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如何利用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作假软件作假

* 您要为您所发的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财务造假分析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财务造假分析
上传于||文档简介
&&对​于​天​津​磁​卡​的​财​务​造​假​分​析​,​查​阅​了​挺​多​资​料​,​希​望​何​老​师​给​分​给​力​啊​~​~​~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国际8大企业巨头是如何财务造假的? : 经理人分享
一、东芝做假账做出1518亿日元利润日本企业在2015年事件频出,东芝造假该是诸多事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一个。东芝有140年的历史,2008年以后持续地做假账,让企业凭空多出了1518亿日元(约合人民币80亿元)的利润。东芝的问题最集中地表露出了日本企业目前的困境。140年中,东芝也曾经出现过因被别国恶意抹黑而遭受名誉重大损失的情形,但这次已经不是谁在抹黑东芝,是东芝自己不得不承认,过去7年里在账务上做了假。点评:东芝的账,肯定不会给我看,我也不想看。但利润造假,无非主要是多计资产和收入、少计负债和费用,还能怎么着!据说,东芝问题出在“完工百分比法”的会计处理上,那就可能是过小评估了基础设施的工程成本,导致费用计入被推迟,也可能采取了将计提的损失推迟到下一年度等手段。该公司高层希望“提高表面上的当期利润”,财务部门为迎合这一目的而持续违规操作了会计业务。利润真的是做出来的,包括东芝!二、英国TESCO因财务造假陷入史上最大危机当地时间日,Tesco表示在截止到当地时间8月23日的六个月时间里,Tesco在英国市场的贸易盈利达到11亿英镑。但是没过几天,Tesco方面更正称,预计盈利只有8.5亿英镑。压力之下,公司承认有2.5亿英镑(约合人民币25亿元)的虚增利润。这个由公司内部检举揭发的财务造假案,迅速升级为Tesco集团有史以来遭遇的最大信誉危机。点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的企业也是照样会搞财务造假的,Tesco的财务造假据说主要是因为“提早认列营收、延迟认列成本”的重大会计缺失。我当然不认识Tesco的财务总监,没法问他们具体是如何干的。不过,好在“提早认列营收、延迟认列成本”一点都不神秘,我就猜、猜、猜啊,估计Tesco把1月2日签的单子,改成前一年12月31日签的,这就是提早认列营收;而把在9月30日的记录的90天账期的应付账,改写成10月2日,这样,当年的成本就可以人为“缩水”了。我可不是与大家开玩笑,Tesco是不是这么干过,谁又能说没有呢?另外,Tesco 也可在研发费用如何列支成本上做文章,因为摊销期限本身就存在巨大的可操作空间,还有就是在资产损失准备上,Tesco少计点或者干脆不提,谁又有这个本事说他们做错了呢?三、奥林巴斯财务造假案:前高管被判刑奥林巴斯财务报告造假案曾在2011年轰动一时。奥林巴斯于2011年10月被曝出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隐瞒其证券投资的亏损,隐瞒金额高达1177亿日元,约合15.3亿美元。日,东京地方法院对奥林巴斯前社长菊川刚等三名前该公司高管,以及作为法人的奥林巴斯公司作出判决。奥林巴斯公司曾于2011年被发现财务报告作假,刻意隐瞒巨额亏损,引起日本经济界乃至世界的震惊。菊川刚等3人随后以违反金融商品交易法、有价证券报告虚假记载的罪名遭到起诉。点评:记得在2011年,我专门给大家讲解了奥林巴斯是如何填补投资证券的巨额亏损“漏洞”的,现将当时的文字摘要如下:1、尽量想办法从公司套取现金:(1)2008年公司斥资22亿美元收购Gyrus时,支付给了美国咨询公司Axes6.87亿美元的咨询费,该项咨询费接近总并购费用的1/3,咨询费通常为交易额的1%至2%,按照最高比率估计也不应超过0.4亿美元远高于正常市场价格。而且据调查,此咨询公司在开曼群岛注册成立,在为奥林巴斯提供过咨询服务后的第二年就注销了。(2)2006年至2008年间,奥林巴斯以734亿日元(约合9.4亿美元)收购了与公司主营业务几乎没有关系的日本国内销售保健食品和负责资源回收的3家公司,而这3家公司年销售额仅为54亿日元(约合0.7亿美元),在日本国内均未上市。在2009年的公司财报中,奥林巴斯对这3家公司做出了557亿日元(约合7.1亿美元)的减值处理。2、它通过海外子公司想办法将资金转移到貌似毫无关联的投资基金,再由投资基金以原价购回已经出现亏损的有价证券或金融商品,填补巨额亏损黑洞,从而把账做平。四、SEC起诉印度萨蒂扬和普华永道10亿美元财务造假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日表示,该机构已经向印度IT外包巨头萨蒂扬电脑服务公司(Satyam Computer Services Ltd.)提起了诉讼,SEC指责这家公司在过去五年间通过假账将公司营收、盈利和现金余额夸大了10亿美元。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向美国华盛顿地区法院提出的申诉,萨蒂扬公司被指其前高级官员利用虚假发票和伪造的银行对账单夸大了该信息技术公司的现金余额,并使其看起来对投资者更加有利可图。萨蒂扬公司的欺诈骗局于2009年被揭穿。在萨蒂扬创始人兼董事长拉贾(B. Ramalinga Raju)承认虚增资产负债表的资产超过10亿美元之后,该公司股价在两天的交易中下跌了近90%。点评:这家印度阿三公司的财务造假手法颇有点与中国概念股相似,就是简单粗暴了点。1.拉贾用自己和其它投资者所持的股票作抵押, 向银行贷款以填补公司收入。筹集的美元贷款并未在萨蒂扬的资产负债表中公布,而是直接注入萨蒂扬的账户,以帮助其弥补收入上的不足。2.伪造客户身份,并以这些伪造客户的姓名开出了虚假发票,从而将该公司的营收任意夸大。据说,虚报的现金与银行存款达实际数额近10倍,并低报了负债,虚增债权5倍多,牛逼吧!五、电器巨头三洋电机造假惊动全球即便2007年的暖冬创造了全球同期历史最高温,不宣而至的日本版“安然事件”还是让全球产业界感到周身寒彻。这次的肇事者是自作聪明的日本三洋电机公司。日,由于怀疑国内电器巨头三洋电机在2004年3月结束的财务年度中,蓄意把子公司亏损的1900亿日元减报为500亿日元,并把隐瞒的巨额亏损留于事后冲销,日本证券交易监督委员会对其历史账目展开调查。受此事件影响,三洋电机当天股价跌幅最高达28.8%,投资者信心已是一落千丈。点评:早在2001年的时候,美国能源公司——安然就曾用种种手法掩盖公司130亿美元的巨额债务,以致暴露后资不抵债而被迫破产。事隔5年,三洋电机又爆出财务造假新闻,且与前者相比,其手段的高度相似和涉及金额之巨大令人震惊。之所以瞒报亏损是因为三洋抱着美好的愿望,相信这些损失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得以弥补。但现实就是常常事与愿违的,公司亏损日益加深,财务造假必须由于现金流出问题而被暴露出来。不想暴露很难,这是不以三洋的意志为转移的。依靠财务造假、掩盖巨额亏损硬撑下去,失败了就是一败涂地。六、保险巨头AIG涉嫌财务造假全球最大的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AIG)传出财务造假丑闻。AIG涉嫌在一系列交易中操纵业绩,AIG表示,修正其一系列违规财务操作后所带来的最大影响是使其截至日的828.7亿美元资产价值减少2%,大约为17亿美元。点评:AIG采用不正当的会计手段欺骗监管部门和投资者,具体包括为了故意夸大该公司承保业务的表现,从事“虚假交易”、隐瞒损失、虚报收入等问题。具体财务造假的手法为:1.利用和另一家保险公司的虚假交易来制造美国国际集团仍然有保险储备的假象。2.把汽车保险中所蒙受的理赔损失转移到一家由其秘密控股的公司。3.把巴西分部的超额损失分摊到台湾分部。4.把出售人寿保险获得的收入虚假申报为责任理赔的盈利。七、意乳品巨头帕玛拉特陷财务造假丑闻创始人被捕意大利乳品业巨头—帕玛拉特公司创始人卡利斯托·坦齐因涉嫌陷入财务造假丑闻,2003年27日在米兰被警方逮捕。帕玛拉特公司资不抵债,已进入破产保护阶段,并下令逮捕坦齐。坦齐被捕后被关押在米兰市一处监狱中,并将于28日接受审讯。意大利检察官22日以欺诈和伪造公司文件等指控,将包括坦齐在内的20名帕玛拉特公司管理人员列为调查对象。据该公司员工透露,坦齐此前曾下令销毁部分文件和计算机文档。帕玛拉特财务丑闻震惊了意大利国内外。这家跨国公司的财务账面出现巨大漏洞,而且涉嫌使用假银行证明文件。拥有40多年历史的帕玛拉特公司是意大利第八大企业,在全球近30个国家拥有约3.6万名员工。为尽快偿还债务,帕玛拉特可能会出售一些下属公司,甚至卖出下属的意甲足球俱乐部帕尔马队。点评:帕玛拉特危机是其管理当局进行财务欺诈导致的。欺诈的目的不外乎两个:一为了弥补公司巨额财务亏空;一是把资金从帕玛拉特(其中坦齐家族占有51%的股份)转移到坦齐家族完全控股的其他公司。帕玛拉特财务欺诈的手法: &1.利用衍生金融工具和复杂的财务交易掩盖负债:帕玛拉特一方面炮制复杂的财务报表,另一方面通过花旗集团(Citigroup)、美林证券(Merrill Lynch)等投资银行进行操作,将借款化为投资,掩盖公司负债。以“投资”形式掩盖负债,这种“明股实债”目前在中国房地产行业比较普遍。2.伪造银行资信文件,虚构银行存款:帕玛拉特通过伪造文件,声称通过其凯曼群岛的分公司Bonlat 将价值49亿美元的资金(大约占其资产的38%)存放在美洲银行账户。3.利用关联方交易,转移公司资产:帕玛拉特利用复杂的公司结构和众多的海外公司转移资金。操作方法是,坦齐指使有关人员伪造虚假文件,以证明帕玛拉特对这两家公司负债,然后帕玛拉特将资金注入这两家公司,再由这两家公司将资金转移到坦齐家族控制的公司。4.虚构交易数额,虚增销售收入:帕玛拉特一份虚假的文件称,公司曾向哈瓦那一公司出售了价值6亿美元,数量30万吨的奶粉,而真实价值不到80万美元。八、世界上最大的电力公司安然惊爆财务造假丑闻早在2001年的时候,美国能源公司——安然就曾用种种手法掩盖公司130亿美元的巨额债务,以致暴露后资不抵债而被迫破产。在2001年宣告破产之前,安然拥有约21000名雇员,曾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力、天然气以及电讯公司之一,2000年披露的营业额达1010亿美元之巨。公司连续六年被财富杂志评选为“美国最具创新精神公司”,然而真正使安然公司在全世界声名大噪的,却是这个拥有上千亿资产的公司2002年在几周内破产,持续多年精心策划、乃至制度化系统化的财务造假丑闻。安然欧洲分公司于日申请破产,美国本部于2日后同样申请破产保护。但在其破产前的资产规模为498亿美元,并有312亿的沉重债务。过度膨胀的快速发展使其无法应对经济环境的逆转,而导致无法经营运作状况的恶化,以破产结束企业。安然曾是美国第七大上市公司,连续六年被《财富》评为“美国最具创新精神公司”。丑闻披露后,美国舆论为之哗然,投资者信心遭受重挫。安然公司也于2001年破产,这起当时美国历史上最大破产案致使600多亿美元在资本市场灰飞烟灭、数千员工失业。点评:安然一案,主要罪行之一就是制造假账,通过关联企业形成“利润”,公司高管又暗抛股票进行内部交易。斯基林就因此被裁犯有欺诈、共谋、内部交易等19项罪行。其财务造假的主要手法为: &1.利用复杂的公司组织结构设立复杂的公司组织结构,通过关联方交易操纵利润:安然公司组织结构的原理为:A公司(安然公司)通过51%的股份控制B公司,B公司再以相同方式控制C公司,以此类推不断循环下去,到K公司时,由于 A公司仅持有K公司权益的几个百分点,根据美国公认会计原则,K公司的个别报表将不并入A公司的合并报表中。但A公司实际上完全控制着K公司,可让其为自己筹资,或通过关联方交易转移利润,然而其负债却未反映于安然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上述仅为纵向持股关系,而实际上还可以发生横向方面的交叉持股关系,例如,在从B公司到K公司的多个层次上相互交叉持股。通过以上模式,安然公司最终发展出3000多家关联企业,其中约900家是设在海外的避税天堂。安然公司通过建立复杂的公司体系,拉长控制链条,将债务留在子公司账上,将利润显示在母公司账上,以自上而下“传递”风险、自下而上“传递”报酬。2.利用“特别目的实体”,隐藏企业债务:美国会计准则规定上市公司可不将该“特别目的实体”纳入合并报表的编制范围。安然公司正是利用这个只注重法律形式、不顾经济实质的会计惯例的漏洞,设立了数以千计的“特别目的实体”,以此作为隐瞒负债、掩盖损失的工具。3.通过SPE空挂应收票据,高估资产和股东权益:安然公司向SPE公司发行普通股。在没有收到SPE公司支付认股款的情况下,安然公司仍将其记录为实收股本的增加,并相应增加了应收票据,由此虚增了资产和股东权益。按照公认会计原则,这笔交易也视为股东欠款,作为股东权益的减项。4.利用衍生金融工具:安然公司几乎把所有的资产都转化成衍生金融工具,通过衍生金融工具使本来不流动或流动性很差的资产或能源商品“流通”起来,其中一个最大的问题是会计准则对如何估价这些资产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会计师们也不知道该如何正确评估资产,从而高估资产和利润。结语: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现象并不是中国特有的现象,实质上财务造假是一个国际性的问题,从美国的安然、英国的Tesco、意大利的帕玛拉特、印度的萨蒂扬公司到日本的奥林巴斯等公司的财务丑闻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现象是一个国际性的问题。在我国谈论防止财务造假这个话题至少几十年了,但仍然财务造假层出不穷,其实关键原因是与西方会计全面趋同的结果。通过上述八个财务造假事件,中国会计人员不能妄自菲薄,要建立起中国的会计自信,强化中国传统的优秀会计理念,比如重视现金流的理念,加强现金流信息的编制,我们的会计质量有可能比西方更具可靠性和相关性。(作者注:本文的形成,参考了大量的相关报道。)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长期赞助你的生活。助你不买彩票,也能赶超王思聪,迈向人生巅峰,想养猪养猪,想养鸡养鸡……根本不必剁手。拒绝瞎BB,We can we up,装机(B)必备,不用谢。)
作者:马靖昊
文章来源:
分享到朋友圈
文章涉及知识点
新三板分层制度即日起正式实施,企业到底“上不上”?
破产能解决“僵尸企业”问题和减少工业产能过剩吗?
美国的反倒置交易法规会对中国企业带来什么影响?
关注MBA联考,扫描下载联考神器来自子话题:
感谢各位同学给那么多赞,如果对财务分析感兴趣的话可以看看我的另一篇文章:&br&&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如何做财务分析? - 郑天玑的回答&/a&&br&&br&我来贴一篇以前写的文章:&br&&p&&b&会计造假——现代炼金术&/b&&/p&&br&&p& 想写这篇日志的原因是看到了涉嫌在股票发行中重大财务造假的新闻,万福生科成为了创业板开板以来首家涉嫌欺诈发行股票的上市公司,而中介机构平安证券更是难逃处罚很有可能被暂停保荐资格,此新闻业内戏称屌丝挖坑怒栽高富帅!
从万福生科的报道来看,该公司于日在创业板上市,号称“稻米精深加第一股”,年,公司累计净利润1.81亿 元,2008年至2011年定期报告财务数据存在虚假记载,2008年至2011年累计虚增收入7.4亿元左右,虚增营业利润1.8亿元左右,虚增净利润 1.6亿元左右,即万福生科四年间近九成的净利润为虚增。&/p&&p&
就是这样个实际上净利润可能不到2000万甚至极有可能是亏损的屌丝企业竟然通过会计作假,不但获得了上亿的利润数据还让阅企无数牛逼哄哄的证券公司为它
保荐上市圈钱,这使得其会计造假在外人看来犹如变戏法一样能凭空把利润变出来,不是炼金术又是什么呢?&/p&&p&
会计造假——现代的炼金术,犹如悬在绑在市场经济头上巨大的炸弹,随时可能引爆摧毁以信用体系作为根基的现代市场秩序。因此各国都有严格的会计制度和规范
来界定会计行为,保证市场经济的平稳运行。可是人类是非常喜欢打破既有规则的动物,无论多么严谨的法律和规则都会有漏洞,漏洞就会带来利益,利益就会让人
有破坏秩序的冲动。为从业人士,笔者想在这里介绍几个常见的造假手段:&/p&&p&1、小金库套现:&/p&&p&
小金库这个名词似乎略显猥琐,其实可以叫做帐外资产或者帐外资金,本质上是老板或者领导为了从公司里套现使用,虽然不知道是谁给了如此猥琐的名称,但其作用确是非常地大:洗钱、资金转移、抽逃资本、跑路、行贿、偷税乃至于老板个人挥霍都得靠小金库。&/p&&p&
如何建立小金库,方法其实比较简单,首先每个企业注册的时候都要到银行开一个基本账户,我们称为基本户,注册资金、利润收入、购货支付、工资社保发放和缴
税等现金收支都要通过基本户,企业还可以开立一般户用于其它资金转账,按照会计法规定,以企业开户必须建帐,每月银行账面余额要和企业财务账目余额一致,
任何形式的现金收支必须有依有据按照会计准则进行计量,例如现金收入必须有依据说明是何种收入,而现金支出必须有依据说明这是何种成本费用。按照中国先行
的税法,发票是作为商品劳务交的交换依据,而会计上现金和银行存款有关成本费用型的支出以发票作为原始单据,说明购买事实成立。而这时候问题就来了,由于
中国特有的经济环境(主要是国地税分立造成)发票的种类千奇百怪,而且流通秩序相当混乱,在营转增之前地税发票甚至可以公开叫卖。于是这就诞生了买发票报
销账套现制造小金库的做法:&/p&&p&
1、首先通过非正规渠道获得发票(支付税点购买、或其他渠道获得等)&/p&&p&
2、然后拿到公司报销,实际上公司并没有买过此发票注明的产品,也不需要付钱给相关单位&/p&&p&
3、企业财务以支付员工报销需要的名义向银行从基本户提取现金&/p&&p&
4、将基本户提取的现金存入另一张私人开的银行卡里(不能使用老板或者董事的个人名义,一般用信得过的会计或者出纳名字进行开卡)&/p&&img data-rawheight=&297& data-rawwidth=&762& src=&/a909ef1a878a224d49ba4b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62& data-original=&/a909ef1a878a224d49ba4b_r.jpg&&&br&&p&
以上就是简单的套现方法,那张私人卡就是小金库。对私人卡的监控远比企业账户宽松地多。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发票费用在企业账面列支,还可以降低税赋。
这样的小金库其实是企业的自由资金,使用非常方便,领导想怎么用就怎么用,不需要发票也不需要名头,其支出和收入需要出纳或者会计另外登记暗账或者内帐。
一般企业不仅仅会开一张私人卡,可能会出于各种目的开2张、3张甚至更多,而且为了避免大额收支过于频繁遭到银行监控,还会不断地转账和换卡(一张卡用完
就以其他人名义再办),以及循环往复。这种又增加自有现金又可以避税的做法让现在的企业,尤其是那些生存环境比较严酷的中小企业乐此不疲。会计人员内部称
其为:差额调整。&/p&&p&
这种行为算是一种潜规则,而且很多情况下无论是银行还是税务局都处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状态,尤其是银行都喜欢跪添来开卡进行大额储蓄的金主,一定程度上
银行算是纵容者。但问题是一旦踢爆,说轻点的走点关系交个罚款,说重了很可能让你一辈子在号子里捡肥皂。确实出现过不少会计人员看企业老板不爽匿名举报的
情况,甚至有捞空小金库跑路的。另外这招其实也非常适合贪官们洗钱用。&/p&&p&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都能明白为什么很多企业财务部都是老板亲信甚至是老板的女儿亲戚,为什么在中小企业那些没关系没背景的会计屌丝是永远也混不出头的。&/p&&p&操作复杂指数:***&/p&&p&风险指数:**************&/p&&p&2、关联交易&/p&&p&
我想这个问题都已经被说烂了,简而言之非常简单地成本几家公司,互捅菊花,理念就是:环而插之则一鸡不湿。一般这种做法在大型的上市公司或者集团公司非常
普遍,一家大企业可能会以各种名义成立成百上千家分子公司,其股权关系和控制结构复杂地可能连自己都搞不清楚。如果开各种私人卡是小金库,我更倾向与称关
联交易其为利润库。&/p&&p&
很明显大部分企业成立众多分子公司尤其是上市企业,除了调控资源进行市场开拓外,更重要的原因就是调节利润,这点在上下游企业同是关联方的情况下很常见。
比如:企业A成立一家分公司B,企业A受集团C领导,集团C股东对企业A有每年的利润指标要求,在集团C内控不严内审划水以及企业A会计核算体系并未纳入 集团管理的情况下,企业A领导极有可能将分公司B用来消化无法完成的利润指标,尤其是企业A和分公司B属于产业链上下游的情况。&/p&&p&
1、企业A领导要求设立分公司B,将下游的加工和包装发货转移给分公司B&/p&&p&
2、企业A为了达成利润目标,强制要求分公司B消化其呆滞或者超订单生产的产品,并以明显偏高于市场价的方式销售给分公司B。&/p&&p&
3、分公司B应付账款,企业A挂应收产生了利润,实际企业A可能并不对呆滞或者超订单部分向分公司B收款,但企业A在规定的会计年度里实现了集团C的利润 要求而且还实现了库存的消化(原本卖不出去的垃圾成了利润)。账面上企业A有了较好的业绩,但实际上垃圾其实全部转移给了分公司B。这是一种明显只看当前
不看未来的做法,也是典型的代理人道德风险问题,一般此类领导者在国内所谓职业经理人圈子比较常见,他们的工作期基本不会再一个公司呆满3年,所以制造短 期高利润假象欺骗股东的情况时有发生。&/p&&p&
当然以上当你需要成本来避税的时候,还可以反着操作。&/p&&p&
还有一种做法就是公司A的领导,私下或者让亲信成立销售公司,这样两家公司看上去毫无瓜葛,公司A领导将此销售公司作为中间商将本公司产品通过该销售公司 再转手给客户,进而以销售公司名义收取一笔佣金(中介费),这样相当于领导两边赚钱。这种情况很常见的是在外贸和海外市场销售,国内对国外情况不了解所以
乐于聘请有海外销售经验的高管,可惜这帮人大部分道德水平低下,而且故意利用自己成立的销售公司来倒手企业的产品,获得不义之财。&/p&&p&
成立各种分子公司的还有一大好处就是可以随意调拨资源。比如公司主体比较危险的时候,老板会在暗地里把优质资产转移到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公司,等主体撑不下
去了就宣布破产赖掉债务,这可以叫狡兔三窟或者金蝉脱壳。股民们随便哭,老子照样是大款。哦对了,最近尚德好像宣布进入破产程序了,大家可以去看看。&/p&&p&
看到了这里大家应该能明白为什么越是大型的企业越喜欢成立名目繁多的分子公司了吧。&/p&&p&操作复杂指数:***********&/p&&p&风险指数:**************&/p&&p&3、人为调控成本分配&/p&&p&
这点算是最有技术含量的做法了,而且不是专家还很难界定到底是真是假。说得简单点就是本来该属于张冠李戴的性质。&/p&&p&
1、假设公司有两种基本产品,A和B,A卖得挺好,B属于亏本&/p&&p&
2、公司有意出售B产品业务,但没人会接手一个亏损的产品&/p&&p&
3、三种操作方式:&/p&&p&
拟定复杂销售合同,将B和A混合搭卖,意味着AB成本混合,这样显示账面B产品具有盈利空间&/p&&p&
改变原有成本核算方法,故意分配较少的成本到B产品,这样降低B产品的成本提高利润率&/p&&p&
将部分原本属于B的成本计入营业费用,这样不在毛利中体现,可以忽悠说B具有良好的成长性&/p&&p&
4、以上操作的最终结果就是让B产品得到包装成为一种优质产品的假象。&/p&&p&
能做这类操作必然是要企业产品特性和成本结构非常了解的人,也是手段最高明的一种,出这馊主意的绝对是资深的成本会计师,对成本业务和产品本身了若指掌,
必然也是老板的亲信,实际具体操作会非常复杂,一般外部的会计师和审计师根本根本不可能在短期内对产品的性质和成本构成有全面的了解所以这类产品很容易坑 人。&/p&&p&
其中最典型就是Autonomy坑了惠普的例子:&/p&&img data-rawheight=&327& data-rawwidth=&752& src=&/89a4db603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2& data-original=&/89a4db603_r.jpg&&&br&&p&
惠普会上当完全是Autonomy使出了组合拳:&/p&&p&
在8个季度前提前低于成本价处理呆滞产品,明显是在并购前逐步脱手低利润产品,用的方法是将成本作为费用和者故意将成本记在高利润产品,这种招术喜闻乐
见,对于净利润没有影响,但是毛利却被提高,如果对于该公司产品销售性质不熟悉,无法区分产品之间销售和成本如何匹配的分析师来说很容易造成这个公司未来
仍然有巨大的盈利空间的错觉。(操作3.1 3.2 3.3)&/p&&p&
2 就不用说了,关联交易,在中国基本等于人见人草的黑木耳,太喜闻乐见了。(见关联交易)&/p&&p&
3 长期收益短期化,提前计量,注意是计量而不是实际收到款,对于Autonomy来说压根没收到过钱,而是直接做了应收计入当期收入,这好像本来别人向我订 了3年的报纸,从正常角度而言每年交费的时候我才能确认收入,而现在Autonomy直接在第一年确认了三年的预计收入,直接抬高今年的利润。&/p&&p&操作复杂指数:*****************&/p&&p&风险指数:******&/p&&p&4、随意更变大额计提方法&/p&&p&
这种做法属于既无脑又显而易见,但最有效果的,也是经常被滥用的。&/p&&p&
1、计提毫无根据的预计收入或者成本费用。&/p&&p&
2、滥用大额预估及冲回:这点在计提工资上非常明显,很多企业工资发放是在下月,因此当月要先计提一笔工资,等下月实际方法时在下月冲回上月预提部分,将
上月实际发放部分入账,可以说是先预估一笔我要发多少工资,等实际发放的时候把预估冲回来把实际发放的做进去。这种时候有些企业可能会利用这种大额的预
估,故意在报表期估计一个很大的金额,样显得当月成本很高,可以冲减利润减少纳税。下月再大额冲回,以此往复。当然反过来也是OK,为了利润故意不计提应 计提的成本费用。&/p&&p&
3、滥用摊销,随意改变摊销方法。某些大额费用原本需要6个月摊销,为了各种目的缩短或者延长摊销时间,影响每月平摊费用。&/p&&p&操作复杂指数:*&/p&&p&风险指数:*******&/p&&p&5、在建工程、固定资产与存货&/p&&p&
在建工程和存货由于其特殊性质,已经成本会计造假的最大垃圾场。&/p&&p&
在建工程,原本是用来记录大型固定资产安装调试的过程,转固(即为固定资产安装调试完成正式投入生产)时将包括固定资产的买价及安装调试期间发生的所有成
本一并转入固定资产原值。但实际情况是,在建工程的特殊性被利用进行利润造假。比如某些公司购置了大型生产线,为了保持本身良好的业绩利润,迟迟不将大型
生产线转固(实际上可能已经投入运行),因为一旦转固就要计提折旧,折旧计提产生费用就会影响业绩。&/p&&p&
另外即便已经转入固定资产,有不少企业可能实际已经将原本固定资产变卖但是为了考虑补贴或者税收,仍将其挂在账面不做清理。&/p&&p&
还有的情况就是拿在建工程当做利润过渡,比如本文开头所说的万福生科,其虚造利润的方式就是虚构在建工程,然后以该在建工程需要预付款给设备厂商,实际预
付款流向了万福生科的粮食经纪人,粮食经纪人又以实现销售付款的形式将钱打回给万福生科,结果账面上万福生科预付账款大幅膨胀,利润虚增,最后资金又流向
了在建工程使得在建工程也开始膨胀。&/p&&img data-rawheight=&581& data-rawwidth=&530& src=&/e171ac64d95d9c147c1ec6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30& data-original=&/e171ac64d95d9c147c1ec6_r.jpg&&&br&&p&
存货同样具有着相似的功能:&/p&&p&
1、企业决策失误产品滞销,但没有实现销售的产品并不体现在成本里而是体现在存货当中,存货属于资产,这使得很少有企业有动力去计提存货减值准备,真实反映生产经营状态,职业经理人更愿意让其永远静静地躺在存货里面,保障自己的业绩。&/p&&p&
2、存货价值的预估滥用,由于我国经济环境的特殊性,大部分存货采购存在货已到发票未到的情况,这时候就需要对存货价值进行预估,和工资计提相似,预估为
人为判断,等实际发票到时冲回,这样就给了操作空间,可以在当月为了利润或者忽悠别人收购垃圾项目降低对存货价值的估计,进而降低成本。&/p&&p&操作复杂指数:**********&/p&&p&风险指数:*************&/p&&p&总结:&/p&&p&
以上“炼金术”相当喜闻乐见,可以说在笔者并不长的从业生涯中都这些行为都见过。很多从业者甚至有些财务专家公开高调宣称会计做(假)帐是一门艺术,笔者
认为这是最不要脸的洗脑口号。虽然在国内这种大环境下人人作恶已经成为了常态,但是恶就是恶,作假就像贪污行贿一样,只有能诞生罪业绝不会是一种艺术,更
不应借艺术之名将其正当化。在炼金术的世界里人体炼成和金钱炼成都是禁止的,凭空诞生的利润必然伴随着无比凶险的深渊。&/p&&p&
孩子们,等要进去捡肥皂的时候一切都迟了。&/p&
感谢各位同学给那么多赞,如果对财务分析感兴趣的话可以看看我的另一篇文章:我来贴一篇以前写的文章:会计造假——现代炼金术 想写这篇日志的原因是看到了涉嫌在股票发行中重大财务造假的新闻,万福生科成为了创业板开板以…
1、首先作为一个会计人,首先要懂的保护自己,清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个要自己权衡,明显违法的事情绝对不做,这是原则也是底线;&br&2、我目前在三家公司待过,前两家都是市值过百亿的公司,所以管理上很正规,不存在什么假账的问题,所以我也不用去担心这些问题。公司的会计就是对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真实的反映,所以财务报表都是真实的,公司的管理报表是在财务报表的基础上对一些计量口径做调整,也就是说二者是一致的,当然有些对外的数据可能会做修饰,但那是智囊团们的事情。。&br&3、报表无非给三类人看,作假的目的不是为了骗税局就是为了骗投资人,也有为了战略目标像上市什么的。一般公司做假账无非是为了偷税漏税,要我说这类公司一般都是没什么长远视角的,作假你得考虑成本,你可能失去的东西是否是你所能承受的;&br&4、说下合理避税吧,我曾经就职的公司,因为营改增税负增加不少,企业采用了什么方式呢,请了某知名咨询公司,成立税务项目,对各种收益成本风险进行分析后,做出了某项举措,而这个举措让我第一次觉得咨询公司有多牛逼。他们先注册另一类型公司b,然后就公司乙类业务全部挂在b公司,而原a公司保留甲业务,甲乙业务是关联的,两种业务税率是不一样的,b公司的主要业务就是为a服务,而a的税率低,间接的从集团层面看,税率整体降低了。据说这个项目每年产生价值上千万,当然一个咨询顾问每天的酬劳的按万算的,一般low逼老板是不舍的花这钱的;&br&5、我目前在的公司,一进来也遇到这个问题,工资一部分通过报销来发,导致少交个税和间接少交企业所得税。而同时让员工拿发票来报销另一部分工资,也造成假发票泛滥,这个问题严重吗,反正是觉得风险挺大的,所以我没有在任何这种单据上签过字,保护自己嘛。我们这个公司是有上市打算的,而上市这些资料都是要翻出来查的,那么明显的假发票怎么解释,比如一个月几十万的办公费是不是太假了,就连审计都有风险,因此我和财务总监聊了下,他也赞同我的观点,所以在他的努力下老板同意所有工资实发,那么这个问题就解决了,而这种有问题的操作只做过一个月。&br&6、关于做假可能的后果,大家相比很清楚吧,估计没人愿意进去的,还是请记住底线底线底线,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后果最多能有多严重,请参考安然事件(不知道的请百度),五大变四大,甚至改变了整个审计行业的格局。&br&说的话题太敏感,所以匿了。
1、首先作为一个会计人,首先要懂的保护自己,清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个要自己权衡,明显违法的事情绝对不做,这是原则也是底线;2、我目前在三家公司待过,前两家都是市值过百亿的公司,所以管理上很正规,不存在什么假账的问题,所以我也不用去担心这…
根本上说,频繁并购的公司隐藏含义就是内部增长乏力需要外部刺激,或者依赖并购取得优质资产。先天就带有危险的气质。&br&甚至可以说一个烂公司如果有融资能力,为了生存一定会疯狂并购。并购不停,业绩不止。&br&&br&技术层面上,频繁并购非常容易操控经营性现金流。&br&&ul&&li&最明显的就是并购可以直接合法提升经营性现金流。大的原则很简单,就是被并购方经营性收入不变,经营性开销中的多数选项可以并入投资性开销。&/li&&ul&&li&但这是短时的,不可持久的。所以频繁并购里的频繁非常重要。&/li&&li&会有极强的误导性。一个平凡的商业模式里,经营性收入一般滞后于经营性支出一段时间。好比你想多卖100个馒头得先多买一袋面粉。而优秀的商业模式里,经营性收入增长甚至和支出已经脱钩。这里可以参考坑土豪的页游。并购可以带来错觉。&/li&&li&好在这都是老黄历了,如此拙劣的玩法已经极难骗到人,除开完全的小白。&/li&&/ul&&br&&li&然后虽然属于诛心之论,但事实上确实如此。那就是频繁并购的公司非常善于利用影子公司和表外业务来美化报表。这两天VRX屡受重创,和被披露有影子公司不无关系。 &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caf8f6e3f896c9159678bfe3& data-hash=&caf8f6e3f896c9159678bfe3& data-hovercard=&p$b$caf8f6e3f896c9159678bfe3&&@Emily L&/a&&/li&&ul&&li& 而且影子公司里最危险的就是影子销售公司,VRX这次完全不冤。(甚至怀疑最后真的会成为经典案例)比如影子销售公司的收入会如期支付给母公司记作经营性收入,而影子销售公司的支出会记在影子公司本身。等待合适的机会母公司会收购影子公司,这样利用影子公司将经营性支出转为资本性支出。&/li&&li&而且并购本身还能混肴很多收入项目和支出项目。利用减记和准备账户。典型如并购粥的包子铺,可以做250块的减记准备,然后过了一年半载,偷偷摸摸只减记50,多的200就成了一年后的当期收入。反之某些不清不楚的掩盖不住的开销也能利用减记清理掉。&br&&/li&&li&至于什么提前记录收入,延迟当期费用这些那都是小儿科了。或许都懒得使用,这次philidor就没有采用常见的提前记录收入。(不愧是壕壕药厂)&/li&&li&说起philidor,还有点非常麻烦。那就是假如净支出是固定的,提高售价是非常有作假嫌疑的。比如作为患者,粥购买减肥药的固定开销是$250/hour。philidor对粥说,你来这里买减肥药,明面上开$2250/hour,但会返回$2010/hour。看似它傻,但结合上一条,目的其实很明确的。&/li&&li&如果还有多个影子公司那就更难办。可以通过会计账务上压迫A公司获得不可持续的现金流改善,无法持续后并购换而压迫B公司等等。当然也能像安然那样玩把大的,不怕蹲号子的话。。。。。&/li&&/ul&&li&突然感觉VRX越说真的越像安然了。。。。。那就是将曾经并购的公司再次出售。。。。。&/li&&ul&&li&这个会计原理很简单,将出售收入挂到经营性收入下面就行。&/li&&li&出售公司/业务可以拆分出售,利用拆分后的会计漏洞获得持久的经营性现金流。比如本来不拆分一口气卖掉是当期获得2500收入,拆掉后可以分十期获得2500,这样现金流更稳定(。。。。。。。。)&/li&&li&为什么会有人买这些公司,完全是买家卖家合伙坑卖家投资人罢了。比如安然需要的只是被并购方的会计账目,根本不关心实际业务。因此某些优质资产,比如领先的研发部门,优势的销售网络这些都是可以折价出售换取进一步收入的。买方折价买入优质资产当然更不亏。&/li&&/ul&&li&有一个中概股,网秦,当初就是准备走一条并购的不归路。奈何自己底子太差,股东和管理层又太贪。不过网秦这种明显有欺诈嫌疑但没有明确证据的企业,还真就能静悄悄的潜伏在nasdaq里不退市,这或许就是policy arbitrage吧。&/li&&/ul&&br&&p&真是慵懒的阳光,吃一片减肥药睡午觉去。&/p&
根本上说,频繁并购的公司隐藏含义就是内部增长乏力需要外部刺激,或者依赖并购取得优质资产。先天就带有危险的气质。甚至可以说一个烂公司如果有融资能力,为了生存一定会疯狂并购。并购不停,业绩不止。技术层面上,频繁并购非常容易操控经营性现金流。最…
瘦腰提。&br&&br& 上面秦时明月有句话说的在理:不同行业不一样,国企和私企也不一样,私企中要上市和不想上市的又不同。&br&&br& 实际情况确实如此,其实做假账这个事情不是说财务人员不想好好做帐,而是因为企业管理层有舞弊的需求,而不同企业的管理层根据其需求不一样,要求财务人员做的假账的方式也就不一样。&br&&br& 比如国企,企业管理层是因为盈利指标和工资薪酬挂钩,这是和个人利益和政绩相关的,所以不管企业经营情况如何,最后财务报表出来的净利润的数据一定要比年初预期的要高,这就要求财务人员少结转成本,或者将潜盈挂在往来款项中按照需要的期间结转,以保证每年的净利润的数据可以根据领导的心意进行调整。&br&&br& 比如不想上市的私企,企业老板就是不想交税。这就需要财务人员多结转成本,多列支费用,将明明可以分多年摊销的费用一次结转,还美其名曰是谨慎性的处理。企业老板大多数不需要懂财务,他们只需要知道资金的敞口就可以了,所以帐做亏了都没关系。&br&&br& 想上市的企业,要的就是收入、利润的逐年增长趋势,这需要做大量的调整,具体则要根据企业的生产方式,运营周期,适当调节应收账款和预收账款。调整增长趋势不难,难的是要调整的合理还让人乍一看看不出破绽来。&br&&br& 其实做假账就和很多犯罪行为一样,最精深的手段都在最高端的学术殿堂之中。就像医学中,杀人于无形的手段都掌握在多年入行的老大夫手上。做假账这事情,有些很浅显,前面那21条就是例子。那都是多少年前老黄历了,现在来看,也就蒙蒙小地方的税务部门。现在有志于做假账的同志们看看就行了,但实务别这么干,现在审计方法早改革了。中注协要求的费用抽凭比例超过75%,就这一条下来,上面那些所有与费用相关的作假都会呈现出来。现在连税务部门进现场都要一条一条的掰费用条目了,更甭说审计了。&br&&br& 最精深的作假手段其实也是一门艺术,真的。当年北京的假账高手王*宝*森,当年栽跟斗也不是因为帐的缘故,那假账做的据说就如同艺术品一样(我也没见过,是前辈所言)。要真在这里说假账的作假方式,告诫的意味可能还要比教唆的意味弱很多,所以我一直挺犹豫要不要来说细节。其实针对的审计方法倒好说一些,中注协的审计规范和指南很详细。你如果真的是做审计的话,所里有很多老前辈对于规避风险方面一定颇有心得。审计进场时要注意和不同管理层进行沟通的频率,尽快察觉企业管理层的舞弊需求,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开展审计工作。&br&&br& 但是无论如何,做成本和存货的一定要是非常有经验的审计人员。要知道,成本结转这种事情说起来容易,真要做的时候涉及的方面太多,很容易加东西进去。&br&&br& 财务记账手段越落后的,越不容易发现问题。比如都是手工帐,你加数都得加半天,成本分摊全部都是手工算,就算查出有问题,人家一句话“哦,我加错了,不好意思”就把你打发了。&br&&br& 在有些企业存货中的“在产品”就是一个垃圾桶,什么都往里堆,但是成本多结转还是少结转也是在这里面反映,如果你不能对整个成本结转有一个清晰的思路的话,很容易被财务人员设置的陷阱绕进去。因为线边仓(生产线直接领用的材料)是很难进行盘点的,大部分单位不盘点,所以无法以实物来确认,这就只能依靠成本分摊和结转的正确性来保证了。&br&&br& 当然如果企业有决心的话,以无招胜有招的方式来做成本结转,那就真的麻烦了!&br&&br& 有些企业由于现场的生产管理不到位,在制度设置和人员设置方面有问题,各个生产工序中没有统计人员,财务根本不知道(或者他告诉你他不知道)各批次产品的生产状态和耗用材料情况。在没有ERP系统进行电子化管理和验证的时候,财务不知道成本到底是多少。所以财务只能按照预估的毛利率去倒算成本,在那个时候财务说成本是多少就是多少,你只能按照同一类型的产品毛利是否相同这样的合理性去判断成本倒算是否合理,但对于正确性来说,你根本无从下手,因为你没有基础数据!&br&&br& 当然,企业如果用这一招也有巨大的风险,生产和调度的人员只能凭经验安排生产计划,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大量调整,而且一线生产工人如果从线边仓直接偷拿材料,企业从管理角度根本无法知晓,会增加极大的管理成本。但是如果企业的毛利太高,或者老板本身不在乎那就另说了。&br& 碰到这种情况,审计人员只有两种选择,要么从高层施加压力,要求企业必须在短期内上ERP系统,规范现场管理;要么就只能捏鼻子认了,从合理性角度尽可能保证成本结转的正确性。&br&&br& 其实上面这些都是在报表上做文章的事情,真正的假账还要说是如何将国有资产转移国外私人账户,挪用公款用于私人投资,从事业单位的预算中截留小金库,伪造银行对账单和金融票据。但是这些就涉及犯罪了,而且审计人员就算想查要要掌握足够的权限才可以。&br&
瘦腰提。 上面秦时明月有句话说的在理:不同行业不一样,国企和私企也不一样,私企中要上市和不想上市的又不同。 实际情况确实如此,其实做假账这个事情不是说财务人员不想好好做帐,而是因为企业管理层有舞弊的需求,而不同企业的管理层根据其需求不一样,要…
可能我接触的东西更搞笑一些,由于一些你懂的问题,很多东西只用代称。&br&&br&&br&之前给某城市的平台公司发行xx券,金额较大,但是GDP的数据要填的,但是发现了一个问题,查了统计数据10、11、12年数据稳步增长,13年!重点,13年少了50亿左右,我擦,我说这不行啊,这不就说明大好货币宽松环境下,这GDP负增长不行啊。于是几天过去了,惊人的答复来了,并附送统计局的小册子,说,12年涨猛了,改少了点就好了,果然,改完保证了13年10%的gdp增速……但是各种公开网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没有改……&br&&br&&br&从此,我再也不相信统计局报的任何数据!你相信我们今年上半年增速7%吗?打死我都不信!说3%还靠谱一点。说负增长我不惊讶。毕竟你要看看央妈又印了多少钱……&br&&br&还有一个事儿,我认识一个民企的老板,吃饭聊天,说“早年间我营业额50万的时候,政府相关部门来找我说老钱,你这企业不错,帮帮忙,报收入200万,回头相关税费财政转移支付什么的退给你。我经过1年努力加上经济环境好,终于营收到200万了,这时候人又来了,说老钱,还是,你报1000万,又过了几年到现在,扩大经营,终于到了2000万营收的时候,前天来人让我报1个亿…我是被逼迫着成长啊”&br&&br&&br&&br&大环境如此,何况一家公司……&br&&br&–----------&br&有些同学对统计问题产生了疑问,由于答主不是学统计的,本科学的那点统计学早忘光了,但是我有各种见闻案例(我不能像知乎各种大神那样,摆数据,分析,画图什么的),但是一个个城市样本,以及现在严重的地方债问题。就可以说明了在各地区全口径的财税收入有多大问题。&br&&br&比如在基层数据就已经是虚报的了,明年继续虚报就是了,我不是学统计的,但是这一方面应该是的。我具体看过一个中小型城市全口径的财政收入,最后通过内部人士了解,实际收入少了一位数,就是说税费返还站了整个财收的70%,但是在上报全国的财政收入中,不考虑返还的因素,因此继续保持增长。&br&&br&另外,土地储备中心,有虚假交易现象,完不成当年财税目标好像是挺难为情的事情,然后地方政府下的平台公司会假摘牌土地,造成账务上体现土地出让收入,然后就恶性循环不止了,因为政府也没钱退给平台啊,还好老板是一家啦。&br&&br&&br&最后欢迎各位指正,相关问题可以探讨,也希望有专业的回答告诉大家~
可能我接触的东西更搞笑一些,由于一些你懂的问题,很多东西只用代称。之前给某城市的平台公司发行xx券,金额较大,但是GDP的数据要填的,但是发现了一个问题,查了统计数据10、11、12年数据稳步增长,13年!重点,13年少了50亿左右,我擦,我说这不行啊,…
大学课堂第一课老师讲的话至今记忆犹新:在礼崩乐坏的今天,职业道德本就在谷底了,但是以后也许会回来,要相信有这么一天。&br&-----------------------------------------------分割线--------------------------------------------------------&br&第一次被人在评论区鼓励,于是准备不匿了,随手把这个回答的细节补充完整一些。&br&&br&在高考结束知道了自己的专业尘埃落定是会计的时候,就跟现在绝大多数陷入集体非理性投了金融和财会的大学生一样,首先是迷茫,会计到底是个什么?影视剧里面的瓜皮帽,算盘,八字胡?但是和大多数我自身其他劣根性一样,对于会计的认识选择了人云依云的,会计嘛,就是帮忙做假账呗。每次看到当年朱总理写的“不做假账”的大字便内心复杂难言。&br&&br&最惊奇的是,到了大一和专业同学碰面了,在正式的专业课前讨论这个话题,都普遍有着这样的认知,导致我们的老师整个大学三年里都会在每堂专业课上进行一定程度的纠偏,&b&抱有固执的偏见来学习一门专业是很难打下坚实的基础的。&/b&&br&&br&&br&凡是涉及到财务会计的专业课,职业道德肯定是放在整个学习目录前面的,而且第一章肯定会大谈特谈,自己考的AIA国际会计师公会的教材也是对于职业道德非常重视,包括现在自己在埃森哲(以前安达信的咨询部),德勤实习,入职培训的重点也是在强调职业道德。&br&&br&家师以前在安达信干到合伙人的位置就止步不前转战CFO,老师在一次醉意朦胧下说了很多,500强,四大都有许多不干净,更何况其余的受经济周期,行业竞争影响的公司呢?水至清则无鱼,所以才说会计是一门艺术,需要将风险和一些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东西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可惜你我都不是神,没人知道这个范围是在哪里。&br&&br&但是还是像领我入会计这扇门的老师所说的那样,也许现在生意确实不好做,礼崩乐坏,许多人做了错误的榜样,又有许多人跟风觉得行业就是如此。但是要相信时代在进步,人是个复杂的动物,会有很崇高的追求,总会有一些人愿意重视自己的职业道德,坚持住自己的底线。就像抛物线一样,落到谷底不久反弹。不然也不会有儒家所说的那句荡气回肠:&b&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b&&br&&br&&b&而活在这么一个不那么真实社会里,人还是需要有希望才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的。&/b&&br&&br&一枚会计新人的浅陋体会,供诸君一笑。
大学课堂第一课老师讲的话至今记忆犹新:在礼崩乐坏的今天,职业道德本就在谷底了,但是以后也许会回来,要相信有这么一天。-----------------------------------------------分割线--------------------------------------------------------第一次被人在…
来自子话题: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也是我《&a href=&///?target=http%3A///category/entrepreneur-finance/&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创业的财务必修课 << MrToyy's Blog&i class=&icon-external&&&/i&&/a&》正在创作的小节。&br&简单的来说,资产和费用在会计上都是属于借方科目,因此在一定的条件下,两者可能相互转换,达到会计操纵的目的。&br&举一个例子:&br&某天你丢失了100元,应该怎么做账呢?&br&1)记管理费用。表示管理不善造成的损失。&br&2)记营业外支出。表示日常之外的损失。化经营损失为非经常性损失。以上两项属于“低级”操作。&br&3)记其他应收款。表示只是暂时找不到了,以后还能找出来。&br&4)记长期投资。表示这钱算是投资给社会了,给自己积德,今后会产生回报。以上两项属于“中级”操作。&br&那么,“高级”操作是什么呢?&br&5)记无形资产。“吃一堑,长一智”,这回有了教训,以后就有了经验。&br&当然,越是“高级”的做法,被认定为会计操纵的可能性就越高。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也是我《》正在创作的小节。简单的来说,资产和费用在会计上都是属于借方科目,因此在一定的条件下,两者可能相互转换,达到会计操纵的目的。举一个例子:某天你丢失了100元,应该怎么做账呢…
来自子话题:
本来就只是个段子,大家乐呵一下,默默看了一圈评论,想多说一句。&br&评论里对财务感兴趣的同学,最主要的,应该是定义 什么是假。&br&可能,潜意识里,有关数字的东西,应该普通解方程,绝对正确。&br&可是会计里有一个重要前提,是会计估计,部分含义是会计人员要有职业判断。这个判断有一定的操作度,但是也并不是所有的操作的初衷为了提高利润之类的目的,更多的时候,是为了财报更好的展现企业状况。&br&这就是为什么,财报叫做,真实公允,而不是,真实精确。&br&会计准则是个框框,大家在框框里玩耍,审计 券商 证监会分别在你框框外面站着,保证你大部分情况不会跑偏。但是,任何事情都没有绝对。&br&我想我可能没有给大家解答,什么是假这个问题,但是应该给部分同学了一点继续思考的提示。其实,什么是假这个问题太大了,我也没完全想明白。&br&&br&作为审计狗,给大家举个例子。企业好比姑娘要找对象,要往百合网上挂照片。其实是默许你可以使用美图秀秀的,但是审计师以及证监会的作用,一是保证你不把范冰冰的照片挂上去,必须挂本人的。二,审计师还负责告诉你,你的腿p的太长了,需要弄短点,你才1.5,p个腿就1.3,谁信你。 &br&以上。
本来就只是个段子,大家乐呵一下,默默看了一圈评论,想多说一句。评论里对财务感兴趣的同学,最主要的,应该是定义 什么是假。可能,潜意识里,有关数字的东西,应该普通解方程,绝对正确。可是会计里有一个重要前提,是会计估计,部分含义是会计人员要有…
同意&a href=&/people/fono& class=&internal&&Josh&/a&的观点,财务报表造假的最主要目地就是粉饰业绩,而粉饰业绩最主要的要素就是收入和利润。不限于海外上市的中概股,下面列举几个主要的造假手段:&br&&br&1、通过关联交易或虚构客户来虚增收入&br&关联交易在财务造假中是使用次数最多的方法,温柔一点的通过明面上的关联方进行销售,这部分金额可以进行操纵,但这种情况下是需要在财务报表中进行披露的;狠一点的就是隐瞒该部分关联关系,这种做法就和虚构客户是差不多了。&br&&br&这种造假的识别,一般来讲只能依赖审计师的良心。从财务报表的使用者的角度,这种操作会产生大量无法收回的应收账款,一年两年不怎么看得出来(当然现金流量表上也有一定体现),但时间一长,这部分长账龄款项的风险就出来了。这种时候,造假公司就出现了第二招:&br&&br&2、虚增在建工程或长期投资&br&虚增销售产生的利润在现金流上始终无法收回,那就只有把这部分钱直接花出去,这种时候造假公司就选择新增大量投资。一项工程市场报价100万,公司直接支付200万,多付出去的100万这个时候就支付给了关联公司或者虚构的客户,造假公司就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把应收款收回来。除工程虚增外,有时候采用高溢价进行对外股权收购,也是其中比较常用的做法。&br&&br&3、虚增现金余额&br&跟虚增工程或长期投资一样,都是为了弥补虚增收入或者利润的应收款。这种做法是稍微显得技术含量不够的操作,审计师如果稍微尽职一点应该就能够查出来。但是浑水公司在做空“ 中国高速频道”的时候,其中提到的一条就是虚构银行余额,所以说审计师的良心。。。&br&&br&4、少计成本或费用&br&这个没什么特别好说的,比如少计质保费用、预提成本等等,或者干脆选择将该部分费用在账外进行支付&br&&br&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操作方法,如通过预提平滑利润之类的,但这要求公司至少有一段时间利润情况良好。对于海外上市的中概股来说,由于上市时间比较短,而且其盈利状况也大多不稳定,一般很少有使用这一招的条件。
同意的观点,财务报表造假的最主要目地就是粉饰业绩,而粉饰业绩最主要的要素就是收入和利润。不限于海外上市的中概股,下面列举几个主要的造假手段:1、通过关联交易或虚构客户来虚增收入关联交易在财务造假中是使用次数最多的方法,温柔一点的通过明…
我就发两张图吧恩……&br&&br&算真实案例&br&&br&图大杀猫&br&&br&&br&&br&1.这张图比较容易看一点,我之前在某群发过这张图,你猜为啥有问题?&br&&img src=&/71ced6abc36254cfcea5a_b.jpg& data-rawwidth=&4128& data-rawheight=&232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128& data-original=&/71ced6abc36254cfcea5a_r.jpg&&&br&&br&&br&&br&&br&2.这张图会稍微难一点……但其实想通一些东西也很容易了&br&&br&&img src=&/84fca9f8c3c2a35614afe074b4e862b8_b.jpg& data-rawwidth=&4128& data-rawheight=&232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128& data-original=&/84fca9f8c3c2a35614afe074b4e862b8_r.jpg&&&br&&br&&br&赞的多了我再公布答案恩恩,如果有人点出来,我也会给赞的哦亲&br&&br&&br&————————————————————&br&&br&其实我只是卖个萌而已不是故意卖关子不回答……&br&&br&简单说下这两单吧,第一单的问题基本都有人答了,其一就是大写数字……扒&br&然后关于产品价格、税率等等……其实税票是真的(网上可查),只不过价格之类的用了套票,具体不明,但总之最后让他还是回去了……&br&&br&第二单其实最早让我觉得可疑的是金额。因为账走的太漂亮了,账面永远留着几百万的现金的情况在大宁德地区很不常见,和企业的行业属性更不对称,再之后,很快又发现了他们劳动节也在转账,再再之后,5月5日的一笔金额也发现了异常,再再再之后,其实周末也有资金进出,再再再再之后,其实发现企业名也是不对的(多了一个字),再再再再再之后,我又去找来了当地农信社的企业流水,格式不对,再再再再再再之后,我找了当地农信社的同行查了一下……至此,结束。&br&&br&&br&&br&&br&&br&其实,就如我在&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看银行流水需要注意哪些地方?如何从银行流水中看出企业的经营状况?&/a&
里说的,这些流水佐证之类的东西其实很难看出什么,因为你还得先知道他们的真假与否。我相信以我的蹩脚的玩大家来找茬或者其他什么消除类游戏连我亲戚八岁的女儿都玩儿不过的眼光,肯定是漏了不少,而这些材料也就是随意翻去觉着不对才再多看两眼的……先抛个破砖卖个萌吧嘤嘤嘤。&br&&br&欢迎高人给出系统性方法。
我就发两张图吧恩……算真实案例图大杀猫1.这张图比较容易看一点,我之前在某群发过这张图,你猜为啥有问题?2.这张图会稍微难一点……但其实想通一些东西也很容易了赞的多了我再公布答案恩恩,如果有人点出来,我也会给赞的哦亲—————————————…
&img src=&/82bf98b652cca86cbc5f6c58ca9b1582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3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82bf98b652cca86cbc5f6c58ca9b1582_r.jpg&&&br&创业公司的造假分为:&ol&&li&对内造假画饼&/li&&li&对外造假PR&/li&&li&对投资人造假融资&/li&&/ol&我这里仅谈第三点。&br&&br&创业者对投资人造假各行业不同,一般不会明目张胆造假,而是统计口径不同,使得一些投资人关注的数据虚高:&br&&ol&&li&O2O企业订单量造假:13-14年对O2O企业的投资非常火热,企业估值被抬得很高,创业者希望依靠订单量获取高估值,投资人也愿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于是大量的无效订单和系统自动生成的订单出现了。&/li&&li&互联网金融坏账率造假:坏账率有三种作假情况:第一,直接写假的,反正行业都这么干;第二,由于时间上的递延,定义X年内算逾期,超过才算坏账;第三,对坏账进行展期续借,从而抹除坏账&/li&&li&消费分期毛利率造假:部分消费分期公司统计出的毛利率高于一切电商包括聚美,这是因为把利息收入也算为利润。&/li&&li&用户数造假:用户分成很多种,在互金中分为注册用户和投资用户,两者价值完全不同。一些没有价值的用户其实毫无意义,比如我做了个H5,用户填表留手机号了,能否算我的用户呢?据此,万能wifi和墨迹天气这种突破常理的用户数我是不信的,大部分创业公司都存在此项造假行为。&/li&&li&日活造假:这个是最不好造假的数据,也是投资人最看的数据,因此也是创业者不得不造假的数据。具体方法包括:第一,纯作假;第二,通过Push强制激活用户;第三,把后台常驻当做日活。&/li&&/ol&&br&一个具体案例:&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如何评价蜻蜓 FM 伪造用户活跃度等数据? - 移动互联网&/a&&br&&br&插播招聘广告:&a href=&/huangxisheng/& class=&internal&&&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huan&/span&&span class=&invisible&&gxisheng/&/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
创业公司的造假分为:对内造假画饼对外造假PR对投资人造假融资我这里仅谈第三点。创业者对投资人造假各行业不同,一般不会明目张胆造假,而是统计口径不同,使得一些投资人关注的数据虚高:O2O企业订单量造假:13-14年对O2O企业的投资非常火热,企业估值被…
我推荐由美国人施利特和皮勒写的《财务诡计-揭秘财务史上13大骗术44种手段》&br&其中将财务报告中涉及的欺诈手法分为3大类:&br&1、收入操纵手法——对利润表动手脚&br&2、现金流造假手法——谎报虚高的现金流&br&3、主要业绩指标造假手法&br&该书分析独到、视角明晰,总结和归纳全球资本市场涉及的各类财务欺诈的骗术及手段,并提供了发现与揭露各类骗术的经验与秘诀,十分有借鉴价值。
我推荐由美国人施利特和皮勒写的《财务诡计-揭秘财务史上13大骗术44种手段》其中将财务报告中涉及的欺诈手法分为3大类:1、收入操纵手法——对利润表动手脚2、现金流造假手法——谎报虚高的现金流3、主要业绩指标造假手法该书分析独到、视角明晰,总结和归…
来自子话题:
谢邀,最近实在太忙。逛知乎时间严重不足。。。。&br&&a data-hash=&e35faeacef2& href=&///people/e35faeacef2&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tip=&p$b$e35faeacef2& data-hovercard=&p$b$e35faeacef2&&@Yue Yang&/a& 说的应收款项,的确是不管什么类型的公司审计都要小心的,具体点就是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这俩科目任何想造假的公司都不会放过的,因为它们用来做假帐简单粗暴。。&br&。比较常见是为了虚增利润与关联公司或者关系密切的公司的交易(赊账交易,往往不涉及现金流)。&br&当发现某公司应收账款和净利润大量增加,但经营现金流入并没有相应增加或者或和净利润极度不匹配的时候,就要警惕公司在利用应收账款来操纵利润了。&br&当我们发现有这种情况的时候,重点关注最近的期间(比如资产负债表日后审计报告日前)有没有异常的退货,因为赊账的周期不会太长,时间如果超过一年,应收账款列入坏账的话反而影响利润了或容易让人起疑。&br&还有就是关注应收账款的账龄划分是否准确,多看下明细账和原始凭证,看下回款是不是真实的回款。有的公司故意调整账龄来达到少计提坏账准备,虚增利润的目的。&br&再谈谈其他应收款,更是一个“藏污纳垢”地方,比如该进费用的挂在其他应收款,该进成本挂他应收款,通过其他应收款隐瞒收入等等等等。。。而且很难查。审计时重点关注大额且可疑的款项,尤其是账龄一年以上的。&br&总而言之,从公司层面来说,应该还是要先看报表整体的合理性,了解上下年财务数据异常波动的原因,最重要的是看报表要结合了解这个公司的行业特点,公司的主营业务性质,主要供应商和客户情况,产品市场情况(供不应求还是滞销?)等。&br&欢迎批评指正
谢邀,最近实在太忙。逛知乎时间严重不足。。。。 说的应收款项,的确是不管什么类型的公司审计都要小心的,具体点就是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这俩科目任何想造假的公司都不会放过的,因为它们用来做假帐简单粗暴。。。比较常见是为了虚增利润与关…
收入、收入还是收入!&br&&br&一般看到的公司,会利用关联交易虚增很多收入,这些关联收入按照会计准则是需要做抵消的。举个简单的例子:&br&&br&A公司和B公司是同一控股公司下的关联公司,A卖100块的货给B,B再卖50块的货给A,你站在集团的角度讲,这些收入都不算是真正的收入;但是很多公司会利用这样的方法反反复复确认多次收入,若是审计师经验不够很容易被欺骗。&br&&br&还有为了报表好看,每年年底都突击开很多发票出来,但是这些发票都是放在企业财务的抽屉里的,有些做的更像的公司甚至会把货都发到关系公司的仓库里去,做假的出库单,从而让报表销售数据每年都呈现上升的趋势。&br&&br&通过分析现金流,就能看出来很多问题。因为这些虚增的收入,只能是会计上确认的账面收入,而不是真金白银的流入。&br&&br&说具体公司就狠了点,毕竟还得在这行混~~
收入、收入还是收入!一般看到的公司,会利用关联交易虚增很多收入,这些关联收入按照会计准则是需要做抵消的。举个简单的例子:A公司和B公司是同一控股公司下的关联公司,A卖100块的货给B,B再卖50块的货给A,你站在集团的角度讲,这些收入都不算是真正的…
1. &strong&东芝财务造假事件:&/strong&自2008年度第二季度至2014年度第三季度期间,东芝数位高管涉嫌在知晓电脑业务存在违法交易的情况下,虚报了总计2248亿日元(约合117亿元人民币)的税前利润。&br&&br&&u&进展:&/u&&br&日本证券交易等监视委员会日根据《金融商品交易法》,建议日本金融厅对东芝公司虚报利润的财务造假行为开出史上最大的73.735亿日元(约合人民币3.8亿元)罚单。证监会正考虑以涉嫌违反《金融商品交易法》对东芝历任3名社长进行刑事举报。&br&&br&东芝和当年的奥林巴斯财务造假走的是一条路子,但是两家的体量差别太大了……&br&&br&2 &strong&汉能薄膜被香港证监会勒令停牌:&/strong& 日,汉能薄膜发电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依据香港证券及期货(在证券市场上市) 规则之条例第8(1)条,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应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即香港证监会)之指令,于日实时停止汉能薄膜发电集团有限公司股份之买卖。&br&&br&&u&进展:&/u&&br&,汉能薄膜发电发出公告称,财务总监李广民已辞任公司执行董事及财务总监职务。自汉能薄膜发电股票停牌至今,汉能高层已经有3人辞职。目前,受香港证监会调查的汉能薄膜发电仍处于停牌状态。&br&&br&&strong&更新:&br&&/strong&12月28日港交所权益披露显示,被香港证监会勒令停牌的汉能薄膜发电(00566-HK)主席李河君,在12月21日(上周一)场外减持25亿股汉能,涉及资金4.5亿元人民币,持股比例从80.75%下降到74.75%。&u&李河君这次出售每股均价仅&/u&&u&0.18元人民币,仅相当于汉能停牌前股价3.91港元的约5.6%。&/u&&br&&br&&u&点评:&/u&&br&这个应该是今年最有名的案例了,但是目前没有正式的调查结果说有财务作假。&br&&br&&br&3. &strong&桑德国际遭沽空机构职责财务作假:&/strong&沽空机构Emerson Analytics发表报告指,桑德国际(&a href=&///?target=http%3A//00967.HK&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00967.HK&/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存在虚假收入,会计账目混乱。 &br&&p&Emerson 指出从年期间,一项名为“工程科技服务”的项目为桑德国际提供约40%收入,但是桑德一直并没有与股东商讨。同时该机构无法找到相关工程项目以证明有关收入,认为这证明收入是不存在的。Emerson 进一步指出有证据证明桑德在2012年已完成了鞍山市的项目,该项目是桑德在2013年的主要收入来源。然而,若公司并未将鞍山项目纳入2012年之内,令人质疑2012年的收入贡献来源,以及额外服务特许的应收款项,反映桑德账目存在漏洞。Emerson 同时指出桑德账目混乱。桑德上市文件中显示公司90%收入是来自荆州2个项目,而2个项目是在2008年入账。Emerson 却指出有关建造合约直至2009年才签署,同时又指出另有两个项目亦有问题。Emerson还认为桑德的账目有问题已多年了。其利息收入极低亦表明,公司实际现金或银行存款余额可能只有披露的三分之一,同时反映收入及盈利数字被明显夸大。&/p&&p&&u&进展:&/u&&/p&&p&,桑德国际公告新加坡德勤辞任核数师;&/p&&p&,桑德国际(&a href=&///?target=http%3A//00967.HK&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00967.HK&/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公布,有关2014年底公司于银行的现金存款余额与公司的帐簿之间有20亿元人民币2015年下同)的差额,罗申美的审阅与PKF的调查发现及公司的解释是一致的,即现金差额合共20亿元竞买诚意金被遗漏记入公司会计记录而引致的。桑德集团自愿向公司退回20亿元及相应利息。 &/p&&br&对于这个结果我只能哈哈哈……&br&&br&4. &strong&皖江物流虚增收入91亿元:&/strong&日,上交所公开谴责安徽&a href=&///?target=http%3A///sh600575&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皖江物流&i class=&icon-external&&&/i&&/a&(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其董事汪晓秀等相关责任人。经上交所查明,皖江物流存在虚增收入与利润、披露数据不真实及未披露对外担保事项等违规行为。 &br&&p&上交所信息显示,皖江物流2012年、2013年年报虚增销售收入和利润,其中,合计虚增收入91.55亿元,合计虚增利润4.9亿元,导致相关财务数据严重失实;公司巨额对外担保未履行审议程序,也未及时对外披露,情节恶劣。上交所决定,对时任董事、常务副总经理汪晓秀予以公开谴责,并公开认定五年内不得担任&a href=&///?target=http%3A///l/stock/shsgs/index.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上市公司&i class=&icon-external&&&/i&&/a&的董、监、高管理人员;对皖江物流及公司时任全体其他董、监、高予以公开谴责。&/p&&br&&u&以虚增金额来说,皖江物流也是创了A股上市公司记录了。至于最终是否被重组成功,还是被退市。目前还不明朗。&/u&&br&&br&====================分割线=========================&br&更新&br&&br&&strong&5. 中国动物保健品账本丢失:&/strong&日,香港上市公司中国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公告称,&u&“本公司股東(「股東」),於日,本集團一輛卡車(「卡車」)裝載有(其中包括)截至&strong&日止四個財政年度及本年度的本集團所有財務文件正本&/strong&(「遺失文件」)於中國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區被盜,而卡車司機當時在將遺失文件運送回本集團的北京總辦事處的途中午膳(「事故」)。&/u&&&br&&br&遗失文件原先储存于集团石家庄办事处,此处被用作集团文件储存中心。12月3日,该集团安排运送遗失文件返回本集团的北京总办事处。当天约中午时间,负责运送财务文件的卡车出现故障,被拖到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的汽车修理车间进行修理。12月4日上午约11时30分,卡车司机从修理车间取回卡车,并前往附近餐厅午膳,午膳后却发现卡车遭盗窃。公司公告还称,卡车已经寻回,但遗失文件无法寻获。“根据特别调查小组的调查发现,事故中并无发现可疑人士。根据当地公安局,类似事故的盗窃在清苑区经常发生……寻回遗失文件的可能性不大。”&br&source: &a href=&///?target=http%3A///15/1229/19/BC1BVGIN00253B0H.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没有最奇葩,只有更奇葩,中国动物保健品年度奇葩公告出炉&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之前与该公司有关的故事:&br&(1)日公告,因为审计师需要核实公司银行账户的网上结余数据,要求公司开展额外审计程序,但公司和审计师围绕这一问题的特定工作步骤没有达成共识。因此,审计师暂停对公司2014年合并财务报表的审计工作。而原本负责该公司审计事务的德勤华永6月10日发公告称,中国动物保健品的员工存在不恰当行为、不配合额外审计程序。&br&(2)日公告,德勤宣布辞任核数师。&br&&p&(3)日公告,河北省牧兽医局吊销了中国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位于深圳和石家庄的四家公司生产品质管制规范证书和生产许可证。&/p&&br&&br&&u&点评:&br&&/u&其实大家也能够猜的到财务正本文件丢失的原因了。这个公司未来也不大可能复盘了。&br&&br&6. &strong&山水水泥声称账本失窃已报案:&/strong&日,香港上市公司山水水泥公告,在十二月股东大会通过罢免张斌、常张利、李冠军、蔡国斌、欧晋德、吴玲绫、曾学敏、沈平等7名董事,并从罢免董事取回办公室拥有权后,&u&已到由上述罢免董事拥有及控制的公司在港主要营业地点金钟力宝中心的办公室进行彻底搜查,惟未能找到若干帐簿、记录及重要文件,包括相关公司印鉴、印章等,并未能从公司的电脑内取得任何电子数据。&/u&该等帐簿、记录及重要文件,涉及山水水泥及相当附属公司。&br&&br&点评:&br&最早关注山水水泥的新闻是因为2015年11月的“15山水SCP001”超短期融资券违约(第一超短融违约,不过借款主体并非上市公司,而是子公司山东山水)。然后就有投资人进入山水水泥的董事会了,然后原实际控制人拒不配合,然后上市公司和子公司开始各自发公告撕逼了,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相关新闻。考虑到山水水泥的债务规模(未偿还债券71亿元,未偿还金融机构借款54亿元,民间借贷和商业信用另计,合计超过125亿元),估计重组是非常困难的事情。&br&&br&当然这里还是要声明,”账本失窃“只是原实际控制人不肯交出控制权,并不能说是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但上市公司已经任命临时清盘人了,前景堪忧。
1. 东芝财务造假事件:自2008年度第二季度至2014年度第三季度期间,东芝数位高管涉嫌在知晓电脑业务存在违法交易的情况下,虚报了总计2248亿日元(约合117亿元人民币)的税前利润。进展:日本证券交易等监视委员会日根据《金融商品交易法》,建议…
以个人在国内事务所工作的经验来看,会计师能够接触到的对股价影响较大的“内幕信息”主要有两个:1、重大资本运作(比如收购、被借壳);2、分红。&br&&br&对于1,会计师介入在早期,也就是尽职调查,结果还不确定,这种消息没什么太大用处。等到基本确定要做了的时候,股票早停牌了,根本没有交易的机会。&br&&br&对于2,分红是写在财务报告里面的,但是在草稿阶段都留空不写,直到明天要出报告了,客户才会在今天收盘后告诉我们确切的分红数目,会计师填到报告里,也没机会交易。&br&&br&经审计的年报中财务信息对股价的影响其实不大。第一,上市公司每个季度都有自己出的报告,年报审计结束前也会有预报,年报不是也不应该成为“炸弹”。第二,举个例子,曾经的某“中小板第一牛股”是我们的客户,当年组里的人看过数据后都觉得股票不行,有些买了的也在报告前卖掉了,结果第二年股价涨了10几倍。
以个人在国内事务所工作的经验来看,会计师能够接触到的对股价影响较大的“内幕信息”主要有两个:1、重大资本运作(比如收购、被借壳);2、分红。对于1,会计师介入在早期,也就是尽职调查,结果还不确定,这种消息没什么太大用处。等到基本确定要做了的…
首先感谢 &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047a271d3e4a709e102b& data-hash=&047a271d3e4a709e102b& data-hovercard=&p$b$047a271d3e4a709e102b&&@张醒&/a& 的邀请。&br&财报造假是会计舞弊的一种形式,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发生,包括本世纪初美国的安然和世通会计丑闻。日本并不是完全市场,东芝的财务报表造假在日本并不是个例,这也反映了日本市场的一些固有弊病。包括安倍政权上台以来推行的安倍经济学以及经济改革,虽然强调和强化了公司治理及外部监督的重要性,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流于形式。比如东芝公司的公司治理就存在很大的问题,虚增利润美化财报数据肯定不是一个会计年度能够完成的,事实也表明,东芝的财报数据造假不仅横跨了几个会计年度,甚至经历了好几届公司治理层与管理层的变动。财报数据的虚增并不需要多么复杂的审计工作,公司内部审计包括审计委员会和懂审计的独立董事就有足够的专业胜任能力,之所以不仅仅财报数据造假内部审计没有查出问题,董事会监督也没有发现问题,外部注会审计也没有发现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公司治理体系不完善,再加上外部注册会计师审计不到位。&br&&br&此次重组主要是更换了治理层的部分董事自己部分高管。我认为如果不涉及对公司治理体系的建设性改革,重组的价值并不大。众所周知公司会计报表的审计分为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内审直接建立在治理层董事会领导下的审计委员会上,外审则由董事会聘请独立第三方注册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此次东芝财务丑闻曝光,以及紧接着的重组计划,一方面也强化了内部控制制度,清理了不合格的会计人员与审计人员,也让治理层和管理层承担了自己的责任,但是东芝本身董事会下审计委员会的不健全以及对管理层监督不力甚至是与管理层合伙进行财务造假,并不会因为一次重组而立即消失。&br&&br&财务丑闻必然伴随股票下跌(利空),债务违约风险上升,融资成本上升,不利于公司长远发展。东芝管理层强调将砍掉不盈利的业务,对公司营业范围和经营战略进行再造,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说明东芝也在痛苦地转型升级之中。
的邀请。财报造假是会计舞弊的一种形式,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发生,包括本世纪初美国的安然和世通会计丑闻。日本并不是完全市场,东芝的财务报表造假在日本并不是个例,这也反映了日本市场的一些固有弊病。包括安倍政权上台以来推行的安倍经济…
是的,几任天皇都学生物去了。。
是的,几任天皇都学生物去了。。
非常抱歉,上次的回答对于会计基准的描述不够准确,在此追加一下info,供大家参考。&br&&br&首先,CPA在这件事情上应该是没有多少责任的。&br&因为accountability归于Toshiba管理层,而CPA只是负责check财务报表是否符合JGAAP而已。&br&那么,Toshiba对于出问题的工事進行基準是否进行了严重departure from JGAAP的处理呢?这个问题才是最有意思的部分。&br&&br&那么,首先如果用最简单的话来概括本次事件的细节,其实应该如下:&br&1,Toshiba做出基建项目的proposal,并且投标&br&2,Toshiba中标,基建开始&br&3,建设工程中,基建总成本由于各种理由而上升&br&4,Toshiba Top认为过程中上升的成本可以在之后的工程中通过节约成本来解决&br&因此没有在成本上升的当期在财报中表现出成本的上升&br&5,节约的成本无法cover之前上升的成本&br&6,损失无法继续隐蔽,Toshiba会计丑闻爆发&br&&br&OK,那么在这些细节中哪里会出现问题呢?&br&1+2:基于Toshiba总成本价格优势来进行的投标竞争会不会成为Toshiba从一开始就过小评估工程成本的动机呢?&br&3:成本的上升到底是否超出了Toshiba当初的预想?&br&4:压低之后工程成本的解决方案有没有足够的可能性和合理性?(这里就是Toshiba利用会计基准发挥恣意性解释最关键的地方)&br&5+6: CPA在哪个时间点发现了Toshiba成本无法cover的问题?(毕竟[知情不报]和[同样被骗]是完全不同的性质嘛)&br&&br&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br&鄙人的前辈是EY与本次事件有关的CPA。&br&&br&这件事有意思的地方窃以为有两点:&br&&br&1、事件的开端源于Toshiba基建事业采用的工事進行基準出现问题。这个会计基准基于発生主義会計,是几乎所有基建企业都采用的基准。&br&&br&然而,该基准最大的问题就是工事進行度合い在决定时的恣意性问题。在业内,只要采用此基准的企业会计似乎都存在类似Toshiba的问题。只是程度不同而已。&br&&br&2、从監査的角度来看,EY其实非常无力。&br&&br&在日本,面对Toshiba这样的企业,CPA&br&处于绝对弱势。因为现实上CPA无法在財務諸表上给出反对意见。&br&&br&这里,CPA受到着三方的压力:Toshiba Top Management,Toshiba Stock Holders, JP Government。&br&&br&管理层不用多说,股东们也不希望CPA出反对意见导致上市停止,日本政府更是不可能让Toshiba停盘。&br&&br&因此,鄙人的前辈最后的结论:これが会計の限界かもしれない。
非常抱歉,上次的回答对于会计基准的描述不够准确,在此追加一下info,供大家参考。首先,CPA在这件事情上应该是没有多少责任的。因为accountability归于Toshiba管理层,而CPA只是负责check财务报表是否符合JGAAP而已。那么,Toshiba对于出问题的工事進行基…
具体来说,就是设立了很多SPE(special purpose entity),所谓SPE就是安然只占部分所有权但实际上可以控制的实体,比如附属的医院,学校等等。然后通过这些SPE来执行那些高风险,可能导致重大亏损的操作。当时美国的准则对于这类SPE的财务状况是否应该整合进入安然的报表并没有清晰的界定,因此安然可以通过不整合这些spe的报表,使得它本身的报表看起来并无那么大的风险和亏损。这就好比儿子在外面欠了巨额赌债,但只看父母的财务状况可能很好一样。&br&&br&事发后美国的SEC和PCAOB等组织对于SPE的会计处理和信息披露做了长时间的调研和讨论,所以现在准则中对于这类处理就有很详细的规定了。&br&&br&手机作答,全凭大脑记忆,如有问题欢迎斧正。
具体来说,就是设立了很多SPE(special purpose entity),所谓SPE就是安然只占部分所有权但实际上可以控制的实体,比如附属的医院,学校等等。然后通过这些SPE来执行那些高风险,可能导致重大亏损的操作。当时美国的准则对于这类SPE的财务状况是否应该整合…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财务报表作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