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节的塔吊需要多少塔吊钢丝绳要求?

您当前位置:
> 如何正确处理塔吊钢丝绳打绞?
如何正确处理塔吊钢丝绳打绞?
塔吊是日常使用中,有时会遇到钢丝绳打绞?遇到此种情况,塔吊司机应该如何正确的处理故障?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塔式起重机钢丝绳高空作业打结是因为钢丝绳受到载重和自身重量所引起的。
一,日常操作塔吊中应当避免下列做法;
1、对于不旋转钢丝绳而言,在换钢丝绳使用前必须正确开卷上绳,卷入卷筒时应该慢慢操作,让钢丝绳一圈一圈的排列整齐,一定不能有乱绕现象。
2、塔吊钢丝绳的工作长度全部松捻了,随着载荷和悬垂长度的增加,钢丝绳的扭转以及打结程度会加大。只要按照正确的方式放绳才能确保塔吊钢丝绳不打结或者少打结。
二、遇到塔吊钢丝绳易绞(打结),如何正确解决?
&&1、重新排一次钢丝绳.(通常说的给钢丝绳排气).
&&2、掉头来处理:把塔尖上的头与卷杨机上的头掉换.
&&3、全部从塔吊上面拉下来到地面.又慢慢的拉到卷杨机上.
&&4、上面三种方法都用了,钢丝绳也是新的,如果还是打绞的话,那就在排线的时候注意,往打绞的反方向转两周。
塔吊人才网提供知名品牌塔吊,如需购买详情访问,或直接联系在线客服。客服电话:020-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车陂路汇德大厦4栋407号 编号: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您当前位置:
> 塔吊钢丝绳什么情况下应报废?
塔吊钢丝绳什么情况下应报废?
1.钢丝绳在使用过程中,应防止钢丝绳打环、扭结、弯折或粘上杂物,防止与机械或其他杂物相摩擦。
2.安装完毕(使用前)应对钢丝绳进行润滑,用石墨润滑脂涂抹一遍,以后对钢丝绳的润滑按“起重机润滑表“进行。
3.塔式起重机的总体设计不允许钢丝绳具有无限期的寿命,有下列情况之一应予以报废:
&&a. 钢丝绳6×19(d钢丝绳直径)在6d长度内断丝数量超过5根,在30d长度内断丝数量超过10根。
&&b. 钢丝绳6×37(d钢丝绳直径)在6d长度内断丝数量超过10根,在30d长度内断丝数量超过19根。
&&c. 钢丝绳紧靠在一起,即使在6d长度内断丝数量没超过5根,也应报废。
&&d. 钢丝绳虽然没有断丝,但钢丝绳磨损达到其直径的40%,或钢丝绳相对于公称直径减小7%甚至更多时,或钢丝绳明显弯曲等。
&&e. 钢丝绳失去正常的形状,产生畸形,如波浪、笼状畸变、绳股挤出、钢丝挤出、绳径局部变大、扭结、绳径局部变小、部分被压扁、弯折。
&&f.钢丝绳径受了特殊热力作用,外部出现了可识别的颜色时。
塔吊人才网提供知名品牌塔吊,如需购买详情访问,或直接联系在线客服。客服电话:020-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车陂路汇德大厦4栋407号 编号: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本站知识文章版块,工程科技专业知识与行业技术文章分享!
塔吊钢丝绳的日常检查内容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简介:一、钢丝绳在使用过程中必须经常检查其强度,一般至少六个月就必须进行一次全面检查或做强度试验。二、钢丝绳在使用过程中严禁超负荷使用,不应受冲击力,在捆扎
一、钢丝绳在使用过程中必须经常检查其强度,一般至少六个月就必须进行一次全面检查或做强度试验。二、钢丝绳在使用过程中严禁超负荷使用,不应受冲击力,在捆扎或吊运需物时,要注意不要使钢丝绳直接和物体的快口棱锐角相接触,在它们的接触处要垫以木版,帆布、麻袋或其他衬垫物以防止物件的快口棱角损坏钢丝绳而产生设备和人生事故。三、钢丝绳在使用过程中,如出现长度不够时,必须采用卸扣连接,严格禁止用钢丝绳头穿细钢丝绳的方法接长吊运物件,以免由此而产生的剪切力。四、钢丝绳穿用的滑车,其边缘不应有破裂和缺口。五、钢丝绳在使用过程中特别是钢丝绳在运动中不要和其它物件相摩擦,更不应与钢边的边缘斜拖,以免钢板的棱角割断钢丝绳,直接影响钢丝绳的使用寿命。六、在高温的物体上使用钢丝绳时,必须采用隔热措施,因为钢丝绳在受到高温后其强度会大大降低。七、钢丝绳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必须加润滑油,一方面可以防止钢丝绳生锈,另一方面,钢丝绳在使用过程中,它的每股子绳之间同一股中的钢丝与钢丝间都会相互产生滑动摩擦特别是在钢丝绳受弯曲力时,这种摩擦更加激励,加了润滑油后就可以减少这种摩擦。八、钢丝绳存放时,要按上述方法将钢丝绳上的脏物清洗干净后上好润滑油,再盘绕好,存放在干燥的地方,在钢丝绳的下面垫以木版或枕木,必须定期进行检查。九、钢丝绳在使用过程中,尤其注意防止钢丝绳与电焊线相接触。因碰电后,钢丝绳会损坏,影响作业的顺利进行。十、钢丝绳在使用过程中,必须经常注意进行检查有无断裂破坏情况及其是否使用,或需调换新绳,确保安全。
| 分享资料 |
Powered by塔吊钢丝绳使用要求_百度知道50塔吊钢丝绳技术标准_百度知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塔吊钢丝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