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老师您好,请问一下我是一个初中读了几天就在外面工作的人现在想学英

展程老师您好!我是一个没有上过几天学的人,我想向您讨教像我这样的人,怎样才能在网上赚钱_百度知道您的位置:&&&&&&&&&
王开岭:阅读的力量——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
来源:教师发展中心
  【专家介绍】
  王开岭,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策划,历任央视《社会记录》、《24小时》、《看见》等栏目指导和主编。著有散文和思想随笔集《精神明亮的人》、《古典之殇》、《跟随勇敢的心》、《精神自治》、《激动的舌头》、《王开岭作品·中学生典藏版》等十余部,入录国内外数百种优秀作品选。其作品因“清洁的思想、诗性的文字、纯美的灵魂”而在大中学校园拥有广泛影响,入录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新语文课本》和各类中高考语文试题,被誉为中国校园的“精神启蒙书”和“美文鉴赏书”。他的文字被网友称为“汉语世界里极少的未被污染的文字。
  【讲座内容】
  非常感谢苏州教师发展中心提供了这么一个机会,让我能够有机会,让我和多年来最重要的读者群,也就是大家,有一个见面的机会。说实话这样的讲座是我第一次,在北京更多的是去北大、清华专业去讲课,有时候也跟纪录片的同行去交流。这么多年来我知道,我最重要的读者群是在中学校园,对我作品了解的程度、解读的深度,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没有比中学老师做的更多。所以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对这样一个群体充满尊敬和感激,但是一直没有机会和大家见面。昨天来到苏州之后,和袁老师,还有其他的老师做了一些交流,包括今天上午也做了简单的交流。面对铺面而来这么隆重对我作品的理解和解读,我感到非常吃惊,甚至是受宠若惊,我觉得这是作者最大的幸福。某种意义上我面对大家,我感觉到像是来到了一个特殊的空间,里面坐满了我精神和心灵上的亲友团,这也是我非常荣幸的一件事情,所以我非常感谢大家。
  看一下咱们今天讲座的题目,这个讲座的题目是袁老师临时替我设计的,非常感谢,这个题目是“阅读的力量——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我昨天晚上来到苏州之后,我回到宾馆我就做一件事情,我就查了一下北京今天的PM2.5的指数,因为我的孩子非常小,2岁半,所以他每天的外出,我是根据美国使馆公布的空气质量的数字来判断他是否要外出的,昨天晚上公布的数字是300多,PM2.5是360多,污染指数达到400多,这在气象污染里面属于重度污染的六级。今天早上等我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我老婆发了一条短信,说今天不要出门了。从北京来到苏州有一种逃离的感觉,北京是一个雾霾的城市。
  甚至我们今天这个时代,不光从气象来讲,从精神上来讲,我觉得这也是一个雾霾的时代,这个雾霾的时代,我觉得我们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我觉得的特别有意义,这是对我自己自勉的东西。在一个雾霾的时代,我们学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
  甚至袁老师给我设计的题目是多谈一些阅读和读书方面的东西。我觉得阅读,因为我做电视,大家都知道中国的电视台基本上是歌舞泛滥。我曾经开玩笑,说这个时代是一个只唱歌不读书的时代,中国电视现在几乎没有一家电视台做过一档读书节目,央视过去有,后来也砍掉了。这个时代你发现中国非常奇怪,只唱歌不读书,而且被各种各样的歌声、歌舞感动的一塌糊涂。我觉得在这个雾霾的时代,我们学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在一个只唱歌不读书的时代,让我们安静下来学习读书,非常有意义。
  面对大家我非常羡慕,大家都是语文老师。我很小的时候,我上小学,上初中。每次开学以后发了新书,第一件事是要给书包书皮,我急不可待就打开了语文书,基本上课都没上,这个语文课本里边的课文我已经领略一遍了。我大学毕业之后也做了几年的老师,非常不及格的老师,非常不称职的老师,因为我教的专业是思想政治课,这个专业如果你做的特别好,做的特别合格的话,我反而认为另外一个意义上不合格的,所以我把它做的差一点。
  我清楚的记得刚毕业那一会儿,经常参加监考,每次监考我是百无聊赖,我非常不愿意做监视别人的事情,我觉得这是非常不道德的事情,当然我这也并不是说大家要放弃考试,要放弃监考,是对我来讲我对监考有一种排斥,所以我监考非常不认真。但是有一门课的考试我是能坐得住的,什么考试呢?语文考试。因为语文考试总有一些多余的试卷放在那个讲台上,我会拿过来看一下,甚至尝试做一下,因为我发现里面有一些小文章和小段落特别有意思。后来经过我的努力,我就彻底退出了监考老师这样一个行列,不再监考了。我说这个的意思是说语文课,语文老师,在整个中学教育系体系里面,是最好的,是最有吸引力的。
  其实我们观察一下我们周围你会发现,我们的年轻人进入社会以后,你和他聊天,你会发现他印象最深的实际上是他的中学语文老师。请你仔细想一想,这并不奇怪,为什么呢?因为一个人他的情感的发育,他的价值观的培养,包括他语言系统的塑造,最重要的是来自于他的语文课堂,如果他的语文老师自己是一个读书人,在课堂之外,在教材之外还布置了其他的阅读之外,那么这个孩子他的知识结构,他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他的价值观,包括他的审美习惯,我觉得他和别的孩子是不一样的,就在中学大量读过课外书的孩子,和没有读过课外书的孩子,是完全不同的。也许读这个课外书,在应试的高考里面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但是等他成人以后,等他走出很远以后,他会非常感激自己的语文老师。
  现在人,包括现在大学生,实际上在大学里面并不读书,尤其是课外书,没有读书,他接收的全是网络时代非常短平快的条目化的信息。比如说一个长篇小说,实际上都是在中学里面完成的,甚至在课堂上,脑子走神,开小差的时候完成的,偷偷读完的。其实这非常重要。因为进入社会以后,现在年轻人基本上没有更多的读书时间,尤其是学理工的,没有读书时间。也就是说高中毕业以后,他的阅读史基本上终止了,他的文学修养终止发育了,停止了。所以在中学阶段碰到什么样的老师就变得非常重要。
  我今天还开玩笑,我说做语文老师是人生最幸福的一件事情,大家觉得不是这样,是因为有一个考试制度,有一个应试的标准在那个地方,如果抛掉这一点,我觉得做语文老师真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事情,因为你是读书的专业户。你们的读书应该比我多,我说应该比我多,因为你们天天在读书,课上读,课下读,你们的职业,语文老师就是一个和孩子一起读书的一个事业。
  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关于人生的幸福”,实际上是有答案的,大家都知道,在《论语》里面有一段对话,我给大家读一下,大家马上就明白了,这段对话是孔子的学生自己讲的,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武雩,咏而归。”这段话什么意思,大家都明白。就是阳春三月的时候,穿上春服,脱掉厚重的棉衣,五、六个成年人,再带上六、七个小孩子,一起在沂河里边洗澡,然后在吹吹风,晾干衣服,吹干身体,然后唱着歌就回家了。在我的印象中,在我的理解里边,我觉得这是人生最幸福的一个情境,风和日丽,一群精神明亮的人,非常棒。他们在充分的阅读自然分享这种快乐,然后在一起唱着歌。歌在那个时代是非常有文化的东西。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孔子就是一位伟大的语文老师,他做的事情其实就是语文该做的事情。
  其实大家想一想,语文该做的事情是什么呢?我说“语文实际上是有使命的”。语文的使命无外乎三个方面,他要帮助孩子建立起三个系统。一个系统是语言系统。第二个系统是美学系统,也可以叫审美系统。还有一个系统是价值观系统。从古至今优秀的老师都是完成这三个方面,孔子完成的也是这三个方面,刚才那段话在《论语》里面,大家已经是孔子说教的东西,其实那个情境完全是生活美学的东西,那就是美学系统。所以说孔子他是和自己的学生一起阅读自然、阅读社会。咱们的语文老师、咱们的语文课,也应该从这三个方面去做一些努力,语言系统、价值观系统和美学系统。刚才我说的《论语》里面的情境,我认为这是人生最幸福的一个情境。
  海德格尔有一句话,叫“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包括我们琅琅上口的,我们都非常喜爱的海子的那首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实际上我觉得和孔子两千多年前认同的弟子那段话是重合的,是一样的。就是我们要在什么样的世界里面,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那样一个人生情境,那样一个生活的美学画面,我觉得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都去追求的。如果我们的语文老师在教《论语》的,在教这段话的时候,把它和我们的向往的生活情境、生活方式、生活面貌,我们的心灵状态能够结合起来,我觉得这就是成功的。因为我不知道人家读这段话是什么感觉,我读的时候,我觉得那种歌声咏而归,唱着歌声就回家了。那种歌声是从生命的最深处传来的。虽然是两千多年前,但我觉得它有永远的价值和永远的启示。
  我刚才讲了三个系统,语言系统。我曾经有过一篇文章,非常短,我自己都没有重视,甚至我觉得没有把它写好,因为是十几年前,上个世纪末写的,后来也没有时间和经历去修改它。但这篇文章被语文读本选入了,是初中还是高中。我现在看我觉得它意义重大,里边的一个主要思想是“一个时代结束了,我们要及时地清理我们的语言垃圾,我们为一个新的时代而欢呼,我们首先要为新的语言系统的到来而欢呼”。大家看这次十八届三中全会结束之后,所有的专家解读,非常注重报告里面它的用词,改革提了多少次,他们从语言的变化里面寻找过改革的风向标,非常有价值。
  早在几年前,大概三、四年前。因为我做新闻我非常了解,国家计生委发出了一个通知,要在全国清理计生标语,他们叫做“洗脸工程”,什么叫做“洗脸工程”,大家知道地方上的计划生育职能履行的非常不好,甚至臭名昭著,我们看到了很多触目惊心的暴露语言,我抄了几段。“该抓不抓,房屋倒塌”,“宁肯血流成河,不能超生一个”,“一人超生,全村结扎”,“引下来,流下来,就是不能生下来”。大家不要以为我今天说的非常恐怖,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在干的事情。所以我们的后人,再过十年、二十年,他们将不理解他的先辈,他的父辈,他的先人,在中国大地上,上演的这一幕一幕,虽然我们生在其中并不觉得。这在人类文明史上都是触目惊心的,这种暴力的语言。
  我有一篇文章在写高尔基,高尔基因为有本书,叫《不可思议的思想》,他里面批判了俄国1917革命很多不光彩的行为。里面也讲到一件事,他就讲到这种口号,革命口号,战斗口号,它的杀伤力。其实暴力的语言很快就能召唤来暴力的行动,大家千万不要轻视语言,语言非常重要。
  所以我在那篇文章里面提到了这么一点,我就说语言环境其实就是我们生存的环境,语言的遭遇其实就是我们人的遭遇。大家都清楚人的建国历史,语言的遭遇其实就是人的遭遇。当年文革时候的那些口号,“打倒什么”,“高举什么什么伟大旗帜,团结在什么什么周围”,还有我们经常琅琅上口的,甚至有点反动,“统一思想”,我们知道思想的多元化,观点的争鸣,思想真正的解放,我们赋予这一词汇正面价值,但是我们为什么又能够兼容统一思想呢?统一思想和思想的多元化和思想的丰富性,和观点的争鸣完全是对立的。但是我们今天这两组词语同时使用,同时用已经不错了,过去是只能使用一个,现在提倡思想动员已经不错了。包括现在不易察觉的一些词,像“征服”什么什么,征服南极,征服珠峰,征服太空。我经常给别人讲,我说千万不要用这样的词,我们新闻里面千万不要出现这样的词。这样的词从哪里来?就是不经意间,从作文里面没有注意到的细节,甚至某些报道,某些课文里面就有这样的词,征服太空,人类的成就要以消灭、杀伤和摧毁大自然的成就为前提。
  所以我说,保卫语言实际上就是保卫我们的生活。其实后来我又看到海德格尔也说过一句话,“语言就是你生存的居所”,语言就像你生存的房子一样,你要爱惜自己的语言。一个国家失掉了语言也就亡国了,保卫我们的语言。我们不光要保卫语言,还要清理语言,语言的逻辑,语言概念的使用,我们赋予语言的内涵,我觉得都需要做一些清理性的东西。尤其是中国,建国以后我们的语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实行了好几次的简化字的推广,所以我们的字你现在看,和香港的字很不一样,我们对我们的汉语做了大规模的改造,我们发明的很多的政治语汇,给这些政治语汇以至高的荣誉和地位,不可动摇。而且从1949年以后,我们多少的文人、作家、知识分子倒霉及倒霉在语言上,祸从口出。而我们现在研究,研究政策,也是在很好的研究一些词汇,解读一些成会。
  而我觉得语言的基础就是在中学。如果我们的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教给我们学生尽量使用干净的语言,纯洁的语言,还原语言本来的面目,送回去,送到原来的位置上去,经过几十年的扭曲含义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像我刚才说的征服,大家根本不觉得它有什么异常,包括我们现在一些行政的口号,包括一些正面的口号也是那样。坚决怎么样怎么样,打一场什么样的歼灭战,攻坚战,里面全是斗争词汇,这些词汇都是几十年的语言遗产没有清理掉,以至于我们用的琅琅上口。
  我们地方官员讲错话,是当年没有遇到好的语文老师,是语文老师的失职,这是我讲的语言系统。在这个方面不用太去发力,但是要注意到一些细节,因为一个孩子他的语言系统就是从他的中学发育起来的,因为在大学没有时间接触语言类的东西。
  包括我在央视做电视我也经常讲,一个好的主持人,必须具备好的、独立的、自觉的语言系统,像央视主持人,我在评价白岩松的时候也提到,我说白岩松很难得,他有一套自己的语言系统,而别的主持人基本上没有,只会抄袭、复制别人的语言系统。柴静也有,而这些实际上都是他们读书的结果。白岩松是读书人,而且白岩松酷爱音乐,疲惫的时候就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听一些古典的东西。你从他的文章,从他的演讲,也感觉到他是读书人。柴静更不用说了,很重要的基础是她早年的文学阅读,这让她对人性的理解,对人道主义价值观的运用,包括她快速组织语言的能力和重点词的捕捉,都来自于她文学性的阅读。
  我们今天的主题是讲阅读,他没有简单的说把题目定位为“读书的力量”,我们读书在中学完全不用宽泛。阅读应该有这么几个方面。
  一个是阅读经典,这个主要指的是读书。
  再一个是阅读自然,对大自然的阅读。
  还有一个就是阅读故乡,我是针对我们当前社会发生的变化,以及孩子们成长中的比较注意的一些事项提出来的,我加了一个,我认为要阅读故乡。要阅读自己的故乡,因为故乡不光是解决你的身世问题,你的出生问题,我们经常说你从哪里来?你是谁?你到哪儿去?这是人生永恒的必须要急迫解决的问题,否则你的生命是没有出处的,这是非常空的。如果你是敏感的人,你死的时候都会觉得死不瞑目,你会死的很茫然。我觉得故乡教育,阅读自己的故乡能解决很多问题,但是在当代阅读故乡碰到了空前的劫难,很多故乡在消失,我下面还会讲。
  还有一个阅读是阅读社会。我主张我们的孩子要从最贴身的环境里面,找个机会去阅读一下这个社会。大家可能觉得没用,我觉得是有用的,因为可以写作文。我们的作文不能老是去谈读一些名著的读后感,我们总要碰一些现实中最贴身的问题。但我主张那个口子不要开的太多,不要让它太沉重。生活细节完全可以从最贴身的生活环境中去捕捉。比如说小新闻当中出现的虐猫事件,应不应该吃狗肉,这都可以去探讨。包括城市发大水,内涝。我是搞新闻,我比较关注这些,包括食品安全问题。去年北京还有一个初中生,一个小男孩经常跟母亲去菜市场。于是他就用他的小办法跟老师搞合作,用实验室的试剂检查北京市场上蘑菇的质量。发现了很多漂白剂,很多违禁的化学用品,公布出来之后让整个北京的监督部门非常尴尬,其实这就是阅读社会。而这些在中学教学的体系里面,只有语文老师能同时做到这几个方面。你说做数学课,老师给学生讲一些阅读社会的东西,和一些阅读自然的东西,显然是不合适的。但我们可以把它放在我们的课堂,语文课是非常神圣的,很辽阔的一个平台,它有多大取决于你有多大,你有多大他就会有多大,所以你要把它填满,把它撑大。
  我从几个方面,我刚才提到的阅读的几个方面适度的展开一下。
  第一个是阅读经典。老师都比较关注的问题,又讲到读书的话题,阅读经典首先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是经典?我个人不同意把现在的一些名著等同于经典,因为我也知道,我在书院里到很多书,他的消费群中学生是一个,经常冠“你不得不读、你不能不知道”,其实我个人觉得,名著不等同于经典。
  很多非著名作家的小东西,某一篇文章都可以堪称经典,什么是经典?描述很困难,但是我还是可以试着去描述一样。在我看来,它是具备了某种永恒的品质,就是它的话题涉及到人类生存的永恒话题。什么叫永恒?我也举过一个例子,我说就是一个人死了,去世以后,到了天堂或下了地域,你碰到一个宋朝人、元朝人、唐朝人,你说的他能听懂,他说的你也能听懂,这个交叉部分一定是永恒的,其它的就未必是永恒的。只属于当代截面上的东西,我们说包产到户,是80年代的事情,五年之后这个话题Pass掉了。80年代的很多重要的话题,90年代的人根本不了解,现在年轻人也不去消费。甚至十年前的重大话题,我们这个社会的主要特征,我们今天已经超越它了,那都是已经暂时的东西,不早不晚你赶上了,你幸运也好,倒霉也好,这是人生截面上的东西,所以人生在世多和永恒的东西打交道。你去出国你会发现,我们讲到很多中国式问题,拿到国外去都不好交流的,别人永远不了解,你们国家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你们怎么会这样讲。
  我有个朋友跟我讲他的一个小例子。她去日本,随团的一个旅行,旅行社的导游是一个小姑娘。随团里面有很多的中年人,大阿姨、大妈这样的,到了日本,全是用中国式的眼光,带着中国式的生存经验,对日本的商品、食品产生疑虑,这个食品是不是安全,那个价格是不是公道,那个是不是骗我,那里是不是有个陷阱。每次提出这样的疑问,这个导游小姐就用一种非常不耐烦的语气告诉她,大姐,这里是日本。每次都用这句话来回答她。其实这个细节对我触动非常大,为什么呢?在日本你完全无须担心这些东西,没有人来害你,没有人来坑你骗你。别说去日本,你就跨一座桥到了香港,你就会非常放心。我前两天从香港回来也是,此前我还去了一次贵州,待了十多天,到了贵州非常偏僻的乡下的地方,没有污染到的地方。
  有一个讲座,我就讲我感受非常深的东西,我说我最大的感受,我说我在那边突然恢复了对事物的信任,当我吃东西的时候无须去判断它。这是二十多年来,甚至三十多年来,告别童年之后没有说在自然里面遇到一条河,脱了衣服在里面洗澡,我再也没有这样的经历。但是我在贵州碰了一条河,好多人不约而同在那个地方泡了一个下午。看到天上的云彩,我觉得沈从文当年说那个话是对的,当年我就不是很认同,不是很理解沈从文那段话。沈从文说“我走过很多地方的桥,我见过很多地方的云……”,当时我觉得其它都合适,这个云有什么特殊性。我们在北京形容“天高云淡”,我们形容天气是没有什么名词。但是你在贵州也好,其实在湘西我都没碰到,每一朵云都是不一样的,完全值得你很用心的去打量一个下午。把云的元素放在他人生的流程里面,我觉得是合适的。
  我去香港也是,你完全不用担心你消费的那个东西,就是你恢复了对事物的信任。今天这种信任变得非常奢侈,但是在我童年的时候我觉得是有这种信任的。我们对所有的农产品,我们对所有的东西,包括我们对小商小贩都不用去怀疑,我曾经有过一篇非常小的东西。《乡下人哪里去》,实际上就讲了交易的诚实,民间的信任,民间的伦理,民间的契约,这本来应该成为我们中国人最基本的道德资源,可是我们丢得一干二净。里面讲了一个细节,我曾经在乡下度过几年,我现在都能回想起来。随着我年龄不断的增长,童年的细节变得越来越清晰,童年的事物变得越来越高档,可能由于年纪大的原因,非常清晰。
  它叫“赊小鸡”,就是赊账,他怎么赊呢?每年初春,喊声就要回荡整个山谷。他怎么赊呢?就是哪家哪户你要几只鸡,我记在一个小本子上,他也不大会写字,用什么符号来写是他的事情。然后等来年春天的时候再回来一趟用鸡蛋,因为你生了小鸡,鸡经过一年生长之后不是要生蛋吗?用鸡蛋来还,不用钱,和钱没关系。我当时不认同这个交易系统,我觉得这个交易风险太大了,要是他走了怎么办?他赖帐怎么办,甚至有时候就从村东头搬到村西头都找不到他。这样古老的习惯可能存在了几百年,没变过,没有人会担心。
  其实也就是说,在我们过去,我们对事物这种信任是存在的。我们现在国家政府变得非常杠杆,用更刚性的东西,通知法律制度的健全来补人心的漏洞,实际上是捉襟见肘,非常狼狈。大家知道这个法律也好,制度也好,是刚性的,是有杀伤力的,甚至有破坏力的,且不说我们的法官怎么来判断,我们的职能部门是怎么样按法律来做事的。且不论他的执行效果,就是你做到了法律的公平和正义,法律对文明,对人心的安抚,实际上都起不到作用。你就抓一个人,这个人罪大恶极,判了重罪,判了重刑,枪毙了,法律是公平的,但是它的杀伤力仍然存在,他的家人会仇恨这个社会,会仇恨人群,会仇恨较好的这帮人。甚至他的亲属,他的亲属下属的子女,甚至几代人,还会对这个国家、这个社会充满一种敌视,他会认为是你们一致通过,你们一致投票判决了他的死刑,他不想别的,法律正义他不去想。包括我们的处罚,你违规了,交警严格执行了,给你开罚单了,实际上你内心生长出来的东西也不是善的东西,也是一种敌视的东西,充满敌意,一个人不断的遭到处罚有会对社会充满仇恨。很多的例子,破坏性事件,实际上都是这样造成的。
  而道德,用道德的方式,用伦理的方式,用民间契约的方式,用我们习惯传统的方式来解决,实际上最高效,成本最低的。法律的成本非常高,时间成本,物质成本,人力心力,成本都是最高的。所以我们这个社会,这个时代,真的是丢掉了非常多、非常好的东西。当我们阅读社会的时候,不妨留意到这些细节。
  再回到刚才的题目上来,关于阅读经典。有很多小的文章,很多重要作家并不是著名作家。我今天和袁老师在交流的时候也提到。你像90年代初的时候,那时我刚毕业,20岁左右。那时候我接触到了茨威格,茨威格按当时的成果来讲绝对是非著名作家,根本无法与像托尔斯泰,像雨果这样大师级的相比。但是我现在认为,茨威格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作家之一。他的表述方式,他关注的领域,他主张的东西,对我滋养特别大,也是我现在几乎是唯一一个可以放心的作为安全性读物,毫无污染的读物,非常绿色、非常环保的读物,推荐给每一个年龄段的人,初高中。有很多非常有份量的作品,非常有思想性的东西,有时候我并不乐意推荐给年轻人去读,尤其是学生去读。因为他太复杂,他在深刻的同时,也有更深刻、更沉重的东西,这种重负你必须放在合适的人身上才算是做对了,放错了的话,有时候效果并不好,他并不是它的人群,他并不是它最有效的消费者。面对海量的名著的书海,我们怎么样选择,是按照经典的标准,而不是按照名著的标准。经典在我看来具有某种永恒的品质,它的价值是稳定的,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讲的,也是现在不好的媒体所反对的“普适价值”的东西。
  另外它的主张一定是美好的人性的东西,是善良的,高尚的,具备了这些品质,我就觉得它具备了经典的特性,而且经典的东西也一定同时完成了我刚才所说的特征。一个是它的语言,它的语言肯定是准确的,有力量的,充满美感的。就是你在阅读的同时你又熟悉了语言,领略了语言的美。领略了什么叫准确?什么叫真实?其实我们有时候认为,有的文章写的好和坏,在我看来就是语言的真实和准确,准确就是美。
  另外他也一定完成了美学系统的东西。比如对人性的审美,对心灵的审美,对人格的审美。他把美学系统介给人们,推荐给人们。
  还有价值观的东西。像茨威格大家都知道,大家比较熟悉的是他的小说作品,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象棋的故事》,非常好,这些东西都非常好。但是茨威格还有些别的东西,茨威格不光解决了语言的问题,不光把他的语言系统推荐给人民,也不光把美学系统、审美系统的东西推荐给人民。实际上把价值观传递给人民。除了小说里面的价值观,人道主义的东西,对弱势的关怀力,那种关怀心、同情心、悲鸣之心,人道主义的东西。
  其实他还有另外一些更特殊的作品,有一本书我不知道大家熟不熟悉,《异端的权利》,非常薄的一个小册子。当时93年初的非常便宜,3、4块钱。90年代初那个时候的图书市场不一样。特别是我们今天有网络时代,想读什么都有,就看有没有时间,那时候想读一点东西非常不容易,通过朋友的传播,通过复印的方式,通过邮寄的方式才能够获得一点。当时我读《异端的权利》非常激动,因为你熟悉我们自己国家历史,读那个东西就像我们读奥威尔的东西,为什么苏联人、东欧人、中国人的感受会刻骨铭心,因为我们有着相同的国家历史和人的遭遇。
  《异端的权利》,它是非常薄的一个册子,也就10万字以内,很好读。大家知道在欧洲历史上有个宗教改革的领袖加尔文,加尔文在完成了宗教改革之后,他变成了一个专制的大独裁者。在日内瓦他对卡斯特里奥另外一个学者,反对他的一个声音,进行了一个无情的打击,此前还处死了一个。茨威格这本书实际上就讲他们的故事,这就完成是一个价值观的东西。通过这本书茨威格把他的价值观推荐给人民,留给人民。
  这和我们国家的历史非常地相似,当一个组织、一个团队,从革命状态变成了一个执政状态的时候,这时候它很有可能走向自己的反面。他作为一个民间的异端生存的时候,他可以表现的很英勇、很高尚、很悲壮,因为他正义在肩,自以为崇高。这时候他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对的,他所有的表现都是可歌可泣的。但是当他摆脱了这样一个困境,走向了他另一个对立面,从革命变成了执政,从被迫害者变成了一个有权利的人,这时候他就和自己相似的人和角色采取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就变得非常重要,这是对他最大的一个考验。
  好多年前有一本书,现在买不到了,在大陆列为禁书,在香港可以买到。大家知道民间有一个著名的记者笑蜀,原南方周末的,他编了一本书叫《历史的心声》,《历史的心声》把当年延安的新华日报他一些社论,国务院的所有社论集结起来,大部分来自于毛泽东、田家英他们手里,非常漂亮的文字,集结起来出一本书叫《历史的心声——五十年前的庄严承诺》,意思也就是我们党是凭着这些口号,对全国人民的承诺,将来我要如何如何如何,凭着这样的承诺我们取得了江山,我们打下了天下,我们战胜了自己的对立面。但是当我们坐在了我们曾经反对的那个位置上的时候,我们做的事情和原来的那个人做的事情有多大的差别呢?几乎都差不多的。我听他们讲,说有人把笑蜀这本书拿给一个老干部看,老干部看了几页就勃然大怒,说这全是反动文章。当年延安新华日报说咱们的领袖说的,他说不可能不可能,没说过,实际上他忘了,这正是我们取得胜利的法宝。
  这种角色的转变,在历史的不同时期都曾经上演过,《异端的权利》这本书讲的也正是这样一个角色。加尔文自己受迫害的时候,他是宗教的改革者,他当年受到的迫害,后来他就还回去了。就是说他用另外一种手段,等于报复了自己,背叛了自己的理想。这里边有信仰,有理念,实际上也有人性,也有人性的东西。这本书都非常好,很多人都忽略了这本书。只认为茨威格是温情的,是一个人道主义的小说家。像茨威格这样的作家就是经典作家,他的作品就是经典作品。他同时完成的三个方面的工作,就是语言、审美、价值观。不光他,我觉得我喜欢的作家都具备这样的特点。他们的书当年给我作为一个青年提供这种思想,我觉得都是这三个方面的思想,一个都没落下,一个都不少。
  还有一个作家大家都熟悉,就是《金蔷薇》的作者帕乌斯托夫斯基,《金蔷薇》对于今天4、50岁以上的人来讲是绝对经典的,在文革的时候有这本书,也是影响很多人的一本书。到现在为止,其实这也是我极力向语文老师推荐的一本书,《金蔷薇》。当然也包括他的其它的东西,他所有的东西我觉得都不错。
  关于《金蔷薇》我曾经有篇文章,《爬满心墙的蔷薇》,大家也可以看一下,里面也谈了一下我对作者的定位和认识,没读过的老师可能还有很多,都可以摘一些段落谈一下我对他的理解。
  这个帕乌斯托夫斯基他在《金蔷薇》里面,好多片子都提到了安徒生。安徒生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一位精神导师,在安徒生身上,帕乌斯托夫斯基是不吝惜任何的赞美,把所有的赞美词汇都用光了。安徒生的童话对帕乌斯托夫斯基有一个生命磁场的意义。有一段话他这么说的,他说:“人类的善良品质,犹如一种奇妙的花香,从这本镶金边的书里面飘了出来”,他就说安徒生的书里边飘逸着那种善良的气息。大家觉得“善良”这个词是一个俗的不能再俗的一个词,其实我对这个词有一个特殊的理解。其实我觉得善良的作家,并不是比比皆是的,真正人性的善良,始终如一的稳定性的发挥,实际上对一个作家,对一个人来讲,是一个巨大的考验。而这种善良你在读安徒生的时候,读帕乌斯托夫斯基的时候,读茨威格的,读丰子恺的时候,你都能强烈的感受到这种善良。今天袁老师跟我聊天的时候他也跟我说,他说在我的书里面也读到了这种善良的东西。我甚至讲善良有多大,如果大到足够的成功,你一定是有才情的,善良是一种巨大的能量,这种能量一定能帮助你完成很多东西。
  我对《金蔷薇》,我对帕乌斯托夫斯基有这么一种理解。我有一段话是这么讲的,我说:“酷爱自然,几乎是所有俄国作家共同的品质,而像《金蔷薇》这样执着的寻访,文学与地理,精神与自然的关系,则不多了”,你打开《金蔷薇》,包括帕乌斯托夫斯基其它的,咱们国内好像还出了两本,一个是关于《名人肖像》,还有一个是我说“酷爱自然几乎是所有俄国作家共同品质,而像金蔷薇这样制作的寻访,文学与地理、精神与自然的关系则不多了”。你打开《金蔷薇》,包括帕乌斯托夫斯基其他的,咱们国内还出了两本,这三本书我都有,他几乎讲的是人和自然的关系,就大自然地理的风光对他精神风光、心灵风光的渗透和滋养,全是讲这个东西的,讲的非常棒。
  他有一段话是这么讲的,“假如雨后把脸埋在一大堆湿润的树叶中,你会觉出那种沁人心脾的凉意和芳香。只有把自然当人一样看,当我们的精神状态,喜怒哀乐,与自然完全一致,我们所爱的那双凝眸中的亮光,与早晨清新的空气,浑然一体时,我们对往事的沉思与森林有节奏的喧哗声浑然一体时,大自然才会以其全部力量作用我们”。最后一句话我在读书的时候,我是把它重重的画出来,就是“大自然才会以其全部力量作用我们”。其实我们再看一些著名的画家,像俄罗斯的画面,他们对俄罗斯风景,对俄罗斯大地的那种描述。我觉得几乎所有的俄国作家都用大量的篇幅,以大自然为背景讲故事。我有一篇文章就是讲契诃夫的《草原》,如果换成一个中国画家或者换成一个蹩脚的作家,用那么大量的,动不动就是几千字,关于自然风景的描述,我们会非常烦的,但我读的津津有味,而且画面感非常强。几乎所有的俄罗斯的作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不吝篇幅地描述大自然风光。
  其实我把它简单地理解为纯粹的自然性的地理,我觉得那是精神地理的东西。俄罗斯大地的风景,实际上和这个民族苦难的历史,和这个民族的品格,和这个民族正在遭遇的一切是紧密相连的。那种凛冽的感觉,那种苍凉、空旷、辽阔、博大,那种创伤感,那种硬度。所以你会发现它的音乐,它的雕塑性,它的文学,它的绘画是一体的,是一个系统的,都是大地生长出来的东西。当代作家也讲人性,但都是在钢筋水泥的缝隙里面,在我们的小房子里面,我们的房子就是钢筋水泥搭起来的缝隙。那种辽阔的户外写作基本上没有了,而俄罗斯作家和艺术家都是在俄罗斯的大地上创作的。
  而且帕乌斯托夫斯基他和他的同胞,就其他的文学同行还有一个显著的不同。大家都非常熟悉,像俄罗斯优秀的作家。从他们的作品里面你能够感受到这个民族的苦难,甚至包括抗争。但是你读帕乌斯托夫斯基的东西,很少感受到这个东西,他似乎像一个局外人。我在那篇文章里面我也有一段这样的表述。我说“和同胞作家相比,帕斯似乎是一个特例,在作品的气势和主题上,他都没有鲜明的俄罗斯烙印,墓光文化的苦难基因和悲剧资源,并为将其心灵格式化,他也没有卷入时代的政治伦理斗争”。像果戈里、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爱伦堡,都是在一种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灵魂纠结下,以反抗、挣扎、悲愤的姿态实施突围的。而帕乌斯托夫斯基他既没有背负民族的传统,也未被时代的罪恶拦住去路,唯美、温情、诗意是其与生俱来的打算,他也从未因某种现实而在这方面打折扣。
  他有一篇文章,题目叫《似乎无足轻重》,他里面有这么一段话,他在讲他写作时的精神的氛围。他在写作的时候,他老想有一个背景,这个背景他是这么描述的。“不管别人怎么讲,反正对我来说,感觉到有一座孤独的果园,感觉到村外有绵延数十里的寒林,林中有一个湖泊(这样的夜里湖边绝不会有一个人影,只有星光跟百年前一样,跟千年前一样,倒映在水中),是有助于我的写作的。可以说那样的秋夜我是真正幸福的人”,我不知道大家听这样一段话有什么感受,我作为写作者,我非常明白他的感受,这是他永恒的生命背景,一个精神背景。一想到那个背景,那个背景一切入,他就变成了一个纯粹人,他就变成了对这个大地永远保持爱戴之心,他又能够变成一个聚精会神观察大自然细节的人,这个写作背景,这个写作的意境非常重要。所以说如果我们内心也有那样一片宁静的湖水,湖水里边一个人影都没有,虽然很孤独,很寒气,但那种孤独的凉夜我觉得是一种幸福。至少能保证我们在任何年代,别管这个时代多么的肮脏,多么的臭名昭著,多么的乌烟瘴气,我们内心是纯粹的。我们不管去摄影也好,画画也好,写作也好,我觉得我们的人生质量都是有保障的,因为我们在和永恒的东西打交道,
  我还有一段分析的文字,我说“这种心灵的舒适与和平,这种不被时代耽误的心性和稳定品质,在苏联严酷的政治环境中是非常罕见的,他这样说,对生活,对我们周围一切的诗意的理解,是童年时代给我们最伟大的馈赠,一个人在悠长而严肃的岁月里,没有失去这个馈赠,那他就是诗人或者作家”。这段话我非常喜欢,关于童年,我觉得童年给我们的馈赠太多了。如果一个人能把童年送给他的礼物馈赠,始终披挂在身上,那这个人一定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正直的人,同时也可能是一个有才情的人,也可能成为一个艺术家或者作家。
  我有一篇很早的文章《向儿童学习》,后来事隔十几年之后我又写了一篇《父与子》,我里边讲到了丰子恺,因为谈到童年,对成人社会的滋养,童年的重要性,丰子恺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中国作家。实际上丰子恺所有的作品在阐释了刚才帕乌斯托夫斯基的这段话,就讲童年的重要性,童年的宝贵。
  我有一段话是这么讲的,我说“帕乌斯托夫斯基,他不是现实感和斗争感都很强的作家,他更像灵魂方面的美学大师,即大自然最亲近、最信赖的人,更像一个理想主义的冥想者和歌颂者,那种干净到能够聆听到花鸟的物语,能够拿到童话钥匙的人,对现实他的反抗工具是美,是以回答人应该怎么样生活,和以不辜负这个世界的方式来进行的,他不能忍受被阴暗挡住光线,降低视力的生活”,讲到这个地方我突然有一个转折,为什么要有一个转折,又回到我刚才的话题。我说优秀的人类作家,一定在专著里表达自己喜欢的事物的同时兼顾到了另外一个东西。像我刚才的茨威格,他还有一些传记,还有一些剧本,甚至他以自己的自杀,以自己和这个世界的决裂,再一次阐述了他人道主义的主张。
  在帕乌斯托夫斯基身上也有,所以我用了一个转折。我说“但是这毫不妨碍他对那些英勇的同胞抱以爱和尊敬,这在他对茨维塔耶娃、巴比尔、爱伦堡等人的评论中清晰可见,他熟悉对方的价值,清楚对方的意义,拥护对方的劳动。比如他这样评价爱伦堡,爱伦堡就是《燃岁月生活》的作者,也是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他这么评价的爱伦堡,说“我们每个人都想象一个永久的、幸福的、和平的时代,一个自由理性的、劳动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饱经风霜的生命,应享受安宁和幸福。一旦这个时代到来,一旦太阳在摆脱了恐惧和暴力的大地上生气,人们就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怀念所有为他的到来而贡献了劳动、才情和生命的人,在这些人当中,伊利亚·爱伦堡必将名列前茅”。他自己虽然没有像他用户的同胞那样,去做一些批判的事情,去做一些揭露的事情。但是他对这些人抱以尊重,向他们致敬,而且用文字客观的表达了自己的立场。所以我说诗性、浪漫、理想人格、美学的纯粹,对永恒价值的守护,对细微之物的神情,对教育和艺术的关注,这一切奠定了帕乌斯托夫斯基的风格。
  在文章的背后我用了一句话,“多年来我已习惯将《金蔷薇》放在枕边,就像小孩子让自己亲爱的糖果触手可及。临睡前翻开几页,无论内心多么浮躁,这时我可以安静下来,连空气都会变成像书里面的森林一样清澈、湿润、流畅,有一种宁静的、薄荷味的香。他滋养你的精神,你的呼吸,你的肺。在有益于身心健康方面,我认为帕乌斯托夫斯基是最令人难忘的一位”,其实这也是我的写作目标,如果我的作品能够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我觉得那是非常幸福的。
  刚才提到了茨威格,其实我觉得和茨威格堪称同类的,还有中国作家丰子恺。其实丰子恺、茨威格,包括我刚才讲的帕乌斯托夫斯基,我觉得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气质,他们表达的事物,他们那种唯美的、善良的才情,这种对美和善的不遗余力的主张,使得他们和其他的作家,从题材、写法到主题,实际上都是有所区别。
  我在《读者》杂志发的那篇文章,叫《父与子》,我对丰子恺也有一些描述,丰子恺有一段话我引用了,他这么说的,他说“竟然我的心被四件事所占据了,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间的艺术与儿童。这群小燕子似的儿女,是我在人间姻缘最深的儿童,他们在我心中占据的与神明、星辰、艺术同等的地位”。应该说丰子恺一生最重要的画材、写作素材都是儿童。我有时候感慨,我曾经写微博我讲过,我说当代为什么再也没出丰子恺那样伟大的童话气质的作家,甚至也出不了类似的画家。我觉得就我个人半开玩笑地讲,我觉得和我们的计划生育政策有关系。因为丰子恺在他的文章里边,永远提到的是“我的孩子们”。他那一群孩子是他最重要的观察对象和赞美的对象。大家都知道,至少我个人认为,多子女的家庭结构是中国人最稳定的,最美的,也是最符合中国文化伦理传承的家庭组合。我们后来的作家,尤其当代作家,他的作品里面再也不会出现“我的孩子们”,因为家了一个“们”,加上去那就超生了。我们的儿童都是孤独的儿童,一个孩子的“们”和两个孩子在一起创造的“们”,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这些年来,我对中国社会变迁,有两个让我感到非常疼痛的地方。一个是大自然元素的减少,大自然的凋零。一个是儿童的稀少。实际上这次三中全会之后有一个重大的改革措施,就是放开单独家庭可以生二胎。所以微博上有一个著名的段子,我觉得是对长期以来中国计划生育政策一个最大的投诉,也是最巧妙的控诉。他是这么说的,他说:“因为我有兄弟姐妹,所以你们不允许我的孩子有兄弟姐妹”。说的非常好,因为你有兄弟姐妹,你就不再是单独家庭,既不是单独,也不是双独,那就没有生二胎的资格,所以你的孩子就不允许有兄弟姐妹,他继续是独生子女策略。
  实际上这种家庭结构的变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的传统伦理、家族文化的影响是致命的。因为他生理角色变了,他的家庭宗族的成员少了,所以他很多人生的活动,就无法和更多的成员发生关系,去展开。甚至没有任何展开的可能性,他就不懂得亲戚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了,就没有亲戚了,这实际上是非常可怕的。我们的传统文化它的载体实际上就是家族,就是亲戚,我觉得这是釜底抽薪的措施。当然我们的政府已经知道错了,但现在还是羞羞答答不愿意来一个彻底性的纠错。你像韩国、日本、新加坡、他们的人口密度多比我们大得多的多,但他们是鼓励生孩子,而且这个孩子是国家抚养的机制。在日本生一个孩子,国家要给你一笔钱,每个月都给你一笔钱,所在的公司要给你一笔钱。韩国鼓励生育的口号是什么呢?是“父母所能带给孩子最好的生日礼物是他的兄弟姐妹”,韩国是这样鼓励他生育的。因为中国马上会进入428结构,不堪重负,这非常可怕,就现在的两个年轻人,将来变成这个社会的一个年轻人,而老龄数量是不变的。社会的中坚力量,创造性力量,真正创造财富的人,付出最大的人,全是年轻人的肩膀,而这些肩膀少了,将来连一双搀扶老人的手臂都没有,非常可怕。我们做节目也尝试做过一期失独家庭的节目。
  所以我对丰子恺,对儿童的审美感触非常深,永远在他的画材里面,全是我的孩子们,全是一群笑声。他经常用的一个词,他说“我捉一个儿童到我的膝盖上”,“捉”这个词我觉得用的非常好,随手捉一个,像捉一个小动物一样。我们现在一个儿童在家里都成了一个瓷器,小心翼翼的供奉着,都不知道怎么办。甚至我们教育不合理的多少,对独生子女产生的问题,其实都是和独生有关系。
  我对丰子恺的定位是这样的,我说“穿越浊世,历经劫难的丰子恺,是顽强的将童心贯穿一生的人,是那种让你对热爱生活永远投赞成票的人,在他的身上,那种对万物的爱,那种对生活的肯定和修复态度,那种对美的义务,那种对灵魂的许愿皆如此的稳定,不依赖任何条件”。有时候一个作家也好,一个人也好,对这个社会的爱是需要条件的,当条件依据不足的时候,爱也好,恨也好,冷漠也好。
  实际上很多作家,他的创作题材,包括他的风格,他的价值观和他的成长身世是有关系的。而丰子恺实际上他是一个历经乱世,又深受磨难的这么一个人。但在他的作品里面你感觉不到这些东西。他所扮演的这种角色,他对社会的贡献,和我刚才讲的帕乌斯托夫斯基非常像。我经常说一个时代,一个国家,如果我们的成人社会,我们的成年人多一点丰子恺的气质,多一点丰子恺的味道,那这个国家就是一个童话般的国家,就像北欧的小国家一样,这些国家都有一个特征——简单。他的制度非常简单,不需要用严密的、复杂的制度体系、法律体系来监督人。因为他人性的优点能及时的弥补那些漏洞,不会产生。
  就像我们中国人到了美国,就能够一瞬间发现他的投币电话的缺陷一样,钻个小洞,弄根绳,然后拿出来。美国的自动售票机,用了一百年都没出任何问题,他的机子马上就被中国人看出来,这有缺陷,因为你投币之后全部在里面,中国人一下子全拿走了。你说是谁的逻辑出了问题,要再重新的发明设计补这个漏洞,用更高的技术,什么识别系统,更复杂的工艺来完成这个装置,很麻烦,非常麻烦。我觉得一个好的国家,好的社会,好的时代,一定是具备某种儿童的品质,简易,儿童的逻辑是非常笔直的,非常简单。我觉得成人社会应该更多的从儿童身上发现美的东西,向儿童学习,向儿童致敬。
  我的这篇文章里面这么讲。我说“人生的美学和美德,在儿童身上是存量最大的,只有思想成熟,并保持一颗童心的人,才是美好的成年人。儿童和儿童愿望不仅是一个社会最重要的保护目标,也是成人精神最尊贵的营养品”。大家知道儿童在中国的处境是最悲惨的,中国把所有恶的承担者,都不是成人,都是我们的孩子。比如说我们的校车,我们的毒奶粉,我们最毒食品,毒空气,我们的买卖人口,失踪儿童。你很难想象在人类的历史上有那么多的失踪儿童,为了防范这一点,我们家长动了多少脑筋,我们动用了多少法律资源,警察队伍,来干这么一件事情,你说这个社会的治理成本有多高。你在国外看看,哪有失踪儿童,你扔大街上根本没人管。所以我们学习国外儿童的养育方法是学不来的,完全是放养式的,你根本不用担心。因为儿童在他们的国家是最重要的保护目标。儿童的食品是最高检验级别的,绝对不会出任何错误,而且国家不遗余力的照顾他们。你多生,我让你生活的更加悲惨,他更没有办法能力去保证孩子的身体健康,保障孩子的教育投入,这个孩子素质不更差吗?所以这个民族,这个国家是傻瓜,等这代孩子能够成长起来,怎么能够和国外的孩子去相比,很难去比,很难去抗衡。所谓的大国竞争,怎么竞争呢?谁塑造孩子谁就塑造未来。
  不光儿童是最重要的保护目标,儿童愿望也应该是国家最重要的保护目标。比如说他要读书。另外我觉得和童话有关的东西都应该成为国家最重要的保护目标。思维简单的人、单纯的人,也应该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时代需要保护的目标,这部分人在中国生存是非常尴尬的。我们经常说这个人太简单,怎么像孩子长不大,老有这种评价,这是一个非常贬义的评价。而我们评价一个孩子的成长,也是看他能不能迅速的甩掉儿童特征,迅速的加入到成人序列里面去,像他的父辈一样,国家的价值观都出了问题。所以向儿童致敬,学习儿童,阅读丰子恺。在这个时代我觉得特殊的意义。
  刚才谈了一下丰子恺、茨威格、帕乌斯托夫斯基,我觉得他们都是有一个共性的东西,这三个人和我们熟悉的被誉为“良心的作家”是不太一样的。我讲这个意思,实际上就是说,我觉得我们的教育内容里面要讲究一个配方问题,要讲究比例的问题,要把这个比例保持好,如果老给孩子关乎启蒙,现在公民意识也好,知识分子理想也好,人类良心作家写的作品也好,我觉得太单一,因为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唯一性目的,唯一的目的都不是最大的目的,我觉得唯一的目的就是生活,聚精会神的生活,埋头的生活,不被干扰的生活。为什么我们去抗争,我们去批评,那是因为我们热爱的事物遇到了敌人,毁坏威胁美的都是太多了,我们为了保护美,保护幼小,保卫我们内心纯真和柔软的东西。所以我们要变得强大,我们要把自己打造成一个良心。包括我这么多年来干新闻,虽然新闻工作具体做的没有实现这样一个理想。但从初衷来讲,也是为了这个东西,社会的批评也好,良心也好,所以良心和美一直是我自己写作的一个重心,缺一不可。
  我每次出书的时候,我都有意的把我的这个观点放在书封也好,放在扉页也好。我记得在《精神明亮的人》,还有我文集里面有一本书里面,扉页上用了这么两段文字。有一段文字是在《精神明亮的人》里边的封面上用过,“让灵魂从婴儿做起,像童年那样咬着铅笔,对世界抱以纯真、好奇和汹涌的爱意”。我觉得和我刚才讲的实际上是一个意思。还有一段话是这样讲的。“即使在一个糟糕透顶的时代,在精神和心境被严重干扰的时代,我们能否在抵抗阴暗和障碍之余,在深深的疲惫和消极之后,仍能为自己攒下一些美好明净的生命时日,以至不辜负一生,这是我的一个初衷”。他用这么一个词,他说这个时代最严峻的任务,还有生命最美好的初衷。他说是我作品表达的两个大的重心,我说没错,这个是对的。
  我也希望我们的语文,能不能也同时向学生,向孩子们传递这么两类东西,在价值观方面传递这两类东西。所以我们在介绍书目的时候,我觉得要注意一个配方和比例的问题。否则的话可能过于挑食,营养就不够丰富,孩子的健康,他发育肯定会受到影响。这是我讲的第一点,就是阅读经典,就何为经典,我举了一些例子,实际上这个例子是一个补充性的例子。
  第二点我想讲一下阅读的大自然。其实我刚才讲,我说孔子就是一位伟大的语文老师,其实在中国古代,中国传统里面,实际上这个课堂有时候都是户外的,都是露天的,我说露天的并不真正意义上的露天,你注意到大自然的事物。大家知道《诗经》,我对《诗经》的评价非常之高,《诗经》记录的是中国文明史上的纯真年代,是一个童话年代。马克思曾经讲过,世界上有早熟的儿童,也正常的儿童,他把中国人列为早熟的儿童。马克思如果读过《诗经》的话,会发现中国人也有一个正常的儿童这样一个成长期。《诗经》是非常迷人的,我甚至觉得中国古典文学只有一部《诗经》,没有其他的,也不遗憾。
  《诗经》里面到底有什么东西,太多了,每个人都可以得到不同的东西,我甚至有一片小文章,我觉得是趣味性的文章。实际上就是一对小夫妻睡觉,新婚的妻子把老公给摇醒了,说你看天快亮了,赶紧出去,去打猎吧!老公伸伸懒腰,看看窗外,天真的亮了,启明星都在亮了,那我赶紧去带上自己的弓箭去射鸟。然后老婆说,等你射鸟回来,我把鸟做了,咱们喝酒,你喝酒,我弹琴,你看咱们生活多幸福。大概是这么个意思,在我看来这是中国人历史上最纯真的一个幸福婚姻的个案,我觉得非常完美的一个个案。就这种章节实际上《诗经》里面是有的,它非常不重要,他比那些阶级斗争的,比那种要让他出去打猎,丈夫看到外面天真的亮了,他带着弓箭射鸟,然后你回来之后我煮鸟给你吃,然后再给你弹琴,喝酒。这是我觉得婚姻史上一个成功的个案。那个时候的言论空间怎么这么大,我今天做新闻都没有达到这样的言论空间。
  《诗经》是各取所需的很伟大的作品。孔子对《诗经》也有一个理解,《诗经》有什么用,可以行,可以观,可以怨,最后可以告诉儿子,说认识一下草木鸟兽的名字,《诗经》里面有大量的动植物,去考证大概有256个,每个人考证方法不一样,这个学生今年发现了一种鸟,明年发现了一种植物,感觉到非常惊喜,我有时候也有这种感觉,像只有动物园,又像个植物园,这是上苍配备给人类的大自然,我们读《诗经》的时候是有疼痛感的,《诗经》和未来的古典诗词都发现我们生活中已经没有那样的生活现象,我们要想了解古人的心境非常困难,因为没有物镜了,过去的夏天都是满天的萤火虫和满天的繁星。我儿子经常唱首歌,满天都是小星星,他一年到头上苍也没看到几次星星,有的时候都认错,那个航空的机翼上面。想唱首儿歌对应实景,你会发现找不到。
  当我们读《诗经》的时候,如果留意到动植物的名字,你可以问一下那个孩子,特能说出多少草木的名字,一定比他知道名人的名字少多了,现在还能说十种、二十种就不错了,说不出几种来。你别忘了人类就是从树上下来了,那就是你的衣食父母,且不讲审美,我们都忘了,我们都忘了他们叫什么,我觉得这是读《诗经》的一种方法,所以我觉得阅读自然非常重要。我记得我小时候的作文,其实我当年语文成绩特别差,我高考才考了70多分,作文也不好,但是我非常固执,老师经常说我太空洞,就没有人物和故事,我就大量的风景描写,描写自然,因为我觉得每一年每一天都不一样的,所以我年年写春天,实际上现在的孩子没有这种兴趣和能力去表达季节了,没有了,他的时间,包括成人社会,我们记录生命流程的都是社会性事件。北京台有一档节目叫做七日,生活就是一个七日加一个七日,也有这种连贯感,挺不错的。后来我发现它问题,后来我想明白了,他这个词太大,时间单位太大,生活怎么是一个七日加一个七日呢?应该是一天加一天,甚至一天都分为24小时,分为好多时辰,早晨、中午、晚上、黄昏、黑夜,都不一样,如果你的生命时刻感受到大自然,那你这一天是完整的一天,是一和大自然有交流的一天。
  为什么现在记录生命流程,人生的刻度选用的尺子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光阴符号、自然符号,而变成了社会事件符号呢?我作为央视的,我也可以讲就是“生活就是一个春晚加一个春晚”,你听到这句话马上就要自杀了,太绝望了。如果看球的话,“生活就是一个世界杯加一个世界杯”,用不了多少年,世界杯就把你丢掉了。我们绝对不愿意接受这样的描述。我们现在人是出了问题的,我们的生命单位,我们的生活注意力是出现了问题的,所以你觉得日子过的特别快。一天稀里糊涂就过去了,一个月就稀里糊涂过去了。其实这是人生美学的一个方法,我觉得大家留在这边就是生命美学的方法。很粗犷的、很粗暴的记录生活的方式,我觉得是人生的一个重大损失,因为你的生命什么组成的,纯粹来讲就是时间来组成的,而且这个时间是相对时间,有的人能把这一天过的特别长,后来当我开始早起的时候,我觉得一天特别长。因为我过去基本上没有上午,下午还没怎么着,马上就又天黑了,你觉得日子特别快。但是如果有早晨的人,你保持上午的话,而且你会觉得特别长。而且晚起晚睡,熬夜的方式,没有早晨,没有上午,天黑之后你心情非常沮丧,非常懊恼,你的心境非常暗淡,你的人生质量真的非常差。
  所以我觉得我们对自然的审美,实际上是丰富我们的生命美学,提升我们的人生质量重要性的东西,我们当成一个重大的课题,怎么样学习生活,一个是保卫生活,保卫我们的家园,保卫的自然,保卫我们的食品,保卫我们干净的水、空气,生存问题。另外一个就是生活的质量问题,保卫生活,学习生活,但现在人好像比较关注的都是养生,养生也非常好,但是光有这个我觉得还不够,如果我们的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被老师引领注意大自然的细节,注意用大自然的刻度来记录自己的人生,我们的作文里面,我觉得不妨每年春天都让同学们写写春天,重复都不要紧,单调枯燥都不要紧,看到底有哪些事物,他能注意那些事物,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又他准备的哪些事物,量够不够,品种够不够,从而反馈给成人社会,反馈给你们市长,人大代表,看看这是我们孩子眼中的,这样的春天是令人满意的吗?
  北京的中学生我问过,没有这种写什么季节的了?没有,因为这是让人非常尴尬的事情,每一篇作文都是对社会的控诉,很麻烦。像我们语文课本里面是不是保留朱自清《春》的文章,不要嫌弃它,它是永恒的东西。甚至读前辈作家大量的散文作品,就会发现大量的对大自然的描写,现在网络作家,80后、90后的作家很少有,找不到,没有。对大自然的阅读非常重要,《古典之殇》整个一本书是对的自然写的一曲挽歌,应该是这样子。我们在告别之前再回头看一眼,再把它回顾一下,非常可悲。
  我有一个题目,给央视一个小同事写的回顾央视当年的黄金时代,以《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往前推十年的,从他们成长起来的时代,再回忆那个时代出一本书,我给他的题目就是《这么早该开始回忆了》,我们今天是对不起昨天,辜负了昨天,我们没有很好的意识,我们是用减法向后走,倒退。所以我们今天的大自然,如果我们那么早该建立了回忆,因为我小的时候,我是六几年出生,二十年前我的青年时代,再往几十年前是我的童年时代,营养都是大自然。我们作为成年社会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礼物其实就是大自然,而不是现代性的玩具,这是我觉得阅读自然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另外一个提一下阅读故乡。我有篇文章叫做《每一个故乡都在消逝》,我也问过语文老师现在的孩子到底写不写故乡,他说几乎不写,现在的孩子很难把朝阳区,某一个小区当作自己的故乡,他的故乡就是这么一个小区,他无法消费这么庞大的一个城市,这么日新月异。北京的老人是很少出门的,为什么?迷路,几个月不去那条路就变了,他要的店铺就没了,找不到了。邻居,那个老熟人,老同事就搬家了,随着孩子就搬家了。小孩子也是一样,几乎没有什么固定的发小。随着父母财富的增长,从这边跑那边,住房面积的改善,他熟悉的只有小区。所以故乡这个命题也成了个伪命题,都不存在,我想大家也写过《我的故乡》,写了十几遍。当时还强迫我写《故乡新貌》,故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逼着你去编,其实故乡是不变的。北京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我说北京是变和不变的关系,我说变是一种价值和意义,不变是一种更大的价值和意义,我们今天到了提倡不变的时候了。
  这个故乡放大一点是我们的祖国,我上次在长沙也问朱老师一个问题,我说什么情况下你们会想到自己的祖国。一般人,包括我们学生,也是这种情况,在升国旗,奏国歌的时候,我们卫星发射的时候,我们的奥运冠军,国家取得伟大成就的时候,那种自豪感,就会想到祖国这个词,我说我从来没那样过。我想到我的祖国,我坐飞机,看到下面的山河会想到祖国。包括我小时候,我小时候是一个热爱祖国的人。我特别喜欢看地图册。当时发了地图册我就在那里看,有时候我能看一个地方看老半天,特别看那个地形图,特别美的,中国的资源配备,中国地理的配备,真的是非常美的。黄的、绿的、浅的、褐色的,长江、黄河,名字那么漂亮,我没有理由不热爱这个国家,我觉得这就是我的祖国,这个词一点就浮现出来,热爱祖国没有难度。
  包括当时汶川地震的时候,当这个民族在经历空前的灾难,而这个灾难不是人为的,是上帝,是上苍给你的,是你必须要承担的。当你整个的民族成为命运共同体的时候,我们所有善良的东西都被激发出来,我们空前的意识老是一个共同体,这个时候你会想到祖国,会想到这个民族它的命运,它应该承担的东西,这时候会让我想起来。其他的时候很少。为什么呢?因为我认为的祖国这个词,它的重心在哪里呢?在祖这个字上,不在国,国家我们可以随意建立,1949年我们就建立了一个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共产党打赢了,如果没打赢那就是中华民国。你会发现国是可以不断建立的,他不是永恒的,但祖国肯定是永恒的,那么支撑这个永恒的一定是另外一些元素。
  另外一些成分和内容,包括我说语言很重要,包括我们新闻,包括大的报社都会用这个词,在国庆的时候,都会说庆祝我们伟大的祖国诞辰60周年,我说全错了,祖国怎么只有60岁呢?2000年也好,3000年也好,怎么只有60岁呢?中华人民共和国才有60岁,你应该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60诞辰,你说我们的祖国,那不是侮辱我们的祖国吗?给祖国减寿。或者你用个新的词新中国,但在我看来新旧没有比较的,新的未必好,旧的未必坏,只不过是前后顺序而已,新中国也可以。我们说从主持人到报社,到日常社区的标语就是这样,庆祝我们伟大的祖国多少年。
  如果没有祖上的传统文化,没有祖上的建筑,没有祖上的文章,没有祖先修的桥梁,没有祖先配备的山河和资源,甚至连个祖坟都让你挖了的话。祖国何在?没有对应物,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支撑祖国这个概念,所以我们热爱祖国是一个伪善的事情,撒了谎了。你可以说我热爱当代生活,我热爱这个城市,都没错,但那不是你的祖国,实际上故乡也一样,就是一个大和小的比较问题。当所有的故乡一点痕迹都没有,你童年发生的所有事物,现在都消失殆尽的时候,特别是游子归来的时候,凭什么和这个地方去相认,认为这是我童年的故乡,根本就没有。没有故乡物象的存在,物理的存在,那么和故乡所有的感情也就消失了。所以我们平常所讲的爱家乡,爱祖国,很难操作。幸好,我觉得苏州是美丽的城市,苏州园林寄予了人东方文化下的,可以说是最高的居住理想、美学追求,我们都还保留着。而且很多街道,城市的结构也保留着。我觉得苏州的孩子还是有福气的,这样的福气在中国并不多。所以我们的老师应该了解我们的故乡,了解你的身世,你从哪里来?你是谁?你到哪里去?否则你就没有出生,你就是一个来历不明的少年,有故乡是值得炫耀的,现在大部分人炫耀户籍和户口。
  如果我们能把这样的元素让孩子多留意,留意故乡的细节,过有故乡的生活,做一个有故乡的人,有祖国的人。我有时候讲真正的中国人不在大陆,有可能在台湾,我们都是新中国的人,和中国人有差距,有区别。这实际上非常可怕,而我们的语文实际上应该兼顾到这两点,做一个有故乡的人,有祖国的人,你要消费你的故乡。
  其实有一首歌,好像乔羽做词的,很主旋律的歌《我的祖国》,《我的祖国》的歌词还记得吗?叫“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草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工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其实这个词前半段写的特别美,这就是我们的祖国,我觉得是没错的。这样一首歌,说实话我们的今天愧对我们的祖国,我们的时代愧对我们的历史。连几十年前的歌我们今天都唱起来非常尴尬,哪条大河波浪宽,你告诉我,黄河吗?长江还行,还有水。但这个长江这个三峡,还是李白、杜甫的三峡吗?弄条大坝放在那个地方,还有波浪吗?
  我经常讲我说什么叫旅游,旅游不准确的讲,按我的理解就是“离开人类的成就,去访问大自然的成就”。就是人类有时候太想念向往大资产的成就,因为我们的街道,我们的社区,我们的医院,我们的法律,包括我们学校就是人类自己的成就。但是别忘了地球上中国过去也曾经有着两个成就,大自然的成就和人类的成就,而且大自然的成就是主体,我们人类的成就是依附在它上面,是挂靠在它上面,而且还有一个比例的问题。但现在几乎人类的成就覆盖了所有的大自然成就,而且还把他们全部杀光,还要追到南极,追到太空去。
  我去湖南张家界。当年我第一次的时候,那个口号神来之笔已经很好,“来到张家界,回归大自然”,后来我看到山上有一个贺龙公园,加大炮雕塑在上面,我说完了完了,我说他把人类的成就放在了大自然的肩膀上,破坏了它的完整性,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这几天我去湖南,我听他们司机讲,因为当时去的时候已经有那个索道了,说张家界现在要建扶梯,就像超市那样,就这么直接上去了。大家知道张家界没多高,山都很矮,几百米,像竹笋一样的,几道扶梯你就上到山顶上去了,我觉得这是对大自然的侮辱,真是对大自然的侮辱,毁灭性的伤害,这个风景还值得看吗?这还是徐霞客的山河吗?这还是谢灵运的山河吗?你们愧对祖先。所以我就想如果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孩子,如果接受过这种信息的输送和熏陶的话,当他成为省长、市长的时候也许会手下留情,因为他没有这个东西,全是那种经济指标,官方制定的评价体系,政绩,GDP的东西。
  我经常讲,说这个世界不能在人间划等号,别把世界等同于人间,我有一篇文章,我老鼓励人们去读我的一篇文章,叫《荒野的消逝》,里面有一个价值观很重要,就是“环境伦理”的,大家知道环境伦理是近十几年来,在西方提的非常响亮的一个概念。我们中国人提的“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什么?人类出于自己的美德,割让一点利益,牺牲一点自我。这一块我不动,我忍住,克制点欲望,而且人类觉得自己非常崇高,感动自己。就以人类的牺牲为代表的,这叫“环保”。比如说我们放低经济发展速度,我们把造纸厂关了,我们牺牲一点。其实“环境伦理”完全改变了这个东西,环境伦理告诉你,这不是你的,不存在这是我的,我暂时不要这么一种情形,不存在,谈不上牺牲,本来你就是大自然的产物,你就是大自然的成就之一,你是一个共同体,某种意义上你和一个草木是平等的,只不过你为了生存不得不去消费一点对方。但是人类的美德体现在什么地方呢?体现在有限的、有节制的消费,以及消费的方式上。我有另外一篇文章,这实际上谈到另外一个问题,价值观的问题,在我们语文推荐读物里面要有一些价值观的问题,就是《动物的权利》,动物权利甚至动物福利,我们认为人类是割让的自己的权利,礼待了动物,我说不是。我说请记住,人和动物之间发生了一切,最终都会回到人群内部,回到一个人和另外一个人身上去。同情、怜悯、善良、手下留情会回来,残忍、贪婪、冷漠、冷酷也会回来。
  大家知道中国古代是以酷刑著名的,中国古代酷刑的招数,有一本书专门写中国酷刑,看了以后生理上都会不舒服,五花八门,琳琅满目,你想都想不出来的酷刑。这些酷刑的灵感怎么来的,大部分是从厨房里来的。就是屠宰房发明的,在对待动物的时候发明的。所以古代的名菜,什么拷鹅掌,鹅还活的时候把那个掌放在铁烙上烙,实际上马上转变为酷刑,就是烙刑,马上就对人烙铁就上去了,这是学来的。什么凌迟,和我们屠户对待猪狗的态度是一样的。最好的刽子手也就是屠户,能做的特别好,解剖实际上是一个。
  我们用更好的方式对待动物,犒赏的是我们自己人类。一个不讲动物权利的国家,很难想象他能把人权在哪个位置上,人们不明白这一点。老是计较吃狗肉是权利,是你的权利,我也不会因为你吃狗肉就砸你的饭碗,这确实是个权利,从膳食来看也不会阻止你,也没有权利组织你。但是有的地方政府挑头搞狗肉节就不对了,你把它宣扬了,这种宣扬对孩子是一个污染,特别是冬天吃狗肉火锅,当街活剖皮,一个孩子如果都闻着这种血腥的味道,在那个地方上学下学,还参与城市消费,你很难想象出这个孩子里面能生长出柔软的东西,视觉上都是污染。
  其实这些话题我觉得和我们的生活贴身的话题,有时候我觉得我们的老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这方面的,我觉得结论不重要,甚至你可以反对,因为中国人有习俗的问题,有文化的问题,还有个人权利的问题,但是我觉得这些问题可以讨论,但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达成共识尽可能降低消费的数量,少吃一口。另外消费的方式,节里在杀一条狗的时候能不能客气一点,能不能减少他的痛苦。你知道在国外动物福利反应到什么程度,杀一条鱼,德国超市里面不允许卖活鱼,因剖一条鱼这种方式,人不愿意干,但为了吃这个要干这个事,由专业人员处理。因为他认为这种方式对你的内心,对你的信仰,对你的人性有一种摧毁作用,有一种污染。他非常注重环境中的视觉影响,视觉文化的东西,更不用说更高级的动物,当然国家也有,但是他们现在逐渐的去立法,去保护这个东西。所以最终你会发现,受益的都是人自己的人性,社会的文化,一个人对待另外一个人的态度和眼光,这是我们最终受益的,这些都是价值观的问题。
  上个世纪末我写了一篇文章,写湖南《书屋》的杂志上,里面就提到,我们记录一个灾难,我们一定要把这个灾难放到个体身上,而不要用一个笼统的数字,比如说一个矿难,我们报道这个困难死了30个人,这种播报的方式,这种新闻处理的方式存在非常恶劣的价值观,每个生命的失去对他家人、亲人都是不可替代的,不需要平均化的,而且这每个去世的人都要有名字,欧美对个体高度重视。副标题每个个体就是一个国家,一个人和一个国家足以划等号了,美国人就是这样干的,美国任何一个公民在任何地方发生的危难,美国一定要动用他最强大的外交力量和军事力量,否则他没法向自己的国民交代,没法向自己的《宪法》交代,没法向自己的许诺交代。
  而我们,我做新闻我就知道,我们实在不好意思报道困难这样的话题,就按死亡体积,死亡的数字来判断新闻事件的大小,全是这套。所以在这样的价值观下,我们无法组织同样的悲剧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这些悲剧发生的原理、逻辑都是一样,所有的困难都是一样的,什么管理不善,乱七八糟,全是一样的,什么渎职,就对生命个体的不关心,视生命如草芥。就是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实际上长期以来缺乏对个体的尊重,对个体价值的尊重。毛泽东大手一挥,中国不怕打第三次世界大战,中国可以再死上一个亿。不知道大家在看国庆献礼篇,双方几十万人马在淮海的平原上厮杀,厮杀有什么理由,没什么理由,就是夺权,而且和对方毫无仇恨,他自己的政治认识也没高到那个份上,穿上谁的衣服就打谁,就这样一场大屠杀,这样一场大内战标榜到那样的高度,我们当时看没有任何感觉,但是我相信我们的孩子将来再过十年、二十年,他会不寒而栗的,他不知道在干什么,为什么这样发生,还为什么得到弘扬,最起码对生命的尊重。
  所以我有一篇文章叫《决不向一个提裤子的人开枪》,我阅读的时候我就读这个细节,他让我停下来奥威尔参加西班牙内战的时候,在前线,因为他是狙击手,每天要打对方,早晨的时候在薄薄的雾里边看到对方一个士兵,好像在提裤子,在小便,他就犹豫要不要开枪,最后没有开枪,直到那个家伙提完裤子。当然奥威尔他在战斗中被刺杀了,但是我觉得这是一个伟大的动作,伟大的举止。人类多少年以后回忆,我们世界上没有战争的时候,有时候应该知道最早阻止战争的就是这样一些细节。就是我们认为生命,那一刻他是生命的人,他是正好搞生理的人,他不是一个敌人,这是相通的,因为你也搞同样的生理活动,那一刻你就应该把他从军队序列里面,从敌人那个系统里面单列出来,那时候你打的话,你就杀了一个人,杀了一条生命,而不是消灭了一个敌人。所以我们对军队的理解,什么叫人道主义,对生命的理解这些启蒙都应该提早完成。这样的时候他们将来进入成人社会,我们才有所改变,这都是价值观的东西,价值观教育的东西。
  我前边讲了一些,简单的可以总结一下,在我看来我觉得要把我们学生,我们的老师要帮助他们,变成一个有祖国的人,有故乡的人,一个自然之子,还有一个是现代的公民。现代公民很重要,我刚才讲的价值观,都是和现代理念,现代的公民意识,公民的权利意识、责任意识、承担意识都有关系。实际上这几年来社会也在进步,你像我《打捞悲剧中的“个”》,那是15年前在杂志上发表,我意识到这个问题把它写出来是15年前。央视在去年,去年的7月26号的晚上央视播了一条新闻,去年北京发生了空前的一个自然劫难,暴雨,泥石流,北京死亡了多少人,最终数字我也听了,当时报的时候是61个人,你很难想象。市中心去世的人并没有那么多,主要是城区和高速公路上,一场大雨让61个人就这么走了。好多天之后,好多人开车经过事故地点的时候,还是战战兢兢,那段时间开车都后怕的,还没有从那个阴影里面走出来,就对路面的恐惧。
  那天用了1分35秒逐一播出了61个人的名字,率先,然后才是人民日报网络、新华社,这在央视上堪称第一次,用1分30多秒,因为1分30多秒来讲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长的时长,逐一的把这些名字播出来,这是一个仪式,这是一个补偿。对我们以前所有粗鲁的行为的道歉,一个歉意,我觉得这是提倡的一个东西。因为个体永远都是唯一的,我们要注重这个唯一性,他们是有名字,这些亡灵是有出处的,是有地址的。一个加一个,一个加一个,直到加到61个,每个人的死亡方式、死亡地方和肇事方式都不一样。实际上在这几年之前北京也发生大雨,那个地方年年积水,从来没得到过重视和治理,有一年也是一个下水道,就把两个年轻人冲走了,有一个孩子才几个月,两个人就走了,当时路人觉得两个人没了,后来开始传,当时政府认为这是谣言,直到几天之后尸体在另外一个地方发现了,才证实了确实被大水冲走了,这是第一次,都在北京非常繁华的地段,非常中心的地段。那一次如果真正重视,就不会出现第二次。
  所以我对央视播这条新闻,我是非常肯定的,我说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当然能不能成为你一个稳定的习惯,成为你稳定的人道主义态度,很难说。其实早在此之前,国外有很多这样的做法,比如说在2005年阿姆斯特丹有700多人宣读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被杀害的犹太人的名字,用了5天的时间读完了10.2万个名字,这像一个行为艺术,我觉得这个艺术非常重要,提醒每个人都是有名字的。国外的很多纪念馆也是按名字来存放档案的,只有我们中国南京大屠杀30万,三,后面六个零,就这么完了。你用这样的方式来记录悲剧,描述悲剧,我们做不到真正的预防悲剧。因为我们对个体不够尊重,我们没意识到生命的唯一性,一个生命降临在你的国家,你的国家和社会对他赋予的义务,你没有尽到义务,我觉得这是对个体的尊重,你们老师也注意到我这篇文章,我非常高兴,都是价值观的问题,我们学生作为现代公民很重要。
  袁老师,差不多了吧!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如果想交流的话,想问的话,大家可以随意提。
  主持人:刚才休息的时候,有学生和老师提出来,向王老师提问,我们尽量用简短的时间,提问题的朋友提一下,如果有问题到前面来,或者就在位置上说,有吗?
  提问:王老师你好,我是一名高中老师,我知道你是一个新闻人的身份,我从你的文字当中读到了很多温情的感受。其中我想问的是,你如何能够让自己在面对,尤其看到非常触目惊心现象的时候,保持一种心态的平衡。因为当我看到一些非常让我惊心的社会现象的时候,我的内心有时候会抑郁,我宁愿不知道这样的现象,我想知道你怎么样保持这种心态和平衡的。
  王开岭:我评价一个写作的作家,我觉得他的写作,他的精神成绩的大小,取决于他和这个时代能否缔结很深刻的一种关系,就是你的责任和承担意识。鲁迅有句话,我过去制作节目也用过,叫“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我觉得这是中国公共知识分子的基本力量,也是一个有良知的作家,一个称职的新闻人应该具备的一种立场。
  对于社会的很多现象,有时候你也无法做到平静,但是你的职业素养需要你这么做,其实大家注意到微博。实际上微博我倒认为它相当于正式发言退后一步,有点宽松,有一点点自由度,有点随意性的自媒体的方式。包括现在,整个全社会对微博的要求特别高,不光严格,要严厉,甚至要进行制裁,这可能扼杀了微博的灵魂,扼杀了他的生命力。我们也注意到很多记者,很多公众人物在微博上发表比较自由,比较灵活,有随意性,这是他政治场合的发言是不一样的,我们情绪性的东西可以放在微博上,但不要把它放在正式的工作里面,比如文字也好,比如说新闻报道也好,我觉得也是一种职业的操守,是应该这么做的。
  主持人:还有朋友有问题吗?
  提问:王老师您好,我是苏州中学的一个学生,我信请问一下您对于当下的民粹问题是怎么认识的,您觉得我们应该怎么样开启学生的智慧与理性。
  王开岭:民粹这个词有一点消费过度了,有一点左的倾向,民粹这个概念,可以和俄罗斯的民粹区别开来,我不认为中国现在民粹的势力有多大,因为我们的思想很多都是复合的,就是复合型的,可以在某一个瞬间有一点点民粹的嫌疑,但站在另外一个点上,另外一个问题上,可能换了一个更温和,更理性的态度,我觉得中国是一个需要改良的国家,而不再需要革命,尤其需要代表有一定的名分,打着这种旗号,也非理性的社会要求。我觉得要警惕这样一些东西。另外我本人,因为我自己的性格,包括我自己的信仰来讲,我是一个比较温和的人,所以我也不主张对社会,甚至包括对政府,要给政府空间和机会,当然有时候我也私下里讲过,有时候是因为有一部分左的人,他的尖锐,从而给右的人生存创造了空间,如果把左全消灭掉了,就收拾的就是你右了,如果右比较强大,这时候政府就希望多一点左的声音。我们听一些左的,我觉得有时候挺好玩的,他把这个配方配齐,让上边不那么太担忧,觉得有自己人,也有自己的队伍,像薄熙来在重庆的时候,觉得有一个庞大的知识队伍,有一个庞大的目标队伍,实际上非常好,平衡一下,没什么不好。因为最终博弈也好,或者说社会经过沉淀也好,沉淀下来是最好的。包括民意,民意在某一个历史的决定可能不是正确的,但是给他足够的时间,最后形成的东西,民意形成的最终的东西一定是对的,我也不认为所谓的民粹能造成什么样的恶果或者怎么样,我甚至不认为它是很强大的东西。
  主持人:还有问题吗?最后一个问题。
  提问:王老师好,我上午就问过这样的问题,是您什么样的经历对个体的人特别的尊重,有一种良善之心,悲悯之心。因为那个龙应台她说过,她幸亏自己是眷村长大的孩子,所以她可能做了台湾的文化部部长之后,她会去关注12岁的一个台北的少年,像她面临的公共教育资源。和离岛的很远的,甚至是山地的小孩所面临的资源教育的问题。我就想问您什么样的经历或者什么样的原因,使得你特别关心个体,尊重个体。
  主持人:我个人没有什么特殊的经历帮助我来滋养这样一个理念,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常识,一个现代常识,也是现代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立场,而且我也觉得当代21世纪的国家,都应该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自己的国家和制度,建立自己的法律精神,这是没错的,这就是所谓的普适价值,只因为过去太缺席,完全是空白,我们的传统文化在这方面也是空白。我们现在讲国学,讲传统文化,都不要认为现在的传统文化都可以覆盖住现在精神的东西,比如说个体,梁漱溟,大家知道梁漱溟是非常传统的人,他说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就在于个体不被发现,他质疑当年的大学生违法,说你伤害到了对方的身体,你要负法律责任,公开发表文章,他也是第一个反对毛泽东,替农民说话。我觉得梁漱溟尽管他是那样一个传统文化的宗师,包括他的国学,他是具备现代知识分子精神理念,他是个混合物,是个复合型的,所以因为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长期缺失这个东西,而大量的悲剧,大量的劫难,都是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发育起来的。大家知道,我们过去讲的东西,包括我们的政治课,因为讲的是牺牲,风险,大和小的比较,当大和小比在一起的时候,小一定要跟大,必要的时候可以牺牲你的生命,西方从来不这样。
  我有篇文章讲战俘的,在英文的剧本里面,人在丧失了战斗能力或者敌众我寡毫无取胜的可能的时候是可以投降的,而且投降不会得到任何歧视。麦克阿瑟在密苏里号接受日本受降的时候,他用五支笔签署了受降书,两只笔送给了两位刚从监狱里被解救出来的战俘,一个是英军战俘,一个是美军战俘,而且专门把他们从监狱接出来放在自己的身后,站在离他最近的地方。他认为他们是为了这个伟大的历史时刻付出最多的人,忍辱负重的人,这些将军是不愿意牺牲自己国内的那么多年轻人的生命,去做无畏的抵抗,他们是在新加坡投降的。因为成为一个孤岛的时候,你所谓的英勇只能牺牲更多的年轻人,而年轻人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重要的财富。而这样呢,一个将军的名声会受到污损,他自己要过那么屈辱的监狱生活、战俘生活,所以麦克阿瑟认为他们是最应该被尊重的人,特意把他们叫到近身处,他们都非常瘦,和麦克阿瑟健壮的体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边一个。五支笔,一支送给了西点军校,他的母校,一支送给了他的妻子,一支在档案馆,还有两支,就分别送给了他们。我讲这个故事也是想传递一个价值观,就是我们对战争,对生命,人道主义的这么一个理解,大概是这样的。
(责编:市教育局)
苏州市教育局地址:苏州市公园路198号 邮政编码:215006
苏州市教育局信息处 管理 苏州教育信息中心 维护 苏州市电化教育馆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5 (工作日9:00-17:00) E-Mail:}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蓝色光标 您好频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