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多岁的爸爸生日感言去世,怎样写感言

亲人去世的感想! - 添添有个好心情的日记 - 丫丫网 []&&&黎明:爸爸去世让我有很多感悟 没去算将来会怎样
黎明:爸爸去世让我有很多感悟 没去算将来会怎样
相关阅读:“中国微波之父”逝世 90多岁仍在写论文
[摘要]他没架子、不讲究,一根皮带用了40多年断成两截还在用 ——林为干夫人朱建华。
昨日上午9时30分,中国科学院院士、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副院长、电子科技大学教授林为干因病医治无效在成都逝世,享年96岁。林为干是中国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学科的主要奠基人、新中国50年重大贡献科学家之一,曾解开电磁学界“哥德巴赫猜想”,被尊称为“中国微波之父”。遵照先生遗愿,丧事从简,不举行追悼会。1月29日,将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他的学生正从世界各地赶来。他说“当一辈子研究生” 他患了帕金森90多岁了仍在写论文昨日,讣告就贴在电子科大沙河校区东校门的宣传栏上。几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推着自行车经过,停在讣告前说道:“啊?林院士去世了?”他们都是林为干的学生,也曾是他的同事。刘心松,电子科大计算机学院教授。在他眼中,林为干是一位勤勉治学的学者。“直到两三年前都还在坚持做研究、写论文。”刘心松是一专业学术刊物的编委,“有时收到林老师投的论文,有三四页长”。1985年,在学校博士学位授位大会上,林为干用英语对参加会议的研究生们发表了讲话。他说:“来这里学习深造,就要立志当一辈子的研究生。”这也是他给自己设定的目标。2008年,89岁的他在接受电子科技大学校报采访时旧话重提:“要做一辈子的研究。”在林为干的儿子林诒玉回忆里,从他记事起,“每到晚饭后半小时,母亲就告诉我不要喧闹,走路要小声,不能吵到了父亲‘做功课’。长大后才知道‘做功课’就是学习、读书、读文献,做研究、写论文、做科研报告”。即使在特殊时期,林为干仍然不忘“做功课”,自掏腰包订阅影印的国际最高水平外文杂志。在林诒玉看来,“他的脚步一直紧跟着世界先进水平”。林为干的勤奋在学生中广为流传,他常常大年初二就在办公室里加班。他患了帕金森颤抖着双手在纸上推导公式1989年,林为干从科研和教学一线退下来,但丝毫没有懈怠,依然以饱满的热情和旺盛的精力从事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此后的七八年时间里,林为干发表了130余篇学术论文,独著或为第一作者的近30篇。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林为干解开了电磁学界的“哥德巴赫猜想”。1995年12月,林为干的学术论文《一个介质球的静电镜像群》在美国《静电学》学报上发表。该文攻克了一个百年难题。1892年麦克斯韦的《电磁学》(第三版)出版以来,关于点电荷在介质球中能够形成多大的镜像,位于何处的研究一直是一个未解之谜。于是,这个百年未解的难题就成为了电磁学界的“哥德巴赫猜想”。解开这个“哥德巴赫猜想”成了很多电磁学家的梦想。由于长期伏案工作,林为干的颈椎出现病变,2008年后慢慢就不能行走了。他在家里支起一张小桌子,每天在小桌子上看书研究。曾为他立传的课题组在他家收集了几大信封报纸角和小纸片,上面写着密密麻麻的演算公式—————这是林为干在看报或吃饭时,突然来了灵感的“即兴研究”。再后来,他患上了帕金森病,但每天仍用略显颤抖的手,拿着放大镜和笔,仔细研读最新的外文文献,并在纸片上推导公式。他说:“我希望从现在开始到我100岁的这段时间里面,每年都能够发表一两篇论文,在100岁那年,还能在核心刊物上发表文章。”他是“三好老师”他的学生成中国微波界中坚力量除了“当一辈子的研究生”,林为干还有一个心愿—————“当三好老师”。他一共培养120多名硕士、80多名博士、10多名博士后,曾是新中国培养博士生最多的导师之一。这些弟子遍布海内外,推动了中国微波科技和微波产业的发展,成为中国微波人才培养和微波事业传承的中坚力量。曾有学生的论文被他修改9次,“可能对先生来讲是习以为常,对我而言则是震撼的。这让我明白,做学问要认真到一点一滴,认真到每一个细节和每一个环节……”他对学生极尽爱护。四川大学电子信息学院院长黄卡玛教授是林为干的门生。黄在求学时,曾由于长期熬夜研究和压力过大,唇上起了水泡。林为干把自家煤油炉带了过来,让黄带到宿舍去,多煮点蔬菜吃。在学生的前途上,林为干也是尽心尽力。曾令儒,中国首批电子学博士,从东方红系列卫星开始到“神舟”飞船,卫星和地面的检测数据传输技术、传输方案,他都曾带头参与研究,被称为“中国飞船的掌舵人”。林为干正是他的“伯乐”。当时,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有个规定:优秀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如果达到了博士论文的水平,可以作博士论文答辩。林为干认为硕士生曾令儒十分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达到了博士论文水平,为此多次给学校撰写推荐信。最后,经过各种考核和评议,曾令儒顺利通过了博士学位答辩。生活中的他骑车去开会挂破裤子一根皮带用了40年在学生眼中,林为干生活简朴,丝毫没有大学者的架子。在出任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副院长期间,去城里开会,他经常骑自行车往返。有次去开会,裤子被自行车挂破了,林为干没时间赶回家换,找学生借了条裤子穿。在林为干第二位夫人朱建华眼里,林为干“没架子、不讲究”,一根皮带用了40多年断成两截还在用。他的钱主要用在购买书报上,但对学生却毫不吝啬,出国讲学积攒的美元大都给了要出国的学生。他爱好体育锻炼,学校组织游泳和短跑比赛,基本上都要报名参加。76岁时,他还雄心勃勃地规划着:努力锻炼身体,钻研学业,再当30年名副其实的教授和导师!他眼里只有工作,平时不打牌,不应酬,家里来了客人,问候几句后就扎进了书房。少年时的他广东求学一路跳级15岁考入清华林为干自幼天资聪颖,初二就完成了初中全部学业,并考取了当时广东最好的广雅中学。到高二时,他悄悄地去考大学,一举考上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和中央大学三所名校。最终,15岁的他选择北上,入读清华大学。1945年,林为干赴美留学,入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后来成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工程科学院和国家科学艺术院三重院士的温纳里教授曾是林为干的导师。他曾经问:“林,你是系里最勤奋的学生。我想知道你学习的动力来源于什么?”“我的祖国!”林为干回答说,中国还处于积贫积弱的状态,“更需要有志之士学有所成,报效祖国。”1951年,林为干学成归国,1957年举家西迁到成都,参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电子科技大学前身)的筹建。这一待就是一辈子。林为干简历1919年10月出生于广东台山。1939年西南联大(清华大学)毕业。1950年获美国加州大学博士学位。1951年回国后,在岭南大学、华南工学院任教。1957年调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曾任副院长等。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9年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199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林为干成就作为我国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学科的主要奠基人,林为干一生长期致力于微波科学技术研究,在闭合场理论、开放场理论和镜像理论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他出版著作四部,发表重要学术论文300多篇,曾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等多个奖项,被国内外同行尊称为“中国微波之父”。林为干先生在微波领域的杰出贡献,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充分认可。他于1990年被聘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电磁科学院院士,2003年被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学院授予名誉博士学位。先生在学术上的坚持让人动容。他的成绩、他的努力都说明了他是一个真正的学者。 ———电子科大研究生院副院长王秉中教授他的脚步一直紧跟着世界先进水平———林为干儿子林诒玉没架子、不讲究,一根皮带用了40多年断成两截还在用 ———林为干夫人朱建华成都商报记者 王冕 综合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alonliu]
您认为这篇文章与"新一网(08008.HK)"相关度高吗?
Copyright & 1998 - 2016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还能输入140字- 或用以下帐号直接登录 -
“中国微波之父”逝世 90多岁仍在写论文
来源: 成都商报作者: 王冕
昨日上午9时30分,中国科学院院士、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副院长、电子科技大学教授林为干因病医治无效在成都逝世,享年96岁。
  昨日上午9时30分,中国科学院院士、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副院长、电子科技大学教授林为干因病医治无效在成都逝世,享年96岁。
  林为干是中国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学科的主要奠基人、新中国50年重大贡献科学家之一,曾解开电磁学界“哥德巴赫猜想”,被尊称为“中国微波之父”。
  遵照先生遗愿,丧事从简,不举行追悼会。1月29日,将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他的学生正从世界各地赶来。
  他说“当一辈子研究生”
  他患了帕金森
  90多岁了仍在写论文
  昨日,讣告就贴在电子科大沙河校区东校门的宣传栏上。
  几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推着自行车经过,停在讣告前说道:“啊?林院士去世了?”他们都是林为干的学生,也曾是他的同事。
  刘心松,电子科大计算机学院教授。在他眼中,林为干是一位勤勉治学的学者。“直到两三年前都还在坚持做研究、写论文。”刘心松是一专业学术刊物的编委,“有时收到林老师投的论文,有三四页长”。
  1985年,在学校博士学位授位大会上,林为干用英语对参加会议的研究生们发表了讲话。他说:“来这里学习深造,就要立志当一辈子的研究生。”
  这也是他给自己设定的目标。2008年,89岁的他在接受电子科技大学校报采访时旧话重提:“要做一辈子的研究。”
  在林为干的儿子林诒玉回忆里,从他记事起,“每到晚饭后半小时,母亲就告诉我不要喧闹,走路要小声,不能吵到了父亲‘做功课’。长大后才知道‘做功课’就是学习、读书、读文献,做研究、写论文、做科研报告”。
  即使在特殊时期,林为干仍然不忘“做功课”,自掏腰包订阅影印的国际最高水平外文杂志。在林诒玉看来,“他的脚步一直紧跟着世界先进水平”。林为干的勤奋在学生中广为流传,他常常大年初二就在办公室里加班。
  他患了帕金森
  颤抖着双手在纸上推导公式
  1989年,林为干从科研和教学一线退下来,但丝毫没有懈怠,依然以饱满的热情和旺盛的精力从事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此后的七八年时间里,林为干发表了130余篇学术论文,独著或为第一作者的近30篇。
  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林为干解开了电磁学界的“哥德巴赫猜想”。1995年12月,林为干的学术论文《一个介质球的静电镜像群》在美国《静电学》学报上发表。该文攻克了一个百年难题。1892年麦克斯韦的《电磁学》(第三版)出版以来,关于点电荷在介质球中能够形成多大的镜像,位于何处的研究一直是一个未解之谜。于是,这个百年未解的难题就成为了电磁学界的“哥德巴赫猜想”。解开这个“哥德巴赫猜想”成了很多电磁学家的梦想。
  由于长期伏案工作,林为干的颈椎出现病变,2008年后慢慢就不能行走了。他在家里支起一张小桌子,每天在小桌子上看书研究。曾为他立传的课题组在他家收集了几大信封报纸角和小纸片,上面写着密密麻麻的演算公式—————这是林为干在看报或吃饭时,突然来了灵感的“即兴研究”。
  再后来,他患上了帕金森病,但每天仍用略显颤抖的手,拿着放大镜和笔,仔细研读最新的外文文献,并在纸片上推导公式。他说:“我希望从现在开始到我100岁的这段时间里面,每年都能够发表一两篇论文,在100岁那年,还能在核心刊物上发表文章。”
  他是“三好老师”
  他的学生成中国微波界中坚力量
  除了“当一辈子的研究生”,林为干还有一个心愿—————“当三好老师”。
  他一共培养120多名硕士、80多名博士、10多名博士后,曾是新中国培养博士生最多的导师之一。这些弟子遍布海内外,推动了中国微波科技和微波产业的发展,成为中国微波人才培养和微波事业传承的中坚力量。
  曾有学生的论文被他修改9次,“可能对先生来讲是习以为常,对我而言则是震撼的。这让我明白,做学问要认真到一点一滴,认真到每一个细节和每一个环节……”
  他对学生极尽爱护。四川大学电子信息学院院长黄卡玛教授是林为干的门生。黄在求学时,曾由于长期熬夜研究和压力过大,唇上起了水泡。林为干把自家煤油炉带了过来,让黄带到宿舍去,多煮点蔬菜吃。
  在学生的前途上,林为干也是尽心尽力。
  曾令儒,中国首批电子学博士,从东方红系列卫星开始到“神舟”飞船,卫星和地面的检测数据传输技术、传输方案,他都曾带头参与研究,被称为“中国航天飞船的掌舵人”。林为干正是他的“伯乐”。
  当时,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有个规定:优秀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如果达到了博士论文的水平,可以作博士论文答辩。林为干认为硕士生曾令儒十分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达到了博士论文水平,为此多次给学校撰写推荐信。最后,经过各种考核和评议,曾令儒顺利通过了博士学位答辩。
  生活中的他
  骑车去开会挂破裤子
  一根皮带用了40年
  在学生眼中,林为干生活简朴,丝毫没有大学者的架子。在出任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副院长期间,去城里开会,他经常骑自行车往返。有次去开会,裤子被自行车挂破了,林为干没时间赶回家换,找学生借了条裤子穿。
  在林为干第二位夫人朱建华眼里,林为干“没架子、不讲究”,一根皮带用了40多年断成两截还在用。他的钱主要用在购买书报上,但对学生却毫不吝啬,出国讲学积攒的美元大都给了要出国的学生。
  他爱好体育锻炼,学校组织游泳和短跑比赛,基本上都要报名参加。76岁时,他还雄心勃勃地规划着:努力锻炼身体,钻研学业,再当30年名副其实的教授和导师!
  他眼里只有工作,平时不打牌,不应酬,家里来了客人,问候几句后就扎进了书房。
  少年时的他
  广东求学一路跳级
  15岁考入清华
  林为干自幼天资聪颖,初二就完成了初中全部学业,并考取了当时广东最好的广雅中学。到高二时,他悄悄地去考大学,一举考上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和中央大学三所名校。最终,15岁的他选择北上,入读清华大学。
  1945年,林为干赴美留学,入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后来成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工程科学院和国家科学艺术院三重院士的温纳里教授曾是林为干的导师。他曾经问:“林,你是系里最勤奋的学生。我想知道你学习的动力来源于什么?”“我的祖国!”林为干回答说,中国还处于积贫积弱的状态,“更需要有志之士学有所成,报效祖国。”
  1951年,林为干学成归国,1957年举家西迁到成都,参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电子科技大学前身)的筹建。这一待就是一辈子。
  林为干简历
  1919年10月出生于广东台山。
  1939年西南联大(清华大学)毕业。
  1950年获美国加州大学博士学位。
  1951年回国后,在岭南大学、华南工学院任教。
  1957年调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曾任副院长等。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89年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
  199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99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林为干成就
  作为我国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学科的主要奠基人,林为干一生长期致力于微波科学技术研究,在闭合场理论、开放场理论和镜像理论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他出版著作四部,发表重要学术论文300多篇,曾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等多个奖项,被国内外同行尊称为“中国微波之父”。
  林为干先生在微波领域的杰出贡献,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充分认可。他于1990年被聘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电磁科学院院士,2003年被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学院授予名誉博士学位。
  先生在学术上的坚持让人动容。他的成绩、他的努力都说明了他是一个真正的学者。 ———电子科大研究生院副院长王秉中教授
  他的脚步一直紧跟着世界先进水平
  ———林为干儿子林诒玉
  没架子、不讲究,一根皮带用了40多年断成两截还在用 ———林为干夫人朱建华
  成都商报记者 王冕 综合光明日报
扫一扫加入南方网微信朋友圈
编辑: 杨智明
请文明发言,还可以输入140字
您的评论已经发表成功,请等候审核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新闻关键词
国内外科技动态
为进一步推动广东省大学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广东省委宣传部、南方网决定在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中开展"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知识竞赛"活动。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死去的父亲
死去的父亲
作者/编辑:佚名
  []  小时侯的我一直以为如果自己的亲人不幸去世了,那么宇宙就会停止转动,世界上所有正在进行着的事情都会嘎燃而止,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会像死一样的寂静.而我也会由于悲伤从此不再吃任何东西,永远永远都不会碰任何吃的东西,直到我不知不觉的死去.当时根本没有想到不吃饭会被饿死,因为由于伤悲哪还有饿的感觉,甚至看到别人在亲人死了之后仍能吃得进东西,就觉得他们是那样的可怜.也一直天真的并坚信不毅的认为如果我的亲人离我而去了,那么他还会再活过来的,不管是他的灵魂还是他真人,总会再回到我的身边,因为他不忍心看到我因为他的死这么的伤心,这么的痛苦欲绝,他绝对不舍得丢下我,就算他跟死神拼个你死我活他也会回来找我的.那时虽然知道别人的亲人死后没有一个能活过来的,可我对自己的亲人是那样的深信不毅,就好象他就是神一样,跟别的死去的人不一样,有很多别的死去的人没有的本领,只因为他是我的亲人,只因为他还放不下这个世界上的小小的我……
  可现在我最亲的亲人离我而去了,就在十几天前世界上最疼爱我的人由于受不了病痛的折磨自杀了.我一直以为父亲会坚持到最后一刻,也一直坚信不毅的确信自己在他心中的地位,他不会、也舍不得丢下他这个还没念完大学的小女儿,就这一点已经足够支撑父亲活下去.可事情总是出呼意料,而且不给人任何思想防备,更不给人任何缓冲的时间……
  父亲的一生都活的明明白白,虽是一个农民,但却很明智,思想也很开放,怎么突然就有了想死的欲望?而且这种欲望是那样的强烈,强烈到不给自己留下任何生还的机会,强烈到我支撑他的力量都不足以战胜他寻死的欲望.不是总说放不下我吗?不是总说等我毕了业找了工作要跟我到大城市转转吗?既然这样如此的牵挂我为什么又要丢下我?又不是疼的死去活来,一向乐观的你怎么就那么轻易的放弃自己的生命了呢?女儿永远也不会相信这就是把我养大的,朝夕相处的傻父亲.
  父亲自杀之前肯定什么都想过,而且想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知道他死后母亲会孤独的痛苦的过完她的余生,他也知道他死后我会痛不欲生,我的大学也会更辛苦,因为没有了他的精神支撑,可他当时顾不得这些了,也顾不了了,一闭眼就把农药喝进嘴里去了,而且是那样坚决.他更知道用这种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会很痛苦,痛苦到连自己的舌头都会咬烂,可当时在农村有很多世俗的人都是用这种方式解脱自己的,因为在买不到安眠片的情况下这种死的方式是最方便的.父亲的一生也就做了这么一件世俗的傻事,也是最后一件.
  等我赶了一夜的火车到家时,看到的却是那穿着厚厚棉衣的冰凉的遗体:蜡黄蜡黄的布满皱纹的脸,嘴角上还留有毒性发作时流出的已经干了的血渍,眼角上怎么有白色的痕迹?难道父亲临终前哭了吗?第一次那样近距离的看父亲,竟然发现父亲的眼睫毛是那么的长,却又那样的僵硬,本来就隆起的肚子由于毒性的发作显的异常的肿大,指甲也全变黑了。轻轻的摸着父亲那张冰凉的脸,突然觉得那张面孔是那样的熟悉,又是那样的陌生.我简直都要窒息了……那块冷冻的玻璃把两个世界隔离的那样的遥不可及,我就在父亲的身边,可里面的世界却让我怎么也看不透,永远都将是一个奥秘……
  不管我在他面前怎样嗥嚎大哭,他都无动于忠,没有任何反映.不管我怎样的伤心欲绝,他的脸上都是那样的平静,那样的慈祥,没有一点痛苦的表情,甚至还感觉他在偷微微的笑,父亲就带着这样的表情在堂屋躺了一天,他也将这么永远的躺下去了。下葬的那一刻,母亲悲伤的哭晕了过去,因为她知道她将永远也见不到她的另一伴了――――――在她有生的日子里。
  下葬了,什么也没有了,连他死去的样子也见不着了,屋子里空空如也,摸着父亲躺过的床,用过的每一样东西,甚至能感觉到他的脚印,满屋子都能看到他留下的丝丝痕迹,总觉得父亲还活着一样.可此时的我再也不会有小时候的幼稚的想法了,父亲再也活不过来了,再也回不到这个家了,再也不会躺在他那张床上了,再也不会用他的那个专用碗蹲着吃饭了.就算我伤心的想和他一同死去,他也不会因为不忍心看自己的女儿这样痛苦而活过来了.他将永远永远的躺在那里,躺在他那间黑暗的小小的寂静棺材里,没有任何人的陪伴,孤零零的就那样永远的躺着。
  葬了父亲以后,我一直在想:父亲现在在干什么?在他那间小小的屋子里到底在干什么?我真的很想很想知道,有时真的很想把挖出来看看他过的好不好,可我知道这不可能,那样的话我会成为永远的罪人,我知道这所有的一切都不再回来了!
  我吃不下任何东西,这一点我早就预料到的,可我知道这只是暂时的,不会像小时候想的那样永远都不吃任何东西,因为我要活下去,不管活着的人再怎么痛苦,过着再怎么地狱般的日子,我们还是要活下去的.
  把自己封闭了一段时日,不得已出来见人,大街上依如往常那样喧闹,人群依然来来往往,各自忙着各自的事情,这个世界并没有因为的离开发生一丝的改变,甚至没有一点悲伤的气氛.我知道因为死去的不是他们的父亲,而是我的父亲,我从没想过要让别人来和我一起来承受这种痛苦,从来没想过。我是死去的人的女儿,我有资格悲伤,就让我悲伤个够吧,就让我一个人来承受这所有的痛苦吧,这样我的心里会好过一点,因为我一直是个爱发脾气的不孝女……
  死去的父亲所属栏目:〖〗
  〖〗链接地址:
  心情日记提供的死去的父亲由网友原创或转发,若死去的父亲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本站联系,谢谢!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死去的父亲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建党90周年感想感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