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一款有关非洲的冒险解密游戏中文网,里面好像能踢足球,有很多机关,是很多年前的回忆了,想找到它。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支公司经理岗位测评_163506_测验二_题目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支公司经理岗位测评_163506_测验二_题目,帮助,智力测验题目,岗位胜任力测评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330|
上传日期: 10:10:18|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支公司经理岗位测评_163506_测验二_题目
官方公共微信偶然间从一个节目中听到了一句,想到建国前的洋米洋面还有(多收了三五斗中)对我们农民的冲击。查了一下资料,看看美国对非洲的援助。  一、非洲严峻的粮食安全问题  粮食安全包括三个要素,可能性、可获取性和可支付性。可能性指数量上的保障,可获取性指制度上、通道上的保障,可支付性指经济承受力的保障。对粮食安全三要素的认识,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强调粮食安全的可能性,认为影响粮食安全的主要原因不是分销基础,而是生产能力特别是生产技术。例如,1975年联合国对粮食安全的定义即强调在全球和国家层次上保障充足生产粮食的重要性,侧重反映粮食作为基本需求的可能性。20世纪80年代早期进入第二阶段,这一阶段对粮食安全的理解开始转变,更加强调可获取性,认为影响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并不是农业生产充足粮食的能力,而是家庭层面上可获取性的失败,突出个体在家庭、社区、国家以及国际社会复杂的相互关系之中获得粮食保障的重要性。第三阶段的标志是1996年世界粮食安全罗马宣言,该宣言指出,粮食安全指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有办法获取有营养的、足够的粮食的可能性及现实性,包括数量、质量、多样性及文化可接受性。这一定义,全面揭示出粮食安全的三要素,并把粮食安全放在了一个宽广的视野之上加以考量,强调国内、国际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变化是影响粮食安全的关键因素。  从全球的角度看,在过去的30多年里,全球粮食产量的增幅超过了人口增幅的需求,但发展中国家缓解饥饿的步伐却十分缓慢,很多地区粮食危机频发,饥饿、营养不良的人口有增无减。年间,发展中国家粮食产量整体上在增加,但48个最不发达国家人均粮食消费量却在减少。2000年前后,全球至少有8.4亿人营养不良,95%处在发展中国家。1996年世界粮食峰会(World Food Summit,WFS)提出在年间,每年至少减少2000饥饿人口,但近几年的统计显示,平均每年减少量仅250万人,要在2015年实现这一目标,速度要加快l0倍。据世界粮农组织统计,近年来,全球饥民比例有所回升,目前的金融危机已导致饥饿人口增加l亿多,增幅达11% ,使全球饥民人数增至10.2亿。  非洲的粮食安全问题尤为严峻。非洲营养不良人口的比例最高,消除饥饿的进展最缓慢.缺粮现象遍布整个大陆。非洲将近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国际贫困线之下,而且改善的进展十分缓慢。据世界粮农组织《2003年非洲报告》显示,54个非洲国家中,有23个面临严重的粮食短缺;全球39个国家面临粮食危机,其中有25个在非洲;非洲受长期粮食危机困扰的人口占28% ,将近1亿人口处于营养不良之中,每年都有3 000万人口需要紧急救助,世界粮农组织60%的工作集中在非洲;2003年,非洲有3 800万人的生命受到饥荒的威胁,每天有2.4万人死于饥饿。更加严重的是,在自然条件恶化、农业投入不足、人口增长过快等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之下,非洲粮食危机呈现加剧的趋势,严重威胁着社会安全。世界粮农组织的研究表明,随着气候变化、土地退化、森林萎缩、水涝、土壤盐化的趋势加剧,非洲粮食供给能力将下降,到2050年,饥荒困扰的非洲人将增加3 000万。如莱索托,近年来气候反常,冰冻、冰雹和龙卷风等时有发生,土壤侵蚀迅速,肥力大幅下降,农业的平均生产能力下滑至20世纪70年代的1/3,前景是灾难性的。非洲土地荒漠化严重,导致70年代可耕土地现在只剩下40%能够继续使用。联合国粮食计划项目的一项研究显示,在年间,非洲每公顷土地施肥10kg,而同期的南亚是77kg,拉美是65kg。近几年,非洲肥料和杀虫剂使用量几乎减半。政府在农业上的投资在减少,农户难以获得可靠的农药。在灌溉条件方面,非洲也是最落后的地区,只有4.5%的土地具有灌溉条件,与之相比,亚洲占到38.4% ,而且还在上升。据估计,当非洲粮食艰难增长l%时,相应人口却增长了2.3%,按8亿人口算,这个巨大的缺口相当于数百万人缺粮。非洲是全球艾滋病的重灾区,9%的人感染艾滋病。在一些流行中心区,感染率达到25%,其中妇女占58%,家庭和社区层次上的生产主力受到削弱。据联合国机构的估计,在非洲10个艾滋病重灾国,劳动力下降10%~26%。津巴布韦在2000年失去了9.6%的劳动力,马拉维失去5.8%,传统安全网被打破,疾病和耕作的双重负但往往超出了家庭的承受能力,导致农耕技艺被废弃,农业发展努力被抵消,乡村生计解体,家庭收入减少,加深了粮食危机的程度,粮食安全的所有方面包括可能性、可获取性、稳定性等都受到影响,继而危及国家、地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稳定。2002年世界粮农组织在向联合国安理会报告非洲粮食危机时指出,非洲的饥荒和冲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难以摆脱的因果循环。在过去的20多年里,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饥荒、战争和干旱往往同步而至,引发大规模的灾难和死亡。2003年,非洲有25个国家面临粮食危机,有15个与冲突相联系。一方面,战争和政治动乱是饥荒的主要根源,不仅影响到国家,而且危及每个家庭,轻者,农业生产被打断;重者,遭受毁灭性破坏。其他的直接经济后果包括基本商品价格波动、市场倒闭、贸易和援助中断等。由于冲突不断,刚果民主共和国营养不良的人口在近年里增加了3倍。另外,饥荒不仅是战争的副产品,而且往往成为政治的工具。正如世界粮农组织指出的,与恐怖主义相比,饥饿才是国际社会面临的最大的问题。  二、 美欧粮食援助政策的目的  美国的粮食援助始于20世纪40年代。当时的美国,由于肥料、农药、种子选育等方面农业先进技术成果的广泛应用,农业生产力得到迅速提高,加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农田变成了战场,创造了大量的订单,刺激美国大力发展农业,同时,美国民众的消费结构正在升级,粮食品种的需求不断走向多样化,这几种因素叠加在一起,造成粮食大幅增产,而本国消费量却减少近三成。相应的棉花、小麦、猪肉、奶品、烟草出现大量剩余,难以在美国本土消化。这种状况不仅影响农民的收益,还影响到整个产业链的稳定,包括银行和商业、运输企业等农产品的生产和分销链,而且,储存余粮成了一个巨大的负担,平均每天要为此支付上百万美元。在农业组织要求国家保护其利益的呼声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处理余粮成了一项政治任务。1952年,美国农业局年度会议决定通过政府的力量稳定市场,维护农民的利益,并建议美国政府应大力巩固并拓展因战争而形成的海外市场,使之成为美国粮食的第二市场。余粮问题就此进入了美国的对外政策体系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通过了《480国家法案》。为美国的大量余粮寻找、建立海外市场,美国对外粮食援助应运而生。  在初始阶段,美国粮食援助政策和第二市场战略主要针对西欧和其所能管辖到的国家和地区,如菲律宾、韩国和中国台湾等。在年之间,这一政策消化了美国本土粮食产量的30%。1959年,美国海外粮食销售额达到50亿美元。但是,《480国家法案》的目的不是削减本国产量,其国内粮食产量仍然不断增长,毫无节制的生产远远超过了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需求量,余粮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为了进一步拓展余粮的出路,美国对《480国家法案》进行了补充,追加了附加条件,为大力扩大海外市场保驾护航。例如,在允许相关国家用其本国货币购买美国粮食及其加工产品的同时,要求这些国家要承诺将来使用美元购买,这就意味着粮食进口国在起始阶段使用本国货币的特许权必须过渡到由持有美元的美国公司来履行。在这一附加条件的鼓励之下,美国的银行、研究机构以及种子、肥料、农药等农业商业部门的利益不仅被连接在一起,而且得到特殊的保护,美国企业的附设机构迅速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起来,第二市场的拓展获得了强有力的机制保障。同时,美国还动用宣传机器,在全球大力提倡吃面食,转变以大米为主食的习惯,拓展小麦市场。韩国政府就以“吃面食是爱国”的宣传口号积极响应,推动建立了7 000多个面包房。这样,美国终于为余粮打开了出路。  美国援助政策的另一个特征是把粮食援助当做政治手段和军事武器。马歇尔认为:“为了防止穷国的无产阶级起来反对资产阶级”,粮食是外交政策的重要因素。围绕这一指导思想。20世纪50年代中期,一方面,大量的美国粮食被输往西欧,马歇尔援助计划对欧洲的援助,25%是以粮食援助的方式进行的。另一方面,粮食援助直指东南亚的国家和地区,南越、柬埔寨、韩国、中国台湾获得了大量粮食援助。至1973年,美国粮食援助的50%集中在南越和柬埔寨。印度在年间境况十分艰难,而未获得美国援助。另外,美国还通过在粮食援助过程中形成的第二市场的金融机构为战区军队筹措资金。例如,1975年,在韩国和越南筹措的至少60亿美元的资金被就地用于军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没有沦为美国的第二市场,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欧洲成为美国粮食援助的重要目的地,对美政策有着透彻的了解,有意识地努力从美国第二市场的角色安排中抽身出来;二是,欧洲农业在教育、技术、良种选育、肥料、农药和现代机械使用方面,都有很好的基础,信贷、市场和商业企业较为成熟,促使欧洲无意识地摆脱了第二市场的命运;三是,在美国对欧洲经济复兴的支持下,欧洲现代农业得以从战乱中迅速走出来,获得了新的活力。对欧洲而言,所谓的“第二市场”早已存在,比美国出路广,加之欧洲基础设施底子厚,被德国潜艇和飞机阻断的与前殖民地联系的通道也快速得到恢复,余粮可直接转往前殖民地,非洲自然成了欧洲剩余农产品的倾销地。  1967年,原欧共体出台了自己的粮食安全战略,即“农业共同政策”(Common Agricultural Policy,CAP),同样把农民阶层的利益作为国家内外政策的核心要素。CAP打破了欧共体成员间的隔阂,采取统一的政策支持农业,原欧共体粮价迅速提升至世界粮价的2~3倍,城乡差别大幅缩小。原欧共体预算的七成用于支持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有力地维护了市场的稳定和小规模农业生产者的利益,农民的信心增强。出口随之增加,生产过剩的情况日益突出。例如,由于从美国进口牛肉远不能满足欧洲的需求量,欧洲畜产业迅速扩张,导致牛奶过剩,几乎超过本地消费能力的6倍。在这种情况下,原欧共体并没有调整自己过剩的生产能力,而是制成黄油和脱脂奶粉出口。同时,亚洲、非洲国家竞相向欧洲出口饲料,如大豆和木薯,一旦亚非的廉价饲料供给中断,每头牛的年均成本将上升180英镑(1英镑=11.02元人民币),对此,法国采取了特殊安排,在从非洲法语区进口廉价饲料的同时,又使这些国家变成粮食进口国,成为法国余粮的第二市场,一箭双雕。到1978年,欧洲成功地取代了美国的地位,成为最大的粮食援助主体。今天,欧盟提供全球主食粮的30% ,脱脂奶粉的50% ,黄油的95%。在非欧之间,由于传统殖民贸易的基础,欧洲在非洲的市场份额每年都在扩大。这样,欧洲不仅成功地摆脱了美国的控制,而且把余粮倾销到世界各地。  在美欧粮食援助政策的左右之下,联合国机构曾一度成为美欧消化余粮的帮手。其实,早在1943年,全球43个国家就联合成立了救济和复兴管理机构(VN Relief and Rehabilitation Administration,VNRRA),致力于医治战争的创伤,但此机构从一开始就在美国的操控之下。由于受美国的影响,该机构的粮食援助主要用于支持希腊、法国、意大利、韩国和柬埔寨。当然,联合国机构的底线是不损害被援助国,这是与美欧援助的根本区别。例如,针对非洲粮食产能分布极不均衡的特点,世界粮农组织提出三角线路方案,即由援助机构出资把非洲富裕地区的粮食转移一些给贫困地区,使其在内部实现双赢,如通过外部援助的资金把西非萨赫勒地区的粮食转移到埃塞俄比亚、科特迪瓦、索马里、津巴布韦、佛得角群岛、几内亚比绍、毛里塔尼亚、布隆迪等,不仅扩大了非洲的受益面,而且堵塞了美国、欧洲、加拿大、澳大利亚的余粮倾销,一石数鸟。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最喜欢长篇的帖子了。  希望贴出原文链接和作者,谢谢。
  已阅,同意!
  三、 美欧粮食援助政策对非洲的影响  综上所述,美欧粮食援助的动力,主要来自处理余粮问题的需要和服务冷战的需要,不仅不是以系统解决非洲的饥饿问题,而且客观上反而给非洲的粮食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480国家法案》和马歇尔援助政策的最大后患是把原来的粮食出口国变成了粮食依赖国。以柬埔寨为例,在年间,美国粮食援助带动上百万吨的小麦进入该国,价格比本地低50%,农民可以自己生产粮食的能力和作用被取代,丧失了在粮食市场中的地位,结果,柬埔寨的小麦产量减少67%,进口粮食增长了8倍。韩国的情况也一样,该国92%的人口能自养,但援助粮使韩国农民的生产成本凸显出来,大多数农民难以支付成本,只好卖掉土地,到城市谋生,年之间,弃农入城的农民剧增,占到农村人口一半以上,这些人在城里寻找避难所,形成失业大军,结果,美国的粮食援助把原来富裕的农民变成了低收入的劳工,为跨国公司创造了一个廉价的劳动力市场。事实证明,一旦进口替代建立起来,本地农民就丧失了价格竞争和支付相对高成本的能力。1969年的一项研究表明,每进口1磅(1磅=0.454kg)主粮,当地在后续的两年里产量将减少0.5磅。在美国粮食援助旗号的掩护之下,本地小规模农业无论如何也无法在美国的第二市场里与之竞争,而美国的公司则在第二市场里得心应手、生根开花,并不断创造新的需求。  粮食安全与经济、政治、社会、国内外关系等因素密不可分。事实上,国际因素对非洲粮食安全的影响由来已久。由于殖民历史的影响,非洲经济结构单一,破坏了非洲多样化生产粮食的能力,而且使大多数非洲人脱离粮食生产,需要靠市场交换获取粮食。即使在粮价飞涨的情况下,非洲人靠变卖家产换取粮食以度过灾荒之年的现象仍然普遍。加之非洲经济大多是资源消耗型,生产方式粗放,只能以原矿、林产品、农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以换取粮食及其生产条件,代价高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非洲虽然取得了政治上的独立,但非洲经济的基本运行状态仍然处在欧美等外部市场的控制左右之下。始于20世纪80年代早期的结构调整(Structural Adjustment Programmes,SAPS),以医治所有经济病的灵药的形象出现,却增加了乡村的贫困,降低了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在非洲,结构调整前的年间,人均收入增加了1/3,年间却降低了1/4。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推进的市场政策排斥政府干预,结果,很多非洲国家被迫削减政府对农业经济的投入,如停止化肥补贴和稳定价格的补贴。相反,西方的政策却大幅提高对本国农业的补贴和支持,并取消了对非洲提供免费种子和化肥的一贯做法。在美欧,农业人口比例极低,农业的贡献还占不到GDP的5%,政策却向农业倾斜,大量满足农民的需要,极力贴补农业。与之相比,非洲农业投入长期处在不足状态之中,仅相当于亚洲的一半。后续效应是,西方的余粮压低了非洲本地粮食的价格,严重制约着粮食安全基础的建设。90年代中期,西方发达国家开始承诺逐步取消粮价补贴政策,并按比例减少对农业的补贴。但是,较之补贴而言,富国的关税壁垒造成的障碍更严重,占世界人口八成的南方国家,出口额却不到世界的两成。由于受到西方的关税壁垒和倾销的影响,自由贸易并非对谁都是有益的。自由贸易旨在通过增强竞争性、扩大市场以增加贸易总量、提升商品的价值而使所有人受益,但事实并非如此。发达国家通过关税、非关税壁垒操控着市场,发展中国家却没有这种权力。据报道,2002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每天提供10亿美元支持其农业,超过了所有发展援助的6倍,由此导致发展中国家失去市场的损失每年超过100亿美元,而且,官方发展援助的水平已从国际接受的目标——占GDP的0.7% ,降至0.2%。一方面发达国家每年给予本国农业350亿美元的巨额补助,另一方面,官方发展援助落实在发展中国家农业上的份额却减至以往的1/6。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以美欧为主导的全球性的因素严重威胁着非洲的粮食安全,美欧粮食援助政策的负面影响更加突出。
  因此,非洲粮食缺短和粮食安全问题的解决,不能靠美国、欧盟等用余粮救济的方式来维系。即使联合国不断为非洲提供善意的支持,但长远来看,援助导致的依赖将更不安全,最终还得靠自己。印度的例子就非常值得借鉴。在美国的眼里,印度处在冷战的边缘,不值得予以“关心”,这恰恰使印度建立起独立的粮食安全环境,至今受益,成为美国粮食援助政策消极影响的一个例外。20世纪40年代中期,印度数百万人死于饥荒。美国熟视无睹,这一教训使印度认识到,只有靠建立长期的粮食安全体系才能拯救自己。没有外界的干扰,印度全力投入“绿色革命”,第一,反对美国制造印度边缘化,不向美国乞求粮食援助。第二,国家大力支持农业生产,积极稳妥地为农民提供教育、技术、种子、市场支持。第三,国家在加快肥料、农药工业建设的同时,大力推进“灌溉革命”。第四,建立扶持政策和基础设施、销售网络体系,把农业生产和农商体系连接起来,把可灌溉土地与市场连接起来。第五,国家大力维护粮食市场的稳定。年间,印度可灌溉土地从40万hm2增加到400万hm2,小麦产量从l 000万t增长到1 700万t。到80年代初期,印度成功地实现了10亿以上人口的自养。2004年,印度生产粮食6 000万t,是40年前粮食安全政策出台时的6倍。同时,国家建立的公共分销网络,使印度能满足巨大规模人口粮食安全的需要。中国、越南、孟加拉国同样如此,与非洲依靠援助的路线完全不同。非洲粮食增长与人口增长的矛盾十分突出。年,食物的增长率与人口增长率相差不多。70年代,粮食生产与人口增长速度相差越来越大。80年代,人口增长比例更高,而粮食增长缓慢,人均粮食产量下降。如1988年粮食总产量较年的平均总产量增长了l8.26% ,但人均保有量却下降了6.21%。1998年全非洲农作物总产量超过20.5亿t,比年平均总产量增长了8.2%,但人均农作物产量并没有增长。由于连年缺粮,粮食储备逐年下降,远远低于世界粮食安全系数水平,缺粮国长期依赖外援和进口,并为此付出异常高昂的代价。许多国家因此债台高筑,外贸赤字不断攀升,财政收支长期失衡,甚至引起粮价上扬、通货膨胀、社会动荡。年间,非洲外债上升1.4倍,年又不断地继续上升。主要原因之一, 就是进口粮食的数量居高不下。  当然,影响非洲粮食安全的因素是多样而复杂的,非洲要系统构建完备的预防能力以应对长期处于不安全境况中的粮食问题,挑战还很多。非洲的粮食危机是自然灾害、特殊的气候类型、疾病、政策失误、社会冲突、政治经济危机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粮食最无保障的穷人,大多生存在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区,人口、环境的变化以及水资源、土地管理等因素,都有可能增加其脆弱性。在最不发达的国家,对自然灾害的敏感放大了各种因素的破坏力。另外,在东部和南部非洲,土地分配不公的现象突出,改革土地分配制度是减贫的主要手段,是解放农业生产力的关键,但土地分配制度改革与整个土地所有制改革相联系,包括农村地区信贷、储蓄和市场的低效及不平等的改革等,牵一发而动全身,困难重重,需要多种途径捆绑起来共同应对,如国家预算、土地政策、农业多样性保护、信贷投入、种子选育、生态维护、HIV感染和饥荒的预报和分析、农业技术研发与推广等。事实上,非洲从家庭生存机制到国家管理,都呈现出复杂的脆弱性。很多国家缺乏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准备,在问题识别、信息搜集和分析、饥荒预防、政策制度适时调整等方面,都缺乏系统的建设。在非洲的问题中,政治问题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另外,国际经济、政治走向也在左右着非洲的发展,例如,当国际市场咖啡价格大幅下降时,将导致农民的收入锐减,国家的债务负担加重,投资商也随之退缩,继而引发个人、家庭失去购买力,贫困迅速加剧,经济问题变成了政治问题,政府的责任受到挑战,全面应对社会问题、自然问题的能力随之瓦解。但不管怎样艰难,粮食安全是人权的重要内涵之一,也是国家安全、全球安全的基础,在美欧不会施予免费午餐的背景下,非洲国家应尽快采取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构建自身的粮食安全体系,为此,首要的是应摆脱对援助的依赖,只有通过加强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建设基础设施如灌溉、运输、储藏和分发网络,资助农业领域的研发,扩大化肥和农药的工业生产,维护市场稳定,拓展教育、科研、信贷的服务面等,才能消除西方援助的负面影响,应对国际机构粮食援助锐减的趋势。
  美国全球粮食战略中的拉美和中国(上)  日期:   来源:《拉丁美洲研究》2009年8月   一、美国全球粮食战略  美国的全球粮食战略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末,它是南少数几个私人基金会资助的。这些基金会是以维护以洛克菲勒家族为代表的美国大家族的财富和权利为宗旨的,这些大家族被称作“东海岸权势集团”。它们通过项目资助的隐蔽形式在能源、教育、医学、生物学及对外政策等领域扩大其影响力,从而构建美国权势集团称霸世界的计划,这一战略计划后被五角大楼称为“全方位优势”(FSD)。粮食和石油一样,都是美国谋求世界霸权地位的重要战略资源。从20世纪50年代起,美国就着手重塑粮食政策和世界粮食结构。一方面,通过美元贬值来提升美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通过政府补贴和商业资本的挤压打击其他国家的粮食生产能力,不断巩固美国在世界农业市场的优势地位,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供应国。另一方面,嘉吉、ADM和邦基等美国跨国农业巨头不断游说,使美国和欧盟完全取消了沿袭多年的粮食储备制度,使世界粮食库存在20世纪70年代初降至历史最低点。在1973年的粮食危机中,美国的6家跨国公司控制了世界粮食储备的95%,它们操控着世界粮食的供应和价格,使当时国际市场上粮食价格以300%~400%的速度上涨。  (一)基辛格的粮食政治  “粮食政治化”使粮食成为国际政治硬实力的一个标志。亨利?基辛格将“运用粮食作为武器”这一理念引入美国的外交政策中。从此,“粮食武器”成为美国影响深远的政策信条。粮食援助成了援助国打击、改变和控制受援国的农业生产体系,进而形成对援助国的经济依赖和政治依赖的绝佳武器。基辛格将粮食援助视为“国家权力的工具”,他毫不掩饰地提出,美国应对粮食援助实行配给限额以“帮助那些未能或者不愿意控制人口增长的国家”。  1974年,基辛格起草了《国家安全研究备忘录第200号》,标题是《世界人口增长对美国国家安全和海外利益的影响》。这一文件于1989年被解密。在《国家安全研究备忘录第200号》的《粮食换和平与人口》这一部分中写道:“人口增长对全球政治经济生活最基本的影响之一是人口增长与粮食的关系。当这种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出现短缺的时候,人口、国家资源、环境、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稳定问题就会交织在一起。”《国家安全研究备忘录第200号》还写道:“大多数高质量的矿藏位于发展中国家,所有的工业化国家都依赖进口发展中国家的矿产。矿产供应存在的真正问题不在于基本储量的充裕程度,而在于如何获得矿产,如何制定勘探和开发的条件,如何在生产者、消费者和矿产所在周政府之间进行利益分配等政治经济问题。”如果有必要的话,应在发展中国家实施强制性的人1:3控制计划,以确保美国获取这些战略资源。这一文件最后总结道:“从长远来看,最不发达国家必须降低人口增长速度,大规模地增加农业生产。”可见,《国家安全研究备忘录第200号》将粮食与人口及战略性矿产资源联系起来,认为不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是美国战略利益的威胁,其主旨是要实施“世界人口行动计划”,大幅降低世界人口数量。  《国家安全研究备忘录第200号》为基辛格早期的“粮食武器”披上了新衣:“在人口战略中粮食是一个值得特别关注的问题。我们必须为应对粮食严重短缺而储备充足的粮食,最不发达国家的粮食生产必须加以改造以满足人口和收入增长所导致的日益增加的需求。必须最大限度地保持人口的稳定,重点应该放在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因为这些国家因人口增长与发展潜力之间的不均衡,最有可能发生动荡和紧张局势。这些国家包括印度、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墨西哥、印度尼西亚、巴西、菲律宾、泰国、埃及、土耳其、埃塞俄比亚和哥伦比亚。美国国际开发署人口计划项目应对这些国家实施计划生育给予技术和资金援助。”这13个发展中国家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资源,《国家安全研究备忘录第200号》实际上认为,只有大幅减少这些国家的人口,美国才能充分利用它们的资源。  (二)尼克松的农业出口战略  农业出口战略和建立由美国主导的全球粮食和农产品市场是尼克松政府“新经济政策”的核心。自由贸易是尼克松执政时期的政治口号。美国利用关贸总协定(GATT)这一贸易机制来推进其全球商业化农业的出口计划。通过贸易谈判给其他国家施压,消除美国农产品进口的农业贸易壁垒,从而扩大美国的粮食出口。美国认为,只有美国农业具有规模和效率、技术和资本优势,而欧共体这样保护农民利益的地区和国家都是在保护“低效率”。欧洲、日本及其他工业化国家都应放弃本国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为美国成为世界粮仓开辟道路,这才是世界资源“最合理的”使用。第三世界国家应放弃在小麦、大米和其他粮食、牛肉等方面的自给自足,集中精力生产水果、蔗糖和蔬菜。第三世界国家应进口更多的“高效率”的美国粮食,它们可以通过出口蔬菜和水果来支付所需的费用。  (三)转基因农业计划  20世纪80年代,在世界农业生产领域,美国发动了推广转基因粮食作物的“基因革命”。从里根执政时起,至少四位美国总统在其任内都不遗余力地支持转基因农业。实际上,这是以孟山都公司为代表的美国农业综合企业等权势集团的利益需求。它们利用“旋转门”制度与政府结成了紧密联系。政府与这些权势集团一唱一和,以私人企业利益替代公众利益,将鼓励转基因农作物放在优先的战略地位。  生物技术和植物及其他生命形式的基因改造最早是在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研究实验室中产生的。洛克菲勒基金会创立了分子生物学及其基因研究,投入了数亿美元促进基因工程在粮食方面的应用。1986年,美国政府开始对发展中的生物技术行业撤销管制和监督。1992年,在一项总统行政命令中,布什总统裁定所有的转基因植物和食品与同品种的传统植物“实质上相同”。这一说法意味着转基因农作物不仅可逃避生化和毒性检测,而且还可以名正言顺地为这些“新创造的植物品种”申请“独占性专利保护”。对于这一裁定,此后历届美国政府都表示支持,美国政府一直将转基因食品看作“天然食品的补充”,认为没有必要进行特殊检测。克林顿政府还斥资数十亿美元推广转基因作物,将其作为引领未来生物技术革命的技术。  1984年,洛克菲勒基金会启动了绘制水稻基因图谱的研究,随后开发了一种被称为金水稻的品种,宣称这种水稻可以提供维生素A。洛克菲勒基金会通过由其控制的组织向发展中国家大力推广农业生物技术。这一组织开列了一份重点引进基因工程植物和农作物的国家名单,包括12个国家(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肯尼亚、埃及、津巴布韦、阿根廷、巴西、哥斯达黎加和墨西哥)。这份名单与17年前基辛格的名单大部分重合。这说明,美国的地缘政治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保持不变。1999年,时任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宣称:“如果我们每天能向发展中国家出口多一点富含维生素A的转基因金水稻,那么每天就能拯救4 000个因营养不良而生命垂危的人。”而研究表明,一个人平均每天需要吃掉9 000克大米才能满足人正常的维生素A的最低摄入量。洛克菲勒基金会声称利用转基因生物可以养活世界,这个神话掌握在强大的神话制造者手中。转基因革命至今仍在世界范围内继续。  为了使转基因农作物成为世界农业市场居主导地位的基本作物,就必须建立一个凌驾于各国政府之上的新执法机构。这个新机构就是1995年在日内瓦成立的世界贸易组织(WTO)。事实上,从1948年关税和贸易总协定(GATF)成立以来,美国一直坚决抵制把农业纳人世界贸易谈判之中,担心其中的国际规则将为外国粮食进口打开美国的市场,从而损害美国农业的竞争力。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的农业出口一直是国家战略的重点。但是,在1986年关贸总协定有关贸易自由化乌拉圭回合谈判中,美国却将农业贸易作为重中之重。原因很简单,由于美国政府的大力扶持,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的
  农业综合企业的力量已经很强大,足以发动一场大规模的全球性贸易攻势。美国在乌拉圭回合农业议题上的立场被称为“阿姆斯图茨方案”:禁止所有政府的农业项目和价格补贴;禁止各国为了保护本国农业生产而寻求实行进口控制;禁止政府对农业的所有出口控制,即便是在饥荒时期。WTO成了美国实现世界粮食霸权的新武器,它可以通过各种国际规则强行打开国家间的各种壁垒,从而加速商业化的转基因作物的扩散,最终实现控制世界粮食生产和贸易的目的。以美国农业综合企业为首,以“阿姆斯图茨方案”为基础,起草了“WTO农业协定”,其政策目标是创造一个自由的、一体化的全球农产品市场。其实质是瓦解各国法律,保护农业综合企业巨头的强大定价权。“WTO农业协定”加上TRIPS(与贸易相关的知识产权)规则,使孟山都、杜邦等美国农业综合企业成为世界主要粮食作物的专利转基因种子的控制者。1992年布什总统对有关转基因作物与普通作物“实质上相同”的裁定,也被列入“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议”之中。一旦有国家禁止转基因生物进入人类食物链,按照WTO的“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议”,将被视为“不公平贸易做法”;如果有国家要求标明转基因食品,按照WTO的“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议”,则被视为设置“贸易的技术壁垒”。由于大部分转基因生物尚处于试验阶段,当时巴西等发展中国家曾提出有必要制定一份应对转基因生物潜在风险的议定书,却遭到了美国的强烈反对。美国认为,由于对转基因生物风险和安全性的担忧并“未得到证明”,因此,应将要求签订《生物安全议定书》视为“设置贸易壁垒”,禁止不公平贸易的WTO规则必须优先于《生物安全议定书》。从此,美国为转基因种子在全世界不受限制地扩散扫清了道路。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孟山都、先正达、杜邦等转基因植物专利持有者声称,转基因作物将解决世界饥饿和粮食安全问题。但事实上,它们导致研究受到限制、遗传植物多样性减少,增加了单一作物的种植方式将导致植物物种总体上遭到毁灭的风险,以及作为全人类共同遗产的种子的所有权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四)生物燃料计划  进入21世纪,粮食卡特尔打着环境保护的幌子,鼓动欧美政府发起了“生物燃料革命”。在对农作物大规模地转换为汽车燃料实行补贴的政策激励下,德国、奥地利、法国和美国,到处可见田间成片成片的玉米和其他作物长势喜人,但这些粮食不是用来吃的,而是作为生物燃料用来烧的。  2006年美国通过了一项新法案,以补贴用作燃料的玉米的种植,这股改种风潮席卷美国。数以百万公顷的粮田被改作他用,这正是当前世界粮食恐慌的祸根。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显示,近期粮食价格的上涨至少有75%的原因直接与生物燃料有关,这不仅仅是一场粮食危机,更是一场政治危机(这份报告由于受到美国的干预而未能公开发布)。在这场粮价飙升的危机中,孟山都、先正达、杜邦先锋良种、陶氏益农、巴斯夫等专利种子公司宣称,转基因生物是解决世界粮食危机的唯一途径,转基因生物种子(GMO)能持续提高全球粮食产量。由于转基因作物还未经过长期可控的研究和测试,许多欧洲国家起初一直对种植转基因作物心存疑虑,但是,一旦将这些作物用作燃料而非食用,这些国家就毫无顾忌地开始种植转基因玉米及其他作物了。但是,德国农业部最近宣布,禁止种植美国孟山都公司研发的MON810型转基因玉米,因为研究表明,这种玉米对蛀虫蛾子具有抵抗性,将会对生态环境构成危害。德国是继法国、奥地利、匈牙利等国第六个禁止种植转基因玉米的欧洲国家。  总之,美国权势集团就是这样从“取消世界粮食储备制度”“农业商业化”“绿色革命”到“基因革命”和“生物燃料革命”,不断使用新技术以逐步控制世界粮食生产和贸易。20世纪70年代,基辛格曾展望美国地缘政治的长期目标是:“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国家;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所有人。”年爆发的粮食危机已表明,美国正在接近这一目标。  美国全球粮食战略中的拉美和中国(中)  日期:   来源:《拉丁美洲研究》2009年8月   二、美国全球粮食战略中的拉美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美国——拉丁美洲防御理念”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罗斯福政府任命纳尔逊?洛克菲勒为美洲事务协调员。纳尔逊提出了“美国——拉丁美洲防御理念”,即拉拢拉美地区的军事精英,把他们的利益与美国的政策牢牢地拴在一起,在这些军事独裁者的协助下,使美国资本在拉美国家的石油业、工业、金融业、农业等战略部门占据主导地位。纳尔逊把这些与美国合作的军事独裁者称为“新式军人”(the New Military)。从20世纪30年代起,纳尔逊一直是在拉丁美洲投资的美国企业的领军人物,他当时任标准石油公司委内瑞拉分公司——克里奥尔石油公司的董事。20世纪40年代,纳尔逊还创建了墨西哥一美国开发公司,专门投资于墨西哥工业。他的兄弟戴维?洛克菲勒在墨西哥创建了大通银行拉丁美洲分行。除投资拉美的石油、工业和金融业以外,洛克菲勒家族还在拉丁美洲大量购买肥沃的廉价农田,如在哥伦比亚的马格达拉纳河附近购买了60.7万公顷的肥沃农田;在委内瑞拉购买了大型牧场,等等。洛克菲勒家族在拉丁美洲的投资从石油扩展到农业领域。1947年,纳尔逊建立了国际基本经济公司,专门投资于农业领域。20世纪五六十年代,该公司与嘉吉公司联合在巴西开展杂交玉米种植、大豆生产、生猪生产、利用直升机喷洒农药、承包耕种、粮食存储以及动植物遗传学研究等业务。这两家美国粮食贸易公司在巴西推广大豆生产取得了成功,使大豆成为美国的主要出口产品,也成为美国粮食控制的一件主要武器。
  (二)在巴西和波多黎各实施人口控制计划  “对不发达国家人口的控制是仅次于核武器控制的头等大事。”洛克菲勒基金人口理事会和美国卫生、教育和社会福利部在波多黎各发起了绝育运动。它们宣称,绝育能保护妇女的身体健康,少生孩子也有利于稳定家庭收入。它们鼓励贫困的波多黎各妇女到由美国新建的医院去生孩子,医生们奉命给生过2个孩子的妇女实施绝育手术,然而这些妇女对此却并不知情。据波多黎各公共卫生部的调查,截至1965年,约35%的育龄妇女做了永久性绝育手术。波多黎各的妇女绝育率居世界第一位。  巴西是实施《国家安全研究备忘录第200号》计划最典型的例子之一。基辛格在《国家安全研究备忘录第200号》计划中强调了巴西的特殊地位,因为“它在人口方面明显主导着南美大陆,巴西人口快速增长意味着在今后25年内,巴西在拉丁美洲和世界舞台上的势力和地位将13益上升”。巴西在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实施《国家安全研究备忘录第200号》计划,到1991年,巴西卫生部对全国妇女的绝育问题进行了调查,发现在实施人口控制计划后,约占人口总数一半的非洲裔人口中,多达90%的非洲裔妇女接受了绝育手术;在14~55岁的巴西妇女中,约有44%的妇女已永久性绝育。这些绝育手术均由国际计划生育联盟、美国开拓者基金会、自愿外科避孕手术联合会和国际家庭健康组织等国际机构实施的,而这都是在美国国务院下属的美国国际开发署的支持和指导下进行的。  (三)墨西哥的“绿色革命”  为把美国的商业化农业引入主要发展中国家,洛克菲勒家族还提出了“绿色革命”的理念,其实质是以传输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方式来控制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生产。  绿色革命发源于墨西哥,20世纪五六十年代风行于拉丁美洲。1966年,墨西哥政府与洛克菲勒基金会共同成立了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致力于推行20世纪40年代由洛克菲勒基金会提出的小麦育种研究计划。  虽然新型杂交玉米和小麦的产量比传统玉米和小麦的产量提高了2—3倍,但单一栽培的新型杂交种子品种降低了土壤肥力,致使农作物逐年减产。且杂交种子本身具有繁育能力差的特点,其下一代产量要比上一代的产量减少很多,这意味着农民每年都要通过购买新种子才能获得高产。然而,恰恰是二代种子低产的特点才消除了农民私存种子以及种子生产商和中间商出售和分销种子的可能性,保证了杂交母本种子的专利集中于以杜邦公司的先锋良种和孟山都等少数大型公司手中。绿色革命和杂交种子为美国的商业化农业控制新兴经济体的主要市场提供了保证。  种植新型杂交小麦需要化肥、拖拉机及其他农业设备,尤其需要灌溉技术。然而只有大农场主才有能力购买这些设备。因此,大农场主才是新技术的主要受益者,而小种植户不仅不能受益,甚至还受到损害。由于绿色革命提高了农业投入成本,实行了机械化作业,加上许多大农场主采取增加租金的方法迫使承租人离开土地,因此,农村的就业机会减少了,农民的收入水平下降了,加剧了富有的大庄园主和贫困的农民之间的收入差距。  绿色革命实质上也是一场化学革命,大量使用化学药剂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式。由于大量使用除草剂和杀虫剂,对当地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这却为石油和化学巨头提供了利润颇丰的额外市场。所谓超级小麦实际上是依赖使用大量化肥而提高产量的。普通农民负担不起化肥、杀虫剂及其他投入的支出,只能依靠贷款或私人借贷。许多农民并未从最初的高产中获利,因为他们必须卖掉大部分农产品来偿还借款和利息,最后不得不卖掉土地。  此外,90年代初的研究发现,绿色革命推广的高产作物品种中矿物质和维生素含量很低,长期食用会产生营养不良。这说明绿色革命并不能真正解决饥饿问题。  (四)阿根廷的“第二次绿色革命”  20世纪80年代末,转基因项目正式启动,这一项目的实施地在阿根廷,这是因为洛克菲勒家族与阿根廷时任总统卡洛斯-梅内姆之间关系密切。20世纪90年代,基因革命像飓风一样席卷世界农业,将转基因引入农业被称作“第二次绿色革命”。然而,“第二次绿色革命”——转基因农业使阿根廷的农业基本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一度富饶多产的以家庭式农场为基础的农业体系被改造成了一种由少数势力强大、富有的大庄园主主宰的新封建主义状态,这个国家在“技术进步”的名义下完全失去了粮食自给能力,整个国家的农业经济完全受制于美国的权势集团。  20世纪80年代以前,阿根廷是拉丁美洲生活水平最高的国家。当时阿根廷的农业生产体系是多样化的、富饶多产的,以小型家庭农场为主导,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几十年保持不变。直至80年代,阿根廷农业不仅能实现农产品的自给自足,还能产生大量剩余,政府无须对农业提供补贴。1996年,梅内姆总统向孟山都公司颁发许可证,允许它在阿根廷全国独家销售转基因大豆种子和与之配套使用的农达除草剂。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这个国家的农业经济被彻底改造了。20世纪70年代,大豆在阿根廷的农业经济中所占地位微不足道,种植面积只有9 500公顷;而在2000年,转基因大豆的播种面积超过1 000万公顷。大土地所有者仍不断大量砍伐森林,以便为大豆种植提供更多的土地。阿根廷潘帕斯草原上自由自在的牛群被迫圈进了美国式的大型牛栏,以便为利润更丰厚的大豆让路。传统的谷物、小扁豆、豌豆和绿豆田几乎消失殆尽。年,阿根廷的奶牛农场减少了一半,不得不以比国内高得多的价格从乌拉圭进口牛奶。到2004年,阿根廷全国农业用地的48%被用于种植大豆,其中90%~97%种植的是孟山都的转基因抗农达大豆。在改种孟山都大豆仅仅4年之后,阿根廷农业的多样性被迅速改变成种植单一农作物。对转基因大豆的影响有深入研究的阿根廷著名农业生态学家沃尔特?蓬科预言:“如果我们继续走这条道路,这片土地恐怕在50年内不会再出产任何东西了”,就像19世纪80年代因单一种植棉花而被摧毁的埃及农作方式一样。  机械化的单一种植大豆的农作方式以及大量良田被外国投资者收购,迫使数十万农民离开土地,贫困和营养不良现象大量出现。据阿根廷官方统计,1970年的贫困率仅为5%,1998年这个数字陡升至30%,2002年激增至51%;以前在阿根廷闻所未闻的营养不良现象,至2003年营养不良的人口约占3 700万总人口的11%-17%。  转基因种子公司提供的转基因种子是具有“基因使用限制技术”的专利种子。该公司研制了“终结者”技术,将玉米、大豆、棉花籽等传统种子经过基因改造,使之在收获后就“自杀”。这种技术能自动防止农民为来年耕种而保留或重复使用种子,使用该项技术的农民只有每年向种子公司购买新种子才能维持生产,打破了人类社会传统的“播种-收获-再播种-再收获”的循环粮食生产方式,使农民陷入对专利种子严重依赖的恶性循环。另一种“背叛者”技术则是要求使用者必须同时使用特定的化学物才能保证农作物抵御病虫害。这些跨国转基因种子公司就是通过基因使用限制技术来确保自身的垄断利益。但是,阿根廷的国家《种子法》并不保护孟山都的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种子专利,当阿根廷农场主在下一季再次使用其种子时,从法律上说孟山都不能要求他们支付专利费。农民出于自己使用的目的再次播种这些种子,不仅符合传统,而且也是合法的。然而,收取这种专利费或“技术许可费”,是孟山都这些种子公司市场营销方案的核心。为了在阿根廷扩展大豆革命,最初孟山都故意放弃收取“技术使用许可费”,以尽可能加速其转基因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的扩散,特别是尽可能扩大与这些种子配套的、拥有专利的草甘膦农达除草剂的使用。而在引进转基因大豆3年后,1999年孟山都公司正式向农民提出了为种子支付“延期专利费”的要求,尽管这一要求并不符合阿根廷法律的规定,但梅内姆政府并未提出任何抗议。孟山都公司则将自己装扮成农民滥用和“盗窃”行为的受害者,不断对阿根廷政府施压:如果阿根廷拒绝承认“技术许可费”,孟山都将在进口大豆的地点(如美国和欧盟)强制收取专利费,因为在美国和欧盟,孟山都的专利都是得到承认的。这一措施意味着,阿根廷商业化农业的出口市场将受到毁灭性打击。孟山都公司还威胁说,将阻止阿根廷销售所有的转基因大豆,声称在“黑市”上销售的85%以上的大豆都是由农民非法再次种植的。阿根廷农
  MD不管穿什么衣服摸什么粉,最终的目的就是大家都死,就他一个人活的滋润
  一句话总结。粮食由美国的赚钱产品,变为左右贫穷国家的政治武器,变为遏制他国发展,控制他国人口的基因武器。理由只有一个,人人发展到他那种程度,地球资源远远不够。他想控制人口,扰乱世界,独享其成。
  业部长米盖尔?坎波斯后来宣布,政府与孟山都公司达成了协议。阿根廷农业部成立一个“技术补偿基金”,从2004年年底起,在粮食加工环节上向农民收取相当于大豆销售额1%的专利使用费,抗农达转基因大豆的技术使用费平均每英亩6美元,这笔收费再由政府返还给孟山都公司和其他转基因种子供应商。  以大豆为主的单一作物农作方式,使阿根廷人在2002年发生的全国性经济萧条中表现得十分脆弱。以前在困难时期,农民、甚至普通城市居民可以自己种植作物以求得生存。而在阿根廷农业转型为工业化的商业化农业后,情况就完全不同了。由于经济形势恶化,担心粮食危机引发骚乱,在孟山都和嘉吉等公司的帮助下,阿根廷政府向饥饿的人群免费提供用大豆制成的食品。一场全国性的推广运动开始了,政府鼓励人们用大豆来替代新鲜蔬菜、肉、奶、蛋等健康食物。杜邦农业科学公司建立了一个组织——“生命蛋白”作为这场推广运动的一部分,向数千名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穷人分发大豆强化食品。政府和私营公司大肆鼓吹大豆食物对健康有巨大的好处,可以代替牛奶或肉类蛋白。但科学研究却表明,以大豆为基础的食物不适合人类长期食用。研究表明,与用母乳或牛奶喂养的婴儿相比,用豆奶喂养的婴儿的过敏症发生几率会大大提高。大豆含有一种抑制剂——胰蛋白酶,如果大豆作为人们食物中的主要成分,这些物质会损害健康并可能导致胃癌。  此外,事实证明,抗农达大豆作物的产量要比传统大豆作物平均低5%-15%。农民还发现,新长出来的杂草需要使用比以前多两倍的喷洒量才能清除掉,化学药剂使用量的增加加大了成本。美国农业部1997年以来的统计数字表明,随着抗农达大豆种植面积的扩大,草甘膦的使用量增加了72%。在阿根廷2003年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使用飞机大量喷洒化学药剂对传统作物、人类健康和自然环境都产生了危害:不仅杀死了农民种植的传统作物和蔬菜,连家畜也死掉了;有人因除草剂出现严重恶心、腹泻、呕吐、皮肤损伤等症状;转基因大豆种植田附近产下的动物出现严重的器官畸形,香蕉和甘薯也变得奇形怪状,湖里突然漂满死鱼;对珍贵的林地的破坏更大。  但在阿根廷农民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时为时已晚。至2004年,转基因大豆已在阿根廷全国扩散开来,使用的种子都需要依靠孟山都的农达农药。这种束缚农民的手段实在太高明了!然而,并非只在阿根廷推行转基因农作物计划。2005年年初,巴西议会通过法律,首次使种植转基因种子在巴西合法化。理由是,转基因种子的使用已扩散得如此广泛,以至于已无法控制其蔓延。到2006年,阿根廷、巴西和美国占据了世界大豆产量的81%以上。这意味着,世界上豆粉喂养的所有动物实际上都在食用转基因大豆。  (五)秘鲁受到基因使用限制技术的威胁  在2006年1月召开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国际《生物多样性公约》工作组第4次会议上,来自秘鲁的农民递交了一份请愿书,要求禁止终结者技术的国际化:“我们依赖于从收成中获得的种子作为下一个耕作期使用的种子的方式,这个留种传统支撑了安第斯山脉和亚马孙流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计方式。安第斯山脉和亚马孙流域的生物多样性正在受到来自终结者作物流入的威胁。终结者作物不可逆转地改变了本地农民传统上作为重要药材和食品来源的野生物种。生物多样性是世界粮食安全、各国主权的基础。秘鲁作为世界12个生物多样性的国家之一,一旦将终结者技术推广到秘鲁农业体系中,会使本地农民被迫放弃他们作为生物多样性管理员的传统角色,这样做也会威胁现在及未来的全球粮食安全。作为马铃薯原产地,秘鲁有超过2 000个品种的马铃薯。鉴于马铃薯的终结者品种已获得专利(先正达,美国专利号04年3月),将基因使用限制技术推广到秘鲁,将会给马铃薯原产地中心带来无法弥补的巨大风险。”  美国全球粮食战略中的拉美和中国(下)  日期:   来源:《拉丁美洲研究》2009年8月   三、美国全球粮食战略中的中国  自1996年以来,全世界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每年呈2位数增长,2004年达6 760万公顷,约占世界农业耕地总面积的25%。其中,转基因大豆占世界大豆产量的56%,转基因玉米占世界玉米产量的14%,转基因棉花占世界棉花产量的28%,转基因芥花籽占世界油菜籽产量的19%。全世界有17个国家的800万农民种植转基因作物,其中90%的农民在发展中国家。2005年,中国也制定了实施转基因作物的计划。跨国粮商正在将当初通过控制南美洲的物流来实现控制南美洲大豆的这种模式复制到中国东北粮食主产区。  由于中国土地所有制及其相关政策的原因,国际资本首先瞄准了粮食加T领域,进军中国大豆压榨油业。2000年以前,中国的大豆压榨业中,内资企业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2003年,外资大豆压榨产量仅占全国产量的18%。然而,从2004年起,跨国巨头利用期货把大豆价格一路拉到了每吨4 300元,在高价的引诱下,国内榨油企业集中采购了约300万吨美国大豆。随后,跨国巨头又将价格打压至每吨3 100元,致使中国油脂企业半数破产,跨国粮商便趁机利用并购、参股、合资等形式,控制了近60%的国内油脂企业和中国85%的油脂加工总量,操控了国内食用油市场价格,2007年以来,国内食品价格大幅上涨,其中食用油涨幅最大。  跨国巨头还想方设法挤占中国国内油脂企业在消费市场上的份额。他们在东北大量收购非转基因大豆,把高价生产的非转基因大豆油,以远远低于转基因大豆油的价格推向市场。商家刻意在转基因大豆油旁放一瓶非转基因大豆油,并标明转基因大豆油油价明显高于非转基因大豆油,误导消费者价格越高的油品质越好。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培育转基因大豆油的消费市场,另一方面故意压低非转基因大豆油的市场价格,使国内油脂生产企业处于投入成本高、销售价格低的竞争劣势,从而挤压东北本地油脂企业在市场上的份额。目前,国储大豆价格为每吨3 700元,而进口的转基因大豆到港价平均在2 900~3 200元之间,差价在500~800元之间,即便扣除200元运费后,差价也在300—600元之间。根据黑龙江省大豆协会的资料,2009年,黑龙江68家油脂企业几乎全部停产。在黑龙江豆油销售市场上,2008年国产非转基因豆油的份额还能占到八成,而到2009年只占到
  两成,市场已经被转基因豆油所垄断。  大豆加工企业的大量倒闭,首先受损的是上游的豆农们。东北豆农卖豆难的问题非常严重,具价格优势的进口大豆大量涌入国内市场,国产大豆即使低价,大多仍卖不出去。据海关统计,2008年中国共进口粮食(含谷物及大豆)390亿公斤,其中约375亿公斤是大豆。2009年3月进口大豆386万吨,同比增长66.6%。据黑龙江省大豆协会统计,自2008年11月以来,进入黑龙江省的转基因大豆有26万吨。进口转基因大豆侵入中国非转基因大豆主产区,不仅严重损害了东北大豆产区4 000多万豆农的利益,而且有可能使东北大豆灭种。  目前,已控制中国大豆油半壁江山的新加坡丰益国际公司,其旗下控制的大豆压榨企业已达12家,年压榨能力超过1 000万吨,占据了中国小包装食用油近85%的市场份额。这家公司还准备投资黄淮地区,以扩大玉米和小麦的加工。2005年,获得中国政府有关在中国国内进行玉米国内贸易许可证的路易达孚公司,正在经营将华北和东北玉米销往南方和西南地区的业务。一旦外资控制了中国农业产业链的上下游,中国的粮食就将受制于人,中国的粮食安全就会出现问题。只要跨国公司操控了粮食价格,中国政府就无法调控国内粮食市场,如果采取行政干预,跨国公司便会使用WTO条款进行应对。  随着跨国公司大规模进入中国粮食加工和流通领域,东北粮食主产区的加工企业大量停产和倒闭,引起了中国政府的高度警惕。在国家政策层面上也趋于对外资收紧,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和商务部2007年12月公布了新修订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明确规定今后在大豆、油菜籽食用油脂加工领域,只允许中方控股。而且,今后外资如果投资中国粮油市场、粮油加工贸易,必须经过政府部门对外资的规模以及对中国粮源控制等方面进行评估后方可决定能否进入。但笔者认为,光出台这样的应对政策恐怕还是不够的,政府还须构建一个全面系统的粮食安全保障战略才能真正确保中国的粮食安全。  作者:赵丽红  来源:《拉丁美洲研究》2009年8月
  非洲饥荒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盲目的城市化。吃粮的多,种粮的少。  严格的户籍制度,逐步提升城市化水平,情况可能会好些。人权就是也可以理解人性普遍想追求的权利,有好好坏。人权即可以良药,也可能是毒药,关键是如何利用它。
  太长,留着再看  
  @满面菜色
16:04:43  非洲饥荒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盲目的城市化。吃粮的多,种粮的少。  严格的户籍制度,逐步提升城市化水平,情况可能会好些。人权就是也可以理解人性普遍想追求的权利,有好好坏。人权即可以良药,也可能是毒药,关键是如何利用它。  -----------------------------
  @zjw2-03-02 16:14:21  @满面菜色
16:04:43  非洲饥荒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盲目的城市化。吃粮的多,种粮的少。  严格的户籍制度,逐步提升城市化水平,情况可能会好些。人权就是也可以理解人性普遍想追求的权利,有好好坏。人权即可以良药,也可能是毒药,关键是如何利用它。  -----------------------------  -----------------------------  大哥,这个真不是!非洲缺粮,到头来还是欧洲殖民主义惹的祸,只不过人家的殖民方式升级了,利用资本输出搞经济殖民,让非洲的产粮区大量种植经济作物,同时利用价格优势倾销小麦等主粮,进一步削弱的当地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搞得非洲国家GDP各个都虚高,同时又要面临饥饿.....
  一点感想:这样的东西国家为什么不给百姓普及?我有个想法,中央台的百家讲坛不要总去钻故纸堆了,既然是百家讲坛,营养就要全面,也讲讲这些东西,普及一下普通群众的政治智慧。另外,作者能否更大众化一些,语言更简单些,方式更简洁些,以增加受众,长篇的帖子有耐心看完的人还是不多的,因为网络上缺乏耐心,喜欢口水的人还是多一些。
  LZ长篇累牍的废话!  非洲妇女的平均生育率为6.5个,肯尼亚妇女平均每人生8个孩子。  1950年非洲人口2.2亿。现在是10亿!  饿死是自然调节。不饿死再过50年,全球粮食都养不活他们!
  作者:北海倾雪 回复日期: 18:24:56   回复   LZ长篇累牍的废话!  非洲妇女的平均生育率为6.5个,肯尼亚妇女平均每人生8个孩子。  1950年非洲人口2.2亿。现在是10亿!  饿死是自然调节。不饿死再过50年,全球粮食都养不活他们!  ==============================================================  这个比较正确。  对于那种劣等的低等类为猿,最好的办法是从地球上消失。
  非洲分撒哈拉以北和撒哈拉以南  撒哈拉北边的阿拉伯人自从北非沙漠化后就不怎么种粮了  撒哈拉南边的黑人好像还没有什么农耕文明吧 阿拉伯人人还没把农耕传过去就被蒙古人打回游牧民了  非洲本来就没有农耕的基础  小麦 稻米 玉米 世界三大主粮没一样是在非洲起源的
  其实美国的政策还真有点秦国的味道,  耕战。
  @菜青long
18:46:23  非洲分撒哈拉以北和撒哈拉以南  撒哈拉北边的阿拉伯人自从北非沙漠化后就不怎么种粮了  撒哈拉南边的黑人好像还没有什么农耕文明吧 阿拉伯人人还没把农耕传过去就被蒙古人打回游牧民了  非洲本来就没有农耕的基础  小麦 稻米 玉米 世界三大主粮没一样是在非洲起源的  -----------------------------  这个有道理
  顶一下楼主。
  太长了,看得累死了
  饥饿的埃塞俄比亚人民宁可饿死都不吃河里的鱼,因为他们没有吃鱼的传统。  反正把中国人扔那里是绝对饿不死了,中国人什么都吃。
  救济饥民还能救出罪过来了,LZ思维与众不同。
  @chenpitu
19:38:25  饥饿的埃塞俄比亚人民宁可饿死都不吃河里的鱼,因为他们没有吃鱼的传统。  反正把中国人扔那里是绝对饿不死了,中国人什么都吃。  -----------------------------  口胡 埃塞人民明明是吃鱼的  至少我去过的地方 那边的人还懂得怎样种稻米 虽然那稻米和泰国进口的差得十万八千里
  非洲那些饥荒的国家,天天在打仗,能动的都拉去扛枪了,小孩都不放过,能生的女人都拉去强奸了,打仗不打仗,都有艾滋病,活不了多少年,能利用就利用,利用不了,就搁在那里,让他们在西方记者的镜头前活活饿死。你们不给枪不给粮,就恶心死你们。  黑鹰坠落里,那个索马里军阀就把联合国的粮食占为己有,拿饥荒当武器。
  一、被宗教迷惑;二、没有科学和技术;三、长时间陷于混乱。  
  333333
  作者:北海倾雪 回复日期: 18:24:56  回复
  LZ长篇累牍的废话!  非洲妇女的平均生育率为6.5个,肯尼亚妇女平均每人生8个孩子。  1950年非洲人口2.2亿。现在是10亿!  饿死是自然调节。不饿死再过50年,全球粮食都养不活他们!  ==========================================  中山水寒呢?出来说话啊?
  触目惊心  
  ????????ū????????????  
  打了很多字,咋就成乱码了呢?  
  笑了,中国每年的自然灾害就少?如果全赖到环境头上,全世界每一块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说到底跟非洲人懒惰,智力低下的关系非常大
  @北海倾雪
18:24:56  LZ长篇累牍的废话!  非洲妇女的平均生育率为6.5个,肯尼亚妇女平均每人生8个孩子。  1950年非洲人口2.2亿。现在是10亿!  饿死是自然调节。不饿死再过50年,全球粮食都养不活他们!  -----------------------------  顶,这是实话  黑鬼们只管生不管样,接着卫道士们就跳出来说他们可怜,说该给帮助,说水不给他们帮助谁就冷血,我去他妈勒戈壁吧,感情我天天大手大脚花钱,花穷了就说社会给我的爱不够,大家就得给我捐款?  祝那些恶心的卫道士们都他妈不得好死
  美国人说我们让他们失去工作,一个意思  
  @满面菜色
16:04:43  非洲饥荒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盲目的城市化。吃粮的多,种粮的少。  严格的户籍制度,逐步提升城市化水平,情况可能会好些。人权就是也可以理解人性普遍想追求的权利,有好好坏。人权即可以良药,也可能是毒药,关键是如何利用它。  -----------------------------  非洲城市多,我倒没听说过,倒是听说非洲大草原蛮多的。
  新加坡控制了中国豆油?
  好贴要顶
  马克  
  马克  
  主要是黑鬼懒惰。都是拿来主义,没得拿就抢。我有很多兄弟在那边,和我们中国人比,差的太远。你说他们穷吧,还不愿意工作,还嫌弃工作环境什么的。对于黑鬼,真是无语!
  写得好
  黑非洲最好控制人口吧,人口控制在1亿以内比较合适的。  北非阿拉伯地区也一样,人口那么多,工作都没有,怎么行?控制在1亿以内,靠石油旅游游牧就能过好日子啦。
  好文章。先顶
  非洲国家医疗水平上来了,经济水平却上不来。医疗改善了,婴儿死亡率大大减小;经济上不去,观念就上不去,多生娃就还是王道。非洲老治标不治本,早晚会出问题。不过穷国弱国本来任命就便宜,没牵扯到打过关系,没牵扯到银权问题也没人会在乎。
  说的在理
  听说那边的香蕉香着呢。
  。。。。。。。。
  人生最精彩的不是实现梦想的瞬间,而是坚持梦想的过程  善意的谎言:就是给自己的欺骗找一个很好的借口~~        
  真他妈长,看了第一句就回了  
  还白拿了西方赠送的民主制度,不好消化啊
  @baleixi6 56楼   真他妈长,看了第一句就回了  来自UC浏览器  -----------------------------  同理
  记号  
  非洲人是真的懒惰,刚刚从非洲回来亲身体会  
  战乱,没有和平环境,非洲人种了粮食也等不到收割。。。。。。
  为何美国网特总是要求中国人山寨美国的民主自由?  为何美国网特总是拒绝中国人山寨美国的高占科技?  大家用心想一想就明白!  美国佬会真的让中国人好好生活吗?
  一口气读完了
  太长,流民改天看。。。。。
  跟中国比非洲的农耕条件绝对算好的,中国的土地耕耘了两千年了,想想为什么中国人去那里种地就那么赚钱么?  
  非洲猩猩跳舞、踢足球、性乱个个都是好手,但是就是不会生产、发明、创造等关系国计民生的东西。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冒险解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