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的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图处于地球的哪个纬度

Copyright &
taihainet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备案号() 闽ICP备案 福建省通信管理局&当前位置:
甘肃省卫星地图加载中,请稍候...
【简称】甘、陇( 甘肃一名始于11世纪,是取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二地的首字而成。由于西夏在其境分置十二监军司,甘肃为其一,元代设甘肃省,简称甘;又因省境大部分在陇山(六盘山)以西,而唐代曾在此设置过陇右道,故又简称为陇。)省会兰州市。
【经纬度】地理坐标:北纬32°31'-42°57',东经92°13'-108°46'
省人民政府驻兰州市中央广场1号。
【面积】 地处黄河上游,位于我国的地理中心。东接陕西,南控巴蜀青海,西倚新疆,北扼内蒙古、宁夏,是古丝绸之路的锁匙之地和黄金路段,并与蒙古国接壤,它像一块瑰丽的宝玉,镶嵌在中国中部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上,东西蜿蜒1600多公里,纵横45.3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4.72%。
人口2562万(2000年)。2004年末,全省总人口为2618.7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749.23万人。1990年,汉族人口2051.5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91.7G,少数民族185.6万,占8.3G。少数民族中,世居本省、人口在千人以上的有回、藏、东乡、土、满、裕固、保安、蒙古、撒拉、哈萨克等10个少数民族。
【省名由来】
甘肃:以甘州、肃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属关内道和陇右道;宋时东部属宋秦凤路,西部属西夏;金分秦凤路为秦凤、临洮、庆原三路;元初以甘州置甘肃路(不久即改甘州路),为甘肃得名的开始,后改宁夏行省为甘肃行省;明为陕西行都司;清分陕西省恢复甘肃省,省名至今未变。
【地理位置】
位于中国中部偏西北,黄河上游。地理坐标:北纬32°31'-42°57',东经92°13'-108°46'。东临陕西,东北与宁夏连接,西南与青海、四川接壤,西与新疆、北与内蒙古相连,西北部分与蒙古国交界。
【行政区划】
甘肃省设兰州市、嘉峪关市、金昌市、白银市、天水市、武威市、张掖市、酒泉市、平凉市、庆阳市、定西市、陇南市、临夏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
兰州市:五区三县
   城关区、七里河区、西固区、安宁区、红古区、榆中县、皋兰县、永登县。
嘉峪关市:(不辖区、县,市直管六街道、三镇。)
   五一街道、新华街道、前进街道、胜利街道、建设街道、镜铁山矿区街道、峪泉镇、文殊镇、新城镇
金昌市:一区一县
   金川区、永昌县。
白银市:二区三县
白银区、平川区、会宁县、靖远县、景泰县。
天水市:二区五县
   秦州区、麦积区、清水县、秦安县、甘谷县、武山县、张家川回族自治县。
武威市:一区三县
   凉州区、古浪县、民勤县、天祝藏族自治县。
张掖市:一区五县
   甘州区、山丹县、民乐县、临泽县、高台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
酒泉市:一区二市四县
   肃州区、玉门市、敦煌市、金塔县、瓜州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
平凉市:一区六县
   崆峒区、泾川县、灵台县、崇信县、华亭县、庄浪县、静宁县。
庆阳市:一区七县
   西峰区、正宁县、华池县、合水县、宁县、庆城县、镇原县、环县。
定西市:一区六县
   安定区、通渭县、陇西县、漳县、渭源县、岷县、临洮县。
陇南市:一区八县
   武都区、成县、两当县、徽县、西和县、礼县、康县、文县、宕昌县。
临夏回族自治州:一市七县
   临夏市、临夏县、康乐县、广河县、永靖县、和政县、东乡族自治县、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
甘南藏族自治州:一市七县
   合作市、舟曲县、卓尼县、临潭县、迭部县、夏河县、碌曲县、玛曲县。
【自然地理】全省大部海拔米。
甘肃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全省现有54个少数民族成份,少数民族总人口219.9万,占全省总人口的8.7%。世居甘肃的少数民族有回、藏、东乡、土、裕固、保安、蒙古、撒拉、哈萨克、满族等16个少数民族。其中,东乡族、裕固族、保安族为甘肃的独有民族。省内现有甘南、临夏两个民族自治州,有天祝、肃南、肃北、阿克塞、东乡、积石山、张家川7个民族自治县,有39个民族乡,民族自治地方土地面积17.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39.8%。
  从分布情况来看,回族主要聚居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和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散居在兰州、平凉、定西等地市;藏族主要聚居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和河西走廊祁连山的东、中段地区;东乡、保安、撒拉族主要分布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境内;裕固、蒙古、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祁连山的中、西段地区。全省86个县、市、区中,除少数民族聚居的21个县、市外,其余65个县、市、区中均有散居的少数民族。
甘肃省位于祖国西部,地处黄河上游,地域辽阔。介于北纬32°11′~42°57′、东经92°13′~108°46′之间。东接陕西,南邻四川,西连青海、新疆,北靠内蒙古、宁夏并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甘肃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交错分布。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形狭长,东西长1655公里,南北宽530公里,大致可分为各具特色的六大区域:
陇南山地:这里重峦叠嶂,山高谷深,植被丰厚,到处清流不息。这一区域大致包括渭水以南、临潭、迭部一线以东的山区,为秦岭的西延部分。山地和丘陵西高东低,绿山对峙,溪流急荡,峰锐坡陡,恰似江南风光,又呈五岭逶迤。南疆?纤秀&,北国的&粗犷&,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融合。
陇中黄土高原:位于甘肃省中部和东部,东起甘陕省界,西至乌鞘岭畔。这里曾经孕育了华夏民族的祖先,这里有苍松翠柏,有潺潺溪流,有丰富的石油、煤炭,也有闻名遐迩的名山大川。黄河从这里穿流而过,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三大水库如一颗颗明珠镶嵌在这块充满生机的土地上,把无穷无尽的动力和光明,奉送给这块土地,焕发着它新的活力。
甘南高原:它是&世界屋脊&DD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一隅,地势高耸,平均海拔超过3000米,是典型的高原区。这里草滩宽广,水草丰美,牛肥马壮,是甘肃省主要畜牧业基地之一。
河西走廊:位于祁连山以北,北山以南,东起乌鞘岭,西至甘新交界,是块自东向西、由南而北倾斜的狭长地带。海拔在米之间,长约1000余公里,宽由几公里到百余公里不等。河西走廊地势平坦,机耕条件好,光热充足,水资源丰富,是著名的戈壁绿洲,农业发展前景广阔,是甘肃主要的商品粮基地。
祁连山地:祁连山地在河西走廊以南,长达1000多公里,大部分海拔在3500米以上,终年积雪,冰川逶迤,是河西走廊的天然固体水库,植被垂直分布明显,荒漠、草场、森林、冰雪,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立体画面。
河西走廊以北地带:这块东西长1000多公里、海拔在米的地带,人们习惯称之为北山山地。这里地近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风急沙大,山岩裸露,荒漠连片,一块块山间平原,是难以耕作之地,人烟稀少,能领略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戈壁风光。
甘肃是个多山的省份,最主要的山脉首推祁连山、乌鞘岭、六盘山,其次诸如阿尔金山、马鬃山、合黎山、龙首山、西倾山、子午岭山等,多数山脉属西北-东南走向。省内的森林资源多集中在这些山区,大多数河流也都从这些山脉形成各自分流的源头。
省会兰州市,天水、嘉峪关、平凉、酒泉、张掖、金昌、白银等为省内主要城市。本省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交接地区,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河西走廊绵延于省内西北部;砂磁、戈壁与绿洲相间。主要山脉有祁连山、陇山、西倾山、龙首山、马鬃山等。本省河流多属黄河水系,以黄河及其支流洮河、渭河、祖历河等为主。
【历史文化】
先秦时期,全国分为九州,甘肃省境大部属雍、梁二州,旧?雍梁之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全国为36郡,省境东南地区为北地郡和陇西郡。汉代先在省境置凉州,至元封五年(前106)省境先后改置武都、陇西、金城、天水、安定、北地、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10郡。唐代改郡为道,省境分属关内道、陇右道和山南道,共辖22州。元代始设甘肃行中书省,辖黄河以西七路二州,黄河以东地区为陕西兴远路。明代废省设司,省境属陕西布政司、陕西都司、陕西行都指挥使司。清代设陕西右布政司,后改甘肃布政司,行政中心从巩昌(今陇西县)迁至兰州市,辖今甘肃、新疆、青海、宁夏省区范围。光绪十年(1884)分出新疆。1912年省境又划分为宁夏(原朔方)、西宁(原海东)、兰山、泾原(原陇东)、渭川(原陇南)、甘凉(原河西)、安肃(原边关)七道。1927年废道,1929年分出青海和宁夏两省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省境陇东地区属陕甘宁边区的陇东和关中两分区。日成立甘肃行政公署。日,甘肃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甘肃省名相沿至今。
甘肃建省约有700多年的历史;县的建制早于省的,从春秋时开始萌芽算起,迄今己达2200余年。北宋初期西夏统治河西时设有甘肃军司(驻甘州,今张掖市甘州区)。这是最早出现的甘肃之名。但作为地方行政区划名称,元代才正式设置甘肃省。省名的命名,系西魏、唐代曾置甘州(今张掖市)、肃州(今酒泉市)的第一个字合成。简称甘。因省境的大部分在陇山之西,故亦称陇西、陇右,或简称陇。
   甘肃位于黄河中、上游。远古时期这里的气候比现在温暖、湿润,是个稀疏的草原环境。低凹地丰富的水源,高山茂密的灌木丛,台地上疏松的黄土,灌木、草地上生活的多种动物,为原始人类生存提供了天然适宜的环境。因此,这里是我国历史上经济开发,特别是农业垦殖和古代文化发展较早的地区之一,是形成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根据考古发掘的大量文物证明,远在一二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我们的先民就在这块地方生息、繁衍,利用简陋的石器顽强地同大自然作斗争。建国以来,先后在镇原县姜家湾、寺沟口、黑土梁,庆阳巨家塬,环县楼房子和刘家岔处,发现了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石器、骨器、动物化石和早期人类用火的遗迹。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迹,己发现的有1000处,其中著名的有受仰韶文化影响而发展起来的以洮河、大夏河和湟水中下游为中心,处于母系氏族公社阶段的齐家文化;还有晚于齐家文化,发现己有铜器,已经进入原始社会末期或奴隶社会早期的辛店、寺洼和卡窑文化。古代传说中的四千年前的炎帝(号神农氏)、黄帝(号有熊氏,又号轩辕氏)也起于西北。近几年来,我省考古工作者在省境东部秦安县大地湾发现并挖掘了一处距今年的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址,出土文物8000余件,其中发现的7000年前的地画、5000年前的混凝土和一座建筑面积达450平方米的原始社会会堂式宏伟建筑,系国内首次发现。这处遗址堪与西安半坡村遗址相媲美。这里发现的罕见的三足钵、三足罐珍品,比仰韶文化半坡类型要早1000多年。大地湾遗址的发现,为研究史前史特别是研究古代建筑、文字起源和人类生活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甘肃法制报
甘肃农民报
甘肃经济报
大型纪录片《河西走廊》将力争走向国际
网-科技鑫报
  视频点击量两周均超2千万
  大型纪录片《河西走廊》将力争走向国际
  美兰德总经理崔燕振
  视频点击量两周均超2千万
  目前在中国网络传媒影响力的评估体系主要是三个方面,一个是在互联网的媒体它的相关报道情况,一个是在微博平台上有关的个人意见表达,还有一个就是互联网上有关节目视频的点击收看状况。《河西走廊》这部纪录片,全方位地诠释了一部历史画卷,历史感和时代感交相辉映。可以说在几亿网民中有很大的一个心灵碰撞,或者说有一个和这样一个优秀文化题材欣赏和对话的过程。首先是在今年的3月3日,在央视科教频道开播以后,在互联网上这些相关的媒体有比较高的关注度,有大量的报道,在介绍这样一个事实。这个节目开播第一周有比较大的一个声势和反响。而到了5月9日,这样一个片子重新播出之后,网民关注度持续地提升,并且差不多在半年时间,持续受到网民热捧。除了甘肃当地的网媒比较集中地报道以外,像网易、新民网也报道转载了很多相关的资讯。《河西走廊》在播出之前,有一些相关联的预热,有一些推介,从一个很高的高度来介绍这样一部大题材纪录片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传播意义。
  《河西走廊》在整个播出期间,不管是在电视还是网络视频这些多渠道播出空间上,都有一个积极的回馈和突出的表现。在2015年第10到第11周的时候,《河西走廊》在央视和凤凰视频同步播出,网络视频点击量不断攀升,两周均突破两千万人次这样一个点击的数量规模,到了第11周有四千万人的点击,在互联网上引起了一个巨大的声势,达到了网上点击这样的一个顶峰期,之后呢,一些名人开始对《河西走廊》有一些视频的访谈。也推动了更多网民对于《河西走廊》的点击和收看,包括讨论分享,持续发酵。尤其是第十集《宝藏》,第四集《根脉》等几个剧集都有比较好的表现。《河西走廊》是今年3月份之后,陆续播出的系列优秀纪录片的一个代表,其在互联网上的有关指标都表现的非常突出。在今天互联网和新媒体时代,有关在社交媒体上进一步推广提升或更加系统化、专业化和市场化的这样一个推广打造,同样会让这部片子的影响力会得到一个更大幅度地提高。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纪录片学术委员会会长刘效礼
  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纪录片
  《河西走廊》看了两次,一次在北京从头到尾看了。这是第二次看,感到很亲切。这个片子它的立意很新鲜。衡量一个作品的好坏,第一个就是看立意。这个作品立意非常好,从政治、经济、文化的角度,对河西走廊进行了一次全面地梳理。视野非常开阔。其次,它的表达是专业的。解说非常漂亮,没有空话,是对着画面来讲的,这是非常恰当的文化的补充,所以这个解说就显得一点都不空洞。音乐主旋律非常明显,它的旋律从头至尾就是这么一种音乐,所以说从这几个方面来衡量,我觉得它的表达,也就是说它把自己的立意给观众的时候,表现的非常专业,观众就很容易接受。它也使用了这个情景再现,也有扮演,但是他这个度把握得很好。关键的时候,就林则徐这几个人,还有就是人物没有对话,我们有一些电视纪录片,情景再现时对话就出来了,那就不是纪录片,是电视剧了。《河西走廊》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纪录片。在打造纪录片大省,这样的鼓舞下,甘肃出现了应该说在纪录片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意义的纪录片,我觉得很值得研究,很值得探讨,这几个方面都需要进行仔细地来剖析一下。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频道节目中心主任曹寅
  集聚国际题材、国际视野的纪录片
  看了这个片子以后,感觉很震撼的,首先是选题视角独特,题材意义非凡,正好是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两个&一路一带&这种概念以后,在国际上收到了广泛反响。特别是收到了丝绸之路沿岸国家的广泛反响,说明这个议题本身它具有世界性。
  《河西走廊》纪录片尽管我们看了一集,但是窥一斑而知全豹,这是一个集聚国际题材、国际视野的一个片子,尽管它是以中国西部《河西走廊》重要通道丝绸之路主干道为对象,从政治、经济、文化、地缘、民族、宗教这个角度全力来诠释从汉朝到今天两千多年的历史,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看到了中国西部历史和文化的变迁,也见识了河西走廊作为国家经略的一个重要的战略地位。里边所昭示的这种英雄主义精神、和合精神,既是历史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同时又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我觉得在这一点上,这一部片子从文化的角度,全力地诠释了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也是&一路一带&战略构想背景下绝对具有现实意义和现实价值的。
  此外,从电影的角度,特别是情景再现这个角度上,把握度把握得很好,把真实的故事,真实的情感,真实的人物,给拍活了。其从策划、拍摄的本身,给人的那种感染力感召力是非常成功的。
  另外,我们现在作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都比较注重纪录片的发展,纪录片特别在&一路一带&的发展过程当中,它是有新的作用和价值的。
  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交易中心总监熊殷
  是一部有着史诗品格的作品
  《河西走廊》是一部有着史诗品格的作品。它是用了编年体的体例梳理了一千一百年,就是说对我们近来的千年文化是一次凝结和反观,也是对千年文化的一次自省和一种自信。这部作品更多的可以看得出来是一部中华民族的人格外化的一种作品,而且也是一部中华民族精神物证的作品,更多意义上它应该讲是一个历史的进程史,同时它有一个极具特别代表意义的是,我觉得它更是一部进谏史。这个进谏史体现在,它是防范系统性风险的一部进谏史,它有一个进谏史的历史作用。《河西走廊》是一部有诚意的作品,也是有温度的作品。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在很多的这种历史题材中,都会犯很多的错误,其实这个历史应该是不跪拜,不凌驾,那么同时对历史应该是以平视的角度和虔诚的态度去放逐,以视野化去表达,才是一种史诗性作品的一种气质。在看《河西走廊》这个过程中呢,我可以想到很多,比如说我们千年的中国史,大家都会说千年的中国史是一部苦难史,但另一方面呢,它其实是一部发展史和一部奋斗史,但是更是一部中国的一个复兴史。
  《河西走廊》是一部担当着政治深远意义的作品。因为从《河西走廊》本身&一路一带&的国际战略部署中,它有着重要的地理意义的。纪录片是承担了一个国家和民族价值观的一种重要载体,同时也承担了传播价值和提升人文精神的这么一个重任,在这个过程中,整个河西走廊它体察的是一个经济血脉,体察的是千年的经济血脉以后,其实就是我们当今的一个改革。
  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同道
  具有传播能力的纪录片
  很高兴有机会看到一个代表了当下我们纪录片制作的一个水准,这个水准包括它里面制作,大家都看到了很多国际化专业化的背景。因为纪录片有两个特点,第一跨时空,第二跨文化。所谓的跨文化就是跨越不同的宗教,政治制度,包括不同地区的民族。第二叫跨时空,一个纪录片,它的平均寿命应该是多长?最短五年,正常八年。这就是它的价值。就是地区的记录价值,那么回过头来说,我们考察一个片子,经常用三个标准录片数量很大。我们去年播了75800小时纪录片,收购18000小时,而这里边传播能力不到200小时。多数都是低端制作与无效传播的恶性循环。像流水一样就流走了,《河西走廊》是一个有传播能力的,它就属于我说这200小时之一。
  传播才是力量。再好的片子不传播都等于零,唯有传播才能创造力量。但是在我们传播中,过去有很多误区,比如说某个片子很叫好,什么什么发表了评论,什么地方有了反响,这些都很好。但是我还是要说,这是不够的。这严重地低估了纪录片的能力。当我们拍出好作品之后,要进行转化,这个对地方政府更重要,文化影响力转化成产业拉动力,把文化影响力转化为产业拉动力。这个产业拉动表现在什么地方,说一个简单的方向,比如说对当地旅游,比如说这里边形成产品,能不能开始形成产品,所以这个节目的热播,你的产品,创意产品就出去了。那么就有可能通过一个两个产品,不仅回收了资本,还赚钱。所以现在拍纪录片的人是很好的,但是运营纪录片的人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大量运营者,有商业头脑,有市场头脑的人加入到纪录片当中,让这些大片不仅产生文化影响力,而且产生产业大国,这个情景我认为最近几年就有可能会成为不可遏制的一个趋势。
  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连辑
  力争使短片走向国际
  《河西走廊》的制作拍摄,当时从几个大的纬度去考量它,第一就是,我们国家在文化建设上,需要从纷繁复杂的多元文化里头,梳理我们自己的文化,最具灵活性的那种,比方说英雄主义,比方说和美文化,和合文化,这些东西正好在河西走廊两千多年的历史上发生、形成、发扬光大到今天,所以对历史的这种发生的文化现象,挖掘的越精准,时代感就越强,所以《河西走廊》的制作拍摄,就是梳理中国的文化。第二个纬度呢,就是&一路一带&战略,当然我们当时搞这个纪录片,还没有&一路一带&,但是有了华夏文传承创新区,我们就叫一带三区十三板块,这一带,就是丝绸之路文化带。
  甘肃的历史和文化比较靠前,中国的神话历史,史诗年代的历史,主要发祥地在这儿,和陕西比,和山西比,和河南比,可看性很长,所以我们这儿的文化因素都是隐性化基因化碎片化的,这些东西怎么办,就需要再现,那么再现最好的方式,就是纪录片,所以现在我们梳理了480多篇纪录片的记录,最后不一样的有130多个,现在陆续在做,但是这么大的数量,没有一个旗舰式或者引领式的作品来定义这个标杆,也可能很难。所以省里就集中力量抓这个片子,为了纪录片大省,我们又做了基础性的工作,这个就是甘肃搞纪录片大省基本的做法。
  《河西走廊》的成功,从客观两个方面的原因,赶上了时代发展到今天,有&一路一带&,有一个知识人群,从主观上说,就是政治家和艺术家的结合,纪录片和故事片不一样,特别是这种宏大主题的纪录片,它讲的是国家战略,家国情怀,以及民族融合的历史,这个一定要有政治见解,政治眼光,政治格局,才能够把握住它的脉搏,才能够表现出它的灵魂。
  对于专家们的意见,我们将进行整理,再回过头来进一步认识业已成型的河西走廊,发现实际播出以后,发生的实际效果可能是四条或者五条,还没有完全被我们制作的人发现,这就是需要讨论,需要研究,需要专家学者出主意想办法,掰开来揉碎了,仔细从里边挑捡闪光的金子,激励我们把这个片子后来的工作做好。今后,我们将扩大传播,争取在九套再掀起一轮高潮,力争完善后,使其走向国外,目前,已组织了翻译团队,根据丝绸之路沿线相关的国家,译成不同语言,力争使短片走向国际。
  第三个就是要搞个系列。要在已经开拍的基础上,纵向地深度开掘专题,比方说祁连山,目前已经开始在策划;第二个选题就是凉州会谈。第三个就是想搞唐蕃古道。然后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还会做文学,把已经学术化的有结论的纪录片成果作为文学素材,在文学创作上再展开一轮建设。还有一些商业性的运作、资本运作也在考虑之中。
  &视频点击量两周均超2千万;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纪录片;集聚国际题材、国际视野的纪录片;中国纪录片创作的一个代表性作品、具有传播能力的纪录片&&&
  10月18日,&第四届中国&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展暨第二十一届中国电视纪录片十佳十优盛典&完美收官,此次影展中,共有5部代表甘肃的纪录片亮相,其中,由甘肃省委宣传部和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联合出品、北京伯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制作、获得第21届中国电视纪录片盛典系列纪录片&十佳&作品的10集纪录片《河西走廊》受到广泛赞誉。在15日的纪录片《河西走廊》看片会+学术研讨会中,来自业界的专家学者对该纪录片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就各自观点作了研讨发言。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连辑表示,将扩大《河西走廊》的传播影响力,除争取在央视9套播出外,目前已组织翻译团队,根据丝绸之路沿线相关国家,译成不同语言,力争使《河西走廊》走向国际。
  中国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展是构建甘肃纪录片大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产业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是尽快融入全国乃至全球影视发展趋势的重要举措。连辑表示,目前要在已经开拍的基础上,纵向深度开掘专题,祁连山、凉州会谈、唐蕃古道等纪录片均在考虑之中。记者张小燕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免责声明:本站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欣欣旅游网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您发现本网店涉及虚假违规,请立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甘肃河西走廊天气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