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清代大学者孙星衍校订家刻本移录什么意思

价格(元)
纸张:竹纸
刻印方式:木刻
尺寸:长24*宽15.5*高5.5(cm)
纸张:竹纸
刻印方式:木刻
尺寸:长25.5*宽15.5*高2(cm)
纸张:白纸
刻印方式:木刻
尺寸:长18*宽12*高2(cm)
纸张:竹纸
刻印方式:木刻
尺寸:长24.5*宽15.5*高3(cm)
纸张:竹纸
刻印方式:木刻
尺寸:长24.5*宽15.5*高1(cm)
册数:1960
纸张:皮纸
刻印方式:木刻
尺寸:长26*宽18*高3(cm)
纸张:皮纸
刻印方式:木刻
尺寸:长26*宽18*高2.5(cm)
纸张:皮纸
刻印方式:木刻
尺寸:长25.5*宽18*高2(cm)
纸张:皮纸
刻印方式:木刻
尺寸:长28*宽18*高1(cm)
纸张:皮纸
刻印方式:木刻
尺寸:长26*宽18.8*高4(cm)
纸张:皮纸
刻印方式:木刻
尺寸:长27*宽18*高1(cm)
纸张:竹纸
刻印方式:木刻
尺寸:长22*宽14*高(cm)
纸张:皮纸
刻印方式:木刻
尺寸:长26*宽16*高1(cm)
印刷时间:
装帧:平装
纸张:竹纸
刻印方式:木刻
尺寸:长29*宽19*高(cm)
纸张:白纸
刻印方式:木刻
尺寸:长20*宽12*高(cm)
印刷时间:
装帧:平装
纸张:白纸
刻印方式:影印
尺寸:长29*宽18.5*高7(cm)
纸张:白棉纸
刻印方式:木刻
尺寸:长24.7*宽15.8*高2.5(cm)
印刷时间:
装帧:平装
印刷时间:
装帧:平装
印刷时间:
装帧:平装
纸张:白纸
刻印方式:木刻
尺寸:长16*宽29*高(cm)
纸张:皮纸
刻印方式:木刻
尺寸:长27*宽16*高0.2(cm)
纸张:竹纸
刻印方式:木刻
尺寸:长24.5*宽15.5*高8(cm)
纸张:竹纸
刻印方式:木刻
尺寸:长23.5*宽15*高1(cm)
纸张:竹纸
刻印方式:木刻
尺寸:长23.5*宽15*高1(cm)
印刷时间:
装帧:平装
纸张:竹纸
刻印方式:木刻
尺寸:长24*宽15.5*高0.5(cm)
纸张:白纸
刻印方式:木刻
尺寸:长25*宽15*高2(cm)
纸张:竹纸
刻印方式:木刻
尺寸:长26*宽16*高1(cm)
纸张:竹纸
刻印方式:木刻
尺寸:长28.5*宽18*高1(cm)
纸张:白纸
刻印方式:影印
尺寸:长30*宽18*高1(cm)
纸张:白纸
刻印方式:木刻
尺寸:长30*宽18.5*高1(cm)
纸张:白纸
刻印方式:木刻
尺寸:长20*宽13*高1(cm)
纸张:白纸
刻印方式:影印
尺寸:长30*宽17*高1(cm)
纸张:皮纸
刻印方式:木刻
尺寸:长22.7*宽15.7*高2.7(cm)
纸张:白纸
刻印方式:影印
尺寸:长22*宽15*高2(cm)
纸张:竹纸
刻印方式:木刻
尺寸:长23.5*宽15*高1(cm)
纸张:竹纸
刻印方式:木刻
尺寸:长24.5*宽15.5*高8(cm)
印刷时间:
装帧:平装
印刷时间:
装帧:平装
印刷时间:
装帧:平装
纸张:竹纸
刻印方式:木刻
尺寸:长22.5*宽13.5*高1.1(cm)
纸张:白棉纸
刻印方式:木刻
尺寸:长14*宽8.5*高1(cm)
纸张:竹纸
刻印方式:木刻
尺寸:长17.5*宽11*高0.7(cm)
印刷时间:
装帧:平装
印刷时间:
装帧:平装
印刷时间:
装帧:平装
纸张:其他
刻印方式:木刻
尺寸:长21.2*宽12.5*高(cm)
家刻本…到页
Copyright(C)
孔夫子旧书网
京ICP证041501号
海淀分局备案编号提交日期: 11:23:25
&&&&井老,这文章是博主写的?还是拍卖会上的介绍文字?
&&&&
提交日期: 11:23:41
&&&&(00)║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十九
&&&&(00)║    侍 者  福 善 日錄
&&&&(00)║    門 人  炯 通 編輯
&&&&(00)║    嶺南弟子 劉起相 重較
&&&&(00)║  序
&&&&(00)║   刻方冊藏經序
&&&&(00)║萬曆丙戌秋。達觀大師密藏開公。遠蹈東海。
&&&&(03)║訪清於那羅延堀。具白重刻方冊大藏因緣。
&&&&(06)║方且訂盟於堀中。爾時清以荷法情深。心重然諾。豈不荷擔。
&&&&(03)║以洞門未開。荊榛未闢。意將有待而然也。已而達師西遊。
&&&&(01)║開本二公。從赴清涼以卜居。質疑於曼室大士。
&&&&(03)║即蒙印許。以金色界。未幾諸緣畢集。越庚寅秋。
&&&&(05)║幻余本公問余來入海印。出所刻棗柏大論若干卷示清。
&&&&(03)║乃焚香稽首。再拜受之。喜徹藏心法。香熏遍毛孔。
&&&&(04)║及讀諸大宰官長者居士緣起語。備殫始末字。字真心信。
&&&&(02)║乎無不從此法界流也。且曰。方冊類俗諦。
&&&&(06)║固以流通為大方便。第恐執梵筴而致疑者。煩頻解之。至詳且盡。
&&&&(01)║夫復何言。嗟夫人情之惑久矣。迷方者眾。顧玦數舉。
&&&&(01)║而不能悟一愚羽。況大道乎。嘗試論之。
&&&&(06)║始吾佛聖人說法也。以法界無盡身雲。稱性而演普門法界修多羅。
提交日期: 11:25:36
&&&&芷兰斋:“且曰方册类俗谛,因以流通为大方便,第恐执梵,而致疑者。”
&&&&
&&&&--------------------------
&&&&
&&&&德清:且曰。方冊類俗諦。 (06)║固以流通為大方便。第恐執梵筴而致疑者。
&&&&
提交日期: 11:27:44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73/.htm
提交日期: 18:21:38
&&&&五哥,这是韦先生自己写的,不是拍卖会的介绍文字。
提交日期: 19:14:50
&&&&汉文大藏自北宋讫清计刻过22部,此22部大藏除其中一部为线装外,其他均为经折装
&&&&
&&&&
&&&&???
提交日期: 21:34:07
&&&&作者:云乎哉 提交日期: 19:14:50
&&&&汉文大藏自北宋讫清计刻过22部,此22部大藏除其中一部为线装外,其他均为经折装
???
&&&&-------------------------------
&&&&是呀,芷兰斋收藏了这么多年佛典,咋开口就错。
提交日期: 06:37:22
&&&&借一张图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d6fac790100wzhb.html
&&&&
&&&&孙星衍:藏书家祠亦难久 ( 15:19:32)
&&&&转载标签: 古籍藏书孙星衍平津馆程敏政五松居士文化 分类: 芷兰斋藏藏书家墨迹
&&&&
&&&&  整理书目看似简单,实则一场浩大工程,芷兰斋的书目二十年来几起几缀,体例编排方式都在不断的自我感觉长进中,然没有一次能够通编一过。近来俗事稍得暇,又屡战屡败的开始了新一轮整书编目过程,祈盼这一次不是个烂尾工程吧。此次整理与往堪称有进步之处者,乃是加了一项拍照留档过程,故在整理上翻书较以往更为仔细。整理至第五架时,于明正德二年《篁墩程先生文集九十三卷拾遗一卷存六十卷》序前读到一段墨笔题识:
&&&&
&&&&
&&&&“程篁墩文集六十卷,壬申岁三月,购得于白下,囗板精妙,粗阅一过,经学承宋人语录之习,与古义不合,古文差胜碑版,或有掌故可征,论议亦不能考正孔庙祀典一迹,请祀郊康成于乡,尤为紕谬,本得仍入庙得祀,显招治彊之功。五松居士记于冶诚山馆。”
&&&&
&&&&
&&&&此段题记为以往未曾措意者,今再次品题文意,除动字迹颇觉眼熟之外,亦令吾想起许多。
&&&&
&&&&:、、、&&&&&&&&
提交日期: 12:47:22
&&&&作者:五明子 提交日期: 21:34:07
作者:云乎哉 提交日期: 19:14:50
汉文大藏自北宋讫清计刻过22部,此22部大藏除其中一部为线装外,其他均为经折装
-------------------------------
是呀,芷兰斋收藏了这么多年佛典,咋开口就错。
&&&&===========================================================================
&&&&真心请教五老和云老,芷兰斋这句哪儿错了?
提交日期: 12:52:30
&&&&第二节 卷轴装
&&&&
&&&&
卷轴装始于帛书,是由卷、轴、飘、带四部分组成的、类似于简策卷成一束的装订形式。卷轴装型制,在其一长卷文章的末端设一较幅面宽度长出少许的轴(一般为木轴,但也有考究者),以轴为轴心,将书卷卷在轴上。缣帛的书,文章是直接书写在缣帛之上的;纸写本书,则是将一张张写有文字的纸,依次粘连在长卷之上。卷轴装的卷首一般都粘接一张叫作″飘″的、质地坚韧而不写字的纸或丝织品,飘头再系以丝″带″,用以保护和捆缚书卷(图10-2)。阅读时,将长卷打开,随着阅读进度逐渐舒展。阅毕,将书卷随轴卷起,用卷首丝带捆缚,置于插架之上。
&&&&&&&&&&&&
提交日期: 12:53:11
&&&&图10-2 卷轴装
卷轴装这种装订形式应用时间最久,它始于周,盛行于纸本书初期的隋唐,一直沿用至今。现今书籍虽均用册页装式,但装裱字画仍沿用卷轴装。
&&&&
&&&&
卷轴装的装饰,即轴、带、帙、签等所用的材料和颜色的不同,是古代图书分类的重要方法。如隋炀帝时,其嘉则殿藏书就以轴的贵贱来区别书籍的价值:上品书用红琉璃轴;中品书用绀(音g蜥n,稍微带红的黑色)琉璃轴;下品书则用漆木轴。再如,唐玄宗时,曾用轴、带、帙、签的颜色来区分书籍的种类,其经、史、子、集四大类书,分别以钿(音di蜥n,用金片或其它物品做的装饰)白牙轴、黄带、红牙签;锱青牙轴、缥带、绿牙签;雕紫檀轴、紫带、碧牙签;绿牙轴、朱带、白牙签,以为区别。
&&&&
&&&&
唐代出现印本书之后,仍沿用纸发明后的手抄本装式,如现存唐印本《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在韩国庆州佛国寺发现,现藏庆州博物馆)、咸通本《金刚经》(现藏大英博物馆)、五代吴越国刻印的佛经,以及北宋刻印的多达五千余卷的《开宝藏》,都是卷轴装式。都穆听雨纪谈:″古人藏书多作卷轴,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可见当时卷轴装之盛行。
&&&&
&&&&----------------
&&&&
&&&&http://www.cgan.net/book/books/print/g-history/gb_12/10_2.htm
提交日期: 12:55:15
&&&&作者:境界 提交日期: 12:47:22
&&&&真心请教五老和云老,芷兰斋这句哪儿错了?
&&&&---------------------------------------
&&&&
&&&&境兄请看这句:
&&&&
&&&&。。。以及北宋刻印的多达五千余卷的《开宝藏》,都是卷轴装式。
提交日期: 13:16:14
&&&&明白了,多谢!
提交日期: 17:54:58
&&&&学习了。
提交日期: 22:01:55
&&&&多谢!
提交日期: 09:32:27
&&&&2010年古籍秋拍撷英:《复初斋诗集》
&&&& ( 23:14:29)
&&&&《复初斋诗稿》 清翁方纲撰,清乾隆间稿本,册页装148开
&&&&
&&&&  清代乾隆间有“翁刘成铁”四大书法家之称,其中列首位者即翁方纲,然而其并非专擅书法,其与金石、考据、书画以及词章皆有极深造诣。尤其于诗学方面,其乃“肌理派”之创始人。
&&&&
&&&&  “肌理派”又称“学问诗派”,是在经学和考据学盛行的背景下产生之诗派,其内容包括义理与文理,义理主要是指以儒家经籍为基础的学问,文理主要是指自古以来的各种作诗方法,肌理说把义理与文理统一起来,即把学问材料与写作方法统一起来,以做到内容(义理)质实而形式(文理)雅丽。由于“肌理派”作诗喜言学问,甚至把经史的考据、金石的勘研都写进诗中,亦因此招致不少人批评。翁方纲认为宋诗“皆从各自读书学古中来”,故写诗应该以经术、学问为根底,把诗当作“考据”来写,在其诗论体系中,神韵、格调、肌理是同一回事。最能体现其诗学理论的实践,即其个人诗集《复初斋诗集》,此书刊刻于道光年间,当时是与文集合刻,为清代著名的别集。
&&&&
&&&&  七八年前,两代帝师翁同龢的旧藏由其后人翁万戈先生捐献给上海图书馆,称为文献界多年来十分轰动的一件大事,其中有宋元本十五部,余外亦是极难得之物。后笔者与沈津先生聊到这件事,沈先生亦认为此为极重要之书林掌故,然而沈先生亦言,其在美国翁万戈家看到的这批东西中,还有一部翁方纲《复初斋诗集》之原稿,因为沈津先生著有翁方纲年谱,故对此书十分看重,然而在归回上图的那批翁氏旧藏中却未见这部书稿,沈先生聊到这段话时,语气中透出较大遗憾。
&&&&
&&&&  2010年嘉德秋拍,其中有“翁氏六世珍藏专场”,据资料介绍知翁万戈先生大难初愈,之后又拿出一批翁方纲所藏书画送给嘉德上拍,办此专场。这批书画中包括了沈先生所看重之《复初斋诗稿》,由此可知当年翁万戈先生将翁同龢藏书捐给上图时,可能是认为此书稿应该算在书画中,故而未曾与上批一同归国,故如今放在了书画场中上拍。
&&&&
&&&&  此批书稿为册页装,以成散页,部分页面有水渍,根据翁万戈先生说明,知此件民国年间尚在在国内时,因天津发大水而“受水汙损”,此批册页原为四册,泡散后合装成此一册。然细查每一页,仍可看到翁同龢所题之第一到第四册的页码标记。
&&&&
&&&&  此批稿件之珍贵处在于:与《复初斋诗文集》道光本相核对时,可见到此稿本有大量删改之处,并且翁方纲还在稿中说明自己删改某段之原因,例如:“字不真者,通套之弊;太松太长者,顺势之弊;傅会阙凑者,查书之弊;太涉论辨者,矜气之弊。作入织巧者,讨好之弊。去此五弊而适于正路,又要精深厚实,又要开拓能事,本性求情,脱胎换骨。”此段话亦表明了他的诗学观点。此草稿本远胜刻本者,恰在此处,故不当仅以名人墨迹视之。
&&&&
&&&&  “翁氏六世珍藏专场”因上拍之物流传有序,广受买家看重,拍卖现场竞争十分激烈,而《复初斋诗稿》排在了本专场的倒数第二件,拍前笔者估计此件拍品定创清人诗稿成交价新高,然拍到此件时以50万起拍,至70万即无人再应而落槌。如此结果大为意外。事后思之:诗稿类不同于书法作品,而字画场中的买家皆冲古代字画而来者,不关注草稿类拍品,而古籍善本中的买家又不知道字画专场中还有此尤物,致使此书以极低的价格落槌。试若此件拍品放在古籍善本专场中,成交价定高于本场之数倍。
&&&&
提交日期: 09:33:05
&&&&《复初斋诗稿》卷前作者题记
&&&&
&&&&
提交日期: 09:38:12
&&&&2010年古籍秋拍撷英:锦囊印林、春晖堂印始、汉铜印原、集古印存 ( 23:25:20)
&&&&
&&&&  在清代印学史上,及至在整个中国印学史上,堪称第一人者乃乾隆年间的汪启淑。汪启淑字秀峰,又字慎仪,号訒葊,自称印癖先生,性情古雅不群。叶叶舟《广印人专》记载其曰:“家有开万楼,藏书数千种,尤酷嗜印章,搜罗自周、秦迄元、明印至数万钮,尝于巨珠上刻作篆文,以补诸品所未备。钱梅溪有汉“杨浑”二字铜印,秀峰欲得之,钱不许,遂长跪不起;钱不得已,笑而赠之。其风趣如此。著有《集古印存》、《飞鸿堂印谱》、《汉铜印丛》、《汉铜印原》、《退斋印类》及其他各谱共二十七种,《续印人传》八卷”。
&&&&
&&&&   清代乾隆年间四库馆开,广征天下书,汪启淑检开万楼藏书524种(亦说有六百余种)进呈,其中著录265种,3412卷,入存目共199种,为民间献书最多的四家之一,朝廷还专门赐此四家内府印本《古今图书集成》各一部,并赐《平定伊犁战图》、《小金川战图》各一册,事后汪氏建御书楼以庋藏之。惜汪氏藏书存世短暂,訒葊殁后不久,其开万楼藏书便散于坊肆,后为杭州集古斋书铺尽购而去。
&&&&
&&&&   汪氏所辑二十七种印谱中,如今仅有《飞鸿堂印谱》、《汉铜印丛》、《訒葊集古印存》等三四种尚偶尔能得见外,余外二十余种均十分罕见。今秋恰逢保利拍卖公司成立五周年,该公司对此庆典十分看重,于拍品征集上下大力气,据闻曾在几个月内于国外媒体花几十万美金做拍品征集广告,后从日本征集回一批罕见之清代印谱,其中即有上列四部。
&&&&
&&&&
&&&&  《锦囊印林》:辑成于乾隆十九年,为已知古今印谱中开本最小的一部,天头地脚算在内,高仅7.2厘米,宽为5.3厘米,该书卷尾刻有戴廷熺跋,其跋语中称:“汪君秀峰,既成《飞鸿堂印谱》四十卷,无法弗备,无美弗收,璀璨陆离,光映几席,诚古今之巨观也。已复出小册二卷,净拭明几,展读再四,篆法整齐,配合位置,一准于古,想见其奏刀时眼明如镜,心细如发,不窘于小而游刃有余也”。此谱内所收作者基本与《飞鸿堂印谱》相同。此谱名为“锦囊”,锦囊者实是因原书函套用仿宋锦绫所制,故为此名。此书为印学界名物,开本虽极小,然名气却极大,查国内公藏,仅有国图、上图、西泠印社三家入藏。至今该书仍是锦囊旧装,外有红木盒,亦恐是当年汪启淑原装之物。以7万元起拍,直至78万元落槌,为本场四部印谱中成交价最高的一部。
&&&&
&&&&  《春晖堂印始》:查韩天衡《中国印学年表》,此印谱完成于乾隆十四年,为汪启淑请吴清震篆刻者。此书为汪启淑二十七种印谱中编辑成集者之首部,时年汪氏22岁。此部印谱流传甚为稀见,国内公藏仅西泠印社著录一部,故此拍品为已知第二部。此谱一函四册,以5万元底价起拍,58万元落槌。
&&&&
&&&&  《汉铜印原》:汪启淑除了喜欢刻印外,还费巨资收集古印一万余方。于乾隆十七年,从所藏古印中选出汉印一批编成《汉铜印丛》,到乾隆三十四年,又选出一批汉印编为《汉铜印原》。汪氏编《汉铜印丛》时,未将官私印分类,故编例上较为混乱,而《汉铜印原》则有所改正,其在凡例中称:“前谱每印之下,必释篆文及印钮款识。但印钮无关于篆刻,不过供耳目玩好。至印文之注,因字体隐僻,兹谱官印私印居多,而闲散印无几,其词易辨,故不复注”。该书卷一收诸王、列侯印,卷二收丞相、三公、大位、将军等印,比《汉铜印丛》多出四卷,兼请翁方纲提写书签,钱载做序,曹仁虎书跋。汪氏请诸多名家为之增彩,可见其对该谱之看重。保利所上之该书为原装十六册,为著名藏书家方节庵旧藏,前有方节庵题记,为该书增色。方节庵擅书画篆刻,为西泠印社早期社员,少年俊彦,20余岁时曾在上海成立宣和印社,推广印学,曾出版《谢磊明印存》、《吴昌硕印存》、《缶庐印存》等,其所制印泥曾由八位书画大家同为推介,足见其时盛名,惜英年早逝。此谱以1.8万元起拍,52万元落槌。
&&&&
&&&&  《集古印存》:汪启淑辑有《訒葊集古印存》,为汪氏印谱中流传至今者较为多见之物。然保利此次上拍者,为《集古印存》,存卷十九、卷二十一至卷二十四,此拍品独特之处在其无“訒葊”两字,卷首及版心均顶格为“集古印存”,且《訒葊集古印存》在卷首二行列名“汪启淑辑”,而此《集古印存》则列名两行:“訒庵汪启淑鉴定/梅影汪绍增珍藏”,与前书明显不同。查各种著录均未见载,然此书从编排方式到用纸、版式等,均与《訒葊集古印存》相类,是否为该书的前编印样不得而知。因此书残存五本,且难知出处,故未引起买家注意,原装五册之本以1.5万元起拍,仅以2万元落槌,为此批印谱中成交额最低者。 
&&&&
&&&&《锦囊印林四卷》 清乾隆十九年汪氏香雪亭刻钤印本
&&&&
&&&&
提交日期: 09:38:40
&&&&《春晖堂印始八卷》 清吴苍雷摹古 汪启淑鉴藏 连史纸一函四册
&&&&
提交日期: 09:39:20
&&&&《汉铜印原十六卷》 清汪启淑辑 清乾隆三十四年钤印本
&&&&
&&&&方节庵、谢磊明题记 连史纸 一函十六册
&&&&
&&&&
提交日期: 09:40:19
&&&&《集古印存三十二卷》 存卷十九、二十一至二十四 清乾隆间钤印本
提交日期: 09:59:44
&&&&2010年古籍秋拍撷英:顾千里批本《战国策》 ( 01:08:32)
&&&&  “顾批、黄跋、毛抄、劳校”被誉之为书界四大名品,列首位之“顾批”即乾嘉间顾广圻批校之书。顾广圻字千里,号涧萍,别号思适先生。其人颖敏博洽,对于经、史、小学、天文、算术、舆地、诗文等无所不通。尤精校雠,孙星衍、张敦仁、黄丕烈、胡克家、秦恩复、吴鼒先后延主刻书,皆为之札记,考定文字。于目录学尤为擅长。著有《思适斋文集》十八卷,又摘先儒语录为《遯翁苦口》一卷。
&&&&
&&&&  顾氏虽无功名,然其校书之法在当世即广受推崇,曾为孙星衍校宋本《说文解字》、《古文苑》、《唐律疏议》;为张敦仁校宋抚州公使库本《礼记》,及明弘治涂祯仿宋本《盐铁论》,尤其著名的是为黄丕烈校《国语》及《战国策》等等。杨文荪赞之曰:“君学问渊深,辨证精博,校刻各书……皆精审不苟,举世珍若拱璧。”傅增湘赞誉其曰:“校刊之精严,考订之详实,一时推为宗匠。”
&&&&
&&&&  黄丕烈《荛圃藏书题识》卷二载:《战国策》宋本传世者有二,一本在桐乡金云庄家,另一本在歙县汪秀峰家,而黄仅藏有元代吴师道刻本,一直无缘得见宋本,并以为憾事。有一年鲍廷博携金云庄家之宋本《战国策》而来,于学者钮非石家同观此书,见楮墨精好,遂当场以白银80两购之,后请顾千里以影宋钞本参校此本,认为此本远胜钞本。
&&&&
&&&&  顾千里自嘉庆二年开始,以宋本《战国策》、元吴师道本《战国策》及自藏之雅雨堂精刻本《战国策》合校,前后六年始校完,校后将批语尽数过录于雅雨堂本之上。顾氏校完此书之后,黄丕烈依顾氏校本,重新影刻此书,名为《重刻剡川姚氏本战曾策並劄记》,并将之收入《士礼居丛书》,此书与《国语》同为黄氏刻书中最为精审的两部。
&&&&
&&&&   顾氏校此书之底本为雅雨堂精刻本。雅雨堂者,卢见曾之藏书、刻书处也。卢见曾字抱孙,号淡园,别署雅雨山人,为清中期著名校勘家,生卒于康、乾之间,曾为四川洪雅知县,累官至两淮盐运使,其家藏书十万余卷,后因犯事籍没家产时尽毁。其平生著述甚丰,有《雅雨堂诗文集》、《出塞集》、《雅江新政》等。由卢见曾刊刻之《雅雨堂丛书》共13种138卷,其中即有《战国策》,每种书前有卢见曾自序,后附当时名家如钱谦益、朱彝尊、王士祯等题记,所收各书皆选当时罕见之本,其中包括《战国策》,皆校勘精良,考订详审,实有补于学术,兼刻印俱佳,堪称珍本。
&&&&
&&&&  顾氏校完《战国策》后相当自负,于后跋云:“虽主于据姚本订今本之失,而取吴校以益姚校之未备,所下己意,又足以益二家之未备也。见于不可读者,已稍稍通之矣。后世欲读《战国策》,舍此本其何由哉?”
&&&&
&&&&  西泠印社是当今中国印学之重镇,自数年前开始涉足拍卖,建立同名拍卖行。此拍卖行发展迅速,仅几年时间即一跃而上,俨然成为江南第一拍卖行,然其古籍善本专场至2010年秋方开办,本场中堪称最佳之品,则为顾千里批校之《战国策》。
&&&&
&&&&  曾听该公司古籍善本部主管李先生介绍,知此书得来亦颇具传奇色彩:该书是从杭州征集到者,为一老太送上门来,开价仅一万元,李先生感觉开价过底,经再三说服,将底价改为二十万元。预展之时,观者如云,因顾千里批校之本如此之满者甚为罕见,开拍之时争者甚众,至715万元方落槌,加佣金已超八百万矣。堪称拍卖以来成交价最高之批校本。
&&&&《战具国策三十三卷》 乾隆二十一年雅雨堂丛书本 顾广圻批
&&&&
&&&&&&&&&&&&
提交日期: 10:00:53
&&&&顾广圻批《战国策》 钤章:顾涧滨手校、思适斋&&&&&&&&
提交日期: 10:03:41
&&&&2010年古籍秋拍撷英:北宋毗卢大藏本《法苑珠林》
&&&& ( 01:23:21)
&&&&  此书又名《法苑珠林传》、《法苑珠林集》,为中国佛教典籍中著名的类书,由唐代僧人道世于总章元年所著。道世为西安人,俗姓韩,字玄辉,学识博洽,与道宣律师共扬律学,移风化俗,严持净戒,著述是务,除《法苑珠林》外,还著有《诸经要集》、《四分律讨要》、《金刚经集注》等。
&&&&
&&&&  书名“法苑”指佛法之荟萃;“珠”指美石,喻佛陀教法融通无碍;“林”,法义丛集名为林。此书约百万余字,分为一百篇,概述佛教之思想、术语、法数等,博引诸经、律、论、纪、传等,又以内容之不同而分类,故使用极其方便,成为检寻一切佛教经典之工具书,其称一切佛经之索引,与《经律异相》、《诸经要集》同为研究佛学、弘法布教的宝典,素有佛教百科全书之称,是中国佛教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史料。《高丽藏》第三十九册、《碛砂藏》第三十一、三十二册、《龙藏》第一二三至一二五册、《卍正藏》第五十三、五十四册、《大正藏》第五十三册,均收录有此书,坊间亦有单行本流通。
&&&&
&&&&  在佛教所刊汉文大藏系统中,曾在宋代于福州刊刻过两部大藏,一为福州东禅寺本,名《崇宁藏》,另一部为福州开元寺本,被称为《毗卢藏》。刊刻大藏是一个十分宏大艰辛的工程,在同一时代兼同一地点刊刻两部大藏,这在佛教史上是惟一的一例。李福华与何梅曾对此有专门的论述,他们列举了四点:其一,福建自五代始,文化逐渐得到发展,至宋代达到繁荣,尤其是印刷业,建阳的麻沙,与杭州、西蜀并称为三大刻书中心;其二,福建自五代时社会安定,许多佛教宗派中闽中流传,宗教繁荣的情况一直延续到宋朝;其三,宋代福建寺院的特点是数量多、规模大、寺院经济繁荣,为刻书提供了经济上的保证;其四,东禅寺所刊之大藏经被赐名“崇宁万寿大藏”后,开元寺为巩固和扩大本寺作为闽中大寺的地位及影响,开雕《毗卢藏》,但此说亦有异议,也有学者分析为不同宗派的势力对峙,以及寺院的不同传统。
&&&&
&&&&  此部《毗卢藏》开雕于北宋政和二年,于南宋绍兴二十一年刻峻,历时四十年,是一部私刻版大藏。通常私版大藏因其刊刻经费来自僧俗捐献,故多于经卷末注明施主是何人、捐献金额以及施经愿文等。但《毗卢藏》除卷首有刻经题记外,它处鲜见题识。
&&&&
&&&&  《毗卢藏》在国内并无全藏流传。据《中国古籍善本》记载,零册经本仅有四百余卷(全藏计6132卷),收藏于国图、首图、北大等数家馆。近十一年来偶有零本从日本流回国内,拍卖价格大多在十万元左右一册,从2009年春开始,古籍价格大涨,近两年总计上拍三册毗卢藏零本,成交价都在50万元以上。
&&&&
&&&&  嘉德本场上拍此册有北宋重和元年刊记,流传至今的古籍善本中宋本书最为珍贵,然在宋本中,有确切纪年的北宋本少之又少,故此本在今年广受重视。此外,近二十年来,市面所出现的北宋本大藏零本基本是日本三圣寺旧藏,均有其独特的圆形戳记,而这些零本又大多是从日本汉学家寺田望南手中散出者,几乎每册经前均钤有“读杜草堂”、“天下无双”两方藏印,此两印即为寺田望南之藏书印记。而此拍品却无以上三方章,看来是另一系统散出者。此经在拍场亦引起买家关注,以15万元上拍,76万元落槌。
&&&&
&&&&《法苑珠林》卷第二十 北宋福州开元寺毗卢大藏本  &&&&&&&&
提交日期: 10:04:54
&&&&2010年古籍秋拍撷英:《贾浪仙长江集》
&&&& ( 01:30:37)
&&&&
&&&&  记得中学时,老师常强调读书做学问要仔细推敲,并且多次讲授“推敲”一语的缘由,故早早记住了“郊寒岛瘦”。唐朝著名诗人孟郊和贾岛两人皆以苦吟著称,因二人生平遭遇相似,诗风亦相似,二者皆清奇悲凄,幽峭枯寂,兼格局窄小,破碎迫促,讲究苦吟推敲,锤字炼句,往往给人给以寒瘦窘迫之感。后世多将二人相提并论,欧阳修曰:“孟郊、贾岛之徒,又得其悲愁郁堙之气。”苏轼则正式提出此评语:“元轻白俗,郊寒岛瘦。”然而二者之诗又有所不同之处,贾岛之成就其实比不上孟郊,贾在词句上的反复推敲,使其忽略了全诗的整体艺术境界,司图空评价其曰:“贾浪仙诚有警句,视其全篇,意思殊馁。”
&&&& 
&&&&  贾岛之《长江集》共录诗379首,大致依体裁编次,流传至今者有五卷本、七卷本和十卷本。笔者所藏最早者,为明翻宋本《广十二家唐诗》,从刻本年代上讲,似较明奉新县刻本为晚,然奉新县本为七卷本。该书已知最早的刻本,为明嘉靖二十九年蒋孝刻《中唐十二家诗集》本,然笔者未得见。泰和嘉成拍卖公司2010年秋拍首创式的举办了一个批校本专场,其中有张绍仁校本的《贾浪仙长江集》,所用底本乃康熙席氏琴川书屋所刻《唐诗百名家全集》本。
&&&&
&&&&  张绍仁字学安,号讱庵,别署巽夫,江苏长洲人,不事举业,专心校雠与藏书,其有藏书印七十多方,傅增湘曾谓其曰“其人殆书癖兼印癖欤?”。无独有偶,清代印学大家汪启淑亦字讱庵,因张绍仁生卒年不可考,仅由其留下书跋可知,其活跃时期在嘉庆、道光时期,而汪启淑已去世十余年,故未知二者是否有交游,或者张讱庵心慕前贤欤亦未可知。
&&&&
&&&&  张绍仁与黄丕烈交情深厚。黄氏最初与周锡瓒、顾抱冲、袁廷梼为友,三人先后离世后,黄与张绍仁成为莫逆之交,《荛圃藏书题识》云:“今抱冲殁已二十余年,绶阶殁已数年,香严殁亦百日外矣。感何如之。犹幸近年复友张君讱庵,虽宋元版刻不甚储蓄,而名校旧刊时一收之,又肯踵互相评骘允易之事,故知交中最为莫逆焉。”复云:“余友有张君讱庵者,雠校书甚精审……近日故交零落,讲究藏书者绝无其人,讱庵几为硕果之存。”黄丕烈还专门评论过张绍仁校书之精:“讱庵校书,心到眼到手到,在朋友中无出其右。故其书俱善。近闻稍稍易出,如有得之者,莫以寻常校本视之。”
&&&&
&&&&  国图藏有《长江集》之明代张敏卿抄本,此抄本有冯班、何焯的跋语,然张敏卿抄本不知是否底本为宋本。泰和此本中有张绍仁所书跋语两段,一为“嘉庆丙子六月借同郡黄复翁家毛豹孙影宋钞本对校,改正其中讹字数处。此册行款与宋本合,惟参校异同小注不符耳。绍仁记。”二为“六卷五叶已上朱笔圈点,此书旧有,不知出于谁氏之手,仁又记。”从此跋可知,张校此书是从黄丕烈家借影宋抄本对校者。由此可知,该书在张绍仁批校之前已有圈点,故此本中句短者绝非出自张绍仁之手,批者何人,吾颇欲将此张校本与国图本比勘,一窥两书异同之处。
&&&&
&&&&  此书一函两册,新衬,起拍价为30万,已经过昂,吾颇欲得之,只好勉力与之争。然今拍场中识货者多矣,终以50万落他人手。思之怅怅。后转念一想如此大家批校之本,以此价成交,亦是情理之中事。
&&&&
&&&&
&&&&《长江集》 康熙间席刻唐百家诗本 张绍仁批校并跋 毛边纸一函两册
&&&&&&&&&&&&
提交日期: 10:05:51
&&&&2010年古籍秋拍撷英:册立光宗仪注稿
&&&& ( 01:49:37)
&&&&  明代十七朝中,享祚最短者为光宗太昌皇帝朱常洛,时间仅一个月,然而围绕着这一个月的帝位,在此前后的几十年里,明内府中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明末大三案”:梃击案、红丸案和移宫案,它们标志着明末纷乱和衰亡的开始。
&&&&
&&&&  万历时期,太子朱常洛因生母身份低微而极受冷遇,宠妃郑贵妃所生的皇三子朱常洵则受上宠爱,郑贵妃极欲立朱常洵为太子。梃击案发生于万历四十三年,宫外男子张差手持木棍闯入太子宫殿逢人便打,击伤多人,后被内侍捕获。此事震惊朝野,后查明张差是郑贵妃宫内太监所指使,后经万历皇帝极力安抚按下此事,方令郑贵妃脱身。万历皇帝去世后,朱常洛登基,史称泰昌皇帝,然而朱常洛登基十日后即大病不起,有人进献红丸两颗,食后不久即驾崩,史称红丸案。此事亦在朝廷引起议论:有说是光宗之死皆因操劳国事,兼被东林党人干预治疗之果;有说是惑于郑贵妃所献之女姬导致;东林党人则称是服用红丸而死,史称此事件为红丸案。此案发生未久,内府中又发生了移宫案。光宗即位后,其子朱由校与李选侍一起迁进了只有皇帝、皇后才有资格居住的乾清宫,一个月后光宗驾崩,李选侍控制乾清宫,与魏忠贤密谋挟持朱由校,争当皇太后以把持朝政,此举引起朝臣极力反对。李选侍挟持皇帝愿望落空,又提出所有奏章经其过目之后,再交由朱由校,并拒绝迁出乾清宫,后来经大臣内内监合力驱逐,李选侍万般无奈,才仓促离开乾清宫。
&&&&
&&&&  今年嘉德古籍秋拍,仍是今年各大古籍拍卖专场的重头戏,多件珍稀拍品出现于此场中。依笔者之见,此场重中之重即是此卷朱国祚《册立光宗仪注稿》,因为此物是近些年来第一次面世的、关于明末三大案的直接相关物,此拍品为朱国祚于明万历二十九年手书,当时朱国祚为礼部侍郎,掌礼部事,经过十几年的抗争,万历皇帝和郑贵妃在这场争斗中没能赢得最后胜利,未能如愿立郑贵妃之子为太子,而生母身份卑微的皇长子朱常洛仍然被立为太子。时为礼部侍郎的朱国祚负责起草立太子的全部仪注程序,而此拍品即朱国祚亲笔所书之仪注原稿。
&&&&
&&&&  朱国祚于万历十一年高中状元,为皇长子侍班官。万历二十年,日本丰臣秀吉发兵攻朝鲜,明朝疆土受胁,有朝臣怂恿兵部尚书奏加丰臣秀吉为王,朱国祚直斥曰:“公独不计辱国乎?”泰昌元年,光宗拜其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天启元年,加授太子太保。致仕归乡第二年卒,赠太子太傅,谥文恪。其著有《介石斋集》,文章醇雅宏曳,擅书法,笔力遒劲。其曾孙即清代著名学者朱彝尊。
&&&&
&&&&  《册立光宗仪注》之稿写就后,朱国祚甚为看重,致仕后将此稿由京城带回家中,经朱家世代保存。此稿曾经朱家后人精心装裱,遍请天下名士题跋考证,例如阮元、冯登府、张廷济、王国维等大家,均有跋语。其中阮元考证出行文中太子以下四“王”字,尚未注明,为同日受封的福王、瑞王、惠王及桂王;提及的妃子有恭妃、贵妃和端妃。王国维跋称此卷至清中嘉庆间仍为朱氏后人所藏,并称:“今归吾友蒋孟频学部。”金蓉镜则言“曝书亭文集两记文恪公册立东宫事特详著录”。
&&&&  
&&&&  此卷首包签条题:“先太傅文恪公册立仪注稿十一世孙口瑞谨识。”由此可知此稿在朱国祚家流传到第十一世孙时尚存。至王国维题跋时,此稿已不在朱氏后人家手,当时王国维正在给蒋汝藻编《传书堂书目》,得见此稿而写过一篇详细考证的文章,收在《王国维文集》第一册中,故知此件为流传有序之物。
&&&&
&&&&  闻该稿件此次已是第三次出现在嘉德拍卖中,前两次因均放在字画场中,未引起买家注意,成交价皆不高,此次经详细考证,放在了2010年嘉德秋拍的古籍场中,以80万起拍,直至190万方落槌,堪称物有所值。
&&&&
&&&&
&&&&太傅文恪公册立光宗仪注稿 明朱国祚撰 万历二十九年手稿本
&&&&&&&&&&&&
提交日期: 10:21:19
&&&&补充博主自述:
&&&&
&&&&藏书近卅年,偶有涂鸦。每写一文,隔数年之后再看,皆觉粗鄙错陋不堪。今开此博,将近来涂鸦逐篇呈出,敬请方家批评斧正。因俗务缠身,众师友指教之处,难能一一致谢,失礼之处还望海涵。
提交日期: 10:23:21
&&&&第八篇
&&&&
&&&&2010年古籍秋拍撷英:黄石公素书明解
&&&&
&&&&《素书》又名《玉钤经》、《太公兵法》,相传为秦末隐士黄石公所撰,其预见到秦将亡汉将兴,故欲觅一良将,以辅佐明君推翻秦之暴政,后经考验选中张良,将此书授给张良,张良死后将其做为陪葬带进坟墓,经五百年后始被盗墓者发现,从而在民间流传。然明胡应麟谓此书乃北宋末年张商英伪撰,书中所称仁义道德,皆剽拾老庄之肤语,传合周孔之庸言,其说以道德仁义礼五者为一体,虽为伪书,亦有可观者。
&&&&
&&&&
&&&&
&&&&  此本为吴三桂周二年(1679)何星文手稿本,《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未见著录,可知流传极为罕见。何氏乃云南白族人,世称“一门五代六诗人”,家学渊源,何星文之祖何邦渐乃白族中首倡用汉文写作者,其父何鸣凤崇祯年间曾做过安徽六安州知县,父丧归里,隐居课子。何星文曾著《何氏琴谱》一卷,与弟何蔚文受父影响,南明灭亡后亦隐居不仕,是崇祯、永历、康熙三朝和三藩事变的亲历者。
&&&&
&&&& 
&&&&
&&&&  何星文抄此书时,正值吴三桂在湖南衡州称帝的第二年。南明史于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地拉,即是群雄争霸,又是明朝的延续,兼为清初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此前后四十年间的社会变迁、文化兴衰一直是史学家和社会学家研究的重点,然而《明史》与《清史稿》中却对这一段历史有着诸多的忽略与回避,因此更加深了后世研究该段历史的重要性。
&&&&
&&&&
&&&&
&&&&  此书有何星文写于“周二年”之序,“周”为吴三桂之国号。康熙十七年,吴三桂下令建都衡州,仓促间造庐舍万间权作朝房,将殿瓦以油漆涂黄,一切匆忙行事,大体就绪后,于三月正式称帝,定国号为“周”,改元昭武,改衡州为定天府,并立吴应熊之庶子吴世璠为皇太孙。此段历史后人描绘甚多,有说其“姑称帝以自娱”者,亦有称其“卤薄仪仗,污秽不堪”者。登基仅五个月,吴三桂即染怪病身亡,由吴世璠继位,改元“洪化”,退居云南。然而吴世璠之帝祚亦未能久享,康熙二十年十月因清兵破城自刎而死,年仅十六,皇后郭氏随殉,吴三桂之子孙全部被杀。
&&&&
&&&&
&&&&
&&&&  “周”之建立至灭亡实际仅三年半时间,历史上所有战乱时期于文化发展上皆有所停缓,刻书与抄书皆会较太平时期稀少,故带有“周”之年号者颇为稀见,更何况此书为朱希祖先生所箧藏者。朱希祖先生字逷先,浙江海盐人,生于光绪五年,朱家于明清两代有进士十三人、翰林一人、状元一人,朱希祖师承章太炎,二十六岁考取官费留学日本,入民国后曾历任北大史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员,并发起成立中国史学会。朱氏为近代藏书之大家,伦明述其买书之勤曰:“希祖购书力最豪,遇当意者不吝值,尝岁晚携巨金周历书店,左右采掇,悉付以现;又尝欲以值付书店,俟取偿于书,故君所得多佳本,自大图书馆以至私家无能与君争者。”
&&&&
&&&&
&&&&
&&&&  朱希祖藏书之最关键者,乃有关南明之史籍,其次是抄稿本,此《黄石公素书明解》则兼及二点,当是希祖先生至爱之物。至民国十余年时,希祖所藏之南明史籍已是此中巨擘,其研究南明史之成果,亦被公认为全国第一,其先后著有《明季史料题跋》、《南明之国本与政权》、《南明广州殉国诸王考》、《中国最初经营台湾考》、《屈大均传》、《明广东东林党传》、《汲冢书考》等,成为研究南明史的权威。
&&&&
&&&&
&&&&
&&&&  此书产生之其人其时其地,皆与南明一段历史极其相关,不言而喻是研究南明之重要史料,更何况何星文当世以一介隐士兼明朝遗民之身份,在明清交替之际,以《素书》为蓝本,以世事为说辞写出此《明解》一书,可见此书包含了一位明代遗民的历史观。料剔先先生收得此书时,定窥出此书其中之奥妙。如此一本集传说、史料、研究及递藏于一身之佳本,出现于2010年嘉德古籍拍场,本场拍卖上拍了朱希祖先生旧藏仅二十部,其中有其收藏之书,亦有剔先先生自己的手稿,《素书明解》为该批朱氏旧藏本中之白眉,笔者收书二十余年,然带有吴三桂“周”年款之书此为仅见,查公私书目亦未有见著录者,可见带此款之书极罕,然许是本场亮点太多,令人如入山中目不睱给,未引起买家关注,致此之本仅以8万元成交,可叹。
&&&&
&&&&《黄石公素书明解》 何星文注 刘世长校阅 吴三桂周二年何氏手稿本
&&&&
&&&&&&&&&&&&
提交日期: 10:25:47
&&&&第九篇
&&&&
&&&&孙星衍:藏书家祠亦难久
&&&&
&&&&整理书目看似简单,实则一场浩大工程,芷兰斋的书目二十年来几起几缀,体例编排方式都在不断的自我感觉长进中,然没有一次能够通编一过。近来俗事稍得暇,又屡战屡败的开始了新一轮整书编目过程,祈盼这一次不是个烂尾工程吧。此次整理与往堪称有进步之处者,乃是加了一项拍照留档过程,故在整理上翻书较以往更为仔细。整理至第五架时,于明正德二年《篁墩程先生文集九十三卷拾遗一卷存六十卷》序前读到一段墨笔题识:“程篁墩文集六十卷,壬申岁三月,购得于白下, 板精妙,粗阅一过,经学承宋人语录之习,与古义不合,古文差胜碑版,或有掌故可征,论议亦不能考正孔庙祀典一疏,请祀郑康成于乡,尤为紕谬,幸后仍入庙从祀,是报注经之功。五松居士记于冶城山馆。”此段题记为以往未曾措意者,今再次品题文意,除动字迹颇觉眼熟之外,亦令吾想起许多。
&&&&
&&&&程篁墩为明代理学家、文献学家程敏政,字克勤,中年后号篁墩居士,安徽休宁人,十岁以神童荐,英宗召试,援笔立就,文采粲然。成化二年得中进士,授编修,官至太常卿兼侍读学士,因其生于朱子之乡,故自称程子之裔,其著有《宋遗民录》、《宋纪受终考》等。生前尝自订诗文集《篁墩稿》、《篁墩三稿》、《行素稿》等,编后并未刊行,后由其子侄将所编诸稿统一汇编,合为一百四十卷,总名之《篁墩先生文集》。《嘉业堂藏书志》有董康为是书所写书志云:“明程敏政所撰。正德时刻。前有目录。卷一至卷八直讲讲章日讲,卷九至卷六十一文,俱依类编次。卷六十二至卷九十三诗,不分体,词亦附入。先是,休宁选刻《篁墩文集》二十四卷,从子曾与其子埙辑录文集百余卷,藏于家。曾后请于郡守何歆,捐貲刊行,牒文详附录中。其法,拘集单开有文之家,以礼劝论,每文一章,助银二两、或一两五钱;诗一章,助银一两,或七八钱。足征醵貲之风气。先生为西涯之婿,而西涯序称为‘吾友篁墩程先生’,盖因先生淹贯经史,援忘年之谊而屈丈人之尊也。”
&&&&
&&&& 
&&&&  董康所述《篁墩文集》二十四卷乃休宁知县张天衢出资刊刻者,张天衢于弘治十六年任休宁知县,因是书卷帙太过浩繁,故由程氏子侄辈中名程鲁者负责摘抄其中精华,由程氏门人戴瑶加以注释,于正德元年成书。越一岁,知府何歆由程敏政之子程埙处得到全稿,刊刻行世。吾所藏者,正是明正德二年何歆刻本,半页十三行二十七字,白口四周单边。然而吾喜爱此书,非止此书版本可贵,兼因卷首有清代经学家兼藏书、目录学家孙星衍手泽也。
&&&&
&&&&
&&&&  孙星衍()字伯渊,一字渊如,号季述、茂芳山人、五松居士等,阳湖(今江苏常州)人,乾隆五十二年榜眼,深究经史文字音训之学,精研金石碑版,兼工篆、隶、治印,性喜聚书。其人为吴派汉学后进,上承钱大昕,与洪亮吉并称于时,所著《尚书今古文注疏》至精至粹,汇群儒之大成,示后学之良矩,代表着清代研究《尚书》之最高成就;在金石学方面,渊如与邢澍一同撰录了首部全国性金石书目《寰宇访碑录》,为蒐求石刻者之鸿宝;其骈文在当时亦首屈一指,吴鼒所刻《国朝八家四六文钞》中,孙氏为其一,然而渊如三十岁以后即放弃诗文一意研经,袁枚谓之“逃入考据,盖不欲以文人自囿也”。
&&&&
&&&&渊如与袁枚为忘年之交,青年时期的渊如曾怀诗往谒随园,袁枚读后叹为奇才,当其将注意力由诗文转向考据时,崇尚“性灵派”的袁枚还曾数度写信劝阻,望其继续诗文骈赋,孙之回信言辞颇为激昂。彼时虽为考据学风最为鼎盛之期,但对考据学之噪音亦已然兴起,其中争论最为激烈者即袁枚、方东树、章学诚等人,而渊如与袁枚在书信往来之中的争论,正是此场争论之代表。除却袁枚,孙氏与洪亮吉、王昶、阮元等皆交游甚笃,其二十二岁时肄业于南京钟山书院,主讲卢文弨、钱大昕均极重之,教以考证小学。在此求学期间,孙氏结识洪亮吉、黄景仁、赵怀玉等,后与洪亮吉共事多年,毕生友善。二十九岁时渊如与洪亮吉等随毕沅赴西安节署入幕,校雔碑版古籍,期间结识王昶。嘉庆六年,阮元于杭州建立诂经精舍,特意聘请孙星衍授经义,王昶授词章。
&&&&
&&&&
&&&&  在西安毕沅幕府的八年期间,毕氏藏书之富令渊如大开眼界,钦羡不已,当时仍为一介寒士的他尚无力聚书,只能略饱眼福,直到乾隆五十二年得中进士走上仕途,才正式开始其聚书生涯。在京师期间,其寓所常为当时诸名士集会宴饮之处,所交游者皆好学名儒之士,亦为其聚书提供方便,当时海内奇文秘籍,或写或购,尽在此中。乾隆六十年,孙星衍结束九年京官生活,外放为山东兖沂曹济兵备道,远离京师,聚书非易,惟有动手抄录或请友人代购以充书橱,期间奉禄虽有所增加,却几乎尽数用于藏书,渊如自己亦于诗中自嘲:“薄宦廿年徒立壁,买书钱是卖文钱。”如此苦心经营,其藏书日益丰富,待到嘉庆二十三年去世时,所拥藏书已然两千余种,且多善本秘笈及抄本。
&&&&
&&&&
&&&&  嘉庆三年,孙氏丁母忧归居南京,购旧家园林一座,遵父命建孙氏祠堂,以纪念其从祖、明功臣孙兴祖,孙兴祖谥忠愍,故称孙忠愍公祠堂,祠堂边有冶城山馆,为其读书、藏书、刻书之处,尚有一小院,中有古松五株,故名五松园,其号五松居士亦由此而来。园成不久,其晚年弟子李贻德尝赋诗云:“脱却朝衫早杜门,《白华》志洁乐晨昏。曹南清节今无匹,海内儒林此最尊。四部图书王令宅,中年丝竹谢公墩。鸡笼山馆蘼芜涧,六代风流一例论。冶城久识郑公乡,又试经论付草堂。一沼水环三面曲,五松阴借半庭凉。倚阑手指排花地,散箧偏寻种树方。最是菜根滋味永,更营小圃爱蔬香。”李贻德字天彝,号次白,少工韵语,二十六岁时以诗投五松居士于江宁,事以师礼,渊如晚年所著诸书,多由其为之卒业。
&&&&
&&&&
&&&&  五松居士载书万卷归居南京那年,船行至山东微山湖遭遇大风,船上书籍损失惨重,渊如为此痛惜不已,念及古今藏书家莫不率阅数十年,传及一二世而散佚,唯有范氏天一阁传世最久,遂将善本书藏于五松园内之廉石屋,其余普通古籍尽藏于家祠,作以孙氏家族之公产,寄望于祖宗庇祐,并方便宗族子弟读书,其于《孙氏祠堂书目》序中云:“昔之聚书者,或赠知音,或遭兵燹,或以破家散失,或为子孙售卖。高明所在,鬼神瞰之。予故置之家祠,不为己有。既经水患,卷帙丛残,知免天灾豪夺之咎。但舍之作宦,不能多携。惧为蠹简,是切遂初之志,因刊目录,略述渊源。以教家塾,非敢问世。其有续得,列为后编云。”
&&&&
&&&&
&&&&  作为乾嘉时期著名的藏书家及版本目录学家,最能体现其藏书思想者即其藏书建构,而书目是最能体现其藏书思想之载体。渊翁生平最重要的三部书目分别为嘉庆五年编定之《孙氏祠堂书目》、嘉庆十三年编定之《平津馆鉴藏书记》及嘉庆十六年编定之《廉石居藏书记》。平津馆为其第二次出任山东德州时之藏书处,所藏书籍泰半由南京孙氏祠堂转运而来,其数量几乎占孙氏祠堂藏书之半,而《平津馆鉴藏书记》仅著录338部,堪称孙氏藏书之精品。在此部书目中,渊翁较早地记载耳题、广泛记载版心内容,将版口、行款作为著录必不可少的一项,并明确提出黑口的概念,首度提出比较版框高低之说,使得此书目成为《天禄琳琅书目》后又一部具开拓意义之版本目录,此种解题方式直接影响着后来的张金吾、缪荃孙等。嘉庆十六年,渊翁引疾归居五松园,将未收入《平津馆鉴藏书记》之善本重新挑选并撰写解题,然而或许是精力不逮之故,此目未经分类编次。
&&&&
&&&&
&&&&  三部书目中于渊翁生前刊刻行世者,惟《孙氏祠堂书目》,此目录堪称清代藏书目录史上的一朵奇葩,其分类体系一直备受争议,为目录学界议论之热门话题,因为它完全打破了“经史子集”的四部分类体系,将其总目分为十二大类,分别为经学第一、小学第二、诸子第三、天文第四、地理第五、医律第六、史学第七、金石第八、类书第九、词赋第十、书画第十一、说部第十二。与《四库全书》分类法相较,《孙氏祠堂书目》将四部分类中的某些类、属提升至与部并级,按王重民先生的说法,即“划小学于经学之外,出天文于诸子之中,析地理与史学为二,不强戴四部于各类之上”。依其自身说法,则为“仅以教课宗族子弟,俾循序诵习。分部十二,以应岁周之数。”书目编定之后,时隔十年方始付梓,首刻为金陵孙忠愍祠堂刊本,并收入渊翁所编《岱南阁丛书》,此自刊本当时印行极少,故海内稀见。渊翁究竟为何如此分类,目录学界各种说法兼而有之,吾所感者,却在于其能在几乎没有第二种解题方式出来之前,能够第一个打破常规,坦然依自己的见解行事。在四部分类早以一统天下的乾嘉时期,一个藏书家灿若群星的时代,孙翁抛出一个如此标新立异的书目,其同时代的藏书家是如何观之,而他又是如何受之的呢?
&&&&
&&&&
&&&&  《孙氏祠堂书目》编定十年之后始得以刊行,终是在渊翁得以目睹之中,另两部书目的刊行,则是渊翁身后事了。其殁后十八年,始由不屑举业、尤喜校勘古籍的陈宗彝至冶诚山馆,从其子孙竹庲处访得《平津馆鉴藏书记》稿本及此稿本之后辑录之解题,并整理分类刊行,定名为《廉石居藏书记》,盖因五松园内匾曰“廉石居”之故。
&&&&
&&&&当日渊翁建孙氏祠堂,藏书其中时,尝寄望先祖庇祐,未想此望他日落空,藏书尽散,唯赖三部书目存其梗概。渊翁殁后,吴山尊招顾千里至扬州,料理其遗书残稿,千里云:“渊如卒后,其家收藏颇有恶客窃去者。渊如之弟相继俱殁,汉石经《尚书》残字宋拓本为孙北海故物,孙氏诧为铭心绝品,不知何存。”以及“后闻其弟受某甲之诳,尽付所有唐人文集并他种书若干托其寄借与孙古云而从中干没去矣。旋贩至常熟,卖与张月霄,张亦不能守,未详今流传何所,首尾仅一周星耳。”陈宗彝亦云:“今竹庲昆仲分藏虎丘一榭园,金陵五松园间有散佚。”此二说读之尚未惊心,惊心者为徐康撰《前尘梦影录》中所云:“庚申吴城陷后,越二年,虎丘山寺见一室,乱书堆积,搜之颇有善本,如《范文正事变》只二十余页,字悉吴兴体,末有孙渊翁题跋,黄尧翁三跋。渊翁云:‘此等元大德、延祐本,直欲驾于宋刻寻常本之上。’纸坚白而极薄,墨色如漆。寺中一僧,目不识丁,余以贱价购之。书之首页皆有印记,知为一榭园中所庋。今则池馆楼台,鞠为茂草,非佛家所云坏劫欤!”
&&&&
&&&&
&&&&  藏书尽散,亦怪不得其子孙竹庲,因其六十五岁去世时,竹庲年仅七岁,祖业难守非其罪。自古藏书皆痴者,渊翁则为书痴中之情痴也,其与妻王采薇相识于微时,后遂父母之愿结为伉俪,情深意笃。王氏字玉瑛,号玉珍,精诗文,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及恽珠《国朝闺秀正始集》均见载。乾隆二十三年,渊如之父孙书屏与采薇之父王光燮相识于天津,因王光燮精通子平之术,孙书屏以长子星衍生辰相告,王光燮推算后认为必能高中,故于两年后,在王采薇八岁时,将之许配星衍。待采薇长大事,不仅容貌端庄秀丽,更喜读文史,尤擅长小楷,十九岁时与星衍成婚,从此夫唱妇和,惜良辰未久,年仅二十四岁既以产疾不治。采薇故后,孙星衍伤心欲绝,誓不再娶,直到十七年后,祖母以星衍四十无嗣而命置侧室,竹庲既其侧室潘氏所生。虽然幼子当家难守祖业,收藏多被恶客窃去,但毕竟还是保存了先人手泽,否则《平津馆鉴藏书记》与《廉石居藏书记》亦无缘问世矣,至若干年后叶昌炽遇其孙吉甫,与之谈平津馆旧事及未刻著述,皆不甚了了,一脸茫然,更令人唏嘘。
&&&&
&&&&
&&&&  藏书著书之事,个中欢喜悲哀,惟个中人解。五松居士所题识之《篁墩程先生文集九十三卷拾遗一卷存六十卷》,乃程敏政编定后存稿于后人,若干年后始得刊刻,五松居士之稿亦存稿于后人,二十余年始得刊刻。书缘人事,渊如得此书叙此文时,并不曾想到他日自己的书稿亦会如同此书。
&&&&
&&&&《篁墩程先生文集九十三卷拾遗一卷存六十卷》
&&&&
&&&&&&&&&&&&
提交日期: 10:26:20
&&&&孙星衍
&&&&
&&&&&&&&&&&&
提交日期: 23:33:37
&&&&博客设置了权限。
&&&&
&&&&记得最新的一篇是说《周绍寅过录卢文弨批校吴越春秋十卷》
&&&&
&&&&我好奇的是,怎么直接推导出来说博主所藏的是《随庵丛书》中《吴越春秋》的底本的?是因为印章?
&&&&
&&&&----
&&&&而更有意思之处,在于王大隆先生提到“今元刻本徐积馀丈已摹刻于《随庵丛书》”语。《随庵丛书》为晚清民国时期的著名藏书、刻书大家徐乃昌所刻者,所选之本均为宋元旧椠,其目的在于“是缩今日为宋元也,是后千百年为今日也。”此丛书共收十种五十二卷,其中即有《吴越春秋十卷》,而吾藏之本前后处处可见徐氏藏书印,可见其爱此书之甚,亦可推知当日徐氏刻《随庵丛书》时,所选《吴越春秋十卷》之底本,即吾今日所藏也――徐亦误认此为做元椠矣。
提交日期: 15:05:37
&&&&《清风一扇:朗朗诵芬,亭亭寒柯》中,董康字绶金、绶经,号诵芬室主人,生于同治六年(1967年),之误吧?
提交日期: 15:47:17
&&&&呃,你访问的博客设置了访问权限! 你暂时不能查看。
&&&&---------------------------------------------
&&&&结果
提交日期: 22:27:23
&&&&看完《清风一扇:朗朗诵芬,亭亭寒柯》,感觉到了博主的文化和文人的一面。
提交日期: 22:29:49
&&&&小井还不去照顾小侄女~~~净晓得掏伯克
提交日期: 22:42:03
&&&&:)回楼乱,学习ing
提交日期: 22:45:49
&&&&第十篇:
&&&&
&&&&杨守敬:从空潭泻春到空谷传声
&&&&
&&&&庚寅初冬,上海工美拍卖有限公司上拍杨守敬七言楷书字对:“流风迴雪落花依草,空谷传声古镜照神”,钤有一朱一白两枚印章,白文“杨守敬印”,底下朱文为“时年七十有六”,落款“甲寅仲春邻苏老人书于上海”,无上款。该字对尺幅阔大,为八尺整纸对裁,原装绫边旧裱,五色织锦包首,其上贴有旧签,为博古斋五十年代制式。
&&&&
&&&&  杨守敬擅长行书,笔者多年见邻苏老人书法不下几十幅,然均为寻常所见有杨氏特点之行书,此幅楷书堪称杨守敬书法之别格,笔锋虬劲有力,另有一番风韵。拍场价签所标估价仅六至八千元,笔者举至一万八落槌,加上12%的手续费合两万余,几乎是近来所收杨守敬书法中价最昂者。仅三四年前,晚清名人书法不逾一万即可到手,两下对照,今日拍场行情及市场通胀皆可窥一二。杨守敬字鹏云,号惺吾,晚年别号邻苏老人,湖北宜都人,生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逝于民国四年(1915年)。“邻苏”之号缘自其由日本回国后,在家乡宜都修建藏书楼“邻苏园”,与东坡赤壁相邻之意。后世对其一生成就之评价是郦学第一、金石第二、书法第三,书法虽在其众多成就中排名第三,却并不影响他在中国书法史上“睥睨一世,高居上座”的地位,以及他在日本书道界刮起的“崇杨风”,影响至今犹存。
&&&&
&&&&  关于杨守敬书法的最早传说与科举有关,邻苏老人出生于商人家庭,自幼随着家人经商,长辈却又极希望他能够进入仕途,在杨氏家谱上,犹可见到其祖父曾给他取名为“开科”,弟名“开甲”,可见是希望兄弟二人皆能蟾宫折桂。想要有功名,就必须进入科场,必须写得一手漂亮小楷,盖因当时试卷上小楷之好坏直接影响考生命运,杨守敬十八岁参加府试,因书法欠佳而落榜,之后发愤练习书法,后来不仅练好小楷,同时也练就行、隶、草、篆等各种字体,兼著述了《楷法溯源》、《评碑记》、《评帖记》、《学书迩言》等。
&&&&  光绪年间,杨守敬作为驻日使馆随员前往日本,适逢日本明治维新初期,举国上下崇尚西洋鄙视汉学,教育体制亦由传统的塾式教育改为新式学校,曾经作为进身之阶的汉藉顿失功用,人们纷纷弃如蔽蓰,贱价出售。嗜书识书的杨守敬得此良机,搜购了大量汉学古籍,其中不乏宋元秘椠,后来还将已在国内逸失而海外仍有流传的珍本秘笈刻成《古逸丛书》。事实上,日本文化界对于汉藉的鄙弃仅仅持续了一段非常短暂的时间,很快就意识到汉藉价值,书价迅速回到高位,而杨守敬以一介寒儒之身份于此时期来到日本,不能不说是天赐良机。
&&&&
&&&&  此番东渡,比杨守敬更高兴、收获更大的应该是整个日本书道界,在与日本文化界交流的过程中,其以精湛的书法震惊东瀛,折服了许多书道大家,纷纷邀其讲学,请教书艺,在当时的日本书道界刮起“崇杨风”至今犹有余韵。而搜购古籍过程中,由于资金短缺,杨守敬不得不变卖随身携去的一万余册汉魏碑拓,这些雄浑有力的碑拓如一股荡气回肠的山谷之风,令沉浮在帖学体系里的日本书道爱好者如梦初醒,一时间碑学风行,拓日本现代书法之先河,杨守敬亦因此被称为“日本现代书法之父”。
&&&&
&&&&  杨守敬一生著作等身,风光无限,老来却一度落泊上海,鬻字为生。1911年武昌事起,杨守敬先是护书不肯远避,未料有持枪者入屋声称“借盘费”,举室惊恐,不得不携家避居上海,一时无有生计,只得悬格鬻字。当时在上海同期鬻字者尚有康有为、沈曾植、郑孝胥等,仅杨守敬门庭若市,据说购者多有日人,皆慕名而来。及至女儿出阁,无力置办嫁妆,只好写字千幅以压箱,未料去世后其中一子藏起墨迹匿为己有,导致兄妹反目见官。
&&&&
&&&&
&&&&  笔者此番所购之字对,正是其1914年避居上海时所书。上联“流风迴雪落花依草”出自南北朝时期钟嵘之《诗品》,其评论范云之诗为“清便宛转,如流风迴雪”,评论丘迟之诗为“点缀映媚,似落花依草”,下联“空谷传声古镜照神”则颇令人思量。
&&&&
&&&&  吾曾经眼邻苏老人1911年写于宜都的另一幅七言行书字对,内容是“流风迴雪落花依草,空潭泻春古镜照神”,为远避上海之前所书。“空潭泻春古镜照神”出自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之【洗炼】:“ 空潭泻春,古镜照神,体素储洁,乘月反真。”与上联配得珠联璧合,极为工整,上下四句皆出自评诗之语,而“空谷传声”却出自与诗评无关的萧衍之《净业赋》,大意指说话做事立刻见效,很快就有回音。从笔者所购字对来看,虽然邻苏老人写于七十六岁之高龄,与前幅字对时隔三年,却依旧淋漓酣畅,苍润华滋,丝毫不显老态,那么就不应该是铺纸忘词、临时改字,该是有意书之。缘何此联要如此修改,1914年仲春身处上海的邻苏老人,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
&&&&
&&&&  方疑惑间,一则与邻苏老人相关的新闻提醒了我。2010年10月,在邻苏老人家乡宜都市,有人于一份民国档案里发现袁世凯、黎元洪1914年春写给杨守敬的三封信函抄件。该抄件收录在孔昭信所编《还读轩笔记》中,孔昭信又名孔昭民,1895年生于宜都陆城,曾任小学教员,后以中医为业,其姑母嫁给了杨守敬次子杨必承。那一年,杨必承之女杨佩兰,也就是孔昭信的表姐给他写信,言及民国大总统袁世凯、副总统黎元洪聘请祖父出任参政院参政一事,并附录了袁、黎延聘出山、敦请进京的三封信函。孔昭信将杨佩兰来信及袁、黎致杨守敬的三通信札皆用毛笔草书抄录,收入《还读轩笔记》。
&&&&
&&&&  杨佩兰在写给孔昭信的函中说到:
&&&&
&&&&  “来函诵悉,佩兰在启秀已于暑假期前毕业,秋季将入女子第一师范,功课比较普通中校为深。母亲及玉兰妹均好。祖父寄居沪上,迭接大总统三函,请入京任参政。父亲恐年高不服水土,止其行。三叔又思活动,力加赞助。祖父老矣,此行定无成绩可言,不过落得一场热闹葬事耳。闻周妹已分娩,希将母子照片寄下,因母亲思后家深切故也。兹将大、副总统函摘录于下:
&&&&
&&&&袁世凯致杨守敬函
&&&&惺老先生有道:
&&&&  梁任公转交手书并历代地图、水经注图两帙,高文古谊,如获至宝。比来欧化东渐,旧学寑替,国基新定,庠序未遑,正是延访名贤,培养元气。何幸灵光巍然,不吝远教,出其生平精力,飨遗当世,历史形势,阖然明朗,诚教师之圭臬、地舆之指南也。注疏与图相表里,亟应刊刻成书。兹助板资银洋贰千元,用表微当,而速观成,伏希哂存是幸。迩来眠食,令似早春,多寒当秋,为道保重。书此,即请著安。
&&&&
&&&&黎元洪致杨守敬函(一)
&&&&惺老先生有道:
&&&&  前书一函,由郭秘书太祺转交,谅登讫室。顷蒙大总统擬延台端,藉重顾问,嘱为致意劝驾等语。当此国基始定,礼乐未兴,端赖硕彦名儒,润色鸿业。先生学足专家,意存经世,老成硕望,海内灵光,既蒙当道特邀之知,其仰为国求贤之义,应恳翩然命驾,树厥风声,矜式国人,兴起来哲,蒲轮在路,是所望于海滨大老者也。希将行期惠示为盼。
&&&&
&&&&黎元洪致杨守敬函(二)
&&&&惺老先生有道:
&&&&  郭秘书转交手示,猥以区区,过蒙申谢。日昨袁总统复询尊驾何日光临,并嘱预备馆舍,藉示景仰诚意。值此春雪初融,天气渐暖,定可扶杖北行,为京华光也。即颂撰安。
&&&&
&&&&  原来,故事还得从《水经注疏》讲起。杨守敬一生成就以郦学第一,《水经注疏》则为其郦学研究之要著,自1877年《水经注疏•江水》篇初稿成,至1904年全书稿成,前后二十余年,皓首穷经,终于将流传一千多年、迭经传抄翻刻而渐失其真的《水经注》还其本来面目。此书著成之后深得舆地学者们推崇,称其研究为“旷世绝学,独有千古”,汪辟疆则评价此书为明清两代整理《水经注》之大成者。
&&&&
&&&&  稿成那年,邻苏老人已66岁,深恐自己一旦驾鹤西去,书稿不能传之于后,故“先刻其图,又即疏中之最有关系者刺出为《水经注疏要删》”,并多次强调“此书不刊行,死不瞑目”,但直至1915年辞世,邻苏老人仍未见到倾注自己毕生心血之《水经注疏》刊行,临终前老人将书稿托付给弟子熊会贞,并嘱咐家人每年交付熊会贞租米20石做为衣食之资。熊会贞铭记师恩,继续校核此稿,蛰伏二十二寒暑,将先生之稿“凡六七校,稿经六易,略已初定”。在此期间,曾有日本学者松浦嘉三郎来到武昌,要求以重金购求《水经注疏》之抄写副本,被熊会贞以“大夫无域外之交”而坚拒。然而在熊会贞坚拒的同时,杨家后人却悄悄的完成了这笔交易,将稿本卖了出去,熊会贞得知消息后,悲怒交集,愤而自缢,弥留之际复将此书再次托付给了同乡李子魁。李子魁无负两代人之重托,守护书稿,一直寻求着出版机会,后得同乡赞助,终于刊印了40卷《水经注疏》中之前d事后嗟叹曰:“本书刊印费由姚海航、向宜甫两君及余之教学薪金凑合而成,今后再无力继续出版了!”
&&&&
&&&&  翻看《杨守敬学术年谱》,在邻苏老人写下此字对之前一年,老人曾给民国政府司法总长梁启超去信,通过梁启超向大总统袁世凯、副总统黎元洪呈上了新刊刻之《历代舆地详图》各一部,以求得《水经注疏》之刻资,此举很快得到了回音,即孔昭信所录三封书札。袁世凯在回信中对《历代舆地详图》和《水经注图》给予高度评价,称其为“教师之圭臬、地舆之指南”,并趁此机会通过黎元洪邀其出山,出任民国政府之顾问、参政,同时赠以刻书资金2000元银洋。
&&&&
&&&&  以时间而言,笔者所购之字对恰是邻苏老人在上海收得袁、黎二人信札之时所书,“空潭泻春”换成了“空谷回声”,或许是老人鬻字时心有所思之故?只不过“回声”远远超出了老人的预期。对于邻苏老人而言,刻书之资是切切所需,民国政府的顾问却非所愿,几次拒绝未果之后,邻苏老人于收到信札当年扶杖北上,次年一月即撒手人寰,由民国政府派专车护送灵柩回到湖北,归葬宜都龙窝,果如其孙女杨佩兰所言,落得一场热闹的葬事。
&&&&
&&&&杨守敬字鹏云,号惺吾,晚年别号邻苏老人  
&&&&&&&&&&&&
提交日期: 22:46:18
&&&& &&&&&&&&
提交日期: 22:47:20
&&&&坏了,只顾看博客,把参拍的一套书给丢了。
提交日期: 09:57:26
&&&&第十一篇:
&&&&
&&&&李宗瀚:松风水月比其清华
&&&&
&&&&  李宗瀚是清中期的大收藏家,最著名之收藏乃“临川四宝”,分别为隋丁道护《启法寺碑》、唐虞世南《孔子庙堂碑》、唐褚遂良《孟法师碑》及唐魏栖梧《善才寺碑》。吾虽亦有碑帖之好,惟不敢奢望此也,今秋收得李宗瀚之行书立轴一幅,略沾前人福惠。该立轴内容亦为碑帖,乃其临圣教序中一段文字:“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松风水月,未是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戊申春仲临圣教”,落款为春湖李宗瀚,钤印两枚,朱文“宗瀚印信”,白文“李氏公博”,写于浮有暗八仙及祥云图案之腊笺上,满纸气韵流动,俊朗生姿。
&&&&   李宗瀚生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殁于道光十一年(1831年),字公博、北溟,号春湖,乾隆五十七年中举,次年登进士,嘉庆二年充武英殿纂修,后充国史馆协修及起居注官等,历任福建正考官、典武会试副考官、湖南学政、晋太仆寺卿,后入都授宗人府府丞,改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典武会试正考官,工部左侍郎,浙江学政。据《清稗类钞》记载,其人“癖嗜金石文字,所藏多名拓,筑湖东楼贮之。桂林山水奇秀,岩壁间多唐、宋人手迹,登椒穷邃,摩磋挲玩,手拓殆遍。又尝得元康里氏所藏唐拓《庙堂碑》,及唐拓《化度寺碑》,皆亲自钩摹上石,均极神妙。”
&&&&   李氏一门风雅,几代书香,为桂林颇具影响的一大书香家族,其子弟在诗文、绘画、书法及鉴赏等领域皆成就斐然,时人曾将李宗瀚之书法、其父李秉礼之诗文及其叔父李秉绶之绘画称为“桂林三绝”。而李宗瀚最著名之收藏缘何要称“临川四宝”而非“桂林四宝”,此番因缘则须由其祖父李宜民说起。
&&&&   李宜民康熙年间出生于江西临川,寒门失恃,寄居于外祖父家,二十余岁时其父去世,几乎无钱安葬,复见在衙门内任职小官的外祖父薄薪几不可支,慨然长叹曰:“人生驹过隙耳,不及时树立,而营营钻故纸耶?”遂投笔典屋,挟金外出闯荡,于湖南生意失败后,来到桂林,凭一手好字替人代写文书维生,后经营盐业,于乾隆年间开始发迹,渐由困顿之家转为鼎食望族。虽然当初掷笔经商,但文人天性,成为巨富的李宜民还是寄望儿孙能够光耀门楣,遂请来诸名师课馆,李氏子弟亦不负所望,俊彦代承,多有所成。其虽已在桂林站稳脚跟,但念念不忘故土,拒入桂林籍,子孙入科场,皆命回江西赴试。
&&&&
&&&&  自此后的一、二百年间,生活在桂林的“临川李氏”英才辈出,先后有高中进士者三人,官居显要者众。李宗瀚之父李秉礼为李宜民之次子,天性恬静淡泊,素有诗名,很早即辞官侍亲,以读书为乐,曾做诗云:“平生无所嗜,所嗜拥书坐,朝览犹未足,夜复就灯火。”其父去世去,不愿继承家产,让之于兄弟。袁枚曾评价其作云:“松甫先生各体具佳,尤、陶、谢、王、孟、韦、柳诸家。性之所近,又能独出心裁,不袭陈迹,选声必脆,下字必工。”徐世昌《晚晴够诗汇》评价其诗云:“其善者,几于空中之音、相中之色,人皆闻见,难可捉摸。通体洗炼,都无草率。” 李秉绶为李宜民第六子,曾官工部都水司,亦于壮年辞官,回桂林山水间吟诗作画,其尤善画岁寒四友,作品纵逸秀挺,清快爽目,与时人朱鹤年、汤贻芬等并称“乾隆十六画人”。
&&&&  李宗瀚是临川李氏门中的第一位进士,亦是李氏家族中地位最显贵者,其深受父亲影响,淡泊名利,性喜聚书藏帖,中年即以养亲辞官回桂,十年后被道光皇帝再次起用,擢工部侍郎,道光十一年在浙江学政任上时,接闻父丧噩耗,扶病奔丧,不料哀痛过度,卒于衢州,后以衰服殓,归葬原籍。《清史稿》曾载其传,称其“孝谨恬退,中岁以养亲居林下十年,书法尤为世重。”道光年间,京城朝官善书者有“李郭何顾”之称,即李宗瀚、郭尚先、何凌汉及顾莼。对于他的书法,曾国藩曾评价为:“作字之法,可为师资者作二语,曰:‘时贤一石两水,古法二祖六宗’。‘一石’谓刘石庵(刘墉),‘两水’谓李春湖、程春海也。”杨守敬在《书学迩言》中则云:“江右书家以李春湖、陈玉芳为最,李学虞庙堂,凝远冲和;陈学董香光,凝炼遒厚。”除了书法,其人诗词、绘画皆有造诣,惟其一向认为“盛名不可居”,不愿以诗文名世,故编集时尽量删减,传世仅《静娱室偶成稿》二卷及《杉湖酬唱诗略》二卷。
&&&&
&&&&  此番吾所得之立轴,乃其十八岁时所书,明显与其成熟时期风貌不同,虽提按间本来面目初现,但仍可见运笔时未得收放自如,尤其笔势向右下方之运笔,略有刹不住收不拢之嫌,复观其成熟后之运笔,则已知劲道不可使尽,万事皆应留有余地矣。然则,人皆有少年心性,吾等有何理由要求一位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春日挥毫时,定要写出壮年听雨的江阔云低呢。
&&&&   若纯以书法而论,吾对此兴趣一般,盖因该立轴虽然系出书法名家之手,却并非其上佳之作。吾收此作,皆因李宗瀚为书法家之同时,亦为清代著名的藏书大家,而吾收藏书家墨迹已数年矣。吾爱书之深,故与之相关的一切吾皆爱之,此为极无奈何之事,亦是极快乐之事。
&&&&&&&&&&&&
提交日期: 23:15:30
&&&&http://blog.sina.com.cn/zhilanzhaizhu
&&&&--------------------------------------
&&&&
&&&&呃,你访问的博客设置了访问权限! 你暂时不能查看。
&&&&博主可在此登录
提交日期: 21:36:36
&&&&最近试了一下
&&&&我也没打开
&&&&
&&&&说实话
&&&&韦力兄收了那么多古籍
&&&&辩字能力和文化史知识
&&&&还需要补充。。。
&&&&
提交日期: 09:50:50
&&&&第十二篇
&&&&
&&&&陈宝琛:不咏兴亡咏落花
&&&&
&&&&流水前溪去不留,余香骀荡碧池头。
&&&&燕衔鱼啑真相厚,泥污苔遮各有由。
&&&&委蜕大难求净土,伤心最是近高楼。
&&&&庇根枝叶烦珍护,长夏阴成且少休。
&&&&                        ――陈宝琛《落花诗》
&&&&   早年读陈宝琛落花诗,对其佩服至五体投地,盖因其诗无一字一句不贴切落花,却又字字句句寓合时局,读罢掩卷,只觉暮霭沉沉楚天阔。近日收得其书法条屏四帧,内容为《文心雕龙》之节录,钤印有“陈宝琛印”及“太傅之章”,下款为“甲戌正月沽上寓楼书,八十七叟陈宝琛”。条屏取回之日,兴冲冲展之于书房,欲悬之于素墙,不承想此墨迹经托裱后长达三米,自屋顶悬至地面,尚有部分绫面未及展开,好在墨迹部分仍可睹全貌,但见笔锋冷峻虬劲,上溯二王,下取宋意,瑟瑟有剑影,丝毫不显八旬翁之老态。
&&&&   陈宝琛()乃福州人氏,字伯潜,号弢庵,身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五朝,步入民国,为晚清清流派主要人物之一,以直言敢谏知名,与张之洞、张佩纶、宝廷合称为“枢廷四谏官”。光绪六年,其“清谏”之名得两宫皇太后常识,充武英殿提调官,两年后授江西学政,重修白鹿洞书院。光绪十年,上书“请募勇参用西法教练”,并条陈筹饷、选将、练兵、简器四事,主张“变化以尽利,任人以责实,筹饷以持久”,遂擢会办南洋事宜。后因所举荐之人兵败而被追究,于光绪十四年降级调用,退居故里近二十年。直至光绪三十一年被重新起用为福建铁路总办,建成福建省首条铁路――漳厦铁路。宣统元年,其奉召进京,任总理礼学馆事宜,两年后派毓庆宫侍读。民国元年,清帝逊位,其追随溥仪,成为“遗老”,经十年,修成《德宗本纪》,被溥仪授予“太傅”之衔。民国十四年,溥仪至天津,其亦移居至天津随侍。溥仪曾评价其曰:“我过去曾一度认为师傅们书生气太多,特别是陈宝琛的书生气后来多得使我不耐烦。”虽然如此,但溥仪同时亦认为在当时,陈是最忠实于他、最忠实于大清之人,故陈氏去世之后,溥仪赐其以“文忠”谥号,为人臣极美之谥也。
&&&&   近闻在其家乡福州,当地政府正在修缮陈氏五楼――沧趣楼、赐书楼、还读楼、北望楼以及晞楼。此五楼中有三座与读书有关,其中“沧趣楼”为藏书之用,楼名含有“归隐”之意,内中不仅贮有当时内府之图书,还有大量从民间收集而来的各种珍本、善本,以及大量金石书画、古玩文物,数年前吾访藏书楼时来到福州,闻当地人称之曰“福建的天一阁”。另有“赐书楼”,楼名缘自其祖父陈若霖任刑部尚书时,得道光皇帝赐书,欲在家乡建楼庋藏而未果,仅留“赐书轩”匾额一方。陈宝琛任溥仪老师之后,又获大量内庭赐书,遂于家乡修楼张匾,名曰“赐书楼”。“还读楼”则取意于“时还读我书”,内中多贮收自民间之珍本。
&&&&   于福州退居期间,陈宝琛办精舍、兴学堂,为福建现代教育之先声。戊戌变法后,各地纷纷欲办新学,然而懂得新式教育之人才亦奇缺,有见于此,陈宝琛创办了当时中国最早的师范学校之一――全闽师范学堂,全力培养新式教育之师资力量,其亲笔题写校训曰:“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温故知新可以为师”。在其兴办新学同时,夫人王眉寿亦办起了女子职业学堂“女子师范传习所”。今天的福建师范大学内,广场名曰“宝琛广场”,立有陈宝琛之铜坐像,其生前之部分藏书由后人捐给了该校,该校在此基础上,添购书籍两万余册,建起了“陈宝琛书室”。
&&&&   对于人才之培养及挖掘,陈宝琛在担任江西学政时即有所体现。光绪八年,其任壬午科江西主考官,考生中有湖南巡抚陈宝箴之子陈三立,一向洒脱不受世俗约束的陈三立因深恶八股文,应试时拒写八股,而以平时擅长之散文体作答,初选即因文体不合而遭摒弃。惟恐有“遗才见弃”的陈宝琛于落第试卷中检出此卷,击节赞赏,立即补选该考生为举人,自此后师徒相厚五十余年,期间虽然动如参商,却始终恪守师道尊严之古礼。民国二十三年秋,陈寅恪奉送陈三立归北平居住时,陈三立专程前往拜谒陈宝琛,此时已名满天下的一代诗宗陈三立坚持向陈宝琛行三跪九叩之大礼,且云:“师道尊严,当如斯也”,彼时陈三立已八十三岁,陈宝琛八十七岁矣!越明年,陈宝琛去世,堂前披麻戴孝者多为陈氏门生,其中齿德俱尊者有陈三立、朱益藩,二人自始至终执弟子礼,尤感怆痛。归葬福州之日,太傅之故旧门生数百人于棚前路祭,致祭、上香、献爵者,亦陈三立、朱益藩也。
&&&&   弢庵老人一生桃李满门,最著名者自然是溥仪,然而其对溥仪之情,又绝非师徒那么简单。宣统元年应召进京时,陈已年过花甲,晚清最后的三年里,其最主要的事情就是教小皇帝读书,直至民国十三年,溥仪从紫禁城被赶出来,次年移居天津,其亦移居天津随侍。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溥仪一心复辟,密赴东北,陈宝琛得知后赶赴旅顺力行劝阻,恳请溥仪万勿接受板垣征四郎关于让其担任“满蒙共和国”总统之计划,可惜劝阻未成,反而被日本人挟持回到天津,临行前弢庵老人泣不成声,自然后事不妙:“臣风烛余年,恐未能再来,即来,也恐未必能见,愿皇上保重。”1932年满洲国成立,溥仪迫不及待想称帝,日本人却只给了他一个“执政”名号,且处处受制。之后太傅两次以八十余岁之高龄奔赴长春,目睹溥仪之处境无比痛心,呈密摺劝溥仪迷途当醒,可惜密摺之功难敌帝位之望,溥仪只觉得这位太傅“书生气多得使我不耐烦”。
&&&&  陈宝琛最后一次前往长春探望溥仪之后没多久,溥仪举行了登基典礼,改满洲国为“大满洲帝国”,改年号康德,此为1934年的3月,中国的农历新年刚过不久,正月里的爆竹余烟尚未散尽。那一年,奥地利发生了内战,拉脱维亚成立新政府,苏联与阿富汗加入国际联盟,富兰克林签署了《证券交易法》,卡通人物“唐老鸭”首次亮相。在国内,共产党发表了《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中共中央开始批评肃反扩大化,红军开始长征。那一年,溥仪登基的彩绘图像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封面上的溥仪身穿黄龙袍,头顶宝石皇冠,身后是七彩光芒,一幅升平华丽的样子,画面充满了日本情调。
&&&&   还是那个正月,寓居天津的陈宝琛展纸挥毫,落花诗已写无可写,只好移来一段文心雕龙,章节未完而笺纸已尽,恍如前朝臣子慨而长叹:“大清国运亡矣!”笺纸尽处,弢庵无法落下康德元年的字样,亦无法落下民国二十三年,更无法落下公元一九三四年,那就落个“甲戌”吧,它与任何一个朝代都不相干。
&&&&
&&&&陈宝琛书法四条屏
&&&&&&&&&&&&
&版权所有 年 布衣书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京高校技术转移联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