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是怎么引起的会跟肠梗阻一起吗

您好,欢迎来到医健通健康网!
当前位置: >
川崎病名词解释
&&&&&&川崎病&&&&&&& & &
&&&&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 &&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 &&
王玉玮主编《医师速查丛书 科速查》是一种急性发热发疹性疾病。1967年日本川崎作首次报道,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各地均有发生。常见于男性婴幼儿,4岁以内占80%,男女之比为1.5:1。病因未明,认为系多种感染病因触发免疫介导的全身性血管炎。各脏器均受累,以心脏及血管病变最严重。冠状动脉炎形成动脉瘤或动脉狭窄、闭塞及血栓性梗塞,尚有全心炎。陈吉庆主编《实用儿科诊疗规范》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原因不清的自限性血管炎性综合征,以发热、皮疹、皮肤粘膜病损、淋巴结肿大为临床特征,常导致严重的冠状动脉病变和心脏损害。该病全球可见,我国发病数亦逐年增多,在住院患儿中为风湿热的2~3倍,成为小儿后天性心脏病主要病因之一。疾病分布接近水源,以亚裔血统儿童发生率较高,有地区流行趋势,冬春季发病率较高,婴幼儿发病多。本病发病机理目前认为是易感者感染病原后触发的免疫介导的全身性血管炎性病变。北京协和医院编《儿科诊疗常规》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非特异性血管炎(可侵犯冠状动脉)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为小儿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之一。春季发病较多,绝大多数发病在4~5岁以前。杨锡强主编《儿科学 六版》川崎病于1967年由日本川崎富作首先报告,曾称为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mucocutaneous lymph node syndrome,MCLS),约15%~20%未经治疗的患儿发生冠状动脉损害。19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均有发生,以亚裔人发病率为高。本病呈散发或小流行,四季均可发病。发病年龄以婴幼儿多见,80%在5岁以下。男:女为1.5:1。
【病因】 杨锡强主编《儿科学 六版》病因不明,流行病学资料提示立克次体、丙酸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逆转录病毒、支原体感染为其病因,但均未能证实。&& &
病因尚未明确。本病呈一定的流行及地主性,临床表现有发热、皮疹等。一般认为可能是多种病原引起的,包括EB病毒、逆转录病毒(retrovirus),或链球菌、丙酸杆菌感染。1986年曾报道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中逆转录酶活性增高,提示该病可能是由逆转录病毒引起的。日本研究发现,本病患者HLA-BWzz频率约比普通人群高2倍;而美国波士顿地区流行中,则HLA-BW51检出率增高。因此,推测遗传易感性和感染可能是本病的病因。以往也曾提出支原体、立克次体、尘螨为本病病原,亦未得到证实。也有人考虑环境污染或化学物品过敏可能是致病原因,但多数研究未获得一致性结果。
近年研究表明,本病在急性期出现明显的免疫失调,在发病机理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病在急性期外周血T细胞亚群失衡,CD4增多,CD8减少,CD4/CD8比值增加。此改变在病变3~5周最明显,至8周恢复正常。CD4/CD8比值增高,使得机体免疫系统处于活化状态,CD4分泌的淋巴因子增多,促进B细胞多克隆水活化、增殖和分化为浆细胞,导致血清IgM,IgA,IgG,IgE升高,活化T细胞分泌高浓度的白细胞介素(1L-1,4,5,6)、r-干扰素(IFN-r)、肿瘤坏死因子(TNF)。这些淋巴因子、活性介素一方面均可诱导内皮细胞表达和产生新抗原;另一方面又促进B细胞分泌自身抗体,从而导致内皮细胞溶细胞毒性作用,内皮细胞损伤故发生血管炎。1L-11L-6、TNF增高尚可诱导肝细胞合成急性反应性蛋白质,如C反应蛋白、&r-抗胰蛋白酶、结合珠蛋白等,引起本病急性发热反应。患者循环免疫复合物(CIC)增高,50~70%病例于病程第1周即可获得,至第3~4周达高峰。CIC在本病的作用机理还不清楚,但本病病变部位无免疫复合物沉积,血清C3不下降反而升高,不符合一般免疫复合物病。上述免疫失调的触发病因不明。现今多认为川崎病是一定易患宿主对多种感染病原触发的一种免疫介导的全身性血管炎。这些免疫失调可能由嗜淋巴组织病毒感染引起,而病毒对内皮细胞的亲和性可能是多发性血管炎的原因。
此外,尸检发现冠状动脉是损害最多的部位,其他尚有主动脉、腹主动脉、颈动脉、锁骨下动脉和肺动脉。病理改变与婴幼儿结节性多动脉炎相似,呈动脉全层炎;血管内膜增厚,有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内弹力层及中膜断裂,管壁坏死及动脉瘤形成。心脏有心内膜炎及心肌炎。冠状动脉有血栓形成,可致心肌梗塞,常导致死亡。
【发病机制】
杨锡强主编《儿科学 六版》本病的发病机理尚不清楚。推测感染原的特殊成分,如超抗原(热休克蛋白65,HSP65等)可不经过单核/巨噬细胞,直接通过与T细胞抗原受体(TCR)V&片段结合,激活CD30+T细胞和CD40配体表达。在T细胞的诱导下,B淋巴细胞多克隆活化和凋亡减少,产生大量免疫球蛋白(IgG、IgM、IgA、IgE)和细胞因子(IL-1,IL-2,IL-6,TNF-&)。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抗内皮细胞抗体和细胞因子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其表达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和内皮细胞性白细胞粘附分子-1(ELAM-1)等粘附分子,导致血管壁进一步损伤。&& &&
【病理生理】 杨锡强主编《儿科学 六版》本病病理变化为全身性血管炎,好发于冠状动脉;病理过程可分为四期各期变化如下:
(一)Ⅰ期:约1~9天,小动脉周围炎症,冠状动脉主要分支血管壁上的小营养动脉和静脉受到侵犯。心包、心肌间质及心内膜炎症浸润,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
(二)Ⅱ期:约12~25天,冠状动脉主要分支全层血管炎,血管内皮水肿、血管壁平滑肌层及外膜炎性细胞浸润。弹力纤维和肌层断裂,可形成血栓和动脉瘤。
(三)Ⅲ期:约28~31天,动脉炎症渐消退,血栓和肉芽形成,纤维组织增生,内膜明显增厚,导致冠状动脉部分或完全阻塞。
(四)Ⅳ期:数月~数年,病变逐渐愈合,心肌疤痕形成,阻塞的动脉可能再通。&& &&
【临床表现】
王玉玮主编
《医师速查丛书?儿科速查》
(一)主要症状:常见持续性发热,5-11天或更久(2周-1个月),体温常达39℃以上,抗生素治疗无效。常见双侧球结膜充血,口唇潮红,有皲裂或出血,可见杨梅样舌。手足呈硬性水肿,手掌和足底早期出现潮红,约2周后出现特征性指(趾)端大片脱皮,出于甲床皮肤交界处。还有急性非化脓性一过性颈部淋巴结肿大,直径约1.5cm以上,大多在单侧出现,稍有压痛,数日后自愈。发热不久(约1-4天)即出现斑丘疹或多形红斑样皮疹,偶见痱子样皮疹,多见于躯干部,但无疱疹及结痂,约1周左右消退。
(二)其他症状:常常出现心脏损害,发生心肌炎、心包炎和心内膜炎的症状。患儿心动过速,出现奔马律、心音低钝及收缩期杂音。可发生瓣膜关闭不全及心力衰竭。超声心动图检查和冠状动脉造影可见冠状动脉瘤、心包积液、左心室扩大及二尖瓣关闭不全。X线胸片可见心影扩大。偶见关节疼痛或肿胀、咳嗽、腹痛、轻度黄疸或无菌性脑脊髓膜炎的表现。急性期约20%的病人出现会阴部、肛周皮肤潮红和脱屑,并于1-3年前接种卡介苗的原部位再现红斑或结痂。恢复期指甲可见横沟纹。
(三)临床分期:
1.急性期,发病最初2周;
2.亚急性期,发病3-4周;
3.恢复期,发病5周后至数年。主要死亡原因为急性心肌梗塞。约5%患儿遗留缺血性心脏病。北京协和医院编《儿科诊疗常规》
(一)发病多急骤,突然高热,结膜充血(不伴分泌物增多是其特点)、口唇潮红皲裂、手足硬肿、多形皮疹、淋巴结肿大(直径多在1.5cm以上)为主要表现,重症病例在急性期即出现心肌炎、渗出性心包炎等多种心脏受累。急性期通常持续7~10天。
(二)进入亚急性期则体温趋于正常,皮疹隐退,肿大淋巴结缩小,出现指、趾甲周脱皮,同时可检出冠状动脉病变。亚急性期持续10~24天。
(三)如不累及心脏,恢复期约为6~8周,临床症状趋于消失,血沉恢复正常。累及心脏者则病程迁延,冠状动脉病变有可能完全消失,但也可遗留逐渐缩小的动脉瘤或动脉狭窄。杨锡强主编《儿科学 六版》
(一)主要表现:
1.发热:39~40℃,持续7~14天或更长,呈稽留或弛张热型,抗生素治疗无效。
2.球结合膜充血:于起病3~4天出现,无脓性分泌物,热退后消散。
3.唇及口腔表现:唇充血皲裂,口腔粘膜弥漫充血,舌乳头突起、充血呈草莓舌。
4.手足症状:急性期手足硬性水肿和掌跖红斑,恢复期指、趾端甲下和皮肤交界处出现膜状脱皮,指、趾甲有横沟,重者指、趾甲亦可脱落。
5.皮肤表现:多形性皮斑和猩红热样皮疹,常在第一周出现。肛周皮肤发红、脱皮。
6.颈淋巴结肿大:单侧或双侧,坚硬有触痛,但表面不红,无化脓。病初出现,热退时消散。
(二)心脏表现:于疾病1~6周可出现心包炎、心肌炎、心内膜炎、心律失常。发生冠状动脉瘤或狭窄者,可无临床表现,少数可有心肌梗塞的症状。冠状动脉损害多发生于病程2~4周,但也可于疾病恢复期。心肌梗塞和冠状动脉瘤破裂可致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
(三)其他:可有间质性肺炎、无菌性脑膜炎、消化系统症状(腹痛、呕吐、腹泻、麻痹性肠梗阻、肝大、黄疸等)、关节痛和关节炎。 && &&
【并发症】
&王玉玮主编《医师速查丛书 科速查》
(一)冠状动脉病变:主要是一过性冠状动脉扩张和冠状动脉瘤形成。冠状动脉扩张在发病第3天即可出现,多数于3-6个月内消退。发病第6天可测到冠状动脉瘤,第2-3周检出率最高,第4周后很少出现新的病变。与冠状动脉瘤有明确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发病年龄在1岁以内的男孩,持续发热超过14天,贫血,白细胞总数在30&109/L以上,血沉超过100mm/h,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血浆白蛋白减低和发生体动脉瘤者。大多数冠状动脉瘤呈自限性经过,多数于1-2年内自行消退。本病的冠状动脉病变以其主干近端、左前降支最多见。二维超声心动图为诊断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最安全和准确的方法。一般将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的程度分为四度:
1.正常(O度):冠状动脉无扩张。冠状动脉正常值1-3岁2.5mm,3-9岁3mm,9-14岁3.5mm。冠状动脉内径与主动脉根部内径之比不受年龄影响,各年龄组均0.3。2.轻度(Ⅰ度):瘤样扩张明显而局限,内径4mm。3.中度(Ⅱ度):可为单发、多发或广泛性,内径4-7mm。4.重度(Ⅲ度):巨瘤内径&8mm,多为广泛性,累及1支以上。巨瘤发生率约为5%,预后不良。故有冠状动脉病变者应密切随访,定期复查超声心动图。通常在发病4周内每周检查1次,以后2月、半年复查,然后根据病变程度至少每年复查1次。对有症状的病人及冠状动脉严重受累者应作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可准确评估冠状动脉狭窄、闭塞程度及远端病变。
(二)胆囊积液:多出现于亚急性期,可发生严重腹痛、腹胀及黄疸。在右上腹可摸到肿块,腹部超声检查可以证实。大多自然痊愈,偶可并发麻痹性肠梗阻或肠道出血。
(三)关节炎或关节痛:发生于急性期或亚急性期,大小关节均可受累,约见于20%的病人,随病情好转而痊愈。
(四)神经系统改变:急性期包括无菌性脑脊髓膜炎、面神经麻痹、听力丧失、急性脑病和高热惊厥等。是由于血管炎引起,恢复较快,预后良好。&& &&
【辅助检查】
王玉玮主编《医师速查丛书 科速查》
(一)血液检查:急性期白细胞总数及粒细胞百分数增高,核左移。半数病人可见轻度贫血。血沉明显增快,血清蛋白电泳显示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血清IgG、IgA、IgM增高。血小板在第2周开始增多,血液呈高凝状态。C反应蛋白增高。
(二)尿液检查:尿沉渣可见白细胞增多和,或蛋白尿。
(三)心电图检查:可见多种改变,以ST和T波异常多见,也可显示P-R、Q-T间期延长、异常Q波及心律紊乱。
(四)超声心动图检查:在半数病人中可发现各种心血管病变,如心包积液、左心室扩大、二尖瓣关闭不全及冠状动脉扩张或形成动脉瘤。最好在病程的急性期和亚急性期每周检查1次,是监测冠状动脉瘤的最可靠的无创伤性检查方法。北京协和医院编《儿科诊疗常规》
(一)末梢血象:白细胞总数明显升高、核左移;血小板计数初期正常甚至降低,2~3周明显升高。
(二)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阳性。
(三)有可能出现尿常规、肝功能等血生化检查及脑脊液异常。
(四)超声心动图是检查冠状动脉病变最准确且安全的方法,应于发病初,第2、4、8周和第6个月时各做一次常规检查,以后根据心脏受累情况定期随诊。
(五)必要时冠状动脉造影。杨锡强主编《儿科学 六版》
(一)血液检查:周围血白细胞增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伴核左移。轻度贫血,血小板早期正常,第2~3周增多。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等急性时相蛋白、血浆纤维蛋白原和血浆粘度增高;血清转氨酶升高。
(二)免疫学检查:血清IgG、IgM、IgA、IgE和血循环免疫复合物升高;TH2类细胞因子如IL-6明显增高,总补体和C3正常或增高。
(三)心电图:早期示非特异性ST-T变化;心包炎时可有广泛ST段抬高和低电压;心肌梗死时ST段明显抬高、T波倒置及异常Q波。
(四)胸部平片:可示肺部纹理增多、模糊或有片状阴影,心影可扩大。
(五)超声心动图:急性期可见心包积液,左室内径增大,二尖瓣、主动脉瓣或三尖瓣返流;可有冠状动脉异常,如冠状动脉扩张(直径&3mm,&4mm为轻度;4~7mm为中度)、冠状动脉瘤(&8mm)、冠状动脉狭窄。
(六)冠状动脉造影:超声波检查有多发性冠状动脉瘤、或心电图有心肌缺血表现者,应进行冠状动脉造影,以观察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指导治疗。&& &&
&王玉玮主编《医师速查丛书 科速查》本病缺乏特异性诊断方法,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综合分析。通常采用第3届国际川崎病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
(一)典型川崎病的诊断:
1.发热持续5天以上。
2.四肢末端变化。在急性期手足硬性水肿、掌(跖)或指(趾)端出现红斑;恢复期甲床皮肤移行处有大片脱皮。
3.皮疹。为多形性红斑,躯干部多见,不发生水疱和结痂。
4.两眼非化脓性结膜炎。
5.口腔改变。口唇潮红、干裂、出血,杨梅舌,口腔及咽部粘膜弥漫性充血。
6.急性非化脓性颈部淋巴结肿大,直径&1.5cm。具有上述6项主要症状的5项(发热为必备条件)即可诊断为川崎病。
(二)非典型川崎病的诊断分以下两个类型。
1.诊断标准6项中有4项或3项,但在病程中超声心动图或冠状动脉造影证明有冠状动脉瘤者(多见于6个月婴儿,或&8岁年长儿)。
2.诊断标准6项中只有4项,但可见冠状动脉壁辉度增强(此型冠状动脉壁扩张少见),应除外其他感染疾病(病毒感染、&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等)。高世明主编《现代医院诊疗常规》通常采用日本川崎病研究委员会1984年9月修订的诊断标准。
(一)主要症状:
1.发热持续5天以上。高热39-40℃,多持续10天左右,抗生素治疗无效。
2.四肢末端改变:急性期手足硬肿、充血。2周后自指(趾)端大片脱皮。3.多形性红斑皮疹。发热1-4日躯干、四肢出现斑、丘疹或麻疹、猩红热样皮疹。可融合成片,以躯干为多,但无水疱及结痂。4.双侧结膜充血,无分泌物。
5.口腔改变。唇充血、干裂、出血,杨梅舌,口腔及粘膜弥漫性充血,咽峡红肿。
6.急性非化脓性颈淋巴结肿大,直径大于1.5cm。具有上述6项主要症状的5项即可诊断。如仅有4项,而二维超声心动图或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瘤亦可诊断本病,但应除外其他疾病。(二)次要症状,作为诊断参考。
1.心血管系统:
(1)心电图改变。
(2)心脏听诊:心动过速,奔马律,心音低钝或分裂。
(3)超声心动图及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
2.消化系统:腹泻、呕吐、腹痛、胆囊积液等。
3.尿改变,蛋白尿、尿沉渣中白细胞增多。
4.血液白细胞增多,核左移,血小板增多,轻度贫血,血沉增快,CRP(+),ASO阴性,&2球蛋白增多。
5.呼吸系统:咳嗽,胸片示肺部有片影。
6.关节:红肿,疼痛。7.神经系统:惊厥,昏迷,面神经麻痹,脑脊液单核细胞增多。陈吉庆主编《实用儿科诊疗规范》本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日本MCLS研究委员会1984年修订的标准,提出在下列6项主症中如能符合5项即可确诊:
(一)发热持续5天以上。
(二)初期手足红肿,恢复期出现指趾端膜状脱皮。
(三)多形性红斑皮疹。
(四)双侧眼结膜充血。
(五)唇红皲裂、出血、草莓舌,口腔和咽黏膜弥漫充血。
(六)急性非化脓性颈淋巴结肿大。如二维超声心动图和冠状动脉造影发现冠状动脉病变时,在除外其他疾病的基础上,具有上述4项主症即可确诊。日本国川崎病研究课题组最近提出的该病诊断标准修订第四版,基本同上,只是将上述6项主症中的第2项改为:
(二)四肢末梢变化:急性期手足硬性肿胀、掌跖及指(趾)端充血;恢复期指(趾)端甲床皮肤移行处有膜状脱皮。美国1980年制订的诊断标准,认为上述6项主症中发热持续5天以上为必要条件,其他5项应具备4项即可确诊。本病病程第2~3周有明显血小板增多,可作为参考条件。北京协和医院编《儿科诊疗常规》
(一)不明原因的发热,持续5天或更久;
(二)双侧结膜充血;
(三)口腔及咽部粘膜弥漫充血,唇发红及干裂,并呈杨梅舌;
(四)发病初期手是硬肿和掌(跖)红,恢复期指(趾)端出现膜状脱皮;
(五)躯干部多形红斑,但无水庖及结痂;
(六)颈淋巴结的非化脓性肿胀。上述临床症状中至少满足5条,发热为必备条件,但如二维超声心动图或冠状动脉造影查出冠状动脉瘤或扩张,4条主要症状阳性即可确诊。近年不完全型和不典型病例增多,尤其小婴儿此型多见。杨锡强主编《儿科学 六版》发热5天以上,伴下列5项临床表现中4项者,排除其他疾病后,即可诊断为川崎病:
(一)四肢变化:急性期掌跖红斑,手足硬性水肿;恢复期指趾端膜状脱皮。
(二)多形性红斑。
(三)眼结膜充血,非化脓性。
(四)唇充血皲裂,口腔粘膜弥漫充血,舌乳头呈草莓舌。
(五)颈部淋巴结肿大。 && &&
【鉴别诊断】
陈吉庆主编《实用儿科诊疗规范》
(一)猩红热:本病多见于3岁以上小儿,热程一般较短,无肢端硬肿及指端脱皮,ASO滴度增高,白细胞数明显增高,可见扁桃体化脓等感染病灶,抗生素治疗有效。
(二)败血病:除发热皮疹外,中毒症状重,无典型肢端硬肿和脱皮,白细胞总数明显增高,血培养阳性,抗生素治疗有效。
(三)麻疹:发热第3日出疹,有一定的出疹顺序和热程,疹退后有褐色色素沉着,口腔可见到麻疹黏膜斑,结合流行病史、预防接种史,必要时测麻疹病毒IgM抗体可做出诊断。无并发症的麻疹白细胞计数和血沉可正常。
(四)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本病有发热、淋巴结肿及皮疹等,但常见于2岁以上小儿,淋巴结肿大多为双侧性,有肝脾肿大而无肢端肿胀及脱皮,白细胞增高以淋巴细胞为主,可见较多变异型淋巴细胞。嗜异凝集试验阳性,EB病毒抗体阳性。
(五)幼年型类风湿关节炎:本病也有发热、皮疹、白细胞增高、小关节肿胀等,但起病相对慢,无结合膜充血,无手、足硬肿及指(趾)端膜状脱皮,类风湿因子可阳性。北京协和医院编《儿科诊疗常规》
(一)猩红热:好发于年长儿,可能有传染病接触史,常有扁桃体化脓性炎症,且青霉素的效果迅速且良好。川崎病好发于婴幼儿,皮疹形态接近麻疹和多形红斑,多在发病后第3天出现,青霉素治疗无效。
(二)麻疹:麻疹患儿多有特征性的颊粘膜Koplic斑;皮疹始与头、面部皮肤而川崎病者始于躯干或四肢;结膜除充血外尚有较多分泌物。如与非典型性病例区分确有困难者,快速的特异性麻疹抗体(IgM)测定具有鉴别意义。
(三)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JRA(全身型)发热时间长;皮疹与发热密切相关而时隐时现,不具川崎病特有的脱皮和口唇改变;关节症状明显,指(趾)小关节梭性肿胀;无膜状脱皮。川崎病发热期较短,皮疹短暂;手足硬肿,掌跖潮红。
(四)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化脓性淋巴结炎的淋巴结红肿热痛比较明显,且不具皮疹等表现。川崎病颈淋巴节肿大但压痛较轻,局部皮肤及皮下组织无红肿,无化脓病灶。
(五)其他:如金葡菌感染(中毒性休克综合征),耶尔森氏菌感染(约有10%符合川崎病的表现)。冠状动脉瘤或扩张也见于耶尔森氏菌感染和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杨锡强主编《儿科学?第六版》本病需与渗出性多形红斑、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型、败血症和猩红热相鉴别。&& && 【治疗】
王玉玮主编《医师速查丛书 科速查》
(一)急性期治疗:该期治疗目的为控制炎症和预防发生冠状动脉瘤。1.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加口服阿司匹林:发病10天之内用药,可迅速退热,防止发生冠状动脉瘤。单剂丙种球蛋白1.2g/kg。于8-10小时内静脉缓慢滴注,同时口服阿司匹林,每日30-50mg/kg(欧美国家用80-100mg/kg),分3-4次,持续服用至体温下降,血沉基本正常。2周左右减为每、日3-5mg/kg顿服,阿司匹林不能耐受者,可选用氟比洛芬每日2-4mg/kg。未并发冠状动脉瘤的病人,总疗程8-12周。用药24小时后,体温未下降者,可再用1次丙种球蛋白。每日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400mg/kg,连续4-5天,同时口服阿司匹林(剂量同上),也可预防冠状动脉瘤,但退热及炎症反应的恢复不如单剂迅速。静脉输入丙种球蛋白可增加心脏前负荷,诱发心力衰竭,应缓慢输入。其他不良反应有发热、皮疹等过敏反应,均不常见。有的制剂不纯,可引起输液反应,出现高热、寒战等,可静脉注射地塞米松、非那根及降温对症处理,体温下降后继续输入丙种球蛋白。对静脉应用丙种球蛋白无反应者(指大剂量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后体温&38℃,持续48小时以上者)可选择:
(1)重复静脉应用丙种球蛋白:单剂量丙种球蛋白1g/kg静脉滴注;
(2)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甲基强的松龙每日30mg/kg静脉滴注,每次1-2小时内滴入,连用3天;
(3)乌司他丁:为蛋白酶抑制剂,每次U/kg,每日分2次口服,连用5-9天。2.单用阿司匹林:早期口服阿司匹林可控制急性炎症过程,减轻冠状动脉病变。服用剂量每日30-50mg/kg,分3-4次。服用14天,热退后减至每日3-5mg/kg,一次顿服,起到抗血小板聚集作用。3.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易致血栓形成,并影响冠状动脉病变修复,常规治疗中不宜单独使用,个别严重心肌炎或持续高热重症病人,可联合应用强的松和阿司匹林治疗。
(二)恢复期治疗:该期治疗目的为抗凝、溶栓、预防心肌梗塞及解除冠状动脉狭窄及,或闭塞。
1.阿司匹林:每日3-5mg/kg顿服,或氟比洛芬每日2-4mg/kg,分3次口服,有抗凝作用。未并发冠状动脉病变者,服用8-12周。若有冠状动脉瘤,应持续用阿斯匹林并加潘生丁每日3-6mg/kg,分3次口服,直至冠状动脉恢复正常。巨大冠状动脉瘤(内径&8mm)和/或冠状动脉狭窄者,可长期服用华法令抗凝治疗。
2.溶栓治疗:冠状动脉血栓形成或发生心肌梗塞时,可静脉输入尿激酶,首剂2万U/kg加入5%葡萄糖溶液或生理盐水,1小时内输入,随后每小时U/kg,连续3-10小时。还可静脉用肝素60-120U/kg,加入5%葡萄糖溶液或生理盐水20-30ml缓慢静脉滴注,每4-6小时1次。溶栓治疗中,应监测凝血酶原时间及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如凝血时间较正常延长1倍或血浆纤维蛋白低于1000mg/L,将有发生出血的危险。
3.心绞痛:长期口服阿司匹林每日3-5mg/kg,并可加用&-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或硝酸甘油。
4.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严重冠状动脉狭窄可用球囊导管行血管成形术,扩张狭窄病变。
5.冠状动脉搭桥术:左冠状动脉主干、左前降支近端闭塞,或多支冠状动脉闭塞者,宜行主动脉、冠状动脉搭桥术。
6.其他对症治疗:并发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心律失常应对症处理。
(三)长期随访:发病初期、2周、4周、2个月、半年应常规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如无冠状动脉病变,可于每2-3年进行一次心脏检查;有残留冠状动脉瘤的患者应密切随访。患有小的单个冠状动脉瘤、无症状、运动心电图阴性者,每年进行一次全面心脏检查,包括体检、X线胸片、常规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如临床资料提示心肌缺血,可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患有多发或较大的冠状动脉瘤者,应限制活动,每3-6个月进行一次全面心脏检查,有心肌缺血表现或负荷试验阳性者,需做冠状动脉造影,评估冠状动脉闭塞进展情况。患有一支或多支主要冠状动脉闭塞者,应反复进行全面心脏检查及冠状动脉造影,并考虑外科手术治疗。高世明主编《现代医院诊疗常规》
(一)阿司匹林:为最常用药。有非特异性抗炎作用,并可防止血小板凝集及血栓形成。急性期每日80-100mg/kg,分3次服。退热后减至每日20-30mg/kg,分2次服,疗程2-3个月。如有冠状动脉瘤则应持续服阿司匹林,每日10mg/kg,一次口服至动脉瘤消失后1年。
(二)免疫球蛋白:发热10天之内,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可防治冠状动脉瘤,并可促进病变的冠状动脉恢复。一次给2g/kg,配成3%-5%浓度在12-24小时内静滴,或每日1g/kg连续用2天,或每日400mg/kg,连用5天。多与阿司匹林合用。
(三)肾上腺皮质激素:易致血栓形成,并影响冠状动脉病变修复,常规治疗中不宜单独使用,个别严重心肌炎病例可短期加用激素。近期有用甲基强的松龙治疗本病的报告。
(四)溶栓治疗:冠状动脉血栓形成或发生心肌梗死时,可静脉输入尿激酶。尚可静脉用肝素。
(五)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严重冠状动脉狭窄可用球囊导管扩张狭窄病变;左冠状动脉主干、左前降支近端闭塞或多支冠状动脉闭塞者,宜行主动脉、冠状动脉搭桥术。
(六)其他对症治疗:并发心衰、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时应对症处理。陈吉庆主编《实用儿科诊疗规范》
(一)一般治疗:高热时多喂水,给予营养丰富的流汁或半流汁,补充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注意口腔卫生,保持患儿口唇湿润,减轻皲裂和出血。注意休息,限制活动至病变消退。
(二)基本药物治疗:
1.阿司匹林:为首选药物。具有抗炎、抗凝作用。欧美主张每日80~100mg/kg,日本推荐中等剂量,即每日用30-40mg/kg,近来有人提出每日用1~2mg/kg。国内主张急性发热时用,每日30~40mg/kg口服,热退后1~2周减为每日3~5mg/kg,直到症状消失,血小板数恢复正常停药,疗程1~2个月,若有冠状动脉异常,维持服用阿司匹林至少1年。若冠状动脉瘤持续存在,则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并加用双嘧达莫(潘生丁)每日3~6mg/kg,分3次服用。
2.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作用机理可能是该药阻断了变态免疫反应或提供了未知的特异抗体和抗毒素。目前使用剂量选择有3种情况:
(1)IVIG单剂2g/kg,10~12小时内输入;
(2)每日400mg/kg,连用4~5天,疗效相近;
(3)也有推荐1g/kg,单剂应用,如24小时后仍持续发热,则再加1剂即可奏效。大剂量静脉滴注IVIG要控制速度,尤其是第1瓶至少要滴注半小时,以免加重心脏前负荷或引起心力衰竭,亦可引起发热、消化道反应,甚至出现无菌性脑炎表现;该药在发病10日内应用能防止冠状动脉瘤发生。
3.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可抑制免疫反应,有较强的抗炎作用,可适用于治疗川崎病。使用参考剂量为静脉输注氢化可的松每日2mg/kg,用5日,改口服原剂量至C反应蛋白阴性,渐减量并于1周内停药。口服泼尼松每日2mg/kg,用3周,渐减量至停药为1周。使用同时加用有很强抗血栓作用的阿司匹林,效果更好。
4.溶栓治疗:如冠状动脉有血栓形成或发生心肌梗死时应采用溶栓治疗,可静脉或直接经导管在冠状动脉内注射尿激酶。静脉输注首剂2万U/kg,溶于2~3ml注射用水,再加入葡萄糖液中,1小时内输入,维持量为每小时U/kg,持续3~10小时。冠状动脉内给药时,首剂1万U/kg,继以每小时U/kg维持。尚可应用肝素溶栓,肝素60~120U/kg,加入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液中缓慢静脉滴注,每4~6小时1次。溶栓治疗过程中应检测凝血时间及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如凝血时间较正常延长1倍或血浆纤维蛋白原低于1g/L即有发生出血的危险。
(三)其他治疗:对严重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必要时可行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或搭桥术,有严重二尖瓣关闭不全者,可行瓣膜置换术。北京协和医院编《儿科诊疗常规》
(一)急性期:
1.丙种球蛋白:应于发病后8~10天之内用药,以防止冠状动脉病变。给药方法可任选下列三种剂量之一:2g/kg?d,单剂;1g/kg?d,每日1次,连用2日,或400mg/kg?d,每日1次,连用5天,以单剂2g/kg,10~12小时输入效果最佳。
2.阿司匹林:每天30~100mg/kg,分3~4次。服用2周。热退后减至每天3~5mg/kg,一次顿服。
3.皮质激素:为控制早期炎症反应,对并发严重心肌炎或持续高热重症病例可短期使用皮质激素。
4.急性冠状动脉血栓:积极溶栓治疗。
(二)恢复期的治疗和随访:
1.抗凝治疗:阿司匹林每天3~5mg/kg,一次服用至血沉、血小板恢复正常,如果无冠状动脉异常,一般在发病后6~8周停药。
2.冠状动脉受累的慢性期:阿司匹林3~5mg/kg?d,每日1次,加潘生丁3~5mg/kg?d,分3次服,有严重冠脉病变或曾有冠脉血栓者加用华法林或肝素。
3.晚期冠状动脉受累者,合并冠状动脉狭窄/闭塞者可进行冠状动脉成形术、外科治疗。
4.随诊:根据不同的患者每3~6月应进行心脏超声检查。杨锡强主编《儿科学 六版》
(一)阿司匹林:每日30~50mg/kg,分2~3次服用,热退后3天逐渐减量,约2周左右减至每日3~5mg/kg,维持6~8周。如有冠状动脉病变时,应延长用药时间,直至冠状动脉恢复正常。
(二)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剂量为1~2g/kg于8~12h左右静脉缓慢输入,宜于发病早期(10天以内)应用,可迅速退热,预防冠状动脉病变发生。应同时合并应用阿司匹林,剂量和疗程同上。部分患儿对IVIG效果不好,可重复使用1~2次,但约1%~2%的病例仍然无效。应用过IVIG的患儿在9个月内不宜进行麻疹、风疹、腮腺炎等疫苗预防接种。
(三)糖皮质激素:因可促进血栓形成,易发生冠状动脉瘤和影响冠脉病变修复,故不宜单独应用。IVIG治疗无效的患儿可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亦可与阿司匹林和双嘧达莫(潘生丁)合并应用。剂量为每日2mg/kg,用药2~4周。
(四)其他治疗:
1.抗血小板聚集:除阿司匹林外可加用双嘧达莫(潘生丁)每日3~5mg/kg。
2.对症治疗:根据病情给予对症及支持疗法,如补充液体、护肝、控制心力衰竭、纠正心律失常等,有心肌梗死时应及时进行溶栓治疗。
3.心脏手术:严重的冠状动脉病变需要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术。&& &&
【预防预后】
陈吉庆主编《实用儿科诊疗规范》
没有冠状动脉瘤的病人一般能完全痊愈,仅少数有第2次发作。有心脏受累的儿童虽长期预后不明,但大多数是良好的。应在发病初期、2周、4周、2个月、4个月、半年、1年时进行全面心血管系统检查。如有冠状动脉病变者应每3~6个月全面检查一次,长期随访并坚持服用阿司匹林,直至冠状动脉病变消失。合并有冠状动脉瘤患儿预后较差,可因瘤体破裂而导致死亡。杨锡强主编《儿科学?第六版》川崎病为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复发见于1%~2%的患儿。无冠状动脉病变患儿于出院后1、3、6月及1~2年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包括体检、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等)。未经有效治疗的患儿,15%~25%发生冠状动脉瘤,更应长期密切随访,每6~12月一次。冠状动脉瘤多于病后2年内自行消失,但常遗留管壁增厚和弹性减弱等功能异常。大的动脉瘤常不易完全消失,常致血栓形成或管腔狭窄。&& &&
【疗效评估】
陈吉庆主编《实用儿科诊疗规范》一般病例在急性期经阿司匹林治疗2~3日,体温可降至正常,若合用IVIG后疗效更明显,常在用药后24小时体温下降,其他全身症状随之消退,冠状动脉瘤发生率下降为3%~6%。经治疗2月后无全身症状及冠状动脉病变者为好转,随访1年仍无冠状动脉病变者为治愈。本病主要是感受温热时邪,侵犯营血所致。主要病机为热入营分,阻滞血脉,耗伤阴津,导致气阴两伤。其病位主要在心、脾二经。 && &&
【辨证纲目】
本病辨证宜以卫气营血为纲,同时辨明虚实。早期邪热炽盛,多以实热为主。后期伤津耗气,则以虚热为主,临证之时当以细辨。
(一)气营两燔:持续高热,咽红目赤,口唇红赤,皮肤红斑,舌红苔黄,脉滑数。分析:本证因感受风热时邪,邪入气营而致。邪热炽盛,正邪交争,故见高热,咽红目赤。营热外透,故见皮肤红斑。
(二)热入营血:持续高热,口舌糜烂,口渴心烦,皮肤斑斑,颜色深红,四末硬肿,舌暗红,苔白腻,脉弦数。分析:本证为邪热入里,燔灼营血所致。心主血脉,苗窍在舌,心火上炎,故见口舌糜烂。热伤津液,扰动神明,外迫血行,故见高热,口渴心烦,皮肤发斑。热壅血瘀,阻滞脉络,故见四末硬肿。
(三)气阴两虚:低热烦躁,盗汗心悸,胸闷乏力,倦怠食少,目赤唇红,手足心热,便干尿黄,舌红少苔,脉细数。分析:本证由温热内淫,耗伤气阴所致。阴虚则火旺,虚热不清,故见盗汗,手足心热。热扰心神,故见烦躁不安。气虚则见胸闷乏力,倦怠食少。&& &&
【中医治疗】
治疗以清热解毒凉血为总原则。早期以祛邪、清热为主,后期则以顾护津液、益气清热为本。本病治疗重在清热凉血,临床按卫气营血进行辨证。根据病情,初起祛邪为主,治以清热解毒凉血。后期治以益气滋阴,兼清余邪。
(一)辨证选方:
1. 气营两燔:清气凉营,泻火解毒。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生石膏20g,知母、生地、元参各12g,山栀、赤芍、山豆根各10g,蝉衣、丹皮各6g。皮疹稀少者加蚕砂;咳嗽流涕加银花、连翘、桑白皮。
2. 热入营血: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方药:清营汤加减。生地、麦冬、连翘各15g,丹皮、赤芍、丹参各10g,黄连、淡竹叶各6g,水牛角20g。口渴心烦明显加天花粉、白茅根;口舌糜烂加山栀。
3. 气阴两虚:养阴益气,清退余热。方药:生脉饮加减。生地15g,麦冬、沙参、白芍各12g,茯苓、远志、石斛各10g,五味子6g。午后低热不退加青蒿、鳖甲;盗汗明显加地骨皮;心悸重加生龙骨、生牡蛎。
(二)中成药:
1. 桑菊银翘散:具有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之功。用于本病邪在卫气者。1-3岁每服2g,3-6岁每服3g,6岁以上每服5g,每日2次。
2. 复方大青叶合剂:具有清热解毒,凉血透邪之功。治疗本病热在气营之证。1-3岁每服1ml,3-6岁每服2ml,6-9岁每服5ml,每日3次。
3. 栀子金花丸: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之功。用于本病属邪热炽盛,兼有阴伤者。1-3岁每服2g,3-6岁每服3g,6-9岁每服4g,每日2-3次。
4. 炎热清胶囊:具有清热透邪,泻火解毒之功。用于本病属里热炽盛者。1-3岁每服1/2粒,3-6岁每服1粒,6-9岁每服2粒,每日2-3次。
5. 清热养阴丹:具有养阴清热,泻火解毒之功。用于本病属热盛伤阴者。1-3岁每服2g,3-6岁每服3g,6-9岁每服4g,每日3次。
(三)单方验方:
1. 清热凉血方:生石膏15g,知母10g,生地10g,丹皮10g,金银花10g,连翘10g.玄参10g,青黛5g,竹叶5g,羚羊粉0.3g(冲)。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服。用于本病属气营两燔者。
2. 凉血化毒汤:当归5g,蝉蜕5g,木通6g,赤芍6g,青天葵6g,牛蒡子6g,红花6g,生地10g,红条紫草10g,羚羊粉0.3g(冲)。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于本病属热入营血者。
3. 白虎地黄汤加味:生石膏25g,知母5g,生地10g,天竺黄5g,元参10g,蝉衣3g,赤芍10g,山栀2g,黄连1g,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于本病属气营两燔者。
4.养阴清热汤:生石膏20g,生地20g,水牛角20g,银花20g,连翘20g,芦根30g,玄参30g,天花粉30g,石斛30g,赤芍30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于本病属余毒伤阴者。
(四)针灸: 取大椎、曲池、合谷、委中、关冲、外关、十宣,快针强刺激,泻法,不留针,每日1次,5天为1疗程,用于治疗热在气营之证;取心俞、神门、内关、曲泽、大陵、膻中,用平补平泻法,留针20分钟,每日1次,5天为1疗程,用于热在营血,扰动心神之证。
(五)推拿按摩:开天门、运太阳、推坎宫、清天河水、清肺经、推脊,用于热在气营之高热;清天河水、清心经、揉小天心、揉小横纹、清板门、退六腑、清肝经,治疗热入营血,口糜心烦之证。每日1次,5天为1疗程。&&
【中西医结合】
(一)急性期西医治疗通常采用大剂量阿司匹林。中医治疗多以清热解毒之法。同时配合应用川芎嗪或复方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以扩张冠状血管,降低血液粘度。急性期过后,热势渐退,阿斯匹林应减为小剂量。此时中药治疗应重视养阴、活血、防止心脏损害及血液粘度增高。恢复期治疗应以中医为主,进一步清除余邪,调整脏腑功能,促进机体康复。
(二)活血化瘀药具有明显的抗凝作用,能增加冠脉血流,降低血小板聚集性,改善微循环,防止血栓形成,有助于本病的病理恢复。因此,活血化瘀法应贯穿于本病治疗之始末。&& &&
【参考文献】
王玉玮主编《医师速查丛书 科速查》,山东科技出版社,2001,P2542.高世明主编《现代医院诊疗常规》,安徽科技出版社,2002,P3673.陈吉庆主编《实用儿科诊疗规范》,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P934.北京协和医院编《儿科诊疗常规》,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P4045.杨锡强主编《儿科学 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P211
川崎病吃什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川崎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