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以至此终年有声小说,复以终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送石昌言北使引①苏洵  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昌言举进士,日有名。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后十余年,昌言及第第四人②,守官四方,不相闻。吾日以壮大,乃能感悔,摧折复学。又数年,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苦,如平生欢。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吾晚学无师,虽日为文,中甚自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今十余年,又来京师,而昌言官两制,乃为天子出使万里外强悍不屈之虏庭,建大旆,从骑数百,送车千乘,出都门,意气慨然。自思为儿时,见昌言先府君旁,安知其至此?富贵不足怪,吾于昌言独自有感也!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③口舌之间,足矣。  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④,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凡虏所以夸耀中国⑤者,多此类。中国之人不测也,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呜呼!何其不思之甚也!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大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城之役⑥。今之匈奴⑦,吾知其无能为也。孟子曰:“说⑧大人,则藐之。”况于夷狄?请以为赠。  【注】①石昌言,苏洵的同乡,也是苏洵的亲戚。“引”,就是“序”。②及第第四人:科举考试中被录取,排名第四。③折冲:使敌人的战车后撤,即制敢取胜。④彭任,蜀入,曾跟随富弼出使契丹;富公,指富弼,北宋大臣。⑤中国:中原。⑥奉春君,刘邦的大臣刘敬。冒顿,秦末匈奴单于名。刘邦派人出使匈奴,匈奴给使者看到的都是老弱的兵和瘦弱的马,使者回来对刘邦说“匈奴可击”。刘邦又派刘敬出使匈奴,他回来说,匈奴故意示弱,是为了引诱我们进攻,不能上当。但是刘邦不听,结果被匈奴出奇兵围困在平城达七天之久。⑦今之匈奴:指契丹。⑧说:游说。1.下列各项中,对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始数岁——始:才 B.又以亲戚故,甚狎——狎:亲近,亲昵 C.昌言甚喜称善——善:友好,亲近 D.尚心掉不自禁——掉:颤动,振动 2.下面的六个句子编成四组,全都表明苏洵和石昌言昔日有友好关系的一组是(
) ①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②昌言举进士,日有名 ③相与劳苦,如平生欢④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 ⑤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⑥自思为儿时,见昌言先府君旁,安知其至此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⑤D.①④⑥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石昌言年长于苏洵,两人家住得很近,又是亲戚,所以交情很好。文章开篇从叙旧说起,情真意挚,亲切动人。 B.苏洵写本文是为给石昌言送行。当时石昌言奉皇帝的命令出使契丹。苏洵认为,大丈夫不但要在外交场合有作为,也要能做将军,在军事上建立功绩。 C.苏洵回顾了彭任在出使契丹返回后对自己说的话,感慨中原之人没有经过认真思考,轻易就被胡虏炫耀的武力给吓唬住,以致被夷狄耻笑。 D.本文结尾部分,苏洵把“今之匈奴”和汉朝时的匈奴作了对比,并引用孟子的话,激励石昌言要不畏强暴,要长自己的志气和威风,保持民族和国家的尊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晚学无师,虽日为文,中甚自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跟谁学
跟谁学学生版:genshuixue_student精品好课等你领在线咨询下载客户端关注微信公众号
搜索你想学的科目、老师试试搜索吉安
跟谁学学生版:genshuixue_student精品好课等你领在线咨询下载客户端关注微信公众号&&&分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送石昌言北使引①苏洵  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昌言举进士,日有名。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后十余年,昌言及第第四人②,守官四方,不相闻。吾日以壮大,乃能感悔,摧折复学。又数年,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苦,如平生欢。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吾晚学无师,虽日为文,中甚自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今十余年,又来京师,而昌言官两制,乃为天子出使万里外强悍不屈之虏庭,建大旆,从骑数百,送车千乘,出都门,意气慨然。自思为儿时,见昌言先府君旁,安知其至此?富贵不足怪,吾于昌言独自有感也!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③口舌之间,足矣。  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④,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凡虏所以夸耀中国⑤者,多此类。中国之人不测也,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呜呼!何其不思之甚也!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大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城之役⑥。今之匈奴⑦,吾知其无能为也。孟子曰:“说⑧大人,则藐之。”况于夷狄?请以为赠。  【注】①石昌言,苏洵的同乡,也是苏洵的亲戚。“引”,就是“序”。②及第第四人:科举考试中被录取,排名第四。③折冲:使敌人的战车后撤,即制敢取胜。④彭任,蜀入,曾跟随富弼出使契丹;富公,指富弼,北宋大臣。⑤中国:中原。⑥奉春君,刘邦的大臣刘敬。冒顿,秦末匈奴单于名。刘邦派人出使匈奴,匈奴给使者看到的都是老弱的兵和瘦弱的马,使者回来对刘邦说“匈奴可击”。刘邦又派刘敬出使匈奴,他回来说,匈奴故意示弱,是为了引诱我们进攻,不能上当。但是刘邦不听,结果被匈奴出奇兵围困在平城达七天之久。⑦今之匈奴:指契丹。⑧说:游说。1.下列各项中,对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始数岁——始:才 B.又以亲戚故,甚狎——狎:亲近,亲昵 C.昌言甚喜称善——善:友好,亲近 D.尚心掉不自禁——掉:颤动,振动 2.下面的六个句子编成四组,全都表明苏洵和石昌言昔日有友好关系的一组是(
) ①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②昌言举进士,日有名 ③相与劳苦,如平生欢④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 ⑤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⑥自思为儿时,见昌言先府君旁,安知其至此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⑤D.①④⑥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石昌言年长于苏洵,两人家住得很近,又是亲戚,所以交情很好。文章开篇从叙旧说起,情真意挚,亲切动人。 B.苏洵写本文是为给石昌言送行。当时石昌言奉皇帝的命令出使契丹。苏洵认为,大丈夫不但要在外交场合有作为,也要能做将军,在军事上建立功绩。 C.苏洵回顾了彭任在出使契丹返回后对自己说的话,感慨中原之人没有经过认真思考,轻易就被胡虏炫耀的武力给吓唬住,以致被夷狄耻笑。 D.本文结尾部分,苏洵把“今之匈奴”和汉朝时的匈奴作了对比,并引用孟子的话,激励石昌言要不畏强暴,要长自己的志气和威风,保持民族和国家的尊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晚学无师,虽日为文,中甚自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送石昌言北使引①苏洵  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昌言举进士,日有名。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后十余年,昌言及第第四人②,守官四方,不相闻。吾日以壮大,乃能感悔,摧折复学。又数年,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苦,如平生欢。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吾晚学无师,虽日为文,中甚自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今十余年,又来京师,而昌言官两制,乃为天子出使万里外强悍不屈之虏庭,建大旆,从骑数百,送车千乘,出都门,意气慨然。自思为儿时,见昌言先府君旁,安知其至此?富贵不足怪,吾于昌言独自有感也!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③口舌之间,足矣。  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④,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凡虏所以夸耀中国⑤者,多此类。中国之人不测也,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呜呼!何其不思之甚也!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大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城之役⑥。今之匈奴⑦,吾知其无能为也。孟子曰:“说⑧大人,则藐之。”况于夷狄?请以为赠。  【注】①石昌言,苏洵的同乡,也是苏洵的亲戚。“引”,就是“序”。②及第第四人:科举考试中被录取,排名第四。③折冲:使敌人的战车后撤,即制敢取胜。④彭任,蜀入,曾跟随富弼出使契丹;富公,指富弼,北宋大臣。⑤中国:中原。⑥奉春君,刘邦的大臣刘敬。冒顿,秦末匈奴单于名。刘邦派人出使匈奴,匈奴给使者看到的都是老弱的兵和瘦弱的马,使者回来对刘邦说“匈奴可击”。刘邦又派刘敬出使匈奴,他回来说,匈奴故意示弱,是为了引诱我们进攻,不能上当。但是刘邦不听,结果被匈奴出奇兵围困在平城达七天之久。⑦今之匈奴:指契丹。⑧说:游说。1.下列各项中,对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始数岁——始:才 B.又以亲戚故,甚狎——狎:亲近,亲昵 C.昌言甚喜称善——善:友好,亲近 D.尚心掉不自禁——掉:颤动,振动 2.下面的六个句子编成四组,全都表明苏洵和石昌言昔日有友好关系的一组是(
) ①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②昌言举进士,日有名 ③相与劳苦,如平生欢④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 ⑤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⑥自思为儿时,见昌言先府君旁,安知其至此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⑤D.①④⑥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石昌言年长于苏洵,两人家住得很近,又是亲戚,所以交情很好。文章开篇从叙旧说起,情真意挚,亲切动人。 B.苏洵写本文是为给石昌言送行。当时石昌言奉皇帝的命令出使契丹。苏洵认为,大丈夫不但要在外交场合有作为,也要能做将军,在军事上建立功绩。 C.苏洵回顾了彭任在出使契丹返回后对自己说的话,感慨中原之人没有经过认真思考,轻易就被胡虏炫耀的武力给吓唬住,以致被夷狄耻笑。 D.本文结尾部分,苏洵把“今之匈奴”和汉朝时的匈奴作了对比,并引用孟子的话,激励石昌言要不畏强暴,要长自己的志气和威风,保持民族和国家的尊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晚学无师,虽日为文,中甚自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科目:难易度:最佳答案1.C 2.B 3.B 4.(1)我很晚(才)读书,也没有老师,虽然天天写文章,但自己内心很惭愧。等到听了昌言的话,才略有自喜。  (2)出了国境之后,住宿在驿亭,听到数万匹披甲的战马奔驰而过,剑和槊互相摩擦撞击,整夜声音不断,跟从的人(闻之都)惊恐变色。 解析
知识点:&&基础试题拔高试题热门知识点最新试题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关于跟谁学服务支持帮助中心古典文学交流QQ群:
您所在的位置: >
陈情表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及写作背景中心思想
作者:fengzren来源:未知时间:阅读:
&&& 陈情表&&& 李密
&&& 臣密言:臣以险衅(x&n),夙(s&)遭闵(mǐn)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x&ng)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mǐn)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sh&o)多疾病,九岁不行(x&ng),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xiǎn)兄弟;门衰祚(zu&)薄,晚有儿息。外无期(jī)功强(qiǎng)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t&ng)。茕茕(qi&ng)孑(jie第二声)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yīng)疾病,常在床蓐(r&);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 逮(dai第四声,通&待&,等到)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ku&)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xiǎn)马。猥(wěi)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bū)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dǔ);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jīn)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hu&n)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zhu&),宠命优渥(w&),岂敢盘桓(hu&n),有所希冀(j&)!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gēng)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 臣密今年四十有(y&u)四,祖母今年九十有(y&u)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jīn)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shēng)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 以:因
&&& 险衅(xiǎnx&n):凶险祸患(这里指命运不好)。 险,艰难,坎坷;衅,灾祸
&&& 夙:早时, 这里指年幼的时候
&&& 闵:通&悯&,指可忧患的事(多指疾病死丧)
&&& 凶:不幸,指丧父
&&& 【慈父见背】
&&& 见背:背离我,离我而去。这是死的委婉说法。指弃我而死去。见,由被动句发展而来,但这里已不再用作被动,类似结构为见谅,译为&我&的意思
&&& 【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 行年:经历的年岁
&&& 母志:母亲守节之志。这是母亲改嫁的委婉说法
&&& 【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 悯:怜悯
&&& 躬亲:亲身
&&& 【至于成立】
&&& 至于:直到。至:达到;于:介词,引出对象
&&& 成立: 成人自立
&&& 【终鲜兄弟】
&&& 终:又;
&&& 鲜:少,这里指&无&的意思
&&& 【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 门衰祚薄:家门衰微,福分浅薄;祚:zu&,福分
&&& 儿息:同子息、生子;息:亲生子女。又如:息子(亲生儿子);息女(亲生女儿);息男(亲生儿子)
&&&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 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服丧九月为大功,服丧五月为小功。这都指关系比较近的亲属
&&& 强近:勉强算是接近的
&&&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 吊:安慰
&&& 【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 废:停止服侍
&&& 离:离开
&&& 【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 婴:被&&缠绕;
&&& 蓐:通&褥&,坐卧时铺在床椅上面的垫子,草席子
&&&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 逮:及,到
&&& 奉:承奉
&&& 圣朝:指当时的晋朝
&&& 沐浴清化:恭维之辞,指蒙受当朝的清平教化
&&&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 察:考察和推举
&&& 孝廉:孝顺,品性纯洁;这里非指古时&孝廉&科职
&&& 举:推举
&&& 秀才: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这里是优秀人才的意思,与后代科举的&秀才&含义不同。
&&& 【拜臣郎中】
&&& 拜:授予官职
&&& 郎中:尚书省的属官
&&& 【寻蒙国恩,除臣冼马】
&&& 寻:不久
&&& 除:拜官受职
&&& 冼马:太子的属官,掌管图书
&&&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 猥:鄙,谦词
&&& 微贱:卑微低贱
&&& 当:担任
&&& 东宫:太子居处,借指太子
&&&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 切峻:急切而严厉
&&& 逋慢:逃避,怠慢
&&& 【急于星火】
&&& 于:比
&&& 【刘病日笃】
&&& 笃:病重,沉重
&&&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 苟:姑且
&&& 告诉:报告申诉
&&&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 伏惟:表示恭维地伏在地上去思忖、心想、认识,是古时下对上陈述己见时的谦敬之辞。
&&& 故老:年老而德高的旧臣
&&& 矜育:怜悯养育。
&&& 【且臣少仕伪朝】 伪朝:蔑称,指被灭亡蜀朝承认的前朝政府
&&& 【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 历职:连续任职
&&& 郎署:尚书郎的官衙
&&& 宦达:官场上发展。宦,做官;达,显贵
&&& 不矜:不看重。矜,夸耀
&&&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 拔擢(zhu&):提拔
&&& 宠命:恩宠任命 优渥(w&):恩惠优厚
&&& 盘桓:徘徊不前的样子,指拖延不就职
&&& 希冀:指非分的乞求
&&& 【日薄西山】
&&& 日薄西山:太阳接近西山,喻人的寿命即将终了。薄,迫近
&&& 【人命危浅】
&&& 危浅:指生命垂危。浅:不长
&&& 【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 更(gēng)相:相继,相互
&&& 是以:这是因为
&&& 区区: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古今异义);另一说指&我&,自称的谦词
&&&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 乌鸟私情:乌鸦反哺之情,比喻对长辈的孝养之情
&&& 终养:养老至终
&&& 【臣之辛苦】
&&& 辛苦:辛酸苦楚(古今异义)
&&& 【二州牧伯】
&&& 二州:指梁州(在今陕西省汉中地区)、益州(在今四川省)
&&& 牧:古代称州的长管;伯:长
&&& 【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 皇天后土:文中指天地神明
&&& 鉴:明察
&&& 【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以保卒余年】
&&& 矜悯:怜悯
&&& 听:准许
&&& 庶:庶几,或许,表示希望或推测
&&& 保:安;卒:终
&&& 【死当结草】
&&& 结草:典故,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1].见成语&结草衔环&,说春秋时,晋大夫魏武子有爱妾,武子病时,
&&& 嘱咐 其子魏夥说,自己死后,令妾改嫁。到了病危时,又说令妾殉葬。武子死后,魏夥把父妾嫁
&&& 出,说是 遵守父亲神志清醒时的遗命。传说后来魏夥和秦将杜回作战,看见一老人结草绊倒了杜
&&& 回,夜间魏夥梦见老人说是魏武子妾的父亲,帮助他,是为了报答不令女儿殉葬的恩德。现在表
&&& 示死后也会像结草老人一样来报答恩情。
&&&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 不胜:禁不住。胜(shēng),承受,承担。
&&& 犬马恐怖之情:这是臣子谦卑的话,用犬马自比
&&& 闻:使动用法,使&知道。与上文&具以表闻&的&闻&用法相同。
&&& 臣子李密陈言:我因命运不好,小时候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经过了四年,舅父逼母亲改嫁。我的祖母刘氏,怜悯我从小丧父,便亲自对我加以抚养。臣小的时候经常生病,九岁时还不会行走。孤独无靠,一直到成人自立。既没有叔叔伯伯,又没什么兄弟,门庭衰微而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生活孤单没有依靠,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但祖母又早被疾病缠绕,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停止侍奉而离开她。
&&& 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前任太守逵,考察后推举臣下为孝廉,后任刺史荣又推举臣下为优秀人才。臣下因为供奉赡养祖母的事无人承担,辞谢不接受任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太子洗马。像我这样出身微贱地位卑下的人,担当侍奉太子的职务,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报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推辞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逃避命令,有意拖延,态度傲慢。郡县长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门督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我很想遵从皇上的旨意赴京就职,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我是进退两难,十分狼狈。
&&& 我俯伏思量晋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年老而德高的旧臣,尚且还受到怜悯养育,何况我的孤苦程度更为严重呢。况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担任过郎官职务,本来就希望做官显达,并不顾惜名声节操。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十分卑微浅陋,受到过分提拔,恩宠优厚,怎敢犹豫不决而有非分的企求呢?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即将终了,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样。臣下我如果没有祖母,就没有今天的样子;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我们祖孙二人,互相依靠而维持生命,因此我的内心不愿废止奉养,远离祖母。
&&& 臣下我现在的年龄四十四岁了,祖母现在的年龄九十六岁了,臣下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长着呢,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乞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被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亲眼目睹、内心明白,连天地神明也都看得清清楚楚。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昧诚心,请允许我完成臣下一点小小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我活着应当杀身报效朝廷,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臣下我怀着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来使陛下知道这件事。
&&& 作者仕途
&&& 李密,一名虔,字令伯(224-287年),西晋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晋初散文家。曾仕蜀汉,蜀亡后,晋武帝征他为太子洗(xiǎn)马时,他写了这篇表。
&&& 李密的祖父李光,曾任朱提太守。李密从小境遇不佳,出生六个月就死了父亲,四岁时舅父又强迫母亲何氏改嫁。他是在祖母刘氏的抚养下长大成人的。李密以孝敬祖母而闻名。据《晋书。李密传》说:祖母有疾,他痛哭流涕,夜不解衣,侍其基右。膳食、汤药、必亲自口尝然后进献。李密幼时体弱多病,甚好学,师事谯周,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氏传》,以文学见长。年轻时,曾任蜀汉尚书郎。魏灭蜀后,征西将军邓艾敬慕他的才能,请他担任主簿。李密以奉养年迈祖母为由,谢绝了邓艾的聘请。泰始三年(267年)晋武帝立太子,慕李密之名,下诏征密为太子洗(xiǎn)马(官名,太子的老师)。诏书累下,郡县不断催促,这时,李密的祖母已九十六岁,年老多病。于是他向晋武帝上表,陈述家里情况,说明自己无法应诏的原因。这就是着名的《陈情事表》,或称《陈情表》。
&&& 《陈情表》辞语恳切,委婉动人。表到朝廷,晋武帝看了,为李密对祖母刘氏的一片孝心所感动,赞叹李密&不空有名也&.不仅同意暂不赴诏,还嘉奖他孝敬长辈的诚心,赏赐奴婢二人,并指令所在郡县,发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陈情表》以侍亲孝顺之心感人肺腑,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影响深远。文中的一些如&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等,直至今天人们还经常引用。
&&& 李密在祖母去世服期满后出仕。在任温县(今河南温县)令时,政令严明,政绩显着,刚正见称。过去,中山诸王每过温县,必苛求供给,当地人民以此为患。李密到任后,中山诸王进过境仍苛求如故。李密以理力争,使诸王过境不敢苛求,为百姓办了件好事。
&&& 李密本望到朝廷任职,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由于朝中无人推荐,最后只做了汉中太守,一年后因作抱怨得罪晋武帝,被罢官归田。后病卒,终年六十四岁。
&&& 写作背景
&&& 《陈情表》,选自《文选》卷三七。原提作&陈情事衷&.
&&& 西晋人李密所着,是他写给晋武帝的奏章。文章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真情流露,委婉畅达。该文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有&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的说法。
&&& 三国魏元帝(曹奂)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灭蜀,李密沦为亡国之臣。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魏元帝,史称&晋武帝&.泰始三年(267年),朝廷采取怀柔政策,极力笼络蜀汉旧臣,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时年44岁,以晋朝&以孝治天下&为口实,以祖母供养无主为由,上《陈情表》以明志,要求暂缓赴任,上表恳辞。
&&& 李密早有孝名,据《晋书》本载,李密奉事祖母刘氏&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武帝览表,赞叹说:&密不空有名也&.感动之际,因赐奴婢二人,并令郡县供应其祖母膳食,密遂得以终养。
&&& 南宋文学家赵与时在其着作《宾退录》中曾引用安子顺的言论:&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青城山隐士安子顺世通云。此三文遂被并称为抒情佳篇而传诵于世。
&&& 赏析之一(黄岳洲)
&&& 第一段,作者陈述家庭的特殊不幸和作者与祖母更相为命,以使武帝化严为慈,化对立态度的逞威为同一立场的体恤。&臣密言&,是奏表开头的一般格式。&臣以险衅,夙遭闵凶&,是第一段的综述,又是全文陈述苦情的总冒。&险&,不同于今天的&危险&义,《说文》:&险,阻难也。&贾逵《国语》注:&衅,兆也。&&险衅&,险恶的兆头。&闵&,病困,凶丧。&险衅&&闵凶&这两个词儿含义程度很重,很快就把读者导入惨苦的境域。什么&险衅&?什么&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小孩儿出世主要依靠父母抚养,竟然&慈父见背&,是一大不幸。《文子》:&慈父之爱子,非求报。&可见父慈于子是人之本性。作者不用第一人称&臣&,而用第三人称&孩&,旨在客观陈述苦情以使武帝动心。父亲死了,固然痛苦,如果还有慈爱的母亲一道过着孤儿寡母的生活,那还只是比较艰苦而已,竟然又&行年四岁,舅夺母志&,是又一个大不幸!《晋书&李密传》:&父早亡,母何氏改醮。&四岁的孩子,既经失怙,又已失恃,宛然一只被猎人击毙父母的没有羽翎的乌鸟,其寒伧、蒙昧、本能地求居觅食而又不可得的苦状可以想像得之。《毛诗序》:&卫世子蚤死,其妻守义,父母欲夺而嫁之。&&舅夺母志&典出于此,但这是托词(因为封建社会里人们把妇女在亡夫以后的改嫁视为丑事),也是作者对母亲宽解的一种孝行。从心理的通常情况看,似乎长者特别喜欢第三代,似乎祖父祖母喜欢孙子胜过儿、媳喜欢子女;如果这种判断不误,那么,祖母刘氏对作者的特别喜欢是很自然的,再加上作者是一个失怙失恃的孩子,当然特别喜欢又加上特别同情了,这样,&悯臣孤弱&的&悯&其含义之深、程度之重可以贴切体会,祖母当然&躬亲抚养&了。《晋书&李密传》:&密时年数岁,感挛弥至,之情,遂以成疾。&&九岁不行&,也许是软骨病之类。如果孩子身体健康,祖母操心费力可能少些,现在竟是&九岁不行&,特异的体弱是又一种大不幸,是祖母格外操心费力的又一个因素。以上一句写&弱&,以下集中写&孤&.尽管有三种大不幸,如果家里人丁较多、外面亲戚不少,那还可以有若干圆通的余地,现在是&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孤&得够痛苦了,够奇特了,够长久了:一,从作者的父辈看,没有叔叔又没有伯伯。二,从作者的平辈看,没有哥哥又没有弟弟。《&郑风&扬之水》:&终鲜兄弟,维予与女(汝)。&郑玄笺:&鲜,寡也。&作者借用《》一句,但&鲜&并不作&少&讲而作&无&讲,是在特殊的语言环境下跟&既无叔伯&的&无&避免重复的一种特殊词义。从外亲看,既没有为祖母、兄弟、妻子等穿孝服的亲眷,也没有为曾祖父母、伯叔祖父母穿孝服的家族,也没有为堂兄弟、为未出嫁的堂姊妹穿孝服的同姓,单枝独芽寡人一个。从经济看,门庭衰败,连个使唤的童仆也没有。最后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来简括、有力、形象地刻画作者幼年时经历的那种寂寞、清贫、孤独、悲怆、冷酷、凄厉无告、遭人白眼的惨境。封建社会的世俗观念跟今天不同,今天男女平等又以独生(无分男女)为正为荣,封建社会重男轻女又提倡多子(男子),作者这个&九岁不行&,又是&既无叔伯,终鲜兄弟&,又是缺亲无故,又没有童仆的清贫之家的几世单传的孤根弱苗的成长,饱蘸着祖母刘氏多少关顾之爱,倾注了祖母刘氏多少矜悯之情,耗费了祖母刘氏多少操劳之力!不妨说,祖母虔诚不渝地把自己全部的智慧、热血、精力乃至生命都放在抚养作者上面,读者怎不被浸透在一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氛围之中而对作者产生深切的同情呢?如果祖母刘氏身心康泰,操作便利,那还可以有些周旋。大不幸又一次在必然中发生了,──祖母刘氏经受不了许多家庭变故的摧残,经受不了许多社会人心的冷遇,经受不了许多对孤弱孙儿的哀悯和担心,喂养和抱持,事必躬亲,因而&夙&婴疾病,&常&在床褥,失去独立生活的能力。祖母所唯一依靠的是一根弱苗而已,&臣侍汤药,未尝废离&,概括而又具体地写出了作者对祖母的孝谨备至。《晋书&李密传》:&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可见作者对祖母感情的深切、侍奉的殷勤和依附的紧密。从&而刘&到&废离&不过寥寥几句,却勾勒出陈情不仕的一个很重要的画面。以下论列紧紧把这几句当作唯一的事实根据。
&&& 第二段历叙朝廷多次征召,优礼有加,都由于&刘病日笃&而有着&报国恩&和&徇私情&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作者旨在消除晋武帝的疑虑,为下文请求&终养&埋下伏线。&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其中有对晋武帝的最高颂词;更有对作者深受其恩的最大感激,&沐浴&一词隐喻作者犹如禾苗蒙受雨露滋润因而茁壮成长。武帝担心作者以事奉祖母为借口,实在是对新朝持反对或观望的态度,作者更担心如果措词失当会引起武帝疑虑将有杀身之虞。&奉圣朝&,臣仆称君之词,&沐浴清化&,臣仆无比感激新朝的话,称呼和感激都能使晋武帝敏锐地感觉到这是一个宠臣对君主说话,因而心弦为之一弛。&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又作为一个过渡引导到&陈情&上来,以下具体地陈述&沐浴清化&的事实:一是太守推举作者为&孝廉&,这是褒德;二是刺史荐拔作者为&秀才&,这是称才,但是&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辞不赴命&乍一看来并非&沐浴清化&,其实是最好的&沐浴清化&,因为晋朝的地方官吏不但承认并且大力表彰了作者的孝顺和与事有原则和有才干,而且体谅了作者的惨苦处境,通情达理,言到行成。由于是地方官吏,又由于是以前的事,只用&供养无主,辞不赴命&简单交代一下就行了。&沐浴清化&的更重要的事实是&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武帝&特下&诏书,而且要作者做特别亲信的宫廷侍卫之长;不久又授予辅佐太子的官职。面对最高统治者一再提拔,作为降臣的李密越发不能简单从事了,于是&具以表闻&.在武帝看来,李密对这种厚爱竟然&辞不就职&,难免身在曹营心在汉。但是作者巧妙地写道:&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作者主动说出武帝心中想要说的,而且是这样委婉,这样诚恳,武帝当然会心平气和了。但这话毕竟是作者所说,从以前的情况看,并没有获得武帝的谅解,而是遭到强迫手段:&诏书切峻,责臣逋慢。&&切&,&峻&,&责&,&逋&,&慢&,都准确鲜明地刻画了武帝当时的恼怒情态。郡县风驰电掣地执行王命,是&逼迫&,是&催&臣上道,州司具体贯彻王命,是&临门&,是&急于星火&,先后六个四字句,非常精练形象地描绘了一幅雷厉风行无可阻遏的催命图,这与上文所写&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成为鲜明的对照。&臣欲奉诏奔驰&的&奔驰&用得绝妙,它有力地显示了作者非常急切地希望立刻赴京为皇家奔走效劳的焦急心情,&刘病日笃&的&日&字又准确地显示了苦情日深而且是为时不久,它跟下文&苟循私情&的&苟(姑且)&相得益彰。作者巧妙地应用了二难推理:&欲奉命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循私情,则告诉不许&.二难推理是假言推理和选言推理联合起来的推理,它的前提既然有两个,结论就是或此或彼,因此说,&臣之进退,实为狼狈&.这个结论含蕴精警,表面看来它有对武帝的忠敬之心,又有对祖母的孝顺之情,使武帝意识到作者的真情实感一一出自肺腑,句句有理,处处合情,部分地消除了对作者的某些疑虑。其实呢,辩证地看,这里的根本观点是&先徇私情,后报国恩&.如果是先直截了当地提出&愿乞终养&,很可能激怒武帝遂致罹难,这里形式上提出两难,正是作者与事为文的高超所在。怎样进一步说服武帝呢?作者留下了一个悬念,而把读者引向下面的关键的即是高潮的一段。
&&& 第三段提出晋朝&以孝治天下&这个治国纲领,陈述作者特别孤苦的处境和作者的从政、人生态度以及政治思想,以便进一步打消晋武帝的疑虑。《&说难》:&凡说之务,在知饰所说之所矜,&&有欲矜以智能,则为之举异事之同类者,多为之地。&作者紧扣治国纲领大做文章,使武帝感到&大意无所拂悟,辞言无所系縻&(见《说难》)。圣朝&以孝治天下&,并且做到&凡在故老,犹蒙矜育&,是热切称颂朝廷褒扬孝行态度坚决、措置得当,却更是为&愿乞终养&设置根据。于是说出了&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副词&特&和两个形容词&尤&&甚&集中有力地写出了作者的情况是异乎寻常的特殊,那就越发应当而且必须&蒙矜育&了。如果是粗心的作者,行文至此,也许可以认为提出&愿乞终养&了,那仍然要把事情弄坏,因为&以孝治天下&是讲法,&凡在故老&&&是说理,都还只是一般的论辩艺术,都还没能进一步打开武帝的心扉。聪明而又耐心的作者忽然宕开一笔,索性刺刀见红,把情节推向高潮!他勇敢坦率而又十分机警地把自己的问题、人生态度以及从政思想来一个彻底交代,全盘亮相:&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少&&仕&&历&职说明了仕臣之久,供职之勤,但它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尽忠守节于西蜀,而是为了&图宦达&.既然&图宦达&,就说不上&矜名节&,就较多地打消了武帝的疑虑。另一方面,武帝的措施又使作者这个&至微至陋&的&亡国贱俘&深感&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完全应当&士为知己者死&,怎么可能徘徊犹豫、另有所图呢?这又进一步打消了武帝的一些疑虑。在武帝看来,皇君至高无上,降臣至卑无下,动不动就可以非常方便地施以高压。作者看准了这种心理状态,尽量把自己压低,把国恩抬高:&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一个&贱&字,仍旧感到不足,再加上一个&微&字和一个&陋&字,而且是&至微至陋&.与此同时,国恩深重是&过&蒙拔擢,是&宠&命&优&&渥&(&优&&渥&同义),前朝降臣恩荣加身,必然要欣慰,惶恐,感奋无已,效忠不二,这正是武帝所急切希望的。接着用反诘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只能是增强陈情语气而不会激怒武帝,降臣对新主竟能如此措词这是少见。也不是守节蜀汉,也不是拒官新朝,那是为什么呢?唯一的原因除了前文所说,作者勾勒了又一幅惨苦图,亦即祖母刘氏的病笃图:&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日薄西山,气息奄奄&这个隐喻形象地表白了祖母大限临头,而且是很快地临头,作者只是竭力捕捉一刹那的时机,完足一刹那的义务,享受一刹那的幸福而已,这已为下文&报刘之日短也&张本。文章至此,完全可以提出&愿乞终养&了,但聪明而又极其细心的作者还怕武帝认为以一般的孝敬长上为借口实在为的消极抗拒皇命,作者又一次综述了自己跟祖母血肉相连不可或离的紧密关系,&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是一种意思,一种说法;&母、孙二人,更相为命&,还是这种意思,但是另一种说法,强调中具有错综变化,又自然地得出了&区区不能废远&的结论。&区区&,拳拳,一片真情,也就是&不能废远&,用&区区&又用&不能废远&,也是强调中具有错综变化。以上两句出自肺腑,动人神魄,从悉心说服武帝体恤下情看,&区区不能废远&明确表示不能分离,比上文&臣之进退,实为狼狈&的两可之说前进了一步。
&&& 第四段明确提出&愿乞终养&,表示要先尽孝后尽忠,以期感动武帝达到陈情目的。
&&& 尽管作者从法从理从情写得娓娓动人,但他仍然清醒地、审慎地料到武帝不能满足于&区区不能废远&的说法,还会采取一些相应的高压手段。作者又清醒地、审慎地估计到尽管上文已经有种种刘氏大限不远的表白,但武帝还会认为&徇私情&跟&报国恩&的抵触,作者仍旧不能提出&愿乞终养&的请求,本段开头就亮出具体的时限说:&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四十四岁,是中年人,风华正茂,报国多日;九十六岁,古来稀有,风烛瓦霜,瞬息可灭,很自然地得出&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的结论,这结论清楚地陈述&报国恩&跟&徇私情&只有为时极短的矛盾,稍稍从长远着眼就根本没有矛盾,也是合情合理地提出解决尽忠跟尽孝暂时发生矛盾的措施的有力依据。从武帝设想,可以把成全李密作为&以孝治天下&的一个范例,更可以达到李密出仕新朝的目的,冠冕堂皇,惠而不费,何乐而不为?!老练深沉的作者这才水到渠成地提出了&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的请求。&乌鸟私情&,是比喻也是比拟,它是&愿乞终养&的根据,又回溯到这是动物本性所在,治天下的本性所在,完全符合&以孝治天下&的纲领;又是恳切、谦抑的天真流露,这种措词委婉得体,曲折有致,连铁石人也得回心转意,武帝当然不能拒绝。《尔雅&释诂》:&愿,欲也。&它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愿意&,应作&很希望&讲,表示愿欲之深。用了&愿&又用&乞&,同义的语词反复表示分外强烈。精妙的是,作者明确提出请求以后,还害怕武帝不相信他所说的&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为了印证所说句句属实,了无欺诈,再作出了以下印证:&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所见&,&明知&,&共鉴&,异词同义,有力地显示了作者的辛苦如日之光,如火之煌。当然,印证的作用远不在于使武帝深信其事,更可以使武帝感到,即使不从作者的处境考虑,而从&以孝治天下&这个手段出发,成全了作者为时短暂的请求,可以收民心,可以服官吏,又可以动神灵,更可以慰作者,一举四得,何乐而不为?!奇妙的是,作者还觉得意犹未遂,言犹未尽,情犹未达,理犹未顺,再一次请求&矜悯愚诚,听臣微志&,以便刘氏意外地免除不幸,以便自己意外地获得成功。&愚诚&,&微志&,&侥幸&,&保卒&,一连串的词语,表示作者以最谦恭、最虔诚的口吻含泪哀求,催促武帝彻底动情。更妙的是,为了再一次使武帝放心,作者最后提出&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保证,这比&尽节于陛下之日长&又大大进了几步:活着不惜人头落地,死了也要结草衔环。尽管实质是为了作者对祖母的高谊隆情,但作者对武帝的极其忠爱、无比尊崇、十分殷勤的心情溢于言表,使武帝越发深信作者陈情的诚挚和急切。最后又以一个降臣的口吻概括地表达了格外恭谨的想法:是&犬马&,是&怖惧&,更是&不胜&,宛然适合一个新朝君主所希望听到的降臣的朴实、真切而能扣人心弦、令人怜悯的语言,怎不使武帝叹为观止、霁怒为怜、予以怀柔呢?!《晋书&李密传》:&武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华阳国志》:&嘉其诚,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晋书&李密传》:&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可见李密是情真意切。(节选自《中华文学鉴赏宝库》,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 赏析之二(李景强)
&&& 李密原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官职不详)。公元263年,司马昭灭蜀汉,李密成了亡国之臣。仕途已失,便在家供养祖母刘氏。公元265年,晋武帝请李密出来做官,先拜郎中,后又拜为洗马(即太子侍从官),就是文中说的&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晋武帝为什么要这样重用李密呢?第一,当时东吴尚据江左,为了减少灭吴的阻力,收笼东吴民心,晋武帝对亡国之臣实行怀柔政策,以显示其宽厚之胸怀。第二,李密当时以孝闻名于世,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正因为如此,李密屡被征召。
&&& 李密为什么&辞不就职&呢?大致有这样三个原因:第一,李密确实有一个供养祖母刘的问题,像文章中说的&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第二,李密是蜀汉旧臣,自然有怀旧的思想,况且他还认为汉主刘禅是一个&可以齐桓&的人物,对于晋灭蜀汉是有一点不服气的。第三,古人讲:做官如履薄冰。皇帝高兴时,臣为君之心腹;皇帝不高兴时,臣为君之土芥。出于历史的教训,李密不能没有后顾之忧。晋朝刚刚建立,李密对晋武帝又不甚了解,盲目做官,安知祸福。所以李密&辞不就职&,不是不想做官,而是此时此刻不宜做官。
&&& 李密不想马上出来做官,而晋武帝方面却催逼得很紧。&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轻慢皇帝,违抗皇命是要杀头的。为了摆脱这个困境,达到不出来做官的目的,李密就在&孝&字上大做文章,把自己的行为纳入晋武帝的价值观念中去。李密是蜀汉旧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古人讲&一仆不事二主&,&忠臣不事二君&.如果李密不出来做官,就有&不事二君&的嫌疑,不事二君就意味着对晋武帝不满,这就极其危险了,所以李密说自己&不矜名节&,&岂敢盘桓,有所希冀&,我不出来做官完全是为了供养祖母刘,是为了&孝&.但是这里又产生了一个问题,事父为孝,事君为忠。李密供养祖母是孝,但不听从君主的诏令,不出来做官,就是不忠。古人云&忠孝不能两全&.《韩诗外传》卷二记载:&楚昭王使石奢为理道,有杀人者追之,则父也。奢曰:&不私其父非孝也,不行君法非忠也。&于是刎颈而死。&为忠臣不得为孝子,为孝子不得为忠臣。李密很巧妙地解决了这个矛盾,即先尽孝,后尽忠。&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等我把祖母刘养老送终之后,再向您尽忠,这样晋武帝也就无话可说了。
&&& 李密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除了在&孝&字上大作文章外,还以巧妙的抒情方式,来打动晋武帝。从文章中可以想见,李密在构思《陈情表》时,有三种交错出现的感情:首先是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其次是对晋武帝&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不满情绪;最后是对祖母刘的孝情。但是当他提笔写文章时,便把这三种感情重新加以整理,经过冷静的回味,压抑了前两种感情,只在文中含蓄地一笔带过,掩入对祖母刘的孝情之中。而对后一种感情则大肆渲染,并且造成一个感人至深的情境,即&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从这样一种情境出发,作者先以简洁精练的语言写自己的孤苦,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作铺垫,然后反复强调祖母刘的病:如第一段的&夙婴疾病,常在床蓐&;第二段的&刘病日笃&;第三段的&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这样,李密的孝情就不同于一般的母孙之情,而是在特定情境中的特殊孝情。
&&& 《陈情表》是写给晋武帝的,是为了达到&辞不就职&的目的。从这个目的出发,李密并没有把孝情一泄到底,而是用理性对感情加以节制,使它在不同的层次中,不同的前提下出现。第一段先写自己与祖母刘的特殊关系和特殊命运,抒发对祖母的孝情,&臣侍汤药,未曾废离。&如果从这种孝情继续写下去,会有许多话要说,如对祖母的感激,对祖母的怜惜等等。但作者却就此止笔,转而写蒙受国恩而不能上报的矛盾心情,写自己的狼狈处境。第二段表白自己感恩戴德,很想走马上任,&奉诏奔驰&.为什么不能去呢?因为&刘病日笃&,这就从另一方面反衬了他孝情的深厚,因为孝情深厚,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所以才有&实为狼狈&的处境。前面抒发的孝情被节制以后,又在另一个前提下出现了。第三段作者转写自己&不矜名节&,并非&有所希冀&,不应诏做官,是因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在排除了晋武帝的怀疑这个前提之下,再抒发对祖母刘的孝情,就显得更真实,更深切,更动人。
&&& (节选自《古代散文鉴赏辞典》,农村读物出版社1987年版)
&&& 赏析之三(丁光梅)
&&& 其一,文章的文笔委婉恳切,耐人寻味。作者在申述不能赴任的原因时不直切正题,开门见山谈祖母年老多病,无人侍奉,而是从自己的身世娓娓道来,写得委婉、诚挚,其凄凉之境,催人泪下。作者在文中写到因自己命运坎坷,多灾多难,早年相继丧父失母,连遭不幸,仰靠了祖母的怜惜、抚养才得今日,而今祖母年迈,犹如西山落日已是气息短促、生命不长,家族中又无叔伯兄弟,只有我和祖母相依为命,就象幼年的我失去祖母无法活命一样,今日的祖母失去了我同样无法安度晚年。由此铺展开来,交待说明了不能从命的原因,由身世、家境到个人意愿写得顺理成章,委婉恳切,使皇上相信作者并非矜尚名节,留恋旧朝,有意抗旨,而家中情势所迫。
&&& 其二,以&情&编织全文,情真意切。文章自始至终以感情为主线,一切从&情&出发,字字真,句句切,不假雕饰,不刻意泻染,却从自然流露中释放出辛酸和无奈。中国自古奉行&幼有所依&、&老有所终&、&鳏寡孤独者皆有所养&的伦理道德,所以,在祖母需要我养老送终的时候,我不忍心离她远去;可面对君主推举重用我的以生命也难以报答的恩典,我又不能辞却重任。忠孝难两全,进退皆难,实在狼狈!国与家,官与私,时时牵绊,去留两难。
&&& 其三,寓理于情,情理交融。文章事、表情的同时又寓理于其中。全文诉情之语又句句是陈理之言,情理相兼、相融、相得,情以动人,理以服人。作者依小至家,大至天下,晓以大义,明以大理。于家,自幼赖祖母抚育方能成人,我不能知恩不报;于天下,圣明晋朝都是以孝来治理天下的,凡年老之人,都受到朝廷的怜恤和照顾,何况我祖孙又是如此孤零困苦呢?依我和祖母的年龄也是尽节效力的日子长而报答奉养的日子短啊!凡此,句句含情,又句句是理,凡深明大义之人,看后都会为其情所动,为其理所服,难怪武帝读完后会由衷地感叹:&士之有名,不虚然哉!&.随后罢召,遂了李密对祖母的终养之心。
&&& 其四,语言骈散相间,参差交错,有极强的感染力,写&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来形容;言祖母病笃:&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形象、贴切,其垂危之状如在眼前。全文用散处行笔流畅,无所滞碍,用骈处工致密丽,辞气恢宏,文辞极富魅力。
&&& 《陈情表》以其简短、精练、缘由充分、针对性强、意愿合理使作者在当时的困境中得以解脱,其实用价值不可磨灭;而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又使读者百读不厌,回味无穷,实乃是古人应用文之佳作。(节选自《应用写作》月刊1996年第4期,《谈&陈情表&的&实&与&美&》)
&&& 鉴赏要点
&&& 1.融情于事。强烈的感情色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但作者无论是述自己的孤苦无依之情,还是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都是通过叙事来表达的。而自己对朝廷恩遇的感激和对武帝的忠敬之心,也是以充满情感的笔调来写的。
&&& 2.语言形象生动,自然精粹。本文虽然用了不少四字句、对偶句,有骈文的整俪之工,但语言却绝不雕琢,而是十分自然真切,仿佛是从肺腑中流出,丝毫不见斧凿痕迹。文章语言十分生动形象,如第一段写孤苦无依之状,第二段写州县催迫之景,第三段写祖母病笃的惨苦之象,都如在目前。此外本文在语言上还十分精练准确,有些词句,成了成语。
&&& 教学相关
&&& 整体感知
&&& 理解本文,首先要对写作背景有所了解:司马氏集团灭蜀后,为了笼络西蜀人士,大力征召西蜀名贤到朝中做官,李密也是其中之一;李密是亡蜀降臣,如不应诏,会被误认为&矜守名节&,不与司马氏王朝合作,招来杀身之祸。司马氏集团通过阴谋和屠杀建立了西晋政权,为了巩固统治,提出以&孝&治理天下。李密至孝,与祖母相依为命,写此奏章,陈述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提出终养祖母的要求。文中所写,皆是真情实意。为了唤起武帝的怜悯心,作者不是直陈其事,而是凄切婉转地表明心意,围绕着&情&&孝&二字反复陈述自己家庭不幸,和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亲情,表达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以及孝顺祖母的哀哀衷情。
&&& 第一部分陈述家庭的不幸和祖孙相依为命的情形。先以&臣以险衅,夙遭闵凶&八字,概括自己的坎坷命运。然后讲述幼年时期失父失母,孤苦多病,全赖祖母抚养,说明&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再述家门人丁不旺,祖母疾病缠身,说明&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这段内容,是陈情不仕的唯一事实根据。作者写得凄切尽情,以使武帝对自己由恼怒峻责化为同情怜悯。
&&& 第二部分写朝廷对自己优礼有加,而自己却由于祖母供养无主,不能奉诏的两难处境。先以&逮奉圣朝,沐浴清化&表达自己对晋武帝的感激之情,再历叙州郡朝廷优礼的事实。然后明确提出奉诏奔驰和孝养祖母的矛盾,为下文留下悬念。
&&& 第三部分提出了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纲领,陈述自己的从政经历和人生态度,并再次强调自己的特别处境,进一步打消了武帝的疑虑,求得体恤。针对上文留下的孝顺祖母和回报国恩之间的两难选择,这段首句即言以孝治天下是治国纲领,言外之意是孝养祖母虽为徇私情,却也不仅合情亦合理合法,并为下文乞终养给出了理论根据。随后说自己出仕蜀是图宦达,不矜名节,打消武帝疑虑。再以祖母病笃,说明自己确实不能远离出仕。
&&& 第四部分明确提出陈情的目的&愿乞终养&,先尽孝后尽忠。作者先比较自己和祖母年岁,说明尽孝之时短,尽忠之日长,然后提出&终养&的要求。再极其诚恳地说明自己的情况,是天人共鉴。表达自己对朝廷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忠心。
&&& 亚里士多德说:&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事物,对适当的人,在适当的时机下,以适当的方式发生的感情,才是适度的最好的感情。&作者正是运用了最恰当的抒情方式,终于打动了晋武帝,使他看了表章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诏&,允其不仕。
&&& 需要指出的是,作者愿意&尽节&于皇帝,是出于感恩图报的心情,不能跟报效国家同日而语。
&&& 教学建议
&&& 一 注意体会作者的真挚感情。
&&& 本文是写给皇帝的信,以叙事为主。在叙事中包含着作者真挚的感情。诵读时,要注意文章的层次,做到有表情地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注意体会文中抒发的感情。
&&& 二 本文多四字句(五至七字句,可以看作加统领字的四字句),读来容易朗朗上口,铿锵有力。但在以四字句为主的同时,又杂以其他句式,构成了句式的错综变化,音韵和谐。诵读时要加以体会,读出文章的节奏感。
&&& 三 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门衰祚薄茕茕孑立床蓐猥以微贱非臣陨首
&&& 责臣逋慢犹蒙矜育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 课后题解题指导
&&& 设计此题,一是为了使学生在诵读中,注意本文陈情于事、文笔委婉的抒情特点。
&&& 《观止》的评语,点出本文抒情真实自然(&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作者在文中所陈之情,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二是对&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不满情绪,三是对祖母刘氏的孝情。正因为作者所写的都是&至性之言&,所以才会产生&悲恻动人&的效果。
&&& 设计此题,意在使学生注意文中重要的字词,正确理解其含义。参考答案如下:
&&& 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险衅:指命运不好。夙:早时。凶:不幸。
&&& 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见背:离开我。背,背离、离开。
&&& 3.门衰祚薄,晚有儿息。薄:浅薄。息:子。
&&& 4.寻蒙国恩,除臣洗马。寻:不久。除:授予官职。
&&& 5.岂敢盘桓,有所希冀。盘桓:徘徊不进的样子。希冀:这里指非分的愿望。
&&& 6.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听:准许。卒:终。
&&& 这是一道开放题。意在让学生讨论一下对&孝&的看法。一方面,封建统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的伦理观,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自己的统治,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另一方面,孝敬父母长辈,又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道德,至今仍未过时。此题没有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即可。
&&& 重点字词
&&& (1)重点解释
&&& 1 臣以险衅:灾难祸患。险:艰险,祸患。衅:祸患。
&&& 2 夙遭闵凶:夙:早。
&&& 3 夙遭闵凶:闵凶:忧伤的事,常指父母之丧。
&&& 4 慈父见背:背弃我。见:助动词,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如:见告、见示、见教、见谅。
&&& 5 舅夺母志:强行改变。
&&& 6 祖母刘愍臣孤弱:怜悯,爱怜。
&&& 7 躬亲抚养:亲自。
&&& 8 终鲜兄弟:少,没有。
&&& 9 门衰祚薄:门庭衰微,福分浅薄。祚:福气,福分。
&&& 10 晚有儿息:子女。
&&& 11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勉强。
&&& 12 茕茕孑立:孤单。
&&& 13 形影相吊:安慰。
&&& 14 而刘夙婴疾病:缠绕着(被&&缠绕)
&&& 15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逮:及,到。 奉:承奉。
&&& 16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考察后予以推荐。
&&& 17 诏书特下:特地。
&&& 18 拜臣郎中:授予官职。
&&& 19 寻蒙国恩:不久。
&&& 20 除臣洗马:除旧官,任新官,受职。
&&& 21 猥以微贱:谦辞,表示自己的谦卑。
&&& 22 臣具以表闻:详尽。
&&& 23 诏书切峻:急切而严厉。
&&& 24 责臣逋慢:逋:拖延,迟延。慢:怠慢。
&&& 25 急于星火:比。
&&& 26 则刘病日笃:病重,沉重。
&&& 27 欲苟顺私情:姑且。
&&& 28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俯伏思量。(谦敬之辞)
&&& 29 犹蒙矜育:怜悯。
&&& 30 且臣少仕伪朝:再说了,而且。
&&& 31 不矜名节:顾惜。
&&& 32 至微至陋:极,其。
&&& 33 过蒙拔擢:提升。
&&& 34 宠命优渥:厚。
&&& 35 岂敢盘桓:犹豫不决的样子。
&&& 36 但以刘日薄西山:迫近。
&&& 37 无以至今日:没有用来&&的。
&&& 38 更相为命:交互。
&&& 39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是以:这是因为。区区:拳拳之情,形容自己的私情。
&&& 40 实所共鉴:明察。
&&& 41 矜悯愚诚:怜悯。
&&& 42 听臣微志:听任,请允许。
&&& 43 庶刘侥幸:或许。
&&& 44 保卒余年:终。
&&& 45 臣不胜犬马怖俱之情:禁不住。
&&& (2)通假字
&&& 1.夙遭闵凶。闵,通&悯&,可忧患的事。
&&& 2.零丁孤苦。零丁,通&伶仃&,孤单的样子。
&&& 3.臣密今年四十有四。有,通&又&.
&&& 4.常在床蓐。蓐,通&褥&,草席。
&&& (3)词类活用
&&& (一)名词作状语
&&& 1.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上:向上。
&&& 2.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犬马:像犬马一样。
&&& 3. 则刘病日笃。 日:一天天。
&&& 4.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外:在家外。
&&& 5.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内:在家内。
&&& 6. 躬亲抚养。 躬:亲自。
&&& (二)使动用法
&&& 1.臣具以表闻;谨拜表以闻。 闻:使&&闻,使&&知道。
&&& 2.无以终余年。 终:使&&终。
&&& 3. 保卒余年。 保:使&&保全。
&&& (三)形容词作名词
&&& 1. 夙遭闵凶。 闵凶:忧患不幸的事。
&&& 2. 猥以微贱。 微贱:卑微低贱的身份。
&&& 3. 凡在故老。 故老:年老而有功德的旧臣。
&&& (四)形容词作动词
&&& 1.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远:远离。
&&& 2. 则刘病日笃。 笃:病重。
&&& (五)名词作动词
&&& 1.臣少多疾病。 病:生病。
&&& 2.且臣少仕伪朝。 仕:做官。
&&& 3.历职郎署。 职:任职。
&&& (4)成语
&&& 1.孤苦伶仃
&&& 2.茕茕孑立
&&& 3.形影相吊
&&& 4.急于星火
&&& 5.日薄西山
&&& 6.气息奄奄
&&& 7.人命危浅
&&& 8.朝不虑夕
&&& 9.结草衔环
&&& 10.乌鸟私情
&&& 11.皇天后土
&&& (5) 特殊句式
&&& (一)介词结构后置
&&& 1.急于星火
&&& 2.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 (二)宾语前置
&&& 1.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 2.慈父见背
&&& (三)被动句
&&& 1.而刘夙婴疾病
&&& 2.则告诉不许
&&& (四)省略句
&&& 1.拜臣(为)郎中
&&& 2.且臣少仕(于)伪朝
&&& 3.但以刘日薄西山
&&& (五)判断句
&&& 1.今臣亡国贱俘
&&& 2.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 3.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 (6)重点虚词
&&& 以:(1)臣以险衅 以:因为
&&& (2)臣以供养无主 以:因为
&&& (3)臣具以表闻 以:用
&&& (4)猥以微贱 以:和地位搭配时,译为&凭借&
&&& (5)无以至今日 无以:没有&&的办法
&&& (6)但以刘日薄西山 以:因为
&&& (7)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是以:因此 以:因为
&&& (8)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以:用
&&& (9)谨拜表以闻 以:来
&&& (7)古今异义
&&& 1、九岁不行:不能走路
&&& 2、举臣秀才:优秀人才
&&& 3、除臣洗马:授予官职 太子随从
&&& 4、臣欲奉召奔驰:奔走效劳
&&& 5、臣之辛苦:辛酸苦楚
&&& 6、则告诉不许:申诉
&&& 7、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兼言私爱
&&& 8 、至于成立:至于:一直到&& 成立:成人自立。
&&& 9、急于星火:古义-流行的光,比喻急迫;今义-微小的光
&&& (8)一词多义
&&& 1、行:①行年四岁(动词,经历)
&&& ②九岁不行(动词,走路)
&&& ③余嘉其能行古道(动词,施行)
&&& 2、矜:①犹蒙矜育(动词,怜惜)
&&& ②不矜名节(动词,夸耀)
&&& ③愿陛下矜悯愚诚(动词,怜悯)
&&& 3、至:①至微至陋(副词,极其)
&&& ②无以至今日(动词,到达)
&&& 4、以:①臣以险衅(连词,因为)
&&& ②臣以供养无主(连词,因为)
&&& ③谨拜表以闻(连词,相当于&而&)
&&& ④猥以微贱(介词,凭身份)
&&& ⑤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介词,用)
&&& ⑥臣具以表闻(介词,用)
&&& ⑦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介词,因为)
&&& 5、见:①慈父见背(见用在动词前,表示他人行为及于自己)
&&& ②二州牧伯所见明知(动词,看见)
&&& ③臣乘空间其余玩儿护照(被)
&&& 6、亲:①躬亲抚养(代词,亲自)
&&& ②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名词,亲戚)
&&& 7、日:①日薄西山(名词,太阳)
&&& ②报养刘之日短(名词,日子)
&&& ③则刘病日笃(名词作状语,一天天)
&&& 8、当:①当侍东宫(动词,任,充当)
&&& ②死当结草(副词,应当)
&&& 9、薄:①日薄西山(动词,迫近)
&&& ②门衰祚薄(形容词,微薄,少)
&&& 10、拜:①拜臣郎中(动词,授官)
&&& ②谨拜表以闻(动词,奉上)
&&& 11、于:①州司临门,急于星火(介词,比)
&&& ②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介词,给)
&&& 12、夙:①夙遭闵凶(名词,很早,幼年)
&&& ②夙夜忧叹(名词,早晨)
&&& 13、区区:①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
&&& ②何乃太区区(短浅的)
&&& 重点语段
&&&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 引导: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 引导: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 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 引导: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也是对偶句,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宠的感激。
&&&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 都是对偶句。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 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 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 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
&&&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 以狼狈比喻进退为难的情境,形象生动。
&&&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 似犬似马,忠恳之情,怖惧之态溢于言表。
&&&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 &急于星火&用比喻形容情势紧迫。
&&& 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 小结:
&&& 1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 2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 3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本文来源于(),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及注明出处。
下一篇: 上一篇:
芳容至孝 周孝子名芳容,华亭人。其父文荣,游楚客死归州官舍矣。芳容十四岁,祖父母相继死,临终抚芳容叹曰:安得汝为寻亲孝子,使我瞑目九泉乎!芳容泣而志之,由是始有...
商於子驾豕 原文 商於子家贫,无犊以耕,乃牵一大豕驾之而东。大豕不肯就轭,既就复解:终日不能破一畦。宁毋先④生过而尤之日:子过矣!耕当以牛,以其力之巨能起块也,蹄...
治国犹栽树 唐太宗谓侍臣①曰:往昔初平京师②,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③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
《项王军壁垓下》讲述项羽之死。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项王乃欲东渡乌江。项王笑曰: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
朱碧潭诗序 〔明〕王慎中 诗人朱碧潭君汶,以名家子,少从父薄游,往来荆湖豫章,泛洞庭、彭蠡、九江之间,冲簸波涛,以为壮也。登匡庐山,游赤壁,览古名贤栖遁啸咏之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至此终年txt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