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借鉴经验资本主义经验解决我国义务教育问题

西方国家政务公开对中国的经验借鉴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西方国家政务公开对中国的经验借鉴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5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3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如何借鉴资本主义经验解决我国环境问题_百度知道
如何借鉴资本主义经验解决我国环境问题
我有更好的答案
其他国家的方法也不能通用于中国?中国是特别的国家,和世界上其他所有国家都不一样你不知道吗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借鉴国外经验,促进我国
下载积分:1500
内容提示:借鉴国外经验,促进我国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3|
上传日期: 05:27:39|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借鉴国外经验,促进我国
官方公共微信一个值得借鉴的历史经验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一个值得借鉴的历史经验
上传于||文档简介
&&一​个​值​得​借​鉴​的​历​史​经​验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5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外国教育史
当前位置: &
日本义务教育形成和发展的特点及其现实意义
&& 摘 要:日本的普及义务教育虽然取得了高速度和高普及率,但实际上也并非是一帆风顺,尤其是明治初期,学校教育实际情况和法令要求之间还是有许多差距的,直到明治中后期,日本政府逐渐的将西方先进教育制度和本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义务教育的普及才真正步入高速发展的轨道。
&& 关键词:日本 义务教育 特点 现实意义
日本是资本主义国家普及义务教育开始时间并不早的国家,但日本普及义务教育的速度是令人惊奇的,取得了甚至超过了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普及程度和速度的骄人成绩。从总的普及义务教育历程上看,日本政府据本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实际情况,顺应历史潮流,大力增加教育投资,随时根据民众的反应和社会的反应,不断地灵活地以立法的形式来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所有这些,都推动了日本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也为日本成为后来居上、速度发展最快的资本主义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顺应历史潮流,紧密结合本国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实际发展需求,切实将普及义务教育提上历史日程。
日本普及义务教育是与明治维新历史进程相紧密结合的。明治维新大致可以分为“攘夷倒幕”、夺取政权和“破旧立新”的改革三个阶段,“攘夷倒幕”是夺取政权的先导,夺取政权是进行改革的不可缺少的基础,而“破旧立新”的改革又巩固了国家政权。
“攘夷倒幕”起始于1853年的美国军舰侵入日本海港,迫使幕府开港,德川幕府被迫“开国”,这就意味着日本被卷入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也使日本处于半殖民地化的危机中,给日本人民带来了新的灾难,同时也使日本社会的内部阶级斗争更加激烈化,就这样在日本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及西方殖民主义和日本民族两对矛盾的作用下,使得倒幕运动正式登上历史舞台。1868年,倒幕派以武力作后盾,发动宫庭政变取得成功,天皇掌握了政治实权,随后收回其领地,结束了二百六十余年的幕府统治。也使得日本在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建立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过程中,清除了政治障碍,开创了日本近代化的起点。从1868年起到1873年,明治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巩固地主资产阶级专政,推行资产阶级改革,发展资本主义。1871年,明治政府废藩置县,消除了封建割据势力,同时废除了封建身份制,取消了武士阶级特权,在经济上采取了扶植工商业的政策。伴随着这些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改革,教育也在“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方针指引下,进行了种种教育改革试验,广泛吸取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将义务教育的普及作为重中之重来抓,为日本近代国民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重视教育立法,以法律的强制性力量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不回避困难,并随时调整教育法令,力求兼顾普及义务教育体系上的科学性和实践上的可行性。
明治政权建立后,明确宣布并实行“求知识于世界”的开明政策,进一步废除了封建教育体制,从西方先进国家搬来了资产阶级学制,并立法予以保障,但新学制的建立并非一帆风顺,也曾几经挫折,几经修改,在越来越广泛深入的普及义务教育的实践探索中,日本政府逐渐把外国学制和本国的现实需要做到很好的结合,力求兼顾教育立法体系上的科学性和实践上的可行性,真正做到了锐意创新,后来居上。
1869年,明治政府在东京府设立中小学教育调查科,对昌平学问所及开成所进行改造,1870年2月制定并颁布了《中小学规则》,1871年7月在废藩置县的同时,设立了“文部省”,领导全国的教育事业,此后明治政府开始全面推进“富国强兵”、
“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并把“文明开化”政策定为“富国强兵”的基本国策,也就是说要把振兴学校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做为立国之本。
文部省成立后,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引进欧美的教育制度,统一全国的学制。1872年文部省颁布日本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新学制,此学制主要是参照了法、英、德、荷兰、美等国的教育制度制定出来的,主要体现了以下四点基本精神:
功利主义的、立身出世主义的学校目的论。
实学主义的学问观。
教育上的四民平等精神。
既然学校对人民的立身治产有益处,那么学校的费用就不应该依赖官方,而应由人民来负担。
具体的学制分为五篇,由学区、学校、教员、学生和考试、学费等五部分组成,共一百零九章,1873年又加入了关于海外留学生规则和专门学校规定,两者相加共二百一十三章,是一个庞大而完整的国民教育计划,其中有关义务教育的内容如下:
(一)学校设置和教育行政管理体制采用学区制。按文部省规划,人口达到六百就划为一个小学区,人口达到十三万就划为一个中学区,其目的在于通过学区制来实现全国的有组织的普及学校教育。
(二)仿照法国的中央集权的教育体制在物质上要靠学区居民的私费来支撑。由于遵遁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造成民众负担的加重;也成为学制实施过程中产生各种困难的主要原因。
(三)在学校系统方面,学制所规定的小学教育基本上是单一制的。小学校虽然类型较多,如寻常小学、女儿小学、村落小学、贫民小学等等,但其性质大体相同,课程、学习年限也相同,“四民平等”是在初等教育阶段彰显的原则。
在文部省实施学制前,先向各府县下达了实施学制的“着手顺序”,将小学校的建设列为重点,并把普及小学校教育当作最要紧的事情来做,中央的要求使得地方官想方设法地督促儿童入学,有的劝诱学龄儿童入学,有的用强压手段强迫民众送子女上学。因此,新学制的实施使小学校的实际数增长很快。(见表1[1])
从表的数字中可以看出自颁布学制以来学校数、学生数、教员数逐年有所增加。到1879年(明治12年)学校数量由12558所增加到28025所,增加了两倍多;学生人数从1145802人增加到2315070人,增加了两倍多;教员人数由25531人增加到71046人,增加了将近三倍。
表1:“学制”期中小学的学校数、教员数、学生数
学 校 数
教 员 数
学 生 数
1873(明治6)年
1874(明治7)年
1875(明治8)年
1876(明治9)年
1877(明治10)年
1878(明治11)年
1879(明治12)年
虽然学校数、教员数和学生数都有了显著的增长,但实际上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学龄儿童的就学率仍然较低,而且中途退学者也较多,主要原因有:1、民众贫困,无送子女上学的经济能力。2、民众负担的教育费过重。3、教学制度和教学计划“一刀切”,脱离各地区、各学校的实际,脱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4、教学内容脱离现实生活,不符合儿童的各种生活和发育状况。另外以兴办学校为名,大量征地收捐助金和学区内募集金,使得民众的负担更加繁重,民众对学制不满和对地税改正令的不满及对征兵令的不满结合起来,在各地不断地掀起抗议新政的暴动事件,而且有些不满的民众直接烧毁学校。如1873年,冈山县发生的农民暴动,一年之内就有46所小学校几乎全部受到破坏。面对这种情况,明治政府不得不采取缓和政策,1879年废止学制令,同时公布了《教育令》。
由田中不二麻吕为核心制定出来的《教育令》,受到美国教育制度影响很大,富有放任自由的色彩,但并不是由于它更强调自由民主的原则,而是它“要以民心作为治学的依据”去满足现实政治,是一种妥协,因此在这样的意图和背景下制定出的教育令一出笼就显现出矛盾和破绽,公布后不到二年,就被修改了。1880年12月正式启用修改了的《改正教育令》取代了《教育令》,此新法令中关于义务教育方面强调了就学的义务,加强中央和地方官的监督权力,以满足学龄儿童入学受教育的要求,取消政府补助金,强制地设置小学校,体现了强调国家干涉教育,否定人民参与教育行政管理的权力。1881年5月,颁布“小学教则纲要”,以此为转折点,此后的小学教学计划,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要求全国统一。
在明治前期的教育立法和各种教育改革的共同作用下,对西方教育的影响和江户时代后期的教育遗产加以融合,为明治中后期正式确立国民教育制度、全面推进初等义务教育普及作了思想上和政治上的准备。顺应历史潮流,明治政府于1886年制定了一套从小学到大学的国民教育制度,为义务教育的普及奠定了政治基础。在随后的十几年中,日本政府不断地延长初等义务教育年限,提高义务教育的普及率。1900年8月发布《改正小学校令》,废除征收小学学费的制度,实施免费的初等义务教育,规定义务教育年限为4年。1907年3月发布《再次改正小学校令》,将义务教育年限延长为6年,强制要求学龄儿童必须接受寻常小学的六年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不但没有降低五、六年级的就学率,反而大有增加。(见表2[2])
表2:明治时期义务教育就学率(%)
总平均数(%)
明治6(1873)
明治8(1875)
明治10(1877)
明治12(1879)
明治14(1881)
明治16(1883)
明治18(1885)
明治20(1887)
明治22(1889)
明治24(1891)
明治26(1893)
明治28(1895)
明治30(1897)
明治32(1899)
明治34(1901)
明治36(1903)
明治38(1905)
明治40(1907)
明治42(1909)
明治43(1910)
从表2中可以看出来明治政府普及义务教育的成效是明显的,儿童就学率从明治6(1873)年的28.13%,经过三、四十余年的不懈努力,到明治43(1910)年儿童就学率已达98.14%,可以说普及速度和普及率都是成效显著的。
之所以能取得这么大的成绩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原因:
(一)1900年的《改正小学校令》为实施六年义务教育打下了基础,在《改正小学校令》中原则上取消学费,表明了政府对普及义务教育应负责任,暗含着政府对普及义务教育态度的大的转变。
(二)采取了各种财政措施予以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如实行各种国库补助制度。
(三)特别拨出专款作为“教育基金”用于普及义务教育。
(四)国民认识的不断提高使得国民自觉地支持国家普及义务教育。
(五)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的提高是日本普及义务教育必不可少的条件。
(六)政府能够正视困难,始终不渝地重视教育并做出各种努力来普及义务教育。
三、政府不断转变观念,教育投资不断增长,为实施真正的义务教育奠定了基础。
实施义务教育需要有财政基础,国家必须负担义务教育经费,在这方面,日本政府也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历过一个曲折的斗争过程。
最初1872年学制谁受益谁负担经费的原则,造成了小学校教育的普及困难重重;1880年《改正教育令》去掉了国家补助小学教育费的条款,造成次年日本政府停拨国库交付金,由此,小学教育费全部由市町村负担,而市町村的税源又逐年减少,学生的学费反倒增加了,特别是1886年公布的小学校令的规定,经办小学校的经费主要靠学生的学费和捐赠款,学费的负担更加导致就学率下降。从表2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从明治18(1885)年到明治24(1891)年的就学率均低于明治16(1883)年的就学率,甚至从明治16(1883)年到明治20(1887)年的入学率逐年呈下降趋势。
随后几年民间要求国库补助小学教育费的呼声越发高涨,在舆论的压力下,1896年通过了《市町村立小学校教员教龄津贴国库补助法》,这是一项提高老师工资待遇的法案,它打开了国库补助小学教育费的缺口,为国家补助义务教育费作了开端;紧接着1899年公布《小学校教育费国库补助法》,1900年3月又融合两法之基本意图和精神,公布《市町村立小学校教育费用国库补助法》,正式确立了国库补助制度,明确了国家对教育费应负的责任,同时也财政上为确立义务教育制度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对普及义务教育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关于学费的征收的不断变化,1886年小学校令明文规定小学征收学费,并以学费和捐赠款作为学校经费的主要财源,到1890年修改此令时,稍微改动了一下,教育费原则上由市町村负担,学费作为次要的财源。到1900年再次修改小学校令,完全废除征收学费的制度,从此开始,日本开始实行完全免费的真正的义务教育,明确了国家对义务教育应付的责任。
四、日本政治家、教育家的大力提倡和推动,也对日本义务教育的普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明治时期的许多开明的政治家和教育家都非常重视教育的普及和教育的公平,他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为日本义务教育的普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如对1872年学制的制定有深入的影响的是日本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福泽谕吉及其名著《劝学篇》。(又译作《学问的劝诫》)《劝学篇》在开篇就提出“天未在人之上造人,也未在人之下造人”,强调了人人平等,学习机会均等的精神,同时指出人与人的差别在于有无学问,因此劝诫人们学习“接近人间普通日用之实学”。福泽谕吉的这些基本思想都可以在学制令中找到影子,可见其对学制令的制定影响之大。如日本明治政府的第一位文部大臣、日本近代教育的奠基者森有礼,他任文部大臣的时间虽然不长,却为日本教育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制定了一个适合于日本国情,有利于维新事业发展的教育制度,发布了一系列教育法令,对日本的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他所制定的学制一直沿用到二战,直到日本战败始才弃之不用。森有礼持国家主义观点,他又能根据“富国强兵”的要求,特别重视普及小学教育,提高小学的教育质量。可见在日本普及义务教育过程中,这些持开明观点的政治家、教育家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以上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日本成了世界教育史上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普及义务教育的最早的国家之一,它比英国早4年,比法国早10年,就普及速度而言,日本远远超过了工业化最早的英、法两国,仅用80年就跑完普及义务教育马拉松的全程。
回顾整个日本普及义务教育的历程,可以看出来对我们还是有很现实的借鉴意义的,如果我们能做到择其所长,避其所短,无疑将会对我国在加快义务教育普及速度和效度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
首先,国家应该真正地高度重视义务教育的普及,将其视为提高国民素质的最基本的途径和方法,而非只停留在口头上但不见实际行动或有行动但效果不明显,日本政府努力的口号是“村无不学之户,户无不学之人”,足见其对普及义务教育的重视,也正因为如此,才使日本一跃成为进步非常快的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
其次,普及义务教育的实施者是国家,而非老百姓。从日本普及义务教育的历程中可以看出日本政府的关于义务教育主办主体的思想演变的脉络,由最初的谁受益谁负担到最终的完全免除学费,使义务教育的普及得到了决定性的发展的动力。从这一点上来说,我国目前正在实施的义务教育在严格意义上来说并非真正的义务教育,甚至一部分地区普及义务教育的观念和做法也只是停留在明治初年的观念和水平之上,因此看到日本普及义务教育历程中的方法的演变也许能对我们启发更多一些,可以避免我们走很多弯路。
再次,注重教育立法的体系的科学性和实践上的可行性。任何一个国家有其特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推进任何根本性的、全面性的工作都需要不断的探索,不可能从外国借鉴或在仅据本国一时之情况制定出一个普适于任何阶段、任何人的即科学又可行的制度或方法,日本的教育立法也在不断摸索中逐渐得到了完善,甚至中间还有许多反复,因此我国在普及义务教育过程中也应该不断探索适合我们的即科学又可行的制度和方法。
第四,注重教育投资,不断提高国家投资额度。我国目前教育管理体制不顺,造成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投资严重不足,虽然从2002年起将教育的管理权限收归到县,但实际上未能真正的解决办义务教育的资金严重缺乏的问题,由此导致的办学条件差、教育乱收费、中小学入学率下降、辍学率居高不下、城市和农村教育事实上的双轨制等等一些难以解决的矛盾,其实这些都是要国家的参与才能解决的,而且也要求国家的大力投资,上述的一些问题在日本普及义务教育的历程中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况,日本政府正是通过不断提高的教育投资而将这些问题加以解决,因此不断的提高教育投资将是我们迫切要做的。
第五,注重教育机会均等。学制颁布之初就废除了教育的等级身份限制,要求“从今以后,一般人民无论华族、士族、农、工、商及妇人子女,务期村无不学之户,户无不学之人”,更为特殊的是日本政府甚至为当时红灯区的少女专门设立了半玉小学,以保证任何人都可以接受到国家的义务教育[3]。教育机会均等对我国目前借鉴意义重大,如当前社会上的热门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的问题已经逐渐的由一个单纯的教育问题衍变成社会问题,政府如果不能很好的加以解决,将很有可能会逐渐成为政治问题。
第六,在世界发达国家均已普及义务教育的情况下,如何将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的实际情况和国外先进经验紧密结合,以推动我国普及义务教育的进程。日本政府最初的学制令就主要是借鉴欧美一些先进发达国家的教育体系和制度,但随着实际问题的出现,更多的考虑了将本国的实际情况和欧美国家先进经验的有机契合问题,即体现了强烈的民族性,又将先进因素契合到实际普及进程中,彰显了时代特征。我国在与明治维新同时代的清未政府时期就已开展洋务运动尝试将中学和西学有机结合,但仍未能阻挡得了割地赔款的厄运;其后的新文化运动也就如何处理中学和西学之间的关系做了有益的尝试,虽然仍然是没有答案,但至少让更多的中国人开始认识并主动去研究外部世界;再次探讨这个问题就已经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改革开放之后,闭关锁国太久的中国人渴望了解外部世界,渴望和外部世界去接触和交流,这也将中西关系命题问题再次摆在所有的中国人面前,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健全,完全固守中国传统文化的立论已不多见,反而“外国的月亮就是比中国的圆”的调子却如雨后春笋般的活跃于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之内。实际上这只是一个如何把本国实际情况和外国先进经验有机契合起来的问题,从日本普及义务教育历史进程来看,也许实行一种即能体现本国本民族精神又能彰显时代特征的方法不失为一种明智的尝试。
[参 考 文 献]
[1]王桂. 《日本教育史》.吉林教育出版社.
[2]戴本博、张法琨.《外国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 P511
[3]崔学成.《日本义务教育的形成和发展》.东疆学刊.2000.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借鉴经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