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国开始发展中的中国航天天发展数据

中国航天发展史 10653字 投稿:袁隉隊-范文大全-就爱阅读网
您还可以使用以下方式登录
当前位置:&>&&>& > 中国航天发展史 10653字 投稿:袁隉隊
中国航天发展史 10653字 投稿:袁隉隊
实验4 水果、蔬菜制品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测定 (GB/T 10788-89) 【适应范围】 本折射方法适用于水果、蔬菜制品中可溶性固体成分的测定。本法特别适用于粘稠制品、含用悬浮物的制品和副含糖分的制品。若制品含有其它可溶性物质,所得结果仅为近似。…个人管理类 【1】《关键点》 这是一本谈时间管理和人生规划的书。 时间管理,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很难。每个人都知道的事情,往往都做不到。 为什么呢? 一是很多人都习惯于做知道分子,但是,忘记了:只有行动才会导致结果。 二是支撑一个人前进和坚持的东西,…果蔬加工技能复习资料 考题一 果蔬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测定(折光仪法) 叙述果蔬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测定步骤 考题二 果蔬维生素C的测定 指出测定果蔬维生素C所用的仪器和试剂 考题三 果蔬加工原料品质的鉴定 主要考核感官及理化鉴定,鉴定的顺序和内容(… 中国航天发展史 一九五六年二月,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 一九五六年三月,国务院制订《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七年科 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其中提出要在十二年内使 中国喷气和火箭技术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一九五六年四月,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统 一领导中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聂荣臻任主任,黄克诚、赵尔陆任副主任。一九五六年五月十日,聂荣臻副总理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 导弹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五月二十六日,周恩来总理主持中 央军委会议讨论同意,并责成航委负责组织导弹管理机构和研究机构。一九五六年十月十五日,聂荣臻副总理就发展中国导弹事业 向中央报告,提出对导弹的研究采取“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 和利用外国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十七日,中央批准了这个报告。一九五八年一月,国防部制订喷气与火箭技术十年(一九五 八年至一九六七年)发展规划纲要。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之后,中国一些著名科学家建 议开展中国卫星工程的研究工作。一些高等院校也开始进行有关 学术活动。中国科学院由钱学森、赵九章等科学家负责拟订发展 人造卫星的规划草案,代号为“五八一”任务,成立了“五八一 小组”,议定建立三个设计院落。八月,第一设计院成立。十一 月,迁往上海,改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机电设计院。一九五八年四月,开始兴建中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一九五八年五月十七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 指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一九六0年二月十九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 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九月,探空火箭发射成功。一九六0年十一月五日,中国仿制的苏联“P—2”导弹首 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一九六二年三月二十一日,中国独立研制的第一枚中近程火 箭发射试验失败。一九六三年一月,中国科学院成立星际航行委 员会,由竺可桢、裴丽生、钱学森、赵九章等领导,研究制订星 际航行长远规划。一九六四年四月二十九日,国防科委向中央报告,设想在一 九七0年或一九七一年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一九六四年六月二十九日,中国自行研制的中近程火箭再次 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一九六四年七月十九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生物火箭。一九六五年,中央专门委员会批准第七机械工业部制订的一 九六五至一九七二年运载火箭发展规划。中央专委责成中国科学院负责拟订卫星系列发展规划。一九六五年十月,中国科学院受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委 托,召开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论证会。一九六六年六月三十日,周恩来总理视察酒泉运载火箭发 射基地,观看中近程火箭发射试验,祝贺发射成功。一九六六年十月二十七日,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弹头精确命中目标,实现核爆炸。 一九六六年十一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东方红一号” 人造卫星开始研制。 一九六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中国研制的中程火箭首次飞 行试验基本成功。 一九六七年,“和平二号”固体燃料气象火箭试射成功。一九六八年二月二十日,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一九七0年一月三十日,中远程火箭飞行试验首次成功。一九七0年四月二十四日,“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发射 成功。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毛泽东主席等领导人 于“五·一”节在天安门城楼接见了卫星和运载火箭研制人员代表。一九七一年三月三日,中国发射了科学实验卫星“实践一 号”。卫星在预定轨道上工作了八年。一九七一年九月十日,洲际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一九七五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中国发射了一颗返回式人造 卫星。卫星按预定计划于二十九日返回地面。一九七九年一月七日,远程火箭试验一种新的发射方式, 获得成功。一九八0年五月十八日,中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成功地发 射了远程运载火箭。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电致贺。 六月十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大会,邓小平、胡耀邦、 李先念、陈云、彭真、徐向前等领导人出席,胡耀邦作重要讲 话。一九八一年九月二十日,中国用一枚运载火箭发射了三颗 科学实验卫星。一九八二年十月十二日,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获得成功,回收舱准确地溅落在预定海域。中共中央军委发电致贺。一九八四年四月八日,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 卫星发射成功。十六日,卫星成功地定点于东经一百二十五度 赤道上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电致贺。三十日, 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大会。一九八四年四月八日,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 卫星发射成功。十六日,卫星成功地定点于东经一百二十五度 赤道上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电致贺。三十日, 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大会。一九八六年二月一日,中国发射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 二十日,卫星定点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已全面掌握运载火箭技术,卫星通信由试验阶段进入实用阶段。一九八八年九月七日,中国发射一颗试验性气象卫星“风云一号”。这是中国自行研制和发射的第一颗极地轨道气象卫星。一九八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中国科学院海南探空火箭发 射场成功地发射了一枚“织女一号”火箭,至此,中国低纬度 区第一次火箭探空试验圆满结束。这次为期两周的试验共发射 了四枚火箭。一九九0年四月七日,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 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把美国制造的亚洲1号通信卫星送 入预定的轨道,首次取得了为国外用户发射卫星的圆满成功。一九九0年七月十六日九时四十分,中国新研制的大推力 运载火箭——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 射成功,将模拟卫星送入了预定轨道。这枚火箭是由中国新建 的大型航天发射设施发射升空的,同时还为巴基斯坦搭载发射 了一颗小型科学试验卫星。一九九一年一月二十二日下午十八时二十三分,中国第 一枚一百二十公里高空低纬度探空火箭——“织女三号”在中 国科学院海南探空发射场发射试验成功。一九九四年二月二十 二日,中国第一座海事卫星地面站通过验收。它的建成填补了 中国高科技的一项空白。 一九九八年五月二日,中国自行研制生产的“长二丙”改 进型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具 有参与国际中低轨道商业发射市场竞争力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为中国航天史创下九项第一这九项第一包括: 一九六零年九月,中国第一枚近程导弹发射成功。 一九六零年十一月,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枚中程导弹。 一九六六年十月,中国第一次导弹携带核弹头的“两弹结合”发射成功。 一九七零年四月,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一九七五年十一月,成功发射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 一九八零年五月,成功发射中国第一枚洲际导弹。 一九八一年九月,在中国首次以“一箭多星”方式,用一枚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三颗卫星。 一、历史回顾公元日凌晨,当长征二号F”捆绑式大推力运载火箭运载着“神舟三号” 发射升空成功时,每一个中国人都无不为之自豪。“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中国的发展终归依靠科技的进步。中国的航天事业,是中国科技事业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代又一代中国科技人员智慧和汗水的结晶。现在让我们来简单的回顾一下中国航天事业半个世纪以来所走过的曲折之路:公元1000年,中国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枚火箭;直到公元13世纪,欧洲人才从中国人手中得到这份稀世厚礼-- 火箭术。公元1840年,英国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当英军的火箭落在了清皇们的头上时, 火箭的子孙们才恍然大悟:“火箭!中国的火箭呢?”。中国,本是在这个世界上最先发明了火箭的国家,但由于长期的闭关锁国加上苦不堪言的百年挨打史,最终却落得个火箭几乎要断子绝孙的下场。多少人在着急:丢了火箭,等于丢了打狗棍!多少人在渴盼:火箭,你何时才能重返故乡?终于,1960年,啃白菜帮子,吃麦糊糊,却精神饱满;中国的火箭将士们,忍着饥饿的肚子,开始了从仿制苏联导弹到自己设计导弹的艰难跋涉。日,中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的火箭在酒泉发射场升空10秒后,一个跟头栽下来。日,写了遗书又交了“最后一次”党费的“戈壁七雄”走进地下控制室;当中国宣布导弹核武器发射成功的消息时,全世界都被震动了。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第一次亮相。1970年,我国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东方红卫星;此后,我国用洲际运载火箭改造而成的长征二号运载火箭连续发射几十颗科学实验、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全部成功。八十年代初,中国自行研制的运载火箭日趋成熟。日,我国的第一枚洲际弹道导弹向太平洋海区发射成功;1982年10月中旬,我国自行研制的核潜艇从水下发射的战略火箭准确命中目标。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将第一颗同步通信卫星送人地球静止轨道集中体现了我国现代火箭技术的最新成就。......1984年,我国用自己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将我国自己研制的第一颗通讯卫星送上了距地球3万6千公里的地球同步轨。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的运载火箭开始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自亚星一号发射成功之后,便一发而不可收。伴随着卫星发射的需要,我国的运载火箭的种类逐步增多。长征三号甲、长征三号乙、长二捆、长三捆相继问世,并发射国际卫星成功。日,我国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遨游太空,掀开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飞行试验史上的第一页。日国家航天局局长栾恩杰在正在此间举行的中国工业高科技论坛上做报告时指出,随着航天三大领域的逐渐统一,我国将加强在这一高技术领域的宏观管理和政策引导,走有中国特色的航天发展道路,推动中国航天跨越式发展。2001年11月,我国政府首次发表《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向世人展示了在21世纪前期中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造福于人类的航天活动的发展前景和奋斗目标。日凌晨,在西北戈壁滩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神舟二号”无人飞船搭载着动物和微生物细胞组织实验样本由“长征二号F”捆绑式大推力运载火箭发射升空成功。宇宙飞船的升空,将是建国以来继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和人造地球卫星升空后,中国最大的一次科学实验。这是中国航天新世纪献给祖国母亲的一份厚礼。日22时15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神舟三号”飞船。这是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除航天员没有上之外,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状态完全一致。它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新的重要进展,为不久的将来把中国航天员送上太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日16时51分在内蒙古中部地区成功着陆。飞船顺利完成原定的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任务。我国载人航天第三次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神舟”三号无人飞船的成功发射和返回,表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技术日臻成熟,为最终实现载人飞行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利用飞船开展的对地观测,空间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及空间环境探测等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进行多学科、大规模和前沿性的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标志?中国空间科学研究和空间资源的开发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目前,我国发射卫星的运载火箭品种已呈系列化,小到几十公斤,大到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五吨重的卫星,都可以准确地送入预定轨道。中国的航天技术目前在世界上已处于一定的领先地位。在运载火箭迅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用于军事领域的导弹家族,如空对空、舰对舰、地对空、岸对舰、地对地等近、中、远程的各种导弹已全都具备。总之,用中国导弹专家的话来说,目前,世界上现有的几乎所有的导弹,我国都有研制和生产的能力。不久前,我国试验发射成功的新式远程地对地导弹以及刚刚试验发射成功的可同时迎击多枚来袭导弹的地空导弹,就是这个导弹家族的新成员。二、展望未来中国的航天员何时能乘“神舟”号飞船遨游太空?中国的月球车何时能在月球上自如行驶?这些美好憧憬的实现有赖于航天技术的发展。为纪念《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发表一周年,国防科工委(国家航天局)于日公布了《中国航天“十五”发展纲要》,披露了部分即将上马的重大航天项目、载人航天飞行和开展月球探测先期研究的构想,向我们展现了一幅令人神往的蓝天写意图。“十五”期间,我国用于民用航天的专项科研经费将达50多亿元,较“九五”期间的17亿元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这如同给航天发展捆绑上了一个强有力的“助推器”。(一)、8颗新星辉映太空。在国家已经批准的民用航天“十五”计划中,有8颗新型卫星准备投资研制。这8颗新星是:1颗海洋水色探测卫星“海洋一号”、2颗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2颗地球空间探测卫星和由3颗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组成的星座。拟于2002年发射的“海洋一号”卫星将结束我国没有海洋卫星的历史,开创海洋应用和管理的新局面。“海洋一号”卫星的主要使命是探测叶绿素、悬浮泥沙、污染物质等,初探海洋的“家底”。此外,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将与国家环保总局通过3颗灾害与环境监测卫星组网建立小卫星星座,对灾害和环境及时进行监测和分析,以高科技技术实现“天上唱戏,地上减灾”。(二)、新型火箭新的“长征”。曾将闻名遐迩的“东方红”卫星、“澳星”、“神舟”号飞船发射升空的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目前已进行了64次飞行,对中国航天可谓劳苦功高。新世纪,“长征”火箭将进行新的长征。“十五”期间,乃至今后20年内,重量大于4吨甚至5吨的大型卫星将占到国内外卫星发射市场的62%,大型卫星正成为中国新一代火箭研制的催化剂。目前,新一代运载火箭预先研究工作已经展开。据权威火箭专家透露,我国新一代火箭系列由三个模块加上现有技术组成,这三个模块分别是5米模块、3. 35米模块和2.25米模块。通过模块间的组合,可像搭积木一样形成一个火箭新家族。无论是发射大卫星还是小卫星,无论是一箭单星还是一箭多星,只要轻松地挪动一下“积木”,便可将各种重量级的卫星送入不同轨道。由于火箭直径增加,推力加大,它的级数就可以相应减少,从而可减少发动机、点火次数和级间分离次数,简化力学结构,使单点故障大大减少,火箭可靠性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新一代运载火箭具有大推力、无毒、无污染、低成本、高可靠性等特点,将全面提升我国运载火箭的国际地位,使其跻身于国际一流行列,满足未来30至50年国内外市场的需要。(三)、中国航天员待命飞天。随着在世纪之交,三艘“神舟”号飞船的成功发射升空,揭开了中国宇宙飞船的神秘面纱,对全面掌握和突破载人航天技术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随着载人航天中大量关键技术的攻克,中国航天员中的第一位“加加林”呼之欲出。中国国防科工委副主任栾恩杰于日透露,目前,中国在成功发射两艘无人试验飞船的基础上,正在计划实现载人航天飞行。另据《文汇报》援引有关人士分析,神舟三号收回顺利,中国在年底之前估计将再发射一次飞船,亦即是神舟四号。在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7个系统中,航天员系统是一个以航天员为中心的医学和工程相结合的复杂系统,涉及到航天生命科学和航天医学工程等许多重要领域。早在60年代,我国就成立了专门的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为把我国航天员送上天进行着各种研究工作,比如研究环境控制和生命保证系统,对航天员进行严格的选拔和特殊的训练,进行航天服的设计、太空食品及饮料的研制,为航天员上天打造各种“生命盾牌”。根据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计划,航天员飞天必须经历“三部曲”。第一步的任务是发射几艘无人飞船,在此基础上发射一艘有人飞船,将航天员安全地送入近地轨道,进行适量的对地观测及科学试验,并使航天员安全返回地面,实现载人航天的历史性突破。第二步除继续进行对地观测和空间试验外,要重点完成出舱活动、交会对接试验和发射长期自主飞行、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尽早建成我国完整配套的空间工程大系统,解决我国一定规模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是建造更大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十五”期间,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将加快研制和试验,以期在新世纪初期实现中国航天员遨游太空的梦想。据悉:九七年底,中国两名“宇航员”在俄罗斯加加林太空人准备中心完成了太空飞行准备,以优越成绩结.这两名宇航员已完全熟悉俄太空船--联合号的驾驶技术和方法,回国后担负着太空飞行教官的重任。同时,中国已从全国最优秀的歼击机飞行员中挑选出若干未来的宇航员候选人,在太空人培训基地接受训练,时刻准备走向太空。(四)、月球探测扬帆起航。尽管人类“目光”所及已经达到120亿光年的宇宙深处,尽管航天器已登陆火星,但把月球作为人类开展空间探测的目标,仍让各国情有独钟。在《中国航天“十五”发展纲要》中,“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的预先研究”被放到了重要位置。月球这颗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不仅具有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独特资源,也是人类向外层空间发展的良好基地和前哨站。20世纪90年代初,航天卫星专家闵桂荣院士提出了中国也要搞月球卫星的建议。1997年,杨嘉墀、王大珩、陈芳允三位院士以“863”计划的名义发表了《我国月球探测技术发展的建议》。我国月球探测活动将分几个阶段进行。1998年,专家组通过了“月球探测机器人总体方案设计及关键技术分解”的立项研究,揭开了我国月球车研究的序幕。月球车即月球探测机器人,分为有人驾驶和遥控两种。我国研究的重点在后者,它的主要任务是:判断月球上的火山、峡谷、月球表面生成与进化过程,对月球表面的太阳辐射线、太阳风、陨石等活动情况进行探测,对月球上的岩石进行全面的调查与分析,做各种元素的加热实验及氦-3的抽样实验。月球车的设计是一项涉及到机械、机器人的遥控作业、加工自动化和人工智能等科学领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据悉,我国的月球车技术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国家航天局与欧洲空间局日前正式启动了“空间探测双星计划”,并将目光投向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研究。中国人在月球上自由驰骋将不再遥不可及。 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航天的未来会更好! 相关资料:1.《China_Rockets》 Yue Dongxiao 2.《慷慨悲壮中国火箭》 李鸣生3.《笑傲长空》 刘敬智 日4.《解放军报》5.《中国的航天》白皮书6.网站:新浪、SpaceChina、中国国家航天局、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第702研究所、中国航天等。 一九八七年八月,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第一次为国外卫星提供卫星搭载服务。一九九九年十一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在这里进行第一次飞行试验,成功发射中国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一号。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于一九九二年启动实施,短短四年时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建成中国第一个现代化的载人航天发射场。该中心地处起源于祁连山的弱水河畔,平均海拔一千一百米,地势平坦,多属戈壁和沙漠。自然环境恶劣: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年最低气温摄氏零下三十四度,最高气温四十二点八度。 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张道恒(安徽省阜阳市城郊中学) 一、迅速发展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 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这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从此拉开序幕。日,中国长征1号运载火箭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迈出了中国发展航天技术的第一步,标志着中国已正式进入航天时代,并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卫星的国家。日,中国用风暴1号运载火箭同时将3颗卫星送入轨道,它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三个实现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日,中国用新研制的长征3号火箭首次将东方红2号试验通讯卫星送入赤道上空静止轨道运行,中国由此成为世界第三个掌握氢氧发动机技术的国家和第五个独立发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国家。日,中国长征4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中国第一颗风云1号A气象卫星,它表明中国是世界第四个掌握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技术的国家和第三个拥有极轨气象卫星的国家。日,中国长征3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美国制造的亚洲1号通信卫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进入国际卫星发射服务市场的国家。日,长征4号乙火箭首次发射获得成功,并把风云1号C气象卫星和实践5号科学实验卫星送入轨道,这也是长征系列火箭第65次飞行,总计发射卫星80颗,其中中国卫星51颗,外国卫星29颗。 中国运载火箭的捆绑技术、氢氧发动机技术、一箭多星技术、发动机真空状态下二次点火技术等,使地球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从1.5吨提高到5吨,低地球轨道运载能力从2.5吨提高到9.2吨,同时成功开发了用于近地点变轨的EPKM固体发动机和用于发射铱星的卫星分配器。长征火箭的最大运载能力与发射入轨精度已与美国、俄罗斯、欧空局的火箭相当。目前,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技术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二、飞速发展的中国卫星技术 自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以来,中国的卫星技术也取得了飞速发展,研制成功了实验卫星、返回式遥感卫星、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和气象卫星、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等,并在卫星返回、一箭多星、卫星通信、卫星遥感、卫星姿控、卫星热控、微重力试验和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试验等方面达到较高水平,其中有些项目已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日,中国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开创了中国卫星通信的新时代。目前中国已成功发射了5颗东方红2号系列通信卫星,承担着全国30路对外广播、中央电视台一、二套节目和8000路卫星电话的传输,使全国收看电视的人口覆盖率由30%提高到83%~84%。日,载有24个C波段转发器的中容量通信卫星“东方红3号”顺利入轨,它可同时转发6路彩色电视和近8000路双程电话,相当于6颗东方红2号甲卫星,能满足2000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卫星通信的要求。 1988年、1990年和1999年,中国先后发射了3颗风云1号极轨气象卫星,1997年发射了首颗风云2号静止轨道气象卫星,这不仅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三个同时拥有两种气象卫星的国家,而且还大大加速了中国气象卫星的现代化,使其在天气预报、减灾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1991年7月~8月,长江流域遭受特大洪涝灾害,要不要分洪是个重大决策问题,气象部门根据气象卫星的云图资料,及时、准确地判断出天气变化趋势,帮助政府作出了不分洪的决定,使40万人免离家园,4万公顷良田免遭水淹,仅此一项就减少损失6亿多元。日到日,中国共发射17颗返回式卫星,其中16颗安全回收。回收成功率达94%,这些返回式卫星是遥感技术卫星,它所获得的卫片具有比例尺较大、图像清晰、灰度等级较高、视野开阔、速度快、地面分辨率高等特点。因此,在国土资源普查、地质勘探、水利建设、地图测绘、环境监测、铁路选线、文物考古、城市规划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例如,在修建大秦铁路时,最初认为桑乾河是不可通行的地段,铁路需绕行40千米,还要占用数千亩良田,后对返回式遥感卫星的卫片研究后发现,桑乾河的地质条件可让铁路通过,这样就为国家节省了4亿多元的投资。 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CAST)和巴西空间研究院(INPE)在北京签订了关于联合研制中巴地球资源卫星的协议书,并于日用长征4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中巴联合研制的首颗地球资源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地球资源卫星是一种利用星载遥感器获取地球表面图像数据,用以进行地球自然资源调查和生态环境监测的遥感卫星,具有视点高、视域广、数据获取快和可重复覆盖、连续观测等特点,可在国土整治、农林、水利、地矿、测绘、海洋和环境等方面大显神威。它的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传输型遥感卫星研制已获得突破性进展,填补了中国没有自主的陆地资源遥感卫星的空白。 三、中国已具备载人航天的基本条件 日,苏联航天员加加林乘“东方1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开创了载人航天之先河。载人航天是人类驾驶和乘坐载人航天器在太空中从事各种探测、研究、试验、生产和军事应用的往返飞行活动。其目的在于突破地球大气屏障和克服地球引力,把人类活动范围从陆地、海洋和大气层扩展到太空,更广泛深入地认识整个宇宙。并充分利用太空和载人航天器的特殊环境进行各种研究和试验活动,开发太空极其丰富的资源。 截止到1998年底,全世界共进行了216次载人航天飞行,其中美国124次,苏(俄)92次,共有795人次上天,开展了前所未有的空间实验活动。 40多年来,中国一代代航天人以“两弹一星”精神创造了一个个奇迹,如今在运载器、测控、发射场和返回式航天器等方面已跨入世界先进行列。这一切,都为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中国目前已拥有发射载人航天飞船的运载工具。前苏联和美国第一代载人飞船东方号和水星号重量分别是4.73吨和1.8吨;第二代飞船联盟号和双子星座号的重量分别为6.9吨和3.8吨,而中国现有的长征2号E运载火箭的发射能力,已能把9.2吨有效载荷送入近地轨道,上述苏(俄)、美两代载人航天飞船均可被它发射入轨。 其次,中国研究空间航天器的生命保障系统已有20多年历史。早在1964年,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就进行了航天生物学、医学试验。1990年10月,中国首次载有高等动物的科学试验卫星在太空运行8天后安全返回地面,搭载的有小白鼠、果蝇、蚕卵和植物种子等生命体。试验显示:中国航天器生命保障系统的设计是成功可靠的。 第三,中国已成功地进行了不载人飞船的发射试验。日6时30分,中国第一艘不载人试验飞船“神舟”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新型长征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并于21日3时41分在内蒙古中部地区成功着陆。“神舟”号试验飞船的成功发射与回收,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又有新的重大突破。 此外,中国目前有两名航天员被派往俄罗斯接受培训,还有一批航天员在国内太空人培训基地接受训练。总之,中国已具备了载人航天的基本条件,中国的载人航天已万事俱备、呼之欲出 中国航天发展史 一九五六年二月,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 一九五六年三月,国务院制订《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七年科 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其中提出要在十二年内使 中国喷气和火箭技术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一九五…数据结构实验 实验内容和目的: 掌握几种基本的数据结构:集合、线性结构、树形结构等在求解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以及培养书写规范文档的技巧。学习基本的查找和排序技术。让我们在实际上机中具有编制相当规模的程序的能力。养成一种良好的程序设计风格。 实验教材: …公称通径相关规格尺寸 DN15,DN20,DN25是外径。四分管和六分管的直径 1 英寸=25.4毫米 =8英分 1/2 是 四分(4英分) DN15 3/4 是 六分(6英分) DN20 2分管 DN8 4分管 DN15 6分管 DN20 1′ D…含高可溶性固形物基因的番茄育种新种质的建立 徐明磊1宋明1 杜永臣2* 王孝宣2 1(1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重庆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北京 100081) 摘要:研究以含高可溶性固形物基因材料TA1218、番茄栽培骨干材料…就爱阅读网友整理上传,为您提供最全的知识大全,期待您的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可能也喜欢这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建国以来中国经济发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