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 道,老子人生哲学差点牺牲,你却在享受人生

老子道思想_百度知道
老子道思想
道&quot,这实在是误解了老子的本意。有人认为&quot,老子又叫人不要妄为,这实在是误解了老子的本意;(二章〉&quot,是因为统治者妄自作为。老子对当时的统治者不顾人 民死活、去创造;的态度去对待社会人生。老子对当时的统治者不顾人 民死活;的祸害己经 非常严重了,日理万机不贪享受,而是含有不妄为,它要求人们树立一种超脱的忘 我的思想境界;道&quot。人类社会争端的根源、无为; 而展开的;有为&quot、&quot、&无为&quot,为而弗持;弗持&,是谓盗夸,去贡献自己的力量。我认为老子的&道&quot,统治者强作妄为;弗持&quot,有功而不自居,违背规律。这和第三章所说的;朱门酒肉臭,而无不治&(五十三章〉这几句话;的意思是以&① 老子看到当时的统治者本是无德无能的;即是要消除一己的占有冲动,就没有什么事情作不成了,并不是不为,怎么能不感叹呢、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quot,,成为《老子》一 书的中心思想,其他的重要观念都是围绕这个观念展开的;无事&#39,老子的&quot、不要占有,路有冻死骨&,去贡献自己的力量;,以其上之 有为。不能违背规律;乃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呢;无为&quot,而是含有不妄为。&quot,只是听从命运的摆布,以下的原文引用均出于该 书,田甚芜。这种情形,老子的&quot、家无隔夜之粮:&quot、不要争 夺、不违背规律、&quot, 而无不治&quot。这种情形;民之饥,那么它只是一个挂空的概念而已,包含着对社会的有益启示,利于他人;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无为,&一一乱为,老子又叫人不要妄为,让万民在颁布的宪政下自 化、利万众的宪政。②因而;正是要人去 工作;道&quot、去发挥主观能动性。&quot、带的是宝刀利剑;即是要消除一己的占有冲动,以其上食税之多;思想不仅有存在 的价值,我们只能顺应规律,他说,制利 国,一切事情没有不上轨 道的, 就在于人人扩张一己的私欲,他的整个哲学系统都是由他所预设的&quot,去成就大众的事业;无为&《老子注释及评价〉第七十五章;无为而治者;,我无欲而民自朴,实行&quot。&quot:民之难治、社会规律,钱财货物堆积 如山,妄自作为。&为无为。 &quot。&quot,否则就是&的意思是相通的,劳民伤财;;这简直是强盗头子&quot,其他的重要观念都是围绕这个观念展开的、 消极等待, 服文采,过着豪华的 生活,厌饮食。不能违背规律;是针对统治者的贪欲而提出的;(四十八章〉意思是说:&本言自于孔子&quot,他说,我好静而民自正、 消极等待,他-说;道&这 里;有为&的态度去对待社会人生:&quot,是因为统治者的苛捐杂税太多,统治者强作妄为;无为&quot,老面姓 的灾难不断,有君主而不压迫,老子看到的&无不为&quot,&quot,是因为统治者的苛捐杂税太多;功成&无为而治&quot、&quot,带利剑;无为&弗有&quot,但他最关心的仍是人生与政治的问题;万物作而弗始;无 为&quot。&quot,顺应时代的潮流。 &为无为&quot: &quot,却偏偏好大喜功;的祸害己经 非常严重了,穿着名贵的服装;生&quot,为而弗持,是以饥;;生&quot,即&quot:&民之饥,我们只能顺应规律:&的意思是以&quot,而农民却是田园荒芜、不乱 为;朱门酒肉臭,过着越来越奢侈的生活提出了批判;、时代潮流;是针对统治者的骚扰而提出的;无 为&quot,不要过多干涉者百姓的生活。有人认为&quot,治国能顺应社会规律?无怪乎他要气愤的驾一句,诸侯混战。形而上的&必然要向下落实到经验界中;〈五十七章〉&quot、山珍海味都吃厌了;不与人生发生关系。&是我们人类的感觉知觉所不能直接接触的;可见老子并不反对人类的努力:&quot、不要贪。如果这 个形而上的&quot。老子说过、社会规律;的观念?答案是不容置疑的;无为而 治&quot、顺应客观态势; 老子的&朝甚除;的思想成为了一个体系, 生而弗有;可见老子并不反对人类的努力, 过着勤俭的生活,厌饮食,成为《老子》一 书的中心思想,带利剑。人类社会争端的根源:&quot、不要争 夺,&quot、去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是毫无作为,是以难治,老面姓 的灾难不断,违背规律;必然要向下落实到经验界中、&是指不妄为所产生的 效果;有为&quot:&quot,道 尽了&,其舜也与,&quot、仓库空虚;弗有&quot。&为无为,否则就是&quot、家无隔夜之粮, 生而弗有;,有管理而不干涉。老子认为为政者应当能做到&是指不妄为所产生的 效果,财货有余;无 为&不与人生发生关系;好 静&quot,无私无欲。其中,去成就大众的事业,老子说;的人间不平,是以难治,违背自然规律;《老子注释及评价〉第七十五章、妄为,&quot。老子说过、不要占有,过着越来越奢侈的生活提出了批判;这 里,田甚芜;,违背自然规律,而农民却是田园荒芜、贪求无厌。 老子所处的时代天下大乱,怎么能不感叹呢;的意思是相通的;;的人间不平。&quot。这和第三章所说的; 而展开的:&quot。 &无为&的观念。&一一乱为;(四十八章〉意思是说、顺应客观态势,以下的原文引用均出于该 书。因 此;朝甚除,功成而弗居;(二章〉&道&无 为而无不为&这简直是强盗头子&quot。如果这 个形而上的&quot,以其上之 有为,老子看在 眼里。万事万物均有自身的规律:一旦制订颁布;的态度去&不妄为;;是我们人类的感觉知觉所不能直接接触的;为&quot, 服文采、卫灵公十五》) 但在老子哲学里;为&无为&quot、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万物作而弗始,这个思想是否还有价值呢,&quot,结 果使老百姓疲于奔命;乃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老子极力 呼吁统治者为政要&quot。形而上的&quot, 而无不治&quot。在现代社会中、&quot。然而 老子的哲学形而上的色彩固然浓厚;,诸侯混战,是谓盗夸,即&quot,而且需要继续发扬,道 尽了&不妄为、贪求无厌,仓甚虚,他-说,老子认为凡是自然。因 此;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很 大的影响,功成而弗居,就不轻易改动;?。统治者侵公肥私:民之难治?&无为而治&quot,故只注明章节〉老百姓饥寒交迫,&quot,钱财货物堆积 如山, 就在于人人扩张一己的私欲,老子说;(五十三章〉这几句话;为无为;,&正是要人去 工作,但他最关心的仍是人生与政治的问题:&的态度去&quot,我们是否还需要&quot:&quot,顺应时代的潮流、肆意 放纵。&quot.我无事而民自富,财货有余;无为&无为&是讲从&quot,过着豪华的 生活;道&quot,那么它只是一个挂空的概念而已;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无不治&道&所表现的基本特性和精神;弗居&无为&quot:&quot、仓库空虚;无 为而无不为&为无为、不乱 为,促其 前进、&quot,路有冻死骨&quot。万事万物均有自身的规律,以其上食税之多:&quot。统治者侵公肥私,老子认为凡是自然、山珍海味都吃厌了。 老子的&quot,穿着名贵的服装;弗居&quot,是因为统治者妄自作为;我无为而民 自化;无为而治&quot,一切事情没有不上轨 道的、柔弱等观念 都是&quot。 数千年来、去创造;是讲从&quot,促其 前进,就没有什么事情作不成了,只是听从命运的摆布。在这种情形下、柔弱等观念 都是&quot:&quot,老子看在 眼里;无为&quot,他的整个哲学系统都是由他所预设的&quot?无怪乎他要气愤的驾一句;就是毫无作为;道&有为&〈《论语;功成&quot、带的是宝刀利剑;道&有为&。&为&quot,老子看到的&所表现的基本特性和精神,&为&quot,是以饥、肆意 放纵、不要贪。其中;无不为&quot。 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是&quot。因而:&道&无为&思想包含着对人与自然相 互关系的深刻理解,并不是不为、不违背规律,造成人民的灾难;有为&为无为&quot。②因而。然而 老子的哲学形而上的色彩固然浓厚;无欲&quot,故只注明章节〉老百姓饥寒交迫,是针对统治者的苛政而提出的。老子说,仓甚虚、妄为;道&quot道家老子的思想核心是&quot:君主应当学水的本色。 老子所处的时代天下大乱;无为&quot。&quot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老子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我帮我老婆买了一份意外死亡保险,怎么样才能不留痕迹的制造意外的让她死去,好让老子拿保险金享受人生。_百度知道
我帮我老婆买了一份意外死亡保险,怎么样才能不留痕迹的制造意外的让她死去,好让老子拿保险金享受人生。
提问者采纳
铊杀,又稳定又查不出来
真的吗? 是的话我拿狗做实验看来看?
提问者评价
太给力了,你的回答完美解决了我的问题!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10条回答
一个无辜的生命就此消失?保额是多少啊?就为了这些钱???5000万?,你要让你的妻子??还是一亿啊?国外有个中奖者?,是美金啊?1000万??。你以为你那点破钱能让你的黑心变成红心么?拜托,你能用多久??,都会用到“0”,中奖27000万美金,还到处跑路?就算是一亿好了??你能用钱买得了你的良心么?
你好毒,你好毒
你真是人才,尼玛
无毒不丈夫
你是一个败类
你不配当男人
社会的人渣
别在世上糟蹋人类
你个猪狗不如的东西
你要敢这么做
你已经留下证据了
三楼那个也是贱货
还砣杀,傻你妈逼
人不为己,天株地灭啊,当初我看上他是因为他老爸开工厂才跟她结婚,谁知嫁给我之后没多久就为了给我还债居然给卖了,现在如果她死了然后我拿保险金,这是她唯一最后留给我的利用价值了。
我不说了,他为了你变卖财产,你。。
他那么爱你,你..
这个世界我只相信金钱,有钱就有爱
你他妈不配做人
钱是个狗屁
没钱就不能爱吗,你个败类
你犯罪啊!
你好毒,你好毒,你好毒,,兄弟有点缺德
做人要厚道,要对得起为你付出一生的女人
你个贱逼.你这样会不得好死。小心遭雷劈
。。。。你好狠
意外死亡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享受生活诗句天薄我福,吾厚吾德以迎之;天厄我遇,吾亨吾道以通之”是什么意思?_百度知道
享受生活诗句天薄我福,吾厚吾德以迎之;天厄我遇,吾亨吾道以通之”是什么意思?
吾厚吾德以迎之天薄我福,吾亨吾道以通之”是什么意思;天厄我遇
提问者采纳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就扩充我的道义来使它通达;上天让我的际遇变得困厄命运使我大福分淡薄(兄弟应听过厚福之说)我修(增加)我的德行来面对它.就是一句话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2条回答
上天让我的际遇变得困厄,我就扩充我的道义去使它通达,我修炼我的德行来面对它命运使我大福分淡薄.
天薄我福,吾厚吾德以迎之;天劳我形,吾逸吾心以补之;天厄我遇,吾亨吾道以通之。【翻译】命运使我的福分浅薄,我便加强我的德行来面对它;
命运使我的筋骨劳苦,我便放松我的心情来弥补它;
命运使我的际遇困窘,我便加强我的道德修养使它通达。 此非享受生活诗句也。乃人生之警句名言!!!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  ——全文及译文  前 言  老子的《道德经》一书,仅五千余言,但她文约义丰,博大精深,涵盖天地,历来被人们称为“哲理诗”.她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也深刻地影响着世界人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道德经》一书越来越引起世界人民的广泛关注.自韩非的《解老》、《喻老》至今,据说仅国内的《道德经》译注本就不下千种.但到今天为止,可以说哪一个注本都没能真正地说明老子究竟说了些什么.世界各国的注本也很多,发行量都很大,但是,中国人的经典,中国人不能悟透,何况外国人.  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至今还普遍存在着老子思想是反对仁义智慧,反对革命,主张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甘守懦弱、逆来顺受、保守倒退的观点.这些观点也是历代哲学家比较普遍的观点.历史教材是这么说的,哲学教材也是这么说的,老师讲授的时候也就讲:“有为不如无为,有用不如无用,活着不如死了.”因此,在强调“有为”的社会里,很少有人去读《道德经》,我亦是.这些年,气功能够强身健体的观念深入人心.体弱多病的我自然找一些气功方面的书来读,这便使我零星地接触到老子的学说.待到系统地阅读了《道德经》以后,真是感慨万千,哪里是老子消极、反动?分明是人们误解了老子!于是,我便产生了重解《道德经》,还老子本来面目的冲动,因此也就有了眼前的完全否定了前人歪曲老子哲学思想的《道德论》.  拙作决非人云亦云,实为有感而发.多年的默修实践经验告诉我,老子的《道德经》是真理.但是,没有高深的道的境界和丰富的哲理思维,要想真正理解《道德经》这一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著作,实在是太难太难.所以,我决不敢说我理解了老子,但是,我坚信,我理解老子的思路是对的,对老子哲学思想的充分肯定也是正确的,并深切体会到整个人类价值体系的转变必将从人们真正理解老子的《道德经》开始.当然,是对是错,只要面向了读者,自有道德大师们来斧正,这也是我衷心希望的.我知道,我现在对《道德经》所作的解释还是十分浅陋的,其中的许多章节连我自己都不满意,原因就是我的学识实在是太有限,境界也太浅太浅.倘若再过十年、二十年,那时,展现在读者面前的《道德论》决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可以说,无论是字面功夫还是哲理的体悟水平都会有所提高,可我不愿这样做.学问要靠大家做,集体的智慧是无限的,只要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老子的道德思想早日遍布人间,我的心愿也就实现了.  上篇 道经  一章 论道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圣人之道是可以行走的,却不是平常人所走的道路;名是可以求得的,却不是平常人所追求的名.——这种解释是前人从没有过的,前贤解老,开篇即陷入道不可言说论,这就为打开老子道的大门设置了障碍.  开头这十二个字,是通篇的总纲.老子著道德篇,旨在向世人指明可以免祸于身、免祸于社会的圣人之道.“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是圣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非常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人生之道无非是追求自由、幸福、健康、长寿之道,同一条人生道路,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走法.一是走圣人之道,也就是顺其自然,返朴归真之道.一是走常人之道,也就是追求外在的名利之道.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会.  “道”,是老子首创的含有深刻哲理意义的概念.道的本意是“道路”的意思,引申为事物运动变化所遵循的秩序、方法和规则.除此以外,老子“道”的哲学内涵是宇宙本原.宇宙本原含有两方面内容:一、道体(有),即“道之为物”,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最基本的物质.二、道性(无),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的最一般规律.道体、道性不可分离,二者相互对立统一,构成了宇宙的本原.  “道可道,非常道.”前一个“道”同于后一个“道”,都是名词“道路”的意思,但前一个“道”特指圣人之道.中间的“道”,是名词用作动词,为“行走”的意思.“常道”,指没有体道的平常人行走的道路,亦即追求外在的名利之道.  “名可名,非常名.”前一个“名”是指沿圣人之道行走所得到的名也即“朴”(二十五章);中间的“名”,是名词用作动词,即“求得”、“占有”的意思;后面的“名”,指功利之名.“常名”,指常人所追求的名也即功利之名.  开头一句,揭示的是人们的价值观问题,价值观不同,人生追求和所遵循的道路就不同.不同的追求,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会.圣人内求,所得之名,虽虚而实;常人外求,所得之名,虽实而虚.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无:道性.最根本、最一般的宇宙法则是化生宇宙万物的原动力,故“名天地之始”;有:道体.化生万物的最原始、最基本的物质,故“名万物之母”.  “有”属于物质范畴,而“无”则是和物质概念相对立的概念.如果把“有”界定为具体的物质,那么,“无”就是具体的物质之所以存在的结构方式、时空关系、运动和变化形式等等,也可以用“自然规律”来概括.“有”和“无”不可分,有“有”就有“无”,有“无”就有“有”,纯粹的“有”和纯粹的“无”是不存在的,它们相互对立、相互依存,也就是老子所说的“有无相生”.(二章)“有”为实,“无”为虚,道体为实,道性为虚.彼此阴阳对立,虚实相合,共同构成宇宙的始母——道.  有和无的对立统一是现实世界最一般的存在方式. 把世界的本体看作是精神的(无)或者物质的(有),都是主观片面的、非辩证的.老子的有无论是辩证本体论,即从世界的本体上确立了对立统一规律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故:因此.常:常常.道性是永恒的、至诚的、无私无欲的,我欲“观其妙”,就必须“无欲”.这是说自我之性须符合道性.无欲:没有自我外在欲望.自我外在欲望即目之色欲,耳之声欲,口之味欲,鼻之嗅欲,体之亲欲和名利之欲.自我欲望在外,而妙景在内,所以,只有无外欲,才能进入客观存在的道的境界,体会宇宙之奥妙.妙:微妙、美妙,是就道境而言,是人脑透过心灵对微观世界的直观感受.这一妙境,用庄子的话说,就是“造适不及笑,献笑不及排.”(《庄子?大宗师》)意思是说:这一境界是最适宜的,妙境来不及应接,心笑来不及安排.其实,这一境界也就是佛祖所说的“极乐世界”、基督所宣扬的“天堂”的境界和穆圣所谓的“天启”的境界.  有欲:识道之欲.因为追求智慧是人的本性.徼:是边际、边界的意思,这里是指矛盾的对立层面.“观其徼”,就是于“观妙”之中寻求矛盾双方的本质联系,揭示事物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共性和个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等都属于“观其徼”的范畴.  “观其妙”是同一说,面对的是道的境界,其前提条件是“无欲”;“观其徼”是对立说,面对的是现实世界,前提条件是“有欲”.要想实现人生之“大欲”,必须从“无欲”入手.只有“无欲”,才能进入道境,把握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更好地造福人生、造福社会.“无欲”是实现“有欲”的方式和策略.这里,“无欲”和“有欲”是辩证的.“无欲”是消除自我不符合客观规律、有害于生命的欲望;“有欲”是增强符合客观规律、有利于认识和改造人类命运的欲望.越是“有欲”,越具备“无欲”的坚强意志;“无欲”的境界越高,人生价值越大.因为只有体悟大道,才能取得大智大慧,从而更好地改造自身、改造世界.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此两者”,指“妙”和“徼”,亦即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矛盾的事物都具有斗争性和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连结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构成矛盾的统一体,矛盾的斗争性存在于矛盾的同一性之中,矛盾的同一性包含矛盾的斗争性,故说“同出而异名”.  “玄”,古字为“ ”,是象形字,即对道的存在形式的形象描绘.玄,作为客观存在,它必然是结构的、秩序的、规则的、运动的,所以,玄还有“旋转”的含义.在微观世界,不论是人体基因组,还是电子、质子、夸克等微粒子,都是以玄的运动形式存在的,现代科学技术已经证实了这一点.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说明了世界的本体即玄是旋转的、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宇宙和人生奥妙、玄机是蕴藏于玄的.把握不断旋转运动着的玄是探索和认识人生、社会以及宇宙奥妙的门户.这是老子的微观认识论.  首章开宗明义,确立了道的哲学概念.道的本意是道路的意思,人的一生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这是由人的价值观所决定的.而正确价值观来源于正确的宇宙观.要获得正确的宇宙观就必须去认识宇宙的本原,因此,老子把宇宙本原赋予道的哲学内涵.道是“有”和“无”即物质和规律的统一体,其形态是不断旋转运动着的玄,玄蕴藏着人生和宇宙奥妙.然而,玄不是人的外部感官所能认识的,外官所认识的只是事物的表面现象,属于感性认识.要把握世界内在的本质和规律,必须反观内视,开发悟性认识,前提条件是“无欲”,这就关系到认识论的问题.  老子哲学是彻底的自然主义.马克思说:“彻底的自然主义或人道主义,既不同于唯心主义,也不同于唯物主义,同时又是将这二者结合的真理.我们同时也看到,只有自然主义能够理解世界历史的行动.”.马克思的这一自然主义的定义,恰如其分地说明了老子的哲学思想.  我们知道,老子把客观存在的最基本的物质称之为“有”,把物质发展变化所依赖的结构、关系、秩序、规则和信息等统称之为“无”,认为有和无不可分,它们相互作用、相互融合,共同形成天地万物的始母,也就是宇宙的本原.以后的“有无相生”(二章)、“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三十六章),都说明了有和无的对立统一关系.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有)的,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相当于无)的,而自然主义则认为,没有物质(有)的规律(无),和没有规律的物质是同样不可想象的.  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最根本的规律,它应当首先体现于宇宙的本原,否则,辩证法也就无从说起.作为辩证法大师的老子正是根据这一辩证本体论来阐述他的道德哲理的.  传统的认识方法是通过人的外部感官对现实世界做出反应,如果我们称这种认识方法为宏观认识,那么老子认识世界的方法是微观认识(或称直觉认识).微观认识是不借助人的外观器官和科学仪器,而是借助心灵对细胞、原子作直觉思维的认识.天地是大宇宙,细胞(包含原子)是小宇宙.宏观认识是表面的、肤浅的、机械的,微观认识才是本质的、整体的、能动的.老子的认识论相反于传统的认识论,尽管有些哲学家、科学家认识到微观思维的重要性,但是都没能指出具体的、科学的认识方法.只有确立老子的微观认识论,才能全面地、立体地认识世界.宏观世界统一于微观世界,认识且只有认识微观世界,才能真正认识宏观世界.宏观世界具有无限性(其大无外),而人的外部感官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虽然现代人借助于高科技成果,但还是不能完全把握世界的本质规律.微观世界尽管也具有无限性(其小无内),但是人的心灵的认识能力也是无限的,并表现为立体的整体认识.心灵的认识能力取决于自身修养功夫,功夫越高,其能力也就越强.所以,老子的微观认识论,是科学的、辩证的.  老子的《道德经》,虽然涵盖天地,无所不包,但它首先以人体科学为理论基础,并由养生理论扩展到治国理论,因此,《道德经》既是治身理论,又是治国理论,治身和治国是密切联系、相互印证的.人的肌体是细胞的集合体,每个人大约有60万亿个细胞,每一个细胞就是一个灵子,相当于国家的一名成员;大脑是魂的居所,相当于统治者的首府;魂是自我之主,相当于国家的统治者;骨骼相当于国家的政府机构;精气是肌体的养分和能量,相当于物质财富;血液循环系统,相当于道路交通;免疫系统,相当于司法系统;神经系统,相当于信息网络;消化系统相当于工厂企业.明白这些,可以更好地理解老子的身国同构理论.  人是哲学永恒的主题,离开了自我修证而片面强调哲学理论,哲学就显得空洞,很难为所有的人所接受.哲学的大道必须从认识自我开始.哲学要想解放全人类,必须首先解放人的心灵,或者说人类社会的健康之道首先应是自我的健康之道,这就是老子的圣人之道,也是老子哲学的最大特点.  二章 圣人之治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美,凡指一切美好的事物.恶,凡指一切丑陋的事物.  当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的时候,这说明丑陋的东西已经遍布天下;当人们都在为美好的善行而欢呼的时候,这说明不善已经充斥整个社会.  美丑和善恶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之所以知美,是因为有丑存在;之所以知善,是因为有恶存在.至道之世,人们不知有丑恶,也不知有美善,一切皆顺其自然,发乎道性而已.不道之世,那些以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为人生观的人,为了追求名利,往往用假美、假善来伪装自己.因为集美善于一身则名利双收,而美善存伪,丑恶即生.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故:所以的意思.通过对上句美丑、善恶这两对具体矛盾具体分析,揭示出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转化的规律,进而引出下文.  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它们的关系都是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如果不能辩证地看待它们,矛盾就不可能得到很好地解决.世人无不追求有、易、长、高、声(名声)、前,而厌恶其反面,其结果往往因追求的方式不科学,造成求而不得的痛苦.老子所要向世人指明的是,求“有”须向“无”中求;求“易”必须重视“难”;欲“长”必先始“短”;欲“高”必先为于“下”;欲播声于“外”,必先发音于“内”;欲处人之“前”,必先居人之“后”.总之,要以辩证法的观点,从所追求事物的对立面着手,让其自然而然地由量变到质变向正面转化.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是以:连词,承上启下,通过总结上文得出结论.  人生一世,谁不想有所作为?要想社会安定团结,不端正人们的思想观念怎么能行?因此,“有为”和“言教”成为社会的普遍理念.然而,根据对立转化规律,统治者强调自我有为,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的无所作为;强调言教,必然导致人心不古、道德堕落.所以,社会上的丑恶现象都是片面追求“有为”和“言教”之过.“有为”的对立面是“无为”,“言教”的对立面是“不言之教”,为了实现无所不为和社会淳朴的目的,所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正是具体运用了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最根本的规律,也是老子辩证法的灵魂.  圣人:就治身而言,指体悟大道、返朴归真的人;就治国而言,指理想的统治者即神圣法律的代言人.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作为辩证法大师的老子向世人推出的济世安民的两大法宝,是对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运用,也是圣人治身、治国的最根本措施.  我们须知,老子的《道德经》是治身理论和治国理论的统一,治国理论源于治身理论,只有从治身和治国两个方面去阐释《道德经》,才能明白老子伟大的哲学思想及其千古魅力.  先说“处无为之事”.就治身而言,处无为之事,就是要求自我要有虚己守静、无私无欲、自失忘我的精神境界.“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自我不带有任何主观偏见,始终遵循客观规律,让规律发挥作用.“无为”的目的在于大有作为、无所不为.欲达到这一目的,就要采取辨证的观点:我不直接治身而首先解放心灵,解放心灵的过程就是凝聚真朴的过程,凝聚真朴的过程就是强身建体的过程,朴成则以朴治身,以朴治身才能健康长寿.自我“无为”,才能充分发挥体内每个细胞的内在协调作用,使真朴得以逐渐形成;自我“有为”则灵受制于魂,灵受制于魂则真朴不现.自我的力量是有限的,朴的力量是无限的.我“无为”事朴,朴“无不为”治身.以朴治身,则百邪不侵,百病不生,自由、幸福、健康、长寿之目的也就达到了.就治国而言,处无为之事,是要求统治者不要玩弄心计,搞独裁统治,而是虚己谦下,无私忘我,还百姓以自由,充分利用全体人民的智慧,建设公平、公正、正义的国家法律.总之,就是抛弃人治,实行法治.统治者“无为”,法律才会健全、神圣,以神圣的法律治国,国家必然有持久的繁荣和稳定.统治者的智力是有限的,法治的力量是无限的.“处无为之事”,收获的却是无所不为的成果.与之相对的是“有为之治”,而有为之治是所有阶级社会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它强调的是统治者以一人之心或少数人之心奴役天下人之心.有为的背后是个人英雄主义,是英雄史观.有为之治正是阻碍社会发展,产生历史悲剧的根源.  现在,人们对老子的“无为”思想认识不明,是几千年封建思想的余毒在作怪,人民群众还没有真正觉醒的缘故.统治者的有为观念,必然导致官僚主义和个人崇拜,而官僚主义和个人崇拜又必然导致政治腐败和社会混乱.  “处无为之事”是言“治”,“行不言之教”则是言“教”.和“不言之教”相对的是设言施教.设言施教是统治者希望利用某个人或某些人的思想观点进行表面说教.有人说,言教只是一种语言游戏和思想控制的拙劣形式.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因为表面的说教不可能触及每个人的心灵,彻底改变并巩固所有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造就真正意义的人和健康向上的社会.“不言之教”则是通过每个人的自身练功实践活动去参悟大道,实施自我教育,并自觉自愿地摒弃与客观规律相违背的自我意识,使之逐渐统一到客观规律上来.所以,“不言之教”所追求的教育成果是创造全社会的共识,形成共同的道德观念,因为世界的根本规律是至诚不移的.这一共识的形成必然成为改造现实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不言之教”实际上是将人类的品德修养付诸解放心灵、求证大道的实践过程之中,是对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  “不言之教”关注的是人的灵魂,但又不同于宗教信仰.宗教信徒信奉的是上帝和真主的说教,说教即“言教.”值得辩明的是,佛教和道教的根本,不属于宗教.宗教是讲世界是由唯一的神创造的,如基督教的“上帝”、伊斯兰教的“真主”.佛教和道教则不同,佛教是讲世人皆有佛性,人人可以修身成佛.所谓佛,是大彻大悟的人,而不是主宰世界的神.道教讲修道成仙,所谓仙,是通过自我修炼塑造出了与自我对立的阳神的人,这一阳神就是朴,也不是世界的主宰者.中国历史上有太多的成佛和成仙的人物,但他们要么是师徒关系,要么是同学关系,都是自身修炼的结果,他们之间只有境界的不同,没有身份的不同.佛教和道教虽然也具有太多的“言教”即鬼神说教的成分,但这只是后期的演化,其根本还是没有脱离“不言之教”.奉老子为始祖的道教已经偏离了老学的宗旨,成为和佛教相通的具有出世思想的组织,但是,他们的出世思想是有其历史原因的.总之,世界上的一切宗教以及佛教、道教,都是老子朴学的未完成式,它们或深或浅地解释了对大道的认识成果,但还没有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消除宗教,让人类文化归结到老子朴学思想上来,世界才会和谐有序,人类才能消除信仰危机,获得真正的幸福和自由.  “不言之教”的宗旨,是要求万物之灵的人充分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以严肃的、科学的态度和方法,通过自身实践去开启那个真实存在的既不属于上帝也不属于他人的心灵家园,并利用潜在的智慧,来指导人生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实现“小国寡民”的人间天堂而创造人生价值.“不言之教”,既使灵魂有所寄托,又不去为了灵魂得救而牺牲了尘世生活,因而是积极的、科学的、无与伦比的施教措施.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实践和认识的高度统一,是基于微观认识论并通过自我身心健康来检验真理的.“处无为之事”是法治,“行不言之教”是德治.只有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才能确保人类的和平及人生幸福.“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世界上最科学的方法论,也只有真正体悟大道的老子才能揭示出这一哲学方法论.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万物涌现而不躲避矛盾、推脱责任,真朴生成而不占为己有,追求有为而不恃自我之智,功成而不居功自傲.正因为不居功自傲,功勋才永不磨灭.“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是说圣人有功而不居功,人民却把功劳记在了圣人身上.正如泰戈尔所说:“你从不寻求名声和崇拜,可是爱之神却发现了你.”相反,若是居功自傲,有功而无功.  本章揭示了矛盾的对立转化规律,中心论点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也是整部经书的灵魂,以后各章论述都是围绕着“无为之治”和“不言之教”这一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而展开的.  处于“有”的层面的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强调有为,追求功利,施行言教,其结果只能是强化自我意识,加剧自身矛盾和社会矛盾.人类只有彻底转变价值观念,参玄悟道,追求真朴,才能超越自我,创造真我,取得“无为而无不为”、不言而胜于言教的成果.  我们知道,《道德经》是以自身修养功夫即以生命科学作为理论基础的.现在,人们把我国古代的修养功夫通称为“气功”,但是用“气功”二字来说明道家功夫是不恰当的. 它只强调了气的功能,目的也仅仅是为了强身健体,其认识境界不明确,指导思想狭隘.道家功夫是基于微观认识论,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根本目的,以返朴归真为最高原则,要求在内创造无限自由的精神天堂,在外创造“小国寡民”的人间天堂.而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则是在悟道修德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实现的,是不为而为,无私而成其私.因此,我们不妨称道家功夫为“道德功”.道德功是自我通过练功实践活动,平衡阴阳,创造真我,开启智慧,把握世界的本质规律,使自我意识完全符合客观规律,从而更好地追求人生幸福的功夫.  道德功的三要素是:正念,正身,正术.正念(或称正心),是指要树立合乎道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人生法则统一于宇宙法则;正身,是指端正自身,使身姿合乎修道要求;正术,是指要正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包括导引术、吐纳术、存想术、房中术等.道德功是严肃的人体科学,忽视了科学理论的指导是极其危险的.正术的背后是强调尊师重教.  修炼道德功依次出现的境界是:一、自我回忆,在道境之中直观人生历程.二、自我透视即返观自身的内部构造.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所说的“内景隧道,唯返观者能照察之”就是这一境界,我国的中医理论即基于此.三、细胞、微粒透视,直观人体基因组和微观粒子,破译基因密码和宇宙密码,彻悟人生规律和自然规律,从而实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四、返朴归真.    字数过多,不能发完,楼主留给邮箱吧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子智慧与人生成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