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组建高凝聚力群体的利弊强的趣缘体育群体

点击文档标签更多精品内容等伱发现~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權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員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庫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要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户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还剩24页未读, 继续阅读
}

群体高凝聚力群体的利弊(group cohesion)是使群體结合在一起的黏合剂它是吸引成员构成一个群体、为离开这一群体提供了阻力并激励他们在其中发挥作用的力量总和。高高凝聚力群體的利弊的群体比低高凝聚力群体的利弊的群体更能发挥相互作用和影响此外,高高凝聚力群体的利弊的群体会有较低的缺勤率和流动率而低缺勤率和流动率往往会带来更高的群体绩效;进而,更高的绩效会带来甚至更高的高凝聚力群体的利弊因而形成一个螺旋上升嘚趋势。

高高凝聚力群体的利弊不一定总是好的

然而较高的高凝聚力群体的利弊并不总是带来更高的绩效。一个有高高凝聚力群体的利弊但缺乏技能的团队仍然是个缺乏技能的团队,而这种团队往往会输给一个高凝聚力群体的利弊不高但技能熟练的团队此外,有时高高凝聚力群体的利弊群体形成的目标会与更高的组织目标背道而驰例如,某一所学院中的一个高凝力的研究团队其成员决定就一个本身很有趣的问题进行研究。但他们对这一项目近乎热烈的投入使他们完全不去质疑,甚至也不允许其他人质疑这一项目是否与学院提絀的目标保持一致。他们投入的研究范围狭窄、强调基础性研究大大偏离了学院所强调的加强应用研究投入的初衷。其结果是学院失詓了某些重要的外部财务支持。

在高高凝聚力群体的利弊的群体中也可能出现其他一些问题。研究者发现有些群体可能会内聚性过强,使他们在自己和他人之间竖起一道围墙或分界线这种过度分界( overbounding)会将有助于提高群体效力的资源拒之门外。竞争性的产品开发团队就可能变得过度分界(往往用安全性考虑或过于担忧“创意外泄”来解释)他们不会寻求来自同一组织内的、有意愿且有能力的员工的帮助。 这一问题的例证之一就是在卡特总统任职期间,伊朗美国大使馆人质营救任务的失败营救本身是个相当复杂的使命,涉及多个不同嘚美国军种有些部队拥有海基直升机,这些直升机及机组人员由常规海军舰只运输尽管舰队上的大多数水兵都不了解这次秘密使命的任何信息。高级军官极度担忧会有水兵泄漏消息从而危及此次秘密使命,他们坚持在关键使命开始的前一刻仍不应指示船上的维护人員按较高的直升机维护水平来工作。即使一架直升机根据安排要在随后的50个飞行小时内进行大修(营救使命将超出这一时间)机组人员仍被告知不要进行维护。根据可靠信息来源这种做法的确影响了至少一架故障飞机的表现,并因此影响了整个使命的完成

詹尼斯还发現了高高凝聚力群体的利弊群体的另一个缺陷。他指出高高凝聚力群体的利弊群体中的成员往往会努力寻求全体意见一致,而不是客观評价不同的行动詹尼斯将这一现象称为群体思维( groupthink),他相信这一现象导致了历史上的一系列惨剧包括珍珠港和猪湾入侵。在挑战者号灾難中它可能也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它也出现在其他的高高凝聚力群体的利弊群体中从商业会议到机组人员,从治疗群体到校董会

什麼是群体思维?高高凝聚力群体的利弊的群体往往会形成强有力的非正式规范以保持和谐友善的内部关系。保持舒适和谐的群体环境变荿了一种秘而不宣的要务这往往会压制异议、冲突和批判性思维。当群体成员为谋求一致而不愿表达、不愿容忍那些不合乎规范的观点囷批判性思维时就会导致不明智的决策。詹尼斯识别出了群体思维的多种症状:

  • 有一种坚不可摧的假象这会导致群体中毫无根据的乐觀主义,以及甘冒过大的风险
  • 群体的道德水准有一种未经质疑的假设,并因此对群体行为的道德伦理后果不加反思
  • 集体合理化,轻视負面的或警示
  • 刻板地认为反对者是邪恶、软弱或愚笨的。
  • 团队成员因怀疑自己观点的效度或重要性而进行自我审查,不表达与群体的┅致意见杠背离的意见
  • 存在全体一致的假象,更大程度的意见一致只不过存在于人们的感觉中而不是真实存在。
  • 对持异议的成员给予矗接压力强化“不同意表示对群体不忠诚”的规范。
  • 心灵监视者他们保护群体免于了解不利的信息。

如果一个政策制定或决策群体表現出上述列出的大部分症状极有可能就要冒决策无效的风险。它可能在澄清目标、寻找相关信息、评估不同备选方案、估计风险和预测昰否有必要制订权变计划等方面做得不好。为减少群体思维提高群体对政策和决策的投入质量,詹尼斯提供了以下建议:其一领导鍺应该鼓励群体的所有成员都在一定程度上充当批判性评估者的角色。群体中的每个人都需要理解表达疑虑和反对意见的重要性这包括領导者愿意倾听对其本人观点的批评。其二领导者需要通过自身的公正客观,来创建一个公开质询的气氛在一开始,领导者应尽可能鈈表现出个人的偏好或期望这会对群体讨论产生误导。其三如果组成多个独立小组,就同一个问题提出推荐方案也可以避免群体思維的风险。其四群体中至少应有一位成员应充当吹毛求疵者,这项任务可以在每次会议上由群体成员轮流承担

高高凝聚力群体的利弊群体的最后一个问题可能是谢泼德所说的“奥利现象”( ollieism)。奥利现象是群体思维的一种变形当过度热心和忠实的下属相信,自己所做的不匼法行为会取悦领导者时这一现象就出现了。这一术语的名字来自于奥立弗?诺斯中校他承认,自己在白宫工作期间关于伊朗门事件及其他一些事情对美国国会撒了谎。谢泼德引述说托马斯·阿·拜克特被亨利二世的四位骑士所杀、水门事件中的非法闯入,都是奥利現象的主要例证在调查人员披露的华尔街金融危机和英国石油公司的墨西哥湾油井泄漏事件的细节中,我们也能发现类似的例子奥利現象与群体思维的差异之处在于,下属的不合法行为往往发生在领导者对此不了解或未明确表示同意的情况下但谢泼德指出,尽管上面引用的奥利现象的例子没有受到官方批准领导者仍无法推卸在这类事件上的责任。在群体中形成一种关注道德的气氛是领导者的责任洏且,创建了一个高高凝聚力群体的利弊、低道德水准的群体的领导者必须为这一群体的行为承担责任。

在阅读了有关群体高凝聚力群體的利弊和绩效之间存在的不确定联系以及有关过度分界、群体思维和奥利现象等问题的材料之后,你可能会认为高凝聚力群体的利弊昰一个需要加以避免的问题但是,这一想法完全是大错特错了首先,源于群体高凝聚力群体的利弊过高的问题相对较少发生,并且總体来讲领导者思考如何创建和保持团队的高高凝聚力群体的利弊,可能要比为避免潜在的群体思维或过度分界问题而不去开发这些团隊更好些其次,开发高高凝聚力群体的利弊群体的最大争议大概就是考虑一种替代方案,即完全缺乏高凝聚力群体的利弊或高凝聚力群体的利弊较低的群体在后一种群体中,追随者往往会彼此不满对领导者也感到不满,对完成群体和组织目标的承诺度可能会降低群体成员的内部沟通可能较少,而且相互依赖的任务绩效也可能受到损害由于存在与低高凝聚力群体的利弊群体相关的一系列问题,领導实践者应当认识到形成功能良好的高高凝聚力群体的利弊工作群体是他们努力的目标。

}

·社会互动,又称为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交互作用,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综合考察社会互动的不同维度(向度、深度、广度、频度),可以了解互动双方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根据互动情境、互动维度、互动方式等标准,我们可以划分出多种互动类型。合作、竞争、冲突、强制、顺从与顺应是最为常见的社会互动类型。

·社会互动是在一定的情境下进行的,情境不同,人们的互动方式往往不同。社会发展尤其是社会转型必然引起社会互动模式的重要变革。互联网等现代传媒技术手段的发展对社会互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社会学中,关于社会互动的理论长期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即使在同一学派中也有分歧。

·社会角色是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礎

社会互动 社会互动的维度互动情景  网络互动  符号互动论拟剧理论本土方法论情境定义  自我实现预言社会角色表现性角色  角色失调

interaction)是最基本、最普遍的社会现象之一,是个体层次与群体层次、社会结构层次的中介也是社会学的基本分析单位。对于人类社会来说社会互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个人而言,人的社会化是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完成的社会互动也是个体自我观念形成和人格发展的过程。对社會来说互动是社会形成的条件,正是在人们的互动过程中形成各种社会关系,组成社会网络结成社会群体,进而形成复杂的社会结構社会互动也是社会结构变化的重要动力,人们通过社会互动建构着处于变动中的社会社会互动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构成了人类存茬的主要部分可以说,社会互动是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沟通连接的纽带也是理解人类社会的一把钥匙。

一、社会互動的含义与特点

日常生活中我们通过各种方式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比如在各种场合与别人打招呼在聚会上聊天,在课堂上讨论對他人给予的帮助表示感谢等等。这些行为看起来平淡无奇但却具有重要的社会学意义:通过这些行为方式,我们与A己周围的社会环境發生了具有社会意义的互动过程在互动过程中,人们以相互的或交换的方式对别人采取行动或者对别人的行动作出回应。不仅如此佷多看上去纯属私人的行为,例如在街上溜达在房间里四处看看,甚至睡在自己的床上思考问题都无一不受社会上已经形成的关于这類行为的行为规范的强烈影响。在社会生活中各个社会群体和组织之间的业务往来、内部组织行为过程等都是一种社会互动过程。因此社会互动是社会生活中最重要、最常见的行为过程之一,社会互动也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构成了人类存在的主要部分。

社会互动也稱“社会交往活动”或“社会相互作用”,是指社会主体之间为了满足各种需要而发生的、以信息传播为基础而形成的个人与个人、个人與群体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作用和相互了解从而在经济、政治、文化及心理等方面产生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的社会行動过程。通过社会互动或交往自我得以形成,个体的需要得以满足社会得以持续运行。关于社会互动这一定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來理解。

第一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主体(包括个体和群体)之间。社会互动是一个关系性范畴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形成社会互动。从这个意义上说离群索居的人不能形成具有社会意义的互动。

社会互动也称“社会交往活动”或“社会相互作用”,是指社会主体之间为了满足各种需要而发生的、以信息传播为基础而形成的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问的相互沟通、楿互作用和相互了解从而在经济、政治、文化及心理等方面产生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的社会行动过程。通过社会互动或交往自我得以形成,个体的需要得以满足社会得以持续运行。

第二社会主体之间发生以信息交流为基础的相互依赖性关系和行为是社会互动的前提條件。如果没有信息交流或者互动双方互不理解,互动就无法进行两个以上的社会主体在一起并不一定必然发生社会互动关系,只有怹们互相传递信息产生了相互影响的关系,社会互动才发生例如,在机场等候飞机的乘客之间也许没有任何交谈等互动但当广播通知说由于天气等原因飞机延误时,人们可能开始与周围的旅客交谈这时,社会互动就产生了

第三,社会互动可以是面对面的交往也鈳以借助媒介进行。现代交通通信技术的发展使跨时空的信息传播成为可能大大拓展了社会互动的时空范围和方式。人们虽然远隔千山萬水但却可以通过信件、电话、互联网、微博等信息通信手段进行交流与互动。

第四社会互动与特定的社会情境密切相关,并形成特萣的互动模式互动依赖于互动双方对交往情境的理解,在相同文化和社会情境中一般都有约定俗成的互动模式和规则。

第五社会互動不仅会影响互动关系,而且会对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和社会结构产生影响例如,在一个班级中如果同学之问经常一起讨论各种问题,交流学习经验一起郊游,那么每个班级成员都可以体会到同学的友谊和集体的温暖同学关系就会比较和谐,班级也就成为一个有较強的高凝聚力群体的利弊的集体尽管社会互动一般都是在特定的社会网络和社会结构中进行的,但是在人们互动的基础上又会形成复雜的社会关系,构成复杂的社会网络

对于社会互动的特点和性质等方面,可以进一步从社会互动的向度、深度、广度和频度等维度来理解

向度反映社会互动的方向,表明互动双方关系的性质主要包括:(1)情感关系一一是亲和还是排斥,是融洽还是对立?(2)地位关系——是平等的还是不平等的权力分配的格局如何?(3)利益关系——是一致还是冲突,冲突程度多大?

情感上的亲疏爱憎与地位上的尊卑是人际互动的两個最基本向度而且,情感向度上遵循回报性(即爱引发爱恨导致恨),地位向度上遵循互补性(即支配引发顺从)

深度反映社会互动的程度,表明互动双方相互依赖的大小我们可以从互动双方利益关联的大小、情感投入的大小、互动延续的时间长短和互动规范的复杂程度等幾方面来分析互动的深度。一般来说如果利益上事关重大、情感上涉入很深、时间上持续较久(或其结果的影响很深远)、规范上较为复杂,则是深度互动反之只是表层的互动。例如异性之间见面打个招呼,只是非常浅层的互动;如果他们一起跳舞就更进了一层;如果開始恋爱,那就进入了深度互动

广度反映社会互动的范围,表明互动双方交往领域的大小有些互动局限于特定的领域,有明确的行为規范如上课只是为了传授、学习知识,学术会议只是为了讨论某个问题有些互动则涉及很多方面,互动方式上较为灵活如朋友之间、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大都是全面的互动。

频度反映一定时问内发生社会互动的多少同一个班级里,有些同学之问经常来往有些同学の间则只是偶尔交往。互动频度的差别往往反映并影响人际关系的疏密与好坏

综合考察社会互动的以上四个维度,可以了解互动双方人際关系的密切程度例如,英国社会心理学家阿盖尔(M.Argyle)等人曾经将T作同事关系区分为四种类型:工作外的朋友、工作中的朋友、友好的工莋关系、单纯的工作关系人们与不同类型的同事的交往情况很不一样,如:与工作外的朋友不仅工作上相互支持而且在多种非工作活動上互动频繁;对于工作中的朋友,交往范围相对比较窄(几乎没有讨论个人生活、交流情感、给予忠告等行为)非工作交往的频率也减少;对于单纯工作关系的同事,则交往少而又浅

根据互动情境、互动维度、互动方式等不同标准,社会互动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下面介绍几种主要的社会互动类型。

(一)二人互动、三人互动和多人互动

根据参与人数社会互动可以划分为二人互动、三人互动、多人互动等互动类型。

在二人互动关系中每一方仅仅需要同另一方建立互动关系,比较容易或较为充分地考虑对方的需要、愿望和个人特点因此,二人互动关系可以获得在其他任何社会形式中不可能存在的亲密感情和独特性

在三人互动关系中,每一方都面对着两个人需要同时栲虑两个人的个性特征和需要。这样就很难达到二人互动关系中可能具有的亲密性齐美尔认为,当三人组中有两人发生冲突时第三者鈳能扮演多种不同角色,包括:(1)中间人以局外者的身份、公平和客观的态度来调解双方的冲突;(2)仲裁人,冲突双方都认可、能以公平的態度做出解决冲突的最后决定;(3)从中渔利者利用两人实际的或潜在的冲突来获取个人利益,可以在冲突双方中自由地选择支持哪一方鈳以向他们提出某种要求作为提供支持的交换条件;(4)分裂者和征服者,故意挑起和助长两人之间的冲突以便从中获利

在多人互动关系中,会形成社会群体和社会网络其互动形式更为复杂,在群体之中还会形成亚群体在大型群体中,个人面对的不仅仅是其他个人还有超越个别成员之上的客观结构。在正式组织中往往会形成明确的分l二和严密的组织规范来制约人们的互动。

(二)人际互动和群体互动

按社會互动的主体类型可分为人际互动与群体互动

人际互动是作为行动者的个人之间有意识、有目的的相互作用过程。其特点是:互动发生茬具体的个人之间;互动一般是直接的、面对面进行的;互动双方都明白各自的角色、目标和手段;互动双方能感受到交往的结果;个人感情在互动中发挥着较大的作用

群体互动是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这种互动虽然也是由群体成员来实现的但这些群体成员鈈是以个人身份出现,而是作为群体的代表出现其行为方式也较为正式。相应地群体互动中更多地利用书信、函电等传播媒介,以扩夶互动的范围;同时由于群体目标的多重性,群体互动的对象也往往是多方面的在许多社会和文化中,人们会通过加深个人之间的关系来加强和促进群体交往

(三)熟悉情境互动、社交情境互动和工作情境互动

情境是人们行动时所处的情况或场景,包括行为主体、角色关系、人的行为、时间、地点与场合等在不同的情境中,人们的互动方式不同根据社会交往的情境,可以将社会互动分为熟悉情境互动、社交情境互动和工作情境互动

熟悉情境互动是指熟人之问的日常交往情境,如家庭成员、亲戚朋友、邻居、下班后的同事之问的交往交往双方并没有特定的目的,较为随意没有必要严格遵守规则或社交礼貌。

社交情境互动是在社交场合中发生的人们往往为了互动洏互动,并无其他的目的其互动过程也有一定的情感投入,有助于促进关系的发展宴会、舞会、郊游大都属于社交情境。在社交情境丅人们通常会进行较为轻松愉快的交谈,这些话题可能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例如谈天气、聊见闻等。但这种交谈却具有重要的沟通功能往往是进一步促进互动和增进相互了解的重要途径。

工作情境互动是人们在工作场合和工作时所进行的互动过程此情境中人们的行為往往不是纯粹的个人行为,而是在其所属职位上代表了其所承担的角色或所属的群体例如,在商业谈判、工作会议、课堂等情境的互動行为及其过程中互动各方往往都有特定的目标、明确的分工,其言谈举止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较  少有情感的交流。

除了以上几種社会情境中的互动外还有集合行为情境中的社会互动,即在某种特定场合下发生的以当时情境为基础的互动现象如骚乱、赶时髦等,参见第十六章“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的相关内容

(四)情感性互动、工具性互动和混合性互动

根据互动中的人际关系及其性质,社会互動可分为情感性互动、工具性互动、混合性互动

情感性互动是家庭、亲密朋友等初级群体中的人际互动过程。它可以满足个人在关爱、溫情、安全感、归属感等情感方面的需要是人类社会互动中最常见、与人的社会生活关系最密切的互动过程。工具性互动是个体为了达荿某种目的而与他人互动互动只是达到目的的一种工具,互动双方并不预期有亲密的情感关系和长期交往混合性互动介于情感性互动與工具性互动之间,是个人与亲戚、一般朋友、邻居、同学、同事、同乡等建立的各种社会互动关系它既右情感性成分.又有工具性成汾。

中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们为了追求利益增加了工具性互动而减少了情感性互动你怎么看?

在实际交往中,上述三种互动过程可能会

相互转化有较大的灵活性。例如通过人情与面子的运作,可以将工具性关系发展为混合性关系从而改变交往规则。如一些唯利昰图的人往往想方设法与掌握权力的官员建立良好的私人关系,目的就是通过改变关系的性质来改变与官员的互动方式和规则使之在囚情的压力之下为自己谋利。

(五)交换、合作、竞争、冲突、强制和顺从与顺应

按照社会互动主体问的利益、权力关系及其性质可以将社會互动分为交换、合作、竞争、冲突、强制和顺从与顺应等形式。

交换是个人或群体旨在获得报酬或同报而发生的社会互动行为交换遵循互惠原则,有助于通过创造持续的相互间的义务来维持交换的平等个人或群体采取某种旨在获得报酬或回报的互动方式,这种互动所形成的关系就是交换关系社会生活中有许多关系都是交换关系。

合作是社会互动主体之间为达到对各方都有某种益处的共同目标而相互配合的互动形式合作性互动也是群体和社会形成和维持的基础。一般说来成功的合作应具备以下条件:第一,合作各方有某种共同目標否则就无合作的必要;第二,对于如何达成目标有基本共识;第三合作各方的行动相互配合;第四,合作各方要讲信用此外,能否顺利合作还受到互动各方个性特征和社交技能的影响具有良好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以及学会合作,已成为现代社会对人才的一个基夲要求

竞争是不同的个体之间或群体之间争夺一个共同目标的过程。例如体育比赛中运动员之间或运动队之间争夺冠军,生产厂家之間争夺销售市场以及个人之工司争取先进、争夺发明创造权的活动等,都属于竞争竞争目标一般具有稀缺性,竞争过程具有排他性競争的目的主要在于获得目标物,而不在于反对其他竞争者在传统观念中,合作与竞争是不能并存的;但在现代观念中竞争不一定是零和的,竞争也会带来共赢的结果而且,规则公平基础上的竞争可以激发社会活力促进良性社会互动。

冲突是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體、群体与群体之间为某种目标或价值观念而采取的斗争、压制、破坏甚至消灭对方等行为的社会互动方式和过程由于冲突往往会导致┅些不良的后果,人们一般对它持否定态度希望消灭冲突。但是社会学家注意到冲突也具有一定的正功能:冲突可以反映出社会、组織或人际关系中的问题,促使社会变迁、组织变革和人际关系的调整;团体之间的冲突还可以增进团体内部的团结;有时候冲突还是人与囚之间、团体之间和文化之间加深了解和理解的途径因此,完全消除冲突不仅不可能而且没有必要。对冲突进行有效的调控

尽可能降低冲突的负面影响,发挥冲突的正面功能是现代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与任务之一。冲突与竞争虽然都是人们为了一定的目标而互相排斥或反对但相比较而言,冲突各方之间往往是更为直接的反对关系冲突在形式上比竞争要激烈得多,往往会突破规则甚至法律的限制此外,冲突可能源于价值观念上的差距冲突各方所要实现的目标可能各不相同。

强制是指个人或群体将其意志强加于其他个人或社会群体的互动过程在强制性互动中,所借助的力量可以是物质的如武器、军队、警察、法庭、监狱,也可以是精神的如处分、批判及各种各样的社会压力。强制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广泛存在于社会关系之中如父母为教育子女而采取的强制手段,各种规章制度对人们的强淛性限制法律对人们韵强制等等,都属于强制性互动

顺从与顺应则是与强制相对的社会互动过程。在力量不对称的互动中互动一方嘚强制意味着另一方的顺从或顺应。顺从和顺应的区别在于:顺从是互动中的一方自愿地或主动地调整自己的行为按另一方的要求行事,即一方服从另一方;顺应的含义比顺从更广泛除包含顺从的含义外,还指互动的双方或各方都调整自己的行为以实现相互适应。顺應包括和解(即互动双方改变敌对态度建立友好关系)、妥协(即双方通过确定一些条件而暂时平息冲突)和容忍(即暂时采取克制态度以避免发生沖突)等形式顺从和顺应是任何群体和社会都不可缺少的互动行为,没有顺从和顺应群体和社会将无法运行。

社会互动尽管形式不同、內容各异但都具有一些共同特点,遵循着大致相同的基本过程本节在介绍有关社会互动过程分析理论的基础上,对社会转型期和网络囮时代社会互动的过程及其变化加以分析

社会互动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不同类型、不同情境中的互动在过程上往往差别很大洳角色互动、陌生人互动、集合行为情境中的互动、个体之间的互动、个体与群体之问的互动、群体之问的互动等,都可能有不同的互动過程这里介绍两种分析社会互动过程的方法和观点。

(一)贝尔斯的互动过程分析

美国社会学家贝尔斯(R.Bales)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提出了一种小群體研究方法——互动过程分析贝尔斯认为,小型群体的面对面互动包括12类互动范畴涉及取向、评价、控制、决定、紧张和整合等六项功能性问题。贝尔斯把社会互动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定向阶段,主要解决情境辨识问题参加互动的成员在开始互动时往往首先偠确认是何种情境。例如当大家被召集在一起时,人们首先关心的是要干什么是社交性的联欢,还是严肃的工作会议

第二阶段:评價阶段,主要解决态度确定问题明确了互动情境后,成员们往往要考虑自己该对此情境持何态度例如,如果是一次社交性的联欢那麼是积极主动参与,还是逢场作戏凑凑热闹或是消极地旁观。第三阶段:控制阶段主要解决行为选择问题,即对此情境做些什么如果倾向于积极参与联欢,那么是去表演节目还是找几个自己感兴趣的人聊天,还是多做些服务工作

在这里有几点需要注意:首先,这彡个阶段并不是直线发展的有时可能会重复某一阶段。例如在控制阶段之后有可能进行重新定向和评价。参加聚会时一开始你可能鉯为是一场严肃的学术讨论,便郑重其事地准备做笔记、发言但进行一段时间后你可能发现大家都并不认真,于是你也就开始敷衍了事其次,在互动的各阶段中往往伴随情绪因素互动过程分析可能同时涉及工作任务领域和社会情绪领域。最后在多人互动中,人们与誰互动进行哪方面的互动都有较强的选择性。贝尔斯的互动过程分析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被用来探讨诸如集体问题解决、角色发展、上下级交往等问题。

(二)芝加哥学派的四阶段说

美国芝加哥学派的帕克(R.R.Park)和伯吉斯(E.Burgess)对不同群体或不同文化之间互动过程的分析认为夲地社会群体与移民之间的互动过程,包括敌对、冲突、适应和同化四个阶段每个阶段与前一个阶段相比都是一个进步。第一阶段是敌對或竞争这是最初级和基本的社会互动,是一种个人之间没有社会接触的互动互动双方是一种竞争、排斥关系。敌对或竞争与劳动分笁等社会过程有关第二阶段是冲突,由于激烈的竞争双方可能产生对立情绪,出现以攻击对方为目的的行为第三阶段是顺应,冲突茬少数情况下会以一方消灭另一方而结束互动但大多数情况下,冲突的一方或双方会部分地改变其思想、态度和习惯来适应对方以避免、减少或消除冲突。第四阶段是同化顺应的结果是双方在很多方面日益接近、融合,趋于一致实现同化。两种文化体系相遇时也會发生交流、冲突、认同和融合的过程。但是并非所有的互动都要经历这种过程,只有双方利益上或认知上不一致时才有可能如此

二、社会转型与社会互动

社会变迁尤其是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过程,必然会引起社会互动的方式等方面变化社会互动方式的变化反过來又会推动社会变迁。例如在当代社会,新通信技术的应用带来了社会互动方式等层面的革命性变化社会互动方式变化又对经济社会結构的变迁带来深刻的影响。

社会转型会引起社会互动方式和社会互动规则等各方面的变革吉登斯深入分析了现代化过程所导致的社会互动的“脱域”(disembeding)过程与现象:在传统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地域性的面对面互动而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日益把空间從地点中分离了出来。使得社会系统出现了“脱域”即社会关系从彼此互动的地域性关联中,从通过对不确定的时间的无限穿越而被重構的关联中脱离出来远离了任何给定的面对面的互动情境。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关系的脱域过程以及交通、通信方式的迅速发展,使嘚人们社会互动的中介、互动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社会互动的规则也因社会转型和价值观念的转变发生了改变。例如在男人和女人之間的社会互动上,以前“女士优先”的观念使得男士主动为女士开门成为互动惯例但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这一互动惯例遭到广泛挑战一些人觉得这种礼仪是男性处于控制地位、女性处于被动地位的象征。这种观念的变化使得男女两性在相遇时谁给谁开门就变得日益复杂囷成问题,于是男士主动为女士开门也不再是互动的常规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工业化、城镇化的转型进程使传统农村“乡土社会”和城市以“单位”为基础的人际互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推动城乡社会成员的社会互动从封闭式互动向开放式互动、从依赖性互动向自主性互动、从单一化互动向多样化互动的转变。

社会转型促使农村人际互动行为发生了改变例如,一项以中国北方一个乡村嘚礼物交换为例的人类学调查表明l949年以来,村民一直保持着礼物交换的传统习惯但改革开放以来,人们送礼的目的、缘由和方式都发苼了显著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是由传统的仪式性馈赠向现在的工具性馈赠转变。在过去村里有礼仪专家指导人们送礼,仪式性的送禮往往遵循一些较细致的规矩礼物的物质性比较淡,象征性比较强人们更重视送礼的方式和通过礼物表达的感情,而不是其中包含的金钱价值在20世纪50年代,传统礼仪被当作封建迷信加以批判送礼行为也变得“粗糙”很多,庆典时的一些演说和祝词被取消了20世纪80年玳,礼仪专家重新活跃起来但是,礼物交换中的精致礼节却没有恢复而且,礼物的内容越来越注重交换价值而非象征价值村民为了獲得保护和恩惠而送礼的行为越来越普遍,礼物交换的工具性越来越强

在城市,以国有企业职工为例以前的工作单位就像一个大家庭,单位中人与人之间主要是合作关系利益矛盾不突出。工作中有劳动竞赛但很少利益竞争。收入虽然很低但吃“大锅饭”,大家都差不多所以人际关系较为简单,人情味很浓随着单位制改革的深入,“优化组合、竞争上岗”、“劳动合同制”、“企业兼并与破产”等改革措施的实施单位中人际关系的性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竞争性明显增强利益矛盾增多,人际关系变得较为复杂而且,员工與企业之间的劳动纠纷也时有发生如何适应形势的变化,协调好企业中的人际关系建立新的规则来保障良性的人际互动,成为社会管悝中十分迫切的问题  三、网络时代的社会互动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对社会互动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与农业时代人们以血缘关系和地緣关系为主的社会互动方式和工业时代以业缘关系为主的社会互动不同随着互联网(Internet,简称网络)的兴起网络越来越成为人们互动的重要媒介,也形成了新的人际关系形式——“网缘关系”使社会互动方式等各个层面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一)网络时代的主要互动媒介

BBS是bulletin board system嘚英文简写中文翻译为电子布告栏、电子公告板或网络论坛。BBS中的内容可以是文字、超文本、音像、动画或视频等等在 BBS空间中,可以通过发帖和回帖而在发帖人和回帖人之间形成互动关系;可以读取或下载其他用户张贴的公开信息或文件;可以对别人的见解加以评论或囙复;可以在BBS上做在线个人或集体交谈、交流信息、寻找帮助等;还可参与在线游戏及娱乐项目

这是与BBS相比同步性更强的网络互动方式。如常见的网络聊天工具如QQ、 MSN、飞信等等这些网络聊天工具借助于电脑或手机,以其信息的即时性等特点受到人们的青睐。通过这些網络聊天工具人们不仅可以实现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互动,还可以通过参与聊天群与自己具有某种共同性的人形成互动圈子。以老乡、哃学、亲属关系或共同志趣等为基础的各种各样的“网络群”已成为一种新的互动方式和互动群体。

博客(blog)又称为网络日志是一种通常甴个人管理、不定期张贴新文章的网站。博客内容可以是文字、图像、其他博客或网站的链接等等博客作为一种新的方式,可以展示自巳的某个方面的空间也可以通过博客进行沟通交流,找到志趣相投的伙伴亦可以进行学习交流。除了个人企业、社会组织也通过博愙进行企业形象或商务宣传。

对于微博反腐你怎么看?

微博,即微型博客(micr0—blog)是一种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在微博平台上你既可以作为观众,在微博上浏览感兴趣的信息也可以作为发布者发

布信息。在微博平台中信息的获取具有很强的自主性、选择性,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偏好依据对方发布内容的类别与质量,来选择是否“关注”某用户并可以对所有“关注”的用户群进行分类。

微博内容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图片或视频等,一般不能超过l40字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易于维护和传播微博最大的特点僦是信息发布和传播速

度快,从而也更容易引起广泛的互动例如,如果你有200万“粉丝”你发布的信息会在瞬间传播给200万人。

微博平台使得人们可以通过各种连接网络的平台在任何时问、任何地点即时发布信息,其信息发布速度远远超过传统的报刊和网络媒体据统计,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微博用户已发展到3亿多。随着网络微博的迅速发展和影响的日益广泛许多传统主流媒体以及政府部门也都纷纷开通微博,以适应网络化时代社会管理的新形势与挑战

手机属于移动通信设备,现在已成为人们互通信息的重要媒介而且,随着网络技术嘚发展和手机功能的不断扩展更新手机已成为集通信、照相和摄像、录音和上网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小型全能型工具。特别是可上网手機的发展和普及使手机扮演了掌上电脑的角色,手机邮箱、手机QQ、手机飞信、手机微博等功能的广泛普及大大拓展了人们社会互动的方式、对象和内容。

(二)网络互动的特点及其影响

现代交通和传媒技术的发展对社会互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互联网的兴起使人際交往超越了传统的时空界限,使我们有可能与世界任何角落的人互动网络互动中的匿名性和符号性,也使社会互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突破性别、年龄、种族、地域、职业等各种现实社会地位和身份限制电脑网络在新的层面上拓展了人们社会互动的空间,使得人类社会嘚整体联系更为紧密

1.网络互动的超时空性

在互联网出现之前,人们的互动大多发生在特定时间和地点如人们要做某件事情(比如上班、开会、看戏、去酒吧等),就必须赶到相应的地方而有了数字网络后,人们可以实现跨国界、跨地区的即时互动使人们身体“缺场”(absence)嘚交往取代了身体“在场”(presence)的交往。网络除了能够使人们实现跨越空间的即时互动外还为人们实现非即时性、非在场的互动提供了便利,即在网络中互动双方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对对方发出的互动信息做出互动反应由于人们可以不必去任何地方就能做许多事情,鉯前那些用于聚会交流的地方对人们也就失去了吸引力

网络等互动媒介一方面改变了传统社会面对面、以直接口头互动和书面文字互动為主的社会互动方式,使互动摆脱了即时性限制使人们摆脱了熟人关系和基于亲缘、业缘等传统关系的社会互动,能够在更大范围内以“趣缘”等为纽带形成新的社会互动关系另一方面,数字化网络也使人们在远离原来居住的社区后仍然可以与其家乡和亲人保持密切的聯系从而在某种程度上维持一种“电子支持的礼俗社会”。

2.网络互动的匿名性和符号性

在网络空间中成员的身份可以是匿名的,不僅交往以符号为中介而且网民可以把自身化为符号,可以随意地选择进入虚拟社区的标识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突破性别、年龄、种族等各种现实身份的区隔。网络互动的匿名性为人际互动创造了更多自由的空间使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现实社会中真实身份的羁绊和社會规范的约束与限制,可以相对自由地表达意见

3.网络互动的自由、自治性

网络沟通的超时空性、匿名性和符号性等特点,使得传统社會中的权威地位和等级属性很大程度上被消解使得人们有可能成为同一虚拟社区的平等成员,共享社区文化、信息资源、人际资源共哃参与社区主题设定、社区内容的充实以及社区规则的制定。网络社会互动的自由、平等、自治的特点与环境也有助于促进成员为社区建设积极贡献自己的才能和智慧。

当然网络对社会互动带来诸多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会产生新的社会问题其一,网络化并没有带来人們之间平等、自由地利用网络技术与平台进行沟通与互动相反,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和不同群体之间的社会分化也造成了在网络利用方面的分化,这种“数字鸿沟”又成为新的社会分化的基础因此,政府需要在网络公共服务方面加大投入以缩小“数字鸿沟”促进社會公平。其二网络给人们的交往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日常社会交往造成了冲击如使得一些人远离现实交往而沉溺于网络互动,网络茭往中的诈骗等网络失范行为增加等另外如近年来蓬勃发展的网络微博,在推进信息公开、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同时其负面效应也十汾明显,如过度的“人肉搜索”与曝光对个人隐私的侵害不实的信息迅速而广泛地传播造成公共信任危机等。因此网络社会管理也成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时代课题。

网络的便捷性等优势在很大程度上使现代人没有必要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种情况也使人们失去了亲臨现场从而增强相互接触、相互了解、建立信任以及进一步交往的机会。此外生活的许多方面都涉及人与自动化系统和计算机的互动,洏不是人与人的直接交往从而可能会造成社会成员越来越自我隔绝,责任感和社会信任感也可能会下降网络交往的超时空性似乎扩大叻人们交往的对象和范围,但有研究表明人的大脑新皮层提供的认知能力只能使一个人维持与大约l50人的稳定人际关系。所以从互动的角喥看无论一个人在社交网络上有多少好友和“粉丝”,但能频繁交流的也就l50人左右其他多数链接实际上毫无意义。所以我们会发现:網络给了我们联系却未必给我们交流;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却未必增加我们的亲密;激发了我们社交的天性却可能磨平我们沟通的能仂。由此看来网络等新媒介只是拓展了社会互动的时空范围和互动方式,使得社会互动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网络互动不会代替人们媔对面的互动。因为在以间接交往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社会中个体更渴望接近,面对面的情境会提供互动各方更多的信息远比电子交流偠丰富得多,面对面的交流能更好地表达诚意和促进相互间的理解

第三节  社会互动研究的主要理论视角

在社会学中,社会互动的理论长期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即使在同一学派中也有分歧。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大都涉及社会互动因此也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對社会互动的理解和社会互动理论。有学者将互动理论与功能理论、冲突理论、交换理论、结构理论一起并列为社会学理论建构的主要取姠本节从社会学发展历史的角度,简要介绍社会互动研究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一、经典社会学家对社会互动的分析

回溯社会学的发展历程,其主要学说和理论流派基本上都是围绕对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研究展开的也都从不同角度涉及社会互动问题。经典社会学时期(即從社会学诞生到20世纪20年代)奠定了社会学的学科基础、研究方式和理论取向社会互动作为最主要的社会现象之一,受到经典社会学家的密切关注

(一)涂尔干的社会互动思想

社会学的奠基人涂尔干,其社会学的基本立场是强调社会的客观性和强制性反对把社会现象还原为个體的心理现象。但在后来的研究中他开始关注为何人们会有共同的取向和观念等问题,更为关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如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一书中,贯穿着两条主要的互动论思路:对仪式的分析和对意识分类的关注他对原始社会宗教的分析发现,宗教崇拜通過仪式把神圣性灌注于社会力量之中借此规制社会成员。社会团结得以形成和延续的基本行为机制在于通过仪式设定来集中人们的注意仂、刺激其感情并塑造团结感涂尔干也强调,“集体意识”并非完全外在于我们人们对情境的认定和取向与人们的意识分类相关,这種意识分类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结构的反映不同的宏观结构产生不同的思想形式和世界观,这些形式反馈并巩固着社会结构

(二)韦伯的社会互动思想

马克斯·韦伯的贡献主要在宏观社会学和历史社会学等领域,但他也是最早强调研究社会互动的社会学家之一。尤其是他对社会学的定义,与后来的社会互动学派有高度的一致性。韦伯认为社会学的对象和目的是研究社会行动及其意义,并剖析其原因、过程和效用“社会行动”是指“可以指向他人过去的、现在的或未来预期的行为”。并不是所有的行为都是社会行动如一个人独自祷告的宗敎行为就不能算是社会行动。当行动者彼此自觉地意识到对方的存在并赋予共同的情境以意义时,社会行动就出现了韦伯认为,隐藏茬阶级、民族、国家、制度等社会宏观结构背后的社会现实是人们之间富于意义的和象征性的互动。在现实世界中行动者对其周围世堺进行解释并赋予意义,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行动因此,社会学必须要“在意义的层次上”理解宏观结构与过程要渗透到人们的意识の中,去发掘他们是怎样观察、定义和理解这个世界的韦伯提倡用移情式理解(verste— hen)的方法,即研究者必须完全进人情境以便产生与行动鍺同样的感受,然后去阐释他们的思想和动机否则,复杂社会结构的因果分析和统计分析将是不完全的、不准确的韦伯对宗教等文化現象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些思想与方法论原则,他的这些思想和方法论也被现象学互动论者舒茨所继承和发扬

(三)齐美尔的社会互动思想

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被认为是欧洲最早的互动论者之一。在齐美尔看来功能理论和冲突理论所研究的宏观结构和宏观过程如阶級、国家、家族、宗教与进化等,最终只不过是人们之间具体互动的反映社会互动的结果导致了社会现象的出现,对于社会现象的理解可以通过理解其得以产生和延续的基本互动过程来达到。齐美尔反对实证主义关于社会是一种主宰其成员的客观系统的观点认为社会存在于许多个体发生互动的地方,把社会定义为一个由体现着社会交往原则的个人之间的交往和关系形成的错综复杂的网络各种组织是這种交往的社会内容的表现形式。在齐美尔看来社会学的任务就是从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抽象出社会交往的“纯粹形式”。齐美尔对社交、统治与服从、冲突与凝聚等具体互动形式做了详细的分析他还认真地分析了二人互动、三人群体等互动形式,认为二人互动群体(dyad)可能並不被人感觉到是超个人因素的集体状态如果有第三人加入形成三人互动群体(triad),则可能被人感到是一种外在并独立于个人的社会结构社会互动关系就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齐美尔互动思想对后来美国的互动论学者产生了重要影响在齐美尔思想遗产的基础上,美国社会学發展出了以米德为主要代表人物的符号互动理论及其他互动论学派从而使以研究微观人际互动为主要旨趣的符号互动论成为20世纪西方社會学的主要理论流派之一。

二、社会互动研究的主要理论视角

在社会学的初创时期社会思想家们基本上还是在历史和哲学框架中,聚焦於社会进化等宏观社会过程和结构的研究到了20世纪初期,社会学家的兴趣才逐渐转向个体之间以及个体与社会之间相互联结的具体过程、社会互动及其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等微观方面的研究于是社会互动研究的各种理论应运而生,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符号互动论、拟剧论、本土方法论等等

符号互动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被认为是真正意义上的、最具代表性的社会互动理论,其研究取向是通过分析日常环境中人们相互作用的方式、机制和规律来研究人类群体生活其创始人是社会心理学家米德。此外詹姆斯(William James)、库利、杜威(John Dewey)等人也对符号互动论做出了重要贡献。后来布鲁默(H.Blumer)和库恩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推动了符号互动论的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的“社会自我”概念认为人们关于自我的感知源于同他人的互动。库利的“镜中我”概念认为自我源自以群体为背景的同他人的符号性互动,在社会互动中人们通过他人对自己荇为的态度和反应来认识自己就如同从镜子里发现自己。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的“心智意识”概念认为人类独特之处在于他们的心智意识,它是人类努力去适应环境时所表现出来的也只有通过人们在社会中的互动才能得以形成和延续。

美国哲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米德將这些概念和思想进行了综合将心智、社会自我以及社会的出现和延续贯穿于互动之中,成为符号互动论的实际奠基人在米德看来,囚的生理性冲动与反应性理智之间的互动是心灵的本质主我(I)与客我(me)之间的互动是自我的本质,自我与他人的互动是社会的本质所有这些本质又通过作为符号性的行动外化于世。社会因为个体问的调适性互动而得以被改变和重新建构因此,只有通过解释人们在微观社会聯系中的社会互动性质才能真正理解社会结构及其变迁。

1937年布鲁默提出了“符号互动论”概念,并总结了符号互动论的三个基本假设:第一人们依据他们对事物所赋予的意义来决定对其怎样采取行动;第二,人们赋予事物的意义是社会互动的结果而不在于事物本身;第三,人们通过与自我进行交流和内在阐释过程赋予某种情境以意义,并决定怎样采取行动符号互动论关于社会互动的基本观点包括几个方面:第一,人与人的互动是运用符号进行的是符号互动;第二,人的行为是有意义的要理解某个行动,就要对行动者赋予其活动的意义做出解释;第三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互动过程中产生、修正、发展和变化;第四在互动过程中,人们往往通过扮演他人的角色从他人的角度来解释其思想和意向,并以此为根据来指导自己的行为;第五在互动过程中,人们往往从自己所认识到的怹人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来认识自己形成并修正自我概念。

符号互动论存在以上共同假设与基本观点的同时内部也有重大分歧和争议。在当代形成了以布鲁默为首的芝加哥学派和以库恩为首的艾奥瓦(Iowa)学派他们在不同方向上发展了符号互动理论。这两派分歧的主要领域涉及关于个体的本质、互动的本质、社会组织的本质等方面的假设也涉及对社会研究方法、方法论以及社会学理论的本质等方面的不同看法。芝加哥学派认为个体具有潜在的自发性和创造性,互动处于不断变迁的过程中社会组织也是不固定的;艾奥瓦学派则倾向于把個体的人格及社会组织看作是结构化、稳定性的,互动也受到这些结构性因素的规制芝加哥学派注重用人文科学方法来研究互动过程,主张用观察性、纪实性和非结构性访谈等方法可使用生活史、自传、日记、信件等作为研究材料来阐释互动过程的独特性;艾奥瓦学派則主张用实证主义方法来研究互动结构,提倡用结构化的测量工具如问卷或量表来测量社会互动的关键变量实际上,符号互动论内部的這种分歧也是社会学理论和社会现实在宏观与微观、客观与主观、整体与个体等方面二元对立和张力的一种反映。

符号互动论在社会化、社会越轨行为、犯罪行为和交往沟通等问题的研究上做出了重大贡献对后来的标签理论、建构理论等理论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如标签悝论就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本身并不是决定其好坏对错的主要因素,人们或社会对该行为所贴的“标签”才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换言之,一个人犯了错误并不一定是他真的错了,而是人们认为他错了在社会互动中,个体可能因为对方的误解或被贴上的标签而产生完全鈈同的反应

符号互动理论也受到不少批评,如认为它将社会关系简单地归结为人际关系过于专注对小规模情境的研究,而忽视了宏观社会结构和历史要素在遇到较为宏观的社会结构与过程时就陷入困境。

拟剧论(dramaturgy)是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E.Goffman)从符号互动论中发展出来的分析Et瑺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互动的理论与方法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1956)等一系列著作中提出和完善了这一理论。拟剧论认为世界昰一个大舞台,社会生活就像是一出戏剧我们出生进入日常生活舞台后主要的任务就是学习和表演剧中的角色。在这种表演过程中表演者通过印象管理或印象整饰(impression management)来管理别人对自己的印象,通过使用一些表演技巧来展示自己的形象从而控制对方的行为。日常生活中有佷多这样的事例例如:人们在开始谈恋爱时会尽量表现自己优秀的一面;在求职面试时,会很注意自己的衣着与言行希望给对方一个恏的“第一印象”。印象管理并不仅限于个人家庭、公司、大学、体育团队、政府等几乎所有的群体都会在社会互动中进行印象管理。擬剧论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心理学和微观社会学对社会互动的研究但也有批评者认为,这一理论过于夸大了人类日常互动行为的表演性倳实上,印象整饰并非互动行为的全部不少时候人们会表现真实的自我。

本土方法论(ethnomethodology)又称“俗民方法论”或“常人方法学”意为对“普通人”(ethno)在社会互动中所使用的“方法”(method)的“研究”(o1o—gy),是美国社会学家哈罗德·加芬克尔(H.Garfinkel)于20世纪60年代创立的用于分析人们在日常互動中如何建立和共同使用对现实的定义,考察社会成员在建构和解释他们的社会现实并对其赋予意义时所使用的方法和步骤

本土方法论研究社会互动的独特之处在于使用“破坏情境假定”或“蓄意破坏规则”的实验,通过对某种交往规则被破坏时会发生什么情况的实验來揭示情境假定或交往规则,分析规则如何形成社会成员如何共享规则,如何在日常互动中依赖这些规则在实验中,加芬克尔要求他嘚学生像并不理解社会生活的基本规则那样去行动如有人试图与超市收银员讨价还价,有些人紧贴着别人并直盯着他们,在家里礼貌哋以“先生”、“女士”称呼父母亲参与这些实验的学生都遭遇了惊奇、困惑,甚至气愤学生的实验报告表明,实验很少能按老师的偠求持续很长时间实验对象都充满了惊讶、困惑、震惊、忧虑、尴尬和气愤,学生的家长也都竭力想知道孩子的这些奇怪行为究竟是怎麼回事并试图把情况恢复到正常状态。

本土方法论的研究揭示了社会互动大量地依赖于隐含规则或情境假设这些规则通常是理所当然、心照不宣的,在任何互动过程中互动双方都必须了解这种情境定义,并遵守其隐含的规则这样互动才能顺利进行。批评者指出与苻号互动论相似,本土方法论将社会交往中的成员过于抽象化了忽略了成员常常是属于特定的群体和阶级。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问的茭往和互动并不都是按照社会规范进行的。一方面社会生活中有大量互动是陌生人相遇时的互动;另一方面,个体在同他人进行互动时瑺常带有情感性等个人特点即使是在正式组织中的互动,如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的互动也并非总是遵照组织规范。这些互动都是人際互动由于人际互动涉及态度、动机等影响互动关系的心理特征,所以社会心理学对人际互动的社会心理机制有大量的深入研究

人际吸引是社会互动的重要推动因素,个人性格等心理因素是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因素之一如性情孤僻、冷漠者,情绪偏激、嫉妒、多疑者过分自信或自卑者,自私自利者都缺乏人际交往的吸引力。此外缺乏诚意,不尊重他人忽视  他人的处境等个人因素,都是人际吸引的阻碍因素

有研究表明,在通常情况下在互动中通过语言表达意义的,平均不到35%  65%的互动意义都是通过非语言方式表达的。非語言沟通方式最典型的是身体语言  包括用表情、眼神接触、身体姿势和动作等象征符号表达互动的意义。相同的身体  语言在不同社会或攵化中可能有不同的意义对身体语言符号的理解,是跨文化人  际互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我们关于事物或人们是什么样子的假设及观念,即刻板印象(stereotype)  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这种个人受社会影响而对某些人或事产生的不准确、简  单化的看法如同刻在木板上一样较难妀变,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互动关系  同时,刻板印象也是在人际互动中自我实现的其产生和延续的机制是:当我们  看到一个人的特征或听说这个人时,把看到或听说的转化成刻板印象并希望这  个人有特定的行为方式——我们根据我们的期望对这个人采取行动——从峩们的  行动当中,这个人知道了我们是怎样期望他(她)的——这个人的行为会改变以  迎合我们的期望由此刻板印象得以认证和强化。常见刻板印象涉及性别、地  域或种族、外表、年龄等诸多方面刻板印象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其积极的一面表现为:可以对具囿许多共同之处的某类人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判断,  直接按照已形成的固定看法进行互动从而简化认知过程,节省时间和精力其  消极的┅面表现为:在有限材料的基础上做出带普遍性的结论,会使人在认知别  人时忽视个体差异从而导致知觉上的错误,妨碍对他人做出正確的评价各种  偏见和歧视等社会问题,都受到刻板印象机制的影响会影响良性社会互动关系  的形成。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一般都会在洎己周围建起一种保护自己的“个人外泡”(per—  sonal bubble)空间,对于关系亲密的人如爱人、孩子、父母、朋友等,会打开这层  外泡但会小心地不讓大多数人进入这一领域。有时候人们会扩展自己的个人空间,如在图书馆坐下后你可能会将包或外套放在相邻的椅子上,以宣示这┅空间是你的人与人之间的这种空间距离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人们在互动的过程中会用距离来反映他们之间的关系美国社会心理学镓霍尔(Edward Hall)区分了人际互动中的四种人际距离:亲密距离(intimate distance,指有亲密关系的互动者之间的距离)、私人距离(personal distance是朋友、熟人和日常谈话的距离)、社会距离(social distance,是一种非个人或正式的关系距离)和公众距离(public distance是更加正式的关系,如重要人物或演讲者与一般公众要保持的距离)当然,不同互动情境中人际空间距离的远近会因文化、群体或阶层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H.Hyman)1942年在研究个人的社会地位时提出的,用以表示个人在确定自巳的地位时与之相对比的群体参照群体理论是研究个人的客观社会地位与其社会观点之间相互作用的社会心理机制的工具,认为个体往往将参照群体(即个体在心理上所认同的群体)的价值和规范作为自己的社会观和价值观的依据也作为评价自身和他人的标准。因此它从┅个更广阔的角度和更深入的层次增进了我们对社会互动的理解。如果说符号互动论和角色理论揭示了生活舞台上不同表演者之间的符号溝通和角色扮演规律参照群体理论则表明了舞台背景和表演者的内心世界对他们在台上的互动的制约作用。

对个体来说参照群体有两個基本的作用,一是规范作用二是比较作用。前者是指参照群体在个体内化价值规范形成社会态度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后者是指参照群体往往是个体对自我、他人进行评价时所采用的比较性标准例如,1935一l939年纽科姆(T.M.Newcomb)对大学生的政治态度进行了调查研究。他發现刚人校的新生在政治态度上往往更接近他们守旧的父母,四年之后他们大都改变了原有的态度开始倾向于民主与自由。这一变化昰大学生将同学作为自己的参照群体的结果纽科姆进一步认为,个体的观念取决于该个体对某一群体或某些群体的态度态度的改变往往经历三个阶段:和某群体认同一熟悉该群体的规范一强化或削弱与其他群体的认同。

(六)自我实现预言理论

situation)概念和理论即“如果人们认為情境是真实的,这些情境就会变成真的”这一定理表明,人们不只对情境的客观方面有反应更重要的是人们对情境所具有的意义也囿反应,一旦人们赋予情境某种意义其随后的行为以及这一行为的结果将受这种意义的影响。一种最初是虚假的但被广泛接受的预言、期望或信念最终却实现了,这不是因为它本来是真实的而是因为太多的人把它当作是真实的并依此去行动。实际上这也是人类活动囷社会现象不同于自然现象的一个基本特征。

默顿认为在人类活动的每一领域,不管是社会或公共领域还是个体或私人领域,都有自峩实现预言作用的痕迹个人的自我实现预言可以我们所熟知的考试焦虑症为例:如果一个学生认为自己考不好,就会把更多的时间和精仂浪费在焦虑和担心上而不是用于学习,结果考试很糟也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了社会或公众型的自我实现预言,指的是个体间或集体间互动所导致的预言例如,关于银行破产的谣言会使许多人从银行提走存款,结果银行就会真的面临破产谣言变成事实;

再如,敌对國家的领导人如果相信他们之间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在这一信念的促动下他们会逐渐变得不和,并且总是为对方的“进攻”行動和自己一方的“防御”行动担心结果双方努力进行军备竞赛,有关战争的预言最终会变成实际的战争此外,许多社会问题如对种族的、民族的、阶级的、宗教的及其他的“少数者”的偏见和歧视性对待,都因自我实现预言而存在而且,由于人们不能领会自我实现預言的发生过程所以许多人还保留着抹不掉的民族和种族偏见,但他们觉得这些观念不是偏见和成见而是个人观察的必然结果。

虽然洎我实现预言理论与符号互动论的解释有很大的一致性但是作为功能主义者的默顿认为,当“托马斯命题”被加以夸大时就会导致极端的主观主义,就会把“托马斯定理”变为这样一种不合逻辑的命题即如果人们不认为情境是真实的,那么其结果也将不会是真实的默顿也认为,社会现实中自我实现预言的那种悲剧性的、常常是错误的循环能够通过制度设计来打破。

社会交换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玳初主要代表人物有霍曼斯(G.Homans)、布劳(P.Blau)等。这一理论认为人与人之问的社会关系是行动者之间的资源交换关系,社会互动的实质是人們交换酬赏(指个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所得到的收获包括金钱、社会赞同、尊重和服从等)和惩罚的过程。

霍曼斯认为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原则也适用于人类社会,因此人类的行为应该被理解为互动的个人进行报酬和惩罚的交换过程。他分析了人际社会互动中的交換行为和交换原则还提出了社会交换行为的一系列命题。

布劳则把社会交换论从解释微观人际互动推广到社会结构、群体行为的宏观社會结构中其研究的重点不再是人际互动中的交换形式,而是社会结构他认为,交换的主体可以由个人扩展到群体和组织交换也可以創造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布劳的社会交换论也被称为结构交换论

社会交换论在解释人类社会互动中的交换行为上很有建树。但批评者吔指出以行为主义和功利主义为基础的社会交换论带有浓厚的心理还原主义色彩,忽略了人类行为的社会前提

社会互动总是和社会角銫联系在一起。日常生活中大多数的社会互动都是社会角色之间的互动。人际互动之所以有序进行是因为互动的双方都遵循一定的角銫规范而进行交往,如果一方角色失调就可能使互动中断,或者改变原来的互动方向社会角色的形成和扮演,也是在社会互动中完成嘚没有另一方参与互动,

角色就失去了依存的条件而无法完成实际的角色行为本节在社会互动基础上,介绍社会角色有关知识

“角銫”(role)本是戏剧中的名词,指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20世纪20至30年代一些学者将它引入社会学,进而发展为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之一米德研究了兒童角色意识的形成过程,把角色理解为社会互动的产物在人类学家拉尔夫·林顿(Ralph Linton)看来,一个人占有的是地位而扮演的是角色。因此角色分析的基本单位并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扮演其相关义务活动的那种个体经过社会学家们(如戈夫曼、拉尔夫·特纳等)的努力,社會角色的概念框架和理论已趋于完善被用于解释和分析社会互动等广泛的社会现象与议题。

在不同的社会互动情境中人们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角色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总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这样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就形成了“角色集”或“角色丛”(role cluster)角色集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多种角色集于一人身上,每个人身上都可能汇集了十几种乃至几十种角色;另一种情況是一组相互依存的角色如丈夫与妻子、父母与子女、老师与学生等,角色集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會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方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构成了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社会角色总是和社会地位或身份联系在一起在每一次高度结构化的社会互动中,社会都为其提供了一个“剧本”用以指导分配给不同社会成员的不同角色的扮演。所以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方式。它是人们對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构成了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具体来说它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含义。

(一)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

社会地位是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位置社会地位总要通过角色表现出来,因此角色是地位的外在的、动态的表现形式,而地位則是角色的内在依据在社会生活中,每天都有许多完全陌生的人呈现在我们面前对于如此多的素昧平生的人,要想靠一一介绍来认识昰不可能的然而,我们却大体上知道怎样得体地与他们相处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我们可以通过他们的角色扮演过程,如衣着打扮、行为舉止、言谈话语等来判断其社会地位。当然对于角色扮演者的社会地位的认知需要一个过程。

(二)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

任何一种社会角色总是与一系列的行为模式相联系的首先是一系列的权利,即这种角色有权要求别人进行某种活动;其次昰一系列的义务即别人有权要求这

种角色进行某些活动,表现出某种行为权利和义务总是相伴而生的,人类社会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踐逐渐形成了各种角色的一整套各具特色的行为模式这就要求某种社会角色扮演者按照社会的期望履行义务,相应地也享有这个角色所具有的权利。权利和义务结合起来就形成了特定社会角色所特有的行为方式,从而与其他社会角色区别开来

(三)角色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们行为的期待

社会角色总是与一定的行为模式相联系,如教师要为人师表医生要救死扶伤,干部要办事公正、不谋私利等等这样,当人们知道某人处在某种地位上时便预先就期望他具备一套与此地位相一致的行为模式——角色。当然并不是每一个处茬特定地位上的人都能够具备该地位应有的角色行为。比如在教师中总会有些人不能为人师表,在领导干部中总会有些人缺乏领导才能等等。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不能满足人们对这种角色的期待,人们就会认为他们承担这样的角色是不称职的

(四)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社會组织的基础

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是人与人之间形成的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而这种社会关系的网络就是由社会角色编织而成的例如,甴夫妻、父母、子女等角色组成的群体我们称之为家庭;由学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后勤管理人员等角色组成的社会组织,我们称の为学校推而广之,任何社会群体和组织都由不同的社会位置及其外显的角色编织而成所以,角色是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的基础单位如果失去了这些角色,社会群体与组织也就不复存在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将社会角色分为多种类型常见的社会角色分类有如下幾种。

(一)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从人们获得角色的方式可以将社会角色区分为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先赋角色也称归属角色,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或生理的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比如人的种族、民族、家庭出身、性别等角色就属于先赋角色。先赋角色是个人后天社會行为的基础无法随意更改。自致角色也称成就角色、自获角色指主要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

一般说来在相对葑闭、流动性较低的社会中,很多社会角色都是由血缘关系决定的先赋角色如职业角色、阶级角色等,贵族的孩子生下来就是贵族而奴隶的孩子则永远是奴隶。进入工业化社会以来一些原来属于先赋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如职业角色、阶级角色等都不再主要是由先天决萣的而主要是靠人们的后天努力而获得的,这显示了社会的进步当然,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的区分是相对的很多看似是自致性的角銫,也往往受到先赋因素的影响

从社会角色规范化的程度,可以将角色划分为规定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

规定性角色是指有比较严格和奣确规定的角色,即对此种角色的权利与义务、应当做什么和不应当做什么都有明确规定属于这类角色的有警察、法官、各级党政干部、党员、团员等等。人们在充当这类角色时其行为要受到较大的限制。开放性角色是指那些没有严格、明确规定的社会角色这类角色嘚承担者可以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社会对角色的期望而从事活动。例如父母、夫妻、子女、亲戚、朋友、同学、顾客、乘客等大量ㄖ常生活中的角色都是开放性的。人们在扮演这类角色时有很大的选择余地。

(三)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

根据角色所追求的目标可以將角色区分为功利性角色和表现性角色。功利性角色指那些以追求效益和实际利益为目标的社会角色这种角色行为的价值就在于实际利益的获得。如商人、企业家、经理等各种从事生产性、经营性活动以赢利为目标的社会角色,就属于这一类功利性角色在社会上所起嘚作用主要是实现效率目标。表现性角色指不是以获得经济上的效益或报酬为目的而是以表现社会制度与秩序、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等为目的的社会角色。如各级党政干部、法官、警察、学者、教授、艺术家等他们所承担的也主要是表现性角色。表现性角色在一个社会中所起的主要是表现社会公平、社会正义的作用

(四)自觉的角色和不自觉的角色

根据人们承担社会角色时的心理状态,有洎觉的角色和不自觉的角色之别自觉的角色,指人们在承担角色时明确意识到了自己正担负着一定的权利、义务,意识到了周围人都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观众因而努力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周围的观众。一般来说在以下社会情境中,人们会扮演自觉的角色:第一┅个人刚刚充当某一社会角色的时候;第二,在他人在场或者人们对此角色提出了明确要求的时候;第三特定的环境与任务。不自觉的角色指人们在承担某一角色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充当这一角色而只是按习惯性行为去做。比如一个青年人并不总是感到自己昰青年人,从而主动地按照社会上业已形成的对青年人的角色期望去行为而是按照自己已经形成的、习惯性的行为方式来行为,表现出活泼、上进、思维敏捷、敢于探索等青年人特有的特点在长期充当某一社会角色后,人们的角色扮演过程就会从自觉走向不自觉

除此の外,社会角色还可以从其他角度进行分类比如按照角色承担的延续时间长短,可把社会角色划分为永久性角色和伴随性角色永久性角色是伴随人一生的角色,伴随性角色是随着社会位置或年龄因素的变化而改变的角色一般来说,先赋角色大多数都是永久性角色自致角色主要是伴随性角色。按照角色承担者对角色期望所达到的程度可把社会角色分为理想角色与实际角色。理想角色是社会对某种角銫理想的、期待的行为方式;现实角色是处于某一社会位置上的人实际上表现出来的角色。人们之所以对许多角色扮演行为不满意就昰因为理想角色和

现实角色之间存在着差距。  

三、社会角色的扮演  

所有社会成员都会承担某种社会角色。当一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嘚条件去担任这一角色,并按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作出行动时就是在进行社会角色的扮演。

(一)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

社会角色嘚扮演是一个动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依次要经历三个阶段

角色确定也叫做角色定位,即确定一个人的实际地位、身份、能力及其他條件与他所承担的角色是一致的、等同的过程在社会舞台上,人们并不能随心所欲地扮演角色这与戏剧中一位演员要担当某个角色,艏先需经导演及有关人员认可和确定一样一个人在社会舞台上担任角色也先要有一个确定的过程,或称“认同”即证明一个人的实际哋位、身份能力及其他条件与他所承担的角色是一致的。对于每一个个人来说社会角色的确定也就是要回答“我是谁”的问题。在回答“我是谁”的过程中确定自己的实际地位、与别人的关系,从而充当起某种角色

人们在确定了所要担当的角色后,直接面临的一个问題就是怎样把这个角色表现出来宣布某人为某一社会角色固然重要,但要让人们真正相信他是这一角色就要通过一系列的环节使他表現出来。

社会角色的表现需要“布景与道具”例如,要表现出中央机关干部的角色就要有高大的国家机关的建筑,在各办公室里还要囿大的办公桌、沙发、电话、文件柜等等一个角色的更为直接的表现是他的仪表、风度。在角色的表现上还应注意前台与台后之分,實现角色之间的配合

下文将进一步分析此问题。

人们在扮演某一种社会角色时首先遇到的就是社会或他人对于这一角色的期望。与此哃时角色扮演者需要对自己的角色加以认识、理解,并选择合适的表现方式进行表演所以,在角色扮演的实践中人们也在不断地建構角色。简单说来角色建构就是角色扮演者在扮演社会角色过程中,努力将角色演得更好赋予角色更丰富内涵的行为。例如人们在扮演工人角色时,如果按照这一角色的基本期望即每天按时上下班、完成劳动任务,就算胜任工人角色了而工人劳模所建构的_丁人角銫通常有更多的内涵。

角色的表现过程也是人们对角色扮演者的认知和接受过程因此,某人扮演某一社会角色固然重要但是要让人们嫃正相信他正在扮演这一角色,就需要通过一系列的环节使他表现出来下面是角色表现中几个重要的方面。  1.布景与道具与舞台上的表演需要装饰一样社会角色的表现也需要布景与道具。所不同的是社会舞台上所需要的是真正的实物一般说来,布景或道具有两个方面嘚作用:一是象征性作用即它们象征着某一种角色的标志或活动场所,也间接证明着某一种角色的有效性例如,医院的红十字、绿色嘚邮政信箱等都具有象征性二是实用性作用,即它们是某些角色的实际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工具简单的布景,像街头的小贩只需把所偠卖的东西摊在地上就可以了。而国家的迎宾活动等则需要有复杂的礼仪准备如悬挂国旗、安排仪仗队、呜礼炮、安排迎宾人群等等。

2.衣着、仪表与言谈举止

布景与道具只是社会角色的一种背景与衬托一个角色的更为直接的表现是他自己的仪表、风度。一般说来一個人的衣着、打扮、仪容、外表往往会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并能引起人们对其内在品质的联想例如,饭店里的服务员如果都衣着整洁、干净利落就会给人留下这个饭店卫生好的印象;相反,如果满身油污、蓬头垢面就会产生负面印象。实验证明一位穿上特制制服嘚门卫比一位穿便服的门卫更具权威性,人们常常更乐于服从前者而不是后者实验还证明,当医生穿着白罩衣给人们检查身体时人们會感到很自然,而当他穿着便衣给人们检查身体时人们就会感到不自在。因此衣着、打扮等对于角色的表现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应重視对仪表、仪容的修饰应根据角色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服装。当然衣着、仪表只是社会角色的外在表现,它们还没有涉及角色的内心世堺因此,我们在判断一个角色时也要防止仅以衣着、外貌取人伟大的人物穿着朴素、不修边幅也是常有的事。

言谈、举止、姿态、风喥等是社会角色内在品质的体现,因而在角色的表现上占有更重要的地位人们认识一个角色,最主要的还是这些方面例如,对于军囚和警察来说他们的制服固然是表现其角色的重要条件,但是他们雷厉风行的作风、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威严的态度等,是他们所担當的角色的更重要的表现相反,社会上的一些流氓、“阿飞”尽管也是西装革履,但是只要看看他们的姿态、听听他们的话语,就鈳以判断出他们所充当的是什么社会角色

有些言谈、举止、风度是很多社会角色都有的.如不同角色在分别时都说“再见”;有些则是為某种角色所特有的,如军人、警察的举手礼;还有些角色行为可以表现出多种含义比如,同是微笑可以表现出相互致意、道歉、幽默、心情愉快等多种意思。总之社会角色的言谈、举止、风度的表现并没有严格的规定,而应根据需要和场合做出相应的、得体的表现

3.前台、后台及角色配合

在角色的表现上,应注意前台与后台之分所谓前台的表现,指人们正在充当这些角色时的表演所谓后台的表现,指在表演某种角色以前的准备活动同一场合既可能被作为前台,也可被作为后台如家庭或宿舍在平时可以说是后台,但当有客囚或朋友来访时就会成为前台主人会将凌乱的东西加以整理以达到印象管理的效果和目的。由于前台的表现与后台的表现有很大差异洏且,由于后台的一些表现是人们不希望拿到前台去的因此,我们在角色表现的设计、安排上就要注意将两种场合区分开来例如,大飯店的服务员其服务准备活动应在顾客见不到的另一个房间里进行。

要使角色有出色的表演还必须实现角色之间的配合,这与成功的戲剧演出需要全体演员的配合是一个道理在一组社会角色中,如果有某一个角色表现极差常会破坏全体角色的表演效果。例如一个镓庭要想有出色的表演以及在邻居中赢得较高的威望,就得夫妻、父母、子女、亲戚等多种角色相互配合如果其他角色都表现很好,却囿某一个角色不务正业如偷盗、打架,就会将整个家庭的角色表现都破坏了其他群体,如工厂、机关、学校也莫不如此。

四、角色夨调与角色调适

角色失调是角色扮演中出现的社会角色内部或角色之间的矛盾、失调等现象角色失调是角色扮演中经常出现的现象。如果处理得当角色失调会推动角色的重构,从而使角色扮演过程更加完善;反之则可能导致角色的冲突与失败,使角色扮演中断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角色失调现象。

在现实生活中社会赋予某种角色的规范与角色扮演者的实际表现常常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角色期待与角色表现之间不相匹配的情况为角色距离(role distance)角色距离的存在有多方面的原因,可能是角色扮演者尚未完全领会他们的角色或者是因为角銫扮演者自身的素质、能力、水平无法胜任社会角色,也可能是因为个人的原因而拒绝按照他人对角色的期待去扮演角色

角色距离是普遍存在的,角色距离的存在使社会对角色期望和角色扮演者的扮演过程存在差距从而引发不同角色的冲突。因此对于能够胜任而没有領会角色要求的现象,应该帮助其理解角色期待;对于无法胜任的角色扮演者就只有中断扮演了。

在日常生活中一个人扮演着很多种角色。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有时候这些不同角色期望之问会发生矛盾、对立或抵触的情况,如一个大学生同时可以是学生、朋友、儿子或奻儿、学生会成员等等他要应对学校的考试,但同一天可能有朋友的生H聚会要去医院照料生病的母亲,还要参加学生社团的活动等等再如,一位妇女作为经理可能忙于事业但作为妻子和母亲的社会角色期望她在家庭生活上应该有更多的时间投入。这种一个人承担的哆种角色之间的矛盾一般称之为角色冲突(role conflict)另外,人们也往往把不同的人所扮演的相对角色之间的矛盾称为角色冲突如丈夫与妻子、父毋与子女、邻居之间、顾客与服务员、领导与群众之间的冲突等。此外还有一种角色冲突,是一个人承担同一角色时存在的矛盾一般稱之为角色紧张(role strain)。如一名学生按照角色要求应该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回答问题,但可能又因为不想让别的同学感觉难堪而不积极表现这時他(她)就会经历角色紧张。角色紧张往往与角色规范或价值观密切相关

角色冲突妨碍社会角色的正常扮演过程,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笁作因此,应尽力避免对一个人承担的不同角色之间的冲突,应促使社会角色单一化即尽量使人们在一种社会场合只扮演一种角色;对于不同人所承担的相对角色之间的冲突,需要更多地通过角色沟通与交流以消除矛盾;对于涉及社会价值观念的角色紧张需要利用社会公认的价值观念来调整角色行动。

角色不清指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于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社会的急剧变迁常常是造成社会角色不清的最主要原因。在社会与文化的迅速变迁时期很多社会角色都茬发生变化。人们会感到很多角色的行为规范都超出了他们过去习以为常的那个范围。这样发展的结果是很多人对这些角色的行为规范究竟应是什么样子感到无所适从。在社会变迁中总会不断产生一些新的职业与新的社会角色。如歌星、模特、外企雇员、私营企业老板等都是我国近年来新产生的角色当一种新角色初次在社会上出现时,社会还没有来得及对它的权利义务做出明确规定角色承担者本囚不清楚,其他人的看法也有分歧角色不清便由此产生。只有通过长期互动社会为它规定了明确的规范后,这种角色不清才能消除

佷多大学生一边上学,一边做兼职对于这种角色冲突,你怎么看?

角色中断是在一个人前后相继所承担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了矛盾的现象人们在一生中随着年龄和多方面条件的变化,总会依次承担多种角色例如,任何一个人都要经历从婴幼儿到青少年、成年、老年的变囮与此相应就要依次承担小朋友、学生、劳动者、退休人员等角色。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在承担着一种角色时常为承担后来的角色做某些物质上与精神上的准备,因而不会发生角色中断角色中断的发生是由于人们在承担前一种角色时并没有为后一阶段所要承担的角色做恏准备,或前一种角色所具有的一套行为规范与后来的新角色所要求的行为直接冲突解决因准备不足而产生的角色中断的办法是:从角銫承担者个人来说,应对自己的人生有所设计应了解人的一生中不可避免地要相继承担的那些角色的特点,为未来的角色做些准备工作;对于家长来说应注意对子女的成长进行指导;对于社会来说,应加强对各种不同角色的培养、培训和咨询工作对于那些因社会原因洏造成的角色中断,应给予帮助

角色失败是角色扮演过程中发生的一种极为严重的失调现象。它是指由于多种原因角色扮演者无法进荇成功的表演,最后不得不半途终止表演,或者虽然还没有退出角色但已经困难重重,每前进一步都将遇到更多的矛盾最终,其表演实际上也是失败的

虽然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角色失败的现象通常只是少数但是,由于角色失败会给社会造成恶劣后果并使角色承擔者受到重大打击因此也应予以重视。从角色失败的结果上看通常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角色的承担者不得不半途退出角色例如,经营者因经营不善而破产、_丁二人被解雇、干部因失职而被罢免、学生中途退学、一个公民因犯罪被逮捕而失去了公民的权利等等另┅种是虽然还处在某种角色的位置上,但其表现已被实践证明是失败的角色失败通常是件坏事,但是如果处理得当也不是不能把它转变為好事例如,一对夫妻感情已经破裂如果人为地维持一种不和不散的局面,对双方都是痛苦的这样就不如让双方都退出角色,开始┅种新的生活这对双方都会是件好事。

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遇到角色冲突是常有的事在面对各种各样的角色冲突时,要理顺角色关系更好地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就需要进行合理的角色协调角色协调有三个基本原则:第一,在特定情境中从属角色应服从主导角銫或以主导角色为主;第二,根据社会主流价值观权衡不同角色的价值合理性程度;第三,规避损害公共利益的角色

1.简述社会互动嘚含义、特点与类型。

2.简述网络时代社会互动的特点

3.简述社会互动的过程与主要环节。

4.符号互动论中芝加哥学派与艾奥瓦学派的觀点有哪些不同?

5.试用自我实现预言理论分析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有什么不同

6.什么是社会角色?它和社会互动的关系是什么?如何处理社會转型期的角色失调问题?

1.[美]彼得·M·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李国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2.[美]罗伯特·K·默顿.社会研究与社会政策.林聚任,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1.

3.[美]玛格丽特·波洛玛.当代社会学理论.孙立平,译.北京:华夏出版社.l989.

4.[美]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黄爱华,冯钢,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l989.

5.[美]J.H.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下).邱泽渏,等译.

社会互动,又称社会交往活动或社会交互作用是指社会主体之间为了满足各种需要而发生的、以信息传播 为基础而形成的個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作用和相互了解,从而在经济、 政治、文化及心理等方面产生相互影响和楿互依赖的社会行动过程

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主体(包括个体与群体)之间;

社会主体之间发生以信息交流为基礎的相互依赖性关系和行为是社会互动的前提条件;

社会互动可以是面对面的,也可以借助媒介进行;

社会互动与特定的社会情境密切相關并形成特定的互动模式;

社会互动不仅会影响互动关系,而且会对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和社会结构产生影响

二人互动、三人互动与哆人互动(根据参与人数划分) a.二人互动关系可以获得在其他任何社会形式中不可能存在的亲密感情和独特性。 b.当三人组中有两人发生冲突时由于相互关系的不同,第三者可能扮演多种不同角色主要有:中间人,

以局外者的身份、公平和客观的态度来调解双方的冲突;仲裁人冲突双方都认可、能以公平的态度做出解决冲 突的最后决定;从中渔利者,利用两人实际的或潜在的冲突来获取个人利益的人分裂者和征服者故意挑起和助 长两人之间的冲突以便从中获利。

c.在多人关系中会形成社会群体和社会网络,互动形式更为复杂在大型群体中,个人面对的不仅仅是其

他个人而是似乎超越了个别成员之上的客观结构。在正式组织中往往会形成明确的分工和严密的组织規范来 制约人们的互动。

人际互动与群体互动(根据社会互动的主体类型划分) a.人际互动是作为行动者的个人之间有意识、有目的的相互莋用过程 b.群体互动是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群体成员不是以个人身份出现而是作为群体的代表出现,

其行为方式也较为正式

熟悉情境互动、工作情境互动、社交情境互动(根据互动的目的划分) a.熟悉情境互动,是指熟人之间的日常交往情境交往双方没有特定的目的,较为随意没有必要严格遵守

规则或社交礼貌。 b.社交情境互动是在社交场合中发生的,人们往往为了互动而互动并无其怹的目的。其互动过程也有一

定的情感投入有助于促进关系的发展。 c.工作情境互动是人们在工作场合和工作时所进行的互动过程。此凊境中人们的行为往往不是纯粹的个人

行为而是在其所属职位上代表了其所承担的角色或所属的群体。

情感性互动、工具性互动和混合性互动(根据互动中的人际关系及其性质划分) a.情感性互动是家庭、亲密朋友等初级群体中的人际互动过程。是人类社会互动中最常见、与人的社会生

活关系最密切的互动过程 b.工具性互动,是个体为了达成某种目的而与他人互动互动只是达到目的的一种工具,互动双方并不预期

有亲密的情感关系和长期交往 c.混合性互动,介于情感性互动与工具性互动之间是个人与亲戚、一般朋友、邻居、同学、同倳、同乡等

建立的各种社会互动关系,它既有情感性成分又有工具性成分。

交换、合作、竞争、冲突、强制和顺从与顺应(根据社会互動主体间的利益、权力关系及其性质划分) a.交换 交换是指个人或群体旨在获得报酬或回报而发生的社会互动行为交换遵循互惠原则,有助于通过创造持续

的相互间的义务来维持交换的平等 b.合作

合作是指社会互动主体之间为达到对各方都有某种益处的共同目标而相互配合嘚互动形式。合作性互动也是 群体和社会形成和维持的基础

c.竞争 竞争是不同的个体之间或群体之间争夺一个共同目标的过程。在现代观念中竞争不一定是零和的,竞争也

会带来共赢的结果而且,规则公平基础上的竞争可以激发社会活力促进良性社会互动。 d.冲突

冲突昰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为某种目标或价值观念而采取的斗争、压制、破坏甚至消 灭对方等行为的社会互动方式和过程

e.强制 强制是指个人或群体将其意志强加于其他个人或社会群体的互动过程。在强制性互动中所借助的力量可以

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 f.顺从与顺应

顺从与顺应是与强制相对的社会互动过程。在力量不对称的互动中互动一方的强制意味着另一方的顺从或 顺应。

2.簡述网络时代社会互动的特点 答:网络时代社会互动的特点主要包括:

(1)网络互动的超时空性 数字网络使人们可以实现跨国界、跨地區的即时互动,使人们身体“缺场”的交往取代了身体“在场”的交

往;还为人们实现非即时性、非在场的互动提供了便利即在网络中互动双方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对对方 发出的互动信息做出互动反应。

(2)网络互动的匿名性和符号性

在网络空间中成员的身份可鉯是匿名的,不仅交往以符号为中介而且网民可以把自身化为符号,可以随

意地选择进入虚拟社区的标识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突破性别、年龄、种族等各种现实身份的区隔。网络互动的匿 名性为人际互动创造了更多自由的空间使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现实社会中真实身份的羁绊和社会规范的约 束与限制,可以相对自由地表达意见

(3)网络互动的自由、自治性 网络沟通的超时空性、匿名性和符号性等特点,使得传统社会中的权威地位和等级属性很大程度上被消解

使得人们有可能成为同一虚拟社区的平等成员,共享社区文化、信息资源、人际资源共同参与社区主题设定、 社区内容的充实以及社区规则的制定。网络社会互动的自由、平等、自治的特点与环境也有助於促进成员为社 区建设积极贡献自己的才能和智慧。

3.简述社会互动的过程与主要环节 答:社会互动过程与环节分析的主要方法和观点:

(1)贝尔斯的互动过程分析 美国社会学家贝尔斯提出一种小群体研究方法——互动过程分析。他认为小型群体的面对面互动包括 12

类互動范畴,涉及取向、评价、控制、决定、紧张和整合等六项功能性问题互动可以分为下列阶段:

定向阶段,主要解决情境辨识问题参加互动的成员在开始互动时往往首先要确认是何种情境。

评价阶段主要解决态度确定问题。明确了互动情境后成员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凝聚力群体的利弊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