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大学学的心理学从事什么行业 可以从事传媒相关的工作吗

第1章 作为生活环境的大众传媒(1)所谓大众传。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它主要是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电影、书刊、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面向广大受众进行定时的、迅速的、不间断的信息传递。其功能可归纳为传播信息、引导舆论、实施教育、提供社会服务及丰富文化娱乐五个方面。作为大众传播载体的大众传媒在今天更得到充分的发展。自1702年第一份现代报纸诞生直至今日的所谓“21世纪新传媒”的出。大众传媒已经以一个崭新的形象注入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空间。数字电视、互联网和手机的飞速发展无疑为我们今天的大众传媒赋予了更为广泛的发展空。其产业属性也越来越明显。然。在媒介信息领。至少有一个关键的不同点将它与其他盈利型工业体系分开。那就是它对人类意识的直接但无法测量的影响。一、大众传播媒介已经成为我们的生活环境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环境的一部。并经常地、广泛地诱导和制约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各种政治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信。纷纷随同大众传媒的巨大辐射力以其快捷、直接、形象具体的方式充斥着我们的生活空间。大众传媒已经十分具体地参与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过。成为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内容、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关于大众传媒对我们生活的影。西方学者很早就进行了调查。1945年纽约报界的一次长期罢工使各家报纸停刊。美国学者伯纳德·贝雷尔森趁机以“没有报纸对人们意味着什么”为题进行调查。贝雷尔森访问了一些纽约市。试图发现他们看不到报纸时的举止有何不。以及他们在看不到报纸时觉得失去了什么和有什么需要得不到满足。研究发。一份日报对它的读者来说可能具有的用途是:提供社会交往或给予社会声望;更多的是提供有关公共事务的信息及解释;也时时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工具或休息方。并用作日常仪式的一部分。其中值得注意的。在这种情况。“读者说他们得不到满足。主要不是任何特定的哪一类的和特定问题的新闻。人们。没有报。他们感到奇怪地‘离开了世界。好像他们‘不在’这个世界上;好像帷幕放下来使他们看不见外面。尽管他们并不是常常看外面的”(Berelso.1949)。看报是一种习。没有报。人们就会寻找一种新的办法来消磨这段时间。所。没有了报。他们便感到与某种已经习惯了的生活方式脱。在这个意义。报纸能够给予人们最大的满足可能就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方式。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2004年公布了由此可。我们与大众传播媒介的接触越来越频。今天的年轻人依靠网络等媒介来购物、交友、豢养电子宠。甚至网婚。数十年。特别是随着传播科技的发。我们对大众传播媒介的依赖有增无减。可以。我们已经离不开大众传播媒介了。二、媒介现实源于客观现实但不等于客观现实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的内容往往不是现实的完全真实写照。大众阅读、视听到的1.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的信息并不全然真实地反映世界的真相与全貌。2.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的信息都经过复杂的筛选、包装、选择与组合。3.大众传播媒介呈现的信。可能受到包括记者与编辑、媒体部门与组织负责人、政府、政党、广告商等各种个人或组织的影响。4.媒体的传播科技特。规定了媒体的表现形式或内。从而制约了大众传播媒介呈现信息的方式。5.大众传播的接收者本质上是媒体工业运作下所产生的市场商。作为广告商欲触及的目标对象。我们可以举两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著名记者李普曼(Walter Lippmann)曾对美国报纸三年内关于俄国布尔什维克革命的报道进行研。证明美国传媒由于受“组成新闻机构那些人”的愿望所主。其报道既不准。又带有偏见。李普曼和查尔斯·梅尔茨对它自1917年2月至1920年初的报道进行了调查研。发现其中报道布尔什维克政府行将垮台的消息达91次之多;它所援引的关于俄国革命的事件和暴行也都是缺乏事实依据的。受众的视角受到新闻制作人对新闻材料处理的影响。昂特曼(Entma.1991)考察了美国媒体对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两组类似事件的报道。一是1983年大韩航空公司的一架客机被前苏联的战斗机击。机上269名乘客和机组人员全部遇难。二是五年后一架伊朗航空公司的客机被美国海军舰艇击。机上290人全部死亡。昂特曼对《时代周刊》、《新闻周刊》、《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的新闻报道进行了研。认为这些报道由四个突出方面组。它们构成了新闻解释的结构:事件。谁应该对事件负责?对大韩航空公司灾难的报道使人们对谁是凶手的疑问已经很少。《新闻周刊》封面的标题为“开火屠杀!”。文章指出“莫斯科”或“苏联”是罪犯。对伊朗航空公司的灾难则是思考和疑问。“为什么会发生?”是《新闻周刊》的封面标。《时代周刊》则只在封面的一角提及了这件。写道:“海湾怎么了?”简而言。大韩航空公司的灾难是被当作一个国家蓄意的阴谋——一种战争行为来报。而伊朗航空公司的灾难仅被写成一种悲剧性的错误。解析。昂特曼认为从上述两事件的图片报道中已经得到答案。对大韩航空公司的灾难报道。飞机的损坏是显而易见的。《新闻周刊》用了整个封面刊登飞机爆炸的照片。而对伊朗航空公司的灾难仅有一小幅图片报道。大韩航空公司的灾难遇害者名字被一一列。还附有很多他们所经历的情感生活的描写。然。伊朗航空公司灾难的遇害者名字并没有被列。而事件后的详细报道是围绕这一“错误”的技术原因展开的。分类。昂特曼将五大新闻媒体中受访者认为的事件原因作了分。并归之为“蓄意”或“错误”。他发现大多数被访者认为大韩航空公司的灾难是“蓄意”制造。而伊朗航空公司的灾难却是某种失误造成的。值得一提的。《华盛顿邮报》的16份调查。关于韩航事件造成的原因都归结于苏联方面的“蓄意”。概括。这些事故应该由谁负责?绝大多数人认。韩航事件的责任人不是个人而是苏联政。甚至是苏联这个国家。而伊航事件是个人失。当然不会扩大到USS Vicennes(战舰本身)和美国海军。独立地。对两个事件报道的主要区别在于侧重点不同——伊航灾难也许已有一个更明确的技术解释——或者作为新闻机构的倾向。它也许反映了媒体拥有者的政治立场。但是昂特曼考察了全世界最有权威的五家媒。发现其报道非常相。都沿用着长期以来的冷战思维。这些报道的措辞和图像导致了两种不同的观念。如韩航事件应在道德范畴进行评。而伊航事件应局限在技术范畴。当。各类观众所持的态度将最终决定这些评论在多大程度上塑造公众舆论。从大众传播最日常的内容——新闻的选择。我们就应该可以感受。显著的人、有趣的人和事、反常的现象是大众传播最优先考虑的内。坏消息被看成是真正的好消。因为大众传播的信息接收者都对这类内容有极大的兴趣。反常的、显著的、有趣的内。经常被强调被突。以致超出了它们本来的意义。久而久。我们只看到大人物看不到小人。有时甚至感叹历史是重要人物、知名人物的历史。此。世界虽然瞬息万。但人自身受制于历史、文化和本。并没有制造出比以往多得多的信息。现。我们惊呼“操作”层面上迅速膨。是泡沫信息。随着操作层面的日益高科技。泡沫会越来越多。我们往往被自己制造的泡沫所包围。在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的信息形成过程中有太多被操纵的可。我们每天接触的媒。是一个蕴含着丰富意义与多元讯息的潘多拉之。人们很容易被五光十色、充满扭曲的媒体讯息所误导。媒体操作明显地超越和制造着现。因。使用媒介也需要学习。第2章 作为生活环境的大众传媒(2)三、传媒表征与刻板印象大众传播活动也是传受者在心理互动的基础上利用现代传媒进行信息传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受众认为自己获得了真实信。媒体也认为自己反映着真实信息。然。媒体真实与受众理解之间的关系却是错综复杂。在媒体真实后面有社。有政。有权。有精英文化和传统文。有作为反映这种真实的媒体的局限。而受众理解这种真实又参杂了社会影响并受理解主体本身的种种限定。对现代受众而。其心理源泉主要来自媒介世界。美国新闻工作者和社会评论家李普曼(Walter Lippmann)认为:“我们的身外世界(即真实世界)越来越变得广阔而纷。如今人们已很难直接去感知它、把握它、理解。诸如关税、贸易、财政预算、战争与和平等众多人们必须面对的问。都远远超出人们直接接触、亲身感受的范围。因。对绝大多数人来。身外世界实际上已是‘不可触、不可见、不可思议’的。”可。媒介世界已成为人们直接接触的世。而传媒对事物的表征对人们认识客观世界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J.S.布鲁纳将人类对其环境中周遭事。经知觉而将外在物体或事件转换为内在心理事件的过。称为认知表征。这里所谓的传媒表征(representation.是指客观事物在传播媒介中的反。它是受众获得客观世界知识的重要基础。而所谓刻板印。是指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具有的一种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刻板印象英文即stereotype.这个词有着十分有趣的来历。早期的印刷排版工人是按照字母的顺序查找字模来排版。为了方便起。他们把经常联合使用的词的字模捆绑起。每次遇到连用就直接使用捆绑的字模而不必分别查找几。以此加快排版速度。这些被捆绑起来的字模就叫做stereotypes。后。刻板印象的词义得以延。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一般指“以选择及建构未经发展的、概括化的符。将社会族群或某群体中的个别成员予以类别化的做法”。简单地。就是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一般来。生活在同一地域或同一社会文化背景中的。在心理和行为方面总会有一些相似。同一职业或同一年龄段的。他们的观念、社会态度和行为也可能比较接。人们在认识社会。会自然地概括这些特。并把这些特征固定。这样便产生了社会刻板印象。因。刻板印象本身包含了一定的社会真。所。它通常成为人们简化认识过。迅速适应环境的手段。但。这种固定的、高度概括的方式不但有可能是非常片面。而且很难随着现实的变化而发生变。它往往阻碍人们看到新的现。接受新的观。结果导致人们对某类群体的成见。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个人的亲身经验:二是社会学。即从父母、老师、同学、课本及媒体习得而来。在各种媒体异常发达的今。大众传媒既是个体了解外在世界的主要窗。也是刻板印象形成的重要途径。有人估计(Gerbne.1997.美国儿童每周平均要在电视剧中接触到350多个不同的人物形象。过去人们绝不可能看到如此丰富多彩、各种各样的人物。传媒、特别是电视。给我们提供了难忘的真实生活中可能碰到的职业群体形象。在英。人们有关监狱生活的许多观。以及犯人行为和活动的情。都来自于电视连续剧《服刑》。而我们当前对军营生活的了解也很可能来自于电视剧《士兵突击》。尽管传媒对职业群体的表征有助于提升这类职业的形。但一些职业群体的成员经常批评这一表征不具有现实性。英国一些中小学教师抱怨频道4播出的电视连续剧《教师。过度渲染了剧中教师吸毒、酗酒和滥交的情况。当。也有人认为该连续剧本质上体现了人文精。塑造的人物有趣、可。消除了人们对教师的一些“僵化”的刻板印象。这里隐含着一个假。即传媒有尽量准确地描述社会群体的道德义务。这对新闻和时事节目也许是合理。但对于虚构的电视。也许需要以一定的失真为代。来体现作者和制片人的艺术自由。对传媒中不同社会群体的描。人们最关心的是这些群体的代表性不足和刻板印象问题。1999.英国某慈善机构调查发。尽管事实上老年人占英国总人口的21.但他们在电视中只占到7%(Age Concer.1999)。不仅如。在电视人物。老年男子出现的人数是老年女子的两。跟现实中的比例刚好相反。在少数民族群体中也发现了类似的代表性不足的问题。在南加州的一项研究发。在该地区电视广告中出现的人物中86%是白。只有1%是拉丁。2%是亚裔美国人。而现实。后两类群体加起来要占该地区人口的1/3(Coltrane Messine.2000)。在柯特兰和梅西纽(Coltrane Messineo)的研究。研究者得出结论。广告中的白人角色已婚的人数是非洲裔美国人的两。而且非洲裔美国人跟其他群体相。更可能被描述成攻击性的。这不但对黑。对整个社会也是一个问。因为这种刻板印象不可避免地会导致种族偏见。如白人警察在处理黑人嫌疑犯。如果认为那些嫌犯更可能作出暴力反。这些警察就会更快地采取防卫(也许是暴力的)措施。另。种族主义的信念也可能是通过那些看似正面的表征而得以传播的(Hal.1981:Hoberma.1997)。比如将非洲裔看成关于传媒表征与刻板印。研究最多的是性别刻板印象的形成。有研究者(冯。1998)对我国八家主导报纸(《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法制日报》、《经济日报》、《农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工人日报》、《文汇报》)新闻版新闻作品进行研究后发。男性新闻人物在出现频率、被引用频率和被拍摄频率等方面都远远超过女。其中在有言论被引述的新闻人物。男性占91.女性占9%。男性新闻人物中的职业身份较重要者(如政治领导人、企业团体负责人)占男性新闻人物的70.女性新闻人物中政治性身份者仅占18.7%。另有一些研究者(刘晓红、卜。1997)对广告中的女性形象进行了分。结果表。广告中的女性职业角色有51.6%为家庭妇。而男性职业角色中科教文卫及领导管理者占47%。广告中女性出现的地点51.5%是在家。出现在工作场所的只占14.5.而男性即使出现在家。也多为娱乐(31%。做家务的只有5.3%。在一项非常全面的内容分析。考夫曼(Kaufma.1999)考察了各个不同观看时段电视广告中塑造的伴随儿童的男女人物形象。总的来。广告中的男子很少在孩子母亲不在场时跟儿童单独出。尽管这一广告模式在美国足球赛期间稍有不同(此时屏幕上更可能出现体育设施广告或赛。而且更可能出现父亲与孩子一起在院子里打球的场景)。该研究中最有趣的是与父母一起出现的孩子的年。以及他们参与的活动。男子更可能从事的照看对象是婴儿而不是学龄儿童。对下表数据的进一步分析表。广告中男子的儿童照看行为毫无二致地指向男孩。男子还比女性更可能参与孩子的教育活。以及饮食和游戏活动。特别是游。它成为父子广告中一个独特的特征。这些数据表。男子虽然比过去更多地跟家庭在一。其活动还主要局限于饮食、游戏和教育。表1.1广告中的亲子交往:父母的性别和活动的性质塑造的活动父亲母亲婴儿儿童少年婴儿儿童少年照看儿童337—37276教育吃饭—游玩表中数字为各年龄组的百分比(摘自Kaufma.1999)由于传媒广泛地渗透于我们的心理生。其内容不可避免地影响我们对其所传递的现象的理解。人们可能通过传媒中社会群体的表征来理解自己。那。传媒意象是对现实的反映还是有助于塑造现实?对该问题的回。实际上依赖于我们如何定义“现实”以及我们相信传媒能起多大的影响。从本质上。该问题是有关色情和暴力“影响”争论的再现。的。克雷格(Crai.1992)指。我们对传媒有如此的依。因此问题不是传媒表征反映现。而是它本身就“构成”现实。由于大众传媒的某些倾向。人们在心目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存在着一定的偏差。W.李普曼认。大众传媒的内容是一种营造“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的活。它通过对象征性的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不仅制约着人们的认知和行。而且通过制约人们的认知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就需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有一种“共识”的任务。研究传媒表。消除刻板印象也因此变得重要。第3章 大众传媒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不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视角往往构成一门互不相同的学科。有没有自己特定的、贴切的并且相对固定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视。同有没有自己独有的概念、范畴、知识体系和结构框架一。是判断一门学科是否成熟、是否可以称作一门科学的重要标志。一、心理学与大众传媒传媒与心理发展互为依存、密不可分。传媒具有寻求信息、人际交往、娱乐休闲等功。这些功能的最终实现离不开人的心理。而人的心理发展和社会化也离不开传媒巨大的影响。因此传媒与心理学的关系决不是牵强。建立系统、完整的传媒心理学也是可能的。早期的传播研究主要由心理学者和社会学者进行。因此一些现在被归入传播效果“里程碑”的研。实际上是心理学研。如年间由霍夫兰领导的“耶鲁传播与态度改变计划”。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由传播学者所进行的大规模传播研。这些研究被认为是传播学研究向传播学者易手的转折点。(罗瑞、德弗勒。王嵩音。1993)但心理学并未和心理学者一起退出传播研究领域。研究大众传媒的传播学与心理学的学缘源远流长。传播学的“四大先驱”中就有两位心理学家:德裔美国心理学家勒温(Lewi.K.)和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Hovlan.C.L.)。尤其是霍夫兰的态度研究被认为是传播学中的经典研究。美国传播学者赛弗林(Syverlin)和坦卡德(Tancad)对霍夫兰领导的研究小组的评价是:“这个集中了(美国)心理学界最出色人选的班子所从事的大型研究项目被认为是现代态度改变研究的开。而且是大众传播理论若干重大贡献的渊源”。德国学者马莱茨克(Maletzke)于1963年提出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是传播学与心理学彼此渗透、相互结合的明证。“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创始人丹尼斯·麦奎尔和他的助手斯文·温德尔曾指。该模式是“数十年来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研究大众传播之总结”。这是一个“有条理地、经过周密考虑建立起来的模。显示出大众传播是一个心理上非常复杂的社会过。其中解释可能多属于多因素类型而不是单因素类型”。作为传媒心理学研究核心的效果研。更是体现了传媒与心理学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特点。无论是魔弹论、有限效果。还是使用与满足论、积极受众。都与心理学的发展紧密相。都打上了同时代心理学发展理论的烙印。1991.Reeves和Anderson在《传播学研究》期刊上撰文探讨心理学理论与传媒研究的关。提出这两门学科谁都难以离开对方。对传媒研究者来。他不能忽视看电影或录像时观众涉及的认知加工:对心理学家而。认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可通过对传媒应用的思考得以丰。特别是研究阅读对认知一般理论的影响。Reeves和Anderson引用了著名认知心理学家Ulrich Neisser(1976)的。即“心理学若不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经。就几乎忽视了该自然学科的所有领域”。对20世纪七八十年代北美社会心理学期刊进行大致搜。就可以发现存在着大量有关电视和电影“影响”的研究论文。大多数研究都认。电视远不是人们所想象的是在客厅角落的无害魔。而是想象和信息之。它可以使默从的、天真无邪的孩子变成愚蠢的怪。甚至变成杀人不眨眼的凶手。许多心理学研究的征兆表。它基本上是问题驱动而不是好奇心驱动的。换言。进行这些研究是为了寻找传媒不良影响的科学证。而不是出于理解传媒总体上如何影响行为的理性需要。因。研究的设计使我们很可能获得暴力传媒节目与攻击性行为间在统计上具有显著意义的因果关系。这类作为结果而发生的研究文献使Leonard Ero.这位该领域的主要研究。认为传媒暴力与攻击性行为之间的因果关。就如抽烟跟肺癌间的因果关系一样有说服力(Ero.1993)。尽管人们对有关传媒暴力的实验研究之不足具有广泛的认。但其研究范式已深入传媒本身以及政治家的内。他们继续对传媒暴力与反社会行为间的直接关系作出牵强的判断(Barker Petle.1997)。舆论一致认为Eron是对。即没有必要再进行所谓的实验或调。因为已经毫无疑问地证明两者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然。也有一些对传媒暴力的研究借鉴了当今社会心理学的一些理论与方法(如Sha.2001.对很多人来。此问题远未得到解决。二、传媒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大众传播学是交叉学。心理学又是综合学。大众传媒心理学必然是经过交叉、综合后形成的应用学科。每门学科都有它独立的、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研究对。那大众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呢?北京广播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刘京林教授认为:“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概括讲是研究大众传播活动中传受者的心理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具体。是研究因大众传播诸因素引起的传受者显在或潜在的心理和行为的形成、发展、互动等的特点和规律及传受者的生理和心理机制的科学”(刘京。1997)。云南大学新闻系教授敬蓉把大众传播心理学界定为:“大众传播学心理学是运用现代心理学理论和成。研究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介进行的新闻、政冶、经济、社会、观念、知识、商品、娱乐等多种信息传递的大众传播活动。人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敬。1999)在编著本书。作者查阅了大量文。没有发现更多以《大众传播心理学》命名的。倒是从丹尼斯·麦奎尔和斯文·温德尔所著的《大众传播模式论》一书。得知德国学者马莱茨克曾经撰写过内容广泛的《大众传播心理学。虽然没有看到过这本。也没有见到具体的内容介。但了解到他使用了他本人1963年创建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这一模式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研究了大众传播过程的相关因素。在该书中对每一个关系、因素和要素都作了详尽的论述。综合各种观。我们对大众传媒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作如下界定:大众传媒心理学是研究大众传播活动中传播者和接收者的心理及其行为规律、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对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影响及规律的科学。第4章 大众传媒心理学研究的现状直到20世纪70年。国内才有一些专家开始系统研究传播。但以向国内读者介绍传播学知识为主。到80年。大学新闻系开始设置有关传播学的课程。作为一门年轻的学。传播学、大众传播学在我国的传播与普及至今时间不长。此。大众传媒心理学是一门交叉、综合性学。涉及领域相当宽。短期内要理清其研究的脉。是件很不容易的事。目。中国大陆关于传媒心理学的学科框架的建构研究还刚开始。一、传媒心理学研究的代表作按照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骏德的说。大众传播心理学初步形成为学科应在20世纪末、21世纪。国内的代表作有以下三本:1.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刘京林的《大众传播心理学》。这本著作从现代心理学视角研究大众传。研究对象有两种视域:一是传播渠。二是认识主体。该书分别阐述了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传受者的心理实质;西方现代心理学理论在大众传播活动中的应用(包括行为主义和大众传播、精神分析与大众传播、人本主义与大众传播、认知心理学与大众传播等章);在大众传播活动中传受者心理互动的特点与规律;大众传播中特有的心理现象和传播策略的心理分析。已形成自己独特的体。在研究大众传播的特有心理现象及其心理分析方面有所突破。2.敬蓉的《大众传播心理学导论》。这本著作的研究内容包括:心理因素对大众传播活动的影响(需要与动机、注意、认知、图式、情感态度等。大众传播对心理因素的影响(认知影响、态度影响、行为影响等。传播者心理特点和受众心理特点(社会化心理、受众符号化心理等。大众传播活动中的偏见与障碍等等。3.童清艳的《超越传媒——揭开媒介影响受众的面纱》。这本书作为“新闻与传播理论丛书”之。从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概念——认知结构入。探讨人们于现代媒体中获取知识(或信息)的方式和途。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传媒受众认知结构所表现出的诸特征。此书从概念辨析入。论证传媒与受众、媒介信息与受众认知结构的互动关。从而揭示媒介影响受众的“面纱”。我们以。在关于大众传播心理学代表作一栏。还应添上刘晓红、卜卫著的《大众传播心理研究》。这本著作出版于2001年1.作者通过大量阅读传播学学科的发展史及传播学效果理论的相关文。以及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方面的文。从传播活动对人的影响这个思路入。分四个部分对大众传播心理作了研。即:大众传播的内容和影响因素、大众传播影响过程研究、大众传播的结果以及心理学和大众传播研究的关系。此。近年出版的由方建移、张芹所著的《传媒心理学》受到了同行一定的关注。该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传媒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现状、理论、研究方法、影响传媒致效的内外因素、传媒表征与刻板印象、受众心理。第二部分主要包括当前传播学界普遍关注的一些领。如暴力传媒、色情传媒的心理影响、传媒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以及儿童与电视的关系。第三部分主要是一些专题研。内容有新闻心理、广告心理和互联网心理等。以上这几部著作各有千。应该说对大众传播心理学的构建都作出了探索性研究。但从总体上看大众传播心理学研究还刚开。体系尚未成。有待完备。二、传媒心理学研究的现状传播学者许欣根据文献计量学原。以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辑录的《中国大陆传播学专著、译著要目》作为统计依。对年间中国大陆传播学专著出版数量、主题内容、译著等进行了分析研究。统计表。传播心理学专著只有2部(不包括冠以新闻心理学、编辑心理学等名称的专著。在各分支传播学。出版数量最。占各类专著总量的0.7%。参照申凡教授的说。我国对传媒心理学的研究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80年代。主要以新闻心理研究的形式呈现出来。虽然研究方法单。但是它研究的传者(记者、编辑)心理、受众心。研究的采访、写作、编辑活动中的心理规。对新闻学研究起到补充、拓展领域的作用;第二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末至。直接以传媒心理学的形式展。虽然研究方法日益严密与科。但是内容要么与传播学理论重复、重。要么是对传播中的心理术语简单解。这些研究尚不能达到补充传播学与拓展传播学研究空间的作用。目前我国传媒心理学还处于初创和萌芽阶段。根据目前已出版的几本传播心理学著作来。它们还没有统一的理论框。基本上是随人所。根据各人已有的知识结构来写的。有些著作虽然书名为传播心理。但侧重点却是文化传播或人际传播的内容。这些研究一般有三种思路:一是从认知主体的角。记者、编辑、主持人、广告人。囊括所有信息传播者:二是根据传播学的5W要素来写:三是根据心理学的各理论流派来解释传受心理。专门研究传媒心理学的成果鲜能见到。我们认。目前为数不多的这些传播心理学研究虽各有特。但一是容易落入心理学解释的俗。通常用普通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理论框架中的原理来观察、解释传媒领域中的心理现。结果把这些领域中有机联系的心理系统切割成互不联系的零碎心理现象。二是只停留在理论和历史考察层。缺乏实证研究。三是传媒特色不明显。国外有关受众心理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6世。但可称为传媒心理学先驱。是一批从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从事传媒活动的心理学工作者。1982年美国成立了传媒心理学协。旨在促进心理学家和心理健康问题的专业人员参与传媒活。制定心理学家参与传媒活动的伦理和职业标。对公众进行传媒教育。1985年该协会成为美国心理学会第46分会——传媒心理学分。1997年更名为“传媒与传播技术心理学分会”。在北。绝大多数大学设有传媒与传播。广泛从事传媒心理学研究。有许多教职员工受过进行定量研究的心理学训练。他们的工作纳入“传播科学”或“传媒研究”范。研究成果发表于诸如《广播与电子传媒杂志》和《传播学杂志》等刊物上。国际传播协会每年都召开一次学术会。期间提交的许多论文都涉及传媒心理学这个主题。然。在北美的心理学系却鲜有开设传媒心理学课程的。传媒心理学的覆盖面很。大大超过诸如音乐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领域。这部分是由于已经存在着一些内容包含在传媒心理学内的学。如广告心理学、新闻心理学和互联网心理学。三、传媒心理学的未来在我。传媒心理学学科体系的建立尚在探讨之。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代表性的构思:广西大学新闻系虞达文教授建。先建立与新闻关系更密切的大众传播心理学。弄清它的学科从属、领域范畴。传播心理学属于心理学分。从领域来。它是传播学的边缘学。应以社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思维心理学等相关原理作为主线;作为传播学的边缘学。它应以大众传播研究的五个层次:传者—信息—传媒—受众—效。作为横向的基本构架。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申凡教授认。在建立传播心理学的构想。可以从对传播学研究拾缺补漏的地方入。开拓自己的领域;也可以把传播学中已有的心理研究作为起。再向纵深方向研究。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林之达研究员的思路是:第一。考察、揭示传播系统(包括传播的各外延)与心理系统原来是人类精神生产流水线上紧紧相扣、不可分离的工序;第二。沿着传播领域各心理系统本来有机联系着的脉络建构传播心理学(包括新闻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宣传心理学在内的各分支学科)的理论框架。北京广播学院国际传播学院陈卫星教授希望从帕洛·阿尔托学派的基本原理出。把传播作为一个被整合的社会现象来考。把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考。从元传播入。从非传播的模态找出传播的可能。从而探讨传播心理的建构过程。2002.中国社会心理学会新闻与传播心理专业委员会成立。新闻与传播心理专业委员会作为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的一个专业分。由此可以看。大众传播心理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2002年11月召开了第四届全国新闻与传播心理研讨会暨中国社会心理学会新闻与传播心理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年。从众多的研讨文章看。传播心理学研究密切结合新闻与传播实践活动的应用心理学研究丰富多彩、成果丰硕;对互联网心理(网络心理)的研究方兴未艾、引人瞩目。我们有理由相。大众传播心理学的研究也有着美好的前景。要点:1.在现代社会。我们越来越频繁地接触大众传播媒。并越来越多地通过媒介来了解世界。大众传媒已经十分具体地参与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过。成为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内容、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2.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的内容往往不是现实的完全真实写照。大众阅读、视听到的3.媒介世界已成为人们直接接触的世。而传媒对事物的表征对人们认识客观世界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大众媒介不仅横亘于人与社会之。也横亘在人与人之间。4.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个人的亲身经验:二是社会学。即从父母、老师、同学、课本及媒体习得而来。在各种媒体异常发达的今。大众传媒既是个体了解外在世界的主要窗。也是刻板印象形成的重要途径。5.传播学与心理学的学缘源远流长。传播学的“四大先驱”中就有两位心理学家:德裔美国心理学家勒温(Lewi.K.)和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Hovlan.C.L.)。尤其是霍夫兰的态度研究被认为是传播学中的经典研究。6.传媒心理学(大众传播心理学)是研究大众传播活动中传播者和接收者的心理及其行为规律、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对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影响及规律的科学。基本概念:1.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2.传媒表征:是指客观事物在传播媒介中的反。它是受众获得客观世界知识的重要基础。3.刻板印象:是指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具有的一种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思考题:1.请你结合下面的事。谈谈刻板印象的形成。谢晓东去美国后有件事对他触动很大。在北大上学。学校搞西方流行音乐讲。当时形容“披头士”乐队是“扯着嘶哑的嗓子唱着颓废的歌”。到了美。他租了一盘“披头士”的录像。想看看这个当初被形容的颓废乐队究竟是怎么回事。看完之。谢晓东有点。约翰·列侬死的时。当时的苏联都降半旗致。整个西方社会的一代人都受到了“披头士”的影响。“当时我就哭。自己这二十多年是怎么活”注:谢晓。编。制片。导。2010年导演电影《我是植物人。引发多方关注。2.请你认真阅读传媒心理学的一本代表。并说说你的体会。3.怎样理解传媒心理学的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有一句名。即心理学有一个悠久的过。但只有短暂的历史。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在科学心理学诞生。由于实验方法的采。心理学得到了长足的发。不同理论倾向的心理学家开展了多种多样的实证研。并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理论观。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心理学流派。在实验心理学建立的早。存在着内容心理学与意动心理学之争。美国心理学产生以。又出现了构造心理学与机能心理学的对立。1910年以。西方心理学内又产生了行为主义、精神分析和完形学派。这些流派又进一步分化和演。并由此诞生了新行为主义、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和社会文化学派。上世纪50年代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作为行为主义与精神分析之后心理学的第三势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的认知革命又促进了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诞生。目。人本主义心理学与认知心理学是西方心理学的两个主要发展方。其他心理学流派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这两种研究取向的影响。在上一章我们已经提。研究大众传媒的传播学与心理学的学缘源远流。作为传媒心理学研究核心的效果研。更是体现了传媒与心理学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特点。无论是魔弹论、有限效果。还是使用与满足说、积极受众。均与心理学的发展紧密相。都打上了同时代心理学理论的烙印。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和认知心理学是上世纪以来最有影响的心理学流。其影响不仅在心理学领。对其他社会科学也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阅读本书,两步就够了......
第一步:下载掌阅iReader客户端
第二步:用掌阅客户端扫描二维码
《大众传媒心理学教程》| 2.00元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掌阅客户端购买:
下载掌阅iReader客户端
用掌阅客户端扫描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浙报传媒主要从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