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解dcs岗位成绩排序能创造出什么成绩

The page is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nginx error!
The page you are looking for is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Please try again later.
Website Administrator
Something has triggered an error on your
This is the default error page for
nginx that is distributed with
It is located
/usr/share/nginx/html/50x.html
You should customize this error page for your own
site or edit the error_page directive in
the nginx configuration file
/etc/nginx/nginx.conf.|    |   
|    |   
|    |  
 |    |   
|    |   
|    | 
 您当前的位置: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JT公司效绩评价体系研究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JT公司效绩评价体系研究
1、&&& 绪论
1.1研究的背景
建立企业效绩评价体系是任何一个企业的核心问题之一,决定着企业的兴衰成败。如何认识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怎样考核企业战略决策的实施,从哪些方面来引导企业提升自身的综合绩效,这些都是企效绩效评价体系要做的事情[1]。建立符合企业自身情况的效绩评价体系,不仅能强化企业管理、衡量经营水平、而且能预测经营活动的未来发展趋势、引导企业快速健康发展[2]。建立企效绩效评价不能脱离企业的经营环境,只有随环境变化不断调整才能确保绩效评价的作用持久有效。
进入21世纪后,企业所依赖的经营环境正在发生着深刻地变化,一方面,科学技术对企业的贡献越来越大,人的创造力逐渐取代资本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另一方面,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企业的发展正在被环境污染、社会责任、劳工保护、企业伦理等问题制约。面对新的经营环境,人们对奉行“股东至上”的主流企业理论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置疑,单纯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所进行的经营效绩评价,不仅无法关注到企业的社会价值,而且企业相关利益各方的要求不能得到平等对待,使得企业的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无法进入正轨。近年来我国政府不断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倡导以人为本、社会和谐、环境友好的发展模式,仅仅强调公司所有者利益的粗放发展暴露出了诸多问题,“股东至上”的效绩评价模式已不再不适合我国企业新的发展要求。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提出,正是为了协调处理好企业与其相关各方的利益,该理论认为:实际上企业的良性发展需要多个利益集团共同作用,股东只是各利益集团之一。为了实现企业长期健康发展,制定的效绩评价体系应尽可能的反映各利益集团的要求,通过它们的共同作用和相互妥协,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由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更多地从长远发展考虑,更贴近现实,近年来在企业界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正是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对金泰氯碱公司的内部效绩评价进行探索性研究。
金泰氯碱公司是由陕西省投资集团控股,西化热电化工有限公司、西部信托投资有限公司、海星科技投资有限公司三家参股的方式组建的大型化工企业,主要产品为烧碱和聚氯乙烯,同时配套经营发电,设计年产烧碱10万吨、聚氯乙烯10万吨、发电3.6亿度。公司于2003年12月在陕西省米脂县注册成立,被列为当年的省级重点建设项目,注册资金3亿元人民币。建设期投资13.8亿元,于2005年11月正式建成投产。
2005年公司刚建成时,整个生产系统还不稳定,设备、人员正在磨合,生产过程需要随时进行调整。这一时期公司对各产品的产、供、销进行统一管理,切实稳定了生产,使企业顺利过渡到了经营期。2006年随着生产趋于平稳,公司为了扩大经济效益,需要在原有基础上提高销售量并压低生产成本。公司领导审时度势,考虑到发电、烧碱和聚氯乙烯三项业务各有其经营特点,以提高经营效益为目标,分别成立了三个事业部。公司制定了《生产经营目标》并以其为标准对各事业部的经营成果进行效绩评价,主要的经营指标是产量和产值,并以此作为奖励各事业部的依据。评价考核执行一段时间后,确实提升了公司整体的经济效益,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公司又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方面环境污染问题凸显,给公司造成了名誉和经济双重损失,曾一度迫使公司停产整顿;另一方面生产安全存在隐患,一些员工思想上产生顾虑,生产积极性下降。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爆发后,公司面临日益严峻的经营形势,迫切需要与原材料供应商、重点客户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而原有的效绩评价体系并不能帮助企业灵活应对这些问题。正是基于此,本文通过研究金泰公司现实状况,分析现行效绩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角度探索设计新的效绩评价体系,从而引导各事业部向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迈进。
1.2研究的意义
本文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金泰公司效绩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从公司特点出发对平衡计分卡的结构进行改进和创新,建立起符合金泰公司发展要求的企业效绩评价体系。本文的研究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结合金泰公司面临的突出问题,力求扭转公司目前绩效评价中只注重对短期经济效益考核,缺少长期战略性的发展规划,探索设计新的效绩评价体系。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通过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有机结合,既满足了股东、债权人的要求,又考虑了顾客、员工、供应商、社会公众等多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促使金泰公司在日益复杂的经营环境中,谋得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2)本文丰富了效绩评价在金泰公司起到的作用,效绩评价体系不再仅仅作为反映公司内部绩效的工具和员工薪酬发放的依据,而是以协调利益相关者要求为导向推动企业战略发展的动力。从另一方面讲,原来的效绩评价体系仅仅关注了公司价值创造的结果,而新体系增加了对创造过程的评价,从而使效绩评价从静态转变为动态,成为公司实施战略管理的发动机。
(3)将利益相关者理论引入到金泰公司效绩评价体系当中,并根据平衡计分卡结构对绩效指标进行逐一分解,这为完善企业效绩评价体系构建了一个操作框架。这一框架为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实际企业的效绩评价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企业在应用利益相关者理论时,可以根据其所处环境和特点对平衡计分卡的结构进行调整,进而选取关键绩效指标,利用这些指标对企业效绩状况做出客观综合的评价。另外,金泰公司作为一个主营化工的企业,其所面临的问题在国内同行业中普遍存在,本文就化工企业特征所提出的效绩评价体系,对类似的企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3国内外文献综述
企业效绩评价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的各国专家和学者都试图构建最合理的效绩评价体系。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己经历了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框架和实践经验。改革开放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完善,公司效绩评价体系在理论界、实务界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和探索,我国政府也针对国有企业特点,制定了相应的效绩评价体系,这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激发企业内在发展活力起到了深远的影响。这些都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丰富的的理论、实践基础。
1.3.1国外企业效绩评价研究状况
国外的企业效绩评价已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总结起来可以将其大致划分为以下五个阶段:成本效绩评价阶段、财务效绩评价阶段、基于经济增加值的评价阶段、战略效绩评价阶段和利益相关者评价阶段。
1) 成本效绩评价时期(19世纪初―20世纪初)
19世纪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爆发大规模的工业革命,私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的产生,企业家为了追求更多的经济效益,不断加强对经营过程的控制和计量。早期的成本评价思想就在这时产生了,它是一种带有统计性质的将本求利思想,这一阶段效绩评价的中心目的就是降低生产成本,主要的效绩评价指标诸如每磅成本、每公里成本、每码成本等等。到了19世纪末,随着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和商品货币经济的繁荣,仅仅以计算成本为目的的将本求利思想已逐渐被取代,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以提高生产效率为目标的成本会计的第一次革命发生了[3]。于是,在原有的一般商品货币经济条件下,出现了较为复杂的成本计算和初步的效绩评价活动。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业家在市场中的竞争愈演愈烈,传统的事后评价系统显得越来越跟不上形势。1911年,美国会计工作者哈瑞设计了最早的标准成本制度,标志着人们观念的转变,效绩评价分析也变为积极、主动的事前预算和事中控制,被称为成本会计的第二次革命[4]。总之,这一阶段对企业效绩的测量方法和目的都比较单一,主要是通过会计计量帮助企业实现控制职能。
2) 财务效绩评价时期(约20世纪初―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初期,市场经济发展迅速,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许多股份公司出于成本效益及管理方便的考虑,广泛应用销售利润率对企业进行评价管理。在这一时期,美国杜邦公司对效绩评价的内容进行了有益的拓展。20世纪20年代,杜邦公司已经成为一个多市场、多业务的大型集团公司,公司需要重点考虑将资本投向那些收益最大的业务,正是基于此,公司财务主管唐纳德森?布朗提出了著名的“杜邦财务分析体系”。该体系以“权益报酬率”(净资产报酬率)指标为源头层层分解,形成一个包含因果关系的指标体系,进而通过对指标体系中的某些指标进行比较分析,揭示公司效绩指标中的薄弱环节。因为这套体系将企业的大部分生产经营活动尽收眼底,并指出了公司努力和改进的方向,所以一经问世便在企业界迅速的传播,并得到了有效利用。
到了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麦尔尼斯(Melnnes)通过对30家跨国公司1971年的绩效进行评价分析后,发表了《跨国公司财务控制系统―实证调查》一文,强调跨国公司最常用的效绩考核指标为投资报酬率(ROI)和净资产收益率(RONA),其次为预算比较和历史比较[5]。另外,销售利润率、每股收益、现金流量和内部报酬率(IRR)等也作为评价指标在欧美多家跨国公司广泛应用,其中销售利润和现金流量是该时期效绩评价的重点指标。
20世纪80年代后,日本、欧洲企业发展迅速,美国的许多公司在竞争中处于劣势,这些跨国公司已经意识到过分强调短期财务效绩会给企业带来隐患,于是转而关注起如何形成和保持企业长期竞争优势。企业效绩评价体系逐渐发展成了的财务指标为主、非财务指标为辅的系统,而其中非财务指标主要有客户满意度、产品生产周期、过程能力、维修成本等考核指标,它们在效绩考核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3) 基于经济增加值的效绩评价(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随着全球化市场经济的扩张,“股东价值分析”和“价值基础管理”正渐渐深入人心,经济增加值(EVA EconomicValu Added)评价方法开始得到广泛应用。该评价体系的一个基本假设是股东财富最大化,即从股东角度定义赢利,以往的利润指标(如净利润、投资报酬率、每股盈余)的共同缺陷是没有考虑股东投入资本的机会成本,而EVA评价法优于这些传统指标的地方就在于充分考虑了权益资本的成本,通过处理会计信息时可以进行适当调整,从而尽可能的消除会计失真,使得EVA指标相对更加真实、准确[6]。然而,对会计报表进行调整的工作量往往太复杂而实施困难,因此影响了EVA评价法的推广应用。1997年Jeffery 等[7]在对EVA进行修正的基础上提出REVA,该评价体系用市场价值代替公司资产价值,作为企业创造利润的资本价值总额,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EVA的计算。总之,作为综合性的财务效绩评价指标方法,EVA和REVA具有传统会计指标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但由于计算过程复杂而且缺乏对非财务指标的关注,使其仍然存在明显缺限。
4) 基于战略的效绩评价时期(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
&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全球范围内企业竞争愈加激烈,许多公司因为缺乏战略眼光和长期目标,生存和发展都遭遇到严峻的挑战。为了实现企业既定的战略目的,就必须形成一种传达战略意图的体系,以确保组织中任何层面都能描述、理解和保持企业战略。效绩评价作为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要素之一,对于引导和激发企业形成竞争优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这一背景,理论界和实务界逐渐将企业战略与财务指标、非财务指标联系起来,对战略效绩评价进行深入研究。基于战略的效绩评价方法中具有代表性的有绩效金字塔和平衡记分卡。&&
&(1)效绩金字塔
Kelvin Cross和Richard Lynch (1990)[8]提出一个把财务和非财务信息与公司总体战略相结合的金字塔效绩评价系统。如图1.1。
图1-1 效绩金字塔
效绩金字塔揭示了企业经营指标自下而上、战略目标自上而下逐级分解的结构特征,它一方面凸现了总体战略与组织战略的密切联系,反映了战略目标与效绩指标的相关性;另一方面又注意了效绩动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揭示出公司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尽管它在指标体系的因果思想和综合性都有一定的创新,然而与平衡计分卡相比,它没有将企业的学习和创新能力纳入到体系范畴。虽然效绩金字塔在理论上有指导意义,但因为没有形成相应的执行规程,在实际中应用不多。
&(2)平衡记分卡
平衡计分卡是由罗伯特?卡普兰(Robert S. Kaplan)和大卫?诺顿(David P.Norton)共同开发的。它的主要特点是:在评价指标中,将财务与非财务指标有机结合,分别从财务、顾客、企业内部流程、创新和学习四个方面反映企业战略。平衡计分卡通过将战略逐一细化为一系列评价指标,实现了战略的可操作性。自它提出之后的数十年里,受到了各国企业界的充分重视,并在全球有广泛的应用。随着平衡计分卡理论不断深入实践,它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描述、衡量、管控企业战略的系统工具,被誉为近75年来世界上最重要的管理方法。
5)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效绩评价
随着二十一世纪的来临,世界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电脑与互联网迅速普及,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人力资源日渐稀缺,环保节能的呼声愈演愈烈……。经营环境的变化使得企业的发展不只与股东、顾客有关,而且受到员工、供应商、政府机构、社区等多方面影响,这些与企业相互影响的群体被统称为利益相关者。如果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企业可能会面临投资撤回、员工罢工、原材料短缺、群众抗议、政府制裁等多种危机,因此遗漏利益相关者中的任何一方都会为企业的发展造成隐患。
面对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企业的经营战略可能需要随时调整,但无论何时利益相关者都是促使企业成功的动力。以利益相关者为中心来制定经营战略和行动方向,能使企业在纷繁复杂的经营环境中把握不变的方向。
1.3.2国内企业效绩评价研究状况
与西方效绩评价产生的背景不同,我国企业的效绩评价是随着经济体制的变化和企业的改革逐渐发展变化的。
建国初期至1978年,我国借鉴了前苏联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有企业只是作为国家经济管理部门的派生机构而存在,没有经营自主权。这一时期的企业效绩评价体系基本上围绕着资产、成本和利润展开。具体评价指标有,固定资产产值率、流动资金周转率、产品成本率、销售利润率,资金利润率等。由于国有企业是依照政府指令生产,不与市场对接,所以导致许多企业盲目追求产量、规模的扩张,忽视产品质量和经营效益。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对国有企业逐步放开后,企业逐步具有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这一时期国有企业效绩评价的主要内容是产值和上缴利税,以上缴利税的完成情况做为考核中心。虽然这种考核方法促进了国有企业的整体发展,在短期内激发了企业自主经营的积极性,然而也造成了企业大量负债和长期呆账。到20世纪80年代末绝大多数国有企业负担越来越重,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经营困难。
进入20世纪90年代,计划经济逐步被市场经济所取代,原有的企业效绩评价体系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同年,在总结多年国有企业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国家财政部分别颁布了《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制定了8项财务评价指标,从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三个方面考核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到了1995年,财政部又进一步公布了一套包括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资产收益率、流动比率、存货周转率、社会贡献率、社会积累率等10个指标的《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各指标赋予了不同的权重[9]。
尽管该体系具有一套明确的评价标准,但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限。首先它将税收作为主要评价指标容易引起企业采取短期行为;其次,指标体系具有明显的行政管理特点,不能反映企业的整体经营状况;另外评价标准行业划分太粗,实际应用时有一定的困难。正是由于上述这些原因,导致该评价体系没有充分推广应用。
1997年国家计委、经贸委联合国家统计局公布了新工业经济效益评价考核体系。到了1999年财政部又出台了《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这是一套全新的经营效绩评价体系,重点是评价企业资产经营、资本效益、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四项内容,针对四项内容采取基本指标、修正指标和专家评议指标三个层次共计32项指标进行评价。后于2002年根据实际有所修改,将评价指标体系由32项缩减为28项,形成了一套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效绩评价体系,具体指标体系见表1-1。
表1-1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1.财务效益状况
净资产收益率
总资产报酬率
资本保值增值率
主营业务利润率
成本费用利润率
盈余现金保障倍数
①领导班子基本素质
②产品市场占有能力
(服务满意度)
③基础管理比较水平
④在岗员工素质状况
⑤技术装备更新水平
(服务硬环境)
⑥发展创新能力
⑦经营发展战略
⑧综合社会贡献
2.资产运营状况
总资产周转率
流动资产周转率
存货周转率
应收账款周转率
不良资产比率
3.偿债能力状况
资产负债率
已获利息倍数
现金流动负债比率
4.发展能力状况
销售(营业)增长率
资本积累率
技术投入比率
三年资本平均增长率
三年销售平均增长率
这套体系特点是将投入产出作为评估的核心内容,采用较为客观的统一标准,结合定量与定性分析对指标进行分层剖析和递进修正。相比于之前的评价体系,这一套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但它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表现在财务定量指标中忽略了现金流量,难以督促企业保有充足的现金保障;其次财务指标考核的因素过多,难以抓住重点,降低了评价的导向性;另外非财务评价指标权重过低只占20%,容易引起企业减少对长期发展的投入。
进入新世纪,我国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一些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高耗能、贫富差距拉大、劳动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等,越来越受到重视,以往粗放的发展模式严重地妨碍了我国社会的健康发展。2003年党中央提出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和 “构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2005年国家下达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其中规定“企业应当公开环境信息”。在2006年1月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修订案中,总则第五条明确要求“企业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履行社会责任。至此,以前对企业承担环境、社会责任的模糊要求,在法律中有了明确规定。2007年在党的十七大上,将科学发展观写进党章,正式成为中国发展市场经济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要求企业必须深入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追求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提升。同年国务院下达《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对重污染、高耗能企业严格控制其上市条件。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我国向全世界郑重承诺到2020年碳排放减少40%~45%,于此同时,国内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并不断促进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在全面推进科学发展观的背景下,尽管我国政府还没有出台相关的效绩评价规定,但以人为本、节能减排已成为政策制定部门重点考虑的因素,可以预计在未来,政府制定的效绩评价体系必然围绕着上述要求制定。
1.4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对任何课题来说,研究内容的不同,研究方法也不同。企业效绩评价问题研究是一项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应用性课题,因此,本文采用了以下的研究方法:
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本文首先从绩效评价的基础理论入手,通过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深入分析,为文章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接下来对金泰公司发展历程,特别是效绩评价体系做了详细叙述。以深厚的理论与详实的现实背景相结合对公司的效绩评价体系进行探索性研究,制定的评价指标、评价方法经得起客观检验,具有实践上的指导意义。
借鉴成功经验与开拓创新相结合。国内外在企业效绩评价方面有许多成功的实践经验,这些经验对金泰公司建立效绩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然而,对于每个公司都有特定的背景及发展过程,我们不能照搬他人的做法,只有在充分研究国内外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金泰公司实际情况进行的创新性研究,才能经得起实践检验。
本文的研究思路如下:
第一章是绪论部分。说明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与思路、回顾了中西方企业效绩考核的演进过程。
第二章介绍了效绩评价的基础理论和方法。详细阐述了利益相关者理论理论、平衡计分卡方法,构筑了金泰公司效绩评价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是金泰公司效绩评价现状分析。在叙述金泰公司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公司效绩评价的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指出现在的公司效绩评价体系过分注重经营成果,缺乏对长期发展动因的衡量,与公司现状相脱节,无法全面反映下属事业部的管理重点。
第四章是金泰公司效绩评价实施方案重塑设计。针对金泰公司效绩评价存在的问题,围绕公司战略,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平衡计分卡评价方法,重新设计了三个下属事业部的效绩评价体系。
第五章是研究结论。分析了重新设计的金泰氯碱化工效绩评价实施方案有利于公司战略的实施,又兼顾了化工行业存在的特殊情况,方案设计符合金泰公司现实情况,具有操作性,同时对本方案的实施寄予厚望,希望该方案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
本论文的研究框架如图1-2所示。
效绩评价基础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
金泰公司效绩评价体系重塑设计
发电事业部
聚氯乙烯事业部
烧碱事业部
金泰公司效绩评价现状分析
平衡计分卡结构的创新应用
图1-2 本文的研究框架
1.5本文的新颖之处
1) 本文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紧紧围绕金泰公司的经营战略,把下属各事业部纳入其中。在保证公司整体步调一致的前提下,针对不同事业部的特点,建立起特点不同的效绩评价体系。
2) 近年来,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还主要在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实际应用所见不多。本文不仅将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指导思想,而且将其应用到现实企业当中,提升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应用性。同时,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对平衡计分卡的结构进行了完善,使其更加切合企业现状。
3) 由于石化行业的特殊性,国内的研究对多重视其生产过程的研发,对效绩管理的研究相对较少,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指导化工企业的更少。本文将利益相关者理论引入到现实企业当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建立的效绩评价体系对相关石化企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2.1效绩评价基本理论
效绩评价作为企业内部管控系统的重要一环,其包含的内容丰富、庞杂。为了明确效绩评价的基本脉络,本文接下来从概念、组成要素、设计原则三个方面分别对效绩评价的内容进行阐述。
2.1.1效绩的概念和内涵
效绩(perfromance)也称绩效、成效、业绩,反映的是人们从事某一活动所取得的成绩和效果。
目前学术界对效绩的认识主要从两个角度出发:一种认为效绩是指经营过程中的行为;另一种认为效绩是经营活动后的结果。美国学者坎贝尔(Campbell)认为,效绩是人们完成工作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系列特征行为,是过程而非结果,因为结果往往受到多种系统因素的影响。墨菲(Murphy)从组织的目标出发,认为效绩是指与工作的组织目标有关的一组行为。与他们不同,伯纳丁(Bernardin)认为效绩是在特定时间内,由特定的工作职能或活动所创造的产出的结果。他将绩效理解成一系列包括任务完成、目标实现、结果和产出等的指标组合。布拉姆布拉奇(Brumbrach)综合了两种观点,认为结果是由行为产生的,而行为本身就是劳动者付出的脑力和体力的表现,出来,将工作任务付诸实施。效绩包含行为和结果两层含义。行为不仅仅是结果的工具,也是结果,是为完成工作任务所结果,并且能与结果分开进行判断行为是由
我国教授张涛认为,企业效绩是指一定经营期间的企业经营效益和经营者效绩[13]。冯丽霞认为企业经营效绩的含义应当从两个方面理解:一种是以结果为导向的效绩,是指在特定时间内由特定工作职能或活动产生的产出记录;另一种是以行为为导向的效绩,是指与企业目标有关的、可以按照个体的能力进行测量的行为[14]。在财政部编著的《企业效绩评价工作指南》中,将效绩定义为“效绩和效率的统称,包括行为过程和行为结果两层含义”[15]。可以看出在我国,无论官方还是学术界更多将“结果”和“行为”两种观点结合起来,综合的分析效绩的含义。因此根据上述观点,本文认为:效绩的内涵应当包括,工作的过程和所实现的结果。只有同时以效率、效果来衡量行为、结果,才能全面的说明效绩。
2.1.2企业效绩评价的内涵
评价是指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运用特定的指标和标准,采取特定的方法,对人和事做出价值判断的一种认识过程[15]。企业效绩评价顾名思义,是一定期限内对特定企业的效绩做出判断的过程。
众所周知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人、资本、土地、技术等要素有机结合而成。企业的效绩不仅受其内部的各因素所影响,同时还被外部经营环境所制约。因此,要正确的评价企业所取得的成效,应该从多方面、多角度,全面综合地反映企业发展目标。
2.1.3效绩评价的构成要素
效绩评价体系作为企业管理控制系统中一个关键环节,由以下要素构成:
1)评价主体
评价主体是效绩评价的发动者,具体指那些最关注效绩评价并有兴趣进行效绩评价的团体。在“股东至上”时期评价主体一般都是董事会或债权人,随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发展,不仅是企业所有者、债权人,供应商、顾客、社区团体等都可以成为评价主体,尽管这些组织和个人在评价时有着自己的不同的评价目的,但它们通过多个角度关注促进了企业全面健康的发展。本文的评价主体形式上虽然是公司董事会,但因为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引入,实际上还包括公司员工、供应商、顾客、社会等多个方面。
2)评价客体
所谓评价客体,即对谁进行评价,它是评价实施的对象。运行绩效评价体系需要围绕评价对象收集信息并进行分析,根据一定经营期间内的经营效率、效果及综合社会影响来评判经营的好坏。具体表现在企业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社会贡献、以及社会责任等方面,得出评价结果又作用于效绩评价对象并影响其发展方向。一般来讲,企业效绩评价体系的主要对象是企业或有一定经营范围的实体。本文的评价对象是金泰公司下属的三个事业部。
3)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是企业实施企业效绩评价的基础,既是效绩评价的内容,又是企业效绩评价的外在表现。效绩评价指标实际上是指那些引导企业走向成功的关键因素,这些关键因素具体表现多个方面:有财务方面的,具体指标为投资报酬率、销售利润率、每股税后利润等;也有非财务方面的,具体指标为售后服务水平、产品质量、创新速度和能力等。如何将关键因素建立成逻辑严密、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体系结构,是设计效绩评价系统的关键问题。本文根据金泰公司的实际状况建立起一套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指标体系,既包括企业内部的财务、员工、生产过程;又包括了企业外部的供应商、客户、社会等方面。通过这样增强了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应用性,扩大了企业效绩评价体系的灵活性,确保效绩评价体系真正帮助企业走向成功。
4)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是企业效绩评价的参照系,是判断评价对象效绩优劣的标尺。一般的企业效绩评价系统中,常用的评价标准分为三类:预算标准、行业标准和历史标准。预算标准是指,将经过固定程序批准的收支计划作为企业的评价标准;行业标准特指,仅能在某些行业内通用的标准;而历史标准是指,将企业前期的指标作为比较企业当期标准。
评价标准与评价对象密切联系,效绩评价的目的、范围和出发点不同,选用的具体标准也不同。在特定的时间和范围内,评价标准应当一定的,具有参照性的。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发展,评价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做适当调整。本文结合金泰公司自身特点,主要采用历史标准和行业标准。
5)评价方法
&&& 评价方法是获取效绩评价信息、取得评价结果的具体手段。在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建立的基础上,采用一定的评价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和判断,实现从指标体系到评价结果之间的转换。不同的企业,其管理核心和重点各有不同,在选择评价方法时,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常用的绩效评价方法主要有:功效系数法、综合分析判断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法等。本文拟采用综合评价方法进行效绩评价。
6)评价报告
效绩评价报告是效绩评价系统的输出信息和结论性文件。效绩评价人员针对效绩评价对象,通过财务、生产信息系统以及调查研究,获取与评价对象有关的信息,经过整理分析加工得到评价结果,将其与预先确定的评价标准进行对比,发现问题后,及时找出问题的原因、分析责任并对企业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必要的预测。
上述六个要素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效绩评价系统,它们之间彼此联系、相互作用。如图2-1所示,评价主体和评价客体是效绩评价系统的基础,主体、客体不明确评价目标也难以明确,评价对象、指标就更无从谈起了。确定了评价主体、客体后,根据具体需要确定评价的目标,并围绕该目标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将评价指标与预先设定的评价标准相比较,得出的数据再通过适当的评价方法计算出评价结果,进而得出评价报告,评价报告作为依据又进一步影响评价主体的行动,这样就形成一个循环,效绩评价系统在这样的循环中,不断提升、发展。
图2-1企业效绩评价要素关系及运作程序
2.1.4效绩评价体系的设计原则
企业效绩评价体系涉及因素众多、过程复杂,除受企业内部因素影响外,亦受到不确定的外在环境所影响。因此只有综合企业的多个方面来设计指标体系,才能准确反映企业真实的效绩。如果在制定评价体系的过程中没有一定的原则,会造成效绩评价系统内部问题丛生、互相矛盾,进而使评价体系无法发挥作用。所以在构建绩效评价体系时,应遵循统一的原则,具体如下:
1)相关性原则。相关性原则是指,评价体系的指标作为企业战略目标实施计划的分解,应始终与公司战略目标保持一致。绩效评价的实质就是对经营所得与所费客观比较的评价,为了实现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就必须确保经营活动与企业目标相符合。只要完成了适当的评价指标,就能够实现先前制定的战略目标,并可以起到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作用。
2)客观性原则。在企业实施效绩评价的过程中,必须保持客观公正,否则就容易导致评价结论的片面性,不仅致使企业决策失误,而且对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带来负面影响。在进行评价时,应将可验证的事实及资料作为评价的依据,保证绩效评价工作不受人为因素的影响,避免因主观、成见所造成的判断偏差。因此,在合理设计指标体系的同时,要科学的选取评价方法并统一的制定评价标准,使绩效评价工作客观公正。
3)重要性原则。虽然企效绩效评价体系需要全面的分析,从不同角度认识企业的经营效绩,然而过于分散的指标体系会使绩效评价变得模糊不清,不利于明确企业战略目标。因此,指标体系的设立应选择那些能够反映企业未来发展动力的主要指标,根据具体指标的重要性,在评价体系中设定适当的权重,以达到区分重点的作用。
4)可操作性原则。可操作性是指评价指标的易懂性和相关数据收集的可行性[17]。如果评价指标的数据收集困难,或者无法收集,效绩评价系统就只能存在于理论中,无法起到实际的作用。在企业中,如果评价指标过于繁琐,会使效绩评价贯彻实施困难重重。
&&5)激励性原则。劳动报酬作为最基本的激励手段,在企业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一般而言,按照“多劳多得”的原则,企业中员工得到的报酬与其效绩正相关。因此,设计一套具有激励作用的效绩评价体系相当重要,通过效绩考评与员工薪酬的挂钩,发挥其工作潜能,可以大大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使得企业效益得到全面提升。
&&& 6)相对稳定性原则。企业的效绩评价体系离不开企业的客观发展状况,在制定评价体系的时候,应当考虑具有相对稳定性,在公司一段时期内,都应具有指导作用,而当企业在经营环境发生微小改变时,做出适当的调整即可。
2.2利益相关者理论综述
  利益相关者理论(stakeholder theory)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西方逐步发展起来的,进入80年代以后其影响迅速扩大,开始影响美英等国的公司管理模式,促进了企业管理方式转变[18~20]。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
2.2.1产生背景
20世纪末期,企业发展所带来的社会责任、环境污染、能源消耗等问题日益凸显,公众对企业的责难越来越多,欧美国家经济分别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放缓。而此时德国、日本经济却迅猛发展,经济学家探究其原因,发现在于德日经济不同于欧美奉行“股东至上”原则,而更关注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学术界、企业界对如何调整公司治理结构进行了新的反思,许多企业面对新的经营环境,不得不开始考虑利益相关者的权益,继而对利益相关者进行管理。
实际上,早在主流企业理论盛行的时候,少数学者对“股东至上”原则已经有了不同的看法,而利益相关者理论随之萌芽、发展。主张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学者对传统的“公司所有者”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公司本质上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企业实体,公司的所有者不只包括“持有该公司普通股票的个人和机构”,还应该考虑到债权人、供应商、雇员、社区等利益相关者[21~22]。他们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资本所有者并不是唯一向公司提供发展资源的组织,他们在公司中的地位正在呈逐渐弱化趋势;其他团体与股东一同承担风险的同时,为公司贡献出的特殊资源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3~24]。所以,企业在满足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应当从促进自身长远发展的角度,更多的考虑到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合理要求。
2.2.2利益相关者概念的界定
要研究利益相关者理论,首先要什么是利益相关者。早在1963年,利益相关者的概念就由美国斯坦福研究院首次提出,他们认为利益相关者是那些没有其支持,组织就不可能生存的团体。1965年美国学者Ansoff将“利益相关者”一词引入到学术界,他认为“要制定出一个理想企业目标,必须综合考虑企业诸多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冲突的索取权,他们可能包括管理人、雇员、股东、供应商以及分销商等”[25]。之后,西方许多学者都对利益相关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Freeman和Clarkson。Freeman认为“利益相关者是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一个组织实现其目标过程影响的人” [26]。这个概念不仅表明了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的关系,而且将这利益相关者界限广泛延伸,无论股东、债权人、雇员,还是供应商、顾客,甚至社区、环境、媒体等都可以看作利益相关者。另一位学者Clarkson认为,“利益相关者在企业中投入了一些实物资本、人力资本、财务资本或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并由此承担了某些形式的风险;或者说,他们因企业活动而承受风险” [27]。上述定义说明了其他利益相关者同股东一起对企业进行专用性投资,并承担着不同程度的风险。
国内学者贾生华、陈宏辉认为“利益相关者是指在企业中进行了一定的专用性投资,并承担了一定风险的个体和群体,其活动能够影响该企业目标的实现,或受到该企业实现其目标过程的影响”[28]。此概念不仅提到了专用性投资,而且又强调了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的相互作用的关系,对利益相关者的描述更加清晰、具体。
通过上面的分析,综合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利益相关者定义,本论文中所指的利益相关者为:通过对企业进行专业性投资,拥有某种利益要求,受企业经营活动影响,同时也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企业目标的个人、组织或机构。
2.2.3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分类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各利益相关者,只有对利益相关者进行科学的分类,才能对不同的利益相关者进行有效地管理。在这方面,国内外许多学者都进行过深入研究。
Freeman从所有权、经济依赖性和社会利益三个不同的角度对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分类:所有持有公司股票的个人或团体,是对企业拥有所有权的利益相关者;与企业存在经济依赖的利益相关者包括经理人员、员工、债权人、供应商等;与公司在社会利益上有关系的则是政府、媒体、公众等[26]。Mítchell提出以其名字命名的米切尔评分法(Score based Approach),从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性、权力性、紧急性三个属性维度出发界定利益相关者,将企业利益相关者分为:潜在型、预期型、确定型三类利益相关者[29]。
国内学者对利益相关者的分类也进行了很多研究。万建华根据合作潜在性或威胁潜在性的概念将利益相关者分为混合型利益相关者、支持型利益相关者、不支持利益相关者和边缘利益相关者四类[30]。陈宏辉从利益相关者的主动性、重要性和紧急性三个维度对所界定出的利益相关者进行了实证研究,根据实证结果把利益相关者划分为核心、蛰伏和边缘利益相关者[24]。贺红梅从企业生命周期特征、企业各阶段面临的危机和关键利益相关者的特征等方面,分析了不同企业生命周期阶段所面临的各种利益相关者重要性的变化,并把利益相关者分为关键,非关键和边缘三类利益相关者 [31]。吴玲从资源基础理论、资源依赖理论维度对不同性质、不同技术特征和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企业的九类利益相关者进行了分类,将其分为关键利益相关者、重要利益相关者、一般利益相关者和边缘利益相关者四类[32]。
本文在总结上述各种分类方法的基础上,通过结合金泰公司实际情况进行走访调查,根据各利益相关者自身的特性,将利益相关者大体分为核心、重要、一般三类,如表2-1所示:
表2-1 利益相关者的分类
对企业的重要性
利益相关者
所拥有的主要资源
核心利益相关者
重要利益相关者
一般利益相关者
政策与信息
支持和认可
2.2.4利益相关者理论发展阶段
从1963年至1984年可以被认为是利益相关者理论萌芽的阶段,在此期间,无论是美国斯坦福研究院,还是Ansoff、Ahlstedt等人都认为利益相关者和企业之间存在强烈的依存性。而Ahlstedt和Jahnukainen在认可依存性的基础上,强调利益驱使的原则,认为利益相关者是一个企业的参与者,他们被自己的利益或目标驱动,与企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而企业为了生存,也无法离开他们[33]。可见,利益相关者为了自身利益参与到企业中去的同时,也为企业创造了生存条件,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这一时期的观点尽管突出了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性,但概念过于宽泛,未能说明利益相关者与企业间更本质的联系,相关理论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化。
1984年,最早把利益相关者理论应用于战略管理研究是Freeman。他的经典著作《战略管理―一个利益相关者方法》一书。其基本观点是,在公司战略决策时必须考虑到利益相关者的影响,进行利益相关者分析,进而将关键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融合到公司战略目标之中,公司战略的实施过程也需要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配合[26]。Freeman强调利益相关者在企业战略分析、规划和实施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多角度阐述了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战略的影响。
如果说之前的研究基本只是围绕着什么是利益相关者和为什么要考虑他们利益展开,那么从Freeman开始,研究的重点已经转向利益相关者如何在企业中实现其利益上了。Goodpaster认为利益相关者的本质是“多重信托”(multifiduciary),他还认为,利益相关者和股东不应该是对立的两个极端,而应当寻求一种平衡,即企业管理者首先应该保证其对董事会的基本信托责任,同时也必须履行伦理责任[34]。Alkhafaji认为,重要的决策必须由那些与企业有着紧密关系的团体和企业共同做出,无论这些团体与企业存在的是经济关系还是社会关系[35]。Bowie也指出,利益相关者的适当参与只是个程序问题,这种程序的目的是“使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声音能够被听到并对决策产生一定影响” [36]。
Freeman及其后继者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引向更加深远的方向,随着利益相关者理论融入到现代战略管理理论当中,使得它在实践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作用。然而,尽管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不断深入,但是学者们不得不承认他们没有发现将利益相关者权益转化为实现的有效机制。虽然“战略观点”无法解决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的问题,但无疑为利益相关者理论发展到“动态演化”阶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针对学术界对利益相关者的认识过于宽泛和刚性,近年来的研究重点更多是从弹性的视角重新定义利益相关者;研究的方法和领域都呈现出动态多样性,因此将这一阶段归纳为利益相关者的动态演化阶段。
动态演化的观点最早始仍由Freeman提出,他认为,现实中的利益相关者是不断变化的,他们与公司的利害关系也随公司战略的改变而变化[26]。而后Mítchell等人,从以影响力(power)、合法性(legitimacy)和紧迫性(urgency)三个维度将利益相关者区分成各种不同的类型。通过不同类型的利益相关者在企业发展中的“动态演化”,可以了解到利益相关者是如何随某些特性而变化而改变其与企业的关系。Carroll也从不同的角度对利益相关者进行了分类研究,他提出了两种分类方法,一种是根据利益相关者与公司关系的正式性,区分为直接利益相关者和间接利益相关者;第二种分类是根据不同情况下公司战略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和要求,将利益相关者区分为核心利益相关者、战略利益相关者和环境利益相关者[37]。
近年来,从公司治理和组织理论角度对利益相关者进行的研究发展迅速。威廉姆森(Williamson)运用交易成本分析,认为在利益相关者理论框架内由于“资产专用性”应该优先考虑股东的利益,他认为股东下的“赌注”与企业成败直接相关[38]。另一位学者埃文(Evan)则认为,资产专用性理论恰好能够解释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管理的问题,因为这些利益相关者与股东一样,也都投入了“赌注”或者说是具有专用性的资产,而且现在的股东可以通过高度流动性的股票市场分散风险,因而资产专用性并不能作为股东权益高于利益相关者的证据[39]。布莱尔(Blair)的研究也从人力资本专用性的角度,指出企业必须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原因在于利益相关者投入和承担的风险,既然利益相关者投入的专用性资本是对企业来说关键的,而且事实上他们承担了剩余风险,那么就应该享有相应的剩余索取权[40~41]。另外,琼斯(Jones)等人试图把利益相关者理论拓展到“中心范式”,也就是把代理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契约理论结合在一起考虑利益相关者问题,其研究的主要价值在于指出了传统模型在道德伦理方面的不足,通过研究拓展了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主流企业理论比较的基础[42-43]。
还有一些专家致力于通过实践进行研究,来说明利益相关者在公司中的作用,以及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Agle、Mitchell和Sonnenfield(1999)通过经验研究找出,现实中经理层到底考虑了哪些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进而决定谁具有“合法性”[44]。Graves和Waddock(1997)的研究表明,对公司社会责任的重视反而促使机构投资者更多的参与到股票市场[45]。Berman、Wicks、Kotha和Jones(2000),Harrison和Fiet(1999),Luomaand和Goodstein(2000)等也试图运用新的数据、方法证明利益相关者管理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46]。Ogden和Watson(2004)则开创性地进行了英国水产业的利益相关者管理案例研究[47]。但是,正如Wood(1995)指出的那样,公司社会责任和财务绩效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复杂的、不明确的,现在对社会责任的衡量还缺乏统一有效的手段,现有的数据也很难证明忽视社会责任一定会损害公司财务绩效[48]。
通过上面叙述,我们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发展脉络有了大致了解。从企业依存阶段、战略管理阶段,一直到动态演进阶段,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概念描述到多角度实践、分析的过程,具体内容见表2-2。
虽然利益相关者的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但它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中企业的本质,能够在日益多元化的社会中创造出一种使多方利益均衡的方法。相信随着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的到来,以及公司理论、企业伦理学、战略管理理论等学术思想的互相渗透,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必将获得更大发展。
表2-2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三个主要阶段及特征
涉及主要内容
利益相关者是企业的必要条件,是彼此依存的关系
利益相关者是谁?为何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SRI,Ansoff, Ahlstedt等
强调利益相关者在企业战略分析、规划和实践中的作用
为何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及如何实现这一目的
Freeman, Bowie, Goodpaster, Alkhafji等
公司和利益相关者的利害关系不断变化,应该动态看待利益相关者
为何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如何实现及对企业效绩影响如何
Mitchel, Wood, Donaldson, Preston, Jones, Clarkson等
2.2.5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主流企业理论的比较
自上世纪初开始,企业理论在主流经济学中迅速发展,并取得一系列成果,成为主流理论。尽管如此,利益相关者理论仍对其提出了质疑,通过比较它们两者的差异,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特点。
最早的企业理论是在对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不满和反思中发展起来的。1937年科斯在其《企业的性质》一文提出,新古典主义企业理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理论,而只是生产理论[49]。而后数十年通过众多专家、学者的持续发展,使企业理论逐渐演变为交易费用理论、代理理论和企业家理论三大学派。&&
交易费用理论(transaction cost theory)认为,由于市场中存在有限理性、机会主义和不确定性,使得在市场中寻找交易对象、订立合同、洽谈交易、执行交易、监督交易的成本高昂。为节约交易费用,企业作为代替市场的新型交易形式应运而生,企业采取科层制安排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节约交易费用。企业运用收购、兼并、重组等资本运营方式,将市场内部化,这样可以减少市场风险,从而降低交易费用。
代理理论(agency cost)也称契约成本理论(contracting cost theory)。该理论认为:企业是由一系列契约所组成的,包括股东、债权人与企业经营者所订立的,企业与供货商、顾客、员工所签订的。其中,企业的所有者、股东是委托人;负责使用以及控制企业资源的经理人员是代理人,正是这种委托代理关系促使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
企业家理论(entrepreneur theory)认为,市场不是由任何经济力量所创造,而是由企业家所创造。成功的企业背后一定有一个伟大的企业家和一个极具凝聚力的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的作用对整个企业生死攸关,组织往往需要依靠他们摆脱困境、向前发展。
虽然上述三种理论互有区别,但是支撑它们的基础都是“股东治理观”。这一单边治理思想,强调股东是公司惟一的拥有者,百余年来一直备受推崇。它的核心思想认为,资本雇用劳动,企业经营中的风险全部由股东承担,所以股东对公司治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理应享有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根据委托代理理论,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作为代理人的经理人员仅需对公司股东负责,并按照股东价值最大化的原则开展经营活动。如果股东的利益得不到保障,那么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乃至整个社会的效益都无法提高。关于股东治理观的代表性论述当属Williamson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企业、市场与关系契约》[38]。他认为股东对于企业投入了“专用性资产”,因此相应的需要承担风险,一旦企业经营出现问题或者倒闭,他们的投入将受到损失,因而让股东拥有企业的所有权是保护他们权益的一种机制。尽管Williamson强调了投入“专用性资产”与企业所有权的关系,然而他忽略了专用性资产的投入的多个方面,仅仅认为专用性资产是在投入企业之前就已经形成,却忽视了其他利益相关者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专用性投入。
正是主流企业理论存在的漏洞,促使人们对它的质疑越来越多。仔细研究不难发现,主流企业理论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基础之上的,而其中许多假设已与现状不符。例如:主流企业理论假设物质资本比人力资本更稀缺,物质资本的投入者承担企业的所有风险,人力资本是通用的可替代的等等。在上个世纪可能上述假设确实成立,然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的创造力逐渐成为资本主义新的发展动力,人力资源因为其特殊性,而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实状况下,德国、日本企业出现了“共同决定制”、“工人管理制”等的多元治理形态,使得我们对主流企业理论产生了更直接的怀疑。所以,简单地认为“股东是企业的唯一拥有者”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在对主流企业理论一片质疑声中,过去不曾被人们重视的利益相关者理论逐渐进入当代管理者的视野。它的基本思想为:企业是由多个利益相关者相互关联而组成,通过各种显性、隐性的契约规范了各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和义务,而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在他们之间进行非均匀地分散分布,从而促使企业为社会最大化地创造财富。总结起来,我们可以把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特点与主流企业理论的差别用表2-3表示。
表2-3 主流企业理论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差别
主流企业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
企业的目标
追求股东利润最大化
为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和社会有效地创造财富
两权分布方式
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集中分布于所有物质资本所有者
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非均匀地分散分布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所有者
企业的本质
企业是契约的连接体,物质资本所有者通过权威来行使对经理人员和雇员的契约关系
企业是其利益相关者相互关系的连结,它们通过协商来执行各种显性和隐性契约
从表中可见,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主流理论的主要区别在于,它认为: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和投入,企业应当追求全部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而不仅仅是某个主体的利益。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企业的未来有赖于对各利益相关者期望的满足程度,只有企业从利益相关者发展的角度出发,才能超越企业自身的局限,为全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2.2.6平衡计分卡与利益相关者理论
1992年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Kaplan和复兴方案公司总裁Norton总结其共同研究的成果,发表了题为《平衡计分卡:提高效绩的衡量方法》一文,正式提出“平衡计分卡”这一概念[50]。他们又分别于1993年和1996年发表了题为《平衡计分卡的应用》和《将平衡计分卡用于战略管理系统》的论文,并出版了题为《平衡计分卡:革命性的评估和管理系统》和《平衡计分卡――战略目标的转换》等专著,使平衡计分卡理论得以深化同时应用方法也得以系统化[51]。
平衡计分卡的框架(如图2-2)分别包括财务、顾客、企业内部流程、创新和学习四个方面。平衡计分卡试图通过平衡这四个方面,达到对企业的客观、全面评价,以实现企业战略性、长期的发展。
图2-2平衡计分卡的框架
在平衡计分卡的四个方面中,财务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在现代企业中,无论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目标,最终都需要反映在财务指标中,恰当的财务评价指标能够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并作为对企业创造财富的重要检验手段。股东在评价企业时一般是以财务指标为主,财务指标代表了股东对企业经营的要求。通过精心设计财务评价指标,能够明确企业实施战略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促进公司盈利。典型的财务指标如:营业收入、利润、资本回报率、净现值等。
虽然财务指标非常重要,但任何财务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顾客,企业需要顾客长期的支持才能在市场上立足。顾客通常从性能、质量、成本三个方面看待和评价一个公司的产品。产品性能衡量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对于顾客的价值,也是顾客购买产品所达到的目的;产品质量衡量到达顾客手中的产品的好与坏,涉及到产品的使用价值、配送的准时性等。如果市场上同类产品区别不大,那么顾客购买产品的成本将起到关键作用,成本既包括产品价格又涉及获取产品或服务的时间,其中,产品和服务的提供的时间不仅指现有产品或服务从订货到送达顾客的时间,而且包括新产品从设计到投放市场的时间。主要的评价指标有:市场份额、客户保持率、客户取得率、客户满意度、客户盈利率等。
企业除了关注财务方面和顾客方面之外,其内部的关键业务流程也是评价企业的重点。企业内部经营过程包括经营、创新和售后服务三个方面,是保证顾客满意的基础,相关评价指标包括,生产周转率、产品退货的比率、次品废品率、单位产品成本、单位产品生产时间等。
公司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是由平衡计分卡的学习和成长方面表现出来的。在激烈的全球竞争环境下,企业需要不断改进现有的产品和过程,开发新的产品,通过提高公司创新和学习的能力,在保持巨大的发展潜力的同时,提升公司长期价值。这方面的指标通常包括:推出的新产品的比率、从新产品中获得收益的比率、员工培训的时间及效果、研究开发投入占销售额的比率等等。
&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许多欧美企业已经将平衡计分卡成功的应用到企业管理当中。据有关的统计,在全世界的企业中,美国有60%使用了平衡计分卡,欧洲50%,澳大利亚40%,新加坡70%[52]。平衡计分卡自1996年引入我国后,其应用已经从最初的管理会计逐步扩大到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等领域。中国企业应用平衡计分卡的有:华融资产管理公司、沱牌曲酒股份、重庆力帆、TCL、人人乐、深圳华为等大型企业,设计领域从生产制造业,到服务业;既有金融服务企业,又有高科技企业。
平衡计分卡将战略的制定、实施、评价和控制有机融合,自上而下地把组织中的每位成员关联起来。它突破了仅靠财务指标评价企业的模式,避免了企业效绩评价只管结果、不问过程的片面管理;不再只关心企业自身的利益,而是在企业效绩评价体系中加入了对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分析;不再只靠财务指标的数据来衡量企业发展的态势,而是加入了影响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非财务指标,并将企业战略与之紧密结合,弥补了传统财务评价导致的短期行为,有利于实现企业长远利益的最大化。尽管平衡计分卡源自战略效绩评价,但却与利益相关者理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不难发现平衡计分卡设计的思路,符合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基本观点,即企业要实现长期的生存和繁荣就要考虑其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并满足他们的要求。Kaplan和Norton也在他们的文章中反复强调关注利益相关者对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意义。
尽管平衡计分卡代表了效绩评价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但它还是存在一些缺陷,首先,它没有对供应商、社区和政府等利益相关者予以足够的重视,而现代企业中,他们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其次,它尽管试图从股东、雇员、客户等方面思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但忽略了从利益相关者分析的角度来指导企业经营目标和发展战略,因而可能无法满足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导致缺少利益相关者长期的支持。
虽然人们对平衡记分卡产生许多质疑,但却不得不承认它的积极意义,因为它毕竟将全球企业从以往单方面的财务考评中走了出来,并在实践中取得了广泛应用。
3、金泰公司效绩评价现状分析
3.1公司背景
金泰氯碱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泰公司)是由陕西省投资集团等三家股东共同出资组建的大型氯碱化工企业。公司于2003年12月在榆林市米脂县成立,注册资金3亿元人民币,被列为陕西省重点建设项目。
金泰公司一期10万吨/年聚氯乙烯生产项目,于2005年10月建成投产,是陕西省最大的氯碱化工企业。公司主要生产聚氯乙烯、烧碱,并配备发电厂等设施。公司以陕北丰富的岩盐、煤炭为优势资源,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在国内形成较强的成本竞争优势。生产设备采用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密度电流离子膜电解槽、节能环保的固碱浓缩装置;大型乙炔发生器、70立方米聚合釜和自动密闭入料工艺等技术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生产配套的DCS自动控制系统及信息化管理系统,保证了生产管理的顺利执行。
公司05年建成投产之初,生产成本居高不下,销售量不饱和等因素直接影响到企业整体效益。公司领导经过分析企业特点,决定围绕电力、烧碱、聚氯乙烯三个相对独立的生产系统成立单独的事业部,各事业部与公司签订“生产目标责任书”,按照自身优势、特点自我管理、独立核算,运行一段时间后,提升了市场占有率,增加了公司的财务收入。然而进入06年后,公司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不得不面对着来自生产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压力。2006年2月公司装有液态烧碱的罐车在运输过程中,不慎坠入河中,导致腐蚀性液体泄漏,威胁当地饮水安全,后经公司及时处理,虽未造成严重污染,但给公司形象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同年5月公司一台储有20m2氯气的储气罐发生渗漏,一部分有毒气体向厂区及周边大量扩散,影响到了当地环境。同年9月公司一废料池塌陷,1000多吨有毒废水流入附近河流中,造成严重的污染。一连串的事故严重的影响到了公司的正常生产,许多媒体也对污染事件进行了曝光,最终迫使公司总经理、所属事业部领导引咎辞职,其他相关部门多位负责人分别被降级处分,公司被勒令停产整顿两个月,直接经济损失超过两仟万元。数次发生的安全、环境事故给公司敲响了警钟,大家认识到企业仅仅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生产安全和环境保护,难以长期稳定发展。
2007年公司在总结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成立了专门负责安全环保的部门;投入4200多万元积极组织技术力量,对生产、运输过程中存在的生产安全、环境污染的隐患进行全面清查改造;围绕安全生产标准化,从细节入手,加强岗位责任培训,将生产安全责任制落实在每一名员工身上。&到2007年11月公司分别通过了陕西省环保局、安全监督管理局的环境保护、安全生产标准化验收。并取得了年销售收入10.16亿元、利润8320万元,上缴利税1.07亿元的成绩,公司受到省市政府的表彰。&&& 然而从2008年开始,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使得整个氯碱行业进入了冬天。国内氯碱产品需求低迷,产品库存量迅速增加,销售价格持续下跌,许多氯碱企业亏损严重被迫停产。金泰公司同样出现产品积压、生产亏损的局面,一些原料供应不足还导致了企业的停产,面对日益严峻的局面,公司提出 “抓生产、挖潜力,抓管理、促效益,抓政策、抢机遇”的方针,对外持续推行低成本战略,增加市场份额,对内全力推进节能降耗,争取向管理细节要效益。至2009年公司在总体经济转好的形势下,取得了年销售收入4.84亿元,利润3630万元的效绩。
金融危机给企业的教训是深刻的,金泰公司越来越认识到只有转变发展方式,促进节能降耗,而且与供应商、客户建立中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才能在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3.2公司的组织结构
金泰氯碱公司按照股份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设有董事会和总经理。下设三个事业部及财务、技术、企管、人力资源等多个管理部门。三个事业部由各自经理负责,主要业务包括采购、生产、销售和财务。
安全环境部
企业管理部
聚氯乙烯事业部
电力事业部
烧碱事业部
图3-1 金泰公司机构设置图
3.3事业部效绩评价状况
金泰公司成立至今,企业内部管理工作不断加强,特别是三个事业部的建立,促使了公司内部效绩评价机制的建立,公司效绩评价工作也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完善。
1) 2006年事业部效绩评价
2006年,随着公司下属电力、烧碱、聚氯乙烯三个事业部的建立,如何对其进行效绩评价成为公司内部管理的主要问题。这一时期由于企业刚刚进入经营期,公司对如何制定效绩评价规则没有丝毫经验,只是根据生产定额和行业惯例制订各事业部的效绩评价目标。这一时期的评价目标责任书。主要根据,基本指标包括:销售收入、总利润、净资产报酬率、销售收入增长率等。由于当时各事业部刚刚建立,管理评价毫无经验可言,编制经营目标责任书时基本上以财务指标为主(见附录1)。
由于评价体系刚刚建立,考核内容存在许多不当之处。首先,一些考核指标设计不够合理,指标重复计算,例如:将产量、净利润、销售收入等关联密切的经济指标均作为考核指标,达不到全面考核的效果。其次,考核体系缺乏对生产安全、节能降耗进行有针对性的考察,无法反映企业的突出问题。另外,各项考核指标也缺少权重、分值的设定,在考核过程中无法计量整体评分。最后,没有建立有效的考评监督机制,有些指标结果仅仅凭借印象评价,流于形式缺少客观性。
2006年金泰公司开始对事业部进行效绩考评,尽管结果不理想,但是毕竟建立了评价体系的雏形,使效绩评价的概念为员工所知,为进一步加强效绩评价工作打下了基础。
2) 2007年公司效绩评价
2007年新的形势要求金泰公司对其内部的效绩评估体系做出调整,公司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加强了生产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将经济效益与安全环保有效结合。使各事业部逐步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意识。
针对2006年度效绩评价中存在的不足,在07年的目标责任书中,将各项指标设定了权重,并根据各事业部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分配了不同的权重,使每项指标具体化,以指标来指引各事业部的工作重点。明确了各项指标的分值计算,在目标责任书中对每一项指标的计算,都列明了计算公式。特别是将生产安全、环境保护的内容直接与绩效工资分配水平挂钩,使考核结果突破了纯财务的指标体系,整体趋于完善,其中特别规定生产安全、环境保护不达标,事业部负责人免职(见附录2)。
从实践来看,新的效绩考核体系起到了,促进生产安全、环境保护的作用,使各事业部紧紧围绕效绩评价的内容,积极采取措施,在取得了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然而,由于考核分值与绩效挂钩的紧密性,各事业部为了达到评价要求,往往采取一些短期措施,而对公司临时布置的任务,积极性不高,执行力不足。另外,一些考核指标标准制定的不合理,考评得分不高时,员工收入有很大影响,挫伤了员工的积极性。
3) 年的事业部效绩评价
经过两年的实践,金泰公司已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效绩评价体系。出台的《效绩评价管理规定》文件明确了对事业部进行效绩评价的目的、工作程序、计算方法和结果运用。另外还有《员工效绩考核办法》和《管理人员效绩考核办法》,为员工工资的发放提供了根据。这三个支持性文件分别从三个层面确定了组织、管理人员和一般员工绩效考核的内容、标准、指标、考核方法和考核程序。通过绩效考核体系的实施,“横”向考核各事业部的经营效绩,“纵”向考核了员工的工作效绩,为各事业部和每一位员工的工作,制订了评价的“标尺”,激发了组织和员工的积极性。&& 公司对考核指标也进行了调整,明确指标分为三类:财务指标、生产指标、安全环保指标。规定财务指标为收入、利润、净资产报酬率,考核标准根据上年执行情况进行适当浮动。生产指标主要指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消耗、产品产量、生产周期等,一般以同行业标准为考核依据。安全环保指标主要是指事业部生产安全、污染治理任务完成情况,以及是否发生安全事故、排除安全隐患等方面。(见附录3)。
3.4事业部效绩评价问题分析
从2006年至今,尽管金泰公司的效绩评价体系经历了多次调整、完善,但是其中仍然存在一些弊病,直接影响到效绩评价的客观公正,无法促进企业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点:
3.4.1财务指标在评价体系中所占比例偏大
现阶段金泰公司的考核指标,以财务指标为主,约占到权重的70%。仅以收入、利润作为主要依据确定事业部管理者、员工的工资,往往引起事业部采取短期行为,以损失企业的实际财务实力来追求利润。另外,多数考核指标都是绝对数,使得考核较为简单,未能反映出公司的投入产出效率。公司的许多生产设备需要进行更新改造,事业部往往消极对待,能拖则拖,因为更新改造需要一比不小的资金花费,而且会造成停产、减产。同时事业部经营者也不愿意进行长周期的新产品研发、市场开拓,对员工培训也不积极,牺牲了企业的长远利益,无法培育和提高企业的长期竞争力。
3.4.2效绩评价的真实性存在偏差
效绩评价工作在执行过程中,各事业部的数据有些与实际不符。为了达到评价考核的标准,甚至采用“库房转移”、“虚盈实亏”的方法,最终损害了公司的利益。有的事业部的财务报表非常好看,销售收入和利润双丰收,成本和效益并举,但是实际当中存在高额的应收账款,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坏账、死账,长期挂帐,表面账面盈利,实际资产缩水。另外,事业部还存在一些不良资产,为了账面效绩,宁可长期闲置,不报废也不处理。表面看资产很多,但经不起评估,净值所剩无几。以上两种情况,最终导致账面现金流量与实际不符,事业部周转困难,而现行考评办法又无法有效的遏制,形成了企业恶性循环的毒瘤。
为改变这种问题,应该在评价体系中加入利润的数量和质量指标,应当引导事业部经营者不仅关注利润的数量,而更多的关注这些利润中真正形成现金净流入的份额。所以在指标设置中,应体现利润质量的高低,这是当前指标设置中一个很大不足。
3.4.3效绩评价标准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多
评价体系透明度不高,系数、基数计算繁琐,与通用的评价指标体系比较,定性的依据太多,缺乏定量的标准,给考评部门留下了“灵活处理”的余地有违考评的公平性。另外,还使事业部经营者对自己效绩的掌握不明了,难以方便地获知提升效绩的方向。
在评价系统中,影响定性考核的因素很多,考评过程中一些指标受到个人主观因素影响,个别评价者可以随意给个分数或者考核结果,有时难以避免渗透一些个人的感情因素在里面,这也是影响考核结果失真的一个原因。
3.4.4管理体制造成的不良影响
总的说来,公司管理仍然带有过去国有企业管理模式的影子。一些部门领导和员工形式主义严重,对效绩考评工作不够认真,面对问题只是空泛的喊喊口号,应付上级的检查,不能把评价作为改善部门效绩的重要工作来抓。
另一方面,事业部经理尽管非常敬业,但是个人的力量并不能代表企业未来的发展。由于缺乏明确的解聘和竞聘制度,事业部管理者的人选有时仍然受长官意志所左右,效绩评价对他们的监督和激励作用不明显,给事业部的长久发展带来了隐忧。
3.5公司采用利益相关者理论指导的必要性
进入新经济时代,金泰公司有必要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效绩评价,其必要性具体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3.5.1采用利益相关者理论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在以信息化、知识化和全球化为特征的新经济背景下,企业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在我国,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入,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在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整个氯碱行业正在发生变化,各企业逐步强化了与利益相关者的契约关系,利益相关者对公司生存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明显。
一般来讲,如果某一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得不到满足,他就会威胁撤出其在企业中的专用性投资,从而迫使企业考虑其要求。随着IT技术的迅猛发展,一些利益相关者在无法得到企业及时、积极的回应时,很可能通过新型的媒体,如国际互联网来将其不满和抱怨加以扩散,由此对企业的形象和经营活动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因此氯碱企业在进行重大决策时,不仅要考虑自身的利益.也要考虑有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并有必要建立起关于利益相关者职责、权利和义务的企业制度。
3.5.2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影响与日俱增。
在现在的企业当中,尽管股东的利益决定了企业的主要经营目标,但是利益相关者在参与企业的同时进行了一定的专用性投资,企业的经营状况不佳同样会影响利益相关者的“投资”。因此,公司不应该仅仅对股东负责,而应该对全体利益相关者负责,必须考虑其行为对所有利益相关者(包括雇员、顾客、供应商和社区)的影响。随着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其它利益相关者群体对于公司绩效的影响和贡献,股东在公司经营方面的作用就日渐式微了,而利益相关者的持续投入则对企业的正常运营日益重要。
事实上,离开了利益相关者的持续性投入,企业的经营活动就可能停止;只要是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下注”的所有利益相关者都承担了风险,有的利益相关者承担的风险比股东还大。正因如此,为了保证企业的持续发展,应该以适当的方式与界定清晰的利益相关者来分享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而且,科技的发展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得物资资本显得相对不再稀缺,而人力资本特别是知识资本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5.3采用利益相关者理论有利于企业长远绩效的提高
在现行的管理模式之下.企业经营者主要由董事会任命,经营者向董事会负责多于向政府管理部门和企业职工负责。公司经理为追求政绩、得到提拔,会单纯地追求企业收入、利润。从而可能会对公司的长远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如果采取某种方式让利益相关者参与到企业的治理中去,他们会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有利于公司的健康发展。同时,由于亲自参与企业考评,减小了利益所面临的风险,也有助于他们进行各种形式的投资。如顾客参与公司产品质量的改善和监督,不仅有助于生产、服务质量的改善,也有助于顾客满意度的提高。通过提高公司的运行效率和服务绩效,增加顾客与企业之间的相互理解.改善企业的外部环境。员工作为企业创新发展的动力,如果通过一定方式参与到企业评价当中去,通过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和公司管理层进行有效的沟通,在最大限度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可以增强他们对企业的归属感.有效调动其工作积极性.更有利于公司的持续、稳定发展。
2.5.4采用利益相关者理论有利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
传统的利益相关者理论主要运用于企业治理层面,强调利益相关者与企业之间的制衡的关系。目前利益相关者理论已经发展到对利益相关方参与提出具体要求并对企业进行评价,通过利益相关者参与制订企业战略性发展方向,实现企业经营者的高绩效,促进可持续发展,最终使企业、利益相关方以及整个社会收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一直向着在市场化稳步迈进。但在市场化过程中,一些企业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忽视其所担负的社会责任,造成环境污染、劳资矛盾等社会问题。如果各利益相关者能够参与到公司的评价中来,将社会和政府意愿带入到公司的日常行为中,通过保证社会大众特别是与企业关系紧密群体在企业当中的利益,实现企业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的最大化,这将有助企业的全面、协调发展。
&&&&&&&&&&&
最近更新论文
期刊发表论文
主编推荐论文
客服电话:(全天) QQ客服: 联系邮箱:
CopyRight (C)2010
百分百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百分百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
请使用分辨率浏览论文网在线以达到浏览的最佳视觉效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岗位成绩排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