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与流言止于智者下一句争高下,下面一句是什么

在修善上下功夫 才能降伏恶念
种因感果,都是在自己身心之上,不在于外境。我们生起的每一个念头,做的每一个行为,都像种子一样潜伏在自己内心深处,遇到合适的因缘就会生出相应的果报,令自己领受苦乐。
造一个业,最重要的因素是自己的发心,也就是动机,而不仅仅看结果。人在发心的过程中,因智慧不足、习气深重,有很多杂染之业,如起初是恶业,但后来可能生起追悔心和惭愧心;也有起初是善心,但后来又反悔,或发了脾气,起了恶念……造的业善恶交织,感果也是苦乐交参。
业分为思业、思已业。仅思而未作,比较轻微,是不定业。但是人的行为都是由念头决定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思业又极其重要。
不是要对境不起心不动念,是不起烦恼、不动恶念、净除染着,取而代之的都是清净心、慈悲心。
遇到不如意的境界,不要抱怨、沮丧,而应勇敢面对、如理思维,这就是在偿还宿债。进一步发大愿心,收拾恶念、勤修善念,命运便能渐渐改善,犹如“病树前头万木春”。
自己心力不足时,不要去关注自己又起了多少恶念,而应该多去想自己有了多少进步,起了多少善念,要如何去培养善念。善念还要加上正念的引导、智慧的辅助,才能坚定、有力。我们要刻意培养、坚持善愿,才能不活在恶念、染念、杂念之中。
对的、善的就要坚持,“宁与智者共苦,不与愚者同乐”
。另一方面,内心勿怀激愤,坚持善的是为了改变恶的,对于有烦恼的人要发愿去帮助,出发点是善而不是恨。我们容易因为“己之是他之非”而产生对立情绪,是被嗔心主导,令善心也夹杂了恶念,这一步也是要超越的。
忏悔是恶业的正对治,造业时的恶念与忏悔时的善念,都是心的作用,具备力量而方向相反,犹如破坏种子。此外,恶业的种子要起现行,需要以烦恼为外缘,而拜佛、祈求、念佛等是善法,会不断启发内心善的种子,不让恶业感果的缘现起。这是原理,能做几分要看自己的功夫,慢慢修。
人是需要去控制自己的,自己的念头和行为,都需要以正确的知见来引导,不能任随烦恼情绪蔓延,这才叫“修行”:有意识、主动地让自己的身语意业变得越来越健康、善良、清净。
起了不好的念头,让它过去就是,不要一直去回忆,去想为什么,去担忧害怕。慢慢来,重在培养善念、正念。断恶修善,先断恶行,然后在修善上下功夫,才能降伏恶念。不要一开始就把重点放在对治恶念上,内心没有基础,光是惶恐懊恼也没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账号提交,由微讯啦收录,转载请注明出处。
微信扫码 分享文章宁与智者同哭,不与愚者同笑_法雨缤纷片片解脱_天涯博客
澄净身心,扫除尘累。学佛不是对死亡的一种寄托,而是当下就活得自由和超越。学佛的孩子不变坏,学佛的老人不痴呆,学佛的少年永不败。
今日访问:[$DayVisitCount$]
总访问量:624363
开博时间:
博客排名:2094
(8235)(25)(70)(869)(272)(1)(1)(195)(476)(463)(583)(224)(445)(301)(1147)(356)(403)(275)(227)(259)(60)(344)(450)(10)(325)(253)(22)(124)(23)(32)
(61)(23)(93)(84)(82)(74)(104)(125)(129)(129)(256)(292)(257)(298)(424)(262)(174)(261)(290)(333)(144)(180)(111)(131)(226)(108)(81)(143)(165)(182)(242)(244)(115)(91)(131)(177)(223)(256)(151)(77)(73)(34)(45)(97)(178)(27)(91)(56)(201)(211)(138)(68)(37)(1)(6)(1)(1)(16)(3)(2)
宁与智者同哭,不与愚者同笑。
我宁愿跟有智慧的人一起哭,也不愿意跟一个愚痴的人一起在那边笑,古时候的人在讲话真是有道理!
小时候我妈妈讲一句话:你要看人家吃肉,不要看人家打架!那时候还听不懂,为什么?
看人家吃肉,还有可能分一块肉吃;
看人家打架,万一被流弹波及怎么办?人家正在打架,拿刀互砍啊!刀枪不长眼睛,被打到岂不是很倒楣!
这意思就是说:要接触好的环境,你一定要接触好人、好的环境,你就会分到一杯羹,它是这个意思。
所以,善知识、好的环境是特别特别的重要!
记得!你不要交到坏朋友,一个都不行!
(慧律法师楞严经第七套[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分类: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谣言止于智者下一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