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能分享一下,大学生对手机依赖程度及其成因调查问卷,跪求

内容字号:
段落设置:
字体设置:
精准搜索请尝试:
大学生“手机依赖症”加重,影响到人际交往
来源:作者:顾秋萍责编:弥尘
“出门忘带手机,就会魂不守舍;当一段时间手机铃声不响,就会感到不适,甚至出现幻听;有时明知没有短信或来电,也会时不时地翻出手机看一下……”如果出现了上述症状,那就有可能患上了“手机依赖症”。近日,由苏州大学数学科学学院8名大学生组成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针对“大学生对手机依赖程度”的课题展开调研,共收到大学生完成的有效纸质问卷和网上问卷666份。调研结果显示,将近50%的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时间在4个小时左右,93%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对手机有不同程度的依赖。近二成学生日用手机超5小时调研团队首先对大学生使用的时间和用途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大学生使用手机的功能依次为使用QQ及微信进行社交、即时通讯、玩游戏、查资料。在学习时间内玩手机的同学占37.24%,而学习时间外玩手机的则高达94.86%。有50%的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在4个小时左右,近二成的同学每天使用手机的平均时间更是超过5个小时。调研显示,对手机的过度依赖正成为扰乱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新兴“病症”。受访的一位大学生表示,出门时忘带手机,那一定是件悲催的事情。“我喜欢用手机刷QQ,用电脑时反而不习惯。现在一旦没有手机,出门就会感觉不方便。有时即使只是几分钟的休息时间,我也会不自觉地想拿出手机玩。”当前大学生群体对手机存在心理依赖,受访的大学生中,有73%的人会在出门时特别留心检查手机,55%的同学表示如果自己忘带手机会有点担心,24%的同学则表示会感到很不安,甚至会将负面情绪不同程度地带入要做的其他事情中。在调查过程中,调研团队还征集到了8名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离开手机一天的生活”趣味真人实验活动。按照规定,参与实验的志愿者从早上8点到晚上7点之间要避免打开手机及其他娱乐设备,尝试一天没有手机的生活。“终于可以碰手机了,没有手机我真要活不下去了。”参与实验的秦同学在结束了一天无手机生活后大声欢呼。一天时间里她选择和同学看电影、吃饭、逛街、理发,尽管安排活动如此紧密,但没有手机的一天依然让她感到不安和焦虑。“特别是当看到同学在用手机时更是各种羡慕嫉妒恨。”其他参与实验的志愿者多数也和秦同学一样表示离开手机的这一天很没有安全感。“手机依赖症”影响交往“世界上最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这句话已成为当今生活的真实写照。调研团队模拟了大学生聚会情景,询问在聚会中使用手机的情况,高达70%的同学表示在聚会时会时不时看下手机。而面对“怎么看和你一起玩的朋友、同学一直在玩手机而不太和你交谈”的提问,有66%的同学表示理解,因为很多人都这样;24%的同学会因此感到生气与落寞;而10%的同学觉得没什么,因为自己也在玩。即使是面对着朝夕相处,有着无限共同话题的同学,还是有不少的人会惦记着手机,甚至不顾同学热情的交流,宁愿一个人在手机网络中畅游。原本被看做可以进一步增进感情,拉近距离的美好聚会,很有可能因为各自只顾沉浸在手机内容中而忽视他人,影响到人际交往。调研团队成员、大一同学王丽君说,她也经常遇到过类似的聚会场景,好不容易凑到一起的同学们在聚会时都各自忙着拨弄手机,连话也说不了太多。“手机本来就是方便人们生活的,但现在却占据了我们大多数的空闲时间。如果每天都花大量时间与手机交流,势必会造成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流的缺乏。”无手机课堂尝试戒除“手机瘾”调查数据表明,四分之一的学生会在课堂上玩手机,六成左右的学生会在自习时间通过手机联系他人。学生上课玩手机会影响他人,扰乱课堂秩序,甚至消磨了老师上课的积极性,造成恶性循环。众多老师在接受团队调研时对此表示出担忧,认为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正常的学习。记者了解到,从去年年底开始,苏州大学文学院向全院同学发出了“无手机日”的倡议书,倡导同学们自愿在课前将手机关机或调成静音放入收纳盒。此后,也有部分学院开始倡导“无手机课堂”。然而,在调研中只有16%的同学完全赞成这项举措,60%的同学持反对态度,其中有80%的同学认为自己能控制住使用手机的分寸,甚至还有大部分人将自己玩手机归因于上课内容的枯燥乏味。数科院的辅导员周扬老师认为,同学们在各种场合都爱玩手机,严重影响了学习效率与生活质量。简单意义上的“禁”并不能药到病除,要戒除同学们上课的“手机瘾”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最主要的还是同学们自身对使用手机的度的拿捏和
大家都在买
软媒旗下软件:||||||||
IT之家,软媒旗下科技门户网站 - 爱科技,爱这里。
Copyright (C)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鲁ICP备号猜你感兴趣
&热门汇报范文大学生对手机依赖程度的调查研究
一、 调查 二、在大学校园里,熄灯之后的卧谈会曾经是每个大学生最爱的“节目”,舍友们大谈爱情、理想、情感、电视剧、电影等等一切热门话题,虽唾沫横飞但众人乐在其中,然而现在这一现象正逐渐淡出大学宿舍生活。带来这种改变的,就是智能手机。调查结果显示,在受访的928名年轻人中,8成以上表示如果出门忘带手机或手机关机会感到无法忍受、心神不定,同样,有8成以上年轻人表示使用手机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已经被手机“绑架”。对此结果,专家称,手机是日常交往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但过度依赖手机反而会影响正常的社会交往。另一个调查:随机抽取了5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470份,有效回收率为94%。随机抽取的500名大学生中,每人都至少拥有一部手机,有的多达2、3部,从中不难看出手机普及范围之广。3G手机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冲击。大学生是较为特殊的群体,处于脱离家长约束、较为自由的阶段,因而他们个性张扬,追求时尚。在从众心理与攀比心理的作用下,他们盲目购买、更换手机,走品牌路线,在虚荣心的驱使下,不断追求潮流,以此来消除自身在群体中的孤独感与恐惧感。3G手机对大学生兴趣爱好的影响。手机因其便携性、移动性、个性化、多媒体融合、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互动性强等特点,以几乎“病毒式”的方式占领了大学生的“碎片化”时间。站台旁、公车上、地铁上、教室、图书光等公共场所,时常可见低头使用手机的“拇指一族”。有学者认为,手机通过短信、彩信、手机上网等应用,已经成为一个活生生的掌上世界,手机媒体所体现出来的特征综合了其他媒体的优势,可以称之为“媒体之集大成者”。3G手机以其强大的功能,吸引大学生花费大量时间使用它。根据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大学生常用手机打电话、发短信以及浏览信息。3G手机对大学生情感的冲击不仅体现在交流方式上,更体现在日常行为习惯。通常,人们遇到新奇亦或是烦心事,会选择与身边人、朋友、家人进行分享或宣泄,在交流的过程中,当事人传播快乐亦或是情绪得到发泄,彼此关系在这样的过程中也得到进一步的加深。而手机普及后,特别是3G手机的兴起,大大改变了人们宣泄的渠道。遇到新鲜事时,有41%的人经常用手机应用即时分享,当遇上烦心事,是否会通过手机去宣泄情绪仅有11%的大学生选择从不通过手机宣泄情绪。二、大学生沉迷手机的原因 1.我们可以发现手机正是因其强大的功能,从而使得大学生长时间使用时机,进而对社会交往产生负面影响。按照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五大需求层次理论”,人类需求层次从低层次到较高层次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情感需求、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调查中我们详细统计大学生生活费等状况,基本可以肯定大学生一般能保证生理需求与安全需求这两个最基本的需求。而其余三个需求,手机的短信和电话等功能基本可以维系大学生正常的社交圈,特别是可视电话等功能的发明,使人与人的交往更加便捷;而手机QQ、手机人人、微信等软件可以帮助大学生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微博的兴起更是满足大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大学生很容易通过关键词、热门话题、搜索名人等方式找到自己关心的信息从而发表自己的意见。另外,手机游戏、手机电视可以满足大学生的娱乐需求;手机邮件、手机办公等软件的推出,对大学生利用手机学习也提供了便捷性。不仅如此,淘宝、支付宝、银行、铁道部等推出的手机服务,可以有效解决人们对部分生活的需求。综上所述,智能手机的功能基本等同一部小型电脑,又因其便携性,可以从学习、生活、娱乐、工作等方面满足大学生的需求,从而使大学生沉溺于手机功能及其本身,而忽视与身边人的正常社会交往。2.手机是获取社会资本的有效通道。大学生是主要获取理论知识却又即将步入社会的特殊群体,急于获取最大化的社会资本,以更好地迈入社会。适逢处于社会巨变时期,世界处于一个“地球村”,信息、思想、文化处于不断交流、碰撞、融合的阶段,传统的人际交流、群体交流越来越无法满足大学生对社会资本的需求,他们需要一种新的方式来满足自身发展需要。智能手机的出现恰巧满足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需求。微博的出现大大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状态,“刷微博”成为当今较为流行的方式。微博将字数限定在140字之内,信息精简,花费较短的时间就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倘若对于信息有兴趣,大学生还可以通过私信、评论等方式发表自己的意见,无形中扩大自己的交友圈,更容易发现志同道合的朋友。同时,大学生还可以通过搜索引擎、后续关注等方式进一步了解信息内容,社会资本就在这样一个个“碎片式”积累中不断扩大。这样获取社会资本的方式极为便捷,但也显现出它的弊端――封闭式交往。人们运用智能手机的同时,反过来被智能手机所操纵,手机信息引导大学生如何获取社会资本,大学生一味运用智能手机,却忽视正常的社会交往,因而在这样的过程给大学生心里套上两层枷锁:一是交往焦虑。这种焦虑包含着对人际交往的心理期待,同时也包含着对交往的恐惧与厌烦;二是信息恐惧。由于其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来源,很大一部分大学生还是会在一些社交场合不自觉的拿出手机翻看信息,这是一种非常不礼貌的行为,对大学生的社会交往产生极为负面的影响。3.手机能够实现大学生“移情”心理需要。第一,大学生刚迈入大学校门,脱离初、高中阶段长期的升学压力,同时大部分同学远离家长的管教,较为民主与自由的环境与封闭和高压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反差,部分大学生有时间难以适应这样的变化,行为上表现为过度娱乐。第二,由于长期以来的“填鸭式”教育方式,大部分学生对于大学教育方式认识不清,对于自己的发展方向、人生目标没有明确的认识与定位,从而导致学业的荒废。同时由于 “拼爹”、“啃老”思想的流行,大学生容易陷入悲观情绪,持“学习无用论”的看法。第三,大学生通常远离父母、亲友,在面对挫折、失败等消极因素时,自我排解的方式并不多。正是上述三个因素,构成大学这个特殊的时期。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下,大学生很容易产生移情心理,转移自己的关注目标,寄情于其他事物,而手机这样一个可以随身携带的“小家伙”成为大部分人的寄情目标。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大学生可以找寻亲友倾诉苦楚;通过游戏等方式大学生可以宣泄情绪;通过发表观点的方式大学生可以展示自身,在虚拟世界中获得认可。三、 手机依赖的相关图片心理学家蒂莫西〃威尔逊说,他发现大学生如果没了手机或电脑,只要呆在房间里几分钟就开始“发疯”。威尔逊说:“可能你会觉得我们可以用这时间精神自娱,可是我们做不到。我们已经忘了该怎么做。”只要我们有闲,互联网就是一个极诱人又可迅速填补空隙的解决办法。我们无聊,刷一下手机,然后变得更无聊。所以,手机依赖之外更严重的问题是,我们在越来越多的时候忘记了该如何正确而有意义地集中注意力。所以,问题不在于使用智能手机本身,而是,当智能手机默默取代你的大脑完全有能力执行的一种功能时,大脑的这种能力也就在慢慢地减弱了。这就像用电梯代替楼梯一样,上楼的速度或许是快了,但你损失了爬楼梯时得到的肌肉锻炼,而智能手机就像智力电梯。四、 消除手机非正常使用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的策略我的观点:手机的普遍使用已经成为一种必然,其方便性、实用性以及普及的多功能性已经成为在校大学生的必须。但是如何正确有效的利用它,让手机成为大学生更有用和更有利的工具已经成为我们必须考虑的课题。面对这种现象,我们必须采取一些针对性的措施,趋利去弊。1)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质量,吸引学生注意力针对学生上课使用手机的现象,大部分同学认为上课枯燥无聊,用手机打发时间。但是针对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课程或者授课形式新的课程,这种现象会大大降低。由此可见,教师一定要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有效减少学生使用手机时间,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2) 正确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手机,预防手机依赖成瘾高校要建立心理干预制度,积极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工作,建立心理咨询网络,主动地利用手机甚至网络等学生熟悉的媒介,利用其有益的方面干预大学生的情绪障碍问题,帮助其减轻和消除对手机的依赖及情感表达障碍。通过健康讲座、专业解析等形式广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试合理使用手机,减少手机过分的使用。对已经对手机产生依赖性或无法自拔的学生,辅导员老师或者主要的学生工作者应主动的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干预。3) 积极组织各类健康文体活动,倡导大学生全员参与学校积极组织各类有益的文化、体育活动,倡导大家在学习之余走出宿舍和封闭的空间,回归健康的读书模式。引导学生除了日常生活中必须要使用手机外,加强自我约束,在空闲时间多看书、听音乐、外出散步或旅游健身等,逐渐减少使用手机的次数并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还可以结合社会发展趋势针对大学生所学专业的前景、发展方向及当前的就业形式召开一些就业指导会,请有关权威人士给予详细的介绍,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的必要性,并对自己的前途充满憧憬。以此来引导大学生更努力积累知识、提高自己,把生活重心转移到手机之外的地方。4) 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多进行现实的交流与表达无论手机通讯技术、各类手机联络功能如何发达,远程的声对声和字对字的交流都无法代替面对面的交流。只有面对面的交流才能真正表达和理解彼此的喜怒哀乐,才能通过眼神、表情和动作把握彼此内心的思绪,这些正是提高人际知觉水平的关键所在,而这是手机所不能替代的。只有经常进行面对面的交往,才能提高人际知觉水平,敏锐地把握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变化,才能进行更深入的情感交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更好的融入社会,才会摆脱独处的孤独。在日常的工作中,高校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经常面对面的交流,多举办一些面对面的交流活动、户外活动或者学校与社会团体的互动活动。5) 加强学生价值观、消费观的引导,倡导健康的消费观念调查中我们发现有 43%的学生手机价位在 1 000 元以上,其中 9% 的学生拥有两部或以上的手机,有 54%的学生准备购买苹果、诺基亚、三星等名牌手机,而且 71% 的学生手机资费在 30 ~100 元之间。盲目的攀比对于大部分生活靠家里的大学生来说,无疑对其消费理念和经济现状都造成了负面的影响。因此需要加强对学生价值观和消费观的引导和教育,倡导健康的消费观念,正确引导大学生合理利用和使用手机和各类电子产品。6秘诀:始终做它的主人当这些时尚、性感的小工具对我们的吸引力越来越大时,如何“使用它”,不让你的智能手机把你变成傻瓜,就有一些秘诀了: ★在存储电话号码之前,强迫自己记住它,尽可能凭记忆拨打你经常拨打的号码。★尽量玩那些需要做出快速决策的电子游戏,那不但不会使你变笨,还可以磨练你的认知能力。患失忆症、记不住新消息的人也可以从智能手机上获得帮助。★去熟悉的地方时关闭GPS,让你的空间记忆尽可能地保持活跃状态。如果去一个新地方旅行,先研究地图,把GPS当做辅助工具。认路是项技术活儿,你的大脑在这一过程中会得到不小的锻炼。 ★用智能手机了解时事,并增加互动性,而不是简单地浏览。让知识充实你的大脑,也会让你在和他人聊天时更加健谈。智能手机有自己的位置,它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只要你把它用做大脑的补充,而不是取代你的大脑,始终做它的主人,手机依赖症自然会离你远去。大学课堂设“手机暂存箱” 不强迫但响应者超七成为了摆脱手机成瘾的顽疾,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2012级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想出了一个点子,上课期间,主动将手机放入暂存箱内,然后心无旁骛地认真听课。虽然采取的是学生自愿原则,并不强迫,但两个星期下来,响应者不断增多,从最初的不到三成,到现在的百分之七八十,效果非常不错。
下页更精彩:1
本文已影响人}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