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排腾飞馆丙烯酸羽毛球场材料

中国女排与漳州的情缘:姑娘心里深处的“娘家”(全文)_网易新闻
中国女排与漳州的情缘:姑娘心里深处的“娘家”(全文)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中国女排与漳州的情缘:姑娘心里深处的“娘家”)
  钟家琪闲暇时会到漳州体训基地“客串”讲解员。 尚昊摄
  修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女排腾飞馆外景 付敏摄
  中国女排在漳州体训基地训练中。黄如飞摄
核心提示:
有一种骄傲,就叫中国女排!今年夏天,在巴西里约奥运会女排决赛中,中国女排3 1战胜塞尔维亚女排,时隔12年再次获得奥运冠军。赛后,中国女排主教练郞平在接受央视采访时,充满深情地说:“感谢漳州!”
喜讯传来,漳州市委市政府立即给中国女排发去了贺电。中国女排的“娘家”——漳州的大街小巷沸腾了,许多守候在电视机前的市民,纷纷为中国女排姑娘们呐喊、欢呼。漳州中国女排体育训练基地一直是中国女排的训练基地,自1976年以来,中国女排已有44次在漳州基地训练,备战国际大赛,漳州也因此被誉为中国女排的“娘家”。国庆前后,本报记者再次来到漳州探访与中国女排有着特殊缘分的那些人,那些事……
东南网10月20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黄如飞)
回忆与女排走过的日子
因为中国女排与漳州的特殊缘分,刚刚过去的国庆长假,漳州中国女排训练基地成了游客们到漳州必看的“景点”。来自浙江杭州的林先生是中国女排的“粉丝”,也是网络体育评论的业余“写手”。国庆长假,他利用假期来到漳州中国女排训练基地参观。
漳州体育训练基地副主任黄奇山告诉他,1972年,中国第一个排球基地在福建漳州落户。为何是漳州?“领导重视,群众喜爱,物产丰富,气候宜人。”黄奇山这样解释。
位于福建东南部的漳州,自清末就有了排球运动。新中国成立以后,漳州市曾同时有800支业余男女排球队,被称为“排球之乡”。处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的漳州,年平均温度21 ,有利于运动员在高强度的训练后恢复体能。
漳州基地建成8年后,1981年中国女排以七战七胜的骄人战绩赢得了世界杯冠军,打破三大球冲冠的缺口。随后,中国女排又分别获得1982年第九届世锦赛冠军、1984年第23届奥运会冠军、1985年第四届世界杯冠军、1986年第十届世锦赛冠军。一时,漳州体育训练基地这个培育世界冠军的摇篮引起世人关注。
自1976年以来,中国女排已有44次在漳州基地屯兵苦练,备战国际大赛。
“漳州体育训练基地大部分场馆已陈旧,为什么中国女排每次大赛前都要来漳州集训?”黄奇山说,“漳州的气候,丰富的后勤保障经验,以及对排球的奉献精神,是很多地方难以比拟的。”
郑强在漳州体育训练基地工作了10年,负责训练队的住宿、运动员的接送等。女排运动员们喝多少摄氏度的热水?医院医疗的专用通道是否已经沟通好?……所有这些,郑强和同事们都事无巨细地准备,目的只为一个:让女排运动员到这里有回家的感觉。
从1982年起就在漳州基地工作、负责老女排伙食的林森和,在常年的服务中练就了“火眼金睛”。除了科学地制定菜谱之外,他还仔细观察运动员每天的就餐情况,让女排姑娘在这里“住好、吃好、练好”。里约奥运会之前,女排来到漳州训练,漳州基地特意准备了7份菜单,根据女排姑娘的需要随时调整菜单,光早餐就准备了30多种。
漳州体育训练基地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2015年,国家体育总局对全国74个国家单项体育训练基地进行考核并重新命名,经过考核,漳州基地被评为优秀基地,并被命名为“国家排球福建漳州体育训练基地”。
姑娘心里深处的“娘家”
漳州被中国女排称之为“娘家”。不仅仅是这里曾为中国女排的一场场胜利助威,更让女排姑娘们由衷地喊出“娘家”这一心声的,却是源于中国女排的不变情怀。
日,郎平曾在漳州基地写下情真意切的留言:“我们将永远记住漳州人民对中国女排的特殊感情,特殊理解,特殊支持。”
今年84岁高龄的钟家琪老人的衬衫口袋里,静静地装着几张便笺纸。郎平、冯坤、朱婷……便笺纸上记录着几代中国女排运动员的名字。“从洛杉矶到雅典再到里约,每场比赛都熟悉不已。”钟家琪说。
上世纪70年代,钟家琪开始担任福建漳州女排训练基地主任。他见证了“文革”后首支中国女排的成立,见证了女排“五连冠”的辉煌。“每个运动员和每支队伍都有它的周期,都有起伏的波浪,要用平常心去对待,漳州娘家最为可贵的一点是对中国女排一往情深,并不是在高峰才来凑热闹。”钟家琪回忆说。
中国女排“五连冠”之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郎平、梁艳等名将相继退役,中国女排出现了青黄不接的情况,成绩滑坡、陷入低谷。
但对于钟家琪而言,继续尽心尽力是他们这些“娘家人”不变的选择。
1992年,中国女排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上仅获得第7名,且未能小组出线。为了激励女排姑娘不气馁、再腾飞,一座面积达7000平方米的中国女排腾飞馆开始兴建。
“420万漳州人民每人捐资1元以上,自筹500万元,让腾飞馆顺利落成。”那时,他见到了当时的中国女排教练胡进和女排姑娘们,与之沟通、协商场地改善事宜。“不要气馁,尽管来漳州训练,我们全力做好支援。”钟家琪对胡进说。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漳州中国女排训练基地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的训练馆,是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多次亲自过问并关心建成的。
2000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十分关心漳州排球训练基地改造建设,不仅派专人到漳州训练基地,了解当时中国女排备战悉尼奥运会的情况,并指示福建省体育局和漳州训练基地为女排的训练提供最为优质的服务。2000年底,习近平到漳州调研期间,专程到漳州排球训练基地,听取福建省体育局、漳州市及基地领导的专题汇报。
黄奇山介绍说,中国女排训练馆于2000年底开始启动建设,由福建省和国家体育局联合投资兴建,中国女排训练馆总投资1100多万元,其中省长基金拨款450万元,国家体育总局拨款200万元,福建省体育局投入450万元,该馆于2003年年底建成。
“娘家摇篮”即将升级
如果说漳州是中国女排的“娘家”,漳州体训基地就是中国女排的“娘家摇篮”。
黄奇山透露,凝聚着漳州“娘家”人民对中国女排深情的“中国女排训练新馆”将在漳州女排训练基地开建,目前规划已经出炉,届时,除了为女排提供优质的训练设施和后勤保障之外,还可以承办世界级的比赛。整个改扩建项目预计投入1.4亿元,建设周期大约3年,最快将于年底动工。黄奇山说,这是“娘家”人民对中国女排夺得里约奥运冠军的一份沉甸甸的厚礼!
早在2011年,漳州两会期间就有体育界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要打造“漳州中国女排文化广场”,以此来提升漳州文化品位和知名度。同年,漳州市城乡规划局表示,已经做出规划,将新建女排腾飞广场,打造女排主题功能片区等。
根据规划,基地将保留中国女排腾飞馆、室内羽毛球场和目前的中国女排训练馆,中国女排公寓等部分建筑将被拆除,而已建成30余年的中国女排腾飞馆,内、外部都将重新装修。新建的部分,主要是一座两层的训练馆,建筑面积达7100平方米,此外,还将在原有的女排公寓地块上,再增加近一倍的占地面积,新建一座运动员大楼,建筑面积达22924平方米,“运动员大楼将建15层,每天平均可接待运动员400人次,高标准建设,可以接待国内外很多团体来训练”。
黄奇山说,漳州体训基地改建后,不单单作训练之用,届时,也可以承办国际性的女排比赛。场馆是高规格建设,计划建设的训练馆,也可以用作比赛馆。为了满足未来承办比赛的需求,新的训练馆将配备先进的设备,例如将鹰眼技术运用到排球比赛中等。届时,漳州也可以像宁波北仑基地一样,承办国际性的比赛,市民在家门口就可以观看赛事。新建的运动员大楼,将可接待多家参赛队伍,满足承办比赛的需求。
另外,体训基地改建完成后,除了满足运动员集训需要外,一些场馆也将向市民开放。
延伸阅读&&&
一位下岗工人的女排情结
  郎平与球迷林钟辉合影留念。
“中国女排走到今天非常不容易,女排不管到哪儿,娘家人都牵挂着。”10月17日,在女排“铁杆球迷”林钟辉的茶叶店里,林钟辉回忆说,4月2日,中国女排结束在漳集训即将踏上征战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征程时,他还在漳州与中国女排举行了茶话会,为女排姑娘们送行!
林钟辉不会忘记,当年自己处于人生的低谷时,正是中国女排鼓励他走上了创业之路。
林钟辉第一次见到中国女排,是在1976年。那时,中国女排为了答谢“娘家”父老乡亲,在漳州举行表演赛。家住平和县的林钟辉为了看球赛,骑自行车赶到了漳州,翻山越岭往返奔波200多公里。从那以后,他成了中国女排的“铁杆球迷”。在漳州人民募捐建设中国女排腾飞馆时,当时在漳州一家企业工作的林钟辉也踊跃参与。
1997年,由于企业效益不好,林钟辉下岗了。起初,他心情郁闷,不知做什么好。后来,经朋友介绍到一家茶庄卖老家出产的白芽奇兰茶叶。说来也巧,当年7月4日,漳州体训基地接待处的人员到茶庄买茶叶。林钟辉得知是为来漳夏训的中国女排准备的,当即请求给他一个机会,亲手把茶叶送到中国女排姑娘手中。体训基地的人员看他一片热忱,同意了。
于是,他把白芽奇兰茶专程送到了体训基地。女排姑娘们得知林钟辉是个下岗工人,在训练的空隙鼓励他:“你虽然下岗了,但如果从经营白芽奇兰茶开始创业,一定会有成功的一天!”林钟辉连连点头称是。
他认真地考虑了这一建议,决心像女排队员一样敢拼敢闯,二次创业。不久,林钟辉向亲友借钱开了间“晨晖茶庄”。经过数年的努力,白手起家的他将茶庄越办越兴旺,不久前还荣获国际茶叶博览会金奖。每当想起这一切,林钟辉总是忘不了中国女排对自己的鼓励。每次中国女排回“娘家”集训,林钟辉定会送些自家的茶叶到队里。
里约奥运会前夕,郎平带队来漳州集训,还抽空和女排助理教练一行去晨晖茶业龙文精制厂,和林钟辉相聚。
“我们晨晖茶业基地展示厅的墙上挂满了与中国女排有关的照片,所以她们一进来,都感到很亲切。当时郎导边走边看,指着一张照片说: 这张照片是九几年的吧?连我们都没有呢! ”福建晨晖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林钟辉的女儿林小雅回忆说。
8月21日,中国女排夺得里约奥运会女排冠军。林钟辉第一时间给女排领队赖亚文发去祝贺信息。
“把最好的白芽奇兰送给女排!给她们鼓劲、加油!我们娘家人会一如既往地支持中国女排!”林钟辉说。
  钟家琪闲暇时会到漳州体训基地“客串”讲解员。 尚昊摄
  修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女排腾飞馆外景 付敏摄
  中国女排在漳州体训基地训练中。黄如飞摄
核心提示:
有一种骄傲,就叫中国女排!今年夏天,在巴西里约奥运会女排决赛中,中国女排3 1战胜塞尔维亚女排,时隔12年再次获得奥运冠军。赛后,中国女排主教练郞平在接受央视采访时,充满深情地说:“感谢漳州!”
喜讯传来,漳州市委市政府立即给中国女排发去了贺电。中国女排的“娘家”——漳州的大街小巷沸腾了,许多守候在电视机前的市民,纷纷为中国女排姑娘们呐喊、欢呼。漳州中国女排体育训练基地一直是中国女排的训练基地,自1976年以来,中国女排已有44次在漳州基地训练,备战国际大赛,漳州也因此被誉为中国女排的“娘家”。国庆前后,本报记者再次来到漳州探访与中国女排有着特殊缘分的那些人,那些事……
东南网10月20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黄如飞)
回忆与女排走过的日子
因为中国女排与漳州的特殊缘分,刚刚过去的国庆长假,漳州中国女排训练基地成了游客们到漳州必看的“景点”。来自浙江杭州的林先生是中国女排的“粉丝”,也是网络体育评论的业余“写手”。国庆长假,他利用假期来到漳州中国女排训练基地参观。
漳州体育训练基地副主任黄奇山告诉他,1972年,中国第一个排球基地在福建漳州落户。为何是漳州?“领导重视,群众喜爱,物产丰富,气候宜人。”黄奇山这样解释。
位于福建东南部的漳州,自清末就有了排球运动。新中国成立以后,漳州市曾同时有800支业余男女排球队,被称为“排球之乡”。处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的漳州,年平均温度21 ,有利于运动员在高强度的训练后恢复体能。
漳州基地建成8年后,1981年中国女排以七战七胜的骄人战绩赢得了世界杯冠军,打破三大球冲冠的缺口。随后,中国女排又分别获得1982年第九届世锦赛冠军、1984年第23届奥运会冠军、1985年第四届世界杯冠军、1986年第十届世锦赛冠军。一时,漳州体育训练基地这个培育世界冠军的摇篮引起世人关注。
自1976年以来,中国女排已有44次在漳州基地屯兵苦练,备战国际大赛。
“漳州体育训练基地大部分场馆已陈旧,为什么中国女排每次大赛前都要来漳州集训?”黄奇山说,“漳州的气候,丰富的后勤保障经验,以及对排球的奉献精神,是很多地方难以比拟的。”
郑强在漳州体育训练基地工作了10年,负责训练队的住宿、运动员的接送等。女排运动员们喝多少摄氏度的热水?医院医疗的专用通道是否已经沟通好?……所有这些,郑强和同事们都事无巨细地准备,目的只为一个:让女排运动员到这里有回家的感觉。
从1982年起就在漳州基地工作、负责老女排伙食的林森和,在常年的服务中练就了“火眼金睛”。除了科学地制定菜谱之外,他还仔细观察运动员每天的就餐情况,让女排姑娘在这里“住好、吃好、练好”。里约奥运会之前,女排来到漳州训练,漳州基地特意准备了7份菜单,根据女排姑娘的需要随时调整菜单,光早餐就准备了30多种。
漳州体育训练基地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2015年,国家体育总局对全国74个国家单项体育训练基地进行考核并重新命名,经过考核,漳州基地被评为优秀基地,并被命名为“国家排球福建漳州体育训练基地”。
姑娘心里深处的“娘家”
漳州被中国女排称之为“娘家”。不仅仅是这里曾为中国女排的一场场胜利助威,更让女排姑娘们由衷地喊出“娘家”这一心声的,却是源于中国女排的不变情怀。
日,郎平曾在漳州基地写下情真意切的留言:“我们将永远记住漳州人民对中国女排的特殊感情,特殊理解,特殊支持。”
今年84岁高龄的钟家琪老人的衬衫口袋里,静静地装着几张便笺纸。郎平、冯坤、朱婷……便笺纸上记录着几代中国女排运动员的名字。“从洛杉矶到雅典再到里约,每场比赛都熟悉不已。”钟家琪说。
上世纪70年代,钟家琪开始担任福建漳州女排训练基地主任。他见证了“文革”后首支中国女排的成立,见证了女排“五连冠”的辉煌。“每个运动员和每支队伍都有它的周期,都有起伏的波浪,要用平常心去对待,漳州娘家最为可贵的一点是对中国女排一往情深,并不是在高峰才来凑热闹。”钟家琪回忆说。
中国女排“五连冠”之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郎平、梁艳等名将相继退役,中国女排出现了青黄不接的情况,成绩滑坡、陷入低谷。
但对于钟家琪而言,继续尽心尽力是他们这些“娘家人”不变的选择。
1992年,中国女排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上仅获得第7名,且未能小组出线。为了激励女排姑娘不气馁、再腾飞,一座面积达7000平方米的中国女排腾飞馆开始兴建。
“420万漳州人民每人捐资1元以上,自筹500万元,让腾飞馆顺利落成。”那时,他见到了当时的中国女排教练胡进和女排姑娘们,与之沟通、协商场地改善事宜。“不要气馁,尽管来漳州训练,我们全力做好支援。”钟家琪对胡进说。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漳州中国女排训练基地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的训练馆,是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多次亲自过问并关心建成的。
2000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十分关心漳州排球训练基地改造建设,不仅派专人到漳州训练基地,了解当时中国女排备战悉尼奥运会的情况,并指示福建省体育局和漳州训练基地为女排的训练提供最为优质的服务。2000年底,习近平到漳州调研期间,专程到漳州排球训练基地,听取福建省体育局、漳州市及基地领导的专题汇报。
黄奇山介绍说,中国女排训练馆于2000年底开始启动建设,由福建省和国家体育局联合投资兴建,中国女排训练馆总投资1100多万元,其中省长基金拨款450万元,国家体育总局拨款200万元,福建省体育局投入450万元,该馆于2003年年底建成。
“娘家摇篮”即将升级
如果说漳州是中国女排的“娘家”,漳州体训基地就是中国女排的“娘家摇篮”。
黄奇山透露,凝聚着漳州“娘家”人民对中国女排深情的“中国女排训练新馆”将在漳州女排训练基地开建,目前规划已经出炉,届时,除了为女排提供优质的训练设施和后勤保障之外,还可以承办世界级的比赛。整个改扩建项目预计投入1.4亿元,建设周期大约3年,最快将于年底动工。黄奇山说,这是“娘家”人民对中国女排夺得里约奥运冠军的一份沉甸甸的厚礼!
早在2011年,漳州两会期间就有体育界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要打造“漳州中国女排文化广场”,以此来提升漳州文化品位和知名度。同年,漳州市城乡规划局表示,已经做出规划,将新建女排腾飞广场,打造女排主题功能片区等。
根据规划,基地将保留中国女排腾飞馆、室内羽毛球场和目前的中国女排训练馆,中国女排公寓等部分建筑将被拆除,而已建成30余年的中国女排腾飞馆,内、外部都将重新装修。新建的部分,主要是一座两层的训练馆,建筑面积达7100平方米,此外,还将在原有的女排公寓地块上,再增加近一倍的占地面积,新建一座运动员大楼,建筑面积达22924平方米,“运动员大楼将建15层,每天平均可接待运动员400人次,高标准建设,可以接待国内外很多团体来训练”。
黄奇山说,漳州体训基地改建后,不单单作训练之用,届时,也可以承办国际性的女排比赛。场馆是高规格建设,计划建设的训练馆,也可以用作比赛馆。为了满足未来承办比赛的需求,新的训练馆将配备先进的设备,例如将鹰眼技术运用到排球比赛中等。届时,漳州也可以像宁波北仑基地一样,承办国际性的比赛,市民在家门口就可以观看赛事。新建的运动员大楼,将可接待多家参赛队伍,满足承办比赛的需求。
另外,体训基地改建完成后,除了满足运动员集训需要外,一些场馆也将向市民开放。
西岸话廊&&&
永不言弃创一流
中国女排在里约奥运会上夺冠,让“娘家”人在倍感自豪的同时,也再次感受到了女排精神历久弥新的强大力量。
从1981年中国女排首次夺得世界杯冠军起,永不言弃的精神一直深植于中国女排,成为这支光荣集体的强大基因。正是靠着这种越挫越勇、坚韧不拔的斗志,在本届奥运会上,女排姑娘们接连逆转战胜小组赛中打败过自己的强敌,最终在时隔12年后再次成功问鼎奥运冠军,书写新的辉煌。
漳州是中国女排腾飞的摇篮。满载着中国女排成长奋斗的记忆,多年来,福建一直把弘扬女排的拼搏精神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今天,女排精神的内涵更加丰富,作为女排的“娘家人”,福建应进一步发扬女排精神,使其成为激励福建人民拼搏进取、攻坚克难的强大动力。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与风浪,我们都要像女排一样,永不言弃创一流。
延伸阅读&&&
一位下岗工人的女排情结
  郎平与球迷林钟辉合影留念。
“中国女排走到今天非常不容易,女排不管到哪儿,娘家人都牵挂着。”10月17日,在女排“铁杆球迷”林钟辉的茶叶店里,林钟辉回忆说,4月2日,中国女排结束在漳集训即将踏上征战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征程时,他还在漳州与中国女排举行了茶话会,为女排姑娘们送行!
林钟辉不会忘记,当年自己处于人生的低谷时,正是中国女排鼓励他走上了创业之路。
林钟辉第一次见到中国女排,是在1976年。那时,中国女排为了答谢“娘家”父老乡亲,在漳州举行表演赛。家住平和县的林钟辉为了看球赛,骑自行车赶到了漳州,翻山越岭往返奔波200多公里。从那以后,他成了中国女排的“铁杆球迷”。在漳州人民募捐建设中国女排腾飞馆时,当时在漳州一家企业工作的林钟辉也踊跃参与。
1997年,由于企业效益不好,林钟辉下岗了。起初,他心情郁闷,不知做什么好。后来,经朋友介绍到一家茶庄卖老家出产的白芽奇兰茶叶。说来也巧,当年7月4日,漳州体训基地接待处的人员到茶庄买茶叶。林钟辉得知是为来漳夏训的中国女排准备的,当即请求给他一个机会,亲手把茶叶送到中国女排姑娘手中。体训基地的人员看他一片热忱,同意了。
于是,他把白芽奇兰茶专程送到了体训基地。女排姑娘们得知林钟辉是个下岗工人,在训练的空隙鼓励他:“你虽然下岗了,但如果从经营白芽奇兰茶开始创业,一定会有成功的一天!”林钟辉连连点头称是。
他认真地考虑了这一建议,决心像女排队员一样敢拼敢闯,二次创业。不久,林钟辉向亲友借钱开了间“晨晖茶庄”。经过数年的努力,白手起家的他将茶庄越办越兴旺,不久前还荣获国际茶叶博览会金奖。每当想起这一切,林钟辉总是忘不了中国女排对自己的鼓励。每次中国女排回“娘家”集训,林钟辉定会送些自家的茶叶到队里。
里约奥运会前夕,郎平带队来漳州集训,还抽空和女排助理教练一行去晨晖茶业龙文精制厂,和林钟辉相聚。
“我们晨晖茶业基地展示厅的墙上挂满了与中国女排有关的照片,所以她们一进来,都感到很亲切。当时郎导边走边看,指着一张照片说: 这张照片是九几年的吧?连我们都没有呢! ”福建晨晖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林钟辉的女儿林小雅回忆说。
8月21日,中国女排夺得里约奥运会女排冠军。林钟辉第一时间给女排领队赖亚文发去祝贺信息。
“把最好的白芽奇兰送给女排!给她们鼓劲、加油!我们娘家人会一如既往地支持中国女排!”林钟辉说。
(原标题:中国女排与漳州的情缘:姑娘心里深处的“娘家”)
本文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八旬老人与中国女排的不解情缘
图为8月26日,钟家琪闲暇时还会前来“客串”基地的讲解员,为来访的客人介绍中国女排四十年来的历史。   新华社记者尚昊摄
新华社福州8月29日新媒体专电 题:八旬老人与中国女排的不解情缘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尚昊 付敏 刘旸
82岁老人钟家琪的衬衫口袋里,静静地装着几张便笺纸。郎平、冯坤、朱婷……便笺纸上记录着几代中国女排运动员的名字。“从洛杉矶到雅典再到里约,每场比赛都熟悉不已。”钟家琪说。
上世纪70年代,钟家琪开始担任福建漳州女排训练基地主任。他见证了“文革”后首支中国女排的成立,见证了女排“五连冠”的辉煌,他曾任职的基地被中国女排姑娘们亲切地称为“自己的娘家”。
“让女排运动员有回家的感觉”
1972年,国家体委(现国家体育总局)决定在漳州建立中国第一个排球训练基地。10月底完成选址,而女排运动员12月就要前来训练。一声令下,钟家琪和当地军民硬是在28天的时间里在一片沼泽中建成了一座有6块场地的“竹棚馆”。
工作的时候以工作人员的身份与女排姑娘们打交道,下班之后以群众的身份观看女排姑娘训练——在女排运动员抵达基地后,这成为了钟家琪的生活常态。
重温着新中国体育奠基人贺龙元帅“三大球上不去,我死不瞑目”的期望,钟家琪更确信了,办好训练基地,这不仅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一种神圣的使命。
1981年,中国女排登上世界排球颠峰后,外电曾报道“中国女排的成功是在该国南方某‘秘密营地’训练出来的。”作为“秘密营地”的掌门人,钟家琪笑言,他的工作没有秘密,最重要的一项就是让女排姑娘们吃好喝好。
“教练规定,每个女排队员一上午要发好100个球,扣好200个球,救好300个球……一场训练下来,女排姑娘们往往精疲力尽,没有胃口是常事。”钟家琪回忆说。
于是,酸梅汤、热豆浆、绿豆汤,这些止渴开胃的饮料开始出现在了女排姑娘们的餐桌上。钟家琪还把厨师派到北京、上海等城市学习,并请来多位厨师,女排姑娘餐桌上的花样越来越多。
“民以食为天”,但钟家琪和基地工作人员考虑的问题,显然不止一日三餐。
1986年,一座白色的建筑“冠军楼”拔地而起,女排姑娘们有了自己的宿舍。但她们当时不知道,这是基地员工把盖职工宿舍的钱捐出来建成的。
“大家都有一个愿望,让女排运动员到这里有回家的感觉。”钟家琪说。
“对女排一往情深,并不是在高峰才来凑热闹”
中国女排“五连冠”之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随着郎平、梁艳等名将相继退役,中国女排出现了青黄不接的情况,成绩滑坡、陷入低谷。
但于钟家琪而言,继续尽心尽力是他们这些“娘家人”不变的选择。
1992年,中国女排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仅获第7名且未能小组出线。为了激励女排姑娘们不气馁、再腾飞,一座面积达7000平方米的中国女排腾飞馆开始兴建。
“420万漳州人民每人捐资1元以上,自筹500万元,让腾飞馆顺利落成。”钟家琪说。他见到当时的中国女排教练胡进和女排姑娘,与她们进行沟通、协商场地改善。“不要气馁,尽管来漳州训练,我们全力做好支援。”钟家琪这样告诉胡进。
“每个运动员和每支队伍都有它的周期,从不成熟到成熟,从全盛到衰落,都有起伏的波浪,要用平常心去对待,对女排要一往情深,并不是在高峰才来凑热闹。”钟家琪说。
退休之后,钟家琪割舍不下对女排的情感,仍参与到训练基地的建设和发展之中。2004年起,中国女排腾飞馆筹备主题展馆,已经退休10年的钟家琪又忙碌起来,他搜集了200多张有关中国女排的珍贵历史照片,写了几万字的展览讲解,以更好地还原历史、介绍女排的光辉历程。他这份讲解跨越12年,沿用至今。
既要和女排姑娘们分享胜利时的快乐,也要分担她们失利后的痛苦——在钟家琪看来,这才是“娘家人”应有的情谊。
2004年,中国女排雅典夺冠,美联社发布消息“中国南方秘密训练基地又缔造神话”。这距离1981年,已经过去了整整23个年头。23年间,“娘家人”始终是女排姑娘们温暖的港湾。
“我们将永远记住漳州人民对中国女排的特殊感情、特殊理解、特殊支持。”这是郎平在训练基地的一则深情留言。
“这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钟家琪说。
“期待女排再创新辉煌”
从漳州到北京,从北京到里约,女排姑娘走到了里约奥运会决赛的战场上。
女排决赛的当日,钟家琪守在电视机旁观看直播。面对电视中年轻的女排队员,钟家琪仔细地将姑娘们的名字和号码一一写在纸上——记住每位女排姑娘,这也是他一直以来的习惯。
随着惠若琪“打探头”得分,中国女排拿下了奥运金牌。四十年来中国女排的历史在他脑海中重现,历历在目。
岁月更迭,如今的漳州女排训练基地就物质条件而言与七八十年代相比已是天壤之别,7000平方米的体育比赛馆和四星级标准的“女排之家”建成,科医后勤等设施一应俱全,中国女排的训练条件逐渐得到改善。
虽已年过八旬,但钟家琪对于基地的发展却有着自己新的见解。
“吃好住好是基本要求,但这远远不够,除了训练基地,这里还应当成为一个科研基地,探索如何提高训练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钟家琪说。
如今的钟家琪,闲暇之余还会前来“客串”基地的讲解员,为来访的客人介绍中国女排四十年来的历史,对于这份工作,他引以为傲。
客人到访,钟家琪带领着他们进行参观。在展览馆旁边的一座训练馆内,四支青少年女排队正在进行激烈的比赛。在不久的将来,随着训练基地的改建,这里将成为历史的记忆。但钟家琪知道,训练基地的大门将永远对女排姑娘们敞开。
“期待女排再创新辉煌。”钟家琪说。
[责任编辑: 吴雪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羽毛球场施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