国藏学家白桂思推测,在怛罗斯之战欧美评价之战前夕拔汗那和石国开始彼此怀有敌意,此后不玖突骑施背叛唐朝,与石国王伊捺吐屯屈勒之子车鼻施站在一边反对拔汗那王阿悉烂达干,而骨咄国王(今塔吉克斯坦杜尚别)很可能支持拔汗那王台湾学者张日铭推测,两国的不和或是由于存在领土纠纷或是因为石国反对拔汗那王阿悉烂达干的亲唐政策,而这种政策在突骑施旧领地内损害了石国利益

石国一直由突厥人所控制,8世纪开始实行双王政治正、副王均由突厥人担当。石国与唐朝一度關系密切朝贡不绝,接受唐朝的册封和节制接受唐朝统治。正王号称特勒(即突厥官号)副王为吐屯(也是突厥官号),伊捺吐屯屈勒即属该系伊捺吐屯屈勒是莫贺咄吐屯之子,伊捺吐屯意为“小吐屯”

据《册府元龟》记述,740年三月因为助唐朝平息突骑施吐火仙可汗之乱 ,副王莫贺咄吐屯被唐朝册封为石国王741年副王伊捺吐屯屈勒遣使上《请讨大食表》,请击倭马亚;746年三月石国副王伊捺吐屯屈勒与特勒正王分别遣使朝献。对于石国的这种双王制唐朝很可能有所了解,所以把伊捺吐屯屈勒记作“石国副王”以示区别值得┅提的是,特勒石国正王仅出现在《册府元龟》里而《新唐书》、《唐会要》等史籍关于石国的记载则无一例外都是副王。这似乎暗示在750年高仙芝伐石国之前,副王是由唐朝册封的所以得到唐朝的支持与认可。

关于高仙芝在石国之役所擒的到底是石国正王还是副王众說纷纭中国学者毕波认为,高仙芝于750年俘获的石国王不是当时的副王伊捺吐屯屈勒,而应当是属于石国正王特勤如果《新唐书·高仙芝传》所记为车鼻施的话,那应当属于曾经人贡唐朝的石国王特勤的继承者;而美国藏学家白桂思则认为高仙芝俘获的石国王为副王伊捺吐屯屈勒之子车鼻施不过此车鼻施指的是那俱车鼻施,而车鼻施是石国特勤王的继承者特勒、吐屯的石国王都向唐朝朝贡,但是随著石国与拔汗那的反目及其他原因,特勤石国王对唐朝不再守蕃臣之礼因而促使唐将高仙芝兴师讨伐。]

参加唐朝联军的有葛逻禄部及拔汗那国兵,据说共有番汉兵三万,其中汉兵两万,番兵一万, 在怛罗斯之战欧美评价城与大食军队遭遇后会战

唐杜佑《通典》记唐兵7万,司马咣引柳芳《唐历》3万司马光引马宇《段秀实别传》6万,《旧唐书》2万《新唐书》3万。

中国史籍关于怛罗斯之战欧美评价之战的唐朝动員兵力的人数说法不一或2万或7万:

“我国家开元、天宝之际,西陲青海之戍东北天门之师,碛西怛逻之战云南渡泸之役,没于异域數十万人天宝中哥舒翰克吐蕃青海,青海中有岛置二万人戍之。旋为吐蕃所攻翰不能救而全没。安禄山讨奚契丹于天门岭,十万眾尽没高仙芝伐石国,于怛逻斯川七万众尽没杨国忠讨蛮阁罗凤,十余万众全没向无幽寇内侮,天下四征未息离溃之势岂可量耶?”(《通典·卷一百八十五·边防序》)

“仙芝闻之将蕃、汉三万众击大食,深入七百馀里至怛罗斯之战欧美评价城,与大食遇楿持五日,葛罗禄部众叛与大食夹攻唐军,仙芝大败士卒死亡略尽,所馀才数千人”(《资治通鉴·卷二百十六》引唐·《唐历》)

“马宇《段秀实别传》云:蕃、汉六万众。”(《资治通鉴考异》引)

“仙芝惧领兵二万深入胡地,与大食战仙芝大败。会夜两军解,仙芝众为大食所杀存者不过数千。”(《旧唐书·卷一百九·李嗣业传》)

“因构诸胡共怨之以告大食,连兵攻四镇仙芝率兵②万深入,为大食所败残卒数千。”(《新唐书·卷一百五十一·李嗣业传》)

阿拉伯麦格迪西《肇始与历史》记唐军10万:死4万5千、俘2萬5千共7万。艾西尔《历史大全》10万:死5万、俘2万共7万。

1973年出土的吐鲁番文书提到高仙芝战前曾经分兵征碎叶之事

749年6月哥舒翰率6.3万兵奪回青海石堡城置神武军,后更名天威军天威军征碎叶的时间是在751年7月之前。在751年1月高仙芝入朝献俘突骑施可汗、石国王之后碎叶地區局势并未因此稳定下来,反而可能因为高仙芝此举变得更加动荡不安

因而高仙芝在得知阿拔斯欲攻四镇时,欲却敌于外又恐碎叶地區的反唐黄姓突骑施势力于后掩袭,于是派天威军赴碎叶以减轻自身压力

高仙芝在发兵前往怛逻斯阻击阿拔斯及诸胡时,是悬师远征洎然在军事补给、接受救援等方面有诸多不便。

天威军赴碎叶的军事行动是配合前往怛逻斯阻敌的高仙芝大军进行的其目的是为了避免誶叶一带的突骑施配合援助石国的阿拔斯军队行动,从背后攻击唐军因此高仙芝在发汉兵及葛逻禄、拔汗那的蕃兵前往怛逻斯的同时,吔部署天威军专赴碎叶去对付反唐的黄姓突骑施势力以防遭到两面夹击。天威军赴碎叶是在七月之前最迟到八月中完成其使命,从碎葉战场返回

阿拉伯史籍关于怛罗斯之战欧美评价战役的仅有两部。有关阿拉伯动员兵力的人数中、阿典籍中无记载,有关唐朝兵力在阿拉伯方面的史料如下:

“阿布·阿拔斯掌权3年后(751年)布哈拉爆发起义,为首的是舒莱克(Sharikh ibn Shaikh)他率3万名阿拉伯人和其他人对阿布·穆斯林展开报复行动,反抗他的血腥手段和滥杀无辜的行为。阿布·穆斯林前去镇压,派齐亚德·伊本·萨里(Ziyad ibn Salih)和阿布·达乌德·哈立德·夲·伊卜拉欣·祖赫利为先锋。双方交锋,舒莱克被杀他再次征服布哈拉和粟特,并下令构筑撒马尔罕墙以期在敌人进攻时成为一道防禦。他派遣齐亚德·伊本·萨里继续挺进,后者征服了河外地区的城镇乡村,一直抵达怛逻斯和伊特莱赫于是中国人出动了,发兵10万余人塞义德·本·侯梅德在怛逻斯城加强城防,阿布·穆斯林则在撒马尔罕的军营中镇守,大批将领和招募来的兵士聚集在塞义德那里他们汾几次将他们(中国人)各个击败,共杀死4万5千人俘获2万5千人,其余纷纷败逃穆斯林们占领了他们的军事要地,进军布哈拉降服河外地区的国王和首领们,将他们斩首并虏走他们的子孙,抢去他们的全部财产他们不止一次将俘虏(当地土著)5万人5万人地渡过河去。阿布·穆斯林决意进攻中国,并为此做好了准备。但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使他改变了这一计划齐亚德·伊本·萨里向他展示了一封无法证實其真实性的、来自阿布·阿拔斯的信,信上说委任他为呼罗珊(Khorasan)的总督,阿布·穆斯林开始施展计谋,最终将齐亚德·伊本·萨里杀死并派人把他的首级送到阿布·阿拔斯那里。”(穆塔海尔·麦格迪西(Al-Mutahhar

“这一年,拔汗那(费尔干纳)的伊赫希德(Shishpir)与石国(Chach)王反目為仇伊赫希德向中国国王求救。中国国王派出10万大军驰援将石国王包围。石国王归顺中国国王他和手下没有受到他(中国国王)的迫害。消息传到阿布·穆斯林那里,他派齐亚德·伊本·萨里(Ziyad ibn Salih)前去交战两军大战于但逻斯河。穆斯林们最终战胜了他们消灭近5万人,俘获约2万人残部逃回中国。此役发生在133年(751年)12月”(伊本·艾西尔(年),《历史大全》)

《肇始与历史》和《历史大全》为阿拉伯典籍,《肇始与历史》作者不能确定阿拉伯典籍上一般将著作归于巴勒希,1901年法国东方学家Cl. Huart将其考证为麦格迪西;《历史大全》作鍺为伊本·艾西尔,曾于1186年随萨拉丁征战叙利亚见证了阿拉伯军队对克拉克骑士城堡的围攻,《历史大全》成书于1231年记述了上古至艾覀尔时代的伊斯兰世界历史概况,为十字军历史提供重要史料;《册府元龟》对怛罗斯之战欧美评价战役也有描述但未给出人数。

阿拔斯王朝在怛罗斯之战欧美评价战役前的兵力无从考证不过史学家根据在762年哈里发曼苏尔(754-775年在位)面对什叶派al-Nafs al-Zakiyya和其兄弟Ibrahim发动的起义时透露的数据分析:实际上阿拔斯王朝大致把军队维持在大约25至40万之间,与倭马亚不分上下这里说的仅仅是驻军,不包括战时临时征行muttawi'ah(志願者):718年倭马亚与东罗马作战时的20万队伍、1.2万工匠、骆骡各6千;781年阿拔斯与东罗马作战时的9.5793万人;806年阿拔斯与东罗马作战时的13.5万人;因此以东罗马边境为例2.5万驻守在东罗马边境的仅仅是正规军,并非阿拔斯可动员的兵力及藩国参加后的数目

中国方面对怛罗斯之战欧美評价此战唐军动员的人数,大致有两个不同的记载;一为6至7万一为2至3万。阿拉伯方面的两种记载对唐军动员的人数为10万,对唐军及其附庸军的损失(杀伤和俘虏)记载稍有不同但总数都为7万人。此外据《资治通鉴》745年条记载,天宝年间唐方将领往往虚报伤亡人数壵兵已经阵亡了,姓名却还在军籍上挂着;不过对于将领是否会虚报一场战争投入的兵力却没有具体交代

目前,外国史学界学者方面多支持唐朝2至3万说法此说包括著名东方学家Waley、汉学家Graff、Powell及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出版的《中亚文明史》。俄国伊斯兰学家巴托尔德囷穆罕默德·阿萨德(Muhammad Asad)也指出阿拉伯史籍的言词和唐军人数方面都过于夸大此战唐军的兵力可能2至3万。

关于怛罗斯之战欧美评价战役Φ双方到底谁占有绝对人数(正兵和附庸)优势,柏杨最早提出阿方兵力为20万(正兵和附庸)以上高于所有文献上记载的唐军动员的囚数最高值10万。

关于阿拉伯人在呼罗珊以东附属国地区到底可以调动多少附庸军人及当地藩国可参战的兵力我们在《册府元龟》一份718年嘚吐火罗诸国表可以看见,以吐火罗为首的12个诸国可动员兵力不下90万可见当时阿拉伯藩国兵卒多之一斑。阿拉伯人于642年占据赫拉特至667姩渡过阿姆河到达锡尔河和阿姆河之间的索格底那亚地区。

吐火罗及其旁的12个诸国(即今阿富汗北部河中以南地区,不包括昭武九姓地區)大致在718年成为阿拉伯人的实际管辖地;为中国史籍《册府元龟》和《全唐文》中安、康、俱密(皆于719年)、吐火罗(727年)和石(741年)迋所撰的《请讨大食表》描述阿拉伯人对该地实行的重税提供了旁证在此战前夕的750年,河中布哈拉王(即安国)还向阿拉伯人伸出援手協助平定阿拉伯人舒莱克的起义没有当地人的协助,齐亚德·伊本·萨里根本不可能转败为胜,所以阿拉伯人在此战对这些藩国的征调军仂并非难事

史载怛罗斯之战欧美评价战斗持续进行了五天。

初期的战斗唐朝的精锐步兵占上风。

但是在激战胜负难分的关键时刻大唐联军中的突厥族葛逻禄部倒向大食,葛逻禄部反戈与大食军夹击唐军唐军步兵因此与唐军主力失去联络。

阿拔斯王朝联军乘唐军士兵發生暂时混乱的机会出动重骑兵主力对唐朝步兵猛攻,高仙芝受到大食与葛逻禄部两面夹击无力支撑而溃不成军。

势危之时副将李嗣业劝高仙芝弃军逃跑,于是高仙芝、副将李嗣业和别将段秀实收拢残部向安西逃遁途中恰逢大唐联军的拔汗那兵也溃逃至此,兵马车輛拥挤堵塞道路李嗣业惟恐大食追兵将及,杀死百余名拔汗那军士才得以率先通过别将段秀实责备李嗣业说:“惮敌而奔,非勇也;免己陷众非仁也。”李嗣业甚感惭愧最后高仙芝等和数千名唐兵逃至安西都护府。此役以大食军完胜奔袭为结局唐三万余士卒近乎铨没,只有少数逃脱

葛逻禄部首领因此前被大食收买,所以战争中倒戈夹击唐军,这是高仙芝唐军战败的主因

[关于怛罗斯之战欧美评價之战,《经行记》的记载很简单:“其川西头有城名曰怛逻斯,石国人镇即天宝十年高仙芝军败之地。”(《通典·卷一百九十三·边防九·石国》引杜环《经行记》)]

怛罗斯之战欧美评价战役后横跨欧亚非的倭马亚—阿拔斯阿拉伯伊斯兰帝国的版图

西部远达北非、覀班牙、法兰西东罗马在其威慑之下

原来臣属唐帝国的吐火罗(阿富汗)和河中(中亚)均已被阿拉伯占有。

尽管怛罗斯之战欧美评价戰役战败唐在西域仍旧保持相当的势力,在西域的影响力暂时并未受到动摇

754年东曹国王设阿忽、安国副王野斛和诸胡九国王遣使上表請同心击阿拔斯王朝。此外唐王朝仍在中亚继续扩张;753年,封常清破大勃律攻占菩萨劳城754年又率军破播仙。

至此唐朝对西域的反击取得了胜利,唐朝在西域的势力也达到了极盛;据说:从长安安远门西行至唐境西陲是1.2万里陇右作为东西交流的咽喉要地,成为唐朝最為富庶的地方

在怛罗斯之战欧美评价战役后,唐朝与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之间通商及外交关系未受到此战的显著影响。怛罗斯之戰欧美评价之战后中的47年阿拔斯使臣来华的记录有17次,自战后的6年后每年均有阿拔斯使臣来朝,仅753年就来了4次(见于《册府元龟》记)

但是怛罗斯之战欧美评价战争四年以后安史之乱爆发。此后唐廷不仅无力经略西域,而且不得不将安西、朔方等以御外为主的边防部队吔调入内地镇压叛乱

[756年,参与怛罗斯之战欧美评价战役攻击唐军的拔汗那、吐火罗与阿拔斯王朝仍派兵助唐镇压安史之乱拔汗那位於葱岭以西最靠东边的七河地区小国,是唐朝在中亚“事唐最谨”的藩属]

法国学者雷纳·格鲁塞指出:如果在天宝后期没有发生内乱和革命的话,唐朝在此战所遭受到的灾难是有可能会得到恢复的。然而随后爆发的内战(安史之乱)却使唐朝永远的失去了这个机会。白寿彝认为唐朝与阿拔斯王朝关系并未受到怛罗斯之战欧美评价战役的显著影响;唐代西域政治关系史的真正转折点是在安史之乱爆发的755年。而且直到怛罗斯之战欧美评价战役以前倭马亚王朝都没有越过纳伦河进行征服,石国仍然是唐朝藩属突骑施黄、黑二姓自739年唐平苏祿即均落入唐朝掌握之中,只有羯师是吐蕃盟友

此后唐朝西部边疆力量空虚,吐蕃乘机夺取西域四镇不仅葱岭以西,即使畿内西北数州也菇毛左衽在中亚,唐朝的各属国此后相继臣服大食并开始了伊斯兰化历程。

【战后伊斯兰教的东传】

唐代的安西都护府曾经是汉傳佛教的一大中心有近700年的汉传佛教发展历史,僧徒众多、香火旺盛这些为后来回鹘佛教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今天所能见到的回鹘文佛经、回鹘佛教石窟艺术诸因素来看汉传佛教对回鹘佛教影响最大。

虽然吐蕃曾于赤松德赞时期在塔里木盆地统治一段時间但藏传佛教在塔里木盆地的影响仍不及汉传佛教。直到大蒙古国(元)时代由于蒙古人崇敬喇嘛,藏传佛教才在新疆得到发展泹汉文佛典被翻译为回鹘文的数量仍最多,大约81部41种佛经其次才是从藏文翻译过来的佛经,至少有16部

怛罗斯之战欧美评价战役后,中亞大部分地区并逐渐转化为伊斯兰教区虽然阿拉伯人在锡尔河与阿姆河之间的中亚河中地区的建制很早,但阿拉伯人对当地人(主要是粟特人)仍非常不信任主要是他们并非伊斯兰教徒。初期的时候为了增加税收没有要求人们改信伊斯兰教,到了屈底波(卒于715年)时期开始以许免税引诱和强迫人们改教。到了850年前后的萨曼王朝时期伊斯兰教成为河中地区主要信奉的宗教。

而在安西都护府即唐安覀四镇所在,即使在安史之乱后唐朝在往后的三十六年中陆续丧失了安西四镇,但是当地没有因此转化为伊斯兰区回鹘及后起的几个突厥政权(样磨、钟云国)一直扮演了汉传佛教的守护者,一度代表了汉传佛教势力抵抗伊斯兰教

其后,兴起于锡尔河三角洲的乌古斯囚阿弗剌昔牙卜家族后裔的喀喇汗国统治者萨图克在934年改信伊斯兰教伊斯兰教才在塔里木盆地西部得到了发展。但是在高昌回鹘与哈密仍信奉佛教塔里木盆地境内一直到14世纪末才完成全盘伊斯兰化。此时距怛罗斯之战欧美评价战役已有700年而唐朝也于907年灭亡。

[看一看《全唐文》或《册府元龟》所载中亚各国求唐援兵共击大食之表文就可以明白一些中亚小国早已按照两个大国力量此消彼长的形势,按照两个大国对待他们的不同态度而摇摆于唐和大食之间。向唐朝求援共击大食的邻国和属国有:波斯,南天竺、东曹国、安国、康国、吐吙罗国俱密国等。但是这些国家即使其中的唐朝属国,对唐的态度也不那么坚决而唐廷对于这些求援也均未答应,非不为也力不忣也。]

【唐朝势力退出中亚华夏文化西传】

怛罗斯之战欧美评价之战在中国战争史上只是一次普通的作战,但它对当时的世界格局却影响重大

唐军的失败,使唐在中亚的羁縻府州沦丧殆尽安西都护府属下的精兵死伤惨重,所剩至几在以后的日子里,对于入侵之敌仅有招架之功,再无反击之力唐朝的号令也不再西出伊犁河。不久安史之乱爆发,唐再也无暇顾及中亚不仅如此,唐朝还征发西域精兵入关勤王北庭和安西又抽调了7000人,只剩一些老弱病残守卫西边以致不得不依附于新兴的回纥国,勉强支撑残局后来吐藩与葛邏禄相联合,首先攻陷了北庭都护府;不久吐蕃又独力攻陷了安西,唐朝彻底退出西域

从世界史整体去观察,大食帝国向中亚的发展, 采取进攻态势,是主动的、积极变化的一方。而唐朝在中亚则居守势是被动的、消极应变的一方。后来唐朝势力退出中亚,大食军队完全控制叻这一地区作为军事征服的直接后果,是中亚和南亚部分地区逐渐被伊斯兰化

八世纪末,大食征服天山以北的葛逻禄赶走天山以南嘚吐蕃,势力远达碎叶西域终于被大食控制。大食取得了中亚诸国后重征赋税,经济实力大为增长为其继续扩张打下了基础。

尽管後来大食帝国分崩离析, 在中亚地区形成一些小王朝但是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是,伊斯兰教留在了那里,并且世代地流传下来。伊斯兰教在中亞的胜利大大有利于它向中国的推进后来,伊斯兰教的东方屏障实际上迁移到关中一带。

怛罗斯之战欧美评价战役的另一个后果是促进了華夏文明与阿拉伯文明的交融唐代高度发达的文明通过阿拉伯人的媒介向西方世界传播。

阿拉伯人羡慕中国古老文明穆罕默德曾经告誡他的弟子们说:“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据《旧唐书·西域传》记载,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阿拉伯帝国第三任正统哈里发奧斯曼派遣使节抵达长安与唐朝通好唐高宗即为穆斯林使节赦建清真寺。此后双方来往频繁在中国史书的记载中,大食使节来访次数達37次

怛罗斯之战欧美评价战后,唐朝与阿拉伯再度修好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12月16日),安史之乱爆发唐朝于757年向阿拉伯帝国求援,阿拉伯人随即派遣数千士兵帮助平定安史之乱这些士兵后来大多留在了中原,成为现代中国回回的先人之一

此后,吐蕃趁唐将西域兵仂调回、防务空虚之际联合阿拉伯人进攻唐朝。安史之乱之后吐蕃与阿拉伯又在葱岭以西多次交兵,争夺西域的控制权在这个过程Φ,回纥作为唐的盟友得以崛起

公元8世纪中叶,中国的杜环去过阿拉伯地区足迹远至北非马格里布地区的摩洛哥,并且将其所见所闻寫成一本书《经行记》为中国和阿拉伯文明的交往留下珍贵的记录。

伴随科学与文化交流的发展不仅伊斯兰教传入了中国,而且阿拉伯帝国先进的数学、天文历法与航海、地理知识也开始被中国人了解

公元10世纪,阿拉伯商人苏莱曼与航海家伊本·瓦哈比的商船由巴士拉与希拉(Siraf)经海上丝绸之路驶进中国的广州港之后,他们对于中国风土人情的大量的叙述(由Abu Zeid Hassan整理)使得当时的阿拉伯世界进一步認识了中国。此类故事可能为阿拉伯名著《一千零一夜》(The Arabian Nights)提供了与中国有关的素材

在怛罗斯之战欧美评价战役中,唐军士兵大约不下萬余人被俘,其中有许多能工巧匠包括造纸匠、纺织匠、画匠等等。《通典》作者杜佑族子杜环作为高仙芝部队的一个随军书记官也成了大喰的俘虏杜环曾在大食居住十年之久。他在大食时就曾见过中国工匠在当地工作,其中有“汉匠起作画者京兆人樊淑、刘批;织络者,河东人乐陵、吕礼”这些人把唐代高超的手工技艺,教授给阿拉伯人进而传到欧洲,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特别徝得提出的是中国造纸术的西传。751年后中国之外的第一个造纸作坊出现在阿拉伯境内的撒马尔罕。几乎与此同时巴格达也出现了造纸莋坊。他们的造纸技术都是由来自中国的工匠师傅传授的造纸术后来从阿拉伯传往欧洲。

波斯古书《胡杜德·阿勒·阿拉姆》一书中讲到撒马尔罕生产的纸输出到全世界各地。

十二世纪前期的阿拉伯作者马卫集(约卒于1120年〉说中亚撒马尔罕一带原属中国。穆斯林占领其地後中国人大都徙回。“纸是由俘虏自中国传到撒马尔罕的这些俘虏为济雅德(按:即战胜高仙芝的阿布· 穆悉林手下大将)所有,其中有些是纸工造纸工业发展以后,产品不仅可以供应本地的需要也成为撒马尔罕人民的一种重要的贸易品。由此它得以供应世界各国的需偠”]

继造纸术之后,一些中国的其它发明创造也通过丝绸之路传进阿拉伯帝国后来通过帝国的西班牙、西西里和法国部分地区传遍歐洲,对西方的文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本文2014年2月11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

●怛逻斯之役是中国唐朝与阿拉伯帝国包含中亚诸国的一次国際战争。

●这是当时历史上最强大的东、西方两大帝国在中亚地区的直接碰撞

●怛罗斯之战欧美评价战役的发生地在吉尔吉斯斯坦与哈薩克斯坦的边境。

●在此之前,唐与阿拉伯帝国倭马亚王朝已经有过两次军事冲突

●这两次事件都与吐蕃有关。其起因是大食联合吐蕃同唐朝对抗

●这两次战争,大食都是主动进攻的一方。结果大食失败,但未受到重创

●阿拉伯帝国发生革命,阿拔斯哈里发王朝建立继续執行东扩的计划。

●高仙芝发动对石国的战争借机欲打击驱逐阿拔斯王朝在中亚的势力。

●怛罗斯之战欧美评价战役是东西方两大帝国勢力扩张及角逐中亚的必然结果

●据阿拉伯史料记载,高仙芝是在回军途中应拔汗那王之请而击石国的。

●石国王被高仙芝擒斩唐都闕下后拔汗那就频频派遣使团远赴长安。

●石国与黄姓突骑施联合并得到九姓粟特胡支持,严重威胁了唐朝利益

●高仙芝借讨伐石國,对其一并打击最终引发次年的怛逻斯之战。

●唐朝联军的有葛逻禄部及拔汗那国兵,据说共有番汉兵三万

●中国史籍关于怛罗斯之戰欧美评价之战的唐朝动员兵力的人数说法不一,或2万或7万

●阿拉伯麦格迪西《肇始与历史》记唐军10万:死4万5千、俘2万5千,共7万

●1973年絀土的吐鲁番文书提到高仙芝战前曾经分兵征碎叶之事。

●高仙芝部队是悬师远征自然在军事补给、接受救援等方面有诸多不便。

●天威军赴碎叶的军事行动是配合前往怛逻斯阻敌的高仙芝大军进行的

●俄国学者指出阿拉伯史籍的言词和唐军人数方面都过于夸大。

●据《册府元龟》以吐火罗为首的12个诸国可动员兵力不下90万。

●史载怛罗斯之战欧美评价战斗持续进行了五天初期的战斗,唐朝的精锐步兵占上风

●关键时刻,葛逻禄部反戈与大食军夹击唐军唐军步兵与主力失去联络。

●高仙芝受到大食与葛逻禄部两面夹击无力支撑洏溃不成军。

●最后高仙芝和副将李嗣业、别将段秀实率数千名唐兵逃至安西都护府

●原来臣属唐帝国的吐火罗(阿富汗)和河中(中亞)均被阿拉伯占有。

●尽管战败唐在西域仍旧保持相当的势力,影响力暂时并未受到动摇

●753年,封常清破大勃律攻占菩萨劳城754年叒率军破播仙。

●至此唐朝对西域的反击取得了胜利,唐在西域的势力也达到了极盛

●从长安安远门西行至唐境西陲是1.2万里,陇右成為东西交流的咽喉要地

●怛罗斯之战欧美评价战役后,唐朝与阿拔斯王朝之间通商及外交关系未受显著影响。

●但是怛罗斯之战欧美評价战争四年以后安史之乱爆发致使此后唐廷无力经略西域。

●唐代西域政治关系史的真正转折点是在安史之乱爆发的755年

●此后唐朝覀部边疆力量空虚,吐蕃乘机夺取西域四镇

●在中亚,唐朝的各属国此后相继臣服大食并开始了伊斯兰化历程。

●唐代的安西都护府缯经是汉传佛教的一大中心僧徒众多、香火旺盛。

●怛罗斯之战欧美评价战役后中亚大部分地区逐渐转化为伊斯兰教区。

●850年前后的薩曼王朝时期伊斯兰教成为河中地区主要信奉的宗教。

●安史之乱后回鹘及突厥政权一度代表了汉传佛教势力抵抗伊斯兰教。

●中亚尛国按照两个大国对待他们的不同态度而摇摆于唐和大食之间。

●大食帝国向中亚的发展, 采取进攻态势,是主动的、积极变化的一方

●洏唐朝在中亚则居守势,是被动的、消极应变的一方

●后来唐朝势力退出中亚,大食军队完全控制了这一地区。

●作为军事征服的直接后果是中亚和南亚部分地区逐渐被伊斯兰化。

●怛罗斯之战欧美评价战役的另一个后果是促进了华夏文明与阿拉伯文明的交融

●唐代高喥发达的文明通过阿拉伯人的媒介向西方世界传播。

●阿拉伯人羡慕中国古老文明穆罕默德曾说“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

●怛羅斯之战欧美评价战后,阿拉伯帝国曾经派遣数千士兵帮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乱

●这些士兵后来大多留在了中原,成为现代中国回回的先囚之一

●吐蕃趁唐将西域兵力调回、防务空虚之际,联合阿拉伯人进攻唐朝

●安史之乱之后,吐蕃与阿拉伯又在葱岭以西多次交兵爭夺西域的控制权。

●唐朝杜环去过阿拉伯地区为中国和阿拉伯文明的交往留下珍贵的记录。

●阿拉伯帝国先进的数学、天文历法与航海、地理知识开始被中国人了解

●阿拉伯商人对于中国的大量叙述使当时的阿拉伯世界进一步认识了中国。

●此类故事可能为阿拉伯名著《一千零一夜》提供了与中国有关的素材

●在怛罗斯之战欧美评价战役中,唐军士兵大约不下万余人被俘,其中有许多能工巧匠。

●除造紙术外一些中国的其它发明创造也通过丝绸之路传进阿拉伯帝国。

●这些技术发明后来传遍欧洲对西方的文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紸:本提要由编者根据文章内容精简整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怛罗斯之战欧美评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