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余明善与林志钧的关系徒弟是谁

全部微信分类
当前位置:
清华国学研究院毕业生的下落
本网站文章均来自网络
搜索结果,只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不代表本站认同其观点和立场,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请与公众号原作者联系,亦切勿轻易相信文章内容。如有侵犯权益,或者不良信息。请立即联络我们做技术屏蔽! 邮箱:
声明:本文摘录自天涯,内中有少许错误,为保持原貌,暂不做修改。中国古代著名的书院既是教育教学中心,又是学术研究基地,是著名学者进行学术活动的中心。书院的主持人多为名师宿儒,既热衷于从事培养人才的教育教学工作,又积极从事学术理论的研究与传播,承担着教学与学术研究的双重职责,教育教学与学术研究二者相得益彰。而清华国学研究院正好是承接这样的传统。在历史上,清华曾在1925年成立清华研究院国学门,当时也通称清华国学研究院,后因各种原因,在1929年停办。短短4年中,国学院毕业学生近70名,其中50余人后来成为我国人文学界著名学者。清华国学研究院指导学生的教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后被称为四大导师。清华国学院是历史上难以复制的完美神话。 (编者按)清华研究院于1924年底开始筹建,因研究院单设“国学门”一科,人们习惯上也把其称为清华国学研究院。当时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在“改良清华”和“教育独立”的呼声中,筹备成立大学部,同时考虑增设研究院,以“备清华大学或他校之毕业生,对特种问题为高深之研究”。筹建初期,清华学校校长曹云祥(庆五)准备商请胡适先生担任国学研究院导师,被胡适婉言谢绝,胡并表示,“非第一流学者,不配做研究院的导师。我实在不敢当。你最好去请梁任公、王静安、章太炎三位大师,方能把研究院办好。”后来,曹校长委任吴宓先生为研究院筹备主任,派卫士生协助处理筹备事务,并正式成立了清华研究院筹备处,开始对外办公。至日,研究院结束各项筹备任务,正式宣告成立。由吴宓先生出任国学研究院主任(曹校长原本欲聘任吴为院长,吴坚辞不就,后来吴一直只承认自己是院执行秘书),聘请王国维、梁启超、章太炎、陈寅恪为教授,李济为专任讲师,陆维钊(陆不久以事辞,由赵万里补其缺)、梁廷灿、章明煌三人为助教。(研究院后来还曾聘任过钢和泰为名誉通信指导员,梁思永为名誉助教,林宁平为文史学讲师,朱希祖为兼职讲师,浦江清、杨时逢、蒋善国等三人为助教。)清华国学研究院存在历史并不长,到1929年6月就因王国维去世(日自沉于昆明湖)、梁启超辞职(1927年底)、教授延聘不易而停办了,期间先后招收四届学员共70多名,毕业后或执教于高校,或从事专门研究,大多成为史学、考古学、文学、语言学、古文字学、哲学等学科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但也有少数人下落不明,难以查考,我在这里列出所有清华国学院毕业生名单,借助真名论坛众人之力,看看能不能把清华国学院所有毕业生的下落查考个水落石出。日,研究院录取首届新生,正取30名,备取2名:刘盼遂、吴其昌(子馨)、程憬(仰之)、徐中舒、余永梁、杨洪烈(宪武)、王庸(以中)、关文瑛、刘纪泽、周传儒、杨筠如、孔德(肖云)、方壮猷(欣庵)、蒋传官(柱筠)、王镜第(芙生)、高亨(晋生)、裴学海(会川)、李绳熙(念祖)、杜钢百、闻惕(惕生)、史椿龄(静池)、赵邦彦(良翰)、陈拔(晓岭)、王竞(啸苏)、冯德清(永轩)、李鸿樾(玉林)、姚名达(达人)、黄淬伯(涧松)、谢星郎(明霄)、余戴海(环宇)、何士骥(乐夫)、汪吟龙(衣云)。另有旧制留美预备班学生罗伦(辑之)、杨世恩(子惠)、王国忠(慕韩)三人作为特别生,可随班听课和研究。(首届新生于9月初开始报到,唯李绳熙、关文瑛、裴学海三人因病不能入学,但保留其考取资格。两周后李绳熙病愈准予入学。杨洪烈因经济困难未入学。)日,录取新生24名,备取2名,后实到24名:谢国桢(刚主)、刘节(子植)、陆侃如、毕相辉、郑宗棨、陈守寔(漱石)、高镜芹(远公)、侯芸圻、朱芳圃(耘僧)、谢念灰(读书期间病逝)、王耘庄、陈邦炜(彤伯)、宋玉嘉、戴家祥、吴金鼎(禹铭)、司秋沄(庸帆)、王力(了一)、全哲(雪帆)、朱广福(右白)、颜虚心、詹澹明、马国端(仲翔)、卫聚贤、管效先。开学后又补考录取了徐继荣、黄绶(元贲)、姜寅清(亮夫)、陶国贤(元麟)4名。另有上届考取因经济困难未入学的杨洪烈(宪武)于本届入学,本学年新生共计29人。(徐继荣中途退学,未予毕业)日,录取新生11名:王省、吴宝凌(云阁)、叶去非、罗根泽(漱冰)、蒋天枢(秉南)、葛天民、储皖峰、张昌圻(弘伯)、门启明、蓝文征(孟博)、马庆?(雨字头下面一个矞),另有1925年录取的裴学海、1926年录取的马鸿勋亦准予入学。     1928年7月,录取新生3名:裴占荣(雪峰)、徐景贤(哲天)、王静如。     (前段时间看章诒和写的《往事并不如烟》一书,其中提到聂绀弩七十年代关在稷山看守所时的同号囚犯中有一个叫包于轨的人,早年毕业于清华国学研究院,章并且在文章后面附了此人的简历,但我查阅了清华国学院毕业生名单,发现并无此人。)刘盼遂,北师大中文系教授,1966年不幸被红卫兵殴打致死,著作有《论衡集解》等。  吴其昌,1904年出生,历任南开大学讲师、清华大学讲师、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后兼历史系主任,1944年因病去世,年仅40岁,生平著述颇丰,治学范围广博,是著名的文史学家。  程憬(仰之),曾先后执教于安徽大学(并兼教务长、文学院长)、中央大学,发表论文有《秦代政治之研究》、《夷方与徐方》、《商民族的经济生活之推测》等。  徐中舒,1898年出生,先后在复旦大学、暨南大学、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北京大学任教授、研究员,1937年起执教于川大历史系,直至1991年去世。专攻先秦史,尤长于古文字学的研究,还博涉民族史、地方史、明清史、中国文学史等领域,由他主编的《汉语大字典》是目前收录文字最多、释义最全的汉语字典,主编的《甲骨文字典》则被认为是甲骨学史上划时代的巨著,主要著作还有《殷周文化之蠡测》、《殷人服象及象之南迁》、《井田制度探源》、《论东亚大陆牛耕的起源》、《论周代田制及其社会性质》等,1992年,徐先生去世后,巴蜀书社出版了在他讲课记录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先秦史论稿》;1998年,为纪念徐先生诞辰100周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徐中舒历史论文选辑》。   余永梁,古史辨派重要人物,从事过甲骨文研究,曾担任过清华国学院助教,后任教于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著作有《殷虚文字考》等。  杨洪烈,著有《中国法律思想史》。  王庸,出生于1900年,历任清华大学助教、上海暨南大学讲师、中国公学讲师、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兼舆图部主任、浙江大学图书馆主任,抗战期间曾先后在湖南师范学院、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任历史系教授。抗战胜利后,受聘于中央图书馆上海办事处,整理书籍并编辑馆刊。同时在暨南大学兼任史地系教授。1947年,受聘任无锡江南大学教授,并在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兼课。后又任苏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新闻系主任。解放后由郑振铎推荐,至南京图书馆任特藏部主任。1953年至南京大学任历史系教授。1954年调任北京图书馆研究员兼舆图组组长,并兼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编制《中国舆图分类表》,撰写《中国地图史纲》。同时着手研究《山海经》和《水经注》,其手稿颇多创见。日因患心力衰竭症逝世,终年56岁。撰有《中国地理图籍丛考》、《中国地理学史》等。  关文瑛,曾在武汉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任教。  刘纪泽,著有《目录学概论》。  周传儒,1900年出生,曾任教于山西大学历史系、辽宁大学历史系,著有《甲骨文字与殷商制度》等,1988年去世。  杨筠如,荀子研究专家和魏晋南北朝史专家,著有《九品中正与六朝门阀》、《尚书核诂》等。  方壮猷,1902年出生,曾任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系主任、文学院代院长。建国后,历任中南图书馆(今湖北省图书馆)馆长、湖北省文化局长、省文管委副主任等职。著有《室书考》、《中国史学概要》、《契丹民族考》、《匈奴王号考》、《宋史类编及宋史校注》、《中国古代学术史上的百家争鸣》,主编有《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湖北革命史稿》等。1970年去世。  高亨,山东大学教授,易经专家,代表性著作有《周易大传今注》、《周易古经今注》等。  裴学海,1899年出生,从清华毕业后一直在天津教中学,1954年调至天津师范学院(河北大学前身)中文系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主要著作有《古书虚字集释》,1970年去世。  杜钢百,曾任西南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赵邦彦,曾写过《调查云岗造像小记》、《汉画所见游戏考》等。  王竞(啸苏),曾执教于湖南国学专科学校。  冯德清(永轩),出生于1897年,毕业后辗转于武汉、迪化(今乌鲁木齐)、西安等地教书,建国后任武汉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1979年过世。其子冯天瑜,为著名文化史学者。  李鸿樾,当过湖南浏阳师范学校校长?  姚名达,1905年出生,著名目录学家,曾任复旦大学历史研究法教授,抗战期间曾组织战地服务团开赴前线,1942年遭日军袭击不幸中弹去世。著有《中国目录学史》等。  黄淬伯,音韵学家,南京大学教授。著有《唐代关中方言音系》等。  何士骥,1893年出生,历任北京大学、中法大学、北师大讲师,国语大辞典编纂处特约编辑,国立北平研究院研究员。著有《部曲考》、《南北响堂寺及其附近石刻目录》、《古本老子道德经》等。1984年过世。  谢国桢,1901年出生,明清史专家及版本、目录学专家,曾任教于南开中学、中央大学、南开大学历史系,57年调到中科院历史所工作,一直到1982年去世。论著有《明季奴变考》、《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等。  刘节,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著有:《中国史学史稿》、《中国古代宗族移殖史论》等。  陆侃如,1903年出生,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曾担任过山大副校长,1978年去世,和夫人冯沅君合著有《中国诗史》、《中国文学史简编》等。  高镜芹(远公),建国前曾在南开中学教国文。  朱芳圃,曾任河南大学历史系教授,著有《孙诒让年谱》、《甲骨学文字编》、《殷周文字释丛》等。  谢念灰,日在清华国学院读书期间病逝。《清华周刊》曾有专门报道。  戴家祥,1906年出生,建国后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古文字学家,主编《金文大字典》,1998年去世。  吴金鼎,1901年出生,30年代赴英国伦敦大学进修,用英文写成《中国史前陶器》,获博士学位,归国后在史语所从事考古发掘、研究,1948年患胃癌去世。  王力(了一),古汉语专家,北大中文系教授。  颜虚心,著有《文心雕龙集注》。  卫聚贤,1898年出生,历任暨南大学、中国公学、持志大学教授。曾任南京古物保存所所长。编辑出版《说文》月刊。著有《古史研究》、《中国考古学史》、《山西票号史》、《古钱年号索引》、《中国社会史》、《古今货币》、《古器物学》、《台湾山胞由华西迁来》、《薛仁贵征东考》等。  姜亮夫,1902年出生,曾历任中学教师、复旦大学教授、北新书局编辑、东北大学教授、云南大学教授兼文法学院院长、昆明师范学院教授、浙江金华英士大学教授等,建国后任浙江师范学院(即杭州大学)教授。著有《中国声韵学》、《瀛涯敦煌韵辑》、《敦煌——伟大的文化宝库》等。  罗根泽,1900年生,先后曾在河南大学、天津女子师范学院、湖北大学、中国大学、安徽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北联合大学、中央大学等校任教。建国后任南京大学教授,1960年3月病逝南京。著有《中国文学批评史》、《乐府文学史》和《中国古典文学论集》。  蒋天枢,长期担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撰有《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楚辞论文集》、《全谢山先生年谱》等。  储皖峰,曾担任过中国公学、辅仁大学、浙江大学等校教授,著有《中国文学史》  蓝文征,后去台湾,任东海大学历史系教授,著有《隋唐五代史》等,并撰写过《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始末》一文。  王静如,长期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民族研究专家,西夏学权威,著有《王静如民族研究文集》等 另外,孔德(肖云)、蒋传官(柱筠)、王镜第(芙生)、李绳熙(念祖)、闻惕(惕生)、史椿龄(静池)、陈拔(晓岭)、谢星郎(明霄)、余戴海(环宇)、汪吟龙(衣云)、毕相辉、郑宗棨、陈守寔、侯芸圻、王耘庄、陈邦炜(彤伯)、宋玉嘉、司秋沄(庸帆)、全哲(雪帆)、朱广福(右白)、詹澹明、马国端(仲翔)、管效先、徐继荣、黄绶(元贲)、陶国贤(元麟)、王省、吴宝凌(云阁)、叶去非、葛天民、张昌圻(弘伯)、门启明、马庆?(雨字头下面一个矞)、马鸿勋、裴占荣、徐景贤(应该不会是文革时期那个四人帮的党羽徐景贤吧?)等人的情况不详。遗忘的铅山名人---徐景贤        作者;章树林  徐景贤:字(庐伽)()江西铅山河口人,一生立志于教育事业和中国天主教事业发展。1923年攻读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文学士,日国学研究院前后四届共录取72人,1928年7月,录取最后一届新生3名:江西铅山籍徐景贤列入其中,在国立清华研究院读院士期间,徐景贤刻苦学习,成为一名才华横溢的学子.1928年10月徐景贤在(上海新月书店)第1卷第8期发表《徐光启著述考略》文章。徐景贤受中国天主教创史人——马相伯的影响,热爱传播天主教在中国的发展,1928年徐景贤在《明季之欧化学术及罗马字注音考释》和罗常培的《耶稣会士在音韵学上的贡献》、《汉语音韵学的外来影向》发表最有学术价值的文章(注2)。并交往很多社会名人,例如:原籍江西上饶铅山动物学家陈桢、天主教人士马相伯、陈垣,方豪、徐宗泽、基督教新教徒罗香林、教会神父雷呜远、福开森和陈少白等(注3),1931年徐景贤编著《孝经之研究》(章太炎署检;林志钧题签;马相伯序;赠江恒源) ,1931年徐景贤编著《圣教宗与中国》由(我存杂志社)出版,徐景贤与天主教人士马相伯来往频繁,徐景贤在天主教中主要职务是做主编工作,最后徐景贤成为中国天主教最重要人物马相伯弟子和马相伯晚年私人秘书。1933 年在徐景贤编写的《相伯先生国难言论集》中记录了马相伯的心声:“想当年创办震旦,我因游历欧美各国,决心想办新式的中国大学,和欧美大学教育并驾齐驱,这是理想”。 1933年雷神父在「益世报」第十版,(注2)以四分之一的版面开「宗教与文化」栏,這一栏由馬相伯的学生徐景贤主编,重点是介绍介天主教人士,例如利玛窦、徐光启、冯应京、南怀仁等,在历史上对中国科学发展所做的贡献。那时中国教会的名作家有马相伯、陸徵祥、陈援庵、徐宗泽,以及主编徐景贤等人。至从开劈这个栏目后,使许多国內文人认识天主教是重视科学和推动文化建設的,而排除了天主教是反科学的误解。在「九一八」事变期间,中国天主教爱国人士组织了二百多位教友开赴前线,展开救护工作,体现了天主教爱国救国的举动。1937年徐景贤任安徽崇文中学校长(现安徽安庆三中),(注4)徐景贤在任责期间,办理初中高中立案,充实内容,购办科学仪器,如化学药品,物理之力、热、光、音、电磁等学,不下三百余件。采办图书,以供教师学生之参考,计教学与普通参考书,共六百余种,五千余册,1964年初,徐景贤因病去职回江西铅山河口,在铅山河口镇养病期间筹建了河口崇文中学,开学典礼时,江西教育厅长程时煃为河口崇文中学剪彩并与徐景贤校长合影留念。1964年底徐景贤在江西铅山河口去世升天。  徐景贤是铅山县民国第一个清华大学研究生,他需然英明早世,但他为中国教育事业和中国天主教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注1:《世界宗教研究》之百年利玛窦研究(一) ,注2:宋稚青著:神学沦集87期神父与天津益世報报,注3:论民国时期陈垣的交游世界 ——以基督宗教界为中心,注4:录自《安庆崇文高中第四届〈毕业纪念册〉》崇文中学概史(1949年)。一位在中国传播天主教发展和热心办学的铅山学子——徐景贤,在铅山县志中没有载入,可以说:这是铅山县遗忘的一位近代名人。   这个中青年学术集体,在短短几年中做出的成绩是没有人能够否认的。我想,看一所研究院的成绩,最好的衡量办法是看其所培养的学生的质量。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学生,绝大多数后来成为知名学者,在文史哲等学科有卓越贡献。由于我见识狭陋,许多位的生平不能了解,在这里只选出比较熟悉,曾经见过或读到其论著的30人:     第一届:杨筠如、余永梁、程憬、吴其昌、刘盼遂、周传儒、王庸、徐中舒、方壮猷、高亨、姚名达、闻惕     第二届:谢国桢、刘节、陆侃如、陈守实、侯堮、朱芳圃、戴家祥、吴金鼎、王力、冯国瑞、卫聚贤、姜亮夫     第三届:罗根泽、蒋天枢、蓝文征、裴学海、徐景贤     第四届:王静如     即使这些名字,已经足够说明国学研究院教学培育的成功了。
本网站文章均来自网络
搜索结果,只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不代表本站认同其观点和立场,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请与公众号原作者联系,亦切勿轻易相信文章内容。如有侵犯权益,或者不良信息。请立即联络我们做技术屏蔽! 邮箱:
上一篇:第一篇
下一篇:最后一篇
关注排行榜
友情链接:清华学子阅兵场上圆梦 - 清华大学新闻网
&&&&总浏览数:&&
&最新新闻列表
&&&&&&&内容
清华学子阅兵场上圆梦陈宇正接受最后的锤炼,等待人生中最为荣耀的一刻到来来源:西部商报
郭秀睿 李忠 孙二朋  阅过兵才知道&阅兵脸&上记录着什么,阅过兵才知道&湿脚印&下生长着什么……记者日前走进第二炮兵某导弹方队,寻找受阅官兵群体背后的故事。A 清华学子的阅兵梦:&以最高标准走过天安门接受检阅  陈宇,湖北人。  入伍前是清华大学核工程专业大二的学生。去年9月,他携笔从戎,实现了孕育多年的参军梦,来到了高原火箭兵方阵,成为一名导弹操作号手。当兵期间,他就一直梦想着能参加阅兵或者实弹发射等重大任务,通过任务磨砺自己,丰富人生经历。如今,他成为第二炮兵某导弹方队载员列兵,正在阅兵场上接受最后的锤炼,等待着自己人生中最为荣耀一刻的到来……  &站军姿也是高材生。&前不久,阅兵联指考核他们方队时,视察考核的3位将军先后评价了这名列兵乘员。&高材生&就成了陈宇在阅兵村里的专业称呼。  肩扛列兵军衔的陈宇,别看&学霸&满脸书生气,但无论走上导弹训练场还是来到阅兵场,陈宇都能快速成长为&高材生&。&&&&&&&  去年9月,新兵下连,陈宇觉得&学核物理的更应该去导弹部队&,可来到训练场,陈宇才认识到,无论专业理论背讲、串讲,实装操作训练,自己根本插不上手。而只有初中学历的士官班长们却背记流程一气呵成,指挥操作准确无误。  受&刺激&的陈宇拿起书本啃专业,缠着班长教操作流程。&高材生&脑子就是好使,一个月就把专业理论学透,基本操作全会。班长夸他:&你是我见过专业学的最快的新兵,年底组建‘弹头班’,我带你参加。&  今年3月,得知部队抽组人员参加阅兵,陈宇立即递交申请书强烈要求参阅。虽说陈宇&海拔&不错,长得也&帅&,但因身体偏瘦,第一次选拔被选为备份。为了&转正&,他专门制定&增肥&计划,一方面注重改善饮食,摄入高能量高蛋白的营养物质,每天偷偷加夜餐;另一方面,他强化体能锻炼,每天利用业余时间玩哑铃、做俯卧撑。一个月后,他终于如愿成为方队正式队员。  训练初期,因为入伍时间短,基础底子薄,尽管陈宇训练很用心,但每次考核,总是拖了整个排面的后退。头不正、腰不挺、眼神不好、手型不对……教练摆出一堆问题,令他很沮丧。  为了纠正军姿,陈宇可是想尽了办法:头不正,衣领两侧各别三根针&戳&着;眼神不好,任凭眼红泪流,盯着强光使劲瞪眼;手型不对,两只手各夹一张扑克牌计时,掉一次罚一次。  自参加阅兵以来,无论气候、环境变化、生病受伤,陈宇一直坚持,分秒必争。有一天晚上,陈宇患肠炎闹肚子,一晚上拉了11次,为了第二天的训练,愣是悄悄吞下各种胃药。每次吃完药就开始吐,可他不死心,继续吃!第二天,已虚脱的他,起床哨还没响,就已经在训练场上站好了。  摘下头盔,两条与头盔盔带一样宽窄的白色印痕,从脸颊一直延伸到下巴,与黝黑面庞形成清晰对比,而这正是受阅官兵特有的标志。但正是凭着这种苛刻的训练和坚韧意志,陈宇在阅兵村里斩获&训练标兵&。七一前夕,方队组织火线入党仪式,陈宇被吸收为预备党员。&能够用这种方式向纪念抗战胜利献礼,我很骄傲自豪,我一定会坚持到底,以最高标准走过天安门接受党和人民检阅。&陈宇感言。B &师徒&两次参阅:认真做替补 当备份也是一种荣誉  昔日师傅接受检阅,徒弟备份;今朝徒弟坐上装备&主座&,师傅甘当替补。在核导弹第一方队,张怀瑜和魏晓峰一对&师徒&两次参阅、互为备份的故事传为佳话。  两人的&师徒缘&还得从2009年国庆阅兵说起。那一次,魏晓峰、张怀瑜一同入选装备方队驾驶员队伍,并在阅兵训练中结识相知。经过多次的考核筛选,张怀瑜被确定为方队正式队员,魏晓峰则为张怀瑜的备份,两人成为&师徒&。  在张怀瑜的悉心指导和帮助下,魏晓峰的驾驶技术日趋成熟和精湛。今年,魏晓峰以绝对优势成为方队基准车驾驶员。这一次,张怀瑜则成为他的替补。&当备份也是一种荣誉!&采访时,张怀瑜告诉笔者,徒弟走上阅兵场,师傅脸上也荣光。  阅兵训练中,魏晓峰对自己严格要求,甚至到了苛刻的地步。规定的200米等速驾驶误差范围为0.3秒,他给自己定的标准是0.1秒,而张怀瑜却向他提出了误差小于0.05秒的要求,并制订出相应的训练方法。  为圆满完成阅兵任务,大家每天都是在挑战自我。每当他们把战车熄火、跳下车时,几乎个个都成了&水人&,而在战车驾驶员脚踩过的油门上,又常常会留下&湿脚印&。苦练出佳绩,前不久的合练中,魏晓峰驾驶基准车通过受阅区域米秒不差。即将驾驭战车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魏晓峰难掩心中激动:&进步离不开师傅的悉心指导和帮助,我是代表师傅一起接受检阅。&&标兵&将军炼成记  胜利日大阅兵,即将亮相的将军领队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56名现役中将、少将,来自全军各大单位,率领徒步、装备和空中方队庄严受阅,这在共和国阅兵史上还是第一次。一个将军,一面旗帜。在过去数月的高强度阅兵训练中,这些年过半百的部队高级指挥员,与普通官兵一起训练、一起生活、一起吃苦,成为官兵行动的楷模、方队的&最美标兵&。训练强度甚至超过年轻战士  与比自己小30岁的战士一个标准站军姿、踢正步、走队列、喊口令,对将军们来说,是个艰巨的挑战。  &50多岁人的身体,当然不能跟十七八岁的小伙子比。&百团大战&白刃格斗英雄连&英模部队方队将军领队、第14集团军副军长邓志平说。  &所有受阅人员的要求都是一样的。&阅兵徒步方队总教练刘士胥告诉记者,将军们更是阅兵联指在训练上始终紧盯的&关键人&。在向北京集中之前,将军们其实都在各自方队进行过基础训练。刚入住阅兵训练基地参加集训的时候,他们的训练时间和受阅方队一样,都是一周训练五天、每天五小时。一周后,训练时间很快加强为一周训六天、每天八个半小时。训练强度甚至超过了受阅方队的年轻战士。&站在队列里,我就是你的兵,不能搞特殊&  &比较难的是如何让两个带队的将军走起来就像一个人。&阅兵徒步方队总教练刘士胥告诉记者,每个方队的将军领队都有身高、胖瘦、腿长腿短的差异,在短时间里&把两个人训练成一个人&,决非易事。  靠什么?靠的就是千百次地一同踢正步,培养两个人内化到&肌肉记忆&里的默契感。  为一个敬礼时的亮相摆头动作,邓志平和搭档将军领队、第14集团军副政委高伟在一起起码练了上万次。现在,两个人走在阅兵训练场上,一同迈腿、摆臂、踢腿、落地,不论从正面看还是侧面看,都像是一个人。  57岁的海军北海舰队副司令员刘庚群,是反舰导弹方队的将军领队。他曾多年在一线舰艇任职,作为指挥员也曾多次率舰出海执行重大任务,肩周和腿部关节都有严重劳损,稍长时间站立就疼痛难忍。  他只能靠咬牙坚持,先站10分钟,然后20分钟,再到半个钟头……  领队教练员徐生喜考虑到将军年龄大、身有伤,训练中常会适当给予关照。刘庚群却始终与战士们训在一块儿。他告诉徐生喜:&站在队列里,我就是你的兵,不能搞特殊。&  经过1个多月集中强化训练,刘庚群和年轻战士一样,练就了一身硬功夫。&
(http://news.)
[更新: 16:13:10]
[阅读:人次]
清华大学官方微信
清华大学官方微博
校报《新清华》微信
清华电视台微信
│ 清华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news@Copyright
news.. All rights reserved. Best view}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林志钧书王国维碑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