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手臂提起重物时的手臂肘关节起白皮运动,属于什么力学问题

2006年5月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M噩y00%第12卷第2期JoumaIofAnqingTe∞he掩ColIege(Natu憾lscien∞Edmon)V札12Nb.2
从运动生物力学角度对单杠屈伸上的理论分析与实践
吴海鸥,张加军
(安庆师范学院体育系,安徽安庆246011)
摘要:运用生物力学方法,对单杠屈伸上动作的技术原理进行分析,从中找出并简析练习中常见的错误
技术,提出纠正错误技术的建议,以期对今后的教学和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单杠;屈伸上;生物力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260G}006)02加113-03
单杠直角悬垂屈伸上是典型的后摆屈伸类动作,是体育院系体操教材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各级水平运动员所必须掌握的一个基本动作。它在发展练习者躯干、上、下肢诸肌群的肌肉力量,培养身体协调用力等方面。均有着良好的作用。对于单杠屈伸上,苏联医学博士M?西伊万尼茨基教授曾论述到:“单杠屈伸上,对于那些肌肉虽很发达,但没有掌握这个练习的人来讲,是一个相当困难的练习;但对体操运动员来讲,这则是一个非常容易的练习”。这就是说,单杠屈伸上的完成,主要不是取决于肌肉力量的大小,而是取决于技术的正确与否,本文从对体育院系学生的调查人手。研究单杠屈伸上动作的技术要领。
1调查结果
由表l可见,在调查体育院系l710名男生所做3900人次的屈伸上练习中,有1260人次由于技术错误而不能完成动作,占整个练习的32%;2490人次不能按动作规格要求去完成动作,占“%;能较正确地完成动作的只有150人次,仅占4%。因此,在单杠屈伸上的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技术的教学。
表l:屈伸上完成情况现场调查结果
2技术分析
单杠直角悬垂屈伸上,是后摆屈伸组动作,其作法是:身体由后摆极点开始,在前摆接近极点时收腹,举腿,成屈体悬垂,当身体回摆至杠上垂直部位时,两腿沿杠面向前上方伸出,同时直臂压杠、跟肩,使身体上至支撑部位。为便于分析研究,根据能量的转换和利用关系的特点,可将动作分为相互联系的两个阶段:准备阶段即储备能量阶段、完成阶段即利用能量阶段。
收稿日期:2006一Ol—17作者简介:吴海鸥(1976一),男,安徽蚌埠人,安庆师范学院体育系教师,主要从事高校体操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研究。
万 方数据
?l14?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
2.1准备阶段即储备能量阶段
由后摆极点开始,向前摆动成屈体悬垂回摆。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为完成动作做好准备。适宜的摆动:单杠屈伸上是以单杠为固定轴的转动运动,人体所要储备的机械能主要是转动动能,它是通过身体的摆动获得的。因此,要首先分析摆动技术。根据机械能转换关系和机械能守恒定律可知,动能和位能可以相互转换。由Ep=m出,重力位能与物体质量(m)和物体位置的相对高度(h)的乘积成正比。从技术原理上讲,身体后摆越高,所储备的机械能越大,对完成动作就越有利。对初学单杠屈伸上的人来讲,摆动越大,固然有助于完成动作,但对练习者完成动作的技术也提出较高的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常能看到初学者由于摆过高而难于控制身体,给完成动作造成了困难。所以,适宜的摆动幅度对动作的完成有一定的影响。一般说来,当身体后摆至杠后回45度就可以了。一
直臂松肩:就是摆动过程中要臂伸直肩放松。直臂,就是肘关节周围肌群做加固工作,使臂处于伸直状态。松肩是肩关节前群的肱肌、三角肌前部和肱二头肌做远固定收缩。使肩关节前屈,其实质是为拉长斜方肌,背阔肌、大、小园肌等伸肩肌肉的初长度,为“肩紧”储备肌肉能量。另外,直臂松肩增大了身体的转动半径,根据I=mr2,也就是说相应增大了身体的转动惯量。
“反弓”前摆:当身体前摆接近杠下垂直部位时.要挺腹、伸髋、留腿、使身体成“反弓”姿势继续前摆。其意义首先在拉长了身体前群的腹压肌、骼腰肌使身体前屈肌群的初长度,为下面的收腹举腿储备了股肉能量。其次,身体成“反弓”姿势,使原来稍屈的骼关节得以伸展,加大了身体的转动半径,相应增大了转动惯量,从而调整了摆动速度,使身体获得了适宜的摆幅。
屈体回摆:当身体前摆接近极点时,要迅速收腹举腿,两脚面接近杠面,身体成屈体悬垂姿势。身体前屈,可为完成动作储备必需的弹性势能。单杠屈伸上,主要是依靠髋关节的屈伸来完成的。因此,人体弹性势能的储备,对动作的完成有着重要的意义。根据E弹势=妻矗s‘可知,增大体弹性势能,就要增大人体的Z
形变量S。所以,当身体前摆接近极点时,要尽量地屈体使两脚面接近横杠;屈体增大了回摆的角速度。根据转动力学原理B=妻∥,可知:人体转动动能等于人体转动惯量和角速度平方乘积的一半。因此,人体二’^
转动动能的大小,取决于人体的转动惯量和角速度,又以角速度的影响为大。屈体大大缩短了人体回摆时的半径,从而减少了人体转动惯量,相应增大了角速度,为完成动作储备了较大的机械能;根据肌肉工作特点:预先拉长肌肉的初长度,可增强肌肉的弹性回缩力。屈体。拉长了使身体伸展的骶棘肌,臂大肌和大腿后群肌肉,使这些肌肉在最后用力时爆发出强大的力量,为完成动作创造有利的条件。
2.2完成阶段即利用能量阶段
由屈体悬垂后摆至垂直部位,接着穿腿送髋、直臂压杠、跟肩、身体上至支撑部位。其任务是利用获得的能量,完成动作。
正确掌握用力时机:根据力学原理可知:身体重心回摆至杠下垂直部位时,转动动能最大,此时用力,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动能,更好地完成动作。由于人体不是单纯的刚体,身体各环节位置的改变和身体形态的变化,都会使身体重心的位置发生变化。当身体前摆屈体时,身体重心已前移。所以,实际的用力时机应是当屈体回摆,肩部刚过杠下垂直部位的一瞬间,这时,身体重心正好摆至杠下垂直部位。
充分利用力偶效应:在最后用力的过程中,身体重心的位置由远离器械轴变为靠近了器械轴,使身体旋转轴与器械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即由原来以单杠为轴心的摆动.变为以腹部和单杆为轴心的转动。这种转动是由腿部向下运动和上体向上运动这样一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的平行力,即力偶新形成的。根据力偶原理,力偶对人体的转动效应,一方面取决于一对力的大小,另一方面取决于一对力作用线间的距离,即力偶d的长短,即w=±Fd。因此,在最后用力过程中,要始终保持臂的伸直状态,以保持较长的力偶臂,从而给身体的转动创造有利条件。这就要求伸臂的肌群做加固工作。若屈臂,拉肩部向前,一方面缩短力偶臂,减弱了力偶效应,更重要的是导致了身体重心下降,腹部脱离横杠,使已经形成的力偶遭到破坏,从而影响整个动作的完成。
准确控制伸腿方向:身体重心靠近横杠,腹部、手、单杠共同形成了力偶的支点,这样才有力偶的存在。可见,形成力偶,并保持力偶的运动状态的关键,是身体重心靠近横杠。而重心的运动轨迹与伸腿方向有着很大关系,伸腿方向正确,会使重心由最低点垂直上升到杠面;否则,会增大身体的重力臂,使身体重心下降。因此,必须强调伸腿的方向,其正确技术是:两腿沿杠面向前上方伸出,并在伸腿后立即制动,以加快}二体的翻转。注意肌肉用力顺序:完成单杠屈伸.卜,要依靠身体各肌群的协调用力,因此,合理的用力顺序是很万方数据 
第2期吴海鸥,张加军:从运动生物力学角度对单杠屈伸上的理论分析与实践?115?重要的。参加最后用力的肌肉有:“紧肩”肌群,前臂伸肌群,以及使髋关节和脊柱伸直的臂大肌、大腿后群肌肉和脊柱后面的以骶棘肌为主的肌群。为保持动作连续性,其用力顺序是首先伸髋、送腿,使身体重心靠近横杠,同时,直臂压杠,跟肩,在力偶的作用下完成动作。
综上所述,单杠屈伸上的动作要领是:身体的摆动幅度要适当,摆动过程中要直臂松肩,前摆接近极点时,迅速举腿,屈体,在身体重心回摆至杠下垂直部位时,两腿沿杠面向前上方积极伸出,同时,直臂压杠。使身体旋转至支撑部位。
3典型错误技术的分析
3.1错误技术的产生
单杠屈伸上是典型的后摆屈伸类动作,此类动作不仅在力学原理上和肌肉工作特点上有着许多相似之处,而且,练习中出现的某些错误技术(如伸腿方向低,屈臂,用力时机不当等)也是共同存在的。因此,对单杠屈伸上中错误技术的分析,对整个后摆屈伸类动作的教学有着同样的意义。从表1可看出,在出现的3900人次的错误技术中,伸腿方向低有的1920人次,约占整个错误人次的49%,接近妻。二可见,伸腿方向低,是很常见的技术错误。下面,就对这一典型技术错误进行简要分析。
3.2错误技术分析
不能形成力偶:如上所述,单杠屈伸上的关键是实现身体重心与器械轴位置的相互变化,即使身体重心由原来远离器械轴变为靠近器械轴。而伸腿方向低,恰恰使身体重心远离了器械轴。这是因为伸腿方向低,加大了身体的重力臂,破坏了身体重心的正确轨迹,使身体重心下降,这样,就不能形成力偶,或使已形成的力偶遭到破坏。
转动惯量大:根据力学原理,在最后用力阶段,要尽量减少转动愤量,相应增大角速度。伸腿方向低,即向下打腿,加大了身体的转动半径。根据I=mr2,转动半径r的增大j必然使转动惯量增大,由于转动惯量与角速度成反比,所以,相应地减少了角速度,这样不利于身体旋转上至支撑。
用力时机不当:根据解剖学原理,在最后用力时,当做为原动肌的躯干肌群收缩时,其拮抗肌,即腹部前群肌肉应放松予以配合。假由于伸腿方向低,使身体重心与单杠的距离加大,反射性地引起了拮抗肌群的收缩,这样,必然会抵销一部分原动肌的作用,减弱了原动肌的收缩力,给完成动作增加了阻力。再者,完成动作需要躯干,上、下肢诸肌群的协调配合,伸腿方向低,不仅破坏了这种配合,而且给肩带肌和上肢肌增大了负担,往往会造成屈臂的错误。
4纠正错误技术的教法
强化概念教学:建立明确的动作概念,并使之有正确的肌肉感觉,对初学者来说是很重要的。概念上的错误,往往是产生错误技术的原因,若不及时纠正。则会建立错误的动力定型。因此,对已产生了伸腿方向低这一错误技术的练习者,要通过正确的讲解,示范,强化他建立明确的动作概念,并可采用口令提示和设置指示物的方法,即当练习者用力伸腿时,可用“向上”的口令,或在杠面的前上方挂一标志物,给予提示,以此抑制他向下打腿的错误概念,强化按要领向前上方伸腿。
阻力法:这种方法可以低单杠上进行,主要目的是使练习者产生正确的肌肉感觉。方法是:帮助者站在练习者的一侧,一手扶其腰部,另一手扶其小腿,当练习者伸腿时,帮助者顺势给予阻力,以阻力练习者向下打腿,帮助其按正确方向伸腿。
诱导法:由于同一类动作在技术原理和肌肉工作特点上的必然联系,这些练习可起着相互促进.相互补偿的作用。借鉴这种联系,可加快动作技能形成的过程。双杠挂臂屈伸上,从动作结构上看,与单杠屈伸上有着类似的地方。所不同的是,它的臀部位置较高(一般在杠水平面附近),重心靠近握点,比较容易掌握伸腿方向。实践证明:按正确技术完成双杠挂臂屈伸上,对纠正单杠屈伸上伸腿方向低的错误技术.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l】【美借姆斯?海.运动技术生物力期M】.人民体育出版社,1986.
【21(苏)M?‘p伊万尼茨基.人体解剖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1979.
【3】运动生物力学编写组.运动生物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1979【4j体操编写组.体操【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万 方数据
猜你喜欢的内容。。。
……从运动生物力学角度对单杠屈伸上的理论分析与实践_专业资料。运用生物力学方法,对单...
……从运动生物力学角度对单杠屈伸上的理论分析与实践_工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生物力...
……《运动生物力学》课程 作业习题_教育学_高等教育_教育...(原理) ;体操很多屈伸上动作是利用了躯体肢体间的...对于被推出的铅球以及在单杠上作团身空翻两周下的人......
……【摘要】本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调查访问法、现场观察法对教 学重点动作之一——高单杠屈伸上技术进行研究,找出该技术常见 错误并进行详细分析,进而选择相应的纠正......
……简答题 运用运动生物力学原理分析低单杠屈伸上...对后滚翻的初学者,保护帮助者应___于练习者的...2 .要想学好双杠动作,教学中应注重两个方面的工作......
……屈伸上运动 摆上运动 滚翻运动 转体运动...对单双杠静态技术动作在理论上或实验方面的生物力学...应用到运动动作 的研究,使用计算机来模拟单杠四周空翻......
……更多>>本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调查访问法、现场观察法对教学重点动作之一——高单杠屈伸上技术进行研究,找出该技术常见错误并进行详细分析.进而选择相应的纠正方法。......
……(一)填空题
美娱性是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对...简答题 运用运动生物力学原理分析低单杠屈伸上... 要想学好双杠动作, 教学中应注重两个方面的......
……单杠屈伸上 23 人数:20 人 案时间:2011 年 10 月 28 日教具 任课教师...从运动生物力学角度对单... 4页 1下载券
单杠动作分析 4页 免费
红孩子......
……(一)填空题
美娱性是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对...简答题 运用运动生物力学原理分析低单杠屈伸上... 要想学好双杠动作, 教学中应注重两个方面的......
……屈伸上运动 摆上运动 滚翻运动 转体运动...对体操静态技术动作在理论上或实验方面的生物力学研究...应用到运动动作的研究,使用 计算机来模拟单杠四周空翻......
……运用人体解剖学和运动生物力学理论对单手肩上投篮的...投篮臂的同侧脚前出,两膝微屈使屈踝肌与伸膝肌...通过实践和理论的分析,单手肩上投篮正确的持球手法......
……运动生物力学? 膝关节屈伸肌力矩、关节角度对下蹲跳...下蹲跳高度的 测量采用清华大学力学系电测应力分析室...[j] 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10).[6]人教社课程......
看过本文章的还看过。。。
您可能感兴趣。。。
最新浏览记录古筝演奏中的力学问题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篇何宝泉先生曾发表于《艺术科技》的大作——《筝的演奏力学》(以下简称“何文”),由于笔者长期以来一直在关注和研究演奏力学问题,因此倍感兴趣。然而,由于该文关于演奏力学方面的论述,与拙著《古筝快速指序技法概论》以及笔者学过的相关著作的相应论述均大相径庭,笔者居然像读天书一样读得一头雾水,茫然不知所云。因此,为了古筝学习者,也为了笔者自己,也为了何先生,特将《筝的演奏力学》中存在的演奏力学问题择其一二,在此与何先生商榷,以厘清谬误,去伪存真。
关于论文的题目
笔者认为,古筝演奏是一种全身性的运动,与人体运动系统的各个部分均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所谓“筝的演奏力学”,应该是运用解剖学、力学以及声学等方面的原理,对人体运动系统中所有的与演奏有关的环节运动的力学规律所进行的全面、系统、详尽论述的学说。以拙著《古筝快速指序技法概论》为例,全书共分四编,其中有三编(30万字左右)讲的都是演奏力学的内容。尽管如此,笔者仍认为不能叫做《演奏力学》。因为书中讲述的只是与弹奏(没有按弦等技巧)有关的以手指运动为主的上肢各环节的运动规律,因此笔者将第二编叫做《弹奏解剖学》,而不是叫做《演奏解剖学》;将第三编叫做《弹奏力学基础》,而不是《演奏力学基础》;第三编叫做《弹奏方法》,而不是叫做《演奏方法》。
何文的题目虽然叫做《筝的演奏力学》,但通观全文,只不过引用了三、四块肌肉的名称而已,而且在引用这些肌肉时均是将几块肌肉名称混在一起罗列出来,而没有介绍具体某块肌肉的具体位置、走向、功能及其对某种技巧的具体作用等;在力学方面仅仅是引用了一些无关紧要的分解、合成力矢量的法则等。因此,该文叫做《筝的演奏力学》实在是有些名不副实。笔者认为,就该文的内容而言,叫做《筝演奏的几个力学问题》也许更为贴切。
关于用运动肌表述环节运动方向的方式
笔者认为,人体的骨骼运动虽然是通过肌肉的紧张与放松进行的,但肌肉的伸缩对骨骼运动的作用是看不到的,不容易理解和感受的。因此,如果不告诉读者肌肉的分布层面、起止点、走向、功能及其与环节运动方向的内在联系,只告诉读者某种技巧的运动肌是某块肌肉时,读者根本无法想象这块肌肉的准确位置、什么样子、有什么功能,也无法清楚地看到、甚至无法清楚地感觉到是否这块肌肉在牵动着环节进行运动,更无法通过调整肌肉的伸缩状态来调整环节的运动方向。因此,如欲运用演奏力学原理来阐述演奏方法,最好的作法是通过各个关节的运动轴及其与环节运动的方向、状态的关系的阐释,来进一步说明拨弦的方向、路线、角度等
方法问题。这样不仅可以使读者通过视觉清楚地察到肢体运动的实际效果,还便于读者对各个关节的结构及其对环节运动的方向、路线、角度的影响等规律的记忆、理解,在实践中可以通过看得见的对关节运动的调整,校正那些不良的环节运动方向、路线和角度,收到行之有效的教学效果。
然而,何文恰恰是运用罗列肌肉名称(而且仅限于罗列、仅限于3—4块肌肉的混合罗列)的方式来描述环节的运动方向的。而且从表述的实际效果来看,何文也确实没有说清楚任何一个技巧的演奏方法。对一般的读者而言,除了可以通过何文知道几个不太规范的关节、肌肉名称及错误的功能外,不可能比原来多知道一些什么有用的知识。因此,这种通过介绍运动肌的功能来表述环节运动的方向、路线、角度的做法无疑于隔靴搔痒,
其结果必然是徒劳无功的。
关于大指轮的称谓
何文的第一段,是通过解剖学的原理讲述三种“大指轮”技巧的演奏方法。但是由于笔者愚钝,元论如何想不明白“大指轮”是何种技巧。不明白有三:
一、如果说“大指轮”指的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大指摇”吧?何先生在一开始分明已经指出“大指轮(快即称为摇)”,将“轮”与“摇”区别开来。既然“轮”快了称为“摇”,那么“摇”慢了自然应称为“轮”;可见“轮”非“摇”,“摇”亦非“轮”。
二、既然“轮”不是“摇”,那么是否指“托、擘”呢?似乎也不是,何先生在第七页倒数第七行明明又讲了“如托、劈(此字应写作“擘”,音念“bo”,大拇指之意。所谓“文坛巨擘、擘肌分理”是也——笔者注)这两种技法”,并没有讲“如大指轮这种技法”。可见“轮”不是“托、擘”,“托、擘”亦不是“轮”。
三、既然“轮”不是“摇”也不是“托、擘”,那就是说,“轮”是“摇”和“托、擘”之外的另外一种技法,但是何文中始终没有说明是一种什么技法。而就何文第一段中讲的内容来看,又分明讲的是浙江筝派、河南筝派和山东筝派“大指摇”!
笔者认为,如果何文讲的“大指轮”指的就是“大指摇”,要使何文在“大指轮”称谓上不出现逻辑矛盾,只需将“大指轮(快即称为摇)”一句改为“大指轮(又称为摇)”即可,但是从何文中却并未这样做,这是为什么呢?
笔者揣测,何文使用“大指轮”而不使用“大指摇”称谓的用意可能有三:
一、取消“大指摇”的称谓,将目前古筝界已经习惯了的“大指摇”称谓改为“大指轮”称
二、只应将浙江筝派的“大指摇”叫做“大指摇”(因为浙江筝派的大指摇较其他筝派大指摇快,严格讲“快”应改为“弹拨频率密”才更准确——笔者注)),河南筝派、山东筝派的“大指摇”只能称为“大指轮”(因为弹拨频率不太密)。
三、浙江筝派、河南筝派、山东筝派的“大指摇”均不能称作“大指摇”、只能称作“大指轮”,因为“大指摇”是一种快的“大指轮”。
笔者认为,如果是出于第一种用意,要使何文在“大指轮”称谓上不出现逻辑矛盾,则应将“大指轮(快即称为摇)”改为“大指轮(过去称为摇)”;如果是出于第二种用意,要使何文在“大指轮”称谓上不出现逻辑矛盾,则应将“用腕为主轴轮”改为“用腕为主轴摇”;如果是出于第三种用意,要使何文在“大指轮”称谓上不出现逻辑矛盾,则应说明“大指摇”是什么技法、什么效果、怎样演奏、用于哪些筝曲等。但是,何文均未这样做。这就令笔者百思不得其解。
因此,为了使读者能够看得明白,笔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在拙文中暂以“大指摇”替代何文中的“大指轮”来称谓该种技巧。
关于浙江筝派的大指摇
一、关于浙江筝派大指摇的运动轴
在讲述浙江筝派的大指摇时,何文把该种大指摇的运动轴说成是“以腕为主轴”。对此,笔者甚感不解,不解有三:
(一)“腕”的称谓过于笼统
我们知道,人体的运动都是以某个关节为轴进行转动的。在解剖学中,腕部共分为两个关节:桡腕关节和腕中(腕骨间)关节。为了不产生误解,两个关节合称为“手关节”。但笔者不知道何先生所说的“腕”指的是哪个关节。桡腕关节乎?腕中关节乎?还是二者兼而有之?
(二)“主轴”说法令人费解
作为摇指而言,只有使运动环节围绕一个运动轴来回转动,才能使一个手指的远端反复地来回拨奏一根弦。因此不可能存在两个以上运动轴,更无法以其中一个关节为主轴,其余关节为次轴进行运动。
(三)以(桡)腕(关节)为轴无法进行浙江爭派大指摇
在手关节中,只有桡腕关节可以主动运动(腕中关节只能被动运动),而桡腕关节的运动,除了绕额状轴向前、后方向作“屈、伸”运动、绕矢状轴向左、右方向作“内收、外展”运动、使手的远端绕近端作环转运动,以及桡偏屈、尺偏伸、桡偏伸、尺偏屈等绕中间轴的运动外,不可能再作其他的绕轴运动。此外,即便何先生所讲的“腕”是指桡腕关节,上述的桡腕关节的任何一种运动,都不能使大指的指甲在运动方向上与浙江筝派的大指摇方向、路线、角度相一致。也就是说,浙江的大指摇根本不可能通过桡腕关节的绕轴运动来实
现。笔者想象不出何先生是如何做到的。
二、浙江筝派大指摇的演奏方法
既然浙江筝派的大指摇不是以腕(桡腕关节)为运动轴的运动,那么它是用什么方法演奏的呢?
笔者认为,目前弹筝人使用并称之为浙江筝派的大指摇的技巧存在着三种外形相似但实际运动方法不同的演奏方法:
(一)以前臂垂直轴为轴心作旋前、旋后运动的摇法
这种摇法是浙江筝派的地道大指摇方法。它是以小指扎桩作为物理支点、以前臂垂直轴为轴心,以旋前圆肌、旋前方肌构成的旋前肌群和旋后肌互为动力肌、对抗肌,使前臂围绕其垂直轴作旋前、旋后运动(实际是桡骨远端带动着手围绕尺骨旋转)进行弹奏的。
由于桡腕关节处于过伸的状态,前臂的旋转必然带动手(包括大、食指捏着的假指甲)环绕前臂垂直轴及前臂旋转轨迹的外围作同心圆运动,同时甲尖至手背部最高点构成的与前臂垂直轴相垂直的环节也环绕弦平面的外围作同心圆运动。许多人不知就里,看到手的摆动轨迹好像在围绕手腕(实际是前臂垂直轴)转动,就误以为浙江的大指摇是以桡腕关节为轴心转动的。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之说成是手腕摇,这实在是一种无知的错觉。
由于浙江筝派大指摇的指甲拨弦状态属于倒支点的运动方式(即指甲近端运动幅度大于远端、亦即指甲近端与远端一起围绕琴弦作同心圆转动),因此指甲的每一次拨弦都是顺茬弹奏,易于滑过琴弦。由于倒支点的弹奏在杠杆形式上属于省力杠杆,虽然比较省力,但摆动的速度慢,拨弦的频率(密度)较低。
(二)以上臂垂直轴为轴心作旋前、旋后运动的摇法
由于传授方法方面的原因,浙江的大指摇在流传中出现了方法上的变异,有些人(例如笔者早期教的集体班学生)虽然仍以小指扎桩作为物理支点、但却以上臂(注意不是前臂)垂直轴为轴心,使上臂围绕垂直轴旋转作旋前、旋后运动,此时由于肘关节处于屈曲状态、桡腕关节处于过伸状态,前臂、手及捏着的手指均围绕着上臂的垂直轴和上臂的旋转轨迹的外围作同心圆运动(但甲尖的运动轨迹则与弦平面平行)。因此指甲的每一次拨弦都是正支点运动,拨弦的频率(密度)比上述(1)的运动方法拨弦的频率(密度)高。但由于上臂的旋前、旋后运动是由起点位于肩关节以近的肩胛下肌、胸大肌、三角肌前部、背阔肌大圆肌构成的旋前肌群和由起点位于肩关节以近的三角肌后部、冈下肌、小圆肌构成的旋后肌群来完成的,因此上臂、前臂乃至手部的所有肌肉都必须处于紧张状态才能使肩关节以远的环节成为一个运动刚体,使用这种运动方法的演奏者会感到上臂和前臂处于紧张状态,但正是这种紧张状态换来了较高的拨弦频率(密度)。由于这种运动方法的运动质量大于(一),在杠杆形式上又属于正支点的速度杠杆的运动,虽然摆动速度快、拨弦频率密度高,但较前述(一)的方法费力。
(三)以肘关节为轴心作屈(旋后)、伸(旋前)运动的摇法
除了上述两种方法外,被称为浙江筝派大指摇的还有第三种演奏方法,即以肱尺关节和肱桡关节的额状轴为轴心,以肱肌、肱桡肌、旋前圆肌、旋前方肌构成的肌群和由肱三头肌、肘肌、旋后肌构成的肌群互为动力肌群和对抗肌群,使前臂绕额状轴作屈曲(同时绕垂直轴被动旋后)、伸展(同时绕垂直轴被动旋前)运动。由于这种运动方法的运动质量大于(一)、小于(二),其杠杆形式属于正支点的速度杠杆运动,因此虽然其拨弦密度高于(一)低于(二),但因运动质量大,运动产生的惯性力也大,缺少支撑条件的上臂和身体为了克制前臂摆动产生的惯性力量,必然产生与前臂运动方向相反的被动振动,这就需要演奏者付出更多的力量来固定上臂与身体。故该种弹法比(一)(二)都费力。
有必要说明的是,上述的第(二)(三)两种演奏方法只是在外形上类似浙江的大指摇,虽然都采用小指扎桩,但实际上已经都不是原来的浙江大指摇方法了。
关于河南筝派的大指摇
一、“大关节”的称谓过于含混
在讲到河南筝派大指摇的运动轴时,何文将之说成是“大指大关节为主轴”。
据笔者所知,大指的关节有腕掌关节、掌指关节和指关节,至于“大关节”者却不知是指哪一个关节,腕掌关节乎?掌指关节乎?还是二者兼而有之?不得而知。
二、拇指(手肌)运动肌的缺失和名称、运动方向的错误
何文在讲到大指摇的运动肌时说:“增大弹拨力手肌的外侧群(拇指展肌、拇指对掌肌、拇收肌),将起决定性的作用”。对此,笔者感到非常的困惑:
(一)拇指(手肌)运动肌缺失的困惑
据笔者所知,手肌中大鱼际的肌肉共有五块,分为外侧组和内侧组。外侧组的肌肉有:拇短屈肌、拇对掌肌、拇短展肌;内侧组的肌肉有拇收肌、拇骨间掌侧肌。在一些解剖学论著中,也有人简单地把大鱼际肌肉统称为“外侧群”。
令笔者困惑的是,何文在罗列外侧群肌肉时,不知为什么把本属于外侧群外侧组的“拇短屈肌”(真正的“托”弦肌)炒了鱿鱼,而只罗列了三块不相干肌肉的名称。
(二)肌肉名称的困惑
在何文罗列的三块“起决定性的作用”的肌肉中,有一块叫做“拇指展肌”的不知是来自何处。
我们知道,拇指的展肌有两块:“拇长展肌”和“拇短展肌”。前者属于手的外在肌,后者属于大鱼际手肌的外侧组。由于何文讲的是“手肌的前群肌”,因此除了被何文“开除”的“拇短屈肌”、“拇骨间掌侧肌”和已经罗列过的“拇对掌肌、拇收肌”外,唯一缺少的就是“拇短展肌”了。笔者揣测,何文中的“拇指展肌”大概指的就是“拇短展肌”。也许是出于稳妥(避免说错)的考虑,如同前文中把“桡腕关节”“腕中关节”不加区分地、笼统地叫做“腕关节”,把掌指关节、腕掌关节不加区分地、笼统地叫做“大关节”一样,何文也把“拇短展肌”“拇长展肌”不加区分地、笼统地叫做“拇指展肌”了?
三、拇指运动方向的困惑
最令人困惑的是,何文把“拇指展肌、拇指对掌肌、拇收肌”说成是对河南筝派大指摇“起决定性的作用”的肌肉。
根据运动解剖学常识我们知道,何文所罗列的“拇指展肌、拇指对掌肌、拇收肌”三块手肌各自收缩时造成的拇指运动,在方向上均与大指“托”“擘”的运动方向无关。也就是说,河南的大指摇技法在“托”“擘”时的动力肌和对抗肌根本用不到何文所讲的“起决定性的作用”的三块肌肉中的任何一块肌肉!而更难想象的是,这三块肌肉如果同时收缩的话,大拇指将无法进行任何运动!因为三块肌肉的运动方向各不相同!
那么,何先生所讲的“起决定性的作用”的三块肌肉在单独收缩时各自会产生什么样的运动呢?为了便于理解,笔者将着三块肌肉在单独收缩时造成的拇指运动分几个步骤详述如下,读者按此步骤运动拇指,即可明白每块肌肉与拇指运动的关系:
(1)预备位置
先将右手五个手指伸直并拢、手心向下,使拇指掌骨沿着与掌平面平行的方向离开食指,拇指的这种运动叫做“外展”,我们权且将这种外展后的状态作为“预备位置”。
(2)拇收肌的內收功能
当大拇指由预备位置向食指方向靠拢、作水平运动(两个指关节不要太贴近食指,如贴紧食指就成了拇骨间掌侧肌收缩造成的运动)时,这是拇收肌的内收运动,也就是说拇收肌使大拇指向食指水平方向运动。这种内收后的状态叫做“内收位置”。
(3)拇对掌肌的对掌功能
由上述的“内收位置”出发,使拇指的指肚尽量与其他手指“对着脸儿”并贴着食指的下方、手掌的前面向小指方向运动时,这是“拇对掌肌”收缩造成的对掌运动,也就是说拇对掌肌收缩使大拇指整体与其他指腹相向、向贴近手掌前面的水平方向运动(为了使一只手捧着尽可能多的水并不使水漏下去时,手心凹陷、大指与小指相对着隆起的状态,就是大指与小指的对掌运动所致)。
(4)拇短展肌屈曲腕掌关节的功能
当大拇指由上述步骤“1”的预备位置向下方运动(幅度不要过大,过大就成了对掌运动),这是“拇短展肌”造成的外展运动,也就是说拇短展肌使大拇指由预备位向下运动。读者可以尝试一下,看能否将上述步骤“2、3、4”的这三种方向的运动同时进行(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相信没有谁能够做到这一点)。然而,何先生在其“筝的演奏力学”中却不可思议地做到了。笔者很难想象,何先生是如何将这三种不同方向的运动统一成一个方向运动的,更难想象何文作者是如何通过这种无法实现的运动,使大拇指完成“托”“擘”弦的工作的。
四、河南筝派大指摇的运动肌
事实上,何先生所罗列的对河南筝派大指摇起决定性的作用三块肌肉,没有一块肌肉能对河南筝派大指摇的“托”或“擘”起到直接的作用。
那么,河南筝派的大指摇究竟用的是那些肌肉为配偶肌相互伸缩进行演奏的呢?
在河南筝派的大指摇中,“托”的动力肌,恰恰是被何先生从外侧群中开除出去的“拇短屈肌”;而“擘”的动力肌,则是被何先生所忽略的不属于手肌外侧群的“拇短伸肌”。而何先生所讲的“起决定性的作用”的“拇收肌”在上述运动中只是一个“旁观者”,不进行任何工作;另外两块“起决定性的作用”的肌肉
“拇指展肌(“拇短展肌”)、拇指对掌肌”如果说有用的话,“拇短展肌”也只能是在“拇指长展肌”外展拇腕掌关节后起到屈曲拇腕掌关节的作用,然后与拇骨间掌侧肌互相对抗作静止工作以固定掌骨,为掌指关节的屈、伸提供支撑;而“拇对掌肌”是绝对不敢动用的,否则只能起“破坏”作用。&
然而在何文中,不知是何原因,三块对“托”、“擘”没有直接作用的肌肉居然深得何先生赏识而“无功受禄”、“青史留名”,而真正的功臣“拇短屈肌”、“拇短伸肌”却被无情地封杀埋没,甚至连名分都没有。
关于山东筝派的大指摇问题
一、难以理解的运动“质量”
我们知道,无论以哪一个关节为运动轴,运动的都是该轴以远的环节(且p以运动轴为分界线、远离身体的部位(远固定例外)),运动环节本身的质量就是运动的全部质量。
然而何文却对这一运动解剖学常识发起了挑战:在讲到山东筝派的大指摇时讲道:“它是以大指为质量,大指小关节(应叫做“指关节”一一下同)摆动,由大指小关节为轴迅速摆动来产生弹拨力”。
这句话非常令人费解:如果说“以大指为质量”,拇腕掌关节以远的环节都属于大指,那么拇腕掌关节以远的环节都是运动质量;如果说以“大指小关节为轴”,则运动质量只能是“小关节”(指关节)以远的环节,指关节以近的环节都不能算作运动质量。但是何文却不管三七二十一,既要以小关节(指关节)为质量、又要把指关节以近的环节都算作(运动)质量,实在是匪夷所思。
二、难以理解的“骨杠杆”
不仅如此,何文还把上述的“大指小关节(指关节)为轴”的运动说成是“两个骨杠杆的组合动作”,虽然何文没有说明是哪两个“骨杠杆”,但以一个关节为轴,来构成两个骨杠杆进行组合运动,这种运动方式恐怕在所有脊椎动物的骨骼运动形式中都是很难找到的。真不知道何先生是如何做到的。
关于“托”、“擘”的运动肌
一、关于“托”的运动肌
何文在第七页倒数第七行中讲道:“托时,就要使手肌外侧群的拇短屈肌(不再是拇指展肌一一笔者注)、拇对掌肌和拇收肌的收缩,以及拇短展肌的放松来完成。拇短屈肌、拇对掌肌和拇收肌的收缩力就是演奏时的动力(弹拨力)”。
不知为什么,原本属于外侧群、却被何文无辜炒了鱿鱼的“拇指短屈肌”,在这里突然被悄无声息地“落实了政策”,而且未公开宣布平反就直接安排进了外侧群上了班,与拇对掌肌、拇收肌一起承担起“托”弦的工作来。通过前述的分析我们知道,“托”弦的工作是单独依靠“拇短屈肌”完成的,而“拇指对掌肌、拇收肌”如果不参与工作对“托”弦起不了任何作用,如果参与工作则只能起破坏作用。对于这两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又像“官僚”又像“内奸”的家伙,何文不知为什么执意要给它们分一杯羹,将只应属于“拇短屈肌”的荣誉,算作三者的共同功劳。
二、关于“擘”的运动肌&&
在讲到“擘”的运动肌时,何先生写道:“托时……拇短展肌被拉长,其张力即成了托指的阻力。而劈(擘)时,则完全相反,拇短展肌的收缩力就成了动力,而拇短屈肌、拇对掌肌和拇收肌被拉长”。
在这里,何文又把“拇短展肌”作为“擘”的动力肌和“托”的对抗肌。然而通过前述的分析我们知道,“擘”的动力肌实际是“拇短伸肌”,只有它才和“托”的动力肌“拇短屈肌”构成相互对抗的配偶肌。然而,何先生却硬是把这一殊荣授予了不相干的“拇短展肌”!那么“拇短展肌”的收缩使拇指产生的运动对演
奏有什么作用呢?
在钢琴的演奏中,拇短展肌和拇长伸肌构成配偶肌,分别作为屈、伸拇腕掌关节的动力肌和对抗肌:“拇短展肌”负责大拇指的击键动作,“拇长伸肌”负责大拇指的抬起动作。但是,在古筝的演奏方法中,在采用河南筝派的扎桩弹法进行“托”“擘”时,“拇短展肌”除了固定掌指关节外,没有什么实际的作用。
由此可见,功过不分、奖罚不明,张冠李戴、乱点鸳鸯,是何文主宰的演奏力学“世界”中分配制度的一大弊端。
以上仅是对何文在解剖学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中的部分问题提出的质疑,在力学与声学方面,何文的论述更是乏善可陈,存在着不少值得商榷之处。例如,运用求解力矢量的分力与合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来说明有效弹拨力方向的正确性,不仅过于繁琐,而且由于所使用的十字座标图、求证方法等存在的常识性错误(这些错误任何一个中学生都能够指出来),以至于连物理学的行内人都难以看明白;对连自己都承认“稳度大、演奏时各指最灵活(特别是“快四点”技法)”、“摇指力度大、容易掌握、收效快”的“歪戴指甲斜弹筝”的弹法肯定在前,否定在后(“对蒙古筝来讲是完全正确的”--意即对其他筝不是完全正确的);在讲述音色时,只罗列了部分偶次泛音而忽略了奇次泛音和其他偶次泛音;断言“钢琴内的击弦榔头也都在弦全长的1/8处,这样可求得弦振动的最佳音色”(事实上我们知道,钢琴击弦榔头的击弦点并不在琴弦的1/8处,而是在1/7处)。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由于篇幅关系,在此就不一一赘举了。
笔者认为,何先生能够在十几年前就关注到解剖学、力学、声学与古筝演奏的关系,并试图运用上述边缘学科的一些原理来阐述古筝演奏的方法,是令人赞赏的。但是,由于何先生在还没有完全弄明白所引用的有关解剖学、力学、声学的一些概念在名称、内涵、机理、功用等方面的常识性知识的情况下,就将这些概念无逻辑地拼凑在一起,建立起了千疮百孔、摇摇欲坠的“筝的演奏力学”的大厦。其“筝的演奏力学”存在的诸多演奏力学问题,构成了一个个早晚会造成其“筝的演奏力学”大厦坍塌的难以治愈的致命隐患,而站在这座“危房”上面的何先生和站在“危房”下面的许多仰视着它的学习者对这些隐患却还浑然不觉。笔者希望通过此文提醒“危房”上面和下面的人:危险!
当然,这只是笔者的一孔之见,谬误之处,还请何先生拨冗指教。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手臂肘关节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