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翻译语文古文答题技巧 2,3 题 谢谢!

[转载]2016高考复习:文言文翻译2
<font COLOR="#16高考复习:文言文翻译2
文言文翻译之译好四类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虽然不是每年必考,但是临场事实上无法回避。不少考生因缺少特殊句式意识而出现强行翻译的情况。因此,在二轮复习中,考生最需要在翻译的“老君炉”中不断炼就准确判断特殊句式的“火眼金睛”,重点解决那些临场翻译中最不应该忽视的句式问题。
自我诊断,找出答题短板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申徽字世仪,魏郡人也。孝武初,周文与语,奇之。河桥之役,大军不利,近侍之官分散者众,徽独不离左右,魏帝称叹之。十年,迁给事营门侍郎。……出为襄州刺史。时南方初附,旧俗官人皆饷遗。徽性廉慎,乃画杨震像于寝室以自戒。及代还,人吏送者数十里不绝。徽自以无德于人,慨然怀愧,因赋诗,题于清水亭。(选自《北史·刘转第五十七》,有删节)
(1)河桥之役,大军不利,近侍之官分散者众,徽独不离左右,魏帝称叹之。
&(2)徽性廉慎,乃画杨震像于寝室以自戒。及代还,人吏送者数十里不绝。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四年七月,高祖崩,上(指炀皇帝)即皇帝位于仁寿宫。
以天下承平日久,士马全盛,慨然慕秦皇、汉武之事,乃盛治宫室,穷极侈靡,召募行人,分使绝域。诸蕃至者,厚加礼赐,有不恭命,以兵击之。课天下富室,益市武马,
匹直十余万,富强坐是冻馁者十家而九。帝性多诡谲,所幸之处,不欲人知。每之一所,郡县官人,竞为献食,丰厚者进擢,疏俭者获罪。奸吏侵渔,人不聊生,人饥相食,邑落为墟,上不之恤也。东西游幸,靡有定居,每以供费不给,逆收数年之赋。区宇之内,盗贼蜂起,近臣互相掩蔽,隐贼数不以实对。或有言贼多者,辄大被诘责。各求苟免,上下相蒙,每出师徒,败亡相继。黎庶愤怨,天下土崩,至于就擒,而犹未之寤也。(选自《隋书》)
(1)课天下富室,益市武马,匹直十余万,富强坐是冻馁者十家而九。(5分)&#9733;
(2)黎庶愤怨,天下土崩,至于就擒,而犹未之寤也。(5分)&#9733;
在主要的几种特殊句式中,你最善于判断的句式是哪种?为什么?你最判断不准、译不好的句式是哪种?打算如何解决?
借题发挥,突破答题核心问题
一、强化“根据语言标志辨识特殊句式”的意识
特殊句式这个小考点平时考试中涉及不多,考生除对特别明显的句式能译出外,对其他稍复杂的句式往往会因忽略而丢分。原因多样,但一个主要原因是句式意识不强,尤其是不会通过语言标志词译准特殊句式。事实上,只要能辨识出特殊句式,译准不成问题。辨识特殊句式,除结合文意外,强化根据语言标志词辨识特殊句式这一方法意识也十分重要。
译出特殊句式,是以快速、准确地识别特殊句式为前提的。
1.审题时要具备“语言标志意识”。
特殊句式一般都有语言标志,如判断句多以“者……也”或“乃”“即”“皆”“则”等作标志,被动句多以“为”“见”“于”等作标志。考生应特别注意这些标志词。
2.注意容易被忽略的定语后置句和宾语前置句、无被动标志的被动句、无判断标志的判断句和表反问的固定句式、省略句。
总之,平时要多积累,在审题时方能激活原有记忆,借助上下文语境进行辨别。
二、临场翻译,关注“特殊句式”
(一)无标志的两种特殊句式:判断句和被动句
一般而言,特殊句式总有语言标志,这些标志就是我们判断句式的主要依据,包括判断句和被动句。但也有例外,就是不带任何标志的意念判断句和被动句。因为无标志,所以较隐蔽。要想译到位,全凭对文意的把握。当然,也有小技巧可以辅助。如无标志判断句,译时可加“是”字而意思不变;对句中出现了“是”字,当它处在主语位置时,“是”是“这”的意思,该句一般为判断句,如“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对于无标志被动句,可用两个方法判断。&#9312;在动词前或后加上“被”而未改变句子的基本意义的,是被动句。如“匹夫不可夺志也”,可在动词“夺”前面加上“被”,也没有改变句子原来的意思,所以这是一个被动句。&#9313;主谓结构的句子能够变成动宾结构主动句的,是被动句。如杜牧《阿房宫赋》中的“函谷举”,可以将其变为“举函谷”。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2013·广东)咏(指传主张咏)与青州傅霖少同学。霖隐不仕。咏既显,求霖者三十年,不可得。至是来谒,阍吏白傅霖请见,咏责之曰:“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选自《宋史·张咏传》)
2.杨因见赵简主曰:“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简主闻之,绝食而叹,跽而行。左右进谏曰:“居乡三逐,是不容众也;事君五去,是不忠上也。今君有士,见过八矣。”简主曰:“子不知也。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遂出见之,因授以为相,而国大治。(选自刘向《说苑·尊贤》)
(1)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
(2)居乡三逐,是不容众也。
&(二)类型最多、用法最复杂的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种类较多,用法复杂。除常见的类型外,要特别关注易忽略、易错的宾语前置句。
1.否定句中,代词“之”作宾语,前置。当“之”作代词宾语时,易被看作结构助词,不译。其实,它是个人称代词,必须译出。
边练边悟3 翻译下列句子加以体悟。
(1)城中皆不之觉。(《李愬雪夜入蔡州》)
&(2)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三国志·诸葛传》)
&(3)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张衡传》)
2.非疑问句中“以”的宾语常前置,需引起注意。
边练边悟4 翻译下列句子加以体悟。
(1)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史记·项羽本纪》)
&(2)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诗经·氓》)
&(3)则思三驱以为度。(《谏太宗十思疏》)
3.方位词、代词“自”作宾语时常常前置,需引起注意。
边练边悟5 翻译下列句子或文段中的画线句加以体悟。
(1)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
&(2)秦人不暇自哀。(《阿房宫赋》)
&(3)(2013·广东)咸平二年,夏,咏以工部侍郎出知杭州。属岁歉,民多私鬻盐以自给。捕获犯者数百人,咏悉宽其罚而遣之。官属请曰:“不痛绳之,恐无以禁。”咏曰:“钱塘十万家,饥者八九,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俟秋成,当仍旧法。”
4.辨析两种“之谓”形式的固定结构。
(1)……之谓
例句: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李将军列传》)
&(2)(此、是)之谓……
例句:大而化之之谓圣。
边练边悟6 翻译下列句子或文段中的画线句加以体悟。
(1)此夫子之谓乎?
(2)此之谓失其本心。
(3)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
&(三)最容易被忽略的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句
1.定语后置句是考生在翻译过程中最易忽略、最不能译到位的句式之一。虽说有标志,但实践中很难把握。这里,有一个方法可以辅助判断:当要译成“……的人中有……的”时,它极有可能是定语后置句。
如:求人可使报秦者。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蚓无爪牙之利
边练边悟7 翻译下列句子加以体悟。
(1)(2014·重庆)(来懋斋)甫抵里&(乡里),亲故之问寒温表庆贺者,肩摩踵接。
&(2)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战国策·燕策》)
(3)楚人有习操舟者,唯舟师之是听。
2.有一种特殊的定语后置句,就是数词或数量短语作定语,有时置于中心词之后,中心词与定语之间无标志。
边练边悟8 翻译下列句子加以体悟。
(1)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余乘。(《触龙说赵太后》)
(2)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鸿门宴》)
(3)(2011·大纲全国)(熊)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
&(四)相对较活的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
1.位置相对灵活的用“于”字引领的介宾短语。用“于”字引领的介宾短语通常放在谓语动词后,翻译时一般把它提前,放在动词前面。不过,它并不是一定要提前,只要译后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也不必提前。另外,当它译为“到”时不能提前。
边练边悟9 (1)下列句子中,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介宾短语不能提前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B.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
C.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D.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2)翻译下面的句子或文段中的画线句加以体悟。
&#9312;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9313;(2012·广东)(陶澍)晚年将推淮北之法于淮南,已病风痹(风痹:手足麻木不仁之症),未竟其施。后咸丰中乃卒行之。十九年,卒。
2.需要仔细区分用“以”字引领的介宾短语。
当“以”字引领的介宾短语放在谓语动词后,翻译时一般要提前;但要仔细区分“以”字是作介词还是作目的连词,作目的连词则不能提前。
边练边悟10 翻译下列句子加以体悟。
(1)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
(2)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3)(2010·江苏)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
(4)(2012·广东)(陶澍)创辑《安徽通志》,旌表忠孝节烈以励风俗。
2016届高三第二轮复习--文言文翻译之译好四类特殊句式(练一练、讲一讲)(教案)
文言特殊句式虽然不是每年必考,但是临场事实上无法回避。不少考生因缺少特殊句式意识而出现强行翻译的情况。因此,在二轮复习中,考生最需要在翻译的“老君炉”中不断炼就准确判断特殊句式的“火眼金睛”,重点解决那些临场翻译中最不应该忽视的句式问题。
自我诊断,找出答题短板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申徽字世仪,魏郡人也。孝武初,周文与语,奇之。河桥之役,大军不利,近侍之官分散者众,徽独不离左右,魏帝称叹之。十年,迁给事营门侍郎。……出为襄州刺史。时南方初附,旧俗官人皆饷遗。徽性廉慎,乃画杨震像于寝室以自戒。及代还,人吏送者数十里不绝。徽自以无德于人,慨然怀愧,因赋诗,题于清水亭。(选自《北史·刘转第五十七》,有删节)
(1)河桥之役,大军不利,近侍之官分散者众,徽独不离左右,魏帝称叹之。
答案 河桥之战,朝廷的大军出师不利,逃散的皇帝的亲近官吏很多,只有申徽不离左右,魏帝称道赞叹他。
解析 “近侍之官分散者”为定语后置句。
(2)徽性廉慎,乃画杨震像于寝室以自戒。及代还,人吏送者数十里不绝。
答案 申徽性情廉洁谨慎,就在寝室画了(廉吏)杨震的像来告诫自己。等到被替代回京的时候,送他的百姓和官吏几十里不断绝。
解析 “画杨震像于寝室”为后置的介宾短语句,“自戒”为特殊的宾语前置句,“及代还”为无标志被动句,“人吏送者”为定语后置句。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四年七月,高祖崩,上(指炀皇帝)即皇帝位于仁寿宫。
以天下承平日久,士马全盛,慨然慕秦皇、汉武之事,乃盛治宫室,穷极侈靡,召募行人,分使绝域。诸蕃至者,厚加礼赐,有不恭命,以兵击之。课天下富室,益市武马,
匹直十余万,富强坐是冻馁者十家而九。帝性多诡谲,所幸之处,不欲人知。每之一所,郡县官人,竞为献食,丰厚者进擢,疏俭者获罪。奸吏侵渔,人不聊生,人饥相食,邑落为墟,上不之恤也。东西游幸,靡有定居,每以供费不给,逆收数年之赋。区宇之内,盗贼蜂起,近臣互相掩蔽,隐贼数不以实对。或有言贼多者,辄大被诘责。各求苟免,上下相蒙,每出师徒,败亡相继。黎庶愤怨,天下土崩,至于就擒,而犹未之寤也。(选自《隋书》)
(1)课天下富室,益市武马,匹直十余万,富强坐是冻馁者十家而九。(5分)&#9733;
(2)黎庶愤怨,天下土崩,至于就擒,而犹未之寤也。(5分)&#9733;
在主要的几种特殊句式中,你最善于判断的句式是哪种?为什么?你最判断不准、译不好的句式是哪种?打算如何解决?
比对答案,领悟答案升格之道
1.题目 课天下富室,益市武马,匹直十余万,富强坐是冻馁者十家而九。(5分)  [原文见“自我诊断”第2题]
现场失分答案
该答案根本不懂句中关键词语的意思,只是机械硬译。
该答案译对了“坐是”得分点,后三句句意基本正确。
该答案译对了“课”“益”“坐是”三个得分点,句意正确,但对句中定语后置句未译到位。
现场满分答案
原句翻译起来较难。“坐是”相对容易,像“课”(征税)多义词义项的确定,“益”作“增力”“扩充”讲都是难点。该句还有一个得分点,“富强坐是冻馁者”是个定语后置句,因为它相对较冷、较隐蔽,所以几乎没有学生能识别出来。该答案能得满分实属不易。另外,该答案注意补上主语的好习惯也值得肯定。
参考答案 (他)向天下的富人征收重税,大量购买军马,每匹马价值十余万两,因此而受冻挨饿的富强之家十有其九。
评分建议 大意对,语句通顺得1分;“课”、“益”、“坐”、定语后置句各1分。文意不对得0分。
2.题目 黎庶愤怨,天下土崩,至于就擒,而犹未之寤也。(5分)  [原文见“自我诊断”第2题]
现场失分答案
该答案译出了“黎庶”这个点,也译出了“寤”字,但因“天下土崩”语意错而扣分。
该答案译出了“黎庶”“寤”得分点,语意正确,但其中的宾语前置句未译出,甚为可惜。
现场满分答案
否定句中“之”字作宾语前置时特别容易被当作结构助词而不译,虽说这一句式特点不难理解,但临场翻译最易忽视,从而译不出来而失掉得分点。该答案能在众多答案中脱颖而出,不能不说明该考生对这个句式的精准识别,翻译得到位。
参考答案 百姓愤怒怨恨,国家土崩瓦解,到了被人擒获的地步,他却仍没有觉悟到这一点。
评分建议 大意对,语句通顺得1分;“黎庶”、“寤”、“之”、宾语前置各1分;文意不对得0分;最后一句补出主语。
四年七月,高祖驾崩,隋炀帝在仁寿宫即位。
因为天下长期安定,兵马强盛,隋炀帝意气风发仰慕秦始皇、汉武帝的功业,就大量地兴建宫室,极尽奢靡华丽;招募使者,出使边远邦国。那些邦国听命而来的,就赏赐给丰厚的礼品;有不听命令的,就派兵攻打。向天下的富人征收重税,大量购买军马,每匹马价值十余万两,因此而受冻挨饿的富强之家十有其九。皇上生性诡诈,所到之处,不想让人知道。他每到一个地方,地方官员都争着向他进献食物,进献丰厚的就被提拔,进献微薄的就会被判罪。贪官污吏鱼肉百姓,老百姓无法生活,以至人吃人,村庄变为废墟,皇上对此毫不怜悯。他到处巡游,没有固定的居所,经常因为供给不足,而预先征收数年的赋税。全国各地,起义造反蜂拥而起,亲近的大臣却相互隐瞒遮掩,隐瞒叛乱的人数,不据实上报。有人说叛乱的人多,就会被狠狠地训斥。官员们各自只求苟且偷安,上下相互蒙骗,每次出师征讨,失败接连不断。百姓愤怒怨恨,国家土崩瓦解,到了被人擒获的地步,他却仍没有觉悟到这一点。
借题发挥,突破答题核心问题
一、强化“根据语言标志辨识特殊句式”的意识
特殊句式这个小考点平时考试中涉及不多,考生除对特别明显的句式能译出外,对其他稍复杂的句式往往会因忽略而丢分。原因多样,但一个主要原因是句式意识不强,尤其是不会通过语言标志词译准特殊句式。事实上,只要能辨识出特殊句式,译准不成问题。辨识特殊句式,除结合文意外,强化根据语言标志词辨识特殊句式这一方法意识也十分重要。
译出特殊句式,是以快速、准确地识别特殊句式为前提的。
1.审题时要具备“语言标志意识”。
特殊句式一般都有语言标志,如判断句多以“者……也”或“乃”“即”“皆”“则”等作标志,被动句多以“为”“见”“于”等作标志。考生应特别注意这些标志词。
2.注意容易被忽略的定语后置句和宾语前置句、无被动标志的被动句、无判断标志的判断句和表反问的固定句式、省略句。
总之,平时要多积累,在审题时方能激活原有记忆,借助上下文语境进行辨别。
二、临场翻译,关注“特殊句式”
(一)无标志的两种特殊句式:判断句和被动句
一般而言,特殊句式总有语言标志,这些标志就是我们判断句式的主要依据,包括判断句和被动句。但也有例外,就是不带任何标志的意念判断句和被动句。因为无标志,所以较隐蔽。要想译到位,全凭对文意的把握。当然,也有小技巧可以辅助。如无标志判断句,译时可加“是”字而意思不变;对句中出现了“是”字,当它处在主语位置时,“是”是“这”的意思,该句一般为判断句,如“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对于无标志被动句,可用两个方法判断。&#9312;在动词前或后加上“被”而未改变句子的基本意义的,是被动句。如“匹夫不可夺志也”,可在动词“夺”前面加上“被”,也没有改变句子原来的意思,所以这是一个被动句。&#9313;主谓结构的句子能够变成动宾结构主动句的,是被动句。如杜牧《阿房宫赋》中的“函谷举”,可以将其变为“举函谷”。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2013·广东)咏(指传主张咏)与青州傅霖少同学。霖隐不仕。咏既显,求霖者三十年,不可得。至是来谒,阍吏白傅霖请见,咏责之曰:“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选自《宋史·张咏传》)
答案 傅先生是天下(闻名的)贤士,我尚且不能和他做朋友,你是什么人,怎敢直呼其名!
解析 “傅先生天下贤士”一句中,“傅先生”与“天下贤士”都是名词性的,这是一个名词性成分直接作谓语的判断句,翻译时应补出来谓语动词“是”;“名”与后面的“之”连用,“之”作宾语,所以“名”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2.杨因见赵简主曰:“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简主闻之,绝食而叹,跽而行。左右进谏曰:“居乡三逐,是不容众也;事君五去,是不忠上也。今君有士,见过八矣。”简主曰:“子不知也。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遂出见之,因授以为相,而国大治。(选自刘向《说苑·尊贤》)
(1)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
(2)居乡三逐,是不容众也。
答案 (1)我在家乡,三次被人驱逐;侍奉国君,又有五次被撤职。听说您喜爱士人,特地跑来见您。
(2)(他)在家乡三次被人驱逐,这说明他不受大家欢迎。
得分点 (1)被动句;“走”,跑;句意通顺。
(2)“居乡三逐”,意念被动句;“是”,表示判断;“不容众”,省略了“于”的被动句。
(二)类型最多、用法最复杂的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种类较多,用法复杂。除常见的类型外,要特别关注易忽略、易错的宾语前置句。
1.否定句中,代词“之”作宾语,前置。当“之”作代词宾语时,易被看作结构助词,不译。其实,它是个人称代词,必须译出。
边练边悟3 翻译下列句子加以体悟。
(1)城中皆不之觉。(《李愬雪夜入蔡州》)
答案 城中的人全都没有发觉他们。
(2)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三国志·诸葛传》)
答案 (孔明)每每把自己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不认可他。
(3)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张衡传》)
答案 从古至今,从不曾听说过这样的事。
2.非疑问句中“以”的宾语常前置,需引起注意。
边练边悟4 翻译下列句子加以体悟。
(1)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史记·项羽本纪》)
答案 提示:“一以”即“以一”。
(2)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诗经·氓》)
答案 提示:“秋以为期”即“以秋为期”。
(3)则思三驱以为度。(《谏太宗十思疏》)
答案 提示:“三驱以为度”即“以三驱为度”。
3.方位词、代词“自”作宾语时常常前置,需引起注意。
边练边悟5 翻译下列句子或文段中的画线句加以体悟。
(1)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
答案 提示:“东面”即“面东”。
(2)秦人不暇自哀。(《阿房宫赋》)
答案 提示:“自哀”即“哀自”。
(3)(2013·广东)咸平二年,夏,咏以工部侍郎出知杭州。属岁歉,民多私鬻盐以自给。捕获犯者数百人,咏悉宽其罚而遣之。官属请曰:“不痛绳之,恐无以禁。”咏曰:“钱塘十万家,饥者八九,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俟秋成,当仍旧法。”
答案 如果不靠贩卖私盐养活自己,一旦像蜜蜂一样聚集在一起做盗贼,那么成为祸患就严重了。
4.辨析两种“之谓”形式的固定结构。
(1)……之谓
例句: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李将军列传》)
译文:这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点拨 这种“之谓”形式,“之”是提宾标志,“谓”是谓语动词。其特点是“谓”无宾语,可译为“说的是……”。
(2)(此、是)之谓……
例句:大而化之之谓圣。
译文:道德思想光大到能够随机应变的境界就叫作圣人了。
点拨 与上一种句型相比,其不同之处在于宾语是在谓语动词后,“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可译为“这就叫作……”。
边练边悟6 翻译下列句子或文段中的画线句加以体悟。
(1)此夫子之谓乎?
答案 这说的就是先生您吧?
(2)此之谓失其本心。
答案 这就叫作失掉了他的本性。
(3)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
答案 大概说的就是驼背老人吧?
(三)最容易被忽略的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句
1.定语后置句是考生在翻译过程中最易忽略、最不能译到位的句式之一。虽说有标志,但实践中很难把握。这里,有一个方法可以辅助判断:当要译成“……的人中有……的”时,它极有可能是定语后置句。
如:求人可使报秦者。
未译出句式特点的译法:找一个人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
按定语后置句来译:找一个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人。
边练边悟7 翻译下列句子加以体悟。
(1)(2014·重庆)(来懋斋)甫抵里&(乡里),亲故之问寒温表庆贺者,肩摩踵接。
答案 (来懋斋先生)刚到达乡里,亲戚朋友问寒问暖表示庆贺的人很多,肩挨肩,脚跟脚。
(2)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战国策·燕策》)
答案 有一个卖骏马的人,接连几天站在市场上,没有谁知道他。
解析 “人有卖骏马者”是定语后置句,“人莫之知”是宾语前置句。
(3)楚人有习操舟者,唯舟师之是听。
答案 有一个学习驾船的楚国人,只听老师的话。
解析 “楚人有习操舟者”是定语后置句,“唯舟师之是听”是用“唯……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句。
2.有一种特殊的定语后置句,就是数词或数量短语作定语,有时置于中心词之后,中心词与定语之间无标志。
边练边悟8 翻译下列句子加以体悟。
(1)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余乘。(《触龙说赵太后》)
答案 于是(赵国)给长安君备办一百多驾车马。
(2)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鸿门宴》)
答案 特地派我奉上一双白璧。
(3)(2011·大纲全国)(熊)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
答案 熊鼎到任,奏请罢免数十个不称职的官员,各个部门安定清平。
(四)相对较活的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
1.位置相对灵活的用“于”字引领的介宾短语。
用“于”字引领的介宾短语通常放在谓语动词后,翻译时一般把它提前,放在动词前面。不过,它并不是一定要提前,只要译后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也不必提前。另外,当它译为“到”时不能提前。
边练边悟9 (1)下列句子中,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介宾短语不能提前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
B.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
C.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D.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解析 “于河东”补充说明“移”的处所,“于”译为“到”。
(2)翻译下面的句子或文段中的画线句加以体悟。
&#9312;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答案 当鹏迁往南海的时候,在水面上振翼拍水,激起的波涛有三千里。
得分点 “于南冥”,往南海,不可提前。
&#9313;(2012·广东)(陶澍)晚年将推淮北之法于淮南,已病风痹(风痹:手足麻木不仁之症),未竟其施。后咸丰中乃卒行之。十九年,卒。
答案 (陶澍)晚年准备把淮北的方法推广到淮南,但已经患上了风痹病,来不及完成这项工作。
得分点 “病”,患病;“竟”,完成;“于淮南”,到淮南。
2.需要仔细区分用“以”字引领的介宾短语。
当“以”字引领的介宾短语放在谓语动词后,翻译时一般要提前;但要仔细区分“以”字是作介词还是作目的连词,作目的连词则不能提前。
边练边悟10 翻译下列句子加以体悟。
(1)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
答案 虽然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严的盛怒来震慑人们,(但是有的人)最终也只求苟且免于刑罚却并不会怀念皇上的仁德。
得分点 “以”,介词,译时提前。
(2)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答案 这也就像砍掉树根来求得树木长得茂盛,堵住源头却想要河水流得长远一样。
得分点 “以”,目的连词,来。
(3)(2010·江苏)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
答案 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棺,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
得分点 “以”,介词,译时提前。
(4)(2012·广东)(陶澍)创辑《安徽通志》,旌表忠孝节烈以励风俗。
答案 (陶澍)最先编修了《安徽通志》,表彰忠孝节烈来激励民风(改良风俗)。
得分点 “以”,目的连词,来。
文言文翻译之文意准顺(练一练、讲一讲)(学案)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郑辰,字文枢,浙江西安人。永乐四年进士,授监察御史。江西安福民告谋逆事,命辰往廉之,具得诬状。福建番客杀人,复命辰往,止坐首恶,释其余。南京敕建报恩寺,役囚万人。蜚语言役夫谤讪,恐有变,命辰往验。无实,无一得罪者。谷庶人谋不轨,复命辰察之,尽得其踪迹。正统二年,奉命振南畿、河南饥。时河堤决,即命辰伺便修塞。
(1)蜚语言役夫谤讪,恐有变,命辰往验。
(2)奉命振南畿、河南饥。时河堤决,即命辰伺便修塞。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杨摽字显进,正平高凉人也。时东魏迁邺,太祖欲知其所为,乃遣摽间行诣邺以观察之。使还,称旨,授通直散骑常侍、车骑将军。稽胡恃险不宾,屡行抄窃,以摽兼黄门侍郎,往慰抚之。保定四年,迁少师。其年,周军围洛阳,诏摽率义兵万余人出轵关助之。然摽自镇东境二十余年,数与齐人战,每常克获,以此遂有轻敌之心。时洛阳未下,而摽深入敌境,又不设备,齐人奄至,大破摽军。摽以众败,遂降于齐。摽之立勋也,有慷慨壮烈之志,及军败,遂就虏以求苟免。时论以此鄙之。(选自《周书·列传二十六》,有删改)
(1)稽胡恃险不宾,屡行抄窃,以摽兼黄门侍郎,往慰抚之。
(2)时洛阳未下,而摽深入敌境,又不设备,齐人奄至,大破摽军。
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杨云翼,字之美。兴定三年,筑京师城,役兵民数万,夏秋之交病者相籍,云翼躬自调护,多所全济。军兴以来,入粟补官及以战功迁授者,事定之后,有司苛为程式,或小有不合辄罢去,云翼奏曰:“赏罚国之大信,此辈宜从宽录,以劝将来。”
当时朝士,廷议之际多不尽言,顾望依违,浸以成俗。云翼尝患风痹,至是稍愈,上亲问愈之之方,对曰:“但治心耳。心和则邪气不干,治国亦然,人君先正其心,则朝廷百官莫不一于正矣。”上矍然,知其为医谏也。(选自《金史·杨云翼传》)
(1)赏罚国之大信,此辈宜从宽录,以劝将来。(4分)&#9733;
(2)治国亦然,人君先正其心,则朝廷百官莫不一于正矣。(4分)&#9733;
做完上述题目后,你发现自己在翻译的句意准确、文意通顺方面有哪些问题?打算如何解决它们?
借题发挥,突破答题核心问题
一、走出句意不准、文意不通的常见误区
下面译文中画线的词语都属于句意不准、文意不通的问题,请分析其不准不通的原因并改正。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晏)婴之亡,岂不宜哉?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4.(阳城)服用无赢副(衣服没有多余的),客或称其佳可爱,辄喜,举授之。有陈苌者,候其得俸,常往称钱之美,月有获焉。
5.民,吾民也。发吾粟振之,胡不可?
6.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令晋为之饰装,从衣文之媵七十人。
7.礼部贡举,岁所得士,先生弟子十常居四五。
8.(韩)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
9.(孔君)属文布纸,谓为方思,而数百千言已就。
二、解决句意不准、文意不通的重难点
(一)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原则
直译和意译是翻译的两种基本方法。
直译,就是严格按照原文的词句进行翻译,有一词一句就译一词一句(个别失去实在意义的虚词除外),而且词句的次第也不能更改。直译要“一对一”地进行翻译,要竭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所谓“直译为主”,就是能够直译的词句,要尽量直译。
意译,是指按照原文的大意灵活变通地进行翻译。意译不拘泥于原文词句,可以根据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采用与原文差异较大的表达方法。
所谓“意译为辅”,就是适当采用意译的方法。由于文言文句式灵活,省略句、倒装句较多,而且词类经常活用,有时直译会使句子不通顺或表意不够明确。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不能被原文束缚,机械地采用直译,而是要采用意译,使句子语气顺畅,意思明确。意译,多用于一词或短语的翻译。尤其是使用了比喻、借代手法的词语,不便直译,若直译,意义就会发生变化,这就需要借助意译,将其准确译出。
边练边悟&&&翻译下列句子,体会“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翻译原则。
10.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
&&&11.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
12.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13.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二)坚决避免硬译和误译问题
所谓“硬译”,就是在明知无法翻译的情况下强行翻译。碰到这一问题,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它可能是专有名词(国名、人名、官名、器物名、帝号、年号、度量衡等),另一种是它可能是疑难词。这时,只要结合一下语境就明白了。当然,还要靠平时文化常识的积累。
误译属常见现象,有的属于个别词语的误译,有的属于表述不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不能理解整个句子的含意,对此,需要联系语境及译句与上下文关系推断大意;另一种是以为自己理解了,其实理解错误,回避这种失误的方法就是要提高警惕性,必要时当需整体理解全文,翻译时力求思维严谨。
请指出下面文段中画线句子的译文的硬译或误译之处并改正。
14.(陈子昂)尤善属文,雅有相如子云之风骨。初为诗,幽人王适见而惊曰:此子必为文宗矣。(卢藏用《陈子昂别传》)
译文:隐士王适看到后吃惊地说:这个人一定会成为文章为世人所师法的人物啊。
15.君讳嘉(指孟嘉),字万年,江夏鄂人也。君少失父,奉母、二弟居。娶大司马长沙桓公陶侃第十女,闺门孝友,人无能间,乡闾称之。(陶潜《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
译文:(她)在家孝顺友爱,别人不能离间她与家人的关系,为此受到当地人的称赞。
16.(2011·新课标全国)靖康元年正月二日,次滑州,方平(人名)南奔,灌(指传主何灌)亦望风迎溃。黄河南岸无一人御敌,金师遂直叩京城。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背城拒战凡三日,被创,没于阵,年六十二。
译文:何灌来到京城,金人乞求面见他。何灌不允许,令士兵控守住西部边角。
17.汉(指传主吴汉)乘利进逼成都,阻江北为营,使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江南。帝闻大惊,让汉曰:“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
译文:比敕公告诉你千万条理由,哪里想到大事临头却又慌乱!
&(三)当补必补:当补不补,表意不明,文意不畅
1.省略句的补充
省略是文言文中的一种普通现象,也是古代语言的一个特点。省略句是翻译中的一大难点,因为省略现象普遍而复杂,而且很难找到鲜明的标志,不像判断句、倒装句那样容易判断。这些省略成分在翻译中如果不补充出来,就很难达到现代汉语表意清楚、表达流畅的要求。因此,补出省略成分是文意通顺的关键。
省略句的类型复杂多样,怎样才能在阅读实践中准确判断省略句呢?怎样才能准确补充成分翻译出精确的意思呢?方法是勤于积累与灵活运用。
(1)译出省略部分,须回归语境、把握语境,这是根本。例如2012年大纲全国卷译句“(郭)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中“颁示”的主语是谁?从该句来看,主语似乎是“郭浩”,但郭浩“知金州兼永兴军路经略使”,只兼一个永兴军路的经略使,怎能“颁示诸路”呢?这里的主语应是“朝廷”。
(2)积累常见省略句型,灵活判断、运用于翻译。最常见也是最常考的省略句有:a.省略主语,b.省略动词后或介词后的宾语,c.省略介词“于”或“以”字。
18.在下面句中括号内填出省略的词语。
(1)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2)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
(3)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
(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一鼓作气,再而衰,三(鼓)而竭。
(6)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7)竖子不足与谋。
(8)得之(于)心而寓之酒也。
(9)赐之彘肩。
(10)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19.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英宗即位,(魏源)进尚书。正统二年五月命整饬大同、宣府诸边,许便宜行事。……事竣还朝,与都御史陈智相詈于直庐[注]。智以闻,诏两责之。(选自《明史》)注 直庐:旧时侍臣值宿之处。
2.其他词语的补充
在翻译过程中,除省略成分要补充外,还有必要添加、补充一些必要的词语,使句意更加明白,表达更加流畅。如翻译一些高度凝练的句式(如“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必须补充一些词语才能使意思表达清楚、明白。这样的补充,没有标志,也无规律,全凭自己对原意的精确理解。
例如:先大夫虑废经史,屡以为戒。
边练边悟20 翻译下列句子加以体悟。
(1)(钱)公先御之于石撞(地名),矢尽继以瓦石,身被一箭,倭贼遁去。(《戒庵老人漫笔》)
&(2)孟子曰:“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公孙衍张仪章》)
&(四)译句规范,不得出现语病
只要表达,就必须合乎语言规范,何况“达”是文言翻译的基本要求之一。可能是基本功不过关,也可能是粗心马虎,不少考生译出的句子艰涩难懂,语病不少。对此,应苦练语言基本功。译好句子后须读一读,把不通顺之处改过来。
下面的译文均有语法问题,请改正。
21.羽(陆羽)嗜茶,造妙理,著《茶经》三卷,言茶之原、之法、之具,时号“茶仙”,天下益知饮茶矣。鬻茶家以瓷陶羽形,祀为神,买十茶器,得一鸿渐(陆羽的字)。
译文:卖茶的人用瓷土陶制出陆羽的塑像,当成神供奉,(顾客)买十件茶器,(店家)就送给一个陆羽。
22.会郭后废,范仲淹争之,贬知睦州。公(指传主富弼)上言,朝廷一举而获二过,纵不能复后,宜还仲淹,以来忠言。
译文:纵然不能恢复郭后,应该让范仲淹回来,用来进谏忠言。
&2016届高三第二轮复习--文言文翻译之文意准顺(练一练、讲一讲)(教案)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郑辰,字文枢,浙江西安人。永乐四年进士,授监察御史。江西安福民告谋逆事,命辰往廉之,具得诬状。福建番客杀人,复命辰往,止坐首恶,释其余。南京敕建报恩寺,役囚万人。蜚语言役夫谤讪,恐有变,命辰往验。无实,无一得罪者。谷庶人谋不轨,复命辰察之,尽得其踪迹。正统二年,奉命振南畿、河南饥。时河堤决,即命辰伺便修塞。
(1)蜚语言役夫谤讪,恐有变,命辰往验。
(2)奉命振南畿、河南饥。时河堤决,即命辰伺便修塞。
答案 (1)有流言说役夫诽谤朝廷,恐怕发生变故,朝廷命郑辰前往调查。
(2)(郑辰)奉命赈济南畿、河南的饥荒。当时黄河决堤,就命郑辰趁便修复堤防。
解析 (1)“蜚语”,流言;“谤讪”,诽谤;“变”,变故;“验”,调查;句意对。
(2)“振”,通“赈”,赈济;“河”,黄河;“伺便”,趁便;“塞”,堤防;句意对。
郑辰,字文枢,浙江西安人。永乐四年(1406)中进士,后被授予监察御史一职。江西安福的百姓报告有人谋逆,朝廷命郑辰前往查访,全部查清诬告的情况。福建外番杀人,又命郑辰前往。郑辰只将首恶治罪,其他的都释放了。皇帝下诏在南京建报恩寺,役使囚犯上万人。有流言说役夫诽谤朝廷,恐怕发生变故,朝廷命郑辰前往调查。谣言不合事实,没有一人获罪。谷庶人图谋不轨,又命郑辰察访,郑辰全部查清了他的情况。正统二年(1437),郑辰奉命赈济南畿、河南的饥荒。当时黄河决堤,就命郑辰趁便修复堤防。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杨摽字显进,正平高凉人也。时东魏迁邺,太祖欲知其所为,乃遣摽间行诣邺以观察之。使还,称旨,授通直散骑常侍、车骑将军。稽胡恃险不宾,屡行抄窃,以摽兼黄门侍郎,往慰抚之。保定四年,迁少师。其年,周军围洛阳,诏摽率义兵万余人出轵关助之。然摽自镇东境二十余年,数与齐人战,每常克获,以此遂有轻敌之心。时洛阳未下,而摽深入敌境,又不设备,齐人奄至,大破摽军。摽以众败,遂降于齐。摽之立勋也,有慷慨壮烈之志,及军败,遂就虏以求苟免。时论以此鄙之。(选自《周书·列传二十六》,有删改)
(1)稽胡恃险不宾,屡行抄窃,以摽兼黄门侍郎,往慰抚之。
(2)时洛阳未下,而摽深入敌境,又不设备,齐人奄至,大破摽军。
答案 (1)稽胡依仗(凭借)险峻的地势不归顺朝廷,多次进行掠夺偷盗,(太祖)让杨摽兼任黄门侍郎一职,前去慰问安抚他们。
(2)当时洛阳还没有被攻下,然而杨摽深入敌境之内,又没有设置防备,齐兵突然到达,大败杨摽的军队。
解析 (1)“恃”,“宾”(译成“不归顺朝廷、不臣服、不称臣”),“抄”(译成“掠夺、抢夺、抢劫、劫掠”等),省略句补足主语,句意对。
(2)“洛阳未下”为被动句式,“而”(译成转折关系,“但是、却、然而”),“设备”,“奄至”(译成“忽然到达、急速到达、偷袭”),句意对。
杨摽字显进,是正平郡高凉县人。当时东魏迁都邺城,太祖想要知道他们做什么,于是派遣杨摽从小路到邺城来仔细察看他们的情况。杨摽出使回来,报告的事情合乎皇上的心意,被授予通直散骑常侍、车骑将军。稽胡依仗(凭借)险峻的地势不归顺朝廷,多次进行掠夺偷盗,(太祖)让杨摽兼任黄门侍郎一职,前去慰问安抚他们。保定四年,杨摽被任命为少师。这年,周朝大军包围洛阳,太祖下诏让杨摽率义军一万多人从轵关出发辅助攻打洛阳。然而杨摽自从镇守东境二十多年,数次与齐人作战,常常战胜,因此就有轻敌之心。当时洛阳还没有被攻下,然而杨摽深入敌境
之内,又没有设置防备,齐兵突然到达,大败杨摽的军队。杨摽因为军队战败,于是向齐军投降。杨摽起初建立功勋时,有慷慨壮烈的志向,等到军队战败,就投降敌人求得苟且免死。世人因此轻视他。
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杨云翼,字之美。兴定三年,筑京师城,役兵民数万,夏秋之交病者相籍,云翼躬自调护,多所全济。军兴以来,入粟补官及以战功迁授者,事定之后,有司苛为程式,或小有不合辄罢去,云翼奏曰:“赏罚国之大信,此辈宜从宽录,以劝将来。”
当时朝士,廷议之际多不尽言,顾望依违,浸以成俗。云翼尝患风痹,至是稍愈,上亲问愈之之方,对曰:“但治心耳。心和则邪气不干,治国亦然,人君先正其心,则朝廷百官莫不一于正矣。”上矍然,知其为医谏也。(选自《金史·杨云翼传》)
(1)赏罚国之大信,此辈宜从宽录,以劝将来。(4分)&#9733;
(2)治国亦然,人君先正其心,则朝廷百官莫不一于正矣。(4分)&#9733;
该答案属典型的译对得分点而不得分的例子,失分原因在于句意不准,语句不通。“封赏惩罚是国家的信用”,译对了“信”及判断句两个得分点,但译文“是”字句主宾搭配不当;“这些人应该从宽录用”,译对了“录”这个得分点,但“录用”的主体翻译不明,要么在“这些人”前加个“对”字,要么在“应该”后加个“被”字;“以劝励将领前来”,译出了“劝”这个得分点,却曲解了“将来”一词。
参考答案 赏罚是有关国家信誉的大事,对这些人应该从宽录用,用来鼓励将来的人。
评分建议 “赏罚国之大信”,判断句,1分;“劝”,鼓励、激励、劝勉、勉励,1分;大意1分;“信”“录”“将来”三处译对两处即可得1分(“信”可译为“信用”“诚信”“信誉”“威信”,“录”可译为“录取”“录用”,“将来”可译为“后人”“未来的人”“以后的人”)。
2.题目 治国亦然,人君先正其心,则朝廷百官莫不一于正矣。(4分)  [原文见“自我诊断”第3题]
参考答案 治理国家也是这样,做皇上的先端正自己的思想,那么朝廷百官就没有不统一在正道上的了。
评分建议 第一个“正”,可译为“端正”(或“使……端正”)“摆正”“匡正”“放正”“使……正直”,1分;“一”,统一,1分;第二个“正”,正道,1分;大意1分。
杨云翼,字之美。兴定三年,在京师修筑城墙,役使士兵、百姓几万人。夏秋之交,染病的人接连不断,杨云翼亲自给病人调药护理,保全救活了许多人。自从战争开始以来,因交纳粮食补官或因战功而得以升迁的人,战事平定以后,有关机构设了许多繁琐苛刻的考核程序,只要稍有不合的,就会被罢免撤职。杨云翼上奏说:“赏罚是有关国家信誉的大事,对这些人应该从宽录用,用来鼓励将来的人。”
当时的朝臣,在朝廷商议大事的时候大多不把自己的意见说完,他们瞻前顾后,迟疑不决,渐渐成为一种风气。杨云翼患了风痹病,到此时逐渐痊愈了,皇帝亲自询问他治愈这种病的方法,杨云翼回答说:“只要治疗心就可以了。如果心态平和,那么邪气就不能触犯了。治理国家也是这样,做皇上的先端正自己的思想,那么朝廷百官就没有不统一在正道上的了。”皇帝听后感到震惊,知道他是用医道来进谏。
借题发挥,突破答题核心问题
一、走出句意不准、文意不通的常见误区
下面译文中画线的词语都属于句意不准、文意不通的问题,请分析其不准不通的原因并改正。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译文: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联盟的情况下又与楚联盟。
分析改正:“晋侯”“秦伯”属专有名词,不需要翻译。强行翻译,必损文意。
2.(晏)婴之亡,岂不宜哉?
译文:晏婴的逃亡,难道不应该吗?
分析改正:句中的“之”为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不该译出,更不该译为“的”。这叫该删不删,影响语意。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译文:想起他们的祖父,冒着风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
分析改正:句中的“祖父”是两个词,指“祖辈和父辈”,须拆开翻译。这叫该拆不拆,以今译古。
4.(阳城)服用无赢副(衣服没有多余的),客或称其佳可爱,辄喜,举授之。有陈苌者,候其得俸,常往称钱之美,月有获焉。
译文:有一个叫陈苌的人,等到自己领到俸禄的时候,总是到阳城那里称赞钱的美好,这样又能从阳城那里得到一些钱。
分析改正:第一处是代词“其”误译,应指“阳城”。这叫代词不可误用,否则指代不明。第二处漏译了“月”字。“月”应译为“每月”。翻译讲究字字落实,漏译必害原意。
5.民,吾民也。发吾粟振之,胡不可?
译文:百姓,是我们的百姓。发放我们的粮食使他们振作,有什么不可以?
分析改正:“振”是个通假字,通“赈”,赈济之意。这叫不辨通假,错译该字。
6.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令晋为之饰装,从衣文之媵七十人。
译文:跟随的穿着华丽衣服的侍妾有七十人。
分析改正:译文有两处语意不通。一是“从”是使动用法,使……跟随。这叫不辨活用,改变原意。二是“七十人”作为数量短语定语应调至中心语“媵”前。这叫该调不调,不合规范。
7.礼部贡举,岁所得士,先生弟子十常居四五。
译文:礼部主办的贡士考试,一年中所录取的人才,胡先生的弟子往往占到四五成。
分析改正:“岁”是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年”,不是“一年”。这也是不辨活用,改变原意。
8.(韩)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
译文:韩信于是解掉他的绑绳,向东坐着,向西面对,按照老师的礼节侍奉他。
分析改正:画线句表意不明,谁“坐”?谁“对”?原句省略了主语,应为“他(指广武君)面朝东坐着,韩信面朝西对着”。这叫当补不补,表意不明。
9.(孔君)属文布纸,谓为方思,而数百千言已就。
译文:孔君写文章铺开纸,说是才思考,而几千字的言论已经完成了。
分析改正:画线处有两个问题。一是“言论”和“完成”搭配不当,有语病。其实,“言”指字,代指文章。二是漏译了“百”字,虽只一个字,但这个小细节不能忽视。这叫实词未字字落实。
二、解决句意不准、文意不通的重难点
(一)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原则
直译和意译是翻译的两种基本方法。
直译,就是严格按照原文的词句进行翻译,有一词一句就译一词一句(个别失去实在意义的虚词除外),而且词句的次第也不能更改。直译要“一对一”地进行翻译,要竭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所谓“直译为主”,就是能够直译的词句,要尽量直译。
意译,是指按照原文的大意灵活变通地进行翻译。意译不拘泥于原文词句,可以根据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采用与原文差异较大的表达方法。
所谓“意译为辅”,就是适当采用意译的方法。由于文言文句式灵活,省略句、倒装句较多,而且词类经常活用,有时直译会使句子不通顺或表意不够明确。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不能被原文束缚,机械地采用直译,而是要采用意译,使句子语气顺畅,意思明确。意译,多用于一词或短语的翻译。尤其是使用了比喻、借代手法的词语,不便直译,若直译,意义就会发生变化,这就需要借助意译,将其准确译出。
翻译下列句子,体会“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翻译原则。
10.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
答案 适逢(双方有)使者车马往来频繁,元军邀请(我国)掌权的人相见。
解析 注意“辙”的借代义;“北”,对元军的蔑称。这两处用意译。
11.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
答案 实在没有料到我能回到宋朝,又见到皇帝、皇后,即使立刻死在故土,又遗憾什么呢!
解析 “衣冠”“日月”“旦夕”“丘首”这些词语须意译。
12.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答案 如果我们像两只老虎一样互相争斗起来,那种形势下(我们两人)不会一起活下来。
解析 “两虎共斗”为比喻说法,须连本体一同译出。
13.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答案 (我)料想元朝也还是可以凭借言辞说动的。
解析 “意”,料想;“可以”,可以凭借;“口舌”为借代手法。
(二)坚决避免硬译和误译问题
所谓“硬译”,就是在明知无法翻译的情况下强行翻译。碰到这一问题,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它可能是专有名词(国名、人名、官名、器物名、帝号、年号、度量衡等),另一种是它可能是疑难词。这时,只要结合一下语境就明白了。当然,还要靠平时文化常识的积累。
误译属常见现象,有的属于个别词语的误译,有的属于表述不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不能理解整个句子的含意,对此,需要联系语境及译句与上下文关系推断大意;另一种是以为自己理解了,其实理解错误,回避这种失误的方法就是要提高警惕性,必要时当需整体理解全文,翻译时力求思维严谨。
请指出下面文段中画线句子的译文的硬译或误译之处并改正。
14.(陈子昂)尤善属文,雅有相如子云之风骨。初为诗,幽人王适见而惊曰:此子必为文宗矣。(卢藏用《陈子昂别传》)
译文:隐士王适看到后吃惊地说:这个人一定会成为文章为世人所师法的人物啊。
问题:“幽人”译为“隐士”错误。
改正:译为“幽州人”。
解析 古代称呼人名时,有一种习惯,即先言其籍贯再言其姓名。
15.君讳嘉(指孟嘉),字万年,江夏鄂人也。君少失父,奉母、二弟居。娶大司马长沙桓公陶侃第十女,闺门孝友,人无能间,乡闾称之。(陶潜《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
译文:(她)在家孝顺友爱,别人不能离间她与家人的关系,为此受到当地人的称赞。
问题:该处叙述对象应是孟嘉,而不是陶侃之女,属整体理解错误。
改正:把译文中的“她”改为“他”。
解析 从语气看,该句整个主语是“君”,而且承上省略。
16.(2011·新课标全国)靖康元年正月二日,次滑州,方平(人名)南奔,灌(指传主何灌)亦望风迎溃。黄河南岸无一人御敌,金师遂直叩京城。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背城拒战凡三日,被创,没于阵,年六十二。
译文:何灌来到京城,金人乞求面见他。何灌不允许,令士兵控守住西部边角。
问题:“乞”的主语应是“何灌”,“不许”的主语应是皇上(宋徽宗),“控守”的主语应为“何灌”。
改正:何灌赶来,请求入见,皇上不允许,而命令他把守西部边角。
解析 结合语境——金兵已“直叩京城”,又怎么可能“乞入见”?且“乞”字只可能用于下对上。
17.汉(指传主吴汉)乘利进逼成都,阻江北为营,使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江南。帝闻大惊,让汉曰:“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
译文:比敕公告诉你千万条理由,哪里想到大事临头却又慌乱!
问题:误把“比敕公”当成一个人了。
改正:近来告诫你千条万项,为什么临事却又背离、错乱!
解析 如果把该传记基本的人物、情节、内容搞清楚了,就不会出现这样低级的错误。
(三)当补必补:当补不补,表意不明,文意不畅
1.省略句的补充
省略是文言文中的一种普通现象,也是古代语言的一个特点。省略句是翻译中的一大难点,因为省略现象普遍而复杂,而且很难找到鲜明的标志,不像判断句、倒装句那样容易判断。这些省略成分在翻译中如果不补充出来,就很难达到现代汉语表意清楚、表达流畅的要求。因此,补出省略成分是文意通顺的关键。
省略句的类型复杂多样,怎样才能在阅读实践中准确判断省略句呢?怎样才能准确补充成分翻译出精确的意思呢?方法是勤于积累与灵活运用。
(1)译出省略部分,须回归语境、把握语境,这是根本。例如2012年大纲全国卷译句“(郭)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中“颁示”的主语是谁?从该句来看,主语似乎是“郭浩”,但郭浩“知金州兼永兴军路经略使”,只兼一个永兴军路的经略使,怎能“颁示诸路”呢?这里的主语应是“朝廷”。
(2)积累常见省略句型,灵活判断、运用于翻译。最常见也是最常考的省略句有:a.省略主语,b.省略动词后或介词后的宾语,c.省略介词“于”或“以”字。
18.在下面句中括号内填出省略的词语。
(1)(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2)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
(3)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
(4)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5)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6)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7)竖子不足与(之)谋。
(8)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
(9)赐之(以)彘肩。
(10)于是秦王不怿,为(之)一击缶。
19.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英宗即位,(魏源)进尚书。正统二年五月命整饬大同、宣府诸边,许便宜行事。……事竣还朝,与都御史陈智相詈于直庐[注]。智以闻,诏两责之。(选自《明史》)
注 直庐:旧时侍臣值宿之处。
答案 事情办完后回到朝廷,(魏源)与都御史陈智在侍臣值宿之处相互斥骂。陈智把(这件事)报告(给了皇帝),(皇帝)下诏书责备了他们。
解析 该句涉及省略句的翻译。句子中“竣”可以通过“竣工”一词联想而得到正确的解释;“与都御史”前省略了主语,结合上文可知,这里需要补充的主语是“魏源”;可以通过“詈骂”一词推知“詈”的意思是“斥骂”;“以闻”的“以”后面省略了宾语,联系上下文可知这里的宾语应是“两人吵架这件事”,所以翻译时需要补出介词的宾语“之”。
2.其他词语的补充
在翻译过程中,除省略成分要补充外,还有必要添加、补充一些必要的词语,使句意更加明白,表达更加流畅。如翻译一些高度凝练的句式(如“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必须补充一些词语才能使意思表达清楚、明白。这样的补充,没有标志,也无规律,全凭自己对原意的精确理解。
例如:先大夫虑废经史,屡以为戒。
译文:先父担心(我)荒废经史(的学习),多次拿(这件事)来告诫我。
边练边悟20 翻译下列句子加以体悟。
(1)(钱)公先御之于石撞(地名),矢尽继以瓦石,身被一箭,倭贼遁去。(《戒庵老人漫笔》)
答案 钱公先在石撞抵抗倭寇,箭射完了用瓦块石头继续(投击敌人),自己被(射中)一箭,倭寇逃走。
(2)孟子曰:“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公孙衍张仪章》)
答案 孟子说:“(如果)能施展自己的抱负,(就)和天下百姓一起实行自己的抱负;(如果)不能实现自己的志向,(就)走自己的路。”
(四)译句规范,不得出现语病
只要表达,就必须合乎语言规范,何况“达”是文言翻译的基本要求之一。可能是基本功不过关,也可能是粗心马虎,不少考生译出的句子艰涩难懂,语病不少。对此,应苦练语言基本功。译好句子后须读一读,把不通顺之处改过来。
下面的译文均有语法问题,请改正。
21.羽(陆羽)嗜茶,造妙理,著《茶经》三卷,言茶之原、之法、之具,时号“茶仙”,天下益知饮茶矣。鬻茶家以瓷陶羽形,祀为神,买十茶器,得一鸿渐(陆羽的字)。
译文:卖茶的人用瓷土陶制出陆羽的塑像,当成神供奉,(顾客)买十件茶器,(店家)就送给一个陆羽。
改正:卖茶的人用瓷土陶制出陆羽的塑像,当成神供奉,(顾客)买十件茶器,(店家)就送给一个陆羽的塑像。
解析 “送给一个陆羽”,表意不合逻辑。
22.会郭后废,范仲淹争之,贬知睦州。公(指传主富弼)上言,朝廷一举而获二过,纵不能复后,宜还仲淹,以来忠言。
译文:纵然不能恢复郭后,应该让范仲淹回来,用来进谏忠言。
改正:纵然不能恢复郭后的身份,也应该让范仲淹回来,用来招纳忠言。
解析 “恢复郭后”,动宾搭配不当。“进谏忠言”,是指让范仲淹回来进谏忠言,还是指召回范仲淹这一举动可以招纳忠言,不明确。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语文古文答题技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