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络暴力举网络诈骗报警平台台

12版:数字青年
新闻排行榜 热点新闻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 &&& 往期回顾 & && &&&
人人都可能成为网络暴力受害者
实习生 张翔宇
中国青年报
&&&&网名为“cherrychen89”的女孩近日因在微博中辱骂某航空公司乘务长而受到网民关注。事情的起因是,“cherrychen89”在飞机上使用了手机的“飞行模式”,而乘务长要求其关闭手机。有网民认为,乘务长是为了保证飞行安全,从工作职责上来说,她没有错,该乘客在微博上使用侮辱性语言攻击乘务长,至少是一种诽谤他人的行为。在网民的指责下,“cherrychen89”最终删除了该条微博。
&&&&2011年,一部名为《网络暴力》的电影出现在公众视野。影片讲述了一个女孩沦为网络暴力受害者的故事,她的朋友和家人也因此付出了代价。
&&&&“互联网让人们能够自由地表达观点,尽情地发泄情绪,也很容易产生网络暴力,很可能会对现实生活中的当事人造成严重伤害。”包头师范学院新闻系老师袁丽媛说。袁老师曾经做过一项关于“网络暴力”的课题研究,她认为,如果任由网络暴力发展,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网络暴力受害者。
&&&&网络暴力事件缘何频发
&&&&不久前,武汉“五道杠”少年在网上走红,一个12岁的孩子2岁时看《新闻联播》、7岁时看《人民日报》的经历招来网民热评。其中批评声远大于赞扬声。有网民甚至用“少年官僚”、“虚假做作”、“什么父母啊”、“学校都在教孩子当大官、发大财”等语言进行指责、谩骂。
&&&&在网上发表具有攻击性、煽动性和侮辱性的言论,造成当事人名誉损害,人们习惯称之为“网络暴力”。“网络暴力”在突破了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交往的道德底线的同时,往往也伴随着侵权行为。一些事件还未经证实,就有网民发表具有攻击性、侮辱性的言论,造成当事人名誉受损,心理承受重压;甚至一些网民还挖掘出当事人的个人隐私,侵犯其隐私权。
&&&&网络暴力并不仅仅局限于语言暴力。网上频频出现的人肉搜索、“水军”围攻等事件,都可以归入网络暴力。2009年8月,上海女孩娄婧参加选秀节目,引发了一场网友关于其肤色的争论。之后,网友对这位“巧克力女孩”的兴趣转变成对她的“人肉搜索”,娄婧的身世被“挖”出来,最后话题也转变成对她和她母亲身世的攻击。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金兼斌认为,网络暴力的产生有很多方面原因,从社会层面看,社会本身问题很多,公众和网民的情绪充满戾气;从公众层面看,公众整体的网络素养、道德水准有待提高。这甚至和受教育程度没关系,教授在微博上照样也会破口大骂、无中生有。涉及具体的不同的网络暴力事件,又往往有其具体、特殊的原因。
&&&&“就一些网络热点事件而言,很多人在网络上发布言论是出于正义感,但也有人是把自己对社会和他人的不满发泄到网络上,还有人则是出于无聊,喜欢制造事端。”袁丽媛认为,网民进入网络世界之后,匿名的特点使其行为在虚拟空间的包围中产生安全感,这便使得恶搞、谩骂、谣言、诋毁等非常态行为表现在互联网上。他们倾向于放纵自己的行为,并认为自己在这个“观点的自由市场”中不会受到惩罚,因此,一系列网络暴力事件就这样发生了。
&&&&网络减压不能以伤害他人为代价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恨标准,有时候可能受情绪的操控就在网络上评论和转发一些信息,比如我就曾经主动转发方正县为日本开拓团立碑这条微博,包括一些谩骂的声音,我都进行了转发。”湖南大学学生谭江平告诉记者,很多人都参与过网络暴力事件的评论,有些时候仅仅是为了宣泄,“利用网络宣泄是不是可以缓解现实社会中的矛盾呢?”
&&&&金兼斌表示,确实有网络减压这种说法,但也不能过分夸大它的效果。有些人发泄后情绪会好很多,但有些人发泄后情绪会更加激动。总的来说,发表言论时要有所克制,当然有看法也必须表达出来。归根到底,网上的意见还是要在公众话题的讨论中,达到改进社会状况的效果。
&&&&利用网络减压要适当,不能造成对他人的侵害,否则就会越过道德的底线甚至违犯法律。关注网络知识产权维权的律师刘宏辉表示,微博造就了一个聚拢言论,并将之高速传播的平台,对于网络暴力的侵权行为,法律规范一直都存在,只不过有人受到侵权却并不在意,“网民有了新鲜的空间和平台,要学习在互联网平台上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做事情达到什么适当的程度。如果一条微博是辱骂别人的,侮辱别人的,这个事情无论真假,都不能传播。”
&&&&重庆大学学生王鑫每天都会关注微博中的热点事件,他认为:“转发微博并不代表我就支持原作者的言论,有时恰恰表示自己另有看法。遇到我觉得不可理解的言论,我会跟着调侃、讽刺一番。如果有人遭到了无端的辱骂,我也会利用转发表示同情。”
&&&&刘宏辉表示:“如果你发表意见,有自己的态度,我觉得是可以的。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理由,对于事实不清楚的,不要盲目转发,至少要表明自己的观点。真正制造谣言的人要承担责任,其他网友不要盲目跟风,随意转载,围观式的转载有可能扩大侵权行为。”
&&&&现行法律如何规制网络暴力
&&&&网络暴力不仅危害当事人,还会造成网络环境的恶化。金兼斌认为,言论自由并不等同于网民可以对言论不负责任,“网上的言论也和现实社会中一样,在表达的同时也要注意克制和限度。网络暴力问题的关键点就是你是处于理性的状态,还是抛开理性去攻击、诽谤。理性的争论可能很激烈,但不在网络暴力的范围内。”
&&&&网络暴力不是一个法律概念,刘宏辉解释说:“对于网络上的不法行为,法律上是有规定的,利用现行的法律完全可以规制这种状况。”所谓网络暴力,不外乎在网上发表言论,达到侮辱别人、诽谤别人的目的,侵犯别人的名誉权,如果达到一定程度,《侵权责任法》上有规定,属于侵犯名誉权的行为。网民如果对诽谤、侮辱他人的信息,不加判断就主观地进行传播,这种行为客观上对他人造成了伤害,也是一种侵权行为。
&&&&除了网民的言行要受到法律约束,网络服务商也需要遵守《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的规定。作为内容服务商,直接在平台上发表内容,是要承担侵权责任的;平台知道违法信息存在不去删除,或者权利人举报侵权信息,要求删除,平台服务商如果不删除也要承担违法责任。
&&&&在金兼斌看来,很难只依靠法律和规定来约束网络上的言论,对于网络暴力问题,更多还是要依靠网民的行为自律和道德风尚。“例如有些网站通过技术手段来设置敏感词屏蔽,但网民可以用其他词和方法来代替。所以要杜绝网络暴力的出现,归根到底还是要依靠网络环境的改善和网民素质的逐渐提升。”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网络暴力太可怕了,英国都开始整治,为什么我们国家还不作为?_网络暴力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30贴子:
网络暴力太可怕了,英国都开始整治,为什么我们国家还不作为?
今天在微信看到一篇文章,发现英国那边网络暴力已经算犯法了,为什么我们国家一点反应都还没有呢?!!
宽带网,家庭宽带新装用户,50M及100M用户免费畅享“魔百和”一年!办理东方有线资源的用户还赠送东方有线高清节目包.
英国的新条款规定创建鼓励暴力的标签,号召他人转发具有攻击力的图片都算违法。 如果你将他人的家庭住址,银行信息或者其他私人信息发布到网上,或者发布他人带有侮辱性质的图片,他人也算犯法行为。
咦,人好少,反对网络暴力的人好少啊
都没人,那我就懒得去粘贴复制了,直接甩链接,大家去看吧
网络暴力个人感觉你不鸟这群傻屌就行了,一群背后说人坏话的傻屌而已,这种人别说网络,现实也大把,巴不得人家倒霉,为什么他们会有这种想法,说白了还不是自己本身垃圾,但又想满足自己的虚荣感,但提升自己这种积极的方式他们没能力或不想做,那该怎么办呢.那就只能踩别人低的人,或者他们感觉可以辱骂的点,例如人家爆粗他们叫骂没文化,人家蹲下就骂人家没素质,反正就是没事找事好显摆自己好像多文明多高尚多进步一样,这种人,说实话别搭理这群傻屌就行,因为网络暴力只是让你更加客观的领悟而已,但现实这种语言暴力大把,不然那来三大姑四大妈的碎碎嘴。你不能指望别人有多大进步,你只能让自己别搭理傻子。
而且你说整治,那不是让大妈大爷不八卦别人,你认为可靠么?没准真的实名制后有些傻吊为了出名,天天撕逼那些明星,更加网络暴力,最典型的例子兄弟,没事就开喷,这不也是典型的网络暴力,人家还特么靠这种网络暴力给自己蹭热点,你要相信这些人别的不行,咋钻法律漏洞和人在网上撕逼网络暴力人家肯定是一把好手。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就好像有人造谣你女同学不是处女,难道你女同学要跟所有人说她是处女,就算校方啥的处置了造谣人,但伤害已经造成,或者造谣者的目的已经造成了,就是让女同学身败名裂。那些网络暴力制造者说白了只不过是群想证明自己存在的弱智逗比,因为他们在现实社会根本就是不思进取的废物。
等日本把唐泽贵洋和恒心zz们关个7,8年再来考虑中国
除了网络暴力与现实,不懂它们还有什么新招数
希望中国也今早立法
快点吧!管管这些事!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网络暴力让无辜者躺枪 是以暴制暴还是见义巧为?_网易新闻
网络暴力让无辜者躺枪 是以暴制暴还是见义巧为?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网络暴力让无辜者躺枪 是以暴制暴还是见义巧为?)
央广评论员& 马尚田
这事缘起于顺风小哥被打。打人者李某,我看有些报道称它“李先生”,他不配,就冲他欺负快递小哥的那个恶言恶行,他配不上“先生”。先生是多高级的称谓,他配不上,叫它李某已经够抬举他了。现在,李犯已经给逮进去了,寻衅滋事,恐怕要在局子里住上十天半天个月。
网络暴力让无辜者躺枪
即使这样,也并不能平息众怒。他不仅冒犯了顺风人的尊严,也勾起了全国网民的怒火。顺风老总不是震怒吗?“我王卫如果这事不追究到底,我不再配做这个总裁。”你看看,那么低调的人都给逼得跳起来了。网民这么生气为什么?这个事情的确恶劣,有点正义感的人都会很气愤。我昨天冷不丁看了视频,一整天心情都不好。
现在的问题是,网民怎么处理他们的愤怒呢?“人肉”这个李某人,也不知道哪位老兄从哪里找到的电话和家庭住址,发出了“江湖追杀令”,众网民开始电话恐吓,上门拍视频,还给人家寄去了花圈和寿衣。可是,电话不是李某人的,住址也不是李某人的,坏了,让无辜者不胜其扰。所以,我要做这期节目探讨一下,路见不平,是以暴制暴还是见义巧为?
见义勇为出手过重被判刑
“见义巧为”这词,我也刚刚听说,是听某专家说的。我注意到另一个最新的案件。在公交车上,有色狼对某女子动手动脚,猥亵非礼,一位少年小郭见义勇为,把这色狼给打了。要知道这小郭可是武校的,结果是,出手太重,把色狼给打成重伤。
法院判决,小郭故意伤害,有罪,要判刑,有期徒刑2年6个月,缓刑3年。还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有专家就站出来说,我们一定要“见义巧为”,碰到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打电话报警或者告知公交车司机来处理,或者拍下视频,留下物证什么的。
这事有一点我提请注意,阻止犯罪一定要及时。比如面对色狼,在那么危急的时刻,能够及时对受害人伸出援手是最要紧的。至于如何掌握好技巧和分寸,这对见义勇为者来说,的确既考验勇气,也考验智力。
顺风老总情商挺高
咱们说回顺风小哥被打一事,对打人者,网民表达愤怒,以暴制暴肯定不可取了,但怎样既表达了我的义愤填膺,又不惹下麻烦呢?
我觉得顺风老总的做法很值得称道。利用舆论和法律的力量,顺利解决了,而且赢得一片称赞。我觉得这是四两拨千斤的做法。他只用了两个动作,一是拍案而起,表达自己的恨恨不平;二是拒绝接受道歉,“道歉有用,要法律干吗”?话说得很漂亮。从这事上,我们看出顺风老总情商挺高。
处理噪音骚扰见义巧为
说到见义巧为,我还想到一个案例。长途列车上,很多人晚间休息了,可是碰到大声打电话的人怎么办?有一位真正的“先生”跟我说,你不一定要急赤白脸跟对方吵架,你可以轻声去跟对方商量:姐姐,跟你商量个事呗?能小声点吗?大家都休息了。
对方识趣的话,也就罢了。如果碰到不讲理的,反把骂一顿你怎么办?那你就说:哎呀,对不起,姐姐,耽误你打电话了,你尽管打,声再大一点。
我们听了,都哈哈大笑。这涉及到技巧,的确也涉及到情绪的处理。气愤这个情绪是中性的,小人生气,君子也生气。我们带着气愤的情绪去处理事情,却不要被气愤的情绪所牵引,冲昏了头脑。
唐雎使秦不辱使命的秘诀
古时候,有一桩公案。秦王有一次要跟安陵君换地,说用五百里之地换安陵,安陵不过50里嘛,这看上去以大易小。实际上压根没打算换地,就是生要。不行,你拱手投降吧。
安陵君当然不答应,就派唐雎出使秦朝。秦王就说了“我要跟你们换,你们为什么不跟我换呢。你藐视我吗?”唐雎说,“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我就是不换,你咋地吧?
秦王大怒,你知道天子之怒吗?“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摆明了开始要挟,你不听我的,小心我收拾你们。
唐雎可是不好惹的主,马上回了一句:“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秦王好笑,老百姓生气,能怎样?“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说了:“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你把我们惹急了,大不了跟你拼命。看咱俩谁损失大?
秦王当时就告饶了,行行行,算你狠。这事就这样吧。以后暂不提了。
面对巧取豪夺,唐雎这差事干得漂亮,他凭借的不只是语言的技巧,还有一腔义愤,愤怒不但没有让他失去分寸,而是理直气壮,变成克敌制胜的法宝。
(原标题:网络暴力让无辜者躺枪 是以暴制暴还是见义巧为?)
本文来源:央广网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您所在的位置:
中国网络暴力第一案开审 网友当庭哭声一片
日08:43  
&图为网友当庭哭泣
死亡博客引发首例"网络暴力案" 原被告接受专访
图为本案原告王菲 图为本案被告之一张乐奕
图为被网友涂写标语的王菲父母家门口
法制网北京4月17日讯 今天,备受关注的中国“网络暴力第一案”在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上午7时就有网友赶来旁听,甚至还有从上海专程赶来的一位女网友,得知姜岩去世的消息患上抑郁症,并两次来京。到上午9时开庭时,法庭里坐满了近30家媒体的记者和数十名网友,但依然有十几名网友没有领到旁听证,站在法庭外面焦急地相互交流着。
? | ?推广 |
引人关注的原告王菲并没有出现在法庭上。王菲的律师张雁峰说:“王菲之所以没有亲自到庭,一是因为担心网友们的‘臭鸡蛋’;二是他不希望以这种方式站在众人和媒体面前;三是因为网上披露的有关姜岩自杀前后的很多内容都是不实的,王菲打官司就是为了澄清事实。”
针对原告的起诉,第一被告人张乐奕答辩时直指王菲出轨才是姜岩自杀的起因。张乐奕说:“原告因为对婚姻不忠诚导致妻子姜岩自杀,对于上述事件进行陈述以及评价,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不构成对原告名誉权的侵犯。”
庭审中,针对网上传播的“王菲刺激姜岩导致自杀”的帖子,原告律师提供了通信详单,证明原告及家人并未刺激姜岩,原告父亲在12月26日上午仅给姜岩发过一条短信。是姜岩给原告父亲打电话,谩骂原告一家及原告。但被告却称,在姜岩和王菲父亲的最后通话之前,有长达17分钟的和“第三者”刘方(化名)的通话。
整个上午的举证质证过程,几乎全部围绕着是否因为王菲有“第三者”才导致姜岩自杀而展开。张乐奕的律师还当庭拿出了姜岩留给姐姐的遗书宣读。最后,张乐奕和律师当庭播放了长达十几分钟的录像资料,姜岩的父亲在录像资料中讲述了姜岩自杀的前后,最后,躺在病床上的姜岩母亲声泪俱下。此时,法庭上的众多网友们纷纷议论,大多数网友在默默地流泪,有的网友小声抽泣起来,甚至有一位网友难忍悲痛离开法庭,在院子里抽泣起来。
下午一开庭,证人吴某出现在法庭上,这位来自天津的证人是姜岩的网友。他向法庭证明,姜岩自杀前把博客密码告诉自己,并委托其在12小时后将博客打开。日晚上,吴某通过QQ联系上了姜岩的姐姐姜红,并将姜岩的博客密码告诉姜红。但是,吴某称姜岩是通过手机短信告知其密码,因为手机丢失无法提供短信。
张乐奕的律师当庭表示:“在姜岩第一次自杀时,是证人提醒了姜红拯救了姜岩。这证明了博客的密码是姜岩给证人的。当时第一次看到的内容和现在是一样的,没有改变。”接着,姜岩的姐姐姜红以证人的身份出现在法庭上。姜红坦言自己是姜岩生前最后2天唯一的见证人。她回顾了姜岩与王菲恩怨的前后,指称“姜岩的后事王家说先火化,其他的后事一切不谈,但没有达成共识。王菲告知我一切事宜由他的律师联系,之后王菲就再没有出面”。
鉴于被告还有补充证据提交,法庭最后宣布休庭,下次开庭时间另行通知。
日,31岁的北京女白领姜岩从24层楼的家中纵身跳下,用生命声讨她的丈夫王菲和“第三者”。在自杀之前,姜岩在网络上写下了自己的“死亡博客”,记录了她生命倒计时前2个月的心路历程,并在自杀那天开放了博客空间。此事最终成为2008年网络第一大公共事件。
从在论坛里漫骂,到专门设立网站群起而“骂”之,再到启动“人肉搜索引擎”揭露隐私,“死亡博客”事件从网络漫骂转换成现实中的人身攻击和群体围堵,这场“讨伐”终于演变成一起“网络暴力案”。
3月28日,因此事再度患上抑郁症的王菲在经历了四个月“惊弓之鸟”般的生活之后,最终选择走上法庭。“北飞的候鸟”、“大旗网”、“天涯”三家网站成为被告。
那么,姜岩之死如何由一个私人事件变成公共事件?其中到底还潜藏着什么鲜为人知的内幕?身为原告的姜岩丈夫王菲和身为第一被告人的姜岩前男友张乐奕首次面对媒体,接受了本报独家专访。
当事人解密白领自杀始末
在接受采访之前,王菲一直躲在北京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拒绝见任何媒体记者和所有陌生人,甚至连电话都没有,唯一与外部联络的方式只有一个电子信箱。4月9日和11日两个晚上,笔者分别采访了本案中的原告王菲和被告之一张乐奕,通过他们的讲述,还原事件全部过程。
张乐奕告诉笔者,姜岩1976年出生于北京,在大学里与他谈了四年恋爱,毕业前两人和平分手。张乐奕留在北京后来成为某外资公司的高级技术顾问,而姜岩毕业后曾被安排到非洲工作两年。之后,姜岩结婚,张乐奕渐渐不再跟姜岩联系。
王菲对笔者讲述了他们从认识到产生矛盾的过程。2002年,姜岩与比她小4岁只有初中学历的北京男孩王菲恋爱。2002年两人在北京购买了一套期房,2004年搬入居住。日,两人结婚,但关系开始冷淡。由于各种矛盾,还多次发生激烈争吵。2007年“十一”假期,王菲单位组织出国旅游,王菲与单位同事女孩刘方(化名)在意大利拍下亲密照片,王菲的“婚外情”被姜岩发现,两人由此陷入无边无际的争吵中。
日,姜岩正式记下“死亡博客”的第一篇。之后,她锁定博客,使他人无法浏览。12月26日,姜岩在博客上贴出王菲和刘方亲密照,向王菲发出了一个“网络追杀令”。12月29日下午5点半,姜岩从24层楼跳下。
“人肉搜索引擎”揭露隐私
王菲告诉笔者,姜岩自杀后,她的博客很快被网友转贴到各大论坛,引起极大关注。因为博客中公布了王菲和刘方的照片和姓名,很快,王菲和刘方的电话、家庭住址等内容都被网友们公布出来,众多网友留言谴责。而王菲所在的公司也马上暂停两人工作,其后责令两人辞职。
张乐奕说,他是在日,突然接到姜岩姐姐的电话,得知姜岩已跳楼自尽。随即他上网浏览了姜岩死后留下的“死亡博客”。当天,张乐奕在自己的博客上写下了第一个祭奠姜岩的帖子。
1月9日,张乐奕约见姜岩的姐姐,她告诉张乐奕,王家的一些做法导致了姜岩至今没有下葬。于是张乐奕决定自己建立一个网站,让大家对“死亡博客”事件有一个全面了解。张乐奕用姜岩博客的名字申请了一个域名。1月11日晚上,“北飞的候鸟”网站正式开通,张乐奕独自担任网站管理员,负责上传相关内容,在网站名字下方写着“向北的最远方,唯一的救赎”。在“关于网站管理”条款中,张乐奕提出:请不要在这里报复性地贴任何人(包括王菲以及刘方)的通信方式、家庭住址,不要再让他们出现在这里。张乐奕说,他之所以要做一个祭奠网站是想给后来的人一点启示,不要让这种悲剧再次发生。
日,姜、王两家通过代理人达成一致,双方在墓地选择、赔偿等方面已无异议,但未透露赔偿数额。1月25日,姜岩终于下葬。王菲并没有出现在告别仪式上,而是由他哥哥出面。
然而,由于网友们的一些期望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尤其是王家的沉默更是引发网友们的极大愤慨。对此,王菲说:“其实网友们不知道,我们全家已经身心俱疲,我像惊弓之鸟,家人的平安和安静是我在经历了这样一次事件后唯一的愿望。对于很多网友坚持的‘正义’,我已经无能为力了。再说,根本没人听我解释。”
Copyright & 1998 - 2016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网络暴力-新闻中心-21CN
<OPTION value=''
 [缘起] “铜须事件”引发海外媒体的严重关切。《纽约时报》、《国际先驱论坛报》和《南德意志报》等欧美报纸,相继刊发报道,质疑中国网民的做法是对个人权利(隐私权、情感和生活方式选择权等)的严重侵犯。《国际先驱论坛报》以《以键盘为武器的中国暴民》为题,激烈抨击中国网民的“暴民现象”。[] []
“暴力”事件之一:“铜须”事件
  缘起:4月13日,一男子在网上发帖称妻子沉迷《魔兽世界》,并在一次玩家聚会后与网名为铜须的男子发生一夜情。
此后网友开始声讨铜须,有网友调查出铜须的姓名、手机号、照片等并公布在网上。网友采用发帖,在游戏中集会、谩骂、“自杀”等方式声讨24岁在校生铜须。
  影响:“铜须”的生活在目前的这个阶段应该说是完全改变了,现在他躲在家里不能上学,不能见朋友,每天要接无数的骚扰电话,更不要说骚扰短信和网络上的漫骂。[]
  相关新闻:
“暴力”事件之二:虐猫
  缘起;“踩猫事件“一夜之间成为在各大网站的热帖,网站上的评论成千上万。网友们一个个愤慨万分,对“踩猫”
女人声讨谴责,誓言要将凶手揪出来。[]
  影响:此后,小张接到的陌生电话就从来没有断过。这些人无一例外的劈头盖脸指责小张无情地虐待小动物、毫无人性之类的话,有的电话常常在小张上课和睡觉时响起,连小张身边的同学都受到了影响”[]
  相关新闻:
“暴力”事件之三:韩寒高晓松骂战
  缘起:韩寒和白烨爆发论战,导演陆川因替牵涉其中的父亲陆天明说了几句话,即遭到“韩迷”的恶毒攻击。出于为“哥们儿”打抱不平,高晓松3月23日在博客上贴出律师函,声称将控告韩寒。[]
  影响:高晓松在写给网友的留言里不无感慨:“你们一辈子说的脏话都没他们一篇留言里多,咱们原本清谈小酌的这里已成了一片汪洋粪坑。”
  相关新闻:
“暴力”事件之四:女秘书PK老板 “邮件门”
  缘起:北京、上海到成都、广州、南京……全国所有知名外企都在疯狂转发一封来自EMC北京总部的电子邮件:EMC大中华区总裁陆纯初和他的高级女秘书因工作琐事发生激烈争吵,导致后者被迫离职。[]
  影响:尽管无论是邮件附加的个人点评还是BBS上的讨论,力挺瑞贝卡的声音都超过了八成,但外企人力资源部的管理层却并不买账。“这事儿闹得太厉害,我已经找不到工作了”。
  相关新闻:
■ 网友调查
■ 天涯管理人员“麦田”总结的“网络暴力”四大特征
  ■极端不负责任,不去考虑自己行为的后果。
  ■网友争抢道德的制高点,一旦占据了所谓的道德高地就开始用合理、合法的语气攻击他人。
  ■非此即彼的“圈子文化”,不做朋友就是敌人。
  ■煽动者从不例举事实,只凭臆断宣泄感情和煽动网民情绪。
● 新名词--“网络哄客”
  凭借网络技术的飞跃,一个无须为自己的言论承担任何道德和法律风险的言论平台形成了。许多人在网上表达不满,起哄已经成了人们发言的一种典型形式。这种新的力量在网络言论平台纠集并产生持续影响,从虚拟到现实,从网络到社会。
  学者朱大可认为,中国现在是一个哄客社会。 []
● 他国解决之道
  虽然韩国网络发达,人均因特网宽带连接居世界第一,但“网络暴力”不断增多。为此,韩国政府决定推行网络实名,净化网络环境。[]
发表评论:
经营许可证编号:
世纪龙信息网络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网络暴力举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