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如龙蛇钩连公司不断发展壮大形容什么书法

当前位置:
书法的生命线 ——“万殊一相 狂草四人展”序
书法的生命线 ——“万殊一相 狂草四人展”序
来源:鑫报
编辑:庄家网
狂草四人展,因仰慕草圣张芝而虔诚地把首展展址选择在张芝故里。
张芝的草书艺术早在东汉时就令人痴迷,成为众多后生晚辈效仿的对象,并为之“专用为务,钻坚仰高,忘其疲劳,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月一笔,月数丸墨。领袖如皂,唇齿常黑,展指画地,以草刿壁,臂穿皮刮,指抓摧折,见腮出血,犹不休辍”(赵壹《非草书》)。在中国书法史上,张芝堪称狂草艺术的始祖。按照上个世纪前半叶许多学者的观点,中国艺术的韵律都是由书法培养出来的。张芝创造的狂草艺术更是中国审美精神的丰碑。狂草四人展的实际意义首先是,向这位伟大的先贤致敬!
狂草四人展用草书语言郑重地回答当下对草书艺术的普遍误会。什么是草书?草书不是潦草,更不是乱画。草书具有悠久的历史,完全可以说,有真就有草,草书总是伴随着正书而行。甲骨文有正刻,也有草刻,有篆书便有草篆,有隶书便有草隶。隶变后首先诞生了章草,然后才同时产生楷书、行书和今草。草书发展到汉代,已经具备艺术的自觉性,这从赵壹《非草书》的描述中可见一斑。他说草书:“乡邑不以此较能,朝廷不以此科吏,博士不以此讲试,四科不以此求备,征聘不问此意,考绩不课此字。善既不达于政,而拙无损于治。”那么,草书既然如此的无用,为什么有那么多硕彦贤哲放弃功名废寝忘食地追求?那就是她的艺术性。
草书以写意的形式表情达意,并认识和反映社会与时代。就草书形式特征而言,前人有很多说法,如世间万物皆草书;匆匆不暇草书;作草如真;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贵流而畅……
世间万物皆草书,指出草书艺术与自然的关系,正如蔡邕所说:“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同时也表明“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韩愈)。这就是书法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
匆匆不暇草书,一方面明确了草书的地位,即,草书艺术是书法中最难、最具表现性的艺术;另一方面则反映出草书创作的独特规律,《非草书》说:“草本易而速,今反难而迟。”赵壹把草书简单的理解地为日常实用的“易而速”,却不知道“难而迟”正是草书创作的关键所在。
作草如真,草的背后是秩序、精神及楷则,容不得粗率的龙飞凤舞及任笔为体。《索靖传》载:“靖与卫瓘俱以草书知名,瓘笔胜靖,然有楷法,远不能及靖。”瓘靖之间的胜与不及,落脚点在线条上。所谓作草如真,其“真”强调的是篆籀之气和篆隶笔意,强调的是古意,强调的是那根线的运动方式和力量的形成机制。
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一步阐述了草书与真书的关系。孙过庭《书谱》说:“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他告诉我们,书法由两种东西构成,一是形质,二是情性。草书将情性化为点画,找到了草书表情达意的有效途径。草书的点画渗透着作者最真实的情感,那种粗细长短和轻重快慢反映的就是情感的波澜起伏。
草贵流而畅对草书的线提出了美学要求。书法的线本是平面静态的,而“流”则是动态表现,具有极强的诗意。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碧水东流至此回”,还如李煜的“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等,不仅具有强烈的动感,而且空间感和时间的穿越感也非常强烈。“畅”既包括线的时间连续,还包括纵横的发散、呼应与顾盼,在强调一泻千里之势外,还尤其重视循环往复,环环相扣。另外,草书线的流畅更加关注情感的不吐不快,不掩饰,不造作,直来直去,畅所欲言。
草书的点画是笔法加情感组成的线,这根线是书法的生命线。古人赋予这根线以“筋骨血肉”的人格属性之外,并寄情于蛇,使草书的线更加生动活泼。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载:“若欲学草书……状如龙蛇,相钩连不断。”萧衍《草书状》称:“疾若惊蛇之失道……乍驻乍引,任意所为。或粗或细,随态运奇。”韦续《书诀墨薮》说:“作一牵如百岁枯藤,作一放纵如惊蛇入草。”蔡襄《自论草书》认为:“每落笔为飞草书,但觉烟云走蛇,随手运转,奔腾上下,殊可骇也。”怀素在《自叙帖》中引用张礼部诗句:“奔蛇走虺势入座,骤雨旋风声满堂。”这些都是对草书线的赞美。
草书的线是通向人类情感的路,人们通过这根线可以解读出人类情感和时代背景。这是因为,草书的线具有自己的文化品格,例如直线的果敢、曲线的幽婉、方线的凌峻、圆线的包容,还有横画的阵势、竖画的苍茫、撇画的悠然、捺画的凄楚等等。同时,草书线形式丰富多彩,为情感的表达提供了诸多可选可变的平台。例如用笔的轻重快慢、形态的方圆藏露、形体的粗细长短、墨色的浓淡枯湿等一对对矛盾的组合方式,无不与情感的变化相对应。线的虚与实、夸张与收敛都如同人类心脏的心电图那样通过线作出敏感的反映。只不过,心电图的线是生理的,而草书的线是心理的。正常心电图是有限的,因为有限才辨别出何为病态;优秀草书作品的线却是无限的,她的无限包含着尚未诞生的形式。
狂草是生命奔腾的形式,其用笔虽狂放却精致。狂放与精致看似矛盾,其实不然,关键在于视觉定位。如果把“点”看作横竖撇捺之类的“点”,那么对狂草作品很难看得懂看得惯;如果把“点”看作侧勒弩趯之类的“侧”,那么就找到了进入狂草欣赏的路。欣赏狂草先不要认字,越是不认识字,越有利于视觉专注于流动的点画线条本身的美,专注于线条之间及与空白的关系,只有这样,才真正进入了狂草艺术的欣赏。冯友兰《贞元六书》说:“书可以离开其所表示之意思,而以其本身使人观之而感觉一种情境……如雄浑、秀雅等,可使人感觉各种之境,而起各种与之相应之情。”林语堂在《书法是中国美学的基础》中说:“欣赏中国书法,是全然不顾其字面含义的,人们仅仅欣赏它的线条和构造。”张荫麟在《中国书艺批评学序言》中说书法艺术“虽用意义之符号为工具,而其美仅存在于符号之形式,与符号之意义无关。构成书艺之美者,乃笔墨之光泽、式样、位置,无须诉于任何意义。”熊秉明先生在《中国书法理论体系》中更加清晰地说::“中国人欣赏书法,也并不就非把文字读出来不可,许多草书往往是难于辩读的,在我们没有辩读之前,书法的造型美已给我们以观赏的满足。所以真正的书法欣赏还在纯造型方面,等到读出文字,知道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或五言律诗的时候,我们的欣赏活动已经从书法的领域转移到诗的领域去了。文字是书法艺术的凭借,但文字意义不是首要的。”这些精譬的论述,在上世纪前半叶是有共识的,也是离我们这个时代最近的书法传统,因为某种特殊的原因,这个重要的传统被忽略了。故而,序言在结尾时进行了罗列。
自定义html
文明上网 礼貌发帖 0/300
声明:频道所载文章、图片、数据等内容以及相关文章评论纯属个人观点和网友自行上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发现有违法信息或侵权行为,请留言或直接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您的信息后24小时内作出删除处理。
自定义Html广告
微信二维码高中历史 |
【题文】有人对书法字体的特色分别作了如下评述,其中对秦朝标准字体的评述是
A.“状如龙蛇,钩连不断”
B.“笔画圆弧,富有奇趣”
C.“结体扁平,方劲古拙
 试题类型:
 试题难度:
 试题内容:
【题文】有人对书法字体的特色分别作了如下评述,其中对秦朝标准字体的评述是
A.“状如龙蛇,钩连不断”
B.“笔画圆弧,富有奇趣”
C.“结体扁平,方劲古拙”
D.“不真不草,流动奔放”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A是草书的特点,B是小篆的特点,C是隶书的特点,D是行书的特点。由于小篆是秦朝的官方文字,所以答案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书法艺术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A是草书的特点,B是小篆的特点,C是隶书的特点,D是行书的特点。由于小篆是秦朝的官方文字,所以答案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书法艺术
更多与文本相关内容,请查看 【
】 栏目    
------分隔线----------------------------
------分隔线----------------------------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阅读:发现信息价值
淡水百合雪凝
翟子明:书法鉴赏浅识
淡水百合雪凝
23:40 转帖发表在
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浩如烟海,流派纷呈、风格繁异。尤其是它极其丰富的内涵决定了书法欣赏和品评的细致复杂性,而且历来多有争议。这是因为:书法艺术的美虽有一个共同性的客观审美标准,但就其风格而言,却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标准。比如牡丹、荷花、菊花、梅花,她们是四季花卉的代表,她们都是很美的,五岳的风景各不相同,也都是很美的。因此很难对它们断定高低上下之分。再加上欣赏者的眼光和角度不同,立场观点不同,艺术修养不同,志趣喜好不同,即使是历史上许多著名的书法家的作品也难免受到褒贬不一的评价。还有一个重要因素:一个人的欣赏能力和品评水准,往往受时代、社会、历史、政治倾向以及欣赏者个人的学识和文化修养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因而也就造成了欣赏方向多元化,欣赏标准多层次的结果。既然书法欣赏这么复杂,这么抽象,又没有固定的品评标准,书法欣赏又是每个爱好者回避不了而必须面对的课题,究竟如何去解决书法欣赏的困惑呢?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识和理解会有助于书法作品鉴赏力的提高。首先,讲书法欣赏的对立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矛盾对立统一的,书法的欣赏也不例外。我们举两个例子:自古以来人们尊称王羲之为“书圣”,他的故事在中华大地家喻户晓,他的作品无论是楷、行、草在历代皆奉为典范法帖。对王羲之的赞扬举不胜数。南朝宁羊欣说:“羲之贵越群品,古今莫二,兼摄众法,备成一家。”梁武帝萧衍也盛赞“羲之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特别是唐太宗李世民更是酷爱“王书”,在他亲自撰写的《王羲之传论》中说:“详察古今,精研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唐代的孙过庭、张怀瓘、李阳冰等大家也都盛赞王羲之书法之美。然而,位于唐宋八大家之首的大文学家大书论家韩愈却大声疾呼“羲之俗书趁姿媚”,斥右军书作为“俗书”。“俗书”一说来源于韩愈的石鼓歌,其中有二句为“羲之俗书趁姿媚,数纸尚可博白鹅。”意思是说王羲之写的字是为了迎合当时社会的习俗,趁姿媚:追求字体妩媚可爱。曾以所写的《道德经》从山阴道士处换来白鹅。(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询、苏轼、苏辙(三苏)、王安石、曾巩为唐宋八大家)。再如,对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书法,宋代的苏东坡以为“鲁公书雄秀独出,一变古法,如杜子美诗,格力天纵,奄有汉魏晋宋以来之风流,后之作者殆难复措手。“黄庭坚也说欧、虞、褚、薛辈皆为所窘,岂如鲁公萧然出于绳墨之外,字势奇伟秀拔能备八法者,独太师耳!”然而,同时代的宋四家之一的米芾却说:“真卿学褚遂良既成,自以为挑剔名家,作用太多,无平淡天成之趣,大抵颜柳挑剔,为后世丑怪恶札之祖,从此古法荡无遗矣。”再如,对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的书法,明代解缙说:“文敏神明英杰,仪凤冲霄,祥云捧日,天资美迈,尽掩古人超入魏晋。”明代莫云卿却说“正似寰匮俗子,衣冠而列儒雅缙绅中,语言面目立见乖杵,盖矩矱有余,而骨气未备,变化之际,难语无方。”明末清初的傅青山将赵贬的更厉害,他说:“弱冠学晋唐人楷法,皆不能肖。及得松雪香山墨迹,爱其园转流畅。稍临之则遂乱真矣,已而愧之曰‘是如学正人君子者,每觉觚棱难进,降于匪人游,不觉其日亲者。松雪曷尝不学右军,而结果浅俗,至类驹王无骨,心术坏而手随之也。’”从以上的对赵孟頫的书法看法,解缙的褒同莫云卿和傅青山的贬简直是水火不相容。以上所讲的王羲之是书圣,颜真卿和赵孟頫也都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代书坛的主将,他们的书法地位是不可动摇的,他们对书法的贡献都是很了不起的,他们书法的影响也是巨大的。然而对他们的书作评价却是那样的大相径庭甚至水火不相容,而这些分歧往往又出自像韩愈、苏东坡等历史上一些重量级的代表人物身上,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就是欣赏者首先要搞清楚的第一个问题。究竟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分歧,原因又在何处?我们说世界是充满着矛盾,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从这一观点出发,书法欣赏和审美的标准当然不能例外。因而上面所讲王羲之、颜真卿和赵孟頫,他们虽然都是某个时代的书坛之主,或赫赫有名的书法大家,但对他们的书艺欣赏的态度,也总是一分为二的,既有赞扬的褒又有批评的贬。这里给我们一个提示,这些严重的分歧主要是由审美标准意识的不同所造成的。要想达到审美的共识,必须具备相同的审美意识和欣赏标准。举个生活的小例子,许多人特别喜欢吃辣椒,一顿不吃就没劲,一旦遇有知己就会大谈吃辣椒如何享受,甚至眉飞色舞滔滔不绝列举出辣椒的诸多优点。然而生活当中确实有一部分人,他们不喜欢吃辣椒或因身体条件限制不敢吃辣椒,在他们眼里视辣椒为老虎,非常忌怕。在他们面前大谈辣椒之美,他们肯定不会感兴趣,甚至会遭到排斥。从这个生活小例子当中我们看到,人们的志趣爱好和意识都是不同的,是很难找到统一标准的。书法欣赏和审美的标准也是如此,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这也就决定了对立的评家一定会产生出对立的鉴赏观点。因而就有了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认识。我们简析一下他们鉴赏观点分歧的原因所在,对王羲之书法艺术的看法上,唐太宗李世民所追求“点画不谬,结法严密,笔势连贯,寓动于静,以斜反正”等,是传统的“中和为美”的审美意识和标准在书法中的体现,而王羲之的书法恰好符合他的审美趣味。因此,李世民特别喜爱和推崇右军书法艺术。命弘文馆冯承素等人双钩填摹“兰亭序”分赠重臣,又有兰亭陪葬昭陵的传说。更有甚者唐太宗为了表彰玄奘法师远涉西域,求取大成佛法,着太子写了圣教序文,命弘福寺和尚怀仁同他的弟子们广泛搜集王羲之的字,全部用“王书”集摹而成,历时经历了二十四个年头。从这些事例可以看出唐太宗李世民对右军书法是何等的酷爱,在他的心目中右军书艺是天下第一,是崇拜的偶像,当然要称赞右军书艺。而位于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则认为“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其歌也存思,其哭则存怀,凡出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其意思是说,做每一项事物都有思想支配,有目的有感情支配,书法作品当然不能例外。他满怀激情地赞美张旭说: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快、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鱼虫,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万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从上面可以看出韩愈的审美观念与怨而不哭,温柔敦厚,蹈虚守静的传统观念是不同的。他所追求的“文为世所珍者必非常物。是饱和作者激情的“心声”“心画”他更重视“诗外求诗”、“书外求书”的字外功夫。他在书品中要寻找的是运动的、进取的、寄情的、变动的东西,而不是清静无为的隐逸之气。他赞美张旭的这段文字是书法抒情性与意向特征的高度概括和准确表述。也是韩愈书法审美观念的集中体现。这种观念支配下的韩愈当然不满足笼罩初唐书坛的五羲之书风,他鄙薄“书圣”,追求书法意向美的最高境界。在当时无疑是一大进步。他和唐太宗李世民的审美观念不一致,当然不会有共同的审美语言。他所说的王羲之是“俗书”也就不以为怪了。就颜真卿书法艺术的分析,苏东坡主张“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因而,他赞扬“一变古法”的书法革家颜真卿。他的门人黄庭坚也主张“萧然出于绳墨之外”,认为“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这些说明苏东坡和黄庭坚是书法上的革新派,是追求书法个性化、新面目和有进取精神的理论家和实践家。他们赞美颜真卿的原因正在于此。相反,在同时代四大名家之一的米芾,他的书法美的典范是什么?他偏爱“钟王”大搞传统继承,反复临写王羲之几乎达到乱真程度,在他心目中以“钟王”为榜样,临古字,集古字、追古气古法。他所欣赏的是体现清逸萧散的魏晋书风。因此,他站在魏晋门下大贬唐人,说颜柳“丑怪恶札之祖,古法从此荡无遗矣!”他看不惯在楷书上迈了一大步的颜柳。从上面事例中,我们可以明确看出:书法审美如果没有共同的标准,共同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就不可能有共同的语言,是不可能有相对统一认识的。因此,我们在探讨书法欣赏时,首先要研究的就是以传统的审美意识,审美观念为宏观,以共同性的客观美标准为大前提,去寻求相对统一的书法欣赏的共同语言。传统的书法审美主要标准,客观的讲应有理通、力遒、形美和韵胜四大方面。首先要讲一下理通,理通就是合乎规矩法度。自古以来学书皆应从规矩入手,然后从规矩再走出来,要识法明理。从广义上讲,用笔的笔法,字的结体造型,整篇的章法布局甚至包括墨法都包含着“理”,一幅好的书作,所写的字有根有源,同时还有发展,也就是说既有传统规矩又有变化,而不是自己随意横涂竖抹,点画狼籍,荒诞狂怪,没有传统的作品只能让人看了产生厌恶而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理通包含两种意思:一是必须师古人,学传统,学规矩法度。二是走出传统存发展,后者必须是在前者的基础而上产生的。清代乾嘉之际,被称为当时四大书家有翁方纲,刘墉、梁同书、王文治。这四人中书艺最高应推刘墉,从表面上看刘墉的字圆圆的、软软的,仿佛纸上堆着一团团棉花,但细看却骨络分明,内涵刚劲,被称为“棉里裹铁”。刘墉是师从赵孟頫和董其昌,可在他的作品中看不出赵董的迹象。因而他是善学前贤而不受前贤奴役的人。和他齐名的翁方纲写了一辈子的“化度诗”碑,但始终跳不出欧阳询的圈子。有一个小故事,讲戈仙舟是刘墉的门人,又是翁方纲的女婿,一次戈仙舟拿着刘墉的作品向翁请教,翁说:“你回去问一下你老师,他的笔下哪一笔是古人。”戈仙舟把话转告了刘墉,刘墉笑着对戈说:“我写的是自己的字,你也去请问令岳,他的笔下哪一笔是他自己?”他们的话针锋相对,好象彼此开玩笑,但确实表现了他们俩学习书法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一个师古而泥,跳不出古人圈子。另一个学古而不做书奴,创出自己的风格。著名的书论家胡小石在“书艺略论”中说:“夫学书之初,不得不师古,此乃手段而非目的,临古者所以成我,此即接受遗产,非可终身与古人为奴也,若拘守一偶,惟旧辙是循,如邯郸学步,此等粥饭汉,倘使参访大法,定须吃棒遭喝匍匐而归。至于狂禅呵骂,自诩天才,奋笔伸纸,便夸独创,则楚固失矣。”胡小石先生总结出一段名言:“前不同于古人,自古人来而能发展古人,后不同于来者,向来者去而能启迪来者”这些经典的话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这里必须强调一个问题,有些学书者往往借口“俗书”、“馆阁体”或“平庸中和”等,不去认真学习传统,不下决心刻苦临帖大练基本功,而是随意涂抹,肆意泼墨,想走捷径,这是大错特错的,到头来只会害了自己。从一定意义上讲,如果能临写几位大家碑帖,且形神兼备的话,这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书家了,这就足以证明传统功夫的重要性。在对待“馆阁体”,“书卷气”上我们应持两种态度:一方面传统的有“书卷气”的作品体现了传统的中华文化思想,这样的作品含蓄、蕴藉、静谧、安详、不急不徐、不偏不倚、纵放得体,刚柔相济,这样的作品是美的,它产生了完整的美的艺术规律,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另一方面,这种“书卷气”从某种意义上讲,对追求新意和创出新一代书风是一种枷锁。我们又必须打破它,这就是继承和发展。“推陈出新”,也是书法创作的辩证法则。因此,奉劝那些把信手泼墨当作“墨宝”的朋友,还是先学习点“书卷气”,学点规矩法度。先把传统的功夫学到手,使自己所写的字合乎传统,有法度,有道理。不然的话,就像六岁的儿童拿起毛笔随意写字。“新”得天真可爱,但那不是书法。又好比没有受到过舞蹈基本训练的人在跳舞,情也有,狂也有,但却没有舞蹈的韵律美,也就称不上是舞蹈。书法审美的第二个标准是力遒,也就是说写的字要有力度,平时所说的骨力劲健。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说:“善笔力者多筋骨、不善笔力者多墨猪,多力丰筋者胜,无力无筋者病”。平时,我们看一件作品的优劣,力遒是极为重要的标志,用比喻的说法就是:“力透纸背,入木三分,如椎画沙,如印印泥和屋漏痕”等等。这种笔力是作者通过长时间的摸索和体会,驾驭毛笔这一特殊书写工具的功夫和技能,这种力并不是求其表面张扬外露,而是渗透着作者情意并藏于笔墨中的椎沙印泥之妙 ,使写出的字有一种“骨劲和内美”,也就是“寓刚劲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笔力”一词比较抽象,前人在论述笔力时也多采用比喻之类的评说。如梁武帝评王羲之书法为“龙跳天门,虎卧凤阁”。王羲之说:“腰肢无力的伤长字似死蛇挂树”,但这类比喻往往给人更为抽象的感觉,让人在实践中无法从师。在古代书法中还出现了“用力说”“技巧说”二种,比如:卫夫人说“尽送一身之力而送之”。包世臣说“点画细如丝必皆须全身力到”,康有为也说“欲用一身之力”。“技巧说”的代表唐代书法家卢肇说:“用笔之力不在力,用力笔死矣!”米芾也说:“写大字,用力提笔,字愈无筋骨神气”。但不管怎么说,历代书家和书法评论家都十分重视“笔力”,它是衡量书作优劣的首要条件之一。根据以上不同的说法,我们可以理解:“笔力”实际是欣赏者对书法作品线条质量所给人不同强度“力”的感受,实属心理学的范畴,就好像颜色一样,红颜色给人暖感,蓝颜色给人冷意。但不管怎样一幅书法作品,如果没有笔力,是绝对不值得欣赏的。因此,每一个书家都应竭尽全力用毕生的心血学习和研究、实践和探讨,用心体会和感受“笔力”在书法创作中的意义,正所谓何日百炼钢,化作绕指柔;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书法审美的第三大标准是“形美”,也就是结体美,书法要写出仪态活泼生动,而富有生命力的形象,而不是平庸的把点画搭配在一起。这种优美字型形态的创造,是与作者的心意紧密关联的,是受作者艺术构思驾驭的。前人所谓“字形在纸,笔法在手,笔意在心,笔笔生意”。这段话的中心意思就是字要写的活而生动。王羲之在书论譬成章十二中说:“倘一点失所,若美人之病一目,一画失节,如壮士折一肱”。这里是指笔法的重要性,但也直接影响到结体美。在整个字的造型上,王羲之有更加形象的比喻,在节制章第十中说:“夫学书作字之体,须遵正法,字之形势不得上宽下窄,如是则头轻尾重,不相胜任。不宜伤密,密则似疴瘵(zhai病)缠身,不舒展也;复不宜伤疏,疏则似溺水之禽;诸处伤慢;不宜伤长,长则似死蛇挂树,腰肢无力;不宜伤短,短则似踏死蛤蟆。言其阔也。此乃大忌,可不慎欤!”一个有造诣的书家对每个字的长短、大小、疏密都应做到精思熟虑,意随笔到,笔随势生使之曲尽其美,富有生趣。让人从静止的字形中看出活泼飞舞的动势来。给观众以凝神观赏,余味回甘的艺术享受,使人感到“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字形即刚健笃实又意态端庄灵秀。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说:“学书有二,一曰笔法,二曰字形。笔法不精,虽善犹恶,字殂弗妙,虽熟犹生,学书能解此,始可以语书也。”这段话把笔法和结体的重要性及二者的密切联系讲的非常透彻明了。举一个小例子,我们经常去看书法展,往往走马观花,一目带过,但是如发现一幅造型优美的书法作品,一定会不由自主地被吸引到作品前仔细观赏,甚至手摹心追,久久不愿离去。这就是造型美的巨大魅力,也是书法欣赏从走马观花到下马球看花的境界的提升。书法欣赏的第四个标准是韵胜。也就是气韵生动。作为艺术品的书作,不但要求有流于外感美观的字型,同时不要求精神内涵富于传神,具有奕奕动人的风采和韵度,才能算上乘之作。当我们去欣赏一幅好的作品时,不但要一个字一个字的去看,还要把全篇当作一个艺术整体去看它的总的格局,总的章法,看它如何首尾相应,上下衔接:看它运笔的徐疾及虚实隐显,整篇布局的参差错落,疏密相间,还有施墨的浓淡枯湿,擅变善化等,这些就是整个书法作品的“气韵风度”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应是气脉相通,生动活泼,神采飞扬,并且蕴含着音乐的韵律,脱然出纸,天机流荡,动律优美,风采飘然,精神横溢,富有生趣,充满了艺术感染力。在中国书法史上有宋人“尚意”之说。“尚意”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讲究气韵为主。欧阳修说:“学书为乐,作书自适”,苏东坡主张作书“自然天放”,黄庭坚提倡“去俗气,要韵胜”,米芾主张作书“率意”,姜夔讲“风神”等等,这些都是讲书法作品要有审美情趣,要表情达意,要有“韵味”。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韵胜”的含义可以说是“书家思想境界、生活阅历、艺术修养及作品所达到的独特境界等内外各方面功夫的总和”,这就是说明了书法艺术不只是一个用笔技巧、熟练及功力深厚的问题,同时它还能反映作者的审美观。从书法作品表现出的神采和韵胜中流露出作者艺术个性、艺术情趣及审美思想的追求,是作者精神境界和艺术风格的体现。书法的精神境界和艺术风格的内含应该包括:书法与文学、书法与诗词、书法与哲学、书法与美学等等,这些都是构成书法“韵胜”的因素。我们从古今的许多名家事例中都能得出明确的答案。象钟繇、卫夫人(卫铄)、王羲之都不是专职书家,初唐四杰之一的虞世南是“当朝大臣”,颜真卿是清廉官吏,是平叛的将军,书法只不过是他们的业余爱好而已。但这业余爱好生命力极强,以至于世人都知道他们是书法家反而把他们其它光辉业绩遗忘了。文学家和诗人也是如此,他们只是在干完正事以后有空闲才动一下笔,也完全是消遣而已并不看重作书。王羲之的“十七帖”也只不过是生活中写的便条,是无意的,甚至是不经心的(举例、胡桃帖、女儿帖、妹至帖、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稿”、苏东坡“寒食贴”)从近低()二十世纪十大书家吴昌硕(草体石鼓书法千年一人)、沙孟海(书法理论、教育家)、弘一法师(李叔同、内容宗教、形式艺术)、康有为(碑学理论、《广艺双舟》)、沈尹然(书法创作、理论研究、普及代表一个历史时期)、谢无量(本世纪洗尽铅华、不假雕饰远离人间烟火、淡雅冲和)、齐白石(主张以俗为雅)、于右任(以帖入碑集大成者,标准草书)、林散之(优秀画家,狂草线条极富变化和个性,布白有画意)、毛泽东(历史伟人、政治军事哲学历史教育家,无心作书家,丰厚学识形成气势狂草表现空前强烈个性)。如果一个书法爱好者,不去学习研究古人书法的内涵,而一味的苦熬精神以求敦厚,哎心沥血以求点画的工拙,这种不具性情仅存形貌的书作,是很难称为好作品的。从这里可以看出“韵胜”上要来源泉于“字外功”的学习和修养。以上从理通、力遒、形美、韵胜四个方面对书法欣赏的标准进行了浅析。作为书法艺术,这几个方面缺一不可,是互相联系和影响的,也正是这几方面有机的结合,才构成了和谐统一以至臻完美的书法作品。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一幅书法作品的最后完成,可以说是辩证统一规律应用在书法艺术上的创造上的成功。创作者是这样,欣赏者也是如此,因而,我们要想真正地欣赏书法艺术,就必须使自己具备基本的艺术修养。而欣赏活动本身,又有助于我们深入领会书家内外各方面功夫的精微,从而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力争做到书法鉴赏“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最后用一句话做结束语“书家贵在熔万象为意,欣赏者贵在从意里悟出万象”这就是书法艺术形象的塑造。以上是自己对书法欣赏的浅析,若能对初学书者在欣赏书法方面有点帮助的话,笔者便会感到荣幸之至。但由于水平有限,错误在所难免,恳望老师和同道们予以批评指正。分享给你的朋友吧:
有启发就赞赏一下
文章很赞,分享给好友
文章很赞,分享给好友
淡水百合雪凝
大家都在看
淡水百合雪凝的其他帖文
更多好看内容
不过瘾?!打开凯迪看更多精彩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党员队伍不断壮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