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基论述类阅读《怎样写文章》老舍写的文章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新步步高高考语文(江苏专用)专题复习练:专题五语基默写论述类文本阅读第53练Word版含答案.doc 8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100 &&
新步步高高考语文(江苏专用)专题复习练:专题五语基默写论述类文本阅读第53练Word版含答案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题组1 议论散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老照片的秘密当我们看老照片时,会看到有些不能宁静下来的东西——这构成了那个时代特有的存在。老照片中总有一些东西是没有办法被理论或今天穿透的,而且即便是在那个时代也是不能被穿透的。老照片会揭示一种无意识的空间,代替有意识的操控,在没有照相机之前,人类没有办法创造出这样一个无意识空间,这个由摄影机创造出来的无意识空间是照相机发明后人类视觉经验里出现的一个革命性的东西。对着人说话的大自然和对着机器说话的大自然之所以不一样,是因为照相机创造和揭示出新的自然面相。摄影师通过机械设备,利用慢速度、放大和曝光等技术手法使捕捉光学的无意识性得到产生。摄影以物质形态揭示了所有影像的细节,包括躲在白日梦后面的信息细节,它使得技术和魔术之间产生了关系,因为摄影技术可以赋予被拍摄对象一种神秘感。它把过去无从获知的瞬间和微小展现出来,就像通过精神分析把潜意识展现出来一样,这就使大自然某种内在的神圣性与照相机之间建立了同盟,自然的这种隐秘是摄影机产生和发现的,是机械时代赋予人类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摄影与世界的本原之间具有一种同构性,摄影是世界借助人类技术的发展获得的一种表达自我和命名世界的新方式与新语言。著名小说家卡夫卡童年留下了一张照片:6岁的孩子穿着不太体面的小孩衣服,过多的饰物,以棕榈为背景,手上还拿一个西班牙式的宽边帽子。这些背景不自然。唯一让这个照片具有意义的,是这个孩子的眼神,特别忧郁的眼神。如果没有这个眼神,孩子就会消失在背景中。正是这个眼神本身的独特和不可重复性,使得这张照片有意义。本雅明曾用这张照片说明什么是“灵晕”(Aura),他指出,所谓“灵晕”,就是指某个特定时代不可重复的、不可被复制的东西,也就是影像的历史性。这个世界的某种独特性被摄影的光看到了,具有了某种神圣性即灵性,因为它属于这个世界的本原。比如,在时空交织下,你觉得景象好像近在眼前,当你栖息在夏日的正午,目光掠过山川或者树丛,作为观者的你也笼罩在树的阴影里,成为景象的一部分,呼吸着远山和树林的氛围,自己也成了这个氛围。观察者本身也被世界的整体性笼罩,这个时候就是“灵晕”降临的时刻,也就是观察者和这个世界交融无间的时刻,自我与世界融合的时刻。人物的时代性和机械、摄影师之间非常有默契,这是造就早期摄影伟大的地方。当摄影技术和艺术之间产生背离,光学的进步能征服光影的时候,“灵晕”就开始消失了。最重要的表现就是摄影师开始修版,不是通过镜头捕捉,而是通过后期暗房里的修补来完成,这个修补就使得“灵晕”消失。用提高照明度来征服黑暗,使得照片的姿势越来越被刻意摆布,暴露了这一代摄影师面对机械技术发明时的软弱无力。(选自《文汇报》,有删改,题目为编者所加)1.请简要概述全文的论述思路。答:2.“对着人说话的大自然”和“对着机器说话的大自然”分别是什么意思?它们有怎样的不同?答:3.为什么摄影师“后期暗房里的修补”会使“灵晕”消失?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旅游三香流沙河一是隔锅香。苏东坡听人说庐山烟雨如何奇幻,钱塘江潮如何壮观,后来亲眼见了,颇感失望。有诗云:“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原来无别事,庐山烟雨浙江潮。”诗写得很诙谐。世上景物往往听说绝妙,学界叫距离美,民间叫隔锅香。“到得原来无别事”——到那些景区去一看,唉,原来也就是那么一回事而已。西谚有云:“邻家草坪最绿。”这也是隔锅香。不过这种隔锅香除了心理作用,还和视角有关。站在自家门前,低头近看,草显得稀,当然绿得不够。抬头遥看邻家草坪,草显得密,当然最绿。唐人诗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也是这个道理。我说的是心理作用的是隔锅香,非关视角。人害了这种病,常常认为风景在别处,而忽视了自家门前的老树寒塘,田间的青牛白鹭,屋后的古庙昏鸦。其病甚者,耗一生于旅途,忘却归路,可悲可叹。二是碰头香。风尘仆仆,跟随导游来到景点,连声哇噻,赶快留影。接着听导游逗趣的解说,其中不免附会一些荒谬神话。又有民风民俗化装演出,糟粕令人作呕。至多住宿一夜,就够了。像这样的被动旅游,要想不碰头香也太难。何况碰头香原本属人类的劣根性,不但在赏景上容易犯,而且在交友上、在做事上、在婚姻上,都容易犯,正所谓“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须知风景并非客观存在之物,比不得一桌佳肴,摆在那里等你去享用。风景乃主客观汇融后的情境,你要静气凝神,欣然赏之,方有所得。我这方面太差,很难欣然赏之,往往肃然读之。肃读虽大异于欣赏,亦有所得,例如了解此处历史沿革,古人谁曾来过,有些什么故事,等等。能够增长一点知识,也就不辜负旅屐载我了。三是回忆香。鄙人临场不能欣赏,未获所谓审美愉悦,固属憾事。稍可释憾者,尚有回忆香。回忆所以能香,或应感谢遗忘。当年临场对景,肢体的酸疼、精神的困倦、内衣的汗湿、口舌的干燥、腹中的饥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老舍《读书》初中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
&&&&&&&&&[] -
&&         
&&>&&>&&>&&>&正文
老舍《读书》初中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
作者:追风789 文章来源:会员上传
《读书》初中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
①怎样读书,在这里,是个自决的问题;我说我的,没勉强谁跟我学。第一,我读书没系统。借着什么,买着什么,遇着什么,就读什么。不懂的放下,使我糊涂的放下,没趣味的放下,不客气。我不能叫书 管着我。
②第二,读得很快,而不记住。书要都叫我记住,还要书干吗?书应该记住自己。对我,最讨厌的发问是:“那个典故是哪儿的呢?”“那句书是怎么来着?”我永不回答这样的考问,即使我记得。我又不是印刷机器养的,管你这一套!
③读得快,因为我有时候跳过几页去。不合我的意,我就练习跳远。书要是不服气的话,来跳我呀!看侦探小说的时候,我先看最后的几页,省事。
④第三,读完一本书,没有批评,谁也不告诉。一告诉就糟:“嘿,你读《啼笑因缘》?”要大家都不读《啼笑因缘》,人家写它干吗呢?一批评就糟:“尊家这点意见?”我不惹气。读完一本书再打通儿架,不上算。我有我的爱与不爱,存在我自己心里。我爱念什么就念,有什么心得我自己知道,这是种享受,虽然显得自私一点。
⑤再说呢,我读书似乎只要求一点灵感。“印象甚佳”便是好书,我没工夫去细细分析它,所以根本便不能批评。“印象甚佳”有时候并不是全书的,而是书中的一段最入我的味;因为这一段使我对这全书有了好感;其实这一段的美或者正足以破坏了全体的美,但是我不去管;有一段叫我喜欢两天的,我就感谢不尽。因此,设若我真去批评,大概是高明不了。
⑥第四,我不读自己的书,不愿谈论自己的书。“儿子是自己的好”,我还不晓得,因为自己还没有过儿子。有个小女儿,女儿能不能代表儿子,就不得而知。“老婆是别人的好”,我也不敢加以拥护,特别是在家里。但是我准知道,书是别人的好。别人的书自然未必都好,可是至少给我一点我不知道的东西。自己的,一提都头疼!自己的书,和自己的运气,好象永远是一对儿累赘。
⑦第五,哼,算了吧。
(节选自老舍《读书》)
1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2分)
20.关于怎样读书,作者从哪些角度展开论述?(4分)
答:________
21.作者为什么说“读完一本书,没有批评”?(3分)
答:________
22.谈谈最后一段中“哼,算了吧”这句话的含义与作用。(3分)
答:________
参考答案:
19.怎样读书,是个自决的问题。
20.⑴读的内容(读什么)(1分)⑵读的方法(怎么读)(1分)⑶读书心得(1分)⑷对书的态度(1分)
21.一批评就糟,不想惹气,不愿批评(1分);没工夫去细细分析,不能批评(1分)由于个人喜好,批评高明不了,不便批评(1分)
22.读书的方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1分)。不必全跟着“我”学(1分)。照应开头(1分),再一次强调“怎样读书,是个自决的问题”。 </P[1]&&
阅读本文的读者还读了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师版)_宇文网
当前位置:&>&&>&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师版)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师版)【考点梳理】江苏高考《考试说明》对论述类文本的考查要求是:论述类文本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1.& 理解B(1)&&&&&&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重要概念指准确把握文意时必须理解的概念。要注意这些概念在文中的具体含义。(2)&&&&&&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重要句子指对理解文章起重要作用的句子。考查重点是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2.& 分析综合C(1)&&&&&&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重点考查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重要信息包括文章的基本观点,以及最能表达文章主旨和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等。(2)&&&&&&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文章结构是文章思路的具体展现。重点考查把握段落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以及把握文段内部结构层次的能力。(3)&&&&&&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要求归纳某一片段的思想内容或整篇文章的中心。(4)&&&&&&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作者的观点态度,有的直接表述,有的间接表述;有的集中,有的分散;有的明朗,有的含蓄。要求能够筛选和辨析,并加以分析概括。【解题指导】&1.树立一种观念。这种观念就是:社科文阅读考察的是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而不是要求学生全面、系统、透彻弄懂相关的科技知识。因此,命题也是着眼于考察语文能力的。2.具备两种心理状态。一是做题时精神要高度专注,聚精会神地进入阅读状态和解题状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迅速、准确地发现问题,做出判断。二是仔细。3.明确三个步骤。&&& 第一步,勾画要点,运用指代,读懂原文。&&& 学会快速阅读。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答案就在文章中&是解读科学文客观题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必须学会勾画要点,只有把每一段的小论点、小中心提炼出来,才能对原文的轮廓形成大致的印象,才能分清作者主要说的是什么,分了几个方面,每个方面又有哪些具体内容。承前指代,虽不能给予你最终的答案,但至少可以提供给你选择答案的范围,或者提供给你答题的方向。只有这样,才能总体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只有这样才不会犯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的错误。&&& 第二步,审析题干,确定区间,辨别筛选。在对作品整体理解的基础上,根据整体认知所获得的印象,按题意要求,让试题关键词句迅捷回到原文的信息源中,扣紧文本,找到相应语段位置、相关语境,洞察幽微,辨识细节,追踪筛选。&定位对比&,相互印证。第三步,对照原文,归纳整合,得出答案。&&& 透视题干的重点和考点。拿到题目以后不要先急于答题,要先分析、理解、透视。每一道题目都是由命题人反复思考、呕心沥血后得出的,有些题目里是话里有话的,不能一晃就过。善于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 努力把散布在文章各个方面的信息提取出来,并组织成观点,归纳概括,整合成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真题精炼】(2011江苏卷)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捧与挖鲁迅中国的人们,遇见带有会使自己不安的朕兆的人物,向来就用两样法:将他压下去,或者将他捧起来。压下去就用旧习惯和旧道德,压不下时,则于是乎捧,以为抬之使高,餍之使足,便可以于己稍稍无害,得以安心。凌厉的人们,自然也有谋利而捧的,如捧阔佬,捧戏子,捧总长之类;但一般粗人捧的&动机&,大概是不过想免害。即以所奉祀的神道而论,也大抵是凶恶的;观音菩萨倒还可爱,然而那是从印度输入的,并非我们的&国粹&。要而言之,凡有被捧者,十之八九不是好东西。既然十之八九不是好东西,被捧后那结果便自然和捧者的希望适得其反了。不但能使不安,还能使他们很不安,因为&人心&本来不易餍足。然而人们至今没有悟,还以捧为苟安之一道。记得有一部讲笑话的书说,当一个知县的寿辰,因为他是子年生,属鼠的,属员们便集资铸了一个金老鼠去做贺礼。知县收受之后,另寻了机会对大众说到:明年又恰巧是贱内的整寿;她比我小一岁,是属牛的。其实,如果大家先不送金老鼠,他决不敢想金牛。一送开手,怕他的姨太太也会属象。象不在十二生肖之内,但知县当然别有我们所莫测高深的妙法在。民元革命时候,S城来了一个都督。他虽然也出身绿林大学,但还算顾大局,听舆论的,可是自绅士以至于庶民,又用了祖传的捧法群起而攻之了。这个拜会,那个恭维,今天送衣料,明天送翅席,捧得他连自己也忘其所以,渐渐变成老官僚一样,动手刮地皮。最奇怪的是北几道的河道,竟捧得河身比屋顶高得多了。当初自然是防其溃决,所以壅上一点土;殊不知愈壅愈高,一旦溃决,那祸害就更大。于是就&抢堤&咧,&严防决堤&咧,花色繁多,大家吃苦。如果当初见河水泛滥,不去增堤,却去挖底,我以为决不至于这样。有贪图金牛者,不但金老鼠,便是死老鼠也不给。那么,此辈也就连生日都未必做了。单是省却拜寿,已经是一件大快事。中国人的自讨苦吃的根苗在于捧,&自求多福&之道却在于挖。其实,劳力之量是差不多的,但从惰性太多的人们看来,却以为还是捧省力。一九二五年十二月十日(选在《鲁迅全集&华盖集》)&&&&&&&&&&&&&&&&&&&&&&&&&&&&&&&&&&&&&&&&&& 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4分)【答案】首先,指出人们对可能危害自己的人物常取&捧&的做法;其次,分析人们&捧&的动机;再次,用例证揭示&捧&的后果;最后,提出正确的做法,呼应开头。2.文中的例证分别揭示了&捧&的什么后果?例证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递进关系?(8分)【答案】后果:①助长贪欲,人们反受其害。②腐蚀人格,使之蜕化变质。③恶性循环,造成毁灭性后果。递进关系;揭示&捧&的危害范围越来越广,危害程度越来越重。3.鲁迅在文章结尾提出的&挖&,包含哪些深意?(6分)【答案】①&挖&是&自求多福&之道。②&挖&与&捧&一样费力,但结果大为不同。③强调&挖&是因为当时多数人还未摆脱&捧&的惰性。&(2013&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论名声[德] 叔本华每个人皆能求得荣誉,只有少数人可获得名声,因而只有具有特殊卓越成就的人才能获得名声。这类成就可分为立功、立言二种,立功、立言是通往名声的两条大道。两条大道各有利弊,主要的差异在于功业如过眼烟云,而著作却永垂不朽。极为高贵的功勋事迹也只能影响一时,然而一部光芒四射的名著却是活生生的灵感源泉,可历千秋而长新。功业留给人们的是回忆,并且在岁月中渐渐地被淡化,终至完全消失,除非历史将他凝化成石,流传后世。著作的本身便是不朽的,举例来说,亚历山大大帝所留在我们心目中的只是他的盛名与事迹,然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荷马等人依然健在且活跃在每个学子的头脑中,其影响一如他们生时。立功需要依赖机遇才能成功,因此得来的名声一方面固然是由于功业本身的价值,另一方面也的确是靠风云际会才能爆发出璀璨的火花。比如,战功的评定,它所依据的是少数见证人的证词,然而这些见证人并非都曾在现场目击,即使果然在场目击,他们的观察报道也不一定都公允。以上所说的是有关立功的几个弱点,但可以用它的优点来平衡。立功的优点在于它是一件很实际的事,也能为一般人所理解。立言的情形恰与立功相反。立言不依赖偶然的机遇,主要靠立言者的品格学问才可以长存不朽。此外,所立之言的真正价值是很难断定的,内容愈深奥,批评愈不易。通常,没有人足以了解一部巨著,而诚实公正的批评家更是凤毛麟角。所以,靠立言而得的名声,通常都是累积许多判断而成的。在前面我已提过,功业留给人们的是回忆,而且很快就成为陈年旧物了;然而有价值的著作,除非有丧失的章页,否则总是历久弥新,永远以初版的生动面目出现。所以,著作不会长久被误解的,即使最初可能遭到偏见的笼罩,在长远的时光之流中,终会还其庐山真面目。也只有经历了时光之流的冲击与考验,人们方能来评论著作,而它的真正价值也才会显露出来。名声实在仅是与他人相比较的结果,而且主要是品格方面的对比,所以,评价也就因时因人而异。某人的名声可能因新秀的崛起而使他原有的声望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冲击或湮灭。因此,名声是依靠绝对价值来评判的,而所谓绝对价值,只存在于那些出类拔萃之人物,直接地靠其本身而傲视同类,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为他人剥夺。所以为了增进我们和社会的幸福,我们应该全力追求伟大的头脑和心灵。没有反射体我们无以看到光线,没有沸扬的名声我们便不可认识真正的天才。然而,名声并不代表价值,许多的天才沉没于默默无闻之中。莱辛便说过:&有些人得到了名声,另一些人却当获而未得。&(金玲译,有删改)15.文章说&立功&与&立言&是通向&名声&的两条大道,请简要分析二者的主要区别。(6分)&[答案] 立功的影响是有限的、易逝的,立言则是无限的、永存的。立功要靠机遇,立言则无需机遇。立功很实际、易被理解,立言要靠诸多判断的累积、不易被理解。16.文章最后一段说&名声是依靠绝对价值来评判的&,又说&名声并不代表价值&,二者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 不矛盾,这是两个不同层面的表述。前者是指真正的名声依赖其内在价值;后者是指因缺失条件而未获得名声的人,其内在价值同样不朽。17.我国古代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说法,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认识。(6分)[答案]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立德&是指树立圣人之德;&立功&包含功业和声名;立言则指创立学说。我国传统文化认为立功优于立言;叔本华则认为立言优于立功。但它们都强调&德&的首要作用。& 【模拟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 题。(2014福建卷)阅历与读书赵迎辉①读书的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同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阅历的缘故。有无阅历、阅历多少不仅影响着读书的倾向,某些时候甚至关系到读书的效果。②阅历之所以会对读书产生深浅有别的影响,原因在于阅读并非是对作品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人生的经历与生活的经验都会参与进来。正如歌德所说的:&阅历丰富的人读书时,常常是一只眼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则留心看纸的背面。&生活阅历越丰富,越有助于人们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③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生活阅历是不是丰富,往往与其年龄密切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经历的人和事越来越多,获得的经验和教训也越来越多,对一些事物的看法逐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时我们的阅历就会日趋丰富。不过这并不是绝对的。有的人年龄虽然不大,但却走过许多地方,经过诸多历练,体验过各种身份和角色,经历过复杂岗位的锻炼和艰苦生活的磨砺,这种经历同样可以让他拥有丰富的阅历。人既然不能任意拉长生命的长度,那么要想增加自己的阅历,就要努力拓宽生命的宽度。培根认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只有亲身体验,躬行践履,才能准确把握社会现实,不断提高理解能力,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从而更加深入地领悟书中蕴含的寓意和韵味。④然而阅历不等于经历。并不是说只要经历过的,就会自然而然地成为人们的阅历。经历只是一种经过,或走过,或听过,或看过,形成的是事物的表象,是感性的。而阅历则是一个人对社会、对事件的经历及理解程度,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对经历进行思考、领悟、概括、提炼,是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⑤读书增长阅历,阅历助益读书,但这并不意味着读书和阅历可以互相代替。人类发展的历史反复证明,读书和阅历都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也是提高能力的必经之路,二者不可偏废。只有将读书和阅历紧密结合,既博览群书,又勇于实践,既潜心书本,又深入生活,并用阅读拓展阅历,以阅历深化阅读,才能做到读书和阅历相长、理论与实践结合,并在二者的相辅相成中更好地学习和工作。(摘编自《学习时报》2013 年10 月28 日)10.下列对文章中&阅历&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它与年龄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人和事增多,阅历自然而然地就会丰富。B.随着经历增多,经验和教训也增多,对事物的见解逐渐深入,阅历就会越来越丰富。C.阅历不等于经历,经历是一种经过,所形成的是事物的表象,它只是阅历的基础。D.在感性表象的基础上,对经历进行理性思考,这才形成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阅历。& 11.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述阅历与读书的关系。(3分)& 答:&&&&&&&&&12.请简述文章②~④段的论述思路。(3分)& 答:&&&&&&&&&&
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南京13一模)雅与俗&莫 邪①从前倪云林雅士,因为不肯替张士信作画,有一天被张士信捉了起来,鞭打几死。可是他在被鞭打时,不发一言。有人问他缘故,他说:一开口就俗了。②不得了,这样的雅士,连性命都不顾,真正少见。然而这样的做作,不也有一些太雅之嫌否?因为在我看来,不开口只能算作强硬不屈,是个好汉,与雅无关。如果存心要以此为雅,就未免太雅而成俗了。③太雅成俗,正如《儒林外史》中所说的&雅得太俗&一样。当时一般斗方名士,动不动就饮酒看花,吟诗作赋,自命风雅,于是给吴敬梓大大地嘲讽了一阵,至今当为话柄。④这种雅习,到了今天,似乎风流余韵,依然未绝,或者竟是变本加厉,有行必雅,无事肯俗。别的不必说,即以几个人的别号笔名而言,早已竭尽雅之奇观,不能不使人叹为雅之极致。⑤我不是说,那些名字不雅。恰恰相反,我是承认它们的雅的。可是一人始倡,多人从风,任何雅事,都成了俗不可耐。正如宋之苏东坡是雅人,多雅事,明之唐伯虎、张孟晋之流,邯郸学步,扭捏作态,就使人要发呕了。⑥要一定专为雅与俗下定义,当然不是容易的。不过我说,这里面似乎也有一些范围,除了始倡者雅,从风者俗外,还有有意者俗,无心者雅。倪云林之俗,我就为了他的有意。他本来是元末明初人,元人是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别号的,所以他号为云林子,这就是他的俗的表征之一。至于他的故意嗜洁,无非学学朱元璋,也徒见其俗气熏人耳。⑦莫君利哀(仿高君尔基的雅称)所写的《装腔作势》,就是为这些雅人写照的。我想要收集这项材料,恐怕古今中外不知多少,正可以车载&之&计量,汗牛&之&充栋吧&&用两个&之&字,文气便雅。⑧不过雅事只止文人有份,不识字的浑人是无份的。因此既有文人的太雅成俗,也就有了浑人的太俗成雅。党太尉的销金帐里,羊羔美酒,就是个明证。而梁山黑旋风开口老子,闭口铁牛,实在妩媚可爱,端的不俗。就是鲁迅笔底下的阿Q,几声我要&&,我也认为是近代第一雅人。为什么呢?也不过为了他们的一片天真,无心于雅。其所言所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却自然地绝妙千古,俗得太雅耳。⑨文人中毕竟黄山谷是有点道理的:到了宣州,有人请他写字,他来者不拒,有求必应。有人因为他给了俗人,为他可惜,他就笑着说,有不俗的人,引一个来看看。这话真正痛快极了!反过来说,谁是雅人呢?谁不是俗人呢?于此,我们可以看出一些雅与俗的究竟来。⑩我时常听见人们说,文章要做得&雅俗共赏&,方为妙文。这话,我有些不相信,因为雅能赏的,俗未必能赏;俗能赏的,不一定雅能赏。因此,我想,也许&雅俗不共赏&,方是妙文吧。至于我这篇不妙文,既难追雅,又难谐俗,也就只好&雅俗不共赏&了。&15.文章认为应怎样区分雅与俗?结尾处画线的句子隐含了作者怎样的文章观?(6分)【答案】&始倡&(首倡)和&无心&(天真)是雅,&从风&和&有意&(做作)是俗。&&&好文章既不刻意&追雅&,也不刻意&谐俗&。&&& 【评分建议】6分。第一问2分,第2问4分。16.第⑧段的议论有什么特色?请简要概括。(6分)【答案】多用事例,妙引古诗,亦庄亦谐。&&& 【评分建议】6分。每点2分。17.请简要说明全文的论述思路。(6分)&&&&&【答案】先由倪云林的故事入题,点明其是&太雅而成俗&,并指出此&雅习&至今依然未绝;进而举例剖析什么是雅与俗,阐明雅者实际上皆俗的道理;最后指出&雅俗不共赏&方是妙文。&3、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被废黜的国王周国平①帕斯卡尔说:人是一个被废黜的国王,否则就不会因为自己失了王位而悲哀了。所以,从人的悲哀也可证明人的伟大。借用帕斯卡尔的这个说法,我们可以把人类的精神史看作为恢复失去的王位而奋斗的历史。当然,人曾经拥有王位并非一个历史事实,而只是一个譬喻,其含义是:人的高贵的灵魂必须拥有配得上它的精神生活。②我们当然可以用不同的尺度来衡量历史的进步,例如物质财富的富裕,但精神圣洁肯定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维。正如黑格尔所说:&一个没有形而上学的民族就像一座没有祭坛的神庙。&没有祭坛,也就是没有信仰,没有神圣的价值,没有敬畏之心,没有道德的约束,人生惟剩纵欲和消费,人与人之间只有利益的交易和争斗。它甚至不再是一座神庙,而成了一个吵吵闹闹的市场。事实上,不仅在比喻的意义上,而且按照字面的意思理解,在今日中国,这种沦落为乌烟瘴气的市场的所谓神庙,我们见得还少吗?③在一个功利至上、精神贬值的社会里,适应取代创造成了才能的标志,消费取代享受成了生活的目标。在许多人心目中,&理想&、&信仰&、&灵魂生活&都是过时的空洞词眼。可是,我始终相信,人的灵魂生活比外在的肉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更为本质,每个人的人生质量首先取决于他的灵魂生活的质量。一个经常在阅读和沉思中与古今哲人文豪倾心交谈的人,和一个沉湎在歌厅、肥皂剧以及庸俗小报中的人,他们肯定生活在两个绝对不同的世界上。④人是一个被废黜的国王,被废黜的是人的灵魂。由于被废黜,精神有了一个多灾多难的命运。然而,不论怎样被废黜,精神终归有着高贵的王室血统。在任何时代,总会有一些人默记和继承着精神的这个高贵血统,并且为有朝一日恢复它的王位而努力着。我愿把他们恰如其分地称作&精神贵族&。&精神贵族&曾经是一个大批判词汇,可是真正的&精神贵族&何其稀少!尤其在一个精神遭到空前贬值的时代,倘若一个人仍然坚持做&精神贵族&,以精神的富有而坦然于物质的清贫,我相信他就必定不是为了虚荣,而是真正出于精神上的高贵和诚实。&15.文章开头借用帕斯卡尔的话有什么作用?(6分)【答案】点明题目(或&呼应结尾&,2分),把人类的精神史比作为恢复失去的王位而奋斗的历史(2分),引出&人的高贵的灵魂必须拥有配得上它的精神生活&的观点(2分)。&16.请简要分析第②段的论述层次。(6分)【答案】首先指出精神圣洁是衡量历史进步的重要一维(2分);接着引用黑格尔的话阐明没有信仰、价值、敬畏等的民族会变成一个吵闹的&市场&(2分);最后指出今日中国正在沦落为这样的&市场&(2分)。17.在作者看来,&在一个精神遭到空前贬值的时代&,怎样才能提升自己的人生质量?(6分)【答案】坚持做&精神贵族&(1分),坦然于物质的清贫(2分);坚持理想和信仰(1分),在阅读和沉思中获得精神财富(或&提升灵魂生活的质量&,2分) &5、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报恩于万一[美]鲁思&本尼迪克特&恩&是债务,而且必须偿还。但在日本,&报恩&被看作与&恩&全然不同的另一个范畴。在我们的伦理学中,这两个范畴却混在一起,形成中性词汇,如obligation(义务、恩义)与duty(义务、任务)之类。日本人对此感到奇怪,感到不可理解。对日本人来讲,称之为&恩&,一经接受,则是永久常存的债务;&报恩&则是积极的,紧如张弦,刻不容缓的偿还,是用另一系列概念来表达的。为报恩而积极献身之时就是行有美德之始。美国人要想理解日本人的这种德行,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经常把这种德行与金钱交易作比较,并且要看到其幕后对不偿还的制裁。犹如我们在财务交往中都要求履行合同,谁要是巧取豪夺,我们决不宽容。你对银行有债务,就必须偿还,不能还不还随便。债务人不仅要还本,还必须付息。这些,与我们对爱国、爱家庭的看法是非常不同的。对我们来讲,爱是一种感情,不受任何约束而自由给予,这才是最高尚的。爱国心意味着把我们国家的利益看得高于其它一切。我们认为,一个人应该同情、援助贫困的双亲,不能殴打妻子,必须抚养子女。但是,这些既不能像金钱债务那样斤斤计较,也不能像做生意成功那样获得回报。但在日本,这些却被看作像美国人眼中那种金钱债务&样,其背后有强大的约束力,就像美国人的应付账单或抵押贷款的利息一样。这些观念时刻笼罩心头的阴影,和纽约的农民时刻担心抵押、华尔街的资本家卖空脱手后盯着行情上涨一样。日本人把恩分为各具不同规则的不同范畴:一种是在数量上和持久时间上都是无限的;他们把这种恩称之为&义务&,也就是他们所说的&难于报恩于万一&。义务分两类:一类是报答父母的恩--孝;另一类是报答天皇的恩--忠。这两者都是强制性的,是任何人生而具有的。另一种是在数量上相等并须在特定时间内偿还的。人的一生中的偶然事件可能改变义务的某些细节,但义务则是自动加在一切人身上并超越一切偶然情况的。七世纪以来,日本一再从中国引进伦理体系,&忠&、&孝&原来都是汉文。但是,中国人并没有把这些道德看成是无条件的。在中国,忠孝是有条件的,忠孝之上还有更高的道德,那就是&仁&,它的含义几乎包罗了西方一切良好的人际关系。统治者如果不&仁&,人民可以揭竿而起,反对他。&仁&是忠义的先决条件。天子之所以能享有帝位,是因为他在施仁政。文武百官也是如此。中国伦理学的这一前提,日本从未接受。伟大的日本学者朝河贯一在论及中世纪两国的这种差异时写道:&在日本,这些观点显然与天皇制不相容,所以,即使作为学术理论,也从未全盘接受过&。事实上,&仁&在日本是被排斥在伦理体系之外的德目,丧失了它在中国伦理体系中所具有的崇高地位。在日本,&行仁&或&行仁义&,即使身居高位也不是必须具备的道德了。由于&仁&被彻底排斥在日本人伦理体系之外,致使&仁&形成具有&法律范围以外之事&的含意。比如提倡为慈善事业捐款、对犯人施以赦免等等。但它显然是份外的事,不是必需如此。15.文中划线句子对论述日美两国不同的&恩&与&报恩&观念有什么作用?(6分)【答案】类比论证,将日本人对于报恩的心情和美国人对于金钱债务的心情作比较(3分)。更有力地证明了,对日本人说&恩&是一种刻不容缓必须偿还的债务(3分)。&16.日本人的&恩&包括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6分)【答案】一种在数量上和持久时间上都是无限的,也就是&义务&(2分);它可以改变某些细节,但在一切人的身上都具有必然性(2分);另一种是在数量上相等并须在特定时间内偿还的(2分)17.请简要分析文章末节的论述思路。(6分)【答案】首先指出中国道德体系中还有更高的要求&仁&(2分);然后分析日本没有接受这一理论的原因(2分);最后阐明&仁&在日本被赋予的与中国所不同的新含意(2分)。&6、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 题。(宿迁15一模)儒家与现代人生傅佩荣①由孔子所奠基的儒家学说&究竟&有何主张?它对现代人还有指导作用吗?②首先,它的历史际遇十分复杂,从西汉董仲舒倡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就受到统治者的青睐与利用,扮演安定社会的主导思想。二千多年的专制政体可以用&阳儒阴法&一词来描述,表面打着儒家的招牌,内里采取法家的手段,一旦国家陷入困境,就把责任推给了儒家。在这种情况下,儒家的诠释,为了配合统治阶级的需要,形成僵化而封闭的教条,也就不足为怪了。于是,一般人对儒家的印象就异化为:重视群体和谐而忽略个体差异,讲究人情面子而忘了真诚坦荡,最后沦为不讲道理的三纲五常,不分黑白的酱缸文化。③其次,现代人生在西方文化主导及全球文化交融的大背景下,变得既丰富又复杂。我们身处其中,容易觉得忙碌、盲目而茫然。许多学者以&后现代主义&一词为其标签,意思是:没有任何观点可以免于被质疑与否定,由此形成价值中立或&只问事实不问价值&的现象。因此,如果我们能从儒学中找到&解药&,那将不但是我们之幸,也是全人类的福音。④其实,孔子在重视群体和谐时,并未忽略个体的主体价值;若不谈行动者的主体,人生又如何可能建构真善美圣等价值呢?⑤孔子主张&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认为实践人生理想的主动力量在于人。他心目中的人是不分阶级、族群与贫富差异的,推崇孔子为人文主义者,说他具有深刻的人道情怀,乃是合宜的判断。问题在于:孔子所谓的&人&,一般都被认定侧重于群体,譬如他的核心观念是&仁&,而&仁&字&从人从二&,自然不离人我之间的互动关系,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分辨:一方面,孔子对人的期许是:&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里的&己&显然是指个体而言,君子与学者应该有此自觉。另一方面,平凡百姓也有其自我要珍惜,最典型的话语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百姓心中打定了主意,谁都无法再去左右他。在道德修行上更是如此。⑥为何需要强调个体呢?因为不论群体如何相处,道德价值的主体必须是个人,并且是真诚的个人。像&巧言令色,鲜矣仁&一语,不是暗示我们行仁的条件是真诚吗?有真诚才有动力,也才能从事道德实践。⑦儒家思想重视个体,其重点不是今日社会民主与法治基础上所保障的人权,而是肯定每一个人在道德实践上都有不可逃避的责任,因而也有不可抹杀的尊贵价值。⑧在分析中国人的性格时,会发现&群体&的作用远大于&个体&。如果回溯儒家起源,认真研究,就会察觉原来孔子的观念是兼顾群体与个体,并且在两者之间保持一种动态平衡的。孔子的观念对于现代人生仍然深具启发性,其故在此。能由个体的真诚出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想才能真正普遍推广开来。(节选自《儒家与现代人生》,有删改)16. 结合第二段,请概括作者认为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中的主要际遇。(6分)【答案】 ①受统治者的青睐与利用,扮演安定社会的主导思想。②看似受重视,也须替统治者担责。③相关诠释和印象被异化。(每点3分。共6分)17. 请简要分析第④-⑥段的论述层次。(6分)【答案】 首先提出孔子在重视群体和谐时,并未忽略个体的主体价值的观点,接着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孔子作为人文主义者的主张,最后进一步强调个体的意义。(每点2分。共6分)18. 结合全文,针对现代人生,作者认为儒学能够提供的&解药&有哪些?(6分) 【答案】①每个人都要自我珍惜;②道德价值的主体必须是真诚的个人;③个人在道德实践上都有不可逃避的责任;④在群体和个体之间要保持一种动态平衡。(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共6分)& 7、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15徐州一模)中国的孝道朱大可①有这样一则&公益广告&:一位年轻母亲睡前给母亲端水洗脚,幼子为此深受感动,遂端来一盆热水要给自己的母亲洗脚。洗脚、下跪和磕头的闹剧,从旧帝国一直上演到民国,始终没有终止的迹象,只是在&新文化运动&之后,它逐渐遭到人们的唾弃。但今天,在道德全面滑坡的背景下,那些发霉的旧风俗开始卷土重来, 成为转型中国的&亮丽风景&。&&& ②但国人的孝道传统,往往表演甚于实绩。目前的种种亲情表演不过是这种&秀孝传统&的变种而已。在所谓 &亲情经济&的浪潮中,母亲节被强大的市场之手弄成了鲜花节或蛋糕节,面临着被庸俗化的厄运。美式文化的渐染,又让很多年轻人怀着崇拜心理,模仿西式传 统,把示爱当作时髦,把表演当作品位。&&& ③中国封建社会的孝道,无非是专制主义在家庭结构中的映射。它从未承载过真正的爱与亲情,而仅仅重申长辈对晚辈的微观权力。它拒绝家庭成员的人际平等,无视晚辈的人格尊严,进而摧毁主体的独立建构,由此导致服从性和工具性人格的茁壮成长。&&& ④如何阐释&孝&的含义,这无疑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儿女跟父母的关系,首先应当建立在人格平等的价值观上,任何一种下跪和磕头的行径,只能把&孝&引向&顺&,也即表达谦卑和顺服的语义。这种所谓孝道,背离了自由、平等和博爱的人本主义价值基线,跟爱没有任何本质性关联。&&& ⑤母亲节源于希腊,人们借此向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之母赫拉致意;现代母亲节则源于一名叫做安娜&贾维斯 的美国女士,她力主设立纪念日来劝慰那些在战争中丧子的母亲,同时创立母亲节来表彰全球母亲的伟大成就。全世界的儿女都知道,我们应在这一特殊的节日里重申母爱的伟大,对母亲报以更为炽热恒久的情感:学会倾听她们的教诲,尊重她们的抉择,跟她们成为最亲密的朋友,并学会在她们老去之后,照料其衰弱的身体和 安慰其孤寂的灵魂。但这绝不意味着我们必须以下跪和磕头来表演各类滑稽的&孝行&。母亲珍爱并引为自豪的,不是那些磕头虫和软脚蟹,而是有尊严地站着的孩子。(有删改)16.请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答案】(6分)①首先指出旧风俗卷土重来的现象;②接着揭示传统孝道的实质;③最后提出&孝&的正确做法。(每点2分)&17.文章第②段中&变种&的表现有哪些?(6分)【答案】(6分)①孝道被市场庸俗化;②孝道被西式化。(每点3分)18.从全文看,作者认为真正的&孝&应当是什么样的?(6分)【答案】(6分)①注重实绩;②承载真正的爱与亲情;③要建立在家庭成员人格平等的价值观上;④报以炽热恒久的情感。(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8、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5-17题。(2013南京9月调研)我看文化热王小波&&& 我们已经有了好几次文化热:第一次好像是在八五年,我正在海外留学,有朋友告诉我说,国内正在热着。到八八年我回国时,又赶上了第二次热。这两年又来了一次文化批评热,又名&人文精神的讨论&。看来文化热这种现象,和流行性感冒有某种近似之处。前两次热还有点正经,起码介绍了些国外社会科学的成果,最近这次很不行,主要是在发些牢骚:说社会对人文知识分子的态度不端正,知识分子自己也不端正;夫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我们要向君子看齐&&可能还说了些别的。但我以为,以上所述,就是文化批评热中多数议论的要点。在文化批评热里王朔被人臭骂,正如《水浒传》里郓城县都头插翅虎雷横在勾栏里遭人奚落:你这厮若识得子弟门庭时,狗头上生角!文化就是这种子弟门庭,决不容痞子插足。如此看来,文化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还有点党同伐异的意思;但我不愿把别人想得太坏,所以就说,这次热的文化,乃是一种操守,要求大家洁身自好,不要受物欲的玷污。我们文化人就如唐僧,俗世的物欲就如一个母蝎子精,我们可不要受她的勾引&&像这样热下去,我就要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了。&&& 我知道一种文化的定义是这样的:文化是一个社会里精神财富的积累,通过物质媒介(书籍、艺术品等等)传诸后世或向周围传播。根据这种观点,文化是创造性劳动的成果。现在正热着的观点却说,文化是种操守,是端正的态度,属伦理学范畴。我也不便说哪种观点更对。但就现在人们呼吁的&人文精神的回归&,我倒知道一个例子:文艺复兴。这虽是个历史时期,但现在还看得见、摸得着。为此我们可以前往佛罗伦萨,那里满街都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这种建筑是种人文的成果。佛罗伦萨还有无数的画廊、博物馆,走进去就可以看见当时的作品&&精妙绝伦,前无古人。由于这些人文的成果,才可以说有人文精神。倘若没有这些成果,佛罗伦萨的人空口说白话道:&我们这里有过一种人文精神&,别人不但不信,还要说他们是骗子。总而言之,所谓人文精神,应当是对某个时期全部人文成果的概括。&&& 现在可以回过头去看看,为什么在中国,一说到文化,人们就往伦理道德方面去理解。我以为这是种历史的误会。众所周知,中国文化的最大成就,乃是孔孟开创的伦理学、道德哲学。这当然是种了不得的大成果,如其不然,别人也不会承认有我们这种文化。很不幸的是,这又造成了一种误会,以为文化即伦理道德,根本就忘了文化应该是多方面的成果&&这是个很大的错误。不管怎么说,只有这么一种成果,文化显得单薄乏味。打个比方来说,文化好比是蔬菜,伦理道德是胡萝卜。说胡萝卜是蔬菜没错,说蔬菜是胡萝卜就有点不对头&&这次文化热正说到这个地步,下一次就要说蔬菜是胡萝卜缨子,让我们彻底没菜吃。所以,我希望别再热了。&&& (选自《沉默的大多数》,有删节)15.作者批判的观点是什么?他针锋相对提出的观点又是什么?(6分)【答案】文化是一种操守(文化即伦理道德)。文化是多方面的创造性劳动成果。(每点3分)&16.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答案】先点明最近一次文化热的实质和荒谬之处;再以文艺复兴为例,阐释什么是真正的人文精神;最后,揭示这次文化热的原因及危害。(6分,每点2分)17.文末画线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看法?(6分)【答案】这次文化热是把伦理道德当文化,(2分)再这么热下去,就会越走越窄,(2分)把伦理道德的细枝末节当文化,而真正的文化就没有了。(2分)& 9、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对悲剧的深沉纪念王开岭在对&悲剧&的日常感受上,除了重大轻小的不良嗜好,人们总惯于以整体印象代替个体的不幸&&以集体的名义遮蔽最真实的生命单位。数字仅仅描述体积,它往往巨大,但却被抽空了内涵和细节,它粗糙、笼统、简陋、轻率,缺乏细腻成分,无疼痛感,唤不起我们最深沉的人道主义的感受。过多过久地停留在数字上,往往使我们养成一种粗鲁的记忆方式,一种遥远的旁观者态度,一种徘徊在悲剧之外的&客人&立场,不幸仅仅被视为他者的不幸,被视为一种隔岸的&彼在&。如此,我们并非在关怀生命、体验悲剧,相反,是在疏离和排斥它。说到底,这是对生命的一种粗糙化、淡漠化的打量,我们把悲剧中的生命推得远远的,踢出了自己的生活视野和情感领地。久之,对悲剧太多的轻描淡写和迎来送往,便会麻木人的心灵,情感会变得吝啬、迟钝,太多的狭隘和不仁便繁殖起来了,生命间的良好印象与同胞精神也会悄悄恶化。感受悲剧最人道和理性的做法:寻找&现场感&!为不幸找到真实的个体归属,找到那&一个,又一个&&&的载体。世界上,没有谁和谁是可以随意叠加和整合的,任何生命都唯一、绝对,其尊严、价值、命运都不可替代。生生死死只有落实在具体的&个&身上才有意义,整体淹没个体、羊群淹没羊的做法,实际上是对生命、对悲剧主体的粗暴和不敬,也是背叛与遗忘真善的开始。同样,叙述灾难和悲剧,也必须降落到实体和细节上,才有丰满的血肉,才有惊心动魄的痛感和震撼,它方不失为一个真正的悲剧,悲剧的人性和价值才不致白白流失。记得有个地方的&犹太人遇难者纪念馆&,在设计上就注重了&个&的清晰,它拒绝用抽象数字来控诉什么,而是费尽心机地搜录了大量个体遇难者的信息:日记、照片、证件、信件、日用品、纪念物、甚至还有声音资料&&当你对某一个名字感兴趣时(比如你可以选一个和自己容貌酷似或生日相同的人),便可启动某个按钮,进入到这个个体的生命故事中去,与其一道重返半个世纪前或晴朗或阴霾的日子,体验那些欢笑和泪水、安乐和恐怖、幸福和屈辱&&这样一来,你便完成了一次对他人的生命访问,一次珍贵的灵魂相遇。记住了他,也就记住了恐怖和灾难,也就记住了历史、正义和真理。与这位逝者的会晤,相信会对你今后的每一天、你的信仰和价值观,产生某种影响。它会成为你生命中一个珍贵的密码&&灵魂密码。这座纪念馆贡献了真正的&悲剧&。重视&小&,重视那些不幸人群中的&个&,爱护生也爱护死,严肃对待世上的每一份痛苦,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意义重大。它教会我们一种打量生活、对待同胞、判断事物的方法和价值观,这是我们认知生命的起点,也是一个生命对待另一个生命的最正常态度。在世界眼里,我们也是一个&个&,忽视了这个&个&,也就丧失了对人和生命最深沉的感受。其实,生命之间,命运之间,很近,很近。&15.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答案】先指出人们对&悲剧&日常感受上的不良嗜好,并分析其弊端;其次提出感受和叙述悲剧最人道和理性的做法;最后指出重视&个&对人和生命的重大意义。(6分,每点2分)16.文中写&犹太人遇难者纪念馆&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举例证明叙述灾难和悲剧必须落到实体和细节上(2分);强调这样纪念会对每一个参观者产生心灵震撼(2分);为下文得出结论提供依据(2分)。&17.本文题为&对悲剧的深沉纪念&,请联系全文说说&深沉&的内涵。(6分)【答案】关怀个体生命(严肃对待世上的每一份痛苦)(2分);体验悲剧(唤起人们人道主义的感受)(2分);记住历史、正义和真理的同时,教会我们打量生活、对待同胞、判断事物的方法和价值观(2分)(若只答前一句,得1分)。& 1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2012南京一模)口述历史与城市记忆金光耀&&& 口述历史在保存历史记忆方面具有其他形式的文献资料无可替代的价值,成为历史记忆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来源。人类在发明文字前以&口口相传&的方式讲述自己的故事,就是通过口述保存历史记忆的最早形式。&&& 在很大程度上,历史记忆是由于人们接受了对历史事件的叙述而形成的。在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在对历史事件的叙述中起着决定的关键性的作用,从而出现了对历史的宏大叙事的传统。但在这样背景下形成的历史记忆显然是不够全面的。&&& 我们知道,文献、档案等文字资料主要集中于政府层面和社会精英的政治活动,通常成为宏大叙事的资料来源。而即使对这些政治活动尤其是其细节,光靠档案或文字资料有时也是无法了解其详的。而丰富的历史细节不仅有助于深化对历史真相和本质的认识,有时甚至还会改变对历史本身的看法。至于社会生活尤其是底层民众的日常生活,传统意义的档案资料则记录更少。市民的日常生活、社会习俗、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是城市记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就需要通过口述历史的方式予以记录和保存。因此,口述历史在保存城市记忆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然,口述历史提供的信息也会有误差或失真。这种情况的发生有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原因。就客观而言,人脑不是电脑,人的记忆因时间久远发生误忆甚至失忆,可说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主观方面的原因可分为两类。一类或是受个人经历、情感等因素影响,或是因时代变动导致后来的认识覆盖了先前的认识,这两种情况都会使口述者提供的信息失真,但作为当事人而言,是无意识的。另一类则是为了&隐恶扬善&,刻意遮蔽个人的不光彩一面,而着意提升个人的光辉形象。上述因素提醒我们对个别的口述历史应该谨慎对待。但当我们就同一个话题访谈一个群体,尽管这个群体中的个体间的口述存在差异、矛盾甚至冲突,这些不同的叙述却会产生抵消效应,从而可以提供较为接近历史真相的叙述。这有点像&盲人摸象&,摸象者提供的信息是相互矛盾的,但综合起来却是关于大象的较为完整的信息。&&& 不过,需要提醒的是,即便集体记忆也有发生偏差和失误的时候。&文革&期间因为存在过各种票证,许多东西需凭票供应,因此在绝大多数城市人中便有猪肉凭票供应的记忆。而事实上,在文革期间有些城市的猪肉是不凭票敞开供应的。之所以会产生凭票供应的记忆,是因为人们将&票证时代&的记忆与对&文革&的苦难记忆、创伤记忆、灾害记忆混同起来,从政治价值判断出发形成了失真的记忆。这告诉我们,历史学家在口述历史积淀为历史记忆的过程中应该主动地发挥积极作用,使口述历史能够真正承担起传承城市记忆的重任。成千上万的老年人是传承城市历史记忆的重要群体。有组织、有计划地对老年人开展专题性的口述历史采访,主动保存历史记忆,这也是让老年人&老有所为&的一种很好的形式。有组织的大规模口述项目可以做单兵作战无法做到的事情,可以对具有相同背景的老年人群体就同一个题目开展口述采访,这样一个访谈不是能很好地保存起我们的城市记忆吗?(节选自《文汇报》日)15.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答案】首先,论述口述历史的价值和作用;(2分)其次,指出口述历史也会有误差或失真(偏差和失误)并分析产生的原因;(2分)最后,呼吁开展口述历史的工作。(2分)【评分建议】6分。每点2分。16.口述历史在保存城市记忆方面具有不可替代作用的依据是什么?(6分)【答案】可以丰富历史记忆的细节;可以深化甚至改变对历史本身的认识;可以记录和保存普通民众日常生活等方面的信息。【评分建议】6分。每点2分。17.作者认为应如何开展口述历史的工作?(6分)【答案】应慎重对待口述历史,避免主客观因素造成的口述信息失真;应给予传承城市历史记忆的老年人群体足够的尊重;应有组织、有计划地对老年人开展专题性的大规模的口述历史采访。【评分建议】6分。每点2分。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推荐
兴趣文章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关于春节的文章 老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