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制隔离戒毒所所学员不听话会有备考上吗

戒毒所大队长事迹材料
&& 戒毒所大队长事迹材料范文
戒毒所大队长事迹材料
本文由公文易网()编辑 ryw 精心整理,可为2016年写作与“戒毒所,大队长,事迹材料”有关的文章提供参考,需要更多范文资料请进
栏目,我们为您准备了更丰富实用的最新资料,或从右侧的搜索框重新搜索,会有更多发现。
牢记宗旨,以身作则,带出了一支有活力的和谐团队
“公生明,廉生威。”18名“娘子军”的团队,这个“领头雁”不好当。但听她说起来好像并不难,“公正执法,带头廉洁勤政,就是这样做”。
在三大队,经费开支、学员帐目、戒毒人员考核奖惩等等大小事务都是公开的,让全大队警察查询、监督和批评,一视同仁,每个人都是当家人,都是主人翁。王永红说到了,也做到了,在同志们中的威信就这样建立起来了。
“当好大家的后盾。”在同志们眼里,她是大家的好后盾。“我不能让她们带着顾虑去工作。”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作为大队长,在对同志们严格要求的同时,她时刻把大家的事放在心上。去年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小王,家在几百里之外,王永红每月都会善解人意地替她几个班,让她“家走一趟”,“缓解一下压力,加加油,回来才能更好工作”。平时队里谁家老人生病了,谁家孩子不听话了,她总是尽力帮大家排忧解难。她常说,我们都是别人眼中的“女汉子”,女人想干工作不容易,既干好工作、又照顾好家庭更不容易。在她的带动下,团结友爱之风盛行,和谐温馨的大队氛围,让大家心里轻松舒畅。
“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人们常说,管教这活不好干。但王永红却对管教工作非常热爱。从大队内勤、副大队长、政治教导员到大队长,16年来,她始终坚持刻苦学习,自学考过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教育学》、《管理学》、《戒毒业务读本》等书籍总是卷不离手,一本本厚厚的工作笔记记载着她对教育矫治工作的总结和深思。凭借广泛涉猎的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她指导年轻警察参与管理教育,带出了一批又一批的管教骨干,很多警察在她的感染下,更加热爱这项工作。
用心学习,科学管理,探索出一套教育戒治的新思路
很多戒毒人员长期生活在社会灰色地带,生活恶习多,要想让她们在轻言细语中主动接受教育戒治很难。但王永红凭着多年的管教经验,以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达到了满意的戒治效果。
“真情感召暖人心”。王永红提倡人文管理、人文教育,她坚持人性化管理,刚柔相济,对戒毒人员谈话不起高腔,教育方式不贬低人格,通过耐心细致的开导、深思缜密的教育、真心实意的关心和娴熟运用攻心术,引导戒毒人员认识自身错误,调动戒治积极性。她说,钢打的、铁铸的,功夫到了照样熔化。2013年9月,戒毒人员刘某认为自己吸毒被抓是冤枉的,是当地公安对她的打击报复。她自入所开始,一言不发,消极对抗。王永红针对她体弱多病的情况,请医务室大夫为其量身定做治疗方案,合理调节饮食,同时耐心倾听她的成长经历。生活上的关心、情感上的交流,慢慢拉近了刘某与警察的距离。最终刘某承认了吸毒的行为,也认识到吸毒的严重危害,戒治态度有了极大改变。在王永红的严格教育和真诚关爱下,刘某最终戒毒成功,顺利回归社会。
“引疏结合寻突破”。作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她善于从心理学的角度,寻找教育吸毒人员的突破点。曾有这样一个班组,12名戒毒人员,普遍戒治态度消极,违纪现象不断,警察谈话教育效果不佳。王永红将她们带到了心理矫治室,让她们集体进行沙盘游戏。戒毒人员很放松的投入到游戏中。通过观察,王永红很快发现了问题,找到了她们中间潜在的“领导者”,顺利瓦解了她们的消极小团体,重新划分了班组。此后,这12名戒毒人员在新的班组中积极戒治,效果良好。王永红善于创新。她在大队中开展心理互助活动,打破了心理咨询工作一定由警察担任的常规。她挑选出有一定文化、心理健康、表现积极的戒毒人员,经大队心理咨询员培训,担任心理互助员。心理互助员积极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对有心理障碍的戒毒人员实行“一帮一”心理互助,充分调动了戒毒人员参与戒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非常显著。
“严字当头抓管理。”她善于宏观把握,加强制度建设,增强工作实效。针对戒毒人员普遍思想散漫,好逸恶劳,情绪化严重,服从意识差等特点,她严格管理教育,强化制度约束。制定了《戒毒人员一日生活作息流程图》,做到制度从严、要求从严、训练从严、管理从严,对无理取闹、故意破坏的戒毒人员绝不宽容,严厉打击,戒毒人员普遍服从管理,安心戒治,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听析兼容事倍成”。在对戒毒人员的管教中,她的“招儿”特别多。她常说:“想管好人一定要学会听”。她常常要求警察,对戒毒人员的心声、怨言、不满都必须耐心倾听,全面了解,找到打开她们心灵的钥匙。在倾听的过程中,对她们倾诉中正确的看法给予鼓励和支持,对错误的或偏激的看法要以平静的心态、正确的观点、坚定的语气给予纠正。帮助戒毒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让她们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她所在大队多次接收全所最难管的人员,在她的耐心疏导下,公开对抗警察不服管理、多次严管未果的人员全部转化,有的还成了成功戒毒的典型,起到了“警示一个、教育一片”的效果。
恪尽职守,默默耕耘,彰显一名戒毒女警的风采
“干事业就是要有奉献和牺牲精神”,王永红如是说。从警16年来,她总是把组织上的认可和同志们的信任看得很重,把自己的付出、家庭的损失看得很轻。
2011年教育矫治工作面临转型,教育转化工作要全面收尾,戒毒戒治工作要全面展开。王永红作为一名有着丰富教育转化工作经验的警察,勇敢承担起这份艰巨的任务。她将各队沉淀未转的难管人员集中到一起,全程靠在工作上,寻找突破口逐个击破。她昼夜不停地与帮教人员谈话,连续20多天,吃住在大队,直到人员全部转化。过后,她欣慰的说:“作为一名管教警察,我为自己能善始善终的圆满完成这项重要任务而自豪,从接收第一名学员到攻克并送走最后一名痴迷人员,这段伴着眼泪、喜悦和收获的经历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她们顺利回归社会是对我最大的褒奖。”
十几年来,她一心扑在工作上,儿子从牙牙学语到长成1米9的小伙子,妈妈陪伴的日子屈指可数;每逢大年三十,为了那些戒毒人员,她总是选择在大队值班。她说:“选择了戒毒事业,就等于选择了奉献。”在王永红的生命天平里,重的一端,是戒毒工作,轻的一端,是家庭。王永红愧疚地说:“我爱我的亲人和家庭,但是,面对职责,我要挑起重的一端。”她被山东省戒毒局评为“十佳大队长”并记个人三等功,被山东省司法厅授予“全省司法行政系统2014年度人物提名奖”并记个人二等功。
关键词搜索:
您还可以返回
栏目浏览更多相关范文。
(日 责任编辑:ryw)
栏目查看更多相关文章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E-mail:news center
琼山戒毒所学员心灵蜕变:为了儿子我一定戒毒(图)
&&& 原标题:琼山戒毒所学员心灵蜕变:为了儿子我要戒毒[图]
&&& 4月30日,海南省琼山强制隔离戒毒所举行海南戒毒模式第四期集中教育班结业仪式,图为戒毒人员进行戒毒宣誓。 &&& &我宣誓:为了妈妈的眼泪,为了妻儿的期盼,我要告别昨日不堪回首的生活。不论身在何处,有无监督,我都会坚定戒毒信念,坚决抵制毒品的诱惑,以实际行动捍卫做人的尊严,重塑我的新生!&4月30日上午,在海南省琼山强制隔离戒毒所海南戒毒模式第四期集中教育班结业仪式上发生了这感人的一幕。 &&& 据了解,该所这期集中教育班教学时间为6个月,共进行了13门课程的学习和训练,其中包括:优秀传统文化《弟子规》《太上感应篇》《了凡四训》,开展了心理健康课教学、心理团队辅导系列课程等。 &&& 通过近半年600多课时的学习和训练,戒毒人员的思想和行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蜕变,许多人有了改过之心,从最初的&要我戒毒&,变成今天的&我要戒&、&我能戒&的转变,普遍找到了促使其坚持戒毒的动力和方法。 &&& 戒毒学员还学会了感恩,从最初的对亲情的无视冷漠变成现在的换位思考和懂得亲情孝道,学员对家人的问候多了、要求少了,普遍增强了家庭责任感。 &&& 蜕变之一:真诚的忏悔 &&& 戒毒学员杨某说,他从小在父母疼爱中长大,在校学习成绩也一直很好,但由于交友不慎,在社会上结交了一些不良朋友,从而染上了毒品。吸毒后,父母一直劝阻,让他戒掉毒品,但他听不进父母的话,反而讨厌父母的罗嗦。 &&& 他很幸运能来到这个集中班学习,通过学习《弟子规》等优秀传统文化后,经过静下心来冷静思考,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让他懂得了做人要念亲情报亲恩。在集中班里,民警老师不断地在用心辅导他,传授他知识,给予他力量,让他树立戒毒信心,增强了戒毒意志力。 &&& 他说:请允许我再次向我的亲人真诚地说一句&对不起,爸爸、妈妈,孩儿不孝,不听话,我真的错了,请给我一次改过的机会,我将以实际行动改过自新,戒除毒品,重新踏上美好的人生旅程。& &&& 蜕变之二:&为了儿子我要戒毒& &&& 戒毒学员吴某说,九十年代初期,他通过做生意,有了一定经济基础,经常出入歌舞厅、酒店,结交了各种各样的人。当时在生活圈里流行吸&白粉&的现象,与他一起交往的朋友,大部分都在玩。看着他们每天&吞云吐雾&,他慢慢也习惯了,根本没有意识到他们是在吸毒,如果你不吸别人就瞧不起你,那时候吸&白粉&是代表有钱人的象征。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他吸上了&白粉&,不知不觉就上瘾了。接下来就是反复戒毒,二十几年中被强戒了几次,但出来以后,还是经不起诱惑又复吸了。 &&& 漫长的吸毒之路,给自己和亲人造成了很大的伤害。这次参加集中班学习,学到了很多知识,他才觉悟过来,明白人活着是为了爱,不能只顾自己,要为亲人多想一点。 &&& 如今,他在家中的角色已变换,当了父亲。儿子今年就上一年级了,而他还在戒毒所戒毒。儿子越来越懂事,他也开始在考虑以后如何面对儿子。父亲每个月来接见都与他谈儿子的问题,父亲说我老了,叫他无论怎样都要把儿子抚养成人。他首次把吸毒的问题与赡养老人和抚养儿子的问题放在一起思考,他果断地选择了亲人,儿子是他人生的希望,继续吸毒只能给他带来灭亡。吴某在结业仪式上发誓:&为了儿子,我要坚决戒除毒瘾!& &&& (南海网海口5月2日南海网记者黄丹通讯员王琼超马骁报道)
【管理员提示】
·在发布信息时,请您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并尊重网上道德;
·因您的言论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由您个人承担;
·管理人员有权根据栏目需要对留言内容进行删改。
健康岛频道推荐
海南美食频道推荐
海南房产频道推荐
海南汽车频道推荐
海南一家推荐
家居装饰频道推荐
城市消费频道推荐衡阳公安局戒毒所民警李晖用大德大爱灭毒魔
作者:梁铨显
来源:中国衡阳新闻网
本网讯 记者梁铨显 通讯员高敏报道 &她是一个意志很坚定的女人,曾经战斗在非典一线,参与抢救400余名非典患者。2004年转业到衡阳市戒毒所后,开始从事挽救艾滋病人、戒毒学员工作,对工作无怨无悔,对病人、对学员关心入微,实现了她永不放弃的誓言。衡阳市公安监所开展的&以文化人立德教育&监所教育工作新模式,她既是创新者,又是实践者,她用古人的智慧来解决现实最难解决的问题,使她管理教育的戒毒学员戒毒率达到83%,这是许多发达国家戒毒场所都无法达到的成绩。&她就是衡阳市公安局戒毒所民警李晖。
47岁的李晖毕业于中南大学预防医学专业,曾服务于衡阳市169医院负责艾滋病预防等工作,2004年正营级干部转业,2009年李晖主动放弃进入机关单位工作的机会,来到衡阳市戒毒所。伊始,从事医务室基础预防、身体检查、控制传染病传播等工作。期间,因其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得到领导和同事的一致好评。2007年,戒毒所一致推荐李晖担任监管女吸毒学员的班主任。先后被评为衡阳市&十佳巾帼建功标兵&、全省防治艾滋病先进个人、全省监管工作先进个人并荣立个人二等功,2014年被评为&全国爱民模范&和&第五届我最喜爱的人民警察&。
与艾滋病人&亲密接触&&&融化冰冷的心
长期吸毒人员往往是倾家荡产,妻离子散,如果再患上艾滋病,不但没有人管,而且人人怕而远之,没有了社会支持,面对一步一步走近的死神,艾滋病患者无能为力。2004年12月,李晖刚到戒毒所不久,戒毒所接到通知,下午将有一名艾滋病人从一所医院转过来,让李晖等管教人员做好准备。那天中午,李晖心里除了紧张,没有别的感觉。病人是一个小伙子,一直莫名其妙地发烧,等查出艾滋病时,病情已经很严重了。他被担架抬下车的时候,听力和语言功能都出现了障碍,浑身多处褥疮,气若游丝。 就在看到那张年轻得有些稚嫩,却苍白得让人心痛的面庞的瞬间,李晖的恐惧也在顷刻间消失殆尽,抢救这个小伙子,她就像母亲照顾儿子一样,为他翻身、拍背、清洗疮面。那是李晖第一次接触艾滋病人。
李晖要求自己在工作中不戴手套。她这样做是想告诉艾滋病人:她没有歧视他们。李晖说,对艾滋病人,尊重比治疗更重要。
一次,李晖管理的监室来了一个处于艾滋病发病期的在押人员小杜,病人身上长满了大大小小的脓包,一些脓包还流着脓血,同一监室的在押人员看了都觉得恶心。李晖却每天到监室为小杜挤脓水、上药、打针,不嫌弃,不放弃,本来自暴自弃的小刘有了与死神抗争的勇气,同监区的戒毒学员也都成了李晖的医疗小助手。
2009年5月,戒毒所医务室里进来一名艾滋病戒毒人员阿明。刚进监区,阿明不但不配合李晖治疗,还不洗澡,不换洗衣服,故意与人打架,甚至提各种无理要求。李晖把阿明带到医疗室,面对面,手拉手,象对待自己弟弟一样安慰鼓励,劝说阿明要坚强,要接受治疗。第二天,李晖又请来阿明的家属,一起到戒毒所做阿明的思想工作。慢慢地,阿明转变了,不但配合治疗,还主动承担监室里的卫生。走出戒毒所的那天,阿明握着李晖的手,泪流满面说:&李姐,自从我得了这个病,再没有人把我当人看,只有你还会这样对我。我这辈子可能都无法报答你这个恩情了,只有来生再报!&
认戒毒学员做&女儿&&&当她们知心&妈妈&
李晖说:&一些戒毒学员,家属抛弃了她们,我很心疼,把她们当女儿&,&学员出所,好像女儿出嫁,我要把她们打扮的漂漂亮亮&。
每位进入戒毒所的女学员都有着自己一段不为人知的生活经历,她们多数是社会底层人员,因为吸毒遭遇社会歧视,她们也是受害者。李晖负责管理教育100多位戒毒学员,为了更好的给她们做戒毒康复治疗,李晖要在第一时间记住每位学员的特点、基本情况,以深入她们囚禁的心灵。通过入所问话,值班点名、日常倾心交流沟通、脱瘾治疗等环节了解每个学员的心情情绪、生活、家庭情况;她妥善安排好每位学员的住宿、日常生活,以缓解她们不安的情绪;她及时与每位学员的家属联系沟通,以解决她们的后顾之忧。
李晖像父母对待子女、老师对待学生、医生对待病人一样,恪守人性执法,诱导戒毒人员从心灵上转化。为进一步丰富戒毒人员的文化生活,李晖自己掏钱跑遍了衡阳市数十家图书店,买来大量涉及法律、致富技能、人生哲理、道德修养等书籍;为促进戒毒人员的康复治疗,李晖组织戒毒人员仰卧起坐、编排舞蹈、做瑜珈等训练,使戒毒人员的身体机能慢慢得到康复。李晖每天带领学员读《弟子规》和《三字经》,学唱传统文化歌曲,不懂的,她耐心解释,并编写戒毒人员的心灵告白&&《悔言醒语》,让她们实现&要我戒&到&我要戒&的转变。对李晖来说,戒毒所就是她&家&,白天她进监区和戒毒学员一起整理整理物品,拉拉家常,晚上她到监室,象对待自己孩子一样为戒毒人员掖被子。2013年5月一天晚上,李晖发现戒毒学员小李的被子被水打湿了,立即回家把自己一床崭新的被子送到她面前。
戒毒学员小刘从小在一个冷漠的家庭长大,母亲没有文化,只会大声谩骂、大打出手,使她性格叛逆,初一便辍学进入社会,13岁在男友的影响下染上毒品,16岁生下女儿。来所时,小刘的情绪很大,时不时有自杀的念头,她的眼前是一片黑暗,看不见阳光。刚到戒毒所,妈妈来看她,她把妈妈送来的衣服全扔进了厕所。&李晖妈妈知道后,和我谈心,多次和我妈妈交流,慢慢感化了我,是李妈妈让我知道感恩,让我知道自己错在哪里。我那时头发脱落得很厉害,我想我会变成秃子,每天大哭大闹,李晖妈妈耐心开导我,自己拿钱到药店给我买药,每天来给我涂药,有时半夜也守着我。&小刘撩起头发说,&现在,我的头发全长起来了,几乎看不出以前脱落的样子了。我快要出去了,可我还想呆在这里跟着李妈妈多学习一段时间。&
戒毒学员李某,从小和外婆长大,不知道自己的父母长什么样。13岁时,外婆去世,她成了无依无靠的孩子。当她来到戒毒所时,没有亲属签字,李晖说:我来签字。戒毒康复后,同样的问题摆在李某面前,李晖二话没说,不但代替亲属签字,而且让她住到自己家。李某满心愧疚,不愿再麻烦&李妈妈&,想找一份工作。李晖通过协调,给她在一个公司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现在她已经找到心仪的男孩,过上了正常的生活。
戒毒学员蒋某林,家住衡阳市珠晖区,戒毒出所后,经李晖介绍在她家附近的超市打工。2012年5月份,蒋的丈夫经查患有鼻咽癌,父母年岁已高,全家人的生活重担都落在了她的肩上,蒋不堪重负,多次服药自杀未果,蒋的父母发现这一情况,设法劝她仍没回心转意。此时蒋的父母商量,唯一的办法就是求助于他们最信任的警官&&李晖。当李晖得知这一情况后,心急如焚,马上赶到蒋某林家中,只见蒋已在床上不吃不喝躺了三天,李晖当即决定在蒋的家中住下,陪她江边散步,耐心开导,白天上班,晚上去蒋家,帮她解决生活困难,建立生活信心。李晖还与社区民警一道,争取社会力量对她的资助,帮助她走出困境。蒋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笑容,蒋的父母逢人便说,是李警官救了她女儿,救了他们全家。
&不管什么事都可以跟我说&&&履行最辛苦承诺
&不管什么事都可以跟我说,我帮你们做。&这是李晖对戒毒学员的承诺。
戒毒学员的父母生病,李晖会带上水果、慰问金去看望和慰问;有的学员在康复治疗期间担心孩子没人照看,李晖也会第一时间到学员家里了解情况,让学员们安心;有的学员在入所初期由于吸毒程度深,身心严重受损,脱瘾期间,7天7夜不眠不吃,骨头酸痛难忍,李晖给她们做全身按摩,来缓解她们的疼痛。为了帮助她们顺利度过生理脱瘾难关,送牛奶、熬稀饭,烧开水冲泡葡萄糖水的工作都落在这个&妈妈警察&身上。去学员家里看望家人、为女学员们寻找结婚对象、解救面临破灭的家庭等等,李晖都将这些看做是自己的事情,看做生活中的一部分,李晖说,只有这样通过实际行动才能让学员们因感动而感化,才能最终化解她们内心的心结。
戒毒学员蒋某,独生子,有多年的吸毒史,母亲因重病住院,父亲是位盲人。在母亲病重期间,蒋某赶到医院挥动菜刀威逼母亲要钱购买毒品,母亲在失望与悔恨中咽下了最后一口气,父亲强烈要求公安局将蒋某强制戒毒。在戒毒所,蒋某绝食37天抗拒戒毒。李晖得知这一情况之后,一边教育蒋某安心戒毒,一边安慰他、鼓励他、开导他;当了解到蒋某的父亲没人照顾,李晖独自一人找到蒋某父亲,带去了米和油,给了500元钱;蒋某的父亲会一点按摩的手艺,李晖决定帮他开个按摩诊所。在李晖倾尽全力的帮助和支持下,盲人诊所正式开张了,蒋某父亲的后顾之忧解决了。当蒋某得知这一消息,已是半年后的事情了,他非常感动,非常后悔自己的所作所为。
戒毒学员罗某刚到戒毒所时,很不安心,李晖多方打听,找到她家,她家里只有一个年迈的母亲,行动不便。后来得知她还有一个女儿小唐,在一所学校当老师。小唐从小父亲去世,罗某将幼小的女儿托给年迈的母亲带后,再没看望过。小唐为此对罗某成见很深,加上罗某现在吸毒,小唐更是不愿相认。李晖将心比心给小唐做工作,她的真诚打动了小唐,终于接受了罗某。罗某康复出所后,李晖给她找了份工作。一年后,李晖接到罗某的电话,希望李晖能以娘家人的身份去参加女儿小唐的婚礼。李晖高兴地答应了。婚礼上,新郎新娘感激涕零。
戒毒学员全某的父亲病重,她和李晖说,想回去看望。李晖找到所里领导,领导同意了她的请求。在两位民警的陪同下,李晖带着全某去医院探望生病的父亲。第二天全某的父亲去世,全某抱住李晖痛哭,感谢李晖让她见了父亲最后一面。她说,她只能用坚定的决心戒除毒瘾来感恩李晖。
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李晖想戒毒学员所想,急她们所急,她付出的努力常人难以想象。李晖说:&在工作中,最有挫败感的就是看见熟悉的面孔重新进来,那时是感觉最失败的。她们不听话的时候最揪心了,我来这里工作几年,我的头发都白了很多。但是我不能放弃她们,抛弃她们,她们其中很多人本来就是因为被家人抛弃才误入歧途的。只要有一个人因为我的工作和努力过上正常人的生活,那一切的付出就是值得的,这个工作就是有价值的。& 而今她实现了当初的誓言,用自己的温情唤醒吸毒学员迷途知返的心灵,挽救迷路的孩子,拯救破裂的家庭。光阴飞逝,岁月如梭,她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用智慧、心血和汗水坚守了三千多个日日夜夜。
中共娄底市委 娄底市人民政府官方门户网站
主管:中共娄底市委宣传部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娄底新闻网(红网娄底站)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
Email:# (#→@)
法律顾问:欧阳旭东原标题:琼山戒毒所学员心灵蜕变:为了儿子我要戒毒[图]
4月30日,海南省琼山强制隔离戒毒所举行海南戒毒模式第四期集中教育班结业仪式,图为戒毒人员进行戒毒宣誓。
“我宣誓:为了妈妈的眼泪,为了妻儿的期盼,我要告别昨日不堪回首的生活。不论身在何处,有无监督,我都会坚定戒毒信念,坚决抵制毒品的诱惑,以实际行动捍卫做人的尊严,重塑我的新生!”4月30日上午,在海南省琼山强制隔离戒毒所海南戒毒模式第四期集中教育班结业仪式上发生了这感人的一幕。
据了解,该所这期集中教育班教学时间为6个月,共进行了13门课程的学习和训练,其中包括:优秀传统文化《弟子规》《太上感应篇》《了凡四训》,开展了心理健康课教学、心理团队辅导系列课程等。
通过近半年600多课时的学习和训练,戒毒人员的思想和行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蜕变,许多人有了改过之心,从最初的“要我戒毒”,变成今天的“我要戒”、“我能戒”的转变,普遍找到了促使其坚持戒毒的动力和方法。
戒毒学员还学会了感恩,从最初的对亲情的无视冷漠变成现在的换位思考和懂得亲情孝道,学员对家人的问候多了、要求少了,普遍增强了家庭责任感。
蜕变之一:真诚的忏悔
戒毒学员杨某说,他从小在父母疼爱中长大,在校学习成绩也一直很好,但由于交友不慎,在社会上结交了一些不良朋友,从而染上了毒品。吸毒后,父母一直劝阻,让他戒掉毒品,但他听不进父母的话,反而讨厌父母的罗嗦。
他很幸运能来到这个集中班学习,通过学习《弟子规》等优秀传统文化后,经过静下心来冷静思考,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让他懂得了做人要念亲情报亲恩。在集中班里,民警老师不断地在用心辅导他,传授他知识,给予他力量,让他树立戒毒信心,增强了戒毒意志力。
他说:请允许我再次向我的亲人真诚地说一句“对不起,爸爸、妈妈,孩儿不孝,不听话,我真的错了,请给我一次改过的机会,我将以实际行动改过自新,戒除毒品,重新踏上美好的人生旅程。”
蜕变之二:“为了儿子我要戒毒”
戒毒学员吴某说,九十年代初期,他通过做生意,有了一定经济基础,经常出入歌舞厅、酒店,结交了各种各样的人。当时在生活圈里流行吸“白粉”的现象,与他一起交往的朋友,大部分都在玩。看着他们每天“吞云吐雾”,他慢慢也习惯了,根本没有意识到他们是在吸毒,如果你不吸别人就瞧不起你,那时候吸“白粉”是代表有钱人的象征。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他吸上了“白粉”,不知不觉就上瘾了。接下来就是反复戒毒,二十几年中被强戒了几次,但出来以后,还是经不起诱惑又复吸了。
漫长的吸毒之路,给自己和亲人造成了很大的伤害。这次参加集中班学习,学到了很多知识,他才觉悟过来,明白人活着是为了爱,不能只顾自己,要为亲人多想一点。
如今,他在家中的角色已变换,当了父亲。儿子今年就上一年级了,而他还在戒毒所戒毒。儿子越来越懂事,他也开始在考虑以后如何面对儿子。父亲每个月来接见都与他谈儿子的问题,父亲说我老了,叫他无论怎样都要把儿子抚养成人。他首次把吸毒的问题与赡养老人和抚养儿子的问题放在一起思考,他果断地选择了亲人,儿子是他人生的希望,继续吸毒只能给他带来灭亡。吴某在结业仪式上发誓:“为了儿子,我要坚决戒除毒瘾!”
(南海网海口5月2日南海网记者黄丹通讯员王琼超马骁报道)  []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女孩戒毒所内死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