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举三种中国数字鸿沟伯努利现象的实例实例

主要通过两种手段实现:a.传媒宣传树立敌方恶劣形;③瓦解敌军斗志;这是大众媒体在反宣传战中的重要作用,主要是通过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战争中媒体的作用更加重要;(2)国家对战争报道的控制;大众传媒利用是否得当是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在战争;①政府对战时新闻的硬性监管;主要指依靠行政、法律手段实行强制性管制,通过各种;②政府对传媒的软调控;这主要指政府控制
主要通过两种手段实现:a.传媒宣传树立敌方恶劣形象以激发己方军队士气,使之认为自己进行的是正义的战斗,在美伊战争中,伊总统萨达姆就被报道成“暴君”、“独裁者”,而伊方媒体则将美军士兵描述成“喝烈酒、吃猪肉和嫖妓”的外国侵略者。b.通过报道敌方暴行来激发己军的士气,俄罗斯在反车臣恐怖主义时,就在国家电视台播放车臣恐怖分子砍下4名西方记者的头放在雪地上和法国记者被割下手指的实况录影,以此来激发反恐情绪。
③瓦解敌军斗志
这是大众媒体在反宣传战中的重要作用,主要是通过描写战争的暗淡前景,散布感伤主义和失败主义情绪,来消解对方军士对上层的信任,来瓦解敌军斗志,破坏敌军稳定,发展有利于自己的战争局面。在2003年的美伊战争中,美国媒体多次报道“已擒获萨达姆”、“伊军在前线不战而降的消息”,这些报道先不论其是否真实,其目的无疑是力图通过媒体的大量宣传来瓦解敌军斗志。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战争中媒体的作用更加重要,与以往配合性角色相比,更多的成为战争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美伊战争中,媒体已被纳入了战略体系之中,政府对传媒的使用是精心谋划的,与军事行动紧密配合。从先期对伊拉克政府和萨达姆“失道”的大量宣传,以“先发制人”战略的顺利实施,到战争中把媒体战场与军事战场紧密结合,每一次军事打击过后都会有体现政府意图的相关报道大量涌现,充分体现了媒体报道已被纳入战略体系,成为有计划、有目的的传播行为。
(2)国家对战争报道的控制
大众传媒利用是否得当是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在战争由“总体战”向“信息战”转变的现代战争中尤其如此,所以各国政府在战争中都不能对大众媒体放任自流,总是采取严格的控制以使媒体报道符合国家利益,这种控制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
①政府对战时新闻的硬性监管
主要指依靠行政、法律手段实行强制性管制,通过各种战时法规,强化对传媒自由的限制,严格实行战时新闻检查制度和保密制度。海湾战争中,美国政府和军方第一次建立了联合报道制度和战时审查制度,允许并组织记者随军采访,同时加以限制和审查;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国防部则制定了“随军采访规则”,其中列举了14项允许报道的内容和28项禁止报道的内容,比如未公开的军事设施名称、部队的具体位置、作战计划、敌方电子战效果不得报道等。这是一种保护式的手段,目的是通过对新闻内容的“把关”滤掉不利于己方的信息。
②政府对传媒的软调控
这主要指政府控制强大的公关网络和信息来源,让自己成为国内舆论和新闻信息的源头,通过给媒体“设置议程”的方法来实现对传媒的调控,这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手段。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国白宫、国务院、国防部、多哈前线指挥部的新闻发布现场,就成为最主要的战时新闻、舆论信息源,大众传媒通过政府得到的最主要信息必然与政府对战争报道的需要一致,最大程度上体现了政府意图,从而为本国军方作了最大程度的宣传和战争动员。
总之,大众传媒在现代战争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各国应在一定程度上对战争报道加以控制,以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使其国际影响向着于己有利的方向发展。
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考研真题与经典训练题
一、概念题
1.议程设置理论中的“时滞”(time lag)概念(清华大学2007研)
2.媒介间议程设置(intermedia agenda setting)(清华大学2004研)
3.数字鸿沟(中国人民大学2003研)
4.格伯纳(中国传媒大学2006研)
二、简答题
1.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就是“舆论导向”吗?这两者问有什么异同点?(北京大学2004研;深圳大学2007研)
2.简介电视的“教养理论”。(中国传媒大学2003研)
三、论述题
1.网络环境下“沉默的螺旋理论”是否适用?
2.“议程设置功能”假说自提出之后,就引起了传播学界的广泛注目,许多学者纷纷对它进行探讨和验证,并形成了“议程设置功能”理论。请论述这个理论的基本观点,并结合新媒介的技术特点,论述该理论在现代媒介环境下面对的挑战及其不足。(武汉大学2007研)
考研真题与经典训练题详解
一、概念题
1.议程设置理论中的“时滞”(time lag)概念(清华大学2007研)
答:议程设置理论中的“时滞”(time lag)概念是指媒介对公众的影响从发生到产生效果需要的时间长度。学者斯通和麦库姆斯曾做过一项研究,专门用于考察媒介议程设置的时滞问题。其主要研究方法是把先前有关公众议程的数据,与在此之前较长一段时间的媒介内容的议程数据进行对比和相关分析,进而得出媒介议程转向公众议程所需要的时间差。对媒介实务人员而言,时滞是一个重要问题。对公关以及其他信息行业的工作人员而言,了解议程作用的时滞,将有助于提高传播活动的效率。
2.媒介间议程设置(intermedia agenda setting)(清华大学2004研)
答:媒介间议程设置(intermedia agenda setting)是指某家媒介为其他媒介设置议程的现象。一般而言,具有广泛影响的、被称为精英媒介的较大的通讯社和威望较高的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往往为众多地方的和较小的媒介设置了议题。当然也有可能发生相反的情况。媒介问议程设置除了可以发生在同类媒体之间,也可以发生在不同形态的媒介之间。
3.数字鸿沟(中国人民大学2003研)
答: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又称信息鸿沟,是指当代信息技术领域中存在的差距现象,它既存在于信息技术的开发领域,也存在于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特别是由网络技术产生的差距。数字鸿沟是在1996年克林顿竞选总统时,由戈尔正式提出的一个概念。一般而言,数字鸿沟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国际鸿沟、种族鸿沟、语言鸿沟、性别鸿沟和代际鸿沟。数字鸿沟现象是传统的国际和国内不平等、社会分化在数字化新时代的延续。
4.格伯纳(中国传媒大学2006研)
答:格伯纳是美国著名传播学者。他在对拉斯韦尔的“5w”模式进行详细阐述的同时,提供了一个简易的模式,其中包含10个传播学的基本研究领域,这一模式通常被称作“口语模式”。格伯纳还提供了一个图解模式,既是对拉斯韦尔模式的延伸,也包含了与香农模式的比较。同时,格伯纳还是涵化研究的创始人。“涵化分析”也称为“培养分析”或“教化分析”,这一理论认为,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由于大众传媒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在心目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正在出现很大的偏离。同时,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当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在这个意义上,格伯纳等人将这一研究称为“培养分析”。格伯纳是美国传播学界大师级的人物,为传播学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简答题
1.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就是“舆论导向”吗?这两者间有什么异同点?(北京大学2004研;深圳大学2007研) 答:“议程设置”功能与“舆论导向”有一定的理论联系,但又不完全相同,对两者问异同的分析如下:
(1)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不等于“舆论导向”
“议程设置”功能作为一种理论假说,是由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D.L肖于1972年提出的。这一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资本主义社会的媒介“议程设置”过程,从本质上来说是占统治地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势力对舆论进行操作和控制的过程。 中国的“舆论导向”研究认为,大众传媒是社会主义媒介,媒体具有引导舆论的社会功能,这一功能包括反
映舆论、影响舆论、组织舆论、代表群众进行舆论监督等各个方面,是吸引群众关心国家大事、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途径。中国媒体不但不否认自己的舆论导向作用,而且旗帜鲜明地把引导舆论作为自己的一项基本任务。
(2)“议程设置”功能与“舆论导向”的异同
①二者的理论联系。“议程设置”与“舆论导向”都是关于大众传媒功能的理论。“议程设置”功能是“舆论导向”的第一个阶段,即传媒通过有选择地报道新闻来把社会的注意力和社会关心引导到特定的方向。因此,“议程设置”对于详细考察“舆论导向”的内在机制和过程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②二者的不同点。与资本主义社会媒介的“议程设置”相比,舆论导向的含义更广泛一些,它包含了对社会认知、价值、态度和行为的全面引导。
2.简介电视的“教养理论”。(中国传媒大学2003研)
答:教养理论(eultivation theory)也称培养分析、涵化分析。美国传播学者G.格伯纳等人在对电视内容及其影响展开了长达十多年的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教养理论。教养理论认为,现代社会中大众媒介所提示的“象征性现实”(pseudo.environment)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传播内容通常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的,它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于潜移默化之中。这种影响不是短暂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培养”的过程。格伯纳等人认为,大众传播的这种“培养效果”,主要表现在形成当代社会观和现实观的“主流”,而电视媒介在“主流形成”过程中尤其发挥着强大的作用,它可以超越不同的社会属性,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培养”人们关于社会的共同印象。“培养分析”尤其强调电视媒介在形成“共识”中的作用,认为电视除了与其他媒介的共同点以外,还有自己的独特优势:
(1)电视拥有最多的受众,每天的接触时间最长。
(2)不需要接触印刷媒介所必需的识字能力。
(3)电视把视听觉手段结合在一起,拥有强烈的目击感、现场感和冲击力。
(4)现代人从幼年时代就与电视生活在一起,很难把“电视中的世界”与现实世界加以区别。
(5)电视广泛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部分(包括儿童、低学历者以及贫困阶层)。电视的这些特点,使得它发挥着历史上其他媒介所未曾有过的巨大威力。无论多么重大的事件或问题,不经电视报道就很难被人们作为“社会现实”所认知;反之,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经过电视媒介的大肆渲染,也会成为万众瞩目的“重大事件”。
(6)同时,电视节目尤其是“描述现实生活”的电视剧中包含着大量的虚构因素,一般受众很难将这些虚构与现实区别开来,而容易把虚构当做现实来接受。例如,格伯纳等人对“黄金时问”电视剧进行的内容分析表明,美国电视剧出场人物中男女比例为3:1,在社会总人口中仅占1%的律师、法官和警察却占了20%。“培养分析”认为,一般受众不可能对诸如此类的虚构作出明确的判断,而它们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现实社会观。70年代初美国电视剧《医生威尔比》播出后,主演者受到要求登门就医的观众来信竞达25万封之多,说明在现代人的头脑中,电视提供的“象征性现实”与客观现实之间发生了多么大的混淆。
三、论述题
1.网络环境下“沉默的螺旋理论”是否适用?
(传播学经典理论在新媒介下是否适用的问题是近些年学界讨论的重点问题,也是各类考试经常涉及的高频考题。由于这类问题的讨论在学界大多没有达成一致观点,因此作为试题他们一般也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其命题目的主要在于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对学界动态的把握。下文给出的是相关问题的主要观点,供读者参考。)
答:关于“沉默的螺旋”理论在网络传播中是否适用的问题,国内学界大致有两种对立的观点:
(1)认为“沉默的螺旋”理论依然适用于网络传播
南京大学杜骏飞教授认为,网络上同样存在着“沉默的螺旋”现象,即群体成员发觉某一观点处于劣势,以为较少人赞同时,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这样,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发展过程。主要论据有:
①网络交往中的从众心理和个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心理并没有消失。个人在网络中表现得更为大胆,是因
为使社会孤立恐惧产生的条件出现了缺失。
②传播的公开性与否并不是由使用的媒介来决定,而是由传播对象来决定。这样就不会必然得出网络上的意见表达是公开的还是非公开的。
③没有理由认为在网络空间中不会发展起相应的群众与群体规范来,这种群体规范必然对其成员产生于现实中类似的群体压力与社会孤立恐惧感。
④虽然网民在网络上发表意见是匿名的,但是网民通常同自己意见相同的人结成讨论小组,而与意见相左的人难有共同语言,处于劣势的意见亦会受到攻击。
(2)认为“沉默的螺旋”理论在网络传播中已经失灵
这种观点认为在网络环境下,由于网络传播的“匿名性”特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前提,个人惧怕社会孤立的恐惧不复存在。
①“匿名性”使得网上传播带给人们更大程度的交流与自由表达的空间。网络传播既没有面对面人际传播的表情等直接接触的阻碍,也没有大众传播声音和图像的影响,所以网上交流使人们无须留名留姓,无须自报家底,无论是你胡言乱语,还是直抒胸意,都没有人=r涉你,因为谁也不知道到底是谁在说,到底他说的是真是假。因此,网上传播带给了人们更大程度的交流与自由表达的空间,而这正是“沉默的螺旋”理论假设中所缺失的条件。
②网络“匿名性”使个体较少受到约束。网络传播的匿名性会使个体在进行自我表达时,较少顾及社会规范的约束,比较任性,可以随意发表自己的观点,而不受别人想法的影响,他们无需对自己的行为承担心理上的负担,这就使“沉默的螺旋”理论所提出的“因害怕被孤立的恐惧感而不表达自己的异议”的情形逐渐削弱,甚至完全消失。
③交流对象也都有这样的心理:不知道发表异议的人是真是假,因此对异议者的责备也会轻些,网上交流人们随意表达意见后所需承担的心理压力就变得十分有限。
④在网络传播中人们往往容易坦露真实的自我,这会更加促使人们即使在与别人意见不一致时,仍表明自己独特的见解。
但是,网络实名制实施后,认为“沉默的螺旋”理论在网络传播中已经失灵的观点失去了一个最根本的论据,第一种观点或许会在争论中占上风。
2.“议程设置功能”假说自提出之后。就引起了传播学界的广泛注目,许多学者纷纷对它进行探讨和验证,并形成了“议程设置功能”理论。请论述这个理论的基本观点,并结合新媒介的技术特点,论述该理论在现代媒介环境下面对的挑战及其不足。(武汉大学2007研)
答:(1)“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基本观点
“议程设置功能”作为一种理论假说,最早见于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D.L肖于1972年发表的论文《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播媒介的效果和作用在于引起人们的注意力。大众传播只要对一些问题给予重视、集中报道,并忽视或掩盖对其他问题的报道,就能影响公众舆论,人们则倾向于关注和思考大众传播媒介注意的那些问题,并按照大众传播给各个问题确定的重要性的次序,分配自己的注意力,大众传播通过调动受众的注意力来安排问题的轻重次序,从而间接达到影响舆论,左右人们观点和思路的目的。
(2)新媒介的技术特点
①传播过程的双向性的增强。新媒介传播的双向性大大改善了受众的被动地位,增加传受双方的互动性。 ②多媒体化和媒介功能的融合。新媒介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多样的传播功能融为一体,为人们收集、处理和传输信息提供空前便利,传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都得到提高。
③媒介资源的丰富化。丰富的媒介资源是数字化技术的巨大成果,少数大众传播机构垄断资源的状况得以改善,更多的社会成员、群体和组织有望成为能动的传播者。
④信息传播的全球化。电子通信、卫星和互联网络等新技术为跨国了,至全球传播提供了条件,把人类的传播范围扩展到整个世界,受众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受更多变量的影响。
(3)“议程设置功能”在现代媒介环境下面对的挑战及不足
①受众地位的提高,传受双方互动性的增强、信息收集处理和传输的便利使得受众的主动性增强,媒介议程设置能力减弱。
②媒介资源的丰富化使得更多的社会成员参与成为能动的传播者,受众设置议程的能力增强,媒体议程设置效果减弱。在某些情况下,受众已经开始设置媒体的议程。另一方面,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加,也使得大众媒体设置议程的难度增加。
③信息传播的全球化使得人类的传播范围扩展到整个世界,全球范围内信息共享,媒体议程设置难度加大。 ④只强调了传播媒介设置或形成社会议题的一面,而没有涉及到反映社会议题的一面。
尤其在新媒介条件下,受众兼具传播者的角色,源于民间、具有广泛社会关心的重要问题最终登上传媒议程的情况是常见的。
⑤从一般意义上讲,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是强大的,但也不能将它的效果绝对化。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一、概念题
1.跨文化传播(中国人民大学2006研;浙江大学2001研)
2.《阿尔及尔宣言》(武汉大学2002研)
3.文化传播的“维模”原理(上海大学研)
二、简答题
1.请简要说出施拉姆在国际传播方面的某一个开创性研究的内容。(北京师范大学2007
2.简述席勒有关文化帝国主义的主要观点。(北京大学2006研)
三、论述题
1.网络传播给国际传播带来了什么问题?(复旦大学2005研)
2.阅读以下材料,就此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从传播学角度加以论述。(浙江大学2006研) “现在世界上除了军事上的星球大战之外,还有另一场星球大战,它所涉及的不是导弹,而是通过无线电向世界土各个偏僻地区传播的新闻和意识形态”(美国《国际论坛先驱报》)“如果我们教会苏联的年轻人唱我们的歌曲并随之舞蹈。那么我们迟早将教会他们按我们所需要他们采取的方法思考问题”(英国《泰晤士报》社论引美前中情局长杜勒斯语)“卫星电视使印度人感到,印度的一切都是不好的,而西方文化都是那么美妙.传统的社会价值观正在被摧毁……”(印度作家理查德?克拉斯达)“如今美国最大的出口产品不再是地里的农作物,也不再是工厂里制造的产品,而是批量生产的流行文化――电影、电视节目、音乐、书籍和电脑软件”(保罗?法里《华盛顿邮报》)
考研真题与经典训练题详解
一、概念题
1.跨文化传播(中国人民大学2006研;浙江大学200l研)
答:跨文化传播是指具有明显差异的文化观念和表征体系的人们所进行的相互交流。这种差异对传播活动的形式、渠道、内容和结果都会产生很大影响。跨文化传播既是一种古老的人类历史文化现象,更是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重要技能,也是各国文化和世界文化发展繁荣的主要推动因素之一。跨文化传播的三个要素是:认知要素、言语语言、非言语语言。跨文化传播的研究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其创始人是美国人类文化学者爱德华?霍尔。霍尔在《无声的语言》中首创了“intercuhural communication”(跨文化传播)一词,因此被称为跨文化传播研究之父。20世纪70年代,跨文化传播学成为传播学的一个分支。
2.《阿尔及尔宣言》(武汉大学2002研)
包含各类专业文献、文学作品欣赏、中学教育、专业论文、应用写作文书、外语学习资料、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传播学教程》考研真题与经典训练题 (1)30等内容。 
 传播学教程考研训练题及详解 ? ? 第一章一、概念题 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考研真题与经典训练题 1.传播学(北京师范大学
研;华东师范大学 2007 ...  新闻传播学考研真题_研究生入学考试_高等教育_教育...论述题 1.就干露露在江苏教育电视台《棒棒棒》节目...新闻理论部分 1、新闻理论教程(第二版) ,杨保军,...  《传播学教程》重点知识(含课后习题)_研究生入学考试...(二)传播的实质与其他定义 1、传播的实质:是一种...课后练习题:Key points 1、信息的定义 ①广义:不...  2011年传播学考研必备真题... 13页 1财富值 新闻传播学考研答题的四种... 3...(参考书目-郭 庆光《传播学教程》) 分析思路:这个问题不同大多数问答题,不...  《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整理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1、为什么说“信息...媒介的增加和社会影响力扩大, 社会科学家越来越关注信息与传播的问 题,开始从...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整理 第一章 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是德国...  《传播学教程》课后题答... 21页 1下载券 传播学教程_课后题答案第... 21...思维导图经典案例 Excel键盘快捷键 Photoshop的抠图技巧分析©2014 Baidu 使用百度...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_课后习题答案_研究生入学考试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一节 1、 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  《传播学教程》 第一章大众传播 复习题_教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传播学教程》 第一章大众传播 复习题 第一章一、填空题 绪论复习题 1.库利和皮尔士对...中国数字鸿沟报告2013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中国数字鸿沟报告2013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23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中国数字鸿沟报告2008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中国数字鸿沟报告2008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22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信息技术应用与数字鸿沟(中) - 教育信息化 -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
作者:[英] 布琳达?葛利
字体选择:  
&&& 目前的进展
  目前,许多专项工作组已经成立,其中包括2000年7月八国首脑会议决定成立的“数字机会工作组”(Digital Opportunity Task Force)。希望读者能够了解项目的意义,并支持其目标。这些组织的建立是“数字鸿沟社会运动”的一部分,也是推动联合国“千年计划”中“到2015年减少一半贫困人口”计划的一部分。
  “千年计划”中共设定了7个“国际发展目标”,包括健康、教育、收入和可持续发展等。而信息和通信技术可以支持其中的每一个目标,这些支持包括直接的(如更广泛接触健康医疗信息;培养医务人员和教师;给予妇女更多的机会和权利;提供更多的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等)和间接的(为个人创造新的经济机会;帮助区域或国家摆脱贫困等)。但是创造数字机会只有在确定核心发展目标之后,我们应该而且必须将其作为首要发展目标之一。
  需要强调的是,国际社会呼吁在合作中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政府和组织如联合国等,号召社会组织和私人组织参与进来贡献自己的力量。特别是私人组织,良好的组织结构和技能使其能够为此目标做出重大的贡献。值得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私人机构已经认识到了他们的社会责任。
  值得思考的问题
  对行动计划有兴趣的读者会在文献中发现这些计划。尤其是Genoa行动计划,它反映了在实践中遇到的众多问题。下面我列举了八点问题,希望这些问题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这个计划(特别要说明的是,我选择的八个问题,可能会遗漏一些在其他人看来非常重要的问题):
  1.基础性的努力和政策制定之间仍然没有衔接起来。一些人可能要说从宏观角度看,数字鸿沟是一种失败,这种失败体现在三个层次上:各种发展举措的失败,市场方面的失败和政府的失败。然而,如果使用有效并且实际的技术填补这个鸿沟,那么上述失败将会扭转(Bridges.org Report, 2001)。
  2.目前如何将成千上万的发展项目进行大规模复制是很大的问题,基于分析,会发现这些项目或者重复建设或者没有意义,所以项目很难获得广泛的应用。在发展中国家使用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大量项目中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
  Kenneth Keniston作为该领域中的领导者,他对印度的关于应用信息与通信技术服务于平民的50个项目进行了20次访问,从而提供了具有告诫性的信息。你或许以为他将声称“这将使得印度丰富的经验得到考察和研究,那些具有相似目标的项目相互保持联系,每个项目的经验会被分享,印度在这个领域的创造会让整个世界受益”(Keniston, 2002, P.5)。但是不幸的是,事实并非如此。
  他说:“据我所知,事实是并没有进行比较性的研究,没有任何吸取经验,实际上具有相似目标的各个项目之间并没有充分沟通和交流,仅仅是偶尔有的项目宣称自己获得成功,并且往往是宣布成功,但是这些项目没有获得任何有价值的推广。”(Keniston, 2002, P.5)
  他提到了国际社会在讨论、计划和资助各种项目所做的大量努力,并总结道:“这些现象的出现是因为没有基于经验总结哪些有用,哪些无效,哪些是浪费时间和经历,哪些是值得做的。”印度充满了各种“试点项目”,这些项目“几乎从来没有形成一个关于如何大规模复制研究成果的计划…,除非现实中有充分的支持,否则大部分可见的项目都没有能够获得推广。”(Keniston, 2002, P.5)
  有关给穷人提供服务的世界发展报告(2004, P.122)持同样的观点“问题并不在于缺乏创新――目前有一系列新的教师培训、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输入、最新技术的新的使用,问题在于对于革新的系统性学习太少,或被证实的革新方法没有得到推广。”
  我确信这是真实存在的,政策行为必须将其考虑在内。当然,我们应该努力相互学习,但是,我也确信,如果我们都在期待一个庞大的计划,那么我们将会等很久,而这段时间我们完全有可能在各自的项目中获得成功。当然,这些个别的项目比起那些在庞大计划中的子项目而言并不是最理想的,也缺乏成本效益,但是如果我们从基础做起,同时不断学习,那么这些项目的投入是值得的。
  3. Keniston的工作同样非常清楚地表明,通过应用信息与通信技术促进发展至少需要三个技术需求:通信技术有所突破(当技术对电子线路的依靠变小,无线技术逐渐普及,这种突破才会真正发生);计算机或其他相似的设备成本降低,上百万的人都可以使用;让那些无法阅读或书写的人们都可以获得灵活的、方便获取的、廉价的本土化软件。Keniston列举了在海德拉巴进行的核心人工智能语言的一些杰出开发工作,他认为印度在这方面是领先的(Keniston, 2002, P.4)。
  4.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因为贫穷或地理位置的关系才成为数字鸿沟弱势群体,许多是因为类似残疾或身体虚弱等特殊原因而处于不利的地位。中国盲童就是典型的例子(Molina,n.d.),一个叫做“超级故事”的项目让盲童使用3D语音交互软件来帮助他们建构认知结构。这个项目的目标是将这些处于不利地位的盲童从黑暗中带入一个他们称为“听视觉”的世界。
  Tom Vincent教授和许多英国开放大学的同事一起开展过许多帮助视力较弱、诵读困难、耳聋等残疾成年人使用计算机的先驱性工作,应用的效果非常显著,有超过9000个残疾学生在英国开放大学注册学习。长期的证据表明,如果能够对少数残疾学习者给予特殊的关注和支持,毕业率至少可以与多数身体健康的学习者的毕业率一样。技术使那些以前无法做到的事情实现了,至少另一个鸿沟在这样的情况下会被消除。
  5.语言本土化、内容本土化、咨询本土化和“用户定制”的问题非常重要。如果我们要帮助平民解决他们每天的问题,给他们提供真正的机会,那么应该让人们尽可能获得他们需要的内容(Keniston,2002)。考虑到世界存在多种语言和地区,本土化问题变化多样,因此工作难度和工作量会有不同。
  David Puttnam关于万维网和软件中内容等没有得到充分关注的观点非常具有说服力。鸿沟不仅仅是技术的可获得性的问题,David Puttnam认为,鸿沟是存在的,并且不断加宽,是因为“拥有”和开发内容的知识所有权集中在第一世界,甚至集中在持特定语言的群体中,因此产生了财富的统治和知识媒体的统治现象(Lee,1999)。访问材料的人们不能识别他们在屏幕上看到是真实的图像还是赝品,他们也不能想到这可能是他们所听到的某些文本中的内容或观点,这具有深刻的社会和学习意义。不同的社会采用不同的方法生产、积累和传输知识,我们会时刻提醒自己,信息本身并不提供价值判断,而教育却要进行价值判断。为什么急需这些资源的人们没有本地的软件和内容?Kofi Annan在2003年11月的日内瓦会议中也提到这一点。他指出:“内容鸿沟加剧了已经存在的不平等,并破坏了全球信息社会的理想。我们需要强调文化多样化和文化认同,强调创造不同的信息内容和教育的数字化,科学和文化遗产不是一方面的问题。这一点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信息社会的核心。”(United Nations,Annan,2003)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我们谈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一些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应用已经给某些地方带来了巨大变化。
  “信息与通信技术革命给传统技术带来新的特点。在世界的很多地区,移动电话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质量。新的数字无线电广播接收站正在通过节目点播以交互的方式接入更多的用户。此外,当移动电话配备了通报装置,可以实现对当地选举的实时监控,无线电广播的通报使得选举过程的透明度大大改观。卫星电视极大地扩展了观众的范围,那些居住在目前尚有频道限制的国家的居民们也能够收看通过卫星电视传播的节目。录像带具有类似的功能,它将未经审核的新闻提供给观众,同时这些带子使得数百万移居者与他们的家人保持联系。像传真、复印等相对简单的技术已经深深地改变了某些地区的政治氛围。”(United Nation,2003,p.vi)
  除此之外,掌上计算机快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我们不再孤独地与电子工具相伴。例如,英国开放大学在南非东开普省(DEEP)与当地机构合作开展的一个项目中,教师需要的材料是通过互联网和掌上计算机获得的。与教师自己的教育经验相比,这种材料的质量更加可靠,并能够大大改进教师的能力。
  6.我们通常会认为通过使用信息与通信技术,地区经济在全球市场的支持下发展起来。然而研究表明,概括而言,在第三世界中,企业的参与对全球商业电子化的贡献非常小。联合国报告告诉我们“除了新的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应用,电子商务还需要许多其它并行的改进工作同时进行,这样才能使得经济机会的全球结构产生真正质的变化。”(Hewitt de Alcantara,2001,p.10)也有一些例外,例如,在急速发展的软件行业,目前为止的报告显示“繁荣的软件行业与地区和国家经济之间缺乏联系。”
  7.一位作者考察了许多有效使用信息与通信技术防护或改进当前状态的国家,发现信息与通信技术在许多国家经济中扮演的角色并不重要。她强调指出,取得进步的基本前提是强大的、相对有效的国家和国家政府在推动经济现代化方面的有力支持,与私人化和效率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目前大量的研究表明,不同国家和地区公共服务质量和公共规范的差异是非常大的。”(Hewitt de Alcantara,2001,p.vi)
  8.私人组织在消除鸿沟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甚至与消除鸿沟密切相关。“世界上大部分的技术资源是由追求利益的几个主要跨国公司主导。这些公司致力于开发和满足富人群体中的绝大部分市场(这些富人可能在富足或贫穷的国家),因为这些人提供具有最大利润的机会(Journal of Science and Public Policy, February, 2003, p.3)”。这并不表明私人组织在降低成本等方面没有贡献,但是在这样的发展中,我们对私人组织究竟有什么期望呢?我以前认为,如果我们等待私人组织做些什么,那将是个漫长的等待(我现在持怀疑态度),但是我必须承认时代已经发生改变。日内瓦就有一个显著的成功例子,公共或私人组织进行合作,就像国际远程通信联盟、世界健康组织和CISCO系统合作创造在线“健康研究院”一样。然而,在反八国集团(G8)的运动中产生了另一个评论实体,他们建议构建跨国的知识产权法,从而使得已经成功的公司能够保存他们的优势和利益。日内瓦关于将哪些工作列入日程的讨论非常激烈,突尼斯会议将不得不解决这个实际的问题。
页面功能 【】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京ICP备,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伯努利现象的实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