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MAT二战报名时间必须和积木一战二战吧隔开九天吗?

  在被gmat虐了将近四个小时后,满脸沮丧地拿起非官方成绩单,手机关掉,找个没人的角落哭上一小时或者发呆两小时,症状严重的同学需要三至五天才能缓过来。等清醒过来后,擦擦眼泪还得再战!&&这基本上是大部分一战同学的真实写照。GMAT考试人均考2.7次,这个数字就像中国大陆考生一样,还在往上涨。很多同学都很迷惑:二战怎么复习?特地写篇文章,聊聊二战的备考方法。  在讲具体备考方法前,我先对一战的同学分分类,大家可以对号入座(没有找到座位的可以忽略本文)。  第一类,潘坷辽⑿脱∈  目标要求不高,600至650分即可。但是由于时间紧迫,一战匆忙上阵,考出来也是晕晕乎乎,一战差不多450至550分之间,必须再战。  第二类,潘孔high型选手  目标必须700以上。由于时间紧迫或者对自己语言能力比较自信,匆忙上阵,被GMAT很虐了一把,分数差不多在550至650之间,必须再战。  第三类,潘磕嫦О苄脱∈  目标必须700以上。考前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基本上OG看过一到两遍。GWD和PREP做过几套但没做完,机经大概看了看,但时间有些来不及。最终天上没有掉下馅饼,成绩在600分至700分之间,必须再战。  第四类,高富帅失足型选手  目标必须700以上。考前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基本上OG刷了三遍左右。Manhattan看过两遍。GWD和PREP基本上都做过,考前也做了五套左右的模考,其中成绩还都在700分以上。但是在考场上被狠狠的虐了一把,分数也是在600至700分之间,必须再战。  对于前三类的同学,我的备考建议是一样的,那就是需要再制定两个月至三个月的计划。换言之,需要制定一个300至400个小时的备考计划。这个备考计划包括如下学习内容:  1. 词汇量增加到9000左右,熟读长难句。  2. OG13认真学习三遍。  3. GWD和PREP至少完成一半的内容,对题目有深入的分析。  说明一下:为什么是至少完成一半而不是全部做完,因为GMAT并不需要题海战术,一半的题量是足以了解该考试的出题思路文章出自,转载请保留此链接!。同时,留些题目三战&&这个世界上最悲催的事情是题目都做完了,试没考好。  4. 考前10天开始准备机经,至少做过两遍完整的分析。  5. 仔细分析错误选项为什么错?正确选项为什么对?  6. 重点分析三类题目:第一,短时间做错的题;第二,长时间做错的题;第三,长时间做对的题。  对于第四类同学,我的备考建议是需要再制定一个月至两个月的计划。这类同学对GMAT已经有一些sense,但是各自有各自的症结所在,下面我将常见的症结与解决方法列举如下:  1. 英语基础不是真的扎实。  越来越多的考生发现,现在的GMAT考试最头疼的部分是句子改错(Sentence Correction),该类题目较以前更加灵活,更加多变,知识点判断更加复杂。单纯的靠规律总结做题已经难以应付现在的句子改错题了。本质上还是英语基础不够扎实,需要对基本的英文文法和标准书面英文表达有一个全面的学习。在这里,我推荐阅读两本书,一本是Element of Style,一本是《开明英文文法》。提高基本功,才能做到考试的时候不纠结。  2. 实战三要素掌握的不好。  所谓实战三要素是指:1) PACE。大部分一战失利都输在了PACE上。所以在二战备考中,模考以及PACE是重中之重。2) FOCUS。实战为什么会纠结?本质上还是做题不够FOCUS。永远记住:当前的两分钟脑子里只想着把屏幕上的这道题做对!3) RELAX只有轻松上阵的同学才能取得好成绩。  这三点我认为最好的训练方法就是魔鬼训练。比如:一天模三套,在及其嘈杂的环境下做题等等。简而言之,要想考到700分以上,平时模考要达到750以上的水平才可以&&不要听任何人和你说他没有这么训练也考到了理想成绩,他的情况和你屁关系也没有!  3. 具体备考操作。  1)把三类题目(短时间做错,长时间做错,长时间做对)总结起来仔细分析:为什么当时做错了?为什么花这么久才做对了?错误选项迷惑性有多大?正确选项为什么对?  2)进行多次模考与分析,重点练习:PACE、FOCUS和RELAX。  简言之,无它,惟手熟尔!希望我的建议对二战的同学有帮助,这么虐心的考试,早考完早超生!最近更新: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看完本文,记得打分哦:很好下载Doc格式文档马上分享给朋友:?知道苹果代表什么吗实用文章,深受网友追捧比较有用,值得网友借鉴没有价值,写作仍需努力相关SSAT:
48小时热门北美,GMAT二战740,Ta的建议很中肯 - GMAT荣姨的日志,人人网,GMAT荣姨的公共主页
GMAT9天750!何等神人如此牛气?11月29日晚8点邀你见证并送你课程和书籍资料!
参参与公开课会获得【GMAT770逻辑+数学+阅读11月&12月机经课程】、《顶级MBA申请Bible之Essay其实很简单》和《开启商学院之门——GMAT爆点》两本书籍和【美国留学生存大礼包+签证指南】详情见活动链接:
北美,GMAT二战740,Ta的建议很中肯
成绩:740(M51,V38)
备考时间:半年,每天保持2-3h
考试时间:
LZ眼中GMAT & 商场:GMAT备考也算是一场Planning, Time-management, 和Execution的模拟训练
LZ对资料的评价:
OG, 补充的Verbal(紫皮) 和&&Quantitative(绿皮) Review
权威中的权威. 通过它可以和GMAT的出题者进行闹对脑的沟通.
GMATPrep 软件和论坛上NN整理的GMATPrep Verbal 模考9套:
和实战最为接近.虽然多次作经常碰到重复题, 但是帮助还是很大.对于做错的题,尤其是SC 和CR, 我经常google到论坛上寻找解释. 这个论坛上有大N对OG and GMATPrep 问题的详细解答, 感觉对Verbal 的帮助很大.
刘振民和白勇语法:
从头到尾精读了一遍. 所有做错的题都想通了.一战后总结,从论坛上下载了白勇语法.但由于时间安排上的原因,读得没有像刘振民语法那么细. 个人感觉白勇语法的帮助要大一些, 而刘振民语法有些时候过于机械, 有misleading之嫌. 关于这一点,我会在后面进一步阐述.
Kaplan GMAT,GWD和其他:
做了两套Kaplan,感觉和真实的GMAT差距很大,特别是RC,文章结构和GMAT阅读有出入,误导的作用大于帮助. 时间原因,没有接触GWD, 没有发言权.
LZ的复习过程:
Quantitative
Math是基础,但是感觉GMAT主要考察的是在压力下的判断能力,特别是优秀的管理人才必须具备的直觉(intuition)判断能力.
我一战时战略上重大失误,Pace没有掌握好,做到38题时run-out of time. 主要是自己太纠结,想把每一道题都做对.其实,错5.6道仍然可以Quantitative 50.
失败了爬起来。我的经验是:& &1. 题目读懂以后,不要立刻进行Math的scratch paper work. 先看答案.运用intuition,常常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计算.& &2. 对于DS问题,先从选项2着手.这与通常的习惯相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压力下考虑选项时的互相干扰.& &3. 如果在30秒之内对一个问题没有思路, 一定不要再纠结下去,make an educated guess and move on.
& &4. JJ非常重要. 而且大部分JJ, 论坛上G友的记忆都比较准确,绝对是攻坚的利器. 如果是换题两周以后考,碰到10道以上JJ 的概率非常高.
论坛上NN们的观点都非常中肯。GMAT阅读就如庖丁解牛,抓住文章的结构是关键(例如CD上的小安阅读和MUMU逻辑简图,都是很好的阅读训练指导)。通过训练,一定要培养出对于转承启合关键词句和作者表示或褒或贬抽象词(推荐杨鹏抽象词_BuddyK版本)的敏感。
OG上RC宪法绝对是根本大法。所有的阅读问题被分成6类:MI(Main Idea), SI(Supporting Idea), IF(Inference), AL(Application), LS(Logical Structure), ST(Style and Tone)。每一类问题的答题技巧都有所不同。我的方法是,读完问题,在scratch paper上写 [&&]题号:A B C D E。经过训练,我能在读完题目后马上知道问题是MI, SI, IF, AL, LS, 或ST, 并把缩写字母标在题号前. 某些时候, IF and SI 会判断错误,因为&Thepassage suggests && could mean IF or SI. 先分类然后答题,使我的正确率大幅提高.
逻辑部分我没有什么特别的训练. 无非就是做题,纠错,分析再思考. 逻辑其实靠的还是阅读理解,降低自己的智商,避免引入无关信息和"想得太复杂".
另外OG把逻辑问题分为三类:MA(Making Argument), EA(Evaluating Argument), 和EP(Evaluating Plan).&&我的方法还是先读问题,判断是MA,EA, 还是EP,scratch paper A B C D E,然后读段落,大题。逻辑题我基本上会全对。
语法是我最郁闷的. 平时训练.模考基本上就错一两个,最多5道. 这次二战,语法感觉最不好,很多题都不是非常有把握,对错大概一半一半吧。上来第一道就是许多逗号,对比加平行结构。而且有两道题,纠结了半天,最后还是点了含being的选项。不知是不是GMAC出题...
阅读(498)|
人人移动客户端下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积木一战二战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