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运动生理学知识解答 为什么说肌梭和腱梭的功能既是肌肉的感受器又是肌肉的保护性装置

微信扫码手机看:第十章& 身体素质A力量素质(一)简答题1.决定力量素质的生理学因素(1)肌源性因素①肌肉生理横断面积:肌肉力量与肌肉生理横断面积呈正比。②肌纤维类型:肌肉力量与快肌纤维比例呈正相关。③肌肉初长度:肌肉在最适初长度时肌力最大。④肌拉力角:肌肉力量随肌拉力角而变化,如肘关节屈的角度为115°时,肱二头肌对前臂产生的牵拉力量最大,大于或小于115°时,力量均减小。(2)神经源性因素& ①中枢激活: 中枢激活指中枢神经系统动员肌纤维参加收缩的能力。②中枢神经对肌肉活动的协调和控制能力:不同神经中枢之间的协调可以提高原动肌、对抗肌、协同肌与固定肌之间的协调能力,使其在动作完成过程中能共同参与、协调配合一致,发挥更大的收缩力量。③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状态(3)其他因素: ①年龄与性别。②激素作用:睾酮通过促进肌肉蛋白质的合成,促进肌肉肥大,使肌肉力量增大。甲状腺素、生长激素和胰岛素也是促进肌肉生长和肌力发展的重要因子。③力量训练。& 2.分析力量训练的生理学原则。(1)超负荷原则& 力量训练的负荷应不断超过平时采用的负荷,其中包括负荷强度、负荷量和力量训练的频率。(2)特异性原则& 力量训练过程中的肌肉活动的性质和模式与所从事的运动专项特点不一致,对神经系统协调能力以及局部肌肉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也不同,因此,发展肌肉力量的抗阻练习,应包括直接用来完成某一技术动作的全部肌群,并尽可能使肌肉活动的类型、能量代谢类型、肌肉收缩速度、力量练习的动作结构以及时间-动作关系与专项力量和专项技术的要求相一致。(3)安排练习原则& 力量训练是由多种力量练习组成的,而练习的顺序可以直接影响训练的效果。一般情况下,在一次力量训练课当中,大肌群训练在先,小肌群训练在后。力量训练的强度、运动量和训练频率应符合训练计划和比赛计划的要求。在年度周期计划中,力量性运动项目准备期的力量训练量较大,训练强度较低,以刺激肌肉体积增加;而在随后的力量训练期和比赛期力量训练量减小,训练强度增大,以提高肌肉力量或者爆发力。3.试述力量训练的方法。等长练习:肌肉收缩而长度不变的对抗阻力的力量训练方法叫作等长练习,又叫作静力训练法。应用这种肌力训练方法时,可以使肌肉在原来静止长度上做紧张用力,也可以在缩短一定程度上时做紧张用力。等长练习的优点是肌肉能够承受的运动负荷重量较大,因此是发展最大肌肉力量的常用方法。等张(向心)练习:肌肉进行收缩缩短和放松交替进行的力量练习方法叫作向心等张力练习,负重蹲起、负重提踵、卧推、挺举等均属于此类。向心等张力量训练法的优点是肌肉运动形式与多数比赛项目的运动特点相一致;此外,在增长力量的同时还可以提高神经肌肉的协调性。其缺点是力量练习中肌肉张力变化具有“关节角度效应”。离心练习:肌肉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力量训练方法叫作离心练习,它属于动态力量的训练方法,肌肉在负重条件下被拉长的动作均属于此类。研究发现,肌肉在进行离心收缩时所产生的最大离心张力比最大向心张力大30%左右,因此该力量训练方法能够对肌肉造成更大的刺激,从而更有利于发展肌肉横断面积和肌肉力量。离心力量训练法的不足之处是训练后引起肌肉疼痛的程度较其他方法明显,原因可能是离心收缩容易引起肌肉结缔组织损伤所致。等速练习:等速练习又叫等动练习,它是一种利用专门的等速力量训练器进行的肌肉力量训练方法。进行等速力量训练时,等速力量训练器所产生的阻力是和用力的大小相适应的,只要练习者尽最大的力量运动,肢体的运动速度在整个运动范围内都是恒定的,而在此活动范围内的各个角度上,只要练习者尽全力运动,产生的肌肉张力也是最大的。因此,等速力量训练法事实上是一种可以使肌肉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呈“满负荷”工作的力量训练方法。目前研究认为,等速力量训练法是发展动态肌肉力量较好的训练方法之一。超等长练习:肌肉在离心收缩之后紧接着进行向心收缩的力量训练方法叫作超等长练习。运动训练中常用的多级跳和“跳深”等练习都属于此类方法。目前,超等长练习主要用于爆发力的训练,其生理学依据是肌肉在离心收缩后紧接着进行向心收缩时,可借助肌肉牵张反射机制和肌肉弹性回缩产生更大的力量。此外,最近的研究还发现,在超等长练习之前先进行短暂的大强度负重刺激有助于更大程度地动员运动单位参与随后的运动,从而强化超等长训练的效果,这种练习方法称为复合超等长力量训练。&B速度素质与无氧耐力(四)简答题试述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位移速度的生理学基础&反应速度的生理学基础:(1)反应时(2)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3)运动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动作速度的生理学基础:(1)肌纤维类型(2)肌肉力量(3)神经和肌肉组织的机能状态(4)运动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位移速度的生理学基础:(1)步频与步长(2)供能效率(五)论述题1.如何进行速度素质训练?(1)提高大脑皮质神经过程的灵活性(2)发展肌肉磷酸原系统的供能能力(3)发展腿部肌肉力量及关节的柔韧性(4)提高肌肉的放松能力(5)改进技术动作2.试述提高无氧耐力的训练方法有哪些?(1)最大乳酸训练(2)乳酸耐受训练(3)缺氧训练&C有氧耐力素质(四)简答题1.评价有氧耐力的生理学指标(1)最大摄氧量(有氧力量指标):是人体在心肺功能被重充分动员的情况下,单位时间里摄入并被利用的最大的氧气量。最大摄氧量主要受遗传,氧运输系统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等因素影响。(2)乳酸阈:是人体在进行递增负荷运动时,由有氧氧化分解供能过渡到大量动用糖酵解功能的临界点(转折点)。用来评价机体的有氧耐力。常以血乳酸含量达到4mmol/L时所对应的运动强度来表示2.有氧耐力训练的方法& (1)持续训练法(2)乳酸阈强度训练法(3)间歇训练法(4)高原训练法&D 平衡、灵敏与柔韧(三)简答题平衡、灵敏、柔韧及协调性的生理学基础是什么?平衡的生理学基础:位觉器官,本体感受器,视觉器官,身体机能状态。灵敏的生理学基础:大脑皮质的机能状态,感觉器官和效应器官的功能状态,运动技能的掌握程度,柔韧的生理学基础:关节的结构特征,关节周围软组织的伸展性,关节周围组织的体积,中枢神经的协调功能和肌肉力量。协调性的生理学基础:神经系统的协调作用,骨骼肌的协调作用,感知觉的协调作用。&E 身体素质训练的几种新方法(二)问答题何谓核心力量?如何安排核心力量训练?是指附着在人体核心区域的肌肉在神经支配下收缩产生的一种综合力量。核心力量训练是以核心稳定性训练为特征,以发展完成比赛技术动作的专门性力量为目的,针对身体核心区进行的力量、稳定性、平衡等能力的训练,包括核心稳定性训练和核心专门性力量训练。核心力量训练形式多种多样,可以运用平衡球、悬吊绳、特殊力量训练器等创造不稳定的状态进行练习,以动员躯干部位深层肌肉参与运动,并在动作过程中控制躯体始终保持正确的运动姿态,摒弃了传统腰腹力量练习中借助外力来支撑身体的弊端。&第十一章& 运动与身体机能变化A(第一、二节)(四)问答题1.简述赛前状态的生理变化及其机制。&&& 赛前状态的生理反应主要表现在神经系统、氧运输系统和物质代谢等方面的变化,如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物质代谢过程加强,体温升高,内脏器官的活动增强,表现为心率加快,收缩压升高,肺通气量和吸氧量增加,并可出现血糖水平升高、泌汗增多和尿频等现象。赛前状态产生的生理机制是自然形成的条件反射。2.依赛前状态反应程度的不同,如何调整和提高机体工作能力?&&& 为了使运动员更好地发挥工作能力,应努力使赛前反应调整至最适宜状态。要求运动员不断提高心理素质;正确认识比赛的意义,端正比赛态度;经常参加比赛,积累比赛经验;通过适当形式的准备活动可以调节赛前状态,对起赛热症者可采取强度较小、轻松缓和以及转移注意力的准备活动,而对起赛冷淡者则可采取强度较大的与比赛内容近似的练习。3.试分析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和影响准备活动效应的因素。准备活动是是指在比赛、训练和体育课的基本部分之前有目的地进行的身体练习。为即将来临的剧烈运动或正式比赛做好机能上的准备。&& 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①适度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强内分泌活动。②预先克服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增强氧运输系统的功能,使肺通气量、吸氧量和心输出量增加,从而有效地缩短进入工作状态的时程,使机体在正式运动开始时能尽快发挥最佳工作能力。③使体温升高,提高酶活性,加快生化反应进行。实验证明体温每升高1℃,细胞的新陈代谢速度增加13%。肌肉温度升高2℃时,肌肉收缩速度约增加20%。可降低肌肉粘滞性,增强弹性,有助于防止运动损伤;提高肌肉的收缩速度,并预防运动损伤。④增强皮肤血流,有利于散热,防止正式练习时体温过高。⑤调节不良赛前状态。影响准备活动效应的因素:准备活动的时间、强度、内容、形式以及与正式练习的间隔等因素。①强度为最大吸氧量45%或心率为100-120次.min-1;②时间10-30 min为宜;③内容、形式:根据项目的特点、季节气候、运动员训练水平及个性特点等。④与正式练习之间的时间间隔:不超过15min,体育教学课中以2~3min为宜。4.简述进入工作状态产生的原因?(1)反射时:人体进行的各种运动都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与整合下所实现的反射活动,完成任何一项反射活动都需要一定的时间。(2)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与运动器官相比,内脏器官的生理机能惰性大,这是进入工作状态产生的最主要原因。5.比较真稳定状态和假稳定状态的区别。&& && 真稳定状态是在进行中小强度的长时间运动时,机体的摄氧量能够满足需氧量,能量供应以有氧代谢供能为主,很少产生乳酸和氧的亏欠,运动的持续时间较长。&& 假稳定状态是在进行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时,机体的摄氧量已达到并稳定在最大摄氧量水平上,但仍不能满足机体对氧的需求,运动过程中氧亏不断增多,无氧代谢供能占优势,乳酸水平升高,血液PH值下降,运动时间不可能持久。6.分析“极点”和“第二次呼吸”产生的机制及减轻“极点”反应的措施。&&& & 极点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内脏器官的机能惰性大,运动开始时每分吸氧量水平的提高不能适应肌肉活动对氧的需求,造成体内缺氧,乳酸堆积,血液PH值向酸性方面偏移,不仅影响了神经肌肉的兴奋性,还反射性地引起呼吸和循环系统机能以及运动动力定性紊乱。&& 第二次呼吸产生的原因是随着运动的持续进行,内脏器官的惰性逐步得到克服,吸氧水平逐渐提高;同时极点出现时,运动速度暂时下降,致使运动的每分需氧量暂时减少。机体缺氧状态逐步得到缓解,内环境得到改善,呼吸循环系统的机能活动增强,动力定型得以恢复。&&&减轻极点反应的措施:①良好的赛前状态和适当的准备活动都能预先克服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从而减轻极点的反应程度;②极点出现时,应继续坚持运动,并注意加深呼吸和适当控制运动强度,有助于减轻极点的反应和促使第二次呼吸的出现。&B(第三、四、五节)(四)简答题1.试述运动性疲劳及其产生机制。&&& (1)运动性疲劳是指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继续机能在特定水平上进行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2)迄今关于运动性疲劳产生的确切机制还不十分清楚,长期研究形成了多种理论或学说。①耗竭学说认为,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体内能源物质大量消耗所致。②代谢产物堆积学说认为,产生运动性疲劳主要是某些代谢产物在肌组织中大量堆积所致。③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认为,运动性疲劳是由于血液pH值下降,机体严重脱水导致血浆渗透压及电解质浓度的改变等因素引起的。④保护性抑制学说认为,运动性疲劳是由于大脑皮质产生了保护性抑制。⑤突变理论从肌肉疲劳时能量消耗,肌力下降和兴奋性丧失三维空间关系,认为疲劳是运动能力的衰退,形如一条链的断裂现象。⑥离子代谢紊乱认为,大负荷运动使某些离子代谢发生紊乱导致运动性疲劳。⑦自由基学说认为,在细胞内,线粒体、内质网、细胞核、质膜和胞液中都可能产生自由基。由于自由基化学性质活泼,可与机体内糖类、蛋白质、核酸及脂类等发生反应。因此,能造成细胞功能和结构的损伤和破坏。⑧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理论认为,长时间剧烈运动刺激使该调节网络发生一系列反应,并伴随身体机能的剧烈变化,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PA)增强可以引起免疫抑制。⑨中医理论认为,运动性疲劳发生的病因病机是很复杂的,其征候与内伤虚劳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其本质主要与脾、肾根本机能变化或受损程度密切相关。中医理论从整体出发提出了形体疲劳、脏腑疲劳和神志疲劳。2.与无训练者相比,有训练者在完成定量负荷和极限负荷运动时生理机能的变化有何不同?(1)有训练者在完成定量负荷时具有机能动员得快、生理反应较小和机能节省化以及运动后恢复快的特征。这些特征在运动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氧运输系统等方面表现得十分明显。主要体现在:肌肉活动高度协调、心肺机能变化较小等。&(2)有训练者在完成极限负荷运动时,要求机体充分发掘自身最大潜力,使相关的各器官系统的机能达到最高水平。与无训练者相比,优秀运动员的生理功能水平高,机能潜力大,并表现出非凡的运动能力和对极限负荷的适应能力。一般可选择极限负荷运动时的生理指标如最大摄氧量、氧脉搏、最大氧亏积累、最大做功量等指标对训练效果进行评定。&第十二章& 运动技能的形成(四)问答题1.试述动技能的运动条件反射本质、学习过程各阶段的动作特点、生理原因和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运动技能的本质:运动技能是一种复杂的、链锁的、本体感觉性的运动条件反射。运动技能的学习过程分为泛化、分化、巩固和自动化四个阶段。①泛化阶段:学习初期,学员只对运动技能有感性认识,对动作的内在规律还不理解,大脑皮质由于内抑制,分化抑制尚未建立,所以兴奋和抑制过程扩散,做动作时表现为动作僵硬,不协调,出现多余和错误动作,做动作费力。教师应抓住动作的主要环节和学员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不应过多强调动作细节,正确示范、简练讲解。②分化阶段:由于不断练习,学员对技能的内在规律有了初步了理解,大脑皮层运动中枢兴奋和抑制逐渐集中,分化抑制得到发展,做动作时,不协调和多余动作逐渐消除,大部分错误动作得到纠正,能比较顺利地、连贯地完成动作,动力定型初步建立,但遇到新异刺激时,多余的和错误的动作仍会出现。教师应特别注意错误动作的纠正,强调动作细节,充分利用各种感觉反馈促进分化抑制进一步发展,使动作更加准确。③巩固阶段:此时已建立巩固的动力定型,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加集中和精确,学员做动作时,准确、优美,某些动作环节可出现自动化,环境变化时,动作技术也不易受到破坏,完成练习时感到省力。为了避免消退抑制的出现,教师应对学生提出进一步要求,并指导学生进行技术理论学习这样更有利于动力定型的巩固和动作质量的提高。④自动化阶段:自动化动作是由大脑皮质兴奋性较低和不适宜兴奋部分实现的。当动作出现自动化现象时,第一信号系统的兴奋不向第二信号系统传递,或者只是不完全地传递,这时的动作是无意识的,或者意识得不完全。此时要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和动作力学分析,为防止动作技能变质,应常回忆动作和检查动作质量。&第十三章& 年龄、性别与运动A儿童1.为什么儿童少年血压比成人低?儿童少年血压比成人低的原因是:儿童少年心脏收缩力量比较弱,动脉血管和毛细血管的口径相对比成人宽,外周阻力比较小,而静脉血管则比成人窄,因此血压比成人低。2.简述儿童时期两个信号系统的特点?在儿童时期,神经活动中第一信号系统占主导地位,对具体的信号容易建立条件反身,而第二信号系统相对较弱,抽象的语言、思维能力差,分析综合能力正在发展还不完善。&3.简述儿童少年身体素质发展的特点?儿童少年身体素质发展的特征是:①身体素质的自然增长,即各项身体素质均随年龄增长而增长。②身体素质发展的阶段性。包括增长阶段和稳定阶段。③身体素质增长的顺序性。各项身体素质增长的速度不同,增长的顺序有先有后。&4.根据儿童少年运动系统的特点,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根据儿童少年的运动系统的特点,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应该注意:①要注意培养正确的身体姿势,全面身体煅炼, 避免一侧肢体或局部负荷过大。②采用负重练习要注意负荷量,注意各肌肉群的均衡发展,在进行力量练习时,要注意小肌肉和伸肌的力量练习,以提高动作的准确性。③在生长发育加速期,肌肉纵向发展,此时宜取伸长肢体练习,弹跳或支撑自己体重的力量练习,儿童少年时期避免从事专业性力量练习。&5.根据儿童少年物质和能量代谢的特点,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应注意哪些问题?根据儿童少年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的特点,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应注意:①合理安排膳食,加强营养。重视铁、钙等元素的摄取。②应逐步安排一些耐力性练习,以提高体内糖原的贮奋量,增强心脏功能,增加最大吸氧量。但时间和距离应比成人短。&B女子(三)问答题试述女子解剖生理与运动能力特点及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应注意的问题。女子解剖生理特点和运动能力:①女子骨骼细、重量轻,承受的压力和拉力较差;肩较窄,骨盆大,体型呈肩腿狭小,中间宽大。②女子肌肉占体重32%35%(男子为40%50%),肌力比男子小10%15%,,且体积小,女子的皮下脂肪比男子多。③内脏器官形态和生理功能方面。心脏生理较男子约小10%15%,,心脏容积也较小;脉搏频率较快,每搏量较少。比较男女呼吸方面,女子的呼吸频率快,女子的肺通气量及肺活量等小于男子。女子无论是红细胞总数还是血红蛋白总量都比男子低。女子的心搏量和每分输出量均低于男子。最大吸氧量小于男子。④在运动能力方面,肌肉力量在1214岁以后有了差异,女子的肌肉力量是男子的2/3;女子的有氧和无氧能力均不如男子。但女子的柔韧性比男子好。⑤女子青春期以后有月经。根据上述特点,体育教学与锻炼中应注意:选择适宜运动项目;注意发展心肺功能;注意发展力量,特别是腰腹肌与盆带肌的力量;根据月经周期合理安排教学与锻炼等。&C老人(三)问答题1. 衰老过程中人体运动功能下降的主要表现有哪些?衰老过程中人体运动功能下降的主要表现:骨质丢失的速度从30岁开始,随年龄的增加丢失速度也增加,从而使骨含量下降。肌肉工作能力降低是衰老的重要标志。人的肌力从30岁开始减弱且从事非体力劳动者比体力劳动者明显。骨骼肌发生退行性变化的主要特征是肌纤维的体积和数量减少,尤其是下肢肌衰退明显。其主要原因是快肌纤维数目减少,或者是肌肉兴奋-收缩耦联功能的减弱,或者是快肌纤维运动单位末梢激活功能的减低。2. 简述衰老产生的机制。有关衰老机制的假说很多。主要有①遗传学说;②错误成灾学说;③自由基学说;④免疫衰老学说;⑤神经内分泌学说。此外,还有程序衰老学说、细胞之学说、交联学说、蛋白质变性学说、体细胞突变学说、适应调节学说、自体中毒学说、复合途径假说、密码限制学说、应激学说、肾气学说、古代的温热说、“火”的学说、“灯油耗竭说”等,它们都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衰老发生的机制。&第十四章& 肥胖、体重控制与运动处方(三)问答题1.运动员常用的减体重方法有哪些?&& 运动员常用的减体重方法有:①主动限制能量摄入(减少食量、半饥饿或全饥饿)。②药物抑制食欲、催吐、催泻。这种方法不利于健康,不提倡使用。③增加体力活动量。不仅消耗大量的能量,而且还强身健体。④脱水。这是快速减体重的方法。但脱水不仅影响运动员成绩的发挥,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运动员的健康。2.论述运动减肥处方的制定原则及其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运动减肥的效果在较大程度上依赖于所采用的运动处方是否适用。运动处方包括运动方式、运动强度、持续时间及运动频率四要素,同时还有注意事项。在制定减肥运动处方时,应遵循的原则有:安全性。所制定的运动强度、持续时间和练习频率应在参加者体质健康和心肺功能的安全范围之内。可接受性。运动方式应使参加者感兴趣,能坚持下去,运动费用能够承受。有效性。即通过一段时间的减肥运动,出现体脂下降,腰围缩小等良好效果。&& &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①首先应做医学检查,判定心功能状态及有无心血管系统合并症等,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减肥目标和计划。每周体重下降以0.5Kg为宜,否则不能真正长久地减肥。②确定目标后制定运动处方及实施方案。在实施运动减肥计划的过程中,应注意饮食调整,在满足机体营养需要的基础上,尽量减少热量的过多摄入,主要是控制脂肪、糖类和食物总量的摄入。减肥健体运动方式应有氧运动为主,如耐力运动:长距离步行、慢跑、自行车、游泳等,辅助运动项目:太极掌(套路)、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健身操等。也要结合抗阻力量练习,即在增加能量消耗的基础上,增加瘦体重。力量练习应根据肥胖者脂肪堆积的部位选择。脂肪堆积在腹部者主要是进行仰卧起坐及抗阻性抬腿运动等,脂肪堆积在肩、胸、背部者可做哑铃操及拉力器练习等。每次运动时,要注意在开始时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在结束时做好整理活动,运动过程中细心观察体会主观体力感觉程度(RPE),过于轻松或过于吃力,可对练习的内容和运动量做适当调整,避免运动伤害事故发生,以第二天不感到很疲劳为宜。&第十五章环境与运动(四)问答题试述高原环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高原环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与海拔高度及运动项目不同而有差异。①导致运动能力下降的临界高度大约在海拔1 200 m;②运动持续时间超1 min以上的全身性耐久运动,到高原后运动成绩下降;③短距离项目由于高原空气稀薄,减少了跑进时消耗在克服空气阻力上的能量,所以成绩有所提高;④对速度与全身耐久力关系不大的项目受高原影响不大,需要利用空气升力的项目(如标枪等)可能受影响。 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欢迎分享给好朋友: 相关阅读
欢迎您来到大学生联盟网,希望《运动生理学试题及答案》对您有所帮助!发布日期:
.................................................................................................
COPYRIGHT& &中国生理学会运动生理学专业委员会 ALL RIHGTS RESERVED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信息路48号北京体育大学运动生理学教研室 100084电话:010-& 传真:010-69..视紫红质合成的需要依靠补充(
A维生素A
70.运动技能形成的生理学本质(
B非条件反射
71.防御反射是一种(
A 条件反射
B 非条件反射
72.难度大,掌握还不十分巩固的动作(
73.运动达到自动化阶段以后,再做整套动作时(
)全无意识进行。
74.剧烈运动时出现氧亏通常在(
A运动结束后恢复期B运动开始时C运动中 D以上均不是
75.总需氧量反映(
)而每分需氧量反映(
A运动强度B运动持续时间
76.一般人负氧债能力为(
)升,有训练的耐力运动员可达(
)升。 A10
77.氧运输系统指(
A呼吸系统B血液与循环系统C呼吸、血液与循环系统D呼吸与循环系统
78.用间接测定法测定最大摄氧量时靠(
)来间接推测最大摄氧量。 A心输出量与心率B心输出量与负荷C心率与负荷D吸氧量与负荷
79.最大摄氧量直接测定法与间接测定法比较(
A前者更准确、简便B后者更简便准确C前者准确但不简便D后者简便但不准确
80.一般情况下,机体在(
)最大摄氧量时出现无氧阈。
A50―55%B60―65%C75%D55―65%
81.通常人们认为(
)是其他素质的基础因素。
A速度 B耐力C灵敏D柔韧E力量
82.重复次数少而阻力大的练习,能很快(
)重复次数多而阻力中或小的练习可(
A增大肌肉体积B增大肌肉运动的耐力C增大力量
83.无氧耐力是指人体处于(
)情况下(
)时间对肌肉收缩供能的能力。
84.完成单个动作的时间长短称为(
)速度;而人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快慢则称为(
A反应速度
B动作速度
C位移速度
85.大脑皮质神经过程的灵活性和快肌纤维百分数及其面积大小可以影响短跑运动员的(
86.髋关节柔韧性的好坏(
)短跑运动员的(
87灵敏素质(
)运动员技能和各种素质在运动活动中的综合表现。 A不是 B 是
88.提高柔韧性的慢张力法(
)引起损伤,爆发式法(
89.准备活动(
)提高柔韧性的作用,能(
)运动中产生拉伤。 A能B不能 C促进
90.影响柔韧性的因素主要有:(
A关节活动范围 B神经对肌肉的调节C年龄、性别D 身体素质
91.赛前状态的变化(
)对人的工作效率起良好的作用。
92.运动时内脏器官的活动与肌肉活动的强度(
)所以就产生了“极点”。 A相适应
93.极点现象多出现在(
)运动项目中。
C超长距离跑
94.极点出现的迟早、反应程度与运动项目、运动强度、训练水平、准备活动等(
95.摄氧量能满足需氧量是
)稳定状态。
96.在运动过程中,能量物质的恢复(
)能量物质的消耗(
97最大氧亏积累是检测(
)能力的最有效方法。
A、有氧工作
B、无氧工作
98.重力休克的出现与剧烈运动后不做整理运动(
99.影响运动训练效果的因素有(
A运动强度、时间、频率
D生物节律因素 100.影响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因素有(
101.女子在(
)方面素质弱于男子。
)是运动处方中决定运动量最主要的因素。
103正常人每昼夜排出的尿量为(
104运动中产生乳酸通过“血管的乳酸穿梭”,乳酸经血液循环,主要到达(
)作为糖异生作用的底物。
105. 完成定量负荷运动时,运动员跟一般人比肌肉活动的程度(
五.问答题
1.机体有哪些基本生理特性?
2.能引起组织产生兴奋的刺激条件有哪些?
3.静息电位是怎样产生的?
4.为什么说肌肉是粘弹性体?
5.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是如何传递的?
6.肌肉收缩时所消耗的直接能源物质是什么?
7.在短跑运动中ATP的再合成主要依靠什么能源?
8.肌肉收缩后是如何舒张的?
9.动作电位产生的过程。
10.血液有那些主要机能?
11.血浆胶体渗透压有什么作用?
12.血液是怎样维持酸碱恒定的?
13.白细胞有哪些机能?
14试述运动过程中心输出量增加的机制?
15.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有哪些?
16.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有哪些?
17.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有哪些?
18人体是如何维持酸碱平衡的?
19.窦性心动徐缓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0.运动性心脏增大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1.什么叫呼吸?呼吸是怎么产生的?
22.怎样才能增加肺泡通气量?
23.血液是怎样运输氧气的?
24.运动中如何合理使用呼吸方法?
25.影响换气的因素有哪些?
26. 糖在人体内有何主要作用?
27 水有哪些生理作用?
28. 人体三大供能系统各自特点?
29. 饱餐后为什么不进行剧烈运动?
30 激素的分类及作用一般特征?
31. 甲状腺激素生理作用?
32. 胰岛素的生理作用?
33. 试述感受器一般生理特点。
34. 试述肌梭和腱梭功能。
35. 试述小脑作用。
36. 列举非条件性抑制和条件性抑制种类?
37.运动技能与一般运动条件反射区别?
38.最大摄氧量的影响因素
39.提高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方法有哪些?
40.无氧工作能力生理基础
41.什么叫"超等长练习"?为什么能发挥更大的力量?
42.力量练习怎样结合动作特点?
43.负重大小在力量练习中起什么作用?
44.有氧耐力(最大摄氧量)的生理基础有哪些?
45.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有哪些?
46.决定周期性位移速度的快慢的生理基础包括哪些?
47.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会有那些规律?
48.赛前状态有哪些表现?
49.产生赛前状态的生理机制?
50.怎样克服不良赛前状态?
51.剧烈运动中为什么会出现极点?
52.判断疲劳的生理指标有哪些?
六.论述题
1. 肌电图在运动实践中有何意义?
2. 人体内环境(指理化因素)的恒定取决于哪几方面的影响?
3. 运动对心血管系统形态和机能产生哪些影响?
4. 运动时呼吸系统有什么变化?这些变化是怎样引起的?
5. 结合运动实例说明机体三个能源系统如何供能?
6. 举二例说明状态反射在体育运动中应用。
7.运动技能形成各阶段生理特点及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什么?
8.试述个体乳酸阈在体育运动中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9.论述运动成绩和身体素质的关系。
10.疲劳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一.名词解释
1.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机能活动变化规律的科学。
2.新陈代谢:机体与外界环境不断进行的物质交换和能量转移。
3.运动单位:一个α―运动神经元及受其支配的肌肉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
位,称为运动单位
4.疲劳: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上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兴奋:是指活组织在刺激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可传播的,同时有电活动变化的生理过程。 5.膜电位(跨膜电位):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称膜电位,膜电位包括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6.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受刺激能产生可传播的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7.体液:是体内所有液体的总称,包括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约占体重的60~70%。 8.人体内环境:人体的细胞是浸泡在细胞外液之中的,细胞外液就是细胞生活的环境,为
了区别人体生存的外界环境,所以把细胞外液叫做人体的内环境。
10.红细胞的比容:人体内血细胞与血浆的容积比例称为比容,因为血细胞中红细胞占绝大
多数故称红细胞比容。
11.渗透压:水分子通过半透膜从浓度低的溶液向浓度高的溶液一方扩散,这种扩散的压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肌肉生理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