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神经受损会导致上运动神经元受损的哪一种

3.脊神经含几种纤维成分?机能如何?;脊神经含有四种纤维成分:1)躯体感觉纤维:分布于;的深感觉冲动传入中枢;2)内脏感觉纤维:分布于内;冲动;3)躯体运动纤维:分布于骨骼肌,支配其运动;泌;4.桡、尺、正中神经分别支配前臂哪些肌肉?;前臂前群肌由尺神经、桡神经和正中神经共同支配,尺;配桡侧腕屈肌、旋前圆肌、掌长肌、指浅屈肌、指深屈;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
3.脊神经含几种纤维成分?机能如何?
脊神经含有四种纤维成分:1)躯体感觉纤维:分布于皮肤、肌、腱和关节,将皮肤浅感觉和肌、腱、关节
的深感觉冲动传入中枢;2)内脏感觉纤维: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传导来自这些器官结构的内脏感觉性
冲动;3)躯体运动纤维:分布于骨骼肌,支配其运动;4)内脏运动纤维:支配平滑肌、心肌的运动和腺体的分
4.桡、尺、正中神经分别支配前臂哪些肌肉?
前臂前群肌由尺神经、桡神经和正中神经共同支配,尺神经支配尺侧腕屈肌和指深屈肌尺侧半;正中神经支
配桡侧腕屈肌、旋前圆肌、掌长肌、指浅屈肌、指深屈肌的桡侧半、拇长屈肌、旋前方肌;桡神经支配肱桡肌、
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指伸肌、小指伸肌、尺侧腕伸肌、旋后肌、拇长展肌、拇短伸肌、拇长伸肌、示
5.写出正中神经、尺神经和桡神经于手部的绝对感觉管理区
正中神经:2,3指末节的皮肤,大鱼际及掌心桡侧半的皮肤
尺神经:小鱼际区皮肤,第5指的皮肤
桡神经:第1,2掌骨间隙背面的皮肤;“虎口“区的皮肤
6.请写出尺神经损伤后手部的异常表现及其原因尺神经损伤后的表现为:1)小鱼际肌群萎缩,手掌变平坦;骨间肌和第3、4蚓状肌萎缩,手背掌骨间隙凹陷,呈现深沟;第4、5掌指关节过伸、指间关节屈曲,呈现“爪形手”;2)拇收肌瘫痪,拇指不能内收;骨间肌和第3、4蚓状肌的瘫痪,2~5指不能作以中指为中心的内收和外展运动;指深屈肌尺侧半的瘫痪导致第4、5指末节不能屈曲;3)由于尺神经皮支分布于手掌的内侧1/3及尺侧一个半手指掌侧面和手背尺侧半及尺侧二个半指指背面的皮肤,所以尺神经损伤后感觉障碍以手内侧缘皮肤最明显。
7.比较脊神经、脑神经的构成成份和功能的异同
1)脊神经都是混合性的,均含有四种纤维成分,脑神经间所含成份的差异则较大,Ⅰ、Ⅱ、Ⅷ是纯感觉的,只含有一种纤维成份;Ⅲ、Ⅳ、Ⅵ、Ⅺ、Ⅻ是纯运动的,除第Ⅲ对含有一般内脏运动和躯体运动两种纤维外,其余均只含有一种躯运动纤维成份;Ⅴ、Ⅶ、Ⅸ、Ⅹ是混合性的脑神经,除第Ⅴ对含有一般躯体感觉和特殊内脏运动两种纤维外,其余的Ⅶ、Ⅸ、Ⅹ对脑神经均含有三种以上纤维成份,如一般内脏运动、特殊内脏运动、一般内脏感觉、特殊内脏感觉及一般躯体感觉纤维。
2)脑神经的纤维成分比脊神经复杂,脊神经含4种、脑神经则含有7种纤维成分。脑神经除与脊神经一样含有一般躯体感觉纤维、一般内脏感觉纤维、躯体运动纤维和一般内脏运动纤维外,还有分布于前庭蜗器和视器的特殊躯体感觉纤维,分布于舌、咽部味蕾和嗅黏膜的特殊内脏感觉纤维以及支配由鳃弓衍化的骨骼肌(如咀嚼肌、面肌、咽喉肌、胸锁乳突肌、斜方肌等)的特殊内脏运动纤维。
8.经梨状肌下孔出盆腔的神经有哪些?各支配何肌?
坐骨神经:于N窝上角分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坐骨神经本干发支支配半腱肌、半膜肌、股二头肌长头;胫神经支配小腿三头肌、胫骨后肌、拇长屈肌和趾长屈肌、跖肌、N肌;腓总神经则支配腓骨长肌、腓骨短肌、胫骨前肌、拇长伸肌和趾长伸肌、足背肌、足底肌;2)臀下神经:支配臀大肌;3)阴部内神经:支配肛门外括约肌和会阴部所有盆底肌,
9.眼球外斜视(瞳孔转向外侧)可能为何神经病变所致?
1)可能为展神经受刺激,使外直肌不自主收缩,张力增加所致。
2)动眼神经损伤,引起外直肌的拮抗肌―内直肌瘫痪,外直肌张力相对增强,使瞳孔转向外侧。
10.试述整个舌的神经管理(运动、感觉)。
舌神经:分布于舌前2/3的粘膜,管理舌粘膜的一般感觉;面神经中的鼓索加入舌神经随其分布于舌前2/3的味蕾,管理味觉;舌咽神经发出的舌支,分布于舌后1/3的粘膜,管理舌后1/3粘膜的一般感觉和味觉;舌下神经支配全部舌内、外肌的运动。
11.写出颅部含副交感神经纤维的脑神经、副交感神经节及节后纤维的去向。
1)动眼神经内的副交感神经纤维于睫状神经节换神经元,节后纤维支配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2)面神经中的副交感纤维一部分到翼腭神经节换元,节后纤维到达泪腺,鼻腭部的粘膜腺;另一部分纤维则随舌神经于下颌下神经节换元,节后纤维支配下颌下腺和舌下腺,管理其分泌;3)舌咽神经中的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到达耳神经节换神经元,节后纤维分布至腮腺,管理其分泌;4)迷走神经中的副交感运动纤维于胸、腹腔有关脏器的壁内节或器官旁节换神经元,
节后纤维分布于胸、腹腔内的大部分脏器,如心脏、肺、食管及肝、脾、肾、胰和结肠左曲以前的消化管等,管理其运动。
12.写出躯体运动神经、内脏运动神经之间的不同点?
支配对象不同:躯体运动神经支配骨骼肌,内脏运动神经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体。
含纤维成分不同:躯体运动神经只含躯体运动纤维,而内脏运动神经含
有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种成分。
神经元数目不同:躯体运动神经一般从脊髓到骨骼肌只有一级神经元,而内脏运动神经从脊髓到所支配的器官需二级神经元(肾上腺髓质例外),第一级神经元胞体位于中枢,称为节前神经元,第二个神经元的胞体位于内脏神经节中,称节后神经元。
神经纤维分布形式不同:躯体运动神经以神经干的形式分支分布,而内脏神经的节后纤维常攀附脏器或血管形成神经丛,由神经丛直接或随血管的分支到达所支配的脏器。
神经纤维的髓鞘化程度不同:躯体运动神经一般是比较粗的有髓纤维,而内脏运动纤维则是薄髓(节前纤维)和无髓(节后纤维)的细纤维。
受意识控制的程度不同:躯体运动神经一般都受意识支配,而内脏神经则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意志的直接控制。
13.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有何不同?
1)低级中枢的部位不同: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位于全部胸髓和腰髓1~3节的中间外侧核,副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则位于脑干内一般内脏运动核和骶髓2~4节的骶副交感核。
2)周围神经节的位置不同:交感神经节位于脊柱两侧,称椎旁节,另一部分位于脊柱的前方,称椎前神经节;副交感神经节位于器官附近,称器官旁节,位于器官壁内,称壁内节。因此,交感神经节前纤维相对较短,节后纤维较长,而副交感神经则相反。
3)分布范围不同,交感神经除分布于头颈、胸腹腔内的脏器外,遍布于全身皮肤的血管、汗腺和立毛肌,而全身大部分血管、汗腺、立毛肌、肾上腺髓质等均无副交感神经分布,故交感神经分布范围广泛,副交感神经则相对局限。
4)对同一器官所起的作用不同,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既互相拮抗,又互相统一,以适应机体在应激、紧张、兴奋、静息以及睡眠等不同生理状态下的需要。
5)节前神经元和节后神经元的比例不同,一个交感神经元可和许多节后神经元形成突触,而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则和较少的节后神经元形成突触。
14.脊髓半横断后,哪些重要的传导束被损伤?出现哪些主要临床症状?其原因如何?
同侧皮质脊髓束损伤:横断面以下脊髓前角细胞失去了大脑皮质运动神经元对其的控制,表现为脱抑制后的机能释放,即出现同侧损伤节段以下肌肉痉挛性瘫痪,随意运动丧失,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出现病理反射,如Babinski征阳性,但肌不萎缩。
同侧后索内的薄束、楔束损伤:来自同侧肌肉,肌腱、关节的本体感觉及来自皮肤的精细触觉冲动传导通路被阻断,导致同侧损伤平面以下的意识性深感觉及精细触觉障碍。
同侧的脊髓丘脑侧、前束损伤:表现为对侧损伤平面以下1~2个节段以下温痛觉、粗触觉丧失,但由于对侧精细触觉正常,粗触觉的障碍不易被察觉。4)
脊髓小脑前、后束损伤:表现为平衡、协调运动障碍。
15.疑核发出的纤维加入哪几对脑神经?支配哪些肌肉的运动? 疑核上端发出纤维加入舌咽神经,支配茎突咽肌;疑核中部发出纤维加入迷走神经,支配软腭肌、咽喉肌;疑核下部发出的纤维加入副神经,构成副神经的迷走根,在副神经内走行一段距离后,返回迷走神经支配咽喉肌。
16.写出角膜反射径路
角膜→眼神经→ 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半月神经节神经元的中枢突→三叉神经脑桥核和三叉神经脊束核→双侧的面神经核→面神经→眼轮匝肌收缩→双眼闭合。
17.用强光照射左侧眼睛,双侧眼瞳孔如何变化?反射径路如何?
用强光照射一侧眼睛引起双侧瞳孔缩小,为瞳孔对光反射,左侧为直接对光反射阳性,右侧为间接对光反射阳性。其反射径路如下:
光线→视网膜中的视细胞(视锥、视杆细胞)→双极细胞→节细胞→视神经→视交叉→视束→上丘臂→顶盖前区的神经元→双侧动眼神经副核→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节后纤维→瞳孔括约肌收缩→双侧瞳孔缩小。
18.内囊分几部分?有哪些重要纤维束通过?损伤后出现哪些临床症状?
内囊前肢位于尾状核头与豆状核之间,主要有额桥束和丘脑前辐射通过;内囊后肢位于背侧丘脑、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主要有皮质脊髓束、皮质红核束、丘脑中央辐射及听、视辐射通过,内囊膝有皮质核束通过。
一侧内囊损伤,病人出现对侧半身深、浅感觉障碍,对侧半上、下肢痉挛性瘫痪(硬瘫),对侧半眼裂以下表情肌、对侧半舌肌瘫痪,两眼视野对侧半偏盲,临床叫做“三偏征”。另外,两耳听力下降,但以对侧明显。
19.试述交感神经节前、节后纤维的三种去向
1)节前纤维的三种去向:① 终止于相应的椎旁节,在交感干内上升或下降;② 终止于上方或下方的椎旁节;③ 穿过椎旁节至椎前节。
2)节后纤维的三种去向:① 经灰交通支返回脊神经,随31对脊神经分支分布到头颈、躯干和四肢的血管、汗腺和立毛肌等;② 攀附动脉走行,随动脉的分支分布到全身各部位的支配对像;③ 由交感神经节直接发支到所支配的器官。
20.脑干中主要纤维束交叉有哪些?其性质如何?
1)锥体交叉:在锥体下方,70~80%锥体束纤维在中央管腹侧左、右交叉,称为锥体交叉,交叉后的纤维进入脊髓外侧索,形成皮质脊髓侧束;少部分(20~30%)未交叉的纤维进入脊髓前索,形成皮质脊髓前束。
2)内侧丘系交叉:由薄束核和楔束核发出的传导深感觉和精细触觉的二级纤维绕中央管的腹外侧、呈弓形进行左、右交叉,称为内侧丘系交叉,交叉后的纤维在锥体束的后方转而上行为内侧丘系。
3)三叉丘系交叉:由三叉神经脊束核和三叉神经脑桥核发出的传导头面部感觉的二级纤维越边,交叉至对侧,为三叉丘系交叉;交叉后的纤维转而上行,形成三叉丘系,将头面部的一般躯体感觉传向感觉中枢。
4)外侧丘系交叉:由蜗神经的腹、背核发出的传导听觉的二级纤维,于脑桥下部被盖和基底之间越边,穿过纵行的内侧丘系,左、右交叉,称为外侧丘系交叉。交叉纤维于脑桥被盖和基底之间形成一纺锤形的结构,叫做斜方体。斜方体的纤维穿过内侧丘系后,转而上行,为外侧丘系。
5)被盖背侧交叉:由中脑上丘发出的纤维向腹外侧绕中脑导水管周围的灰质,进行左右交叉,称为被盖背侧交叉;交叉后的纤维于脊髓前索下行,为顶盖脊髓束。
6)被盖腹侧交叉:由中脑红核发出的纤维于中脑被盖的腹侧进行左、右交叉,为被盖腹侧交叉,交叉后的纤维进入脊髓,称为红核脊髓束。
7)小脑上脚交叉:小脑齿状核发出的纤维出小脑,于小脑上脚中前行,渐沉入脑桥被盖部,并进行左、右交叉,称为小脑上脚交叉;交叉后的纤维上行,分别终止于中脑的红核、背侧丘脑的前核、腹中间核、腹前核等。
21.试比较、总结躯干、四肢浅、深感觉(意识性)传导路的异同点?
第一级感觉神经元的中枢突进入脊髓后走行的位置不同,传导躯干、四肢浅感觉的第一级神经元的中枢突进入脊髓在后外束内上升1~2个节段后,终止于同侧脊髓后角Ⅰ、Ⅳ、Ⅴ、Ⅶ、Ⅷ层中的神经元(第二级神经元),而传导意识性深感觉的一级神经元的中枢突进入后索后在同侧转而上行,形成薄束和楔束。
第二级神经元胞体的位置不同,传导躯干四肢浅感觉的第二级神经元位于后角Ⅰ、Ⅳ、Ⅴ、Ⅶ、Ⅷ层(或后角边缘核和后角固有核),而传导躯干四肢意识性深感觉第二级神经元的胞体则位于薄束核和楔束核。
第二级神经元轴突的交叉位置不同,传导躯干四肢浅感觉的第二级神经元发出的轴突于脊髓各个节段经白质前连合进行左、右交叉,而传导躯干四肢意识性深感觉的二级神经元即薄束核和楔束核内的神经元发出的纤维则集中于延髓的腹外侧,绕中央管进行左、右交叉,为内侧丘系交叉。
第三级神经元轴突投射的中枢部位不同,管理躯干四肢浅感觉的第三级神经元的轴突最终投射到中央后回中、上部和旁中央小叶后部;躯干四肢意识性深感觉的第三级神经元的轴突则最终投射到中央前、后回的中、上部和旁中央小叶的前、后部。
传导感觉的性质不同,躯干四肢浅感觉传导路传导皮肤、粘膜的痛、温觉和粗触觉;而躯干四肢意识性深感觉传导路则传导位置觉、运动觉、振动觉和精细触觉。
第一级神经元的周围突分布的部位不同,躯干四肢浅感觉第一级神经元的周围突分布于皮肤和粘膜内的感受器;而传导躯干四肢意识性深感觉的第一级神经元的周围突则分布于肌、肌腱、关节和手、脚掌侧和指(趾)的皮肤。 相同点:
1)躯干四肢浅、深感觉都有三级神经元,第一级神经元的胞体都位于脊神经节内;第二级神经元的中枢突都进行左、右交叉;都有部分纤维投射到中央后回的中上部和旁中央小叶的后部。
2)躯干四肢浅、深感觉的第三级神经元都位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
3)躯干四肢浅、深感觉第三级神经元发出的轴突都经过内囊,经丘脑中央辐射投射到感觉中枢。
22.写出下丘脑的位置、界线、主要核团和传导束。
下丘脑位于背侧丘脑的前下方,第三脑室前下部的两侧;上界为自室间孔延至中脑水管的下丘脑沟;下界为视交叉、灰结节、漏斗和乳头体;前界为终板和视交叉。向后与中脑被盖相续。
主要核团:视上核、视旁核、漏斗核、视交叉上核和乳头体核。
主要传导束:视上垂体束、室旁垂体束、结节垂体束、前脑内侧束、乳头丘脑束、乳头被盖束、背侧纵束等。
23.何谓边缘系统?有哪些重要的纤维束?功能如何?
边缘系统由边缘叶加上与它联系密切的皮质和皮质下结构,如杏仁体、隔区(胼胝体下区、终板旁回),隔核、下丘脑、背侧丘脑的前核群及中脑被盖等共同组成边缘系统。 边缘系统的神经联系较复杂,重要的传导束有:前脑内侧束、穹窿、乳头丘脑束、终纹(杏仁体―隔区)、丘脑髓纹(隔区―缰核)等。
边缘系统与内脏活动及嗅觉密切相关,并与种族的生存和繁衍功能有关,如觅食、防御、攻击、情绪反应和生殖行为等,还与高级神经活动的记忆有关。
24.试述大脑动脉环的组成及功能。
在脑底部、蝶鞍的上方,由左、右大脑前动脉之间的前交通动脉、两侧颈内动脉的末端、两侧的大脑前动脉、两侧的后交通动脉、两侧的大脑后动脉共同围绕视交叉、灰结节、乳头体组成的动脉环,称大脑动脉环,又称为Willis环。Willis环的存在使两侧颈内动脉与椎基底动脉互相勾通,当构成此环的某一动脉血流减少或被阻断时,可以借助
Willis环使血液供应得到重新调配和代偿,以维持脑的正常营养供给和机能活动。
25.试述海绵窦的位置、交通,并指出哪些结构通过海绵窦或海绵窦的壁?
位置:海绵窦位于蝶鞍的两侧,由两层硬脑膜及其之间互相交织的结缔组织小梁构成,形似海绵状,故得名。它容纳和导流颅内的静脉血。
海绵窦的交通:借眼静脉与面部浅静脉交通;借卵圆孔的导血管与翼静脉丛相通;向后与斜坡上的基底静脉丛相通;借岩上窦与横窦相通;借岩下窦与颈内静脉相通。
通过海绵窦和海绵窦的壁的结构:在海绵窦内侧壁有颈内动脉和展神经穿过,在窦的外侧壁自上而下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和上颌神经通过。
26.请写出听声音转头、转眼的反射径路。
1)转头反射:声波→外耳道→鼓膜→听骨链(锤骨、砧骨、镫骨)→镫骨底→前庭窗→前庭内外淋巴→前庭阶的外淋巴、蜗孔、鼓阶的外淋巴→膜蜗管的内淋巴→Corti’s器毛细胞→螺旋神经节细胞的周围突→螺旋神经节细胞→螺旋神经节细胞的中枢突→蜗神经的前、后核(发纤维穿内侧丘系左、右交叉)→斜方体→外侧丘系→上橄榄核→副神经核→胸锁乳突肌、斜方肌→收缩→转头。
2)转眼反射:外侧丘系的部分纤维→上橄榄核→动眼神经核、展神经核、滑车神经核→双侧的有关眼球外肌→收缩→转眼
27.患者男性,46岁,半年前背部曾受外伤,检查发现:
1)右腿瘫痪,肌张力增高,无肌萎缩;
2)右膝腱反射亢进,病理性反射阳性;
3)右腿意识性本体感觉消失;
4)右半身自乳头以下精细触觉消失;
5)左半身自剑突以下痛、温度觉消失;
6)其它未见异常。
试分析病变的部位发生在哪一侧,损伤了哪些结构?并解释产生上述症状的原因。
答:该患者第三胸椎右侧半受损伤,压迫和损伤了胸髓第四节段右侧半,由于损伤了该侧脊髓内的皮质脊髓束、
薄束和楔束,故出现上述症状1)、2)、3)、4);脊髓丘脑束的损伤,出现损伤平面(T4脊髓节段)1~2个
节段以下对侧一般躯体感觉(温、痛觉)障碍,出现症状5)。
28.何谓舌下神经的核上瘫、核下瘫?有何临床表现?
答:核上瘫是指位于大脑皮质中央前回下部管理头面部肌肉运动的中枢内的运动神经元及其轴突的损伤;核
下瘫则是指舌下神经核内的运动神经元及其轴突的损伤;因舌下神经核与面神经核的下半只受对侧皮质核束的控
制,故当中央前回下部管理舌下神经核的神经元(上位神经元)及其轴突损伤时,对侧舌下神经核失去了上位神
经元的控制,舌下神经核所支配的同侧半舌肌瘫痪,伸舌时舌尖偏向病灶对侧(单侧颏舌肌收缩,舌尖被拉向对
侧)。核下瘫是舌下神经核内的运动神经元及其轴突的损伤,舌下神经核所控制的同侧半舌肌瘫痪,伸舌时舌尖
自然偏向病灶同侧。
29.男性患者,65岁,入院检查发现:
1)左侧上、下肢痉挛性瘫痪,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
2)左半身浅、深感觉消失;
3)双眼左侧半视野偏盲;
4)发笑时口角偏向右侧,伸舌时舌尖偏向左侧;
试分析患者病变部位、病变波及的范围,并解释出现上述症状的原因。
答:右侧内囊损伤,范围较大,已伤及到皮质脊髓束、皮质脑干束、丘脑中央辐射和视辐射。
原因分析:①通过右侧内囊的皮质脊髓束受损,使皮质脊髓束支配的对侧脊髓前角细胞失去了上运动神经元的控制,表现为病灶对侧半上、下肢肌肉痉挛性瘫痪,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②内侧丘系、脊髓丘系在丘脑腹后外侧核换第三级神经元后,参与形成丘脑中央辐射,并经内囊后肢投射到中央后回第一躯体感觉中枢。由于内侧丘系、脊髓丘系均为交叉后的纤维,故右侧内囊损伤会导致左半身深、浅感觉障碍;③右眼颞侧半视网膜节细胞的轴突直接(不交叉)进入右侧视束;左眼鼻侧半视网膜节细胞的轴突于视交叉处交叉后亦进入右侧的视束,故右侧视束内含有来自两眼右侧半视网膜节细胞的轴突,与两眼左侧半视野均有关。右侧内囊受损,使右侧视辐射纤维受损;右侧视辐射发自于外侧膝状体,外侧膝状体又接受右侧视束的纤维,故进入外侧膝状体,换元后形成右侧视辐射,经右侧内囊后部投射到右侧视觉中枢;内囊损伤,该传导路中断,故双眼左侧半视野偏盲。④右侧内囊膝部损伤导致通过内囊膝部的皮质核束损伤,左侧的面神经核下部、舌下神经核失去了对侧(右侧)皮质核束的控制,表现为左侧半眼裂以下的表情肌、左侧半舌肌瘫痪,口角受健侧表性肌的牵拉而偏向右侧,舌由于受颏舌肌的牵拉,伸舌时舌尖偏向左侧。
30.患者女性,24岁,18岁时曾患过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用大量青霉素治疗6周痊愈。8天前,在工作中,忽
然晕倒,神智不清约1小时,当意识恢复后,仍神智模糊,不能说话。检查发现:
1)右上肢痉挛性瘫痪,随意运动消失,无肌萎缩
2)右眼裂以下面肌麻痹
3)吐舌时舌尖伸向右侧,舌肌无萎缩
4)右下肢和左上、下肢无改变,无视、听觉和躯体感觉障碍
5)唇、舌能够运动,但吐字不清,不能说出完整的句子,问话时只能回答简单的几个字,如“行”或“不行”。
试分析患者的病变部位,并解释出现上述症状的原因。
答:左侧大脑中动脉的一分支血栓形成,此分支恰好分布于中央前回中、下部管理右上肢及右侧半头面部肌肉运动的中枢,导致该中枢缺血、营养和机能障碍;血栓形成还累及到额下回后部即运动性语言中枢(供血障碍)。由于中央前回的中、下部是分别管理对侧上肢和头面部肌肉运动的中枢,该区域受累,致对侧上肢和对侧眼裂以下表情肌、对侧半舌肌瘫痪;因舌下神经核和面神经核下半只受对侧皮质核束的支配,故左侧中央前回中、下部的损伤,表现为右侧半舌肌瘫痪,伸舌时,舌尖偏向右侧;由于位于额下回后部的运动性语言中枢受损,唇、舌虽能活动,但丧失了说话的能力。
五、试题之五
试述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的共同特点
试述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的治疗原则
3. 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谵妄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哪些
试述阿尔茨海默病(AD)与血管性痴呆(VD)的区别
试述谵妄与痴呆的区别。
试述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表现
阿尔茨海默病脑内有哪些特征性病理变化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主要有哪些表现
46. ①由于脑部病理或病理生理改变所致的精神障碍; ②有脑部疾病、脑损伤或脑功能不全的依据; ③脑部病变与精神症状发生在时间上相关; ④精神障碍可随脑部疾病变化而发生变化; ⑤精神症状无特异性。
47.①病因治疗为主; ②积极对症、支持治疗; ③选用副作用较小的抗精神病药物,小剂量、短期治疗,精神症状缓解后逐渐停用; ④避免使用会加重原发脑部疾病的药物。
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行业资料、生活休闲娱乐、文学作品欣赏、各类资格考试、专业论文、应用写作文书、神经系统问答论述试题57等内容。 
 第5 章神经组织 二、选择题 (一)A 型题 A1 型...下列哪种细胞为周围神经系统的胶质细胞? A.星形胶质...突触前膜下陷形成许多浅槽 [问答题] 1. 试述神经...  初中生物神经系统试题(1)_初一理化生_理化生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初中生物神经系统...“眼球的基本结构图”回答以下问题: (1)有的同学沉迷于上网,不但影响了学业...  内​科​医​学​章​节​习​题第八章 神经系统疾病及护理试题一...五.简述问答题: 1. ① 让病人正确认识运动障碍的原因,接受护士的保健知识教育...  (神经解剖学) 论述题 一、大脑皮质的细胞分层及...(20 分) 二、请用神经系统发生学知识解释脊髓和...三叉神经的相关问题(1)各成分的起止核(2)下颌神经...  神经系统护理常规试题 一填空题 1 脑梗死是脑血管疾病的最常见类型,通常可分为...回答问题错误,躲避刺痛,其格拉斯哥昏迷计分为(B) A、15 分 B、12 分 C、...  如要投诉违规内容,请到百度文库投诉中心;如要提出功能问题或意见建议,请点击此处进行反馈。 神经系统部分试题 隐藏&&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 趣味导读 我们常经...  问答题 1. 以动物的神经系统为例,阐述生物进化过程中,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是...论述植物由水生到陆生的演化和适应。 ● 植物从水生到陆生面临的主要问题 ◆...  初中生物神经系统试题_小学作文_小学教育_教育专区。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选择...2、右图是神经元的模式图,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上填出相应序号所代表的...  个备选答案中选择 1 个正确答案 1.下列关于蛛网膜和软膜的论述哪项是错误的...神经元和神经纤维 C.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四)问答题 1.小脑皮质可分为哪...F波检测诊断在运动神经元疾病中的应用价值-临床医学论文-论文联盟
您好,游客
背景颜色:
F波检测诊断在运动神经元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 作者:陈雪芬 喻红霞 陈秋月
【摘要】 & 目的 探讨F波反应频率检测在运动神经元病(MND)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 对38例MND患者及19例健康者进行F波反应频率、相同和不同形状F波反应频经、F波潜伏期、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检测并作比较分析。 结果 病例组总F波反应频率正中神经和尺神经分别为15.1%和27.8%,明显低于对照组(U=89.86和58.91,P=0.00);病例组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相同形状F波出现率分别为65.7%和72.8%,明显高于对照组(U=47.29和70.47,P=0.00);病例组正中神经及尺神经F波潜伏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t=3.70和4.91,P=0.00);正中神经和尺神经MCV均明显减退(t=4.98和2.45,P=0.00和0.01),而SCV两组间差异无学意义(t=0.96和0.50,P=0.17和0.31)。 结论 F波反应频率检测以MND的诊断和损伤程度判断可提供客观的电生
【关键词】 & 运动神经元病 F波 反应频率 神经传导速度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F wave response frequency detection in 38 patients with motor neuron disease(MND)(as testing group ) and 19 healthy people as control . Methods& F wave response frequency、F wave response frequency with same or different shapes 、latent period of F wave 、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CV) and 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 (SCV) were detected and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 Results& In testing group , general F wave response frequency of median nerve and ulnar nerve was 15.1% and 27.8% respectively,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U=89.86 and 58.91,P=0.00);the frequncy of F wave with the same shape of median nerve and ulnar nerve was 65.7% and 72.8% ,respectively,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U=47.29 and 70.47, P=0.00);the F wave latent period of median nerve and ulnar nerv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esting group in that in control group (t=3.70 and 4.91,P=0.00);MCV of median nerve and ulnar nerve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t=4.98和2.45,P=0.00和0.01),but for SCV,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0.96 and 0.50,P=0.17 and 0.31). Conclusions& F wave response frequency detection provides objective electrophysiological data for the diagosis and degree of injury evaluation .
  【Key words】& Motor neuron disease& F wave& Response frequenc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   运动神经元病(MND)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变性疾病,主要选择性侵犯脊髓前角细胞和下位脑干的运动神经核以及大脑运动皮质锥体细胞或锥体束的一组进行性变性病[1]。其表现多样,病程进展较快(可在3~5年内死亡)。目前尚无有效药物。目前诊断该病主要靠临床诊断,缺乏有效的辅助诊断措施。本文对MND患者进行F波反应频率及相同和不同F波的电生理指标检测,旨在探讨其对MND的诊断价值及其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MND 38例(病例组),均系本院2005年10月至2007年10月经临床和肌电图确诊病例,其中男25例,女13例,年龄18~73岁,平均(44.8±2.1)岁;病程3~21个月,平均(13.8±3.2)个月。临床类型:进行性脊肌萎缩(SPMA)13例,进行性球麻痹(PBP)8例,肌萎缩侧索硬化(ALS)7例;SPMA合并PBP 7例,ALS合并PBP 4例。38例中29例拇短展肌萎缩,26例小指展肌萎缩,12例趾短伸肌萎缩,5例胫前肌萎缩。对照组选择 医院 健康中心19名正常健康人。两组对象在性别和年龄构成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检测方法 &  丹麦Keytoint 肌电图诱发电位仪,检测两组受检者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的F波反应频率。在腕部以连续20次的超强脉冲刺激,在拇短展肌和小指展肌作记录,分别测定总F波出现率、相同和不同F波以及F波潜伏期。如有2个或2个以上重复出现的F波,在波形、潜伏期及波幅相同时被确定为1个F波,完全不同且只出现1次为不同F波。两组均进行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检测,MND组还进行上下肢至少4块肌的肌电图检测。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成组配对资料采用t检验,两组F波出现频率比较采用u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正中神经和尺神经总F波反应频率比较&     病例组正中神经F波总的出现次数108次,平均(3.12±1.05)次,出现率15.1%,对照组F波总的出现次数305次,平均(16.02±4.29)次,出现率为81.7%,经检验,U=89.86,p=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ND组尺神经F波总的出现次数221次,平均(6.04±1.33)次,出现率27.8%,对照组F波总的出现次数311次,平均(17.30±3.01)次,出现率82.1%,经检验,U=58.91,p=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例组正中神经和尺神经总F波反应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2.2& 两组相同和不同形状F波反应频率比较&
  肘正中神经相同F波出现率:病例组65.7%,对照组13.9%,经检验,U=56.33 ,p=0.00;尺神经出现率:病例组72.8%,对照组14.8%,经检验,U=68.26,p=0.00。说明病例组相同F波出现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肘正中神经不同形状F波出现率:病例组33.7%,对照组82.3%,经检验,U=47.29 ,p=0.00;尺神经不同形状F波出现率:病例组25.8%,对照组82.1%,经检验,U=70.47,p=0.000。说明病例组不同F波反应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转贴于论文联盟
欢迎浏览更多 →
相关文章 & & &
   同意评论声明
   发表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论文写作指导、论文发表请咨询客服老师
内容分类导航
本栏目Digg排行
本栏目热门文章
本栏目最新更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运动神经元受损症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