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次台风的台风海马影响范围围?

当前位置:
>>>我国最为常见、危害范围较广的自然灾害是[]A、旱涝B、地震C、台风..
我国最为常见、危害范围较广的自然灾害是
A、旱涝 B、地震 C、台风 D、寒潮
题型:单选题难度:偏易来源:0103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我国最为常见、危害范围较广的自然灾害是[]A、旱涝B、地震C、台风..”主要考查你对&&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
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1)种类多:我国的自然灾害中,最主要的是气象、气候灾害,其次是地质地貌灾害。其中以洪涝、干旱和地震的危害最大。 (2)频率高:高于世界各国平均的频率 (3)分布范围广: ①西北、黄土高原和华北——春秋季的干旱; ②东部季风区,集中在七大江河流域——夏季的暴雨、洪涝; ③东北和西南林区——冬春季的森林火灾; ④西南、西北和华北的活动构造带——地震; ⑤青藏高寒地区——低温冻害和冰雪灾害; ⑥东南沿海地区——台风、风暴潮。 (4)地区差异大: ①东部自然灾害区——华北地区 沿海地区、江淮地区(华中区)、东北地区 ②中部自然灾害区——北方农牧交错带 西南地区、贵州高原地区(湘黔桂川接壤地区) ③西部自然灾害区——西北河谷及山前绿洲地区 藏南谷地 内蒙古高原 藏北高原 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1)沿海灾害带: 多台风、风暴潮、暴雨、洪涝、干旱、海水入侵、地震等自然灾害 (2)沿江灾害带:多暴雨、干旱、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①旱灾和涝灾:下游最频繁,中游次之,上游最少。 ②滑坡、泥石流灾害:上游地区是沿江滑坡、泥石流灾害分布最集中、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③沿江地带多自然灾害的原因: 一是森林面积的急剧减少;二是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 (3)山前灾害带: 多地震、泥石流、滑坡以及冰雹等自然灾害。两对关系:1、自然灾害的成灾程度与人口数量的关系:自然灾害的成灾程度与人口数量有着直接的关系;我国人口集中分布在东部,使得成灾人口主要集中在东部。2、农作物成灾面积与播种面积的关系:农作物成灾面积与播种面积有着直接的关系。我国耕地集中分布在东部,影响农业的灾种也集中在东部,使得农业灾情特别严重。3、中国灾情区域分异特点:
中国自然灾害的形成、特点和分布:
发现相似题
与“我国最为常见、危害范围较广的自然灾害是[]A、旱涝B、地震C、台风..”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9086393242908431024829064590581台风影响范围 【范文十篇】
台风影响范围
范文一:台风对我们的影响
对于出生于福建的我们,台风对我们来说,是一个见怪不怪的词眼。每年夏天六月至八月这段期间,台风就会频频来袭,而我们对台风的理解有多少呢?
一、 什么是台风?
台风,是发生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一带热带
海洋上的猛烈风暴。你一定看到过江河中不时有
涡旋出现吧,实际上,台风就是在大气中绕着自
己的中心急速旋转的、同时又向前移动的空气涡
旋。它在北半球作逆时针方向转动,在南半球作
顺时针方向旋转。气象学上将大气中的涡旋称为
气旋,因为台风这种大气中的涡旋产生在热带洋
面,所以称为热带气旋。
台风为什么称为台风呢?有人说,过去人们不了解台风发源于太平洋,认为这种巨大的风暴来自台湾,所以称为台风;也有人认为,台风侵袭我国广东省最多,台风是从广东话 “大风”演变而来的。
事实上,几乎世界上位予大洋西岸的所有国家和地区,无不受热带海洋气旋的影响,只不过不同的地区人们给它的名称不同罢了。 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一带的称台风,在大西洋、加勒比海、墨西哥湾以及东太平洋等地区的称飓风,在印度洋和孟加拉湾的称热带风暴,在澳大利亚的则称热带气旋。
全世界每年平均有80-100个台风(我们这里将其它地区的热带气旋也称为台风)发生,其中绝大部分发生在太平洋和大西洋上。经统计发现,西太平洋台风发生主要集中在四个地区:
a. 菲律宾群岛以东和琉球群岛附近海面,这一带是西北太平洋上台风发生最多的地区,全年几乎都会有台风发生。l一6月主要发生在北纬15度以南的菲律宾萨马岛和棉兰老岛以东的附近海面,6月以后这个发生区则向北伸展,7-8月出现在菲律宾吕宋岛到琉球群岛附近海面,9月又向南移到吕宋岛以东附近海面,10-12月又移到菲律宾以东的北纬15度以南的海面上。
b. 关岛以东的马里亚纳群岛附近。7-10月在群岛四周海面均有台风生成,5月以前很少有台风,6月和11-12月主要发生在群岛以南附近海面上。
c. 马绍尔群岛附近海面上(台风多集中在该群岛的西北部和北部)。这里以10月发生台风最为频繁,1-6月很少有台风生成。
d. 我国南海的中北部海面。这里以6-9月发生台风的机会最多,1-4月则很少有台风发生,5月逐渐增多,10-12月又减少,但多发生在北纬15度以南的北部海面上。
二、 台风是怎样形成的
在热带海洋面上经常有许多弱小的热带涡旋,我们称它们为台风的“胚胎”,因为台风总是由这种弱的热带涡旋发展成长起来的。通过气象卫星已经查明,在洋面上出现的大量热带涡旋中,大约只有百分之十能够发展成台风。台风是怎样形成的呢? 一般说来,一个台风的发生,需要具备以下几个基本条件:
a.首先要有足够广阔的热带洋面,这个洋面不仅要求海水表面温度要高于26.5℃,而且在60米深的一层海水里,水温都要超过这个数值。其中广阔的洋面是形成台风时的必要自然环境,因为台风内部空气分子间的摩擦,每天平均要消耗卡/厘米**2的能量,这个巨大的能量只有广阔的热带海洋释放出的潜热才可能供应。另外,热带气旋周围旋转的强风,会引起中心附近的海水翻腾,在气压降得很低的台风中心甚至可以造成海洋表面向上涌起,继而又向四周散开,于是海水从台风中心向四周围翻腾。台风里这种海水翻腾现象能影响到60米的深度。在海水温度低于26.5℃的海洋面上,因热能不够,台风很难维持。为了确保在这种翻腾作用过程中,海面温度始终在26.5℃以上,这个暖水层必须有60米左右的厚度。
b.在台风形成之前,预先要有一个弱的热带涡旋存在。我们知道,任何一部机器的运转,都要消耗能量,这就要有能量来源。台风也是一部“热机”,它以如此巨大的规模和速度在那里转动,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因此要有能量来源。台风的能量是来自热带海洋上的水汽。在一个事先已经存在的热带涡旋里,涡旋内的气压比四周低,周围的空气挟带大量的水汽流向涡旋中心,并在涡旋区内产生向上运动;湿空气上升,水汽凝结,释放出巨大的凝结潜热,才能促使台风这部大机器运转。所以,既使有了高温高湿的热带洋面供应水汽,如果没有空气强烈上升,产生凝结释放潜热过程,台风也不可能形成。所以,空气的上升运动是生成和维持台风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其必要条件则是先存在一个弱的热带涡旋。
c. 要有足够大的地球自转偏向力,因赤道的地转偏向力为零,而向两极逐渐增大,故台风发生地点大约离开赤道5个纬度以上。由于地球的自转,便产生了一个使空气流向改变的力,称为“地球自转偏向力”。在旋转的地球上,地球自转的作用使周围空气很难直接流进低气压,而是沿着低气压的中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北半球)。
d. 在弱低压上方,高低空之间的风向风速差别要小。在这种情况下,上下空气柱一致行动,高层空气中热量容易积聚,从而增暖。气旋一旦生成,在摩擦层以上的环境气流将沿等压线流动,高层增暖作用也就能进一步完成。在20°N以北地区,气候条件发生了变化,主要是高层风很大,不利于增暖,台风不易出现。如下图所示。
上面所讲的只是台风产生的必要条件,具备这些条件,不等于就有台风发生。
三、台风的危害和利用
台风在海上移动,会掀起巨浪,狂风暴雨接踵而来,对航行的船只可造成严重的威胁。当台风登陆时,狂风暴雨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尤其对农业、建筑物的影响更大。但是,台风也并非全给人类带来不幸,除了其“罪恶”的一面外,也有为人类造福的时候。对某些地区来说,如果没有台风,这些地区庄稼的生长、农业的丰收就不堪设想。西北太平洋的台风、西印度群岛的飓风和印度洋上的热带风暴,几乎占全球强的热带气旋总数的百分之六十,给肥沃
的土地上带来了丰沛的雨水,造成适宜的
气候。台风降水是我国江南地区和东北诸
省夏季雨量的主要来源;正是有了台风,
才使珠江三角洲、两湖盆地和东北平原的
旱情解除,确保农业丰收;也正是因为台
风带来的大量降水,才使许多大小水库蓄
满雨水,水利发电机组能够正常运转,节
省万吨原煤;在酷热的日子里,
台风来临,
凉风习习,还可以降温消暑;所以,有人认为台风是“使局部受灾,让大面积受益”,这不是没有道理的。台风除了给登陆地区带来暴风雨等严重灾害外,也有一定的好处。
据统计,包括我国在内的东南亚各国和美国,台风降雨量约占这些地区总降雨量的1/4以上,因此如果没有台风这些国家的农业困境不堪想象;此外台风对于调剂地球热量、维持热平衡更是功不可没,众所周知热带地区由于接收的太阳辐射热量最多,因此气候也最为炎热,而寒带地区正好相反。由于台风的活动,热带地区的热量被驱散到高纬度地区,从而使寒带地区的热量得到补偿,如果没有台风就会造成热带地区气候越来越炎热,而寒带地区越来越寒冷,自然地球上温带也就不复存在了,众多的植物和动物也会因难以适应而将出现灭绝,那将是一种非常可怕的情景。
范文二:台风对本地的影响
高一(12)班
李逸豪 台风的成因,至今仍无法十分确定,但已知它是由热带大气内的扰动发展而来的。在热带海洋上,海面因受太阳直射而使海水温度升高,海水容易蒸发成水汽散布在空中,故热带海洋上的空气温度高、湿度大,这种空气因温度高而膨胀,致使密度减小,质量减轻,而赤道附近风力微弱,所以很容易上升,发生对流作用,同时周围之较冷空气流入补充,然后再上升,如此循环不已,终必使整个气柱皆为温度较高、重量较轻、密度较小之空气,这就形成了所谓的“热带低压”。然而空气之流动是自高气压流向低气压,就好像是水从高处流向低处一样,四周气压较高处的空气必向气压较低处流动,而形成“风”。在夏季,因为太阳直射区域由赤道向北移,致使南半球之东南信风越过赤道转向成西南季风侵入北半球,和原来北半球的东北信风相遇,更迫挤此空气上升,增加对流作用,再因西南季风和东北信风方向不同,相遇时常造成波动和旋涡。这种西南季风和东北信风相遇所造成的辐合作用,和原来的对流作用继续不断,使已形成为低气压的旋涡继续加深,也就是使四周空气加快向旋涡中心流,流入愈快时,其风速就愈大;当近地面最大风速到达或超过每秒17.2公尺时,我们就称它为台风。 2006年第一号台风“珍珠”于18日2时15分在饶平县和汕头沿海交界地区登陆后, 受低压槽、切变线和西南暖湿气流等因素影响,从5月27日~6月1日我区出现大范围持续性强降水过程,由于降雨范围广、强度大,雨量集中,加上上游福建棉花滩水电站调峰连续加大下泄流量,造成广东境内韩江流域发生十年一遇的流域性洪水。本次强降水过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持续时间长:主要降水从5月27日开始到6月1日结束;
暴雨范围广:粤东四市都出现大暴雨;
暴雨强度大:本区现有召测站点58个,先后有39个站点24小时雨量超过50mm,在这次暴雨中雨量超过100mm的有站点49个,占了85%。超过200mm的站点有15个,占了26%,以龙江龙潭站的337mm为最大。
“珍珠”于18日2时15分在饶平县和汕头澄海区交界地区登陆,登陆时中心气压960百帕,中心附近最大风速35米每秒(126公里每小时),相当于12级的风力,8级大风范围半径250公里。受其影响,粤东沿海潮位全线上涨,海门站、妈屿站均超过警戒潮位,但这次台风登陆时适逢天文潮低潮时,所以潮位上涨不大。海门站于台风登陆前5小时15分(即17日21时)出现高潮位0.52米,超过警戒水位0.04 米,风暴潮增水1.54米。妈屿站17日22时出现高潮位0.27米,风暴潮增水1.50米。东溪口于17日22时出现高潮位0.33米。。
韩江流域受0601号“珍珠”台风和低压槽、切变线、西南暖湿气流等天气因素影响,加上上游几个水电站从5月31日10时起开始陆续紧急泄洪,潮安站水位从5月31日3时9.85m(相应流量2900 m3/s)的水位逐渐上涨,到6月1日10时10.67m(相应流量3950 m3/s)的水位小幅回退至19时水位10.61m(相应流量3870 m3/s)后,受上游来水影响加剧上涨,至2日19时出现超警戒水位13.51m(相应流量9290 m3/s),21时10分出现洪峰水位13.57m(相应流量9380 m3/s),相当于10年一遇的洪水,是从2000年(9810 m3/s)以来的最大流量。本次洪水经过潮安站断面洪量118818万m3,经过距潮安站基本断面上游20km的赤凤断面洪量115636万m3。可见这次韩江流域性洪水既受上游水库电站的调度泄洪影响,也受汀江和梅江洪水碰峰、中下游强降雨等因素影响。
18日凌晨1时20分强台风“珍珠”穿过南澳岛,于2时15分在汕头市澄海区到饶平县交界地区登陆。登陆时风速35米每秒,风力12级。该台风对汕头造成严重破坏,目前汕头整个城市几乎成“泽国”。受暴雨影响,汕头市区路面基本受浸,最深处达1.6米,汕头市三座电排站自17日上午开始超负荷运转排放积水,市区供电线路受台风影响一度多次跳闸。18日1时多,汕头市北郊公园附近192座平房被淹,水深达1.6米,共有2985户、6400多人被困。汕头市紧急抽调驻汕部队500名官兵和部分党政干部赶赴现场转移居民。一位56岁的阿婆说,在她的印象里,这么大的台风以前只有过一
据记者报道,在台风登陆后,汕头很多路段和多个小区出现了严重水浸,汕头市华山路、金新路、金园路、榕江路、金砂路等路段与部分住宅小区如金竹园、
环碧庄等都浸泡在水中,其中有的路段水深达1米多,有些临街的铺面、商场也遭水浸,水深的路上有不少轿车在水街中抛锚,浸水浅的路段汽车行驶其中如同泛舟。
许多道路两边的绿化树与很多招牌被刮倒、吹落,目前街上行人稀少,大多数人主要是在收拾台风过后留下来的“残局”。
这次台风使汕头损失25.59亿元,房屋倒塌1750多间,水利设施损失0.72亿元,回港避风渔船碰撞碰伤703艘,沉船172艘。
受暴雨影响,汕头市区路面基本受浸,最深处达1.6米,市区供电线路受台风影响一度多次跳闸,其中南澳全岛从17日晚至昨日上午停电。
汕头市北郊公园附近192座平房被淹,水深达1.6米,共有2985户、6400多人被困。
当然,台风除了给登陆地区带来暴风雨等严重灾害外,也有一定的好处。
据统计,包括我国在内的东南亚各国和美国,台风降雨量约占这些地区总降雨量的1/4以上,因此如果没有台风这些国家的农业困境不堪想象;此外台风对于调剂地球热量、维持热平衡更是功不可没,众所周知热带地区由于接收的太阳辐射热量最多,因此气候也最为炎热,而寒带地区正好相反。由于台风的活动,热带地区的热量被驱散到高纬度地区,从而使寒带地区的热量得到补偿,如果没有台风就会造成热带地区气候越来越炎热,而寒带地区越来越寒冷,自然地球上温带也就不复存在了,众多的植物和动物也会因难以适应而将出现灭绝,那将是一种非常可怕的情景。
综上所述,台风对本地的影响有利有弊,不能简单地概述。但希望我们能运用自然地理等科学知识,尽可能地减少台风带来损害,更多地发挥台风的优势。
范文三:勾股定理是否在(台风、噪声、触礁等)影响范围问题的解决方法
新课程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因此,数学学习
必须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家华罗庚曾
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
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勾股定理作为一个重要知识点,
是往年中考中必考的一个内容,而且这一知识点考查,也常结合在一些实际问题
(1)教室(2学生思考:(1)“教室(2)要求“教室A受污染的时间是多少”应该
先求什么?怎样求? 处
(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
言的转译能力,提高数学思考、交流的能力,给后进生以深入学习的
解:(1)过点A作AD垂直于BC,垂足为D
0?ABC?30,AB?160米 ?
∴ 在Rt?ABD中能解得AD=80米<100米,所以受噪声影响,
以点A为圆心,100米为半径画圆弧分别交BC与E,F两点
线段EF即为受影响的路段。
(2)在Rt?AED中,由勾股定理求出ED=60米,EF=2ED=120米,120?10?12秒
答:教室受噪声影响的时间为12秒。
练习1、今年入夏以来,松花江哈尔滨段水位不断下降,达到历史最低水位,一条船在松花江某水段自西向东沿直线航行,在A处测得航标C在北偏东60°方向上,前进100米到达B处,又测得航标C在北偏东45°方向上,如图9,在以航标C为圆心,120米长为半径的圆形区域内有浅滩,如果这条船继续前进,是否有被浅滩阻碍的危险?
解:过点C作CD⊥AB,设垂足为D,
在Rt△ADC中,
在Rt△BDC中,
∵136.5米>120米,故没有危险。
答:若船继续前进没有被浅滩阻碍的危险。
点拨:熟记特殊三角函数值,注意所求结果符合实际情况,情景应用题。
如图,一艘渔船正以30海里/小时的速度由西向东赶鱼群,在A处看小岛C在船北偏东60度。40分钟后,渔船行至B处,此时看见小岛C在船的北偏东30度。 已知以小岛C为中心周围18海里以内为我军导弹部队军事演习的着弹危险区。问:
(1)这艘渔船继续向东追赶鱼群,是否有进入危险区的可能?为什么?
(2)若有危险,渔船在距离A(3)渔船经过多少分钟可侥幸脱离危险?
学生思考:
(1)有无危险,怎样用图形语言结合符号语言表达?
(2)怎样确定改变方向的地点?
(3)怎样确定有危险的一段行程?
(4)例题1与例题2在解题方法上有什么共同之处吗?请说明。
(在问题驱使下,引导学生发现两例题解法的共同点,在学生总结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归纳概括能力、提炼升华能力。)
练习2、如图10,某货船以20海里/时的速度将一批重要物资由A处运往正西方向的B处,经16小时的航行到达,到达后必须立即卸货。此时,接到气象部门通知,一台风中心正以40海里/时的速度由A向北偏西60°方向移动,距台风中心200海里的圆形区域(包括边界)均会受到影响。
(1)问:B处是否会受到台风的影响?
请说明理由。
(2)为避免受到台风的影响,该船应
在多少小时内卸完货?
解:(1)过点B作BC⊥AC于D,
依题意,∠BAC=30°
在Rt△ABD中,
∴B处会受到台风的影响。
(2)以点B为圆心,200海里为半径作圆交AC于E,F
由勾股定理,求得
∴ (海里)
∴(小时)
∴该船应在3.8小时内卸完货物。
点拨:不是纯数学化的“已知”,“求解”的模式,而是结合一种情景,一种实
际需求,以解决一种实际问题为标志,旨在考查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例题3、 在某海滨城市O附近海面有一股台风,据监测,当前台风中心位于该城市的东偏南70°方向200千米的海面P处,并以20千米/ 时的速度向西偏北25°的PQ的方向移动,台风侵袭范围是一个圆形区域,当前半径为60千米,且圆的半径以10千米/ 时速度不断扩张.
(1)当台风中心移动4小时时,受台风侵袭的圆形区域半径增大到
千米;又台风中心移动t小时时,受台风侵袭的圆形区域半径增大到
(2)当台风中心移动到与城市O距离最近时,这股台风是否侵袭这座海滨城市?请说明理由(
解:(1)100; (60?10t).
(2)作OH⊥PQ于点H,可算得
OH??141(千米),设经过t小时时,台风中心从P移动到H
,则PH?20t?
,此时,受台风侵袭地区的圆的半径为:60?10??130.5(千米)<141(千米). ?
1.411.73).
∴城市O不会受到侵袭.
(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的空间,在实际操作的过
程中理解方法,
内化知识。)
台风是一种自然灾害,它以台风中心为圆心在周围数十千米范围内形成气旋风暴,有极强的破坏力。如图5,据气象观测,距沿海某城市A的正南方向220千米B处有一台风中心,其中心最大风力为12级,每远离台风中心20千米,风力就会减弱一级,该台风中心现正以15千米/时速度沿北偏东30?方向往C移动,且台风中心风力不变。若城市所受风力达到或超过四级,则称受台风影响。
(1) 该城市是否会受到这次台风的影响?请说明理由。
(2) 若会受到影响,那么以台风影响该城市的持续时间有多长?
(3) 该城市受到台风影响的最大风力为几级?
分析:本题的特点是台风的中心在不停的移动,而城市位
置却不变,因而要判断城市是否受台风影响,关键要看台风中心离城市最近时,是否会对城市产生影响。而台风中心离城市A
最近的点就是过点A作AD⊥BC垂足所在位置,然后结合题目
的数据求出AD长。另外,本题还有一个难点就是台风中心离
城市距离在什么范围内才会影响城市,解决一定难点的关键在
于求出风力为四级的地方离台风中心多少距离。
解:(1)如图6,作AD⊥BC,垂足为D。 因为AB=220,?B?30?,所以AD=110(千米)。
由题意,当A点距台风中心不超过20?(12?4)?160千米
时,将会受到台风的影响,因为110(千米)<160(千米),故
该城市会受到这次台风的影响。
(2)由题意,当A点距台风中心不超过160千米时,将会
受到台风的影响。假设当台风中心移动到E点开始对城市A产
生影响,到F点对城市A失去影响。则AE=AF=160。当台风中
心从E移动到F处时,该城市都会受到这次台风的影响,由勾
。因为该台风中心以15千米/时的速度移
EF?6(千米)5
动,所以对该市的影响时间为15?。
(3)当台风中心位于D时,A市所受这次台风的影响风力110?6.5(级)最大,其最大风力为12?。 20
1、对于“方位”问题,首先要根据题意画出图像,并标注条件:
通过以上题目,重点是让大家掌握如何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数学
建模思想必不可少,具体操作方法就是抽象出几何图形,此外在解直角三角形图6
中也渗透了方程思想。
(1)数学建模及方程思想
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求解;
解直角三角形常结合用方程。
(2)解题方法小结
A.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两个方面;(图形转化,条件转化)
B.把数学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处理方法.(构造直角三角形) (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关键要画好示意图,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联系实际,对问题情境的理解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逐步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来解决。已知什么和求什么,进而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知识解决问题,并在解题后及时加以归纳,挖掘图形结构及条件的特点。)
2、一类“受影响”问题的一般解题步骤:
(1)、作“危害区域中心”与“关注物”的最短距离(作垂线段);
(2)、若垂线段的长 >
危害区域半径,则不受影响;
若垂线段的长
危害区域的半径,则受影响。
(3)、以静止的“物”或“中心”为圆心,危害区域的半径为半径画弧,交运行路线于两点,经过该两点间的时间就是受影响的时间。
3、模拟运动状态使我们获得了容易理解和掌握的解题方法,这种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探索问题的方法是十分有效的,大家应善于应用。
一艘轮船以20海里/小时的速度由西向东航行,途中接到台风警报,台风中心正以40海里/小时的速度由南向北移动,距台风中心
括边界)都属于台风区,当轮船到A时,测得台风中心移到位于点A正南方向处,且AB=100海里。
(1)若这艘轮船自A处按原速度继续航行,在途中会不会遇到台风?若会,试求台风最初遇到台风的时间;若不会,请说明理由。
(2)现船自A处立即提高船速,向位于北偏东60度的方向、与A相距60
海里的D港驶去,为在台风到来之前到达D港,问船速应至少提高多少?
解:(1)设图中会遇到台风,且从船航行开始到最初遇到台风的时间为t小时,此时,轮船位于C处,台风中心移到E处,连结
CE,∴AC=20t,AE=100-40t,
∴(20t)??100?40t??,t1?1,t2?3,22?2
∴从A 处航行经1小时最初遇到台风.
(2)设台风抵达D港时间为t小时,此时台风中心移至M点。过D作DF⊥AB,在Rt
△ADF中,AD=60,∠FAD=600,∴
FA?30.?t1??2??
130?40t??,2?
t2??轮船从A到D的速度为60?25.5东
∴轮船要至少提速6海里/小时.
范文四:台风有什么影响?
作为一种灾害性天气,可以说,提起台风,没有人会对它表示好感。然而,凡事都有两重性。科学研究发现,台风对人类起码有如下几大好处:
其一,随着全球人口激增和工农业发展,对淡水的需求量日益扩大,加上陆地上有限的淡水资源分布不均匀,世界性水荒已日趋严重。而台风这一热带风暴却为人们带来了丰沛的淡水。台风给中国沿海、日本海沿岸等带来大量的雨水,约占这些地区总降水量的1/4以上,对改善这些地区的淡水供应和生态环境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二,靠近赤道的热带、亚热带地区日照时间长,干热难忍,如果没有台风来驱散这些地区的热量,那里将会更热,地表沙荒将更加严重。
其三,台风最高时速可达200公里以上,其能量相当于400颗2000吨级氢弹爆炸时所放出的能量,所到之处,摧枯拉朽。这巨大的能量可以直接给人类造成灾难,但也全凭着这巨大的能量流动使地球保持着热平衡,使人类安居乐业,生生不息。
其四,能量巨大的台风在形成及运行时,借助闪电等作用,可以击碎水分子长链,形成具有活性的短链水分子。而地球上的生物在吸入这些短链水分子后,可增添生命的活力,从而使地球生态持久发展下去。
其五,台风还能增加捕鱼产量。每当台风吹袭时翻江倒海,将江海底部的营养物质卷上来,鱼饵增多,吸引鱼群在水面附近聚集,渔获量自然提高。
中国沿海都有可能遭受台风的影响,只是经常不经常的问题了。最常遭受的是华南沿海,接下来就是华东沿海,这与纬度有关系,纬度高的沿海地方,一旦受到南下冷空气的影响,台风就很难影响到。纬度低的沿海地区,能受台风侵袭的时间长。内陆地区受台风影响还是在降水方面。
台风的路径也很重要,1~4月路径主要是西行型或抛线型,很少对中国沿海影响。5~6月对中国沿海的影响还是较少,7~8月沿海均有受台风影响的可能,主要在北纬15°~25°之间西移影响中国。9~10月中国受台风影响的地区,主要在长江口以南。出现最多的路径在北纬15°~20°之间西移,以后转向东北影响日本;另一条路径继续西移进入南海影响越南和广东省。9月份时,介于这两条路径之间的还有一条影响台湾和福建两省的路径。11~12月中国仅广东珠江口以西地区偶尔受台风影响。
坏处:淹没农田 土地盐碱化;降水造成城市积涝,影响交通运输,影响生活; 好处:带来一定的淡水资源缓解旱情和保持热平衡(台风多发生在夏天,台风来了天气就会凉快点)
一方面,给沿海地区带来狂风暴雨等气象灾害和洪水等洪涝灾害.另一方面,又带来了大量水资源,由于台风多发生在7,8月份,此时南方地区为伏旱.台风则可以缓解旱情,
资料:台风对中国的影响
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海洋上强烈的气旋性涡旋。中国南海北部、台湾海峡、台湾省及其东部沿海、东海西部和黄海均为台风通过的高频区。
影响中国沿海的台风年均有20.2个,登陆7.4个(年统计)。1~4月中国无台风登陆,5~6月中国杭州湾以南沿海均有受台风影响的可能,出现最多的路径在北纬10°~15°之间西移,再经琉球群岛附近海面转向日本;另一条则西移进入南海北部。7~8月中国沿海均有受台风影响的可能,主要在北纬15°~25°之间西移影响中国。9~10月中国受台风影响的地区,主要在长江口以南。出现最多的路径在北纬15°~20°之间西移,以后转向东北影响日本;另一条路径继续西移进入南海影响越南和广东省。9月份时,介于这两条路径之间的还有一条影响台湾和福建两省的路径。11~12月中国仅广东珠江口以西地区偶尔受台风影响。综上所述,华南沿海受台风袭击的频率最高,占全年总数的60.4%,登陆的频数高达58.1%;次为华东沿海,约37.5%。登陆台风主要出现在5~12月,而以7~9月最多,约占全年总数的76.4%,是台风侵袭中国的高频季节。
台风的强度随季节变化而有差异。最大风速大于50米/秒的特强台风出现次数的频率以9月份为最多,其次为10月,再次是11月和8月。
台风初始位置据统计,影响中国台风的初始位置相对集中在4个海区:①南海中北部海面,1~4月很少,6~9月主要集中发生在北纬15°以北海面,10~12月则往南移动;②菲律宾群岛以东和琉球群岛附近海面,台风发生的高频区主要在这一海域北纬15°以南,6月渐北移,7~8月出现在吕宋岛到琉球岛附近海面,9月以后生成区又南移;③马里亚纳群岛附近海面,1~5月很少,6月和11月形成在群岛以南附近海面,7~10月集中在岛的周围;④马绍尔群岛附近海面,1~6月很少,9月以后发生区东移,10月发生数最多。台风发生密集区随纬度和月份有明显变化,绝大多数发生在北纬10°~20°,最北和最南分别在北纬30°和北纬2°左右。
影响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受台风影响严重的国家之一。台风带来的强风、暴雨和风暴潮对人民生命财产威胁严重。登陆中国的台风,8月在台湾省平均最大风速达43米/秒,其他月份在台湾也均达强台风等级。其次是8月份在浙江登陆的,平均最大风速为41米/秒。在广东登陆的台风虽然最多,但其平均最大风速并不强。10月份登陆海南岛的台风较强,平均最大风速为36米/秒。登陆福建的台风,常先经台湾省受到削弱,登陆台风较强的出现在9月,平均最大风速达31米/秒。
中国各省、市、自治区除新疆外,均直接或间接受台风影响而产生暴雨。中国近海15个省市中,11个省市最大雨量的影响系统是台风。全国7次日降水量超过1000毫米的极端暴雨,其中6次都是台风所引起的。1975年3号台风(Nina)在河南境内造成的特大暴雨,最大中心为1小时189.5毫米,1天1005.0毫米,5天过程雨量为1631.0毫米。
台风降雨也有其有利农业生产一面,可解除干旱或缓和旱象。台风雨是中国降水系统之一。东南沿海各省的台风降水约占全年总量的20~30%,7~9月则可达一半以上。
由于台风区的强风、气压特低和中国沿海有广阔的大陆架及浅海区,很有利于风暴潮的发展。1974年的13号台风(Mary)于8月19日午夜在浙江象山石浦登陆,正值天文大潮,出现7.93米的高潮潮位,形成1949年以来中国东南沿海最大的一次风暴潮。
范文五:根据台风影响范围和程度,台风预警等级分为四级:Ⅰ级(特别严重),Ⅱ级(严重),Ⅲ级(较重),Ⅳ级(一般)。台风发展过程中其强度、范围、登陆地点、危害程度等发生变化时,应及时调整预警等级。
4.1防备警惕阶段
48小时内工程项目所在区域可能受热带气旋影响。
4.2 Ⅳ级(一般)预警
24小时内工程项目所在区域可能受热带气旋影响,平均风力可达6级以上,或阵风7级以上;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 平均风力为6~7级,或阵风7~8级并可能持续。
4.3 Ⅲ级(较重)预警
24小时内工程项目所在区域可能受热带气旋影响,平均风力可达8级以上,或阵风9级以上;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 平均风力为8~9级,或阵风9~10级并可能持续。
4.4Ⅱ级(严重)预警
12小时内工程项目所在区域可能受热带气旋影响,平均风力可达10级以上,或阵风11级以上;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 平均风力为10级以上,或阵风11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4.5 Ⅰ级(特别严重)预警
12小时内工程项目所在区域可能或者已经受台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12级以上,或者已达12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5、分级响应程序
5.1防备警惕阶段
注意搜集气象部门发布的台风最新情况,合理安排施工进度,避免须连续作业的工序在台风影响期间施工。
5.2 Ⅳ级响应措施
项目部根据附件1的《隐患排查要点》检查各分部分项的安全情况,对发现的安全隐患进行及时的整改。
5.3 Ⅲ级响应措施
项目部在Ⅳ级响应的基础上,根据附件2的《防台风措施要点》对基坑、外
脚手架、建筑起重机械、临时设施等进行加固。
5.4 Ⅱ级响应措施
工地适时停工。准备好应急物质和应急食品;施工现场临时用电除照明、排水和抢险用电外,其他电源应全部切断;外脚手架的安全网根据主体结构情况给于拆除;塔吊根据周围环境给予降节或使吊臂处于自由旋转的状态,吊钩收到最高位置。
所有在砖砌临建宿舍,临近海边、基坑、砖砌围挡墙及广告牌的临建宿舍,在以塔机高度为半径的地面范围内的临建设施内的人员全部撤到安全位置。
5.5 Ⅰ级响应措施
项目进入特别紧急防风状态,所有人员应尽可能呆在防风安全的地方,项目部做好随时做好突发事故应急行动的准备;
范文六:台风对风机的影响
作者:张怀全
一、台风对风机的影响浅析
1. 极端风速下瞬间风向逆转,风机偏航系统无法承受
台风内部气流结构十分复杂,由于强大的
气压差形成极端风速,又由于地转偏力形成涡
旋状。由于质量守恒,有大气流入就一定有大
气流出,有向下气流就一定伴随向上气流。因
此形成了如图1所示的台风水平切面示意图。
台风的垂直切面示意图如图2所示。台风
气团分很多层,旋转流动,层数与台风大小和
强度有关。每层之间都有一个相对静止层。
台风的路径主要受海洋表面温度影响,而
洋流复杂,海水温度无法有效监测,因此台风
路行难以准确预测。
因此台风来袭时,风向可能瞬间改变,风机偏航系统无法承受,加之此时风速极高,对风机的偏航系统造成致命
损伤。此过程难于琢磨和预
测,即使预测准确也难以应
对,因此并不在IEC标准范
围内,也有只能与地震等同
视为不可抗力风险对待。
图1:台风水平切面示意图
图2:台风垂直切面示意图
2. 风速的瞬时巨变,可对风机造成致命冲击
如图2所示台风的,台风的风眼(中心)几乎是静止的,而风眼内壁的风速是最高的。外围还有很多相对静止层,静止层两侧的风向大致相反。因此台风过境时,可能瞬时纹丝不动,然后马上又狂风乱作,加之风向的改变,可能对风机造成致命的打击。
因此一般台风来袭时,风机都迎风顺桨,进入生存自保状态,降低风速巨变对叶片和传动系统造成的巨大损害。此时抢风发电风险巨大,可能得不偿失。
3. 难以预测的极大湍流
IEC标准里规定的湍流是在4m/s到
25m/s的(或风机实际运行风速范围)风
速下。一般来说,风速越大,湍流越小,
因为风速是计算湍流公式的分母。当风
速大于25m/s时,风机顺桨切出,停止
运行,因此湍流此时不在考虑范围内。
IEC标准规定的极大风速也是根据这一
原则,风速虽大,却是平稳的。此时对
风机最大的考验是塔筒和基础承受的剪
然而,当台风来袭时,由于上下对
流强烈,极大风速伴随着难以预测的极
大湍流,对风机的叶面和传动系统造成图3:台风3维流线示意图
致命打击。即使当风速小于25m/s时,即在风机运行风速时,极大湍流也可能对风机造成巨大破坏。因此我们会发现当台风来袭时,即使瞬时风速不是很大,比如35m/s,也可能会有风机叶片严重破损,难以修复。这再次证明抢风发电的风险之大。
这些都是难以预测和控制的风险,也是台风被视为不可抗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4. 其他难以预测风险
台风往往伴随很多极端的气候现象,如强雷暴、洪水等都应被视为不可抗力,如图4所示。另外,台风造成的电网不稳定,使风机断电而失去基本的生存能力,也是风险之一。
小结: 图4:台风结构示意图
台风的结构复杂,行为诡异,破坏力极强。以上任意一点都可能对风机造成致命破坏,几点合力对风机的破坏力可想而知。目前对台风的研究还不深入,尤其对风机影响几乎是空白,台风与IEC标准里的极大风速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
因此台风只能和地震等同为不可抗力。
二、降低台风风险的方法
台风风险的降低主要有两个思路,一个是通过商业保险,另一个是通过维持风机基本的生存电源来降低风险。如前所述,如果台风来袭时风机能够主动偏航,正面迎风顺桨,则能够大大降低台风的破坏风险。
因此,在台风区域修建风场,建议使用地埋电缆,并安装备用柴油发电机,以便在台风来袭、电网掉电情况下,维持风机的偏航能力。
最后,风险只能尽量降低,不能完全避免。而明知风险巨大而不尽量规避,则可能造成难以估量的巨大损失。
范文七:台风的形成及影响
摘要:台风每年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危害。文章阐述了台风的成因与危害,并从正反两个反面分析了台风对人类的影响,介绍了人类对台风的防御措施。
关键词:台风,利弊,防御
每年的台风,都会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灾害,尤其是沿海城市。但台风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它的危害到底有多大,是否它一点益处都没有呢?
一、台风名称由来,形成原因及产生条件
1.名称由来:希腊神话中一位泰坦神的名字为提丰或又译堤福俄斯,象征风暴的妖魔巨人。该词在希腊语中义为“暴风”或“冒烟者”。堤丰也象征恶风。《神谱》说它战败后,从身上生出无数股狂台,专门滋害往来的海船。这个希腊词到波斯变为????? (Tuf?n),特指印度洋的风暴,到了英语里便成了Typhoon。中文台风一词的由来,有人认为来自台湾的“台”,也有说就是Typhoon的音译。但据清王士禛《香祖笔记》,“台湾风信与他海殊异,风大而烈者为飓,又甚者为台。飓倏发倏止,台常连日夜不止。正、二、三、四月发者为飓,五、六、七、八月发者为台。”可见今日的“台风”一词,源出彼时的“台”字。仅此一字,不太可能是音译typhoon。又有说该词源于粤语“大风”者,因为粤语中“大风”发音为“tai fong ”,传至英语成typhoon,再译回普通话成“台风”;或源自闽南语“风筛”。
2.形成原因:台风,是热带海面受太阳直射使海水温度升高,并蒸发形成水汽升空,而周围较冷的空气又流入补充,然后再上升,如此循环,使整个气流不断扩大形成“气流柱”,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风。由于海面广阔,无遮无拦,会使气流不断循环,气流柱的直径不断得以加大,其圆形涡旋的半径可达数百乃至上千千米,其高度可达20千米以上。同时,由于地球由西向东高速自转,致使气流柱和地球表面由于相对运动而产生磨擦,并且越接近赤道磨擦力就越强,这样,将引导气流柱作逆时针漩转(南半球系顺时针漩转)。由于地球自转的速度很快,而气流柱的移动速度滞后于地球的自转,这便形成了我们感觉上的气流柱西行。当近地面的最大风速到达或超过每秒17米时,我们就称之为台风(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东部又称之为飓风),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台风的形成和台风的行进路径。
3.形成条件:
(1)要有广阔的高温、高湿的大气。热带洋面上的底层大气的温度和湿度主要决定于海面水温,台风只能形成于海温高于26℃-27℃的暖洋面上,而且在60米深度内的海水水温都要高于26℃-27℃;
(2)要有低层大气向中心辐合、高层向外扩散的初始扰动。而且高层辐散必须超过低层辐合,才能维持足够的上升气流,低层扰动才能不断加强;
(3)垂直方向风速不能相差太大,上下层空气相对运动很小,才能使初始扰动中水汽凝结所释放的潜热能集中保存在台风眼区的空气柱中,形成并加强台风暖中心结构;
(4)要有足够大的地转偏向力作用,地球自转作用有利于气旋性涡旋的生成。地转偏向力在赤道附近接近于零,向南北两极增大,台风发生在大约离赤道5个纬度以上的洋面上。
二、台风影响
1.负面影响
台风对人类的危害是巨大的。其危害性主要来自以下八个方面:
(1)强风。台风是一个巨大的能量库,其风速都在17米/秒以上,甚至在60米/秒以上。据测,当风力达到12级时,垂直于风向平面上每平方米的风压可达230公斤。而且风力与风速的平方成正比,一个以100米/秒速度行进 - 1 -
的台风,每平方米建筑物承受的风压可达2.5吨。在如此强大风力的作用下,海上船只很容易被吞没而沉入海底;在陆地上,会造成人畜伤亡,建筑物摧毁,农作物也会被一扫而光。所以,强风具有极强的破坏性。
(2)暴雨。台风是最强的暴雨天气系统之一。一次台风登陆,降雨中心一天之中可降下100-300mm的大暴雨,少数台风甚至能够产生1000mm以上的特大暴雨。台风带来的暴雨强度大,洪灾出现频率高,波及范围广,来势凶猛破坏性极大,是最具危险性的自然灾害。1975年我国的第3号台风在淮河上游所产生的特大暴雨,创造了中国大陆地区的暴雨极值,形成了河南/75.80特大洪水。
(3)风暴潮。所谓风暴潮,就是当台风移向陆地时,由于台风的强风和低气压作用,会形成海水向海岸方向的强力堆积,致使潮位猛涨,海浪排山倒海般压向海岸,可使沿海水位上升5到6米之多,不仅会造成海岸侵蚀,海水倒灌和土地盐渍化,而且风暴潮与天文大潮高潮位相遇,还会产生极高潮位,导致潮水漫溢,海堤溃决,淹没城镇农田,冲毁房屋和各类建筑设施,造成大量人员的伤亡和财产损失。如我国的“96080”和“97110”号台风,曾使江苏省沿江沿海出现了超历史的高潮位;日,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新奥尔良市由于受飓风/丽塔0袭击,其风暴潮导致工业运河的大堤出现3大缺口。据美国应急部门统计,“丽塔”至少摧毁该州6000所房屋,受影响的人数高达520万,直接经济损失至少为82亿美元之多。
(4)疾病。热带气旋过后所带来的积水,以及下水道所受到的破坏,可能会引起流行病。[41]
(5)破坏基建系统:热带气旋可能破坏道路,输电设施等等,阻碍救援的工作。
(6)农业。风、雨可能破坏鱼、农产物,导致粮食短缺。
(7)盐风。海水的盐分随著热带气旋引起的巨浪被带到陆上,附在农作物的叶面可导致农作物枯萎,附在电缆上则可能引起漏电。
(8)加强季风寒流或大陆反气旋强度。当热带气旋遇上相当强烈的大陆寒流时,两者之间的气压梯度增加,后者会吸收热带气旋的能量,使寒流增强。1987年11月至12月间,西太平洋的台风莲娜在南中国海北部遇上当时最强烈的西伯利亚寒流,使香港的气温由摄氏26度急速下降至9度以下,冬季提早降临。
2.正面影响
在我国沿海地区,几乎每年夏秋两季都或多或少会遭受台风的侵袭,作为一种灾害性天气,可以说提起台风没有人会对它表示好感。然而,凡事都有两重性,台风在给人类带来灾难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不少的益处:
(1)台风这一热带风暴的出现,能为人类提供(输送)大量的淡水。据测算:一个直径为750千米左右的中等尺度的台风,登陆时可带来25亿立方米的降水。以每立方米市场价为0.5元人民币计算,价值可高达12亿元以上。据统计,每年台风给我国和日本、菲律宾、印尼、越南、美国等沿海国家所带来的降水量会占到各国总降水量的25%以上![3]所以说,台风暴雨的光临,可以极大地缓解旱情,对改善这些地区的淡水供应和生态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没有台风,这些国家所面临的困境将不堪想象。
(2)测量表明,台风的最高时速可达200公里以上,其能量相当于400枚2000吨级的氢弹爆炸时所释放的总能量,所到之处,摧枯拉朽。这巨大的能量既是直接给人类造成灾难的祸源,也是地球保持热平衡的能量库,正是因为有了它,才使得人类能够安居乐业,生生不息。众所周知,地球上的热带地区由于接收太阳辐射热量最多,因此气候也最为炎热,而寒带地区则恰好相反。由于台风的活动,能够将热带地区的热量驱散至高纬度地区,从而使寒带地区的热量得以补偿。如果没有台风,势必会造成热带地区越来越热,寒带地区越来越冷,而温带也将从此在地球上消失。那样,我国将不会再有昆明这样的春城和四季长青的广州、北大仓、内蒙古草原亦将不复存在,众多的植物和动物都将会因难以适应恶劣的环境而灭绝,那将是我们整个世界的悲哀。
(3)专家们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海上发生台风时,巨浪会卷起深层海水,这些从深层上翻的较冷海水能使上层水温下降3度至4度,同时,台风带上来的深层海水中的营养物质不仅有利于海洋表层浮游藻类的繁殖,还能为海洋鱼类提供间接的食物来源。
(4)台风带来的暴雨时常会伴随着闪电一起来临,而闪电,既是人类勤奋的“清洁工”,又是一座巨大的“化肥厂”。因为雷电交作时,空气中的部分氧气被激变成臭氧,这稀薄的臭氧能吸收大部分的宇宙射线,使地球表面的生物免遭紫外线过量照射的危害。同时,闪电过程中产生的高温又可杀死大气中90%以上的细菌和微生物,从而使空气变得更加纯净而清新宜人!另外,在大气中含有78%的不能被作物直接吸收的游离氮,闪电发生时,由于其电流高达10万安培,在这样的强电流下,空气分子能够被加热到3万摄氏度以上,致使大气中不活泼的氮和氧化合,变成 - 2 - [2][1]
二氧化氮。大雨又将二氧化氮溶解成为稀硝酸,并随着雨水降至地面,而后再与其他物质化合,即可转化成能被作物直接吸收的氮肥。据测算,全球每年由雷雨而/合成0的氮肥就有20亿吨。这20亿吨从天而降的氮肥,相当于20万个年产1万吨的化肥厂的产量总和!它对农业经济带来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三、对台风的防御
对台风的防御措施,在现阶段还主要是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
对台风的监测主要是利用气象卫星。在卫星云图上,能够清晰地看见台风的存在和大小,再利用气象卫星资料,可以确定出台风中心的位置,估计出台风的强度,并监测台风移动的方向、速度和狂风暴雨出现的地区,这些信息对防止和减轻台风所带来的灾害起着关键的作用。当台风到达近海时,可以利用雷达监测台风的移动方向。气象台再根据所得到的各种资料,综合分析台风的动向和登陆的地点与时间,并及时地发布台风预报,台风警报或者是紧急警报,并将这些信息通过电视、广播等媒体公布于众,让沿海渔船及时避风回港,并为各级政府提供防风救灾的决策依据。
总之,建立城市预警系统和应急响应机制,并努力提高应急能力,是现阶段抵御台风减轻灾害的重要措施。
由于目前人类科技还没有发展到可以控制台风等自然灾害的水平,所以目前只能以防御为主。
[1]台风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中国天气网,.
[2]杨晴川.新奥尔良:不能承受的“飓风之痛”[N].平顶山日报,(3)
[3]杨兆民,张璐.台风的物理效应及其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影响[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年08期
范文八:台风的形成(姓名:黄黎东 学号:)
台风,指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26℃以上广阔海面上的热带气旋。世界气象组织定义:中心持续风速在12
级至13级(即每秒32.7米至41.4米)的热带气旋为台风(typhoon)或飓风(hurricane)。北太平洋西部(赤道以北,国际日期线以西,东经100度以东)地区通常称其为台风,而北大西洋及东太平洋地区则普遍称之为飓风。每年的夏秋季节,我国毗邻的西北太平洋上会生成不少名为台风(Typhoon)的猛烈风暴,有的消散于海上,有的则登上陆地,带来狂风暴雨,是自然灾害的一种。
过去我国习惯称形于26℃以上热带洋面上的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s)为台风,按照其强度,分为六个等级: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强台风和超强台风。自1989年起,我国采用国际热带气旋名称和等级划分标准。
国际惯例依据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分为:
热带低压(Tropicaldepression),最大风速6~7 级,(10.8-17.1 m/s); 热带风暴(Tropicalstorm),最大风速8~9 级,(17.2~24.4m/s);
强热带风暴(Severe tropical storm),最大风速10 ~11 级,(24.5 ~32.6m/s); 台风(Ty-phoon),最大风速12 ~13级,(32.7m/s~41.4m/s);
强台风(severe typhoon),最大风速14~15级(41.5m/s~50.9m/s); 超强台风(Super Typhoon),最大风速≥16级(≥51.0m/s)。
台风发源于热带海面,那里温度高,大量的海水被蒸发到了空中,形成一个低气压中心。随着
气压的变化和地球自身的运动,流入的空气也旋转起来,形成一个逆时针旋转的空气漩涡,这就是热带气旋。只要气温不下降,这个热带气旋就
会越来越强大,最后形成了台风。
台风源地,指经常发生台风的海区,全球台风主要发生于8个海区。其中北半球有北太平洋西部和东部、北大西洋西部、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5个海区,而南半球有南太平洋西部、南印度洋西部和东部3个海区。从每年台风发生数及其占全球台风总数的百分率的区域分布图中可以看到,全球每年平均可发生62个台风,大洋西部发生的台风比大洋东部发生的台风多得多。其中以西北太平洋海区为最多(占36%以上),而南大西洋和东南太平洋至今尚未发现有台风生成。西北太平洋台风的源地又分三个相对集中区:菲律宾以东的洋面、关岛附近洋面和南海中部。在南海形成的台风,对我国华南一带影响重大。
台风大多数发生在南、北纬度的5°~20°,尤其是在10°~20°占到了总数的65%。而在20°以外的较高纬度发生的台风只占13%,发生在5°以内赤道附近
的台风极少,但偶尔还是有的,如福建省气象台就发现这两年中,西北太平洋共有3个台风发生在5°N以南区域。据近十多年来卫星资料的分析,发展成台风的扰动云团,在几天前即可发现,所以实际上扰动的初始位置比以前发现的位置偏东。如北大西洋上,以前认为发展成台风的初始扰动大多数产生在大洋的中部,而有人根据云图分析,认为每年有三分之二台风的扰动起源于非洲大陆。这些扰动一般表现为倒V形或旋涡状云型,它们沿东风气流向西移动,到达北大西洋中部和加勒比海时,便发展成台风。北太平洋西部和南海台风的初始扰动位置,也要比以前发现的位置偏东。
在我国沿海地区,几乎每年夏秋两季都会或多或少地遭受台风的侵袭,因此而遭受的生命财产损失也不小。作为一种灾害性天气,可以说,提起台风,没有人会对它表示好感。然而,凡事都有两重性,台风是给人类带来了灾害,但假如没有台风,人类将更加遭殃。科学研究发现,台风对人类起码有如下几大好处:
其一,台风这一热带风暴却为人们带来了丰沛的淡水。台风给中国沿海、日本海沿岸、印度、东南亚和美国东南部带来大量的雨水,约占这些地区总降水量的1/4以上,对改善这些地区的淡水供应和生态环境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二,靠近赤道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受日照时间最长,干热难忍,如果没有台风来驱散这些地区的热量,那里将会更热,地表沙荒将更加严重。同时寒带将会更冷,温带将会消失。我国将没有昆明这样的春城,也没有四季长青的广州,“北大仓”、内蒙古草原亦将不复存在。
其三,台风最高时速可达200公里以上,所到之处,摧枯拉朽。这巨大的能量可以直接给人类造成灾难,但也全凭着这巨大的能量流动使地球保持着热平衡,使人类安居乐业,生生不息。
其四,台风还能增加捕鱼产量。每当台风吹袭时翻江倒海,将江海底部的营养物质卷上来,鱼饵增多,吸引鱼群在水面附近聚集,渔获量自然提高。
台风给广大的地区带来了充足的雨水,成为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关系密切的降雨系统。但是,台风也总是带来各种破坏,它具有突发性强、破坏力大的特点,是世界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台风的破坏力主要由强风、暴雨和风暴潮三个因素引起。
影响供电及通讯
破坏农业生产
总之,台风带给我们降雨好处的同时也意味着灾难的来临,灾难不可避免,但是我们可以通过
加强对天气变化的观测,做好天气的预告,提醒人们提前做好防御措施来减少台风对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
范文九:影响中国的台风
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海洋上强烈的气旋性涡旋。中国南海北部、台湾海峡、台湾省及其东部沿海、东海西部和黄海均为台风通过的高频区。
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海洋上强烈的气旋性涡旋。中国南海北部、台湾海峡、台湾省及其东部沿海、东海西部和黄海均为台风通过的高频区。
影响中国沿海的台风 年均有20.2个, 登陆7.4个(年统计)。1~4月中国无台风登陆,5~6月中国杭州湾以南沿海均有受台风影响的可能,出现最多的路径在北纬10°~15°之间西移,再经琉球群岛附近海面转向日本;另一条则西移进入南海北部。7~8月中国沿海均有受台风影响的可能,主要在北纬15°~25°之间西移影响中国。9~10月中国受台风影响的地区,主要在长江口以南。出现最多的路径在北纬15°~20°之间西移,以后转向东北影响日本;另一条路径断续西移进入南海影响越南和广东省。9月份时,介于这两条路径之间的还有一条影响台湾和福建两省的路径。11~12月中国仅广东珠江口以西地区偶尔受台风影响。综上所述,华南沿海受台风袭击的频率最高,占全年总数的60.4%,登陆的频数高达58.1%;次为华东沿海,约37.5%。登陆台风主要出现在5~12月,而以7~9月最多,约占全年总数的76.4%,是台风侵袭中国的高频季节。
台风的强度随季节变化而有差异。最大风速大于50米/秒的特强台风出现次数的频率以9月份为最多,其次为10月,再次是11月和8月。
台风初始位置 据统计,影响中国台风的初始位置相对集中在4个海区:①南海中北部海面, 1~4月很少,6~9月主要集中发生在北纬15°以北海面,10~12月则往南移动;②菲律宾群岛以东和琉球群岛附近海面,台风发生的高频区主要在这一海域北纬15°以南,6月渐北移,7~8月出现在吕宋岛到琉球岛附近海面,9月以后生成区又南移;③马里亚纳群岛附近海面,1~5月很少,6月和11月形成在群岛以南附近海面,7~10月集中在岛的周围;④马绍尔群岛附近海面,1~6月很少,9月以后发生区东移。10月发生数最多。台风发生密集区随纬度和月份有明显变化,绝大多数发生在北纬10°~20°,最北和最南分别在北纬30°和北纬2°左右。
影响 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受台风影响严重的国家之一。台风带来的强风、暴雨和风暴潮对人民生命财产威胁严重。登陆中国的台风,8月在台湾省平均最大风速达43米/秒,其他月份在台湾也均达强台风等级。其次是8月份在渐江登陆的,平均最大风速为41米/秒。在广东登陆的台风虽强然最多,但其平均最大风速并不强。10月份登陆海南岛的台风较强中,平均最大风速为36米/秒。登陆福建的台风,常先经台湾省受到削弱,登陆台风较强的出现在9月,平均最大风速达31米/秒。
中国各省、市、自治区除新疆外,均直接或间接受台风影响而产生暴雨。中国近海15个省市中,11个省市最大雨量的影响系统是台风。全国7次日降水量超过1000毫米的极端暴
雨,其中6次都是台风所引起的。1975年3号台风(Nina)在河南境内造成的特大暴雨,最大中心为1小时189.5毫米,1天1005.0毫米,5天过程雨量为1631.0毫米。
台风降雨也有其有利农业生产一面,可解除干旱或缓和旱象。台风雨是中国降水系统之一。东南沿海各省的台风降水约占全年总量的20~30%,7~9月则可达一半以上。
由于台风区的强风、气压特低和中国沿海有广阔的大陆架及浅海区,很有利于风暴潮的发展。1974年的13号台风(Mary)于8月19月午夜在浙江象山石浦登陆,正值天文大潮,出现
7.93米的高潮潮位,形成1949年以来中国东南沿海最大的一次风暴潮。
范文十:从字面上看,台风的主要气象要素是狂风,就内容论,低气压才是台风的“精华”所在。在台风袭击时,这两种要素对人体健康又有怎样的负面影响呢?   科学家发现,大风呼啸时,风力的声音会直接影响人体的神经中枢系统,从而使人产生包括恐惧在内的一些心理障碍。台风影响时,伴随着天气变化,气温也会大幅下降。而科学实验证实,当空气温度低于20t2时,风力每增加2级,就相当于气温下降5―6℃(也就是通常说的“感觉温度”)。所以,每逢台风来临时,风速骤增,气温突降,而“感觉温度”下降得就更厉害了,人体的寒冷感觉会突增(此时,人们并无增添衣服的习惯和欲望),这样,大风就会使得人体呼吸道局部温度降低,毛细血管收缩,黏膜上皮的纤毛活动减慢,气管排出细菌的功能减弱,故容易诱发呼吸道疾病(常见的是感冒、咳嗽),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肺气肿病人在凉风吹拂下,病情极易复发,一些发热病症,一遇凉风势必加重病情。在大风和相对低温的刺激下,人体动脉平均压升高,心肌需氧指数也相应增高。据医疗气象学家研究,约77%的心肌梗塞患者对降温明显的大风过程有显著的敏感症状,这样的过程对关节病症、胃部病症的影响也非常显著。   台风作为一种低气压天气过程,低气压本身对人体健康也有不利影响,主要是影响人体内氧气的供应。人每天需要大约750毫克的氧气,其中20%为大脑耗用。当自然界气压下降时,大气中氧分压、肺泡的氧分压和动脉血氧饱和度都随之下降,导致人体发生一系列生理反应,如呼吸急促、心率加快、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和无力等症状,神经系统也会发生障碍。尤其在台风中心(也就是“台风眼”)移来时,气压常常降到900多百帕,心脑血管病或心肺功能不佳的患者会有明显的不适,而健康人因为台风眼的迅速移出,气压逐渐升高,就可能忽略了低气压的“不适”。日本的医疗气象专家经过数年的研究发现,大多数肺结核患者咳血、血痰加重的程度与低压环流天气有密切的关系。患者病情恶化时,有90%是在低压环流形势下发生的,有半数以上是在低压过境时发生的。如同夏季雷雨前的高温高湿天气(此时气压较低)一样,台风到来前,人们也会感到憋气和压抑,使人的植物神经趋向紧张,容易引起一些不适症状和生理病症。   减轻台风对人体的危害,最重要的是避免和减轻台风对生命的威胁。准确的台风预报,正确的灾情估计,科学的应急预案,以及受灾居民的安全意识,都将直接决定是否有效避免或减少人员伤亡。   与台风对生命的威胁相比较,如何减轻台风对健康的负面影响,是个较小的问题,但既然是个问题,也应该有解决的办法,这里不妨提出几点建议:   (1)台风季节,注意收听天气预报,对可能影响本地的台风的动向,要做到心中有数,对台风的特性也要有大概的了解,这样,在台风真的到来或影响时,就不会过分慌乱和恐惧。   (2)由于台风来临时,会大幅降温。一些慢性病患者(如高血压、老慢支等),要时刻注意温度的变化,尤其是在初夏和秋季,由于平时气温就不高,台风到来时,要特别注意增添衣被,保持温暖,避免旧病复发或加重病情。即使对于健康人,在夏季台风来临时,也不能过于贪凉,或长时迎风涉水,避免引发包括感冒在内的呼吸道疾病。   (3)台风侵入或影响时,为了避免气压剧烈变化而引发的生理不适和病症加重,可提前关闭门窗,使得室内气压随时间的变化速率降低,从而获得一种相对的稳定,有条件的医院,可让一些对气压敏感的重症(如肺结核咳血)患者,进入可调节气压的特护病房,或使用增压设施,使室内气压保持稳定。健康人感觉不适时,也可能通过吸氧缓解症状。   [责任编辑] 张田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台风影响范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