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微信报单群领善款领英上的人都是真的吗吗

微信个人募捐兴起的困惑|募捐|捐款人_凤凰资讯
微信个人募捐兴起的困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微信个人募捐问题的出现是一把双刃剑,微信个人募捐做到了守望相助、扶贫济困,同时也因募捐过程的不规范性被大众怀疑。因此,国家应出台相应的法律予以规范;慈善组织应完善机构管理,为求助者搭建个人募捐的平台;社会大众也应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坚守道德底线,维护募捐秩序。只要正确的看待个人募捐,对其加以善用,最终一定会造福于社会。
原标题:微信个人募捐兴起的困惑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媒体逐渐成为慈善募捐的传播平台,“微公益”理念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公益不再是富人的公益而是每位公民的公益,每个人都献出一份微小的力量,让微小变成巨大。2011年微信诞生,其从最初仅以即时通讯功能为主的工具,发展为集语音对话、视频、实时新闻、支付功能为一体的通信工具。微信依托网络将熟悉的人联系到一起,形成一个巨大的社会关系网络,促进了亲人、友人、同事之间的互动。微信正悄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同时也为慈善捐助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微信个人募捐行为:合法性成谜根据微信自身的特殊性,微信个人募捐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微信是小型的网上熟人社会,捐赠人和发起人之间是一种信任和被信任的关系,扩散的范围依赖于发起人的社会关系网络的大小和发起人个人的影响力;二是微信与支付功能进行绑定,捐赠人可以直接通过微信进行捐赠,提高了募款的效率;三是微信朋友圈是一种滚雪球式的信息传播方式,以某个人的转发为基点,向外延伸至更多人进行转发。在我国,有很多个人发起募捐的实例。近期网上出现了一个募捐案例:某家庭有车有房,遭遇孩子患重病,其朋友通过微信进行个人募捐,轻而易举地募集到600多万,却出现剩余善款不知如何处理的状况。这个案例不禁让人唏嘘,慈善募捐到底是穷人的专利,还是每个人都可以随意行使的基本权利。其实有关个人募捐的问题在微信募捐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该事件的发生再次引发人们对个人募捐规范性的关注。虽然微信工具相对于微博等新媒体更偏向于私人化,其捐赠行为属于一种友人之间的赠予,但其仍然逃不出发起个人捐赠的门槛问题,以及接收善款的信息公开,剩余善款如何使用等问题。笔者了解到目前并没有法律约束个人募捐行为。个人募捐行为的合法性成谜。微信个人募捐行为:是推广还是遏制微信募捐该何去何从,相关专家和从业者的看法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中民慈善信息中心慈善捐助信息中心培训部主任韩雪表示:目前,一些因大病进行的个人募捐,捐赠人更愿意采取直接把钱交予医院的方式,而不是受助者本人,这样当受助者接受完治疗后,剩余的募款可以留在医院资助同样患病的人,或由医院将剩余的捐款交由相关慈善机构。韩雪认为,个人募捐应依托具有公募权利的机构,通过机构进行募捐,募得的资金不应直接进入到受助者的账户,而是通过第三方机构进行保管,这样有利于募款的公开和透明,以及募款余额的使用。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9958项目总监王昱表示:个人募捐是慈善募捐的主要形式中的一种,但需要加以规范。9958项目为儿童开展个人募捐的方式之一就是通过微信平台,他们目前在微信上的筹款每月能达到300万到400万元,可以看出微信的募捐平台潜力很大。该项目采取的方法是在募捐开展之前与患者家属签订协议,以确保在出现不可抗力的情况下(比如患者在治疗中病逝或患者治好后有剩余善款等),9958可以把剩余善款作为项目款用于其他儿童的医疗救助。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的总监陈冬青表示:目前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个人募捐行为是不合法的,他认为个人募捐的行为是可行的,但需要加以规范,捐款人捐款是基于对募款者的信任,因此监督求助者的行为和资金的去向是合理的,也是求助者应自觉接受和主动完成的;个人募款还具有一定的非专业性,依靠专业的组织进行募捐,可以提高募款的利用率。另外陈总监还指出微信个人募捐存在着个人的社会资本和地位问题,无疑社会地位高的人能调动更多的社会资本,而底层人士甚至不知微信为何物。微信个人募捐问题对慈善公益的影响:是利还是弊陈冬青认为个人募捐的不规范性对慈善公信力的影响是双向的。从短期看,个人微信募捐不规范对公信力是一种打击;但从长远看,这样的事件每发生一次都能提高公众对捐赠行为、对善款、对受助人群、对社会组织、对社会问题的重视程度,引发整个社会的思考,促进慈善行业的整顿。微信个人募捐问题的出现是一把双刃剑,微信个人募捐做到了守望相助、扶贫济困,同时也因募捐过程的不规范性被大众怀疑。因此,国家应出台相应的法律予以规范;慈善组织应完善机构管理,为求助者搭建个人募捐的平台;社会大众也应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坚守道德底线,维护募捐秩序。只要正确的看待个人募捐,对其加以善用,最终一定会造福于社会。(作者单位: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播放数:449505
播放数:1475116
播放数:1162473
播放数:5808920
48小时点击排行微信的尴尬:被拉进捐款群 你捐吗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近日发布的《微信生活白皮书》显示,9月份平均日登录用户已达5.7亿,人均拥有128个好友,微信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互动频繁的微信群也俨然成为一个“江湖”。这个江湖中,个人演绎的不同角色纷纷上场,继续着面对面交流之外的一场场好戏。在这些微信群江湖中究竟发生着怎样的故事?今天起,我们一起观察。
好友群、工作群、同学群……在微信时代,每个用户都或多或少拥有一些微信群,这些微信群拉近了人们的距离,同时也让人产生了顾虑。“说拉近了距离吧,其实有时反而觉得更远了,因为这些群有时会被刷屏,有时说话要考虑多多。”80后阿常说,他共有95个微信群,在群里遇过不少欢乐和尴尬的情景,最哭笑不得的一幕是,“有好友把我拉到捐款群,大家都在捐款,你说我捐不捐?”
“因为孩子重病无钱医治,就发动起来捐款了”,虽然与当事人并不认识,也并不认同这种略带“强迫”性质的捐款,阿常还是乖乖地捐出了100元。“没办法,都是朋友,不捐也说不过去,捐了之后我就悄悄退群了”。
类似的尴尬也在其他微信群里上演。那么,每人究竟有多少个微信群呢?一项调查称,公务员平均加入的群有4个;外企从业人员有15个;事业单位和个体工作人员分别有7个和5个。
不过,这不是唯一的调查结果。共青团上海市委的公众号“青春上海”曾推送了一篇文章《【真相】一个团干部有120个微信群算很多?数数你自己的,结果惊人!》,文中称,一位团干部微信群多达120个。还有人统计,如今,每人拥有数十个微信群已成为常态。
阿常也统计了一下自己的微信群情况,多达95个:“同行交流群有4个,共有群友1574人;挚友群4个,共23人;工作群6个,共382人;校友群3个,共334人;同学群3个,共173人,活动群2个,共130人;另外还有73个临时群,共437人。合计共95个群3053位群友。”阿常称,临时群包括项目群、聚餐群、喝喜酒时讨论红包大小的交流群等。
目前,阿常大部分的群已成“僵尸群”,每天活跃的群仅在10个左右,占群友总数一半以上的同行群恰恰是认识人最少、发言也最少的群。“但如果退群的话又接触不到有用信息,觉得可惜。”
工作群:说话需注意?
一般微信用户都会拥有一个工作群。80后小伙小吴认为,“工作群确确实实让我们沟通更加便利,但发言时却要时刻注意,因为不小心可能就会得罪领导。”所以,工作群除了正儿八经的讨论外,更多时候成了点赞的舞台。“一些关系好的同事往往会另开小群,在这里说实话,吐槽。”
事实上,这些顾虑也为领导们所察觉,一位企业的中层领导告诉记者:“下属开小群,我们都能理解。其实我最怕的就是发一个通知或者想法,没人回应,会显得很尴尬和冷场,也不能掌握下属的想法。”
同学群:聊聊就淡了?
“建群的初衷就是让大家多交流,刚开始大家发言都挺踊跃的,后来渐渐就少了。56人的同学群,发言的永远是那几个。”一年前,阿洁建了一个高中同班同学群,过了不到两个月,发言的人渐渐少了。
如今,阿洁群中更多的话题是某同学出差或旅游到某地,询问有无当地同学聚会;或者某同学有喜事,然后引发同学们一片祝福点赞。阿结无奈地说,很多人都反映同学群有这种情况。
既然微信群有这么多问题,那退群或屏蔽不就行了吗?
“退群?没那么轻巧,如果拉你入群的朋友发现你退群了,这不是在驳人家面子吗?另外,像工作群之类的就更没法退呀!”
事实上,退群或屏蔽而引起的麻烦并不少见,阿常就有一个同事因此误事。“那次他在外休假,屏蔽了所有工作群,结果休假结束之后忘了解锁,错过了一个重要会议,被按规处罚,也给领导留下不好的印象。”
群规模11~40人最适合沟通
据10月份北师大发布的《微信社会资本对集体行为的影响》第一期研究结果:微信群活跃度最佳人数是11~40人,这一规模最适合沟通,使用度最高。55.9%微信用户有1~5个常用的微信群。值得注意的是,微信群活跃度超过朋友圈,八成微信使用者一周都会有一次及以上的发言行为,95.6%的微信使用者一周会有一次以上的微信群信息浏览。
微信群还是以熟人交往为主。同学群、同行同事群是两类使用最频繁的群,也就是说,虚拟交往还不是主导。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教授周如南认为:“在设计之初,微信是一种私人化和熟人社会的工具,但是当它变成一种社会礼仪之后(如现在可能不派名片,直接加微信),微信的公共性也在渐渐增强。微信未来可能会变成类似微博的工具。它如何发展,还要看微信团队如何定位和设计,需要继续观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球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环球时报系产品
扫描关注环球网官方微信
扫描关注 这里是美国微信公众号
扫描关注更多环球微信公众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唐嫣罗晋领证是真的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