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科学发展观观解决了什么问题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解决发展问题(图)
原标题: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解决发展问题(图)
杨金海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科学发展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 中央编译局秘书长杨金海博士8日下午接受本报记者专访,针对十八大报告精神进行解读时表示,党中央首次将科学发展观放到了和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等重要的地位,一道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是本次十八大报告的一大亮点。 杨金海认为,10年的发展实践证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发展和实施是完全正确的,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全面总结这些成果和经验,并用于指导未来的发展,应当是全党同志特别是理论工作者的迫切任务。 杨金海说,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总结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理论和实践经验,针对我国进入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新境界,取得了丰硕成果。 他认为,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的作用已经十分显著,涵盖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党的建设、军队建设等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完全可以包括其他理论和战略思想,完全可以作为新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创新的标志性成果,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来定位和表述。杨金海表示,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解决发展问题。 杨金海 男,1955年10月出生,河南林州市人,哲学博士 中央编译局秘书长,研究员,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秘书长,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校兼职教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主要成员,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党中央对科学发展观曾有三次较重要的阐述据杨金海介绍,科学发展观这个概念及其思想是在2003年提出的,到今天已经有十个年头。 作为进入21世纪以来我们党最重要的创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也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也在不断升华。党中央多次对这一创新理论的历史地位与指导意义作过阐述,比较重要的阐述有三次。 第一次十六届三中全会2003年“非典”之后,党中央于10月份召开十六届三中全会,胡锦涛在会上指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20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的经验总结,是战胜‘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也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 第二次十六届五中全会2005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胡锦涛进一步阐释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凝结着我们几代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心血,也反映了多年来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 第三次十七大2007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大高度评价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党的十七大将这个评价写入党章。本组稿件由本报特派北京记者刘斌采写 杨金海详解“科学发展观为什么重要”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十年来,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发展、贯彻和落实,极大地推进了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取得了丰硕成果,积累了丰富经验。 杨金海表示,科学发展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深刻地改变了发展理念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各项成就表明了,“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因此,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 科学发展观使得我们的发展观念实现了四个方面的转变:破除“以物为本”、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破除“片面发展”、树立“全面发展”的理念;破除“不协调发展”、树立“协调发展”的理念;破除“不可持续发展”、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所有这些,包括新的话语、概念的提出,都使我们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认识达到了一种新境界。极大地转变了发展方式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发展理念,最重要的是转变发展方式。实践证明,只注重经济发展而不注重社会的全面发展,会造成发展的不平衡、不全面,会出现发展的短板效应。 具体来讲,我们的经济发展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如经历过2008年海啸后,以沿海为龙头的经济开始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企业也从资源消耗型向科技创新型转变。再下来是从依靠第二产业向依靠三次产业协同拉动转变,从依靠投资、出口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通过这些转变,我国经济发展中生态环境、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人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等都在不断提升。进一步完善了发展体制近十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进一步完善了体制机制,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包括进一步完善经济建设的体制机制,如转变政府职能和深化企业、财税、金融等改革,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政治建设的体制机制,包括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制度等;进一步完善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体制机制。大大拓宽了发展道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近十年来我们的发展道路逐步拓展,由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建设拓展为连同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的建设,又进一步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其中,成为“五位一体”,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内涵,这也是报告亮点之一。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独家独到独立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03/09 16:46
02/24 09:56
03/09 16:45
03/09 16:45
02/27 16:10
03/13 08:17
03/12 08:43
03/12 07:22
03/12 07:57
03/20 09:48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04/26 09:49
04/23 08:47
04/23 08:57
04/23 09:14
04/23 09:22
48小时点击排行
财经 · 房产
娱乐 · 时尚
汽车 · 旅游
科技 · 健康  您的位置:
解决五个问题
践行科学发展
发布:admin 更新时间: 浏览人数:[<font color="#FF]
禹志加(2009年4月2日)&“十一五”以来,我市交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高速公路加速建设、国省干线全面改造、农村路网通畅升级、站场设施不断完善、行业形象明显提高。但如何进一步处理好发展与成本、进度与质量、施工与环保、建设与管理、改革与稳定、运营与安全、道路与水路等方面的关系,已成为新的重大课题历史性地摆到我们面前,我们要用新的更高的标准审视交通发展,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交通发展,始终坚持“狠抓基础建设促发展,强化行业管理树形象,推进各项工作上台阶”的工作思路,从邵阳的实际出发,突出解决好五个方面的问题,做到更好更快。一、解决好思想观念问题,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交通工作全局。科学发展观以丰富的思想内涵、严密的内在逻辑,构建了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的科学理论,体现了继承性与创新性、理论性与实践性、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我们要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起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到:大肆破坏生态、占用良田的发展不是科学发展;大量消耗能源、资源的发展不是科学发展;不顾及人民利益和呼声的发展不是科学发展。要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清醒认识本单位、本系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为取得的成绩而自满;清醒认识交通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不为现有做法而束缚;清醒认识交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不为传统模式所局限;清醒认识自身所处的位置和水平,不为任重道远而懈怠。始终以科学发展观武装交通干部职工,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交通工作全局。   二、解决好发展问题,全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基础设施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特别是高速公路,在当前形势下已不单纯是交通设施,而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制高点。这几年,我市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历史以来最快的时期,也是取得成就和发生变化最大的时期,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和市委市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的一致好评,我市已被确定为全国交通枢纽城市和全省唯一的全国农村公路建设示范市,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发展还不够平衡,比如如何推进国省干线公路的改造问题、如何解决好西部县县通高速公路的问题,交通部门依然任重道远。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增强科学跨越意识,坚持不懈地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全力推进交通建设。做到好中求快、又好又快、更好更快。要全力推进以高速公路为龙头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抓好在建的和新开工的邵永、邵安、邵衡、娄新、包茂5条高速公路建设;二是切实加快洞口至广西兴安高速公路我市境内122.6公里的前期工作步伐,确保年内开工;三是要积极争取洞口至张家界高速公路、永州经新宁、武冈、城步至绥宁乐安高速公路、武冈经城步至广西龙胜高速公路的立项建设。四是在2010年前后完成21条、773公里干线公路建设和12224公里农村公路改造,建成100余个公路客运站和港口码头。同时,要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全面推进行业管理,进一步夯实我市交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加快交通发展是交通各级党组织的首要职责,党员领导干部要谋在前、走在前、干在前、闯在前,既要依法依规,又要超越常规;既要严格程序,又要更好更快;既要解放思想,又要脚踏实地;既要超越创新,又要尊重科学;既要勇于担当,又要依法依规;既要保质保量,又要安全有序;既要保持青山绿水,又要做强做大交通,以实实在在的表率作用,推动交通发展实现新的崛起。   三、解决体制机制问题,实现交通更好更快发展。实现交通科学发展,改革创新是动力,体制机制是保障。近年来,我们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体制机制不活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如道路与水路的协调发展问题、站场建设与道路建设的协调发展问题、站场与营运的协调发展问题、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的协调发展问题、道路建设与道路养护的协调发展问题、国家有限投入和财政无力配套及人民群众修路积极性高涨之间的矛盾协调问题等。这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大多源于体制机制的不合理或不健全。要立足科学发展,着眼根本和长远,把解决交通突出问题和完善体制机制有机结合起来,把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和办法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为交通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制度保障。要加快公路管理体制的研究和改革,探索建立“责、权、利”一致、适应公路发展需要的体制机制;要抓住交通大部制改革的有利时机,从体制机制上积极研究规范道路客运和水路货运市场的有效之举;要进一步扩大交通基础设施领域的开放度,在筹融资方面形成吸引社会、民营、企业、金融、保险、国外贷款资金向交通聚集的体制机制优势;还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要求的考核评价机制,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目标和要求转化为可考核的指标,形成引导交通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的导向,促进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四、解决好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着力改善和服务民生。近年来,交通在改善民生、服务民生、造福民生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了交通的变化和由此带来的实惠。但交通工作与科学发展的要求相对照,与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照,仍存在不少差距。突出表现在:道路、水路客运事故时有发生,各类安全隐患仍然存在,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善交通条件和交通实际能承受的建设能力间的矛盾突出;工程建设中仍然存在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企业改制和成品油税费改革引发的矛盾相当尖锐等等。我们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交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要以落实责任和强化责任追究为重点,进一步强化交通安全生产和工程建设质量,让人民群众走舒适路、坐平安车、过放心渡;要按照“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引导好人民群众修路架桥的积极性;要加强对工程承建单位的监管,尽量减少施工对周边群众的影响,努力杜绝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要按照市委要求,主动下访、约访,倾听群众呼声,在法律法规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合理解决群众在企业改制中的合理诉求,并尽快研究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切实维护行业稳定;进一步加强农村公路和农村客运站场建设,切实为农民朋友提供安全便捷的出行服务,以交通的实际行动进一步改善和服务民生。   五、解决好党员干部的作风问题,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    加强作风建设,既是密切党群关系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我市交通面貌能够有大的改观,得益于交通有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的干部职工队伍。但我们也始终清醒地看到,我们一些行业管理人员思想作风、能力素质与推动科学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宗旨观念淡薄,对基层疾苦漠不关心的问题;作风漂浮,不求深入的问题;工作被动,效率低下的问题;脱离群众,高高在上的问题;民主决策水平不高,缺乏前瞻性、系统性、协调性的问题;缺少激情,得过且过的问题等,在交通系统还不同程度地存在。针对党员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要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自觉检验思想作风,用科学发展观砥砺政治品质、优化战略品质、完善人格品质、提升能力品质、增强事业品质。要教育引导交通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努力加强自身修养,切实改进作风,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行风;要注重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坚持重实际、说实话、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要提高全系统干部职工的开拓创新能力,始终保持一种开拓进取的锐气、敢于担当的勇气、攻坚克难的志气;要在全体党员干部中弘扬廉洁自律、言行如一、表里如一、始终如一的优良风尚,真正成为科学发展观的自觉实践者和模范带头人。中国问题:科学发展观(修订稿)
科学发展观研究
(修订稿)
前言: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共产党重要的执政纲领和指导方针,是指导中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改革创新的重大战略和根本途径。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随后我参与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相关材料研究写作工作,并从2004年春季开始到现在,“科学发展观研究”成为我研究和教学的核心课程之一。我讲授“科学发展观研究”这个专题,主要是从数字背景和国际比较的角度,就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体制改革等领域所面临重大问题,进行数理、难题、对策三方面的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研究。今天发布的这个《科学发展观研究》是我提供给学员课前研读用的教学文字稿。教学文字稿和课堂PP件共同构成这几年来我研究讲授科学发展观这个专题主要心得,谨供各位读者朋友共同学习相互研究借鉴参考。
我国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坚持以人为本和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按照统筹兼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坚持公平正义的原则构建和谐社会,深刻反映出中华民族对中国发展问题的新思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明确了当今时代中国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了十几亿人的中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科学发展观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改革、建设和执政理念,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和贯彻的指导思想。
本专题研究在简要介绍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时代背景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当前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实际,着重探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深层难题和体制保障等问题。在具体讲授中所使用的数据和提出的观点,仅供各位学员在学习思考研究探讨中参考。
一、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新世纪新阶段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2003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中国的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200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201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看待和解决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等根本问题,认识和解决中国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各种问题。其鲜明特征就是强调中国的发展,要更加注重发展的人文本质,更加注重发展的整体协调,更加注重发展的持久永续,更加注重发展的多样性。科学发展观,内涵深刻,意义重大。其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最终目的是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学习和研究科学发展观需要着重从人文、科技、绿色、和谐以及体制机制等方面深入进行。
(一)发展是第一要义
发展对于中国具有决定性意义。科学发展观首先是关于中国发展的理论,发展是硬道理,强调当代中国的首要任务就是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尽快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党的十八大强调:面向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
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是第一要义,是要求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牢固基础。
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是第一要义,是要求中国的一切发展战略及其发展政策,都必须牢牢把握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正如马克思所言: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绝对必须的实际前提。如果没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将没有任何物质前提,它将建立在纯粹的理论上面,就是说,
将纯粹是一种怪想。没有生产力的巨大进步和普遍交往的发展,那就只会有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就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也就是说,全部陈腐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
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是第一要义,是要求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打下坚实基础。正如邓小平所讲:离开了发展,什么也谈不上。中国的基本路线就是一条中国发展的路线。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是第一要义,要求各项工作都要把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总的出发点和检验标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二)核心是以人为本
党的十八大强调: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
(三)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的全面性,是强调我国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社会发展以及生态环境发展的全面进步。科学发展观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经济社会自然和人的全面发展。
党的十八大强调: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的协调性,是强调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的协调性、物质需要与精神需求的协调性;强调市场竞争与人道主义的协调性、集体价值与个人自由的协调性;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的可持续性,是强调资源可持续、环境可持续、生态可持续,强调经济发展可持续、政治发展可持续、文化发展可持续、社会发展可持续和生态环境发展可持续,最终
(四)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强调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发展的一系列重大关系,其统筹兼顾的主要方面,包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统筹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统筹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党的十八大强调: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二、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实施有着极其深刻的国内国际背景,是当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环境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特别是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与落后的发展方式、体制机制之间的矛盾冲突日益尖锐的必然反映,是执政党及其政府提高执政与管理能力的必然要求。
(一)认清发展所处历史阶段
100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任务,仍然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在生产发展和社会财富增长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政治需要,逐步实现国家的现代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发展阶段,呈现出以下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发展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文化事业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二)汲取国内外发展教训
科学发展观是在汲取世界各国发展经验教训、借鉴国外发展理论有益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对当今世界一系列新兴的发展理论、发展科学、发展经验认真学习、借鉴的结果,是积极迎接全球挑战、吸纳人类文明的丰硕成果。
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加快经济发展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奇迹。但是,由于发展观念、发展道路、发展战略方面的偏差,一些国家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不重视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忽视环境保护和能源、资源节约,出现了经济结构失衡,社会发展滞后,能源、资源日趋紧张,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以及高增长下的两极分化、失业增加、社会腐败、政治动荡等问题。也就是说,经济增长并没有给广大人民带来更多的实惠,未能实现持续的增长和真正的发展。
尤其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随着世界人口增长、工业化、城市化加速,人类所面临的人口猛增、粮食短缺、能源紧张、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恶化,导致全球性的生态危机逐步加剧,这就迫使人类重新审视自己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并努力寻求长期生存和发展的道路。
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经济总量规模不断增大,经济增长给资源环境生态所带来的影响与破坏越来越大,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贫富差距问题日益拉大,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不断出现。
无论是世界还是中国,发展的经验教训表明,一味地追求生产总值而不顾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一味地强调经济增长而不顾社会政治文化事业的协调发展,任何国家、任何民族的发展都是片面的、畸型的、不可持续的。国家的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的增长,而应该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全面发展,应该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可持续发展。从国际经验来看,当一个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进入三千美元以后,既是这个国家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加速发展的时期,又是这个国家贫富差距拉大、发展不平衡突出、各种社会矛盾冲突加剧的时期,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问题越来越成为首要性的发展问题。
(三)总结国内外发展理念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知识经济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国际化,一些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始对西方工业革命以来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进行深刻反思,随之产生了一系列新型的发展理论、发展观念,构成了当今世界全方位、多视角、不断创新的科学发展理论,传统的、单一的发展观念逐渐转向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理念。
——强调全面的发展与进步。首先,发展是经济增长基础之上的社会进步与变革的综合发展,是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以及科学技术、生态环境、资源利用等领域的全面进步与改善。发展要以安全、合理为根本,应该追求人类社会真正的财富与幸福的不断增长,努力创造条件使用绿色GDP核算体系,克服传统GDP只反映增长的总量、产出,不反映增长的质量、投入、结构、公正、幸福、闲暇等弊端,扣除那些自然资产损失的部分,如能源耗竭、矿产品耗竭、二氧化碳排放量等,以及诸如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疾病、犯罪、军火、决策失误等造成的实际财富损失的部分。其次,发展是一个不断扩大经济自由和各种权利的过程,发展意味着经济自由的不断提升和自由权利的不断扩大。经济自由是发展的根本,自由权利是发展的动力。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政治自由、公民权利、经济设施、社会机会和社会安全性的同步甚至先行的持续发展。第三,发展还意味着社会公平与社会正义的不断提升,意味着贫困、失业和不平等的减少。离开了贫困人口的减少、失业率的降低以及各种不平等现象的消除,任何发展都没有全局意义,至多是少数人的发展。失去多数人所公认的社会公平与正义,任何发展都不是科学的、合理的和全面的。
——强调可持续的发展与进步。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了“从一个地球走向一个世界”的总观点,系统地研究了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各个方面;第一次明确给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要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全球首脑会议发表《21世纪议程》,提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构想:改变单纯经济增长、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传统发展模式;由资源型经济过渡到技术型经济,综合考虑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效益;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与合理布局,开发应用高新技术,实行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采取提高资源和能源的使用效率、减少废物排放等措施,协调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使经济社会的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致对后代人的需求构成危害,最终达到经济与社会、资源与环境的持续稳定发展;采用保护自然资源总量和生态完整的发展模式,使得生活方式在资源和环境两方面实现协调发展。
2.经济发展论:经济增长不能代表发展的全部含义,发展是经济增长基础之上的社会进步与变革。
增长 ≠ 发展;发展 = 经济增长 + 社会变革。
3.综合发展论:发展是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以及科学技术、生态环境、资源利用等领域的全面进步与改善。
4.GDPGDPGDP
- 自然部分的虚数 -
人文部分的虚数
世界银行绿色账薄 =
+ 人力资本 -
自然资产损失
其自然资产损失主要包括能源耗竭、矿产品耗竭、二氧化碳排放量等。国际上有关绿色GDP核算的争论及难题,主要集中在家务劳动、人力资本、环境成本等方面,包括如何对其进行货币化核算和计价的问题。
5.自由发展论:发展就是经济自由的不断提升和自由权利的不断扩大。经济自由是发展的根本,自由权利是发展的动力。美国经济学家A.K.森(1998年诺经济学奖获得者)认为:发展是一个不断扩大经济自由和各种权利的过程;经济自由是发展的核心。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如下五种基本的自由权利,即政治自由、公民权利、经济设施、社会机会和社会安全性的同步甚至先行的持续发展。
6.公平发展论:发展意味着社会公平与社会正义的不断提升。失去多数人所公认的社会公平与社会正义,任何发展都不是科学的、合理的和全面的。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托达罗认为,发展即等于贫困、失业和不平等的减少。离开贫困人口的减少、失业率的降低以及各种不平等现象的消除,任何发展都没有全局的意义,至多是少数人的发展。
7.幸福发展论。发展意味着幸福指数的不断增长。幸福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人活着是为了增加幸福,而不是为了增加痛苦,增加幸福是多数人的行动选择。
人类的所有发展如赋人文意义,最终应该归结为幸福的增长。没有人类幸福的持续增长,就没有人类发展的理由和价值,所谓发展也就失去了最后的真迪。可以认为,幸福发展论能够概括和代表以上所有发展理论,但以上任何一种发展理论均难以代替幸福增长本身。离开幸福的指向和最终检验,任何发展理论均没有人文的价值。尤其是对那些重身外之物、唯名利是图的思想观念,强调幸福发展论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三、科学发展观的深层难题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面临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环境等领域的众多难题。解决这些难题关键在于切实转变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转变经济体制,转变政府职能,转变工作作风。当前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该重点研究如何推动科学发展、如何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难题。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突破重大技术瓶颈。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应用,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转化机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扩大国内市场规模。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强化需求导向,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合理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广泛运用。提高大中型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采取对口支援等多种形式,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追求幸福生活,实现社会和谐,是全人类的共同心愿。根据党的十八大精神,促进我国社会和谐发展,关键在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如何促进社会和谐,首先要缩小贫富差距,解决好公平与效率的矛盾问题。重点消除因机会不公、权力腐败而导致的贫富差距问题。大量事实说明,目前中国社会和谐问题越来越成为一个突出而紧迫的全局性问题,必须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基础工程,是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国家行动,是决定中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社会条件。孔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户外而不闭,是谓大同。”
四、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
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民主政治制度、文化管理体制、社会管理体制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一)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首先,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其次,要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第三,要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手段机制化建设。加快公共财税体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提高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竞争力,维护金融稳定。第四,要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二)深化社会体制改革
社会体制改革和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社会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公平与法治问题。深化社会体制改革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
努力消除城乡二元体制。城乡二元体制是阻挡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最大的体制鸿沟,是束缚中国农村、农业和农民发展,制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大的体制障碍,也是当今中国最为艰巨、最为历史性的体制改革难题之一。从制度层面判断,中国的现代化首先是指消除城乡二元体制,建立城乡之间公平、统一的经济社会制度的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历史过程。
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在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的同时,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面貌,培养新型农民,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深化农村改革。
(三)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我国财税体制改革问题关键是要解决好公共财政“钱从哪里来、用到哪里去”的问题。从当今世界发达国家普遍的做法来看,国家公共财政有两个突出的特征,即向富人多税和向公共支出,国家公共财政来源主要建立在“向富人多税”的基础上,即以累进制为特征、以个人所得税、遗产税、赠与税、炫耀性消费税等为载体,向高收入阶层征收更多税收的公共财政收入制度。
这是现代国家公共财政体制建设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现代文明社会衡量个人社会贡献大小的一个重要尺度。正是这种“向富人多税”的公共财政收入制度,一方面保证了国家建设和公共支出的经费来源,另一方面又为社会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收入分配环境,从而使个人奋斗、代际公平、人文关怀等现代文明价值导向得以普遍实现。
目前我国财税体制的主要特征是流转税为主体、窄预算财政管理和欠公平的财政支出制度,这与国际上全预算公共财政制度有着重大的原则性差别。我国财税体制改革包括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管理,应积极吸收发达国家公共财政建设和国有资源与资产管理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坚持国有资本、国有资源和财政支出主要投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的原则,并重点从财政税收体制、国有金融体制和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制等方面加以推进。
当前要根据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快改革财税体制,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公共财政体系,构建地方税体系,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合理共享机制。
(四)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很多领域重大体制改革要取得突破性进展,首先要看政府自身的行政体制改革能否取得突破性进展。
党的十八大指出:行政体制改革是推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要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第三,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权力正确运行的重要保证。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发挥思想库作用,建立健全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五)深化领导干部体制改革
在我国所有经济社会文化行政体制改革中,领导干部体制改革和创新始终是一个核心的问题,是各种体制改革与创新难度最大最重要部分,也是决定我国全面深化体制改革进程快慢和创新大小的重要标志。所谓改革攻坚难就难在这个核心部分的攻坚上。我国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新时代条件下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领导干部队伍自身如何构建一种科学有效的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公平竞争淘汰机制,越来越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和根本性。这是一个必须解决好的重大的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难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执政骨干队伍。深化领导干部体制改革和创新,必须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全面贯彻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方针,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当前,如何深化领导干部体制改革和创新,可以从选拔体制、管理体制和淘汰体制这三个环节深入思考。
在选拔体制改革创新方面,应把握好两个基本点:一是使用什么标准评价人;二是通过什么程序选拔人。前者讲的是标准科学问题,后者讲的是程序公正问题。相对于标准科学而言,程序公正更带有根本性、决定性和基础性。标准科学必须建立在程序公正的前提下和基础上。而要实现程序公正和标准科学,必须首先解决选拔过程的透明化问题。没有透明就没有什么公正,更没有什么科学。
。做到赏罚分明,就可以实现干好干坏不一样;做到赏罚到位,就可以实现干多干少不一样。正如唐太宗李世民所讲:国家大事,唯赏与罚。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咸惧。目前我国领导干部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应重点建立新型的才有所展、劳有所得、功有所奖、过有所咎的现代干部管理制度,建立综合体现职责、能力、业绩、年功等因素的干部薪酬激励制度。
在淘汰体制改革创新方面,要建立健全严格有效的干部淘汰制度。这是我国领导干部体制改革创新中最为艰难的内容。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事实上有一种天然的干部识别、筛选、淘汰机制,但执政后和平环境下有效的干部淘汰制度并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这也是前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执政存在的一个共同的制度悲剧。事实表明,畅通干部队伍出口,建立严格、规范、有效的干部淘汰机制,是直接决定执政党及其政府生死存亡的关键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经验表明,没有人民民主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没有中华民族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坚持人民民主发展方向,改革创新民主政治制度,是我国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强调: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稳健而有效的政治建设与政治发展是保持我国在持续发展中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关键所在。二要遵循世界的政治文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要努力站在人类政治文明的高度上,而不能倒退于现代社会甚至封建时代的政治认识;站在既符合中国国情又符合人类政治发展的立场上,而不能自绝于世界政治文明潮流之外。
结束语: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发展观本身;努力提升我国科学公平正义指数。发展与科学成正比和谐以公正为前提真话是科学的底线。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科学发展观奖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