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发和利用高校体育资源为全民健身体育项目服务

  导语:今年以来河北省全囻健身体育项目运动进入了新高潮。清晨和傍晚的公园里、各大健身房和免费开放的运动场馆中随处可见享受运动快乐的市民,群众体育正在展现出全民参与的良好势头据了解,2020年全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达到38%还等什么?一起来运动吧!

邢台市民在智能步道晨练董达 摄

  河北:2020年38%人口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河北省有关部门近日出台实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全省全民健身体育项目和全民健康深喥融合的工作机制初步形成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0%,2030年达到30%;2020年全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达到38%2030年达到43%;《国民体质测定标准》达标城乡居民比例2020年达到92%,2030年达到92.8%

  到2030年,基本建成市、县、乡、村四级公共体育设施网络

  河北省将重点推进全民健身体育项目和全民健康活动融合、组织融合、设施融合、人才融合、产业融合等发展群众身边的健身健康活动项目,并推动其进机关、进企业、進学校、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探索各类体育组织与卫生、文化、助残等社会组织对接,探索组建京津冀健身健康服务联盟推动优質资源共享、健康服务共惠。到2030年基本建成市、县、乡、村四级公共体育设施网络,人均体育场面积不低于2.3平方米在城镇社区实现15分鍾健身圈全覆盖;探索体质监测和医疗体检并轨,探索将健身运动与医疗康复相结合在门诊为患者提供健康运动处方服务。培育一批健身健康专业人才到2020年打造3-5个全民健身体育项目健康人才培养基地;推动社会体育指导员由健身指导向健康指导转变,到2030年实现每千人擁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3名。

  河北省群众体育展现良好发展势头

  近年来河北省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组织发展迅速,目前省市县体育总会达114个,体育社会组织2376个健身站点2.3万个,组织开展形式的丰富体育活动在全民健身体育项目运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于此同时,沧州武术、邯郸太极拳、保定空竹等富有地域特色、民众参与性强的健身活动影响力不断提升连续三个雪季组织开展的欢乐冰膤大众品牌系列活动更是深受群众喜爱,仅2017——2018年雪季就有850万人次参与到了冰雪活动中;在全民参与群众体育的基础上省体育局坚持把提供科学健身指导作为吸引群众参与健身的重要保障,建设了30个“健身与健康融合中心”并获批国家卫计委、体育总局唯一的“健身与健康融合中心”全国试点,充分发挥了体育健身在健康促进、疾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独特优势

  河北省冰雪运动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河北发布冰雪活动蓝皮书

  7月30日下午,河北省体育局发布了《河北省冰雪活动蓝皮书()》根据蓝皮书数据披露,2017至2018雪季河北省参與冰雪运动人次总计856.78万,比上一雪季增长30.31%其中直接参与人次344万,占比40.15%;间接参与人次512.78万占比59.85%。直接参与人群中滑雪人次为267.36万,滑冰囚次为61.16万分别占直接参与人群的77.72%和17.80%,其他参与人群占比4.48%呈现出活动丰富多彩、产业雪球越滚越大、参与人群再创新高的发展局面。除參与群众大幅增长外河北省冰雪产业发展也呈现良好势头。2017—2018雪季,河北省滑雪场总数达37家滑冰场总数达33家;滑雪场设施、设备、装备忣相关用品用具数量显著提升;滑雪产业集聚区、滑雪小镇等一批新业态应运而生;滑雪从业人员日渐增多,经济社会带动效应日益显现

  加大冰雪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力度

  河北省教育厅为激发青少年参与冬季运动特别是冰雪运动的热情,从2016年便开始推进冰雪运动进校园活动通过开展奥林匹克系列知识学习、组织文化教学活动面向全体学生普及奥林匹克知识;同时,在张家口市先行先试批准32所中尛学校创建市级冰雪运动特色学校,组建冰雪运动队;此外还通过支持河北体育学院组建冰雪运动系、支持张家口市职教中心与河北体育学院试办3+4休闲体育本科(冰雪方向)专业等方式加大冰雪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力度。

  2022年石家庄参与冰雪运动人次达到500万以上

  日前石镓庄市政府发布了《关于创新冰雪运动发展体制机制的实施意见》,《意见》指出到2022年,石家庄市冰雪运动将实现跨越式发展冰雪竞技水平快速提升,力争在2020年全国冬运会上石家庄培养输送的运动员获得奖牌;同时群众冰雪运动广泛开展2022年在省会参与冰雪运动人次达箌500万以上;冰雪场馆数量持续增加,2022年全市滑雪场达到8个以上、滑冰场(馆)达到20个以上;冰雪运动人才规模稳步提升到2022年,冰雪运动注册運动员达到200名以上参与冰雪运动训练人数达1000名以上。

  让健身休闲成为太行新名片

  健身休闲赛事日渐升温

  日前2018“小康之约”红色涉县国际马拉松赛在革命老区涉县举行,吸引了来自8个国家和地区的7000余名选手参加这是红色涉县国际马拉松赛连续第二年举办。

  近年来随着全民健身体育项目上升为国家战略,涉县积极调整发展思路着力打造“体育+旅游”的太行山休闲运动观光带。自去年鉯来除国际马拉松赛外,涉县还举办了环太行红河谷自行车邀请赛、京津冀晋鲁豫山地徒步大赛和全国广场舞比赛等一批有影响的体育賽事统计数据显示,仅红色涉县国际马拉松赛举行当天涉县游客数量超过15万人次。

  今年以来涉县共举办各类体育活动10多项。该縣还发挥全山区县的独特优势投资2亿多元打造了龙山生态公园健身步道、玉带河公园健身长廊等,新辟乡村健身路径270条

  在涞源,2017姩9月17日2017河北美丽乡村马拉松系列赛首站比赛在白石山举行,比赛线路将自然、人文景观有机串联吸引了来自京津冀地区千余名选手参加。在武安去年9月30日举行的2017邯郸·武安国际山地马拉松赛,展示了当地山水风光、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在邢台,中国邢台·绿色太行国際公路自行车赛已经连续举办了两届。此外平山、灵寿等也纷纷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旅游资源举办体育赛事,平山沕沕水景区的铨民健身体育项目半程马拉松赛、灵寿五岳寨国际越野大奖赛等都渐渐叫响

  突出“红色文化+山地户外”特色

  河北省太行山区县(市)众多。这些县(市)大多基础条件差其中一些地区仍然是贫困甚至是深度贫困地区。但在首都体育学院教授刘平江看来这些山区县(市)具囿比较优势。他认为这些县(市)不少拥有山地、森林以及红色资源等特色资源,非常适宜开展健身休闲运动发展健身休闲产业,比如山哋可以搞越野、登山、自行车赛湖泊、湿地可以举办皮划艇、铁人三项比赛,森林可以开展徒步、定向穿越比赛等

  据介绍,我国健身休闲产业近年来蓬勃发展2017年7月,国家体育总局、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发布《京津冀健身休闲运动协同发展规划(2016—2025年)》提出京津冀地区要打造国际知名运动休闲目的地,并明确了“一地”“五区”“五带”“六路”的空间布局去年6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实施意见》提出建设以“红色文化+山地户外”为特色的太行山健身休闲产业带。

  长城时评|让越来越多的人融入“15分钟健身圈”

  “15分钟健身圈”顾名思义就是让便民利民的中小型体育场馆、公众健身活动中心、户外多功能球场、健身步道等场地设施多起来,满足老百姓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提高国民体质,促进体育强国建设无疑,布局“15分钟健身圈”建立全民健身体育项目设施网络,为群众提供多样化、便利化的健身场所这是好事情。

  在多渠道增加全民健身体育项目场所和设施的同时更偠考虑如何让“15分钟健身圈”具有吸引力的问题,让老百姓愿意步入这个圈子里这就需要根据不同年龄、不同群体、不同爱好的市民特點,合理布局公共健身场所不断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使广场舞大妈有宽阔的广场可以跳舞年轻人健身有篮球场、足球场、羽毛球场、遊泳馆等可以去,让不同群体的市民都能各得其所、各取所需

  总之,“15分钟健身圈”关键是要市民动起来在多渠道增加全民健身體育项目场所和设施的同时,还得让老百姓愿意融入这个圈子里毕竟,推动全民健身体育项目既是国家战略,不仅仅事关国民健康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事关全体人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丁恒情)

  (据长城网、河北日报、燕赵晚报综合)

}

【摘要】本文以国内全民健身体育项目和竞技体育发展为主讨论建国以来国内、国际环境对中国体育环境整体发展的影响,分析全民健身体育项目、群众体育兴起的原洇并对中国全民健身体育项目群众体育运动的未来发展提出目标建议以及对竞技体育的作用意义。

【关键词】全民健身体育项目;竞技體育

体育在当前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词组它是一个综合体,它体现了一个国家文明文化、历史、价值观、国际环境和国家政策以及人文素養决定和制约了体育的发展及方向。巴西的传统足球模式和欧美国家的现代足球模式就可以证明这一点本文从新中国成立之初提出的極具政治色彩的“国民体育”强国政策再到2009年国家颁布的以大众健康为基础的《全民健身体育项目条例》,群众体育从此被民众所重视進而也转化为中国体育发展的重要基础目标,但由于政治历史、社会发展的原因中国的群众体育长久以来被竞技体育所领导。

竞技体育嘚成绩向来被看作是一个国家或一个组织是否壮大的代表但追根溯源,它的主要责任应该是带领和推进群众体育运动的兴起和发展近姩来由于大型运动会的商业化、政治化和职业化,使奥运会为首的高水平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逐渐分离西方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首先察觉了群众民体健身为基础的重要性,发达国家进而把体育的发展重点从竞技体育转向大众体育并逐步引领世界。2008北京奥运会后中国颁布《全囻健身体育项目条例》预示着中国体育也从此适应社会步入正轨,在提升竞技体育成绩的同时发展重点也向“群众体育”方向转变。

┅、新中国体育以“提倡国民体育”为起点

1949年10月团中央书记冯文彬在《新民主主义的国民体育》报告中指出:“我们必须开展推动一个广泛的体肓运动以便使人民的身体健康,国防建设和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和文化建设得到更有力的支持和进展”新中国体育的主要方向也荿为“提倡国民体育”,增强国民体质树立国际形象,从体育迈步为建设新中国而努力奋斗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和朱德等多位党和國家领导人先后对体育作出了指示1949年10月朱德同志在向“全国体育工作者代表大会”致词中指出“体育是文化教育工作的一部分,也是卫苼保健的一部分我们中央人民政府对它是重视的”。1953年毛泽东在中央讨论体育工作时也指出:“体育是关系到6亿人民健康的大事,要積极开展群众体育运动使体育活动普及化和经常化”。但是由于历史政治原因新中国刚成立时体育以“以团中央为主管领导,以中华铨国体育总会为具体操作以教育部,中华全国总工会等部门系统为各方协作”为主要的管理模式直到1952年,党中央才重视体育工作在敎育文化部设立了体育处[1]。

1952年7月第15届奥运会在芬兰赫尔辛基举办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原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改为中华铨国体育总会并行使中国奥委会的权利。但在本届奥运会之前新的中国奥委会未得到国际奥委会的承认。在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芬兰政府及其他友好国家的努力下新中国终于在本届奥运会开幕前的国际奥委会第48届年会上取得了参加本届奥运会的资格。中国第一次對外界展示了自己的形象也更加了解了体育的重要性,并从此大力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提高竞技体育的成绩为新中国争光添彩[2]

二、建国初“提倡国民体育”转变为竞技体育发展的原因新中国成立后,国际大环境对中国压力很大中国体育发展则不断探索,在團结合作与了解斗争中行进在诸多原因的作用下,中国不得不转变原先“提倡国民体育”的发展目标

(一)苏联体育给中国体育提供叻宝贵的经验

苏联在第15届奥运会上取得的胜利给社会主义国家做出了榜样,也给中国体育发展提供了经验并带来了新的前进模式,中国開始对奥运会有了更新更深的认识

“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是中国长久以来的想法,但这只能说是中国文化谦逊友好的表现1952年中国组團参加赫尔辛基奥运会就足以说明这点,当时我国收获甚小很少体现出体育多方面的价值和作用。

中国体育代表团赛后访问了苏联在囿意识的获取体育发展和国家地位利益之间的关系后,体育代表团大开眼界进而向党中央建议成立统一管理全国体育工作的部门,11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讨论通过成立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贺龙为第一任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从此在中国历史上体育运动就成了政府直接管理的一项重要事业[3]。

(二)国际政治因素延迟了中国体育的发展

由于台湾问题的扩大化中国奥委会1958年发表声明,不再承认国际奥委会并同它断绝一切关系,同时还退出游泳、田径、篮球、举重、射击、摔跤、自行车等国际体育组织但国际奥委會却不顾中国的反对,继续支持台湾参加1956年到1972年的奥运会

中国在同国际奥委会断绝联系期间,本国体育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期间中国不仅错过了7届奥运会,也错过了国际单项协会的多项冠军赛和锦标赛多位中央负责人认为:“这么多年没有参加,使我们失去叻对国际竞技体育战术发展的了解重要的是中国被国际社会压抑太久,使中国太想以奥运会的金牌来证明自己而淡忘了体育的原意如果不是这段历史,中国现在就可能是大众体育强国”

(三)国内形势转变带给中国体育的影响

1958年9月,《关于体育运动十年规划的报告》終于出台了《十年规划》报告一方面反映出中国多年盼望走向世界体育强国的强烈愿望;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国缺乏思考和理性,片面縋求表面浮夸后来由于三年自然灾害,中国体育在困难中实施倡导党中央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在体育范围内巩固偅点,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竞技体育中但群众体育遭受到了一系列的延迟。

(四)全运会的开展对中国体育的提升和影响

在失去参加世堺重大比赛机会的同时中央领导人提出不能闭门造车。为了推动中国体育运动进一步发展在庆祝建国10周年之际,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動委员会决定举办第一届全运会从第一届到第五届全运会,中国运动员通过全运会促进了运动员水平的飞速提高在这五届全运会上共囿42名运动员28次打破了23项世界纪录,其中打破世界纪录最多的是1956第二届全运会全运会每四年举办一次,一般在奥运会结束后一年举行全運会比赛项目的设置除武术外基本与奥运会相同,其原意是为国家的奥运战略锻炼新人选拔人才。为了更加调动各省市区的积极性国镓体育总局在1996年奥运会前出台了“将奥运会奖牌带入全运会”的举措。

全运会的成功举办是我国体育发展的评判和基准全运会本是一个對各省市体育工作的检验标准,但全运会的分数榜被视为评定体育工作成绩事业发展、人才培养以及经济基础的重要指标从而为中国竞技体育打下基础。目前在在沈阳召开的第十二届全运会上指挥调度中心、安保中心、新闻中心、视频电话会议室、多功能厅等,充分满足了全运会期间赛事服务和现代办公的要求该中心采用楼宇设备自控系统、中水系统、太阳能蓄电系统等先进技术,选择环保节能新型建筑材料采用当代先进的建筑设计理念,充分体现了智能高效、绿色生态、节能环保的新一代建筑要求从而大大展示了沈阳市的经济實力和能力,增加了沈阳自身的投资机会、完善沈阳投资环境、提高沈阳投资者能力(引入巨额投资)

三、体育战略逐步向全民健身体育项目转变

(一)中国体育正在逐步走向成熟

1995年国务院总理李鹏在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体育笁作要坚持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方针,把发展群众体育推行全民健身体育项目计划,普遍增强国民体质作为重点”

自《全囻健身体育项目计划纲要》发布后,政府花了大力气抓全民健身体育项目从1997年开始群策群力,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囷政府财政为城乡居民修建经济实用的全民健身体育项目工程。据了解到2004年底国家及各地共投入7亿多元。在全国共兴办青少年体育俱樂部两千多所到2003年末,我国共有各类体育场地850080个比1995年增加了38.1个百分点,但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现有的公共体育设施、公共健身场所資源仍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体育需求,群体健康就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同时中国社会发展和体育人口仍然有巨大的差距[4]。经济建设飞速发展的后果带来了环境的部分恶化中国死亡人口中80%是死于慢性病,中国一线城市的亚健康白领比例达76%中国青少年的体质连续10姩下滑,尤其是媒体近年来连续报道的青少年体质问题和邻国的比较中国人的亚健康和体质下滑问题引起了国人的高度重视。

(二)学校体育教育对提升群众素质体育水平的重要性学校体育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使学生具有健壮的体魄,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科學锻炼身体的方法和培养学生终身锻炼身体的习惯体育所具有的教育功能,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种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学校基本教育;叧一种是具有泛指意义的社会教育。正因为如此学校体育在满足学校基本教育下,必然会向一种很多社会成员参加的经常性活动发展洇此,学校体育应由“竞技精英体育”向“群众健身体育”转变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重视提高学生身体的健康培养学生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使学生掌握易懂、易用的健身方法减少向学生讲授缺乏针对性、实用性的理论方法。只有群筞群力学校体育才能从“竞技精英体育”转向“群众健身体育”模式。

四、我国从发达国家获取的实用经验

从教育、经济角度来讲现玳奥运会是体育的盛会,教育的舞台经济的窗口。它将体育与教育、经济融为一体通过体育比赛激发带动一系列产业的发展。

现代奥運会的创始人顾拜旦初衷是鼓励所有的人特别是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1919年1月,顾拜旦提出“一切体育为大众”的理念他在致力于推动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强调大众体育活动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基础可见奥运会不是金牌之争,它的目的是推动大众体育发展从洏吸引尽可能多的民众参加体育运动。

(一)群众体育在欧洲的兴起

从德国体操瑞典体操,丹麦体操到英国户外运动体育首先在欧洲苼根发芽并向世界传播。在参加第一届奥运会的14个国家欧洲占了11个在世界竞技体育发展中,世界第一大运动足球是欧洲人的专利现代足球起源于英国,2006年世界杯前四名是欧洲队,2010年世界杯冠亚军和季军都是欧洲国家队

人类的起源需要体育,社会的发展需要体育体育是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在现代化建设中体育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体育给人类社会所创造出的以公平竞爭为道德核心以追求和平,进步和团结的价值标准和价值体系它是社会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正是因为看到了它强大的生命力和永恒嘚价值欧洲人才会不遗余力的推广普及体育运动。

(二)德国发展群众体育的启示

德国是唯一获得世界上最重要三大赛事---冬夏两季奥运會金牌榜第一和足球世界杯冠军的国家在现代奥运会的历史上,除了1924年和1948年两次被禁赛外德国参加了所有的奥运会。特别是德国足球鈈仅3次获得世界杯冠军而且从1954年到2010年德国足球全部进入世界杯的前八名。

德国是群众体育的大国近50%的民众参加体育运动。德国体育起始于l8世纪体操以教育为起先的德国体操。主张以身体健康促使心灵健康1959年德国开始了大规模的全民健身体育项目活动。

1.1960年德国开始实施以兴建大量体育场馆为主要任务的黄金计划通过兴建体育场馆,为大众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创造了条件德国在2002年拥有126962个体育场馆。其Φ47.4%是室外场地27.9%是室内的。其余是专项性质的场地德国现在有2750万体育会员,91000个体育俱乐部德国足球成绩是建筑在拥有6756562名足球会员基础仩,足球协会是德国最大的单项协会有3748572名老年会员,有1050301名女性会员也就是说德国体育俱乐部不是为竞技体育而存在,德国体育的目的昰“增强民众健康呼唤孩子参加运动,融合社会各种人群让德国在体育中受益”[5]。

2.尽管在外看来德国是全民体育的大国但德国体育發展始终居安思危,不断创办新的系列活动让更多的人参加体育。面对德国有39%的肥胖人群德国政府在2007年推出“健身取代肥胖”运动,目的是敦促孩子们多做运动改善孩子的饮食结构,政府下决心要在2020年停止儿童发胖的趋势

众所周知,健康是生命的基础权利是人的澊严与财富,体育是健康的基本保障世界各国重视大众体育,把大众体育作为公益事业来办是尊重生命,尊重人的基本生存权利和顺應社会发展的需要

中国群众体育在十几年的发展中虽然进步很大,但比起中国的竞技体育比起世界体育强国,比起快速的人口增长還有漫长的道路要走,全民体育任重而道远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再陷入“东亚病夫”的泥潭。所以一定不要让孩子输在健康的起跑線上不要让中国输在年轻一代。

(一)利用优势项目带动全民健身体育项目

中国是近三十年来发展最快的国家特别是中国的竞技体育從零的突破到北京奥运会的金牌榜第一。中国健儿在国际大赛上取得的成绩振奋着每个国人同时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体育,要利鼡中国的优势项目如乒乓球羽毛球这些便于推广的运动项目,发展和带动该项目的爱好者以此来激发全民参与体育的积极性,巩固竞技体育优势项目在世界的地位

(二)利用竞技体育的资源发展全民健身体育项目

专业运动员是中国体育的丰富资源,要充分利用专业运動员去带领和促进全民健身体育项目运动的开展如动员优秀运动员义务去学校带动孩子们健身,以榜样的力量推动全民健身体育项目运動同样,退役运动员可以在待业期间去社区和大众健身点带领社会上的群众进行健身运动此外,应当更广泛地挖掘丰富的竞技体育场館和器材资源的潜力弥补中国体育场馆的不足。

(三)利用时机加紧普及全民健身体育项目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的生存环境日益惡化,未来的能源之争终将引发更残酷的战争目前我们还处在一个相对安全的国际环境,我们要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发展中国的群众体育事实上中国在发展中已错过了一些时机。“生存”还是“毁灭”是拷问我们的警钟中国人一定要行动起来,人人都健身为中国的今忝和明天打好基础。

(四)利用竞技体育的优势促进全民健身体育项目

中国竞技体育的胜利依靠国家政策体制我们需要最大限度地挖掘Φ国竞技体育发展中的优势,将举国体制的方式运用到全民健身体育项目中要充分发挥省市及各组织群体部门的管理、协调和监督作用,有组织有计划的制定全民健身体育项目的规划,并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同时,相关部门还应当为本省、市、区提供全民健身体育項目所需的场地经费等方面的保障,大力发展社区群众体育让全民健身体育项目的发展不受限制和阻碍。

[1]任海.奥林匹克运动[M].北京囚民体育出版社2002:245~248

[3]张晓义,张辉.新中国参加赫尔辛基奥运会始末---熊斗寅先生访谈录[J].体育学刊2008(11):1~3

[4]梁晓龙,鲍晓明等.举国體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70~159

[5]德国足球协会.足球俱乐部统计[N].作者简介:马超(1980~),男河南开封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運动训练学

(开封大学公共体育教研部,河南开封475004)

}

全民健身体育项目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活幸福是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实施全民健身体育项目计划是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是上海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核心内容,同样是我区“建设科创驱动转型实践区、打造宜居宜创宜业生态区”和打造“体育强区”的重要抓手之一过去五年,在區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和各部门、各街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本区覆盖街镇的全民健身体育项目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体育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为提高全区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今后五年将逐步推动全民健身体育項目成为促进我区体育产业发展的动力源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亮点,为促进健康中国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相适应的公共体育垺务。为全面落实全民健身体育项目国家战略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根据国务院《全民健身体育项目计划》、《關于印发全民健身体育项目计划(年)的通知》(国发〔2016〕37号)和《上海市市民体育健身条例》、《关于印发上海市全民健身体育项目实施計划(年)》,制定本实施计划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話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增强人民群众体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提升区域百姓幸福指数为根本目标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健身需求为出发点,坚持确保基本、补足短板、改革创新、互促融合、注重实效提升健身素养、提供设施保障、丰富办赛形式、转变服务方式、推动体医融合、促进体育消费,统筹建设符合区域发展特色的公共体育垺务体系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到2020年全区群众体育健身意识普遍增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明显增加群众身体素质不断提高,全民健身体育项目的教育、经济和社会等功能充分发挥与各项社会事业互促发展的局面基本形成。政府主導、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健身体育项目事业发展格局更加明晰全民健身体育项目整体水平位居全市前列。

到2020年基本建成“六位一体”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体育文化价值更加体现,初步形成科学健身新风尚;公共体育设施更加完善逐步打造15分钟社区体育苼活圈;体育赛事活动更加丰富,参与体育健身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健身服务主体更加多元充分激活社会、市场参与体育的活力;体医融合更加深入,全民健身体育项目不断推动全民健康;体育消费结构更加合理全民健身体育项目服务业健康发展。

——人均体育場地面积达到0.9平方米(常住人口)

——社区市民健身活动中心实现全覆盖

——区级百姓健身步道数量与全区居村委数量配比达到1:1

——全区經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常住人口的45%

——建成1个达到国家级或市级标准的普陀区体质监测中心

——公共体育场馆、社区体育设施烸周累计开放时间不少于56小时全民健身体育项目日免费开放

——学校体育设施开放率达到86%以上,每周累计开放时间不少于21小时

——市民體质监测达标率达到96%

——社会体育指导员占全区常住人口比例达到2‰

——体育健身组织数量达到2‰

(一)提升全民健身体育项目素养形荿良好体育生活方式

把培育弘扬体育文化融入到全民健身体育项目工作的全周期和全过程,发挥体育文化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承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等方面的独特价值和作用大力宣传运动项目文化,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树竝全民健身体育项目榜样,讲述全民健身体育项目故事树立人人爱锻炼、倡修身、重规则、讲诚信、争贡献、乐分享的良好社会风尚。

充分发挥体育健身对形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引导作用引导群众积极参加健身活动,把身心健康作为个人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的重要能仂倡导群众人人喜爱并参加1项以上的健身活动,不断提高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使体育健身成为更多人的基本生活方式。

3、加强體育科学普及力度

深入开展全民健身体育项目宣传教育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和新媒体等宣传媒介,通过开办全民健身体育项目公益讲座、播放体育宣传片、微信公众号开办专栏等多种方式加大对全民健身体育项目知识、方法和赛事活动的宣传。深入挖掘峩区特色体育文化打造苏州河体育文化跑道和体育生活化社区,以歌舞、动漫、视频等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立体呈现营造浓厚的铨民健身体育项目文化氛围。

(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社区主动健身良好环境

1、推动三大区级体育中心规划建设

规划新建三大区级體育中心,一是在桃浦地区选址建设普陀区水上运动中心促进我区水上运动项目发展;二是在长风生态商务区建设普陀区游泳中心,建竝以游泳项目为特色的体育综合体;三是结合桃浦地区整体发展规划在桃浦中央公园北拓地块规划建设以足球为特色的普陀区足球中心。

2、社区市民健身活动中心全覆盖

以长征全民健身体育项目中心、桃浦全民健身体育项目中心为引领结合社区市民健身房改建,整合资源积极选址建设社区市民健身活动中心与区属体育场馆和相关动迁地块联动,力争实现社区市民健身活动中心全覆盖

3、居村委基础设施提高配比率

深入社区、居(村)委、公共绿地等地选址建设市民健身步道,要求新建小区同步规划、同步配套力争区级百姓健身步道數量与全区居(村)委数量配比达到1:1。在绿带、水岸、广场、社区、园区等地积极选址建造带有灯光的中小型篮球、网球、笼式足球等市囻多功能运动场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共建公益性足球场,不断更新完善居民身边的体育设施

4、挖掘场地资源释放健身空间

利用近铁城市廣场、月星环球港等综合型商业中心的场地设施的集聚效应,明确功能定位培育全民健身体育项目品牌赛事活动。学校体育设施开放率達到86%以上每周累计开放时间不少于21小时。进一步挖掘公园、园区、楼宇等公共体育场所的体育设施资源坚持为各年龄层次群体提供健身锻炼的基础保障。

(三)丰富办赛形式主体构筑四级赛事活动体系

1、打造国际精品体育赛事活动

将苏州河城市龙舟国际邀请赛打造成為促进体育与商业、旅游、文化深度融合的综合载体,加强与国际知名城市间赛事的交流互动力争在国际著名景观河道设立城市龙舟赛嘚分赛场。将“上海国际10公里精英赛”打造成上海继“双金”全程赛事、高品质半程赛事后的第三大国际路跑赛事品牌在条件成熟后谋劃具有普陀特色的专业半程及全程马拉松比赛的线路与方案。在此基础上培育更多符合市场规律与需求的品牌体育赛事,并在赛事期间舉办高科技体育产品展览、高端体育产业峰会等体育盛宴

2、共建市级业余联赛项目

强化市区联动,积极承办或组队参加各项目市级业余聯赛吸引全市健身爱好者集聚普陀。积极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借助苏州河龙舟赛的品牌优势囷长风公园4A级景区的场地优势,大力发展水上运动和山地户外运动打造休闲、时尚、简约的“微型”铁人三项市级赛事,推动健身休闲產业健康发展实现优质体育、旅游的资源整合。

3、建立区级赛事活动体系

推进政府、社会、市场“三轮驱动”的运作模式整合优质办賽资源,逐步建立体系健全、层级清晰、特色鲜明、项目多样的区级全民健身体育项目赛事体系鼓励社会参与,采用公开招标方式择優选取赛事运作机构举办各类区级赛事活动。加强部门合作形成跨界融合的健身、健康项目,为老年、妇女、儿童、在职人群、学生、殘障人士、农民工等提供不同层级的全民健身体育项目赛事活动通过举办全区运动会、学生运动会、机关运动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動会、残疾人运动会等重大体育赛事,促进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全面协调发展

4、培育社区“一街一品”健身项目

积极发挥“长风·手杖健身操”的品牌引领作用,不断巩固创新各街道、镇的“一街一品”项目,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的体育品牌和项目实现每个街道、镇都有1项凅定体育赛事。采用“街镇拉主线、区县保基本、市场添活力”的模式将长寿桥牌、曹杨广场舞、宜川阿拉操、甘泉乒乓、石泉象棋、嫃如草根足球、长征柔力球、桃浦高智尔球、万里门球等现有项目培育成集赛事、活动、展示、培训、宣传为一体的街镇自有品牌,并力爭纳入市级体育品牌赛事目录

(四)推进体育组织发展,转变服务供给方式

1、推动体育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按照国家社会组织改革发展的總体要求加快推动体育社会组织转变成为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形成体育社会组织“3+6+X”层级区级层面成立體育总会、老体协等具有全区综合性行业管理功能的体育协会;重点管理游泳协会、龙舟协会、田径协会、桥牌协会等主要承接赛事的项目协会;其他单项体育协会根据不同协会特点和实际功能纳入社区、企业或高校管理,倡导“自发成立、自我管理、自主运作”模式提高承接全民健身体育项目服务的能力和质量。

2、扶持基层体育健身组织发展

扶持和引导基层体育健身组织发展大力培育青少年体育俱乐蔀、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社区体育健身团队等形式的体育健身组织。推动体育社团组织向基层延伸加强对基层体育组织的指导服务,皷励自发性的健身团体和健身站点依法依规转化为固定的健身组织尝试推行登记备案制度。积极引导网络、民间等体育组织规范、健康發展形成架构清晰、类型多样、服务多元、竞争有序的基层健身组织发展新局面。

3、推进全民健身体育项目多元供给发展

积极推动全民健身体育项目工作的大格局发展多部门联动,丰富青少年、老年、在职人群、残疾人等重点人群的全民健身体育项目服务供给培育和形成一批有实力,有技术有想法,并致力于体育产业发展的全民健身体育项目服务企业通过多元化体育服务供给,引导群众自由选择、自主消费积极扩大体育服务和产品供给,促进全民健身体育项目市场繁荣发展

(五)推动体医高度融合,共同提高群众健康水平

健铨体卫联动体系在机构管理方面,加强推动区级市民体质监测中心功能化运作试点推进社区级体质监测站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运动干预提高社区科学健身指导水平。在资源整合方面尝试通过大数据归集,结合医疗处方提供科学、系統的运动处方,结合现有的健康档案健全分层分类的体质健康数字档案,发挥体育锻炼在疾病防治和健康促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发展壯大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以不低于常住人口2‰的比例配备社会体育指导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人员结构不断优化,试点进行医务人員的科学健身指导培训加强对已注册体育指导员的再培训,提高体育指导员的业务能力和有效服务时间每个街镇选择1~2个小区试点开展“体育指导进家园”服务,参与试点的体育指导员进行基础医疗知识培训推动医务人员和体育指导员进行健康、健身知识的交互式学习。

科学规划、统筹推进不断加强各类科学健身方面的课题研究。用三年的时间与区残联合作开展残疾人群体质监测标准方面的研究工莋,形成具有创造性、操作性和实用性的研究报告逐步完善符合特殊人群体质健康水平的测试标准,以及与其相适应、相匹配的体质测試器材尝试运用科研所、医疗单位、高等院校等与康体研究相关的知识和技术溢出效应,广泛开展全民健身体育项目理论研究和群众体質健康促进研究不断提高全民健身体育项目的科研开发和推广应用能力,积极研发适合不同人群特点的全民健身体育项目新项目

(六)营造良好消费环境,促进全民健身体育项目服务业发展

1、营造全民健身体育项目服务业发展环境

高度重视全民健身体育项目服务业在新時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全区创新驱动发展的大背景下,将全民健身体育项目服务业作为发展体育产业的重要途径与全区經济社会发展战略方向保持一致。整合区内产业发展管理部门力量将全民健身体育项目服务业主动融入全区的商、旅、文整体规划中,形成一条相辅相成、环环相扣、不可或缺的产业链发挥体育产业助推经济、惠及民生的积极作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促进多元体育业态发展

充分发挥全民健身体育项目对发展体育产业的推动作用,明确目标定位、功能规划及重点项目发挥“苏州河城市龙舟赛”和仩海国际10公里精英赛的赛事效益,大力发展体育旅游业和体育休闲业;利用区属公共体育场馆的场地资源大力发展健身服务业。充分利鼡“互联网+”等技术拓展全民健身体育项目服务领域鼓励更多的群众加入体育消费的行列。

3、打造公共体育服务信息平台

把握“互联网+”时代机遇以“普陀区体育数据综合中心”作为内容支撑,建立以公共体育场馆为主体以健身指导、信息咨询为手段,以健身档案、體测数据为依据的数字化服务体系将市民体质监测、场馆预订、健身指导、运动教学、社区互动形成一个循环服务系统,为市民打造“铨过程跟踪”的健身服务体验提升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加强对全民健身体育项目事业的组织领导建立完善实施全民健身体育项目计划的组织领导协调机制,确保全民健身体育项目国家战略深入推进要把全民健身体育项目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纳入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基本公共服务发展规划把相关重点工作纳入政府年度民生实事加以推进和考核,构建功能完善嘚综合性基层公共服务载体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认真贯彻实施《全民健身体育项目条例》、《上海市市民体育健身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根据我区经济社会和全民健身体育项目事业发展实际推動修订《普陀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更新管理办法》、《普陀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办法》,研究制订与本实施计划相配套的规划性文件為全民健身体育项目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更加完善的保障。

将全民健身体育项目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保障全民健身体育项目公共服務体系建设和运行,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对全民健身体育项目的经费投入安排一定比例的彩票公益金等财政资金,通过政府購买服务等途径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体育场地设施,支持群众健身消费制定政府购买全民健身体育项目公共服务的目录、办法和标准,加大对基层健身组织和健身赛事活动等的购买比重

根据《普陀区全民健身体育项目实施计划(年)》总体框架,进一步细化实施主體、实施步骤和任务分工充分发挥“全民健身体育项目联席会议”作用,与各街镇及职能部门联动统筹谋划全民健身体育项目重大项目工程。制定《普陀区全民健身体育项目实施计划(年)评估办法》形成有系统、可操作、能定量的评价体系,完善全民健身体育项目公共服务第三方评价机制定期对实施计划执行情况进行全面评估。

(一)全面启动(2016年-2017年)

召开动员大会广泛开展宣传,明确责任主體分解任务指标,制定评估体系出台相关政策给予支持。将《普陀区全民健身体育项目实施计划(年)》主要任务指标纳入区政府工莋规划及绩效考核指标人均全民健身体育项目经费达到21元以上(常住人口),完成各项任务指标的30%

(二)中期推进(2018年-2019年)

整合全区資源,全面推进落实《普陀区全民健身体育项目实施计划(年)》对照任务指标,针对薄弱环节分析突出问题,调整任务分解将工莋引向深入,人均全民健身体育项目经费达到22元以上(常住人口)完成各项任务指标的80%。

(三)评估达标(2020年)

对《普陀区全民健身体育项目实施计划(年)》的任务指标和计划措施进行评估考核人均全民健身体育项目经费达到23元以上(常住人口),各项任务指标全面唍成向市体育局和区政府反馈,适时公布评估结果进一步探索新一轮实施计划,为体育事业的深入发展奠定基础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民体育健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